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家长该如何做

2024-07-15

教育孩子,家长该如何做(共13篇)

1.教育孩子,家长该如何做 篇一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摘要: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家长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

关键词:家长,“资格证”,关心,耐心,自信心

引言:现在的孩子都是在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在家庭中,一个孩子成了所有人的核心。孩子一出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齐心协力,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创造幸福生活的条件,造就了现在的娇男弱女,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畏缩不前,碰到挫折就抑郁逃避、脾气暴躁、情绪低落不知怎样去做,更不主动从自身做起,寻找解决办法。难道我们用尽全力、尽己所能就为培养这样的孩子吗?

正文:

我是个刚刚踏出学校门的老师。这个身份的转变,让我对有些现象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在这里主要是对那些不懂教育,也可以说是不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的人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读到了太多这种失败的教育了。

例如:

(1)一个安徽阜阳的父亲说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里放铅笔芯末想要“毒”死他的时候,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在失声痛哭;

(2)一个成都来的8岁孩子,光二年级就转了三回学,最后被学校强行转到特殊教育学校……她漂亮要强的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小时候人见人夸的聪明宝贝,怎么竟然会变成一个“弱智”儿童?妈妈欲哭无泪,觉得无颜见人------她已经好几年没带孩子回过娘家了;

(3)还有一位内蒙古包头的母亲生拉硬拽着孩子来参加我的课程: 孩子不愿上学,也不愿回家,从来不跟她交流,只有在伸手要钱的时候才跟她说话,说急了还跟她对打,老公则埋怨她没把孩子教好……母亲绝望了,对整个生活都心灰意冷。

这些都是多么失败的事例啊,他们是那么的真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难道还不足以令我们提高警惕吗?

现在的家庭,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例如:

有的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每天送幼儿园都又哭又闹…

有的孩子胆小,怕生人,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同学玩,甚至有轻微的忧郁症… 有的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到学习就讨价还价… 有的孩子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上考场就考砸,越来越没自信…

有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娘娘腔,很苦恼,不知怎么安慰…

有的孩子无论做作业还是其他事情总是磨蹭、拖拉、丢三落四,永远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当在孩子出生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的父母,在仅仅过去几年之后,心头肉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甚至感觉生不如死!

所以,我认为:做父母也需要取得“资格证”!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其实,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但是这老师也不好当啊.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孩子们在吃、穿、用、行方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现在,可以说几乎没有多少来自外界的苦让孩子吃。然而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安逸的生活条件恰恰弱化了人的许多能力。我们要知道被家长过细过多的照顾,反而造成了他们现在的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这种教育结果与家长愿望南辕北辙的现象是任何人都啊不愿见到、难以接受的。那么如何使孩子从小就不惧怕困难挫折,有乐观、自信的品质呢?

第一,我认为说的再多再好,不如给孩子作出好样子,并做到平等。此所谓大家说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应该做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影响,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要求孩子像爸爸妈妈一样爱清洁、讲卫生、爱学习。只要孩子做得好,我们就要总是赞美他;不好的习惯慢慢改正,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多重视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还要 正如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一个好榜样。那些要孩子忙学习,自己却忙于打麻将的家长,叫孩子心理如何能“平衡”,即便孩子不说,那嘈杂的环境,甚至是污言秽语的环境,如何教育好孩子!所以我奉劝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吸烟,搓麻将,放电视或大声喧哗,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我觉得平等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真正把孩子当朋友,要多鼓励,不轻易放过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而加以表扬,以树立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孩子犯了错误,千万不能以打骂代替教育,要帮助孩子分析或找出犯错误的原因,指出错误的危害之处及严重性,告诉孩子以后怎样少犯或不犯此类错误的方法.其实施教方法很多,但润物细无声,平时的正面引导,潜移默化的和风细雨式教育将是事半而功倍。

第二,要做到真正的爱自己的孩子。有人会说,这谁都会,还用你在这里啰嗦。许多家长也会说,我们一直在爱孩子呀。我们省吃俭用,我们费尽心思,都是为了孩子呀。我们一直在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可是家长何曾想到,你们的爱给了孩子什么?娇弱、任性、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谁都不曾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付出予以回报,不让孩子付出一点的劳动和爱心。我们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许多能力和权利,我们把孩子圈在爱的海洋里。用蜜圈养他们,我们的爱过了头是溺爱。我们要的是关爱不是溺爱。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这个呼声在中国的上空飘荡了近一个世纪。如今有许多家长正是用溺爱吃掉了孩子,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品质、能力和精神。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它们的区别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才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去爱就是溺爱,用理性去爱,就应该知道如何正确地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这里说的关爱除了关心孩子的吃喝玩睡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用命令或粗暴语言对待孩子;(2)保守孩子的秘密;(3)尊重孩子的隐私;(4)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5)尽量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6)答应的要兑现,一时办不到的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能一味迎合乱表态;(7)教一些孩子自我防卫技巧;(8)有意无意地向孩子讲一些心理 生理知识等等。做到关爱孩子的每一天,别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需要格外关照孩子.同时,关于对孩子的教育我认为还应该保持家庭的和睦安静祥和温馨的气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要学会拒绝。会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会爱孩子,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就要果断地对孩子说“不”,其实拒绝也是一种爱。孩子摔倒了拒绝扶他,要鼓励他,让他自己站起来;孩子不吃饭要拒绝喂他,现在的家长生怕小孩饿死了,就千般哄,其实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只会纵然孩子更任性,当他饿了自然会找吃的,当他要吃时再表扬他一下,那他下次就更愿意吃了;当孩子有一定能力时拒绝帮他做一切他力所能及的事;当他做错事时拒绝替他承担后果。有时痛苦的经历反而能历练孩子,增强孩子抵御失败和伤痛的能力。拒绝包办代替,让孩子自立;拒绝过分关爱,让孩子自强。因为我也是从那种情况过来的,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第四,就是要有耐心。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我记得费朗西斯·费奈隆说过: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照顾孩子的人所必备的唯一的条件,我会回答是耐心,对孩子的脾气、理解力和进步都应有耐心。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心烦意噪,火冒三丈,用骂声或巴掌来制止孩子;有的家长想尽办法哄孩子,用物质刺激孩子,或让孩子提条件,以便制止孩子。孩子哭闹必有原因,家长只有找着根源仔细分析,耐心地去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为什么路要自己走,为什么不能买遥控车,为什么不能打的,为什么要多吃蔬菜和饭,少吃零食等。而且家长对自己的道理一定要耐心地坚持,当孩子过了脾气,他不会再坚持而家长的耐心坚持也就成功了。

第五,要培养孩子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学习成功的精神支柱,也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有很大作用。首先家长要言行一致,要为孩子培养自信心做出榜样。家长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乱发牢骚,如果这样做会通过模仿、感染的形式传给孩子,孩子越小感染的程度越重,模仿父母的能力越强,父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克服困难充满信心,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基础。其次,积极鼓励、表扬孩子。如肯定、赞许、赞扬、期待、激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切忌当孩子失败或做错事时夸大措辞、批评打骂、讽刺挖苦,或者态度冷漠、不理不睬、任其发展。

第六,家长要配合老师,作好学校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很重要,家长只有与学校与老师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孩子入学以后,可能家长的工作很忙,常是早起晚睡,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可以经常通过孩子了解他在班上和学校的情况,也通过与老师的联系,检查作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第七,学会倾听。倾听既是家长教育子女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教育子女一个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孩子的教育80%在于沟通,20%才是教育,只要沟通到位,教育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要使沟通顺畅,家长必须要学会和掌握倾听的技巧。那么如何正确的应用倾听艺术,使自己在和孩子沟通的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一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

二要允许孩子申辩、解释。

三要善于运用倾听的净化作用,协助孩子及排解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第八,家长还要懂得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要知道,教育也是一门科学。现在许多家长不学习关于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注重教育孩子的科学性。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玩好、吃好、穿好、学好就可以了。不知道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是几岁,不知道孩子是从何时有了自我意识的,不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不知道让孩子从小尝试适当挫折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家长常常不知道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可悲的是许多家长没有学习意识,常常认为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也挺好。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方法,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那么你的教育就不会有的放矢,就会走许多弯路。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只有这样才会教育出健康的孩子。

第九,让孩子尝试困难和挫折。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尝试困难和挫折,孩子自立自主精神较差,抗挫的能力较差,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削弱了孩子应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坚忍不的意志力。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总有坎坷,我们的孩子从小不知道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挫折。他们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当孩子长大成人,遇到困难就无所适从,就害怕胆怯,甚至逃避。孩子没有建构起面对困难的心理应对机制,没有相关的经验。许多人因此失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萎靡不振、自怨自哀。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远比一个经不得风吹雨淋的名门学子更有前途,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有坚实的抗挫能力。

我们要知道,哪个伟人不是在经历了风雨之后才见到的彩虹啊?可见,孩子只有在逆境中成长,才能承受人生的坎坷。

参考文献:

孙京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中央编译出版社

于平《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月刊

陆惠萍《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教育孩子,家长该如何做 篇二

一、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

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 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孩子通过不同途径多了解国内外的历史人物, 学习其中人物好的方面, 做到优而吸之, 劣而弃之。家长绝不能钻入学习成绩的牛角尖, 单纯追求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自身其他方面的成长, 要正确引导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

二、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懂得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不要不闻不问, 不要责怪孩子坏的学习习惯, 应引导他们纠正, 重新树立信心;引导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 独立思考, 善于分析难题等;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不要死记硬背, “读死书, 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对将来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反映, 家长不仅要尊重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而且要主动挖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 家长要耐心、确切、简单地给予答复, 并引导孩子通过读书、思考寻找完美的答案。随着知识的积累, 孩子渴望认识新的事物, 探求新的知识, 久而久之, 孩子的好奇心就演变成强烈的求知欲。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学习毅力。孩子的兴趣广泛了, 求知范畴就扩大了, 知识经验随之增多了。家长在引导孩子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 还要设法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妥善安排好做作业和课外读物时间, 选好书籍指导阅读, 逐步提高读书兴趣。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看、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扩大生活范围, 增长见识。学习必须有恒心, 重要的不是一两天, 而是天天如此, 要坚持不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一般要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指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深受鼓舞, 提高兴趣, 增强信心, 要把握好尺度,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考试考得很好, 家长既要肯定成绩, 又要指出不足, 引导孩子找出不足的原因, 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 “谦受益, 满招损”。孩子考得不好, 要找出原因, 帮助孩子总结教训, 增强孩子的信心, 促使孩子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三、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易被忽视。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坎坎坷坷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家长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 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引导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给孩子讲述“勤劳是良好的美德, 懒惰是万恶之源”的道理, 不要学习古代的“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的陈蕃。还要培养孩子树立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念, 学会随机应变, 只有不畏风暴的海燕, 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上自由地展翅翱翔。

四、加强交流, 和孩子做好朋友

孩子是一本书, 家长只顾往后翻, 但真正读懂十分不易。家长要与孩子勤交流, 以好朋友的身份关注、帮助孩子。家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随着孩子的成长, 孩子读懂了这个世界, 家长也读懂了这本书———孩子, 那么家长自然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 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 多一份理解, 少一份责骂, 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 家长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灌输给孩子, 有效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努力配合学校教育,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这是我最近通过学习得到的体会, 比较以前的种种做法, 我深感惭愧:客观方面, 由于工作太忙有时候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 只有在周六周日才能给予辅导, 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主观方面是占大部分的, 个人脾气比较暴躁, 孩子淘气不爱学习时不能平平静静地讲道理, 而是责怪她……通过学习, 我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 做成功的母亲……希望我的体会会对其他家长有所帮助, 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蓝的天。

摘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很多家长都加强了对子女的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何教育子女呢?有时候还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本文以教师身份从几个方面探讨子女的教育方法:要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加强交流, 和孩子做好朋友。

3.孩子癫痫发作 家长该做什么 篇三

如果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的孩子罹患了“癫痫”,家长可能会出现焦、抑郁、无助、恐惧等不良心理体验,正常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甚至人际关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孩子病情以外,对癫痫病认识的偏差或治疗的误解常常是导致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

为何小孩容易得癫痫

我们可将大脑比做一台由电路连接起来的计算机,脑细胞间是通过电的冲动相互联系和交流的,但当电路异常,脑内出现异常放电时,就会导致癫痫发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癫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000人中至少有3-5人患癫痫病,绝大多数在儿童期开始发病。目前我国至少有癫痫病人800万左右,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各个年龄组及各种职业,尤其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

儿童脑功能发育不成熟,神经细胞不稳定,对各种刺激比较敏感,所以癫痫发作多见于儿童。因大脑异常放电的局部定位、扩散程度及病因都在小年龄阶段发生,许多特别的癫痫综合征及特殊的发作表现形式只见于儿童。但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脑的恢复性改变(可塑性)较强,惊厥本身对婴幼儿脑的损伤较成年人的轻。所以只要没有难治的病因,惊厥前没有神经系统的严重缺陷,并且积极控制了发作,大多数患儿没有遗留明显的后遗症,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大脑发育的成熟,大部分癫痫都是能够缓解的。

引起小儿癫痫的原因

癫痫的病因十分复杂,主要分为原发性(找不到原因)、继发性(找到相对明确的原因)和隐原性(暂时没找到原因,但疾病表现特点上支持继发性)。

原发性癫痫以儿童或青少年多见,有的病人有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类似病史),癫痫发作是疾病的唯一症状,患儿智力及发育正常,用单种药物通过简单的治疗即能控制发作,临床结局良好。继发性癫痫是指根据病史或检查,癫痫发作有明确的病因可寻,一部分病人有头颅CT或磁共振方面的异常表现或者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病理性体征。

那么,小儿哪些后天因素最容易造成癫痫呢?(1)小儿出生时各种产伤、严重窒息、颅内出血、产钳及胎头吸引助产都可能造成大脑损伤而后来发生成癫痫;(2)生后各种脑炎、脑膜炎虽在急性期治疗痊愈,过了一段时间也有可能出现癫痫发作;(3)脑部寄生虫病如脑囊虫病、脑型肺吸虫病、脑型血吸虫病都可以引起癫痫;(4)脑外伤也是引起癫痫常见的原因,但平时摔跤、碰破头皮或轻度的外伤并不会引起癫痫发作。一般指的是比较严重的外伤,损伤的程度越重发生癫痫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合并有昏迷、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5)脑部肿瘤也会引起癫痫发生,但并不多见,在癫痫中仅占1%左右;(6)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缺氧、中毒等也会引起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家长怎么办

反复发作是癫痫的一个重要特点,虽然癫痫发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对绝大多数病人来说,每次发作时的表现形式是相对固定和类似的。癫痫发作最常见的表现是肢体抽搐和突然意识丧失或模糊。患儿口角、眼皮胳膊及及肢体的抽动容易被发现,而无明显抽搐的发作不易被识别,更应引起注意,例如:(1)新生儿或几个月的孩子突然双眼发直,口唇发青;(2)1岁以内孩子不自主点头样发作伴表情痛苦或发呆;(3)突然的表情变化,惊恐或不自然的发笑;(4)头或眼球向一侧偏斜,面色发红或发青;(5)行走或站立时突然跌倒等。

如果有异常的突发性表现,并反复出现,家长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到小儿神经专科就诊,以免贻误病情。此外,很多癫痫在发作前是有征兆(专业上称为“先兆”)的,如突然害怕,跑过来抱着大人的腿等。大年龄儿童可能会告诉周围的人:“我要犯病了”。先兆是指发作的最先感觉,它是发作最开始的部分。先兆发生于意识丧失之前,记亿仍完整的时候,此时从外表可能看不出有任何异常,病人是清醒的,是有记忆力的,先兆往往持续数秒到数分钟,随即出现癫痫发作的典型表现。

家长要仔细观察发作时的情况,如有无先兆,注意发作的时候有没有意识丧失,是否知道周围的活动,能不能说话。发作时的面色如何,有无青紫或苍白,有无呼吸暂停。如发作时肢体抽动,是四肢都抽动还是一侧肢体抽动。抽动开始的部位,面部有无抽动,抽动持续多长时间,发作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有些患儿发作时并不抽搐,而是表现愣神、咂嘴、手部盲目摸索或一些怪异、单调、刻板的动作。

癫痫发作(尤其是首次发作)时,大多数家长惊恐难堪,难以详细观察到和准确描述出上述这些重要信息,但这些发作的形式和表现对癫痫的诊断却非常有价值。如果有条件,家长最好把发作当时的情况用手机或摄像机录拍下来,提供给医生观看辨别;同时也要把发病前后的语言、动作、思维、记忆力等反映脑发育和功能的变化告诉医生并接受必要的检查,确诊以后再进行治疗,不要盲目地认为一定是癫痫病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因为癫痫常突然发作,医生很难观察到患儿癫痫发作时的表现,家属却往往因惊慌失措而未能看清发作时的表现,就诊时常常“一问三不知”。家属应尽可能详细地观察发作时的细节、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如果能详细地描述患儿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情况,将有助于医生的诊断。诉说病情要客观、真实,没有看见或记不清就回答“不知道”或“没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和推测也当作病情反映给医生,也不要夸大病情。

家长还要向医生反映癫痫发作出现的时间,是白天发作多还是夜间发作多。发作的次数说得越具体越好,譬如一月多少次或一周多少次。如果在其他医院做过脑电图,应将检查结果告诉医生,仅仅知道是 “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是不够的,最好能将既往脑电图或报告复制一份。

如果做过其他检查,如CT、磁共振、脑脊液化验、脑血管造影等,也应该无一遗漏地把结果告诉医生,最好把影像检查的原始片子带给医生。有些个别家长故意不说结果,似乎要 “考验”一下医师的能耐,由于临床医学的复杂性和患儿个体的差异性,“同病异症”及“同症异病”的现象非常普遍,隐瞒病情、化验检查或以往治疗经历的态度并不利于疾病的诊断,有时还会延误病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花费。

选择了正规的抗癫痫治疗就要坚持下去,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有病乱投医”,今天看西医,明天看中医,后天用偏方,最后贻误了治疗。另外,在诊断明确以后有些家长就不知所措,生怕孩子犯病。饭也吃不下觉也不敢睡,孩子睡觉时,大人在旁边守着,这样长期下去一家人的生活都要受影响。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抗癫痫治疗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坚持长期服药就会看到曙光。

周戬平,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神经专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儿保分会青年委员,陕西省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陕西省抗癫痫协会理事。熟练掌握儿科各种疾病的诊治,能熟练诊治儿童癫痫、颅内感染、脑病、脑性瘫痪、神经-肌肉疾病及各种危重急症。

4.教育孩子,家长该如何做 篇四

◆个案◆

■一年内老师要求请家长237次

放学了,11岁的亮亮没有像往常一样,铃声一响就飞奔着跑出教室,而是一个人低着头思考着。今天上午上数学课,亮亮两次玩游戏机都被数学车老师发现了。车老师把这事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叫亮亮第二天一定要把家长“请”到学校。亮亮知道,这事告诉父母,轻则一顿臭骂,重则又得挨上一顿巴掌。

学生出问题,把家长叫到学校去,是一些老师最爱用的“杀手锏”。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过被老师责令将家长请到学校去的经历。据去年7月3日某媒体报道,云南昆明崇新小学学生刘为由于成绩不好,在一年的时间里,老师要求见刘父多达237次。

◆三方观点◆

■学生:近九成反感老师请家长

在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记者随机对1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采访,其中的15位学生明确表示,他们很反感老师动不动就要请家长,最难接受的也是劳师动众批评自己,而令他们最怕的是老师表示要放弃自己。另外两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觉得老师要求请家长,说明老师还是非常在乎自己。

提起老师找家长,中学生章泽就一脸愤愤状:“我最讨厌老师叫家长,有时本来是很小的事,可老师偏偏喜欢小题大做,把家长叫来一顿告状,看到父母在老师面前脸红红的,一个劲儿表示好好管教,我就知道回家自然避免不了要遭罪,家长越打我,我越恨老师。”

■家长:老师有啥权利“训斥”我们

42岁的杨光官职已经升到处长。上周四,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因课堂爱接话茬、爱搞小动作惹恼了老师,老师打电话要他到学校去一趟。当时正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的他,实在走不开就没去。第二天,杨光早早就赶到学校向老师说明情况,还没等他把话说完,班主任老师就大声地打断他的话:“是教育孩子重要还是工作重要?”最后徐老师还撂下话,“你的孩子我管不了,你把他带回去自己教育吧!”

没头没脸地被一个30岁的老师训斥了一顿,杨光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现在的老师怎么啦?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老师也要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去,而且根本不好好沟通,先对家长来一通训斥,老师有啥权利训斥家长?”

5.教育孩子,家长该如何做 篇五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挫折,其实挫折并不可怕,它只是一个过程,还不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对待挫折,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我们得从小教育他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那么今天毕老师就给大家说说如何去教育孩子面对挫折,然后取得成功:

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在现代这个社会,每个父母都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手心上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很不好的,要是你有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你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首先要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要知道让孩子早期受一些挫折是有好处的,要正确看待挫折教育的价值,把它当成是磨炼你孩子意志、提高孩子适应力的好方法。

父母要给孩子设置一些挫折障碍

如果你的孩子含着金钥匙出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旦遇到了困难,就会不习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挫折,最后到导致做什么事情都失败。

作为父母的你,要知道,对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苦难是难免的,在真正困难到来之前,不但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有意给孩子设一些障碍。比如学自行车的时候,摔倒了你先不要帮他,看他是怎么处理的,要是他处理不当的话,事后再慢慢教育他。也要学会对自己孩子说不,不要什么事情都顺着他来,不要有求必应,这些小细节往往就能悄然改变你孩子的处事方式。

父母要鼓励孩子克服挫折

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手,会产生消极的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甚至会选择逃避。要是想改变孩子这样的状态,作为父母的你们,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有向困难发起挑战的决心。

比如说,当和孩子去登山时候,孩子怕高、怕摔跤,这时候你就应该鼓励他说:别怕,摔一跤算什么,我相信你,你行的。当孩子听到这样的鼓励,就会暗自下决心挑战自己,当他一次次战胜困难的时候,害怕的心理自然而然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抗挫的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在孩子失败后,要温情地鼓励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都希望自己孩子一生都能顺顺利利,但是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对于孩子来说,失败后,都离不开家人的温情与支持。

作为父母,我们要把挫折当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要逃避它,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这样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要用温情去温暖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挫折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引导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

和伟人相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都为人的传记多了,就能让孩子感受到人生就是不断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激起孩子向挫折挑战的信心,再次面对挫折的时候就不再退缩了。

6.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 篇六

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成人遇到孩子问题,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是潜意识的作用。如果成人带着负面情绪去批评孩子,孩子首先收到的就是愤怒、恐惧、担心、害怕等负面情绪,这会让孩子掉进恐惧、担心、害怕,或者愤怒、冲突等的情绪对抗中,妨碍批评的效果。

其实,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情绪只是潜意识告诉我们,现在有点事情出现了,需要我们及时处理。伤害我们的不是负面情绪,而是我们选择活在负面情绪里。情绪是用来沟通的,是用来表达的,不是去发泄的。一个人越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

这里介绍一个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5 步):

第 1 步,停下来,深呼吸,让身体缓和。

第 2 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

第 3 步,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第 4 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 5 步,表达自己的需要

举个例子,孩子因为整天玩手机,几次善意提醒,但是孩子依然拿着手

机玩,作业也不做。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母亲这样来处理,批评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 1 步,让自己停,停,停,冷静,冷静,冷静。

第 2 步,自问自答:我怎么生气了?孩子不听话。

第 3 步,自问自答: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孩子做作业,不要玩手机。

第 4 步,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真的很烦躁,我很难受。”

第 5 步,对孩子说,“妈妈很担心你的学习,我想帮你,但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好吧,妈妈相信我们可以想到办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好复杂,或许你自己也有更好的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是让自己离开负面情绪这一本能反应,刻意、故意地(对初学者)管理自己,让情绪来帮助我们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我们善于让正面情绪给我们快乐,负面情绪帮我们想办法改变,我们就可以面对孩子的任何问题,从而帮助自己和孩子获得更多的幸福可能。

2.处理孩子的情绪

其实,成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离有效的批评不远了。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成人要避免以下四种情绪处理误区:

(1)交换。就是给一些孩子在乎的价值企图让孩子的情绪消失。例如给孩子糖果要他停止哭泣,停止吵闹就答应孩子的条件。这样做短期可能有效,但是暂时性的。当孩子再次出现问题,只要不发生交换,情绪问题依然存在,孩子交换的条件有时候会变本加厉。

(2)惩罚。把负面情绪看作恶毒的东西,是不应该出现的,孩子应该受罚,就像威吓孩子说再哭便会打他。这样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情绪。比

如,“你再生气,妈妈就把你拎出去......”

(3)冷漠。认为情绪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处理。所以,完全漠视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比如“你哭好了再来跟我说,你先冷静冷静再来跟我说......”

(4)讲道理。就是说大量的道理,而不顾对方的感受,这很容易使孩子陷入更大的情绪困扰中。孩子是活在感受中的,当一个孩子难过,伤心,委屈,愤怒等情绪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分析、大道理。因为在情绪化的状态下,任何道理都是杂音。所以我们看到有时候在父母跟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的时候,孩子突然会给父母来一句,“你说完了吗?说完的话,那我回房间去了”。

以下三步是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供各位参考:

第 1 步:接受孩子的情绪。

例如,“你看起来有点不开心”;“我感受到你有点委屈”;“我知道你很生气”。

和接受孩子的动机,孩子就会感觉被接纳一样,理解孩子的情绪,就会让孩子觉得被理解。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收到的是这样的信息:“孩子,你对我很重要,我很在乎并理解你的感受。”在这个信息背后是一种可能和探索:“孩子,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被理解,被尊重是孩子和成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前提。

第 2 步:描述孩子的内心。

例如:“你很想提高成绩,但是找不到好的方法,因此很苦恼,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妈妈刚才批评你,你觉得妈妈没有尊重你,你很失

望;你很想买那个玩具,但是妈妈不给你买,你觉得妈妈不爱你了,你很生气”;“小明那样子对你,你当时一定感觉很没面子,感觉受欺负了”;“他们那么说你,一定很不好受”。保留孩子的尊严和自信,孩子会更愿意听从你的引导。

第 3 步:处理孩子的事情。

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对话,“如果重新来过,你会如何选择”;“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以后妈妈不小心说错了话,你会怎样和妈妈说?”这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家庭教育的培训班,在学习中途我出去上卫生间,正好有位年轻的妈妈出来接电话,在走道里我听见这位妈妈这样批评他的孩子:“怎么啦,你哭什么哭,妈妈在外面忙呢,你不要老是来烦我,要听话,知道吗。”其实,正确的沟通应该是:“妈妈听到你哭得很伤心,很难过,你一定是受委屈了,妈妈好想来陪你,可是现在妈妈有重要事情,等一结束妈妈就来陪你......”很多时候,解决了孩子的情绪,就是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往成人引导的方向走,在这个过程中,批评应该是隐而不露,悬而不用。

3.学会使用正向语言

生活中,我们成年人批评孩子,是“杀人不见血”。比如孩子做作业感到苦恼、焦虑、困惑而情绪不好时,教师会说:“这么简单都不会,笨得要死,其他小朋友早就学会了,就你不会!”孩子在批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类似伤害,很多情况下是在成人的无意识间造成的。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成人本身就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类似伤害;另一方面是成人缺乏通过正

确批评孩子来支持孩子发展的能力,而正确批评孩子以及支持孩子能力的语言系统是需要学习的,这也是当前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或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以下,我就以日常语言伤害为例,来说明错误的批评(前面一句)和正确的批评(后面一句)的不同。

笨得要死!vs 再来一遍,试试看。

你猪脑子啊!vs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要做对不容易。

为什么撒谎!vs 告诉我,你在担心什么?

你为什么考这么差!vs 这次考试哪些是满意的,哪些是不满意的?

又考这么差!vs 你的分析比这次成绩更重要。

你越来越让我失望了!vs 你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你太不负责任了!vs 这件事你付了什么代价?

你老是拖班级后腿!vs 同样的错误,我们如何不再重犯?

为什么迟到的总是你!vs 我相信只要你注意,下次一定可以准时!

你让我们班丢脸!vs 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

以上所列举的前一句句子,这些无意识的言语伤害作为一种精神伤害,是远远大于物质匮乏对孩子的打击的。而孩子如果在犯错误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得到的是正向的语言,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力量来向内探索,从而看见自己不足,提高完善自己的意愿和动力。总的来说,俯下身子,和孩子做真正平等的朋友,帮助他们看见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家长,孩子就会和我们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我们应该怎样批评孩子

大人对孩子发火,往往并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误本身有多大,而是大人被其他的情绪所左右。大人心情好时,孩子再大的错误也可以原谅,心情不好时,一点小事也可能勃然大怒。

记得儿子小时候,有一天,他吃完西瓜,装西瓜皮的碗放在茶几上,还有光碟、图片等等,乱七八糟一大堆,他却任其乱着,一点不收拾,自己在那里忘情地看电视。这种情况其实经常都有,大部分时候是我悄悄地帮他收了,或者提醒一句,让他自己收拾好。那天我却突然大光其火,冲他吼道:“你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桌子这么乱也不收拾一下!”

儿子从电视里醒来,笑嘻嘻地看看我,平静地说:“别吼嘛,是我不对,你提醒我一声,我不就收拾了嘛!”边说边端起西瓜皮碗往厨房走。

我突然一下就惭愧了。一点小事,我这是发的哪门子火?不对的不是儿子,是我,是我自己因为心情不好而发泄到他身上。其实,孩子的一些所谓错误,并非有意为之,往往都是出于疏忽。他需要的不是责怪,而是提醒,轻轻一声提醒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可能被我们的怒火弄得不可收拾。幸好儿子有一分平和,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也让我感动于他的宽容,阴霾顿时散去,阳光重回心中。

很多时候,我们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在对孩子作出负面评价时,不是客观、公正、善意、平和的,像我那句“你一天到晚......”这种句式就是典型的指责而不是批评。类似的句式还有“你从来......”“你总是......”“你一贯......”,凡是用这种句式来评价一个人的,都是指责,都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都违背了就事论事的原则,都不能令人信服和尊重,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让事情更糟。

对孩子的批评最好就事论事,只评价事实,不分析动机,因为你无法知道别人真实的动机。以己之腹,度人之心,这里面难免有偏差,不仅有失公正,还很容易授人以柄。假如你的揣度并非善意,无异于强加给人罪名,那就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火上浇油。

一些家长在孩子犯错以后,除了滔滔不绝地谩骂讽刺,还一定要深挖动机,剥掉他最后一丝遮羞布,让他的伤口,他的无能和拙劣,都彻彻底底暴露出来,最后还必须深刻检讨,当场认错,恭恭敬敬听你的训斥和羞辱,直到他的可怜兮兮终于让你心软,让你满足,你才会饶了他。

但这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认错”本应是内省的结果,如果孩子的内心并没有认识到错误,或者内心虽然认识到错误,但处罚过于严厉而缺少善意,这个强迫“认错”的过程就会成为一次屈辱事件,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侮辱!

我们常常不能察觉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无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攻击性的语言都会令对方反感,甚至引来回击。假如批评变成了指责,就会让对方把注意力放在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辩解)和抓住你的漏洞(反击)上,结果你话语中正确的部分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向着相反的方向理解,不正确的地方却被对方重点关注,成为攻击的目标。这就成了一场战争,相互攻击,双方都伤痕累累。

情势一旦誓不两立,心思就全在胜负上了,没有谁会在意你说出来的是不是真理。所谓“良药苦口”,那一定是在对方深知自己病得不轻,这碗药一定要喝的情况下,苦口才会被接受。而实际上,就批评这件事来说,深知自己病得不轻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有病的不是自己,所以往往

难如你所愿,心甘情愿喝下良药,并且感谢你的救命之恩,相反,他记住的只有“苦口”。

批评是一种否定的表达,如何表达否定而又不造成冲突呢?“平静”是最重要的。你必须是温和的,善意的,不会在情绪上伤害对方,对方才能以理性的态度来接纳。很多时候,批评的失态,或者批评的扩大化,其根本原因都是情绪化,批评者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忘记了批评的根本目的。

批评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打击一个人,而是解决一件事,帮助人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你希望对方怎样做?不妨直接说出来,不必非要严重否定错误答案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很多年前,我开了家小公司。有一次,当我批评一个员工时,她诚恳地说:“我确实错了,那么你希望我怎么做?”我一下就对她刮目相看了。只有她不被我的情绪所左右,将沟通引导到更有效的渠道上。我立刻停止了批评,进入探讨解决方案的阶段。接受否定意见时,还能传达出正面能量,这表现了她内心的强大。后来我们成了朋友。

7.教育孩子,家长做什么 篇七

一、与孩子平等相处

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并不说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贴心、关系最密切的人。要想与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父母就要与孩子交朋友;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就要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情感、他的意愿、他的选择甚至他的隐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你交流思想。而你的话也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并与你产生共鸣。也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要倡导民主的教育方法,在父母的引导下给孩子一定的平等权,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有效方法,所谓的“棒打出孝子”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最宝贵的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原谅人的品质。人心与人心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的高山的回应便是“我尊重你”。

二、给孩子全面的教育

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陈旧,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教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认为只有进重点中学、上大学,才能成材。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家长与孩子嘴边提到的最频繁的字眼。甚至孩子“考多少分”成为许多家庭气氛好坏的晴雨表。而孩子的核心问题,是要学会解决学习当中不断遇到的难题。人生是用活的方法解决活的问题,社会上每分每秒都在考“能力”,未来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孩子的标准,整个人生弄懂和解决任何问题几乎都是靠自学、自悟。自学自悟能力差的人,人生中就有很多的东西绊着解决不了。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要辅导孩子学习,还要让孩子各个方面都全面发展。等到上了大学,还不会自己独立生活,也许就是家长惹的祸,我们也不愿意看到这些似笑话但非笑话的故事继续重演。

三、给孩子创造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一个人具有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说到这里,有的父母或许认为,我的孩子不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他产生不出什么有社会及个人价值的东西来,那是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其实,这是家长们的一种盲目认识,把创造能力看得太神秘,太高不可攀了。不要用言语去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或许你的一句话“这孩子太笨了”就有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既然家长说我笨,我就干脆笨下去算了,导致他永远不会,也不肯学下去。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并不能创造出什么“震撼世界的东西”,但他们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只不过是他潜在的创造力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罢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当您的孩子画出一幅标新立异的图画时,那是他创造力发挥的表现;当您的孩子把手电筒、摇控器、玩具大卸八块弄得乱七八糟时,那也是孩子好奇心和创造欲望的表现;当孩子说出一句新颖的词语,唱出一首自编自创的歌曲时,那都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家庭中,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细心的家长就不难发现,孩子随时都有创造的潜在能力,关键是家长如何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总而言之,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贵在家长做有心人,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那么,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你身边的小宝贝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

四、家长要多读一些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

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调查问卷中有“家长列举自己读过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项内容,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25%的家长读过《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23%的家长在这一项中列出的是《唐诗三百首》《育儿家典》一类书籍;17%的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25%的家长在这项调查中留下空白。专家认为,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8.家长该如何激励高中孩子好好学习 篇八

用实力说话。成绩是选择文理科最实际的依据,学生和家长可根据高一以来最重要的几次考试,综合考虑文理哪个学科更有优势。如果你的政治、历史比较不错,而物理、化学比较差,应考虑读文科。凡各科成绩比较一般或基础偏差的学生应该选理科,因为理科在报志愿时,有更多的选择。有不少学生认为,文科比较好读,大多数学科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偏见。文科高考注重对能力的考察,要想拿高分需要实力。

以兴趣为取向。学生在文理科目比较均衡的情况下,个人的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倾向是选择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会感觉有压力。同时,个性倾向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可以选择文科,而倾向于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选择理科。只有将兴趣爱好、学科优势和个性倾向结合在一起时,孩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做职业规划很重要。学生家庭的职业背景、孩子未来的职业取向,是在考虑文理分科时的重要因素。比如孩子想做医生、工程师等,就必须选择理科。如喜欢文学,将来想做记者、编辑,就可选择文科。

那些高一最重要的事儿

1. 重视平时、成就高考。

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开始,抓住高一,让自己一开始就能占据领先位置,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的高考经验显示:对高一的重视程度和3年后的高考成绩成正比关系。学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高一抓起。

2. 提前动手,从容应对。

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放松中,但是学习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学生要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

3. 发现漏洞、及时弥补。

9.教育孩子,家长该如何做 篇九

2-4岁,鸡蛋碰上石头

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顾名思义就是说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从言行上给予对方有声或者无形的反对。拿到家庭教育中来,就是孩子情绪反作用在家长身上,在家长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张力。

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的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马上说不,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说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

看到这些现象,我经常会想到:孩子有时像“鸡蛋”,家长抓在手里,任凭你怎么用力,鸡蛋都不会破——家长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而有时看到一些家长那种强行想改变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觉更像“石头”——冰冷、无情、生硬。

追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并不难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达,我有想法

对于2—4岁左右的孩子,从最初的吱吱呀呀对大人们来说所有点不知所云,到清晰说出来话来想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这说明宝宝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他们的话有时更倾向于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尽管有时很“夸张”,有时还会向大人们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要求——尽管有时无法“兑现”。但是由于宝宝们掌握的字、词汇量很少,无法真实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一些家长缺乏耐心,又不认真观察,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家长便会错误理解孩子的本义,孩子本来说向东,家长理解成了向西,这难免让宝宝不满意,甚至闹情绪了。

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特别是很多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家长,哪能任凭宝宝们不“听话”呢。这还了得,这不坏了我们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我是你爹你娘,不听话还了得!在劝说无效下,结果是非打既骂,企图逼孩子就范,可是已经有了表达能力的宝宝们,此时已经不再情愿受爸爸或者妈妈“摆布”了。

当一方要求:你必须听我的。另一方却是我要说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亲子矛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吧?

原因之二: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游戏心理

家长们常常会忽略2-4岁的孩子们有一种游戏心理。当大人们经常制止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很好玩儿。

比如大人说:那个加电的插座很危险,千万别动,当心电着你,可是有的宝宝偏就在家长的提醒下非要关注一下,要么用手去捅一捅,要么用小棍什么的去动一动。还比如,当大人强调:快点吃饭,别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宝宝,就在那给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时气得大人恨不得给两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有时大人干脆就在孩子身后追着喂饭,弄的一顿饭吃的鸡飞狗跳墙。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们可以环顾四周去观察,在此不多举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单向思维”不容忽视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维是属于单向的。孩子们经常会大脑不转弯,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劝,总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干,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想法,家长只需要冷处理,或者装看不到,或者采用延迟满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楼下了,把玩具忘家里了,这时如果你说:我们已经下楼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让你上楼去拿,怎么办?还比如几个宝宝在一起玩,你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别人动哪件都不行,别的小朋友一动,他就要、争、抢,结果弄的哇哇大哭,场面很不好控制,怎么办?

对于“第一反抗期”里孩子们的表现,不管顶嘴也好,还是游戏心理也罢,都需要家长们冷静面对,用不着去和孩子们着急,也不用去焦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郑重告诉孩子一遍或者两遍就够了。如果他们仍在自顾自地做着手里事,或者在专注于玩儿时,请不要再说第三遍了,如果你这样做了,就等于白白浪费你的感情。因为孩子压根就没听你说啥,更没有去执行的意愿。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话,就等是废话了。

面对充耳不闻的孩子,请家长冷静地走到孩子身边,不妨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孩子,这时你会发现专注于手里事情的孩子,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抬起头望着你,这时做为家长,当能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时,意味着你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的时候了。这里要提醒家长一点:尽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话语,而是用请求帮助的口吻。因为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来说,非常愿意帮助人,甚至他会毫不推辞地愿意接受你的请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马上去干某某事”时,孩子可能会反驳“凭什么是我去,为什么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话,便会让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制定家庭规则,少去唠叨说废话

很多家长忽略制定家庭规则这点,这对于引导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关注规矩,让孩子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你小孩子一个人用的。当我们的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孩子便也习惯于遵守了。

对于处于游戏状态下的亲子沟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听,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们,请家长们干脆还是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比如对于吃饭,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你就饿到下一顿吧。

当孩子真看到因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时,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经验和教训,不用多说,自然就会老实多了。如果孩子还拖拉,如法,几次后,孩子便自觉了。家长全然不用担心孩子会饿坏了,只要饭后不给零食,不去给孩子骄纵,好的饮食习惯很快就会养成的。

在这里郑重提醒家长们:不要唠叨孩子,唠叨孩子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唠叨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唠叨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用简洁的话,合适的语调,走到孩子身边,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诉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这就足够了。

方法三: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对待“第一反抗期”的宝宝们,家长无需急三火四地给他们讲道理,更用不着武力来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静一些,用注意力转移法,将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实现的想法给转移了,便可以让孩子顺着你的思路走了。

有时一些家长非要给孩子讲一番道理,来证明孩子是错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对孩子来说,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成人语言并不会完全理解,这时对孩子讲道理,试想,正处于情绪里的孩子,哪能听得进去呢,相反家长会越讲心里火气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单向思维仅关注事本事,并不会一定要实现,只是想法罢了。

比如有个三岁宝宝晚上要吃饼干,天已经黑,不方便去买,这时家长何不采用想像的方法来和宝宝“画饼充饥”呢,可以和宝宝一起想像,对我们要买一个大大的饼干,我们要买好多好多的饼干,我们要那种巧克力的饼干……当和孩子一起展开丰富的想像时,过一会儿再看宝宝,基本上就会忘记买饼干这件事了,也不再闹着要饼干了,一切都在快乐的想像氛围中解决了。

注意力转移法,家长要灵活运用,在宝宝们闹情绪的时候,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给自己一个寻找方法的间隙,同时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强的心理。

7-9岁:当矛遇上了盾

第二“反抗”期

对于矛和盾来说,两者属于进攻和防御工具。

此时如果把家长比喻成“矛”的话也未尝不可。且说家长之“矛”一般都会体现在试图改变,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坏习惯方面。比如有一些孩子对学习逐渐不感兴趣时,家长便想着办法想解决这种现象,先是说教,当说教不起作用时便批评,当批评也不起作用时,便会动用武力,企图用强力来改变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拖拉、磨蹭的习惯,不管家长如何督促,如何大嚷大叫,仍然于事无补。还比如有些孩子的耐性差,做什么事都坚持不了几分钟,不管家长如何去鼓励,去打气,仍然会半途而废等等,所以当家长再锋利的手段“矛”遇到孩子时,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理之防御“盾”。

再看看孩子们心理防御之“盾”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在逐步走向独立,特别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们,此时已经有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当思想有独立意识时,行动的独立便会逐渐表现出来。

比如,孩子们经常会放学在路上和同伴玩儿,回到家写完作业后,也会急不可待地去楼下找小伙伴去玩儿,周末更是如此。当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如此疯狂地玩儿后,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气在肺腑之上。因为很多家长非常不情愿看到自己给孩子设计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被孩子们就这样玩掉。

于是家长们便会阻止孩子去玩儿,或者把孩子关在家里写作业,不允许随便出去玩儿,或者不允许看电视,或者不允许用电脑等,结果呢,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自由时,在父母的严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愿地呆在家里,没有自由和活泼做为吸引和动力的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于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边写作业边玩儿,这还不算,作业中经常会发现有错误,字也会写的很潦草,橡皮擦留下的痕迹让作业总显得邋里邋遢。

孩子们为什么会在心里逐渐构起了防御之“盾”呢?

最关键有以下几点,被很多家长忽略掉了,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一点,孩子是在玩耍中让自发性得到成长的。

小学二、三年级,也就是孩子在7-9岁的时候,这一阶段还被称为“小团伙时代”。相互投机的孩子们组成“党徒”在一起疯来吵去,或跑到老远的地方去玩耍。这是孩子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对孩子心理了解的话,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自由时,第一反应就是反抗,表现出来的行为,诸如:顶嘴,父母让让这样,孩子偏不,并且会说出一大堆理由。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无果的情况下,干脆就沉默下来,用不说话来反抗。这样一来,亲子沟通关系就急转直下,让家长有些束手无策了。其实,在与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们的自发性会不断地发展着。

如果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过分地加以强制,往往会孩子心情压抑,不能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使孩子人格形成发展受阻。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孩子,请家长首先要思考一下了,你是否过度地限制孩子玩耍这一天性和自由,如果有,就需要我们的家长赶快解除紧紧束缚孩子自由心灵的绳索吧。

第二点,培养孩子的学习意愿。

缺乏学习意愿是自发性发育迟缓的缘故。孩子缺乏自己思考,自己决定想做的事情,不依赖于他人而能自主一切的能力。家长也应该反省一下,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在于前期的发展受阻,而不能归于孩子自身。更不要用打击性、诱导性的言语来说教孩子,比如“不好好学习,大了只能捡破烂了”,“不学习就没有好出路”,“孩子,父母都是为了你好呀”等等,这种说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理,或者出现对于目的的错误判断。

“无言之行”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孩子学习的意愿就逐渐形成了。如果想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家长必须要明确告诉孩子:你自己的时间由你来支配,爸爸和妈妈不会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玩儿也是你自己的事儿,一样重要!对于学习和写作业,是你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儿,因为明天老师要检查你的课外作业。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时、认真完成作业,你就会获得更多玩儿的时间,否则你的拖拉和磨蹭只会让你学也学不好,玩儿也玩不尽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时间成本计算,让孩子明白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花在玩儿上的时间有多少,让孩子在对比中通过效率提高来减少学习时间,增加用在娱乐和玩耍上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孩子对待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点,发觉孩子的潜能,认真地培养一项优点或特长。

时下,在孩子学习兴趣或者特长方面,“一窝蜂”,随大流的现象比较常见。很多家长往往会给孩子安排特长培训,比如同时给孩子安排几项特长班的学习,比如钢琴、舞蹈、书法、英语等的培训,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里,往往让孩子疲于奔命。

当孩子对特长逐渐失去了好奇心、兴趣感时,便在枯燥和无奈下应付了事,时间长了家长看在眼中,自然会情绪失控,当孩子在批评和指责中产生厌烦的情绪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抵触,甚至会磨灭孩子对于其中一种可能产生的兴趣。

所以,如果家长们不认真去观察孩子对哪方面有潜能的话,盲目给孩子报兴趣特长,无异于饮鸩止渴,到头来家长和孩子都会烦恼和痛苦。细细想来,孩子到了初中以后,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学习特长呢?几乎绝大部分孩子都因学习紧张而放弃了。那么与其这样,为什么还要让孩子牺牲大好的自由玩耍天性呢?

所以,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自由选择或许比毫无意义的强加干预更能发掘孩子的潜能,成人的态度与选择强加于孩子身上往往会受到相反的效果,其结果招致逆反或罢工,以至于关系紧张。

第四点,父母要勇于认错,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批评与建议。

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往往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很多家长看孩子戴着强烈的世俗色彩,比如会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结果会发现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结果让孩子非常受伤害。甚至让孩子越来越不信任父母。

当家长失去孩子的信任时,试想,家长的话还有权威性吗?孩子还能认真听家长的安排和布署吗?特别是很多家长带着强烈的自我情绪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后,更会回避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有时我们家长应该适当倾听一下孩子的批评与建议,必须要态度坦诚,勇于认错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这种态度的重要性在于“以身作则”的教导孩子,让家长身上的“自我反省”成为最好的诚实示范。

第五点,给孩子充分的思维与娱乐空间。

现在的家长往往过多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自我发展,并把自己的观点不加节制的转达给孩子,以学习为理由剥夺了孩子的娱乐空间,让孩子在“无理由、无快乐”中成长,个性受到了限制,一旦忍耐到一定限度,孩子也会爆发。

比如有一个家长最近在咨询中向我倾诉:“韩老师,我最近特别感觉到焦虑,我家儿子动不动就和我说,唉,活着真没劲,还不如死了算了。你说孩子才8岁,为什么就死啊活啊的?”

我告诉这位家长,你们的强迫式教育,已经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比的压抑,有时甚至是愤怒了,当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时,肯定会朝消极负面的方向去发展,严重者会心里出现问题,造成人格和心灵出现激变现象。所以家长要放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以节制。自由的身心发展是孩子生理、心理年龄同步成长的重要保障。

第六点,要给孩子正面树立“好孩子”的评价标准。

经常会听一些家长唠叨,嫌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完全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有些乖顺而不让大人操心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性发育缓慢的结果,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隐藏着更严重的成长危机。

成人如果不能改变评价标准,“好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孩子”。“捣蛋”,“嬉戏”,“胡闹”,“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发性的体现,不能一味地进行打击,要在有所限制中进行保护。

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上述现象时,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并不一定出现什么问题,而是由于教育和引导不力,或者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走向错误的成长方向。

比如有些孩子虽然有些小问题,小毛病,家长如果总是指责和埋怨,时间久了,孩子便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反正我没有什么好的,随便你们说什么好了,于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理性地告诉孩子,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至少应该是乐于帮助人,善于团结友爱人,诚实热情地去积极做事等等。

总之,家长一定要重视第二反抗期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这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必须及时进行更新,认真了解孩子的心声,做好亲子沟通的改善,否则,会让在第一反抗期中沉淀下来的问题,再同时带上第二反抗期所产生问题继续成长。如果真的是这样,孩子的问题会慢慢变成顽疾,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将会无法去做转变。到那时,亲子关系将会因为孩子关闭了交流的大门而无法沟通。

12-16岁:火星撞地球

第三“反抗”期

当如水的时光,在孩子们嬉戏玩耍中悄悄流走时,青春期岁月悄悄来临了,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家长们蓦然间便感觉孩子们如那雨后的春笋一样,茁壮成长起来。

走过了懵懂无知活泼任性的第一个反抗期,又度过了自我感觉良好倔强坚持的第二个反抗期,家长在与孩子们磕磕碰碰的接触中,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寒暑。然而,成长总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成长中也总会伴着无数的快乐和幸福,也会伴有寒冬、酷夏,甚至是惊涛骇浪。当家长们突然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又面临一个前所未所的压力时,心情又开始了五味杂陈。

案例一

小雪,女14岁,初中二年级,在爸爸和妈妈眼中,属于小公主型的宝贝,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而当女儿进入青春期后,那个曾经很温顺乖巧的小公主形像,一天天变了,变得让妈妈非常担心,又非常焦虑。女儿对学习索然无趣,也极少花心思去用在学习上,相反却在吃穿打扮上花尽心思。一谈到学习,小雪便会和妈妈大发脾气。一谈到做家务,小雪也会把责任完全抛给妈妈,只认可自己是孩子,做家务这些事,是全职在家妈妈应该干的事。最让妈妈无法接受的是,女儿小雪开始早恋了,这还怎么了得啊,真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寝食难安。

案例二

小兵,男13岁,学习成绩一般,脾气暴躁,喜欢网络游戏,爸爸和妈妈把家中电脑上了密码,加了锁后,小兵开始在家庭以外寻找一切可以玩网络游戏的机会,去同学家,去网吧等。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劝也劝了,求也求了,一切皆无济于事。看着学业一天天荒废的小兵,爸爸和妈妈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青春期,这个让无数家长头痛且无奈的人生成长阶段,就这样来临了。

之所以把“青春期”这个独特的人生成长阶段定义为“第三反抗期”,我是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把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区别开来。更不想把家庭教育问题与心理咨询问题完全混为一谈,因为就家庭教育而言,其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宽泛,也更灵活,也更艺术。

将“第三反抗期”的孩子比喻为“火星”,我想应该从孩子的性格和脾气这些心理和行为特点上来浓妆淡抹地形容一番。“火星”之火,有时只是微弱的火苗,而有时会燃起无名之烈火,再看家长这颗“地球”,不小心便会被闯入大气层的“火星”给碰撞一下腰部。那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诸如男孩儿,亦或是女孩儿,都有哪些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呢?

特点一:自我意识更强烈。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时的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家长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如果家长们去人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比如案例一中的小雪,当妈妈看到孩子在穿衣打扮方面有些消费过度时,便劝女儿,可是换来的却是一顿白眼和斥责:“同学都有名牌,为什么我不可以有?你就这么小气?”几句话让妈妈感觉气愤又无奈。

特点二:经常与家长“南辕北辙”。

你说东来我偏要向西,这样的行为特点,往往让很多家长非常恼火,本来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这样做的事,现在想好心劝孩子不要这样做,可是孩子呢?偏就不听,偏就我行我素。比如还是案例中的小雪,平时妈妈想让女儿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女儿则一扬眉:“你做为全职太太,这点活还用得着我吗?再说我也不会用拖把啊。”再瞧小雪妈妈,几乎是欲哭无泪,事后一想,自己还真没有教育和引导过孩子做过家务。

特点三:行为标新立异。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常常是喜欢追求潮流的一代,这点往往让家长非常难于接受。比如在电脑和网络应用上,家长越是担心孩子们迷恋网络,耽误学习,越是想制止孩子们,可是到头才发现根本阻不住这个口子,就像对待洪水猛兽一样。尽管有的家长去追查孩子的网名,到头来却发现连个网名都无法输入查找之中,原来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反侦察,发明了“火星文”,那种奇怪的符号简直让家长束手无策。比如有一个16岁的女孩儿,让妈妈感觉很不理解,女儿每天晚上睡前把白运动鞋子擦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是第二天早晨却胡乱用清水抹一把脸就跑了,家长甚至并不明白女儿头上乱糟糟和脚下白白的鞋子,是到底为什么。

特点四:请不要窥探我的隐私。

很多家长常常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在琢磨什么,因为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沟通产生了问题,甚至是障碍,孩子有什么话也不给你说,这不是急死个人的事儿?于是很多家长便想着办法窥探孩子的隐私。比如有一位妈妈担心女儿有早恋的现象,便经常关注女儿的QQ空间,经常关注女儿的日记和抽屉。可是有一天,女儿突然怒气冲冲地告诉妈妈:“请您以后不要再私自翻我的抽屉了,好吗?拜托了,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了。”女儿的话让妈妈傻了眼。事后,妈妈终于弄明白,原来女儿设了机关,做了记号,只要自己动女儿的抽屉,就会被女儿察觉。

特点五: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别管我。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迷恋于网络游戏,或者热衷于读网络小说,没事折腾QQ空间,再去看孩子们的家长,不是赌气,就是指责,甚至还有干脆断网的现象发生,这样做,几乎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对于孩子们的个性化喜好,很多家长缺乏支持和理解的态度,仍然把全部目光都放在学习和成绩之上,如果看到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没有按自己要求去做,便会很不高兴,可是家长们没有想到的是,越反对,孩子越去做。

特点六:坏习惯已经让某些行为产生了惯性。

在家庭教育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问题,就是孩子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非常苦恼,道理说了千百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孩子该稀里糊涂地玩儿还是玩儿,根本没有危机感。比如有一位家长,看到即将中考的儿子仍然在我行我素,看在眼中,急在心上,没有什么办法,有时一提醒孩子,儿子便会说:“你考试?还是我考试?我都不急,你急什么?要不你考算了。”一句话,差点没把家长给晕倒。事实上,家长完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从小没有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反,懒散的坏习惯倒是越大越显现出来。

面对“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心理和行为特点,家长们又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观念呢?如何解决亲子沟通中遇到的矛盾呢?我想给家长们一些建议。

第一,放弃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缚,还其自由。

在孩子成长的几个阶段中,特别是到了“第三反抗期”——12—1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到了独立放飞的阶段,如果这时家长们仍然紧紧束缚着孩子,必然要招致孩子的强烈抗争,上述几个特点分析中,都不难看出,孩子面对家长的管束,几乎都表现为一种张力。所以,对待“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与其如堵洪水一样,莫如用疏导的方式,给孩子们以自由,还他们飞翔的天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们体验到翱翔的快乐后,认真对待爸爸和妈妈的意见和建议了。

第二,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孩子。

在现代育人观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严重缺乏。这源于很多家长总把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仍当几岁的小孩子来看待。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们多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商量和决策,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同时让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艰辛,也会唤醒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当感恩之情被激活后,孩子自然会多体谅父母,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务,比如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比如合理安排用电脑学习,或者安排游戏时间等。

第三,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要冷处理。

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与孩子在沟通中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是针锋相对,毫不示弱。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我想告诫家长们:您一定要冷静下来!当“火星”光顾“地球”时,眼前要做的事,必须要调整星球的姿态和轨道,完全没有必要正面相撞,对于两者俱伤的后果,为何不选择避让来解决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仍是非常适用的,特别是针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家长的情绪会主导着孩子的情绪,家长退让了,孩子也就成了一只巴掌,拍不响了。

第四,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理性应对。

很多家长缺乏对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平时也缺乏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资料,这就导致家长们对孩子读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针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去沟通和交流了。事实上,“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正值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让男孩儿和女孩儿们身体内充满着躁动和不安,特别是感情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往往让孩子们更容易出现看待问题的偏激。而这时,家长必须要在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去理性做好亲子沟通,从说话的语气、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第五,家长要多了解时代接受新生事物,“代沟”。

很多家长总爱陷入一种经验式的思考问题方式。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的经历或者观点来管教孩子,这样做的家长恰是忽略了时代在进步,时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果家长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观念,在亲子沟通中必须要出现“代沟”。当孩子感觉家长不理解自己时,慢慢也就不愿意和父母去废话了。比如网络之于很多家长,由于家长不学习、不了解、不实践,对网络就有一种戒备之心,这恰会造成与孩子之间无法沟通,甚至无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合理应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

第六,树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唠叨和指责,榜样示范。

明智的家长,一般不会随便开口去指责孩子的,总会先冷静观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都有哪些等等,然后再运用技巧去和孩子做沟通。同时家长还要充分重视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榜样示范!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眼睛是雪亮的,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果家长们在自己的形像上多下点功夫,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勤奋培养自身好习惯,面对孩子时,正应了:桃李无言,下自成溪。孩子对父母自是多了几分敬重,自然也就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而做事了。

第七,家长要对孩子个性化的行为特点,正确引导。

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处处体现着个性化行为,而我们很多家长总是看不惯孩子的个性化行为特点,动不动就指责和批评孩子,甚至强迫孩子去改正。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招致孩子的反抗。比如孩子想弄一个很奇怪的发型,穿一件很另类的衣服,面对孩子的个性化特点,家长首先就要从校规校纪来引导孩子,让孩子正确认识,不是爸爸和妈妈不允许你这样做,而是学校有规定,我们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比如孩子在家里想打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时家长就必须要考虑到运用家庭规则来约束孩子了,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家庭规则不是针对他个人而定的,是全家人都必须要遵守的。

第八,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10.教育孩子,家长该如何做 篇十

孩子在玩的时候会担心别的孩子是不是在学习,看到别的孩子提前交卷时会紧张心慌,担心考不好会有什么后果等等。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不要去跟别人比,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同时可以告诉孩子,生活的路还很长,放手去做就对了,不要顾虑太多。

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现在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那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增强了孩子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了。

树立孩子的自信

首先家长自己要相信孩子,不要问孩子“能不能考上?行不行?”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还有谁相信他呢?每一次考试、做习题,可以对孩子的进步提出表扬鼓励,然后再分析错在哪儿,如何提高。当然,孩子的自信也不光是学习方面的,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品质也要多给予肯定,孩子对自己有了自我认可,在各方面才能良好地施展发挥。

营造轻松氛围

11.教师感悟:教育,该如何教育孩子 篇十一

11月14日电 沅江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今日晚间发布消息:11月12日下午4时许,沅江市三中(沅江市黄茅洲镇)高三某班学生罗某杰(男,16岁,沅江市草尾镇人)与班主任鲍某(男,47岁,沅江市阳罗洲镇人)在学校发生争执,罗某杰用刀具刺伤鲍某致其死亡。经过公安机关缜密侦查,11月13日,罗某杰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沅江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事件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教育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对死者家属和学校师生开展安抚和心理疏导,全力做好善后工作。目前,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善后工作有序。

(以上是新闻内容)

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现实时,我们该思考什么,思考老师的的职业正在走向高危职业,还是说老师的教育方法需要改进,还是家庭教育的辅导需要跟进,还是我们教育制度的改革需要加强?总之 ,出现这样的事例,都是因为教育的方法上存在问题,关键原因是什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必须面对的是这个现实。

当我们看到这个消息时,我首先想去了解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赶尽杀绝?之后我还想知道,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在培养不能承受压力的孩子?我还想知道,高考、成绩,高考成绩真的是学生幸福的标尺吗?即使他有改变命运的征兆,但为了这个征兆,我们是否该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学生传输,高考之上的论调?是否该告诉学生“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犀利口号?当我们在追求一个目的的时候,请不要忽略我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人,不是屹立在风中只有高度而没有厚度的丰碑。

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但在当下成绩之上的排名中,老师的阵脚也已经混乱,当我们在为教育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更应该赢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和成绩的提高。成绩不是孩子一生的追求,能力和博爱之心,善良都比冰冷的数字要好上千倍。甚至,可以说,有爱心的孩子他的一生都是可以幸福的,虽说不能给社会创造多少财富,但他们能幸福的度过此生,足以。

我们教育孩子不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存在感和幸福感吗?为社会的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吗?最近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他也是在说道,我们不要每天都拿成绩说事,我们要学会面对孩子成绩的起起落落,因为只有我们不只盯成绩,孩子才能把成绩放下。今天看到亲子日记中一位家长也是,孩子考了90分,妈妈马上来了一句,怎么说这么少?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不错啊,帮助孩子去寻找原因,客服不就是了吗?改变习惯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但我们面对孩子的成绩时,我们总是以一种,这么少的心态去面对,不用说孩子,就是我们成人也很难承受这始终不被人满意的心。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要把成绩盯得太重,甚至不顾一起,这不把自己从上了不归之路。我们不能说老师没有原因,也不能说老师是原因的全部。但只看到成绩,是教育 而悲哀。看报道的一些新闻,也说明老师是个不很严厉,也不温柔的老师。从他的言语中也说明他是一位为了成绩有可能言语犀利的老师。

这个事实也在反馈给教育管理者一个方向,不要把老师都逼上成绩唯一论上来。对老师的任何评比,我们只拿成绩论说,学习靠成绩,卫生排名考分数,等当老师在分数中成长起来,我们的孩子也只能在分数中被装逼无奈。成绩只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卫生成绩也只是来督促老师去打扫卫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给老师好差定位的标准。教育剩下的不只是分数,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人的成长。我从开始上班都是坚持:习可以不学,但人不能不做。

面对这个现实,作为孩子的又一个教育者——父母,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我们每一次见面就是成绩长,成绩短。当一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饭的时候,我们老师一句,今天考试怎么样,怎么这么少啊?孩子本该有的吃饭心情也被这一问问回去了。我们要先接受自己的孩子,在想方设法去改变孩子。

作为孩子本身来说,我不想多说,因为我们成年人,都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呢?只给告诉孩子,我们低下头,向前走,在不远的前方,我们将度过此关。切记生命至上。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我们都把他们的严厉的言语,甚至是羞辱的当成一阵风刺肤而过。

12.孩子说谎话该如何教育 篇十二

核心提示:要杜绝孩子的恶意欺骗行为,原则上讲,关键是要杜绝该行为的“获益”。

惩罚要合情合理合度 常州武进热油泵

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在该案例中,妈妈的做法在这方面显然欠妥。对孩子撒谎的无情揭露,有可能证明妈妈的“精明”,但也证明了孩子的“无能”,证明了孩子是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当发现孩子说谎时,首先要了解情况,弄清孩子为什么要说谎,然后,仔细分析,区别对待,该肯定的肯定,该指正的指正。即使孩子是恶意欺骗,应该惩罚,也必须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尤其是抑郁质、胆汁质的孩子,更要把握好惩罚的“度”。

让孩子用正当方法获得尊重 常州武英热油泵

靠“忽悠”获得的“自尊”,不是真正的自尊,也不会长久。渴望被尊重,被接纳,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择手段,甚至恶意欺骗去“取宠”,引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蔑视。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想活出自己的尊严,首先要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尽量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撒谎不一定是坏孩子 常州市武进第一热油泵

如果笼统地说,撒谎的都是“坏孩子”,那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好人”了。因此,一定要给孩子说明撒谎的复杂性,例如,有善恶之分,有自我保护功能。例如,“坏人可以骗”,“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英国《儿童十大宣言》)。好人也可以骗,但必须是善意的谎言。例如,自己住校条件不理想,但是,又无法改变,怕家人担心,也可以骗家人说“挺好的”。

宽恕孩子的小错常州排污泵

13.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篇十三

01

别人有,我也要

几个月前,儿子跟我说,“妈妈,班里好多同学都用一种可擦笔,特别好看,我也想要。”

我说,“咱们家里有多少笔啊,都是买的特别好的,干嘛羡慕人家呢?再说,你有的人家也未必有啊!”

儿子想了想,叹了口气说,“唉,那好吧,那我就不要了吧。但是我们班小Z说了,那种可擦笔是世界上最好的笔,什么样的笔都比不了,而且班里好多小朋友都有,就我们几个人没有。”

一瞬间,我就觉得身体里充满了无处发泄的洪荒之力,别的孩子都有的东西,我儿子怎么能没有呢?这也太心酸了!

我于是火速打开电商网站,在大批图片中让儿子指出是哪种,他一下认出来,然后充满惊喜地问:“我要一支绿色的行吗?”

“一支?你们同学都有几支?”我问道。

儿子想了想说,“小Z有三支,其他人好像都是一支。”

我说,“那不行,咱买一套,10支,所有颜色都来一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一百多块钱买了整套笔,收到当天,孩子欢天喜地地写了擦,擦了写。第二天他把整套都带去了学校,过了三五日,那笔在家里扔得到处都是。

大约一周后,除了笔袋里一直放着的一支绿色的,其他九支,完全不见了踪影。我问儿子,笔呢?

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都找不到了。”

这件事中我的做法,我的先生是非常不赞同的,他从开始就建议我,既然说过不买,就不要买了,即便非买,按孩子心意买一支就好,否则未必起好作用。

我嘴上念叨着:“你不懂,买一套包邮。如果只买一支,再花一笔运费是很傻的。”

其实,内心深处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因为那十块八块运费,而是不愿意别人有的东西,我儿子却没有。

我的先生向来只表态,不干涉内政,所以买不买还是随了我。但看到儿子如此不珍惜轻易得来的一堆笔,最终稀罕的还是他想要的绿色那一支,我先生意味深长地跟我对视了一下,没有多说什么。

后来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非常郑重地要求我们给他买一个手机。他才一年级,要手机干嘛?他说,因为班里两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还有几个同学有自己的ipad,是他们自己专用的,想干什么用就干什么用。

我没即时答应孩子,当晚跟我先生商量,我说,“别人有,咱也能有,不就是个手机么,咱也给孩子买一个。”

还是我先生提醒了我,“你能不能稍微理智一点?不能孩子要什么就不假思索地答应,要让孩子理清思路,到底为什么要,要了做什么用,这东西是不是必要的。

否则,他现在要的东西,你尚且负担得了,日后等他要的超出你的负担能力,再怎么办?”

02

他的爸爸是校长

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是

我于是如一盆冷水浇醒,即便是理智如我,在儿子和面子前,也还是有迷失的时候啊!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刚毕业在大学里工作时的一个同事。

她的孩子在我们大学的子弟幼儿园上中班,有那么一个阶段,每到周一早上,都见她疲惫万分地顶着黑眼圈来上班,完全不似刚经历过悠闲的周末。有时她上午索性就趴在办公桌上补眠,我们于是都好奇地问她,周末去哪儿当长工挣外块了?

她苦恼地说,唉,我们周末去野生动物园了,开车跑到大南城花了仨小时,好不容易进了园,孩子在车上进入深度睡眠了。遛了一圈又花仨小时开回来,全折腾在路上,累成狗。

起因不过是因为幼儿园有小朋友去动物园了,她女儿也要去。

转过一周,她说周末去香山了,因为别的小朋友说去看红叶了,女儿也非要去。不远万里跑去,来回又是五小时车程,到半路下大雨,去了一看红叶期刚过,根本没什么红叶了,瞎折腾一趟。

又转过一周,她说周末往返飞了一趟三亚,机票贵得肝疼,而且两天就回来实在有点烧包,但别的小朋友去三亚度假了,女儿羡慕得掉眼泪呢,他们两口子一合计,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之后,到某一周终于消停了。那个周一,同事神清气爽地来上班,像是脱胎换骨了一样。

我们习惯性地问她周末去哪儿了?她说,哪儿也没去,女儿不要出门了,而是提出了一个无解的要求。

因为学校的幼儿园是子弟幼儿园,所以老师的孩子和领导的孩子都会有。这次同事的孩子,把提要求的句式做了修改,从以前的“某某某去了动物园,我也要去”,“某某某买了新衣服,我也要买”等得等等,变为“某某的爸爸是校长,我要我的爸爸也是”。

同事说,终于遇到满足不了孩子的时候,才顿悟不该那样一味满足孩子,富养女孩绝对不是这样的富养法。他们于是跟孩子讲通了道理,虽然孩子需要一段时间去消化,但总算回到了理智的轨道上。

03

换车!孩子坐这车丢人!

如果你觉得这个同事的例子比较极端,那么我还能举出更多更多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例子……不仔细揣摩,我们根本没想过问题出在哪里。

我有个朋友,托关系把孩子送进帝都非常知名的一家学校。不久,他给我先生打电话,因为我先生是超级车迷,对各种车研究颇多,所以他让我先生给参谋下想要换个更贵的车,选哪款比较好。

我先生不解地问,“你家车刚换不久,挺好的,干嘛又换一个啊?”

朋友说,“孩子嫌坐那个车丢人呢,每天都让停在离学校有一点距离的地方,然后走一小段路过去。”

我先生跟我念叨说,“这个教育方式实在是匪夷所思,才多大的孩子,家里开个五十多万的车,还觉得丢人,日后要别墅要跑车的时候,家长还不得卖血去?”

04

换满足了孩子的欲望?

还是满足了我们的虚荣!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满足孩子各种攀比要求时,我们嘴上说的是为了他们,但其实,内心深处,是否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和好胜心?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有过看到张三李四王五有了什么,就充满羡慕或者无比不甘心地表达了自己也要有的欲望呢?

再说一个简单的心理,看看自己有没有就明白了。我们有多少人,会在看到别人送孩子去学游泳,就无视自己孩子怕水的天性也送孩子去;看到别的孩子弹钢琴,就给自己明明五音不全也不喜欢音乐的孩子买琴请老师;看到别人给孩子买了些益智教材,就无论能否用上先照方抓药买回来囤着……

在任何方面,都唯恐不及别人。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攀比么?耳闻目见的孩子,难道不会记在心上并效仿么?

就此,我与我先生一起,跟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谈。

1、首先,我们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为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爸爸妈妈也是辛勤工作赚钱,才能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给他和妹妹买吃穿用品和玩具。不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是空谈。

2、在此基础上,凡他提出的属于正常合理需求范围内的要求,我们都愿意尽量去满足。毕竟,爸爸妈妈生养孩子就希望他们得到很多很多的快乐和很多很多的爱。而物质上的满足,某种程度上也是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这种所谓的合理要求,比如孩子看到同学买了一个新书包,也想要一个,而此时他的旧书包也确实需要更新了,那么在可控的价格区间范围内,就可以给他最大的决定权。

此外,还有体验类的要求。比如别的小朋友去哪里玩了,或是吃了什么好东西,他出于好奇也想去尝试一下。那么我们也会酌情满足他,未必是照搬效仿,只要是让人身心愉悦就好。

3、对于超出合理范围的要求,我们会让孩子清楚,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所有想要的东西,同理你所拥有的,别人也无法全部得到。因此羡慕是相互的,珍惜自己拥有的,才会过得比较快乐。

如果届时孩子依然接受不了,我们会耐心地跟孩子讨论他说出的理由,看是否可以通过一些达成心愿的条件或备选项,来将事情协调好。

没想到儿子非常心领神会地说,

“这个我明白。以前我们讲过Little Critter小怪物的故事。他有个新同学,家里有大房子专车接送放学,还有数不清的玩具和超级nice的女佣,Little Critter特别羡慕他。

可是当他到Little Critter家做客时,却羡慕Little Critter有时刻陪伴他的家人,一起玩的妹妹,和气的爷爷奶奶。所以,我和Little Critter一样,最宝贵的,是爱我的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我的妹妹。”

这话讲得我和我先生热泪盈眶。我先生甚至打趣我说,“你看,儿子的觉悟都在你之上。”

上一篇:陈安之精粹下一篇:铁西小学教学督导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