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的足迹》有感(精选11篇)
1.读《理想的足迹》有感 篇一
读《伟人的足迹》有感
定边县安边小学六年级(3)班
张娇娇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的读了《伟人的足迹》这本书,了解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我深深地被毛主席的伟大革命精神所吸引,所感动。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旦读书来,老天响雷都听不见!他看书十分认真,每次阅读总要标记重点,写下评论和感想,在段落旁边都画了许多圆圈和圆点。他锻炼自己在最嘈杂最热闹的城门洞里聚精会神地书。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为中华民族辛勤操劳的精神。长征开始时,疟病缠身、重病数月的毛主席走不动路,组织上为他配备了一副担架。毛主席在担架上不肯睡觉,而是开展了特殊的“办公”——他一路上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研究,主张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挺进,争取到大多数领导者的支持,为最后长征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我敬佩毛主席,更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说:“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吃大苦耐大劳的能力。”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雨天他在操场上淋,大风天他在城墙上让风吹身体。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宿,太阳下他脱了衣服晒身体,这样的锻炼。使他日后在井冈山,在长征路上,在延安,历经无数磨难而始终不曾倒下。
想想毛主席,比比我自己,我惭愧的很。我也爱看书,可看书不仔细,总是一目十行;学习只是一知半解,碰到一些困难就妥协了。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道思考题,我回家一看,题目比较麻烦,想也不想,就去问妈妈。妈妈批评我不动脑筋,可我觉得无所谓,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不懂,不能装懂嘛!”今天我明白了,这是一种依赖的行为,是没有坚强意志的表现。读了《伟人的足迹》这本书,我要以毛主席为榜样,顽强地学习,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2.读《理想的足迹》有感 篇二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指出: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也就是说,没有理想就没有闪光的人生,没有理想就会碌碌无为,枉费一生,没有理想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古今中外,多少革新者、文学家、科学家胸怀远大理想,引领光辉的人生历程,成就千秋伟业,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民心目中筑起了不朽的丰碑。
诗人在开篇强调了理想的价值作用。他充满激情地指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她点燃了人们追求光明和未来,追求美好生活,换取人生价值的殷切期盼;“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诗人用生动的比喻,阐明理想是人们展示远大抱负,摆脱迷惘和困境,战胜困难和险恶,在充满坎坷和智趣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力拼搏,义无反顾地走向胜利彼岸的可靠保证。她使革命者面对死亡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辉煌;她使科学家历经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辛酸,最后采撷到了舒心的成果;她使文学家日夜笔耕,激扬文字,最后步入艺术殿堂,绘就生命的永恒。
理想不能不说是诱人的字眼,但她不是空洞的概念,更不是虚无缥缈的梦幻。实现理想需要不懈的努力,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付出。列宁说得好:“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诚然,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这必须是世界上物质达到极大丰富,人的思想境界也同步提高,真正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境界水平,人与人之间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私欲和贪婪,没有欺诈、暴力和邪恶,才能真正达到。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就曾出现过“超自然的理想”。在五十年代,“浮夸风”的出现就是一个实例。由于没有科学地估计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过早地宣称共产主义即在眼前,刮起了“共产风”,违背了建国后人们的初衷,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蒙上了阴影,造成不良影响,这就是惨痛教训。当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保障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向共产主义大目标的坚实一步。这充分证明,理想不再是空想,是符合实际、符合逻辑发展规律的,它和生活实际密不可分,与实事求是休戚相关。
实现理想,需要胆识和不屈的精神,更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中国将走向何方?务实而又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邓小平同志苦苦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大胆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理想之路,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邓小平同志带领亿万人民所走的这条理想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时在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在“两个凡是”的观点禁锢下,改革开放谈何容易!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邓小平力挽狂澜,拨乱反正,锐意改革,才换来“离乱”中的“安定”,“安定”中的“繁荣”。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如芝麻开花,唱响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之歌。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共创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的理想又应是什么呢?无论你现在或将来从事任何职业,做任何工作,都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前途高度统一起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自我奋斗,追求个人名利,升官发财,不管他人死活呢?还是发奋学习,干好本职工作,立志报效祖国呢?这是摆在当今青少年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诗人流沙河在诗中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在四川汶川及青海玉树大地震中,有多少拥有百万资产的农民企业家致富不忘国家,幸福不忘人民,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有的把辛苦经营的多年积蓄,拱手送给了受创灾民,多达一亿多元,更有苦尽甘来的唐山农民兄弟举家自费,千里迢迢奔赴灾区,现场抗震救灾。当年他们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用理想的头脑挣得了财富,如今,又是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伟大理想,为灾区人民做出了牺牲,书写着大爱的篇章。是理想展现了他们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但在和平的年代里,舒适的环境中,理想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正如诗人感叹“世界上总有人抛弃理想……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甚至罪人。”党内诸如程克杰、胡长清一类的腐败分子,他们忘记了党的宗旨,只顾贪图享乐,危害国家,成为抛弃理想,失去灵魂的千古罪人。
人都有两重性,但“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我们要用善良战胜邪恶,用光明战胜阴暗,用仁爱战胜冷酷,用伟大的理想战胜污秽的邪念,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充满光明的世界,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我们岂能辜负诗人一片苦心,“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指针,不断改造世界观,坚定信念,“每日三省吾身”,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把握实现理想的航程,才不至于失足落水,昙花一现,能永葆青春,直达理想的彼岸。
3.读后感:读《伟人的足迹》有感 篇三
读《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有感宁静的夜晚,我取出刚买来的新书—《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看着书名,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是从电视上认识了他。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几乎一口气把它给看完了。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亮的足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父子之间》这篇故事。毛泽东既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时代可不像我们这样有着幸福的生活。他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里,因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和在生活所迫的原因,都连读书的自由也没有。毛泽东14岁时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学习。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株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着了,父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并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担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了。父亲十分容易地找着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他知道儿子已经挑完了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这些粪在半天挑完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骂儿子。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也受到了有益的影响,他还深深感触: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的知识……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同他少年时代发愤读书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像毛泽东一样,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将来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出一份力!
4.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篇四
关键词:自由;知识;启示;大学;理想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b
一、大学的本质
在《大学的理想》中,纽曼在前言中谈到了他对大学的独到理解和他对大学本质的想法;在绪论(即第一篇)里面,他针对当时大学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第二篇至第四篇中,他阐释神学和知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前四篇演讲都是用来说明这本书的中心论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在第五篇至第八篇演讲中,他主要论述了知识本身的意义和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的关系。在第九篇演讲中,他谈到了教会对知识的责任,认为教会介入文学很有必要,并且谈到了教会如何弥补文学和科学的不足。最后一篇演讲是关于如何学习文学的内容。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评价说:“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所有著述中,影响最为持久者或许当推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想》。”[1]由此可见,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的理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我十分支持纽曼把大学当做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的观念。在纽曼看来,大学就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探讨各种学问的地方,大学就是为向学生教授普遍知识而设立的。“理想”多次强调这种普遍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与其他学术机构之区别所在。[2]
在阅读《大学的理想》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是最高的学府,是无数求学者梦寐以求的学习之地,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获得最理想的教育。然而在阅读了《大学的理想》以后,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现在的大学,我觉得大学不单单是一个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教育的场所,它更能带给我们对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也许有人会问:“教育和知识有何不一样吗?”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不一定等于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却包括教育,它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知识的获得要通过教育的途径,但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纽曼在第一篇演讲中说道:“明智的人,不论观 点、倾向如何,永远都会竭尽所能,这并非他们的行为准则。只要不是直接的职责办不到,我们可能不得不在最好的情况下去做我们一旦做起来又会抱怨甚至反对的事情。我们知道,希望越多实现越少;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实践,否则一无所有;我们也知道,我们势必要接受事与愿违的情况。”我觉得这是富有深刻道理的。我觉得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会这样去做的,更何况是明智的人。大学的教育应该提供的是互相联结的和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一门知识可以因为它太大或太小,太遥远或太细致,太散漫或太具体而不去关注它。”纽曼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在大学里,作为学生的我们应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应只学本专业的知识,我们都有自己想了解、想学的东西,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认真去学。
但纽曼也认为大学里如果没有神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纽曼的这个观点主要是基于他本身的社会身份(即红衣主教),同时也是受古典学院教育的影响。虽然他的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个观点和个人所受的教育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纽曼在第五篇演讲中提出了“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一观点,而在第六、七、八篇演讲中,分别探究了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以及宗教职责的联系。他认为:“大学教育有非常实际、充分的目的,不过,这一目的不可能与知识本身相分离。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就是人类心智的本性。在大学学习中,对于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而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不能因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而把获取知识作为头等大事,而忽略了学习其他的东西。只有知识而忽略掉实践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单单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结合实践。纽曼认识单纯的知识的不断积累不能成为真正的才智扩展。宗教也是如此,宗教只是人们的信仰,并不能把它放在教育中重要的位置,知识是很实际的东西,宗教只是虚幻的存在。确实,文化是由知识积累而成的,风俗习惯是一种知识,建筑是一种知识,艺术是一种知识,等等。正是由这一种种的知识才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二、自由教育
对于纽曼提出的自由教育,我认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上的自由,所谓“自由教育”,它涉及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传授教育是自由的,接受教育也是自由的,教授知识是自由的,获得知识也是自由的。“知识是扩充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这是不可否认的,应一以贯之,我把它当做第一准则来起步。”[3]纽曼认为“自由教育是智力培养的教育”,这一点我特别赞同,自由教育是对人的智力培养进行教育,让人的智力得以提升,从而更容易地引导人的心灵趋向真理,这是自由教育的一个最真实的出发点。我国现在的教育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培养创新人才,也使得教育陷入僵化的怪圈。
三、文学与教育
在对文学的阐述中,纽曼提到的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文学能激起人的荣誉感,丰富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好奇心。人与文学的关系就像自然与科学的关系,这就意味着阅读面会进一步拓展,并且必须是充满才情的典范之作或者说是一门语言里的经典之作。文学与思想打交道,文学是个性化的,这些都说明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必要性。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与情操,通过大量的阅读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掌握更广泛的信息。
同时,纽曼也提到,什么叫获取经验。纽曼认为是久经世故,积极生活,步入社会,旅行游历,与社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这些说明纽曼并不提倡死读书,而是希望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四、启示
纽曼的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教育,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以学术成果的多少来评判人才,认为科学研究是评价大学实力强弱、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教学反成了次要指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太大,正因如此,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即“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还有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单一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持久发展。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想强化高校的教育职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实现大学的本质目的,就要全面进行教育机制、体制的改革,深化大学本质,培养全面型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5.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五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静静地读着朱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他心目中“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谈到智育很多人认为就是传授知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要给智育来个观念上的更新,智育离不开传授知识,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和能力基础。“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读到这里我思绪万千,心中有无数感慨:我们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吗?我们有没有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诚然,人的天赋、能力和爱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表现也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内向文静,有的对知识掌握快一点,有的对问题理解得可能就要慢一些,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个孩子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当读到“理想的教师”那部分时,我陷入了沉思。文章中有这样几段话:“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这种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
6.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六
本书从十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理想的教师》一章和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章。《理想的教师》一章,明确了优秀教师的标准和要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理想和激情!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章以科学的理论深刻阐明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未来理想中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明确了这样的理想,未来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人文精神和民权意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的关键是追求人生价值和关爱生命。如何引导学生去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引导学生去关爱生命,对人类、对世界充满爱心,则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责任。在本书,《理想的教师》一章,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者从老师的自身修养方面给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充满爱心,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只有爱学生才能独具慧眼,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也就能把爱传递给孩子,使孩子的爱心得以发扬!理想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勤于学习的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才可以在基础教育层面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在本书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章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教学内容方面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通过德育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并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理想智育应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关注个性,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理想的体育可以使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并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理想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可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但我们当前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教学的功利性很强,忽视德育、体育、美术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也是唯成绩论、唯分数论,忽视了智育中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民权意识是当代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是推动中国社会民主进步的基本条件之一。“民权”具有两重的含义,一种说法,“民权”取的是卢梭“人民主权”之义,但另一种说法认为“民权”是对“自由”一词的翻译。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民权意识,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朱教授在本书中提出了教育的民主性问题,他指出:“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民主,可是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谈不上社会的民主。民主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民主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教师与学生讲话、交流的方式,似乎是小事,但都体现着一种民主。中国的学生上课都是正襟危坐,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外国教育家看来,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个问题怎么可能齐声回答?”这种教育中的不民主性和准军事化的校园管理正在扼杀学生的民主精神和自由精神。只有积极追求民主、自由的新时代公民才能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自由主义者胡适曾说过:现在有人对你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可见自由精神、自由意识对学生、对国家的重要性。“民权”的另一层含义,人民主权精神似乎离我们的校园较远,但实际也是我们的职责之一,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有这样一种印象,非常勤劳,但不关心政治,看法虽有偏见,但也反映了我们教育中的一些缺失,朱教授在本书中特别强调了社会责任感问题,包括校长的责任感、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有主人翁意识,应该以主人翁的意识去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但个人服从集体、国家并不是绝对的,他的前提是这个国家的政府是真心为人民服务,要让学生认识到爱国家和爱政府是两码事,爱国就是爱自己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就是爱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中一切进步、美好、光明的事物。公民的基本责任之一就是对政府做得不好的事进行质询和批评,责成政府改进;如不能有效改进,公民就有权力唾弃政府。托马斯・潘恩有一句名言“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政府侵犯。” 这说明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民权意识,才能去维护真正的国家利益。所以培养学生的民权意识,使学生成为有素养的合格公民也应当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7.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七
我们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将决定孩子们的明天。观点决定行为,信念决定态度。而我们,作为一个教育集体的一员,我们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就不仅仅决定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更会影响我们整个集体的前进方向,并最终影响孩子们明天的发展。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有统一的教育观点和信念,那就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清醒的智慧、高尚而勇敢的心和一双灵巧的手的人,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明天的人才。
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学生永远都说“你能行”!给与学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无间的亲密。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学会宽容,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学会合作,对于不同能够理解,对于差异能够尊重,对于另类能够接纳。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学会选择,让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会创新,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一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
8.读理想有感 篇八
张海迪,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张海迪是当代中国英模的杰出代表,她的事迹被到处传颂着,她那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张海迪5岁时,不幸患上了脊髓病,瘫痪了。张海迪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她总梦想着有一天能上学读书。但是由于自己的身体原因,没有上学。只能每天在病床上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海迪9岁时就已经能读很厚的书了。长大之后,还创作了《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等。几十年来,张海迪一直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追问,在读书中获得奋斗的力量,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张海迪还为了给人治病,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体会针感。就这样,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邓小平也为张海迪的精神所感动,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看着张海迪对学习的坚持,我深感愧疚。有时候,我生了一点小病,吃坏肚子,肚子痛。可以继续上课,但是,我没有坚持上课,却向老师请假不去上课。而张海迪虽然下身完全瘫痪,但是没有放弃继续学习,后来还能创作书籍。与她相比我真是愧疚万分呀!
带着感动一遍遍地读着张海迪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张海迪说过的一句话:“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做人要学会帮助别人,对社会对祖国有益的人。
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像张海迪那样,做一个有道德、有信念、有远大理想的人。长大之后报效国家,报效社会。
9.读.doc我的理想一书有感 篇九
海州宁海中心小学靳国家 工作二十多年了,不管工作再忙,时间再紧,我总是挤出一点时间,静静地坐在桌前,一杯茶,一本书。细细品味书中的人生哲学,从中汲取精神的奶酪。对朱永新的名字早就耳闻,偶尔在中央教育台的《教育人生》栏目中看到了对他的采访,让我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于是我浏览了他创办的新教育网站,并且认真拜读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作为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正在影响着一大批从事教育的人,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随着他走上了追逐教育理想的道路.当我读完这本《我的教育理想》,我被他的文字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一个把教育当作伟大的使命,并对教育充满思想的人,我的脑子里充满了三个词“激情、自信、追求”,无论是作者的本身,还是文字中所传递给我们的理想校长和理想的教师形象都可以用这三个词来囊括。
书中朱教授把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他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使理想最终变为现实,就要洞察现实、把握现实。《理想》一书的指导思想,是作者在通过对中国现阶段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对中国教育现实深入考察后提取出自己的教育理想观,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譬如: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就是作者通过共性与个性交
融、优点与缺弊共存的教育现实,来揭示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基本规范、精神或素质,从而将作者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父母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切近实际教育又不失前景指向的研究思路,既能使人感悟到目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与矛盾,又能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读后使人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定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
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
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不需要太远大的目标,更不需要太功利的目标,只要你的心中装着孩子,如果能够把每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对孩子充满成功的期待,你一定会去努力做些什么!你会充满激情的对待每一天,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用专注的心去进行每一次的教学,你会为自己的成功而喜悦,你也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思考,你会不断地去充实自己,不断地去追求卓越,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
10.读《理想国》有感 篇十
学院:政法学院班级:行政1班
姓名:何平鸽
学号:2010502298
读《理想国》第一卷引发的思索
公元前339年雅典民主派当权,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说,毒害青年,法庭判以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身魂梦以之,不能忘怀。
随后,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理想国》成于壮年,如日中天,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震古铄今,书中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这对于我们学习政治而言非常有研究的必要。
《理想国》共有十卷,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围绕第一卷的内容来侧面阐述《理想国》中的一些观点。
第一卷的主题:是以“正义”为中心。主要讲了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围绕“正义”的讨论过程。
在与玻勒马霍斯的讨论中,我们发现的问题与感情有:
一、苏格拉底是如何将“正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又怎样利用事实的例子推翻了前人的推断。譬如说:玻勒马霍斯起初赞同西蒙尼得所说的正义“欠债还债就是正义”。而后在苏格拉底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引导下,玻勒马霍斯发出:“老天爷啊!不是。我弄
得晕头转向了,简直不晓得我刚才说的是什么了。不管怎么说罢,我终归认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这样的感叹。以至于在最后玻勒马霍斯又说道:“你说得对极了。”
其实在段落中也不难发现苏格拉底非常的善于打比方!当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谈到“正义”的概念时,曾这样打过比方:“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这种打比方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的表述了“正义”的具体化概念。也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举例子就将克法洛斯和玻勒马霍斯征服了。
文段中出现的第二个人是色拉叙马霍斯,他对于苏格拉底这种打比方的引导式提问的辩论方式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一种“光是提问题,再以驳倒人家的回答来逞能。”的精明诡辩方式。
二、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同样围绕着“正义”的定义进行辩论。但是辩论的方式与前面玻勒马霍斯的方式有些不同。譬如说:色拉叙马霍斯采用了压倒式提问的方式,率先将自己的观点融入问题中向苏格拉底提问,以至于答案的范围缩小到了“是”与“否”中但最终还是被聪明的苏格拉底翻转,让主动权重回自己手中;并且,两人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念。例如:以“舵手不是一个普通的水手,而是水手们的支配者。”从而推导至各国的统治者。又比如说苏格拉底以眼睛的功能为切入点引出心灵的特有功能又最后联系到了正义得本质上;还有一点是:在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这段讨
论中,色拉叙马霍斯有个特别的辩论方式就是引入不相干的话题,例如以下的这段对话:
色:苏格拉底,告诉我,你有奶妈没有?
苏:怪事!该你回答的你不答,怎么岔到这种不相干的问题上来了?
色:因为你淌鼻涕她不管,不帮你擦擦鼻子,也不让你晓得羊跟牧羊人有什么区别。
苏:你干嘛说这种话?
色:因为在你想象中牧羊或牧牛的人把牛羊喂得又肥又壮是为牛羊的利益,而不是为他们自己或者他们主人的利益。
不难发现在色拉叙马霍斯发现正义的定义被苏格拉底颠倒过来以后,色拉叙马霍斯选择不回答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而是问出了与议题没关系的话题,这种引入不相干话题的方式为他的辩论拖延了时间并且带有了转弯的余地。
三、在这一文段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总能从容应对,面对色拉叙马霍斯的咄咄逼人,苏格拉底依旧镇定自若,这不禁让人佩服他的强大气场和博大的知识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先阐述了争议的定义,然后以此反驳别人的观点来肯定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全段的行文结构:以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讨论:当人的年纪已经跨进了诗人所谓的“老年之门”后,究竟晚境是痛苦呢还是怎么样?为开篇的。随后插入了关于“正义”的话题,而后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参与了讨论。
由此可见,关于“正义”话题的讨论,苏格拉底是分为两块阐述的,主要凝结在与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两人的不同辩论中。
第一卷围绕着“正义”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并以苏格拉底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这次的讨论:“我得感谢你,色拉叙马霍斯,因为你已经不再发火不再使我难堪了。不过你说的这顿盛宴我并没有好好享受——这要怪我自己。与你无关——我很象那些馋鬼一样,面前的菜还没有好好品味,又抢着去尝新端上来的菜了。我们离开了原来讨论的目标,对于什么是正义,还没有得出结论,我们就又去考虑它是邪恶与愚昧呢,还是智慧与道德的问题了;
接着’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的问题又突然发生。我情不自禁又探索了一番。现在到头来,对讨论的结果我还一无所获。因为我既然不知道什么是正义,也就无法知道正义是不是一种德性,也就无法知道正义者是痛苦还是快乐。”
11.读《理想的风筝》有感作文 篇十一
读《理想的风筝》有感作文
读《理想的风筝》有感――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六(二)班 阙凡今天学习完了《理想的风筝》以后,我的感触很深,不少感情浮上心头。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每年看到风筝就会想起自己的刘老师。本文通过回忆刘老师笑谈腿疾、板书和放风筝的事,赞叹了对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和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思念。谁会相信一个身体残疾的人会走上教师之路?教师这个职业非常困难,一个健壮的青年上一天课下来,就会腰酸背痛,浑身不舒服,更何况刘教师是一个残疾人呢?可想而知,刘老师每上一节课都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一次,刘老师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土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氏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胳膊和腿。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段话中,我从刘老师笑谈腿疾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幽默风趣、自强不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尊敬一词中反衬了刘老师坚强、乐观、幽默、风趣,与学生的亲密无间。我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出一股酸涩的感情,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充满了理解和敬佩。刘老师,残疾人民学习的榜样,他这种幽默风趣、坚强不屈、自强不息、乐观开朗、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指导老师:江蓉蓉【读《理想的足迹》有感】推荐阅读:
《理想的足迹》读后感09-14
寻觅春天的足迹09-29
我的成长足迹08-08
春的足迹小学作文11-16
成长的足迹-六年级作文08-04
成长的足迹一年级作文08-06
寻找你的足迹随笔10-16
关于童年的足迹手抄报11-11
关于追寻先辈足迹的个人感悟08-05
第一课 追寻文明的足迹 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