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周长》的说课稿(精选10篇)
1.《三角形内角和》的说课稿 篇一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相关知识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及本单元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开展有效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对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来获得。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验证结论的意识;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导出过程,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啊?
(二)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具: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量角器和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理念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情境激趣,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想验证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我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在经历感知、验证、理解到概括总结的过程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啊钡慕崧邸U庋冉谈搜剿髦兜姆椒ǎ痔逑至硕质导⒑献鹘涣鞯刃碌难胺绞剑治暮笮按蚝媚芰 =翁没垢顾钦嬲晌翁媒萄е兄匾牟斡胝哂氪丛煺摺?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探究的欲望,我设计了一个隐含矛盾冲突的情境: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这样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之中。在学生强烈的质疑、争论中进入了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自主探究,操作验证
1.通过前面“谁的内角和大”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学生猜测后,鼓励验证猜测。我将引导“三角形有无数个,要想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埃迷跹プ瞿兀俊贝耪飧鑫侍猓柚延械闹督辛硕淘莸慕涣鳎懒丝梢酝ü掷嗬囱橹ぃ矗喝窠侨切危苯侨切危劢侨切巍H缓螅攀秩醚ゲ饬咳切蔚娜鼋牵⒓扑愠鋈鼋堑暮汀T诩扑愕墓讨校岱⑾郑蛭饬恐谢岢鱿治蟛睿饬康慕峁皇呛茏既罚蛔阋灾っ鹘峁N医徊揭肌坝忻挥懈玫陌旆ɡ囱橹つ兀俊狈攀秩醚俅翁致邸⒉僮鳌⑻骄俊⒔涣鳎岱⑾滞ü簟⑵础⒄鄣确椒ǘ伎梢匝橹と我庖桓鋈切蔚哪诮呛投际?80€啊5贸鼋崧酆螅俜垂唇饩隹吻啊八哪诮呛痛蟆钡奈侍狻;乜壑魈猓由盍硕浴叭魏稳切蔚哪诮呛投际?80€啊!闭飧鼋崧鄣睦斫狻?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把放手让学生操作和引导有机地结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的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运用提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1.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两个三角形在拼成大三角形时,有两个角不再是大三角形的内角,所以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仍然是180€埃皇?60€啊8徊嚼斫夂凸塘吮窘诳蔚慕崧郏靼兹魏稳切蔚哪诮呛投际?80€罢庖豢蒲Ы崧邸#?
2.他们说的对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埃?
任意锐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埃?
等腰三角形沿高对折,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啊?
【设计意图:本题是判断题,根据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和内角和去判断对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
3.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埃蟪鏊谋咝巍⑽灞咝蔚哪诮呛汀?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一个拓展练习,通过对本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互谈收获,分享成功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也是总结。学生可自由发言,收获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对学到的数学知识的梳理,也可以是对学习探究方法的总结等等。)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形散而神聚”的教学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设计有层次性,让学生在经历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组合图形面积》的说课稿 篇二
1. 组合图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2. 分割法 7 ×3+4×(6-3)=33(平方米)
[(6-3)+×4÷2 + [(7-4)×3÷2=33(平方米)
6×4+3×(7-4)=33(平方米)
3.添补法 6×4+[(6-3)×[(6-3)=33(平方米)
(板书设计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五、学习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说教学特色
1.课前测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习有趣味性;
3.《图形的周长》的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造船等行业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学生是中心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4、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二、整个活动过程叙述。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课件伴音:同学们,正是金色五月,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动画呈现):在美丽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戏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进美的世界。让我们一路尽享美景;学生欣赏教者提供的图画。(包括动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美?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板书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想知道轴对称图形方面的什么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2、探索轴对称图形美的规律。
(1)出示小组探究目标: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1提供蜻蜓沿对称轴对折、重合的动态演示过程。
2动手操作:用自己所带的学具(树叶、图片、剪刀、纸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组分工合作,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理探究结果。
(4)交流研究结果,发现美的共性。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结合实例讲解。
小结: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将问题激励、研究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开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在自主欣赏、参考动画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体现自主化,活动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自主探索者。在说到探究计划时对于小学生不是专题研究只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在教者提供的材料学生基本能知道什么,然后通过知识迁移达到运用训练目的。)
3、发现、赏析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并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如平面图形,数字,字母,生活中的图形…
(2)小组确定探究主题,通过多种途径(画图,写出字母、数字,找生活中的图形等),选择一组作为小组的探究主题。
(3)小组分工合作,操作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4)小组汇报情况。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
可能有的情况:
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有一条对称轴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长方形有二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0、3、8等。
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B、D、E、Y、H、E、V等。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门窗图片、广告图片等等。…(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4.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篇四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六、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师:如果我们知道每块地一周的长就可以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设计思路:运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容易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筐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描下来。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描的。(师引导: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要首尾相接)板书:一周
【设计思路:通过描周长的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与认识。】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
【设计思路: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操作活动中建构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从生活事例入手,指一指黑板、课本等的周长的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谈话:同学们找的可真多。物体面的周长我们会找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那咱来试一试。(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一起指;在这里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来指,教师引导分析,让学生明白:不是封闭图形,它是没有周长的。)板书:封闭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选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小组补充。在这里,教师出示三种有代表性的图形让学生来展示交流(长方形、圆形、多边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板书。(好的想法教师要给于肯定,体现最优化策略)
【设计思路: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测量出图形的周长,会促进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经历做出来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巩固练习
教师谈话:我们刚才学会了测量并计算周长,下面我们来帮助老爷爷计算一下防护栏的周长,好吗?(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已知数据口头计算)
2、应用拓展
师:看来呀,同学们学得都非常的好,下面我们就来轻松一下,去看看小青蛙和小猪它们在干嘛?(出示课件:去花园散步)
小青蛙和小猪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晚饭后,它们约好去花园散步,小青蛙说,我想沿着左边的图形走一周,小猪说它想沿着右边的图形走一周,那么它们谁走的路线长呢?
师:支持小青蛙的请举手,支持小猪的请举手,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表想法。
最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得出:它们走的路线一样长。
【设计思路:通过有趣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用结合,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你发现了吗?(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八、说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直尺量 圆形:用线先围再量 多边形:平移法
5.甲烷的说课稿 篇五
成都西北中学 冯胜伶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西北中学的冯胜伶,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一课时)。我的设计理念是: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探究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学生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及其结构和性质。烃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学习。
2.功能与价值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而学生在此阶段已经
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能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具备了学习甲烷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他们
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3.认知方式
但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但与生活有关,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这是化学学习的一个崭新的起点,对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教学目标锁定为以下三方面: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关注人们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难点确立为:
1)学生对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
2)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理论理解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 探究式教学法 实验法 合作教学法
并引导学生采用:
2.学习方法:分析法 归纳法 演绎法 对比法 实验探究法 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着力于甲烷结构的推导、取代反应的探究这两个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时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改进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我把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
活动元教学模式,分为四个活动元。即:
活动元一: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约10分钟)
活动元二:探究甲烷的性质(物理性质、稳定性、氧化反应);(约10分钟)活动元三:探究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约15分钟)活动元四:总结与反馈。(约5分钟)
我设计的目的是:突出重点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
七、教学流程设计
活动元一(10分钟左右):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活动1>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上课,我先通过展示“可燃冰”的图片,播放西气东输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可燃冰和西气东输主体——天然气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就可以答出他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其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活动2>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的书写。此时我告诉学生,确定有机物仅有分子组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继续探索这种分子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我设计了下面这个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和火柴棍来构建甲烷的结构模型。经过学生的精心制作,小组交流,由此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趁势给出2个科学信息:
1、4个C—H键长度、强度相同;2、H与C间的夹角相等,但学生仍不能明确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还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在学生苦苦思考时,我顺势给出第三个信息:如果用氯原子代替了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所形成的物质只有一种结构,学生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出甲烷是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再播放甲烷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视频,同时请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手工折纸制做,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让学生掌握甲烷分子结构的知识,使重点知识得以突出,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并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元二(10分钟):自主建构甲烷性质(物理性质、稳定性和氧化反应)。当学生对甲烷结构有深刻理解时,我告诉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是为了更好的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物理性质的学习。然后进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甲烷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有石蕊试液的强碱溶液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点燃纯净的甲烷,观察火焰的颜色,并通过燃烧产物的检验学习甲烷的稳定性以及可燃性。展示STS素材让学生感知甲烷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利用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探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甲烷提供知识的固定点。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STS素材的呈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甲烷的认识。
活动元三(15分钟左右):甲烷的取代反应(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首先设计以下问题:研究表明,Cl2可以与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那么这个反应是否能够用来佐证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观点呢?然后,请学生大胆猜测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可能产物。我对教材演示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取一只圆底烧瓶,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4体积氯气和1体积甲烷,如图连接好装置,用250瓦高压汞灯照射混合气体,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打开止水夹后,烧瓶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引导学生联想喷泉实验,使前后知识迁移,温故而知新,学生不难得出产物HCl,再深入推理,得出一氯代物及其它氯代产物。用电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经过同学们的分析与归纳,发现这四步反应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了取代反应的概念,并对比置换反应,总结出他们的区别。设计意图:通过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改进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取代反应教学重难点得以掌握和突破。让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元四(5分钟左右):总结与反馈
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查阅资料,设想安全开发可燃冰的方法,形成论文,相互交流并完成学案上的习题。至此,教学过程基本完成。下面是我板书设计和学案设计。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八、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二、分子结构:
1.分子式和电子式: 2.结构式: 3.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型
三、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小结:1.分子结构 2.化学性质
九、学案设计
十、感悟与反思
6.约分的说课稿 篇六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约分,我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约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约分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同时学习约分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谈重难点分析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2.能熟练进行约分。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说教学法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此本堂课我们主要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尽量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同时还辅以观察法、讨论法等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扎实基础,复习铺垫。
我设计的三道复习题,一道是复习最大公因数,复习2、3、5的倍数特征,另一道是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复习回顾了这两个知识点,为下面学习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方法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提炼问题, 矛盾激发探索热情。
出示课文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 教师顺势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基本上的学生会提出,“小明已经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教师这时可适当板书并选择性地让学生求出“已经游的占全程的75/100”。接着教师大屏幕中出示:“小明游了全程的3/4。激发了学生探索75/100是否等于3/4的学习热情。
2、尝试探究,认识最简分数。
学生动手探究,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交流讨论得出75/100=3/4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在转化的过程中虽然分数的大小不变,但是分数的
分子和分母都在变化,从75/100到3/4的过程中分子、分母都在变小。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同时变小后,教师顺势往下问:2/6 、3/4的分子分母还能变小吗,为什么?让学生得出因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了,所以不能变小,水到渠成地揭示了什么是最简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举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加以巩固。
3、巩固最简分数,引出约分
在学习了例三后,让学生判断 哪些是最简分数?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7/13,7和13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而24/30还有别的公因数所以它不是最简分数,然后顺势引导你能将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9/15 7/13 10/11 15/24 24/30
4、尝试约分,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教师巡视,请生板演。这里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
(1)逐次约分,先约2再约3,最后化简得4/5
(2)逐次约分,先约3再约2,最后化简得4/5
(3)一次约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6,最后化简得4/5
在例三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新知,得出约分可以除以他们的公因数逐次约,也可以直接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一次约。当然由于举例的单一性,学生的体验往往不深。程度好地由于马上能找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认为一次约分比较简便”,程度一般的同学则认为逐次约分比较清晰简便,可以降低难度。因此优化时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明确如果能马上找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那么一次约分比较简单。否则逐次约分比较方便。比如252分之78,学生很难一下找到最大公因数,逐次约分就比较方便。至此,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约分,也充分体验了约分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在练习上我注重知识的阶梯性,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特设计以下几个练习。
1、写出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2、龟兔赛跑,龟跑了全程的5/25,兔跑了全程的4/24,谁跑的路程多?
运用约分化简方便大小的比较。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约分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课
回顾,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了明确什么是约分、最简分数、怎样约分??
1.让学生找一找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8和6 21和14 7和17
42和18 80和81 91和13
这里的几组题我们是精心设计的,其中7和17、80和81是两组比较典型的互质数,而13和91 是一组成倍数关系的数,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这些典型题目的练习为学习最简分数和约分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24=4/=()/3 5/9=()/18=15/()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习约分的基础,因此,在新授前我们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7.投影的说课稿 篇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投影》,属于《投影与视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第一节介绍了技术语言的特点和种类,以及草图与正等轴测图的画法。技术图样是采取某种规范形式将设计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设计交流语言,是在设计一般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适当选择进行设计交流的途径。三视图是一种最常见的技术图样,也是下一课时“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
2、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对本节做了如下安排:
①、本课时教学内容先是从自然现象——影子开始,进而向学习者描述正投影的特点,进而分析三视图的形成原理,让学生充分认识三视图,并以模型房的结构为例详细阐述三视图的具体制图步骤及要领;同时通过书本里的“马上行动”、“案例分析”以及相关的阅读资料,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
②、在教材的结构上,本节占用的篇幅较长,意图很明显,就是在学习完了设计表现图之后,更进一步掌握绘制简单的技术图样的方法,并且能够提升对常见的技术图样的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探索、想象,了解投影、投影线、投影面、平行投影、中心投影的`概念;
(2)能够确定物体在平行光线和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某一平面上的投影。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习近平行投影时,要弄清光线照射角度与影子的关系,同一照射角度下,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比例,与相似三角形建立联系;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同学们归纳、概括,形成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概念,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索中获取新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爱学习、爱生活,敢于探索创新,在学习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探索中投入更大的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对《投影》此节的要求,本人结合具体的学情、以及对教学媒体认真进行分析,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的概念。
难点:对投影概念的准确把握,物体与投影的关系。
二、分析学生和环境
1.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前面初一下学期已经涉及到了一些有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时为另外一种常见的 形式——投影。
2.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在初一已经接触到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关简单知识,但学生对它们的转换的理解仍然在数学的知识层面上,认识较为肤浅,
需要正确完整地引导学生对技术学科所要求投影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学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要求学生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前部分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方能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但由于中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较高,好奇性强,在后部分教学通过采用学生动手绘制,并认真观察,这方面应注意积极引导其有利的因素进行组织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2、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可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认为学生在主动“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下面三点: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②、注重先决技能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③、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提倡能力强继续探究投影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按以上分析,本人在教学中以案例分析、学生观察、动手绘制为线索,引领学生参与讨论为导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的主要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皮影戏吗?皮影戏又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今天老师和大家来了解这些方面应用了 我们数学中的那些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我国古代就能利用日影来观测时间。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与“晷针”组成,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移动,聪明的古人以此来显示时刻.
2、出示一组生活中影子的图片,从以上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物体在日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会在地面、墙壁等处形成影子。
3、归纳定义
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壁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照射光线叫做投影线
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
4、观察下列图片,你认为太阳光线有什么特征?
太阳离我们非常遥远,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
归纳:平行投影:像这样由平行光线(如太阳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平行投影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简称日影)
由同一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例如:物体在灯泡发出的光照射下形成影子就是中心投影.
(2)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个别汇报,集体评判
区别:①影与平行投影的光源不同。
②中心投影中,物体与其投影是位似图形,而平行投影中,一般地物体与其投影没有特殊的
大小关系。只有当投影与物体及其投影面垂直时,物体与其投影全等。
联系:它们都是光源照射到物体上投射在投影面形成的。
(三)、随堂练习
①请画出图中双胞胎姐妹在路灯下的影子.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评议
小结:发光点、物体上的点及其影子上的对应点在一条直线上。
②例 确定图中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评议
小结:过物体上的点以及它们影子上的对应点的直线都过光源.
2、某公司的外墙壁贴的是反光玻璃,晚上两根木棒的影子如图(短木棒的影子是玻璃反光形成的),请确定图中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
3、确定下图路灯灯泡的位置.
(四)、课时总结: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大家寻找生活中应用投影的实例,进一步体会投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1、定义: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壁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
照射光线叫做投影线
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
正投影
2、分类:投影平行投影 斜投影
8.成功的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成功》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用谈话的方式,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本文对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文章主要观点,学习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对成功有自己的思考。
二、说学情
初中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都有限,对议论文的认识比较浅,部分学生看不懂议论文,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论点,感到无所适从。
三、说教法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课堂视听效果,增强了师生间的实时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我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①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②自主、演绎、归纳法:对重要句段设疑、推理,进而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 ③赏识教育:适当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 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总结、探究、交流。 ②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浅入深地逐渐理解。 ③鼓励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
五、说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二)再识大师,简要介绍季羡林
(三)交流无障碍,掌握字词
言简意赅(gāi) 不期而来(qī)
期年(jī) 囊萤映雪(náng)
憔悴(qiáo cuì) 蓦然(mò)
(四)模拟微信,互动、交流、探究
微信好友:季老的成功经验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要三条件都具备,不容易啊!
学生:别急,好好读下去,你会发现还是有所侧重的。
微信好友:季老19岁同时考中北大和清华,说是天才也不为过,那么他觉得天资对于成功有什么影响啊?
微信好友:常常有人说时势造英雄,说明机遇对成功的影响不小,季老怎么看的? 学生:机遇 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要正视它的存在,要知道它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季老还以自己的经历为实例,来证明这个说法,但又不标榜自己是杰出的的成功者。
微信好友:季老讨论的是成功,怎么又提到这些古代故事呢?
学生:季老列举古代事例,是为了指出“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同时也表明自己对勤奋的`赞同。还引用了韩愈的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来证明他对于勤奋的赞同。
微信好友:季老对于成功已经谈了不少,怎么还要在文章最后引用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呀?
学生:季老引用王国维“三种境界”的比喻,把它分析为“预期”、“勤奋”、“成功”,着重抓住“衣带渐宽终不悔”,再次强调勤奋是成功之道。
(显示视频:季老在北大工作期间“鸡闻他起舞”,自述唯一的优点是勤奋。进一步佐证主要观点)
微信好友:我来梳理一下我的学习体会,大家看对不对。本文是一篇谈话式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勤奋是成功之道;采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进行了举例论证(古人事例和自身经历)、引用论证(引用韩愈、王国维的言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采用了诚恳平实的语言。
五、多元思考,启迪思维:
不同的人、事、物、境,会有不同的成功 ,不同的成功,会有不同的成功的条件所以,“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课件显示图片:万马奔腾
9.白鹅的说课稿 篇九
《白鹅》是六年制小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读后让人觉得风趣幽默。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很好地范文。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品读感受法和对比阅读法,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学生通过目标引领法、读悟结合法和对比探究法,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引入时,老师巧妙地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领全体同学背诵古诗《鹅》并想象描述鹅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进入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明确目标,进入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出示本单元学习目标,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学习目标,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置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本课的教学更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课文里描述的是一只怎么样的白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统领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0.获奖的说课稿 篇十
说 课 稿
教师姓名
授课专业
2011年 4月 23 日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建筑设备工程》其中之《水封作用及破坏原因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程和本节课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一、本课程情况
1、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是非设备专业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职业技术课程。首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筑设备各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设备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了解建筑设备技术的发展动态,为今后职业岗位的迁移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
2、课程内容
根据对施工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所需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会同企业人员和教育专家,参考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更加适合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制定侧重于土建施工与设备各工种协调问题,把课程分为5个模块。
3、教学实施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理论培养的基本规律,定位于实践活动,理论作为实践的辅助,以够用为度。教学手段上引入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用动画或实物来演示原理或系统。教
学环节设计成任务教学法,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和信息获得量都得到了提高。每一个学习模块完成后,带领学生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职业岗位急需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4、教学资源
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规划教材,配用完善的教学文件。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配备了图纸库、行业标准资料库、图片库和仿真动画库等一系列数字化教辅资源。同时还配备有建筑设备实训室和审图室,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
5、教学效果
经过全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较出色的完成了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受到同行、督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6、教学特色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形成了“双心”的教学特色。
1、以实践为核心,从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
本课程强调在工作中学习,改革了过去《建筑设备工程》脱离工程实际,一讲理论,二讲设计,学生学的满头雾水,到了工地才对所学知识恍然大悟,学生顶岗工作能力较差。本课程的采用了工学结合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基础课、理论课、实践课的界限,强调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课程的配合协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2、以工程应用为轴心,导入工程的习题训练
本课程对课后习题训练形式进行了改革,跳出原有学习模式中文字叙述概念问答题框架,参照国家注册师的考试训练方式,以工程应用为轴心,每个章节按照实际工程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管材、设备的应用以及系统的安装要求等等建立相应的习题库,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础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
7、改革思路
该课程改革的主体思路和目标就是进行和完善课程建设,努力争创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体细化工作任务,完成由模块教学向情境教学的彻底转化,更适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实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强化实训教学,突出工学结合。
二、本节课情况
1、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内容节选自模块一建筑给排水。学生通过建筑制图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读的能力。本节主要通过学习建筑排水管道中水气流动的物理现象,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是建筑给水排水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2、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无理论基础,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足。但知识是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和长期积累才能掌握的,这样认知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因此我认为教学的关键就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增强理论的直观性,增加动手环节。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理解水封破坏的原因,掌握解决方法
学习能力目标: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工作
态度
4、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过程
我们以解决卫生间管道臭气进入室内为目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其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1、提出问题——创设一个生活问题场景
有时特别是阴天,臭气会通过卫生间的排水管道中进入室内,为什么?
2、分析问题——寻找原因
学生先分组讨论,提出看法,随后老师带领学生对管道中的水气流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水封作用及产生水封破坏的原因。
3、解决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篇二:背影获奖说课稿
《背影》说课稿
石鼓镇中学 贾 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预设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学习本文能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 “至爱亲情”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最美的亲情。本文被选入单元第一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了解作者作品,在理解积累生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⑵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⑶通过合作探究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学习体会精心选材、叙事和描写抒情结合的写作特点。(4)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教学目标(2)、(3),即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学习体会精心选材、叙事和描写抒情结合的写作特点。
⑵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在探究中,深刻透彻的领会这种伟大真挚的父爱对于今天的学生也有一定难度。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目标一和三:了解课文内容,在诵读感知课文基础上体会对背影的几次刻画描写,领会父子间的真挚情谊。第二课时,主要完成目标二和四,在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基础上,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继承中华民族挚爱亲情的传统美德。本次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流程。
二、说学情
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记叙文知识,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
分析。同时,学生的情感涵养可能还不能够真正体会到文中所描绘的父子深情,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好进入作品的天地。另外,学生个性鲜明,但语文基础与语文能力较差,个体间学习水平差距比较大。重点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挑战。
三、说教法
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诵读品味为主,通过领读、比较阅读、齐读等不同的诵读方法,适当采用启发点拨法,完成本课教学。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教师设疑提问与学生设疑解疑结合,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自主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四、说学法
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的方法。
1、圈点批注法。在诵读品味中养成圈点勾画这一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会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诵读法。在诵读中感悟亲情,在诵读中品悟语言魅力和写作方法。
4、迁移法。学生根据间接经验的学习品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会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学习中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简要阐述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主要思路:导入激起情感共鸣、初读感知背影、再读品味背影、归纳总结“背影”和布置作业几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激发共鸣:(预计6分钟)
导语:(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提问:歌曲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有感而发,畅所欲言,用一两个词或一件具体的事说说父亲)
然后自然引出课文。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名人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亲情之爱的阳光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将要进行的讲课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背影”(预计12分钟)
1、检查预习
⑴、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学生相互补充)
⑵、出示本课重点的字词,检测预习效果。
2、听范读录音,初步体会浓浓亲情。
配乐朗读课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并将自己认为重点语句圈点勾画出来。
3、整体把握文章,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听有所知”的听力训练,学习批注法,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再读品味“背影”(预计17分钟)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一环节结合不同的诵读方法,在诵读中把握文章脉络。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再找准线索,围绕线索理出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中把握文章脉络,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也提高其感悟分析能力。抓主要事件,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并不难,本文的线索也很明显,所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应该可以完成文章写作思路的归纳。这样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2、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1)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2)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3)父爱如山。朱自清面对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4)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细读,或沉思,或圈点评注,或与同学交流来解决以上问题。(设计意图: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预计5分钟)
1、归纳总结:学习了课文“我看到了一个一个 的儿子,从 看出来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感悟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
2、老师略做总结,补充有关背景,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和艺术魅力的感悟。1988年在朱自清先生诞辰90周年时,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1998年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不仅为“朱自清故居”题名,又激情满怀地挥笔写下诗句:“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3、作业:
(1)课后第一题。(加深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2)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动过,也许是一声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也许??请你把你最感动的那个时刻记录出来。(回味亲情,为下次课作铺垫。)
最后在歌曲《懂你》的优美旋律中,宣布下课。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和艺术魅力的感悟,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六、说效果预设
本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语文学习习惯和基本方法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对于至爱亲情的体会会有进一步的加深。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想背影——背影难忘——不能忘怀
看背影——背影蹒跚——望父买橘
别背影——背影远去——父子分手
思背影——背影再现——别后怀念篇三:《东南亚》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东南亚》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东南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学生在世界地理下册的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地理区域。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 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本区域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 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山河相间的地形、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东南亚的地域特色及其旅游业!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材料的引入,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1.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和动口说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三、说学法:
1、学习探究: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总结老师提供的相关材料,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
3、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四、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家属于亚洲哪个地区?
讲授新课
1、探究活动:读图思考:(见图7.17和7.18)东南亚的范
围是什么? 它们在图上的具体地理位置是在那儿? 板书: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板书: 1.范围: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2、读图找出:①、东南亚包括11个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②、哪些国家和我国接壤?
思考: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3.读图(图7.18)找出东南亚所处的纬度范围和温度带
板书:2.纬度位置:10°s—25°n(热带)4.①.读图分析东南亚的海陆位置。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板书:3.海陆位置:十字路口的位置
通过图分析说明东南亚沟通两大洲,联系两大洋;是重要的海上
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5.知识拓展(探究活动):比一半三亚市小的新加坡如何成为经济强国(自然条件方面)。
过渡:我们通过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分析学习,知道东南亚地处热
生的多种感官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明确:①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在图上的位置是与中国的南部相连,而马来群岛则是横穿赤道。(2)国家:共11国。使学生了解内陆国、临海国、岛国的概念并学会判断寻找出:内陆国岛国,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2.明确:纬度位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3.海陆位置:通过读图训练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东
②、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老挝);临海国和
过渡:在十字路口位置最重要的是马六甲海峡,接着引领学生学习置(10°s~25°n),带,那么主要有哪些热带气候类型。下面我们来看图寻找。
板书: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6、读图6.10“亚洲的气候”,看图找出东南亚的主要气
类 型并思考:
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板书:1.热带气候:
7、读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和图7.26“新加坡年内各 月气温和降水量”,对比归纳两种气候的特征的差异。引领学生总结归纳出东南亚气候的优势,然后提问:水热充足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粮食作物,为什么?进入下一环节。
8、东南亚水热充足的气候(高温多雨)适合发展哪一种粮食作物?
(明确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
过渡:除了适合发展粮食作物水稻外,还适合种植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及时根据回答内容总结归纳这些经济作物统称“热带
经济作物”,亚农业生产特色的直观印象。
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之一;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这些作物主要分布
在东南亚哪些国家。
南亚位置的了解,明确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特别关注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与重
要性。
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热带气候与农
业生产 热带雨林气候和两气候的分布与特征。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 9.图片展示主要经济作物,让学生从图上认识与了解。形成对东南1.明确:东南亚是过渡总结:东南亚种植这些经济作物很多,所以就成为了世界上最热带季风气候,这
10、读东南亚稻田和经济作物图,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农业生产以高温.降水分配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读农作物分布图说出东南亚的水稻和经均,分为旱雨季。
济作物的分布情况。
归纳:东南亚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合发展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热带雨林气候也是终年高温多雨。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东南亚热带多雨气候与农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板书:2.农业生产
课堂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范围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业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目的:巩固所学内
容。
五、说特色
此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量的图片和材料,并根据提供的图片材料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而后应用刚刚得出的结论继续下面的学习;教师力争在本节课做到没有一个知识点是由老师给出的,而都是由学生自行得出的。本节课还注意了学生身边事例的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这节课也更注意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特色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篇四:获奖说课稿
说课稿
孙皓 建中学校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4号参赛选手,孙皓,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背诵诗歌。2.反复品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3.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年龄的特点,我又将重点、难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
二、【说教法】
《大纲》和《新课标》中关于诗歌欣赏的要求是: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因此,我决定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理解课文,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2.朗读法。余映潮先生主张,“朗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将朗读与品析相互交织,可以形成诗意的课堂活动,既紧扣教学目标,又兼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4.写作法。通过让学生仿写,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中关于“培养初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仿写等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诗意的导入(3分钟)
他,是俄国诗人(1799—1837),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他,就是诗人——普希金。(播放轻松的配乐,板书课题)设计依据:诗意的导入既将学生引入了诗意的情境,又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课文(10分钟)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先由学生根据课下注释①来回答,教师再补充完成。2.请同学门自由高声朗诵,在诵读之中感受诗人的语言和情感。(教师指导朗诵时的停顿)3.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读了这首诗之后的感受。(设置理由:整体感知文本)
学生回答,如:乐观 坚强 积极 亲切 和蔼 设计依据: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再次朗诵,品味语言特色(5分钟)1.请同桌之间相互朗诵,假设你的同桌被生活欺骗了,请你以朋友或亲人的身份劝导他(她)。
2.为什么诗中的语言让我们感觉亲切呢?(设置理由,让学生了解第二人称在文章中运用的好处)
设计依据: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四、三读课文,读出字、词、句的高度,赏析内容。(25分钟)1.再读课文,语速中缓,情感低沉,适当读出以下几个字词的语音高度:欺骗 镇静 快乐 未来 瞬息 过去 亲切 怀恋 2.请同学们自由品析,说说诗中哪些字词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这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互相补充。)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被生活“欺骗”的实例,以及你的应对方法。
教师小结:“欺骗”,就是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打击。如被人欺骗、考试失败、生活艰辛,等等。生活欺骗了你,就是生活打击了你。“镇静”,就是我们在遇到打击、挫折时要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因为它们都会“过去”。而同学们要相信“未来”,只要我们坚强乐观,付出努力,“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4.请同学们带着乐观的心态,跟着音乐再次朗诵或尝试背诵。(配乐,学生朗诵)
设计依据:霍懋征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设计一些启发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洪镇涛老师也曾指出,“学习语文的出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涵义和作者的情感,当是课堂的重中之重。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生活永远是真实的,并不存在“假如”,但是,为什么还要说“假如”呢?这是前人对后人说的话,这是我们对生活的波澜有了深切感受之后的话,这些话提醒我们要珍视青春,珍视生命,珍视生活。
但是,如果生活欺骗了你,我们该怎样开始新的生活?课后,请大家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始”为题,仿照我们的诗歌,写一段小诗。并背诵本诗。设计依据:于漪老师说,“语文教育要致力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写的能力就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设计的这个板书艺术地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结束语: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和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篇五:《手指》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手指》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手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特别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语言也较通俗易懂,所以我主要采用从重点段突破,再由扶到放,层层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 这是什么?”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接着,我又说:“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个手指,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双手叫一叫这些手指的名字。”学生叫后,我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指,说说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学生说后,我再导出课题:“我们的丰子恺爷爷也把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手指》。”(板书:手指)这样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以下的学习。
第二步: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课件出示以下自读要求:
1、边读边划出带拼音的生词,读正确。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的读的效果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基于这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自学完后,再检查自学情况,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及容易读错的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指导:“搔”、“憎”、“窈窕”的读音。读后完成以下填空: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个手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填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自学课文的第三个要求的检查。学生在说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我就用:“如果这个地方叫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会用哪一句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中心句,知道五个手指有强弱、美丑之分,过渡到第三步的教学。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这一步我又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先指名学生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描写大拇指特点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抓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几个词来重点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除了课文中写的,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大拇指吃苦受累呢?这里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拇指的优点,学生体会起来会更加深刻。接着,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大拇指,把文中的“他”换成“我”再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大拇指的优缺点。最后,引导他们总结出大拇指有所长,也有所短的。(板书:所长 所短)接着,我用:“大拇指有自己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缺点,那其他几个手指是不是也像大拇指一样呢?”这句话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教学。第二环节,自学3——5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最肯吃苦
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叫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划出来,说说剩下四个手指的优点及缺点,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理解: “窈窕”、“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的意思,并指导感情朗读,引导他们总结出每个手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板书:各有 各有)再引导他们联系到我们人是不是也各自有优缺点,谈谈假如自己就是这五个手指中的一个,你觉得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手指呢?这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不仅是对所学知识、道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文本中的道理与实践的一次碰撞,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理解中心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接着再分角色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各个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环节,找出总起句,读一读,我先说:“同学们,其实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写出了五个手指的特点,赶快找到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读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方法。第四环节,理解中心句。“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为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书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积累到课外的知识,丰富、深化他们的理性认识,我又出示两句课外的关于团结的名言以及一篇写文具争功的童话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阅读《文具争功》这篇文章也是为学生完成作业题中的第三题作铺垫的。第六环节,课外作业布置(课件出示以下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句。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并演一演。
【《图形的周长》的说课稿】推荐阅读:
图形的周长板书设计12-19
《认识图形》的说课稿10-19
《图形联想》说课稿10-08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06-11
科学图形变变变说课稿12-26
如何制作精美的台历—图形图像的加工说课稿12-07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09-17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