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共11篇)
1.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一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尽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重视了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分类分层教育,使工作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党对青少年工作的新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表面性。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往往过多注重表面形式,停留在知识性的课堂传授层面,广大青少年为学习而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入耳”层面,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也没有很好地将思想道德认知同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之传统的教育手段过多地注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缺乏创造思维和强有力的生命力,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
2、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的被动性。思想道德习惯养成的形式、内容趋向组织化、行政化、单一化、运动化,不少道德行为规范还没有成为青少年持之以恒的工作、生活原则。故在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调动广大青少年主动参与践行的积极性上还不够。
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调动的行政性。青少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运用行政动员方式过多,工作对象的覆盖面还不够,尤其在青工、闲散青少年以及普通青少年群体中缺乏鼓动性和活跃性,只能借助组织行为去调动部分群体,存在着目标群体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均衡性,且缺乏对目标群体的分层分类指导,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
4、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整合的简单性。应该说,全区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还是很多,但横向与横向之间、横向与纵向之间、条块之间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即便整合,也是活动硬件设施考虑较高,软件方面考虑较少,在工作中借力不够。同时,团干部的社会拓展能力也需提高。
思考与对策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分化的多层次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共青团组织要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促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渗透力、覆盖面和有效性,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1、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主要表现:
(一)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阶段,人的道德养成关键是要从小就要打好基础,掌握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小打好道德认知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青少年需求反馈系统、信息系统和重点样本调查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的新趋势。
(二)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特点的教育内容是关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道德养成需求,提供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现象大讨论、征集道德文明警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开放性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是依托。网络和社区已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次调查中有72%的青少年有过上网经历,同时也有83%的青少年表示目前我区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短缺或对其功能设置和管理不太满意。我们要借助“社区青少年学校”、“青山共青团”网站等载体,以多种传播方式激活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并通过体验活动等,加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开发利用,在社区中建立分散多样、就近就便的活动中心,吸引青少年经常参与,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社会迅速转型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认真分析把握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发展变化规律,要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实现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实现从青少年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上“自主型”转变,减少行政化动员,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3、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不同的青少年群体有不同生存状态和发展的要求。在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我们要对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职业青年和学生青少年等等群体差异有更深入的研究,“兼顾两头,突出中间”,体现层次性,在注重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形成不同的侧重点,让不同层次的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如对青年党员、团干部、优秀青年等先进分子,要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观念;对广大普通青少年群体,要以“三德”为基本要求,倡导与现代化文明社会相匹配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以此,逐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实践性。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本次调查中反映,青少年对道德教育活动意见最大的是“形式单调”,认为最有收获的`是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要通过家庭实践、社区实践、岗位实践等途径的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文明和人生价值取向与法律规范和传统文化倡导的道德文明保持一致。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学习和活动中,养成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在职青年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学会理性地处理各种矛盾和人际关系的本领。
5、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评价的示范性。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青少年道德示范好公民”、“十佳小公民”等先进称号的评比表彰,让青少年体会到榜样的可敬、可亲、可学,形成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的宣传。以“青山区社区青少年道德行动”为契机,通过设立“道德评议台”、“社情民意气象站”等有形载体,建立形成社区青少年道德规范和道德约束和监督机制,加强典型榜样的宣传,道德状况的分析,以及有效的应对,从而保证工作的针对性,取得实效性。青少年时期不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创新实践,才能真正使这项社会的基础工程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2.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二
一、四川某地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现状
(一) 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处于比较高的层次
1. 青少年有较强的爱国意识。
爱国意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积极健康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 75.7%的青少年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 他们对祖国的认识主要通过平时各种爱国活动的积累, 意识里都深爱着我们的国家。据调查, 72.1%的青少年认为如果有外敌入侵是否会主动报名参军保卫家园时“愿意主动报名, 自愿参军”, 反应都是积极的。85.5%的青少年觉得作为中国人“很自豪”。
2. 对自身的发展有较明确的认识。
调查显示, 74.8%的青少年觉得自己的成才要靠“勤奋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82.6%的青少年“愿意参加中国中青团或者中国共产党”, 把入团和入党当作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做。78.9%的青少年愿意和“诚实守信、有才华的人交朋友”。
3.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社会不良思想的抵御, 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据调查青少年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方面的认识有一定基础。关于这些方面的书82.2%的青少年“看过”。对“八荣八耻”也有一定认识, 82%的青少年对“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很了解”。
4. 青少年积极维护集体利益。
青少年的集体观念是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基础。调查显示, 76.7%的青少年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要你参加义务劳动会“积极参加, 随时奉献”。77.5%的青少年表示对身边的公共财物的“非常爱护”。86.7%的青少年表示在排队购物或者乘车时会“自觉排队”。结果都表明青少年对集体利益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
5. 对社会公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面对周围发生不良现象时, 69.1%的青少年“挺身而出, 当面制止”。对同龄人的道德评价6%的人觉得高, 12%的人觉得较高, 36.5%的觉得一般, 26.1%的觉得较差。对成年人的道德评价11.6%的人觉得高, 23.9%的人觉得较高, 21.4%的人觉得一般, 30.8%的人觉得较差。对老师的道德评价20.3%的觉得高, 26.5%的人觉得较高, 46.2%的人觉得一般, 19.8%的人觉得较差。
调查表明, 尽管在新时期多样、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青少年思想道德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很难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 但从总体上看, 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表现出积极、健康、明朗的发展态势。对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
(二) 青少年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
1. 价值取向模糊。
据调查57.6%的青少年认为加入中国共青团和共产党不是人生必要的, 不认为这是一种神圣的选择。58.5%的青少年不因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生活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
2. 责任意识淡薄。
据调查, 43.7%的青少年在得知自己的好朋友有不良行为时会“不告发, 于己无关”。没有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 不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48.6%的青少年面对周围发生不良现象时, “于己无关, 一走了之”。没有应有的社会责任感。41.1%的青少年觉得有人分裂国家, 是否应积极行动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时认为“太危险, 尽量逃避”, 国家的兴亡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
3. 社会公德失范。
据调查, 35.7%的青少年在排队购物或者乘车时会“遇见熟人时插队”, 20.3%的青少年会“强行插队”。社会的良好风气在青少年当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形成, 那么在以后的大环境的形成中就没有必要的基础。
4.“自我中心主义”凸显。
据调查, 33.7%的青少年在得知自己的好朋友有不良行为时会“不告发, 于己无关”, 21.8%的青少年“告发”。自己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与己无关, 高高挂起的心态在青少年的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部分学校日常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不能否认, 学校对青少年的日常德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但是,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很多学校的德育教学已经陷入了“格式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有学者认为, 我国传统的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P45)
(1)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场所---课堂;
(2)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设置---课程;
(3)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内容---教材;
(4)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方式---灌输。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日趋僵化, 缺乏创新的现状。
(二) 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社会转型期,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时期, 再加上我们曾一度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理解从而导致“理想”的落空所带来的悲观主义的蔓延, 这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价值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绝对性主导地位和权威性的削弱, 使青少年在价值选择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状态。
(三) 家庭美德教育没有很好的模式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然而一些家长对青少年的关心却往往只是专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状态引导, 从而易导致未成年人的片面发展, 人格扭曲, 这是家庭教育上的失误。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策及措施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应从全方位角度来进行整体综合建设。这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 在社会转型期要从整体上统一协调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 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 形成一种正向的合力, 从而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一) 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
就学校教育而言, 21世纪以来, 进入了一个新的教育时代, 现代的教育理念, 不是以知识为本, 而是以人为本, 现代人才培养的理念, 不是以技能为本, 而是以素质为本。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顺应了现代教育规律和社会变化对人的要求, 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二) 注重家庭美德建设, 为青年价值观塑造提供良好的
家庭氛围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
弥补我国家庭教育的缺陷, 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要克服家长专制作风和无限放任的作风, 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睦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必须注重对子女的品德、人格的教育。调查显示, 父母的身体力行直接关系到孩子对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三) 充分发挥社会引导教育的作用
就社会视角的价值观教育来看, 重要的是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能够为青少年群体构筑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影视媒体行业要加强自律, 在传播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 努力实现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
(四) 必须不断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德育的理论研究
必须经常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调查, 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为。面对多变的世界, 学会变化, 学会应对是德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要以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观念要求青少年。对青少年中一些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应加以引导, 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 真正使德育成为一种人文关怀, 并关怀到一切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山.对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
[2]安国启.建设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2005) 研讨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12) .
[3]佘双好.武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建设措施研究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2) .
[4]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道德问题"调查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及其建设[J].社会科学, 1995 (4) .
3.我国青少年网球后背人才现状调查 篇三
关键词:网球 青少年 后备人才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201-01
几经辛酸、几经改革,通过中国网球人的不断努力,如今中国网球也终于在世界的舞台绽放了光芒。然而,我们要居安思危,加快我们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发展速度。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青少年网球运动的投入,引进更多ITF赛事,但是目前青少年的现状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不少的差距。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NIKE全国青少年排名赛U12、U14的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对2011年NIKE全国青少年排名赛的部分教练员、沈阳体院网球教学人员和国外的专家、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问调查。就我国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具体情况培养等方面,广泛听取了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2)问卷调查法。对2011年NIKE全国青少年排名赛的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现场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94.4%。
2 我国青少年女子网球的现状分析
2.1 青少年网球人口基数小
对于竞技体育来讲,青少年队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伴随着我国网球事业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青少年培养的重要性。资料统计,我国已从20世纪末加大青少年的投入,并相继对青少年的比赛进行了大的改革,引进了更多的ITF赛事。经过一系列的赛事的锻炼,我们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然而目前突出的问题便是——青少年的人口基数小。以女子青少年为例,通过图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女子网球后备人才数量,英国、法国、阿根廷女子青少年各组别人数均多于中国,英国女子青少年总人数已达到中国的15.3倍。”
2.2 身体条件
随着网球装备的科技含量的提高以及技术动作的不断趋向合理化,身高和力量已经成为当今网坛选材的重点。网球运动的特点是竞技性强、节奏快,世界优秀选手除了具备高超的技战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观看国内ITF比赛,我国青少年的平均身体条件与国外青少年存在差距,以身高为例,我们的选手就明显的矮了一截,仅凭这一点,我们在发球和球场上有效空间的利用上就吃亏不小,身材相对矮小的运动员想要立足网坛,必须有全面的技术和超人的体力,并能够始终保持这种状态,这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网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选材方面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当然选材并不是只有身高这一项,但是身高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3 青少年运动的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网球运动起步晚、体制、培养模式等因素,导致我网球运动员的成材率较低。虽然近年来,金花在世界顶级赛事上崭露头角,但是社会对网球运动的认可度仍然较低。传统的观念严重的束缚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我们知道运动动机是运动观念的表现形式、是提高青少年竞技水平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励学生从事训练活动的主观动因。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未來的发展。对2010年U12、U14的青少年排名赛的青少年运动动机进行随机调查,其中24.05%的青少年运动员理想是职业球员,40.5%的青少年是为了上大学,16.45%的青少年以后作陪练,19.1%的青少年为了丰富也余生活而参与这项运动。然而通过与美国、加拿大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访谈,我们发现,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青少年网球打网球的目的:一是当职业球员;二是兴趣爱好。而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的运动动机却这么复杂。问其究竟,不是我国青少年不具备职业球员的基本条件,而是我们传统的观念抹杀了青少年对网球运动真谛追求的信念。
2.4 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是制约我国青少年网球选手发展的一大因素。这其中表现在,语言的交流上。在ITF或其他国际赛事中,语言上的障碍,不仅对比赛成绩有影响,同时也影响我们同高水平运动员的交流与学习。除语言之外,我们国家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也要低于国外青少年,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明显不如国外的青少年。其原因,国外不仅注重青少年文化课的学习,而且对文化素养要求更高,而我国运动队的培养模式造成了文化知识学习的欠缺,更有一部分青少年连九年义务教育都尚未完成。对于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来讲,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具备良好的技战术,而且对技战术的理解、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所以这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对青少年运动的培养来讲,应当协调好将学习和训练的二者之间关系。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与西方网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不仅在青少年网球人口的基数、身体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及运动观念依然落后于西方国家。
3.2 建议
现阶段加快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首先应该加快网球的普及力度,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去感受网球运动真谛,并且在普及的过程中注重青少年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对培养体制进行改革,逐渐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改变传统的观念。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球开展的外部环境是,首次全局看,因为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很多青少年在选择网球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带有功利性;其次,离开经济原因,另一部经济条件很好的学员,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青少年,在国内很难找到学练双休的道路,从而导致坚持下去的人数极少。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实际进行培养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孙晋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中国网球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北京:中国网球协会,2009:6.
[2] 王艳.中国女子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网球职业化改革设想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24.
[3] 汪敏,刁在箴,谢颖,等.中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5(1).
[4] 张德志.我国女子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9).
4.青少年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篇四
课题名称:青少年网络道德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当人类迈入21世纪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它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蔓延,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迅速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网络对于我们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但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但也会使青少年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解脱了束缚,在网络的海洋里尽情的放任自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让青少年更多的了解网络,并培养青少年的是非判辩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研究工作。
二、目的:
1.了解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
2.找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3.给青少年提出一些使用网络的建议。
三、计划:
时间:
地点:
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在网络对青少年生活方响、网络对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小组讨论的结果、调查的数据提出合理的建议。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组决定在对部分青少年做调查报告之前自己先去搜集一下关于此话题的资料。充分了解到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后,我们开始讨论具体事项。经过一翻讨论我们首先制定出了调查表初稿,然后一些小组成员提出了他们的一些改进建议。随后,我们开始讨论调查的对象、时间。由于我们的主题是“青少年网络道德”。
二、调查:于是,我们就开始行动了。首先,我们先把调查问卷打印出来。然后在中午时,发放了问卷。我们这次共发放70份问卷,收到的有效问卷是54份。
三、整理、分析:收到问卷后我们就开始对问卷上的数据进行统计,最后我们小组的成员谈了各自的看法、观点,并结合调查结果、查阅的资料,给青少年提出一些使用网络的建议。
五、研究结论:
一、网络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虽然在各种媒体对互联网的报道和介绍日益增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调查中一个有趣的结果是:传统的媒体仍然是青少年获取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作为第一信息来源的上海青少年占36位,互联网作为第一信息来源的青少年只占24位。调查显示,互联网之所以最吸引人,信息量大、获取信息方便、可获取其它媒体没有的服务和信息列了前三位。青年上网的人数增长的比例很快,青少年通过上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是新时代的要求。
积极方面:
1.网络游戏可以起到舒缓学习压力、充实课余生活和锻炼应变能力的作用。精心设计的网络游戏不但可以成为儿科治疗与康复的工具,甚至还可以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2.创新
网络世代在创新的环境中吐故纳新,并借助网络不断寻找能将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有学者说,离线的世界无法提供你建立自己空间的机会。而网上的世界好像为你支起空的帐篷一般。网络时代的学生对于新媒体及新科技抱开放自然的态度,将使得他们成为首群接受并参与本身文化创作的族群。他们轻松面对的心态,使自己有更大的空间容纳新事物新活动。
3.完善现有的教学方式
在我们调查中,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比如: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授课;通过FLASH制作一些在理想状态下才能够很好地完成的实验,这样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观察出实验的效果,由此取代一味由老师口述,学生死记传统方式。
消极方面:
1.过多的“其他”信息
一方面我们看到互联网的丰富性为我们解决自身信息需求提供了便利途径,但另一方面,过大的信息数量并不能包括足够的“含金量”,也就是说,信息的质量在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找到为数不多的有用信息,而这样无休止的“网上漫游”无疑是在浪费着我们宝贵的生命。
2.上网聊天的影响
一方面,上网聊天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我们的调查中,有23.5%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长此下去便会导致睡眠更加不足,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辍学,另一方面,过分的沉溺于网上聊天中,会使得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寡言少语;使得自我的心灵越来越封闭;与他人在生活中的交流越来越困难。有不少人在网上发表评论时“滔滔不绝”,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便沉默寡言,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
3.网络游戏的危害
网络是虚拟的,同样存在于网络之中的游戏也是虚幻的,但正是这种虚幻恰恰能极大限度地青少年学生的欲望,因而极易诱惑青少年学生,不能自拔。这样,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不负责的态度,无端、厌世、以自我为中心或反社会,在生理上回引起头晕、烦躁、厌食等诸多症状。
六、提出建议
一、对社会、学校
1.建设一流的青少年同站,占领网络阵地。
2.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防腐”能力。
3.家长、老师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4.学校可以在寒、暑假向学生开放电脑房。为学生上网提供场所。
二、对青少年
1.上网时间不宜过长。
2.不访问思想内容不健康的网站。
3.把握好上网和其他活动的关系。
4.不把上网当作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
感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使人获得知识,也能把人推向犯罪,关键是怎么利用网络。这不仅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青少年自身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青少年善用网络,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上网的乐趣,才能让网络发挥他真正的作用。
5.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五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在当今的青少年教育中,智育的力度是社会有目共睹的,但往往有时候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杀害生母的徐力、残害动物的刘海洋、残害同学的马加爵等都是如山铁证。那么,是不是现有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真的如某些报刊和杂志中所夸大的那样呢?其实不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武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其现状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许多成人都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可能被消解了。但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我市的青少年都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人,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他们认为“周围大多数青少年非常爱国和比较爱国”,这说明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而且在座谈中,他们大多数都愿以实际行动努力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2、赞同集体主义精神。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被突出和强化,但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多数调研对象仍肯定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突出个人利益应不损害集体利益为前提。在学校和集体的活动中,都愿意为所在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调查还发现,我市青少年能够在个人价值选择中,先国家后个人,使得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3、崇尚民主、平等、自由。在与青少年座谈中,我们发现,我市青少年对民主、自由、平等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他们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人格的足够尊重,希望父母给予较大的思想自由空间,希望学校给予所有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态度。这都充分反映了不少青少年向往人的全面发展,向往普遍民主和充分自由平等的愿望。但同时,他们对民主、平等、自由的理解也不太统一,如,有的理解为追求自由自在的浪漫主义,有的理解为追求时尚,有的则理解为充分的自我实现等。
4、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在人生观上,多数青少年还是肯定人生的价值就是奉献大于索取,当然,仍存少数人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的观点表示一定赞同。在人生追求,甚至在选择朋友时,认为健康、知识、理想、人品是最应该追求的东西。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己注意到金钱财产和权力地位的影响和作用,在价值取向上,仍伴随着对现实世界中金钱地位的迷茫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务实,这使得青少年中独善其身的色彩渐趋浓厚。
5、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以及科研技术人员社会物质地位迅速提高的种种社会现状,使我市青少年大都愿意做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探求新知识的年轻人。任何知识、任何领域只要是喜欢的,他们都愿意去了解。而且,求知欲特别强烈。在他们看来,求知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
二、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存问题在充分肯定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时,也要正视在消极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远大志向。特别是部分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青少年,劳动意识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消退,进取精神弱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追求,没有忧患意识,认为有个好父母就什么都有了。其次,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一些青少年贪图安逸,热衷享受,喜欢“追星”。没有形成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生活方式。不少青少年喜欢的业余爱好都是一些消磨意志、不求上进的活动。对网络的迷恋到达了空前。再次,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对学校班级、少先队组织、团组织的各种关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各种活动,采取无所谓、默不关心的态度。别人认为无所谓,别人不去做,我也没有必要去做。常常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强调个人的得失,过多地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最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从而,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偏差行为,有的甚至采取自杀和伤害他人的身体及财产的行为。近几年在这方面的青少年犯罪率不仅是我市乃至全国都处于上升趋势。
(二)原因分析以上问题的出现,绝非偶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网络等四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期盼。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父母,把自己没有成为大款、大官、大才的郁闷都发泄在儿女身上,把家庭命运改变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调查报告《武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这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只要求功课好,功课成为他们衡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唯一尺度。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课外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规定在课外时间不准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许多青少年的课余时间,仍旧被补习班和培优班所占据。而社会的飞速变化,使单亲家庭的数量呈递增趋势,而孩子成为不完整家庭的受害者。家庭的不完整、教育的不全面、社会的偏见也极易造成某些青少年对社会的仇视、对人类的怀疑。家庭的某些意识,最后潜移默化给了未成年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只会读书,不会做事,更加不会做人;只知道书本上的死知识,不知道运用,甚至不知道生活常识;以我为绝对的中心,不懂得理解和关心他人……其次,学校教育方式的陈旧落后。学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都是各自“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寻找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提高升学率。虽然近段时间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学校限于这“一亩八分地”的地域和“高考或中考”这一金箍咒,大多学校教育仅仅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原始阶段。现今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我们的学校教育仍大多停留在黑板、粉笔、讲台的“老三样”上,既便不少学校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但也大多成为一种装饰物品。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中获取的知识量更大,更新更快。这也使得不少学校教育面临着5+2=0(五天学校教育加上两天周末的社会教育,结果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乌有)的尴尬境地。再次,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现在的社会环境存在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拜金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恶性炒作肆虐、价值观念颠倒、美丑是非混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判断能力,致使其对正规的学校教育产生怀疑。尤其是现有社会文化舆论环境中的糟糠之作,正毒害着更大青少年。实践证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都可以鼓舞学生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而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学生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是非混淆的陷阱。而社会文化也理应附有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错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暴利,置社会责任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了很多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品,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以调侃弄高尚,以粗俗取代文明,将无视道德规范美化为个性解放,将玩世不恭称颂为活得潇洒,这样的情景已是司空见惯。更为可怕的是,这些错误的思想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和观赏之中,对人生观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比较弱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最后,网络的错误引导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我国自1995年开通互联网,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到2003年底,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上网人数达80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上网人数的17.6%,达1400万。网上冲浪,已成为青少年追逐的热潮,许多中学生更是以当“网虫”为荣。但是,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和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暴力信息逐渐模糊了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了以致人伤亡为快、以行使暴力为乐的思想和行为,震惊社会的马加爵杀人案就是一例。网上的色情信息严重危害着正处于青春萌动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网上游戏对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而言,过多的沉溺其中,就会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等危害,严重者甚至走向违法犯罪。但那些只求牟利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想方设法诱惑未成年人,网上暴力和网上色情充斥其间,已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
三、对策在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为之努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对青少年的教育责任。而现实中却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有时甚至是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让未成年人无所适从;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价值导向扭曲,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体系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据一份调查表明,父母的教育素质低下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与缺陷,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外部条件;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是孩子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中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义利观、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育最直接、最形象、最有说服力,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家庭必须匡正陈旧落后的“成才观”,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必须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共同承担起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成的重任。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矫正教育“指挥棒”的指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 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改进教育的评价机制和标准,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做法。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社会各界特别是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从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切实做到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以青少年宫为主体,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艺术团,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义务演出队,把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反映武汉优秀历史文化编排成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经常性深入社区、学校、大型企业等地进行演出。努力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通过实施希望工程,为下岗特困家庭、外来务工的子女等未成年人办实事解难事,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6.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六
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黄央素
[内容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迅速走进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是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是它的便利、灵活、高效等诸多优点充分地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一个尽情遨游的空间;同时,网络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因此,作为青少年,我们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但身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的出现同样利弊并存,其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比如网上信息垃圾使青少年深受其害、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对学业产生冲击、网上聊天引发网恋等等。网络的利或弊已日益成为人们广为争议的话题。本课题采用教育观察调查法、理论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分析网络的正、反面作用,提出了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校外教育 青少年 网络运用
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因特网将地球和各个角落紧紧地串联在一起,人们在失去距离感的同时变得更加亲密和友善了。从已反映的大量情况来看,网络的双重特征日益凸现,青少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一、校外教育青少年网络运用现状与分析
1、青少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青少年从1999年或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
2、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青少年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3、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青少年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青少年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5、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3.81(满分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
6、另外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当今老师家长对青少年上网的态度: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同样的矛盾也存在于大多数教师身上。调查显示,72.1%的老师认为网络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获取有用信息,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45.6%的教师同时又认为,学生上网不仅浪费时间,影响学业,而且会耽于玩乐,无心向学。支持学生上网的教师只有31.9%,42.7%的教师则认为平时应禁止学生上网,只有假期才能允许,2 21.8%的教师觉得还是任其自然为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上网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会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作用到家长和学生身上。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作用
1、可以开阔视野。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青少年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交往的领域空前地宽广,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可以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青少年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
3、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三、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3 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四、校外教育场所应采取的措施
校外教育场所作为青少年课余学习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意识的教育,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通过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培训,如通过网页制作的学习让学生在网络上安家,通过Flash的学习让学生能动手制作动漫片,通过word排版来制作电子小报,通过Photoshop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处理图片,修改图片等,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的网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网络不仅仅是聊天、玩游戏,还有更具挑战性的创作。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 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为 4 此开设“天天网络活动室”,通过定期的网络活动,如网络课堂、网络知识擂台赛、网络小记者课堂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畅游互联网,浏览绿色网站。
3、利用寒、暑假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比赛,如与各学科结合的电脑手抄报比赛,电脑网页制作大赛,Flash制作大赛等,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兴趣。
4、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青少年宫在线”就是目前校外教育中比较好的一个网站,网站中定期的网络活动促使很多学生来参与。
参考文献:
[1] 刘胜枝:《青少年与消费文化:关于网吧的观念冲突与利益博弈》 [2] 冯丹石:《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7.上海市青少年运动伤害现状调查 篇七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运动活动,青少年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增进健康,提高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的最简易方法之一。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喜欢运动;同时,在生理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很容易在体育课、课外活动或自发体育活动等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
运动伤害是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1],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和成长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随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计划(2007年)的启动,学生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但学生因参加体育活动而发生伤害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给学生、家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体育与安全的问题,减少和避免运动伤害发生,成为一个必须要思考、研究、分析的重要课题。为全面分析青少年体育运动与安全问题,了解中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现状,为开展学生运动伤害预防工作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于2009年12月对上海市中学生运动伤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上海市4个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按初中、高中分层,每层再分为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对所抽学校的高一、初二班级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4 350份,收回有效问卷4 334份,有效回收率为99.83%。其中初中生2 262名,高中生2 072名;男生2 254名,女生2 080名。
1.2 方法
经预调查信度和效度分析后制成统一的调查表,调查员由各学校的卫生教师及班主任组成,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按统一要求、标准及方法进行调查,回顾过去1 a中学生运动伤害发生情况。问卷当场收回。
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户籍、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及运动伤害发生情况(运动伤害发生与否、发生次数、发生时间、损伤部位、伤害发生时运动项目、活动组织形式、伤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及就诊情况等)。诊断标准依据伤害流行病学[2]一书提出的伤害诊断标准:(1)医疗机构诊断为某一种损伤;(2)或因损伤请假(休学、休息)0.5 d以上;(3)或由家人、教师或其他人对受伤者做紧急处置看护。
1.3 统计分析
调查表经审核合格后,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AS 9.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运动伤害发生率
在4 334份有效问卷中,发生过运动伤害243人,运动伤害发生率为5.61%,其中发生伤害≥2次者有125人,占伤害人数的51.44%。调查对象因运动受伤累计368人次,人次发生率为8.49%,伤害发生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高达4次,伤害者平均伤害发生频率为1.51次(368/243)。
男生伤害发生率为7.28%,高于女生的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2,P<0.01)。男生因运动受伤265人次,人次发生率11.76%;女生因运动受伤103人次,人次发生率4.95%。
初中生、高中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5.53%,5.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81),初中生、高中生因运动受伤累计212和156次,人次发生率依次为9.37%,7.53%,见表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伤害发生的时间分布
结果显示,春季、秋季伤害发生所占的比例较高;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月份有2个高峰段,分别为3-5月、10-12月;一日时间分布构成表明,下午最高占46.58%,其次是上午35.40%,清晨(8:00)最低占1.24%。
2.3 受伤时活动地点分布
伤害在不同活动地点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9,P<0.01),伤害主要发生在校内运动场所(有教师或教练指导),而在校外运动场所(有教师或教练指导)最低,见表2。
2.4 运动伤害项目分布
男生各项目伤害排在前3位的是篮球(57.50%)、足球(10.83%)、长跑(8.33%);女生排在前3位的是长跑、篮球、短跑,分别占总伤害人次的20.41%,17.35%,15.31%。见表3。
2.5 受伤时损伤部位
从损伤部位来看,伤害以下肢的踝部(29.69%)所占比例较高,其他依次是上肢的肘、腕、手部(20.73%)、下肢的膝部(12.89%),见表4。
2.6 受伤时活动组织形式
青少年运动伤害主要发生在体育课(46.79%),其次是校外自发体育活动(19.57%),再次为课外活动(17.13%)。
2.7 运动伤害发生原因
按损伤发生的原因分类统计,排在前3位的原因依次是注意力不集中、运动量过大、准备活动不充分,见表5。
2.8 运动伤害严重程度及表现
在368人次运动伤害事件中,47.29%的伤害事件为轻度或浅表损伤,29.52%为没有明显损伤,18.67%为中度损伤(需要有技能人员治疗,如骨折处理、缝合),重度损伤占3.61%。
损伤时主要表现以疼痛(56.43%)和红肿(27.54%)为主,出血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达14.00%。从身体功能受限程度来看,损伤者以关节活动轻微受限和明显受限为主,高达75.96%。
2.9 损伤后处理办法
从损伤后接受紧急救护情况来看,有36.21%的人接受了紧急救护,紧急救护的实施者以同学所占比例最大(32.09%),其余依次是教师(25.41%)、医生(12.30%)、朋友或家人(11.48%)。损伤后处理办法以自行处理(包括自行处理但没有休息、自行处理但休息0.5 d以上)为主,占55.16%(203/368);其他依次为去校医院或医务室治疗(18.33%)、医院门诊就诊(11.90%)、医院急诊就医(10.61%)、住院治疗仅占2.57%。
3 讨论
3.1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率
运动伤害主要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各种软组织、骨关节的急慢性损伤[2]。有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大约有290万青少年因运动伤害而接受治疗[3]。美国儿童青少年临床外科病例中,46%是校内体育设施上跌落造成的[4]。加拿大每年有超过1/3的青少年因运动伤害寻求治疗[5],运动伤害严重阻碍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据估计,每年有8%的青少年由于在运动过程中受伤而退出体育运动[6]。美国全国运动伤害调查显示,运动伤害发生率最高的为5~14岁和15~24岁的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分别为5.93%和5.64%[7]。本次调查发现,上海市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率高达8.49%,初中生为9.37%,高中生为7.53%,说明青少年体育运动伤害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学生每年每2人中就有1人发生1次以上运动伤害,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青少年是伤害的高发人群这一观点[8,9],提示运动伤害预防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注意运动伤害的多发性,防止运动伤害重复发生。
3.2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伤害流行特征
男生运动伤害发生率(7.28%)是女生的1.9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李湘生等[10,11]报道的伤害性别分布模式一致。一方面与参与体育锻炼的男生大大多于女生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与男生天性好动、活动范围广、偏好刺激性运动、运动跌伤等机会较多有关。此外社会对男女生的教育与保护方式各有不同也是其原因之一。从运动伤害有关的时间数据来看,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季节以春、秋两季居多,可能与学生在春、秋两季户外活动较多有关。运动伤害多发生在校内运动场所(有体育教师或教练指导),且以体育课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多数运动时间在校内,因此运动伤害较多发生在学校中。青少年在运动项目上,表现为篮球、长跑、短跑等运动项目伤害发生比例较高,与陈建东等[12]的研究相一致。这主要是由于球类、跑步等是学生比较偏爱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多,受伤害也就会较多。
男生运动伤害排在前3位的运动项目是篮球、足球、长跑。这是因为篮球、足球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喜欢的运动,锻炼时常以比赛形式进行,运动对抗性强,技术要求高,竞争比较激烈,对身体素质尤其是灵活性要求相对较高所致。女生运动伤害多发生在长跑、短跑这些运动项目上,这是因为这些项目比赛和训练时大腿后部肌肉、跟腱易拉伤,踝关节、膝关节扭伤多见。
统计分析发现,踝部、膝部、上肢的手、肘、腕部损伤占所有损伤的63.31%,这是因为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关节及韧带没有充分拉开所致。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做准备活动就开始剧烈的活动,自我保护意识差。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让其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对预防运动伤害的意义。受伤原因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运动量过大、没做好准备活动,注意力不集中一方面是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和特点,其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期,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表现为男生活泼好动,爱冲动,爱表现自己,常常过高的估计自己;而女生则表现为胆小,情绪低落,常常造成心理厌倦和注意力不集中;但同时也提示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细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注意力不集中。另外,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训练并培养学生做准备活动的意识、方法,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要做到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研究结果表明,损伤后处理办法以自行处理为主,其次为校医院/医务室处理,而不是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治疗,这同陈建军等[12]对广东省连平县中小学生运动伤害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损伤处理过程中,校医可对伤者进行损伤后应急处理和避免带伤运动教育,这不失为一条避免运动损伤重复发生的有效途径。
8.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八
【关键词】河南省;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
【Abstract】With the rising number of adolescent life ev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teenagers have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country’s situation, choosing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from 152 schools in the 18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to have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ha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setting of life safety education course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hether the students attend training simulation, traffic safety, natural disasters, home security, etc., whether the students have self-help capacity, life safety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whole course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 teenagers; life safety education
一、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意义
1.调查的背景
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更新了关于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统计数据,这年全国中小学共发生安全事故、事件110起,其中学生死亡188人,1266人受到伤害,其中溺水死亡人数排在第一位,占总死亡人数的43.59%;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紧随其后,占总死亡人数的30.26%。在校外发生的溺水和交通事故成为造成中小学安全事故致死的两个最大的杀手。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015年1月1日发布官方消息,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2人受伤。一个个“1”“2”开头的年龄,让人揪心。原本是对人生充满无限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却在2014年的最后一夜骤然逝去,等等类似的新闻我们已经屡见不鲜,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1〕
此次事件遇难的大多数是年轻人。针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接班人在他们的成才之路上就夭折了,这对于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将是不可挽回的灾难。看到上述中大量的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就仅仅是一些新闻、故事而已,但是在我们看来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痛心。
2.调查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继承者和建设者,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兴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会给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带来不小的挑战。〔2〕如果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疏导,那必然会导致青少年生理、心理、道德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开展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完善青少年自身,正确认识生命的含义和存在的价值,还能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坚强、勇敢的品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本次调查在于了解我国青少年安全教育的现状,从中得知当前学校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大多数青少年都是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他们日常安全进行管理,对他们的安全负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得到有用的信息,引起家长、学校领导、管理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安全的重视,保卫我们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地成长。
(二)调查的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计划生育国策更加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国民的少生、优生、优育意识在逐渐加强,这就致使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更加优秀,对于他们的期望已经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候。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总人口达到9413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92%,所以对于全国来说河南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所以我们科研小组经研究决定把河南省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地。河南省区域内总共有十七个地级市和一个省直辖市,共计中小学学校314265所,为了此次调查能尽可能地接近现实,涉及的范围尽可能全面以及在我们这个科研小组能够承担能力所达范围之内,我们选择了全省156所中小学学生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样本,占到全省中小学学校总数的0.5%。
nlc202309040207
希望从这次调查中能够得到有价值的数据,来反映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状况,以此来客观映射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状况。希望我们所做的努力能够引起国家、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共鸣,群策群力,为我们的下一代保驾护航。
(三)问卷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1.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分为两类,分别是教师卷和学生卷。由于学生和教师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认知能力的差别很大,对于事物看法存在明显的差距,于是就设计了学生卷和教师卷,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校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状况。
学生卷又分为两种,小学生卷和中学生卷。由于小学生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小学生生长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直观、形象事物比较敏感;而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各方面机能正在趋于完善,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对于问题能够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2.问卷的内容
⑴学生问卷分为小学生问卷和中学生问卷
对于被调查者是否了解生命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是否接受过安全模拟训练;交通安全;关于自然灾害、家庭安全、火灾、溺水、网络安全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学生遇到紧急情况的避险能力的了解,希望获取安全教育知识、技能的途径,对于体育课承担生命安全教育的看法。
⑵教师问卷
教师的问卷包括教师的部分信息;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了解;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希望哪一门课程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关于建立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议。
(四) 调查依托单位、调查对象
1.调查依托单位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研究中心”
2.调查对象
经过实地的调查,最终得到高中49所、初中52所、小学51所,共计152所中、小学的问卷,共计有效学生问卷8747份,有效教师问卷1007份。本次调查就以这些问卷的填写者为对象。
(五)调查过程安排
(六)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
经过与河南省教育厅的多次沟通,受到省厅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各种资源,保证我们这次调查顺利圆满地完成。本次调查的问卷是我们全体研究小组成员实地到学校,进办公室、进班级,教师们、学生们即时完成,完成之后全部及时回收的。共计发放学生问卷10640份,在除去信息不完整、学生对待问卷态度不端正、问卷填写不完全等问卷之后,回收有效问卷8747份,总回收率达到82.2%;教师问卷1200份,除去一些信息不完全的问卷之后,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回收率达到83.9%。学生问卷中小学问卷发放3570份,有效回收2961份,回收率为82.9%;初中问卷发放3640份,有效回收3008份,回收率为82.6%;高中问卷发放3430份,有效回收2778份,回收率为81.0%。总体上达到了有效问卷的标准。
(七)调查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的相关著作论文等文献,各位专家学者的优秀文献成果对本人的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由我们研究小组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客观选择题为主,以多选题、单选题为题型,对全省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到各学校班级内进行调查,并回收。
3.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生命安全教育问卷的数据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并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分析。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河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关于自然灾害、家庭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火灾等的一些相关安全知识以及紧急补救措施;中小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希冀;体育课对于传授生命安全逃生能力的优势;中小学学生对于学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些建议等。
三、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顾名思义,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有关生命和安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对人们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安全意识与能力的锻炼,对自身生命安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切实做到保护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过程。〔3〕
2.我国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目前所取得成绩
⑴河南省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有所了解。本次调查涉及中小学生及教师共计9754人,涉及全省每个地市,基本上能够代表全省的情况(如表1)。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表2),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教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了解的百分比分别为96.6%、96.4%、94.15%、94.84%,都超过了九成,基本上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证明我省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还是比较关注的,效果显而易见〔4〕。
⑵我省应对生命危险进行专门的模拟训练开展情况良好,学生们在校都有过参加模拟训练的经历(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来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模拟训练,对于模拟训练有一定的了解,当他(她)们遇到类似的危险情况时,他(她)们就知道应该如何从容地面对。有过训练的学生势必会比没有参加过训练的学生在面对危险时更加镇定、思维清晰,行动直接有效,确保青少年生命的安全保障。
⑶青少年对于安全常识掌握较好,能够正确指导行为,达到自救效果。
图2 是当迎面遇到灯光非常耀眼的汽车情况时,骑车的学生们都知道选择下车靠边避让,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的选项。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灯光刺眼而发生的交通事故。〔5〕
nlc202309040207
表3是当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奔向空旷地带;镇定,不慌张;有秩序地向安全地带撤离这三个选项基本上都是百分之三十,只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带点值钱的东西,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和学生们的选择比重较大的一致。选择这三个选项可以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看来学生们的关于地震的自救认知是正确的。〔6〕
3. 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还存在的问题
⑴中小学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缺乏,课程内容归属不明确(图3、4、5)。
通过表6可以看出来一学期开设一次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所占的比例最大,这样的情况对于青少年所面临的危险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青少年所面临的危险是方方面面的,只有多频次、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希望每周能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课,学生也愿意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意识到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他们对于生命安全知识、技能的需求。
通过图4、图5的对比可以看出一致性就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教授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换句话说他们接受知识都是部分的、片面的、孤立的,没有成系统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⑵中小学生应急自救技能的缺失,生命安全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问卷中有一题,遭遇火灾时,不正确的脱身方法有哪些,选项分别有当处于烟火中,烟太浓,卧地爬行,并用湿毛巾蒙着口鼻;遇山林火灾时,朝下风方向跑;山林火灾时,朝上风方向跑;当楼房发生火灾时,若火势不大,可用湿棉被、毯子等披在身上从火中冲出去。这道题初中生有47.56%、高中生有49.30%的同学选择了山林火灾时,朝上风向跑这个选项,可见学生们对于山林火灾的逃生知识是欠缺的,从这道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来有将近一半的青少年对于应对森林大火这种突发安全事件的自救技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有效地挽救生命。
⑶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之中没有一门课程可以提供专门的、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技能。从表4中可以看出来学生们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的设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很大一方面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可以开设。实际情况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很大一部分讲述了安全知识,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思想品德已经不能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教授了,思想品德课有它本身的内容需要教授;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课,而生命安全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传授一些实践操作技能的,所以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一些纯理论课恐怕不能系统、有效地传授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从表4中看出体育课的期望占比在增大,也许体育课在和其他理论课相比中有一定的优势。〔7〕
四、针对目前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议把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
体育与健康课和其他的课程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安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8〕
2.体育教师的身份更适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在安全教育方面,体育教师在其学习生涯中学习过诸如生理学、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营养学、运动康复学等课程,以及伤口处理、心肺复苏等安全教育相关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具备从事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方面,由于生命安全教育中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这一特点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活动性特征相吻合,体育教师都是具有一项或者几项运动技能的专门人才,常年的训练让体育教师对于身体训练有一定的了解和领悟,这要比其他课程的教师在传授逃生技能,自救、救他技能中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可以更快地理解并在更短的时间内习得某一个动作,这也许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保命的动作,由这样的教师来承担救生技能的传授,无疑是十分理想的〔9〕。
3.建立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课时数要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应该增加课时数以保证效果。建议平均每学期小学应不低于12课时,初中不低于10课时,高中不低于8课时,并将课时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成为体育课程等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每学期的安全教育课时中应保证70%左右的自救自护技能的传授和逃生的实践演练活动。使安全教育日常化,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各个年级教学内容,编写进体育与健康教材,保证课程教学时数。扩充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在体育课中不同层次的需要。
4. 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支具备生命安全教育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任何一支具有高水平的队伍都是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战胜一切对手,所向披靡。体育教师也不例外,现在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体育课原本的教学内容,还要加入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并且生命安全教育要占到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这新环境下,对于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教授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教授生命安全技能的能力。既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努力,又需要有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现阶段需要有一批学者来研发这个课题,开发出来一些探究性的课程内容,然后通过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深入一线的体育教师讨论沟通,最终探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推广开来,把经验传授给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然后由他们把知识技能教给每一位中小学学生。在向下传授的同时,也要向上把目光集聚高校,把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之中,在高校中也开设一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成为必修课。目的是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教师并满足社会对于青少年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需求,便于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就业之后就能给学生们教授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技能。这样就完全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义宗. 家校联手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J〕. 学周刊,2014,13:198.
〔2〕陈璐.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4:113-114.
〔3〕钟小燕. 湖南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77-180.
〔4〕唐飞,周若清. 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21-22.
〔5〕鲁国斌,蔡春苗. 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9:125-128+163.
〔6〕鲁国斌,王迪. 生命安全教育:学校体育的诉求与契合〔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03:75-78.
〔7〕赵伟. 俄罗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11,08:38-42.
〔8〕谷红红. 通过学校体育实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初步探索〔D〕.上海体育学院,2009.
〔9〕郭文吉. 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0,06:52-53.
(责任编辑:李宏斌)
9.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九
犯罪逐年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认真剖析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犯罪现状及其犯罪原因,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预防和遏制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就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全区近二年来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相关数据收集,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中山市开发区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规律特点
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全区涉嫌犯罪人员总数为347人,涉案青少年294人,占85%。其中女性26人,占涉案青少年总人数的8.8%;男性268人,占91.2%。近二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区青少年犯罪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发案人数比例看,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2009年全区青少年涉嫌犯罪183人,2010年全区青少年涉嫌犯罪242人,同比上升32%;2010年上半年全区青少年犯罪294人,比2010年同期(52人)上升21%。
(二)从作案形式看,团伙犯罪比较突出。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生活阅历限制,青少年在社会上容易形成“小团体”,相互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他们相互配合,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团伙犯罪,犯罪能量大,活动范围广,社会危害性极大。
(三)从犯罪类型看,主要涉及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故意伤
1害、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在2009至2010上半年的涉案青少年犯罪中,盗窃案共93人,占31.6%;抢劫案共43人,占涉案总数的14.6%;伤害案共74人,占25.1%;寻衅滋事案共16人,占5.4%;敲诈勒索案共42人,占14.2%。这五类案件占青少年犯罪的90.9%。特别是侵财类案件比例高,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案件占青少年犯罪的60.4%。且一旦得手,行为还具有连续性,所得赃款主要用于挥霍。
(四)从涉案人员的职业分布看,无业的闲散青少年所占比例大。2009年至2010上半年,涉案的294名青少年中,无业人员215人,占总数的93.6%;这些青少年在多种因素的诱惑下,往往从事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进行故意伤害、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多数青少年处于刚成年就背井离乡,单身到外省打工,由于家庭管不着、又没有工作单位的“真空状态”。其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主观上的,又有客观上的;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经过分析,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
(一)家庭结构失衡、教育方法失当。家庭教育不力,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二)学校的教育的指明灯方向不对。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一种常见的对比教育方式,以学生成绩的高低定级,没有从根本上关心和了解学生的思想,作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价值观和人生观。因
为学习不到位、思想不成熟、认识不正确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由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出现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一是媒体和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大众传媒、非法出版物以及网络所描述的暴力、凶杀、色情的情节已无形中起到了教唆青少年犯罪的作用;二是社会流动性大,控制功能弱化。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大,人户分离情况大量存在,给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帮教和管控工作带来被动和难度;三是就业压力和享乐思想促使一部分青少年成为了社会闲散人员,在社会上结伙游荡,经常以聚集的形式出现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娱乐场所,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预防社会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涉嫌犯罪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如何有效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经提到了我们的工作日程上。
(一)第一道防线:把好家庭关。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任何一个青少年犯罪,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遏制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二)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防范作用。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普及高中教育,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在适龄阶段更广泛的被纳入教育系统,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二是学校有针对性的建立
“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设心理辅导教师,结合常见多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从而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三是投资建造一些特殊学校,诸如少年管教所等,对一些失足少年,家里无人管的孩子进行封闭式的教育。
(三)第三道防线:加强法制宣传。根据当代青少年学习各种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社会知识传播手段呈现扩散性的特点,积极利用多种传媒工具,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宣传法制。
(四)第四道防线:加强帮教工作。一是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二是强化重点人口管理,重点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存在变故及在学校内学习成绩较差或辍学在家,日常主要在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成伙活动的青少年建立起规范的档案记录,建立情报资料人员档案,一旦发案,立即进行查询比对,及时有效进行打击;三是加强暂住人口管理,特别是要加强暂住人口外来打工青少年的管理。
10.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十
20xx年下半年,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相关机构联合进行了“天津市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以分层定比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城乡中小学三至八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505个,其中小学中年级学生占33.2%、小学高年级学生占32.8%、初中学生占34%。本报告调查数据源自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部分,集中涉及人际支持的7项内容,同时列出中小学生经常接触的8种人及“没有人”等9个选项,请被访者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选择,以此为基础对目前中小学生主观认定的人际支持现状及其意愿做基本分析,以期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参考。
在今年9月10日——世界第十二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之前,笔者从各类媒体了解到诸多有关中小学生自杀的信息:河南一小学生因被学校强制购买教辅资料、向父母要钱被拒后上吊身亡;安徽一名9岁的留守儿童因爸妈过年不回家而上吊自杀;辽宁一高中生军训中因军姿不好被老师扬言开除,回家后跳楼自杀……人们无不为他们惋惜:如果孩子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如果当他们受到刺激时有倾诉的机会和对象,如果有人给予他们开导和帮助……悲剧或许不会发生。然而,对这些孩子而言已经没有“如果”,他们在花季陨落,给生者带来无尽的悲伤和更多的思索。
有研究者分析认为,多数学生自杀前是有征兆的,对那些有抑郁、孤独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孩子给予恰当的人际支持能在很大程度上挽救生命。对更多的孩子而言,为他们创造和睦、温馨的人际环境,给予经常性的、全方位的人际支持,对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尤为重要。
中小学生从哪里得到人际支持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是在人际互动中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来自不同方面的人际支持,即由他们周围与其有接触的人们作为支持者,在彼此交往活动中给予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际支持是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部分,这种人际支持既包括来自支持者的对现实问题的化解,比如心情不好时得到安慰、告知内心的秘密、遇到困难时求助;也包括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收获被认同、受到尊重等情感支持,比如能让其感到自信、有依靠等。了解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状况,进而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多层面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初步统计,得出的基本情况如图表1,这组数据表明,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网络有几个突出特点:
图表1 中小学生人际支持情况百分比(%)
(1)从总体上看,家长、同龄伙伴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人际支持者。7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妈妈居首,同学其次,爸爸第三,其他依次是老师、兄弟姐妹、其他人、家中老人、网友;
(2)妈妈在7种情况中有5种比例最高,但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比例低于老师,遇到困难时最愿意向妈妈求助的学生比例低于最愿意向同学求助的学生比例;
(3)同学在7种情况中被求助的比例最高,另有4种比例仅次于妈妈。但是,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比例仅位居第五甚至低于网友,最让中小学生“感到自信的人”的比例位居第四,低于爸爸、妈妈和老师等成年人;
(4)老师被中小学生认为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的比例最高,超过妈妈、爸爸约10个百分点。但是在8种人中,学生最愿意跟老师在一起的比例极低,排在第六位,学生最愿意将内心秘密告诉老师的比例排在最末;
(5)爸爸在总体上给予孩子的人际支持相对较弱,在7个方面中有4个方面的比例没有超过一成。但是关于最让中小学生“感到自信的人”,爸爸被选择的比例仅低于妈妈1.1个百分点,在全部有关爸爸的比例中排在首位;
(6)兄弟姐妹和家中老人与孩子共度闲暇的比例均超过父亲,在安慰不良情绪方面均超过老师。
(7)总体上网友被选择的比例很低,但网友在“影响最大的人”中,高于同学、兄弟姐妹、家中老人和其他人,排在第四位。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初步分析,在中小学生的人际支持及其意愿上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一是总体上看,家庭对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作用凸显,但爸爸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甚至排在同学之后;二是学校老师在对中小学生提供直接的人际支持方面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同学、兄弟姐妹等同龄伙伴的作用不可低估;三是“没有人”给予人际支持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内心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的学生比例最高。访谈中有学生说:“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自己忍着,比如和同学闹不愉快了,我跟谁也不说,自己忍着。不习惯说出来。”也有的说:“我觉得和我家小狗一起玩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不同年级学生的人际支持有何差异
为了解不同年级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差异,统计中将全部调查对象分为三个年级组:小学三、四年级为中年级组,小学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中学七、八年级为初中组。统计中以年级分组与人际支持指标进行了交互分析,结果显示全部7个指标不同年级组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的差异(卡方检验P≤0.001)。为了直观了解不同年级组在人际支持方面的总体情况差异,我们做了各年级组平均百分比的图表(见图表2)。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获得人际支持情况的总体趋势趋同。具体来看,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从妈妈、爸爸、老师等成年人那里获得人际支持的比例明显下降,即年级越高比例越低;二是与上述趋势相对应,从同学、兄弟姐妹等同龄伙伴和其他人那里获得人际支持的比例明显上升,即年级越高比例越高。
图表2 各年级组学生人际支持情况平均百分比(%)
从提供人际支持的具体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年级亦存在差异。
(1)平时最愿意跟谁在一起?妈妈是小学生的首选,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选择超过了一半,为52%;而中学生选择同学的为38.5%,高出妈妈12.9个百分点;选择爸爸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分别为1.4%和1.2%,均大大低于同学和兄弟姐妹的比例;各年级组选择老师的比例都很低,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分别为2.8%、1.4%和1.2%。
(2)心情不好时谁最能安慰你?在中小学生中都是妈妈占比最高,小学中、高年级分别为47.1%和40.7%,初中为25.6%;其次是同学,三组分别为14.8%、22.7%、27%,均排在第二位;能得到爸爸安慰的三组分别为13.4%、8.5%、7.8%,小学高年级低于家中老人,初中组低于同学;值得注意的问题是,11.7%的初中生心情不好时没有人安慰。
(3)谁对你影响最大?与其他指标明显不同的是,对中小学生提供人际支持最多的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并非影响最大的,三组分别为11.2%、14.8%、20.9%,小学中年级组甚至低于爸爸;而老师的影响突出出来,在三个年级组都排在第一位,分别为24%、24.9%、25.8%,明显高出妈妈12.8、10.1、5.9个百分点,高出爸爸11.4、12.5、9.4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一是网友对小学生的影响相对较高,两组分别为10.8%和12%,二是回答没有人影响的两组小学生分别为20.2%和17.4%,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学生对人际影响认识模糊。
(4)在空闲时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三组学生的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妈妈,分别为34.1%、28.3%、29.7%;其次都是同学、兄弟姐妹,三组差异不大;选择爸爸的分别占11.6%、8.1%、8.6%,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组选择爸爸的比例低于选择家中老人1.4和1.9个百分点。
(5)最让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谁?排在首位的,小学中年级选择的是老师,达到29.7%,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都是父亲,分别为25.1%和21.9%;而妈妈在小学两组中分别为27.9%、22.7%,都排在第二位,初中组为18%,低于同学,排在第三位。年级越高的学生从妈妈、老师那里得到自信的比例越低,而从同学、兄弟姐妹等同龄伙伴那里得到的自信越多。
(6)内心的秘密最愿意告诉谁?小学中年级告诉妈妈的最多,达到39.1%;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大幅降低,小学高年级减少到27.5%,初中减少到17.6%;小学两组中,告诉同学的仅低于告诉妈妈的,分别为20%和24.5%,初中组中,告诉同学的为27.1%,超过妈妈近一成;告诉兄弟姐妹的三组比例均排在第三位,分别为13.8%、10.9和15.4%,均高于告诉爸爸的比例。
(7)遇到困难时最愿意向谁求助?小学中年级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妈妈,为25.1%;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排在首位的都是同学,分别为27.6%和26%,高出妈妈9.1和2个百分点;小学中年级和初中排在第三位的是爸爸,分别为18.8%和14.3%。总体上看,年级越高遇到困难愿意向爸爸求助的比例越低;小学高年级向老师求助的比例相对较高,为22.1%,仅次于向同学求助的比例,排在第二位,高出妈妈、爸爸3.6和6.3个百分点,小学中年级和初中分别为16.2%和11.1%,均低于妈妈、爸爸、同学的比例,排在第四位。
数据分析对我们的启示是:不同支持者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作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存困难的排解需要全方位的人际支持。
如何为中小学生提供人际支持
中小学生的人际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心理状况和行为选择。强化人际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多方面帮助,对于保障其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强化家庭的基础作用。对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而言,家庭首先是其赖以生存、得到最多人际支持的场所,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和给予孩子最多帮助的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等成年人的依赖逐渐减弱,这是客观现实,但父母依然在全部人际支持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组学生回答“你认为最让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谁”的问题中我们看到,父亲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这种父亲给予的精神力量与其他具体问题从父亲那里得到较少帮助形成巨大反差。这一方面说明父亲对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需求的忽视,以及履行父职的缺陷。这种状况提醒我们,要改变父亲缺位的状况,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尤其要注重强化父职教育以促进父亲与母亲实现优势互补,在家庭中给予孩子更多的人际支持。
第二,强化教师的协调作用。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从总体上看,老师对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作用相对较小,这是始料不及的,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在对学生的人际支持中无所作为。因为我们同时看到,在中小学生心目中,认为老师对其影响最大的比例最高,这一结果表明老师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老师的工作特点是面对学生群体,或许在满足个体学生的具体需求方面不如家长,甚至不如同学,但在帮助家长和学生发挥积极作用方面则有独特的协调作用。比如,向家长传递学生在校表现信息、促进家校合作、指导家长理性面对孩子、给予家长具体帮助孩子的理念与方法,等等;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融洽学生之间关系、增强学生互助等方式促进同学之间积极的人际支持,发挥同龄伙伴彼此关心、爱护、沟通、交流作用等。以间接的方式给予学生人际支持,老师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作用无可替代。
第三,强化同伴的互助作用。本次调查显示出的同龄伙伴对中小学生的人际支持作用之大,与以往有关未成年人调查所显示的结果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从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具体方面,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同伴作用的细节,以及在不同方面同龄伙伴的具体优势和劣势。比如,中学生最愿意和同学在一起、心中的秘密最愿意告诉同学、遇到困难最愿意向同学求助等比例均高于成年人,心情不好时最能得到安慰和空闲时间在一起时间最长的是同学的比例仅次于母亲。相对而言,从总体上看,同学的影响作用远不及父母和老师等成年人,同学所给予的自信感也明显低于成年人。这一结果提醒老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生与同学及其他同龄伙伴交往的积极作用,主动为他们的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同时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和利用网络工具促进彼此互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起到引领、促进学生间积极交往的作用。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向孩子学习,在与其沟通中直接或间接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强化成年人对中小学生影响大、给予他们自信等更多的优势。
11.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为青少年营造了道德成长的新环境,同时也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道德观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所以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容易造成“信息污染”。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良好道德的形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辨认是非能力还很差,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人的性格扭曲,严重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无意中接触过网上的黄色信息,另外,互联网上还有许多政治上极为反动的信息,这一切对自制力和分辨力不高的青少年学生都有很大的危害。部分青少年出现情绪低落、有孤独感,甚至有少部分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有的已经出现了网络病症,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人脱离现实生活,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只有网络原因,青少年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因素。青春期的中学生成人意识强,自我意识重,对学校、家庭的不同意见有强烈的对抗心理。他们渴望交流,但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家长交流;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怕老师和父母加以干涉。网络成为部分学生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学生很容易找到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他们流连于网吧,迷恋于游戏,倾情于QQ,挤占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时间,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冷漠感、距离感,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网络上各种网站良莠不齐,不良网站充斥其间。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决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因此,学校要在德育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网络的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
1.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教师为人师表,在教育学生,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的同时,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自身拥有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义与健康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外,教育工作者除了应该拥有崇高的网络道德修养,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了信息技术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有关教师更应该具备专业的网络及计算机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信息技术课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信息处理方法。通过互联网络,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1)利用论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上健康网站。在学校,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学校的论坛可以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并且可以有选择的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以提高学生在网络行为中的主动性。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受教育者,他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了德育组织者、实施者、支持者的行列中来,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安装防护软件,屏蔽不良信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人人可以自由上网,浏览网上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发表任何言论。其次,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色情的东西。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教师有必要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飞腾反黄、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等防护软件。教师也有义务与有电脑的家庭取得联系,向家长介绍利弊,推荐软件。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采取引导性对策,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鉴定真伪,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做的不做。
(3)推荐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引导学生上“健康网”。为了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我们可以整理一个网站收藏夹,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通过浏览各个网站的优秀资源,参与网上论坛的讨论,让学生慢慢养成上网查询学习资料、自主上网学习,在论坛发言求助或主动帮助他人的习惯。
(4)公开电子邮箱地址,做学生的“知心姐姐”。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学校都会向学生公布心理信箱和电子邮箱,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电子邮件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它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减少顾忌,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这个得力的网络联络工具,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我们能够尽快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禁止学生接触网络,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关键是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使用网络,摒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让网络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道德教育》
[2]教育现代化《“网络德育”若干总是的思考与实践》
[3]徐晓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现代教育科技,2006.4
[4]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中国电化教育,2005,(08).
[5]高丽华.《虚拟世界的道德》《计算机世界》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推荐阅读:
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10-14
青少年道德传统教育11-23
青少年社会环境调查报告09-09
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07-28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0-07
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10-16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6-28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报告07-0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