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的管理体制

2024-11-29

中国石化的管理体制(8篇)

1.中国石化的管理体制 篇一

一、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介绍

股东派生诉讼(DerivativeAction),来源于英美法系的称呼,是对保护公司的利益和间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产生重要作用的种诉讼制度,其基本的运作原理是指公司利益遭受损害,公司因各种原因没有向公司利益的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赔偿责任时,股东基于其股份所有人的身份和享有股东权的地位,代表公司提起的诉讼。

股东派生诉讼最初衍生于一般民事诉讼,又有许多不同于般民事诉讼的地方,具有代位性和代表性的双重性质,其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

1.股东派生诉讼具有请求权产生的基础是股东所在公司的权利损害救济。原告股东与侵害公司利益的被告之间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是公司利益遭受损害,而公司或实际控制人又怠于行使其诉权时,股东才得以自己的名义公司利益提起诉讼,原告股东仅享有形式意义上的诉权,因此,它具有代位性质。

2.公司利益遭受损害往往间接导致多数股东自益权的损失,因而能够代表公司诉讼的股东个体不是唯一的。法院判决的效力及于全体受害股东,因而,它具备代表人诉讼的性质。

3.股东派生诉讼的被告有实质被告和形式被告之分,这是由股东代表诉讼的特殊性。前者是指实质损害公司利益的公司董事或其他第三人,并非公司本身,公司是形式上的被告。

4.股东代表诉讼的积极结果一般应由公司承担,这是由派生诉讼的代位性所决定的,原告股东所拥有并行使的诉权来源于公司本身,因此,其产生的结果由公司承担显然更符合常理。股东一般只能按照股份比例享有公司利益。

二、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在新公司法颁布之前没有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明确规定。1993年的公司法在股东诉讼权利方面的规定仅限于一些框架性的条款:其62条明确了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违反义务而对公司造成损害时应对公司承担的赔偿责任,但是却未对公司不能或怠于通过诉讼追究董事的责任时由谁来代表公司提起诉讼加以明确。其111条的规定也仅仅只是对于股东直接诉讼的规定,并未能涉及到股东代表诉讼的情况。

但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最高人民法院在1994年发布的《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对外发生经济合同纠纷,控制合营企业的外方与卖方有利害关系,国营企业的中方应以谁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问题的复函》中提出:控制公司的股东与合同对方存在利害关系,合同对方违约,而公司不行使诉权,股东得行使本属于公司的诉权。这是我国第一次有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中国证监会于1997年底颁发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也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确立留下了法律空间。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案由第178项规定为:董事、监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纠纷。也让我们看到了股东派生诉讼的影子。另外,2002年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规则》以及于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也让我们看到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前景。

2006年1月1日起颁布施行的新公司法中有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明确规定。新法的第150条、第152条就是该项制度实体和程序设计的具体呈现。在最新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中,又对原告股东的资格做了相关规定,但是,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障碍。一方面原有公司立法存在制度缺陷,没有给股东派生诉讼代表制度提供理论土壤;另一方面,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实践也十分不足。

三、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新公司法由于存在大量的制度缺失,许多问题未能在新法中得到明确,导致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更多的是依靠自由裁量权的发挥,而这样导致的是诉讼结果缺乏威信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公司法并未能取得人们所预期的效果。与英美法系国家百余年的派生诉讼实践历程相比较,我国新公司法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还略显粗糙。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本土之司法资源,对我国公司法及民事诉讼法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完善,既鼓励股东为公司之利益而起诉又阻却股东之不当诉讼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成为当前公司立法的必然选择。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派生诉讼的提起仍属于股东权救济的例外情形,是否就公司所受之损害提起诉讼,公司应享有最初的决定权,但又不允许有过错的董事等内部人遏制因其不当行为所导致的合法诉讼。理想中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应当能够为少数股东和管理公司的人士之间的纠纷,提供一个快速、公平且节约成本的争议解决机制,同时还不危及公司成员和经营人员之问的权力平衡。因此,在设计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又要防止滥诉现象。在平衡保护股东利益及防止滥诉现象两者关系时,可适当偏重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一面,降低诉讼门槛,打消股东厌讼情绪,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关于原告股东的资格

新公司法第152条规定,要求股东必须符合“当时股份拥有”原则,把派生诉讼之原告应限定在公司股东范围之内,公司之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员不得代位公司起诉。防止导致诉讼权利被滥用,同时有利于在诉讼中对他人损害公司利益之行为提供证据。因此,原告应局限于公司股东。同时新忪司法》规定,明确了单独或合计持有发行股份总数1%以上股份的股东即具有提起代表诉讼之资格,并将该时间限定为连续持有180日。明确了股东在整个诉讼进行过程中维持股东身份。但《公司法》对股东提起诉讼后所持股份减少至1%以下是否仍然拥有诉讼资格,以及公司成立不满六个月,持股小股东是否拥有诉权的问题,未给出明确规定,在后续的司法解释中应该加以明确。

(二)关于被告范围的确定

新《公司法》在152条明确规定将被告的范围限定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侵犯公司利益的第三人,但公司法未对政府行为侵犯公司利益,股东能否以政府部门为被告提起代表诉讼做出明确规定,最新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也未能涉及。

政府部门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经常成为民商事活动的主体,其在参加民商事活动,与公司发生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发生侵犯公司利益的情形,此时的公司机关可能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敢或不能以其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承担赔偿之责。公司法在界定代表诉讼被告范围时,提出了“侵犯公司利益第三人”概念,未明确具有tY-N~性质和职能的政府机关是否属于第三人之列。鉴于民事诉讼法将参加民商事活动的政府机关主体纳入了民事诉讼被告的范围,为与民事诉讼法保持一定的衔接,应将政府机关纳入该“第三人”范围,当政府机关在民商事活动中做出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而公司机关不能或不敢提起诉讼时,允许小股东以公司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有关派生诉讼的其他一些程序问题也需要进行规定和完善

第一,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但是在派生诉讼中,普通股东所掌握的信息显然没有办法同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相比,即使有新《公司法》规定了股东查阅公司账簿等权利也不足以和董事等人员相抗衡。因而在派生诉讼中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被告举证证明其没有给公司造成损害或原告起诉所依赖的事实不存在。

第二,派生诉讼的中止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6条规定了民事诉讼中止的几种情况,但这些规定均不能适用于派生诉讼。我国可以规定公司对股东的书面申请超过一定期限未答复但仍在调查中,或公司对于股东起诉的事项已经开始调查,公司可向法院提出中止诉讼的要求,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

第三,派生诉讼的和解、撤诉问题。在普通的民事诉讼中,原告所维护的是自己的利益,对于自己的利益当然具有完全、充分的处分权。但派生诉讼原告所维护的是公司的利益,因而原告不能像对自己利益的处分那样处分公司利益。我国法律中法院对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和解、撤诉是否有违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审查的制度,可以将其扩展适用到对派生诉讼当事人的和解、撤诉行为是否符合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进行审查,并由法院作出判断。

第四,派生诉讼的既判力问题。既判力是指民事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即形成确定的终局判决内容的判决所具有的基准性和不可争性效果H。判决一般只约束案件的当事人,但在某些例外情况下,既判力可以扩张至案件当事人以外的人,如在人数众多的代表人诉讼中,法院判决的效力及于未登记的权利人,派生诉讼虽然与代表人诉讼不同,但笔者认为派生诉讼的判决或法院主持制作的和解协议至少应产生对涉讼事实的确定力和对非参讼股东派生诉权行使的阻却力,建议有关派生诉讼既判力问题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时予以增加和完善。

四、结语

股东权益的保护是公司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股东派生诉讼作为一种独特的事后救济责任机制,是股东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股东直接诉讼共同构成了股东诉讼制度的体系。新公司法导入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这为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提供了司法救济途径。但是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粗糙简略,还有许多程序性问题尚待明确和规范,需要对国外立法司法实践加以借鉴,或整体移植,或本土化,以期使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更加完善和合理。

2.中国石化的管理体制 篇二

1 大数据时代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意义

1.1 大数据时代的含义

最早“大数据”说法出现在1988 年美国的《科学》杂志中。在该杂志上托尼·卡斯发表了关于“大数据”处理软件的文章。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这一新兴词汇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对于大数据的含义,尚无权威的官方解释。学术界通常用3V描述大数据的特征,即海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和高速化(Velocity),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大数据的特征应为4V或5V,还包括真实化(Veracity)和高商业价值(Value)。所谓的“大数据时代”,是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对人类生活和管理进行创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人们可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许多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交通拥堵等情况。

1.2 大数据时代的意义

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全面把握。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流为全球提供了开放、全面、复杂的巨大信息库,为社会迈入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将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1.2.1 促进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相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划分不再界限分明,促进了各学科、各专业间的相互交融。高度专业分工在过去一定时期里,确实产生了很高的效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随着社会和管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化,过细的专业分工会导致专业壁垒、条块分割等一系列弊端,无法应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随着大数据对社会科学进步的推动,人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从复杂的关系网中,找寻目标数据,对其进行确认、关联性分析和计算等,解决多学科混合的复杂社会管理问题,而无需考虑专业分工的区隔。

1.2.2 完美实现由粗放化到精细化的社会治理

大数据时代具有全面的数据库,在社会管理中相关部门可从海量数据中挑选出有用的数据信息,从源头治理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打造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针对性城市服务,实现“以人为本”治理理念的精细化社会治理。使社会治理不仅依赖于直觉和传统经验,更多的是由巨量数据信息处理分析所得。例如,美国硅谷公司利用美国气象局等相关数据库中有关美国近几十年的气候数据,将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各方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制成精密图表,预测农场下一年的农作物产量,为农户量身定做了一份保险。

1.2.3 提高政府决策的民生性与科学性

无论处于何种时代,人类都要应对各种潜在的危机,但大数据技术为危机应对提供了更多治理资源,可以将突发性危机事件真相还原。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使网络成为公共危机发生的众矢之的。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数据信息中找寻社会热点和名人微博等,找出突发事件发生的起因、传播途径和涉及人物,进而还原危机发生的真相。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民众的网页浏览记录、微博留言与信息转发量等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把握公众关注焦点,了解老百姓真实心声,按照群众的意愿颁布相关决策,使每一项政府决策都更显民意。总之,大数据时代,政府利用大数据技术作出的公共决策会更加公平、民主和科学。

2 我国当前应急管理体制的弊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出许多新型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和生活模式,传统的应急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愈加复杂的网络社会。我国的公共管理者亟需对应急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解决传统应急管理体制下存在的弊端。

2.1 应急管理预警与信息能力不足

目前,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与大数据时代的标准相比,理念的设计和运行结构上都存在巨大差距。突发事件中按照整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急管理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3 个阶段。我国对突发事件采取的应急管理措施,一般都发生在事中和事后这两个阶段,很难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做好防预工作。应急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将一切可能的突发状况扼杀在摇篮里,而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正是欠缺这种提前预警的能力。

就目前中国的事件应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缺少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收集与分析多领域数据关联性的能力。这导致我国在应对高次生性、关联度高的突发事件时,往往力不从心。我国应急管理数据收集单一问题是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比如:2012 年北京特大暴雨事件中,气象台已针对暴雨发生时间和降雨量等相关问题作出预报,然而,我国应急管理部门并没有将这一重要数据与地质气象风险进行关联分析,未及时下达灾难预警,更未对地方山区采取预防措施,最终导致37 名遇难者丧生、百亿元损失的惨剧发生。

2.2 部门管理的碎片化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多样化

我国政府部门的管理停留在碎片化、重叠的管理模式,这与大数据时代多样化特征背道而驰。由于信息的传播受阻,就会出现承担社会治理责任的政府部门获取信息有限、局部决策受到影响,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缺少协商、各自为政等“高成本、低效率”的社会治理局面。以食品安全为例,食品安全的综合治理由卫生部门监管负责,初级的农业产品由农业部门负责,食品的生产加工和进出口环节由质监局进行监督检查,食品的流通由工商部门监管,食品的销售环节由食药部门负责,公安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犯罪环节。这些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重叠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部门管理的碎片化,使各部门间缺少协作管理,导致食品安全监管成本高、效率低的现象。

2.3 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缺乏大数据的技术和人才

我国的应急管理十分缺乏专业的大数据技术和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虽然中国的数据资源丰富,但还不具备挖掘、使用和分析这些数据的专业技术,无法将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大数据的存储和开发需要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这些人员不仅需要熟悉应对突发性危机的应急管理流程,具有丰富的处理经验和应对手段,而且还要兼具专业的大数据技术。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目前,无法很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突发性危机事件,一旦对大数据作出错误的分析,后果将不堪设想。

3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3.1 建立政府数据网站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0 多个国家开通了政府数据网站。既有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有秘鲁、乌拉圭、智利等发展中国家。而在中国,只有香港开通了政府数据网站。与传统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同,大数据时代的现代应急管理需要非常注重日常生活数据的收集与利用。公共危机管理者不仅要控制客观的危机变化,还要密切关注公众的主观认知变化,把握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信息传播技术和工具的更新。在复杂且富有海量数据的现代社会,只有充分掌握信息资源,才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做好完善的预防工作,面对突发事件临危不惧,作出精细且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应及时送达各政府部门,信息数据不再仅仅是个别部门的独占资产,而转变为所有部门的共享资源,这样将会有效避免各部门获取信息的有限失真、协商不足、行使职能重叠交叉等一系列低效率与高成本的管理问题发生。

3.2 政府部门的应急能力智能化

智能化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政府部门亟需实现应急能力由机械化向智能化的迅速转变。政府应急能力智能化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作为重要的智能化资源,从这一重要资源中挑选出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和关联度分析,作出智能化决策,不仅消除了单一的治理模式,而且提高了决策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政府应急智能化将利用视频监视器、智能传感器和风险数据库,对潜在风险进行预防,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作出最快速、准确的决策,在事后及时补救,做到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精细化。从而使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每个阶段都做到科学高效智能化。政府可以通过对卫生、环保等领域大数据的实时分析,提高危机预判能力,为实现更好、更科学的危机响应提供技术基础。比如:对于交通系统,交通堵塞、事故增多、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的恶化,需要管理人员通过对历史以及现有车辆情况、路网情况进行实时大数据分析,制订出更优的系统方案,提高道路畅通情况和路网服务质量。

3.3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中大数据的具体应用形式

政府及应急管理相关的其他部门需要针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3 个阶段作好应对准备,分别为:事前准备阶段、事中响应阶段、事后处置和救援阶段。在应急管理和数据权限上设置改进组织流程的权限,推进大数据在应急管理流程的应用。在技术升级和设备使用方面,政府或其他部门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准备相应的设施。确保应急管理的指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现场处理工作者联络畅通,保证管理过程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共享渠道畅通。通过网络或监控设备快速明确事故发生的地点,使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救援信息,使工作者快速了解需要救援的大致流程,提高救援速度。

4 结语

融入大数据技术的应急管理体制具有更高价值和潜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是在理解大数据及大数据时代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我国应急管理在当今存在的弊端,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创新提出的一些建议。大数据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佳.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困境与创新发展路径[J].学术探索,2015(4).

[2]李明.大数据技术与公共安全信息共享能力[J].电子政务,2014(6).

[3]李丹阳.大数据:应急管理能力升级新引擎[J].决策,2015(z1).

[4]马琳.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领导科学,2013(32).

[5]王薇.个体意义建构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黄浦江浮猪事件”的跟踪调查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7).

[6]邵鹏,胡平,齐杰.大数据时代产业发展与社会管理问题研究前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

3.中国的人本管理 篇三

其实,先进国家都是以人本管理补足“现代管理”之不足。只是人本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企业所需的人本管理。

很不幸,国内的管理思想却走入了误区。第一个普遍误解是以为韦伯加泰罗才是“现代管理”,殊不知,强调理性经济人与强调社会人的理论会相间流行。许多人对人本管理的一条腿干脆视而不见,因而有制度万能论,以制度取代道德,以及以市场道德取代“旧”道德的种种主张。

其实西方的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中也是“两条腿走路”。一条科学管理,一条人本管理,一条腿强调制度、规章、流程、组织结构、命令系统,一条腿强调价值、愿景、文化、人际关系与协商合作。这正是中国人阴与阳的思想,只有阴阳相合才是完整的管理系统。

还好,当西方的人本管理我们学也学不好时,晚近十年来,国学与管理的结合以及本土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正好补足我们人本管理那条腿的缺失。

“现代管理”的第二个误区就是看不到现代管理的局限性,而把它当做万应灵丹,只要有管理问题,一概在制度、规章、流程、组织结构、命令系统中找问题,找答案,殊不知这套管理有很大的限制性,最适合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标准化规格化生产,规模经济、大众化生活的社会。

后现代社会的个性化消费,符号性消费带来了一对一生产、合作性生产,知识经济与服务业经济的崛起,使得科学管理十分力不从心,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德鲁克主张目标管理、成本中心制度、内部创业制度,暗合了中国人无为而治放权分权的思想;圣吉强调五项修炼,契合了管人之前先管己,诚意、正心、修身的思想,学习型组织与组织愿景,正是中国人诚待天下的道理;柯林斯主张基业长青企业要有第五类领导人,实为一种谦逊而德治的领导。彼得斯则引爆了企业文化的研究,柯林斯也以为基业长青企业靠的不是流程制度与战略战术,而是企业文化,暗合着中国领导要德育天下的主张。这些西方新管理思想的出现,显示出“后现代”经济中人本管理的重要性。

今天,正好是管理模式要转变的时候了。内需经济的提倡说明了服务业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重,尤其是一对一、个性化的高阶服务业会越来越重要,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说明了国内知识经济的崛起,而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正是要迎头赶上全球化的后现代社会。这些都在说明“现代管理”即将在国内面对它的局限性,而更多的管理问题要在企业的价值、愿景、文化、人际关系与协商合作中找问题与答案了。

新的管理模式我们肯定也要走,只是现在有没有做好准备。看看我们的管理学教育还在教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在喊制度、规章、流程、组织结构、命令系统?还在喊制度万能论?还是要忽视本土化的人本管理?富士康的案例说明了这种变化:如果你不改变管理模式的话,可能上一个时代你是弄潮儿,而下一个时代就是失败者。

还好,今天社会上展开了学习国学之风,正在自我疗伤,政府也喊出要从“管控”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更有很多企业开始真心诚意地负起企业社会责任。

如何破解“现代管理”的怪圈?如何避免我们在迈向后现代社会时继续“富士康化”?首先要汲取中国人阴阳融合的道理,不能再一条腿走路,而要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两条腿走路。

而中国的人本管理要回到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去重新寻找新的管理模式。

4.中国的水库管理 篇四

徐永田

(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

水库是我国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生态等多种功能,是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优化水资源配臵最重要的工程措施之一,是拦、排、滞、分相结合的江河防洪工程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各领域对水库的依赖愈显突出。水库大坝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历来为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所重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库管理制度体系,在水库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下面,就中国的水库管理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国水库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水库的基本状况

中国有着2500多年的筑坝史,是人类筑坝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拥有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

根据2007年年初水利部开展的全国水库大坝安全状况普查统计,截止2006年底,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085座(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其中,大型水库(库容≥1亿m3)510座、中型水库(1000万m3≤库容<1亿m3)3260座、小(1)型水 库(100万m3≤库容<1000万m3)16672座、小(2)型水库(10万m3≤库容<100万m3)66643座。

我国水库总库容达59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河川年径流总量的五分之一。水库控制的灌溉总面积达2.9亿多亩,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1.28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五分之一,其中农村水电装机容量累计达0.53亿千瓦,约占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的41.4%。这些水电站为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证。据统计,水库工程供水能力为240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利工程实际供水能力的36.5%,每年约向城市供水200亿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的短缺。我国的许多重要城市,如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沈阳、长春、石家庄、西安、乌鲁木齐、深圳、香港等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来自水库,水库已成为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库拥有养殖面积约3000万亩,占淡水养殖面积的40%,年水产总量约120万吨。

(二)水库的管理体制

中国的水库管理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责大致可分为行政管理、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三部分,分别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库业主和水库管理机构负责履行。各级政府设立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水库汛期的防洪调度指挥与监督。科研、勘测、设计等单位,根据需要为水库管理提供技 术服务。

1、行政管理

水利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行使全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水库大坝安全实施监督。负责拟定有关水库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监督检查全国水库大坝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组织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及跨流域(全国七大流域)引水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行使本行政区域内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水库大坝安全实施监督。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七个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及太湖流域管理局,在所辖范围内,依照授权行使对水库的行政管理职能。

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参与拟订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法规与规章,编制大坝安全技术标准;归口管理全国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资料,收集管理全国水库大坝基础数据;组织大坝安全检查,指导大坝安全评价与鉴定,核查病险水库鉴定成果;指导大坝安全监测和资料整编分析,开展大坝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参与大坝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或重大调查研究活动,开展 大坝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承担大坝安全管理技术的行业培训等。截止目前,全国已有1/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类似机构。

各级政府设立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在汛期依据批准的调度方案下达水库的调度指令,并监督实施。

2、运行管理

我国的绝大部分水库一般都按照需要设臵了专门的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水库管理的法规与技术标准,具体负责水库工程的运行管理、维修养护以及调度指令的执行等。

(三)水库的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

我国水库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主要是以各种行政文件作为水库管理的依据,尚未上升到法规的层次。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制定了《水库管理通则》、《土坝观测资料整编办法》和《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我国水法规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水库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也不例外。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之后,水利部又相继制定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通则》、《水库洪水调度考评规定》 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与此同时,电力等部门也先后颁发了一批行业规定与标准。截止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等为基础,《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为骨干,一系列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为辅助的较为完备的水库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为水库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四)水库的有关管理制度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我国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水库管理制度。

1、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制度

为加强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全面掌握水库大坝的基本状况,作为水库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了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制度,并制定了专门的办法。截止目前,全国已完成了全部大型水库、大多数中型水库和10000多座小型水库的注册登记工作。

2、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制度

为及时准确掌握水库大坝的安全状况,以及采取切实有效的除险加固措施,确保水库大坝安全运行,建立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制度,并制定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和《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经过几年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实践,全国各地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水库降等运用与报废制度 因建设上的先天不足和运行上的疏于管理,以及库容淤积、各类灾害破坏、设计寿命到期等多种原因,我国现有大量水库尤其是小型水库需要降等运用或报废。为进一步规范此项工作,建立了水库降等运用与报废制度,并制定了《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

4、水库管理目标考核制度

为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2003年我部颁布了《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及其考核标准,建立了水库管理目标考核制度。2008年6月,我部对考核办法作了修订。该制度要求水库管理单位每年要根据考核标准对水库的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等状况进行自检,并将自检结果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达到水利部验收要求的,可自愿申报水利部验收。通过水利部验收的水管单位,由水利部通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流域管理机构可对通过水利部验收的水管单位给予奖励。

5、水库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从总体上讲,我国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还不高,专业化程度还较低,难以适应水库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要。为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坚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水库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实施管理人员培训制度。自199

年起开展的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截止目前,己完成培训统考26000余人,发放合格证书23000余份。目前,正在探索水库重要管理岗位人员资格管理制度,通过专门培训和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同时,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水库大坝管理技术和经验,先后多次组织水库管理人员赴英、美、法、加、日等国家进行培训和考察。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

(五)水库管理的技术交流

技术交流是推广先进技术,交流先进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水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管理专业委员主办的“全国大坝安全学术讨论会”已经举办了3届。成立于1990年的水利管理专业委员会大坝安全学组,每年都围绕大坝安全课题开展学术活动。其他如渗流、防渗加固等相关学组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分别创刊于1980年和1989年的《水利建设与管理》和《大坝安全与监测》是我国水库大坝建设与管理的专门性刊物,为我国水库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与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二、我国水库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病险水库数量多

我国现有的水库,绝大多数修建于“大跃进”、“文革” 和“农业学大寨”期间,据统计,大型水库的75%、中型水库的67%、小型水库的90% 是在1958年至1976年这段时间建成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病险水库数量较多。根据普查统计,截止2006年底,除第一、二批已实施项目外,全国水利系统管理的水库中,仍有病险水库约3.7万座,其中大型86座、中型1128座、小(1)型8818座;另外,各地上报的小(2)型病险水库约2.7万座。

病险水库是防洪安全的重大隐患,同时制约着水库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影响生态环境,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病险水库的防洪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全国现有病险水库大部分使用期已达到30或40多年,工程本身已进入老化期,结构、设备及设施老化严重,导致水库现状存在着许多隐患,防洪标准下降,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易造成大坝溃决,将对下游广大平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同时,病险水库破坏了原设计防洪体系的完整性,加重了江河的防洪负担,降低了行洪的安全性,对于本地区的社会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严重影响,使现有病险水库的防洪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病险水库严重制约着水库效益的发挥和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许多病险水库低水位控制运行,兴利库容减少,无法按设计标准满足供水、灌溉、发电等用水需求,严重影响了水库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病险水库垮坝风险对环境与生态产生的影响日益严重。由于病险水库可能存在的垮坝风险,造成洪水一旦泛滥易对下游农田、植被、村庄以及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对下游生态 环境带来毁灭性灾害。据统计,全国受病险水库影响的县以上城市178个,受此威胁下的城乡人口达1.44亿人,耕地1.61亿亩。在已发生的如“75.8”大洪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表明,垮坝后洪水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毁灭,而且对下游河谷、地貌以及生物种群也会造成严重破坏,产生疾病的流行,导致人群健康水平下降,对水库下游地区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

(二)库区管理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水库管理的重点是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相对忽视水库库区管理。水库库区管理法规不够健全;一些水库的库区土地确权划界、库区资源保护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水库库区面广线长,管理力量不足等,都是导致水库库区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涉及库区的水事活动特别是库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大幅增加,对水库的负面影响加剧,水库库区管理急待加强。

(三)小型水库管理粗放

我国现有小型水库8.3万多座,约占水库总数的96%。数量庞大的小型水库是我国防洪工程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等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小型水库工程标准偏低、质量不高、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 不落实、管理责任不到位等问题较为突出,致使每年都有小型水库溃坝失事,成为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隐患。

(四)水库管理单位改革滞后

水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期存在于水库管理单位中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机构臃肿、管理粗放等问题日显突出,致使水库管理的现实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库管理的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为彻底解决水库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缓解水库管理的现状与要求之间的矛盾,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经过几年努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五)水库管理设施、装备落后

我国水库除管理上的问题,工程设计与建设标准偏低,管理设施不完备,管理手段落后,也限制了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水库普遍存在大坝安全监测设施不完备或老损严重,测报手段落后,自动化程度低等,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国有97%的小型水库缺少必要的雨水情测报和通信预警等设施,不少小型水库缺乏必要的通讯、交通工具,一旦发生严重险情,难以有效组 织抢险、预警和及时疏散转移下游群众。

三、今后中国水库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水库管理是发挥水利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今后的目标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尽快构建起完善的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和合理的水资源配臵体系;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科学调度,保障工程运行安全,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工程的防洪、水资源配臵、水生态和水环境改善等综合效益。

(一)以保工程进度、建设质量、工程安全和资金安全为重点,全力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中央要求,在3年内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责任重。水利部已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陈雷部长多次强调,要举全部之力、全系统之力,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确保病险水库除险加 固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以落实“两费”为重点,强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以“两费”落实为重点,2008年底前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距离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最后期限不到4个月,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各地要充分认识改革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抓责任、抓重点,抓措施,抓落实,强力推进,确保任务如期完成。

(三)加快水库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水库管理水平

1、加强水库规范化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对水库管理单位全面系统地考核,促进水库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的贯彻落实,强化水库的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以提高水库规范化管理的水平。

2、进一步完善水库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加大贯彻落实力度

水库管理专业性强,技术标准数量多,涉及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验收、工程管理、养护、运行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水库管理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有的方面还无法可依,急需制定;有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 要,急需根据新的情况进行修订,以完善水库管理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水库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贯彻落实工作的力度,加强水行政执法,坚持依法管理水库,努力推进水库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3、加快水库管理现代化进程

水库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推进水库管理设施等硬件现代化的同时,要努力推进水库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软件的现代化。要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水库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我国水库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5.中国石化的管理体制 篇五

中国平安保险的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2007-02-06 12:27:1

2年,深圳八卦岭平安总部大厦落成装修,在六楼的培训中心大厅竖起两尊塑像,一尊是孔子,一尊是牛顿。这一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立年,刚经过了一轮飞速的业务增长。这一年,平安的管理陷入了一个迷茫期,它意识到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但对平安企业文化的整体架构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只是隐隐有些光亮在眼前晃动。孔子和牛顿塑像的落成,标示着平安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为核心,以现代商业企业的规范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为准则来规范管理。

偏居一隅的小公司发展起来的行业老二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于年月日,同年月日正式对外营业,是我国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唯一一家有外资参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公司注册地为中国北京,总部设在深圳。年月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定公司名称为“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经营区域为全国及设有分支机构的海外地区和城市,可以直接经营开办一切险种含各种法字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同时涵盖证券业务、投资业务。

然而最初,平安不过是蛇口工业区内一家小小的区域性保险公司。保险行业是个特殊行业,经营的面败取决于能否独立地按本行业规律进行管理、运作。在平安创业发展的前三年,平安借鉴了国内外保险业的先进经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体制。而保险业是不可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生存的,保险业的经营必须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经过了数年的

争取,直到年,平安才成为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从此确立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本发展态势。

经过年的探索和实践,公司获得长足的发展。截至年月日,公司总资产亿元,同比增长,员工队伍万人,各专业系列分支机构多个,保险业务收入亿元,利润亿元,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优势地位。公司在注重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成立了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完善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在巩固国内业务的同时,稳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统筹管理美国,香港公司及伦敦和新加坡代表处;与世界上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友好往来,在个城市设立了理赔、检验和追偿代理。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以保险业为主,金融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多元、紧密、高效的集团架构。

平安管理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两个关联的概念,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机遇早已存在,并已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了变化,而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艰巨的挑战也向来不及沾沾自喜的保险企业走来。面对外资保险企业进入国内市场,面对客户不断的需求变化,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选择恰当的竞争模式成了保险企业的重大课题。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模式主要是指市场竞争的目标、架构、基本原则、以及竞争主体的构成与行为规范。

平安是从主要做财产保险和少量团体寿险开始的,最初也和其它企业一样,在良好的机遇下,由于业务快速发展,分支机构剧增,内勤员工队伍急剧膨胀,管理的幅度和难度都增加不少,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稽核检查等方面都透露出一些重大隐患。⒎年这两年对平安寿险是一个转折点。年公司业务在下半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从表面

上看业务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但各项绩效指标已显现危险信号。所幸的是,平安是一直没有停止最佳管理模式的探索,一直在寻找最适合平安的管理机制。针对市场变化,年,平安提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采用管理模式,“”成了平安公司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不仅公司高层讨论问题、制定决策少不了,总公司、专业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月度经营检讨会更是专门围绕来展开话题,已经深入到平安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所谓,就是指关键业绩指标,它是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系统的,体现“关键”二字,抓住了关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平安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系统地设计,并且不断更新。一个公司内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指标的设计要根据客观情况和经营管理的不同需要来调置,随着条

件的变化不断更新。例如,由于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代理人市场管理不严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近年来保费应收率居高不下,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而且也隐含了极大风险,因此,“保费应收率”就要列入目前产险指标体系,而在国外,这一矛盾并不突出,“保费应收率”就不列为指标了。

二、深入分析,力争对工作有指导性。不但要知道的状况,还要弄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去改善它。例如,其某一段时间产险的整体赔付率上升了,接下来就分析是哪几家机构的赔付率高、哪几个险种的赔付率高、哪类风险使赔付率升高等,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办法和改善策略。

三、管理追求现代化。的监测管理十分重视时效性,这样,发生问题之后能够及时提出办法加以解决,减少损失。平安的分析基本是根据财务、统计报表数据、人工计算,往往在月后天左右才可拿出分析报告。这种时效性和分析手

段显然是不足的,平安着力建立系统,逐步变滞后信息为即时信息:变完全依赖人工分析为主要指标的电脑自动计算显示;变完全由报告人讲解分析为听报告人分析与有关人员随时查询相结合;同时扩大分析结果的享用范围,使管理更有成效。

四、将管理方式推广到全系统。管理在分支机构有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机构的状况好了总公司的状况才好,总公司的状况不好必须到各个机构查原因。

五、的考核结果与奖惩紧密挂钩。通过对的监测、分析,把形成各种状态的责任与有关人员的考核奖惩紧密挂钩,更有效地促进各级、各类人员真正关心状态,并想办法加以改善。管理的基础是“专业化分工”经营管理,建立以效益为主,运用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制胜为主的战略机制。其最核心的是财务核算与监管制度的建立巩固,不但建立起突出保险业务总收入、人均保

费、百元保费利润率、业务费用率、资金运用收益率和承保理赔管理的量化考核体系,同时健全财务综合分析制度,突出财务对业务发展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愉快地服务我们的朋友

基于“效益中心”的经营理念,平安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实施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客户至上。平安把客户看作赖以生存的土壤,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其存在的目的,把“信誉第一,效率第一,客户至上,服务至上”作为平安的服务宗旨。作为一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企业,平安把庆信服务看作生命,把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作为天职。

虽然很多企业都声称客户是上帝,但真正把客户利益放在管理首位的也不多。随着保险市场的。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营销争夺转为服务的竞争,维持、留住现有客户成为保险人最主要的任务。平安是从做财产险开始的,最初业务发展占主流,客户服务不是非常重视。

随着客户增多,保险业由粗放式经营转向服务竞争时代,必须从已有的客户保单引伸:继续交费。中国保险以—的速度递增,速度会越来越慢,机会越来越少,最大的问题,是维持现有客户,留住客户。外资进入之后,国内保险公司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是怎样利用服务来赢得客户,从而占领市场,可以大胆地预测,世纪保险业的竞争是服务的,而不是销售额的竞争。从产、寿险产品开始,平安服务逐步以为企业、为家庭、为个人提供风险管理和理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建立良好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力争成为最信赖的朋友,这是平安人的愿望。

平安的客户服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核心的服务,是指保单上承诺客户的服务,客户在一定的时候可以改变他的保额,可加保、减保、改变缴费的方式、期限,保单贷款等。这些是与保险保障密切相关的,在保单上明确规定的。二,附加价值服务,与保险保

障没有密切关系的,作为附另东西提供给客户,包括几项:每年搞客户服务活动,联络交流,回访客户;海外质量援助卡,客户申请了该卡可以享有防疫咨询、法律咨询等七项服务;国内质量援助卡,年月开始和法国安顺援助公司联合推出,客户在国内出差旅行时遭遇到意外可拨打小时援助电话;联名卡,保险公司和银行联合推出,已有广发平安卡,牡丹平安卡,既是拥有各项功能的金融卡,还可以交保费,有的还有特殊功能。

新世纪伊始,平安还特别建立服务中心门店系统网络,把保险当作商品在专卖店形式的门店系统内出售并提供售后服务。即在各分公司建立一个统一设计、统一、统一标识、统一功能的服务中心,客户可以直接上门咨询、保全。现在已建立多家门店,××年将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门店网络,在全国省会城市保证有两个左右。中等城市,三四级机构,分公司都有一个。

寿险有长期性的特点,客户需要得到保障时可能是几十年,停保和换公司都有可能,留住客户最重要的是服务。平安把客户服务管理简称为服务网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途径,都可得到最好的服务。营销是心对心的服务,全国电话咨询系统,是线对线的服务,门店中心,是面对面的服务,金融服务网站是网对网的服务。四大体系立体化的服务功能已经基本建立,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建成亚洲最大的金融综合服务保险中心。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客户服务部门尤其是管理重中之重。电话中心,在苏州。网站由平安全资子公司电子商务公司负责。服务中心门店由二级公司的客户服务部操作,由总公司客户服务部整体规划。业务队伍由营销部门统一管理。年还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管理队伍,有多人,都是金融业的顶尖高手,他们肩负着令资产增值的重任。

生涯规划,安居乐业

个人价值的创造是公司价值的基

础。员工个人价值实现所激发出的激情与潜力将为公司价值增长提供无限动力。平安在十几年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资产,致力于创建一套完整的竞争、激励、淘汰机制,为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因此,平安把“生涯规划、安居乐业”当作对员工的责任,把员工作为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关心每位员工职业生涯的成长。

教育培训是平安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与举措。通过教育培训,使平安人树立起“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优良品质,使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得以提升,使公司人力资产得以增值。从年起,公司创建起国际一流的培训中心、多频道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与师资队伍,培养面向世纪的人才。

员工培训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平安员工大部分都具有较高学历,但平安仍给员工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培训土壤,传授最新的知识与理念,训练专业技术,培养工作习惯。入司教育帮助新员工了解平安、认同平安、热爱平安;礼仪培训帮助员工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展示平安风采;岗前培训使每位新员工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形成清晰的概念;各种业务、专业培训使员工获得各自领域里最新知识和提升工作能力的方法。岗位轮换有利于打破单一领域的局限,成为能胜任各种工作的多面手,有助于员工成长为综合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人才。海外培训更是为员工发展为国际化人才提供了保证。

平安重视和关心员工的成长,实行“强制性休假”制度,高度投入工作的公司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员工能更好地休息,以更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工作中去。平安推广“人员发展计划”,实施员工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系统工作。实行“指导人制度”,由各员工的高一级管理人员对其在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经营与管理技能等方面进行我方面指导和辅导,帮助员工更快成长。平安的人展计划促使

各级经理人员都承担起人力资源经理角色,关心、培养员工,使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创造共同价值。平安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平安人的自我人生规划融入企业发展之中,为员工提供随职业进取的工作环境,随职业生涯改善的生活条件。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

一、培养员工“责任感”与尊重员工。平安要求员工对公司有责任感,同时公司对员工也有责任感,具体体现在公司尊重员工,推行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养老、医疗保障计划;实行职工持股计划,使员工既是平安的受薪者,又是平安利益共享者;推行以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为基石的企业文化,提倡重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培养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管理与鼓励发展二者并重。平安鼓励员工进取、成就,在公司内部实施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不仅注重监督和考核,更注重激励员工。平安对系统内优秀员工给与重奖,每年

都要举行一次业务员表彰大会,花上百万的钱来鼓励第一线的业务员做出最好的业绩,为客户做出最好的服务。年有位平员工参加美国百万圆桌会议,是全球做得最好的寿险营销员的盛会。年有一位深圳业务员蒋红,进入百万圆桌会议的顶尖级业务员的会。英文简称,有很多标准,除了业绩,还要求其有非常好的品质。蒋红自己拿万在湖北土家族地区建立了一所平安支援中学,贵州一个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自己给客户做体检,搞客户俱乐部,旅游,自己建客户服务网站,请了几个助手编会刊。这类隆重表彰的不是经理,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最隆重的是前线优秀员工。

三、竞争的广泛与适度管理。平安的竞争是持续性和全方位的,内部竞争贯穿到了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业务竞争,也有团体之间的竞争;既有部门之间的竞争,也有督导区、分公司、支公司之间的竞争;

既有业务拓展、计划完成、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也有改革创新、规范管理、队伍建设、机构发展的竞争。胜负不是目的,竞争只是手段,竞争的作用在于让员工在体会到压力的同进,也获了巨大的动力。这动力来自于丰富的物质激励和高尚的精神激励。公司在致力于发展的同时,重视保持员工较好的工资收入水平;推行员工医疗、养老保险;扩大职工合股基金的持股面。同时还通过召开寿险高峰会议、设置明星展示栏、保费进度排行榜、成立明星俱乐部、评选平安勋章等活动,通过工作激励、支持激励、关怀激励、竞争激励,把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

平安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文化

纵观企业的发展历程,在企业集团化、产品同质化的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服务无止境。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客户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如果不能创新服务,就无法拥有明天的顾客和未来的发展。平

安始终以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作为取胜的法宝,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平安企业文化,并把它化为有形制度和无形教化。和平安员工接触过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平安的人就是不一样。”因为平安文化带给人的不仅是优雅规范的礼仪,还有内在的谦和、宽容、爱心。

平安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感性阶段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自身价值观念,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将竞争和创新意识根植企业管理之中,奠定了最初企业文化的发展定势。

第二阶段:理性阶段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管理思想,形成个性鲜明的平安文化。以“仁、义、礼、智、信、廉”要求人和规范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一阶段以《平安理念》和《平安新语》出版为标志。

第三阶段:升华阶段年月日推出了

《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主要内容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强大的生产力;平安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追求卓越为过程,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我们共同的追求:做一个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把平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价值最大化是我们经营管理中行动的纲领,指路的明灯,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新,人新我恒,追求卓越是平安企业文化的核心……

平安文化通过每日晨会、司歌,以及平安礼仪、日常用语改变员工外在状态和内在精神,让平安人沿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宽容、仁爱、谦和、诚信,从而赢得客户的尊重与信赖。同时平安又遵循保险行业的竞争法则,努力进取,并为之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则。“仁、义、礼、智、信、廉”

背后的人文精神,是平安企业文化的精神,现代商业企业的工作模式和经营理念,是平安企业文化的物化准则,孔子和牛顿分别代表的中西方文化精神在平安融汇贯通,化为独特的平安文化,进而化入平安日常管理,形成庞大而有效的管理机器。

国际保险公司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十年的历程:第一个十年是创业期,是打基础、争空间的建设阶段;第二个十年是成长期,是企业在力开发市场、提升技能的发展时期;第三个十年是成熟期,是全力发展各项业务、树立企业品牌的稳定发展时期。其中第二个是企业真正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开始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最关键的时期。目前平安正处在第二个十年前端,其它同行企业也几乎处于同样阶段,正处于创业期向高速发展过渡的关键时刻。建立新型保险管理模式,改善中华民族保险业经营环境,形成了个健康有序的保险业竞争市场,建立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战略。迎接国际化的挑战,已经摆到了包括平安在内的国内保险企业面前。

平安管理模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业已形成了一套揉国内外保险业先进管理方法与技术为一体,具有平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这就是:以目标管理为中心,划分为业务管理系列、行政管理系列和营销系列,通过考核制度、评分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发实保证各项工作均有序高效运转。简单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系列。三个保证”,如右图所示。

在业务管理方面,我们竭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保险业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大胆创新,独具一格:

——三大目标管理。公司的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同时又具体地体现经营目标、管理目标和发展目标。目标一经确定,即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目标分阶段、有序地进行。

——系统控制与管理是以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电脑程序,通过电脑联网系统,将所有业务从承保、分保的规划与核算、风险管理、防灾防损和减少事故、查勘理赔、财务处理以及服务措施一环扣一环,按规范标准予以控制,并以此为手段使保分支机构形成统一的经济补偿网,充分发挥平安系统集团化的优势。

——理赔,坚持“双人查勘,交叉复核,分级定损,终审归案”的原则,确保公正合理。一投资,坚持“双人调查,审贷分离,三给审核,专人负责”的原则,保证资金投向的管理及规模的适度控制。

——在实施现行业务管理制度的同时,总公司还建立了与之相应的保险审定委员会、投资审查委员会、财务工作委员会、电脑工作委员会四大委员会。重大业务决策、保险新险种的开发,都必须经过保险审定委员会。投资审查委员会是为保障投资项目的安全、效益而

设立的决策机构。财务工作委员会负责整个公司有关财务工作的业务部署、重大问题处理,有效保证公司稳健发展。电脑工作委员会负责公司电脑系统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这四个机构组织的设立,是管理上的一种上下和左右的制约机制,将有效地发挥避免决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失误的作用。

在行政管理方面,平安建立了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各项工作都能按照预定的工作流程进行高效运转:

——建立了一套“干部聘任制、员工淘汰制、强化员工培训、坚持干部轮换”的用人制度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考核制度,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用人制度和“大锅饭”体制。对干部实行聘任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每一个新进员工都实行试用制度,提供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所以,在平安,每个员工都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和“平安发

展我发展,我为平安求发展,平安有益我有益,我为平安创效益”的荣誉感。

—实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对干部调动、离退休领导干部、调离平安的领导干部及财务主管以上人员实行离任审计,作出综合评价,以示对员工本人负责,对公司负责。

——实行员工岗位说明制度,对公司内部的每个岗位职责范围、聘任标准、上下级关系以《员工工作岗位说明书》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各级员工明确工作,明确职责,加强目标管理。

—实行例会制。即总公司司务会和分支机构经理例会。定期研究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并作出重大决策;讨论各项规章制度,通过研究业务情况;沟通联系,协调一致,增强经营管理的民主意识。

——晨会制度。每天早晨,公司各单位集中全体员工于大厅,每个员工轮流主持晨会,诵读公司训导,使“平安精神”时刻铭记在每个员工心中,通过晨会

强化员工人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起到团结、沟通、振作士气、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在严格各项制度过程中,公司一方面增加制度决策的透明度,强调员工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以适应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另一方面,设立合理化建议奖、新险种开发奖、总经理基金奖等,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

——公司设立“平安勋章”为公司的最高荣誉。凡为平安的建设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和始终如

一、勤奋工作的员工可以享受这一殊荣,公司将为获得“平安勋章”的员工授予勋章和证书,并给予奖励。

——《合理化建议》,是员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一条重要渠道。公司要求新进员工结束试用期之前提交一份合理化建议;普通员工每年至少提交一份合理化建议;部门负责人每年至少提交三份合理化建议。

公司积极为员工营造一个整洁舒

适且人际关系轻松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使员工对公司有强烈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注意使员工与各界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交往,以寻求必要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行政制度与业务配套,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正常运作,保证公司的发展,沿着预定的轨道井然有序地进行。

附二:

年激励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总公司及分公司年的经营方针,在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基础这上实现个人的价值,充分调动团队及其内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支公司完成分公司丰达的各项经营指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收保费进度优胜奖

为促进业务的均衡发展,支公司将对各销售团队的实收保费进度按月度和半年进行考核。在完成自报保费收入计划的前提下,分月度和半年对销售团队

给予奖励。

⒈月度奖:考核的办法是按百分制计算,以各团队的当月及累计实收保费分别与本团队自报保费收入计划的月度及累计进度和月均计划保费和平均累计进度进行计算得分。具体方法是:

一月度自报计划得分当月实收保费当月自报计划

二累计自报计划得分累计实收保费累计自报计划保费

三月度平均计划得分当月实收保费月均计划保费

四累计平均计划得分当月实收保费月均计划保费。上述四项得分合计最高的团队为当月的第一名,荣获流动红旗,支公司奖励该团队费用元。

⒉半年奖“以各团队上、下两个半年的累计实收保费分别与本团队同期的自报计划及同期平均累计进度进行计算是分。上半年计划不得低于全年计划的具体方法是:

一半年自报计划得分半年实收保

~ 26 ~

费半年自报计划

二累计自报计划得分累计实收保费累计自报计划

三半年平均计划得分半年实收保费半年平均计划,累计平均计划得分累计实收保费累计平均计划按得分的高低排序,奖励第一名:元;第二名:元;第三名:元。

二、员工个人旅游奖励

⒈业务员:实收保费的——名万元以上标准元;——名万元以上标准元;——名万元以上标准元。如果各名次员工的实收保费与规定的保费标准有出入,则按对应标准享受。

⒉团队主管:完成全年实收保费计划,享受业务员的第一档标准。

⒊内勤人员:综合考核的前两名标准元。

三、处罚

⒈未完成支公司下达的全年保费收入计划的团队,取消全年评优资格。

⒉业务员全年实收保费低于万者

~ 27 ~

退为试用。半年考核未成进度者,按有关规定经予处理。

重庆分公司渝中区支公司年月日附三:

工作内务管理制度 一、九个必须

⒈公司实行晨会制度。每日早晨,公司系统各单位必须在各处办公楼内举行晨会,由公司员工轮流主持。

⒉请假必须根据请假制度履行手续。凡迟到早退超过分钟的按旷工半天论处,旷工一天以上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扣罚工资和行政处分等处理。

⒊工作时间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行走坐立要讲究风度仪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⒋员工在对外交流中,必须严格保守公司的秘密。

⒌接待来访必须主动、热情、大方,使用文明礼貌语言。遇有询问,应诚恳、详尽解释,如自己不清楚,应主动将其引导给其他了解情况的人员。

~ 28 ~

⒍接听电话时,必须主动报公司名称,对自己不熟悉的业务事项,应尽快找熟悉的人接听,要找的人不在时,须做好记录并及时转告,接电话让对方等待超过一分钟要主动致廉。通话要简明扼要,尽量放低声音,以免影响他人工作。

⒎因公挂拨长途电话必须做好记录。私事挂拨长途电话费用自理。

⒏因公外出必须告知本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外出须告知公司分管领导。

⒐必须重视公司安全保卫工作,注意防火防盗。下班前必须清理文件,锁入文件柜,保持桌面整洁,关闭电灯、空调、门窗及其它仪器设备电源。星期六和星期日实行干部轮换值班制。二、十个不准

⒈接待来访须在接待室进行,不准随意将外来人员带进办公室。

⒉在接待访客或工作洽谈中,避免使用消极词汇和太多炫耀意味的形容

~ 29 ~

词,避免厚此薄彼。无论何时,不准与客户和外来人员争吵。

⒊洽谈业务或回答有关咨询时,应根据公司已有的原则和规定予以答复,不准对外做与自身职务不相适应的承诺。

⒋不准使用粗俗、污秽语言;禁止诽谤、侮辱以致损害他人,禁止酗酒、赌博、吵架。

⒌工作时间衣着合时得体,协调大方,不准穿破、脏衣服,男士必须穿衬衫打领带,女士不准穿短于膝上三寸的裙子;男士头发长不盖耳,衣领、胡须保持干净,女士化妆清淡相宜,不浓妆艳抹。鞋子保持干净,皮鞋常上油。星期一至星期五不准穿休闲装。

⒎不论有无报酬,未征得公司同意,不准在外兼任第二职业。

⒏公司所有报刊、杂志和书籍,仅限于职工在工余时间借阅,阅后放归原处,勿污损、丢失。上班时间不准看报纸、杂志和书籍。

~ 30 ~

⒐保持工作环境整洁,不准随地吐痰,乱丢纸屑或其他杂物。

⒑爱护公司财物,不准随意损坏,丢弃、浪费各种办公用品,努力降低损耗

6.“中国达人秀”的管理启示 篇六

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我们发现了很多人;同时,更有很多参赛者发掘了自我。从海选到之后的一场场比赛中,一位位选手被淘汰了,但他们中更多的人却被社会和人们认同和记住了。而无论被淘汰了的还是进入总决赛的8强,他们都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个通过达人秀的舞台成长后的新生活!

他们的达人之路,也许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有几个关键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梦想,机会,舞台,潜能,压力,成长,付出……

如何有效激发每个人的目标与成就梦想?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刘伟的这句话除了让人感觉精彩之外,不知道是否能够唤醒一些人呢?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句话也许可以让我们悟到些什么。

在职场,太多的人是没有目标的,更不要谈梦想。于是,他们奉行的理念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当有这种想法时,往往做一天和尚只是在撞钟,却常常撞不好钟!是好死而不赖活,还是苟且偷生地赖活着?

所以,作为主管的经理人们有个很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就是怎样让下属更为清晰他的职业目标以及实现他们的梦想。没有下属追随的经理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理人。而不能帮到下属走上正确路和到达理想彼岸,又如何能够赢得他们由衷的追随呢?

机会与舞台,是别人给与还是自己赢得?

在中国达人秀的比赛中,三个评委的举动可谓触动了台上和台下的所有人,因为那是决定选手去留的关键所在,

我们也常常看到评委们的犹豫,以及被选手的某些感动而改变决定。

机会的赢得到底靠谁?

当给你一个舞台时你能呈现什么?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梦想负责”。刘伟的这句简单而又朴素的话语,却折射出一个深深的人生哲理:“成就梦想关键靠自己,有想法行动才是关键,机会是靠你自己去赢得的!”。

没有了双臂的刘伟,应该比别人少了太多的机会,但是他有梦想。正因为他的梦想,以及为自己的梦想所付出的一切,他用超人的毅力练就了用双脚熟练弹奏钢琴的绝技,从而才有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大放光彩的机会,并且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尊重,为实现他的梦想开始了加速跑。

在职场,作为下属常常抱怨没有好的发展机会而碌碌无为和自暴自弃;作为上司感叹下属的能力欠缺而吝啬机会的给与,把自己忙得焦头烂额。不能给与下属磨砺的机会,下属永远不会成长;下属没有自我的不断努力和提升,再多的机会给你也是一个没有观众的舞台,不会赢得关注和尊重。

信任 + 机会 + 压力 + 责任 = 潜能爆发

普通人可以成为明星,但他必须付出超出一般人的努力和执着;

中国达人秀造就了一批明星,只有他们最清楚自己曾经的努力和付出。

没有达人秀这个舞台,他们也许还要走很多的弯路;

没有他们自我的准备和能力,这个舞台也和他们无关!

给下属更多的展示机会,你就等于给团队业绩的提高增加了机会;

更是让你摆脱超级士兵角色,成为合格经理人的良方。

帮助下属成长,让他成为你长久的追随者;

7.中国石化的管理体制 篇七

1 我国加油站便利店发展的现状

中石油加油站从2002年就开始了探索开展便利店业务。2007年, 中石油旗下已有2 940座加油站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便利店业务, 共实现销售收入6.55亿元, 其中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有7家单位。仅黑龙江一地的加油站, 中石油的便利店总数达723座, 其中6座百万元便利店;2007年其便利店小商品销售总额完成全年计划的l79%。

从2001~2006年短短5年间, 中油BP便利店收入增长13倍, 2006年中油BP便利店营业收入已经达到2.5亿元, 毛利润达到1.56亿元。中油BP便利店的成功, 给国内成品油零售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2008年, 中国石化便利店营业额突破l0亿元, 开设“易捷”便利店5 000多家, 引进开发麦当劳、霍尼韦尔、SK等国际品牌快餐、汽车服务项目30多个。

2009年, 中石化便利店业务销售收入实现30亿元, 共有“易捷”便利店1.2万家。

此外, 开展通信、互联网、彩票销售、空车配货和农资产品销售等非油品业务的加油站眼下非常稀少。

2 中石化加油站便利店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加油站便利店的规模不大, 营业额和利润水平较低, 经营管理不规范, 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2.1 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使得便利店连锁化不强

在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经营策略和要求下, 由加油站自己去塑造便利店质量和服务的品牌, 这是难以做到的, 而这将影响便利店的拓展。虽然中国石化推出了“易捷”便利店品牌, 但目前还停留在只对部分便利店标牌LOGO的统一, 对商品的采购不够集中, 商品的配送及销售管理不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还未得到充分的应用, 店面风格设计及商品摆放不规范, 员工服务标准不规范, 没有系统的经营理念, 对消费者需求和体验的研究还是空白, 商业意识不足。这些因素使其品牌的内涵并未真正体现出来, 品牌形象无法形成影响力。

2.2 缺乏统一的集中采购导致商品价格偏高

中国石化便利店商品的采购分为三个层次:油品销售分公司、省销售公司及单店各自控制了一部分商品的采购。由于采购的分散性, 使商品采购量及采购品种无法实现集中, 无法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降低采购成本, 造成同类商品的价格高于超市及连锁便利店的商品价格, 给消费者形成加油站便利店商品价格较贵的印象, 影响了销售收入的提高。

2.3 缺乏统一的物流配送致使运营成本较高

首先, 商品种类多, 加油站点多面广, 配送效果不尽人意。由于便利店地域分布不一, 配送方式也存在差异, 有供应商直接配送, 也有公司自己配送。不同的供应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小供应商配送效果均不能达到公司需求, 而以目前销量水平所选择的大多是小供应商, 物流配送标准不高, 配送的整体水平偏低。

其次, 配送频率过高, 运作难度大, 增加了配送成本。加油站便利店商品销售量受随机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造成各分店配送量波动大、订货频率过高、时间要求相对比较紧。另外, 各加油站有限的仓储空间也决定了配送频率。缺乏高效率的物流配送, 直接导致物流成本高。

2.4 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导致服务标准不高

一是加油站便利店属于有店铺零售业态, 店内风格、商品价格、种类、摆放、营销策略及服务标准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参差不齐。

二是加油站便利店的定位不明确。没有按照城市居民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及偏远地区等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别定位, 所有的便利店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 没有根据目标客户进行市场细分。

2.5 缺乏商业运营模式并且经营管理不到位

为降低人工成本, 加油站的人员安排非常紧凑, 部分加油站经理认为加油站业务繁重, 不可能专门抽调员工去经营便利店。在专门开设便利店、修理厂的加油站中, 便利店业务往往由当班员工兼做, 然而, 一人兼两职, 可能造成两面工作都做不好, 甚至出差错。

2.6 缺乏专职的销售人员, 而且店面空间较小

现在加油站用人紧张, 在一座月销量l 000吨的加油站, 每班一般只有3~4人, 在正常情况下, 员工没有明显的休息间隔, 即使不加油时, 员工也要站在天棚下迎候车辆的到来, 客观上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便利店的经营和管理。再则, 非高速公路的加油站占地面积较小, 营业用房并不宽裕。所以, 设置便利店受到人手、空间或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2.7 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加油站开展便利店业务, 上级主管部门不下达盈利指标, 平时不作检查和考核。在人手紧、空间小和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 便利店业务就被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以至有些加油站经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不愿意从事便利店业务的态度, 尽管大多数被访问的加油站经理认为有必要做好便利店业务, 但经营业绩不与员工的收入挂钩, 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3 中国石化加油站便利店发展的几点对策

3.1 加强对部分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加油站便利店在思想上的认识

虽然目前加油站便利店业务发展处于起步时期, 但部分管理人员对便利店业务发展的潜力及其对主营油品业务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更多地注重油品业务的发展, 轻视便利店业务的发展。在机构设置、品牌推广、资金投入、战略规划、人员配置等方面重视不够, 导致了便利店业务发展缓慢。

3.2 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以推动中国石化加油站便利店的发展

目前, 中国石化各省销售公司及各加油站都存在油品销售与便利店销售在业务、机构、人员等方面混合管理的问题。如果说油品销售属于垄断商品的话, 其销售难度及市场竞争力相对于完全市场化的便利店销售要容易得多, 便利店销售面临着国际国内著名零售商业、连锁超市及众多的街边小店的竞争。加油站便利店业务如果不能按照商业化的模式规范运营和管理, 在市场竞争中将会无立足之地。

3.3 大量引进专业商业人才以保障便利店业务的规范发展

(1) 对店长以上的管理人员用市场化的机制引进一批, 在现有基础上培养一批。加油站便利店是创造利润的中心, 各级管理人员的配置至关重要, 必须懂得商业运作规则, 懂经营、会管理。配送中心、集采中心要按照岗位的专业要求配置懂得现代物流管理及商品采购经验的人员。

(2) 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 使其能够尽快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开展工作。特别是便利店的服务人员, 要按照零售商业的服务标准和品牌要求进行严格培训, 规范上岗。

3.4 创新发展方式以打造有店铺和无店铺相结合的经营新模式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撑作用, 通过设立网站和全国统一的预定电话, 实现顾客网上订货, 由预定中心指挥全国的配送中心及单店, 实行就近免费送货上门;并对所购商品实现在异地便利店的无条件退换货管理, 方便消费者。这种把有店铺购物和无店铺网上购物通过预定中心的技术支持, 实现两种不同经营业态的有机结合, 将会为加油站便利店的经营开创出具有广阔前景的发展新模式。

3.5 考虑便利店商品选择的特色差异以满足目标消费者

应当有明确的定位, 突出自己的经营特色。明确自己是便利店, 不是小卖店, 更不是小超市, 是为个人服务, 满足个人无计划的即时性消费, 需要贩卖具有便利店特色的商品, 突出便利店的“必需品、急需品、即食品”的优势和特点。

3.6 完善便利店的增值服务体系以突出“便利”特色

便利店的核心就在于增值服务上与其他业态不同, 这也恰恰是其他业态难以比拟的, 因此便利店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 逐步增加和完善增值服务体系。对那些收益低的服务项目不应该轻易放弃, 因为这些项目不仅能给便利店带来服务收益, 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关联效应, 并能够带动油品和店面的其他商品销售,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7 建立高效的信息及物流配送系统以降低企业成本

它有利于整合内外部资源, 提高物流效率, 提高各环节价值链的协调和管理效率, 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也是便利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8 根据不同区位来设立便利店以科学经营定位

(1) 在大中城市的城区, 应采取加油站———小型便利店的模式。目标顾客是出租车司机和收入较高的年轻人, 商品种类和价格应接近于便民的小型超市。

(2) 在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旁, 应采取加油站———大型服务设施的模式。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位置, 目标顾客主要着眼于司机、过路乘客, 设置便利店、洗车、快餐等设施, 价格定位中低价, 服务方式快捷方便。

(3) 在农村网点, 主要采取加油站———农资商店模式。结合当地农村市场特点, 便利店商品可多选择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商品为主, 并适当经营一些当地销售量较大的日用品, 为当地农民和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邓云江, 罗杰.我国加油站便利店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J].石油库与加油站, 2011 (2) :40-42.

8.中国的财富管理文化 篇八

由于长期以来受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的限制,封建社会中一般居民家庭的财富处于非常低下水平。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财富管理需求并不太可能出现。因此,古代财富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国家一级一些富裕的家族身上。对于国家而言,财富管理包括了“生财、聚财和用财”三个部分。其中,“生财”就是创造财富,“聚财”就是向百姓收取赋税,“用财”就是蓄养民众。古代中国财富管理重点在于如何打理国家财富。然而,由于受儒家“义重于利”思想的影响,国家进行财富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获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例如,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就反复提到“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对于家族而言,财富最主要的形态除了货币之外就是土地了。与工具、房屋等财产相比,田产不怕天灾人祸,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地租收入。虽然这种收入与经商相比“生息微而缓”,但是“月计不足,岁计有余;岁计不足,世计有余”,因而是风险最小、最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而且,即便对于一些商人而言,经商获得的收入最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转换为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家族财富管理往往变成了对田产的管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指出,“以末(商业)致财,用本(农业)守之”。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财富管理需求只能是社会极少数人群特有的。大范围财富管理需求的产生必然要依赖与财富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而这些条件只有在工业革命爆发、人类社会彻底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之后才可能出现。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编写的《中国财富管理报告2014》)

上一篇:踢毽子社团活动教案下一篇:词语年节怎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