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共12篇)
1.《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篇一
《少年中国说》课外文言文教学反思
——作者:nayslzx 梁启教学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悸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多读多悟,而且很全面地体会到了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以很大影响。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但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另外,在文章第二段的结构上,部分学生的理解显得吃力,也与此文属文言议论文有很大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结构。
反思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将来。在教学上,这一点尤显重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借鉴以往,改正不足,才能日臻完善,给学生一个绝对有效的课堂。
本文由东莞家教网http://上传于百度文库
2.《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篇二
一、对“学而习时之”的误读
语文课本《论语十则》中选《论语》第一卷《学而》第一章:“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学生耳熟能详, 但经常也会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学习感觉不快乐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读了“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但具体要学习什么, 学了以后成为什么, 孔子并没有明言。现行的教师参考书和众多的注释中, 学习的对象是知识, “习”也经常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时至今日, 就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 如此一来, 不但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反而让学生痛苦不堪。古人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也没有明言, 但学习的结果则有共识。宋朝的邢昺在《论语正义》中明确地指出:“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君子”一语, 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孔子之前, 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 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君”, 从尹, 从口。“尹”, 表示治事;“口”, 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 治理国家。如《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 小人所视。”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 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 小人则供其役。”到孔子时代, 君子一词则侧重于道德品质方面, 故“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中的君子均是着眼于道德品质而非政治地位。所以我们教育学生, 也应该告诉他们要学为“人”。1917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庄愈等编写、张元济校订的《国语教科书》, 此书从居家、处世方面取材, 以儿童周围事物和见闻立义, 注意农业、工业、商业等实用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知识, 穿插了不少聪明孩子的故事。该书出版后的10年间, 共发行七八千万册, 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此书内有一段文字, 耐人寻味:“学生入校, 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 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 不能成人。’”“人不读书, 不能成人”, 就是对“学为君子”的阐发。既然是“成人”、“学习君子”, 其所要学的内容就不应是单纯的知识, 更主要的是在于品德修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掌握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 但对于学生品德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则不能对其分为三六九等。学生将其所学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 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样学生一定会感觉到快乐。当然, 这种知识并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考试的考点, 还应包括生活的常识、为人处世的道理, 等等。
二、对《关尹子教射》的不求甚解
《关尹子教射》一课选自《列子·说符》:“列子学射, 中矣。请于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 又以报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 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 而察其所以然。’”这则寓言故事难点即在于如何理解关尹子的最后一句话。通常的翻译是“很好, 好好练习把握这个技巧, 不要让它荒废了。不光是射箭, 治国修身也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 而注重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由此, 这则寓言的寓意也就是通常解释为“学习也好, 做事也好, 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 才算掌握了规律, 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 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列子为什么能射中箭靶?关尹子第二次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列子究竟知道了什么?列子没有说明, 关尹子则说:“可矣, 守而勿失也。”关尹子也只是肯定列子的回答, 究竟肯定什么, 没有明言, 看来师徒二人是以心传心。对于列子究竟知道了什么, 高绣在《吕氏春秋注》中在注解“知之矣”时给了明确的答案:“知射, 心平体正, 然后能中。自求诸己, 不求诸人, 故曰知之。”在注“可矣, 守而勿失也”时说:“守求诸己, 不求诸人, 勿失也。”而在总结时, 高绣说:“求诸已则存, 求诸人则亡。”从高绣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 列子所知道的东西即是自己“内心的平静”, 而这也是个人品性的修养、意志的磨炼。“自求诸己, 不求诸人”中的“求”应解释为“责求”、“责备”, 所以“自求诸己, 不求诸人”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自己反思自己的过错, 而不应该苛求他人”, 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求人不如求己”的正确解释。所以关尹子肯定的不是“好好练习把握这个技巧”, 而是品质的修养、心境的磨炼。
三、字词讲解与寓意理解的相对脱节
寓言的教学, 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文本的解析, 二是寓意的达成。文本的解析, 即是对字词的讲解, 教师往往会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如在讲读《坐井观天》时, “无边无际”、“大话”、“笑”等词语即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教师会从多个角度引领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无边无际”时, 设计了动画,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营造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在完成对字词的疏通后, 教师领导学生理解寓意, 指出“我们应该尽量拓展我们的视野, 不能局限于一隅”。显然, 学生要从具体的情境中, 如沙漠、海洋、草原、天空中转入抽象的视野中, 这中间的跨度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教师在讲解字词时, 没有和寓意联系起来。人类的思想可以是无边无际的, 而个人的固执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治理国家的方略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而固守一个学派的理念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所以古人说:“蔽者见小而不见大, 故其辞詖, 如申、韩只见刑名, 便谓可以治国, 此目不见大道, 如坐井观天井。”如果我们在讲解字词时能考虑如何与寓意联系起来, 那么在引领学生理解寓意时, 就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良好的人文素养应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课的教学, 而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加强个人的修养, 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王宁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J].小学语文, 2007 (04) .
3.《中国梦·法治梦》教学课例反思 篇三
九年级思品的第一轮复习,通过五册思品课本知识点梳理,绝大多数学生已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但此时的知识还比较凌乱,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系统。接下来的第二轮专题复习,应该以专题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及建构主义理论都强调了建构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治对中国梦的实现的重要意义;自觉提升法治素养,相信法律、依靠法律、维护法律,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自觉承担振兴中华的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复习,提高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学会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3.知识目标:明确五本思想品德教材的法律知识点及对应的能力要求。
【教学重、难点】
1.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学会用法律知识解决分析社会热点
问题。
2.自觉提升法律素养,能以自己的实行行动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看短片阿普说法系列——《法治路 中国梦》
【设计意图】把时尚元素(动漫)引入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法治动漫,了解法治梦和中国梦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顺利导入法律的复习。
(二)构建知识体系
1.复习五册思品教材法律的相关知识
出示任务单(一)
内容:请各小组找出五册课本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并说出能力要求。
规则:首先举手的小组先发言,选好小组代表,其他组员可以做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各小组发言、展示,教师点拨并明确各册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并把法律知识分为国家和公民两个层面。
2.复习国家层面的法律知识
(1)出示任务单(二)
内容:复习有关依法治国的知识点。
规则:抢答,每个小组听到老师的“开始”指令后站起来,无需举手。但是未听到指令就抢答无效。
【设计意图】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竞争意识较强,抢答活动的实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优化学习效果。
(2)热点引领教学
通过热播电视剧《芈月传》复习依法治国的意义。
通过2016年两会热点——两高报告的“硬话”《慈善法》的通过,复习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昭示着中国正如展翅高飞的雄鹰,两个翅膀正是德治和法治。
(3)中考试题演练
【设计意图】思想品德课要直面社会热点,与时俱进,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热播电视剧和两会热点的引入,为课堂注入了时代气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最后环节引入2015年中考题,边讲边练。
3.复习公民层面的法律知识
(1)出示活动单(三)
内容:按照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逻辑体系,将相关的法律知识分类。
规则:各小组做好分工,分别承担知法、守法、用法的任务。将自己的分类画在白纸上,并选出代表(与活动单二不重合)展示并讲解。
【设计意图】各小组通过在白纸上构建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知识体系,既实现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活动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
(2)热点引领教学
通过社会热点复习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相关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引入2015年部分江苏省13市中考题,边讲边练,并适时指导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热点的引入与中考题的结合,力争使课堂既充满时代气息又直指中考,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
(三)课堂回顾,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优化学习效果。
(四)教师寄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中国梦首先应该是法治梦。法治健全、执法必严、人人守法,人民才能生活得安定,中国也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同学们,你们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和中华复兴的主力军,老师希望法治能在你的神经中枢里至高地闪耀,学习法律、相信法律、依靠法律、维护法律,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国梦,法治梦,会因为有你,有你们而实现!
【设计意图】升华学生情感,激发学生走出“小我”,放大格局,以实际行动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国梦的信念教育,力争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后反思】
4.《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篇四
《少年闰土》是第五单元“走进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作者抓住了闰土的语言、动作、外貌,将人物的特点塑造得十分生动形象。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灵活处理教材。导入新课,我首先出示课文图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现那静谧的夜晚,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激发学生对故事主人公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当我引导孩子们重点学习“看瓜刺猹”这一内容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课文第一自然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背诵。有了我前置的铺垫,有了对闰土机智勇敢这一品质的了解,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
第二,注重读写结合。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具体做法是:初步认识闰土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的了解,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小伙伴。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第三,运用启发想象。比如: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小组讨论:图中的闰土是怎样说的?“我”又是如何听的?很快,根据他们对课文重点部分“看瓜刺猹”的理解,他们的思路打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闰土绘声绘色地讲,我专心致志地听。”“闰土边讲边比手画脚,我听得津津有味。”“闰土声情并茂地讲,我兴味盎然地听。”还有,根据文章首页插图,进行想象品味,让学生对“我”之所以如此难忘和闰土相处的时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紧接着学生的朗读便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四,抓住重点语句品析文章。学习到最后,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四角的天空”,我充分运用对比,将闰土的生活和“我”的生活进行对比,并且让学生结合图片,小组讨论体会。在集体讨论后,学生很快理解课文含义。
第五,重视课后拓展。在学习完本课之后,我又带领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故
乡》中对三十年后的闰土进行了解,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判断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心理活动,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中,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效果。
以上是我教学《少年闰土》的一点收获。当然,课的不足也是存在的。比如,1、我在教学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导致在具体的教学时没有总结性的结尾。
5.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篇五
乌沙镇明光小学
黄志弟
一、寻找中心话题,让教学设计绽放美丽的花
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教学设计不应为教而设计,应该为学而设计。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简简单单学习、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我以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寻找中心话题,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是教学的重点,但我以为,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显然不够,学生很简单就能体会到王勃的很有才华,似乎没有悬念,没有悬念的前提下为找寻答案而去答案,似乎没有什么深度探究的价值,那所谓的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中去探究、发现、思考也就是水中望月。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本课教学,我首先播放情景flash短片,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故事,再引导出课题,并从课题出发,引导出“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个开放式话题,虽然,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风平浪静有保障,但我以为:“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运用自己的力量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且能够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空间,并且孩子们抓住后“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话题后一定会学得简单,学得深刻。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首先发现的不约而同都是王勃会观察、会思考,而不是首先便提到“很有才华”,学生也都读出了:勇敢、孝顺、谦虚„„等,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与获得中更学会了读书。
二、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
我们主张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再“开讲”,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精当,通过老师的“讲”,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不求面面俱到。
如: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很多教师会忽略第1、2自然段,而在这里也许花上很多的时间,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这一段有也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感悟写作过程,把学生带入习作殿堂
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两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四、相机拓展,促进课内外的有效延伸
本篇课文,简短的叙述了王勃路过滕王阁赴宴而写下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的经过,其实,背后的花絮很多,滕王阁的介绍、王勃的传奇与佳作、《滕王阁序》全文„„资源极其丰富。
6.《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篇六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7.《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反思,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针对留学生课程开展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为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分析、评价和总结,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品质的过程。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1]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水平越来越被其他国家认可, 因而来华留学的规模也是日益扩大。据统计, 来华留学的专业选择上, 汉语和中医成为留学生首选的两个专业, 也是我国培养留学生数量最多的两个专业。以我校为例, 作为国内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自1956年开始培养外国留学生, 迄今已培养了来自90多个国家的8000多名留学生。由此可见, 如何针对不同国家留学生的特点, 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探索, 将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 善于从中预见、发现和解决问题, 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最终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 则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 开展“中国文化”课程的反思, 能使得留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历史与现状。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许多来自欧美、非洲等国家, 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甚少, 只是停留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发展很快等粗浅阶段, 并不能深入阐述;有小部分学生了解较多, 能够知道与时俱进的中国现状, 却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疑问与思考。以上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课程中都能得到体现, 更好地反思教学能够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深层次的中国文化乃至中国。
其次, 开展“中国文化”课程的反思, 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 达到跨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最终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五湖四海。留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 对于来到中国的他们而言, 文化差异性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显现出来, 严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 (休克) , 出现情绪上的不快、沮丧、郁闷甚至疾病的发生[2]。因此在初来学校之时, 及时的文化课程的开设, 能够使他们尽快了解中国方方面面, 解答心中疑惑, 并逐步适应种种不同, 扫除跨文化交流障碍, 更好地继续以后的在华学习生活。
最后, 开展“中国文化”课程的反思,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是一种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面对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或是一无所知, 或是带着敬畏心情的留学生们, 教师如何简明高效地概括其精髓并非易事, 而许多学校的这门课程是由对外汉语教师或懂英语的教师兼任的, 可以说并不是其专业范围, 而且许多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高, 甚至有的是零基础, 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授课, 是老师所要面临的挑战, 因而课堂的组织与课后的反思对于老师授课技能及授课效果的增强都是极有必要的。
二、开展课程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教学反思的途径有多种, 包括教师的自我反思、集体反思、查阅文献资料、访谈等[3], 至于采用何种方法, 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对象等因素灵活掌握, 面向留学生的课程应尽量多采用几种方法, 以扩大信息反馈的渠道, 为反思提供较多的信息来源。
教师自我反思或个体反思是教师反思的主要方法, 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和各个环节。教师首先需要培养自己有这样的反思意识, 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师生话题互动中, 还是在课后的作业 (本课程都以presentation为作业呈现形式) , 或是课堂内容准备阶段, 都能够敏感有意识地捕捉到需反思的教学点, 并随后将反思的内容、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 形成教学后记或反思日记, 日积月累, 不断总结、实践、反思、再总结、实践、反思, 如此循环, 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集体反思是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或是同事的教学实践, 与他们就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 是一种互动式的反思, 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以其他人的眼光评价自己的教学, 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 并能够讨论取得广泛的解决路径。教师间可以互相观摩教学, 书写教学反思, 共同研讨, 尤其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疑惑, 这样的反思可以发挥团队的智慧, 相比个人反思的封闭性, 这样的反思更具沟通性。
直接对教学对象, 也就是留学生进行访谈, 听取学生的意见是了解教学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他们从自己的感受、兴趣和需要出发, 对教师教学的多个方面做出评价, 能够使教师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留学生的特殊性, 访谈学生应考虑其国籍背景、性格特点及师生间关系等因素, 对具体学生应注意访谈时的态度、语言、说话方式, 尽可能从学生那里获得较多的真实的评价信息。
通过网络期刊文献等学术资源, 充实自身在教学反思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由于教师本人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有限, 教师反思往往容易产生瓶颈, 难以突破自我狭隘。此时通过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提高反思的深度和水平就很有必要了。
三、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几点教学反思
我校自2011年开设“中国文化”课程, 包括中医本科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研究生、孔子学院汉语生都参与了课程的学习。中华文化绵延上下五千年, 包罗万象, 内涵丰富。我校的中国文化课程侧重概况, 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基本情况, 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练习汉语, 适应汉语文化, 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克服文化障碍, 不仅为更好地学习中医奠定文化基石, 更为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做出努力。因而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对于跨文化交际和留学生教育有着其他课程难以代替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形成了以下几点教学方面的反思与感悟, 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 本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的宽泛性, 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应努力实现多样化, 避免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接受, 发挥学生主体性, 积极开展体验式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选取合适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容,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参与到文化教学中, 学生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 更是文化的参与者。学生通过参与活动, 增进与周围人的交流与沟通, 分享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点拨与辅导, 将互动讲授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可采取户外教学, 把课程延伸到户外, 强调使用感官进行观察, 比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文化古迹,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 有许多历史的积淀, 留学生参观过中国第三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 馆藏丰富, 有历史的足迹也有人类文明之光, 可以很直观地感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脉络, 而在名俗博物馆可以了解许多非物质遗产的前世今生, 甚至可以现场领略非物质遗产继承人的独门绝技, 学生可以就所见向老师及时提问, 教学效果优于课堂教学。除了户外教学, 合作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另一种形式, 该学习形式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通过在班级内分成各个学习小组, 达到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 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实现学习目标。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教学都可以釆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如春节, 教师可以播放视频短片, 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在此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可以取长补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达到共通,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指导其讨论, 并做出总结性的说明, 完成知识的传授。
其次, 教学中应引入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我国国土辽阔, 民族众多, 地域文化各有特色, 短时间内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全貌并非易事。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中, 往往会固定在某一座城市, 在该城市所接触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要素会给他们留下更直接深刻的印象, 更会成为他们学习汉语文化的切入点。以我们江苏省省会南京为例, 它所代表的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教、经济中心, 由于其形成基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 特征便是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既有十朝都会之大气, 又透露几分儒雅。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突出南京地域特色文化, 坚持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 如在介绍著名景点中山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 在介绍明孝陵时可以介绍明朝与南京的典故。这样因地制宜地选取有价值的代表性文化, 注重深层文化价值对学生文化学习风格的影响, 不仅能增强留学生对本地区的文化认同感, 减少在本地生活的文化冲击, 更能提高南京文化品牌认知度。
再次, 文化教学可与汉语教学、中华才艺教学相结合, 辅以文化的展示。语言发源于特定的文化中, 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可以课堂专题讲授汉语言文字发展演变史, 另一方面在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中的文化知识, 如春节的风俗中, 中国人倒贴福字, 年年有余, 可为何年画上却是鱼, 在讲解文化的同时, 留学生们记住了“福”字和“余”字;中国婚姻用字中, 有娶妻和嫁女之分, 而在英文中都是对应marry这个单词, 这里也是包含着传统封建社会中婚嫁制度的历史缩影[4]。这样的教学, 学生既能了解汉字的意义, 又能体会汉字体现的文化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课程学习的学生一部分有汉语基础, 一部分零汉语基础, 因此课堂的教学语言会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自由切换。对于汉语零基础的, 更多地以英文教学为主, 辅助简单的日常交流、风俗习惯等中文词组;对于有一定汉语基础的, 则以中文输出为主英文为辅, 旨在扩展其中文辞汇储备, 提高其汉语水平。除了开展课堂知识学习, 我校还以传统文化内容为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才艺教学, 如书法、剪纸、相声等, 总能激起初学者的盎然兴致。作为中医特色的高校, 太极拳也是我校针对留学生经常开展的教学项目。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比如教学生们演唱中文流行歌曲, 像是《青花瓷》这样中国风的歌曲, 教师首先讲解歌词的内容与背景, 使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意境, 之后学习歌唱, 纠正发音, 这样的才艺教学学生喜闻乐见, 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作为针对留学生开设的这门课程, 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中国文化, 因而课程的实际意义远大于理论, 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准备的来源之一, 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文化相联系。笔者曾经对参与本课程的留学生开展调查问卷, 共有50位留学生参与有效问卷, 国籍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调查显示, 学生们最有兴趣的是风俗习惯, 第二位是饮食文化, 第三位则是书法绘画等传统才艺。这样的结果与预期是匹配的, 因为风俗是与日常生活交际密切度较高的文化内容, 这一层面的文化内容需要学习者投入目标文化群体中, 才能真实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华饮食文化在海外享有盛誉, 对留学生有着极大的味觉吸引力, 而且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品味情趣、伦理道德观, 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绘画是留学生的兴趣所在, 它们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 许多留学生在自己的国家便已知晓书法绘画, 来到中国后, 学习原汁原味的书法绘画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与挑战。基于留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所在, 我校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分为“中国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三大版块, 结合我校中医药的特色, 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 如五行和阴阳理论、四诊、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根据学生需求设计课程能够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以上的几点教学反思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领悟与总结, 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并使教师本身得到教学经验的积累, 对教学保持一种敏感与探索意识。如何对于这样的教学反思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服务于未来的教学呢?笔者认为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就是指对教学反思评价活动不应该只来自单一层面, 而是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评估, 既有学生层面的各种真实信息反馈, 关注学生对于课程效果的真实评价, 并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来源, 与学生形成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关系;又需要教师同行之间或团队层面的合作和评价, 教师之间能够相互促进, 共享反思, 共同提高, 更好地作用于“中国文化”的课程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夏英.论教师教学反思的意义及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 2005, (2) :23-25.
[2]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8) :35-37.
8.反思中国教育 篇八
国家谈教育,社会谈教育,教育究竟“教”的什么?“育”的什么?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铸就精神。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的教育要跟随着学生的思想“随机应变”。
我们的学生多为一些追赶潮流,视时尚为生命的“前卫”少年,他们嘴上喊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口号,忘了孝敬父母是做人最根本的道德观念。可以想象到——父母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别人?如何纠正这些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成了现在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一、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教师要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二、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 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做人,而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根基,要有民族文化的根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素质有道德修养的人。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提高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還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思想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篇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少年王勃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对教案的设计经过了“两议修改”终于在课前的那一刻尘埃落定。这几日我似乎还沉浸其中,也许这就是反思吧!对于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的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现就这次教学设计的反思表达出来也算是我课后留下的点滴痕迹吧!
每一篇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帮助孩子们领悟主旨。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会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这样讲:“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少年王勃》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在指导学生背诵第三小节时,先引导他们体会秋景之美,激发他们记忆的兴趣,使他们活记乐背。
当然在教完这课后,我感觉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相关意境图的出示太早,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诗句出示后,应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上可能画了哪些景物。在学生充分想象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图,让学生欣赏,图文对照朗读,这样设计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想象说话时,教师还要适时引导,使说话内容和原文的提示相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不能为了想象而想象。
2、在比较句子时,句子之间的差异应该更明显一些,让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纯美的意境。如:一只野鸭飞翔,云霞在天边飘荡。
3、对于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朗读,学生读后半句出现了停顿错误,我没有及时的给与纠正。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2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观的向往,这是文章难点。
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体会到在指导学生读好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要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理解“凝望”说明王勃被江上的美景深深吸引,“水天相连”体会连绵不断的启示,想象水与天的辽阔。
“霞鹜齐飞”要体会出其中祥和、宁静的气氛。“缓缓地、轻轻地”体会一种悠闲自在。但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不能可以四班。
让学生在阅读、赏景、看图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读好就可以了。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3刚才听了邓小燕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勃》,主要有以下一些感受:
一、好的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邓老师能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2、师生互动有效。邓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和总结。
二、一些建议:
1、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符合中年段教学要求。
(1)生字教学,可以直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形声字,说说形声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识字,巩固训练识字方法和记字方法。
(2)概括课文能力的训练。作为中年段,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概括课文大意,教师适时指导点拨。(没有必要出示句子填空帮助学生概括,这样既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又没有达到训练目的。)
(3)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解词语的能力。课堂上强调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拆字理解,换近义词理解等。而不要由教师包办。
2、对于可以简化的教学环节尽量简化,可以一句带过的尽量一句带过。
3、读书要带着明确而有效的目的去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4作为一名教师将每一堂上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好课”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女士认为,下列五种课都属于好课: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了解了叶教授所提的“好课”标准后,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少年王勃》这一堂课的整个过程,尽管自己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之处,离“好课”二字相去甚远,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善,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
一、关于“扎实”与“充实”的思考
一堂好课首先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同时一堂好课也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从这两点上来说,我觉得本次自己执教的《少年王勃》一课都还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造成这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模式还在探索与试验阶段。的确将这一崭新的学习模式引入平常的教学中,不但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一系列多种能力。但是由于在尝试的初期,不管是形式上,还是流程上,甚至是合作分工上我和学生都不是很熟悉,都在探索阶段。
在课堂上我提了这样一个任务““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句、段中体会到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大家可以画句子、圈词语并在旁边写下感受”。我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但透过这热闹现象的背后,走进每一个学习小组,仔细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我就发现这份热闹是由一部分优等生所撑起的,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聆听者或者是个重复者。(学习小组 内发言不允许重复,对于实在无话可说者允许将他人的话重复一遍)尤其是交流的形式,在课堂的呈现来说应该是不成功的。按照平时的要求,发言时我对1号到4号根据其能力高低都由不同的安排,但是在本堂课上,叫了那么多组的发言只有3个组是按照我的要求逐个发言的,其实各组的发言全由能力较强的3号组长来发言的。
从这个课堂过程来看,还在摸索阶段的小组合作模式都没有很好地达到“扎实”和“充实”的要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自然谈不上得到锻炼与发展,对他们来说就谈不上“扎实”二字。在交流的时候,有较多小组都由组长代劳,就可以看出从效率的面上来说是远不够的。因此“充实”二字做得也不到位,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并不是本学期开始尝试的崭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而是因为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不够成熟。在实践初期的具体操作这一环节的方法、步骤以及对学生的训练都存在一定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崭新的模式是我必须认真学习、思考、实践、改进的课题,而且迫在眉睫。
二、对于“丰实”与“平时”的实践
叶教授所说的“丰实”二字,我是这么认为的,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这样的课就是“丰实”的课。“平时”二字我认为则是指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基于以上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在“丰实”与“平时”这两点上,自己所执教的《少年王勃》这一堂课还是做得不错的。
首先尽管这是一堂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又是在自己学校上自己班,而且内容是自己定的。但我并没有事先给学生做任何安排或是有关内容的渗透,而是将比赛、评委、听课老师通通“不放在眼里”,因为我的眼里“只有学生”。依然按照平时的上课模式来给学生上课,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提问……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在学生的交流中生成了很多东西,较好的做到了“平时”二字。
其次“丰实”二字的体现可以从课堂上当我提出“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我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再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样不但交流的面增加了,而且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也扩大了,生成的东西也就多了。还有在引导学生体会完王勃的才气后,我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会这么有才华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那是因为王勃爱观察、爱思考、爱写作。这一环节不但概括了课文,而且也生成了对学生习作的指导。
三、基于“真实”二字的遐想
不管是谁上的课,任你如何精心设计它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将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正是因为自己执教的《少年王勃》一课是不粉饰的、有缺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所以它是一堂“真实”的课。也正是因为这份真实给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少年王勃》一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但是对于“好课”的追求永无止境,永远不会结束,我会继续走在教学的这条探索路上,不断以叶澜教授的好课“五实”标准作为参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5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两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看了《少年王勃》一课一贴后,感受颇多,也来了个“东施效颦”。这节课围绕“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展开教学,牵一发动全身,抓住了“才气”二字统领全文,以点带面,逐步渗透,条理清晰,也便于课堂的调控。文中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以及第二自然段中“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等,都体现了王勃才华横溢,才智过人。课堂中,学生通过读、演、思等环节的学习,对王勃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对于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结合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借助图片:蓝天、碧水、落日、野鸭,图片可谓与诗句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朗读、赏景中感悟,体会秋的宁静,秋的壮美。一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爽!
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少年王勃》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 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兴趣盎然;对于“胸有成竹”,则引进了它的典故,收效甚好。对于王勃写的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我认为除了结合画面,结合前文的景物描写外,还是应该去细细品一品的,在感悟中体会诗句的精妙,从内心底里钦佩王勃,与文本产生共鸣。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6课件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科学,是说它遵循着铁一样的规律;所谓艺术,是说它具备水一样的灵活。课堂教学艺术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为神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学懂。追求教学艺术之美,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小学课件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上了《少年王勃》这一课,我反思如下:
课前背背学过的唐诗,逐渐将学生引入人才辈出的唐朝,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王勃的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描绘的意境呈在学生的面前,既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把握重点,排除难点,掌握知识,又令人感觉美不胜收;在理解“拍案叫绝”这个词的时候,田老师的设计更是令人叫绝,先进行字面意思的理解,然后对学生精彩发言采用“拍案叫绝”的方法进行即时表扬,再结合课文的语境引领着小朋友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教学过程是那么地自然、流畅,其中,最受益的是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维妙维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促使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体现了低年级">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7在简单导入后,让学生说说“王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孩子们很快用“很有才气”来概括。在让学生板书后,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
进入研读阶段,孩子的表现渐入佳境。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他们的发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从‘听说’这个词,我可以体会到两个意思:1、王勃确实很有才华,要不他的名气是不会传到阎都督的耳里的;2、从这个词也能看出,阎都督可能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他没有亲自领略王勃的才华,所以想借此机会来领略一下吧!”
“我看阎都督有点半信半疑,毕竟仅仅是听说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点,还是‘疑’多一点?”我追问到。
“应该是‘信’多一点,否则他就不会‘邀请他也来参加’了!”一个孩子接着话茬说。
“我觉得他或许还有想让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脸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听说”两个字,居然被孩子们咀嚼出这么多的内容来,是我课前根本没想到的。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写诸位客人的表现,课前我是很担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笔的妙处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依旧让我“吃惊”。
“这样写的目的其实还是是在写王勃。”
“哦,能具体说说吗?”
“写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这样可以从反面衬托出王勃的‘才气过人’啊!”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担心自己不能写好,时间短,写不好就丢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阎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让自己的女婿来写。他们没必要让阎都督为难。”
看得出,孩子们的课前是做了充分的预习的,我不禁一次次地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课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是课前最担心的,在新城的试上感觉处理得有点草率。虽然,课前做了无数次的思考,但总感觉没什么新的想法,总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孩子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于是,今天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
“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
“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
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8《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探望父亲的途中参加阎都督的宴会,并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显示了王勃文思泉涌、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的风采。
在教学时,我围绕问题“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很有才气”“奇才”字眼展开教学。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寻找答案,并将学生找到的答案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归纳。
正面描写:“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抓住词语“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等词的理解体会王勃的才气。
侧面描写:
1、“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连都督都邀请这个孩子来参加,说明他很有才气。
2、“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敢答应。”从客人都不敢,可见写文章的难度很大,而王勃能一气呵成写出千古名文,更突出了王勃的才气,这就是用客人的表现反衬王勃的才气。
3、当那位都督听人讲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从都督的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夸他是“奇才”更是能看出王勃的才气。我再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体会诗句的凝练、精彩,感受王勃的才气。
4、最后从作者对《滕王阁序》的高度评价“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气。
最后,我们通过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王勃的才气,完成“()的王勃”的评价,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词,适时补充了“才华横溢、才智过人、文思敏捷、出类拔萃、后生可畏、笔下生花”等词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9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0本课教学,我注意立足语文,把握文本,凸现语文的本真。教学中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读书、感悟、体验、内化等学习语文的过程,获得言语的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介绍滕王阁延伸到赞美滕王阁的文章再延伸到王勃,从而逐步导入新课,带领学生们一步步走近那个有才气的少年。接着带领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词。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然后紧扣才气,顺学而导。王勃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我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通过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感受王勃的才华,教学内容的呈现完全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将多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读出个人不同感受,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将本课的气氛带入一个全新的高潮。
通过适当地安排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后充分感受了王勃的才华横溢,体会到“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景象,课末,我总结性地向学生们提炼了王勃的生平,并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经典名句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深情吟诵,读出秋景的壮美,读出王勃的才华和内心的敬佩之情。这样的设计令全课的主旨尽显其中,很有新意。最后,在欣赏孙道临雄浑悠远的《滕王阁序》吟诵声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深有意犹未尽之感。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1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帮助孩子们领悟文章主旨。
因此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我从题目出发,设计“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去研读文章,再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阅读、思考、感悟。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究懂得文章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整个学习的过程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在纵向和横向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大部分学生认为少年王勃是个奇才: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除此而外还读出了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的目的!在自己探险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2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奇才?”是教学的重点,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从“文中的诗句、王勃的表现、旁人的表现”这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王勃很有才华。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思考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课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巧妙的处理“读”与“讲”的关系,充分读书的如:本课第3、4 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过图片、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的意境。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3你的教学设计绽放出美丽之花了吗?
前几天参加了区阅读教学赛课。一天半的时间准备对赛者来说是紧张而有公平的。对教案的设计经过了“四议修改”终于在赛课前的那一刻尘埃落定。这几日我似乎还沉浸其中,也许这就是反思吧!对于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的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现就这次教学设计的反思表达出来也算是我赛课后留下的点滴痕迹吧!
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帮助孩子们领悟文章主旨。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会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这样讲,“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的发展的目的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在设计《少年王勃》这课时,在初步研究了王勃坎坷的一生后,先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研读文本的“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在学校试上和平时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样似乎圆满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是什么?在学生没有悬念的前提下再去咬文嚼字,学生乐意吗?孩子的天性告诉我,他们没有兴趣是老师们一厢情愿在那所谓的咬文嚼字。反其道而行之,想想假如我们是学生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有谁知道了答案还有心思去追根溯源了?在了解了这篇课文的精髓后,就围绕“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上作横向发展的纠缠,似乎没有什么深度的价值。
于是,我从题目出发,设计“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开放式的问题来研读文章,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让纵向和横向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使教学浸入佳境。在层层思考和问题的揭示下,学生自己真正主动的探究出文章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来。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来大部分学生认为少年王勃是个奇才。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除此而外还读出了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的目的!在自己探险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也许对于教师来说没有风平浪静来的有保障,但是教学的主旨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也许前面的设计我们教师试图寻求一个有解的答案,“提供一个历史确定性”。从理论角度来说,这明显是传统解释学的观念。在接受理论看来,文学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任何解释也就不是惟一的、最后的解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杨再隋先生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生活;语文教学是一种过程;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 于是我就在想,作为我们在教学的设计中,必须要能确保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拥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主体性。而不是为了在没有悬念中找寻答案而去答案,那所谓的在充分学生主体性中去探究、发现、思考就是水中望月了啊!千万不能让我们的过程和方法成了孩子们发展的桎梏!
也许这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是就我而言。已经尽力为之。只求现在和今后的日子能更加的努力。首先为了自己的责任,其次为了孩子。这也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张弛做的报告《有一种师德叫责任》。让责任时刻提醒自己:你的教学设计成了学生的桎梏了吗?它绽放出美丽之花了吗?这也算是这次赛课的最大收获之一吧!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4《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更真实、更扎实、更有效是我们当前语文课所最求的目标,教学设计不应为教而设计,应该为学而设计。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教学设计,寻找中心话题,找一个关键的问题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美”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的课文重点要放在理解诗句及诗句在文中的意思的段落上,在开课伊始,我直奔重点,将文中的两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字词教学结束之后,我又抛出问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一句诗,你们能动笔在文中划出描写这两句诗意思的句子吗?将学生的思维带回到文中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深入体验,积累内化。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在我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这种情感氛围中,学生会用心地去读,自然而然达到了吟背的境界。其实,读好这段话,也为下文学诗句作好铺垫。在读句子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并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再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一边看着图片,一边再读句子,这样学生们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会更深刻。
二、扣词扣句,感受王勃的“才”
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决定抓“凝望”这个重点词,让学生体会“凝望”的意思,再提问:“王勃只是在欣赏江上的美景吗?他还可能在想什么?给学生自由回答完之后老师小节:是啊,想着想着,思路如泉水般汩汩而出,看来,王勃不光有满腹的经纶,还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也是他写文章能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原因啊。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学会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拍案叫绝”这个词,我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但是,因为对整堂课的时间及节奏把握出现问题,导致整堂课不但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5《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入,大部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了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有的说他被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参加滕王阁的宴会,说明他很有才气;有的说姓阎的都督提出要做一篇文章时,别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都不敢答应,而王勃却说要试试,说明他有才气;有的说他站在窗前在观察江上迷人风景,在酝酿文章,也说明他有才气;还有的说,从姓阎的都督拍案叫绝夸他是奇才,更证明了他的才气……学生们找的很准,我将他们的回答都一一作了板书,使得答案更清晰。
10.《大中国》教学反思 篇十
与十月主题相结合,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选择了音乐《大中国》作为打击乐活动的素材,其节奏鲜明欢快,结构完整,段落清晰,民族味浓厚,歌词朗朗上口、有激情,能很快抓住幼儿兴趣。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给孩子们欣赏音乐,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音乐节奏的欢快;让孩子们在节奏谱中认识节奏型的规律;让孩子们在分声部拍节奏活动中清晰节奏表演的分工。这些都为第二课时顺利进行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第一课时的成败直接影响活动的最终效果。
音乐活动是忌讳教师的长篇大论,教师不要用太多的话语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浪费孩子倾听音乐或者表演的时间。我的第二课时是向园内教师开放的观摩课,所以活动开始我开门见山,让孩子们以特殊的方式欢迎客人老师,直接进入复习拍节奏环节(站着加上身体动作拍节奏),立即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很兴奋地为老师们表演。
接下来,引导孩子们提取节奏型,和我的节奏谱配对,加深孩子们对节奏的印象,更进一步梳理节奏顺序。在引导孩子配器这一环节我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适当指导,比如这一节奏为什么能配铃鼓,这在中班已经有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再次强调加深印象。孩子们在我的指挥下 很有激情的敲打着乐器,比在中班时表现的更从容更自律。
重难点我放在拍铃鼓的那一重拍上,引导幼儿一定要认真倾听音乐,找准重拍拍下去,因为这一段都是弱起拍,幼儿容易在那里误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总是在弱拍时低头,在重拍上抬头敲铃鼓,动作的夸张加上表情的引导以提醒幼儿注意力集中,重视这一拍的准确性,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是我尝试着在这一活动中大胆邀请小朋友来担任小指挥,我在旁边引导着小指挥,有时我会适时的退到旁边,把舞台交给她一个人,这个小朋友非常认真的模仿着我的动作,在我的帮助下顺利地指挥了一个打击乐活动,得到老师们的掌声鼓励。我想在今后的活动中,在这个小指挥的榜样和我的鼓励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尝试做小指挥。
最后,为了提高幼儿兴趣,改变我们之前惯有的打击乐活动结构,我邀请部分孩子们表演舞蹈,其他孩子伴奏,让我们再以特殊的方式欢送客人老师们,将普通的结束活动变成一场别开生面的欢送会,整个活动设计首尾呼应,增加了活动的完整性。
在我的活动中我很清楚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让幼儿互换乐器,原因是孩子们的座位是孩子们自由选择的,完全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选择坐在他们自己喜欢的乐器旁。我整个环节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每进一层都加深了一点难度,似乎根本没有时间请幼儿互换,但是在以后的延伸活动中我会让那个幼儿互换乐器打击。针对这一点,我想是不是我的内容安排多了,还是自身根本就怕换乱了,这将是我后面迫切需要思考的。
11.反思中国互联网 篇十一
2007年中国互联网“巨人”应该驻足片刻。
现如今,你以1.62亿网民位居世界第二,凭借每年31.7%的网民增长速度,超过美国2.11亿网民规模已是指日可待。可以预计,2010年中国互联网规模将是世界第一,届时中国网民的需求就是地球上最大的需求。
而在20年前,一位名叫钱天白的中国教授刚刚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0年中国人有了自己的CN顶级域名; 1994年我们有了教育网和中关村示范网; 1995年才出现了商业网的雏形。暮然回首,中国互联网仅仅迈出十步之遥,但足迹并不平凡。
就在10年前,一位名叫尼葛洛庞帝的美国教授写的一本《数字化生存》在中国引发了一场信息化革命。有些人从中隐约看到了互联网巨人的召唤,于是2000年有了中华网、新浪、搜狐、网易等“中国概念股”登陆纳斯达克; 于是2004年腾讯从QQ聊天开始崛起; 于是2005年TOM.com凭借无线独霸一方; 于是2006年百度再造Google搜索神话; 于是20007年阿里巴巴“芝麻开门”打开网商大道。中国互联网在世界舞台冉冉升起,而世界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中国”。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一个巨大产业,这一产业几乎完全由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领导,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领先的互联网国家。”作为中国第一个做互联网公司、第一个把风险投资带到中国的互联网老兵,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认为,10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提升了中国人的集体智慧,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文明中优秀基因,有可能在新的时机形成一种和谐、中庸、理性、公正的文化心态,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今天,上网已经成为网民吃、穿、住、行之外的第五大基本需求,网络也已经成为公司传播、沟通、营销和贸易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民人数的增加和素质的良莠不齐、商业化和娱乐化大行其道,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很多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怪现象。
“对中国互联网进行回顾和反思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知道互联网文化将会把我们引向何方,我们的技术创新、商业应用又会把互联网带到哪里?互联网不仅仅是.com,互联网也不仅仅是网吧和游戏,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主任、IT产业知名研究分析专家胡延平认为,过去互联网对我们的改变是排山倒海式的正面冲击,今后互联网对我们的改变将是像病毒一样的侵袭。
的确,我们不知道互联网明天何去何从,但是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互联网还存在哪些弊端和不足。因为从1995年中国商业互联网正式起步以来,这片技术的天空变得不再纯净,资本狂飙、财富冲动、观念摩擦、体制膨胀、新媒体神话,乃至最具戏剧性的泡沫破灭等社会冲击波,正在冲击每一个中国网民的心灵。我们反思发现,互联网惊现“七宗罪”。
“流氓文化”大行其道
中国互联网是一个文化侏儒。即使它已经赚得盆满钵盈,仍弥补不了它先天的文化缺陷。更令人痛惜的是,它还受到“流氓文化”的后天误导。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但中国互联网只有不到15年的发展历程,具有优良传统的诚实、谦虚、互相尊重等美德在互联网上不但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反而走到了极端的对立面。例如一些网站过于自我炒作、一些网站假账风波不断、几家中文门户之间的口水之争更是从未停歇。
也许是某些中国互联网的始作俑者给后人做了“榜样”,这10年不管是互联网精英、还是草根,不管是论坛社区、还是博客评论,给人的感觉是互联网到处都是和骗子流氓。“没人知道网上你是个人,还是条狗”真实地反映了互联网的真假难辨,而“我是流氓,我怕谁”则赤裸裸地展现了早期中国互联网痞子的变态价值观。在缺失主流道德和文化的情形下,网民时而追捧木子美的大腿,时而膜拜芙蓉姐姐的蛮腰。
其实,互联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的文化土壤密不可分。我国教育体系一直存在某种缺陷,即文科生缺乏科学精神,理工科子弟缺乏人文修养。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最早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人,几乎都是理工科学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互联网文化早期缔造者们人文修养方面的欠缺,注定了中国互联网“文化侏儒”式的尴尬。
某种流行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带有一定惯性,在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普遍缺失的今天,网民很容易认为“存在即为合理”。而新兴阶层则有意地利用这种文化,并将其转变成一种时尚,以服务于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误导将对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造成隐患。
“放卫星”从不回收
中国互联网是一片“卫星发射场”。在精英阶层控制的一亩三分地里,总裁、CEO、VC和咨询机构天天都在空口说大话、“放卫星”,却从不管能不能回收。
张朝阳和马云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放卫星”大户,前者可能是把“放卫星”当做市场传播的一种廉价手段,而后者可能是为了忽悠一帮人先“画饼充饥”。例如张朝阳曾经说,“搜狐将在2005年底超过新浪”、“搜狗将在6个月后打败百度”等等,而马云则称,“阿里巴巴每天纳税100万元”、“阿里巴巴要解决100万人的就业”等等。
他们为什么敢于在媒体面前公开说大话?追其缘由,可能是他们既是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又身兼公众人物的角色,他们可以打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个人形象。中国网民的年龄层偏低,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有人吹牛扯皮,过了这茬也没人去较真。况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新概念,互联网公司的传播和营销手段往往有些“旁门左道”。
但是国内还经常出现VC和咨询机构空口“放卫星”的怪现象,这令人十分费解。例如某某VC声称投资一个技术创业公司3000万美元,而实际上只投资了300万美元,一些咨询机构经常说中国互联网某某细分市场是几百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而事实上,该细分市场连供需都未形成。
既没有政府相关机构来管理,也没有企业和个人为夸口言行买单,受众网民不但不愿意去辨别真伪,反而喜欢站在一边看热闹。久而久之,天天“放卫星”却没人管回收,中国互联网将必然经受一次“浮夸风”的革命洗礼。
“拜金主义”奉为信条
中国互联网已经被金钱冲昏了头脑。“拜金主义”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得到了无限膨胀和放大,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互联网浪潮和泡沫周而复始,精英们站在草根们的头顶上仰天长笑,草根们则在精英们的脚底下顶礼膜拜。
在绝大多数的网民眼里,互联网就是遍地财富的金山银海,张朝阳、丁磊、陈天桥、马化腾、李彦宏和马云等富豪们是他们每年一换的财神和偶像。顶着互联网富豪的光环,张朝阳脸上的青春痘都“金光闪闪”,丁磊是编程人员的“终极教父”,李彦宏则被无数青春期少女当做“梦中情人”,网民把“拜金主义”奉为信条,日复一日地计算着某某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和CEO的身价。
与网民的“造富”情结相对应,VC“逐利”的本质更是展露无疑。从2000年开始,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地包装和塑造“互联网概念股”,并从中谋取暴利后,弃之不顾。许多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互联网创意在VC手中“揠苗助长”,许多需要长期培育的互联网项目在牟利者的干预下“提前夭折”。
到今天,中国互联网已经被“拜金主义”的烙印烫得不知天南地北,人们一谈起互联网就是如何赚钱,政府、医疗、教育等重要行业的互联网应用则很少有网民关心,难道商业网就是中国互联网的全部?难道互联网就必须有商业模式?难道季度财报就是互联网公司惟一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种病态的互联网现状,中国网民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辨识的能力,而创业者则应该尽量摆脱资本的控制和奴役。互联网是一场长跑,虚拟财富其实转瞬即逝。
“流量主义”炙手可热
中国互联网流量称王的时代应该结束了,中国人应该有勇气对Alex排名和Google排名说“NO”!
曾经这是一条真理: 有流量就有人气,有流量就有钱赚。门户网站拿流量换广告,广告主看流量付广告费。在这种初级商业模式下,Alex网站流量排名变得炙手可热,有些网站也针对Google搜索排名做优化。一时间,中国互联网涌现出大量垃圾网站和垃圾流量,铺天盖地的弹出窗口、人人痛骂的流氓软件,这种“短视”经济给整个中国互联网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上网环境越来越恶劣,网民的体验和获取信息的质量不断下降,而广告主和网站的信任隔阂也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2010年中国互联网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中国的网站需要去和外国公司做生意,你还指望着靠流量去欺骗老外?你还指望拿中国的游戏规则去和老外合作?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应该觉悟了,流量的假象只能骗骗低智商的部分用户与合作伙伴,到中国来投资的VC也已经不再按网站的Alex排名“烧钱”了。
另外,中国的互联网广告主也应该清醒了,按流量做广告的模式是一种低效率的营销手段。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信息内容上、传播方式上都已经具备了用户个性化选择的基础,流量大却黏合度低、缺乏用户互动的网站提供的广告服务是不值得企业买单的。
中国的网站站长、VC投资经理人和企业广告主,在早期解决盈利和传播问题时,客观上促成了“流量主义”,但是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和寒冬之后,中国互联网应该批判自身存在的“流量主义”错误,形成良性循环的互联网环境,提供更多不盲目追求流量的高质量服务。
技术和创新“集体贫血”
中国互联网正面临集体贫血的危机。随着中国网民的增加和服务需求的猛增,现存的“网络贫血”症状可能导致整个中国互联网瘫痪和停滞不前,并且冲击全球互联网经济。
毫不客气地讲,中国互联网缺乏杀手级的应用,中国互联网一直没有出现颠覆性的产品。
为什么?首先,中国的网站创业者心态不正。互联网普遍存在跟风、耍流氓、投机倒把。受到第一代互联网暴发户的影响,近几年的草根创业者都盲目下海,结果发现“水”很深,只能到处抄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次,中国的网络模式创新意识不强。众所周知,国内绝大多数创业型互联网公司缺乏技术含量与创新理念,几乎所有的中国互联网模式在美国硅谷都能找到雏形和模板。2000年的时候,三大门户缺模式、缺技术、缺资金,都去大洋彼岸的硅谷寻找输血途径; 时至今日,博客、视频、社区等Web2.0网站的创业团队仍然不具备掌握核心网络技术、提供符合中国网民需求的服务的综合能力,它们又该怎么办?
此外,互联网是一个需要思维高度严谨、资源高度整合、团队高度协作的产业。中国创业者往往富有阿Q精神,没有分析好网站定位和用户群体特征,却自我感觉良好。当早期融资被大手大脚花光之后,不得不狼狈地离开。
面对这种“网络贫血”的现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行业机构应该想办法“输血”甚至“造血”。其实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才聚集地,每年有近350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给社会和企业,如果互联网公司摆正心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创新思维并大胆实践,中国互联网完全有实力去与Google、Yahoo、MSN、eBay等国际互联网大鳄一较高下。
“网络侵权”泛滥成灾
中国互联网是从“恶人谷”长大的孩子。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网民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互联网公司拿着“互联网是自由的”免死金牌,招摇撞骗,这样的丑陋现象怎么就无法制止呢?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是盗版文字、色情图片、流氓软件最猖獗的网络市场。由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于互联网这种新事物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许多线下受到约束的信息和行为在互联网上找到了生存的乐土,并且迅速地蔓延。
为了获取网络信息,中文门户网站们经常无授权转载了大部分平面报纸、杂志的原创内容; 为了提高网络人气,绝大部分网站都开设了图片栏目,并通过色情和露点图片吸引用户上网浏览; 为了骗取网络流量,许多国内网站都附带恶意代码甚至制作流氓软件。
虽然2003年5月文化部出台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但这块里程碑没有完全阻止住网络流氓的歪风邪气。2005年由网民自己组织了一场“反流氓软件运动”,但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网民的计算机知识有限,许多互联网“黑手”依然蹂躏着弱势的网民用户。
如果2010年中国互联网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又有哪家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敢无愧于心地表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呢?Google之所以让人尊敬,是因为人家奉行“不做恶原则”下赚钱,涉及网络侵权的业务都严令禁止; 反观中国市场,又有谁做好了跻身世界互联网舞台的准备呢?
同样是互联网公司,亚马逊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尊重书籍类印刷品的版权保护;同样是互联网网民,西欧和北美的网民大部分都是付费阅读和付费下载有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中国互联网应该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且做好有一天让别人学习的准备。
“网站作假”众人皆知
中国互联网一直都有人在作假,这可能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悲哀。围绕着网站流量相关的“点击欺诈”行为,一直被认为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发家前的不齿行为。为了完成工作量,编辑对标题作假也是国内IT门户网常用的手段。
据了解,一些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内部设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员工们不在公司本部上班,每天的工作就是点击广告主投放的广告和竞价排名的网站链接,这种“点击欺诈”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内部是一个几乎公开的秘密。由于广告主往往是中小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对网站进行监督,而互联网公司为了挽留住客户,每年都会给广告主提供一部分“网民恶意点击”的补偿,这些现象值得思考。
而网站编辑的“标题作假”则是抓住了网民的猎奇心理。由于网站可以随时更改和撤销掉内容,来避开新闻出版署的监管,许多编辑在修改标题时“无处不用其极”,而网民点开链接时,才发现新闻事实并非如此。
从表面上看,互联网公司的“点击欺诈”和“标题作假”是迫于生存,不得不去提高流量的两种手段,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作假的互联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监管系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来看,互联网更应该遵守现实社会中的诚实、守信、公正、无私等道德规范,因为互联网拥有全新的技术手段、更精准的用户定位、更好的发展基础。
30年后,如果这批互联网先驱再看看自己的创业足迹,一定会发现当初互联网作假是一段多么不堪回首的往事。
记者感悟:
中国互联网谁来赎罪?
互联网是一片神奇的土壤,一批批创业者一夜暴富,一个个公司CEO荣登富豪榜,但是这十几年,中国互联网也不断出现种种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丑恶现象。那么,究竟该由谁来为此赎罪?
以门户为例,新浪、搜狐当初“先做流氓,后当兵”的资讯转载方式对后来的中国互联网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许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印刷类文字图片一旦上网,就无法控制转载;以网游为例,盛大、网易通过虚拟游戏的点卡和道具赚取了大量社会财富,而受网游诱惑的青少年,有很多耽误了青春时光,甚至走上了人生歧途。
张朝阳、丁磊、陈天桥、马化腾、史玉柱等等都是商界奇才,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人都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他们可曾为自己打开了互联网的“魔盒”而感到良心不安?
显然,让这些互联网公司的CEO们来赎罪是不现实的,即使所有的CEO愿意出钱,也已经不能为互联网这“七宗罪”买单。所以,我们在反思中国互联网的时候,应该痛定思痛,得出一些教训和体会。
中国的商业网诞生只比教育网晚一年,而美国商业网成为主流,是在教育网成型十几年之后,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给美国商业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性保障,这一点在网民素质上有很大体现。
这或许是中国互联网无法赎罪的一个根源。事实上,昨天网民的行为应该由今天的网民未买单,而明天的网民则必须为今天我们的行为买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有的网民都有责任共同打造和维护一个自由、纯净、舒适的互联网环境。
12.中国忍文化反思 篇十二
然而, 怎么样来正确全面地看待忍文化, 才能不失之于偏颇, 才能更好地被世人吸收、借鉴?这就需要对中国忍文化进行反思。首先, 是辩证地分析, 其次, 是去粗取精的利用。
中国忍文化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忍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具有牺牲精神的, 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或者说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忍是方法, 是方法论。孔子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是为了忍而忍, 而是为了成就大谋而暂时忍耐。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本文都拿元朝吴亮所编《忍经》举例。《忍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以“忍”命名的书, 包括了元朝以前各类书籍中关于“忍”的言论, 是一次“忍”的集成。例如《忍经》有记载“出胯下”条目。韩信胯下之忍是“忍一时”的代表。忍并不是真的怕了市中少年, 而是暂时缓冲的一种方法, 是为了成就将来的大事业;如若不忍, 为一时之忿大动干戈, 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很难等到日后被任命为大将军的一天, 是不明智的做法。
第二、忍是一种境界。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精神而采取的惩忿窒欲、自我克制的精神境界。忍的产生是由于矛盾, 为了化解矛盾, 它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 例如不争辩, 这种不争辩并不是消极的, 而是积极的转换。或者是用幽默化解。《忍经》记载: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刘伶尝醉, 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 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1]505
面对冲突, 忍让是好办法, 但是怎么忍是学问。一味退缩显得懦弱, 而如果在忍的同时加上幽默, 用幽默的元素来消融,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 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修养的表现。一个有涵养的人不为一件小事与人锱铢必较, 也不为一时之气而动怒。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容忍的气量。弥勒佛“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说的也是需要容忍。不能容忍之人, 遇事斤斤计较, 急躁、冲动, 缺乏前瞻性, 很难想象会成就大业。在中国古代, 当官之人必能要忍, 一方面是本身有修养的体现, 另一方面也是人在官场的需要。例如《忍经》记载:
王沂公
尝言, 吃得三斗醇醋, 方得做宰相。尽言忍受得事也。[2]546
中国古代以“温文尔雅”作为君子的标准, 不是没有道理的。试想遇事动怒, 动辄发脾气之人, 很难让人感觉到有修养之感。
第四, 忍是具有坚强意志的表现。柏杨在讲到吴越之争时, 脱口而出说:“卧薪尝胆的忍耐是越王勾践握在手中的一种更厉害的‘秘密武器’”。[3]180
民间俗语说“忍字头上一把刀”, 这说明了忍是意志坚定的表现, 而不是丧失意志的懦弱表现。学者做学问,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果仅仅作为一种乐趣, 那么很轻松, 不要求艰深;学习如果要求进步, 那就需要不断付出艰苦的努力。其间, 迷茫困惑总会有, 这时就要忍耐, 忍受常人不能想象的困难, 并且克服。如果不忍, 不坚持, 就不会有收获。高手是寂寞的、孤独的, 因为很少人能理解和支持, 这就特别需要坚强的意志, 或者说是需要忍, 需要忍受一个人的坚持。
但是, 事物是矛盾的, 忍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在忍的同时, 由于种种原因, 主观的或者客观的, 产生了许多变异, 使得忍有很多负面色彩。
首先, 本来是一种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状态, 会变成充满心机的谋略。“自我牺牲”具有悲剧意味, 是为了促成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是一种“委曲求全”;“充满心机”之人无非是“大奸大恶”之徒, 慢慢会滑向败坏的深渊。
其次, 本来是具有崇高精神的修养状态, 会变得浑浑噩噩, 逆来顺受, 变得无所谓。这其中的关系很微妙。人本身就有很复杂的情感体验, 这也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但是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这两方面, 是一体之两面。要把握好尺寸, 因为这里面的分界点有时是模糊的。否则, 很容易就跨越界限, 滑向不好的反面。
由以上看来, 在中国, “忍”字有比较复杂的含义, 体现在它常常有两面性。这在有意无意之间影响了国人的性格, “忍”是国人性格的重要侧面。所以这种性格的涵义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在一种场合下, 它表现为吃苦耐劳、乐于牺牲、委曲求全;但是在另外一种场合下, 它就可能会表现得恰恰相反, 表现为阿Q主义, 自欺欺人, 并且还会安于贫困, 失去奋斗的动力, 没有前进的方向, 不思进取, 甚至还会恶化成为一种阴谋。
所以, 对于整个中国忍文化, 我们要对其进行透视、解剖。要全面、辩证地看待, 对忍文化批判地吸收。不能盲目地认为“忍”就是好的, 不能认为什么事都要忍, 不能碰到问题就一位妥协、退让。
国人性格过于忍让, 许多人对此有批判。
林语堂认为遇事忍耐是中国人“最糟糕最昭著”的特点之一。他说:“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 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 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曾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 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4]59
与林语堂直接批判相比, 陈独秀是间接来说。陈独秀有论文《抵抗力》, 他在《抵抗力》 (四) 国人抵抗力薄弱之原因及救济法中分析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学说之为害”, 他说:“老尚雌退, 儒崇礼让, 佛说空无。义侠伟人, 称以大盗;贞直之士, 谓为粗横。充塞吾民精神界者, 无一强梁敢进之思。惟抵抗之力, 从根断矣。”[5]25
因而, 对于忍文化,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既看到忍有好的一面, 也要看到忍有不好之处。不能不知变通地单方面强调忍或者不忍, 应该灵活处理。不拘小节, 从大局着手。
摘要:对于中国忍文化, 理应全面地看待。一方面看到忍的优点, 另一方面, 也要注意其负面色彩。这样才不至于有所偏废, 才能更好地为世人所用。中国忍文化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 又有需要摒弃的一面。我们要对忍文化进行全面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忍文化,反思,国人性格
参考文献
[1][2] (元) 许名奎, 吴亮编撰.杨文萍, 尚培译.劝忍百箴忍经白话读本[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1.
[3]柏杨.中国人史纲 (上) [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1987.
[4]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少年闰土 教学反思11-13
中国舞教学反思12-02
打击乐《大中国》的教学反思10-17
少年中国作文09-27
《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06-23
中国梦 少年行11-06
中国少年朗诵稿11-06
中国梦少年志演讲06-09
中国少年先锋队作文11-30
少年中国说节目报幕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