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共8篇)
1.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篇一
关于举办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的通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不良资讯、网络成瘾等也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推动大学生文明上网,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丰富我校学生学习生活,普及网络知识,增强信息意识,弘扬网络文化,提高网络建设管理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占领并发挥好网络这一思想教育的新阵地,使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走进校园,经研究决定举办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具体方案及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网络改变生活,文化提升品质”
二、组织机构
主 办:党委学生工作部 承 办: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千年弦歌”网络文化联盟
网络支持:“千年弦歌”网站(http://1000.hnu.cn/)
千年弦歌〃掌上湖大(http://hnu.putom.com/)
三、参加人员
全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
四、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五、活动内容
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主要由大学生网络文化节LOGO设计大赛、“我的青春我做主”校园博客大赛、“奇思e想”网络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e起玩”中华传统文化趣味知识竞赛、“e起发”“无偿献血”宣传短信征集大赛、“e起画”亚运书画创作大赛、“e起唱”网络歌手大赛、“在e起”团队展示大赛等八个部分组成,具体活动情况及要求如下。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节LOGO设计大赛
大赛日程:
(1)作品征集阶段:11月25日—12月15日;(2)作品评审阶段:12月15日—12月20日;
(3)获奖作品公布及展示阶段:12月20日—12月30日。作品要求:LOGO的设计理念与“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的内涵相符合,富有特色,有象征意义,便于传播,且内容健康,作者需保留高精度的.tif.ai或.psd格式的原图,以便获选后提供给主办单位。
作品提交:登陆“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官方网站(http://1000.hnu.cn/)进入“大学生网络文化节LOGO设计大赛”下载报名表,作品设计好后,以压缩文件的形式提交报名表(内容包括设计理念说明)和作品到logoshejidasai@sina.com,邮件及压缩文件名称格式为“LOGO设计+学院+姓名”。
奖项设置:设立一、二、三等奖及最佳创意奖等单项奖若干。参赛须知:
(1)所有参赛作品将根据评审结果确定获奖作品,并最终确定其中的最佳设计作品作为历届“湖南大学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的LOGO。
(2)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不能抄袭篡改使用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取消比赛资格,并且自负法律责任。
(3)活动主办单位拥有所有获奖作品的一切版权,并享有获奖作品的一切使用权利。
(二)“我的青春我做主”校园博客大赛
为丰富我校学生的校园课余文化生活,展现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的青春我做主”校园博客大赛。具体事项及活动通知见学工在线《关于举办“我的青春我做主”校园博客大赛的通知》文件及“千年弦歌”网站大赛官方网页。
(三)“奇思e想”网络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
大赛宗旨:随着网络不断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感知和判断。好的网络文化产品不但能够吸引广大师生的喜好,同时还能引导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作良好的网络环境,那么,就让我们开动富有创意的头脑“奇思e想”,创作出最能打动大学生心的网络文化产品吧!
大赛日程:
(1)作品征集阶段:11月25日—12月15日;(2)作品评审阶段:12月15日—12月20日;
(3)获奖作品公布及展示阶段:12月20日—12月30日。作品要求:所征集的网络文化产品包括DV短片、flash、网页、动画、电子杂志、小游戏等以网络为载体或平台的文化产品。要求作品原创且有创意,符合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的内涵,体现”网络改变生活,文化提升品质“的口号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的主题与宗旨。作品提交:登陆“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官方网站(http://1000.hnu.cn/)进入“奇思e想”版块下载报名表,作品设计好后,以压缩文件的形式提交报名表和作品到qisiexiang@sina.com,邮件和压缩文件名称格式为“奇思e想+学院+姓名”。
奖项设置:设立一、二、三等奖以及最佳创意奖等单项奖。
(四)“e起玩”中华传统文化趣味知识竞赛
大赛宗旨:秉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大学生活,展示知识的舞台,并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大赛形式:
大赛分为网上初赛和线下决赛两个阶段。网上初赛即选手登陆“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官方网站(http://1000.hnu.cn/)进入“e起玩”版块进行网络答题,在限定时间答对一定数量题目的选手,留下学院、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即有机会参加线下决赛,网上答题的时间为11月25日至12月10日,每位同学只有一次参与网上答题的机会;线下决赛以现场比赛的形式开展,包括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选答题等形式,具体比赛时间和地点将在大赛官方网站另行通知。
竞赛内容:历史知识、礼仪知识、文学知识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五)“e起发”“无偿献血”宣传短信征集大赛
大赛宗旨: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需要,提高服务他人的意识,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号召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行动。
大赛日程:
(1)作品征集阶段:11月25日—12月10日;(2)作品评审阶段:12月10日—12月15日;
(3)获奖作品公布及展示阶段:12月15日—12月30日。作品要求:主题紧扣“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倡导广大群众参与“无偿献血”,要求短信内容积极健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风格积极向上,并富有创新意识。每篇作品字数控制在150字以内(含标点)。
作品提交:登陆“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官方网站(http://1000.hnu.cn/)进入“e起发”版块按照提示直接编写和提交作品,请在提交作品的同时留下学院、姓名等信息。
奖项设置:评选出10条最佳“无偿献血”宣传短信,优秀作品将有机会作为长沙市献血办“无偿献血”宣传公益短息向全市人民发送。
(六)“e起画”亚运书画创作大赛
活动背景:旨在以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书画比赛形式提高我校学生对“广州亚运会”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表现当代大学生对祖国建设发展的支持,同时在参赛过程中让选手尽情展露自身才华。
大赛日程:
(1)作品征集阶段:11月25日—12月10日;(2)评委评审阶段:12月10日—12月15日;(3)获奖作品公布及展示阶段:12月15日—12月30日 作品要求:参赛作品要求主题紧扣“广州亚运会”进行书画创作,创作形式不限,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作品要求原创,体裁为漫画、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包括硬笔和软笔)和手抄报作品。
作品提交:登陆“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官方网站(http://1000.hnu.cn/)进入“e起画”版块下载报名表(包括创作理念),填好后发至eqixie@sina.com 并于12月9日—10日下午2:30—6:00将作品提交到“千年弦歌”网站办公室(天马2区6栋125室)。
奖项设置:设立一、二、三等奖。
(七)“e起唱”网络歌手大赛
大赛宗旨:旨在引导广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我,同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演唱内容,引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抵制低俗、恶俗之风,丰富校园生活。
大赛日程:
(1)作品征集阶段:11月23日—12月15日;(2)网络投票阶段:12月15日—12月20日;(3)决赛阶段:12月20日—12月25日;
(4)获奖作品公布及展示阶段:12月25日—12月30日 作品提交:作品创作好之后,登陆“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官方网站(http://1000.hnu.cn/)进入“e起唱”版块按照提示直接提交作品,请在提交作品的同时留下学院、姓名等信息,决赛将邀请专业评委进行评审,时间和地点将在大赛官方网站另行通知。
作品要求:允许独唱和多人合唱的形式,自录歌曲(mp3、rm格式),主题不限,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提交歌曲时,文件名按照如下形式:“学院+姓名+翻唱或原创+曲名”。录制的歌曲中可以有一定的独白和作品介绍,如:大家好,我是来自***的***,因为***,为大家演唱一首***。
奖项设置: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八)“在e起”团队网络展示大赛
活动宗旨:旨在通过网络形式展示湖南大学学生精神风貌和文化生活,同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团队的内在凝聚力和归属感。
面向对象:所有在校学生团队,包括学生会、年级、班级、社团、党支部、实验室、课题小组等学生团体、团队。
大赛日程:
(1)作品征集阶段:11月25日—12月15日;(2)评委评审阶段:12月15日—12月20日;(3)获奖作品公布及展示阶段:12月20日—12月30日 参赛方式:可以通过视频、博客、PPT、电子相册、电子杂志等形式介绍团队情况,展示团队风采。活动期间登陆“湖南大学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官方网站(http://1000.hnu.cn/)进入“在e起”版块下载报名表,将报名表与参赛作品以链接或压缩文件等形式发送到zaieyi@sina.com,邮件及文件名称格式为“在e起+学院+姓名”。
比赛要求:所上传的资料应该遵循“简而精”的原则,保证团队介绍清晰明了,充分展示团队组成和风貌,以及所开展的活动、取得的成绩等。
奖项设置:设立综合一、二、三等奖和单项奖若干名。
(九)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温馨提示桌贴,精美书签设计征集
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期间还将与湖南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湖南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温馨提示桌贴,精美书签设计征集比赛。
活动时间:11月22日—12月1日,详见大赛宣传海报和宣传单。参赛要求:征集独特、新颖的桌贴与书签设计作品,要求契合图书馆的主题,以电子邮件(文件内标注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的形式发至邮箱 qnxgtsg@sina.com。
奖项设置: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六、活动要求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为契机,把打造和谐网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将活动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各学院要以寝室、班级、年级、学院为单位,层层发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让广大同学在了解网络的相关知识同时,积极参与到文明网络建设的行列中来。系列活动结束后,将组织评审,为积极参加活动的学院颁发“优秀组织奖”。
联系电话:罗迪强 88822867
党委学生工作部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2.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篇二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获取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动态信息和了解其网络文化消费现状,我们采用近些年比较流行的网络志研究法。
网络志作为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在线研究技术,其本质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和工具的民族志研究法(Kozintes,2002)。7民族志也称为“人种志”,由著名人类学家Malinowski发展而成。民族志方法的重点是要扎根于当地,深入了解当地特殊的文化和独特的认知。研究结果的丰富性和定性内容的开放性使得民族志研究法适用于各种环境。由于民族志以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有学者将这一方法引入到消费群体研究当中,这使得民族志开始进入营销学的范畴。20世纪末,众多研究者开始探索适合研究在线消费群体行为的新方法,其中就有了在民族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网络志”的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民族志、小组访谈等方法,网络志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在资料收集方面具有成本低廉、快捷简便的优势,而且收集的资料更加真实、客观。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对在线消费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因此,我们选择运用网络志的方法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开展研究
一、研究程序和研究对象
通常网络志研究的程序有以下四步:
步骤1:确定所研究的主题,并选择合适的网络社区、网站或论坛等作为研究对象。
步骤2:收集和分析信息。通过对被选择的网络社区、网站或论坛等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以及与社群成员交流、访谈来收集信息和数据。
步骤3:信息及数据的分析解释。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对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为解决信息的可信性和确保解释的合理性,网络志研究专家Kozinets(2002)建议研究者将整个在线社群作为分析的对象,并长期投身到所研究的在线社群中去。
另外,网络志研究者在研究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友好沟通,取得研究对象的配合,并注意不要泄露研究对象的隐私。
本研究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根据研究主题,通过对国内多个与文化消费相关的网站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择百度贴吧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1)目前百度贴吧拥有6亿注册用户,800万个兴趣贴吧,日均话题总量近亿,浏览量超过20亿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贴吧的人群目前是以大学生甚至中学生所占比例为最大。符合本研究所选择的目标人群。(3)贴吧以兴趣爱好分类更好的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大学生的每天必登的网站。其中涉及网络文化消费方面的帖子较多。
二、数据收集方法
根据网络志研究方法,从2013年11月开始,作者对百度贴吧进行了有目的参与性观察,并于2014年1月起注册了百度账号,作为一名贴吧成员及时跟进贴吧动态,及时关注和收集有关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有关话题和发帖,并对部分贴吧成员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访谈。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本文数据构成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在各类贴吧上发帖提问关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问题,并对回帖进行及时的提问和记录,共收集内容较详细,消费类型和意见较有代表性的回帖99份;(2)随机抽取8位百度贴吧网友以私信的形式进行个人访谈,深度了解其网络文化消费现状;(3)抽取了在本校内的百度贴吧大学生网友13人,进行了面对面深度访谈,时间约90分钟,并将得到的研究结果在小组中反馈,对误差进行分析改进。
三、网络志调研结果及思考
通过历时3个月对百度贴吧的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在线调查和线下大学生网友深入访谈调研,发现当前的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大学生之所以选择互联网这个渠道去进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化消费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点。首要的原因是互联网使用更方便,搜寻信息快捷;其次是使用互联网价格低,实际上很多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第三是网络文化信息内容丰富,选择余地大。第四是低年级大学生更偏好使用移动互联网,即他们更喜欢用手机而非电脑上网,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上网的方便性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可以方便阅读动态资讯,随时了解好友情况。由此推测,移动互联网文化消费将成为未来大学生及其他年轻一代网民进行网络文化消费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通过网络志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多地是基于个人喜好选择互联网文化消费的类型和内容。通过网络志在线观察和访谈百度贴吧的吧友,发现大三、大四等高年级大学生中只有少数是基于实用目的选择互联网文化消费类型的,而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大学生则全部基于个人喜好选择其网络文化消费类型。
在网络文化消费内容方面。男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内容基本是以看网络电影、搜寻信息(包括新闻信息和专业信息)、打网络游戏为主,女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内容更丰富些,除了观看网络视频、听音乐和网络聊天外,还会有阅读电子书、刷微博、打网络游戏等活动。可见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类型和内容还大多以休闲娱乐、社交等为主,大学生开展网络文化消费的消费层次和结构还有待改善和提升。
(三)百度贴吧大学生网友在对当前网络文化消费环境的评价中,有62.5%的大学生网友评价为“一般”,25.0%大学生网友评价“好”,12.5%大学生网友评价为“差”。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内的互联网文化环境还有待改善。高年级大学生认为专业类或学术性网站文化环境普遍较好;在调查学生对其接触到的互联网涉性类信息的态度时,高年级和低年级大学生所持意见有差异,绝大多数一、二年级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直接选择关闭和删除这类信息,认为其有害身心健康;而高年级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则认为应理性看待这类信息的传播,认为有的健康保健类网站也会传播一些性健康和性心理相关知识,但是也有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会采用夸张的方式传播一些低俗的黄色暴力信息,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监管,开展净网行动,同时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和性知识的科学教育和引导。
(四)在线下深入访谈中,大学生们对互联网上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渗透的看法,大都能持比较理性和和客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外来文化的互联网传播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流,使青年大学生能接受世界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当然被调查的大学生们也承认,这些外来文化的传播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从另一方面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大学生也担忧与外来文化迅猛的网络传播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无论在内容、形式和影响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
(五)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互动对象也有一些新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的文化消费方式、渠道和内容更多地受到同龄人,如同学、朋友特别是舍友的影响,而其自身的互联网文化消费模式也同样会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产生影响。网络志调研发现,在百度贴吧中包含有各种话题的贴吧,如在考研贴吧中一些准备考研的同学不仅获得了考研资料信息,了解其他考研同学的动态,更从中获得了吧友们在情感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考研贴吧使得他们的考研生活变的不再枯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工具与青年大学生开展平等的互动交流,对于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可能更有益处。
(六)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从某种程度上看,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也对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时事政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作为每日新闻热点吧一员的耿同学,是某本科院校大二的男生。在马航事件调查期间,他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马航事件的最近情况。他说自己几乎每天都会登录百度贴吧的每日新闻热点吧,和吧友们一起讨论新闻热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讲到之前更本不会关注时事热点,现在越来越喜欢在贴吧里和吧友分享自己对新闻的看法。
现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很宽,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普及推广,使得他们远比过去时代的大学生有了更便捷地接触社会的渠道和方式。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和成长中的新一代,新闻时事、国计民生也自然成了他们深入关注和关心的话题。这也提示高校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时要学会采用新工具和新方法,以平等的视角,开展动态时事政治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这样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文化消费模式逐渐改变,由以往的文化信息纸质媒体如书籍、报刊等向电子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转变。而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体和微博等自媒体共存,大学生本身有可能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其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运用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志研究法,以淮安地区高校为例,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得出概括性结论并提出一定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网络
参考文献
[1]Kozinets,R,V.The Field behind the Screen:Using Netnography for Marketing Research in Online Communiti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2,(39):61-72.
3.大学生网络影视文化接触调查 篇三
下文基于2012年四五月间面向五省六所大学[4]610名本科生课堂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受访者遍及大一到大四,出生年份从1988年到1994年,以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出生为主体。专业分布涉及理工类、文科类、影视动画类。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占据59.4%。受访者分为两组,306人接受“关于网络电影评论的调查”,304人接受“关于网络电视剧评论的调查”。两组问卷除了关键词“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外,其它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一、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频率和渠道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的接触是相当频繁的,观看数量也是可观的。在高考压力减除、校园文化影响、生活自主能力提高、网络片源丰富、观看方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影电视剧欣赏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从电影组的情况来看,将近50%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周的观片量超过1部,不少影视专业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看电影。观片量的多少明显与专业有关,普通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73%的人估算自己的看片频率在“每月1-3部”或“每周1部”的水平。而戏文、摄影、编导等影视专业学生则较少人低于“每周1部”的数量,相反,每周看片2、3部的很普遍。这样的分布当然与专业热情和兴趣有关系,也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关系。电视剧组的分布规律大体相似,每年看1到2部的情况最多,占据三成。年观看量低于1部的超过8%。
当被要求对几种看电影或电视剧的途径“按照自己常用到不常用的顺序进行排列”时,80%左右的学生将“通过网络(包括在线观看、下载观看)观看”的方式排在第一位。这其中电影组中有23.1%的人除了网络渠道以外,不考虑其它的电影观看途径。这组只有不到12%的学生首选“进影院观看”。有学生明确表达只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视听享受指数又高的影片才值得进影院观看。排除网络这个首选渠道以后,学生们才会主要选择电影院或电视。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和下载资源为大学生观众提供了远比电影院和电视都要数量多且品种多的影视剧产品。通过网络的途径,他们接触到大量的外国影视剧。
表1:大学生电影观看频率
表2:大学生电视剧观看频率
表3 :大学生看电影的首选渠道
表4 :大学生看电影的次选渠道
表5 :大学生看电视剧的首选渠道
表6 :大学生看电视剧的次选渠道
网络成为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首选渠道和主要渠道,这大大激发网络影视评论的活跃和繁荣。尽管上网观看电影电视剧免费而便捷,但大学生也要为自己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计算,做准确的看片选择。再说大量作品的存在也使选择成为必须。于是,通过一目了然的分数,或者通过三言两语的简评或精密细致的长篇文章的评价、评论对备选作品做一个看前的评估成为网络影视观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伴随行为。这一伴随行为在看片后又可能延续到参与打分、回复评论、发表评论等构成的交流环节和深度欣赏环节。所以,影视剧播映和观看渠道的网络化是催生网络影视评论在各类网站上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信息的获取习惯
当代大学生搜寻、观看、收藏电影电视剧的诸种活动都依赖于网络,围绕着电脑。网络舆论对他们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左右着他们的看片选择和观片后的影片评价。而他们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的活动不仅仅满足于影视文化介入的需要,还往往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本次调查围绕电影电视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读取上的偏好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
首先,表7、表8、表9呈现“国内网站”和“朋友告之”是电影电视剧信息最主要的两大来源,50%以上的信息不是来自朋友,就是来自国内网站,而朋友之间的信息交流很可能也是通过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网络工具的。排在“网络”和“朋友”之后的信息来源是电视和电影专业杂志。中央台和省级台播出的一些权威的娱乐新闻报道节目成为学生们通过电视获取电影信息和电视剧信息的重要平台。另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电影专业杂志是《看电影》,而他们对电视杂志的接触相对少。
表7 :电影信息的首要来源
广播 1.2%手机 1.2%国外网站 1.1%
表8 :电影信息的次要来源
表9 :电视剧信息的首要来源
疲软多年的内地电影市场从2005年开始强劲上升,电影重回大众文化的焦点位置。与此同时国内外电视剧佳作迭出引发一次次轰动全国的观看热潮。电影电视剧版面成为各种门户网站的标准配置。2007年以来,视频网站和网络视频播放器及搜索引擎的迅猛发展又让它们成为影视文化培育的新基地。影视信息在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影视专业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不同性质不同应用功能的网站和视频播放器等工具平台上广泛存在。
表10 :你的网络电影(电视剧)信息最主要来自哪种网站
新浪等门户网的影视版11.8% 18.3%时光网等专业网站17.1% 3.9%风行、迅雷等下载平台27.0% 30.0%豆瓣网一类 18.4% 9.8%其它网站 7.2% 5.2%不上网查阅相关信息6.6% 23.5%
表10数据显示无论电影组或电视剧组,最大比例受访人群的影视信息获取主要依赖风行、迅雷这一类观看工具和下载工具,数据都在三成左右。可见,对大学生而言,影视信息获取的最主要动机是看片指导。表10的数据还显示时光网和豆瓣网对电影爱好者有较强的聚合作用,而对电视剧迷的聚合作用就差得多,尽管在这两个网站上也有电视剧的信息,但显然它们在电影信息上的权威性压过电视剧方面。反过来说,专业电视网站的建设赶不上专业电影网站,相应的,影评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远远超过电视剧评论。有23.5%的人不在网上查阅电视剧信息,远多过电影组的6.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超过电视剧,而对电影的重视程度也大过电视剧。表11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就信息内容偏好的前两项分布,电影组和电视剧组大致相似,而关心电影制作细节、评论分析和专业知识的人数比例则明显高过电视剧这一组。同样,表12中,专家老师和网络影评人的意见在电影信息传达中的威信明显高过电视剧信息传达。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点:在大学生的眼里电视剧更趋向娱乐性,而电影更趋向严肃的艺术性。
表11 :你对网络上的电影(电视剧)信息内容是否有偏好(多选)
自己喜欢的电影人(或电视剧导演演员)的消息53.6%49.0%新片放映信息 56.6%42.5%电影(或电视剧)制作细节41.4%22.9%评论和分析 61.8%33.3%电影(或电视剧)专业知识22.4%13.7%
表12 :你对网络上电影(电视剧)信息的具体来源是否有偏好
三、大学生对网络影视评论的接触
在了解观影习惯和影视信息获取习惯后,问卷进入对影视评论活动接触情况的调查。针对“你会去查看网上的电影评论(包括长评、短评)”的调查,41.2%的大学生回答“经常查看”,只有8.8%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看”,剩下一半多的人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不太经常看”(29.7%)和“看过几次”(20.3%)的情况中。大学生对电视剧评论的接触总的来说明显少于电影评论。
表13 :电影(电视剧)评论的查看频率
不太经常看17.2%看过几次29.7% 不太经常看24.3%从来不看20.3% 看过几次8.8% 从来不看25.9%
关于查看影评的时间,17.8%的学生选择看电影前查看,40.9%的学生在看完电影以后查看,41.3%的学生则是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看。这与他们查看影评的原因或目的密切相关。48.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查看影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可看的电影”。可见,来自媒体娱乐频道、网民博客,以及视频网站和下载网站的打分、短评和评论文章给大学生提供了主要的电影观影指导。另外,有33.2%的大学生表示查看影评是因为“没看懂电影”,想寻求解答。同时有46.8%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学习目的”。这些回答解释了为什么相当数量的学生在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阅影评,而不仅仅是在看片前或看片后。比较而言,只有20.4%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娱乐信息的关心”,以及28.5%的学生承认查看影评出于“对特定明星或导演的关心”,对应的,有23.7%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可见,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影评的实用性是重要的,至少在他们的自我认定中,查阅影评的学习目的重于娱乐目的。
表14 :你一般什么时候查看电影评论
表15 :你查看网上影评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热爱电影 23.7%关心娱乐信息 20.4%关心特定的明星或导演28.5%出于学习的目的 46.8%作为朋友交往的话题48.1%没看懂影片 33.2%其它 7.6%16.9%为了找到可看的电影
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5],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针对“你是否写影评文章(几百字的或者更长的)”的调查,只有4.3%的受访者回答自己是“经常写”的,超过三成的人在这个博客广兴,几乎人人都可方便发表电影意见的时代依然是“从来没写过”影评,表示“偶尔写”和“写过一两次”的人数也都在三成上下,差距不是很大。与之相对比的是,24.4%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网站上给电影打分”。当被问及“网站上的电影打分会影响你是否观看此片的决定吗”,参与打分的学生中有59.2%的人表示“会有影响”,另外40.8%的人认为不影响他们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影片网络得分的影响不仅指向大学生的网络收看,也同样指向他们在影院的选择。
表16 :大学生影评写作的频率
表17 :大学生给电影打分的频率
四、总结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的结论:
1.电影电视剧观看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网络是他们首选的也是最主要的看片渠道。网络的便捷和免费使他们保持较高的看片频率。这是网络影视评论活跃的前提。高频率的网络影视观看激发网络影视评论向常态化、多形态化发展。
2.网络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影视信息、影视舆论传受渠道,这是网络影视评论兴盛不衰的必要条件。60-7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影视剧信息首先来自国内网站。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和民主化特点也反应在大学生在信息接受上普遍比较看重“普通网友”的意见,专家和老师的权威性趋弱。
3.影视信息查询、影视评价或评论的参与是大学生影视观看的必然伴随行为,也是看片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从看片前到看片后的全过程。大学生查看影评很大一部分来自学习和认知的需要,可见优质的影视评论文章对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和影视修养的重要性。
4.大学生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不仅仅满足于对影视文化的介入,也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信息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关于创作者尤其是导演演员的信息仍然是除了新片上映信息之外他们最关注的信息。相对而言,电影信息的专业化程度高于电视剧信息。
5.网络提供了方便的电影评价工具。网络打分、影评等网络评价机制也在切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影视观看。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见CNNIC官网。
[2]见 网 页http://www.doc88.com/p-407987808150.html
[3]见《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4]受访学校包括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
4.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篇四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影响越来越为深刻。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有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快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极端化,道德意识缺失,甚至网络犯罪。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因此,网络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应该重塑网络文化,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改进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道德素质、德育
【1】[导语]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2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比中小学生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大学生可以称为相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参与者和接受者。然而大学期间是一个人道德素质逐步走向定型的关键期,网络对其道德素质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解决大学生道德意识缺失的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缩小”空间距 离,地球真正地成为了“地球村”。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接触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有助于大学生现代观念的形成,比如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和全球观。
(一)道德认知模式的改变
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视野,使得道德认知的途径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在网络诞生之前,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仅限于书本和身边的事。如今网络的发达与普及,使得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和及时性使得任何信息可在数分钟内便可传遍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地位也从被动转为主动,能够主动去选择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暴露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在“上网是否是您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的一项调查中,45%的学生认为“少许改变”,21%的学生认为“没有改变”,只有3%的学生认为“改变很大”。这说明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会因为网络而发生改变但并不是很大。在一项“浏览不健康网站算不算道德败坏”的调查中,58%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算,应该懂得分辨和抵抗”,26%的学生认为“算,说明道德有问题”,16%的学生认为“算,说明德育有问题”,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正视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分辨和抵抗能力。在“如果您在网吧中发现不良网站的链接”一项调查中,41%的学生认为“不会看并举报”,33%的学生认为“看并举报”,26%的学生认为“会看但不会认为自己道德败坏”。说明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具有自律意识并能自觉维护网络公德。在“对于网络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的调查中,86%的学生选择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慎重对待”。这些调查结果有力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主体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上述数据时哪里来的,标明出处)
道德认知的内容也从单元向多元发展。与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呈现给我们的是更为立体和全面的信息,不只是不同媒体对同一件事的解读,还包括网友的评论,使大学生可以从全位、多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大大降低了偏激的情绪,使得大学生更为理性和客观地来看待和评论一些社会现象,培养了大学生的思考与权衡的能力。
(二)道德人格的健全 网络文化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网络文化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音乐、影视、文学和艺术等。网络的全球性,也使得大学生做到了“足不出户,却知天下事”,不仅能了解和学习国内的文化瑰宝还能学习国外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通晓古今中外。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和快捷性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以高雅的文化艺术陶冶情操。
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培养优秀的品质。负面消息充斥着互联网的时候,有人开始提倡传播正能量,大学生们踊跃地参与到“随手传播正能量”的队伍之中,纷纷转发社会中存在的充满正能量的事迹。弘扬好人好事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安定社会,也能让大学生在潜意识中学习好人的优秀品质,提高道德素质。网络文化给了大学生自由使用和开发空间,这使得大学生常常能突破传统狭隘的校园生活圈子和过窄的人际交往范围,这为开放道德人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网络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在这里进行多人互动,各抒己见,利于大学生形成人人平等的态度,在网络中为了自身的形象会克服个人的偏执顽固、唯我独尊、过于排斥他人等不良倾向。此外,网络中有着大量的信息,大学生自己选择了上网的地点、内容,对于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需要自己进行梳理分析,并进行思考或发表言论,这一系列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独立的习惯。
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微博已经成了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有时候一条微博便能影响我们大学生的行为,并由此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在网络上被转载很多的一条微博,配图是一双被扎破的粗糙的手,文字写到:这是一双拾荒阿姨的手,她的手是被垃圾桶内的针头以及其他尖锐物品扎破的,请大家以后在丢弃这类垃圾的时候用东西包起来,阿姨也是一位母亲,她的手破了,家人会心疼。看到这条微博,许多人都被感动了,在丢弃尖锐的物品的同时也会进行相关处理,并渐渐养成了这种习惯。公益广告也因为网络而大大提高了曝光率,“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常回家看看”这一系列的公益宣传借助网络传播而更加深入人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
(三)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得到提升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网络文化正好适应了大学生的这一特性。他们既可以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充分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例如,2010年1月27日凌晨天涯论坛上,众网友接力拯救重庆自杀直播者,许多网友彻夜守候电脑前,通过网络技术需找IP地址,最终拨打当地110找到这名网友并送其到医院,该网友最后得以解救,这一道德行为并不是我们所常见的,在这次生命拯救的行动中,网络文化功不可没。
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友具有了平等性,社会中的平等人际关系,大大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增强了主体的道德选择、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使道德个体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培养大学生的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品质与能力,为现在高校的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契机。网络世界的隐蔽性给予大学生网络行为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性,这就让参与者的主体行为的到充分的体现和考验。
在“您最关注的网站类型”一 项调查中,有47%的学生选择了“企业网站”,2 4%的学生选择了“商业网站”,两者合计超过了半数。大学生浏览这些“企业网站”与“商业网站”的所作所为除了具有自身价值之 外,必然附带给他们许多新的网络社会关系价值,产生许多新的网络社会经济领域的道德意 识与行为,从而推动了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展。在“您认为网络对您的道 德行为的帮助”一项调查中,有5 2%的学生选择了“能力增强,意义重大”,30%的学生选 择了“有所帮助,不可缺少”。基于网络文化之上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行为的增强,显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便利、乐趣等的同时,它其中混杂着的不良文化也会腐蚀大学生的内心,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生发展。杨泽宇指出:网络文化中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由于大学生对垃圾信息的辨别力还不够强,所以这对他们毒害之深是难以估计的。[2]
(一)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紊乱
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未完全定型,大学期间是他们确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文化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是非,导致大学生存在多元价值观标准并存的问题。
根据调查,对网络上“新、奇、特的新闻、言论、思想”认为“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5.53%和62.82%,认为网络上的新闻、言论等各类信息对其价值观的“影响比较大”的占44.84%,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程度之深。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曾提醒道:“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互联网发源于西方,计算机的开发技术也大多由西方人掌握。正因如此,互联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西方思想,其中包括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发展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网络的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让西方文化产品通过网络的传播使得中国大学生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频率越来越高,西方资本主义的部分思想和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在悄无声息的腐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被动中接受着西方的价值观念并对之产生认同感,甚至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一味的追捧西方文化,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一种“文化殖民”的现象,西方的一些有不轨动机的份子正利用着网络竭力标榜“民主”“人权”“自由”等来可以抵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也很难深刻领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真谛,于是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蛊惑,对我国所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现象层出不穷,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也是“愤青”所存在的主要群体,他们关注社会,有知识但是却缺乏坚定的信念,于是极易被有不轨意图的人所利用。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上的言论的真实性往往容易受到质疑,例如西南大学文学院大三女生陈易(化名),父亲早亡,母亲又患病做了肝移植术,手术花费20余万元。母亲第一次肝移植后,病情发展,肝脏供血的门静脉有栓塞,而肝动脉旁又长了一个动脉瘤。为了筹措母亲的第二次换肝手术费,陈易于2005年9月15日,以“卖身救母”的网名在“天涯论坛“上发布《希望好心人可以救救我妈妈,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的帖子:“我宁愿卖掉我自己!!可以以任何形式或者甘愿毕业后无条件地为他(她)打工” 9月17日《重庆时报》记者率先报道后,平面媒体纷纷跟进,网络媒体互相转载,一时之间,“卖身救母”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热点。网民们纷纷解囊相助,陈易得到了10余万元的捐款。但是,在陈易的“卖身救母”帖的跟帖热度日益升温的同时,也不乏鄙夷和冷眼旁观,甚至有网民提出质疑。陈易在网络上被爆料身穿名牌,生活富足,不是好学生常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其母亲是公务员等等,这一系列爆料引起了网友的一片哗然,不少人开始对陈易所述产生了怀疑并要求公开巨款的使用明细。网友所曝料部分属实,但陈易也的确有困难,她的谎言只是为了博取更多人的同情。然而,陈易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陈易母亲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不幸的是手术失败,其母在手术中去世,也成为了这次“义举”的牺牲品。网络的推动给了陈易希望,最后又将她推入绝望的深渊。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认识到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对一个事情的看法总是容易走向极端,个人主义色彩浓重。
(二)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责任感淡漠
网络所特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十分自由的空间,也因此网络 成为了人们宣泄的绝佳场所,于是网络中出现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谩骂以及对社会现象过于夸张的批判。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许多大学生平日里给大家留下的都是腼腆、乖巧、听话的好学生形象,然而在网络中他们不再压抑,常常在各种论坛大肆地对他人进行恶意的批判,在聊天室里谩骂甚至使用许多下流的语言。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只为在网络中一时地吸引更多的眼球。
怀着“你不知道我是谁”的心态,处于感情泛滥期的大学生十分容易在网络中发展恋情,和不熟知的人卿卿我我,聊着非常露骨的话题。更有甚者,在网络上进行了“网婚”,双方互不相识,却非常亲密地称呼着对方。这些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只是“玩玩”,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都在削弱他们的责任感,削弱对感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
此外,网络文化还削弱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网络中存在着大量关于黑社会、杀手、帮会等暴力的影视作品,其中有一些很具有误导性质,会使得部分大学生混淆法律的。会诱导大学生进行暴力犯罪。此外,因为玩网络游戏沉迷网络,因为没钱上网进行了犯罪的事例不胜枚举。根据一项调查发现,有19.2%的学生下载过不良信息,有16.5%的大学生有过网恋,有13.8%的大学生有过畸形网恋的意念或作为,有32.6%的大学生听说过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等。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性,而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不到明确的奋斗目标,而缺乏对生活的责任感。
(三)网络文化扭曲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虚拟性。2010年一名河南大学生持刀连伤5人,当警察起 伤害他人的原因时,他说玩CS(一个网游)玩多了,拿刀时以为是玩游戏。沉溺于网络,会让大学生时常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在现实生活中还扮演着游戏中的角色,形成虚拟人格,无法正常的生活。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双重性。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积极向上、友善、诚恳的形象的大学生,在网络中可能扮演着一个个消极愤世、放荡不羁的人物。在网络上,可能会说出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表达的事情。隐蔽性给了他们安全感,使他们不必考虑身边人的感受而可以在网络中随心所欲的侃侃而谈。然而回到现实中,又是一副文静,不善言谈的形象。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封闭性。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学生在长假里经常在网吧里连续带上20天左右,他们没日没夜地玩着游戏,不和任何人交流,沉溺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在CCTV上播过一则公益广告,广告中有一个巨大的由许多罐子构成的一个键盘,每个罐子里都装着一个正敲着键盘的人,广告中有这么一段话“别人网络隔开了你和你的家人”。有些大学生在放假回家的日子里,每天只是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和家人缺乏交流,时间久了,对身边的人越来越冷漠,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装在只有自己的虚拟世界之中,变得更加封闭与孤立。
此外网络文化还易导致大学生偏执性人格、自恋性人格、边缘性人格,再次便不一一赘述。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造成不良影响的相应解决办法
随着网络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然而网络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甚至毒害大学生的文化,并且已经对大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采取多途径来解决。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德育
早在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就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然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是心理还未完全成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判断力不强,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网络文明公约的的落实性并不可观。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刻不容缓。高校应当展开网络德育工作。
1、开展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问题进行分析。
2、创办网络心理健康网站,对大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3、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4、高校工作者应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上网的心理及行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素质教育。
其次,高校要利用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建立校园主题网站,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集知识性、思想性与娱乐性一体。整合网络资源,使得学生在休闲的同时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
(二)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
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问题上曾强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网络道德有别于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凸显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3]传统道德的培养主要靠道德自律,而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由于它特殊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绪,由于缺少约束性就容易触犯道德底线。
此外,网络上信息纷繁复杂,这其中就必然存在一些不良信息,例如淫秽信息。大量的色情网站自然就成为青年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据问卷数据表明有34%(96人)的学生承认有经常浏览黄色网站,有54.2%(153人)承认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其中男生比例占多数。黄色网站不仅会毒害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应当培养高雅的兴趣与爱好,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尽可能地使自己大学生活变得充实。提高自控力、判断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不迷失在网络文化之中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重塑网络文化
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共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入口信息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网络犯罪,维护了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但还不够全面,且可实施性不强。政府应当转变治理的方式。
政府应加大对网络不良文化的惩治,增加对社会的公益性投资,建立健康文明网站。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手段,推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大对主流文化的宣传,传播正能量。建立“网络舆论导向者队伍”,队伍成员被要求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网络经验。这支队伍力求在网络中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掌握话语权,有效地控制网络舆论。为网络文化做导向,从而塑造和谐文明、客观公正、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这就不乏其中既有科学的文化又有愚昧落后的文化,既有积极的文化又有消极避世的文化,既有理性的文化又有冲动的文化。针对复杂的网络现象,应该分清主次流,积极引导优秀的网络文化,打击腐朽的部分。在网络中唱响文化的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早在2009年,国家便开始加大对网络的治理力度。新浪微博是目前网络文化治理的重点,由于其用户多,消息具有即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力。新浪公司也不断地加强对微博内容的监控力度和惩治力度。网民也应自觉地参与到网络文化治理的“工程”之中,积极举报不良用户,拒绝传播未经核实的虚假消息,理性思考,合理评论。为网络文化净化出一片蓝天。
(四)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大学生的成长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分不开。大学生已经基本度过叛离期,对于亲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由于距离,对家人也有了更深的感情,在大学期间父母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应当多角度地去了解网络以此理解孩子上网的心理,学习一些网络常识,在网络上与孩子联系,渐渐消除与孩子之间有关于网络的隔阂。
和孩子进行配合,共同制定合理的上网的时间,向孩子讲述网络的毒害影响,共同分析如何将网络利用好,使其对自身的影响利大于弊。
结束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开阔的给他们的视野????,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混杂性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紊乱,已形成偏激人格不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
网络文化给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思想工作者应深入了解网络文化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勇于创新,使用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解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的,只有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共同提高,才能促使网络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尽力的避免网络的消极作用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大力传播正能量,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tech.163.com/special/ennic30/.[2]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高校研究,2000.12. [3]周寰.点击网络文明[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84.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陆群等编: 《网络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严耕、陆俊、孙伟平: 《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张震: 《网络时代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钢、王旭辉: 《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陈玉兰.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之体现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 文章主要参考以下期刊: 万方CNKI学术资源库
清华大学CNKI学术资源库
主要问题:
1、大量数据没有标明出处
2、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经常有断句、跳跃的表达
3、参考文献的格式参照湖北大学学报。
5.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篇五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网络已经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的第四大媒介。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快捷方便等特点迅速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并且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
现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且仍然在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融入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影响和熏陶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其影响方式和深度,我们进行了关于网络文化影响的调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网络文化方便快捷、平等开放的特性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调查有19.72%的大学生能够通过浏览网页新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1.24%的同学通过登录论坛、上网聊天交流经验、广交朋友;通过各种远程教育网站行网上学习;0.62%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设立网店、网站等方式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网络文化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主观念和独立精神。网络传输的异步性、对等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主次高低,没有强迫说教,在网络中学生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和尝试。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们的民主意识和独立观念。.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网络文化中开放平等的氛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对于公众事件,众多网友的评说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大众舆论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肯定会无形中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网络社区等虚拟环境不能自拔,造成逃学、厌学情绪等,无法进行正常学习,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每天上网时间超过八个小时的就有1.18%,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作息时间和学习安排。有24.29%的同学选择用手机上网,基本上是在课堂上,严重影响学习。
2.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阶段,个体性格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大学生长期留恋网络很容易受到网络“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以及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转向盲目追求享乐、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网络的虚拟性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在虚拟的网络时空中,大学生缺乏实际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容易误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现实。他们会变得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甚至会出现自卑、抑郁、人格异化等情感和精神问题。.隐匿性与诚信品质的失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许多人在相互交往时,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网络的隐匿性易诱发说谎欺骗行为,从而导致诚信品质的失落。诚信是人类道德品质的根基,是中国
传统道德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而当代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却构成了对诚信品质的最大威胁。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11.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的邮件,28.6%的人曾经获取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下降和诚信品质的丧失。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因其消极影响而排斥网络的使用。因此,我们要趋利避害,让网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应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措施
1. 加强校园网络的投入与维护
在软件和硬件层次上提高学校网络的质量,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学校应充分利用硬件和软件手段,在校园网上营造校园主流文化氛围,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精品网站。并积极开发使用各类过滤黄色和暴力内容的软件和防火墙,阻止不良信息进入网络终端,限制不良信息的蔓延,减轻不良信息造成的后果
2. 开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
利用网络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与娱乐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模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美好的文化氛围。如组织网页设计大赛,课件制作评比,艺术设计大赛,网络歌曲制作,网络素质拓展等有意义的文娱活动,既能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校园网文化知识阵地。建立知识精品库,介绍经典及前缘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建立网络课程,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网络;建立网上文化课堂,开辟“名人演讲厅”、网上学术沙龙等栏目,营造学术文化氛围。
3. 广开网上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学生需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心理咨询等需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就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专门的网站,让校园网与学生实际的成长和成才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
4.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6.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 篇六
亲爱的同学:
您将参与的是一项关于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所以您提供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网络文化利与弊及对中学生的影响。
性别:年级:
1.你觉得网络文化会影响学习吗?
A.会B.不知道C.不会·
2.你经常上网吗?
A.经常B.有时C.很少D.从不
3.你觉的网络文化对你的日常生活有帮助吗?
A.有B.无C.不知道
4.你上网做什么?(多选)
A.查资料B.聊天C.看电视、电影
D.玩游戏E.其它
5.你觉得网络文化会取代主流文化吗?
A.会B.不会C.不了解
6.你了解网络文化吗?
A.了解B.不了解C.了解一点
7.你对网络中的新词新语感兴趣吗?
A.不感兴趣B.感兴趣C.无所谓
8.你认为网络中的新词新语是怎样的?
A.有利无害B.有害无利C.有利又有害
9.谈谈你对网络文化的看法?
10.从网络文化中你学到了什么?
7.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七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枯燥的学习模式
在网络普及之前, 大学生学习基本是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 上课的形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 使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查找资料也只能到图书馆, 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大学生求知欲亦不断膨胀, 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已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需求, 网络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大学生在网上不仅可以看到国内外新闻, 还可以搜索到几乎全部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 也可以上网求解难题。大学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问题, 找百度”。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另外, 现在大学里增加了多媒体教学,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学习模式, 轻松、灵活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近年来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网络旅游、网络购物等新事物层出不穷, 以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为基础形成的网络俱乐部、网络社区等网络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新兴事物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校园, 多数学生很少与外界沟通, 而网络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大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在网上交友, 与有共同爱好和需求的人互通有无, 共同进步。例如在网上购物, 足不出户即可买到几乎所有的商品, 且价格低廉。
3. 网络为大学生交往、沟通提供了便利
网络的特点是交互性, 它可以作为媒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目前, QQ、飞信、微博、聊天室等聊天交友工具的出现突破了地域的差异, 真正实现了“地球村”。不管人在哪里, 只要通过聊天软件就能与他人进行沟通。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在家里没有合适的交流对象, 内心的诉求无法与人分享, 所以他们渴望与人交流, 渴望与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但他们在家里往往处于中心位置, 走出家门在交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交际障碍, 无法正常交友甚至害怕与他人沟通, 这使部分大学生陷入了苦恼。再加上现在许多高校学分制的实行, 传统班级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越来越淡薄, 每个人没有固定的圈子, 相互之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君子之交淡如水”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网络以其隐秘性、广域性解决了大学生的交际难问题, 在网上只需要一个化名、一个代号即可以轻松与他人沟通, 而且不用担心对方知道你是谁, 进而可以说出你不愿与相识之人说的心里话, 既可以推心置腹、随意调侃进而排解压力, 又可以满足大学生交际的需求, 亦可以发泄内心的激愤与不满, 甚至可以和网友相互鼓励产生精神动力。
4.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衍生的产业越来越多。计算机网络以其年轻、专业分支多等特点, 拥有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温床”。网络创业有投入低、见效快等特点, 同时不需要过多的社会经验, 比较适合大学生的创业特点。近些年网络的发展推动了大批青年学生创业, 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 成为网络创业的中坚力量。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的发展也存在弊端。例如, 沉溺网络游戏、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和视频, 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等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泛滥成灾, 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心智成长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文化素养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1. 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侵蚀
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区分的媒体, 但因为网络发展的速度和普及程度的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发布的流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据统计, 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信息流量上占95%, 中国仅占1%。此外, 在各种软件开发上, 西方发达国家每年投资数千亿美元, 远远大于中国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开发的软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 受到许多国人的青睐。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信息的垄断, 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媒体传播体系, 这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经济体系形成不小的冲击。使大学生在思想文化、道德观念、政治立场等诸多方面产生困惑, 进而扭曲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垃圾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大学生求知途径, 过多的信息也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许多大学生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 但最终几乎都被互联网的超大信息量的特点所吸引。调查中, 70%以上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表示“满意”。50%的被调查者表示最希望能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得到各种知识。互联网上具有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 给大学生求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大学生判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很容易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据调查, 有35%的被调查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 其中部分人特别是部分大学生浏览色情网站一发不可收拾, 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上网浏览暴力视频或图片后竟然效仿, 进行团伙斗殴、抢劫、强奸等违法犯罪活动。网络垃圾信息已经成为“电子海洛因”, 部分青少年成了“吸食者”, 染上了“网络成瘾症”, 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3. 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使部分大学生深陷泥沼, 无法自拔
大学生在初入大学后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感到无聊和空虚, 找不到精神寄托。很多青少年选择了网络游戏来宣泄情感, 分散过多的精力, “充实”自己的生活。网络游戏因其华丽的界面, 丰富的人物形象, 曲折的故事情节, 再加上为吸引大学生而植入的暴力色情元素, 使得部分大学生难以抗拒诱惑, 甚至逃课玩网游。另外, 大学生拥有私人电脑的越来越多, 大学附近更是网吧林立, 大学生上网非常方便, 而多数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玩网络游戏。进入网吧, 映入眼帘的也是一个个网络游戏界面。据调查, 45%的大学生接触过网络游戏, 26%的大学生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入了虚拟的世界, 使他们分不清虚拟和现实,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许多大学生谈论的热门话题是今天升了多少级, 完成了几个任务, 得到了多少“装备”等等。许多大学生在网络游戏里以“老公”“老婆”相称, 还有网游中的“家”, 甚至还有“孩子”。俨然在网络游戏中“成家立业”, 过上了“幸福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使大学生和现实社会脱节, 严重地削弱大学生的社交和沟通能力。另外, 沉迷网游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青少年因沉迷网游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网络游戏已成为一把无形的“杀人”利器, 时刻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 网络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兴犯罪方式
随着人们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 随之出现了许多利用互联网犯罪的案件, 恶意攻击政府或企业网站, 编写病毒程序植入他人电脑程序进而从中牟利, 网络诈骗等事件屡屡发生。网络犯罪具有作案方便、安全性高、隐蔽性强等特点。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接触网络知识最前沿的群体, 虽然他们具有开阔的思路和灵活的头脑, 以及惊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但是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心智发育尚不健全, 是非辨别能力差, 使他们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黑手。据调查, 大学生网络犯罪率近年来不断攀升。2011年某大学生进入某银行电脑系统将数百万元转入自己的账户;某大学学生宋某和王某精心设计网络骗局, 骗取他人钱财数十万元;2011年福建学生汤某因炫耀技能而攻击政府互联网服务器。这一起起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完善网络法律, 普及网络法律教育, 防止大学生网络犯罪已迫在眉睫。
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上网观, 利用网络优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扩展视野, 增长见识, 充实大学生活。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 培养大学生“绿色上网”的意识, 分辨是非, 趋利避害,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民在网络的世界中获得实惠。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网络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媒体之一。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阔视野带来了便利,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上网观, 分辨是非, 趋利避害,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实惠。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社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2)
[2]王娜.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3
[3]李娜.网络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J].经济与文化, 2011 (2)
8.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篇八
【关键词】网络信息文化 大学生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71-02
一、引言
不可否認,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对于大学生们来说,网络不但是生活中的重要“伙伴”,而且也是学习上的重要手段。他们每天都通过网络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知识,这必然会对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取向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当中的一些不良成分也对大学生们的思想形成了威胁,其消极影响的威力是让社会所始料不及的。因此,如何让大学生们在复杂的网络信息文化中健康成长,是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信息文化对大学生们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文化的积极影响。既然是把双刃剑,网络信息文化对大学生们的价值观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1.有利于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通过网络,他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前途与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使他们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有利于他们就业观的更新。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就业网站。网站信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学生可以便捷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将会给大学生们的就业提供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职业认知结构得到改善,就业观得到更新。3.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目前,QQ、微博、BBS、微信等网络交往方式使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更加的广阔,使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4.信息网络化有利于了解学生更为真实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信息文化的消极影响。容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扭曲。互联网的开放性使西方“和平演变”手段进一步增多。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凭借其信息技术优势,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的流行文化。敌对势力更是利用其在网上的种种优势,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将对我们的主流文化,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造成潜移默化的侵蚀和消磨。最后,互联网的隐蔽性容易诱发一些网民违背社会伦理规范,使得网络世界存在着许多不道德、不健康的行为。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部分大学生将自我的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而且由于价值观的扭曲,部分大学生形成了“物质至上”的观念。
三、在网络信息文化背景下要重视对大学生们的思想教育
(一)重视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各个高校必须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将对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建设当中,让网络信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各个高校要加大对网络建设的经费投入,并建立起相关的信息库,使思想教育工作在网上宣传的信息量得到极大提高。此外要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开通相关的论坛模式,并将学生受网络影响相关的时事新闻集结成一个版块,让学生们在论坛上进行讨论,思想教育教师可以从旁给予引导,让网络成为大学生们的德育课堂。
(二)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自由选择机会增多,思想教育的宣传教育要想收到效果,就必须立足时代、面向世界,保证内容的丰富生动新颖,并与时俱进。在包含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等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等内容的基础上,宣传工作还要包含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以此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宣传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们的渗透和影响,在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中要融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优秀的文化作品,让大学生们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要定期开展融合了娱乐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网络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加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加大净化网络环境的力度,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理论构建精神家园。各个高校中的职能部门要对校园网络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起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让网络信息文化和相关的思想教育活动都有章可循。除此以外,要加大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力度,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春明,刘春元.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初探[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3,(5):46-47.
[2]周小红.论网络信息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185-186.
[3]刘鹰,谢刚.浅析网络信息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32):9.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推荐阅读:
大学生防网络诈骗06-22
网络大学生平台判断题09-09
大学生网络安全题库11-03
大学生网络游戏策划书09-02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06-26
计算机网络大学生求职简历10-09
中央财经大学网络预读06-30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心得体会07-16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07-19
浅析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信息的需求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