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共12篇)
1.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一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校长,你将如何应对?
我校是农村小学,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现代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慢慢走向农村学校。国家也对农村教师实行各种免费培训。如非学历远程培训、国培、新课程培训等。为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创建了不少平台。为教师更好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创造了不少条件。
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较低,急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县城学校的扩大,农村小学大部分较优秀的教师被县城小学挖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则大部分为年纪较大,业务素质一般的教师,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3)近几年虽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农村小学任教,他们虽然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正规的引导,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学业绩平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校长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鼓励县城小学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每年派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跟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2)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的教师到城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举行多样化的业务和政治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
(二)确实推行中心小学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要想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被认为是杂科,往往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有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则把这些“杂科”课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只好草草应付一下,更不要说上好这些学科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其实,在我们农村中心小学音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每位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扬己所长,扬己所能的原则来安排课程,促进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相对稳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农村小学任教,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教师在全镇范围内频繁调动,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课堂教学没有延续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年段知识没有过好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使老师教的叫苦,家长不满意。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相对稳定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让教师们安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2.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二
1 网络时代, 学校德育面临的不良环境
网络文化以其不可反抗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只要你打开电子邮箱或进入聊天室, 登上BBS, 用户随心所欲发布的各种信息蜂拥而至, 其中不免鱼目混珠, 泥沙俱下各种不良信息便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泛滥。大致有:
1.1 色情信息。
色情信息有:色情小说、色情笑话、色情漫画、色情图片、色情讨论等, 各种淫秽不堪、刻毒、粗俗的黄色内容赫然在目, 有人恶意辱骂、贬损、挑畔他人, 极具挑逗性、诱惑性, 而且随意下载。《中国教育报》曾做过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 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两万色情图片进入网络, 网上60%青少年无意识接触色情信息。色情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1.2 不良的政治信息。
网络不良政治信息包括: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所宣扬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观念。二是境外反华势力打着言论和出版自由旗号的各种新闻组和电子布告栏上有各种严重问题的文章和言论。在国际社会少数别有用心者在网上散布政治谣言和恐怖言论, 旨在扰乱人心, 制造世界动乱。三是在中国, 有的极力宣扬西方价值观, 有的是极力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有些是恶意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2 网络传播对学校德育的冲击及挑战
网络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或媒介, 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已经产生影响, 而不良内容的网络信息则借助网络所特有的优势直接形成了对学校德育的冲击及挑战。
首先, 由于网络不受时间上的限制, 24小时内都可以上网吸收信息, 这就为学校德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 拓展了时间上更加广阔的范围;其次, 网络没有地理空间的界限, 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再者,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教育领域的运用, 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 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其德育知识的感知, 德育情感的体验等都是传统的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
那么, 学生只要通过网络是否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完成“自育”工作了呢?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发展状态, 思想较活跃, 好奇心重, 模仿力强, 依赖性强, 意志薄弱, 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网络不良信息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和学校德育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色情信息的影响为例。
色情信息的挑战。在网络内传播者与受众可双向交流, 信息量大, 又鱼龙混杂, 瑕瑜并存, 由于网络虚拟性、自由平等性、隐蔽性, 青少年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任何人都是在没有约束的状态下进行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 对黄色的诱惑的抵抗力较弱, 一旦堕入“黄海”, 后果将不堪设想。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挑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一直耿耿于怀, 企图用西方化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生活观念统治世界, 用自己的意识形态侵占全世界, 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作为颠覆社会主义的阵地, 网络成为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与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短兵相接, 激烈争夺的阵地。这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的网站, 对青少年思想展开全方位的渗透。
综上所述, 青少年面对一些荒涎离奇的故事和感观刺激的场景, 他们只能“跟着感觉走”。因而青少年仍不能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完成“自育”工作。网络的冲击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 探索新的育人之路, 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
3 网络不良环境下的“新德育”对策
何谓“新德育”呢?传统的德育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封闭性和一元性, 与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不兼容。新德育即应从理论指导, 又需要实际引发, “灌”与“引”相结合,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那么, 在网络时代, 德育工作者应如何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呢?
3.1 加强“新德育”工作。
要加强“新德育”工作,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应从“防”上着手。防, 即构筑青少年思想上的“防火墙”。提高学生的选择力和免疫力。第一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青少年学生政治敏感和鉴别力。第二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确实有不少人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违法乱纪, 以权谋私, 使一些学生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困惑和危机。第三是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学校可通过邀请各界先进人物、专家学者到校作报告。帮助学生更好地辩明是非, 从而逐渐提高选择力和免疫力, 在学生的思想上, 构筑起“防火墙”。另一方面, 应从“治”着手。治, 即是针对网络影响,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救助。当然,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首先, 是防患于未然。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上网可能导致的心理障碍的信息, 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 使学生避免上瘾。其次, 对已经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 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 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同时, 学校与家长要保持密切联系, 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 从而达到“治”的效果。
3.2 利用和改造网络教育的手段。
首先, 利用网络手段,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为德育服务。一是我们要提高认识, 认识到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充分看到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在网上, 可以让德育教师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思想脉搏, 网络是最好的观察室, 也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阵地, 利用网络手段, 更好引导学生展示和发展健康个性。
其次, 积极运用网络技术。一是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积极制作各种软件, 使各种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信息推上网络, 形成一股良好的网络主流文化。二是学校可运用校园网络, 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辐射到班级、校园。三是开辟一些青少年感兴趣的网站, 建设一批健康、文明的网站, 使青少年能够从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3.3 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
德育教师要利用和改造网络手段, 运用网络技术育人优势。那么, 必须提高教师队伍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及素质。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之一, 提高广大学校德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的素质, 需要培养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有效地用正气占领网络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具备有比较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 了解网络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能熟练地使用网络, 驾驭网络。
3.4 构筑全社会的良好网络环境。
在网络时代, 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尤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 紧密配合。一是学校和社会应通力合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 将各种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信息推上校园网和因特网。二是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和联系, 重视把文化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德教育、性教育等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中。三是政府、公安、文化、工商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有效的加强对网吧的监控, 严厉打击不良网站。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使学校、社会、家庭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 构筑起全社会的网络环境,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的环境。
网络时代向我们飞弛而来, 面对网络不良莠参杂的信息流,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已挡不住网络的渗透, 我们必须直面青少年如何面对“网络不良环境下的德育面临的挑战”这个严峻的话题, 尽快补上网络教育这一课, 我们只要加强“新德育”工作, 充分利用和改造网络教育手段, 加强学校网络环境建设, 开拓网络教育内容, 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 抓住机遇, 探索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 才能做好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工作, 开创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网络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或媒介, 打破了学校德育传统的教育模式, 本文对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网络不良环境进行分析, 同时阐述了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
关键词:网络,德育,青少年,对策
参考文献
[1]苗作斌, 胡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求是》2000.17.
[2]孙峰, 苏宝梅.关于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艺术》2000.8.
[3]成增奎.心理咨询与德育实践性探讨《教育探索》2000.8.
3.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篇三
摘 要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中学德育的开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挑战的存在也为我们搞好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中学德育面临的挑战问题的分析入手,进一步的提出抓住机遇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时期 德育 挑战 机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114-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不良道德思潮与行为也日益增多。面临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学德育的实施面临诸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探寻有效的解决策略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1.中学德育的内容偏离实际需要
近些年来中学德育教材的内容经过多次的改进,新的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较的确充实了许多的新内容,但是其内容都大体是一些出于民族、国家层面的一些大道理的说教,与新时代的德育现实教育需要不相适应。内容相对倾向于理论性的认知,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有很大的距离,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德育的现实需要。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学生对这样的德育课堂缺乏兴趣,课堂气氛缺乏生气,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欠佳。
2.中学德育的方法相对单一
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在德育的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不断的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其中有如演讲、辩论、考察、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不能否认,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德育的有效开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学校不是出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而开展相关的活动,更多的是为了让活动更具宣传效应而开展这样的德育活动。活动的内容过于重视表面的功夫,往往是活动层出不穷,内容五花八门,实际的教育效果却甚微,这样的中学德育活动也只能流于形式。
3.目前中学生的德育素质状况并不尽人意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是思想趋于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相对不稳定,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再加上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一阶段的中学生的思想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中学生受一些所谓明星行为示范的影响,成了一些明星的粉丝,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些明星的道德素质并不一定高,他们的一些无良的社会行为对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学生身上屡见不鲜。
二、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德育的更好开展
1.正本清源,遵循正确的德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对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明确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摒弃那种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成绩品德评价”的评价方式,引导同学回归到正确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正本清源,遵循正确的德育观念,加大力度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2.改进教学内容,重视德育实践
改进教学内容不是指要把所有传统的德育内容抛弃,而是要充分的挖掘传统德育的内容,把一些脱离实际的陈旧的内容,加以去除或改进,让德育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多加进一些能够对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有帮助的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德育的实践活动,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让每一位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要家、校、社会多方合作共创良好德育气氛
要想让德育取得良好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家、校、社会的多方合作。德育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学生思想发展存在的问题,家校联手形成有效的德育机制,充分发挥德育的合力作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逐步形成;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重视与社会不同的部门合作,形成学校与社会德育的有效实施机制,促进学校与社会德育合力的形成,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社会中好的现象对学生开展正面的引导,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对这样的好现象能够形成一个正面的评价,而对于社会不好的现象,要培养学生能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社会上不良的思想、行为的影响。
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问题的存在也给中学德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带来新的机遇。明确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效性的解决策略,对更好的促进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推动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伍小青.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1).
[2]许耀辉.新时期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道德教育研究)2007,(04).
[3]蔡美娟,周忠生.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4.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篇四
中国的德育队伍最庞大,德育口号最响亮,但德育最终变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德育教育的问题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套用语。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提法背后,学校的德育教育却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德育被边缘化,有人说现在的德育是“三无”,首先是德育无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无奈,德育是众矢之的,经常被挤压,经常被指责,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脱节,德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德育无能,德育很难有一种有效的制衡措施被学生和社会认可,总是把我们推向家长或学生的对立面。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 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
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什么是德育?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三、德育的功能,社会生活已经今非昔比,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特点的变 化,必然要求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沿用过时的尺子去衡量和管理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的工作怎么会不累?工作怎么会有成效呢?作为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埋怨时代前进的步伐太快,没有理由指责社会的诱惑力太大,而应该使德育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以新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工作。
德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来到我们身边,他需要获得知识,需要获得感情体验,也需要获得精神的充实和升华,需要个性的发展和张扬。
当你把德育当做人的发展的需要来对待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更多地理解学生。所以,我们的德育应该研究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需要,这就是德育的功能。学校是心灵接触和交汇的地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德育就具备了成功教育的情感基础。而和谐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要爱学生,要信任学生。
四、德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德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粗糙,它必须建设有效的载体,要有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在过程中教育和培养学生。
不要一说到德育工作就是开会,一说到德育活动就是军训和春游。德育要在过程中进行,因此我们就要大胆创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用精品的德育活动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春游,同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农村;我们可以在升旗仪式上侃侃而谈,我们同样也可以到现场亲身感受;我们可以在礼堂里举行入团仪式,同样也可以在革命胜地进行成人宣誓;我们可以„„
任何事情做到精品的程度,它的教育性就显示出来了。精心设计德育活动,精心组织德育活动,重实践轻说教,以青春的节奏来安排校园生活,以一颗童心来拥抱校园生活,我们的德育焉有不成功之理?
有生命力的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满足学生合理要求的教育,是让学生体验求知和劳动快乐的教育,是让学生自觉、让学生不断提高和升华自我的教育。
五、影响当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因素。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道德教育的诸多困惑,出现了一种“去道德化”的倾向,特别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的知识全球化趋势使教育对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从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中游离出来,而学生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其个性特点和成长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度。学生获 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变化万千,五花八门。除了学校课本知识外,各种媒体互联网站,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这些信息远远超出了在学校获取的数量,数量之大内容之广,健康的不健康的等等,具有很强的不可控制性,中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不足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判断。
2、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已懂得运用法律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形成了冲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家长、社会、教师等对此缺乏理解,以及相关的法制和舆论不健全,致使在各方面的教育当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3、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生对学校课堂中空洞乏味的教学和说教式的教育尤为反感,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密切的信息与知识倒是十分地感兴趣,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4、国外的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将会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毒品、色情、暴力、反社会的情绪也都侵害到学生当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的深度和范围也随之加大。
5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少。与社会、网络的联系加大,特别是学生群体的认同也在慢慢加大。
六、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这样一份调查可以显示出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并且不少是以个人为中心。
有69%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2%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13%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有3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道德问题,而有42%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
2、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
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15%的初中学生和19%的高中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滓;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
七、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
1、理论上空谈、操作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行为机械练习。这个应该是我们一贯的通病:重理论而轻实践。
2、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造成德育效果不 理想。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过多地强调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这种教育是成效不大的。
3、德育过多地成人化,学生的主体被忽视。德育被过多地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他们自己的成长需求,非常的空。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一直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大人、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学生成了等待加工的产品。
4、只偏重学校德育,而且途径方法单一呆板。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还有家庭、社会、同学群体等,也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辅助方面。
5、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其实只是在教授和推广社会伦理,还不能说是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需要。它远离了生活真实,与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只能称是为了社会目的进行的伦理教育。
八、德育工作急需转变
针对以上现行德育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应当倡导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认知性德育转向人性化德育。人性化的德育呼唤以人为本,以对人的心灵关照为基础 重视人的心灵化教育,人性化的德育要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融合,要教会学生分享、多赢、理解、共处等等。回归人的道德智慧本性,从而彰显人的向善之心,锤炼人的美好情感。
第二、从封闭型德育转向开放型德育。封闭型德育割裂了与其他各育的有机联系,无法完成对完整人的教养。封闭式德育是一种静态的、凝固的、单向灌输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这种封闭式的德育已经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人们已经认识到道德教育不再是一种封闭孤立的教育,而是一种向生活、生命、家长教师、社会开放的、生成的、渗透的系统教育工程。
第三、从说教式德育转向互动式德育。说教式的德育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它把人作为物或容器来对待,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互动式德育是一种开放的、生成的,创造性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互动式德育中,教师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引领者。教师的德高示范尤为重要。第四、从理论德育转向生活德育。理论德育重视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的教育,忽视道德实践和真实的道德生活,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必然联系,使德育失去了生活的根基。生活德育基于生活和德育的内在关系,重视发掘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和道德教育的意义,建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德育。
第五、向德育实现方式的多样灵活化转变。传统的德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而实际上德育教育不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还可以通过家庭社会甚至网络,作为教师要运用好这些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尽可能多地将生活中的各种德育资源和手段发掘出来运用到实际的德育工作中。
九、树立正确的少年儿童的人生目标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性格放任,因为现在的孩子,迷茫、无聊、空虚,没有目标。孩子的心灵没有寄托,没有寄托的心灵是不可能安稳和充实。为孩子找一个心灵的家园,让孩子的心有一份寄托,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而构建什么样的心灵家园,给孩子和自己的心灵浇什么样的养分,就一一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机床和养分,而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构建孩子心灵的家园,应以“孝”的培育为本?让孩子的心灵归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园里健康成长。《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弟子规》,虽然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人们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圣贤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人们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真让人发愁。尤其是学校老师面对升学的压力,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礼记、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治国的根本。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正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完全体现在《弟子规》一书之中。《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弟子规》全面系统地阐述做人、处事、交友、尊老、爱幼等道德行为规范。对当今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是百益而无害。它能胜于法制强行,它能在人的心灵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约束,它能唤起人们的“仁爱”“慈悲”之心,从而能树起人生的正确坐标,远离是非避邪之路。
十一、《弟子规》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教材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这一课。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为必要。
十二、通过《弟子规》学习,最起码可以使人们明白以下三点: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 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十三、如何学好《弟子规》
1、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
2、净化心灵。《弟子规》的学习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3、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规》和《孝经》。中华传统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规》和《孝经》是孩子养正的最好读本。常说善恶只是一念之差,养成善念,在关键时刻,这些善念就会提醒你,使你时时警惕自己不去做坏事,长此以往,善行多了,恶行少了,心灵就干净了。
4、学习《弟子规》要放宽心量。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心态。心怀诚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宽了,才能容下《弟子规》的一切。真正学好学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学好《弟子规》,并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5、推展《弟子规》时,要克服障碍,坚持正确的事情。《弟子规》就是一部行经,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别无他意。《弟子规》不是把孩子的个性没有了,而是把孩子的个性加以整饰,然后孩子不那么贪心,不那么情绪化,不那么傲慢了,这种内涵的个性比张扬个性好的多,孩子以后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6、抓住《弟子规》中的核心,孝心。对孩子进行教育,打开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开了。孝心一开,感恩心,恭敬心就开,感恩心一开爱心就开了,爱心一开,仁义道德都能得到践行。并念念想着去帮助别人,把爱不断地传递下去。
7、提高觉悟。发起的《弟子规》教学活动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每位同学的思想 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8、学习《弟子规》必须真学真干
《弟子规》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是教育学生的一剂良方。《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带来幸福,但是,如何学?真学真干,还是学而不干;教师先学,从我做起,还是只叫学生学,自己不沾边等等却是学习传统文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真学,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习,恭恭敬敬地学习圣贤人地教诲;以自己先学,带学生跟着学。对照《弟子规》,哪些没做到位,或还需改进学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所谓真干,就是真力行,真实践。只有这样学,这样干,才能真受益。
总而言之我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人的学习和效仿。是正规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人人都应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为人父母依照《弟子规》教育好下一代,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生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使所有的父母都能体会到圣贤教育带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5.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五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现状 焦点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工作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为促使外国教育事业的顺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工作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等的研究。这些研究兴奋点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风骚,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11).
[2]骆风.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11).
[3]蓝维.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研究,(4).
6.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篇六
总书记指出,要把维护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安全工作应当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可见,政治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全局性和主导性地位,它事关国家和个人的生存、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毫无疑问成为全市国家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维护政治安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我国的政治安全主要指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以及主体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被动摇。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要准确把握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一要立足历史纵深大背景,理解维护政治安全的根本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高度关注政治安定对政权的支撑作用,古人用“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居安思危”来表达盛世忧国的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好发展好。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包括政治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支撑,同时也为促进和巩固包括政治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提供实践基础。特别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维护政治安全丝毫不容麻痹、不可懈怠。
二要立足依法治国大战略,理解维护政治安全的正当性。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央加快了国家安全立法进程,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国家安全法》为基础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国家安全法》第15条从正反两方面规定了维护政治安全的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同时规定了防范、惩治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或者煽动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行为,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以及境外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为防范、制止和打击间谍等危害政治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反间谍法》规定了国家安全机关主管反间谍工作,对危害政治安全的各类间谍案件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案件进行侦查、处理,切实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等核心利益。
三要立足防范现实风险大前提,理解维护政治安全的紧迫性。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各种内外风险挑战仍然威胁着我国的政治安全:中国与少数世界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周边地区热点集中持续发酵,国内外反华势力从未停止对我渗透、策反、窃密等破坏活动;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少数群体甚至出现漠视国家共同体的倾向,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存在盲区和薄弱环节。新形势下突出强调政治安全,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增强中华之崛起的自豪感、紧迫感,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念,为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汇聚起强大的人民力量。
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维护政治安全与维护其他国家安全要素的辩证关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最初的11个方面到《国家安全法》规定的15个方面,不管国家安全外延如何调整变化,我们要始终准确把握政治安全与其他安全要素的辩证关系。
一是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政治安全确定为所有安全要素的核心,既是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的科学判断,又反映了在新形势下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历史和现实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重大创举,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政治安全这一坚强保障,我国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不可持续甚至得而复失。政治安全事关国家治乱兴衰,不仅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而且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始终放在首位。维护政治安全就是要通过捍卫和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执政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国家基本制度的生机和活力,为维护国家其他领域安全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是政治安全对其他国家安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在传统安全领域,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没有国土安全,国家失去了立足之地,国防建设如无本之木必将失去依托。而不能建设一支与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相适应的国防军队,国土安全必然面临四分五裂的风险。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经济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然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础,经济主权不仅关系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而且涉及国家政治独立和主权完整。文化安全是确保中华民族血脉不断的根,连同科技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等均从不同领域对国家安全因素进行有益的补充完善。但是,没有政治安全的强力保障,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的维护无法组织、无从维持,经济、文化、科技、信息、能源资源、生态、核安全无从谈起,其安全的状态得不到持续维持,其维护安全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是其他领域的安全对政治安全具有反作用。经济繁荣稳定、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永续循环,均能够为政治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国防强大、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独立自主,能够为政治安全提供坚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保障,科技、信息、核,甚至外层空间、国际海底、极地科学考察,既为政治安全提供更高效的手段,又可以不断拓展维护政治安全的空间领域。因此,其他安全领域的安全状态及维持安全状态的能力对政治安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维护政治安全,确保我市社会大局稳定
国家安全机关作为维护政治安全,确保地方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把履行职责作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抓手。
一要“保核心、保要害”。使国家安全工作与形势发展变化相适应。我们要加强专门机关和各单位的协作配合,紧紧围绕核心要害单位、涉密部位、涉密人员等重点目标,编织一张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控网,做到疏而不漏,真正构筑起维护政治安全的钢铁长城。
二要加强情报信息预警。法律明确赋予国家安全机关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的职能,全市国家安全机关要切实发挥情报信息职能作用,以防范抵御“颜色革命”、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为重点,切实做好情报预警,严密防范境外各种势力对我实施渗透破坏、暴恐分裂活动的苗头动向。
三要维护网络安全。在信息时代,政治安全的外延由现实空间扩展到了“网络空间”。我们要深化网络防泄密、反窃密斗争,着力提升全市核心要害部门的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全市互联网监督管理机制,依法严厉整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四要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好第二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大力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宣传教育,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安全意识,做到“防范重点在哪里,宣传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7.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七
一、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定位失真的教育理念
首先, 学校对德育教育本质认识的偏差。“20世纪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本原因, 是由于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 即把道德等同于知识, 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的改善。”其次, 偏于理想化的德育目标与缺乏“人情味”的德育内容。目前, 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把学生的素质假定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上, 无形中拔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致使德育的目标偏于理想化, 脱离了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再次, 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于学校对德育本质认识错位, 容易将德育和智育一般对待, 采用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显然, 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二) 褊狭的家庭教育
首先, 过于功利化的培养目标。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使农村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跳出农门, 走进城市。成绩, 也就成了所有家庭教育唯一且始终不变的主题。其次, 空泛的教育能力。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开始, 各种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一系列的个性特征基本是母亲朝朝夕夕培养成的。德育靠耳提面命, 耳濡目染, “唠叨”似的家庭教育更是深刻影响孩子的个性心理。但是相比城市妇女, 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
(三)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特殊性
首先, 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影响了农村德育教育。我国城乡结构的二元化, 即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从根本上造成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鸿沟, 使农村和城市教育的条件形成强烈反差。其次, 社会转型期不健全的道德体系对德育的冲击。随着社会改革的越来越深入, 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丧失其权威性。而与此同时, 新的道德体系又未建立, 仍然处于争议的阶段。处于这一社会时期的青年学生, 不可避免地由于自身理性认识的缺乏, 对各种社会现象产生模糊混乱的判断。
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 树立培养“真正人”的教育目标
首先, 学校要确定德育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学校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感化的培养方式, 更多地引导学生领会、掌握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集体主义和个人心理品 质的教育, 积极纠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的不良思想的影响。真正将德育工作置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其次, 教师要成为德育教育的身体力行者。虽然现阶段社会与家庭依然固守以升学为最终目标的观念, 短期内很难改变, 而且实践德育教育理念的教师必然要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误解和责难, 但是教师仍然要尝试以全新的目光看待学生, 践行新课改的要求, 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 尊重与关注其身心的成长与发展, 而不仅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积累。相信这种水滴石穿般的努力最终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 德育教育要注重情感的熏陶。上文提到现今的德育教育中大而空泛的理论说教显然应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应 是老师如何让道德“渗入”学生的内心, 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 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愿。这就提高了老师的教学难度, 需要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如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体会、体验、领悟, 通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获得。让学生参与一定的任务和活动去现场感知事物, 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 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二) 纠正家长的教育理念
首先, 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 通过学校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 用学校和学生带动家庭和家长。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 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 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 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 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为有正确认识, 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 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 化不利因素为前进的动力。
其次, 可以通过孩子“反教育”父母。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说了算”应该得到纠正。因为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影响的过程, 如今农村的父母相比较其祖辈, 思想已有了较大进步。有调查显示, 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 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地解释或与父母商讨, 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 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三) 经济发展对德育的促进
8.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德育工作;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德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不但是保证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方面,而且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搞好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然后提出了突破德育困境的对策。
一、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德育工作处于学校工作的边缘。在当前的学校教学工作中,将智育放在首位,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德育处于学校的边缘地位。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逢贤对此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指出有的家长花钱买智育,有的家长花钱买美育,有的家长花钱买体育,但没有家长花钱买德育。由此也可看出德育的尴尬处境与地位。由于目前学校一味重视升学率,将升学率作为硬性指标,作为软指标的德育工作,已经沦为学校的辅助工作,这对于培养学校的良好风尚,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极为不利。
(二)德育工作各环节无法协调。长时间以来,多数学校都忽略了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不良道德习惯比较多,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不理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等到发现问题后,教师与家长再予以纠正,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无法协调一致,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序列化还未实现。
(三)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离。当前,学校、共青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学生参加的兴趣比较低,根本的原因在于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缺乏生活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形式、轻视过程,重视结果,轻视实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导致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的主观想法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教师喜欢搞的晨会、班会,学生都不喜欢参加。这种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的活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没有多少作用。而摆脱这种困境,则需要改变“对上不对下”的形式主义作风,重视初中生的真实情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想法安排活动。在德育工作中,只有更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才能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突破当前初中德育工作困境的对策
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着不小的困境,突破这一困境,并不是朝夕之事,需要长期不懈地工作。初中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在社会和学校中,营造出人人关心初中生、人人爱护初中生的良好氛围,呵护初中生的成长。
(一)德育工作应做到“合唱”。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人,因此这就要求初中德育工作,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到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合唱”,从而打破“关门办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初中生的德育工作中,家庭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人的社会化过程看,初中时期是学生个人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模仿能力、接受能力均较强。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3]。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以身作则,提高认识,重视孩子的德育工作;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在家的情况,与学校教师配合,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二)努力做好社区初中生德育工作。社区是初中生生活的重要场之一,统计显示,初中生的1年中,约有170天是在社区中度过的。因此,加强社区少先队建设,扩大社区少先队覆盖面,对于社区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区共青团组织,应为社区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初中生的需要,设计与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社区少先队建设。
社区道德实践活动包括演讲、绘画、摄影等,还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中国文明史教育活动,植树节植树活动,书画兴趣小组等,为社区初中生德育工作开展提供平台。
(三)加大社会管理力度。校园周围环境也关系到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开展,也应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打击各种网吧、娱乐场所等,与学生德育工作相辅相成。同时,家长与社区学生,也可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精神支持、方法指导,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结语
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正视当前初中德育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并从学校、社区与社会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勇.浅议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师,2012,07:6-7.
[2] 龙珺.浅谈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智富时代,2014,11:70-71.
[3] 蔡小彬.浅谈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J].赤子(中旬),2013,12:133.
9.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九
摘要:自从9·11时间以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独霸全球的企图严重受阻,世界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的复杂形势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同多边合作,才能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发挥大国作用。
关键词:国际形势 金融危机 外交
一、当前大国关系战略环境的新特点
首先,国际权势多极和均衡同步进行的基本态势将继续。国际力量格局正加速从传统的以美欧为中心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美国独霸图谋已严重受阻,垄断国际事务的难度继续增加。但同时,奥巴马政府着手努力维护“美国第一”的地位。从综合实力,尤其是国际事务的话语权方面分析,美国仍在将来处于“超强”及“首要”地位。欧洲、日本等一些传统力量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但也力图通过加快各自经济的步伐,推进区域整合和跨区域的合作,争取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竞争优势,在国际秩序的构建过程中保持其影响力。而中、印、巴等新兴大国则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各自在新一轮国际机制改革及创制中的话语权。总之,未来5至10年内,国际力量多极化、均衡化的步伐将有所加快,但“一虎多狼”的力量格局还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同时,新兴的大国之间地位的竞争也将成为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内容。
其次,应对全球问题挑战的迫切需要以及全球治理的“两重性”凸显了大国之间“合作竞争”的关系特征。一方面,包括金融危机、核扩散、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强化了主要大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利益纽带,提高了大国合作应对的紧迫感,协调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主导面。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传统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仍将延续危机时期以合作为主、竞争为次的总态势。我们看到,在危机时期,避免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重演,产生了较强的延伸和示范效应。
但另一方面,围绕全球治理的风险、成本的分担、利益的分享等问题,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仍非常尖锐。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显现,世界经济仍处于脆弱的复苏阶段,各大经济体纷纷将保持本国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视为政策首要;面对新一轮世界经济再平衡等的压力,各大国或集团服从国内大局考虑的压力急升,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在增加,竞争明显加剧,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国际合作意愿减弱的迹象。
第三,受新一轮国际力量消长变化和全球治理需要的驱动,大国关系重组正成为大国互动的新态势。一是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冷战时期的结盟形式(如北约和华约)继续存在,正成为当前大国关系重组的主流。二是集团力量日趋 1
多元。有关集团正超越传统的意识纽带,谋求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以应对更为严峻的各种全球公共问题的挑战。三是集团间关系性质发生了变迁。冷战时期以对抗为主,现在集团之间呈现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制衡的复杂状态。四是各集团内部的领导权模式发生演变。从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主导,开始向集体协调方向转变。
二、对新时期发展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全面成长中的新兴大国,近十多年来,全面发展与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关系,为自身的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应考虑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使之不但适应中国国内发展需求,而且能够在新一轮国际体系的构建中,为提升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国际空间。
首先,中国应继续坚持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同舟共济的精神指导下全面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尽管国际力量的发展态势正日益多极化和均衡化,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大国仍然在国际力量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国是国际体系改革与转型的核心力量,是应对日益尖锐复杂的各类全球问题的主角。没有良好的大国关系,中国和平复兴所需的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就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公共问题挑战日益严峻,大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利益纽带不断加强,大国合作共同应对、治理全球问题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大国合作的空间也不断扩展。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各国对中国的战略倚重势必持续提高,从而为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的均衡发展以及互利共赢提供了基础。
中国应明确与其他大国的多层次战略定位,加快形成发展中美关系与其他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及相互支撑的战略关系。
新时期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既符合两国长远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对中美两国的期待和要求。中美关系固然在我大国关系中至关重要,但美国对中国复兴的战略怀疑和战略牵制、包括美国售台军火在内的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损害等不利因素仍不时阻碍着双边关系的发展,使得中美关系难以成为稳定的大国双边关系。中国应积极拓展与日本、欧盟、俄罗斯、印度等其他大国的关系,通过双边和多边,谋划更加均衡和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的布局。
一是中日双方应进一步以亚洲为主要舞台,密切在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合作,包括区域金融安全等方面的合作,用地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意识来为中日关系提供强劲的战略依托。
二是中欧双方要正确认识各自在国际格局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欧洲尽管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是国际体系中的关键力量,特别是在应对全球各种挑战,欧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中欧双方需要不断为彼此关系的战略性、全
局性考虑,为新时期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三是中俄应积极应对双方务实合作进入结构转型和战略升级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共同愿望,努力把中俄关系发展成成熟、稳定、的大国关系。
四是中印应努力突出同为新兴大国的身份认同,维护并扩大双方在未来国际体系建设中的共同战略利益。同时,重视双边互利合作的经贸关系,提高在多边经济机制建设过程中的合作水平。
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做出建设性的努力。中国将全面加强经济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积极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10.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十
基本概念
什么叫“储备干部”?根据谐音,我把储备的“储”改为相处的“处”,干部的“部”改为布置的“布”,这样就成了“处备干布”。
第一,“处”。从今天开始,你们将相处更难处的人,处理更难办的事。过去你经营好自己就可以了,现在你得经营好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没有建立这个心态,那么,我建议你和人力资源打招呼,趁早把自己换下来。否则,从今天开始,你就难上加难了!
第二,“备”。你们是不是准备好了要干更苦更累的活?是否准备好了献出自己的智慧成就他人的功劳?你们是否准备好了为别人的失误承担连带责任?这个事情如果你没准备好,那就真的有问题。
第三,“干”。你要干什么呢?要干他人干不了的、也不愿意干的、甚至是干了以后费力不讨好的事。要是没有这个特点,这个岗位就没有理由非你不可。
第四,“布”。设计和布置他人想也没敢想,或者想了不敢去做的事和物。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能不能打开局面,能不能带出一个李云龙所说的“嗷嗷叫”的团队,就看你敢不敢涉难事、碰难题、攻难关。
这是我理解的“储备干部”,等于“处备干布”。
储备途径
内部培养
内部人才培养包括建立内部晋升机制和工作内容设计两个方面。
内部晋升――通过内部晋升,可以把组织发展形成的岗位空缺留给内部职工,使员工与企业共同获得发展,增加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譬如A公司的营销组织体系包括营销副总、区域经理、办事处主任,业务代表等几个层次,随着华南市场的开发列入公司计划,公司总部可以调任某些业绩较好的区域经理或副经理甚至某些优秀的办事处主任负责华南地区的市场开发同时一些表现优异的业务代表也可以被提升到办事处主任的岗位上来。
工作内容设计――员工工作内容设计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个运作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中,人才培养不只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各部门各级经理人员都应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把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对他们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各级经理人员应针对本部门人员的不同特征和岗位的不同要求,为他们设计有针对性的工作内容,并进行持续的跟踪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工作内容进行调整。通过建立层层负责的人才培养制度,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使优秀员工在实际工作锻炼中快速成长起来。
招聘
从外部招聘新员工。招聘应该是有一定预见性的,而不是出现人员短缺时才进行的应急行为。人才招聘可以通过常规的招聘会、报纸广告等进行:也可以建立人才信息库,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人才的关注和经常性沟通,及时补充人才,保证关键性岗位有适度的力量储备。比如A公司计划开拓华南市场而当前公司的营销人员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因此,公司可以根据华南市场的发展计划或预期,提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招聘一定数量的营销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公司介绍、业务培训以及岗位实践以便他们在开拓华南市场时能够迅速进入角色。
培训
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和知识更新的加快,需要对人员进行不断的系统的培训。否则,不但新员工不能适应新岗位的工作,而且即使是公司的骨干员工也会因知识老化被淘汰出局。人力资源部门应从工作分析开始,根据各岗位的不同要求和员工的差距进行业务和技能的培训,同时针对市场竞争情况和知识发展,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知识的完善和更新。
面临挑战
外界高标准要求
虽然储备干部能得到较多学习资源与升迁机会,但并非如外界想像的,是“搭着直升机上升”,储备干部等于是将原本需要花好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压缩到训练期间完成,他们面对的压力与挑战比一般职员高。例如这种说法是经常见的“有很多挑战,是你平平顺顺走不需要遇到的。同事会觉得你做好是应该,做不好要吊起来打。”
放下面子从头学起
多数的储备干部训练,都有基层实习的部分,让储备干部熟悉公司的实际运作,但有些工作琐碎、低阶,往往让原本设定自己要坐办公桌的储备干部难以调适。别人的诧异眼光与自我对工作落差的认知,就成了储备干部必须要有的心理调适。IKEA创办人英格瓦 坎普拉在《四海一家IKEA》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们继续当一群乐观的疯子,一群顽固、坚持、拒绝接受“不可能”为答案的。”选择储备干部的人当然不是疯子,事实上他们需要更多的毅力,一种追求卓越的偏执,和接受挑战的勇气,最后才能度过重重关卡领取桂冠,开展另一段精采旅途。
11.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十一
一网络时代学生德育教育的机遇
1. 丰富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 主要通过学科渗透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在学科渗透方面, 网络中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比起原来呆板、教条、生硬的道德说教更能吸引学生。同时,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 相对于老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 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学生可以更加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从而德育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 传统的德育教育活动主要是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类文艺庆典及学习报告, 且多年均为一个套路。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 而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台下充当听众, 被动接受学习。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范围广、交互性强, 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德育活动中。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 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电子贺卡进行德育教育, 感恩父母及长辈,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
2. 构建高效快捷的德育教育网络
传统的德育教育网络是围绕学校、家庭、社会构建的。长期以来, 这三部分由于沟通不及时,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往往效果不明显。对比传统的德育教育网络模式, 基于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具有传播速度快, 覆盖面广, 共享性强的特点。在网络的支持下, 学校可以将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内参与的德育教育动态及时的共享给家长;老师、家长也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学校—家庭—社会联动。
3. 营造个性化的德育辅导环境
目前, 中国中小学学校基本都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 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然而, 学生在遇到德育有关的心理问题时, 往往因羞怯而不敢与心理老师面对面的交流, 从而延误了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而网络所营造的虚拟和个性化空间, 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 师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相互交流, 此时学生往往能袒露心扉, 让德育教育工作对症下药, 取得良好效果。同时, 在网络的支持下, 还能充分利用名师资源, 让学生在本校内就能接受国内外知名心理老师、医生的辅导, 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隐患。
二网络时代学生德育教育的挑战
1. 网络为“为非作歹”提供了可能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任何人均可以通过想要的身份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流互动, 从而排解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 满足个人幻想。而这种空想、幻想对中小学学生的吸引力尤为突出, 中小学学生因年龄、社会阅历等原因, 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长期背负着家长、老师的压力。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了发泄的场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中小学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为非作歹”, 如辱骂他人、游览不良信息、在游戏里打打杀杀等。受网络空想的影响, 轻则道德品行变坏, 成绩下降, 性格变孤僻;重则将这种空想行为带入现实社会中, 严重危害社会。笔者认为, 网络在此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 网络信息影响价值判断
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因此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在网络上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限制地自由传播, 从而给人们价值判断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这一点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小学学生来说影响更为严重。这一阶段的中小学学生缺少理性的判断力, 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强, 很容易以偏概全, 感情用事。长期以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边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政治观及道德规范;一边攻击社会主义体制, 发展和挑拨国内反动势力。若中小学学生偶然接触到此类网络信息, 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惑, 这给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网络时代德育教育扬长避短的方式
1. 转变传统思想, 发挥学校引导作用
方兴未艾的网络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它所形成的特有的网络环境对中小学学生德育发展及德育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网络对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 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因此刻意回避网络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是不明智的。其中, 将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上趋利避害首先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学校一方面应主动与家长沟通, 在电脑上安装绿色软件, 控制好学生上网的时间与地点;另一方面, 学校利用计算机课、兴趣课等时间引导学生上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如观看一些学习视频、在班级群里共同探讨一个现象或话题、学习一些软件的操作等。通过这些方式, 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而不是纵容学生上网只是用来聊天或游戏等。
2. 提高教师素质, 重视德育教育的以身作则
对于网络时代德育教育来说, 要想将其做好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工作, 更多的是需要富有责任心和爱心的高素质的老师, 通过老师自身道德的身教言传, 会无形中感染学生, 达到“其身正, 不令而行”的效果。因此, 老师有责任和义务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 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行。如老师应努力构造绿色的网络氛围, 不应在网络交流中出现粗话, 不向学生传播不良信息, 不在校园内打游戏等。发现有异常状况的学生, 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孤僻, 应主动在网络上与其真诚交流, 解开学生的心结。同时, 老师应结合网络资源, 努力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 这样老师与学生共同联手营造绿色的网络氛围, 为德育教育打好基础。
3. 利用网络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联系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无论哪一方都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好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这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与便捷性, 紧密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 增加三方的沟通与联系, 增进三方的理解与协作。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家长和社会的反馈群、反馈论坛, 鼓励家长在这里与学校和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学校在网络上设置专门的成绩查询系统、出勤统计系统、社会德育教育活动安排等。总之,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团结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 共同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努力, 改变以往学校孤军奋战的局面, 最大限度地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少年强则中国强”。能否做好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成败。网络时代的中国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但总体机遇大于挑战。因此, 作为基层中小学教师, 笔者认为, 应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加强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教学水平, 努力为学生在网络时代营造一片绿色的学校氛围和社会环境,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成绩好、品德优的学生而努力。
摘要:中国网络发展迅速, 其中青少年学生逐渐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 网络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带来挑战。与此同时, 网络又有其特有的优越性, 若将网络资源合理运用, 反而会给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分析了德育教育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探讨了德育教育在网络环境下扬长避短的方式, 旨在借鉴网络优势的基础上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时代,德育教育,机遇与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魏琳.浅谈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 2007 (2)
[2]李亚军.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研究[J].科技资讯, 2008 (13)
12.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 篇十二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办学模式也随之变化,民办学校、股份制学校不断涌现,使公立学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那么,公立学校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呢?校长老师们纷纷支招。
重视人文环境创建快乐校园
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人才的竞争,是学生的竞争。公立学校要提高竞争力,校长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办学理念,重视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教师工作得快乐,让学生学习、生活得快乐。
近年来,教师弃“公”奔“私”的“出走”现象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其原因,除个别教师是为金钱所诱惑外,多数教师是因为觉得在公立学校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体现自身的价值,感到精神压抑,前途渺茫,工作和生活缺少快乐感。因此,作为公立学校的校长,首先应该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改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上做文章。比较私立学校而言,公立学校在人文环境建设上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首先,公立学校直接背靠的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这是任何私立学校都不具备的坚强后盾。因此,公立学校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条件,在制度建设上体现对教师的关怀。比如建立起科学的教师培训制度和业务激励机制,为教师搭建起提升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再如,在评先选优、职称晋级和干部选拔提升时,要充分体现出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其次,公立学校不像私立学校那样以市场经营为目的,学校与教师之间也不是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公立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学校要以民主建设为基础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大家庭。当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自然就会把学校的荣辱与发展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会把学校当成实现自己理想和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这样,老师们努力工作并快乐着,有谁还会想到“出走”呢?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不论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厌学状态。面对升学压力,学校和老师给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习目的的单一性,使得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生活单调乏味。尤其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是感觉不到学校生活应有的吸引力,有的甚至想方设法要逃离学校。因此,公办学校要提高竞争力,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起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那么,公立学校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优势呢?首先要在师生关系上进行改革,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求教者”而不是“被教者”,视为“求学者”而不是“受学者”;教师要从爱学生,为学生服务做起,在与学生情感互动的条件下建立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育人环境。二是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全面的、宽松的学生评价机制。古代教育家王安定说,“凡长育人才者,教之以宽,待之以久,然后化成而俗美”。因此学校要逐步改变那种以纸笔测试为主的、短期的、片面的评价方式,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而且不论小成还是大成,都不“急于求成”。同时还要摒弃那些刚性的、武断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宽松的、鼓励式的评价方式,以“宽”“柔”为宗旨,体现学校教育“养”和“育”的本质。如此,师生关系和谐了,教育环境宽松了,学生自然会乐学而不疲。总之,公立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让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快乐,就一样会走在时代的前列。
增强三种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我们本地的情况来看,吸引学生到民办学校就读的主要原因是其强有力的办学质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虽然跟许多因素有关,但我认为在这诸多因素中,关系最大的要数教师
队伍的质量。公办学校要在当前大环境下提高竞争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增强教师的三种意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
每一个调入民办学校的教师都给自己堵死了退路,要么让自己的工作走向辉煌,要么面临淘汰下岗。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所有的教师都会努力工作,为自己在学校争得一席之地。但公办学校的教师就不一样了,虽然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实行好几年,但撩开人事制度改革这层面纱,你会发现,公办学校实质上还是变相的大锅饭——各校虽然制定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和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制度,但实际上走过场的多,严格执行的少。
要加强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竞争能力,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危机感。要严格岗位考核,实行全员聘任制。要有一套严格的岗位管理考核制度,以约束和管理师资队伍。在考核中,要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将考核变成教师进步与提高的阶段检验,形成竞争上岗的机制。大庆人讲: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这种压力和危机感正是一种动力,迫使人们去掉惰性,去拼搏进取。相信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一定会增强责任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缺服务意识。他还指出:民办学校的产生,对公办学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他说:“教育的服务意识,要从每一个老师到他的课堂,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他们的学校,彼此都要强化。这个强化的历程,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温暖,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教育受欢迎。”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去除“师道尊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明确指出了教育的服务功能,所以服务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教师怀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想,想方设法为每一位学生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幸福成长营造乐园。
三、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
团队是一种力量。一个人的思想力量或许微不足道,而一个群体的思想就能汇集共同的智慧,产生长远的群体影响力。要办好一所学校,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明智的校长一定会注重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并让每一位教师在团队中成长,并享受成长的快乐。
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首先要让每一个教师感受团队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在集体备课、一课三议、一课三上、校际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每一位教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还要让每一位教师融入团队中: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的交流活动,善于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策划,让自己的智慧融入集体之中。
一个具有危机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的教师,一定是具有极强发展潜能的教师。一个学校拥有了一批这样的教师,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校,一定能稳稳地站立于教育发展的大潮中!
困境中求生存弱势中寻发展
学校教育自汉以来,就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就是今天的公立学校。纵观公立学校的发展史,就是集优越于一身,闪耀着诱人的光环,让众人心向往之。然而,时至今日,公立学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中最难的就是农村中小学。这些学校经费严重短缺,优秀教师外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下,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生源急剧减少„„
农村中小学的出路在哪里?我从自身经历认为,有国家均衡发展的教育大环境,我们要
充满信心。就目前而言,我们要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弱势中寻发展。
选一位好校长,能让农村中小学的脊梁挺起来。一位好校长要练就一身“手眼通天”之功,能协调各方关系,争取乡镇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对教育的支持。同时,一位好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带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能让师资力量强大起来。乡镇政府要从本乡镇教育发展的高度出发,逐年有计划分学科地接收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使其在三五年内成为本乡镇的教学骨干和能手。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原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狠抓校本研究工作。尤其对有上进心的教师,学校要关注他们的成长,给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让本镇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完善教学硬件设备,能让农村课堂活跃起来。农村中小学“老三室”利用率不高,“新三室”教学设备又陈旧过时,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除了争取上级部门的投入外,就要自力更生,节省额外开资,逐年更新一些教学设备,缩短与城里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差距。在充实教学设备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才能让教学设备真正做到物有所用。
提高教师待遇,能让农村教师自豪起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是国家政策的问题,学校无力左右,但学校要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多为教师搞些福利,这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让教师感觉到在这个学校是幸福和自豪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每天满怀激情上课,学校到处洋溢着春光,散发着希望。
作为农村中小学,虽然暂时面临困境,处于弱势,但有国家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将来定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在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提高学校竞争力从留“心”做起
随着民办教育的兴起,各地私立、半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并不断地壮大起来,并凭借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以及严格的教学管理吸引了诸多家长的眼球,进而发展到民办教育生源的急剧抬升和许多公立学校中的“名师”改投“门派”,使得部分公立学校陷入了一定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学生、家长看重的无非是私立、半私立学校推出的“分数至上”,教师看重的是民办学校的丰厚工资和福利待遇。也就是说,公立学校无论在教学硬件的更新上,还是在教师工资待遇上,都无法和私立、半私立学校相提并论,更不敢对外大肆鼓吹“唯分数独尊”。面对如此不利的对比条件和环境,公立学校应该怎么扭转这种局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提高公立学校的竞争力,就要从留住教师的心做起。只有留住了教师的心,才能加强教师队伍的向心力,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留下良好的社会口碑,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生源。
要留住教师的心,就要进行情感投资。人都是有感情的,当情感投资和金钱诱惑发生冲突时,情感投资往往更能留住教师的心。所以,作为学校领导,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要时刻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力求做到“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主动果断地去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只有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爱,才会发自内心地“以校为家”,才会不求金钱上的回报,只求工作上的付出和奉献。
要留住教师的心,还要给教师减负。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只是一味地强调扣分,而从不谈及任何鼓励,这样换来的必将是教师更加厌教和学生们的更加厌学。我们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那么,我们学校领导为什么不尝试着改变对教师的管理理念呢?要为老师们减负,就要毫不手软地砍掉那些束缚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条条框框。只有使教师真正从重负中解脱出来,他们才会有时间去搞教研,抓教学。只有使教师们处于受鼓励和表扬的氛围中,他们才会心情更加舒畅,心理上更加主动求上进,才会使教师的工作情绪由“要我教”变为“我要教”,从而激发和提
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公立学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妨先从留住教师的心做起。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 我认为,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是提高公立学校竞争力的关键之关键。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曾写过一本书,书名是《学生第二——把你的教师放在第一位》。读罢文章,我深深地为作者远大的目光所折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只有被别人充分尊重和认可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尊重别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只有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把教师放在第一位,也就提高了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当然,学校的服务中心还是学生,如果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学校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学生的安全没有保障,学校就会面临危机;如果学生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学校就没有了活力„„但学生的中心地位是靠教师来实现的。当学校把教师的一切后顾之忧都解决了的时候(包括家庭问题、待遇问题、孩子入学问题、住房问题、个人工作被认可等),也就是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每位教师都会感觉到:在这所学校工作,真的很幸福!这样,教师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了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去努力工作。
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因为学校的制度不公平而气愤,他肯定在课堂上露不出笑容,不能耐心地去给学生讲解,不能心平气和地回答学生的疑问,反而会把胸中的闷气发泄到学生身上。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校在竞争中事事被动,处处落后。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推荐阅读: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06-14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08-25
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原因分析与对策10-19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小学德育工作总结09-29
中小学德育基地07-20
中小学德育管理讲座09-15
小学德育案例07-13
小学德育课题11-09
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