学习推广传统文化,诵读力行经典之心得

2024-09-27

学习推广传统文化,诵读力行经典之心得(共10篇)

1.学习推广传统文化,诵读力行经典之心得 篇一

传统文化学习及身体力行心得报告

刚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是因为学校里的选修课,因为作为一个理科生,传统文化类是必选的,在众多课程里我选了《弟子规》,而且起初还是因为选这个课的人多,老师不会注意到我才选的。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全班120多个人每人排了一个位置,当时觉得这个老师怎么这么变态,把大学生当小孩子。而且老师还严格规定只能做那个位置,这样一来就不能逃课了,座位一空着老师就知道。在老师的硬性规定下,我硬是老老实实的坐了一个学期。当然这个过程是从不接受到感动到改正的过程。

一个学期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其一是孝,再是浪费。先谈谈我对浪费的认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浪费就是在透支我们的生命。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不要浪费,可是在学校里各种浪费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在食物、水、电、纸巾方面尤甚。如吃饭吃一半倒一半、或者不合胃口就不吃全倒、不关水龙头、不关灯、过度用水用电、纸巾无节制使用等。好像浪费已是家常便饭,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到处贴着请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标语。但大家对此毫无意识,仍然自得其乐。心里甚至还认为:我有钱,我大爷,我就爱浪费,你管得着吗?受社会上铺张浪费之风的影响,让大家更以为浪费是显阔、是炫富,不浪费才是可耻的。这个社会的观念怎么变成这样子了,这是让人痛心稽首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被我们丢哪去了?上大学以来,我虽然说不是那种大肆铺张浪费之人,但在一些小的方面却没有注意。比如吃饭不吃干净,过度用水、用纸等。心里还认为:学校的水电都是交了钱的,不用白不用,钱是用来花的,资源是用来浪费的。仔细想来,自己还真是错的不可饶恕,而且还死不悔改。直到学了《弟子规》,我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记得当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视频里面讲的是一群学传统文化的孩子,他们在吃饭前先要念诵感恩词,饭后他们用馒头把碗擦干净,再把馒头吃掉。他们的行为让我很感动,小孩子尚且如此,而作为他们的哥哥姐姐,可以说是叔叔阿姨了,理应做好榜样。更何况我们更是作为一个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却连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都不如,我深深的为自己感到羞愧。当天晚上我就开始了我的光盘行动,我记得那是我在学校第一次吃饭吃的那么干净。我真的要感谢我的老师,20多年来我从没那么深刻的意识到浪费这个问题。从那以后,我开始从自己做起,把《弟子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周末的时候,我还会和几个同学出去捡垃圾,用行动去感化他人,不随地扔垃圾,让我们的生活的家园变得洁净起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孝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试想我们的父母还能陪我们多久?我们一直都在说:等我长大了······,等我找工作了······,等我有钱了······,我们永远都在等,殊不知我们能等,可我们的父母不能等啊!一转眼,一回头,他们不知不觉就老了!等我们长大了,有工作了,有钱了。也许他们已经离开或离离开不远了。我们能等吗?父母的恩情是我们穷其一生都无法回报的。在这一方面我做的并不好,上大学以来,我可以几个月不给家里一个电话,每次打电话不超过两分钟,而且还是向家里要钱。我从来都没有对我的父母说过一句我爱他们,我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们的冷暖,从来没给父母洗过一次脚,从来没给劳累回来的父母揉揉肩捶捶背,甚至放假了还找各种理由不回家。在家里还很任性,不听他们的话。我真的很不孝,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他们可以随时为我们献出生命。而我竟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前不久我的老师带领我们去长沙参加了湖南省第二届道德大讲坛,王瑞老师和他的“感恩号”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王瑞老师兄弟俩为完成母亲的心愿,自制“感恩号”,载着母亲南行北归,徒步行走一万五千公里,历时近一年,不管风吹雨打,严寒酷暑,最终走完全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大众。他说:感恩是快乐,尽孝是幸福!是啊!父母双亲还在,能够尽孝就是最幸福的事了。论坛回来之后,我打电话给了妈妈,不为别的,只为想念,想听一听妈妈的声音,想知道妈妈在干嘛,然后告诉妈妈我过几天就回来,妈妈听了很高兴,并叮嘱我回来的时候记得告诉她,她叫爸爸过来接我,电话的这一头,我眼泪已无声的流下。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我们在哪里,变成什么样,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因此打折,他们用包容诠释着这世间最伟大的感情。

关于成功,关于人生价值,参加第二届湖南省道德大讲坛让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现在在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话: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面临着择业的问题,而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入校时,我们壮志酬酬,意气风发,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可四年之后,我们遗忘了那最初的梦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大家都奔着钱眼而去,最终囚住的还不是自己吗?我们择业到底是为了高待遇还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如果我们只剩下钱,我们会幸福吗?幸福有一个公式,那便是:成就/欲望=幸福,欲望是无底的黑洞,囚住的只有自己。很多事情我们都被利益束缚而变得束手束脚,所谓“舍得舍得”,舍了才得啊!王纮琦老师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说他挣钱是为了捐钱,他把创业的艰辛留给自己,把成功的喜悦带给别人,在艰辛中饱含人生的快乐。他说能给别人带去幸福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正因为的胸怀之大,才有他蒸蒸日上的事业,所谓厚德载物不就是这样吗?

这个世间有一种法则,叫吸引力法则,也叫感召。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因“我”而起,都是我们自己感召过来的,我们过得好与不好都与我们自己有关。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要怨天尤人,要反躬自省,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哪里需要改进?你不成功是因为你不过优秀,不要总是把原因归结于外界,要向内求。只有修好我们自己,努力提升自己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人最可怕的不是失败,是无知,是不敢承认,不去改变!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的是改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曾中断100多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明确人生目标,及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

2.学习推广传统文化,诵读力行经典之心得 篇二

永昌县第六中学

关于印发《永昌六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推广实施方案》

通知

各处室、教研组:

现将《永昌六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推广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

二0一三年三月一日

永昌六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推广实施方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前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其中,经过千百年锤炼与洗礼的蒙学教材,语言相袭,血脉相承,以其显著的教育功效与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成为蒙养教育的经典教材。如《三字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内容,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言简意赅,广泛生动。诵读《三字经》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而且能够“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堪称“蒙学之冠”。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得全面发展。在中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尝试,系统地组织开展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将成为学校养成教育的又一渠道。为保证该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经典诵读的指导思想

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补充,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二、经典诵读的设定目标 总体目标:

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中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中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中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具体目标:

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从低到高依次系统地学习经典等,使之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3.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增强学生诵读古文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1.大课间诵读

我校大课间活动时间为:中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下午是第三节课后。为了创造大量阅读活动的良好氛围,学校购置古诗文诵读磁带,并在大课间循环播放,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跟读、识记、感悟中华经典。学校体艺组以创新和改良为根本,创编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新游戏。在大课间活动中学生们将古诗文诵读内容与跳绳、跳皮筋结合,让诵读古诗文的花式皮筋风靡校园。

2.每日一读。

学校规定诵读时间—每天早晨、下午诵读十分钟,诵读期间由专人负责指导;提供诵读材料—学校下发的各年级测评内容等;制定检查方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定期检查背诵篇目。

3.诗文进课堂。

“让古诗文走进课堂”与“新课改同行”。老师们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文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去搜集与之相关的古诗文。另外,由语文教师将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内容融入每周安排的一节阅读课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各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下载经典诵读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读音正确、流利,直达到熟读

成诵的水平。4.每周一诗

各班根据学校制定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测评内容》精选唐宋诗词及《大学》等经典中的名句、名篇,在黑板右侧开辟一块“每周一诗”专栏,每周抄一首古诗,利用晨会、大课间和上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读背。每天保证10-20分钟的诵读时间。在理念上,我们提倡“休闲诵读”,不强加“任务”,不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地阅读、背诵古诗文。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古诗文汇报活动。为展示古诗文诵读的成果,活动中评出了“古诗大王”、“才艺展示奖”等。

5.开展古诗文赏析活动。

根据诗文的内容把它分为写景、励志、惜时、孝道、诚信、爱国等不同主题,让学生赏析。在形式上可以有吟诗、唱诗、画诗,制作多媒体动画和配乐朗诵的录音磁带播放等形式。演诗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将诗被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有的诗让儿童半念半唱,伴随动作手语,生动的语言形象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这样的诵读记得牢,悟得深。很多古诗文可以做成画,诗画对照,欣赏画面,感悟诗意,不光提高理解、想像能力,还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有些内容简单的古诗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

象,画一画诗文所表现的内容。诗配画、画配诗、诗画交融,在诵读中绘画,在赏析、绘画中诵诗、背诗。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学校成立“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小组”,董开鹏校长为组长,负责学校经典诵读的全面工作。张永学、杨飞忠为副组长,具体负责全校诵读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各年级组长为本年级的诵读活动负责人,负责年级诵读活动的组织落实工作,全体语文教师为本班实施活动的负责人。各位班主任教师要积极协调各位任课教师形成合力,提高诵读活动的实效。

2.制定好诵读计划。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以年级组为单位给学生推荐每周要吟诵的内容抄写在教室黑板上,指导各班根据计划,以周为单位加以落实。学生利用在校时间和课余时间,根据教师制定的目标进行吟诵、熟读。

3.坚持激励帮助。经常利用晨读、课前5分钟等时间,采用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赛读、听读、接力度、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书声朗朗,陶醉其中;要做好组织管理,教师要坚持每周检测学生吟诵情况,可以把分小组竞赛和教师检查相结合,让学生将每周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要特别注意发挥在诵读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的引领和帮促作用。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4.确保吟诵数量和质量。每学期,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熟读成诵教师指定的必读古诗文。要求参与面100%,达标率90%以上。

5.提倡方式灵活多样。教师要利用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见缝插针、持之以恒、不断反复、注重实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时间,提高诵读的效率。

6.适当指导。可以对古诗文的读音、节奏、重音和韵律进行指导。可结合相关译文让学生领会诗文内容,不必强调理解后再记忆,根据儿童记忆的特点,提倡“熟读成诵,不求甚解”。

7.通过活动促进诵读。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或展示活动,检验和推动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

8.加强诵读活动的教研。学校和各年级组要定期组织专题教研,探究古诗文教学规律,摸索古诗文诵读的形式,交流诵读活动的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体师生为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献计献策,将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五、经典诵读的原则

1.模糊性原则:要求正确朗读,熟读成诵,不要求理解内容,对于其中的生字生词能够识记即可。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

3.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诵读指定的篇目,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

4.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对诵读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

采用挂靠领导检查和语文老师评价本班学生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在每周的周末语文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诵读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学期评价

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挂靠领导、年级组长、各班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年级、班学生的诵读水平:通过分组随机抽查(抽查人数不得少于本班人数的½),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向阳小能手”奖状。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验收,不合格率超过10%的班级,将重新组织达标验收。

七、经典诵读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经典诵读活动领导机构,实行分工负责制。管理工作组:负责经典诵读活动的规划、组织、定期评价、成果展示、协调、保障、宣传等事项。

组 长:张永学 副组长:杨飞忠

成 员:张国荣 陈自余 陈景峰 2.课程保障

(1)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经典诵读课时。(2)利用语文主题学习模式中的“日积月累”进行诵读。3.时间保障

(1)每日晨读。每天早读时间诵读5分钟。(2)每周将经典诵读融入阅读课。4.活动保障

(1)与“绿色校园”读书活动相结合。在继续开展“每人献出一本书,人人读好百本书”的读书活动良好氛围中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2)与“绿色班级”创建活动相结合,努力创建独有、独立、独特的班级文化特色。

(3)与小课题研究活动相结合。在经典诵读活动中设立“小课题”,鼓励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进行细致的探究,拓

宽经典诵读的宽度与深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5.教学用品保障

根据教学需要,学校购置部分学习用书和音像教学资料。

6.制度保障

此项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发展,是提升学校办学品味的长期工作。学校将建立长效机制,各处室、各年级班要认真贯彻执行,确保本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3.经典诵读培训心得 篇三

乔川初中小学部王宏卿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提高我市小学语文老师古诗文诵读与教学水平。2013年11月1日,由庆阳市教育局主办的庆阳市吟诵教学培训会在市政府礼堂举行。前来参会的领导、老师分别来自全市七县一区。本次培训班很荣幸邀请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吟诵名家、“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

开班仪式上,庆阳市教育局卢化栋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他首先代表庆阳市教育局对陈琴老师及本次活动表示感谢,谈及此次活动的意义,卢局长指出此次吟诵培训旨在亲近经典,传承中国文化,让老师们通过培训能够探讨吟诵教学的形式,带着思考和理解把吟诵渗透进教学过程,分享吟诵的成果,加深规范化教学模式。

上午陈琴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由此我看到这位勇于开拓教师的足迹,她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同时又是坚实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清晰的,同时又是浸润着心血的;每一次转折是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基本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陈琴老师的学生的惊人的识字量、背诵量,是如何突破的。原来是靠仅仅的每天早读的二十分钟和晚上的作业要求的诵读二十分钟而做到 1的。当然,这也少不了陈琴老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措施,做到课程的内容理性化,做到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则,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则。在过程中,还不求人人并进,允许点面参差。

陈琴老师的课上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的诗词格律。她所实践的,就是把课本简单教,留出大量时间来吟诵古诗词,当然,这与陈老师深厚的沉淀与修养是分不开的。

陈琴老师在教授吟诵课程前,她先告诉孩子以前的中国人是怎样读书的,给孩子们展示她自己班的孩子吟诵的视频,告诉孩子们吟诵的规则,然后带着孩子吟诵,孩子们徜徉在吟诵之中乐而不疲,下课时间到了,可孩子们深深眷念着课堂,围着老师久久不愿离去,场景令人动容。

下午陈琴老师继续为大家打开一扇视觉的开阔天空,她作了“以中国人的方式读书——经典素读教学法例谈”讲座,陈琴老师解释道:“素读“其实是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是一种很朴素的读法。第一次听到这种读书方法,开始的时候我还抱着怀疑的态度,难道可以这样教学生读书吗?这与“不求甚解”有何区别?但是随着陈琴老师讲座的深入,我不禁被她的文化底蕴折服了,任何难记字多的诗词歌赋给她一个调,立马变成抑扬顿挫让人容易记住的歌曲了。不仅如此,在她的讲座中还有一段二十分钟左右的视频,播放的是她所教的一年级孩子的一场读

书汇报课,这些孩子跟我见过的一年级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但是在汇报课上陈琴老师没有讲过一句话,活动的程序全部由学生主持,可在这节课上孩子们情绪高涨,从头到尾都是在吟诵经典,孩子们有的拍手吟诵,有的摇头晃脑,更有甚者手舞足蹈,孩子们尽情享受经典带来的读书之乐,乐在其中。对照我们的教育,我一直在思考:老师想尽各种方法引导孩子读书,背书,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有些孩子不愿意读书呢?听了陈琴的素读法,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是的,现在我们惟恐孩子在家里不自觉看书,于是时常要求孩子要按照要求读书,比如读什么书、怎么读、读多长时间等,有时也要求孩子们带着任务去读,比如说说收获、感想、学到了什么知识等,有时是为了考试而读,过渡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反而会让孩子厌烦读书,久而久之丧失读书的兴趣。

两个多小时里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她的观点“今天的读书法是蜻蜓点水式,雁过无痕,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懂一本书,“腹有诗书少年强!”而‘素读’能让学生腹有诗书,能把阅读的种子留在身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博学多才、对于经典的信手拈来、幽默睿智也让我们自叹弗如,她的吟诵调更是赢得倾慕。

聆听了陈琴老师的素读报告会,我为之深深震撼。我觉得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报告会,它集说、唱、演、讲于一体,融古、今文化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惊叹叫

绝。惊叹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惊叹于她美妙的歌声,惊叹于她独特的教学方法,惊叹于她每一堂课的精湛,惊叹于她坚韧不拔的毅力。

陈琴老师虽不是歌唱家,却胜似歌唱家。她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样样能唱。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高超的唱功,都凝聚了她辛勤的汗水,也正因为如此,才彰显了她的无穷魅力。陈琴老师这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学习。

陈琴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显示了她大胆的创新精神。她每学期八周时间结束课程,有时一节课讲授好几篇课文,课前给学生提出重要问题,供学生预习,预习中解决这些重点问题,教师上课时重点解决学生难点、疑点,就非常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前结束课程,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去课外阅读,积累。其实,陈琴老师看似不布置作业,实则把作业放在了课前,给了学生深思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陈琴老师是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另外,陈琴老师用吟诵的形式教学生学习诗词、弟子规、三字经等增强了背诵的韵律,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的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小就受到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古文化的熏陶,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如果我们都像陈琴老师那

样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何愁我们的教育不发展,何愁我们的学生前途不无量。

4.开展幼儿经典诵读之我见 篇四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经典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平谷区第一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年多了,在此将孩子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共享。

一、反复诵读,得以巩固,提高孩子记忆力。

儿子在幼儿园刚开始学《弟子规》时,我并没有太多关注。但是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回家都要让儿子把在幼儿园学的给我复述一遍。知道孩子在学习《弟子规》,我就买了一本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和孩子一起把当天学的读一读,这样它既能识字,也能背诵。孩子们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新学的内容,前一天能念出来,后一天就给忘了,一幼的老师特别注意温故而知新,她们每天都会将学过的进行复习,这一点从儿子背诵的熟练程度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老师们还将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有时边排队边背《弟子规》。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方式,都大声朗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的记忆了提高了,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而且记东西很快。再后来,基本上是我看书念《弟子规》,他背《弟子规》。经过一段时间诵读,幼儿似乎感受出了经典文学中所蕴涵的魅力,而且越读越有味儿,也越来越容易记忆。通过经典文学的诵读使幼儿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背诵其他一些简单的儿歌更是易如反掌。

二、诵读经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一幼的老师不单纯教孩子记忆,也给孩子解释其含义。每次问儿子如何解释时,儿子都说:“老师给我们说了,我知道。”他说的虽然不全面,但也能说个大概。对其中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我和儿子均受益良多。知道了其中的含义,我每次叫儿子时,他都会立刻应会。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大人叫爱理不理了。学习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儿子养成了从外面回来进门洗手,早晚刷牙的习惯。还有有好吃的先让大人吃等等好习惯。一位教育家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那他终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三、诵读经典,增加幼儿识字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园学习了《弟子规》,我和儿子在家就念《弟子规》,幼儿园学了古诗,我和儿子就读《唐诗三百首》。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孩子边看书边读,天长日久,在无意之中会熟悉每一个字,直至认识。现在儿子越来越爱看书,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每次他吵着叫我带他去买书,我都从心底替他高兴。好多幼儿读物,《幼儿画报》、《巧虎》„„,他基本自己能独立阅读了。从书中他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善于思考,喜欢问问题。

总之,一幼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儿子受益颇多。作为家长,我真心感谢每一位老师为之付出的努力。在和儿子一起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自身也提高了修养,可谓是双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诵读传颂千年的经典,不仅传承了祖国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个祖国需要的、可以托起祖国美好明天的人。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体会

李室禧

5.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五

本次活动以“诵经典品书香塑人格”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主要是利用板报、广播、校园内悬挂横幅、外面张贴标语200条,还有经典诵读栏等进行氛围的营造。

二是开展竞赛活动阶段,比赛项目有征文、书法、给经典配图、手抄报、读书记录卡、讲故事等,在此项活动中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确保学生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周至少上一节阅读课,每季度读完一本书。

三是总结表彰阶段,表彰在活动中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指导老师,这将在12月下旬举行。

6.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六

本周二在我县城关中学举行了沂南县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本人荣兴成为评委,目睹了学生的风彩,更进一步的清楚了学生蕴藏的潜力。学生标准的诵读,优美的舞姿,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令我非常感动和深受鼓舞。活动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潜力和信心会在活动中不断得以展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能力是通过有力的平台和恰到好处的机会得锻炼和提升,我们孙祖中学也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想这应归功于我们的课改。

成绩的取得为什么要归功于我校的课改呢?参加这次比赛的学生正是我所教的学生,在课改前,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我是一清二楚的,在我校大力推行课改的有利时机下,学生的台上台下风貌有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展示环节,学生有了在同学面前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的语言、学生的动作、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勇气、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特长、学生的个性等等,在广大的同学和老师面前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体现了学生那渴望已久的表现,学生的信心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了,原来在班中默默无闻的学生现在也蠢蠢欲动,想努力的去表现自己,学生整体水平在稳步上升。在台下我看到学生那种自信,那种坦然,那种富足,我想我们胜利了,真的!

我在这次活动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在班级中多多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激励。成立:班级学生主体的课改推进小组(主要由学习组长牵头负责学习提升工作);学生书法绘画小组(负责每位老师设计的6个任务项和班级文化建设及黑板报工作);主持演讲小组(负责班级的学生活动比赛、学生主持、学习小组内的演讲能力提升)音体特长组(负责班级誓言,班歌、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纪律卫生管理小组(负责班级管理、提出好的班级管理建议)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小组(对各学习小组进行全面考核)在老师和小组大力协助下班级工作会越来越步入稳步的提升层次。

7.经典诵读个人心得体会 篇七

——马东平

两年多来,我校有效创设诵读经典的良好的校园氛围,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诵读活动,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努力使之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气之人。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校园及学生身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校园溢满书香

诵读经典诗词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启迪了智慧,更活化了校园文化,多种活动在校园荟萃,经典诗文在校园交流,使整个校园文化气息变得浓郁、丰富,更增加了一种动感。这种交融在一起的文化对每一个学生乃至教师时刻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熏陶、润泽,丰厚了校园文化底蕴,使校园溢满书香。

二、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使人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基础。此外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三、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学生幼小纯净的心灵有经典古诗词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通过诵读,学生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同时,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深化了学校民族精神活动的开展

通过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变化,日常生活中,说脏话、粗话的人没了,主动问好,微笑待人的学生多了,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拾捡垃圾。同时也深化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使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让他们从小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将来做人做事奠定坚实的文化和思想的根基。

8.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 篇八

近年来,我校把《三字经》引入了课堂。《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我每天面对的也是小学生,如何教他们学知识懂道理就成了每天的必须思考的事情。恰值我们学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 奠定优雅人格”为主题的诵读经典活动,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毛席一生博览群书,烂熟文化于心中,运用于实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让中国这只雄狮又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文化给予我们的伟大力量。

如今,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人们焦虑也与日俱增。人类从未有象今天这么多的忧虑:精神空虚(没有信仰)、心浮气躁(少了很多宽容,多了更多的不满和牢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几乎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充斥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于是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呼唤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

因此,《三字经》对我班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观的影响,基本哲学思路与世界观的形成,审美意识的提高。

学生在诵读之前,我对于诵读的内容都做一些浅显易懂的讲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还有:融四岁,能让梨 香九龄,能温习。等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句子,通过我的讲解、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诵读过程中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如:有的学生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对待其他小朋友也知道谦让了,并且懂得吃东西时不要只顾着自己,要先让给长辈等。香九龄温席的故事使他们进一步知道了要好好的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学下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初,一些社会人士对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持怀疑态度。认为学这些艰涩难懂的古典知识,不求甚解,不会有多大帮助,还会浪费正常学习时间,使学业负担更加繁重,对理解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经典诵读,重在熏陶。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高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 老实守信,谦恭有礼等,通过学习,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得到了很大改观。

一年级的孩子,性格孤傲,叛逆,对学习怕苦、怕累,没有信心,不懂得理解父母,体贴父母。独生子女的种种弊端都在身上得到体现,不懂得包容,忍让,关心别人。一年来,每天在校园里都会听到学生们整齐地诵读孔夫子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中有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有位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较差,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思想消极,变得叛逆。通过半年多的诵读经典后,行为习惯有所改观,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家可以心平气和的和父母交流思想,父母都感到惊喜。

现阶段,学校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全部学生都能够进行吟诵,能理解三字经等经典国学的基本含义,并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文化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圣贤的名句,更应该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也都会很注意言传身教的,事实证明,让孩子从中小学就接触这些经典,对良好品行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毕竟10来岁是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阶段。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小学国学教育会越来越收到推崇。

(本人觉得通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知识的积累

9.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九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人,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而不哀,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练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首先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科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什么人,如同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心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10.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十

但是在各种文化交融贯通的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逐渐摒弃了汇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国学文化,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国学文化”是落后的、带有封建残余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

事实上对于各国文化,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的话,在其积淀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国学文化”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适当导入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培养儿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事实上成年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人格思想在7岁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影响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开设国学经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章为教材基础,通过诵读原文、模仿动作、再现情境等教学手段有效地将“国学文化”传递给儿童。

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国学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1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是枯燥的读书,时间一长难免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辅助经典诵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刺激来激发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1讲述故事法

讲故事是幼儿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典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幼儿感兴趣,容易听得进去,学得也轻松。

1.2图画法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画、动画等形式,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有助于记忆。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引导他们背诵一些文字艰深的古诗文经典时,如果能利用Flash动画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幼儿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不断加深幼儿的理解。

1.3趣味游戏法

将诵读的内容融入到幼儿最感兴趣的锻炼与游戏中,是增加儿童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伴随经典的唱诵,孩子们做着创编的扇操、拉手操、武术操、椅子操,气势磅礴,直击儿童心灵。在孩子们户外的器械活动中,把孩子们熟记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编成橡皮筋、长绳、“跳房子”的新跳法,让孩子玩起来不念就不行,快乐地念唱巩固;在“翻胶线”、猜拳、手指戏等小游戏中,经典诗词的念诵也成了完成游戏的规则背景。将“经典”教育巧妙移植到多种活动中,使活动富有“趣味性”。

1.4多种感官训练法

在指导幼儿开展诵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多种艺术手段,如组织开展吟咏、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古诗文经典的感受力。

1.5情境表演法

大多数国学经典都是比较深奥难懂的,是幼儿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奥难懂的经典变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以致用,让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1.6比赛竞争法

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和各种比赛,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诵读活动的成效,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

2家园互动,合力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重在“合力”。我们力求实现“双边互动”,用参与性、最生动的方式让家长始终“和孩子一起”。比如在班级中建立了“流动麦克风”制度,让小小的录音笔在每个儿童的家庭中流动,录下亲子共同诵读的章节,在全班播放并领诵,每月评比“金话筒”;以“经典长廊”为载体让家园同行,我们在幼儿园长廊以“活动夹”悬挂可自由取放的国学经典诵读卡,家长每天都可以与孩子一道取一张卡片回家,根据内容或与孩子共同诵读,或讲述给孩子听,或朗读给孩子欣赏。每天,要求家长安排5-10分钟与孩子共同诵读此内容,并由孩子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对家长参与的评价。

“滴水能穿石”、“积少能成多”,国学教育贵在坚持。努力把握好长时期“一滴水”的份量,始终保持孩子们“乐学”的状态是国学教育的根本。滴水会累积起穿石的力量,滴水能汇集成江河的丰富,从孩童开始,从小蓄积起来的民族的美德与智慧终将厚积薄发。

上一篇:二年级五一400字左右作文下一篇:读书笔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