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

2024-08-27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共15篇)(共15篇)

1.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主讲教师:各年级国学科老师

教学材料:经典《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具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教师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过程与方法:

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1、课程内容

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内容安排:

低年段:以读为主,以读促背。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诵读和背诵,通过故事了解意思;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中年段:读书贵在实践,习惯重在养成。背诵全文,能说出重要

句子的意思;开始写行善日记,引导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课上把好事记下来讲出来。积累古诗及古诗基本知识的普及。

高年段:在《弟子规》学习基础上,适当进行经典名句拓展。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积累名句,并在生活和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2、活动安排:

①每月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活动。

②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测活动,总结讲评。

③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竞赛。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4、开设时间:每周一课时

5、组织、场地与规模等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以班为单位由科任老师组织自己班的学生在本班进行学习。

(3)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四、课程评价

(一)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纲要》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二)对学生评价:①按时完成背诵的内容,粗知大意;②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③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三)对教师的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计划,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每月一赛” 等)有落实,效果好。根据实际情况,记入教师工作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业绩考核。

2.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 篇二

1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

国学是指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和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认为,从经学中分出的小学(古代指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知识)是开启中国文化典籍之门的钥匙,经学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和价值核心,史学是中国人的道德坚持与价值判断,诸子是中国人的治世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是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人生情怀。这五个部分构成了国学的整体。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亲近经典、传承文明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国学经典诵读的益处

2.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修养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如“幼不学,老何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等等。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率明显增加。

2.2 专注力提高

在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端坐,手持书本进行诵读。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

2.3 语文能力增强

据统计,背熟《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诗词15首》、《增广贤文》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虽然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但正因为这样的久读成诵,学生常常能在生活中出口成章,写作文时引经据典,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

2.4 阅读兴趣提高,增长知识

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我校的许多学生是农民工子弟生,平时见识和阅读量都很少,通过读懂经典,特别是一些小故事,增加了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不少诵读经典的学生开始主动找书读,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智力。

3 具体做法

3.1 学校重视,教师领头

让孩子亲近经典,我们老师必须首先亲近经典。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自编了《中国经典文化启蒙》教材,一共四册,每个教师人手一册,同时主编教师开讲座对老师进行培训,学校每学年还会赠送每位教师一本经典读物,并在假期组织老师外出参观历史古迹等,这些方式可以使我们的教师放下畏难心态,重新捧读经典,让经典滋润心灵,浸润人生,从而更从容地带领学生诵读。

3.2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

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文章太多,如何选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东西呢?我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经典文化传播课题研究组”,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把1-9年级分为九个组,每个年级组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均取自《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增广贤文》等经典文段,难易适中,易读易记。如一年级我们选了《三字经》、《大学》、《老子1-30章》、诗十首;二年级我们选了《千字文》、《论语1-4篇》、《老子31-57章》、诗十首;后面的年级基本如此。

3.3 做好课程、时间上的安排

每日诵读20-30分钟是基本要求。

小学“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分组活动的时间,分几个时段诵读(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要求只需反复念。回家后,再由家长带领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长分享。

初中本着“只奖励,不强求”,“熟读成诵”的原则,学生利用下午15分钟读报课时间诵读,班主任在检查中给予适当地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此外,每班每周还安排两节课的“导读课”由语文老师担纲,对诵读内容讲解分析,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提高学生诵读的时效性。

3.4 营造气氛,适当开展诵读活动

只有在国学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国学的兴趣来。我们在校园中通过看板,装饰牌等营造了国学氛围,学校的主体环境设计也充分体现国学特点,如老子、孔子的塑像等。同时各班的教室布置也体现了国学要求,如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等名言佳句装点墙壁,以彰显班级特色。

经典诵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读的方式有:文化节诵读比赛;小组比赛;班级间比赛;发奖状;发奖品等。特别是每学年我校举行的文化节活动颇具校园特色:上学期为经典诵读队列表演,下学期为经典诵读节目汇演。通过这些诵读方式的比赛,倾情投入,全员参与,每年都会掀起两次诵读高潮。

3.5 贵在持之以恒

将经典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合适的时间、空间诵读,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手不释卷,接受经典著作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使之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让孩子们深切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无穷乐趣。提倡每个学生在课间以背诵比赛为游戏,提倡每个学生睡觉前背诵一句或一段等等。

4 改进措施

(1)小学诵读可配乐,这样既能体现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也能让小学生融入到诵读的环境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可举行教师诵读比赛。

(3)诵读形式还可更多样化。如展示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成果,包括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3.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國学经典;中学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在价值观多元化、价值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对中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经典融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中,无疑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促进。

一、当前国学经典在初中学校的学习现状

从学生层面分析,受应试教育、网络文化和西方教学的影响,如今的中学生几乎已与国学经典相脱离。很多中学生对国学经典兴趣不足,阅读量少,阅读效果不佳。尽管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它能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但文章枯燥难懂,学习起来相当困难、力不从心。

从教材方面来看,语文课本中国学经典内容相对减少了许多,以前私塾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的国学经典内容,在现代教育中不再被要求,虽然中学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国学经典内容有所增加,但也屈指可数。而且通常会放在让学生自学的不重要章节,古文的节选也比较浅显而且无太大意义。这样的教材安排对于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没在太大帮助。

从社会文化形态上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快餐式的文化读物和文化传媒以讲求实际,追求轻松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而相对厚重却深奥的国学经典文化自然地失去了其应有的市场。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不断加快,教师和学生在闲暇时间里,也很少主动去学习国学文化,去翻阅国学经典资料,更别提将国学经典文化引入到课堂。

虽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从未停止,但内容大多是关于教育教学、教育理论和教师职能的相关培训。目前为止,对于专门进行国学文化素养教育的教育培训活动还很缺乏。这就会使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国学教育技能相对薄弱,使现代国学经典文化教育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语文课堂要传承、渗透国学经典文化

在当前环境下,课堂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弘扬国学经典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国学经典融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也应在国学课程中得以渗透。许多优秀的古诗经历了岁月的磨砺,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熠熠生辉。无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是诗佛王维、诗鬼李贺,我们都能够通过他们的诗句,跨越千年与其对话,也能够从他们的诗句中品味出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品读,对古文的分析,能够使每位学生在其中找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每学一首古诗词,都可以让学生由表及里的去积累、拓展文化视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和汉语中数不胜数的文言警句、格言,都出自于传统的国学经典,如果不去品读,将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也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缺失。因此,现代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古诗教学,并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将别人的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也能够提高学生丰厚的国学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断的诵读国学经典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语文教学途径。

现代语文教学要做到的就是,全面激发国学经典的生命力,让国学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诵念,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代文学语句的节奏感、艺术感和灵敏度,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大享受。对一篇好的古文如果诵读的多,就会掌握灵巧的修辞技能,能够具备铿锵的声韵运用能力和周密的谋篇才能,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写作时,能够灵活引用材料,快速联系内容,达到快速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有利于国学经典学习的氛围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橱窗、教室文化墙、黑板报等场地挂一些国学大师的肖像,张贴国学经典名句名言,激发学生不断的思考。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兴趣。还可采用朗诵、背诵、课文剧、小品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国学水平。再次,要在实践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全校性的大型国学经典演讲、诵读、文艺演出等活动,组织经常性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如一瓶醇香的酒,需细细品读。读经典就是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物欲横流的今天,让中学生多读点国学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因此更应该在中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经典的传授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生活中,以此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就让我们带着孩子们弘扬国学经典,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中,传承优秀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为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陈静,女,1983年生,山东东营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教师。

4.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篇四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是记忆的最佳时期,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的同时,自觉地承担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美好家园,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2.具体目标:

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③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④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⑤通过每周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参加人员

二年级语文老师、教导主任、所有参加国学班的二年级学生

四、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同时配以《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国学读本,对学生原则上要求记忆为主、理解为辅,不强求理解。经典诵读的活动原则: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读,终身受益。

四、活动安排和措施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

1.保证诵读时间。每天课前、午间诵读形成为诵读时间,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形成常规,天天坚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每班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每位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专用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制定本班诵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小小擂台赛”、“古诗文知识竞答”、“班级诵读比赛”、“诵读表演唱”、“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定期举行诵读擂台赛,评选 “诵读大王”、“诵读能手”,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4.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5.利用家访向家长介绍诵读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请家长配合督促指导,同时也请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榜样。

三、要注意的问题

1.经典诵读当遵循整体识读原则。不急于要求学生背下来,熟读成诵最好;不要求默写。

2.古诗文背诵应遵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应发挥主导作用并跟上相应的督促检查。各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应统筹协调,齐抓共管,保证活动的扎实有序开展。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究古诗文背诵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并坚持与学生一同背诵推荐篇目。

四、内容诵读安排

弟子规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第11、12周)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第13周)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第14、15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第16、17周)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第18、19周)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第20周)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第20周)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穿插古诗朗诵篇目:

《春晓》

《 登鹳雀楼 》

《望庐山瀑布》 《 悯农》《 静夜思 《 古朗月行》

《小池》

《 江雪》

《村居》

5.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篇五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中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爱,让诵读经典之风充满校园,提高师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养。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民族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共创和谐社会。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中小学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发掘发展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文特长;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奠成才之基

三、策略与方法

1、发挥整体效应。经典诵读活动始易行难,贵在持之以恒,难

在善始善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合力。教师要全员参与,理解支持,找到各自工作和教学的切入点、结合点和渗透点,并且师生共读,发挥师表示范的作用。

2、实施快乐学习法。做到“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让学

生随时随处、轻轻松松读经典,按照“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理念,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多念熟背,适当讲解,让学生在默读、轻声读、分组读、齐读,轮读,示范读、听读等多种形式中水到渠成地熟读成诵。3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风学风建设中,从浓郁读书之风入手,举办读书节,召开诵读会,组织演讲赛,以传统道德的渗透带动师生道德培养的提升。加强环境建设,题写传统经典中的名言警句,丰富校园广播内容,读名著,诵名诗,放名曲,让学有所成者在升旗

仪式、校会、晨会上“露一手”。加强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和文娱表演活动。

4、与素质评价相结合。利用班队活动,开设专题评价课,对“读、背、默、做”等环节进行自评、互评、组评、师评,激励学生。完善班主任寄语,将学生诵读经典与课外阅读列为重要内容,做到随机赠言及期末寄语相结合。

四、活动安排

(一)诵读内容

小学1—2年利用两个学期背诵完《弟子规》3—4年级利用两学

期背诵完《弟子规》及20首唐诗。5-6年级利用本学期背诵完《弟子规》.(二)诵读要求

1、保证诵读时间:

晨读:早上9:35——9:50午读:15:40——15:502、保障诵读进度:各年级制定诵读进度计划,按进度计划组织

进行诵读和考核。

3、各年级诵读进度计划:(后附)

五、评价、考核与奖励办法

1、学生评价(占40%):包括过程性的评价、抽查评价相结合。过程性的评价采取分段抽查制,班主任落实好进度计划,落实每周诵读内容和辅导,对本班学生进行抽查和评价。学校教务处和年级组每两周对班级各抽2名学生进行背诵抽查,每学期8次。依据本年级制

定的进度计划内容,根据背诵情况确定优、良、中和差等级,分别为班级加3分、2分、1分、0分,纳入班级国学经典诵读考核。

2、学校抽查(占40%):班级平时在学校抽查中,组织有序,表现突出的加2分,一般的加1分,较差的计0分,对要求上报的材料不按时报的减2分。学校设立“书香班级建设展示榜”,每两周公布结果,荣获本年级展示榜金榜的另加1分。抽查结果依据每次教务处督查通报。

3、班级活动评价(占20%):在平时学校或年级组织的诵读主

题活动中荣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分别加5分、3分和2分。

4、学校奖励:在学期末总分荣获年级组第一名、第二名分别奖

6.国学经典培训方案 篇六

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

各省、市(区、县)中小学、幼儿园:

为了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学经典“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会议精神,解决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阅读经典,增长教师智慧、修炼教师人格,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全国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与课程研究总课题组特推出针对学校的国学经典系列培训计划。

国学经典教育培训

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西南中心)

咨询电话:028-67765399***(袁老师)

培训QQ:130013368邮箱:cdelight@163.com

7.国学经典——创新德育之路 篇七

一、用国学文化浸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树立崇高理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教化力量,先后打造了“崇正门”、“养正桥”、“启智池”、“孔子像”等八大国学知识景观,营造了“一草一木都育人,一砖一石会说话,块块匾牌吸眼球”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健康、浓郁的国学氛围中茁壮成长。如,“养正桥”设计就是紧扣“童蒙养正”主题,将《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石刻于桥廊,共32栏,八章节每章节插图一幅,分别是母子读书、父教子图、勤学图、叠被图、孔融让梨、孟子识字、黄香温席、教子图等。“启智池”的设计以“天道酬勤,志存高远”等励志求学名言精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用国学文化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显现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实现其应有的德育目标。因此,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至关重要。

国学经典在教育内容上有着思想智慧与人文精神内涵,浓度极高,在教育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形成良好美德、优雅气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编制了国学教材。为了有效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学校群策群力打造国学研讨课、示范课,探究出了有效的国学教育课堂模式。通过熟读成诵,读中感、读中悟,古文与现代文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修炼了品质。

三、用国学文化让学生晓道德知礼仪

国学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学生每天诵读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须静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经典,短期内对学生的“三修”即“修言”、“修心”、“修行”,虽然无立竿见影之功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童时养成的“童子功”必将成为他们一生做人、行事的准则。怎样诵读国学经典?校内,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值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句经典,结合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进行讲解、诵读。每天课间操前,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经典诵读三遍后再做操。每天利用上午晨会、下午上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班级组织诵读经典。校外,放学回家睡觉前20分钟,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重温忠孝礼仪。如此一来,“向真、向善、向美”成了师生、家长的共同体验。学校向学生推荐诵读的内容为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大学》等一些国学经典。

四、用国学文化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

活动是喜爱的源泉,活动是兴趣的根本。只有将国学经典教育生动化、活动化,才能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做到知行合一。

1. 开展常规活动。

听一听。每天下午的校园广播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诗文或国学经典音乐。唱一唱。将国学经典谱上适合学生演唱的曲子演唱。写一写。学生每周至少抄写一篇国学经典的书法作品或是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在学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画一画。给古诗配图或将国学经典中的故事进行绘画。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比一比。每学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童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赛一赛。学校阶段性开展班级诵读会、年级诵读会、诵读擂台赛和国学文化节活动,学期末评选“国学秀才”“国学进士”“国学榜眼”“国学探花”“国学状元”等。

2. 举办特色礼仪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举办“开笔礼”仪式,通过“三拜孔子”“朱砂启智”“开笔破蒙”等仪程,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启蒙教育,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写少年中国梦”,让学生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长大后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为他们举办“成童礼”仪式,以“告别童年、感恩老师、感谢父母、励志成才”为活动主题,通过诵读《孝经》,朗诵《父母赞歌》,拥抱父母,行谢师礼,写感恩卡等仪式,表达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之情。通过“走进少年时代”宣誓,学生们带着昂扬的斗志走出陪伴了他们六年的母校,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8.国学经典高效读 篇八

当前,“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探究“国学”,诵读经典,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华学子面前的课题。做好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广大高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魏、晋、唐、宋又多次出现。但这些“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曾先后被称为“中学”、“国学”、“国粹”和“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应该为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和清代的考据学等。也有学者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还有学者认为“国学”主要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国学”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更成为全球化时代华夏儿女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和学术问题。

二、经典知多少?

经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我们把国学经典划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类,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经部,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如《左传》、《论语》、《礼记》、《诗经》、《周易》、《孟子》、《尚书》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战国策》、《国语》、《史记》、《三国志》、《晋书》等。

三是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荀子》、《列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墨子》、《韩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如《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学”。所谓“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这里专指启蒙教材。如《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等。

三、读法有哪些?

阅读国学经典就像在同伟人和大师们对话交流一样,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

一是精读与泛览相结合。精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对于高考涉及的国学经典,要做到细品精读。例如,对于教材指定背诵的国学名篇,要做到熟读成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吟诵出作品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生活美,力争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在美读鉴赏的基础上,还可以以读导写,以写研读,读摘结合,用书面语言同国学经典中的伟人和大师“对话”,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泛览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广度。为了解决高中学生时间紧与国学经典浩繁之间的矛盾,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粗读泛览,阅读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导读资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如果把精读与泛览较好地结合起来,阅读国学经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联系高中学生实际,阅读国学经典要做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语文课本(必修)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经典延伸。对于风格相同、题材相似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不同点;对于风格迥异、题材不同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相同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许多国学经典与现行语文课本联系紧密,在延伸阅读时可以将其对应起来读,联系起来读,比较起来读。横向比较异同,纵向深化鉴赏,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是应试阅读与素质阅读相结合。高考涉及的课文大都选自国学经典。经典性课文是高中学生必须精读细赏的。而素质阅读旨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素质阅读较之应试阅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广大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呢?首先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励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教育我们通过学习知晓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它激励我们只要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它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不会枯竭,才思才不会间断。它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像这样的励志名言在国学经典中处处可见,不胜枚举,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名人形象的启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诗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亚圣形象、烛之武的谋臣形象、荆轲的侠客形象、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诗圣”形象等等。第三要发挥国学经典中艺术技巧的感召作用。国学经典,美不胜收。仅就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而言,它就能让我们赏鉴其美,受益终身。风格是诗人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王维的诗诗画一体,孟浩然的诗清丽优美,高适的诗悲壮苍凉,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诗峭拔瘦劲,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杜牧的诗清健俊爽,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孟郊的诗清瘦简约,李清照的诗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这些大诗人的经典之作是国学经典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给后学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国运昌,“国学”热;读“经典”,必有得!让我们在快乐中美读国学经典,在美读中尽享成功喜悦吧!

9.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九

一、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经典诵读内容

高中一、二年级:《国学经典·高中阶段》(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

三、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

(一)保证诵读时间。每周语文辅导早读时间,每次用时不少于10分钟。开展语文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二)各班语文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由学生专人负责每刊登一首诗,一句经典文句。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并记忆。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三)两个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安排经典诵读的指导和检查。

(四)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五)各班要办一期板报,装饰各班的后墙黑板。可以是古诗配画、诵读内容抄写小报、改写经典、自写古诗等。

(六)语文教师要不定期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七)语文老师在4——12月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要充分利用书法、诵读比赛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诵读。

(八)语文教研组组织一次检测,开展经典诗篇朗诵会、经典书法展示等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展示。

四、评比总结

期末进行归纳汇总,把本期会背的内容分类、列一目录,上交各备课组。期末评出 诵读先进班(平时的检查加上抽测,分段进行。)给予表扬奖励。

大邑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10.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十

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在亲近中热爱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广大学生中打下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基础,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使学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纯净社会风气、提振精神信心、构建和谐社会。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德为本、德智兼修。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要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使广大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形成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教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相合作。

2、坚持贴近生活、身体力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要针对不同年龄对象的特点及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要注意实践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广大学生在读经典的同时,自觉遵循传统道德规范,自觉在生活中运用。

3、坚持汲取精神精华、反对生搬硬套。要把经典诵读与坚持汲取当代生活、科学精神和革命传统相衔接。

4、坚持合力推进、典型引路。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功能,鼓励和组织广大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充分挖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在全社会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培养和发现好的典型,积极扶持,大力倡导,以点带面,深入推进。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对象和内容

全校各年级学生统一参与经典诵读活动。每学期诵读一本经典。诵读内容为《弟子规》。

四、诵读活动的基本方法

假期诵读,提倡学生和家长一起诵读,有条件的可做到把读经典与看讲座和家庭讨论结合起来。

在校期间诵读要做到以下四点:

(1)诵读:每天10分钟集体诵读《弟子规》原文。

(2)讲座:每周一个课外活动开展讲座,或组织学生观看专家视频讲座,或由学校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以解难答疑。

(3)对照座谈:每周开展一次学用国学经典讨论会。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对照经典要求,反思自身言行。亦可组织学生把学用经典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变化写出来,在讨论会上交流。

(4)展示与检查:每学期一次。以班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经典诵读成果(体会)竞赛展演或经典诵读演讲;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大家谈”征文竞赛和一次国学经典知识统一考试。还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组织演出,突出国学经典的文化韵味和教育内涵。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取得实效

1、建立机构,强化领导。学校成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校长XX

任组长,XX

任副组长,学校班主任为成员。各班要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和常规工作一道统筹安排,一并检查。

2、明确责任,全面展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班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制订实施方案;要组织相关老师开展经典教学与研究;要建立相关制度,确保人员及活动经费。诵读原文学校免费提供,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要形成教务处具体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天天抓、全体教师共同抓、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活动格局。

11.用“国学经典”培育女儿 篇十一

2009年,赖思佳参加香港国际经典协会和香港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经典翘楚榜评比活动,取得了小学组第一名。

读经不仅能开智,

也能明理

为了和大家一起分享教育孩子及阅读经典的经验,赖思佳的父亲赖国全还以家庭之力,创办了育心经典儿童教育交流网。

赖国全介绍说,赖思佳从六岁开始阅读经典,7年来,她背过包括《易经》、《孝经》、《老子》、《大学》、《论语》、《弟子规》等十几部经典著作,还用自己纯正的童音帮助爸爸录制了超过500小时的经典录音。用他的话说,这个数字,在儿童录音史上,恐怕也是一个“世界纪录”。因为,女儿的录音不是简单地随便录一录,而是做成了产品,提供给大家选择使用。

赖思佳8岁时,有一次,全家人去散步,工人们正在家门口的马路上修路。自他们搬来这里,这条路已经修了几次。赖思佳对爸爸说:“爸爸,你看工人叔叔又在挖马路了。”爸爸说:“是啊。”赖思佳接着说:“这说明,规划局没规划好。”爸爸愣了一下,还是没说什么,赖思佳再说:“爸爸,要是我们的人生不从小规划好,长大后就要经常在脑子里挖马路,那时就太麻烦了!”

赖国全听了心里非常震撼,女儿才8岁,居然有这样的思维,看来从小多读书,了解一些国学经典,对于拓展她的思路是有帮助的。从此,他更坚定了让女儿读经的信念。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组成一个崭新的家庭后,迎接孩子降临人世,便成为年轻的父母们最重要的任务。赖思佳的父母也毫无例外。

怎么养育孩子?他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时常会跃入年轻时的赖国全和妻子的脑海。当时赖国全想,人生在世,无非两件事:做好人,做好事。可是,要想做好这两件事,又是何其不易啊。

父亲赖国全是个喜欢思考的人,他说自己对教育毫无经验,如果他有长处,那就是他善于对比。通过研究对比,他发现古今中外杰出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征:一、饱读经典;二、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

后来,赖国全了解到犹太人的教育秘诀:一是非常重视教育,舍得投资教育;二是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要读他们自己民族的经典《圣经》。此后,他就琢磨开了:犹太人只凭一部经典,却培养了很多人才,而我们中国的经典数都数不过来,《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神农本草经》等等,要是我们学好了,我们中国得出多少人才啊!

于是,五岁半的赖思佳便开始了每天和父母一起读诵古文的读书生活。一年后,赖思佳把《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等十几部经典全部学完,而且大部分能够背诵。

赖国全高兴之余,总结发现,女儿学习经典后有了10大变化:记忆、识字、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和适应能力都大大提高了,普通话也越来越标准了;尤为神奇的是,女儿的外貌气质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阅读经典让女儿仅仅学习了半年的琵琶,就通过了国家四级考试。“大概这就是阅读积累产生的作用吧,这都是国学经典教育的作用啊!”赖国全说。

不过,对于赖国全让女儿阅读经典这件事,开始,许多朋友和同事都很不理解。有人说,孩子读那么多书,背那么多书,久了不看又会忘记,有什么用呢?

对此,作为父亲赖国全有自己的理解。他说:“读书就好像吃饭,吃饭是为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读书也一样,享受的是精神的食粮。读书的过程,就是吸收精神食粮精华的过程。”

女儿现在的优异表现,让赖国全十分骄傲。他觉得,赖思佳阅读经典的经验也证明了他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科学的、可行的。

赖国全说,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成为栋梁之才。但现实是,许多孩子长大却成就平平。为什么没有成才?因为,缺乏“德”的教育。

赖国全充满信心地说:“让经典去引导孩子吧。经典就是孩子的指路明灯。经典的力量,会慢慢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最终成为人才。”

学习经典并不难

提到教育,赖国全喜欢拿盖房子打比方。他说,一栋房子的建造过程很简单:第一步,打地基;第二步,做结构;第三步,进行装修。而培养孩子,培养人才,也应该遵守同样的规程,并且必须保证每个环节都合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才。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家长忽略了如何做人、做事等“地基层面”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跳舞、画画等“装修层面”的教育。

12.学国学,悟经典,促行动 篇十二

2015 年4 月, 我校作为天津市15 所中小学国学特色校之一, 参加了以“书海泛舟, 修身启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天津市中小学生共读活动, 推选出手抄报、课本剧、好书推荐、美文点赞等诸多优秀作品。校本课程是彰显学校办学理念, 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要关注文化的过程性、连续性、变化性及其发展的方向性, 因此, 我校紧紧围绕“国学”特色, 在原来《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发了《国学与书法》《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等课程。

开设《国学与书法》课程, 因为书法是国学的重要元素, 只有教师教有专长, 学生才能学有特色。为提升教师的基本功, 我校31 位青年教师每人一块小黑板, 每周都要完成一首古诗的书写, 在楼道内展览, 每月评出等级, 与绩效挂钩。为提升学生的素养, 我校上半年在世界读书日搞读书节, 下半年在孔子诞辰日搞国学节, 坚持了七年。一直以来, 我校把古诗词和截成短句的《孝经》作为上下课铃声, 循环播放, 每周三还利用中午习字时间向学生介绍《弟子规》与《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选取100 个最具特点的典型汉字进行说文解字, 指导书写, 每周二、四早晨为集体诵读时间, 放学走路时学生还要齐诵。

经过多年积累, 2015 年, 我们把《国学与书法》正式纳入校本课程, 将“读经典、学礼仪、习字做人”相结合, 通过讲解经典中的故事, 说文解字, 指导书写, 集体诵读, 在生活中践行礼仪与规范, 以期达到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目标。这套教材由我校美术教师孙静牵头撰写, 它涵盖的内容除了有国学经典书目的讲解、硬笔书法知识的介绍及逐层深入的练习方法, 还有生活礼仪常规、名人故事、成语典故、书法欣赏等诸多内容。我们在一、二年级开设这个课程。评价上, 每周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业给予批阅, 优秀作业加盖印章, 并在二楼开辟展区予以展示, 然后再根据印章的数量换取书法兰亭奖章, 学期末根据奖章的多少, 再换取二中心小学制作的《弟子规孝经》精美描摹本。

开设《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课程是以习总书记倡导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2014年, 他在北京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曾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为题, 发表重要讲话, 语重心长地告诉少年儿童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 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 铭刻在脑子中。所以, 我们一直在摸索与实践。这一课程在3 至6 年级中开展, 由我校吴文校长亲自担任课程开发组组长, 统领、部署课程开发的总体工作, 经过筹划、酝酿, 现已出版成书, 全书紧扣这12 个词进行具体的诠释和解读, 通过词组、成语、名言警句、古诗文、小故事等多种形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全书均由一线教师参与编写, 书中还有我校4 至6 年级学生用富有童真童趣、生动的图画形式给这12 个词作的40 多幅插画, 此书饱含了“二中心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凝聚了“二中心人”对教育的挚诚之心。

在这套教材设计之初, 我们也曾有很多的迷茫与困惑, 感觉这么“高大上”, 学生爱听吗?学得会吗?教师会讲吗?但真正上课时, 教师们选择贴近小学生身心特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喜闻乐见的内容, 让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写一写、看一看中解疑明理,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授课的教师们一直以这句话鞭策自己。在教学中, 边反思, 边改进, 教“国学与书法”的教师提出:书法课教学可以与语文学科联系起来, 这样, 既练字又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既进行书法创作, 又可以更好地熟悉诗词、短文, 教师们这种边教、边思、边学的做法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 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 教学风貌改变了, 教科研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 下课追跑打闹的少了, 他们逐渐学会了谦让、宽容, 与小伙伴相处时更加和睦、友善。在家中, 学生们的表现也很突出, 少了以往的娇气、任性, 多了孝顺、懂事, 心存敬畏, 学会感恩。现在, 学校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校风、校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文明礼貌、尊师守纪、明礼诚信已蔚然成风, 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高度信赖, 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收获成果的同时, 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 发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如, 内容上的衔接, 时间上的周期性, 知识上的系统性等,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加以审视、修正。如何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培训、教研以及文字和音像资料的资源库建设, 如何对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如何让我们已编撰的校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 如何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学会做人, 如何让他们真正在学习中学国学、悟经典、促行动, 这些将是我们今后追求的目标, 我们将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一路前行。

专家点评:

13.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十三

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显示一下身手。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

本环节即所谓必答题。重在考察大家对国学知识常识的掌握。

我们会将准备好的必答题分为5组,由参赛小组按顺序分别在5组题目中进行选择

每组中共有7道题目,题目类型以选择题为主。每个小组选出1名代表,进行答题,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

在本环节中,小组代表可以询问本小组其他同学,或者选择请电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环节结束后,将会有特约嘉宾对答错的题目进行讲解和点评。

根据各小组答题得分情况,公布成绩和第一环节名次情况

第二环节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本环节即谁来比划谁来猜。在国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考验大家描述能力以及队友之间的默契程度。

本环节将会有3种难度可供选择。即10分题20分题和30分题,每个分值的题目均为10个但难度不同,选择顺序按第一环节后名次倒序进行,即分数落后的小组先行选择,然后依次进行。

比赛需要2名参赛队员完成,A通过肢体和语言进行描述,描述中不能使用口型,如果描述中出现屏幕上相同字即视为无效,下面的组员原则上不能进行提示和干扰。

规定时间为1分半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每组答题情况进行计分【如10分题,猜对一道得1分,20分题猜对一个得2分。。。】

第三环节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比喻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本环节即为风险题。

同样有三种难度可以选择,即10分题20分题和30分题,依旧由第二环节后排名最后的小组先行选择。

答对得相应的分数,答错或不答将扣除相应的分数。

第四环节华山论剑

金庸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之中黄药师(东邪)、欧阳锋(西毒)、段智兴(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阳(中神通)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争夺《九阴真经》。最终王重阳击败四人获胜。

原意为华山比武,后引申为公开的比试。

该环节为最后的角逐,我们会通过团队小游戏的方式决出本环节的胜者,只有胜者可以选择直接加5分或者选择10分20分30分的题目进行答题。

答对得相应分数,答错不扣分。

第五环节论功行赏

出处: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韩非子·八说》

14.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 篇十四

厦门市西林幼儿园 宋远辉

【摘要】中国人要从中国的文化开始学习,这是中国人的根。国学经典礼仪的传承,在孩子心灵最纯真的时候,让孩子学习,更易接受领会。我园开展国学礼仪传承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使幼儿今后有着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智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国学 礼仪 幼儿 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可见,中国的“礼仪”传承很有必要。继承和发扬祖辈流传下 来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责任。国学礼仪传承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对幼儿实施国学礼仪传承的核心就是培养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近几年来,我园进行了“国学礼仪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一、概念界定

“国学礼仪”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或发蒙读物中的合乎当代社会要求的道德礼仪规范。“知行教育” :“知”,即认知。“行”,即实践、践行。“教育”,这里指教师围绕国学中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礼仪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学习并实践。

二、实施策略:

(一)人文培训,理念先行

1、行政引领,读书领悟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要让“国学礼仪传承”,我园的行政领导先学先行,阅读了《论语》《于丹谈〈论语〉感悟》书籍。在行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开展了“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共同阅读了《论语》《于丹谈〈论语〉感悟》以及《带着感恩的心工作》等书籍,我们以学习为乐,以读经为趣。集体集中学习,有时由一个老师讲解学习,集体诵读;有时分散自学、熟读、背诵,写读后感进行交流。教师们通过交谈提出问题或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在一次的交流中,教师们就 “孝敬之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感悟,有的教师眼眶红了,有些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大家都感慨万千。

2、礼仪培训,情景感悟

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部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有着的良好礼仪修养能更好地引导幼儿。我们着

力开展生动有趣的情景式体验学习的培训方式,选自《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作为培训教师礼仪行为的教材,教师自编自演生动有趣的情景剧,创编出 “聚餐”“会客”等十个方面的礼仪内容,以情景表演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礼仪行为探讨,生动有趣。我们制定了整学年“国学礼仪传承”学习计划,融人文学习、团队培训、教科研为一体的学习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参与邹越老师“启迪智慧心灵”培训,现场听取《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三国》讲座、毛佩琦教授《中庸》讲座、鲍彭山教授主讲的“孔孟革命”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的“孔子论管理” 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主讲《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与人生启迪、台湾国学专家王财贵的讲座、新加坡开心老师“爱的教育”的讲座。在园本培训中,教师加强了自身的礼仪修养,个人品行和团队风貌得到整体提高。

(二)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1、门厅文化环境

走进幼儿园大门,门厅的正面上就能看到一幅由教师绘画的古香古色的《弟子规》图,充分显示了我园选取适合幼儿的教材开展国学礼仪教育的做法。在门厅,还可以看到幼儿喜闻乐见的《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铁棒磨成针》寓言故事,每个故事都绘制成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易于幼儿掌握,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情操。

2、长廊文化环境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润德廊”文化长廊上,用三个版块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的理念。

第一版:在长廊的右边,以邮票图文并茂的形式,解释《弟子规》:“弟子规 圣人训 守孝悌,次谨信。。”等原意。长廊左侧的“礼仪”版块,是我们自创的“文明拍手歌”和 “礼貌之星”、“行为之星”、“勤俭之星”、“爱心之星”、“聪慧之星”评选栏,采用激励的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第二版:“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在英语单词“Welcome”的各字母中有教师们用毛茛、纸杯、乒乓球等材料制作的立体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卧冰求鲤”,“黄香温床”„„,这些无不体现了国学精髓“孝敬之道”。

第三版:在楼梯转角处《弟子规》“经武操”的图解。幼儿口诵经文,身演拳法, 用“经武操”演绎国学礼仪,不仅塑造良好的品德,更可强身健体,增强阳刚之气。

3、办公室文化环境

办公室是教师工作、互相交流的场所。教师们在那些富有艺术情趣的镜框或扇子状、屏风状的板块里布置《论语》之“学习之道” 内容„„,行政办公室门口布置了《大学》

内容之道;在会议室名家书法八块大匾的下方,也布置上了诸如《女史箴》《座右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文化,全体教师将自己的“美丽人生格言”制成精美的相框,悬挂在办公室,这一切,时刻提醒着自己,熏陶着教师。

4、创设班级文化环境

在每个班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注重凸显古典文化的特质。每个班级创设了国学工作坊,有“孟母堂”、“新学堂”、“礼仪门”、“静心堂”、“德馨苑”、“善学堂”、“静语轩”等,工作坊里的“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操作、实践中,不断理解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5、建立“国学小学堂”。我们将园内的小舞台改成“国学小学堂”。小学堂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古香古色的小书桌,文房四宝,古诗词字画,孔子画像,余力学文书卷„.,幼儿在小学堂里轻声诵读着《弟子规》《三字经》《论语》„.。

环境是隐形教育,我园真正地在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通过环境润泽,使幼儿感知国学礼仪经典,使“无声的环境”成为“无声的教师”。

(三)一日活动,边学边行

(1)国旗下学“国学礼仪”

我们将国学礼仪教育融入到每周的升国旗活动中,让全园的教师和孩子在庄严的国旗下也能接受良好的国学礼仪教育,提升爱国家、爱民族、爱家庭、爱他人的信念。我们从幼儿园自定的《幼儿礼仪知行园本教育提要》选择内容,编排情境进行表演,讲解内容,通过国旗下角色扮演的直观学习,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国学经典句子,又从表演中理解了内涵,在日常生活中也规范了礼仪行为。

(2)把国学礼仪学习融入到幼儿园课程

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们把国学礼仪教育融于幼儿园教育的课程实施中。自2007年开题以来,坚持每班每周开展一次幼儿国学活动课。根据每月制定的“国学礼仪知行教育目标”以及班级幼儿的品行状况,选择适合幼儿行为规范养成的教学内容,教师尝试把国学礼仪的内容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集中活动方式;通过有趣的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方式,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的感受和熏陶,进一步理解国学礼仪经典的蕴意,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并将礼仪规范落实在行动上。

(3)以剧演经。我园以国学经典礼仪为题材,借助情景剧的表现方式,综合中国戏曲、国学文化、现代艺术等多元素,创作出适宜幼儿观赏和养正品行的短剧。如:演《一饭千金》知道人要学会感恩,“恩欲报,怨欲忘”;演《愚公移山》懂得做事要有恒心;演《孔融让梨》幼儿懂得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道理„„,通过表演,教育了孩子懂得礼让、亲仁、用功学习、懂得合作等。

(4)以武融经。“经武操”是国学礼仪学习的又一种形式,是把传统文化经典内容与传统武术综合为一体,简称“经武”。“经武操”其方法是让幼儿读经练武融为一体,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发挥想象力,锻炼直觉力,文武双修,从而达身心平衡的一种修养方法。我园每天下午户外活动前几分钟,全园幼儿一起口颂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经武相融。它让孩子感受读书外别有的乐趣。

(5)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国学礼仪经典的学习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国学礼仪经典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习得 “礼仪”。

如:在“出门”礼仪的学习中,让幼儿欣赏有关“出门”礼仪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开展了“公交车”的角色游戏。游戏中幼儿扮演盲人、老人、孕妇,在“马路”上幼儿们搀扶着“盲人”过马路,在“公交车”车上幼儿给“老人”、“孕妇”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懂得“长者立 幼勿坐”。在“聚餐”礼仪中,创设餐厅情境,孩子们扮演餐厅服务员、客人,在餐厅里自然习得“对饮食 勿挑拣”、“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遇到“家”有来客人,“不在长者前踱来踱去”礼仪;在学校礼仪,“路遇长,疾趋揖”、“他人语 勿插言”。幼儿在游戏中习得了正确的礼仪行为规范,并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丰富多彩,快乐学习

1、快乐吟诵,启迪智慧

如何培养幼儿诵读内涵深刻的礼仪经典呢?为了让幼儿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乐中诵读经典。幼儿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读”中似玩,生动有趣,愉悦身心。我们每天利用午饭前集中10分钟的手指操时间进行诵读。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例如《上学堂》、唱《弟子规》采用了奥尔夫乐器、快板伴奏,吟诵有声有韵。吟《唐风古韵》《品茗迎春》《春晓》采用了多元的中国文化——茶道、武术、扇舞、佳节、国画别出心裁。《游子吟》采用了奥运会手语来诠释,生动活泼。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幼儿快乐地学国学礼仪,畅游在如诗如画的国学礼仪经典中。

2、传统节日

学“国学礼仪”

我园常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国学礼仪活动,进行孝敬、感恩等主题教育。

在“父亲节”里,我园各班举行了一系列的“欢庆父亲节”亲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理解爸爸与众不同的爱,有别于妈妈的爱。有的班级孩子们与爸爸们共同完成了“大手牵小手”的手印画;有的为爸爸画像,演唱了“好爸爸”的歌曲„„;有的爸爸说“平时的工作比较忙,幼儿园策划这个活动非常好,增进了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有的爸爸听了儿子的真心话后表示以后一定抽空多陪陪孩子„„,父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重阳节前夕,我们给全园的宝贝们布置了三道很特别的“家庭作业”:喂爷爷奶奶吃水果或小点心;帮爷爷奶奶敲敲腿捶捶背;给爷爷奶奶说一句祝福的话,送上最真挚的问候。节日当天,大班孩子们在托老院载歌载舞,为老人们送去欢笑,中班的孩子们搀着爷爷奶奶登高,小班的弟弟妹妹邀请爷爷奶奶一起去郊游,喂爷爷奶奶吃水果„„。

我园邀请片区退休老教师们参加“知礼仪 敬长辈”庆“三八”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为长辈们送上了精彩的“国学礼仪”节目,还为长辈们捶背、倒水、递水果等,老人们感受到暖暖的浓情,孩子们表现出的礼貌规范的言行举止也感动了老人们。

(五)相互合作,形成合力

1、家园互动,学国学,知礼仪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为了让家长认同国学教育,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幼儿园通过国学讲座、学校网站、幼儿国学评价表、家长开放日、亲子国学经典节日表演等形式,组织家长参与“与经典同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国学礼仪传承学习的积极性。

2、走进社区,传送礼仪

我园通过“国学经典礼仪诗歌吟唱会”和“国学经典礼仪情景剧”两场活动把国学礼仪教育推广到社区。2009年元旦前夕,我园的家长、幼儿齐聚小区公园,隆重举行“学国学 知礼仪” 新年吟诵会活动,吸引了社区民众的参加,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弟子规》,一起上台表演,年轻的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跳舞,年迈的奶奶在一旁扮演着“慈母”缝补衣服„„我园还在现场为社区观众分发了 “入则孝”的国学内容,邀请在场的所有观众与孩子们一起诵读,感受经典文化的气息。2009年六一儿童节,我园在小区公园进行“国学礼仪情景剧”演出。演出获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一致好评,扩大了国学经典礼仪的影响。

同时,我们组织教师到社区讲课、逢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在社区“金鹭发秀”美容院传受礼仪培训等。

15.领悟国学经典, 培植人文素养 篇十五

一、现状调查

为掌握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学经典学习现状, 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

1、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调查显示, 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文素养缺失。

在被问及对人文素养是否了解时, 超过80%的学生“一般”了解, 只有15%的学生“有所”了解, 还有5%的学生“不”了解。

问及人生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时, 选择“金钱、权利、地位、享受”占到了35%。

针对目前社会讨论比较多的“中国式过马路”和“旅游文明”的热点话题, 45%的学生在社会公德和文明素养方面欠缺。

50%的学生表示有社会责任感, 但在生活中往往会妥协。

问到对集体的义务劳动的态度, 超过40%的学生表示有时间就参加。

超过45%的学生对国内、国外时事新闻不感兴趣。50%的学生上网时无目的地浏览网页。

2、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国学经典学习现状

调查显示, 超过80%的学生对国学不感兴趣。

喜欢积累一些传统的名人名言或诗句的学生只有20%, 经常购买或关注国学方面书籍的学生也只有20%,

对国学知识的获得, 60%的学生认为主要从学校获得, 能够朗诵的诗词仅限于教材。

当被问及你不了解国学的原因时, 50%的学生选择了苦涩难懂, 太过于深奥, 另有50%的学生认为身边没有学习国学的氛围。

问到有无学习国学的必要, 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不必强迫, 有兴趣的人自己学习即可。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我的价值取向不明确, 责任意识薄弱, 理想信念淡薄, 价值观念庸俗, 使命感不强。对国学经典的作用认识不足, 国学知识比较欠缺, 学习方式过于狭窄, 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二、现状分析

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功利性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意识形态逐步产生了功利性。面对社会的多样性, 加重了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功利心理, 在责任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逐渐缺失。这样的功利心理会转化成学习的功利性, 国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就难以被接受, 人文素养提升受到阻碍。

2、重视实用性

在教学中, 更多地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侧重字词句主题的讲解, 专业技能的提高, 轻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水平的高低不能够等同于人文素养的高低。学习国学经典不能是简单的知识学习, 更多的是反复咀嚼, 深刻体会精神内涵。

3、忽视自主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上有缺陷, 难以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 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注重课上学习轻视课下学习, 对国学经典里的人文精神不愿深入思考。

4、缺少实践性

学习国学经典必须有足够的积累, 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有积累就必须会运用, 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 重视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培养, 忽视了人文精神培养。我们在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同时, 也要在实践中将人文精神积淀内化, 这是提升人文素养最佳路径。

三、提升策略

国学经典蕴含着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文化资源。如果说掌握科学知识是立世之本, 那么国学经典学习就是处世之根。如何认识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 采取何种策略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1、继承优良、与时俱进

教学中加大对国学经典活态学习, 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 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文化传承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 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 掌握吟诵的方法和技巧, 在反复吟诵中发挥想象, 唤醒内心情感, 接受人文的熏陶, 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当今学习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 学习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上课, 学习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讲授, 全方位立体式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最早运用于学习的录音机到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使学习不再是面对书本的文字, 而是视觉听觉带来的丰富。网络更是以便捷、高效和灵活成为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2013年6月16日,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项目在沪启动。众多知名导演和演员利用电影艺术的高雅性和通俗性, 将国学经典用艺术情感作直接的表达和诠释。国学经典学习不再苦涩难懂, 毫无兴趣, 这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注重效率、强化自主

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再加上自身学习存在惰性, 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 国学经典发挥的效率较低。

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因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并运用反思性教学, 提升教学情境的适用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深入挖掘语言中的人文内涵, 指导学生扩展学习空间。

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具有年龄偏小, 自我约束能力差, 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等特点。教学中要避免功利性和实用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发散思维, 在学习中才能找到属于自我的国学经典。在自悟自醒中不断吸收圣贤名家文化智慧, 加深文化底蕴,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学科融合、综合欣赏

国学经典不能独立学习, 学科之间相互融合, 齐头并进。将国学经典学习渗透到各学科, 培养学生综合欣赏能力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如, 很多学生从周杰伦的《东风破》中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而音乐课是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课, 那就在音乐课中倾听国学经典;在舞蹈课中诠释国学经典;在美术课中展现国学经典;在书法课中体现韵味;在历史课中探索厚重的中华文化;在英语课中培养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具民族精神等等。

人的全面发展是各种知识和经验的综合性结果, 探寻把各种课程综合模式和课程形式最佳结合起来, 避免学科单一化, 实现学习自主性, 将实践理论结合, 使学习形式更加丰富, 汲取国学经典精髓, 才能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4、形式多样、加强实践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如, 唱红歌、读经典活动;国学经典演讲比赛、舞蹈比赛、书画比赛;在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等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定期开展国学经典专题讲座;进行实践调查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和蕴藏的人文内涵。教师在实践指导中, 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渗透, 从而将人文素养和学前教育职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建立国学经典学习氛围, 通过氛围带动兴趣, 通过兴趣增强意识。从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立足于学前教育的需求, 注意教学中的价值, 着眼于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凭借国学经典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才能把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杨思迪.积淀底蕴, 提升素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及方法初探[J].语文学刊, 2011. (1)

[2]傅彬.借助国学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J].新课程·中, 2011. (3)

[3]刘旭坤.在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 2010.

[4]马得清.语文!音乐!美术合作开发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实验研究[D].2007.

[5]柴子文.人文素养不等于人文知识龙应台访谈[N].南方周末, 2005-6-3 (28)

[6]蒋新红.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2

上一篇:感恩教育经验材料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糖果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