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总结

2024-07-28

小学德育课总结(精选8篇)

1.小学德育课总结 篇一

小学德育课总结

本学期,我校在教育局的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思路,拓宽了德育工作渠道,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我们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德育工作为先导,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寓德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结合学生实际,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本的德育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把德育工作回顾如下:

本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绩有: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注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通过宣传窗、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广播站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仪教育。本学期,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仪教育。以新的《中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制定了新的班级评比细则,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开展了“小眼睛看两会”“ 学雷锋,见行动”“ 感恩,在行动”“ 爱护环境、美化校园、争当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活动,培养了孩子热心助人、感恩他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定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等机会让教师明确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个个有责任参与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增强德育力量。

2、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座谈会,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在这学期的德育工作中,有成效有也不足。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和经验,不断进步。

2.小学德育课总结 篇二

朱熹是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自宋以后, 元、明、清的教育无不受朱熹思想的巨大影响。考察朱熹关于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发展阶段的论述, 取其新、舍其旧, 对我国中小学德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朱熹主要道德教育思想

在德育目的上, 朱熹根据其哲学思想以及古传的划分, 把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小学”和“大学”具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小学”强调“成人”的教育目标, 而大学的教育目标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得以“成智”[1]。“古之为教者, 有小子之学, 有大人之学.”[2]在朱熹看来, 所谓“成人”, 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是一个人摆脱原始性、蒙昧性、野蛮性变得有理性、有教养的过程, 是一个人经过教育并通过“成人礼”的洗礼, 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而“成智”的教育主要是“增长见识”, 类似于我们今天所指的“智育”。总之, 朱熹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并且要德育为先, 以德统才。

在德育的内容上, 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到“理”和“利”的关系问题以及礼仪教育的问题。首先, 在“理”和“利”的关系问题上,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朱熹的这一主张成为了今天众多批评者的的矢, 但这一提法在当时具有现实针对性。他在《学校贡举私议中》指出:太学“但为声利之场, 而掌其教事者, 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得隽于场屋者耳”。再让我们联想到:“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这样的话, “存天理、灭人欲”这种以理统欲的主张是针对时弊的。至于“礼仪教育”的问题, 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载体, 这在自宋以后的理学教育体系中也不例外。

在德育的方法上, 朱熹强调师者的模范表率作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为了教育学生, 朱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 甚至还特意邀请时贤名流到学校任教, “访求名士, 以为表率”。朱熹还特别重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 他说:“学校规矩虽不可无, 亦不可专恃, 须多得好朋友在其间表率劝导, 使之有向慕之意, 则教者不劳而学者有益。”[3]同时主张对学生加强伦理教育, 改善教学方法, “无牵于章句, 无滞于旧闻, 要使之知所以正心诚意于饮食起居之间, 而由之以入于圣贤之域, 不但为举子而己”。

在德育发展的阶段理论上, 朱熹主张教育应该有先有后、循序渐进。朱熹认为八到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 德育的任务是“教事”, 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他说:“小学是事, 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 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4]他还专为蒙童编写了《蒙童须知》, 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和“杂细事宜”五个方面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举止等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十五岁以后是被朱熹称为“大学”教育的阶段。德育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教理”, 也就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学是事, 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5]。朱熹还认为, 这两个阶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小学之事, 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 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二者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的, 他说:“学之大小, 固有不同, 然其为道, 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 不习之于小学, 则无以收其放心, 养其德性, 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 不进之于大学, 则无以察其义理, 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 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 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5]

在教育的管理上, 朱熹主张“德主刑辅”。朱熹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不但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 更重要的是要以思想教育为主, 他把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实行, 同德育的教育管理目标结合起来, 他说:“学校之政, 不患法制之不立, 而患义理之不足以悦其心。”[5]要求教人者能“知其心”, 言“中其情”。以德为主, 就要切实提高德育的成效, 而德育的成效则取决于施教者和受教者能否将心知心, 情感交融。

二、朱熹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1. 做事为主———辅之以理。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生的8~15岁, 并为“小学”制定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在儿童“成人”教育的路上, “小学”德育应侧重于“事”, “大学”才侧重于“理”。朱熹反复说:“小学是直理会那事, 大学是穷究那理。”“小学者, 学其事;大学者, 学其小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 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 定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朱熹的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生长理论, 儿童的认知生长要经过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阶段。在动作表征阶段, 儿童主要靠动作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动作表征是认识的基础, 但却使用终生。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也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 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 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 故发展有阶段性;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 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 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根据以上认识, 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应该以“做事”为主,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从做中学”, 这是符合道德发展基本规律的。但是“做事”和“明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发展阶段又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6]。儿童在做事的过程中一直试图在明理———做事的过程即是明理的过程, 但是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中小学的德育只能以做事为主、辅之以理。在这个教育过程中, 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特别是教育者一定要为学生树立模范表率的形象, 并通过一些现代道德教育活动, 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2. 德育引领——四个学会。

在朱熹的教育体系中, 德育无疑是教育中的首要任务, “成人”的教育要优先于“成才”的教育。“小学”的主要教育任务是“成人”的教育:通过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使儿童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从朱熹的教育主张来看, 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做事“是朱熹教育主张的起点, 儿童要先掌握正确的做事方法, 然后再明其理。学习做事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目的, 那就是要学会如何与别人打交道, 在朱熹看来就是要学会如何与君、亲、师打交道;知道了如何与别人打交道, 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就达到了“乐群”的教育目的。通过学会做事, 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 射御、书数之文的学习才有坚实的道德土壤, 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德才兼备。朱熹这种先学做事、德育引领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中小学教育无疑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小学教育应该德育为先, 为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雕琢好中小学生这块“璞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中小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他们正确处理自身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以及独立判断、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知荣明耻、尊敬师长、相互尊重、友善宽容等文明行为, 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生存技能。

3. 仪礼载道———重构礼教。

朱熹的道德教育秉承我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可谓是“礼仪载道”, 而我国古代重视“礼教”的传统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反思我们当今的学校道德教育, 最缺乏的就是礼仪教育, 尤其缺乏日常生活行为的礼仪教育。因此, 重构礼仪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现代礼仪教育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4. 统筹规划———注意衔接。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体现了一种统筹规划和相互衔接的教育理念:朱熹不仅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阶段, 而且为每个阶段的教育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策略。这种统筹规划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系统分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子系统, 每一子系统又包括若干个子要素。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性不强, 甚至有各成体系、断代以及缺位嫌疑[7]。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的规定并没有缺失, 但小学、中学在以智育为核心的导向下德育出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地位被严重边缘化;道德教育本身被严重抽象化, 脱离日常生活基础;德育方法主要靠苍白的“说教”和“灌输”;教育内容重复而陈旧;大、中、小学德育缺乏统一的执行和管理;德育评价方法不科学。造成的结果是:儿童“知”与“行”不能很好统一, 德育课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修课程但教育效果欠佳。因此, 我们应该把中小学德育放在大、中、小学德育的大系统中去考察, 从德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儿童道德发展问题上进行统一规划、整体部署, 并在教育管理上确保这一德育理念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冯达文.简论朱熹之小学教育理念.中国哲学史, 1999 (4) .

[2]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五经筵讲义, 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

[3]朱熹.答郑常卿.朱熹集, 卷62,

[4]朱熹.朱子语类, 卷七.北京:中华书局, 1986.

[5]朱熹.朱文公文集, 卷七十六小学辑说, 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

[6]翟慕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浅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 (4) .

3.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对策探讨 篇三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对策

G621

传统的小学德育课只注重对道德知识的讲解,这种识记型的教学模式无法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水平。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来感受到道德对人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德育的内容,这是德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灌输和强加,而是倡导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生活化教学的意思是,在课堂上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以此为背景而进行教学互动的开展,从而让学生感悟和回忆生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积极性,并把有关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学习,利用生活中的经历和经验来指导学习,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把德育的过程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在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让问题还原于生活,通过生活来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树立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意识和价值观。

二、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对策

(一)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小学德育课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要做到教育方法的“不破不立”,即彻底破除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理念上的更新,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善于去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听和记;其次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即生活化的素材;最后还要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去体会良好道德的魅力。要做到把课堂的一切让位于学生,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中,才能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讲授德育教育缺少了直观形象的东西,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学生对德育知识记忆犹新和理解。以生活为支点,引导学生去实践,或者是组织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作为社会人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生活,总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德育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通过家校联谊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有家长反映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和家长顶撞,这是不尊重家长的表现,也是过于溺爱孩子所导致的结果。教师可以再今后的德育课堂中创设有关孝顺父母的情境,设计一个“孝顺父母一日行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后的生活中,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说说心里话,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做父母的各种不容易。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把德育教育和生活紧密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知识的作用,这是最直观的德育教学方法。

(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道德榜样的作用是具有示范性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小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教材中的道德榜样虽然很多,但是大多年代久远,小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当时的生活背景,如雷锋等先进人物。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中发现榜样,如某个学生没有值日的任务,仍然参加班级卫生的打扫工作,教师应该细心的发现,并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近距离的体会到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哪怕是随手捡起教室里的垃圾,都是生活化教学良好的素材。

其次,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引导德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角色当时的心理,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课堂还原。例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开心麻花团队的小品《扶不扶》,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剧中的警察、大妈和路人,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由发挥,在各自完成表演任务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来发表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种情境创设能够将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放大,使学生感受到诚信和助人为乐的良好美德是多么重要,也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小学德育教育作用的生活化

生活,是小学生体验的重要来源,更是检验小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在小学德育生活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有意识地去体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发现美好事物的同时,建立相对应的道德观念。

例如,教师在讲到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教师与其苦口婆心的教导,不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自己体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带学生到户外,可以在学校的操场附近去观察植物,让学生欣赏绿色,并说出植树造林的好处,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在学生欣赏自然地过程中,教师列举一些破坏大自然的社会现象以及后果,通过讲解和亲身感受,学生自然而然的树立起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让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成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一种手段,促进德育教育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的准则,才能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改革德育教育方法与内容,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才能让小学德育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冬英.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37-39+66

[2]夏永胜,袁新志.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38-39+41

4.小学德育总结 篇四

本学期,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努力培养举止文明、日常礼仪、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重点工作

1、培养学生“轻声慢步右边行”习惯。在抓学生“轻声慢步右边行”习惯时,小学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六不准”的规范要求,在学生理解认可的前提下,通过“读—背—做—比”四步骤来落实,并评比出了“轻声慢步右边行”突出班级,其中一(2)班、二(2)班、二(4)班、三(2)班、三

(5)班、四(1)班、四(2)班、四(3)班、五(2)班、五(3)班、六(3)班、六(5)班较为突出。

2、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根据学校倡导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习惯培养目标,小学部各班充分利用适宜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培养在校早读书午看书,在家自学书,自选书的习惯,通过读书交流,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而且养成了静心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交流评比,各班都评选出了大家心目中的班级读书星级标兵。

二、常规工作

1、定期检查各班级红领巾佩带、校服穿戴,仪容仪表、卫生保洁、两操、黑板报、教室布置、主题班会课、德育主题系列活动教案等,督促管理班主任工作。

2、每周定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布置每月的工作重点和主题教育,及时反馈、处理班级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月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化管理,激发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升班主任工作的实绩。

3、继续狠抓“两操”,着重提高广播操和眼保健操的质量,对做操质量差的班级和学生,及时提醒和教育;对做操好的班级及时表扬。现在所有学生都基本能做到做眼操认真、有效,做室外广播操安全、有序、整齐、到位。

4、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本学期主要开展了“一长八字大绳比赛”、“拔

河比赛”等体育运动,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咬牙坚持,同心协力取得佳绩,产生了许多感人的场面,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同时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和增强了班级学生的凝聚力。

5、抓住时机开展文化教育宣传活动。九月份开展庆祝教师节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良好道德品质。十二月份开展了纪念“12.9”举行大合唱比赛活动,各班精心准备,节目新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德育实效。

1、调动德育辅导员这支教师队伍,扩充德育力量。每一名教师都应是德育工作者,本学期为加大德育力度,提高德育实效,将每一位德育辅导员安排了课间值班的任务,充分调动起来,发挥了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能量。

2、一方面利用校园监控系统,了解掌控学生习惯养成情况,发现并教育校园内发生的不文明礼貌现象和不良习惯,并及时向各班主任汇报。另一方面利用广播、黑板、宣传栏、流动红旗评比栏及时宣传表扬突出进步班级和小标兵,本学期评选了“假期作业之星”、“纪律小标兵”、“读书之星”、“轻声慢步右边行标兵和突出班级”。

四、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建设,争创和谐校园。

1、建设平安校园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以“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创建“平安校园”与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在校内、家庭和社会各个场所的安全防范,及时做好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宣传工作。

2、建设绿色校园

抓卫生习惯,开展每班学生校园劳动活动,体验创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的意识,让校园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第一基地。落实公共卫生保洁制度,文明入厕,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确实做好校园卫生环境建设。

五、其他教育工作

1、家庭教育工作

本学期,小学部各班成功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家长出席率达90%。在家长会上,每位班主任认真准备、精心布置教室,主题鲜明突出,及时传达学校和

老师的习惯培养方法,做到齐抓共管,家长会的召开,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沟通了家长与老师的情感。

2、交通安全教育工作

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详细向同学们介绍和讲解有关交通安全的知识,号召文明出入,安全上、放学。在本学期学生们能够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上学能够自然成排走进校园,放学后各班能够由老师负责组织排队有序离校,能够按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过人行横道,不横穿马路。

3、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法制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充分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观看有关教育片及青春期知识讲座,做好青春期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在全体班主任和德育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小学部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今后我们将不断努力,使我们小学部德育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可喜的进步。

5.小学德育导师总结 篇五

本学年我的德育学生的是501班的付全航同学。首先,我想到他的家庭了解情况。去了之后才知道,他的父亲不在家,几乎没有有时间管教他,他和弟弟平时跟随母亲生活。所以我觉得导致他行为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心理尚不够成熟,尽管表面看上去老气横秋,但是实际上可以说要比同年龄段的一般的孩子还要幼稚而且他的自信心不足,所以会导致屡教屡犯的情况出现。

经过努力和分析,在终于找到了他不良行为原因所在之后,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正视孩子在前进过程中的错误反复,孩子的进步需要等待。

孩子的进步是螺旋式上升的,当孩子出现错误的反复时,我们要理解这是正常的,成绩起起伏伏,错误反反复复,这就是孩子。在转化的过程中,因为段的反复犯错误,我彷徨过,伤心过,可我从没对孩子失望过,当段出现反复时,我做得更多的是寻找造成孩子错误反复的原因,不给自己的转化工作找任何放弃的理由。我时常告诉自己:孩子出现错误的反复是正常现象。转化学生,切忌急躁,孩子的进步需要等待。帮助学生分析不做作业的害处。给学生树立榜样,包括中外故事中的榜样和孩子身边的榜样。(二)正视孩子之间的智力差异,帮助孩子树立合适的目标。

孩子因为其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其智力因素是有很大差异的。相信孩子的差异,不是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便于更好的因材施教。正视孩子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在转化后进孩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树立合适的目标。正视孩子的差异有利于自己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三)相信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是巨大的,争取家长的支持。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如火车之双轨,孩子就如铁轨上奔跑的火车,只要双轨配合得好,再重的火车,也能承载得起。我常会和他的父母通话,之前他们都以为老师打来电话是告状的,所以都不接。我很耐心地告诉他们,我们之间需要商量,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也提出希望他的父母能和孩子多交流,很多家里的事情也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这样,他的生活阅历才能深刻点,肩上才会有重担的感觉,不然他一直处于父母的庇护中。父母对他的学期要有一定的期望值,关注他的进步和退步,有针对性的谈话。

6.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六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7.浅析农村小学德育教学 篇七

一、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 更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农村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相对来讲, 信息较闭塞, 环境寂寞安静, 同时农户居住较分散, 相互间交流较少, 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动好奇心灵的环境, 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青父母都外出务工, 很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 只管孩子吃饱穿暖, 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 无法跟孩子沟通, 无法监督孩子的学习, 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 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 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1、家庭环境。

农村家庭中的养育方式, 父母的关系、家庭结构 (主要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正常家庭) 以及父母亲的职业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各个方面的成长。就拿我们班级来说, 整个班级留守儿童就占一半, 孩子们的生活主要以学校为主, 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在学校住宿, 这让年龄偏小的孩子无法很好的适应。8、9岁的孩子正是初级成长阶段, 但是却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家校间隔过远, 让孩子们失去了父母时刻的爱护与关怀。

2、社会因素。

农村的教育, 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育方式上, 都落后于城市。使得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学生。社会上不良之风的负面影响, 造成儿童不思上进。在社会环境发生多元化的前提下, 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也波及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二、当前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 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1、厌学情绪。

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不愿意听课, 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我的学生只有极少数有主动阅读有益的课外刊物, 自愿做课外练习的, 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上处于应付状态, 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缺乏礼貌礼仪。

不懂礼貌, 爱说脏话, 不尊重老师, 甚至给老师取绰号。

三、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1、对改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必须利用多种形式, 注重实效。作为农村小学, 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条件, 研究新情况, 主动适应时代变化, 努力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式。学好新课程, 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学习守则、规范内容, 按照要求来管理学生。可利用主题班会, 演讲比赛, 读书活动, 升旗仪式, 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使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习惯、增强集体感、荣誉感、爱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继承民族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2、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狠抓养成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 家庭引导较少, 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 承担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 还应向家庭教育延伸, 多与家长们联系沟通, 弥补当前农村孩子家庭引导的不足问题。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观念, 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良好习惯, 终身受用。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要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 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比如:外面学校提倡以“六年影响一生”作为办学理念, 以“文明活泼, 求实奋进”作为校园文化, 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 但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需加大文化建设的投资、注入好的创新理念。学校良好的文化理念, 对师生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容易产生以此为荣, 团结奋发的激情。

4、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联系于学生言行的常态教育, 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的教育, 必须坚持时时、事事进行, 坚持多样化教育, 寓教于乐, 。把德育渗透到任何教育机会中去,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5、树立榜样。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 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同, 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 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作为德育处老师, 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 我采取了每月评选德育先进班级等形式, 对此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效果。

6、加强学校集体文化娱乐活动。

现在很多学生, 既是独生子女, 又是留守儿童, 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在学校要加强班集文化活动的开展, 增强大家集体意识与归属感。

7、老师的关注与爱的倾注是最好的方式。

学校德育建设的核心是爱的教育, 无不彰显人文关怀的温暖。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理念提到:它永远是照亮学校教育前行的一盏明灯。古人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乎情。”因此, 在德育建设中, 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 以孩子的视角去管理教育, 从而实现人与学校环境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这主要是学校文化对孩子心灵潜移默化的熏陶, 使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让每一个角落都会发光,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 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有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的虔诚精神, 以无微不至关爱之心去感化引导学生, 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明天。

摘要: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 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农村,德育,分析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纲要》, 教育委员会。

[2]《中学德育大纲》, 教育委员会。

[3]《中小学德育纲要》, 教育委员会。

[4]《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教育部。

8.小学德育课总结 篇八

关键词:德育教学;主体地位;教学模式

在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德育建设,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是学校以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新旧“三论”等科学原理为指导,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通过学校德育系统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基本道德品质。生态德育作为新道德教育观,既整合了传统的德育教育,又从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生态德育不仅是对人际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还是一种新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引领者,学校德育主任应该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整合学校德育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生态德育建设。

一、构建学校生态德育环境,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成效

1.以生态德育为抓手,带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以及学科教学

在学校生态德育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不仅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思考德育操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要和学校的学科课程建设相结合,使德育教育的过程符合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首先,德育主任要从学校管理出发,探索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需求,构建德育生态环境。其次,要从课程建设出发,不仅要积极探索学科教学,而且要从各种德育活动入手,引导学生获得德育熏陶,提高学生的德育。另外,德育主任要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在小学生态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德育主任不仅要积极和学校领导商讨学校德育生态重塑的德育教育模式,还要与思想品德教师以及班主任商讨如何建设“主体自育、交往互动”的生态化德育课程,并与教师一起思考如何开展“主体自育、形式多样”的生态化德育课外活动。在这个基础上,德育主任要紧抓住校园建设的主阵地,营造“主体自育、协调共进”的生态化校园德育文化,构建以对话、开放、融合为特征的德育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三位一体的德育文化建设中逐步完成对自身生命的思考。

2.以生态德育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作为小学生态德育教育的主体,其个性差异就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在生态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主任要拓宽小学德育的领域和途径,让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德育主任一方面要积极和教师讨论如何创建生态化德育课程,一方面要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以便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可以用图片展示形式创建德育课堂。在品德课堂中,图片展示能够以一种直接的视觉教育反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国庆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征文、手抄报或演讲等形式让学生针对社会发展中的某一侧面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重阳节期间,可组织学生赴敬老院慰问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人的关爱。

二、唤醒学生生态德育意识,努力构建生态道德建设体系

1.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唤起学生的生态德育自育意识

学校德育主任要想探索德育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就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态化学校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活跃起来。在学校整体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抓住学校的升旗仪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遵照小学生行为规范规范自身的言行。如在低年级生态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教育片让学生观看并引导他们进行自省,还可以通过童话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从教师讲解的童话中获得道德引导。

2.家校联合,三位一体,构建家校合作生态道德建设体系

在小学生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单凭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德育教育主任,不仅要引领学校的生态道德建设,而且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家校共建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如在“清明缅怀”德育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清明祭扫 缅怀烈士”,也可以通过演讲、征文以及班队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校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家长通过在家中和孩子一起查阅相关烈士资料、讲讲烈士的光荣事迹等多种活动构建家庭德育教育体系,让家长能够在家庭中也会孩子成长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教师要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从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出发,通过校讯通等多种教育形式与家长形成积极互动。

三、探索学生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用心营造生态化德育课堂

1.探索学生自主发展德育教育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生态德育建设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活动化、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多种体现主体精神的学习方式中,在观察、交流、调查、访问等形式中获取对生活、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整合品德课程、班队、综合实践活动等,创建适合学生的综合实践德育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德育认识。如五年级可以开展“蠡口家具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进行观察、交流、采访、参观、访问,在多种形式中了解蠡口家具,再请同学通过网上查找、请教专家等多种活动了解蠡口家具的发展史,了解简单家具的制作工序,认识制作家具的工具等,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蠡口家具第一城”的影响,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长大后要为家乡贡献一份力的情感。因此作为学校德育主任,不仅要和教师一起努力构建生态课堂,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往互动、开放灵活、多向发展中完成生态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思考中交流,在体验中生成自身德育观。

2.营造学生主体自育生态化德育课堂

教师在德育建设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学生自育生态化德育课堂,实现平等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实现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发展共赢。如在生态化德育课堂中,可以实现文本对话。在学习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揣摩体会小骆驼的情感变化,心路历程,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到: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用处。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因此在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谈谈学后的感受。例如:当你与别人在一起时,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如何学会尊重他人;而当你受到嘲笑而感到自卑时,又该如何去面对,去学会欣赏自己,赞美自己。通过这样形式的文本对话来实现学生的主体自育。

总之,在小学德育教育教学中实现生态德育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作为学校德育主任,不仅要积极和学校领导协调,探索德育生态建设新路,还要和德育教师探讨,努力创建生态化德育课堂,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中实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李正超.中小学班班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4).

[3]孔红霞.探究式学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实施[N].伊犁日报:汉,2009.

上一篇:圣诞节平安果作文下一篇:考核方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