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精选11篇)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一
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
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行南京分行、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制定的《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
就业的实施意见
苏政办发[2010]83号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
人行南京分行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省工商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求,现就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落实和完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17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73号)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市场机制,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年末总体 1
就业率达90%以上,引领不少于1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
二、主要措施
(一)围绕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岗位拓展计划”。
1.拓展产业就业岗位。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江苏沿海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就业机会,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2.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投资主管部门研究建立投资拉动就业的评价机制。在开展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认证时,把就业岗位增加和高校毕业生配置作为重要内容。项目实施方案要明确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数量及岗位安排。
3.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继续组织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计划等基层就业专门项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年内启动政府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首批开发5000个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
4.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大力疏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拓展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空间,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按照《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省政府令第53号)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5.促进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与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可以通过人才派遣方式办理聘用手续,其户口、档案接转及社会保险缴纳等由派遣单位负责统一办理。
6.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理顺体制、简化程序,并认真落实应征入伍服
义务兵役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二)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创业引领计划”。
1.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各地要在就业资金中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创业培训、初次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创建等。在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已经批准的使用范围和确定的额度内,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初次自主创业,经营6个月以上、能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且正常申报纳税的,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2.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就业困难对象条件的,按省政府令第53号有关规定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其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税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提高担保基金的代偿能力。金融机构要降低反担保门槛,简化手续,规范流程。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在当地申请额度上限为5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较大的可提高到10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给予50%的贴息。
4.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将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建设完善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积极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实行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孵化以及项目融资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围绕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
1.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要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继续实施信息采集工程,充分发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的信息服务功能,尽快使网络招聘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重要渠道。
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百日行动”以及“走进百所高校、办好千场讲座、服务百万学生”就业指导公益巡讲等活动。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引导其凭《报到证》及时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2.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深入实施“三年五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完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加强见习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大力开发见习岗位。进一步健全见习管理制度,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毕业生的基本生活补助政策,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县级以上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部门统一办理参加城镇居民医疗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见习单位积极招用见习毕业生,对招用数量较多的,有条件的地区应给予适当奖励。
3.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各地要将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整体工作中,切实加大援助力度。落实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免收其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政策。对特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残疾高校毕业生,逐户逐人登记,建立“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确保优先就业和稳定就业。
4.做好地震灾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准确掌握地震灾区生源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单独指导、重点服务,帮助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在年底前落实工作岗位。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成为我国就业的重要矛盾。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强考核和监督。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拓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更加注重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服务;更加注重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各地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就业统计制度,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体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沟通,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建立离校前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月报和会商制度,每年6月至8月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9月至12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引导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类招聘会的管理,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三)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度重视,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各部门好的经验和做法,引导高校毕业生自觉转变观念,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
2.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二
1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依托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高校无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狠抓政策落实[2]。
就业形势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以船舶行业为例, 2008年以前, 我国造船行业快速扩张, 苏浙闽三省的中小船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以船舶为特色的江苏某高校的毕业生也是供不应求,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 使得船舶企业面临窘境, 随后两年该校的学生就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复苏、船舶行业回暖, 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明显好于之前的两年。由此看来,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的需求,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经济波动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2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有高校多种措施并举
2.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和自身发展定位相统一
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决定着其人才培养模式, 也就直接决定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因此高校自身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江苏省某省属高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写道“按照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 着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复合型应用人才”[3], 这样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优化学校现有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师资、教学、实践资源, 培养工作能力合格的毕业生。
2.2 就业能力培养要与就业观念培养相结合
健康就业观念的培养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心理和职业潜质测评、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和讲座等来实现健康就业观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 在观念误区上目前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驱除学生的三种错误就业观:一种是过高估计自身条件, 从而对工作地域、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 这样造成自己难以成功实现就业;第二种是盲目从众, 人云亦云, 盲目跟风考研、考公务员;第三种是过度自卑, 害怕找不到工作, 求职目标设定过低, 单纯满足于能有一份工作, 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4]。
2.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和教学、实践、学生管理相结合
2.3.1 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 而是要和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 教学工作首先要夯实基础, 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要掌握, 这样无论是对于学术型的学生未来深造还是职业型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都有莫大帮助。高等教育还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确保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 关注领域前沿科技, 了解领域最新技术动态, 开阔学生的视野。高等教育要转变教育模式, 改变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提高实验、实践环节,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研讨课、独立授课实验等方式来确保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3.2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专业技能并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 大学里面学知识固然重要, 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90后已经迈进了大学的校园, 作为新生代的他们在个人意识上比80后更强, 视野的开阔性、思维的活跃性、认知能力的开放性是他们的显著特点, 但是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因此学生就业工作一定要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 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表达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2.3.3 鼓励和支持学生多种途径就业, 以就业带动创业, 以创业促进就业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显示, 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在少数, 但是真正把创业付诸行动的却是很少, 而创业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学生创业成功很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缺少系统的创业指导和实际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创业成功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可能还会创造几个甚至上百个就业岗位, 其价值难以估量。笔者所在城市从2008年开始, 提出了“打造创业型城市”的口号, 实施了优厚的创业政策、设立创业园区、广泛开展创业宣传、举行创业指导、举办了如火如荼的青年创业大赛, 政府的这些举措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 取得了良好示范的效果。
2.3.4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一方面考查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社会需求对应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考察的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及就业能力、就业技巧的掌握程度, 一个好的就业指导, 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 使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首先要培养毕业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促进顺利就业, 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 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 高校要有效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 绝大部分的高校都会自主举办校园招聘会, 在此基础上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稳定的企业合作群, 这样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供给关系, 可以给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就业途径。同时就业信息的收集既要注重其横向的广泛性,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要注重其纵向的深入性, 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
3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着重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平时就业指导忘记, 毕业时就业指导突击”的现象。高校应该建立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这就要求把就业指导设计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 并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其突出特点就是阶段性和连续性。阶段性的要求是高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过程中, 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进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对社会就业的认知状况, 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连续性则强调就业指导工作是系统的, 是不间断的, 是在逐步深入的, 也是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之中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年级时, 主要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来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职业思想, 指导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 并且切实可行性的学习和实践规划;二年级时, 深入开展职业测评辅导,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MBTI、“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专业测试, 让学生对自我进行性格类型、动力特点的深入了解, 达到个人特质与设定职业的匹配;三年级时, 着力开展职业能力培养, 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实际情况, 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进行分流培养[5];四年级时, 学校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一些试就业活动, 这样可以在毕业设计中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也通过试就业提高了学生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4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帮助
目前,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非盈利性中介组织严重缺失, 部分盈利性中介组织过分追求盈利而忽视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职责。这导致了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缺乏诚信, 只对企业进行宣传实际却不招聘;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低效率、单纯以“就业率”为衡量指标等等[6]。虽然国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 实施了“三支一扶”、绵竹计划、苏北计划, 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对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缺乏明确的个人发展指导, 因而很多有志于支援国家偏远地区建设的毕业生对此只能望而却步。
许多发达国家成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中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例如英国就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委员会 (AGCAS) , 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帮助。笔者所在高校除了通过引进企业开展宣讲会和举行“双选会”的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 还充分利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这一资讯平台, 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的就业咨询, 利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 为一部分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总之,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大学生就业水平也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判断,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强化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各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争取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 学习和参照发达国家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 促进现有就业指导体系的健全, 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彩生, 潘锦全.大学生就业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32-133.
[2]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N].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7 (4) .
[3]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202.195.195.233/07/2/2012-03-27/134.html, 2012-3-27/2012-4-16.
[4]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10 (3) :63-66.
[5]苏静, 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N].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9 (9) .
3.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三
措施一:实名登记
打破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就业促进计划:“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要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为其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
解读:这一措施打破了以往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最大的亮点。这一重大突破,适应了高校毕业生流动性大的特点,突破了现行以户籍为主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公布了全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全国公共招聘网(www.cjob.gov.cn)、中国国家人才网(www.newjobs.com.cn)上进行查询,并可就近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或通过电话进行咨询。
措施二: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
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
就业促进计划:“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都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解读:职业指导是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念、确立求职方向的重要措施。对进行了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向其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为其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还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来帮助其提高求职能力。
措施三: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
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政策。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解读:目前,人社部全国公共招聘网已覆盖部本级和全国180家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每天更新发布实时有效岗位20万条左右,同时通过新浪微博“全国公共招聘网CJOB”实时对外发布,初步实现了招聘信息的全国联网和共享发布。同时,各地结合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网络招聘周”等活动,广泛收集和发布信息,有的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品牌性的专项招聘活动,有的专门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还有的地方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
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规定享受如下政策:一是企业在6个月之内对新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的,可享受企业职业培训补贴。二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三是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4年年底。四是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措施四: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
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解读: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一是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二是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从今年起,在校毕业生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毕业学年1月1日提前到毕业前一年7月1日。此外,各级公共服务机构都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信息、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四是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就业促进计划还专门强调,进行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这主要是为了方便高校毕业生异地创业。另外,对于日渐兴起的网络创业模式,就业促进计划明确要求各地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浙江省已经出台文件将网上创业高校毕业生列为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社保补贴政策扶持对象。
措施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针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各地出台了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
就业促进计划:“各地要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
解读:促进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主要措施有:一是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二是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三是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目前,各地均已出台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如天津规定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湖北规定烈属和残疾家庭高校毕业生、云南规定3个藏区县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也可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另外,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措施六:组织就业见习
各地积极动员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确保有就业见习意愿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及时提供就业机会。”
解读: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意愿,组织其到经政府认定的就业见习单位进行见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项就业促进措施。就业见习期限一般为3~12个月,见习期间还有基本生活补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自2009年以来,已经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其中,多数通过见习都实现了就业。目前,各地都扩大了就业见习规模,积极动员当地一批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提前储备一批就业见习岗位,确保有就业见习意愿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措施七:组织职业培训
人社部组织了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解读:职业培训是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以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2013年,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就业或创业的专项技能和实际能力,引导其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目前,各地也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了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咨询了解,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参加。
措施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相应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存档并享受免费服务。
就业促进计划:“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解读:目前,人社部汇总整理了全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收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及办理报到手续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名单已在全国公共招聘网(www.cjob.gov.cn)、中国国家人才网(www.newjobs.com.cn)上公布。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进行查询,选择相应机构进行存档并享受免费服务。
措施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遭到侵害,应直接联系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
就业促进计划:“各地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及时纠正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歧视。”
4.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四
对于630万即将走出校门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言,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迈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他们今后的成长之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力部署下,我国各地高校积极探索形式多样、贴近学生需求的就业引导和服务政策,在推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职业能力:瞄准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满意度保持在95%左右――这是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始终保持的良好状态。
“我们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昕说:“在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招生计划编制工作中,就业状况已成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近年来,同济大学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联动机制,探索人才培养过程的复合型、灵活性和适应性。坚持按专业大类招生,高年级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全校学生也可选修第二专业、跨校辅修。
没有很好的教学质量,就没有良好的就业保障――在同济大学的每个院系,这种观念都深入人心。为了建立起新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建立了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机制;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又大力实施“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了设立“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直接投入4800余万元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的.2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还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科布局与校区布局结合、产业链与学科链对接,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振华港机、中西部城市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同济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课程设计、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创业成才理念得到深化,社会服务意识全面提升。
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实训的开放平台
在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项名叫“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项目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学校通过与企业、社会多种资源的融合,推进工学结合,为广大学生拓宽了实践和就业的渠道。
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6个县(局)、917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88个,校外实训基地163个。
“通过联合各方组成协调领导小组,夯实责任,保证经费,加强定性、定量考核,奖惩结合等5项举措,这项工程的效果逐步深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曹毓刚说。
近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82.7%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为了建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定期“回访制”,要求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交流,及时调研掌握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这种良性的深度合作中,学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等12种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及行业精品课程13门。
曹毓刚说:“仅有硬件还远远不够,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276名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50多名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聘请兼职教师261名、客座教授9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涌现出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3名,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职教名师17名。
就业关爱:构建全方位服务长效机制
同济大学通过定期联系数千家用人单位、建立校地“人才服务合作站”、联手人才中介、开通骨干企业“招聘直通车”等方法,每年组织千余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学生就业信息网每年发布需求人数达5万人次以上,毕业生供需比连续3年超过1:6。
“就业绝不是学生毕业时才要关心的问题,必须着力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李昕说。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同济大学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项目,建立校、院两级,全程化、全覆盖、分层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立以选修课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形势任务课为拓展、网络学堂为补充的每学年覆盖近2万人次的全程化课程体系;建立以新生教育为基础、个案咨询为主体、现场咨询为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多样化辅导体系;建立以校外培训为途径、校内办班为渠道、业务讲座为媒介、集体备课为平台、企业挂职为契机的精英化师资体系。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开展就业援助“手牵手”活动,从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入手,通过座谈会、导师制、团训、面谈等多种形式,为困难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支持,受益学生人数超过300人。
而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工都分别承担着帮助一定数量学生就业的任务,并要参加相关考核。
5.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五
今年起,我省将对高校毕业生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同时妥善解决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再就业问题,重点解决好因此涉及企业的约30万名职工的再就业。这是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全省就业创业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的。会议还透露,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0.7万人。
先落户后就业政策主要有三种情况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36.78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5.76万人,专科毕业生19.69万人,毕业研究生1.33万人。总量比去年增加1.28万人。
对高校毕业生可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主要有三种情况――对毕业后暂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将户口迁至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对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凭工作单位证明、学历证明、劳动合同在工作地办理落户。对毕业后自愿迁回原籍的,可凭毕业证、报到证直接迁回原迁出地址。
高校毕业生就业获得更多帮扶。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高校毕业生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并可申请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促企业稳定现有岗位不裁员或少裁员
当前我省调结构、压产能、治污染涉及大量职工重新安置或转岗就业,初步测算仅今年就涉及企业近3000家、职工约30万人。其中企业内部转岗10万人,向社会释放7.5万人(含农民工5万人),还有10多万人尚未明确分流安置去向。
为做好化解产能过剩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我省近日出台了“援企稳岗”政策实施细则,把重点企业纳入失业动态监测范围,确保职工平稳过渡。实施专项就业帮扶计划,把有转岗就业需要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对涉及人数多、安置任务重的重点地区和企业,实行定点监控,制定应急处置预案,防止出现短期内区域性、行业性集中失业。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我省将严格落实转岗培训补助、岗位补助和社会保险补助资金,严格按规定降低企业失业保险缴费基数,促使企业稳定现有工作岗位,不裁员或少裁员。对现有政策未覆盖到的.企业和职工,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安置政策和办法,确保涉及职工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欠薪一票否决
工程建设领域的欠薪者将付出应有代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从今年起,我省将对建筑企业实行欠薪一票否决管理,施工企业欠薪与资质和文明工地评选等挂钩,降低拖欠严重的企业资质等级,不允许其参评文明工地。
我省提出,对存在严重拖欠问题的建设单位,在其工程款全部清偿前,不予办理新项目的招标手续和施工许可手续。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准予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拖欠问题。
6.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六
记者从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西安将集中开展以“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主题的2013年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介绍,本次就业促进行动活动服务对象主要包括201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往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将在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及各区县人才服务中心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其中,29日将在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东广场举办由西安毕业生就业市场主办的“2013年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高校毕业生招聘大会”;组织开展西安市“就业指导进校园”活动,计划分别赴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在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启动2013年第四期“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在西安体育学院开展“西安市大学生创业明星校园行”“厅局长校园行活动”,分析就业形势、普及创业知识,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7.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七
一、信息不对接
用人单位带着大量的岗位信息出来招聘, 即便不出来, 也在家里发布招聘信息;而毕业生也出去找工作, 即便不出去, 也在网上搜索就业信息。但即使是这样, 还是有一大部分单位和毕业生因为没有对接好而阴差阳错地错开了。单位虽然带着信息, 但没有从专业、能力、性别、学历、地域甚至年龄方面招到自认为适合的毕业生, 个别单位觉得毕业生适合自己了, 但毕业生可能还不愿意应聘。毕业生虽然也到处应聘, 但经常觉得这条招聘信息要求太高, 待遇太低, 这个不好, 那个也差, 感觉就是没有好的招聘信息。结果是单位群和学生群成群错过。
二、观念不对接
用人单位作为一个企业, 招聘时永远坚持自己的标准, 常常体现在他的招聘观念上。比如钢铁企业, 都要求他的技术人员来源于不同高校, 不同地域, 以求技术互补, 风格互补, 甚至在性别上由于职业和岗位特点, 也做了要求。而我们的毕业生可能过多地考虑了个人、父母、家庭的问题, 而不愿意到外地就业。至于到比较偏远、艰苦的省区, 就更不愿意去了。
这就是就业观念的问题。不管是单位的问题还是毕业生的问题, 总之是不能对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厂矿是不会为了一个或几个毕业生而把企业或厂矿搬迁到这几个毕业生所在的城市来的, 这就决定了毕业生只能摒弃个人顾虑, 而遵从企业要求。
如果留在离家近且条件好的地方, 但却没有稳定而又待遇好的工作, 那又有什么用呢?每一个人都是要体现其自身价值的, 通过什么来体现呢?工作及其创造的价值以及获得的报酬, 就是最好的体现。毕业生正是年轻时期, 年富力强, 可塑性也比较强, 适应性也比较强, 趁着年轻磨练自己, 走出去多见识外面的世界, 多开阔视野, 多增长阅历, 有百利而无一害。等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也可以考虑调转到东南沿海来, 具备了更多的选择资本后, 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位, 或者换个行业。
三、思维方式不对接
企业很大程度上并不在意毕业生刚走出校门, 没有社会经验, 什么也不会, 而恰恰看重毕业生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单纯, 可以随意地勾画和涂抹, 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培训和灌输企业的文化和理念, 重新规划、雕琢、培养毕业生。而毕业生却对自己刚出校门, 没有技能、经验而感到惴惴不安, 诚惶诚恐。在单位面试的时候, 自卑拘谨。有的甚至是在投了简历之后, 都不敢到单位去面试。
企业的想法是把新入职的员工经过培训, 能适应工作之后, 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 使其发挥能力和作用, 希望员工能兢兢业业, 尽善尽美, 并在此基础上能有所创新, 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而毕业生的思维却是未入职就嫌试用期太长, 经过培训掌握一定技能后, 就开始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 想着跳槽了。
四、薪资期望不对接
企业给出的薪资有几个原则:一是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尽可能降低劳动力成本, 二是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三是参考同一地区相同领域相同行业的薪资标准, 四是根据工作和员工能力定岗定薪, 升职加薪。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则, 它的底线都是花最少的钱, 办最多的事, 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而毕业生对薪资则不这样看待。毕业生认为自己读了十几年, 甚至二十多年的书, 受过高等教育, 花费时间、精力、金钱无数, 挣的工资只够维持生活温饱, 这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吃穿用住、交通费、电话费、日常人际交往以及上涨的物价等等, 统统都应该由企业付出的工资来支出。即使这样, 自己这么多年的投入还未回本, 因此对工资只望其多, 不盼其少。尤其是同学之间互相攀比, 都想找到比别人待遇更高更好的工作, 后果是要么在跳, 要么在找, 工作就会更困难。
五、就业出发点不对接
毕业生找工作, 总想找效益好的、离家近的、北上广的、规模大的、知名度高的、上市的事业单位或者国企公司, 其难度可想而知。除非自己有资本去挑选, 否则就是自不量力, 不切实际。因为从目前知识爆炸、人才众多的形势来看, 任何人要想做到在某个领域舍我其谁, 还是很难的。
企业出来招聘, 也是如此。许多单位不考虑自己公司的档次和类别, 也不顾自己的知名度和提供的待遇以及所处的地域, 学历上都要博士, 至少是硕士, 院校上只选985, 要么211, 专业要对口, 英语要专八的或者公共六级, 户口要本地, 性别要男生等等, 令很多毕业生应聘时望而却步, 裹足不前。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 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正如买东西一样, “只买对的, 不买贵的”。单位只招聘适合自己的毕业生, 毕业生只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只有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从各方面对接好, 用人单位才能招到自己想要的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也才能找到自己想找的好工作。
摘要:当前形势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为“有业不就”和“有业难就”。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没有对接好, 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对策。
8.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八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培训 教学改革 就业竞争力
随着2008年脚步的渐渐远去,2009年的就业帷幕已全面拉开。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正经受着“就业寒冬”的考验。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为贯彻落实国家“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号召,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2009年就业的新形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依据就业现状采取多种举措,教育引导学生降心调姿找工作。
一、高校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分析
高校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1)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毕业生人数剧增造成就业压力巨大。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至2008年分为145万、212万、245万、338万、430万、495万、559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1万,比2008年增加52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达480万,大学生就业难俞加突出。(2)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供求结构错位,导致就业难度加大。在就业全面市场化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改变的情况下,高校专业调整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速度,致使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本质上讲,这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大多毕业生没有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是纯粹的想找一份工作,而好高务远的性格又使得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公务员、选调生、教师等一些相对稳定的职位上。他们对自身的才能、特长、爱好没有充分地估计和定位,同时,也不清楚自己所选的行业是否适合自己,带着这种盲目性求职,自然不会顺利。就业期望值偏高,最终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
二、强内涵,促外联,推动应需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竞争力
加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高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突破口,以学生教育管理和学风建设为着手点,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1.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伴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高校的现实状况是专业结构和设置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尤其是普通高校,就以就业为导向,在自己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社会发展、产业进步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职业内容融合到教育、教学内容中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让自己培养的人才更能够跟社会和产业的需求相结合。为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高校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济南大学的和合教育理念与模式、软件外包实验班和学分制改革等都是高校在招生和培养模式上的尝试和探索。
济南大学信息学院顺应社会需求,以变就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IT产业提升的带动下,软件外包产业人才成为人才市场中需求最为旺盛的行业。济南已经建立起以高新区为基地,以齐鲁软件园为中心,以软件外包为主体的服务外包产业群。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信息学院为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过硬的市场品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组建济南市高校第一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培养具有一定日语水平同时又能熟悉企业实际编程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第一期实验班100名同学,经过技能和日语培训,全部就业,其中有35人进入对日外包软件企业工作。第二期软件外包实验班70人,目前,有30人已经签定就业协议书或就业意向书。通过软件外包实验班,树起一面旗帜带动一片就业。
2.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应需培训。近年来,就业培训公司在教育培训中异军突起,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其受训人员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纷纷高薪就业。就业培训行业的成长,关键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显性需求。民营企业以竞争为导向,而市场竞争已经开始向人力资源竞争进行转换,使得培训市场的需求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就业培训经过10多年从萌芽启动到集团发展,就业培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选择参与,政府支持关注,企业认可接受,学术介入推动的教育产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为强化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弥补学校教育中项目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满足毕业生对就业的不同需求,高校可根据专业和就业方向与培训企业进行合作,加强专业技术和项目实训。济南大学信息学院根据学生需求,顺应社会需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多家单位进行合作。与山东浪潮世科公司2008年建立定制班一期33人,公司来人在校培训,结业后全部到企业工作。与北京达内、北京双体实训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公司来学院宣传招生,培训并安排就业,学院负责监督,保障学生的利益。通过这种方式2008年有42人在京就业,2009年又有21人参加了公司的培训班。学校倡导,应需培训,能够高薪就业,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交费培训也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自主性。真正做到就业有学历,工作有技能!
三、变管理为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形势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服务的代表,其主要职能由原来的统一分配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职业指导、就业咨询和服务为一体的主动模式。信息学院以辅导员为主体,以网络为依托,加大力度,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在网上开辟就业专栏,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有关就业的通知,并与“济南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加强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招聘活动。确保网上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确保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咨询、企业推介、职业培训等多种服务,拓展服务功能。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是至关重要,是帮助毕业生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依托网络,收集详细的信息、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面试技巧和IT业一线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息,才能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用好政策;辅导员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汶川地震灾区生源毕业生,突出重点,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四、加强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使毕业生逐步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
教育和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降低姿态、降低心里期望值,积极行动起来找工作。劝诫学生不要再报以“天之骄子”的想法,等靠用人单位的青睐;不要一窝蜂地为了考公务员、选调生,而随波逐流;不要再报以非特定职业、特定岗位、特定城市不去的想法,而有业不就。结合广州“猪肉大王”年薪10万聘研究生卖肉的事例进行教育,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选择面,呼吁他们放下身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骑驴找马”的新就业观。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积极配合团中央、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争取更多的毕业生到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贡献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非公有经济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
五、毕业生应合理定位,毋好高骛远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人才市场的选择出现新的变化,作为就业群体中相对优秀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正视就业现状。一定要坚定信心,做好降低自身预期和降低薪资水平两个调整;力争做到主动学习,把握就业政策和形势;主动求职,行动才能找到机会;主动改变,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功总是属于努力的人。经过“123”的心路历程,将会柳暗花明,赢来就业机遇。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冬去春来,让高校和社会各界携手并肩,外因推动内因,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吕继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24):220.
[2]丁昌春.高校就业工作内涵发展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24-25.
[3]邝伟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变迁及其未来趋势——以美国大学为例.外国教育研究[J].2008,(4):32-36.
[4]蔡先金.和合教育理念与模式.光明日报,2009-03-29.
9.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九
一、招聘计划确定
本次全市共招聘幼儿园教师500名,用人单位范围包括各种办学体制的幼儿园(包括民办幼儿园)。其中,海曙区36名,江东区31名,江北区28名,镇海区25名,北仑区35名,鄞州区85名,慈溪市77名,余姚市56名,奉化市25名,宁海县47名,象山县45名,大榭开发区2名、东钱湖旅游度假区4名,宁波国家高新区4名。
二、招聘基本条件
(一)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在校期间无违纪处分及违法记录。
(二)具有与履行招聘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相关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
(三)学历要求: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
(四)身心健康,体检合格。参照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
(五)具备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所要求的其他条件。详见各县(市)、区教育、人事部门网站招聘公告。
三、招聘基本范围(符合下列范围之一)
(一)宁波市生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二)在甬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三)宁波市生源未就业的XX年、XX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或学前教育类毕业生((凭未就业登记证或其他能证明本人未就业的相关材料)。
(四)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或学前教育类专业毕业,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年龄在28周岁以下(1981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宁波市在职非事业编制教师,研究生放宽至30周岁以下(1979年7月1日以后出生)。限报任教幼儿园所在县(市)、区的应聘岗位。
(五)专业对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或学前教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的省级优秀毕业生,教育部所属师范院校全日制师范类或学前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应届优秀毕业生。
四、招聘原则及办法
(一)本次招聘由宁波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
(二)招聘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同时对部分应聘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1、宁波市生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应届毕业生附加3分;
2、宁波市生源未就业的XX年、XX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凭未就业登记证或其他能证明本人未就业的相关材料)附加3分;
3、宁波市生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及在甬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附加2分;
4、家境贫困的宁波大市生源户籍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附加4分(凭总工会发放的特困职工家庭证书,或民政部门出具的城乡低保家庭证书,或劳动部门出示的零就业家庭证明)。
以上各项加分不能累计。
(三)应聘人员必须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考试。业务考试形式分为笔试、面试,均采用百分制。
1、笔试:
笔试由宁波市教育局会同宁波市人事局组织实施。笔试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理论、学前教材教法、专业综合知识等,由宁波市教育局统一命题,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当地人事部门同时组织进行。笔试成绩按卷面得分的40%计算。
各县(市)区教育局依据笔试成绩和附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按1:2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不足计划数的,按实际人数进入面试。
2、面试
面试工作由各县(市)、区教育局会同当地人事部门制订方案并组织实施。面试包括上课或试讲,幼教专业技能测试和综合素质考察。面试占总成绩60%。面试实际成绩低于60分的直接予以淘汰。
3、面试结束后,根据考生总分即笔试成绩(含附加分)+面试成绩,按招聘岗位数1:1的比例,确定参加体检人员名单,因应聘人员体检不合格,按同一岗位进入面试的其他应聘人员的综合成绩,确定替补人员。根据体检结果确定参加培训人员名单。
五、上岗培训及考核录用
(一)拟录用人员须参加为期半年的上岗前培训。培训工作由市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统筹组织,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和相关幼儿园具体落实。
(二)上岗前培训分集中理论培训和见习培训两部分。师范类、学前教育类毕业生及其他已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集中理论培训1个月,到幼儿园见习培训5个月。非师范类、非学前教育类毕业生及其他未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集中理论培训3个月,到幼儿园见习培训3个月。
(三)达到规定的培训时间后,由相关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必要的业务考核,考核合格并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后,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报当地人事局核准,可办理事业编制录用手续,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派遣到各种办学体制的幼儿园工作并至少服务
5年。(四)考核合格但未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可先到提供岗位的幼儿园上岗并签订劳动合同,允许其在上岗后一年内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再办理事业编制录用手续。届时未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提供岗位的幼儿园有权解除其劳动合同。
(五)参加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享受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费。生活补贴费及培训费由拟招聘学校所在县(市)、区财政承担。
六、报名、考试时间安排
(一)本次招聘报名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采取属地报名形式。每一位应聘人员只能报某个县(市)、区的1个岗位。
1、报名时间:6月4日—6月6日,上午8:30—16:00。逾期不再受理。
2、报名地点:各县(市)、区(具体地点和联系方式见附件3)。
符合招聘范围和条件的应聘人员可从宁波教科网或各县市区教育网上下载《XX年宁波市定向招聘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报名登记表》(见附件2),如实填写个人信息,携带相关材料(见附件1)到各报名点报名。在外地(宁波大市以外)的符合招聘范围和条件的应聘人员可委托家人及他人报名(材料要求同上)。
3、资格审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不予受理。对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发现,取消报名资格。
4、考试收费标准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考试收费的复函》(浙财综字〔XX〕12号)规定,收取笔试考务费40元,家庭贫困考生凭证明免收考务费。
(二)应聘人员报名时需按要求提供有效证件和相关材料,并如实填写相关表格。详见附件1。
(三)领取笔试准考证时间和方式
准考证于6月12日到各县(市)、区的报名地点领取。
(四)笔试时间:6月14日,各县市区考场考点(详见准考证)。笔试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
(五)笔试成绩和面试人员名单查询时间及方式
应聘人员可于6月20日起在宁波教科网、宁波教育人事网及各县(市)教育网查看笔试成绩和参加面试人员名单。
(六)面试时间:在公布面试人员名单时告知面试时间
七、其他事项
(一)应聘人员所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如有作假,一经查实,取消参加考试、培训资格及录用资格。
(二)培训考核不合格,公示有异议并经核实的,不予录用。
(三)被录用人员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并经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继续聘用。
宁波市教育局
宁波市人事局
二○○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附件1:
1、填写好的《XX年宁波市定向招聘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报名登记表》一式1份、近期免冠一寸白底彩照2张(其中一张粘贴在登记表上);
2、身份证、宁波生源提供户口簿或户籍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3、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原件及复印件,应届毕业生须提供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
4、符合加分条件的各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10.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十
“十一五”以来,庆阳市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毕业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推动、选择就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着力破解人才匮乏与编制紧缺、毕业生持续增加与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这两大突出矛盾,创新就业机制体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开辟就业渠道,先后启动实施岗位拓展、基层培养、帮扶援助、创业扶持、就业见习“五大推进计划”,有力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就业3.1万人,就业率达到85%以上,各级财政投入就业资金达8.98亿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做到了社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被老百姓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围绕大局定思路,拓宽渠道促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为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目标,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四个结合”和采取“八个一批”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即:将落实省上就业项目与开发市内就业项目、引导毕业生稳定就业与见习就业、引导毕业生本地就业与异地就业、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与援助就业相结合,通过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空编选拔一批,落实“三支一扶”等项目招募一批,开辟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一批,坚持政府重大投资项目招聘一批,引导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储备一批,开发见习岗位锻炼一批,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广覆盖的就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多措并举,促使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一是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整合现有事业单位岗位,采取竞争上岗、清理临工、动员离岗、提前退休等“并、转、减”的方式,挖掘新的就业岗位,把新增计划和自然减员的岗位全部用于普通院校毕业生安置。“十一五”期间,通过省、市公开招考,择优选拔了18632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农牧、林业、文化、旅游、社保等事业单位工作,为基层单位的长足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了基层事业单位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二是实施“基层培养计划”。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进村(社区)”、“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考,先后选拔4514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开展工作。通过实施“基层培养计划”,初步建设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服务基层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三是实施“帮扶援助计划”。在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同时,各级政府出资开发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岗位,先后组织实施了“社会公益岗位计划”和“就业援助工程”招考项目,通过公开招考,择优选拔4187名高校毕业生到县(区)、乡(镇)生产、生活、救助等社会公共服务岗位开展服务。通过实施“帮扶援助计划”,开辟了多渠道就业途径,使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化解了就业压力。四是实施“创业扶持计划”。对申请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减免相关税费,免费提供人事代理和创业咨询服务,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资助,享受场地租金补贴和政府创业扶持资金奖励,实现创业促就业和创业带就业的良性互动。通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拓宽了就业空间,先后有2650名毕业生成功实现自主创业。五是实施“就业见习计划”。抢抓国家和省上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机遇,积极与市内各中小企业衔接沟通,全市共建立就业见习基地93个,累计实现就业见习1380人。经人事部门派遣到非公组织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择业期内由统计财政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进行补贴。
三、强化服务措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把工作重心从重管理轻服务调整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加快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提升就业能力。在每年毕业生回归报到注册时,对每一位毕业生的详细信息进行记载,坚持每半年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一次摸底登记,补充信息,定期联络,动态管理。每次招考政策出台,除在新闻媒体公示外,县(区)人社部门还要根据信息资料,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逐一电话通知,确保按时报考,全力为毕业生服务。积极探索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工作模式,创建创业孵化示范园,形成以“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典型带动创业”为基础,以培育、孵化有意创业者成功创业,扩大经营带动就业为目标,建立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孵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交流中心服务功能,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站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辐射七县一区的人才就业服务网络,及时收集就业信息,定期举办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周末人才集市等不同形式专场招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推荐服务,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多途径实现人生价值。
1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校职业指导;高校毕业生;地方本科院校
在我国,早期的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据文献资料记载,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初创职业指导,但是职业指导的蓬勃发展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当高校迅速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实际就业岗位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职业指导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也凸现了它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职业指导的含义
世界各国关于职业指导的涵义有多种界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工作过程说”,如美国职业指导协会认为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也是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不仅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目标和职业道德的定向教育,促进其职业素质发展,并指导学生的职业行为,最终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决策,即選择职业、准备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因此,高校在实施职业指导活动的时候,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工作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外在的工作世界及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培养学生做职业决定的能力并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以求适应未来的生活。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美国是开展职业指导最早的国家,代表人物弗兰克·帕森斯创立的“特征—因素论”,该理论在西方国家职业指导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理论的中心论点是追求人与职业的相互匹配。德国和日本也都较早地开展了职业指导。国外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模式和较为系统的职业指导方法,其主要特征有:注重职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主张以理论为先导,强调职业指导理论的重要性;注重专门机构的建设和职业指导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职业指导方式个性化。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11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有660万左右,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150万人,2011年的需就业大学毕业生总数逾800多万,就业形势严峻。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和高校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灵活就业政策以及自主创业优惠等多种方法拓宽就业渠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就业指导在高校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高校职业指导被片面理解为毕业生就业指导,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合理,学校与市场缺乏沟通、对毕业生缺乏跟踪了解,职业指导工作研究与教学研究相对滞后等。
三、高校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1.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必要手段
从2003年开始,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开始进入就业市场,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而社会就业岗位在短期内则增加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结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我国的就业市场也日益与世界融合,就业岗位逐渐向国外开放,国外的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地涌入国内竞争劳动岗位,可以预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而高校在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一直较为欠缺。
2.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很多学生在毕业前都较少有职业方面的体验,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职业指导是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面窗口,学生通过指导可以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变化,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其次,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变化认识自我,学会分析,提高职业能力。第三,就业指导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指导通过向学生展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德、素质的综合要求,激发学生的自我塑造意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具有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教师相对年轻、生源相对较差、与地方联系比较紧密等办学特点,毕业生相对名牌大学培养质量较低,所处城市就业面窄,因此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其次,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服务地方,具有其他本科院校不可比拟的地方优势,通过职业指导,加强学校与地方的联系,架起毕业生与地方市场的桥梁,切实促进毕业生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对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指导的思考和建议
1.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开展指导的根本依据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健全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的新机制;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不同的办学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三个培养方向,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立起我省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只有确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依据,分析市场需求,才能切实开展职业指导,实现人与职业的相互匹配。
2.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按照《职业指导课要求》,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职业指导课课程体系。从职业指导人员工作的内容调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做一些事务性工作,调查对象中有21.05%从事学生档案管理,55.26%负责毕业生派遣相关手续的办理工作,如签发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发放报到证等。1/3左右的教师既负责开设职业指导必修课或选修课,又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而从事职业指导教学与实践研究的教师很少。那么,各高校设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时应把握哪些原则呢?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原则应该得到重视:一是目标一致的原则。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一致的。两所毕业生去向完全不同的院校,在选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重点时,侧重应该不一样。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职业指导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应多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职业环境。三是全程化原则。大学生人生观、就业观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职业技能的准备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也要经过一个深入的过程。因此,职业指导应该是一种伴随大学生活的全程指导。
3.大力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技巧培训,提高毕业生整体就业素质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普通的本科院校不能只培养单一规格的学术性人才,而应该大力培养适应大跨度的生产技术对多种类型科技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毕业生思想的认识偏差,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毕业生澄清自我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定位,通过开展职业测评或心理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为职业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达到宣传国家政策的目的,要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全面的政策把握和就业形势分析,通过集体就业指导,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真正做到人职两宜。
参考文献:
[1] 刘克宽.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的选择与构建[M].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8:149-165.
[2] 倪伟光.高校职业指导开展的思考与现实意义[J].才智,
2008,(15).
[3] 杨世春.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职业,
2010,(2).
The Functions of Career Guidance in Facilitating Job Hunting
for College Graduates
LIU Bi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aning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areer guidanc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t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and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in career guidance.
Key words: career guidance; the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college graduate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收稿日期:2012-06-27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推荐阅读: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09-18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析12-25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07-18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10-27
安徽11项新政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11-03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06-22
高校毕业生对待就业协议书需谨慎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