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厅

2024-07-26

文化厅(共8篇)(共8篇)

1.文化厅 篇一

机构职责

(一)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文化艺术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拟定全省文化艺术工作的政策,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定全省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推进全省文化艺术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2]

(二)指导、管理全省文化艺术事业,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重点扶植代表性、示范性、实验性文化艺术品种,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管理全省性重大文化活动。[2]

(三)推进文化艺术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引导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统筹

[2]安排文化、文物事业经费,指导全省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四)拟定全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协调全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推进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2]

(五)拟定全省文化市场发展规划,指导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负责对全省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进行行业监管,指导对从事演艺活动民办机构的监管工作,负责文艺类产品网上传播的初审工作,负责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负责对网络游戏服务监管(不含网络游戏的网上出版发行前置审批)。[2]

(六)拟定全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全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2]

(七)指导、管理全省社会文化事业,拟定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管理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站)事业和基层文化建设。[2]

(八)拟定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组织实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普及工作。[2]

(九)负责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的前置审核工作,指导、监督管理非公有性文化机构和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的业务工作。[2]

(十)拟定全省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指导全省社会艺术教育

[2]和文化艺术行业职业教育。

(十一)拟定全省文化科技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推进文化科技信息建设。[2]

(十二)拟定对外文化交流规划并组织实施,贯彻执行对外及对港澳台的文化交流政策,组织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

(十三)承办全省人民政府交代的其他事项。[2]

2.文化厅 篇二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3.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二) 篇三

中国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源于父系氏族,由父系家长制及相应的习俗、观念演变而成,其社会基础是父系血缘家族。宗法文化的出现早于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雅文化。它之所以在中国延续数千年而不衰。与中国的特殊政治社会结构有关。

自秦以来中国是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大一统国家。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管理幅度理论,一个人平均最多只能直接管十个左右的人。中国过去人口经常达到几千万,如西汉末年就达六千万。这样,管理人员至少就需要近百万(不包括军队),而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负担不了。按管理层次理论,在几千万人口时要有五六个管理层次。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上传下达便发生困难。所以,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各王朝的实际统治大约都只到县级,县以下即使有几万、几十万人口,就要靠“民间自治”了。“民间自治”就要靠国法以外的“宗法”。当时只能如此,因为它能对中国社会起到一种整合作用。如果不靠“宗法”,就会象西方中世纪贵族领地,靠自立的规矩或“宗教法”,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却不是这种结构,也没有深入到下层的统一的宗教。“宗法”中的一些观念与儒学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在很多问题上甚至完全相反。

在中国古代城镇和部分乡村,随着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行业性或地域性的帮会,又叫行帮。明末及以后,全国常有几百至上千的行帮、帮会。为争夺、控制、把持资源、货源、市场、地盘、运输通道,以及对外垄断,对内消除竞争,保障帮会成员利益等。各种行帮均制定出成员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矩”——帮规。帮规在伦理道德和组织观念上受宗法影响很大,在其它方面有些自己的特点。但总的来说,都有地域性、排他性、保守性。后来由于受流氓帮会影响和渗透,帮规中往往又有了大量流氓文化因素,包括内部的阴密性、领袖的独裁性、惩罚的残忍性等。很多行帮帮会最后都演变成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由于自然灾害、人口暴增、战争、政治腐败、权力斗争、错案冤狱等,中国历史上还不断出现大量失地、失业,甚至无业、无籍的游民、流民。他们或者单独,或者以群体(帮会)方式在社会上活动。主要靠盗、抢、赌、骗、诈、贩私、“铲事儿”、收取保护费等为生,基本手段是暴力打杀和阴谋欺诈。由此逐渐产生并形成了流氓文化和流氓帮会文化。流氓帮会至少在汉末时就有了。学者王学泰认为,游民性格具有天然的反社会性、主动进攻性、只讲利益不讲是非、野蛮、排斥文明。流氓好勇斗狠、泼痞刁赖,崇拜(崇尚并恐惧)暴力和阴谋。流氓帮会文化则是流氓文化和帮会文化的结合。

在秦以后大一统的中国,历朝人口中经常90%以上是文盲,无法知书达理。广大职业相对稳定的民间各阶层,主要是按宗法和帮规行事。他们中通行的是宗法和帮规文化,简称“宗帮文化”,而不是儒家文化或其它雅文化。游民、流民中通行的是流氓和流氓帮会文化,更不是儒家文化。其实,就是在帝王亲贵、文武百官和大部分读书人中也是一样。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脱离中国社会的大酱缸,没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更何况,很多帝王将相本来就是流氓或普通百姓,就是靠组成了流氓帮会,才打下了江山坐天下的。

俗文化中的宗帮文化(包括流氓帮会文化)具有很强的血缘性、私利性、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残忍性和排他性,尽管这种文化有时在表达中使用和儒家相同的术语。

例如儒家文化和宗帮文化都讲“忠”,但儒家的“忠”不是忠于个人。甚至不是忠君,而是忠“道”,忠儒学主张的一套“义理”,包括仁、义、礼、智、信以及廉、耻等。就连君也必须忠于这种“道”。不忠于“道”,不爱惜民力,横征暴敛,大修官室、亭台楼阁,荒淫无耻,不听忠告之君为“暴君”、“昏君”。“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甚至认为可以推翻昏君。孔子认为汤武推翻暴君夏桀、周文武取代暴君商纣,都是革命义举。而“明君”则是由于他合“道”:图强进取,政治清明,选贤任能。爱惜民力,节俭用度,听言纳谏。一味迎合君的意志,而不以“道”来规劝的臣不是“忠臣”,是“奸臣”。忠臣则要经常以“道”来规劝、纠正君的不合“道”的行为,冒杀头的危险也要在所不惜。这种忠于“道”的忠,与宗帮俗文化中忠于个人的“忠”不是一回事,后者是靠私恩私德或盲目的权威崇拜维系的:李逵赌输了钱,宋江给了他十两银子,从此跟定宋大哥。儒学的“忠”实际上是忠于自己的良知、良心,与西方现代文化主张知识分子的学术良心、批判精神、独立人格很接近,与忠于个人的“紧跟领袖”、什么“挥手我前进”完全是两码事。

儒家讲的“义”是正义、公正,“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与宗帮俗文化中的“江湖义气”、“哥们儿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拉帮结派”等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正相反。而正义、公正没有什么不好,就是现代法治社会也需要尊奉这种基本的道德准则。

可以注意到,宗帮俗文化中除“忠”、“义”以外,很少讲儒家常讲的仁、知(智)、信、廉、耻。

儒家说“人者仁也”。“仁者爱人”,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膏泽于民”。这些完全不在宗帮俗文化的视野之内,与宗帮俗文化的私利性、残忍性、排他性是相反的。

儒家的“知”主要是提倡知识和理性,认为它对人的品质和行为有重要意义;而宗帮俗文化不看重这一点,更看重血缘和私情,靠私人情感办事。流氓因素更多的下层宗帮文化还有明显的反智倾向。

儒家的“信”,主要是指守信用、讲信义,说话算数、办事负责。宗帮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讲信,但由于“信义”中的“义”含义不同了,所以其“信”更带私人拉拢的意思。

宗帮俗文化中很少讲“廉”,因为这对民间意义不大,但对官员并非不重要,因为廉俭才能心正。

宗帮俗文化中更少提及“耻”,不以“耻”作为内心和行为规范。但“耻”在儒家伦理道德中是个非常基本的重要范畴,它与“正心、诚意”是一致的。因为人若无耻感,便会背叛“良知”和“道”,会歪曲事实、虚伪欺诈、阿谀奉承、造谣污蔑、卖身投靠、胡搅蛮缠、死乞白赖、撒泼放刁,会不择手段地捞取名利。儒家坚决反对这样:孔子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4.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篇四

来源: 北京日报

■深化改革,是为了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今天,我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好,讲文化体制改革也好,讲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也好,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注意到,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创造了令人目眩的奇迹,但是在世界上却没有形成与此相应的文化影响力,更谈不上我们的话语权。党的十七大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任务。这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承担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中可以看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今天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现实奋斗目标。明确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得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了一个高起点,而且可以使得我们在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规划和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那么,怎么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还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就要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如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上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5.文化厅 篇五

与此相对应,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国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举措。

这些充分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践行。

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充分保障公民的公共文化基本权益,当前明确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的概念与内涵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而迫切。

本文就我国公民的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厘清。

公共文化。

学界对公共文化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界定。

香港学者陈云将公共文化概括为:“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是指受政府的公共资源和法律直接影响和管理的文化场馆(如大会堂、博物馆)、文化活动(如艺术表演、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和公共空间(如剧本审查、禁止在街道无牌表演或卖唱之类),是现代文化政策的施政核心”。

[1]这个概念偏向于公共文化的外在特征。

而按照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在公开的场合、公共的领域中,人们就共同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一切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公共文化或曰公共舆论,整合公共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念,建立市民社会统一的价值认同体系,赋予市民社会以凝聚力,使之保持自身相对于政治国家的独立性[2]。

通过他的观点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注重文化的整合,他揭示了公共文化的内在本质。

我们可以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来把握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及其特点。

在内涵方面,公共文化是在文化的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它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公共观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文化整合;在外延方面,公共文化主要指具有群体性、共享性等外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其特点是以文化站、群艺馆、电影院、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为依托,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群众参与性、资源共享性的文化[3]。

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的主体是更具公共自觉性和使命感的最广泛的群众。

但是要注意的是,公共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

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是公共文化,较之群众参与的外在公共性,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公共性是更深层次的标准。

公共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所倡导的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并通过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6.文化厅 篇六

一、传统节日概述

传统节日是一种时间性习俗, 它与时序结合构成历法性节日, 也称岁时节日。因为这个特点, 传统节日一般都结合了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 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传统节日在发展中逐渐被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主导, 其人文内涵被提炼和固定下来, 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 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 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 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 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 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似乎有点步履沉重, 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 其形势越来越隐蔽, 程度却越来越剧烈。

1. 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 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 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 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 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 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 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 甚至有消失的危险。有人认为, 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 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 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 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 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2. 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情怀日益淡薄, 主要表现在:

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 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 内容陈旧, 形式单调, 缺乏文化内涵, 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从民俗学的角度, 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 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 像是一种负担, 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受传统节日;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 赶时髦, 爱模仿, 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 个性化强, 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三、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

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所以, 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 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 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他的发展趋势, 不是要“回归”, 也不是要“全盘西化”和“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并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最终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的概念对于我们寻找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策略有很强的针对意义。我们提出自己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 就是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 实现传统节日精华的传递, 而且还要通过对优秀西方节日文化的引入, 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营养, 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焕发出生命力。

1. 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民族传统节日,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大环境是否和谐、公正。这种环境是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 启迪人们的思想, 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不管每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 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多样文化会提供更多的人类发展模式, 它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增加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多元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积极的, 会使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受益。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目标, 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 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因此, 我们要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在增加, 它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传统民俗节日应该保持、弘扬, 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 它是让自己精神振奋的力量, 也是让世界了解你、尊重你的必要渠道。

其次, 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文化多样性强调, 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 需要更民主、更开放地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和利益诉求, 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入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群体精神和价值表达的代表, 具有文化和政治建设的参与作用。民族节日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理解的过程, 在人们欣赏节日文化的同时, 自然也会带来对民族文化权利、民族生存利益的更多思考。一个有现实参与价值的民族节日建设可以作为民主机制建设的一个有益的成分。

由于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会呈现出一元化与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格局, 因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就应当是努力维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个性特色。一方面,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 从而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 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 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 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价值和知识, 将其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同时, 也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全球价值。

2. 努力把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相接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造成的冲击, 使我国传统节日西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因而要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一定文化精神。例如, 清明节扫墓活动, 不但是对祖先的祭奠、追思, 这种慎终追远、尊老行孝的历史传统同样还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保持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凝聚力之精神源泉。可以说, 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挖掘出符合当代特质的文化内涵, 它以共同的文化认同、精神归属、理想目标和价值原则, 不断地凝聚人心、鼓舞精神、调动力量, 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因此, 在当代, 急需扭转传统节日自生自灭的状态, 法定合理的节日布局, 在宏观层面上要营造祥和、浓郁的节日氛围,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精神家园。

3. 努力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适应现代化需求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 “文化自觉”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文化取舍、文化选择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 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 弘扬和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 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面对现代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应该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为大背景, 以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为基础。首先, 要把握时代, 弄清现代化的性质、特点, 它的决定性矛盾, 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方向。其次, 必须熟悉和审视传统, 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之所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加以时代的改造, 使之与时俱进, 推进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转型。同时,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必须与西方文化和谐交流, 赋予时代的内涵。只有保持东西方节日文化的平等对话, 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 才能使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 拥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和民族特色。

四、结束语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 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保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能够使全体民众拥有强烈的文化共同意识,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在强有力的文化旗帜下团结一心, 从而产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文化能量。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 国人应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是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支撑, 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 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广泛,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 就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 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正是推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文化自觉的重要因素。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 因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 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 改变着当代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潮流中, 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应保持理性的文化自觉, 要与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 做到中西结合, 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1) .

[3]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4) .

[4]李欣传.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语境中的传承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

[5]马国栋.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J].美与时代, 2006, (05) .

[6]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文化厅 篇七

摘 要:文化的实质是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弥散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却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每个人的言行,影响着学校的各种决策,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每一点变化。本文介绍了湖州交通技师学院打造“桥文化”校园文化品牌的创新做法。

学校在“交通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湖州“古桥文化”的地域特点,以“坚韧、沟通、宽容、跨越”的桥梁精神为引领,通过构建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五大校园文化体系,打造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让“桥文化”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源泉、新动力 。

关键词:文化 校园 “桥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1.找准定位,加强领导,营造文化氛围

2013年学校经讨论确定以“桥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主题,结合湖州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交通特色和专业特色,展现学校的个性形象。为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 “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分为理念组、行动组、环境组、制度组和视觉组。领导小组每年提出明确的文化建设工作目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形成了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

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全体教职工大会、道德大讲堂、师德培训等活动开展“桥文化”建设的动员,同时还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黑板报、校报、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不同平台加强“桥文化”的宣传,在校内营造良好的“桥文化”建设氛围。

2.顶层设计,分步推进,构建文化体系

2013年初,“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规划、出台了“桥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主题,确立了内容,筹划了建设进程,通过顶层设计、分步推进,构建 “桥文化”文化体系。

(1)理念文化。“桥文化”的核心是“桥梁精神”,“桥梁精神”是校园文化成长的主心骨,学校通过师生征集、投票,领导小组讨论、审定,最后提炼出“坚韧、沟通、宽容、跨越”的桥梁精神,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理念,从行政楼到教学楼,从办公室到教室,从校内到校外,始终如一地叫响桥梁精神的文化理念,让核心文化逐渐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

(2)行为文化。学校围绕着桥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演讲、征文、大合唱比赛、“文化经典晨读”、礼仪教育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桥梁精神,将桥梁精神与学校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师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师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桥梁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并付诸行动。

(3)制度文化。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党群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汇编,建构起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和规范管理的制度文化体系。通过由督导长、分管校长、教务处长、学生处长、专业部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督导组,对全校的教学质量、班主任工作、后勤管理等环节进行常规化的随机抽查、督导和反馈,从全方位督查学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4)环境文化。学校以“桥文化”为切入点,以营造文化品位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学校整体布局,使行政、教学、实习实训、运动、生活、培训六大区域功能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在规划中,学校更注重校园景观的建设,景观建设中突出“桥文化”元素,通过两年时间的改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5)视觉文化。学校将校标用于校旗、校徽、班牌、室牌、工作牌、信封、文件袋等项目的设计和校舍及配套设施上,还制作了学校宣传片。视觉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整体形象的提升、校园文化的普及,体现、维护和宣传了具有“桥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形象。

3.突出亮点,以点带面,打造文化品牌

学校通过重点呈现三大文化亮点,构建三大文化典礼、打造四大文化节,营造五大文化阵地,开展六大主题活动,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学校的“桥文化”建设,凸显学校的个性形象。

(1)三大校园文化亮点

①男子舞蹈。湖州交通学校的男子舞蹈队成立于1998年。自成立至今十几年来,虽然队员不断更替,可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却一直传递着,这支没有任何舞蹈功底的草根队伍,经过刻苦的磨炼,从市赛冲到省赛、国赛,不断向着更高的标准前进,2013年获得全国中小学文艺汇演二等奖,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排舞大赛金奖,他们的励志故事鼓舞着交校人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②“彩虹桥”志愿者服务队。校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取名“彩虹桥”,意在用微笑和爱心搭建希望之桥。目前有在册志愿者1200多人,他们利用节假日走进企业、社区、福利院、客运站开展志愿者服务,2014年被浙江省团委授予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

③“桥文化”校本课程。2013年学校成立了“桥文化”工作室,开展了桥文化的课题研究,编写了富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桥文化”校本教材。2014年开始在全校开设“桥文化”课程,让“桥文化”走进了课堂。

(2)三大校园文化典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祭先烈典礼。

(3)四大校园文化节。读书节、体育节、技能节、文艺节。

(4)五大校园文化阵地。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走廊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

(5)六大“桥文化”主题活动。桥文化讲座、红十字活动、社团、主题班会、亲情家长会、心理教育。

4.人人参与,形成长效,构筑和谐校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长是魂,老师是根,学生是叶, “桥文化”建设发动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从核心理念、校标的征集、投票,到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的布置,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师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积极引导师生爱校兴校,让师生参与建设,在建设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学校还特别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桥梁精神的“沟通与宽容”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关键:一是建设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通过领导班子成员相互学习、交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二是建设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通过领导下办公室、下教室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为教师排忧解难,确保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桥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学校大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在推进建设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我们通过向师生、家长中发放测评表,开展对桥文化建设的满意度测评,广泛征集反馈意见,从中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加强交流与研讨,逐步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巩固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二、建设成效

1.“桥文化”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在桥梁精神的引领下,学校近三年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民办学校、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禁毒示范校、省红十字达标学校、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等荣誉。2014年8月25日,省政府正式下文批复同意学校筹建湖州交通技师学院,学校成为湖州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2.“桥文化”营造良好校风校貌

师生通过学习了解 “桥文化”、感受领悟 “桥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文化凝心聚力,推动了学校校风建设,学校近年来先后获得市德育先进集体、市综合治理示范单位、市双拥先进单位、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先进团委、市5A级平安校园等各项荣誉,学校领导班子还被授予“2014年市交通运输系统好班子”荣誉称号。

“桥文化”进一步优化了学校文化环境。新建的图书馆、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和艺体馆提升了校园文化层次;新大门、香樟大道、桥文化大厅和桥文化走廊的建设,营造了以“桥文化”为核心、四季有绿树、鲜花经常开的美丽校园,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清新的学习生活氛围。

3.“桥文化”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学校以“桥梁精神”为引领,以桥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的积极参与,不断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师生的爱校意识。自2013年至今,在桥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师生在各类省级、市级的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桥文化”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进一步搭建与企业合作之桥,先后与宁波吉利集团、金洲集团、湖州长运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和吉利集团开展的合作中,学校从三十多家合作院校中脱颖而出,被授予“吉利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初吉利集团和学校举行颁奖仪式,授予39名学生“工学交替明星学生”奖杯和一台32寸液晶彩电,在学生、家长、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5.“桥文化”深化中韩合作交流

学校和韩国全罗南道潭阳工业高等学校是“友好学校”。两校在互访中,不仅在职业教育上互相探讨,更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互相学习。2013年,两校又开启了短期留学的崭新交流模式,连续三年学校每年选派3名建筑专业的优秀学生和1位带队老师到韩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短期留学,学习语言和先进工艺、体验韩国职业教育、感受韩国特色文化,使中韩职业教育交流更加深入。

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先进的文化能推动学校发展。在创建“桥文化”的过程中,笔者学校将继续用学校文化构建来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师生的生命价值,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引领学校不断走向卓越、走向辉煌。

8.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同志们:

××年是完成“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对文化工作来说,××年也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一年。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能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这次会议之前,文化部就××年的文化工作和××年文化工作的设想,正式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了报告。李长春、陈至立同志作了重要批示。长春同志批示:“过去的一年,文化工作不论是改革、发展、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望继续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加快对社会影响大的基础性、战略性文化工程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文化综合执法,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至立同志批示:“一年来,文化部坚持以繁荣文艺为中心,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当前,文艺创作演出势头良好,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网吧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对外文化交流影响广泛,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市场管理,积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明天,至立同志还将莅临会议,并作重要指示。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长春同志、云山同志对文化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同志今天出席了我们的会议,将就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发表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宣部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领导同志的讲话、批示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对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今年的厅局长会议与以往有些不同,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文化厅局长以外,还特别邀请了省会城市的文化局长,很多同志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我代表文化部党组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一、关于××年的文化工作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党和全社会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系统的同志们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思想上有新的收获,工作上有新的进展,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看来,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文艺创作演出势头良好。艺术创作和演出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文艺舞台佳作迭出,各艺术门类都涌现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作品和人才。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促进了舞台艺术的繁荣,增加了文化的积累。全国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艺术质量和两个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节思路,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改进评奖机制,将“文华奖”与“中国艺术节奖”合并,促进专业艺术和群众艺术的结合,使艺术节的宗旨“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进一步凸显出来,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制定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以昆曲保护为契机,在贯彻抢救、保护、扶持三策并举的同时,为传统艺术再造生机。完成了中央交办的重大演出节庆活动,第十届全国美展、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围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评为中国电视国内十大新闻之一,成为文化领域的一大亮点。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自办文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清史编纂工程等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历时年,动用万人力的“十部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全部完成。

文化市场在专项整治中逐步规范。坚持一手抓整顿规范,一手抓活跃繁荣,努力为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化市场在治理整顿中逐步走向规范和繁荣。以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黑网吧猖獗、未成年人进入和有害信息传播问题得到了有效扼制。成立支持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发展专项工作小组,积极扶持国产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出台有关产业政策,积极推动国产音像制品出口,拓展

了国产音像制品在国外的市场空间,效果显著。首届音像制品博览会、第二届网络文化博览会和首届中国画廊推介展暨国际画廊邀请展等一系列大型会展活动成果显著,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以民间职业剧团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培育和规范了农村文化市场。在河南宝丰召开了全国首届民间职业剧团团长学习班,对于引导民间职业演出团体守

法经营,文明演出,坚决抵制庸俗和不健康的节目,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朝气与活力。召开了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确定了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典型经验引导全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制定下发了《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得到加强。坚持对外文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外交大局服务的方针,策划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主动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和举办重大国事活动,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历时个月,多个演展项目,获得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中央加强对非洲工作的精神,举办了历时个月的“中非文化交流主题年”活动,覆盖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和举办国际多边文化活动,增强了我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影响力和主导权。全力打造春节、国庆、“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文化宣传品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稳步发展。围绕文化认同,人心回归,加强与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和宣传,坚决反对文化台独,坚持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文化系统始终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稳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九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和七个改革试点单位的指导,加大试点工作有关配套政策研究,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取得突破。召开了文化系统的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转企改制工作座谈会、全国公共图书馆改革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画院改革工作座谈会,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各综合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中演中展转企改制,组建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就中直院团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提出了中直院团和其他直属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案。

文化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以《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文化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观念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保证了《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修订了一批部门规章,并以文化部令的形式重新予以发布。继续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工作稳步开展。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人才兴文”战略,制定《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得到加强,文化科技在文化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物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年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由于国家文物局已经专门开会进行了总结,我不再具体讲了。

在文化建设取得进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文化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基层管理仍是薄弱环节,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从文化行政机关来看,文化事务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综观××年的工作,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文化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文化工作的思想性逐步增强。任何工作,都有其文化内涵和思想取向问题。文化工作尤其如此。要防止思想淹没在事务之中,重点淹没在一般之中。今年以来,关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了。邓小平同志诞辰周年之际,我们开展了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征文活动,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各方面工作也都加强了思想引导。比如对外文化交流,坚持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更加自觉地贯彻中央对外工作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心灵的沟通,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更多地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期待什么,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其他各方面的文化工作,也都是围绕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展开的。有了正确的思想引导,文化工作就会方向明确,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文化工作的思路更加明晰,重在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贵在稳定,重在积累,在稳定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文化工作重在建设这个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概念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它包括五个主要方面,即思想理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包括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业务建设。前四项建设是保障,是文化行政部门的主要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文化本体建设是中心任务,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往往不是失职,就是越俎代庖。因此,必须团结、依靠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项具体文化工作也都要努力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比如艺术生产,以精品工程为龙头,促进全面繁荣,增加文化积累。改革评奖制度,引导创作和演出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在文化市场领域,在专项治理同时考虑如何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社会文化领域要考虑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这都反映了对文化工作的理性思考,体现了重在建设的精神。

三是对改革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创新的意识大为增强,创意的项目明显增多。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文化系统对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认识更加明确,行动更加自觉,信心更加坚定。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心理准备和工作准备也越来越充分了。××年文化部门在专业艺术、社会文化、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一系列创新项目,为文化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亮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创新对一个行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无庸赘言。我在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讲过,深圳在中国大地上的诞生和崛起,就是出自于一个伟大的创意。文化工作需要用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

二、认清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年,中央召开了十六届四中全会,会议全面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战略高度和我们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使命,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及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文化系统的同志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建设先进文化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一)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增强文化工作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格局正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总的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但国际上各种力量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战略主导权的矛盾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安全、地缘、宗教、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优势方面的压力,面临着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对我进行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抢占、争夺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阵地。因此,如何在坚持扩大开放中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和一切腐朽思想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品格;如何使文化工作配合我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大局,为我国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如何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份额,缩小文化贸易逆差,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强我国文化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任务还十分艰巨。

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益呈现其广泛性和深刻性。未来年间,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这样来分析形势,提出问题,符合实际,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和做好文化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份、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进一步多样化,一些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将不断显现出来。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社会各种文化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有关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络发展已基本达到与世界同步的水平。我们在享受资讯发达社会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防止境外不良文化的渗透,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三是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的日趋完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重在建设,加快发展,丰富市场,以满足多样性的需求,一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引导和管理。文化工作绝非简单的唱唱跳跳,而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关系每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人们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也关系历史的继承和未来的创造,既关系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关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因此,文化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认清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群众观念和历史观念,不断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党的观念,是指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国家观念,是指文化工作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文化行政部门是在代表国家管理文化事务。群众观念,是指文艺属于人民,我们的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必须保持血肉的联系。有没有群众观念,不是工作好坏的问题,而是事业存亡的问题,扎根群众则生,脱离群众则死,这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历史的观念,是指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衡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上许多名噪一时的东西,都像过眼烟云一样的消失了。严格地讲,文化不论年,文化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文化作品的优劣与高低,成败与得失,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努力钻研,刻苦实践,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再次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及其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根据四中全会和长春同志在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文化工作的实际,我们要着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又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文化领域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不断推进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建设,才能对文化队伍和文化工作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引导,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提高掌握新时期文化建设规律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应当进一步研究党如何领导文化事业,政府如何管理文化事务,以及行业如何自律,企事业单位如何依法运营的问题。文化发展和建设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它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艺术创作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通过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一个作品能否成为精品,要经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既要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是围绕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不断提高“重在建设”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繁荣是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始终把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主题。十六大以来,文化系统根据“两手抓、两加强”的原则,逐步从具体的办活动的事务中转向依法管理,转向有目标、有规划的系统建设上来。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善于把思路变成方案,把方案分解成项目,把项目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文化创新的能力。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当代世界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使文化创新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再次突显出来。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成为当今世界一种普遍的意识和时代的潮流。文化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文化思想和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等等。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就是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根据当代实践融会创新,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同时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点,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

五是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维护和发展团结稳定局面的能力。稳定是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巨大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得益于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连续性,得益于团结稳定政治局面的形成和长期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为文化繁荣提供了保障和基础,而文化领域的稳定和繁荣也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文艺队伍的团结和文化领域的稳定,这是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保证。

六是坚持为党和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不断提高开展文化外交的能力。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文化外交是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外交工作大局。近年来,按照中央的对外方针和外交工作部署,文化外交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从过去主要关注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到注重发展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全方位的交流,从注重双边交流到注重双边和多边交流,并把多边作为重要舞台,从官方渠道为主到官、民、商并举,特别是积极促进文化贸易的发展,从派出传播,到常驻传播,积极开办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但对外交往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有待解决。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文化的自身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央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既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文化自身的重要功能。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文化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即“以文化人”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自身的价值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代社会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文化工作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要充分体现文化的人文关怀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功能,使文化成为温馨、亲和的力量,慰籍、鼓舞人的力量,使文化工作成为浸润和滋养人的心灵,培养和熏陶人的情操的事业,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是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切了解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深刻理解人民的愿望,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满足这种需求,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和欣赏,文化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才能够得到实现。远离了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服务对象,也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源泉。

四是要坚持面向大众,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视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为公众参与文化创造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近几年,文化系统坚持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城市以社区为中心,农村以乡镇为中心,加强了四基建设,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其目的正在于此。××年,我们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要关心一亿多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状况,丰富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从事文化工作,始终不要忘记我们所服务的对象,要让全体人民都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只有当他们的文化生活都变得丰富多彩了,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欣慰和快乐。

三、关于××年的主要任务

关于今年的工作,《××年文化工作要点》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在会上还要征求大家意见,会后将正式印发,文化系统要以工作要点为指导,在全面加强五项建设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和演出。近几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感悟与理解,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感人力量的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了人民最深切的心灵呼唤和社会最迫切的前进要求。客观地分析文艺创作的现状,进步和成绩在此,而差距和不足同样在此。要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带动文艺创作演出的全面繁荣。精品工程实施两年来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表现在精品意识和积累意识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坚持做下去,一定会留下许多传世的作品。要引导和激励文化艺术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着力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和群众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积极鼓励文艺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和培养创作人才,在更大范围内关心新人新作。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是演出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健全艺术生产、营销、筹资和分配激励机制,增强活力,提高艺术院团的市场竞争力。中直院团更要在改革发展和推出精品力作方面起示范作用。

要在不断创新中增加新的文化积累,使传统艺术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对文化部制定的《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作了重要批示:“方案可行,重在落实,坚持数年,必见成效。”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切实做好昆曲等优秀传统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同时,要认真抓好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

要加强面向农村和未成年人的文艺创作和演出,推动全国儿童剧新剧目和农村题材优秀剧目的创作和演出,继续购买一部分优秀剧目的演出权,送戏送剧本下乡。

要增强大型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今年,要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和长征周年,推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举办相应的文艺活动。

(二)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投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和制度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基础。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抓文化公益事业,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继续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优化服务,提高效益。

要继续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近几年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仅中央财政对文化部系统的几个建设项目投入就达亿多元。××年,要继续推进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大修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美术馆二期工程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专项维修改造项目。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强全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各省市也都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和运营。继续推进农村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建设,按时完成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实施的两馆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全国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各级文化系统要依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各地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协调,整合资源,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流动。继续推进西部农村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加大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加强基层文化的基本阵地和基本队伍建设,着重加大对农村和城市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继续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清史编纂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文化系统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加强对文化系统改革试点的分类指导,加强对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及配套政策,特别是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要宣传和扩大试点成果,总结经验,继续在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上下功夫,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积极关注指导试点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并及时总结经验。今年,中央将制定出台两个重要文件,一是国家文化发展纲要,二是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各地要积极做好准备,及时研究贯彻实施纲要和意见的实际举措。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去年是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极好机遇。××年,要继续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要以典型经验引路,加强对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参与和协助各类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

(四)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逐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年是文化市场管理具有转型意义的一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我们及时调整文化市场管理的思路和手段,修改相应的法规和规章。今年,要致力于为文化市场的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改革文化市场治理整顿的方式,使其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由系统行为扩大为社会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的氛围。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把网吧和网络文化市场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场所和阵地。

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音像制品经营活动,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扶持民族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产音像制品和动漫游戏节目出口。在演出市场、娱乐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等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整顿和规范是为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系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建立健全门类齐全、机制健全、体制安全的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引导,进一步提高管理文化市场的能力。加强布局结构调整,加大调研力度,制定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方案。

(五)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文化作为国家总体外交重要支柱的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平、进步的崭新形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遵循党和国家外交原则,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方针,紧密配合党和国家重大外事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外交。选择重点国家组织好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精心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扩大我国文化在各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展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亲和力。

继续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工程,推动中国文化通过官方、民间和贸易三条渠道走向世界。多年来,我们在官方交流和民间往来方面有优势,而在文化贸易方面相对较弱,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商业运作力度,逐步改变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的局面。要积极发挥民间和地方的作用,做好在美国举办中国艺术节、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以及在印度举办中国文化节的筹备工作。认真办好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积极参与第二届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八届部长年会、文化与发展大会等国际会议。办好“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十届吴桥国际杂技节、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活动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落实东方文化研究计划,有计划地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创作及对外文化交流的理念和方法,以能够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推向世界,促进文化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要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文化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坚持中央对台工作方针,以文化认同、人心回归为目标,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方式上全面加强对港澳台的文化交流与宣传工作。使文化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积极开展文化入岛系列宣传活动,反对文化台独,促进祖国统一。

(六)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文化系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加强文物安全和文物维修管理工作,完善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全面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重点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和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坚持“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的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社会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投入,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好范文版权所有

××年是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一年,要以昆曲保护为契机,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培养全社会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步形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制定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和传承人的命名办法等保护工作规范。积极开展资源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状况。

(七)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文艺要繁荣、人才是关键。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其核心都是人才问题。要从事业和工作需要出发来谋事论人。去年,文化系统积极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人才兴文”战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文化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兴文”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国战略和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文化人才培养走向系统化、系列化、规范化,探讨利用社会力量培训文化人才。

(八)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搞好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工作。在整个文化工作中,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是基础性工作,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工作。××年,文化教科工作要围绕艺术繁荣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文化建设这个大局,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质量。尊重文化、教育和科技规律,既要注意共性,更要注意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的特殊性,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今年,文化部创新奖将进行首次评审工作。创新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奖项,而且是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措施,要为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服务。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对社会艺术考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规范考级工作。艺术教育为文艺院团的发展输送急需人才,艺术科研为文艺发展提供保障,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应得到切实加强。××年,我们与教育部签订了关于共建中央戏剧学院等三所艺术院校的协议,今年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九)积极推进文化法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自《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以来,文化系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精神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提高立法、执法和普法水平。文化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以宪法为根本,以文化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主干,以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补充,法律、法规、规章相互配套、协调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框架。要通过立法,把在文化领域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和经验,逐步上升为法律规范。文化立法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今年,文化系统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强化依法管理,同时积极推进各个层次的立法进程,构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保障体系。

要按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对文化的管理,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要求,落实文化立法十年规划。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修改完善《图书馆法》草案,修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起草《对外文化管理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条例》、《艺术品经营管理条例》等,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事业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调研工作,探索建立国家荣典制度。

(十)开展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文化建设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关键时期,关系到文化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转变规划编制理念,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认真回顾与总结过去编制规划的经验,准确把握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趋势,使规划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现在是文化建设的极好时期,中央正在研究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各省区市党委、政府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文化工作,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现在到了文化领域可以做几件大事的时候了。所以,各地要将今后五年要做的大事,列入规划中。文化设施建设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服务大多数群众出发,不要一味追求豪华,要注重功能实用,防止和纠正某种偏重外部设计、弱化内部功能的倾向。现在社会上重形式、轻内容的风气日渐弥漫,所以买椟还珠、月饼不如盒子值钱的现象比比皆是。舞台艺术精品生产也要防止过于注重包装,越来越追求豪华的倾向。要把精力放在作品的原创上、内涵上,舞美、灯光等等也要尽可能压缩一次性消耗,多注重长远起作用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要注重文学艺术的原创性,将来能够留下来的,是这些东西。在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逐渐蔓延的时候,文化领域要清醒和抵制,起码不要推波助澜。

规划编制要坚持文化工作的方针和各项原则,明确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思路,处理好制定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要认真调查研究,在“十一五”规划中体现文化总体发展战略,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及指标,部署需要重点加强的基础工作,研究确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法规和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协调文化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及其它规划的关系,增强规划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上一篇:乡纪委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研究生工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