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2024-09-21

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共14篇)

1.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一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骨科护理和治疗专业也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由于骨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的活动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同时并发症较多,所以对骨科疾病患者的护理要求不断增高。

本文详细阐述了骨科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骨科护理;现状;前景

1 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

1.1 常见病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骨科患者的主要对象为建筑工程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受伤病人。

这些患者中粉碎性骨折和多处骨折比较常见,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伴随有脑肾心肺等脏器的问题。

这些现状都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水平,首先必须具备熟练的基本护理操作能力, 果断的处事能力,敏捷的思维;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科室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处理骨科的各种并发症,其中主要应该掌握泌尿科、脑外科、胸外科等高度相关科室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2 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已经成我我国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趋势。

伴随而来的就是老年病的增加,如包括腰椎退行性疾病、颈锥病、关节炎等老年多发疾病。

保守牵行治疗是早起老年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以关节置换、手术内固定等手段为主。

现代骨科护理工作的新难点主要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老人)在术后的并发症相对要更多,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

老年患者的护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定期向病人和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并做健康宣教,这些工作有助于提高家属的看护能力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1.3 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的发展与进步:骨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 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 单纯的诊疗手法已经被淘汰,当前骨科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及时手术取得固定疗养。

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到外固定再发展到髓内钉阶段;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发展到多侧肢体, 关节置换从股骨头到全髋和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和颈椎,手术方式从后路到前路,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诊疗手段的变化对工作人员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病人的护理要求逐渐提高:病人对术后的护理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越来越高。

截瘫病人大部分要求及时进行手术,以达到恢复肌力的目的,甚至自立活动;骨折病人希望早日摆脱束缚尽早离床自由行动;关节重建病人要求术后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骨肿瘤病人要求保肢性治疗等。

每一个患者都希望自己得到最好医生的治疗,使用最佳的手术方案,获得最满意最优质的护理工作。

针对患者的需求, 医院首先必须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然后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并处理好医患关系,定时定期对病人进行问询,了解病人的需要,提供最好的医护服务,使家属放心,让病人满意, 有效降低医疗纠纷。

1.5 病人多选择家庭康复:骨科疾病具有活动不便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活动受限,恢复时间长,且并发症高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家庭康复。

我国的家庭社区的护理能力和医疗护理制度发展比较缓慢,远远比不上医院护理。

但是随着家庭康复患者的增多,必须克服这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对病人家属进行科学指导,教授一些日常的康复措施,增加电话回访的次数,使病人在家也能随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好指导。

2 骨科护理发展前景

2.1 护理工作日益重要:在发达国家,护士基本承担了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的`一切护理措施,包括社会及生活护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21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为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

技术的革新,新设备的使用,这些都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护理工作人员的准入标准,素质要求以及继续教育问题都将受到重视。

2.2 针对个体差异性,循证护理将进一步实现:骨科治疗具有病种复杂多变,治疗方法多样,患者活动能力差,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骨科整体护理必须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病人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都必须具有针对性。

2.3 远程医疗的应用: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远程医疗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和广泛的发展。

在骨科的康复训练中,将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远程虚拟康复已经不再那么神秘。

远程医疗的应用将更加方便地为家庭病人作康复训练指导。

3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护理专业的专科性和综合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因此,骨科护士要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燕. 浅谈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J]. 甘肃中医, ,(04)

[2] 代玉枝. 浅析康复护理的重要性[J]. 青海医药杂志, , (07)

[3] 康复护理学[J]. 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 2010,(03)

[4] 李静虹, 郑彩娥, 张荀芳. 在病人康复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J]. 护理研究, ,(24)

[5] 王淑敏, 林文霞. 再造手指术后康复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18)

细心护理儿童骨折【2】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发生骨折或脱位的几率较大。

在临床上,儿童骨折大约占骨科病人的1/3,且大多数患儿只需复位后进行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即可。

真正需要住院手术的是少数,所以,患儿一般是在家中休养。

那么,如何正确护理骨折的患儿呢?

首先,在进行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后的两周内,父母要常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

密切注意患儿肢体远端的皮肤颜色是否红润,特别注意指甲的颜色、皮肤的温度和感觉是否正常(用针轻刺即可了解),患肢的手指或足趾能否进行伸屈活动。

如果发现患肢肿胀明显、肢体发凉、发紫甚至远端苍白,针刺时感觉麻木、迟钝甚至患儿不觉疼痛,手指或足趾进行伸屈活动时引起剧烈疼痛,这便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能够造成患儿的终生残疾。

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由骨科医生对石膏或夹板重新进行包扎固定。

其次,保证患儿得到充足的休息,加强营养,儿童骨折或脱位后,一般应当卧床休息4―7天,以利于骨折端的固定及肢体的消肿。

在骨折的初期,患儿由于卧床及缺乏活动,食欲差,饮食注意清淡易消化、刺激食欲。

可多补充一些肉汤、鸡汤及新鲜鱼汤。

以后逐步增加瘦肉、鱼类和大豆制品等。

同时,鼓励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增加含钙、含锌较多的食物如牛奶、牛肉、芝麻、牡蛎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有些父母认为骨头内含钙量高,于是天天给孩子喝骨头汤,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一方面影响了孩子的食欲;另一方面,由于骨折后一段时间内,骨折端钙离子会向血液中转移,从尿中排出,此时大量补钙,反而可能发生尿路结石。

再次,当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后,要防止其折断、松动、脱落和受潮。

骨折的肢体,休息时可以将枕头或毛巾抬高,这样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减少骨折端的肿胀及疼痛,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当肿胀消失后,如石膏或夹板有松动,应及时送患儿到医院进行重新固定,以免复位后的骨折端移位。

另外,在固定期间,父母应鼓励或配合患儿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因为复位和固定虽为骨折及脱位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骨折能否较快愈合,患肢功能能否迅速恢复,与功能锻炼恰当与否关系密切。

小夹板固定时,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应适当活动,可以减轻患肢废用性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及关节僵硬的程度:若是石膏固定,也应进行石膏内肢体肌肉的舒缩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当外固定拆除后,肢体的周径变细,关节活动受限,这是正常现象,父母不必惊慌。

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就会恢复正常。

最后提醒年轻父母,儿童骨折的特点多为不完全骨折,其骨折端的生长比成人迅速。

所以,应定期复查、拍片(一般二、三周为宜),以便能及时、准确拆除外固定,加强功能锻炼,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肢功能。

2.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两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男病区作为研究对象, 分组开展责任制护理的病区为观察组、不分组开展责任制护理的病区为对照组。两个病区分别有护理人员19人, 责任护士年龄在21~35岁之间, 工作年限、学历层次和职称无显著性差异。患者随机入住两个病区。观察组有患者68人, 平均住院天数 (25.73±10.40) d。对照组有患者64人, 平均住院天数 (24.16±10.71) d, 两个病区设施相同, 收治病种、收治患者数量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观察组:责任护士分为三组, 每组有1名组长和五个组员组成, 组长上行政班, 负责全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组长要掌握自己所管患者的病情, 还要了解全组其他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本组责任护士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组员上三八班, 负责自己所管患者和本组其他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每班交接本组患者情况, 每天晨间集体查房时向组长汇报本组患者晚夜间情况。对照组:病区所有护理人员均是责任护士, 每人负责4~8名患者, 责任护士不在时, 由其他护理人员负责协助完成患者的治疗和一般护理工作。在2011年1~6个月的资料中, 以抽签方式抽取到5月份的材料进行统计。通过对2011年5月1~31日之间责任护士的查房记录、护理部质量检查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统计责任护士与患者交流次数、责任护士与医生共同查房次数、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四项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分组护理效果对比

通过分组或不分组开展责任制护理效果对比中发现, 实验组在与患者交流次数、与医生沟通次数方面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如表1所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95.59% (65/68) 和84.38% (54/64) ,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4.669, P<0.05) , 同时两组的健康知晓率分别为97.06%和85.94%, 差异同样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4.593, P<0.05) 。

3 讨论

自2010年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 有许多关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的文献, 但尚未发现关于精神科责任制护理方式对护理效果影响方面的文献。本研究通过精神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 不同形式责任制护理, 护士与患者交流次数、与医生共同查房次数、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4个方面进行研究, 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精神科责任制护理护士要负责所管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的护理, 包括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患者家属沟通、解决患者生活方面的需求、查看患者治疗检查完成情况、与医生沟通制定护理计划等。使患者和家属知道有专人对患者的护理负责, 从而达到持续、主动、专业、及时、人性化的无缝隙护理。有研究[2]表明, 无缝隙护理能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的患者更能得到全面的照护。患者的需求、治疗、护理、家属探视多在白天进行, 观察组的组长和责任护士能够全面了解本组患者病情, 及时主动解决患者的问题, 及时带领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完成各项治疗, 从而做到持续、主动、专业、及时、人性化的无缝隙护理。在家属探视时, 组长和责任护士可以及时将患者的住院情况和需求与家属进行沟通, 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明显增高。有报道[3]表明, 在患者及家属眼中, 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 主动询问有何需求, 及时解决困难就是优质护理服务。另有报道[4]表明, 责任护士陪同患者进行各项检查, 可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安全、及时。而对照组的责任护士相对独立, 只能了解本班次患者的情况, 在上晚班、夜班时, 患者白天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责任护士的帮助。而其他护士仅代为完成患者的治疗和一般护理, 使患者不能的到全面的无缝隙的护理。同时责任护士见到患者家属的次数相对也较少, 导致不能与家属及时沟通。因此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表明, 观察组的责任护士在与医生沟通方面优于对照组。在精神科, 了解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行为表现和了解患者的思想内容。短时间的查房, 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由于护士每天接触患者时间长, 所以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行为和了解患者的想法, 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的疾病信息。观察组的护理组长能够每天同医生一起共同查房一次以上, 及时和医生讨论患者病情, 了解观察重点, 并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制定护理计划, 促进了医护沟通。同时由于及时有效的医护沟通, 也使医生对护理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加强了医护合作,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报道[3]表明, 医生认为医护配合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一项。而对照组的责任护士不能及时见到主治医生, 因此不便于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本研究表明, 在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知晓率统计中,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采取的是责任制整体护理, 责任护士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观察组的责任护士能够保证每天及时检查患者的生活护理和治疗是否到位, 督促和协助生活护士完成生活护理, 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同时能够每天组织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患者能及时与责任护士进行沟通, 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内容, 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提高。而对照组的责任护士在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知晓率方面明显低于观察组。

综上所述, 精神科分组开展责任制护理较不分组开展责任制护理更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仅对精神科责任护士护理效果进行了研究, 是否适用于综合科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 精神科采取不同形式的责任护理对护理效果的影响, 寻求最佳责任护理方式,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从实验组 (分组开展责任制护理) 与对照组 (不分组开展责任制护理) 的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次数、与医生沟通次数、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四个方面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实验组的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次数、与医生沟通次数、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四项统计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精神科分组开展责任制护理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 增强护患沟通、医护沟通、护士之间的沟通, 能够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责任制护理,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晓伟.夯实基础履行责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3) :5-8.

[2]罗南, 李溪晶.无缝护理服务模式在CCU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 :72-73.

[3]刘庆素, 安秀艳, 于蕾等.不同人群优质护理观点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6) :21-23.

3.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疗效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血管(微血管、静脉、动脉)、心脏,又可细分为慢性与急性,发病通常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之间都有着相似的病人、病发过程,治疗方式也较为相似。冠心病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与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关。现将我院收治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诱因分析以及内科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200例,女性80例,男性1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30例伴有糖尿病,60例有过心肌梗塞病史,95例有过心绞痛病史,200例患者都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

1.2 方法

事先对200例冠心病患者实行问卷调查,了解冠心病的诱发原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合理用药知识、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疾病知识、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对冠心病患者实行系统的内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

2 结果

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患者的各种健康常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诱发冠心病的原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给予的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及实行的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及内科护理干预,较好的控制了患者冠心病的复发率,也最大限度上的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

3 讨论

3.1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疲劳、眩晕、心悸、晕厥、呼吸困难、紫绀等。很多人都认为,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中国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已经达到8%以上。因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不容忽视[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的诱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胆固醇升高所致,饱和脂肪酸的增多会加速血小板的活性与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诱发心血管疾病。第二,情绪的大波动或者是突然增加的运动量有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问卷调查中,有42%(84/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而35%(70/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急速的运动。第三,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在天气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天气回暖时,很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会有所增加,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关系,运动量应循序渐进的增加,万不可突然增加运动量,打破由静到动的平衡点。问卷调查显示,有18%(36/200)的老年患者是由于在天气回暖的春季突然增加的运动量而诱发心血管疾病[2]。

3.2 针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性措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一,对于胆固醇较高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他们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第二,经由对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介绍,尽量使老年人患者尽量将运动控制在自己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活动量的增加也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动量力而行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三,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把他们的日常活动量控制在他们的身体可承受范围之内,最大程度上避免有大量的运动或者突然增加运动量,同时也要避免突然产生激烈的情绪,以免加速疾病进程。

3.3 内科护理

3.3.1 护理人员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详细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量,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依照规律的周期进行观察与统计患者的心律、心率变化,为医生诊断病情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3.3.2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用最亲切温柔的态度与最关切贴心的语言去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心里疑虑,让患者自觉自愿的、以最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治疗,树立起对抗病魔的自信心,增加或者的康复率。

3.3.3 要密切关注患者钠盐的摄入量,尽可能给他们选择低钠、无盐或者是少盐的饮食,防止增加高血压等病的发病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健康常识,帮助患者改善原本不良的饮食习惯,适量控制他们的活动量,增加他们的休息时间,纠正他们作息规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药物帮助他们增加睡眠。

3.3.4 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要保持患者病房的干燥与空气流通,时常给患者换洗床单等床上物品,确保病房空气清新,使患者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心情与心态去接受康复治疗[3]。

3.3.5 通过给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增加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了解,熟知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诱发病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自我护理方式等,使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护理甚至自我救治,降低患者的并发率与死亡率,最大限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4-5]。

3.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给予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行相应的内科护理及心理护理,同时进行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以及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较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護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21-22.

[2] 肖艳,苏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和节气规律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8):89.

[3] 曹渺平.提升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42-43.

[4] 梁敏.在实施健康教育中护士长如何发挥作用[J].价值工程,2011(31):57-58.

4.精神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四

神经症患者病前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现实处境不相称,但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反复求助医生,到医院检查。病程多迁延,容易引起周围人对他们的歧视,以为他们是装病偷懒、折磨别人,这反而加重患者的自卑心理,使患者认为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们,看不起他们,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神经症患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出现了偏差:过分关注自身感觉,轻视别人的忠言,只相信自己,绝不相信他人,甚至轻视他人。有过分担心自己的能力,感觉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理;有的过分夸大危险,感觉处处有危机,从而惶惶不可终日;有的过分担心自身健康,感觉患有重病,四处求医,虽然多次检查均显示正常仍坚信患有重病,产生疑病心理。目前医院多采用封闭的管理模式,亲属过分关注患者,患者整日无所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经症症状上。另外,多个患者相互暗示,亦加重神经症症状。心理护理

充分尊重和理解患者:护士必须掌握精神科的有关专业知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要同情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要求要委婉拒绝,使病人心服口服。对于症状的改善,要给予真诚的鼓励,使患者看到希望,增强占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的关爱行为是治疗神经症的良药:护士是患者住院期间接触最多的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护士与患者交谈时,音调进不宜过高,频率不宜过快,柔和、悦耳的交谈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与患者交谈时要面带微笑,表情亲切自然,使患者有愉快感、安全感,进而密切护患关系。还可以轻拉患者的手或轻拍患者的肩膀,全神贯注听患者倾诉,使患者不良心理得以宣泄,有利于病情的改善。

密切观察病情,减少伤害行为:虽然多数人认为神经症比其他重性精神病病轻,但是患者精神痛苦的程度却重得多,自伤、自杀时有发生。由于病人智能和意识均正常,其行为计划周全,隐秘性强,成功率高。因此,护士对这类患者更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伤害行为的发生。

5.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研究的论文 篇五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安全管理中临床路径在精神科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2月~2月某院精神科180例,依照护理安全管理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90例,实施传统管理;实验组接受临床路径管理,共90例。结果: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满意度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中临床路径在精神科应用效果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临床路径

精神科护理危险性较高,护理有一定风险,护理安全为工作重点,同时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主要判定指标。精神科护理较其他科室护理有一定特殊性,安全隐患较大,加强人员安全教育,排除隐患,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现取202月~202月本院精神科180例,总结临床路径护理安全管理运用方法与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年2月~年2月本院精神科180例,依照护理安全管理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平均年龄(32.23±5.44)岁,共90例,年龄范围19~55岁,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实验组平均年龄(32.26±5.48)岁,共90例,年龄范围19~56岁,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组间资料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管理,实验组接受临床路径管理。

1.2.1成立小组

小组成员有护理部主任、病房护士长、护理人员等,其中护理部主任、病房护士长负责调整人员、统筹协调、监督评价及反馈,护理人员负责执行路径。

1.2.2制定路径

路径表中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管理措施。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及患者病情,确定路径表内容有完善服务、合理排班、安全教育、建立防范机制、建立管理制度等。

1.2.3具体管理

(1)完善服务:结合我科特点对服务设施进行改进,力求设施安全、简单。病房地面应保持干燥、平整、整洁,卫生间内设置扶手、呼叫铃。对病房设施进行适当改进,开放式病房内可放置电视机、沙发等;(2)合理排班:对新老员工进行合理搭配排班,除早晚班之外,设置安全班,重点加强夜间、中午、节假日等重要时段管理。科室患者较多,基础工作量比较大,可酌情加派护士,协助早晚班完成护理。针对重点操作、高难度操作、重点患者及特殊操作,应设置专人,避免意外;(3)安全教育:与患者友好的交流,介绍病情,使其对疾病有正确认识,讲解医护操作的`配合方法,加强预防性干预,消除潜在不安全因素。经常组织卫生宣教和健康教育,每月开展工休座谈会1次;(4)建立防范机制:入院后,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对于有过走失、自杀及毁物的患者,设置四防标识,给予密切观察,做到24h严密观察,每天对病房内是否有危险品进行仔细检查,严格交接班。对于四防患者,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姓名、症状、床号、治疗要点、诊断、护理要点、体征及饮食等;(5)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内容包括预防跌倒、特殊用药、预防自伤自杀、治疗告知、保护性约束、入院、请假、探视等,每名护士及各班次均严格执行执行,全面落实。由护理部主任、病房护士长定期评估管理工作,加强监督和检查。观察两组有无自伤自杀、伤人毁物、外逃、两性、跌倒等意外事件,比较发生率。问卷调查两组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并对比。

1.3效果标准

不满意:问卷评分低于60分;基本满意:问卷评分60~80分;非常满意:问卷评分高于80分。基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意外事件

对照组意外事件11例,发生率12.22%(11/90),4例自伤,2例毁物,他伤1例,跌倒4例。实验组意外事件4例,发生率4.44%(4/90),1例自伤,跌倒3例。组间发生率比较,实验组较低,有显著性差异(χ2=1.0661,P<0.05)。

2.2组间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较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护理安全指护理实施过程中,患者不出现法定规章及法律允许范围之外的不良事件,包括机体结构、功能及心理上的障碍、缺陷或损害,甚至死亡[1]。从现代护理及广义角度考虑,护士执业安全也属于护理安全,指护士在执业时不出现允许限度及范围之外的不良因素损害和影响。护理安全管理涵盖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安全管理,为护理质量管理重要组成,应引起重视[2]。临床路径为科学、有效管理办法及服务,是为了提高质量服务、降低医疗成本而实施的新型方法。利用图表形式展开有效、有序、有计划管理,减少漏项,保证管理全面、系统,提高质量。报道显示,临床路径集多个学科于一体,如医技、医疗和护理等,明确工作方向,给予患者有效检查、治疗及护理,医疗护理更加标准化、程序化[3]。考虑到临床路径独特运用优势及特点,主张将此方法运用到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即给予患者临床路径式护理安全管理,实现管理工作标准化、有序化、程序化,从各个环节强化安全防范,减少意外事件及护理差错。护理人员缺乏经验及专业知识,加上科室缺乏监督,导致查对制度未切实执行,引起不良事件;较年轻的护士经验不足,缺乏较强责任心,各项护理操作未按程序进行,导致不良事件;护患交流时缺乏有效沟通,或人员态度不友好,不尊重患者,致使不良后果[4];而在临床路径下,护理程序更严格,人员按照安全制度规范操作,加强巡视及检查,严格交接班,发现排除潜在风险;护士根据路径表,将病情稳定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在一起,实现组织管理,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疑难困惑,调动积极性,减少意外事件。本研究中,实验组经临床路径安全管理后,意外事件4例,发生率4.44%;而对照组经常规管理,意外事件11例,发生率12.22%。这说明临床路径安全管理对降低意外事件率有显著作用。在满意度方面,实验组96.67%,而对照组84.44%,前者明显较高,提示运用临床路径对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意义较大,患者较为满意。综上可见,精神科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安全管理,效果佳,自伤、毁物及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华.临床路径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5(11):47~49.

2袁媛.探讨临床路径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80~281.

3陈艳红.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中国民康医学,2015,27(9):124~125.

6.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60例, 应符合下列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在25~60岁之间;病程》4年, 并排除有神经系统的疾病和其他严重躯体的疾病。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 一组为康复护理组, 一组为对照组。其中康复护理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30.4±6.5) 岁, 平均病程为 (7.2±2.7) 年;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31.5±5.6) 岁, 平均病程为 (6.9±3.1)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用药情况的比较, 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康复护理组在接受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 接受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1)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首先是个人卫生的处理比如衣服穿着整洁、床铺平整干净、生活用品摆放整齐、定期洗漱、鼓励患者经常打扫室内卫生, 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2) 文体娱乐训练:开展一些有关劳动技能的训练, 比如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让患者进行定期管理, 让患者定期进厨房帮助洗菜、包饺子、洗碗等;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一段时间的眼保健操;定期组织患者看一些喜剧电影、新闻联播等;请在医院里会唱歌的老师每周教患者一支歌曲, 并组织一些音乐欣赏的活动, 让患者进行歌咏比赛, 给获奖者一些奖励作为鼓励;也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 比如拔河、棋类以及猜谜语的活动。 (3) 健康知识的教育:每两周对患者进行一次健康教育, 利用图书、电视录像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 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是对自己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4) 认知心理的治疗:每周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 包括与精神病有关的知识、相关药物的治疗、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工作问题以及婚育方面的问题。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及服用常规的抗精神病的药物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由几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采用精神病阴性症状量表 (SANS) 、护士观察量表 (NOSIE) 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 表对两组患者分别在在训练前、3个月和6个月进行三次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 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量表显示康复护理组的SANS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 患者在自理能力、行为衰退方面、表情淡漠、活动减少以及社会兴趣方面, 康复训练组比对照组改善的情况要好很多;NOSIE的比较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康复护理组比对照组改变的明显。各个统计数据见表1、表2。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普遍存在着精神衰退、人格改变以及社会能力的下降, 因此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1]。因此, 如何帮助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病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尽可能大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使他们重返社会, 成为社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在医院内实行各种各样的护理措施, 比如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文体娱乐训练、健康知识的教育以及认知心理的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3]。由于部分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倾向于衰退, 因此我们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训练时要有耐心、精心指导、循循善诱, 以鼓励为主, 再次, 我们要主动关心患者, 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的要求,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改善患者的不良习惯, 使患者向康复的方向转变[4]。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康复护理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表明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康复护理训练, 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凯, 李冬琴, 叶立军.代币疗法对住院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 12 (1) :20-21.

[2]杨梅, 刘美玲.出院健康教育指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9 (7) :544.

[3]顾秀华.护理干预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 2008, 21 (2) :121-123.

7.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七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50-020

胆道疾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老年良性、恶性胆道疾病逐年增多,严重威胁着老年人身心健康。加之老年生理特点也增加了老年胆道系统疾病的手术危险性。因此,做好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本身和术后痊愈能降低并发症,提高康复率。

1临床资料

自2013年3月~2014年11月共收入108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70例,年龄在61~90岁。慢性胆囊炎、胆石症79例,胆囊萎缩、胆结石20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总管结石9例,同时伴肝内胆管扩张。

2老年胆道疾病的特点

⑴高龄患者的生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抵抗力、应激力、代偿力较差,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即使病情重,往往临床表现较轻,甚至没有明显症状,不同的病人症状表现差异很大。⑵住院时不仅有主要外科情况,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病程长恢复慢,病情观察及处理都比一般病人复杂。⑶由于年龄高,遇事常带主观性,办事认真,少有盲目依从。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倍加重视,认真对待。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3围手术期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全面体检,细致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护理人员协同医生对每位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如高血压除予以降压外,每天定时测基础血压,直至恢复正常再维持1周,在不停药的情况下施行手术,并加强术后护理。[1]如有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则应积极给予纠正。

3.1.2心理护理老年人住院后思想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告知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术前注意事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饮食护理重症胆道感染者因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所致的高分解代谢,需要较多热量和蛋白质供应,术前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少渣饮食,提高手术耐受性。

3.1.4手术野准备 手术前1日让病人洗澡,更换衣物,清洁备皮勿损伤皮肤。

3.1.5药物过敏试验术前认真做好相关药物过敏试验,并做好记录。

3.1.6胃肠道准备避免手术中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防止术后腹胀等,一般手术前一日进食流质,术前禁食12h,禁水4~6h。

3.1.7留置导尿管手术前留置导尿插管轻柔,做好解释,消除紧张。插管时勿暴力操作。

3.2术后护理

3.2.1病人的卧位麻醉清醒前取头偏向一侧仰卧位。腰麻者去枕平卧6h,硬膜外麻醉平卧4~6h。麻醉清醒且命体征平稳后,取低半坐位卧式或斜坡卧位,减少腹壁张力,减轻切口疼痛。

3.2.2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后血压每1h测量1次,平稳后可改为每4h1次。术后3天内若体温不超过38℃,可不予处理。

3.2.3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

3.2.3.1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及时清除呕吐物。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其床上翻身、变换体位,鼓励做深呼吸和咳嗽、咳痰。[2]

3.2.3.2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记录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观察敷料渗血情况,记录24h出入液量,及时调整补液量,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3.2.3.3控制疼痛、增进舒适麻醉作用过去之后,切口开始感觉疼痛,切口痛与切口的大小、切口的部位、体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3.2.4引流管的护理

3.2.4.1T型管的护理⑴妥善固定,防止脱落。⑵保持引流通畅。⑶每日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⑷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无菌引流瓶并指导患者不要将瓶抬高超过伤口平面,防止逆行感染。

3.2.4.2拔管的护理术后如体温正常,胆汁清凉,胆汁减少到正常量时,可做拔管准备。夹管试验时观察有无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如无不适,且造影显示胆道通畅,可拔管。[3]拔管后注意观察腹部压痛、体温、伤口敷料清洁度和患者有无异常感觉,尤应注意有无胆汁外漏的情况发生。

3.2.4.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应注意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如引流胆汁较多,疑为胆道损伤,应及时报告医生,再次手术。同时要注意切口清洁,及时更换敷料。

4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4.1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⑴术前做好呼吸道准备;⑵术后协助病人早期活动,卧床病人做床上移动和翻身;⑶鼓励病人重复做深呼吸,咳嗽咳痰;⑷观察痰液的外观、性质: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全身用药控制感染;⑸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⑹避免术中术后呕吐物误吸,防止继发感染;⑺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术前积极控制感染,术中尽量不用吸入麻醉。

4.2切口并发症的预防:⑴严格无菌操作;⑵增加病人的抵抗力;⑶及时处理腹胀、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因素;⑷肥胖病人可用张力缝线或延长拆线时间,上腹带加压包扎切口;⑸观察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伤口局部变化,化脓的切口需及早间隔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防止切口裂开。

4.3心脏并发症

4.3.1心跳骤停的预防:⑴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术后均应做心电监护,以及早发现停跳前的心电变化;⑵维持正常血压;⑶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⑷防止迷走神经亢进,心率过缓的使用阿托品0.5mg肌注。

4.3.2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预防:⑴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⑵术前控制心房纤颤。

4.4 MODS的预防:⑴诊断明确的胆管炎尽早手术;⑵术中减少出血,输新鲜血,充分补液,避免出现低血压和缺氧;⑶一旦术后脉搏快、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和呼吸加快等提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应积极寻找原因予以处理,避免MODS的发生。

4.5 胆汁性腹膜炎和胆汁外漏的预防:⑴术后严密观察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引流物內有无胆汁等情况;⑵术后引流物内有胆汁而无腹痛的症状与体征出现时保留引流管至无胆汁引出时才拔出。

4.6 反流性胆管炎的预防:⑴不轻易施行胆肠吻合术,严格掌握手术指征;⑵胆肠的吻合口尽量大,以端侧吻合为佳。

5健康教育

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高度紧张。⑵ 进食低脂饮食,忌油腻食物;宜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⑶非手术治疗或行胆囊造口的病人,遵医嘱服用消炎利胆药物;按时复查,以确定是否行胆囊切除手术。出现腹痛、发热和黄疸等症状时,及时就诊。[4]⑷对卧床老年胆道疾病病人,要教会家人护理的方法,避免褥疮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红. 对行胆道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56(12)

[2]李英.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2,30(08)

[3]钟桂英.姚艳萍,黄顺银 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内蒙古中医药.2013,89(10)

8.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八

前言

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治疗等。然而,无论何种方法治疗过程中科学的临床护理都必须可少,其可以减轻患者压力,改善或者稳定患者情绪。因此,本文提出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为验证其临床效果及对应用规范指正而做出相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1岁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2.5)。病程为1至,平均病程(7.9±0.6)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观察组,2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3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1.7)。病程为1至17年,平均病程(8.1±1.8)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定时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等常规检查。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足够的睡眠,及时对症处理临床事件。对患者社会功能、生活情感、心理状态等方面做深入了解,并給予适当的指导。当患者情绪稳定出院后,叮嘱其定期到医院复查;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

首先,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要想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护理,与其建立有安全感、信任、依赖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在此种状态下,护理人员才能真正打开患者心扉,与其进行深入化沟通。为此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以更好的将工作完成;

其次,患者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性格、病症、行为特点、实际病情都有各自特点。要想对患者制定出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就必须实时观察其情绪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计划内容提供依据;

最后,患者情绪变化是其病情变化的风向标,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出现波动,需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给予治疗。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根据上述制定的针对性计划,给予相应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相应治疗措施。对其提出的疑虑,给予及时解答,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2)语言沟通

上述所有的心理护理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语言沟通,具体如下:

首先,信任是和精神病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然而要想与其建立信任、熟悉、融洽的关系,就必须在平时沟通中多采用积极向上的言语。禁止与精神病患者采用刺激性言语,如恐吓、威胁等等,需利用积极性言语一点一滴拉近相互之间距离;

其次,通过鼓励性言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在日常护理中多对其进行言语鼓励,让其潜移默化的相信能够战胜疾病,以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再有,语言方面的态度、语气同样决定着沟通效果,在与精神病患者沟通时,需采用温和的语气。当患者出现不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时,同样需要利用温和、亲切的.语言来引导;

最后,患者的精神疾病类型、实际病情均不同,如果同一种语言方法沟通无效果,可以多变通几种语言方法;

1.3 观察指标

(1)以护理前后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低,则证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2)以护理后患者BPRS(精神状态评定)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评分越低,证明患者精神状态越佳;

(3)以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比较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情况调查,由医院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将满意度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即: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患者数×100%;

1.4 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利用?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SAS、SDS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BPR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为42.61±2.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63.66±6.23,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不满意0例、一般2例、满意13例、非常满意25例,总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中,不满意7例、一般7例、满意11例、非常满意15例,总满意度为65%。

3.讨论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的动作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均可能出现异常变现,所以在治疗的切入点主要在于其心理。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必不可少,通过鼓励、安慰等良好语言的沟通可以对患者起到暗示性作用,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科学的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SAS、SDS、BPRS评分,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翠萍.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54:208.

[2]魏显华.浅谈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9:291.

9.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九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摘要】目的 探讨摩拉生物治疗仪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11月至3月收治的7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采用摩拉生物治疗仪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76例患者中,痊愈率占60.52%,显效率占26.31%,无效率占13.15%,总有效率为86.83%。结论 摩拉生物治疗仪治疗过敏性疾病方法简单、无痛、无创、无任何副作用,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过敏性疾病 生物共振治疗仪 疗效观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易反复,不易彻底根除。2011月---203月,我院采用摩拉生物物理治疗仪对76例病人,包括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过敏性鼻炎,进行了过敏性检测和脱敏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76例病人均符合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3人,女33人,年龄9—55岁,平均年龄约30.98岁,慢性过敏性鼻炎41人,急性荨麻疹35人,疗程3天—。

1.1.2排除标准:检测前一周内用过激素或检测前3—5天内用过抗阻胺类药物;存在精神方面的因素;缺乏生命必须的振动,如安装过心脏起搏器、曾经做过器官移植等等。

1.2方法:

1.2.1过敏检测方法:利用摩拉生物物理治疗仪提供的智能化过敏原筛查检测模块,通过在患者双手指上选择合适的经络点来进行检测,当达到规定标准时即为对该物质过敏。

1.2.2治疗方法:一是通过磁性电极采集病人自身生物电磁信息,然后分离出病人的病理信息,最后进行反转后回输给病人,以达到消除病理信息的目的;二是引入药物信息以平衡人体的病理信息;三是视病人的病情给予经络平衡治疗或是五行疗法,以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和自愈能力来治疗自身疾病。急性荨麻疹每天治疗一次,连续三天,好转后可间隔3—5天再做1—2次治疗,以巩固疗效,一般3—5次即可治愈。慢性过敏性鼻炎每周治疗一次,共6—10次,好转后视病情可再加强治疗3次。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多饮水,保证日饮水量在1.5—2L之间,同时需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治疗期间无需再服用任何药物,禁食发物和海鲜类产品,勿饮酒、咖啡、浓茶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饮食,避免与过敏原接触。病人症状消失后随访2个月无复发者为痊愈,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喷嚏或是一过性痒感者为显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只是有暂时的症状减轻者为无效。

1.3讨论

摩拉生物物理治疗仪的.理论基础是量子物质波理论【1】,它融合了中医经络与针灸疗法和欧洲自然顺势疗法,并通过电磁振荡理论的应用,来平衡人体失调的经络系统,消除存储在人体内的病理性微电磁波信息,从而阻断了疾病的发展,同时激发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和自愈能力,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且检测治疗过程中无痛、无创、无任何副作用,病人更容易接受。所以,笔者认为,应用摩拉生物物理治疗仪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0.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十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G749.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04-01

1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份到2009年12月份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患者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住院天数42天。精神病病种为:精神分裂症15例、精神性应激障碍20例、精神性抑郁症症15例以及精神性焦虑症。经检查,所有的老年患者均符合老年精神病检查标准。

2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病情的观察及分析

2.1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经常产生幻觉现象,他们会虚幻的听见其他的人悄悄的在背后议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并且虚幻的经常看见鬼神和自己讲话,而且经常性不安、害怕并且大声的求救。

2.2老年精神应激障碍患者:

应激障碍患者对身边的事物迟钝,以及能力极大的减弱,使患者失去自我保护能力。

2.3老年抑郁症精神病患者:

老年抑郁症患者经常性感到郁闷、悲哀、绝望以及沮丧,并且觉得生存没有意义,认为死亡是人生的解脱,甚至许多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的倾向。

2.4老年精神焦虑症患者:

焦虑性精神病患者对生活中任何微小的的变化都活焦虑,坐立难安,并且反复的思考一些无所谓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伴随着失眠现象的产生。

3护理方式

通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针对不同患者的特征,采用相应的护理方式和护理措施来帮助病人缓解病情。

4具体的护理方法

4.1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

采用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心理上的治疗,通过医生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诊断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式。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身体健康护理、心理健康护理,并且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采用合适的方法。

4.2病人户外活动的护理: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不能有太大的局限性,不可以完全的限制病人的户外活动,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每一位患者户外活动都要伴随着一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要时刻的警惕意外的发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且在病人进行户外活动之前,做好登记工作,病人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要登记清楚,并与医院时刻保持联系,让医院知道病人所在的具体位置,以保证当有意外发生时,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抢救工作。

4.3良好的病房管理体系:

对于老年精神病院的病房管理采用了完善的制度,以确保对患者护理工作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当病人外出、回家时,必须有相应的请假管理制度,医院收到病人的请假申请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考虑是否准假,并及时联系家属,将病人安全的带回家,并按时将病人送回医院。无论是病人家属还是各医护人员都不可以私自允假,要建立良好的责罚制度,从患者安全的角度出发,一旦有人违背,出现危险,要严厉的追究责任。

4.4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院应该定期的进行组织培训,在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上加以培养,并促使护理人员熟练的了解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加强何种专业知识的培训。护理人员是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执行者,护理人员要以病人为主体,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出发,努力的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心理,一旦有任何的疏忽大意,病人的安全就会存在很大的威胁,因此,医院要不断的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5住院方式管理的开放性:

随着医院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精神病医院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改进为了具有现代特色的开放性质的管理。通过对开放式管理方式的临床实验,发现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并且疗效是非常显著的,并且成功的治愈的一些精神病患者。

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强烈的排斥住进精神病院,拒绝治疗,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开放式管理允许病人外出活动,而且允许病人家属的监护,这种方式让老年精神病患者更容易接受,并且能够保持病人的正常生活,能更好的适应并且缓解病情。

5结论

本组实验的6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痊愈35例,好转的有16例,,没有效果的有9例,无任何死亡且没有任何不良后果的产生。

精神病医院在各种管理模式上的革新,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持续增多,在无形中给我国各大精神病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的迎接挑战,克服压力是医院发展当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老年精神性疾病不断折磨着患者,这就迫切的要求医院和病人家属双方进行积极的配合,为病人解除精神上的痛苦。無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病人家属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因患者的疾病问题而嫌弃他们,要知道是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为我们创造现代优越的生活水平打造了基础,作为后代的我们,应该先出自己的爱心和孝心,积极努力的做好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丰,杨冰霞,何喜春.神经内科潜在护理纠纷原因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05(10)

[2]段蓝,陈胜美,何雪珍,等.精神科护理概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124.

[3]王玉丽,白常林,颜淑环.老年精神病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中国民康医学,2009(4)

11.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十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实验组男13例, 女11例, 年龄17~49岁, 平均年龄 (32.6±5.5) 岁, 病程1个月~16年, 平均病程 (7.4±2.7) 年;对照组男15例, 女9例, 年龄18~51岁, 平均年龄 (33.4±5.8) 岁, 病程3个月~17年, 平均病程 (8.1±2.5)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如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 观察患者身体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的变化情况, 并及时对相关医生进行反馈;帮助并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 对患者的饮食、口腔、皮肤等方面进行护理,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心态,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 并对患者给予尊重, 对患者称呼恰当, 进行交流时谈话态度要诚恳,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贯彻“微笑服务”, 减少患者焦躁、紧张、自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减少患者对医院的抗拒感, 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促进护患和谐相处;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画面, 向患者讲解有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 强调心理力量的作用, 鼓励患者之间进行讨论, 让患者畅所欲言, 并对其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帮助并指导患者融入社会, 消除患者因疾病产生的自卑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克服性格缺陷, 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规范作息时间,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生活, 适当进行脑力和体力锻炼, 防止患者出现认知障碍, 身体产生其他疾病等不良反应;适当给予患者一些特权, 如不穿病服、自由外出等, 对其社交和行为进行规范性指导, 使患者能够正常与人交流, 同时也能够自理生活。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出院后得第12个月末利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 、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 (IRPOS) 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方法, 发现实验组护理干预前的BPRS、NOSIE、IRPOS评分分别为 (36.85±9.46) 分、 (36.98±4.31) 分、 (55.19±13.44) 分, 护理干预后分别为 (25.81±4.52) 分、 (54.81±8.72) 分、 (37.40±5.95) 分;对照组护理干预前的BPRS、NOSIE、IRPOS评分分别为 (38.27±10.60) 分、 (35.92±7.83) 分、 (53.94±9.84) 分, 护理干预后分别为 (29.45±7.38) 分、 (43.9±9.10) 分、 (44.45±7.23) 分。通过数据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BPRS、NOSIE、IRPOS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两组患者各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有外界环境顺应的一面, 还保留着一部分正常的大脑活动, 可以学习和教育, 这是医务人员心理护理的生物学基础[4]。在医疗模式不断转变的过程中, 心理护理方法作为新兴的护理干预手段, 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护理人员也越来越普遍的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日渐成为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心理护理方法, 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服务质量, 更能够提升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使患者能够享受更为优质的服务, 同时对促进护理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和医疗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48例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方法, 能够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BPRS、NOSIE、IRPOS评分均优于护理干预前, 且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进行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在加强心理护理后, 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促进护患和谐相处, 使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基础上, 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 最终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加强心理护理, 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促进疾病康复[5],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冬梅, 王海英, 陈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4) :127-128.

[2]何晓艳, 许可, 杨梅.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 (3) :353-355.

[3]魏英娥.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2) :146.

[4]黄雪波.心理护理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1, 2 (1) :165.

12.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护理措施有哪些 篇十二

据家人介绍:“这名男子叫吴晓亮,在几年前患上了这种怪病,到医院检查后得知孩子患上了精神病,我们在医生的建议下就住院治疗了几个月,当时是疾病的早期治疗的效果好事不错的,但是并不能彻底的根除,随着疾病的发作之后治疗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再加上医疗费用我们就出院回家治疗,每天都要吃很多的药物来控制病情,长时间的服用药物给孩子也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他都快被疾病折磨死了,看到他发病我们都很心酸,但是却无能为了。我希望通过这个报道可以帮助我孩子找到治疗精神病最彻底的疗法,彻底的去除疾病,这同样也是很多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的想法。”

精神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1.根据病情,结合患者的体力,兴趣与专长,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在活动中随时给予精神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兴趣。对精神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医疗护理外,应该进行一些工娱护理,以引导改变病人的思维心境。以下给出一些工娱护理的方法。

2.对一般患者宜安排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和简易的手工劳作。如观看电视、电影、文艺演出,散步、看画报、糊信封(药袋)、拆纱头、户外除草、清洁环境等,使患者转移病态思维和放松思想情绪,感到自己有胜任工作的能力。

3.对忧郁、情绪低沉的患者,宜安置在人多、气氛活跃的环境中,选择色彩鲜艳的品种进行工疗,并让他们参加热情奔放、欢乐愉快的娱疗活动。

4.兴奋激动的患者,宜安排在人少、单调安静的环境中,选择患者愿意做的项目进行工疗,避免参加易引起兴奋的文娱活动。

5.对慢性衰退的患者,宜安排简单刻板的工疗项目,督促训练患者活动,使患者的智能,行为等精神状态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6.对有特长或康复期患者,可安排较为复杂的工娱活动,如排练文艺节目、绘画、球类比赛、缝纫、编结、制作精细的工艺品等。这些有利于患者智能的锻炼,工作能力的恢复,生活兴趣的提高,从而为其出院,重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7.在组织患者户外活动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对象。做到“三防”(防消极、防冲动、防逃跑)患者重点看护或另行组织,严重者暂不予户外活动。

8.对服药量较多,体质较弱的患者不宜直接参加剧烈的活动,如接力赛跑、球赛、拔河。舞蹈等,可组织他们在旁观看。在活动过程中还须防止意外,做好应急处理。

9.在工疗过程中,应经常查点工疗用具,若有缺少,必须及时追查寻找,严防突然意外事件发生。

要时刻密切观察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状况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与需求,精神病患者提出的需求,能够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精神病患者讲明情况以求得理解,最好用婉转的讲话技巧说服之。尽量减轻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不安心理,融洽护患关系,使他们体会到人们的关心、温暖而安心住院。

为了帮助精神病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我们来到了郑州精神病治疗最专业的医院——解放军153医院,希望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治疗精神病的最新疗法。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解放军153医院神经外科的权威专家杨主任。了解了我们的来意之后,杨主任为了介绍说:精神病是由于多基因缺失或重叠而引起的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显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致残率高,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就医,患者可以在药物的辅助下,能勉强地生活、学习与工作。这种疾病要及时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治疗的可能性会更大。

当记者提及到你们医院有没有能够彻底的治疗精神病的疗法时,杨主任介绍说:我院最先进的疗法是——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病,这项技术引进与国外融入了我院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目前国内治疗精神病最先进的疗法,这项技术和传统的开颅手术不用,它不用开颅,只是一项微创手术,没有开颅手术的风险。在专家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病突破了传统的治疗局限性,在精神病的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了解国内已有数万的精神病患者通过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彻底的治愈了疾病,走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彻底的摆脱了疾病。

专家提醒:如果您患有精神病多年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请您到解放军153医院接受治疗,在这里您将彻底的摆脱疾病,重行获得新的生活,恢复健康。

13.精神科分级护理制度 篇十三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2.护理要点:

(1)安排专人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2)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和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护理记录。(3)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药物。

(4)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严防意外发生。(5)实施床旁交接班。一级护理 1.护理对象

(1)新入院病人。

(2)精神症状丰富、处于急性期的病人。

(3)具有自伤自杀、冲动伤人、毁物、逃跑及剧烈兴奋躁动者。(4)各种原因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者。

(5)年老体弱、儿童、痴呆等自我保护能力低下者。2.护理要点

(1)重点监护,注意安全,防止自杀、自伤、伤人及逃跑。必要时可安排专人护理。凡需保护者按约束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3)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和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护理记录。

(4)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检查,防止意外和并发症,给予心理支持。二级护理 1.护理对象

(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继续治疗者。(2)生活可以大部分自理的患者。2.护理要点

(1)注意病情变化,经常巡视病房,注意安全,发现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

(2)关心观察病人生活、衣着、饮食和大小便等情况,对病人的生活给予督促和协助。(3)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组织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和工娱疗。三级护理 1.护理对象

(1)恢复期的患者。

(2)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者。2.护理要点

(1)经常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及情绪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促进患者生活功能的恢复。

(2)督促病人遵守病房制度及作息时间。

14.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篇十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34±6)岁;类风湿关节炎9例,皮肌炎11例,系统性红斑疮10例,痛风患者7例。患者伤口面积大小不等,面积最大260 cm2,最小8 cm2。

1.2 护理方法

1.2.1 皮肤溃疡整体评估

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时要对其进行整体评估,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确定伤口方位,包括影响伤口愈合的各种因素,如营养状况、年龄、用药情况,并针对皮肤溃疡做好护理计划。

1.2.2 伤口护理

1.2.2. 1 清除刺激源

当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时,必然会在伤口处留下一些坏死组织,这些坏死组织不利于患者伤口愈合。在进行处理时,首先要清理已经坏死的组织,用含水较多的敷料给伤口补水,如水凝胶敷料。在每次更换敷料时,要时刻注意防止伤口感染,护理人员要戴一次性手套,将患者伤口表面已经坏死的组织或残留物质清除干净,避免在伤口留下残余物质,影响伤口的愈合。

1.2.2. 2 预防和控制感染

为患者清洗伤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坏死组织,然后将干净的敷料敷在伤口,防止伤口恶化,护理人员的所有护理操作都要求无菌。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补充营养,改善低蛋白血症症状,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伤口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2.2. 3 控制流出的液体和气体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大小各有差异,坏死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一些患者的坏死组织会有大量渗液,护理人员需要对渗液情况进行控制,特别是处理伤口的时候,需要使用能够吸收渗液的敷料,将藻酸盐轻敷在伤口表面,可以防止渗液对伤口的愈合产生不良影响。

1.2.2. 4 保护伤口及其周围组织处理伤口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清除坏死组织,保护好附近的健康组织,使用减压垫缓解伤口附近的压力。为了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患者感染,需要调整患者的体位,让伤口愈合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1.2.3心理护理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其心理状态不佳,焦虑和紧张会使伤口持续恶化,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引用成功的治愈病例让患者安心,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

1.2.4 舒适护理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有溃疡症状时,可以使用舒适护理,处理患者的伤口缓解其疼痛,让患者心理顾虑得到消除。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在适合疗养的环境下恢复,保持病室内干净,为患者更换被褥,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饮食上让患者多食水果、蔬菜。

2 结果

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除2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外,其余3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

3 讨论

风湿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中是多种疾病的统称,包含了风湿骨病、风湿代谢等,不同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式均有所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所以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障治疗效果[2]。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会出现溃疡破损,导致患者的伤口长期不愈合,增加了感染的几率,所以伤口处理是治疗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皮肤溃疡在中医外科中的发生率高,患者的溃疡部位长时间不能够自行愈合,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情况严重,溃疡面积大,伤口愈合缓慢,患者的身体承受较大的痛苦,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经济负担沉重,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3]。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应该要评估患者的伤口溃疡情况,对伤口愈合的因素进行考虑,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护理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相应护理措施,让患者的伤口尽快愈合[4]。在此次研究中,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除2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外,其余3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

总之,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伤口提供积极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让患者获得良好的恢复基础,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忠云,郭桂兰,黄昭影,等.化疗中去甲长春花碱所致皮肤溃疡的护理.吉林医学,2001,10(2):101-102.

[2]Drs AndréCELERIER,Bruno ANASTASIE.激光治疗下肢皮肤溃疡的三种方式.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8(1):108-109.

[3]李文玲,梅克文.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溃疡的治疗及护理.江苏医药,2001,10(12):105-106.

上一篇:2024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行政复议参加人常考点汇总下一篇: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格式、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