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死”的古诗词

2024-09-28

描写“死”的古诗词(精选16篇)

1.描写“死”的古诗词 篇一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Artsdome 汇编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葽: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2.描写“死”的古诗词 篇二

“云雀小姐,我们是鲎(hòu)虫。”一只大大的鲎虫游到水边跟云雀聊了起来。

“你们的名字比你们的长相还怪,真难记。”云雀更好奇了。

“我们的模样像虾,我们的祖先比恐龙还老,你就叫我们恐龙虾吧。”鲎虫又可爱又亲切。

云雀喝足了水,说:“恐龙虾,你爱听歌吗?我为你们唱支歌吧。”

“好啊!”

于是,云雀飞到水塘边的灌木枝上,亮开嗓子唱了起来:“叽哟——叽哟——叽哟……”一首接一首地唱着,恐龙虾感觉真得很好听,直到云雀嗓子都唱哑了,他们还没有听够。他们想为云雀鼓掌,可是他们没有手。

“我们用脚为云雀小姐鼓掌!”那只大大的恐龙虾对所有的恐龙虾说道。

于是,每位恐龙虾都挥动着自己的70多只脚来鼓掌。本来水塘里的水就很浅,这下,水都被他们“啪啪啪啪”的鼓掌给搅浑浊了。

“谢谢,我要回家去了。”说完,云雀拍拍翅膀飞走了。

一周之后,一只口渴的渡鸦飞到水塘边喝水。此时的水塘已经变成了一个水洼,只有浅浅的一点水,差点都淹不了恐龙虾了。

“喂,你们是传说中的恐龙虾吧?”渡鸦也看见了水洼里的恐龙虾。

“是的,我们是恐龙虾。不过,我们正式的名字叫鲎虫。”一只恐龙虾补充道。

“这我知道,我只是担心你们继续在这里的话会渴死,跟我一起到别处去生活吧!”渡鸦很友好地邀请恐龙虾与自己一起去远行。

“可是,路上没有水,我们会死得更早。好心的渡鸦,你还是快离开这个干旱的地方吧。”恐龙虾感激地说,渡鸦只好自己飞走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云雀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再也看不到水塘了,甚至连水洼也没有了。

“可怜的恐龙虾们,全都渴死在这里了。”云雀很哀伤。

就在这时,一只秃鹫也路过这里,接着云雀的话说:“可不是吗?这么可爱的水中怪怪虫,就这样在这干旱的地方消失了。”

不管信不信,这片沙漠在以后的15年里都没有下过雨,地面早就裂开了一道道大大的口子。终于有一天,一阵乌云飘来,一阵狂风吹过,一阵雷声响起,大雨“哗哗哗”地下了几天。原来恐龙虾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潭水汪汪的湖了。

正巧,曾经在这里喝过水的渡鸦也飞回来了,他发现水塘里仍然生活着许多许多的恐龙虾。

“你们又回来啦?”渡鸦惊奇地问。

“自从妈妈生下我们后,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呀。”一只最大的恐龙虾说。

“15年的干旱也没有渴死你们吗?”渡鸦想弄个明白,可是,这些小恐龙虾自己也不明白。

渡鸦只好告别他们,直接飞到沙漠图书馆去了。他发誓,哪怕是读完图书馆里的所有书,也一定要解开恐龙虾渴不死之谜。

知识窗

3.描写“死”的古诗词 篇三

当然,古代诗词中不乏肖像描写的成功之作,如李白的《嘲鲁儒》中的四句:“足着远游屐,昔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鲁儒脚上穿着远游时的鞋子,头上戴着方正的帽子,慢吞吞地沿着直道行走,未起步已扬起灰尘。幽默、诙谐,生动地勾勒出了腐儒的肖像。再看温庭筠的词[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的“小山”或谓眉妆名,称“小山眉”,晚唐五代,此样盛行。“金”或谓唐时妇女用金箔剪成的眉际妆饰,称“额黄”。“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蛾眉”,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下片的“ 花面交相映”:“花”指鬓边的簪花;“面”,指女子美丽的容颜。“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指初上身的衣服;“帖”,指花饰盘绣在衣服上;“绣罗襦”,是有刺绣的妇女丝织短袄;“金鹧鸪”,指罗襦上的描金的鹧鸪,亦如鸳鸯,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诗词中多用做爱情的象征。

但是,诗词中人物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成功的肖像描写。诗词,是形象的艺术;更是抒情的艺术,在人物的身上,蕴含着诗人和词人的深挚感情。在一些小诗中,这种感情往往只赋予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活动,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神韵,特别是他内心的情愫。先看下面两首小诗: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了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但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抿合无间、融为一体。

于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小诗中的人物是位牧牛的巴地少女。夏末秋初,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她一边牧牛,一边亢声唱着家乡的山歌《竹枝词》,留连忘返。日暮了,仍不愿回家:“天晚了,怕什么,回家的路儿我记得,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

透过小小的“剪影”,展现了她勤劳、聪颖、勇敢、自信的性格。

再看两首小词: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张泌[蝴蝶儿]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无名氏[九张机·其六]

这两首小词中人物都是女子。前者说,晚春时,阿娇在窗下画蝴蝶,画着画着,她觉得似曾相识,由画样上的蝴蝶,想起了往日花间里双飞的蝴蝶:今昔不同,时地各异。于是,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湿了画幅,把画上的蝴蝶弄坏了。后一首说,一位妇女手巧,织出了新花样,花儿朵朵娇艳,花间蝴蝶双飞。这时她“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这两首小词都只写了她们刹那间的思想活动和短时间内的感情波澜,形体、外貌,以及其他方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是说只写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小镜头。但是,透过这些“剪影”,我们不是可以想象出她们的“全影”来么?

诗词里的人物,有时虽是一个投影,却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试看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上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它写一个人在暮春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烦恼。上片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溪绕舍、柳絮飘扬、芳草无边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满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片以行人情思为笑声打动之行为的关系来展现。墙里墙外,布设出极有意趣的生活场景。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闻其声之柔媚,想见其人之婉丽。这就使“墙外行人”心荡神怡,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墙里佳人”并不知有“墙外行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佳人”笑声渐失,“行人”烦恼倍增。佳人笑,行人恼,多情为无心所搅动。这真是笑者自笑,恼者自恼。但仅这一投影,却有无限情味。很显然,词人于伤春惜春中,自然有“早生华发”的意味;而佳人难见,“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他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写照。

李冠的[蝶恋花]与苏词很相似: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和苏词一样,也是写一个人在春夜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的烦恼。本来,春色宜人,但春色也恼人。当没有“触媒”引起的时候,觉得青杏、燕子、绿水、淡云、微月、桃杏都是美好的。后来当被“墙里佳人笑”和“笑里轻轻语”挑拨起感情的琴弦时,原来潜藏着的暗流就浮漾而出了。李冠词里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投影,不过把笑语后惹起的烦恼说的如此具体:“人间没个安排处”,不如苏词含蓄好。

诗词中人物,不用象小说那样精雕细琢,但手法高超的作家,只用几笔浅浅的勾勒,就能给人以如见其人的感觉。当然,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和人物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碧波.新编唐诗三百首例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描写春天古诗词 篇四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诗人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5.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篇五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丰富情感,集中反映___生活并具有肯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今日我就与大家分享描写春天的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11、《嘲春风》温庭筠

唐代

春风何处好?

别殿饶芳草。

苒嫋转鸾旗,萎蕤吹雉葆。

扬芳历九门,澹荡入兰荪。

争奈白团扇,时时偷主恩。

2、《送春》王令

宋代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3、《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欧阳修

宋代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4、《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辛弃疾

宋代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5、《春题湖上》白居易

唐代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21、《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吴文英

宋代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2、《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辛弃疾

宋代

花向今朝粉面匀。

柳因何事翠眉颦。

东风吹雨细於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

闲愁闲恨一番新。

3、《步蟾宫·东风又送酴釄信》锺过

清代

东风又送酴釄信,早吹得、愁成潘鬓。

花开犹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

水边珠翠香成阵。

也消得、燕窥莺认。

归来沈醉月朦胧,觉花气、满襟犹润。

4、《雨后池上》刘攽

宋代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5、《莺啼序·春晚感怀》吴文英

宋代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际,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

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难过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31、《水槛遣心二首》杜甫

唐代

去郭轩楹敞,无村远眺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2、《莺梭》刘克庄

宋代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3、《边词》张敬忠

唐代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4、《诉衷情·送春》万俟咏

宋代

一鞭清晓喜还家。

宿醉困流霞。

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

望中赊。

送春味道,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5、《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

唐代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拘束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简单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6.描写“死”的古诗词 篇六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 一脉相承, 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 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潘文莉:我想先举个例子, 我们在建房子时, 要想盖得比较高, 就要将地基挖得深, 打得牢, 当我们在建房的过程中或者建房完成后发现“地基”并不够坚固, 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吗?在我看来, 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好比是民族的“根基”, 如果保护不好, 传承不利, 就可能会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成果。过去, 我们曾一度埋头发展经济, 解决各自的温饱问题, 当我们抬起头来时, 发现彼此是如此的陌生, 甚至失去原本的“信任”和“关心”, 物质生活富裕, 精神世界却空前匮乏, 楼层还在拔高, 地基却岌岌可危。社会是如此, 学校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的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意图从我们民族的根系中汲取营养, 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

《中国教师》:您认为在教育领域, 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价值?

潘文莉: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社会伦理的总和。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全面构建上, 让他能够处理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各种关系, 因为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

现在, 产业化的教育模式让学校的人际交往带上浓重的功利色彩, 学校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之间少了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宽厚, 而多了许多数据量化的冰冷坚硬。领导用数据表格要求教师、评价教师, 如一周至少要和学生谈几次话, 至少听几次课等。而教师也会用数据表格来给学生排名, 至少一月更新一次。过度强调数据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数据化的内容被过度弱化, 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伦理构建就很容易被漠视, 甚至被忽略不计。同时, 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意图保护了我们人伦关系的底线, 对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中国教师》: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经典诵读”的培训班与“读经”活动, 您是怎样看待它们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的?

潘文莉:我也接触过一些“经典诵读”与“读经”活动, 参加对象多为低年级学生。我认为, 这些培训班和“读经”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几乎没有什么关联, 不会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太大的影响。“读经”活动一旦跟学校教育在时间上有冲突, 绝大多数的家长就会自动地回归到学校教育中来。而“读经”的方式也很枯燥乏味, 常常就是让学生读一些文章, 如《千字文》、《弟子规》, 单纯地背诵, 学生根本不能了解文章的内容, 不能明白字句的内涵, 很难如办学者所说的那样“潜入孩子的灵魂”。而且, 经书已有的话语体系与我们现今的话语体系完全不同, 对学生来说, 这些不知所云的句子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基本思维, 更不用说行为模式了。因为是课余“见缝插针”的活动, 所以学生对这些学习内容很少有回顾、感受的时间, 不能真正地了解这些文化经典的内涵, 流于形式, 称不上对优秀文化真正的“传承”。

但某些家长对“读经”活动的热衷也让我们在体制内的教师看到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诉求, 看到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心已从单纯的“成绩”到兼顾“人品”的转移。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它将鼓励我们教师要更好地落实“教书育人”的原则。

《中国教师》:一些学校会将《四书五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带进课堂, 您是如何看待“国学经典进课堂”这一现象的, 在贵校有没有类似的活动, 效果如何?

潘文莉:我们学校的领导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的特色之一就是“武术”。而且, 学校也实行过“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 组织一些资深教师选编教材, 在操场的一角竖起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字经”浮雕, 布置一个读书角。学校会在每天上课前, 在下午1点15分时让全体学生跟着广播朗读, 内容有《千字文》、《弟子规》等初高中学生必背的古诗词, 目的有二, 所谓“一箭双雕”, 一是希望学生久读成诵, 拥有古典文化的涵养, 二是借此让学生在下午1点30分上课前能早点静下心来。

对这样的活动, 大部分教师与学生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 这种统一的行动不久就会不了了之。究其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是时间, 它会占用大家的休息时间, 引起人们的反感, 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没有对古典文化知识的强烈需求, 这并没有与跟修学分或升学直接挂钩, 再加上活动方式的枯燥、单一, 缺乏趣味, 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外动力不够。

换一种方式, 换一个时间, 效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有些初中教师会把高中语文中的必背书目让学生在初中课堂上就学会背诵, 并在班级中开展竞赛, 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游戏优胜的快乐, 等到高中, 也会省去很多力气。比如背诵《琵琶行》, 很多高中生觉得苦不堪言, 而那些在初中时就会背诵的孩子就会沾沾自喜, 这可以说是这些初中教师将国学经典带进课堂产生的一些积极影响吧。

通过以上一些实践, 我们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对国学经典还是非常有兴趣的, 只是在时间安排、开课形式和奖励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 我们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 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国教师》:您认为贵校是如何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起来?

潘文莉:我认为, 传统文化教育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名文, 如果是这样的话, 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枯木、死藤, 硬让孩子们扛着上路, 是对他们精神的折磨和人格的不尊重。传统文化是活的, 应该存活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善念之中, 而学校教育要做的就是将它唤醒。说教可以少一点, 再少一点, 而多一些行为的示范。教师要先修正自己, 敦厚自己, 放下急功近利之心, 以优良的人品感染和教育学生。

我从哪里来, 将到哪里去?我校的地理教师林元龙, 采集编写了《感受瓯越文化》和《瓯越民俗和民间工艺》两本书, 让学生了解温州地域文化的源头和特色, 也成为学校高一年级和初一年级的校本课程教材。中国传统非常讲究“正宗”, 它代表我们对自己宗族历史的珍视, 能给我们带来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鼓励学生做家族历史的“研究性学习”, 采集编写三代以上的“家族谱系”。我们也开发了一些选修课程, 如杨儒麦老师的《温州的巷弄文化》, 带领学生寻访散落在巷弄里的历史人物;俞红娟老师的《经典和流行之间》, 探索现代流行歌曲对古代诗词的继承和发扬;我自己也开发出了《好诗共欣赏》, 借古代诗歌这一载体让学生体会中文语言的优美和诗人生命的真淳。初中阶段的教师要利用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学习童谣, 玩过去孩子们玩过的游戏, 结伴品尝温州的传统美食, 观赏民间艺人的手工艺作品, 参观民俗博物馆等。

在我们加深对自己了解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学会珍视自己、提升自己。

《中国教师》:语文教学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您认为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推荐学生阅读哪些书籍, 怎么读?

潘文莉: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只要是中国的, 总能让我们找到它的文化源头。我认为, 语文教师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灵魂”, 这是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值得传承, 就是因为它具有“不死的灵魂”, 能够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保持生命的鲜活。例如, 在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中, 我会以马斯洛的“人生五境界”来分析诗人的内心追求, 提示学生其实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 “活着”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通过典雅美丽的诗句感受诗人鲜活的生命脉动。

为了增加一些文化知识, 提升我们对古典文化的欣赏能力, 我会推荐高中阶段的学生阅读一些蕴含传统文化的书籍, 如反映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 (前八十回) , 辅以《蒋勋说红楼》, 一共八本, 可以颠倒顺序, 错乱翻看。蒋勋先生的书好在不是做高深艰涩的考证, 而是让我们了解世态炎凉、人心幽妙, 既教会我们洞察人性, 又熏染我们悲悯善解。

我还会推荐学生读读叶嘉莹先生的《好诗共欣赏》、《唐宋词十七讲》等诗歌鉴赏系列。叶先生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深厚, 学贯中西, 常常借鉴西方文艺理论来解说诗词的美学原理, 让我们以往重感受而轻逻辑的鉴赏方式有一种有章可循的方向感, 而她对诗人心路历程的描述更让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具有的鲜活生命。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余秋雨先生的《问学》、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 这些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历程, 感受我们民族的智慧和风骨, “读书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读书”, 对现实问题的关怀是我们读书的原点, 也是终点。

这些书, 我的建议是要慢慢地读, 于会心处做个记号, 摘录一点, 做做笔记, 收获会更大一些, 关键是不能贪多, 要对作者做些准备工作, 事先进行了解, 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有助于我们耐心谦逊地阅读这些图书, 把握文中内容。早年时候, 我还看过台湾蔡志忠先生的系列漫画, 印象最深的是庄子, 线条简洁, 形象诙谐, 其言行更是玄妙难解, 引发我产生很大的兴趣。蔡先生几乎把中国古典的所有经典都画了个遍, 《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兵法》、《菜根谭》、《白蛇传》、《世说新语》……一般想得到的都会有。喜欢漫画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轻松之中增长见识。

《中国教师》:您对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些寄语?

7.描写“死”的古诗词 篇七

一、烘托(衬托)/渲染

烘托(衬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如王籍的《人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渲染是从多个角度对形象进行反复描写,以达到强化印象的效果。如柳永《雨霖铃》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描写了这样的情景:黄昏日暮之时,一场骤雨刚刚过去,空气中充满着清冷的寒意,耳边还回响着阵阵的寒蝉凄切的鸣叫之声,在长亭这一特定的场所,一对有情人执手伤别,寒蝉、长亭、黄昏、骤雨,这一系列的特定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二、衬托/对比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

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衬托出雪之大、猛。该诗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三、白描/细描

白描是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细描则是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进行了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四、虚写/实写

虚实相生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常用的手法。但不少学生分辨不清“虚写”和“实写”。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等。

8.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篇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①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②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钱塘湖春行

《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刘禹锡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终南山》王维

9.描写莲花的古诗词 篇九

1、《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唐·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东林寺白莲》

唐·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爽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4、《荷花》

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5、《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古风》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7、《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8、《莲花》

唐·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草。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9、《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余芳少,无人问的中。

10、《咏双开莲花》

唐·刘商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11、《芙蓉》

唐·温庭筠

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

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

浓艳香露里,美人清镜中。

南楼未归容,一夕练塘东。

12、《独芙蓉》

唐·王贞白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敛苹空自愁。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

芳意羡何物,双双鸟游。

13、《夏日南亭怀辛大蓉》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10.不死的乡人 篇十

差不多两个星期左右,几个人就能遇上一个共同的休息日,于是骑着电动车在工厂附近乱逛。三个人,面目陌生,形迹可疑,在那些古老安静的乡镇里一次次进出。前面是城市,后面是乡村,根本无须多虑,我们的脚步和方向一次次自动校准,朝着农村乡野里走去,而把鼻子前的城市远远甩在后面,置之不顾。这是一个逆流而上的方向,意味着不由自主追溯着出生时的源头,生活的源头。这给我一种古怪的感觉,对于现代文明和都市生活,我们彷佛没有丝毫留恋和向往;或者说,我们摒弃了最末端的物质,而狂恋底层的乡土精神,只有那里才能给我们提供最原始的生存动力,提供血脉养分和继续行走的勇气。

我们匍匐在地,倾听着大地的脉搏声,躯体变得柔软多情,像紧贴着乡村的几道呼吸,微弱而持久。路面上,总是急急忙忙赶路的蚁队好像又密集了些,这些在我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动物们,让我感到亲切和依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被一头大肥猪吸引住目光,但更多时候,我们的贸然闯入会惊吓到在水潭里悠游自得的鸭子们,它们惊慌起来嘎嘎乱叫的声音足以让一个打算去锄地的农人提高警惕,一直目光锐利地盯住我们。我们先是窥探了乡村里人和动物的生活,然后又去窥探庄稼们的秘密。评论这块地清理得干净透亮,那株大白菜长得蓬勃有生机;葡萄藤起架了,西瓜秧该掐了,田里的禾苗长得刚刚好,油菜花正在拼尽力气燃放。在一块新翻的土地上,散发出农家大粪的强烈气味,有刚插栽的红苕藤,跟我在家里看到的栽种方式和生长情景一模一样,我惊喜莫名,差点没欢呼起来。到河流瘦一大圈时,路边的小野草已至丰茂葳蕤,它们弯腰搭背,拂在赤裸的脚背上,说不出那种清凉温柔的情意。

凭着这些经验,我终于可以解释我们那么固执地到乡村来干什么,哪怕它是别人的乡村,但绝不会太陌生,总有一些相似的记忆和感受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停下来观看路边,在每一株最不起眼的野草上找熟悉相似的感觉,或者说我们总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找到故乡的影子和气息。每一片草木都是一张脸,一张跟故乡相同的脸,如果能认出这些草来,如果它们恰巧也长在故乡的土地上,恰巧它跟童年时某段记忆相符合,那种激越兴奋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尤其是老纽,每到一个地方,她总是兴奋地嚷嚷“这不是哪里哪里吗?这里就像我们家有个地方,小时候我总是在那里做什么”,那一个路口,这一个转弯的地方,这一处水流,那一个小山峰,我们总有办法把它看成儿时经过的地方,总能找到与记忆相重叠之处。

“普通人的命运是否就是我们判断文明程度

的标志呢?”(伍尔夫《到灯塔去》)最初,我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代人的忧伤,只知道,那块从父辈们手中传下来的土地,不管是肥沃还是贫瘠,都已经无法安置年轻的躯体和狂妄的心,谁也不知道受了什么逼迫,让我们不得不远离亲人和故土到别人的地方去寻求生存的可能性。出门时,我们怀着期望和梦想,双肋像衍生了一对可以远走高飞的翅膀,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从离开家门的那一刻起,就要时时梦到故土家园的召唤,就要一直忍受乡愁的折磨,就要天天过一种忧伤如水轻愁如薄雾的生活。于是,只好在这行走过程中,从河流、石块、山峰、田径小路、土地植物和炊烟里面寻找相似的脸,寻找基点寻找真实,借以跟我们灵魂里的某一处契合起来,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抚平心中的燥郁、焦虑,填平某处虚空的地方,让它重新变得踏实起来。

我们习惯顺着有山的地方走,山挨着海,水倒映着树,景趣皆宜。只可惜,这里的山开发过度,剩下的也被征用成了坟山,因为无处可去,对山的饥渴让我们慌不择路,于是坟山也去爬。这里不断有新坟出现,埋葬本地人,也收纳横遭死亡的异乡客。林立的石碑,密集的墓堆,透着一种静谧和古怪。许多人生前互相排斥甚至不能相容相处,死后倒能平心静气,躺在棺椁里不吵不闹。两个月前,一位云南籍民工在上班中出了事故,躯体没法千里迢迢送回老家,他所在的公司作为赔偿,在墓林里为他觅得了一个永生的床位。当时,冷冷清清的送葬队伍就从我身边经过,连一个哭泣的人都没有,客死异乡,魂葬青山,只希望这里的山跟故乡的山有同样的气息,能够妥善安放一个离乡的亡灵。

站在坟墓前,不得不面对生和死。鲜花的残枝,供果的光泽,被雨淋湿的残败花圈,污秽凌乱的脚印,这一切使墓群上空堆积着厚厚的悲哀和伤痛,倒处处透出一种生活的泼辣劲来。也许最接近生死的地方,反而容易被死亡本身规避,才越能看清楚生吧。假如有机会生活在外面,死后埋在这里,你愿意离开乡村吗?站在坟堆前,茫然四顾,论及现在的生活,无可避免要说到这个话题。不,我永远也学不来在别人的土地上获取水分并生根发芽,那种脚踩不到实处的感觉让我惶恐不安,即使死了,变成游魂我也要爬回去。对于不熟悉的生活场所对于不熟悉的语言和他人的故乡,作为外来者闯入者,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难为情,那种悲戚,那种不安稳不踏实的感觉,因为格格不入而带来心理上的孱弱。就像脚下的土地是悬空的,我们如履薄冰,怀着胆怯小心翼翼地走在上面,甚至把自己看成暂寄在他人屋檐下的一个物件,孤独自怜。这种由于陌生隔阂而带来的忧伤和恐惧无论多久都没法消除,只要那个地方不是你出生的故乡。我们当然也羡慕这里的好山好水好风景;羡慕遍地的商机和生存的优良条件;羡慕这里的人天生优越和好福气,不用背井离乡不用辛苦劳累就能活得一生安逸;羡慕他们不用多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梦想中的东西。可也只是羡慕而已,只要这是别人的地方,它再好也跟我们无关,更无法使我们骄傲。

不死乡,是我们那里的说法,指无法舍弃故土不忍斩断血脉亲情。这样的人一辈子依恋家园,在别人的土地上根本无法长久存活下去。山寨里有很多不死乡的年轻人,每年都因生活逼迫而出门打工,但到一定时期内就必须回来一次,否则,精神上就会出现某些潜藏的危机。山寨里的老人对此斥骂为没有出息,但他们枯老的眼眸里常会闪烁着泪花、骄傲和希望之光,他们承认这才是自己养育出来的孩子,不忘祖,不死乡。

巨大的社会变迁造成令人恐怖的漩涡,加诸于人,生活由此被卷入,面临撕裂灭顶的危险。每个人由于自身的不完整带来灵与肉的分离,并感受到真实具体的痛苦,灵魂,永远是乡村的本质和颜色,而肉身,却被抛掷别处。我想,处于这种漩涡中的我们对于自身的位置和痛苦经验并没有分析地如此冷静和清晰,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生存困境,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困境作为普通人来说很难在感情上进行规整和肃清。按照我们能理解的命运的哀伤,我们只是在这种痛苦驱使下凭着一种人的本能而寻找一个源头,一个可以缓解苦难的源头。

乡愁是一种病症,尤其到我们这种境况里,更有着一种欲说还羞的尴尬,既没有少年人的冒险冲动和狂热,又缺乏中年人的睿智成熟和底气。我们不敢再有抛弃命运的傲气,也远远不到甘心接受命运的地步,心里充满了前不着村后没有店的惶惑和不安。这种恐慌在异地表现得尤其明显,我老是想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梦想是怎样一点点消耗并消失殆尽的。人与人之间,人与

事件之间,人与时间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种种复杂而难明的联系是怎样把我从乡村推送出去,跟一个陌生的地方串联在一起的。我们在最乡村的地方体验那种沉重和荒凉,不,那种沉重和荒凉一直就深藏于内心深处,无法开解,更不知道如何让它变得轻起来。于是我们反复出走,试图通过窥探他人的生活甚至是私人生活来达到我们隐秘的目的,减轻我们的重量。这是一种流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抚慰。我们应当承认自己是寂寞而鲜活的人,孤独感压得我们无处可逃,而乡村能让我们获得一些安慰和勇气,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强大支撑和感情上的通融,于是下意识寻找故土。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自我欺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我们的探寻和行走方向没有跟故土背道而驰,我们永远走在乡村的道路上。每一条路每一座山都有着往昔的回忆,每一棵树每一朵花上都能找到熟悉的印记,每一粒土疙瘩每一只路上爬行的小动物上面都长着一张熟悉已久的脸。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加以验证,感情一次次充盈鼓荡,我们总未失望,也从来没有出错。

用一颗最纯粹的心灵来享受乡土的乐趣,大地的芬芳、甜美和幽静,这不是一句大而不当堂而皇之的空话,而是扶植我们吸收土壤里的养分,支撑着我们行走的力量。当你突然意识到对乡村的依恋亘古存在时,便会感到烦恼、焦急、躁动,一种永无可消弭的情感会在你体内凝结聚集,就好像它早就潜伏在那里,并做好了随时喷发的准备。我们打算坐下来痛快地大哭一场,随时都有可能放声大哭一场,一些欢乐带有永恒的色彩,一些悲伤更带有永恒的色彩,就像深水里面的世界和生活。而我们,只是阳光透过大气层反射在岩壁上的几道焦灼虚悬的身影,始终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隔着透明的水和水面的萍踪,遥远而忧郁地看着别人的生活,找不到一条融入、渗透的路,这是两个世界,我们的脚步没踏到实处,我们的命运没安放在厚实的土地上。这是我们为之悲恸的缘由,因为无根,没有什么可以承担我们的孤独和悲苦,只有我们的心,曾经被填得满满的,而始终保持着故乡的形体和声色。

“对我们来说,一切问题就是文学问题。我们只想要将这个世界转化为文学作品——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卡尔维诺《通往蜘蛛巢的小径》)乡愁,具备一种普世意义和精神价值,当它变成一种情感和理念持续根植于心时,就转而脱胎为文学上的饥渴。我们,只有做一个不死乡的人,通过乡村这唯一有效的途径,才能把这个爱恨交织的世界辨认出来。

金沙滩

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人死于习惯。

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11.描写“死”的古诗词 篇十一

在西方世界中, 苏格拉底之死被看做是仅次于基督之死的殉道。甚至有许多人“藉着把他和既是人也是神的人物相比, 试着把他举到令人敬畏的高度。”这种看法受到过质疑, 但这种比较却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在他们身上确实有着一些相同的地方, 而他们也遇到过一些相同的事。他们曾在不同的地方以各自的方式传道, 有着各自的追随者和热爱者, 但同时也有反对者和嫉恨者 ;最终他们都被不公地起诉, 受到当局的审判并被害。而他们的部分言辞训诲和事迹却都流传了下来, 直至今日。

一、雅典的“牛虻”

普通的哲学只改变我们的观点, 而深刻的哲学改变的则是我们的心灵。无疑, 苏格拉底教授的是后一种哲学。

(一) 神赋的使命

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常常被看做是真理的传讲人。但严格地来讲, 苏格拉底不能说是一个传道者, 因为他从未称自己获悉过“道”, 他倒是常常说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应该说, 苏格拉底更接近于一个哲学家, 这也是他和耶稣基督的一个重大不同。虽然他并不构建哲学体系, 但确实没有谁比他更具哲学家的性格和气质了 ;他爱好真理和知识, 常常会凭借他所掌握的一些哲学方法来与他人进行深刻的辩论, 也常去雅典的大街小巷和人们交谈。这是苏格拉底在受审前进行的主要活动,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 苏格拉底有了他的跟随者和热爱者同时也有了他的反对者和嫉恨者。

(二) 理性的认知

苏格拉底被爱和被恨都出于一个相同的原因, 那就是他有着出众的智慧。一般来说, 当时的雅典人——尤其是控诉他的人——将这种智慧看作是一种雄辩的技巧 ;但从更加深刻的意义上来说, 这种智慧则另有其根源, 即 :他将理性定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显然, 人们并非没有理性, 但很少有人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运用理性。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以讨论的方式来论述理性的人。我们可以看到, 在苏格拉底和欧绪弗洛谈论敬虔的含义时, 苏格拉底首先让其为“敬虔”下一个清楚明白的定义 ;而在苏格拉底为西米亚斯和克贝讲解灵魂不朽时, 他也作了一番长长的论证。虽然不能因此说苏格拉底是将理性带给雅典的人, 但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整个雅典城中的最先认识到该怎么踏踏实实地使用理性、将沉睡在混乱的辩论中的理性唤醒的人。在这个意义上, 他不是携带着神秘启示的先知, 而是吹响理性号角的先知。

(三) 智慧的标准——反省

从《申辩篇》中我们可以看到, “谁更智慧”的问题在苏格拉底那里有着一个特殊的含义。通常来说, “谁更智慧”的问题在雅典辩士那里意味着 :谁具有更多的知识?但这却不是苏格拉底心目中的“智慧”。因为在通过理性的严格审查后苏格拉底发现, 每个人都没有太多知识。“真正的智慧是主神的所有物…人的智慧只有小小一点价值, 甚或完全没有价值。”因而, 极有趣的一点即“谁更智慧”这一问题在苏格拉底那里完全反了过来, 它意味着 :谁能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你们人类中最聪明的人, 是像苏格拉底那样, 能了解到就智慧而论, 人确实是毫无价值的。”显然, 意识到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 它使人能够更加谦逊、踏实、严谨地追求知识, 而不会让人在骄傲自大中迷失真理的道路。因此, 苏格拉底将智慧定性为一种反思的能力而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 而最高的智慧即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在这个意义上, 整个希腊确实找不出一个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的人了。

(四) 人格超越

我们可以从《斐多篇》的结尾部分看到, 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有多么的镇定、从容。这镇定不是凭空而来, 它有着它形而上学的理由, 那就是 :他相信灵魂不朽, 也相信“无论是今生或死后,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损害一个好人, 而他的命运对神来说, 不会是一桩可以漠不关心的事。”可以说, 苏格拉底是真正快乐地接受死亡的, 他甚至认为哲学家的本职就在于使灵魂和肉体分离 :“事实上, 哲人的职责恰恰在于让灵魂从身体那里得到自由和分离。”而且“真正的哲人把死亡当作他们的职业。”

二、受难的弥赛亚

苏格拉底的幽默感和机智使得《申辩篇》中多少有些活泼和俏皮的东西。然而, 《福音书》的氛围则是格外的庄严、肃穆。

(一) 传道者

相比于苏格拉底, 在耶稣基督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丝毫的形而上学气。同时, 相比于苏格拉底有些调皮和幽默的论证, 耶稣基督的言辞则要简洁、直截了当且严肃的多。假如说苏格拉底更接近于一个哲学家的话, 那么耶稣基督则完全是一个传道者, 并且他也更能称得上是一位先知。甚至连犹太百姓所普遍信奉的先知施洗约翰都对他说 :“我当受你的洗, 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

但耶稣有过太多的训诲, 要一一谈论它们是不可能的。然而, 使他激起众怒的却是一些特定的思想, 而在这一方面他与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 真善与伪善

在耶稣基督批评法利赛人的一切言论中, 这里的一段也许是最典型、最明白的一段, 在这里耶稣基督直接地谴责了他们的“假冒为善”。苏格拉底曾揭露过那些享有崇高声誉者的无知, 而耶稣基督则直接说出了法利赛人的不善, 在这里, 我们就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的一些相同之处, 即他们都发现一些外表高尚者在实质上是名不副实的, 只不过一个表现为“无知”, 一个表现为“不善”。耶稣认为法利赛人犯了“假冒为善”的罪, 而苏格拉底也认为雅典的那些知识分子“犯了冒充有知识的罪”。不同的是, 苏格拉底是运用讨论而加以尖利的讽刺, 而耶稣基督则作了严肃的批判, 他比苏格拉底更加直接、严厉。

(三) 惹怒当道者

耶稣基督十分痛恨这些假冒为善者, 他甚至告诉他们税吏和娼妓都要比他们先进天国, 足见其在耶稣心目中有多么不堪。由此也可以知道 :对于耶稣基督来说, 一个人有罪仍然可以宽容, 但假如一个人有罪却不承认它, 相反还要欺骗他人、让他人误以为他是善的, 这就是极其巨大的罪恶了。对耶稣基督来说, 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因此也就没有人可以凭借一些善举自称为好人, 因为一个人的善行和他犯下的恶行相比总是小巫见大巫 ;因此, “善”不在于不行罪, 而在于能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个罪人。这和苏格拉底的“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包含着相同的理念。

(四) 以死救世

在最后的晚餐过后, 耶稣被出卖并且被逮捕。这位先知已经定意要为上帝交托给他的使命而死了, 因为如果他不经此劫, 就难以完成拯救世人的任务。在受审的过程中, 耶稣基督和苏格拉底又出现了区别 :苏格拉底的故事在受审时刻达到高潮, 他作了一番长长的演讲, 这番演讲成为了后来的《申辩篇》。但耶稣在受审过程中几乎是完全沉默着的, 以至于审判他的人都感到惊奇。苏格拉底的《申辩篇》是丰富而翔实的, 而耶稣基督的《申辩篇》恰好是一片空白。但这或许可以看成是同一样事情的不同表现形式 :苏格拉底通过长长的说明和论证来捍卫真理, 而耶稣基督则通过沉默来捍卫真理。

此后耶稣被判为有罪, 被鞭打并被钉上十字架。这时, 这位受难的先知处在最大的痛苦和逆境之中。苏格拉底的死虽然伟大但多少还是容易承受的, 然而耶稣的死在痛苦程度上则达到了肉身所能承受的极限。此外, 耶稣基督所受的精神之苦也超过苏格拉底, 毕竟在苏格拉底临死之时, 不只是他的朋友和学生, 甚至是一个外人——那个狱卒都为他哭泣, 承认了他。然而耶稣基督是在背叛、嗤笑和蔑视中死去的 ;他第一次被外人承认, 是在他刚刚死去之后。

然而, 在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的漫长岁月里, 十字架渐渐从一样刑具转变为拯救和爱的象征, 直到今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它不只成了基督教的标志, 甚至也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标志。

三、 结语

在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身上还有太多可以谈的, 他们绝不是这篇简短而浅薄的文章可以说尽的。然而, 暂且不说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暂时不谈耶稣基督的宗教意义, 他们至少共同留下了一笔精神性的财富, 就是他们那独立的人格、视真理为至高、能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或许正是因为这两位先知曾在面对逆境时作出榜样, 西方世界中涌现了一大批敢于为真理而死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徒。这点是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 因为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思想的绵延万世的力量。无疑, 思想的力量在起初不会那么明显, 它的进步难以做到像经济和科技那样的立竿见影 ;它无声无息, 但它却关乎着人类的整个未来。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有着远大的目光和长久的耐心, 它不光考虑到自己的现在, 还会考虑到自己的将来 ;如果说经济和科技的建设将支撑起一个民族的现在, 那么, 教育和思想的事业就将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未来了。当时代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举起、继承和发扬的重任交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新一代人的时候, 了解和领会犹如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这样的人物便是十分重要之举, 我们对他们的回忆和冥思也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因为我们确实都间接地受着来自于他们的遥远而又实在的恩惠。

摘要:作为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两个最好的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对西方世界及其文明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 并都相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 有着传扬真理的使命。由于他们的人格和思想以及那为真理舍命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西方文明中, 因而在后世的西方世界中出现了一大批与他们相仿的宗教徒、学者和哲人, 而他们的人格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近乎成了西方世界的集体人格。笔者希望通过粗略地比较这二者的死来更多地认识这二者的相同和不同, 并试着从中获取一些重要的启示, 作为它对当今这个时代的可能有的意义。

关键词:逆境,先知,苏格拉底,耶稣基督,死亡

参考文献

[1]《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

[2]邓晓芒、赵林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

[3]柏拉图.理想国[M].庞燨春译, 张云江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2

[4]柏拉图.苏格拉底之死[M].休·特里德尼克译, 谢善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2.描写秋天古诗词名句 篇十二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睡死的德军 篇十三

目前最关键的是要铲除内奸,以绝后患。果然,一个隐藏多年的老话务员被抓了起来,事实面前,他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因为限于场地,约克翰便将他关押在附近的一座帐篷里。可是,当天晚上,一支德军小分队从天而降,他们虽然丢下了几具尸体,但却将话务员间谍救出了峡谷。

德国间谍被救,更是让12山地师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虽然他们不敢上来,但要想冲出峡谷口,无疑是让自己当敌人的靶子。约克翰清楚,若要败中求胜,唯一的办法就是搞乱敌阵,在乱中突出重围。可是,如何才能搞乱敌阵?约克翰立即召开会议,尽快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侦察排长查理头脑灵活,入伍前是位小有名气的科学家,在部队屡建奇功,这次大家一致推举他去湖边担任侦察任务。然而,仅仅查理一个人肯定不行,必须给他找一个搭档。于是,有个叫亨特的战士被推薦了上来,他自小就生长在哈西湖边,对哈西湖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两人趁着黑夜的保护,从悬崖吊下一根绳索,亨特带着查理,轻车熟路,从德军的军营中悄悄地潜入到湖边。他们从悬崖下来的时候,随身携带的补给不小心弄丢了,可是,他们必须补充能量。这么个漆黑的夜晚,除了水面,就是遍地德军,去哪能找到吃的东西呢?哪知道,亨特却满有把握地说:“你等着,我这就给你去弄吃的。”说罢,亨特便来到一个峭壁下,这里有口泉眼,常年不断地喷涌着泉水,说来奇怪,也不知何种原因,只要有小动物接近泉水边,便会莫名其妙地死去,但像人这样的大型动物却不受其影响。这个诡异的喷泉当地人把它称作“魔泉”。魔泉旁边经常有死了的青蛙、老鼠、小鸟等小动物。亨特捡了几只青蛙和一只大老鼠剥了皮和查理一起烤了吃了。随后,两人在岛上折腾了一番,趁着天还没亮,原路返回了山谷。

第二天一早,查理带着一支精明强干的小分队冲入山谷。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让这支队伍大吃一惊。因为是夏天,德国士兵都露宿在外面,身上只有一条白色的军毯。只见哈西湖畔遍地都是熟睡中的士兵和军官,但你无论怎么呼叫他们,都没有人答应。有人便试探了他们的鼻息,根本就没有呼吸。一个,二个,三个……这支小分队一直走到哈西湖边,也未找到一个活口。那些睡在湖边的士兵就更惨了,他们不仅窒息而死,而且还被大浪卷入湖中,上面漂浮着死者的衣服和其他物件。一个团的士兵就这样在睡梦中全部窒息而死。

有人用步话机将情况报告给了师长约克翰,约克翰惊讶不已。这时,这支小分队在山谷口搜查到两个还活着的德军士兵。他们说,下半夜一切平静了下来,突然间湖面轰然爆炸,随后立即升腾起巨大的白雾,随之便向湖面旁低洼处飘落,但他们并没有听到人们的惊吓声,一切就这样平平静静地过去了,后来,随着一股呛人的浓烟味扑鼻而来,他们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约克翰一听暴跳如雷:“虽然法西斯惨无人道,但我们也不能在战场上使用违禁的化学武器。我命令你们,将查理带回来,我要把他交给军事法庭。”

很快,查理被小分队押解到约克翰面前。查理并不惊慌,泰然自若地说:“师长听我解释,我军从未研发过任何化学武器,这次行动是我策划的,但严格保密,我直接受司令部指挥,如果你还不相信,可以直接向司令部求证。”

原来,查理是个知名科学家,他非常有自己的主张,常常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出新奇的打法,让人眼睛一亮。亨特是查理手下的一名战士,常跟他说哈西湖的神奇之处,引起了查理的浓厚兴趣。有一天,他和亨特一起考察了哈西湖。查理有一事大惑不解,这湖水里的水泡特别多,而且越往下越浓,在里面潜水要比在别的水里吃力得多。后来,直至见到了魔泉,他才解开了这个湖的谜底。

查理发现那魔泉之所以能杀死青蛙等小动物,是因为泉水中不断喷出二氧化碳气体。也就是说地壳深处的二氧化碳气体,从岩石的裂缝中逃逸了出来。那么同理,湖底下的气体肯定是二氧化碳了。因为地壳中的裂缝不可能就魔泉一处,偌大的哈西湖底只要有一处同样的魔泉,经过上百年后,湖底水里便积蓄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长期下去,这个数量非常庞大,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当初,查理只是想替亨特解释哈西湖的神奇,跟战争一点也不搭界。然而,德军第七空降师的突然袭击,让查理把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他想出一套战斗的思路来:这哈西湖就好比一瓶巨大的高压汽水,由于深层湖水中的压强与压力极大,从地壳岩石裂缝中逃逸的二氧化碳被高压溶解在湖水中,一旦这个高压被打破,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喷涌出湖面,从而将哈西湖附近的军队全部杀死。

如此缜密大胆的想法让司令部深信不疑,但偌大的一个哈西湖,用什么才能打破它的平静?查理想出了自己很有说服力的妙招:湖心有座小岛,上面虽然郁郁葱葱,但四周因受水浪的冲击,都是悬崖峭壁,而且摇摇欲坠,岩壁上有许多空穴。只要在空穴中放入炸药,小岛便会倾入湖中,立即打破湖面的平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怎样才能将德军空降师引到哈西湖边,盟军不久前破获了一起德军间谍案,在正义面前,那间谍决定洗心革面,帮助盟军。于是,盟军便使出了反间计,成功地将12山地师休整哈西湖的消息报告给了德军,结果,德军中计。为了更好地掌握德军的情报,12山地师又故意让空降师救出了间谍,其实,当时12山地师仅一个营的兵力来到哈西湖旁的峡谷里。

消灭了德军王牌第七空降师第一团,犹如斩断了德军空降师的一只手,虽然在此后又被补充上来了,但经验和战斗力却相差甚远,这也是直接导致德军在此后夺取克里特岛的战斗中,第七空降师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之一。那次失败以后,德军的空降师从此一蹶不振,毫无建树。

14.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篇十四

让我们从那些迁客骚人的遗墨之中,重新感受一番秋天的滋味吧。那是另一种季节的触碰,另一股秋天的气息。诗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忧愁、婉转或是肃杀的。那些细腻柔滑的文字让我们深深的沉醉在那个金黄的季节中。

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7.《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9.《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0.《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描写秋天的诗词20首

2.写秋天菊花的诗词

3.秋天的诗词天净沙·秋思

4.秋天的`诗词清平乐·候蛩凄断

5.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名句精选

6.精选30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词

7.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8.秋天的诗词

9.歌颂秋天的古诗词

15.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篇十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

(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宋】范成大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

(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宋】曾几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乡村四月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宋】范成大喜晴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 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宋】杨万里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宋】客中初夏

司马光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曲院风荷

六月荷花香满湖,【清】陈 璨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红衣绿扇映清波。

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宋】杨万里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明】施耐庵无名杂诗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初 夏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宋】朱淑真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唐】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宋】李清照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

16.打不死的山寨 篇十六

无论山寨走向联盟,还是有人被“正规军”收编,或因自身问题灭亡,山寨这个群体始终保持着生命力,为市场注入不一样的活力。

今年7月,我的一位朋友特别兴奋地向我显摆她那花了899元购买的、天天在各大电视台打广告的著名山寨品牌的手机,言语中不乏喜爱: 长得好看,屏幕又大,音效还特别好。这款山寨机,乍一看与诺基亚某款手机很像,银白色机身、纤薄,看起来挺有品。自此,她逢人便夸山寨机又便宜又好用,坏了也不心疼,常换常新云云。

不久前,忽然发现她MSN的签名档改了,“作为消费者,你们当然有知情权,作为售后服务人员,我们也有权保持沉默”。一问,她就气不打一处来: “我正狂发短信呢,屏幕忽然就花了,拿到售后服务点,对方无比肯定地表示,手机属于‘人为损坏’,不予保修。”当她愤怒地追问,到底该如何界定人为损坏和机器本身质量问题时,维修人员给了她如上答复。

我问她,恨不恨山寨?她竟然说,不恨,当初买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它可能存在质量差、售后差的问题。现在她只是怀念用山寨机听歌的日子。

这时,忽然明白了同事对于山寨机的经典点评: 山寨这个群体永远不可能死掉,就像蟑螂一样,繁殖非常快,而且打不死,即使死掉,也只是某个厂商。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弄潮儿汇入山寨的滚滚潮流,是为“打不死的山寨”。

这从山寨族的队伍不断扩大就可以看出来。山寨手机风行之后,山寨MP3、山寨数码相机、山寨笔记本电脑等迅速跟进,随后更扩大到山寨明星、山寨影视剧、山寨春晚等,最近还有人提出了山寨联盟的概念。

山寨的流行,充分反映出市场和利润才是硬道理。在山寨产业链中,很多下游厂商都不为人所知,但它们也不至于吃不上饭。不久前,威盛电子与微软在深圳成立“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帮助客户在数月内设计一台完整的笔记本电脑上市销售,俨然一副山寨风格。

当然,多赢才是山寨联盟存在的关键。对威盛来说,拷贝“山寨手机”的运作模式,可以借助内地众多厂家势力挑战英特尔和AMD; 而对下游厂商而言,这样的联盟也可以缩短它们研发、生产和产品出货的时间,市场反应速度快,成本还低。

山寨联盟,颇有些合纵连横的味道。只不过,如今的联盟抢夺的是市场份额,抗争的是一个或几个商业霸主。近期,有消息称,中国电信有意持股联发科,并谋求进一步的合作。虽然这一消息已被否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山寨可能存在的另一条路,那就是被正规军收编,并成为正规军扩大市场领地的排头兵。

上一篇:语文 -我想下一篇:坚定理想信念主题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