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024-10-09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共13篇)(共13篇)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一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习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二

出示“冰天雪地”主题图让学生说说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后,并根据信息提出两个数学问题。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请你们先思考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列式在课堂练习本上。

(学生自主探索,列式解答。)

师:都解答完了吗?

生:解答完了。

师:请同桌两人互相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的。

(同桌互相交流)

师:现在请两个学生到板书列式,其他同学看看与你想的一样吗?

生1:第一题板:72-44=28(人)28+85=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生2:第二题板:987÷3×6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师:第一题中,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1:因为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离开44人,所有就用72-44求得剩下的人数是28人。然后再加上又有85人到来,就求得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师:说得真好,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呢?

生1:可以72-44+85=113(人)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列的综合算式对吗?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师:对,现在再看第2题,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呢?

生2:987除以3就是先算出一天接待多少人?再乘6,就可以算出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了。

师:说得很好,那这道题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这道题还可先求6天里面有几个3天,然后再算987乘2就可求出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师:同学们再看这几个综合算式:72-44+85, 987÷3×6, 6÷2×987,它们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从左往右算。

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以上片断是我在2011年春学期开学第一课中的课堂实录。2011年2月21日是特殊的一天,因为作为2011年春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南宁市教科所各科的专家教师,到我校检查开学第一天及开学第一课的情况。更为荣幸的是听我上开学第一课的是南宁市小学数学专业的翘楚,特级教师展秀婷副所长。我上的是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中的第一课时《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发现并总结出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但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一直都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加上我班的大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叙述解题思路,正确列算式有难度。所以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叙述“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上面,反而对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只通过例题计算一带而过。

下课后,我反思这样处理好像不妥,直到评课时,我对展副所长说出自己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觉得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就多讲讲,那个知识点要补补又多讲讲,反而没有突出教学重点,怎么样处理这样的矛盾呢?展副所长说:“上课如果没有突出重点,把知识点当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这时候就应当有“壮士断指”的勇气,确定好教学重点,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展副所长一句“壮士断指”,让我醍醐灌顶猛然醒悟。“壮士断指”原意为当一个人被毒蛇咬到手指的时候,把手指切掉,以免毒扩散全身,否则将危及整个手臂甚至危及整个生命。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在以后数学课上我就应该用“壮士断指”精神,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进一步想,课改有许多新理念,在一节课也不能处处只求形式个个都是亮点来体现课改的新理念,这时候也要有“壮士断指”的精神,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来进行。

3.巧算小数的乘减混合运算 篇三

这是一道小数乘减混合运算的巧算题。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积不变规律和乘法分配律与有关性质,先把两个积改写成具有一个相同因数的式子。

规律: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即:a×b=c,那么,(a×n)×(b÷n)=c或(a÷n)×(b×n)=c

定律:(a+b)×c=a×c+b×c或c×(a+b)=c×a+c×b

性质:①(a-b)×c=a×c-b×c

②a-(b-c)=a-b+c

解题方法:先应用积不变规律把两个积改写成具有一个相同因数或应用字母代换数改写成字母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或性质简化计算。

解题:

方法一:

原式=(1990÷10)×(198.9×10)-1989×198.8

=199×1989-198.8×1989 =(199-198.8)×1989

=0.2×1989

=397.8

方法二:

字母算式法。假设a=1990、b=198.8,则1989=a-1、198.9=b+0.1。

原式=a×(b+0.1)-(a-1)×b =a×b+a×0.1-(a×b-b)

=a×b+a×0.1-a×b+b =a×0.1+b

=1990×0.1+198.8

4.《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篇四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四、拓展训练

2.35+4.28+0.65 7.66-3.54-1.46

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加简便?

小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要注意什么?

五、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有哪些异同?

教学反思:第二教的重点在于比较整数混合运算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课前的基础练习中就已经得到了铺垫。第一个教学环节中,直接采用估算的方式得出5号选手的得分高,节省了时间,为导出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奠定了基础。我接着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解决5号选手比9号选手的总分高多少?这个数学问题吗?,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揭示课题,自然而然引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第三个环节中增加了小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的比较,是学生更易于理解。

5.《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情况。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头克隆牛——“蓓蓓”,了解它的有关情况。(出示情境图)教师结合情境图简单介绍克隆牛“蓓蓓”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观察三幅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如: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二、新课学习

(一).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问题一:“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1.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提示:可以和身高一样用表格的形式来梳理体长的信息。

2、学生交流算式:(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列出综合算式)10.98―0.22=0.76(米)0.76―0.1=0.66(米)20.98―0.22―0.1或 30.98―(0.22+0.1)

3.综合算式要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算式和先求两个数的和再减,这两个算式每一步的意义,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减法的有关运算律:

a―b―c=a―(b+c)。

4、上面的综合算式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5、全班交流计算情况。[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 脱式计算要关注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6、学习竖式连减的方法。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小数连减,要注意什么呢? 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学生来介绍竖式连减的方法:

1注意探讨怎样对齐数位?(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数位。)2小数部分数位不同怎么办?(可以在末尾添0占位。)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问题二:“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

3.老师总结:方法一:0.18+0.16=0.97(米)0.97-0.78=0.19(米)方法二:0.18+0.16-0.78=0.19(米)

(三)计算:7.65+3.72+6.35+6.28 1.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2.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7.65+3.72+6.35+6.28 方法二:7.65+3.72+6.35+6.28 = 11.37+6.35+6.28 =(7.65+6.35)+(3.72++6.28)= 17.72 +6.28 = 14+10 = 24 = 24

3、比较: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些?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4、学生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5、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三、结论总结

小结: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能更简便地解决小数加法的计算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方法一:7.65+3.72+6.35+6.28

方法二:7.65+3.72+6.35+6.28 = 11.37+6.35+6.28

=(7.65+6.35)+(3.72++6.28)= 17.72 +6.28

= 14+10 = 24

6.《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六

清流民族小学

敖娥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混合运算》第1课时《运算顺序》。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只要理解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这一点,即可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合作探究主动发现并总结运算顺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更符合发现学习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教学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接触,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采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法上,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并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

六、学习过程:

一、铺垫练习谈话: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在座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数学问题,在探索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快板儿歌。●.课件出示,《四则混合运算之歌》,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拍手唱读儿歌,感受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今天我们要上一节计算课,孩子们计算会吗?老师想考考你们。先来一组已经会的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练习题:

1、自主训练: 200-﹙35×3+63﹚ 200-35×3-63 30÷〔36÷﹙10-4﹚〕 思考: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并根据经验归纳出四则运算法则。

3、课件出示 200-﹙35×3+63﹚ 200-35×3-63 20-(3.5×3+6.3)20-3.5×3-6.3 大胆猜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揭示课题:数学要务实求真,正确的结论必须通过我们的事实证明,今天这节课就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用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小数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师:1)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观察,列出算式,在小组中汇报思路。2)并说出在解决问题中的发现。3)做好的同学可以思考在这到题中,我们这组哪位同学会在哪一个环节可能会出错,我应该怎样去帮助他呢? 教师巡指导,观察学生的不同解法。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什么? 提问:结合问题观察这里两题的运算,你能说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对学生说的不够完善的知识点,老师进行有效的补充讲解。

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也就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三、完成尝试练习

16.5-1.2+3 16.2÷8.1+1.9×0.2 16.5-1.2÷3 16.2÷(8.1+1.9)×0.2(16.5-1.2)÷3 16.2÷〔(8.1+1.9)×0.2 学生思考各题的运算顺序,再指名说说,有效改正。

四.达标检测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5.5×0.2-0.2÷4 43.8-1.76÷0.8×1.25 1-0.09÷(0.12+0.88)0.36÷〔(6.1-4.6)×0.8〕 学生先独立解答

交流:这题含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小组互评,最后小组展板展示,对错题进行有效订正。

说明:再解题的时,一定要注意:一看(看有哪些运算)二想(想运算顺序)三算(正确的计算)四查(计算是否正确)。

五.总结反思

1.回顾总结。

7.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七

一、前测

中午饭后, 随机选取三位优秀学生、三位中等生、三位后进生, 完成书本第93页想想做做第1、2题, 竟然一共只错两题:0.9-0.7=1.6、7.3-0.4=7.9。

二、发问

面对如此之高的正确率, 学生真的理解了吗?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发问:

问题1:你会将12.3+4.5列成竖式吗?

问题2:你是怎样算出第二题中一位小数加减法的?

问题3:你知道为什么0.9-0.7=0.2吗?

面对问题1, 分化明显:一类4与1对齐有3人占比33%, 理由是“凭感觉”。另一类4与2对齐有6人占比67%, 原因一是想想做做第1题也是小数点对齐的, 占多数;二是合理迁移“原先整数加法个位对个位, 所以小数也是个位加个位”;三是感觉, 说不出道理。面对问题2, 像整数一样从后往前算, 笔算化的口算方式。

而问题3只有一名优秀生说“9个0.1减7个0.1是2个0.1, 所以是0.2。”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时, 该生回答:“原先分数加减法你就让我们这么说过的, 还有前面刚学的一位小数比大小不也是这么说的吗?”看来, 还是能有学生从原先教学过程中积累方法经验、进行尝试分析应用的。

综上所述, 由于教材中整数部分全是一位数, 算式较为“工整”, 过多地停留在一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是“凭感觉”的“数”的直觉, 过多地关注到算式的外显, 并不能很好地指向加减法数运算的“理”:计数单位要相同 (尽管还没教学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但从中也透露出另一种讯息:通过经验与方法的积累与习得, 学生能进行合情推理或迁移。

三、实践

基于现状, 我对 《一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的例题教学进行调整, 并将习题中的算式进行扩充。

(一) 纯数算式的“愤悱”, 欲抑先扬后聚向解决路径

师: 比比谁厉害: 直接报出得数0.6+0.2、1.4-0.5。

生 (快速且兴奋) :0.6+0.2=0.8、1.4-0.5=0.9。

师:确定吗?

生 (异口同声) :确定!

师:那好, 谁先来说说看为什么“0.6+0.2=0.8”?学生不再那么沸腾了, 安静了些许。

师:大家原先主要凭的是感觉是不是?现在要说道理, 便遇到了困难了, 对不对?怎么办呢?可以独立思考, 可以翻书寻找答案, 也可以四人小组内商量商量。找到方法后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比比谁的方法多。

(二) 算理交互的“探寻”, 瞻前顾后中经历策略积累

实物投影交流。

生1:6角加2角是8角, 所以0.6元加0.2元是0.8元, 我是在书上学的。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都赞同) 不过如果不用角或元, 改用别的行不行? (学生没多少反应) 比如换成0.6米+0.2米呢?

生:因为0.6米=6分米, 0.2米=2分米, 6分米+2分米=8分米, 所以0.6+0.2=0.8。

师:像这样给算式中的数一个单位进行思考的方法, 和上一课学习的一位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类似, 仍然称它为“XX给单位法”。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就曾经把小数变成分数比的。

师:真好, 学后面不忘前面, 他用转化成分数的办法解决了新问题, 我们可以称之为“XX转化法”。

生3:因为6个0.1加2个0.1是8个0.1, 所以等于0.8。

师:有道理吗?谁再来说说?

指名交流。

师:结合他的说法, 还可以画图来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一起画图) 。

师:大家知道吗, 其实我们还可以到你们的刻度尺上去数一数, 数出0.6、0.2与它们的和0.8来, 或者到数学书第88页第4题的数轴中去找一找。同桌合作, 试试看吧。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出“0.6+0.2=0.8”?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你又有什么感想?

(三) 习题设计的“拓充”, 保底扩能里强化运算内涵

基础练习:

(1) 为什么1.4-0.5=0.9?

(2) 快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第1行) 。

扩充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2行 (最后一小题进行了更换, 突出数位概念。) : 列竖式计算:3.1-1.3、1.1+2.8、7.3-0.4、16.8+3.4。

四、思考

教学设计的调整, 结合了教材例题核心立意与学生前期计算状态, 通过策略的多样化交往互动, 经历了“附值表达 (生1) ”“转化解决 (生2) ”“概念分析 (生3) ”“数形结合 (教师引领) ”等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思考。从纯“数”的理性过渡到感性的“算理”, 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拓充题16.8+3.4更是解决了教材习题全是整数部分是一位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单一性”问题, 扩充了类型, 防止思维定势, 将计算过程直指小数加减法的核心:数位对齐 (计算单位相同) 相加减。

通过对学生前在“数感”的推进与后续“数理”的挖掘, 从纯粹一位小数加减法的“数”, 到计算过程体现思维逻辑的“理”, 再从计算的“理”走向教学的“理”, 《一位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历程让我有如下的教学思考。

(一) 注重教材钻研, 也注重学情分析:从课中走向课前

如果没有意外发现学生抢做作业, 还会进行前测吗?相信会注重教学参考用书的研读、网络资料的收集处理等, 学情分析却会总体弱化。从课中走向课前, 及时分析与了解学生“前在”, 才能有效避免教学重复, 针对性提升学生素养。比如本案例便是通过学情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推进, 把控核心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

(二) 注重结果评价, 也注重过程表达:从结果走向过程

如果没有连续发出三问, 又会把教学关注放哪呢?通过三问与教学推进, 评价真在于“你真棒”式的定性?结果式评价的问题在于:结果正确了就一定思路对了吗?新课程标准倡导注重过程积累, 教学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暴露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从结论走向过程表达、指向方法或思路的评价, 比如“你是怎么想的”, 或者“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从中积累经验与方法。再如“XX给单位法”等, 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与荣誉, 也是方法性指引。

(三) 注重师生互动, 也注重生生互动:从平面走向立体

课堂教学是立体的, 师生单向对话是线性的, 而生生交互才更具“立体”。课堂也是学生交际的平台, 学习形式理应丰富多姿。比如本文案例中面对“为什么0.6+0.2=0.8”的问题解决时, 教师对于学生思考方向的暗示:独思、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等。生生互评体现了交往互动, 有利用因素在于:学生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更接近、更能形成共鸣。

(四) 注重方法多样, 也注重策略培养:从方法走向策略

学生潜能是无穷的, 只要放手去思考、去问题解决, 定能回报更多正能量。比如学生对本案例中核心问题“为什么0.6+0.2=0.8”的方法便有附值、转化、小数组成, 数形结合等等的多样化, 学生的思维面对问题的解决是比较“纯粹”的, 此时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引领, 提升到“策略”高度, 用策略思维去渗透和培养综合能力。

(五) 注重整体建构, 也注重前沿渗透:从独立走向体系

8.“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例3。

教学目标: 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题,掌握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迁移类推学习新知指名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并口算。

20+6+7=18-4-10=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师:同学们,你们乘过公交车吗?公交车到站时乘客有下、有上,车上的人数随时会发生变化。想一想,这些事实是不是与数学问题有关?

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自述图意。

师:(课件动态出示例3主题图画面)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

请仔细观察,看看车上的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从画面中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有25人下车,28人上车)你能根据画面中的数学信息完整地说一说这幅画的意思吗?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第28页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去25人,又上来了28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并筛选出有用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应考虑如何结合本班实际酌情引导。)据题写式。

怎样计算车上现在有多少人?算式该怎样写?(学生理解题意后可能会写出以下几个算式:67-25+28=67+28-25=28-25+67=)

引导学生试着分别说一说各式所表示的意义。揭示课题。

这些式子与前面所学的计算有什么不同?(式中有加、有减,突出“加减混合”之意。)各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以上各题能直接口算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引入加减混合运算笔算方法的学习。)

(说式子的意思、讲运算顺序是本环节的重点,尤其要理解好二者的联系。)尝试探究。

师:请同学们笔算67-25+28。要求:先独立思考在草稿本上尝试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比较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其算法。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师:观察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教师小结: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在一起写更简便一些。课堂巩固。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题:67+28-25=28-25+67=

(让2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订正。

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同时让学生明白同一乘车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加减混合的算法是旧知的发展,要在充分的训练中巩固。)

三、加强“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先说后做,或先做后说,或说做结合,对于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表达及数学思维能力很有意义。小组比赛,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方法。

36-4-32=81-4-70=

37+10-5=74+6-80= 下面各题的计算对吗?请把错误改正过来,试着说出错的原因。

48-16+29=7118+46-27=47

师: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提示:认真审题、细心计算;注意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注意进位或退位方法。)算出红星小学参加三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独立完成下面各题。

69+30-45=65+18-39=

260+40-8=71-65+43=

师(小结):在计算两步式题的过程中,能口算的就直接口算。如,上面第一道题,先用口算,第二步再竖式计算出结果会更快一些。

如:计算69+30-45

第一步口算:69+30=99

第二步用竖式计算: 课件出示购物情景图。学生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从画面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还要知道什么?)列式计算后说方法、师生订正。

作者单位

陆良县中枢镇中枢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9.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0.3 0.5 0.6 0.2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0.75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学习新课

以上这些计算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通过试做,体会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简便?

(3)订正,并且说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1)审题:例5与例4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4是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例5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想一想,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a.运算顺序;b.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法。)

(3)小组讨论:这道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算简便,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算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4)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

(5)订正。

(6)小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数都化成了分数,这样在乘除过程中,有时可以先约分,使得做起来比较简便,同时得到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7)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进行计算。在本册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两位小数,这种算法在现在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电子计算机都是用小数来计算的。请你用这种方法试做这道题:

5.23.2-1.670.7(注意: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订正此题,并且教师要强调: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小结。

两位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又怎样计算简便?

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采用分小组巩固练习的形式。

1.用题板做练习,大面积反馈。

举题板订正,再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所以解题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如数的特征、运算符号等决定怎样做简便就怎样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

2.互相帮助:1,3,5组同学做题(1);2,4,6组同学做题(2)。之后,同桌同学交换检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并养成检查的习惯。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3.全体同学齐做。

把题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130.56-16.243.5

=7.28-4.64

=2.64

10.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P117~118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按运算顺序灵活选用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1、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 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生:乔木林占公园面积的1/2,灌木林占公园面积的3/10,草地占公园面积的1/5。

(引导学生读懂表格,并根据信息形成一个扇形统计图)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2+3/10—1/5

1/2-1/5+3/10

3/10-1/5+1/2)

3、引出课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c、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7/20、1/

4、2/5)把谁看做单位“1”?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11/20、其他2/5,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课件上出示两种方法)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强调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最后强调答案)

(5)渗透情感教育

师:我们知道雨过天晴后,地表水和其他形式的雨水一般都会被挥发,只有地下水被储存起来。比一比,森林和裸露地面的地下水的储存情况?(出示课件)

发现这种情况,你想说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小结:你说的非常好,我们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行动起来,一起绿化环境,保护水资源。

3、归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归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结合例题板书:从左往右

先算小括号里)温馨提示: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在书本第117到118页,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

(三)、巩固应用。

过度语: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1、先说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用今天学会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李明用一根 1米 长的铁丝围成了一个三角形,量得三角形的一条边长1/ 4米,另一条边长3/ 8米,求第三条边长多少米?这个三角形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能想象出这是怎样的三角形吗?)

过度语:我们每位学生一天的时间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分配,(出示练习3)读书时间占一天时间的(),吃饭时间占(),玩乐时间占(),求睡觉时间占几分之几?会求吗?

一个人每天的睡眠时间约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师:其实据专家们的最新报导,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最好能达到10小时,这样更有利于你们的生长发育,记得晚上一定要早睡。

师:同学们真的挺能干,这些问题轻松就解决了,下面老师给出一题难一点的题目:

(2)我校上星期举办了作文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总人数的,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成单位“ 1” ?)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1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一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茶园完小 郭飞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算法,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主要采用情景图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虽然课前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对于备课也进行了很多修改,可是经过于老师们的点评后,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

一、总体来说,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上课伊始,先进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然后在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本堂课中的使用情况

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整堂课我充分利用课件推进教学。

1、在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游戏等,都设计了相应的情景图。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两个例题的教学时,是一些天鹅的动态图,配上相应的叫声,学生看着就来了兴趣,也很快便弄懂了:飞来的,用加法;飞走的,用减法。

2、在学习了例题之后,我便出示了班上一些同学的合影,讲台上有几个同学,上去了几个,又下来了几个,问讲台上还剩下几位同学?同学们一看到照片,有自己,或同学的身影,立即认真思考起来:上去的,用加法;下来的,用减法。很快便解答了出来,再一次把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

3、课堂上我还关注了学习品格的形成。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安排了小组合作、全体交流、展示学生作品等。

三、今后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的思考

1、在前面的复习过程中,因为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很快便回答出了正确答案,而我的课件演示没有跟上学生的回答节奏,有些滞后。

2、在新授过程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不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3、教师的教的过程痕迹还是很明显,没有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与课件设计的内容有点脱节。

4、练习题设计梯度性不明显。练习在设计上,还可以更有层次,让练习更多的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教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只有不断努力,积极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更好的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更快乐的获取知识。

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多媒体的运用上的不足之处,课堂内容有点多、有点碎,同时课件与课堂进度有些脱节,要知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生动直观的画面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1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二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习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习(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习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13.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三

晓道小学

谢贤鑫

前面我们学习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

上一篇:艺考生高考分怎么算下一篇:执行局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