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10篇)
1.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一
全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董瑞青
航空产业是大国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标志,也是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通用航空产业,在整个航空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谓通用航空(General Aviation),是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商业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用于此类活动的飞机统称为通用飞机(见图1)。通用航空产业以公务机、轻型飞机、直升机、运动飞机等飞机制造为核心,以航空租赁和航空运输为主干,集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服务为一体,涉及庞大的周边和地面产品集群,产业链长,经济拉动效应高,对一、二、三产业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通用航空器飞行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属低空空域范围。低空空域通常是指不影响运输航空航线的空域,美国法令规定3000米以下为低空,该标准并同时被世界多国所认同。目前,许多国家将低空交通与地面交通同等看待。以美国为例,空域按照50米间隔分层,3000米以下完全开放。
图1 通用航空产业涵盖领域
资料来源:《飞机的发展历程》。
一、通用航空产业的特点
一是产业链条长。通用航空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试验、遥感测绘、教育训练、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领域,产业链涉及冶金化工、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从通用航空产业链构成来看,通用飞机制造是核心,上游是配件制造、下游是销售,前段是设计、后端是试飞;接下来是通用航空运营配套产业链,包括直接运营、人员培训和机场服务;最后一个环节是MRO(维修、修理和大修),保证飞行安全和保持飞机性能(见图2)。
图2-2 通用航空产业链
资料来源:申银万国。
二是带动性强。通用航空产业投资效益巨大,投入产出比例高达1:10,就业带动比1:12,远高于汽车等传统装备制造业。随着通用航空向各个领域的渗透,通航产业正逐步成为带动科技、旅游、农业等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二、全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通用航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美国通用航空制造商协会(GAMA)发布的《2011年通用航空统计手册及产业展望》(General Aviation Statistical Databook & Industry Outlook 2011)数据显示,2011年全世界约有通用飞机32万架,占所有民用飞机的90%。其中,美国拥有通用飞机22.3万架,占世界总量的69.7%。2011年,全球通用飞机交付量为1865架,是1994年的1.7倍;销售收入为191.0亿美元,同比增长0.4%,是1994年的5.1倍。其中,活塞发动机飞机、涡轮螺旋桨飞机及商务喷射机的交付量分别为860架、324架和681架;销售收入分别为4.1亿美元、10.9亿美元和175.9亿美元,分别是1994年的3.7倍、1.5倍和6.0倍。
——从区域交付量看,2011年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及中东和非洲地区,活塞发动机飞机交付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58.5%、12.6%、15.9%、8.5%和4.6%,涡轮螺旋桨飞机交付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58.4%、12.3%、14.5%、11.9%和3.0%,商务喷射机交付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50.3%、19.5%、13.5%、9.7%和7.1%。
——从商务喷射机制造商看,美国赛斯纳(Cessna)、加拿大庞巴迪、美国Gulfstream(湾流)、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法国达索猎鹰公务机等位居前五位,2011年交付量分别为183架、182架、107架、99架和63架。
——从涡轮螺旋桨飞机制造商看,美国赛斯纳(Cessna)、瑞士皮拉图斯(Pilatus)、美国Hawker Beechcraft(豪客比奇)、法国Socata(法国宇航集团Daher子公司)、美国派珀飞机(Piper Aircraft)等位居前列,2011年交付量分别为93架、69架、55架、38架、32架。
——从活塞发动机飞机制造商看,美国西锐设计公司(Cirrus Design Corporation)、美国赛斯纳(Cessna)、奥地利钻石(Diamond)飞机公司、美国派珀飞机(Piper Aircraft)、美国Champion飞机公司等位居前列,2011年交付量分别为255架、245架、182架、104架和29架。
(二)发达国家继续主导全球通用航空产业
从全球看,通用航空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拥有成熟的通用航空市场,通用航空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世界通用航空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目前通用航空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11年美国拥有通用飞机22.3万架,占世界总量的69.7%,拥有近2万个通用航空机场,飞行时间超过2500万小时(2/3以上的时间是商业用途飞行),年载客量高达1.66亿人次,通用航空产业给美国带来直接的经济产值超过500亿美元,间接的经济产值超过15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以上,并提供了126.5 万个就业岗位。2011年,美国通用飞机交付量为1215架,销售额为84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17.1%。其中,活塞发动机飞机、涡轮螺旋桨飞机及商务喷射机的交付量分别为668架、193架和354架,销售收入分别为3.4亿美元、5.6亿美元和75.1亿美。2011年,美国通用飞机出口量为486架,出口额为43亿美元。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未来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市场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全球新兴工业化国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热情。2011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GDP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4.2%、9%和10%,平均经济增速远高于同期的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经济发动机。巴西和南非是通用航空市场开发最早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航飞机保有量均超过1万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金砖五国国土面积总和占全球的30%,总人口29.65亿,占全球的42%,目前总共拥有通用飞机约4.5万架,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5%,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大。当前,延续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包括通用航空制造业在内的高端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比重逐年增加。印度被众多直升机制造商视为未来几年最有潜力的市场;欧洲几个著名通用飞机制造商纷纷到印度和中国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旨在打造多种型号直升机和公务机的支持和生产中心,满足新兴国家和全球市场的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对通航制造商以及相关供应商造成了重大冲击。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好转,但未来仍有许多不确定性。“十二五”时期,全球通用航空市场会逐渐好转,特别是中国、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市场会出现较大增长。据预测,2011-2020年,全球将总共会制造56000架通用飞机,年均增长9%。
三、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概况
经过6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中国民航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约为90亿元,同比增长85.5%[1]。截至2011年底,我国持有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23家,通用航空飞机1124架(同比增长85.5%),通用航空从业人员为10861人,通用航空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共有286个。2011年,全国通用航空共完成作业飞行小时50.27万小时,同比增长28.5%。其中,工业航空作业达5.67万小时,同比减少13.4%;农林业航空作业达3.32万小时,同比增长11.9%;训练飞行达37.22万小时,同比增长40.8%;其他通用航空作业达4.07万小时,同比增长29%。
([1] 2010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约为48亿元。由于没有2011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数据,故我们利用通用航空飞机数量的增长率(2011年有1124架,2010年有606架,2011年同比增长85.5%)来估算2011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数据。)
(二)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在自主研发生产多种型号军用飞机和大型民用运输机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制和批量生产通用飞机的能力,涌现出了诸如中航工业通用飞机、江西洪都航空工业、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山东滨澳(生产奥地利钻石系列飞机)、中航工业直升机、中航工业沈阳飞机(与美国塞斯纳合作生产塞斯纳162轻型飞机)、中俄直升机技术(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海利直升机等一批龙头企业,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我国通用飞机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完整的研发、试验、生产和服务体系,具备了自主研制和批量生产部分型号通用飞机的能力。固定翼飞机方面,除已自行设计完成的Z9、Z11、N5A、H425等型号外,目前在制和在研的主要型号有运-5B、运-
12、运15-2000、小鹰500等轻型多用途飞机;天骄200、天骄100喷气式公务机,领航100和领航150涡桨增压公务机;海鸥300和蛟龙600水陆两栖飞机;SR22私人飞机等,预计“十二五”末产能可达到1500架。民用直升机方面,目前,我国已经突破了以直升机总体设计和旋翼体系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具备了第三代直升机的研发能力。除直
5、直
8、直
9、直
11、H410、H425等已投入了批量生产外,新近自主研制的AC系列通用直升机整机性能已达到了国际第三代直升机水平。
(三)产业基地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西安、沈阳、哈尔滨、安顺、成都、上海、天津、珠海等8个国家或省部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此外,山东滨州、江西南昌、河北石家庄等地也都在积极发展以制造为基础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见图3)。
图2-3 全国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分布图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09年,国家空管委、民航局先后发布《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加快通用航空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提出设立通用航空专项资金,对农林航空、紧急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等公益性通用航空项目依据作业飞行量按进行补贴,提升通用航空作业服务能力。从2010年开始民航局每年安排的补贴资金额度不低于1.5亿元,并纳入民航预算管理范畴。2010年11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用5-10年时间有管制的逐步开放真高1000米以下和高度4000米(含)以下的低空空域,首次明确了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预计到2015年,将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低空空域改革,并在北京、兰州、济南、南京、成都飞行管制区分类划设低空空域,初步形成全国一体的低空空域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2011年4月,民航局发布《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服务领域和规模,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当前,我国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为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得困扰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根本难题得以缓解。
虽然,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已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当前,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整体规模不大,通用飞机制造企业数量少、型号少,发展水平较低,通用航空产业价值链很不完善,这与我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2011年,我国通用飞机数量为1124架,其中我国拥有的通用飞机大部分为进口飞机,国产飞机所占比例不足40%,而同期美国通用飞机数量却高达22.3万架,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通用飞机的数量也达到3.1万架、1.1万架和1.0万架;我国通用航空飞机占民用飞机的比例只有35.2%,而世界民航发达国家的比例则为80%以上;我国通用航空机场仅有70个(不包括临时起降点),而同期美国通用航空机场数量却达到1.95万个;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关键岗位人才缺乏,目前持证飞行的驾驶员仅有1700多名,而美国却有近60万名;我国目前通用航空市场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支付为主的航空作业,公务飞行占比约为6%,远低于全球50%的占比。此外,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还存在低空开放晚且区域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瓶颈是目前的空域管理体制,空域不开放,生产的通用飞机无法起飞。目前,国内除民航航路和机场上空的空域是由民航总局管辖外,其他空域全部是实行军事管制。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低空领域是完全开放的。以美国为例,其3000米以下空域完全开放,这就使得其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这种产业归口于民航、空域归口于军方的体制,是我国通用航空远远落后于公共航空运输的原因之一。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通用航空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全国有13个省市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初步测算,未来十年,全国将需要各类通用航空飞机1-1.2万架,年均复合增长率20%左右,我国通用航空产业面临爆发式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美国通用航空制造商协会(GAMA)《General Aviation Statistical Databook & Industry Outlook 2011》。
2.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调研报告》。
2.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二
(一) 资本全球化的内涵。资本, 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 或者说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资财富, 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都叫做资本。广义的资本包括生产性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 而狭义上的资本是指金融资本。由于资本的逐利性, 为了谋求更高的资本回报率, 资本需要在更广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 需要跨出国界, 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 也就是资本的全球化。
(二) 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当今各国经济活动的深度、广度不断延伸, 经济活动已经跨越了传统的国界界限, 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 并且不断相互交织, 因而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活动全球化, 生产组织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运营全球化, 消费全球化等等, 而其中资本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 带来了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支撑的资本的跨国流动和跨国配置, 也就是资本的全球化, 同时, 资本的频繁、低成本流动, 促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
(三) 资本全球化的表现。
1.跨国流动的资本规模不断加大。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 世界经济打破国别壁垒, 逐步走向全面的区域一体化, 而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首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流动和配置, 国际资本市场则经历了由分割到融合, 进而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整体上说, 国际资本市场始终保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态势, 资本跨国流动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2.资本流动性提高, 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在资本流动规模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 随着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 各类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以及多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大大提升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外汇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表明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不断加速。
3.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张。近年来, 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张,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同时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也越来越有利。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了资本流动的重要目的地, 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各类营销资本市场流动的障碍被不断消除, 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中进入资金融通的国家数量明显增加。
4.资本跨国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资本跨国流动不仅在规模总量上大幅度增加, 而且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以证券市场为例, 西方各国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自2002年, 我国引入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制度以来, 实现了资本项目的跨越性发展, QFII准入的范围不断扩大, 截至2006年末, 52家QFII持有A股的总市值已经达到971亿元, 占沪深两市2006年末流通总市值的比例达到3.88%, 一跃成为A股市场仅次于基金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本瓶颈
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的环境之中, 投入农业产业中的资本短缺, 融资渠道窄, 农业资本形成长期不足, 这些问题都长期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影响着我国农业化进程的推进。要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必须打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本短缺这一瓶颈, 只有打破瓶颈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迎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春天。
(一) 农业产业化处于金融抑制的环境。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看, 我国农业产业化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的环境中。依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情况, 金融抑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资金流失现象严重, 正规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第二个方面, 民间小额金融活动活跃, 但可用于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大额资本缺失;第三个方面, 金融服务落后, 缺乏较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 不能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 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匮乏。从整体上看, 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财政资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由于我国农业长期收入水平比较低, 广大农户收入低, 农户自身积累不足, 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小、次数多、比较分散, 不便统计, 所以暂时没有把农户自身积累考虑在内) 。近几年来, 虽然农业投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无论是政府财政资金、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方面都十分不足, 远远不能够改善我国农业投入不足的现状。
(三) 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狭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其他行业的有效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比较差, 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融资渠道单一、投资环境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银行贷款成本高, 农业银行退出农村;农信社农业贷款期限结构不能够体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 期限不合理;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只是在农产品收购力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 而没有起到对整个农业, 农民的政策性金融作用。
(四) 农业产业资本的形成不足。农业资本形成是农业投资资本的重要来源, 对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与农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比重一直偏低, 农业资本形成受到政府预算的约束, 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 农业经济的开放领域还十分有限, 主要表现为农业外资引进的数量和规模过小, 致使农业资本形成长期不足, 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资本形成。
三、利用资本全球化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正是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产业资本严重不足的金融环境中, 资本短缺的约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资本全球化给我们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资本短缺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如何利用好资本全球化的进程, 解决我国农业产业资本不足的问题,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成为一个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议题。
(一) 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的开放领域。资本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资本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众多好处, 但是也应该清楚认识到资本全球化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利之处。由于农业是我们的基础产业, 对于农业经济的开放领域应该特别慎重, 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 所以必须充分认识资本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农业经济带来的各种危害, 并防范危害的发生, 在做好充分准备的状态下, 逐步稳妥地开放农业经济领域, 充分改善农业经济领域长期资本不足的现象,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 加大农业外资引进的规模。除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的开放领域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地加大农业外资引进的规模, 在可开发的领域, 吸引国外资本入境兴办涉农企业或者建立合资企业 (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资金需求大, 可以引入国外资本) , 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充足的产业资本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构建大型的跨国农业公司, 打造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并延伸农业产业链, 使得农业产业在细加工方面向更深的深度和更广的广度推进, 增加农业的附加值, 增加农业产业的经验效益, 实现农业产业的大规模资本积累, 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 鼓励龙头农业企业上市。农业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不仅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的施行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由于所处行业的局限性, 农业企业在发展中, 资本积累却长期不足。近年来, 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推进, 我国证券市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证券市场的募集资金的能力有目共睹, 成为了企业发展筹资的重要平台。农业企业要想得到资金以促进自己的壮大和发展, 可以依托证券市场这一平台进行资金的募集, 广大农业企业需要重视并了解证券市场, 努力进入证券市场以提升自身实力。另外, 伴随着资本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 农业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在境外上市融资也成为可能。农业企业要想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 只有先实施企业改制, 变成股份公司, 然后上市。农业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和自身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广大农业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实力成功上市还十分困难。因此, 成立专门培育农业企业上市的机构变得十分必要。近年来, 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为农业企业通过国内上市乃至在国外上市筹集发展资金, 谋求企业蓬勃发展、规模壮大提供了机遇。农业企业要想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 只有先实施企业改制, 变成股份公司, 然后上市。农业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和自身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广大农业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实力成功上市还十分困难。因此, 成立专门培育农业企业上市的机构变得十分必要。
(四) 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的发行。资本全球化背景下, 除了境外的证券市场外, 债券市场也是十分重要的国际融资渠道之一。在债券市场上, 除了农业上市公司外, 农业企业也可以进行融资。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 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对经济运行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企业、农业公司在境外的债券市场上融资, 首先要从政府入手, 从政策措施入手,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债券市场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 大力鼓励农业企业、农业上市公司走出去, 在境外的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为农业企业、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四、结语
在当今资本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显的背景下, 我国农业产业化要想获得大的发展, 必须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趋利避害, 在可开放的领域和可承受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 合理利用境外资本, 打破我国农业产业化资本不足的瓶颈, 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金融资本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J].商业现代化, 2013
[2]胡传明, 陈标平.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J].企业经济, 2005
[3]吴念鲁, 鄂志寰.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否历史发展的必然[J].金融研究, 2000
[4]银锋.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13
3.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三
近日,美国印刷市场与资讯研究机构PRIMIR发布预测:2014年全球印刷业总产值将达7250亿美元,这虽较之前预测的印刷产值在2011年就将突破7200亿美元大关延迟了3年。但面对危机、面对印刷市场因为数字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变化,印刷总量依然在缓慢上升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这一消息至少告诉我们,印刷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失去自己应有的作用,只是传统印刷业的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乃至工艺流程都应该顺应潮流作出应有的调整。
事实上,传统印刷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评价截然不同,发达国家看衰,发展中国家看好。去年5月,在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上,10位来自各国代表的发言最能区分出两大阵营之间的差别,英、美、德、日、意、韩看衰传统印刷,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的印刷行业领导则依然看好。
英国出版、印刷及媒体技术供应商协会会长彼得?莫里斯在发言中强调“变化正在迅速发生”,为此,“印刷必须研究做什么,印刷必须与客户沟通”,必须“了解印刷如何与其他渠道合作”,“如何利用印刷作为跳板进入到相关服务领域”。这位会长告诉我们的是:印刷市场的传统加工定位必须作出调整,必须学会融入其他渠道,寻找印刷业的新出路。
日本印刷产业机械工业会专务理事樋口恭司的观点与英国会长异曲同工,他认为传统印刷应该要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增加上“α”(印刷+其他),至于这个“α”是什么,不同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但唯有通过对印刷范畴的扩张,对印刷技术的创新、方法的改进,才有可能重振处于衰退中的印刷行业。
与上述发言截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或者因为文盲人数的减少,对内容印刷的需求有增加(印度);或者因为有“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激增的需求”与“消费者信心指数提高,认为消费者购买会增加”(印尼);或者因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收入的持续上升,将提高包装材料在巴基斯坦的消费量,印刷业将随着其他行业的繁荣而繁荣”,总之,他们对传统印刷业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中国实际上是介于上述两者间的印刷大国,就印刷业面临的市场状况看,这几年日子过得相对艰难,因为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印刷工价却是不升反降,海外加工定单的数量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减少,加之中国网民数量众多而在利用业余时间深度阅读上又缺乏良好的习惯,内容印刷业受市场的冲击很大,耳闻倒闭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多,就此印刷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这同发达国家的情况有点相像。但是,中国毕竟是人口大国,而且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又很大,此伏彼起,传统印刷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着发展空间,这又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十分相像。
与民间的感受截然不同,官方的统计数据反映出印刷市场仍是一片光明,自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数年来,2010年我国印刷业的产值达到7706.5亿元、2011年达到8677.13亿元、2012年达到9510.13亿元,似乎危机对这个行业没有丝毫影响,这与民间的感受相距甚远。但让人感到有点纳闷的是,IBISWord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称“2013年美国印刷业总收入为780亿美元”,按1︰6.1折成人民币也不过就是4758亿元,难道中国就此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印刷大国?显然这是统计数据给我们开了个玩笑,二者中总有一个数据发生了变异。IBISWord还告诉我们:在过去5年里美国印刷是以负3.7%的速度在下滑。2013年的英国则以89亿英镑(按1︰10.3折合成人民币为917亿元)的印刷营收又较上年减少了4.9%。
在谈及传统印刷面临转型压力的时候,还有一个现象可能很少有人想到,那就是在经济危机肆虐全球的过去5年时间里,全球10个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有7个是在非洲。报道还称:自1998年以来非洲的人均收入增长超过2/3。经济增长了,人们对印刷的需求也应该跟着增长。为此,在主张中国的印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抓住机会到非洲去发展?
笔者是想用上述数据与分析说明,把传统印刷看得一片漆黑是不对的,它们在各地的表现存在差异,在内容印刷、包装印刷等不同的领域里也同样存在差异,关键是必须顺应市场发展作出相应调整,从市场定位到商业模式,从业务范畴到服务方略,甚至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唯有变才能赢得传统印刷重生的春天,因循守旧、以不变应万变是迟早要被发展中的时代淘汰出局的。
全球传统印刷的发展趋势
尽管传统印刷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印刷并不会因之消失,也完全不必过于悲观,即便是像书报刊之类眼下受到冲击最大的内容印刷市场,其发行数量可能会有变化,但对爱好深度阅读,爱好收藏的对象来说,可能依旧会钟爱于此。就印刷整体而言,期间变化的仅是由印刷工艺的性价比决定的市场占有量。比如,因为我国的数字印刷设备与耗材至今主要依赖进口,昂贵的价格使得国内的数字印刷占比远不及发达国家,伴随着这些设备与耗材的国产化或许数字印刷的占比将会上升,而传统胶版印刷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认为传统印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依旧有施展身手的空间,是因为包装印刷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向上发展,这块庞大的市场对胶版印刷、柔版印刷都有着与时俱增的需求。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前是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公布的数据也可以佐证:2010年包装印刷在印刷总产出中的占比是70.51%,出版物印刷的占比仅为15.09%;2011年包装印刷的占比是72.51%,出版物印刷的产值占比为14.19%;2012年公布的数据对包装印刷与出版物印刷的产值没有细分,尽管如此依旧可以肯定:伴随着网络阅读者的增加,包装印刷占比是持续向上,内容印刷则是继续下滑。至于国际印刷市场的状况,我们还看不到相应的统计数据,但大趋势应该是一致的。
当然,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包括包装印刷在内的传统印刷企业在产品的市场定位、获利的商业模式,乃至工艺流程上还是应该有所调整,传统印刷企业适当引进数字印刷设备,根据市场需求与产品成本选择加工工艺,走混合印刷的道路或许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建议。
nlc202309021544
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市场变化,以加工为定位的印刷业必须要变成以市场需求为定位,从历史上的以“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努力增加自己的服务手段,成为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产品供应商。
他们或者可以像新加坡独资的苏州达成包装公司一样,不仅生产包装箱,而且通过对箱体内层的涂布增加包装箱的功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或者可以像上海柯创印刷公司一样,集编、印、发于一体,把印刷的命运由原本的受客户主导改变为视自身的出版发行情况来引领,避免受制于人;或者可以像山东临沂新华印刷物流公司一样,在印刷之外增加物流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赢得更大的市场订单。这样的成功企业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企业坚守的大多还是传统印刷,但是他们的市场定位变了,更多的是通过服务,包括延伸服务,为客户带来利润最终获得自身的利润。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总是在变,需求有增有减,关键在于印刷企业必须努力琢磨消费者需求,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首先当然还是印刷服务,如果客户能够从中感受到印刷企业不可或缺的帮助,那印刷企业的业务自然也就能伴随着客户的发展而蒸蒸日上。
再则,印刷企业在下一步的转型发展中也得瞄准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地融入最新技术。所谓发展功能性印刷,其实就是把传统印刷与最新科技成果融合在一起,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扩大印刷企业为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当然,在印刷努力向其他产业做延伸的时候,其他产业也在利用自身所长向印刷产业做延伸,长期来从事印后加工机械制造的天津长荣联手台湾健豪开辟印刷工厂即是一个典型。
之所以把功能性印刷看作是印刷产业的延伸,是因为印刷本来是一项为书画做色彩还原、大量复制的生产工艺,在传统印刷中需要的是视觉或触感,是感官,而功能性印刷大都需要依仗设备来解读,与色彩毫无关系。比如像乘车卡之类的智能标签(RFID)需要射频识别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使用的条形码和二维码也都需要读卡机;近阶段议论得最为热烈的3D打印属于增值制造,除了在付诸生产
前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处理与传统印刷具有共通性,机械打印的过程与印刷似乎是毫无关联。但就因为这是一块处于增长中的业务,所以印刷行业在积极地加以拓展。杜塞尔多夫中国公司总经理Hans Wemer Reinharddoushuo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前中国功能性印刷也正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医疗、电子消费品、使用纸张、金属、玻璃或者其他物料的包装业等已经为印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市场。”
在印刷业下一步发展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融入互联网,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PT”(1024T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在颠覆着传统,在把很多传统产业推倒了重来,用互联网的方法再做一遍。那么印刷究竟应该如何应用互联网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呢?这已经成为行业内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业内媒体连续两年组织召开电商会议始终听众趋之如骛的原因,这需要印刷企业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传统印刷确实遇到了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但传统印刷的前景依然被看好,遭遇挑战就惊慌失措是不对的,但遭遇挑战无动于衷同样是错误的,我们应该顺应形势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只要看准方向,坚定不移,传统印刷企业就会迎来崭新的春天。
4.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四
安发国际野心勃勃 天然药物遍布世界
2004年,安发国际上海甘诺宝力公司成立;2005年,安发国际总投资5亿人民币,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市建立占地约8万平方米“安发(福建)生物科技园”;2010年,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福建工作基地生物科技产业示范点落户安发(福建)生物科技园;2011年,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福建省2011年重点上市企业”,“福建生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时至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刚满10周年的安发国际,凭借在中国市场的频繁动作和一位华侨董事长而被国内大众所熟知,其天然药物和保健品也早已成为众多亚健康和慢性疾病族群的首选。然而,许多国内消费者不知道的是,安发国际是一家产品销售至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健康产业集团。
据笔者了解,安发国际1998年成立于新西兰。在成立后的第三年即2000年,其“纯天然、高效能、无毒、无副作用”的高科技天然药物和保健品,便成功进军澳洲、香港、美国及加拿大市场,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2002年,开始全面进军新加坡、韩国及台湾等亚洲国家及地区;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08年,安发国际进军泰国、缅甸、印的尼等东南亚市场……直至目前,其产品已经销售至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四大洲。
从安发国际市场布局来看,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多为发展中国家。不难理解,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医疗技术欠发达、生产生活工作量大、低附加值工作的竞争压力大,导致众多劳动者出现健康问题,也是最需要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的地区。而发达国家由于工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作强度相对较弱,医疗技术先进,医疗体制健全,所以安发国际的市场布局并不会以发达国家为重点市场。
此外,从安发国际子公司的世界分布来看,新西兰作为安发国际的大本营,设有GAP种植子公司“新西兰蘑菇发展有限公司”、科研企业“新西兰天然药物研究所”、GMP生产企业“新西兰安发保健品有限公司”、营销子公司“安康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共四家子公司。
除新西兰外,安发国际海外同样设有四家子公司,分别为中国“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发(泰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发(缅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发(印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安发国际海外子公司,均设在发展中国家。众所周知,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成中,农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安发国际就地取材,进而控制成本,降低售价,为消费者提供价格亲民的产品。
5.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五
全球性经济危机笼罩之下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放缓,甚至各行各业都普遍陷入悲观的预期当中。房地产作为各个国家经济的主体支撑力量,又由于其与金融行业的戚息与共的特征,使得其在金融风暴当中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中国虽然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的影响有限,但是由于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使得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房地产作为中国近年来一直受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行业,由于其自身与国家宏观调控,与民生戚休相关的特征使其在本轮的金融海啸当中同样受到了冲击,但从2008年1-8月份的数据来看,金融海啸的威力还未完全在房地产行业及相关链条当中得到有效释放。根据权威数据统计2008年1-8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完成18430.0亿元,比2007年14275.7同比增长29.1%;其中:住宅投资总额为1338480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1.7%;经济适用房投资总额为54667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1.7%;办公楼投资总额62434,比2007年同期增长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总额186057亿元,比2007年增长17.4%。商品房屋施工面积2316079.4千平方米,比2007年同比增长21.7%; 竣工面积 233714.5千平方米,比2007年同期增长 12.2%;销售面积 345922.8千平方米,比2007年同期降低14.7%;新增加固定资产577311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 26.8%。综合以上数据来看,住房投资与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反映出了这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一直保持的比较高的投资增长率。然而,2008年似乎对中国房地产来说不是个很好的年份,从国内住房的投机现象以及国际上金融海啸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房地产销售价格节节下滑,各地开发商大呼“救市”。根据2008年1-8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出来,销售面积 345922.8千平方米,比2007年同期降低14.7%,而销售价格在二、三线城市的下滑率也几乎保持在20%左右。本轮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楼市的冲击是必然的,而且将影响到以房地产投资的整个产业链,但问题的最终原因不能归结于外部环境,而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在经历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确实存在的一些需要调整的问题。因此,我们说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而房地产作为中国近年来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所受影响也是必然的,经历过本轮金融海啸的冲击以及国内对房地产行业改革的呼声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或归理性。
6.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六
(上接第10期第7页) 2.2.5 强化资源的全球化优化配置、生产的合理布局、市场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
作 者:朱和 刘剑平ZHU He LIU Jianping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刊 名:现代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0(11) 分类号:F4 关键词:
7.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七
1.1 生产现状
2008~2010年世界肉鸡生产量美国第一, 中国第二, 巴西第三, 但美国的国际份额有所下降, 中国的份额不断上升, 巴西的份额稍有波动。印度、俄罗斯、阿根廷、泰国、伊朗的份额也呈上升态势。墨西哥份额也有所下降。
1.2 消费现状
消费总量美国第一, 2010年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8.31%;中国第二, 占17.04%, 欧盟27国第三, 占11.95%;巴西第四, 占11.01%;墨西哥第五, 占4.53%, 俄罗斯第六, 占3.36%。
人均消费量: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年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较高, 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肉鸡产品消费量较低。美国、巴西年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40千克左右, 中国年人均消费量不到10千克, 中国与世界鸡肉生产大国的人均消费差距较大, 同时一定程度表明中国国内肉鸡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1.3 进出口现状
进口量:2008~2009年俄罗斯属于世界第一进口大国, 但2010年下降到第五位, 而且进口量呈现大幅度下降态势;日本、欧盟进口有所波动, 占世界进口总量的9%左右。2010年中国进口32万吨, 较上年减少了18.7%;香港的进口是稳定增加的;而美国的进口量非常小, 占世界进口总量的0.5%左右。
出口量:近年来巴西一直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2010年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8.66%;美国第二, 出口份额是33.87%, 比2008年下降了3.66个百分点;欧盟27国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三位, 并有稳步增长趋势;泰国处于世界第四位, 出口量高于中国。
2010年中国出口量是世界第五位, 2008年以来, 中国出口量以及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有所增长, 2010年出口38万吨, 占世界出口份额的4.38%。
2 我国肉鸡产业面临形势及前景
2.1 面临形势
有利因素:全球及中国肉鸡生产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据FAPRI预测, 到2018年, 全球肉鸡产量将接近8000万吨。国家对畜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肉鸡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契机;全国肉鸡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基础设施, 科技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 现代肉鸡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不利因素:动物疫病威胁依然存在, 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外来疫病防控难度大。产品价格波动, 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我国活鸡生产成本仅次于欧洲, 位于世界第二, 高出阿根廷85.7%, 比美国高20%。药残超标现象严重, 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养殖污染治理不到位, 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 美国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年屠宰肉鸡超过20亿只, 而我国的仅1亿只, 美国前十位肉鸡生产企业生产了全国72.3%的鸡肉, 而我国前十位累计不到12%。
2.2 发展前景
2.2.1 鸡肉产品具有更强的生产优势
肉鸡饲养周期短, 料肉比高, 生产效率高, 与猪肉、牛肉相比, 鸡肉饲料转化率最高, 每生产1千克肉, 猪肉需消耗饲料3.5千克左右, 肉牛则需6~7千克饲料, 而鸡肉仅消耗饲料1.8千克, 作为最经济的肉类蛋白质来源已经为世界所公认。肉鸡是畜牧业中最适宜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品种。
2.2.2 鸡肉产品品质优良
鸡肉是高热量、低脂肪健康肉类, 受消费者欢迎。鸡肉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 能降低对人体健康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2.3 价格优势明显, 消费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我国人均鸡肉消费量约10千克, 美国43.67千克, 台湾28千克。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提高将大大提升鸡肉消费能力, 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将为鸡肉产品消费提供强大支撑。鸡肉消费在肉类消费中的份额正在逐年增加。过去肉鸡消费增长主要以替代猪肉为主, 未来则以替代牛羊肉为主。
2.2.4 产业拉动和带动作用巨大
据初步调查, 饲养1万只鸡, 可产生GDP6.95万元, 创造产值63万元, 带动农民增收3.2万元。
2.3 促进肉鸡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2.3.1 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以标准化鸡舍为核心, 在整个肉鸡产业中, 实现“人管理设备, 设备养鸡, 鸡养人”的理念。提高标准化水平和鸡肉产品的整体水平。
2.3.2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以龙头企业为目标定位, 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 走企业和农民合作的道路, 实行饲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智能化管理、工厂化屠宰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一条龙模式。
2.3.3 走深加工和品牌化之路
拉长鸡肉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 加快有地方特色的鸡肉加工制品、冷藏鸡肉制品、高附加值鸡肉制品的开发力度, 做大做强肉鸡产品和企业品牌。
2.3.4 高度重视疫情和疫病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重点突破标准化健康养殖, 依靠科学, 依靠设施 (人工隔离养殖环境) 防疫。
2.3.5 建立和完善肉鸡产业预测预警系统
在市场环境频繁波动的条件下, 短期内依靠科技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潜力相对有限, 加强市场研究, 科学决策, 盈利潜力巨大。
2.3.6 加大肉鸡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对肉鸡规模化养殖提供贷款贴息, 对肉鸡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对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和使用实行补贴政策。
2.3.7 加大肉鸡产品市场营销宣传
8.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八
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2009年上半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发展速度较2008 年有所下降。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2009年上半年全球外包总合同额下降了22%。从全球最大的采购数据和咨询公司TPI日前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的全球市场数据显示,尽管接包企业可以靠节省开支和提高效率来缓和经济危机对自己带来的影响,但整个接包市场还是继续受到不景气的宏观经济状况的制约。
与采购活动规模创纪录的2008年前六个月相比, 2009年上半年的合同数量、合同总价值、年均合同额分别减少了11%、22%及28%。诱发这些数据下滑的因素是欧洲巨额交易量及全球业务流程外包开销的减少。
从全球BPO(业务流程外包)发包市场的地区分布来看:2009年北美的BPO市场占主导地位;英国的一些公司在采用BPO方面有较快的发展;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 BPO市场增长最快,这一地区的BPO已经逐步从业务流程的离散部分转向全面业务流程服务,一些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水平已经接近美国和西欧的跨国公司。2009年上半年,全球服务外包发包市场还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这三个地区转移的服务外包总量约占全球的 95%左右。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和出口国,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际软件产业的主要源头。美国有8万多个软件公司,软件产业年增长率为18%。美国软件公司占据了世界2/3以上的软件市场,软件服务发包市场规模占据了全球市场的64%左右。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特点
(一)BPO业务迅速减少,ITO业务支撑整个市场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严冬之下,全球BPO业务下降了47%,且覆盖各个地区。不过,信息技术外包(ITO)依然发展稳定。该外包细分市场在2009年上半年的合同总额与2007 年上半年相当,比2008年下半年增长了1倍。无论是合同总价值还是合同数目都是有史以来第二好的半年(2008 年上半年最好)。信息技术外包市场受益于网络服务的强大实力。在美洲和亚太地区,此类服务占了今年以来所进行的巨额交易和巨额业务关系的50%。2009年上半年,美洲信息技术外包市场上完成的合同总值同比上升了6%。
(二)越来越多的行业运用服务外包降低成本
2009年上半年,许多行业都缩减了自己的外包业务,其中包括受金融冲击最大的银行业,银行业自2008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大幅度地减少了外包活动。同时石油和天然气、食品饮料及耐用消费品等行业也在 2009年缩减了外包规模。然而,多元化金融、交通运输、零售和电信部门却越来越多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外包活动。例如,2009年上半年,由交通运输企业签署的外包合同就达到26个(买家主要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同比增长了44%。在电信业,尽管签署的合同数量没有大的变化,合同总值及年均合同金额均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这四个部门签署的合同数量和合同总值在整个外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分别为37%和47%。
( 三 )亚太地区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TPI第二季度指数显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外包市场只获得了总值为88亿美元的53个合同,拖累了整个外包市场。这两个数据均为该地区过去10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值。不过,亚太市场的突出表现抵消了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萎缩。2009年上半年亚太市场服务外包市场表现良好,尤其是2009年第二季度,是亚太市场有史以来表现最好的季度,获得的合同总值同比增长了200%。非同寻常的是,今年以来全球进行的8个巨额交易和15个巨额业务关系亚太地区就分别占了2个和6个。
世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预测
(一)全球服务外包已见底反弹,但短期内增速依然不会太快
通过今年上半年的发展状况看,第二季度全球外包合同总值增长5%,尤其是亚太地区增长更是迅速,这说明很有可能全球服务外包的低谷已经过去。对于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发展严重受阻的BPO 业务,研究机构IDC预测,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企业经营逐渐呈现好转迹象,BPO的业务也将与传统“升降和移动”的模型背离,并将在2010 年显现增长的态势。但根据TPI的预测,尽管在进入第三季度之前全球外包出现了一些亮点和回升的迹象, 2009年下半年对于外包市场来说依然充满挑战。估计2009年全年签署的外包合同数量和合同额很难能够达到2008年的水平。然而,外包潜在的投资回报是不会改变的。成功的外包交易可以为买家创造巨额的价值。
(二)长 期 内 服 务 外 包 潜力 依然巨大
服务外包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纵观2009年全球服务外包的宏观状况,分析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相关因素,展望2009-2012年,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前景和各方发展趋势如下:预计2009年全球 IT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4322亿美元;预计2009年全球BPO市场规模将达到1720亿美元。近几年欧洲服务外包市场飞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欧洲发包市场规模将上升到120.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
服务外包在中国
当前,许多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考虑,正在向中国转移相关服务产业,中国服务外包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持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一大好形势,中国商务部规划了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前景。根据规划,在“十一五”(2006-2010 年)规划期间,中国将在全国建成10 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 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一)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2009年上半年中国服务外包取得较快发展。2009 年1-6月,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406家,新增从业人员 29.7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占80.4%);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9亿美元(国际服务外包占77.8%),同比增长42.4%。截至2009年6月,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共6673 家,从业人员121.5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98.9万人,占 81.3%);累计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42.4亿美元 (国际服务外包占94.9%)。
尽管如此,中国在接受跨国公司外包业务方面处于初级阶段,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中国目前承接的国际外包业务为20亿美元,仅占约5%的市场份额,离印度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很大,正在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外包目的地。据统计,印度服务外包产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但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印度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相对多元化。欧美等国基于政治、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为了平衡风险,正在增加对中国的外包,减少对印度的依赖。
(二)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前景与规模预测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十分明显。首先,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为了支持中国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商务部首先启动了“千百十工程”,从2006年开始,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先后联合公布了两批共11个城市为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其次,中国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队伍。很多劳动力在计算机和数学方面接受过良好教育。他们守纪律、好培训,能胜任此类工作。而且,中国知识型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外包业务需要数以百万计的低成本劳动力,而中国正好拥有这样的劳动力,目前这种竞争优势还在有增无减。再次,除了劳动力成本低之外,中国基础设施优越、加上跨国公司需要分散风险,中国就成为许多跨国大公司拓展外包业务的首选地。
中国外包协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离岸外包市场有望翻倍达到56亿美元,而整体外包收益则有望达到280亿美元。Gartner认为,中国的离岸外包业务中比重很大的IT 外包业,在2009-2013年间的增长速度有望达到年均30%,而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同期只为19%。
IDC根据中国外包业的发展速度预测,中国的大连、上海与北京将成为全球十大外包城市。到2011年,上海有可能挑战印度班加鲁尔世界第一外包城市的地位,而大连与北京将成为世界前5的外包城市。有研究杂志对美国400家公司机构的对外发包情况做过调查,发现在研发外包方面,18%的公司选择中国企业,17%的公司选择印度企业。
( 三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遇到的问题
与此同时,专家也分析说,中国目前发展外包市场也面临这瓶颈的制约:第一是中国员工的语言能力。尽管不少人能够阅读英文,但口语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弱。这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障碍,因为服务业需要与海外办事处保持经常性的沟通。第二是职业培训比较缺乏。据外商反映,中国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比欧洲学生扎实,但需加强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注重学术与商业界的联系。而在欧洲和印度工程类学位则需要有工作经验。
(四)中国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的措施建议
我国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还很小,但发展的潜力巨大,优势明显。从人力资源看, 2005年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 250万人。全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400万人以上;从市场看,跨国公司制造业继续向我国转移,为我国承接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市场。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将继续吸引外资企业在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我国企业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的需求增加,也将吸引跨国公司将现代服务业向我国转移;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较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从基础设施看,我国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仍有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
第一,加快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吸引,促进企业国际化。目前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高级人才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可借海外企业的裁员契机引进高级人才。一方面,企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时代可廉价快速获得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外语好、又熟悉海外市场的海归人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企业接单的数量和接单的层次以及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成功率。
第二,可选择时机购买海外企业。从印度的发展路径来看,其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就是其外包产业海外并购的历史。金融危机使欧美国家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可通过并购重组资产和业务,将海外业务转移到国内,加速外包的发展。
第三,地方政府应展开错位竞争,根据自身产业特点与优势承接外包业务。对于新型服务外包,各地应努力通过区域性的合作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第四,由于印度的服务外包业务90%以上来自欧美,在此次金融希机下,印度外包业所受的冲击要远大于中国。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巩固在日、韩市场的同时,尽力挖掘欧洲、东南亚市场的业务量,缩小与印度的差距。
9.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篇九
李裕荣 董颖苹
笔者有幸于2006年2月参加了香港社区伙伴(PCD)组织的参观团对泰国北部几省及首都曼谷周边的有机农业进行了考察,对泰国的有机农业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总结所见所想,以期对国内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所谓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美国农业部USDA定义)[1]。泰国有机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认证的面积和认证的企业数量还不算很多,但是泰国的有机农业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借鉴。
1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一样,泰国边远山区农民和少数民族数百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这些耕作方式发展和丰富了边远山区农民在实施传统农耕系统以及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中的乡土知识。地球网络基金会的总干事Vitoon Panyakul认为,有机农业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尽管现代农业的推广,传统农业和传统的知识还照样继续存在,这些存在是泰国今天现代农业中有机农业复兴的根源[2]。
有机农业是泰国于20世纪80年代由地方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农业运动的一部分。有机农业的网络于1984年作为国内网络成立,开展有机农业与持续农业的经验交流、政策倡导的讨论和论坛等。泰国的第一例有机农产品开发于1991年,意大利的认证机构Bioagricert认证了泰国的第一例有机稻米。当时,泰国国内还没有有机农产品的相关机构,甚至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还一无所知。随后的几年中,有机农产品的发展速度仍然很慢,1995年泰国第一家私营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泰国有机农业认证署(ACT)诞生,制定了泰国的第一部私营有机作物种植标准,为所有的有机农业生产、加工提供专业认证和指导。近年来,推广有机农业的动力越来越大,出现了很多有机农业的专业机构、生产组织、私营公司、出口单位甚至非政府组织,相继开展了很多有机农业生产项目。到目前为止,泰国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土地面积约为15300hm2,约占全国可耕作土地面积的0.07%。
2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
泰国的有机农业大多以集体合作社形式和农场形式组织生产,单家独户实施有机农业很难成功。农场主要有五大类:具有经济实力的单个农户农场、公司农场、政府农场项目、农户与公司合作农场和农户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农场。
(1)单个农户农场。这种农场的农户一般单打独斗,成本较高,一般都由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户单独实施有机农业,这种情况并不多。
(2)公司农场。没有农户的参与,由公司操作,聘请当地农户作为劳动力,农户与公司属于雇用关系。
(3)政府农场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是至上而下的泰王项目,泰国国王有很多项目涉及有机农业,国王还亲自在国家级保护区内及周边建立了多处皇家有机农场,希望能够利用有机农业的理念来开发和保护这些地区;该类地区的农民都属于生活最为贫困的农民,政府通过对他们的扶持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4)农户与公司合作的农场。就是“公司+农户”的方式,农户提供自己的土地和劳力,公司提供资金和技术,风险共担。文中提到的ChaophrayaAbhaibhubejhr医院与Dong Bang村的泰国传统药材生产属于这种模式,且具有扶贫性质。(5)农户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农场。这种农场在泰国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户的分散性,单个农户很难参与市场竞争,而通过非政府组织或农民协会的参与,将分散的农户进行有效的联合,对农户进行统一培训,对产品进行统一销售。这种方式的组合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最大利益,同时也可以保证有机产品的质量。如位于Kan-chanaburi省Nong Prue地区的帕库郎村(Pa KhooLang),是一个克伦族自然村,长期以来克伦族一直居住在泰国北部和西部的泰缅边境山区,克伦族人一般习惯于轮歇农业,种植各种各样的作物。1995年国家实施项目时,原来的Pa Khoo Lang村被灌溉局建设的水库淹没,水淹7年以来政府都未兑现补贴承诺,村民生活困难。2002年,当地的非政府组织AGRECO/PGRC协助村民在他们自己的部分土地上实践有机农业,获得ACT的认证,村民有更多的机会出售产品,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转型为有机生产。
3泰国有机农业涉及的作物
有机农业涉及的作物有大豆、各种蔬菜及嫩玉米、传统药材、蘑菇及水稻、热带水果、石刁柏等。
清迈位于泰国北部,被称为“泰北玫瑰”,是泰国第二大城市,也是泰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距曼谷700km,位于海拔300m的高原盆地,四周群山环抱,气候凉爽,是泰国主要的山区省份,也是泰国的主要蔬菜种植基地,大面积的大豆等就种植在清迈。
在Mae Rim地区的Baan Huek社区参观农户有机大豆生产时,发现有机生产农户完全按照有机生产的要求操作,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有所创新,真正做到不使用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剂,肥料都使用牛粪或堆肥,稻草覆盖土壤以保持土壤湿度;自治生物农药(用烟薰一种植物木醋,收集液体,喷洒受病虫害的大豆);人工收集蜗牛,加入石灰,蜗牛及壳腐烂后体内的氮素和钙素又作肥料回到土壤;饲养小鸡以除去大豆田间害虫,当地的白蚁用来喂鱼等。
美泰地区的有机农业创始人Phat Aphaimool先生认为,有机农业发展历程是拯救该地区农业的过程。自从森林遭破坏后,长期耕种的稻田水源缺乏,干旱严重发生,土壤肥力下降,水稻再也种不出来,加上化肥、农药和杂交种子价格昂贵,做农业不但维持不了生活,很多农户反而负债累累。后来在绿网等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实施有机农业,生产以嫩玉米为主的有机菜,减少了化肥、农药和种子的投入,使用牛粪和堆肥。随着村民对有机农业的实践,现在生产不但满足家庭的需要而且有了剩余,这种剩余不是因为扩大耕作面积,而是通过有机方法提高了土壤地力和改善农业生态。森林保护与有机农业息息相关,森林覆盖面增加,野生动物增加,雨量也逐年增加;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害虫天敌如鸟类、青蛙和蜘蛛等的大量存在,虫害爆发也越来越少,使当地生态达到一个健康的农业生态。
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泰国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种的产品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有剩余的才出售,保证自己身体健康是首要选择,盈利才是其次,而非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在同一社区另一有机农业示范农户的土地上,该农户主要种植蔬菜和果树,进行合理种植和安排,蔬菜和果树周年都能收获,主要是自己食用,并卖到附近的市场,一片土地上种植上百个植物品种,灌溉水源来自森林,真正体现了有机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原则。由欧盟组织的国际有机农业培训班也在该村进行若干次实地培训。
泰国的有机农业也在传统药材的生产上实施。建于1941年的Chaophraya Abhaibhubejhr医院在位于曼谷附近Prachinburi省的Dong Bang村实施了社区扶贫项目有机药材栽培。目前该医院已开发了22种药品及化妆品,传统药材的原材料由DongBang村获得国家有机农业认证署(ACT)认证的16户农户按照医院的订单生产提供,这些农户接受过有机农业培训。
有机农业也在Sa Kaew省Wang Somboon区Wang Suriya村出口的石刁柏上实施,很多村民单独种植玉米、木薯、甘蔗和桉树等均未能成功,并且因无力还债而逐渐失去土地。2000年有机农业被介绍到该村,村民们与一家出口蔬菜的Swift公司合作,公司支付认证费用,实行订单有机生产,产品出口欧洲和日本,每年这些国家的认证机构会来检查。
苏凡布里(Suphanburi)省Tung Ka Mo村的稻农也开展有机蘑菇生产,由于蘑菇生产需要使用稻草,所以水稻生产也必需符合有机标准。
4泰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
泰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主要有4种: 一是地方社区市场,农户对消费者进行直销。
由有机种植农户生产出产品后,定期对固定的消费群体进行送货或到附近集市销售。主要是大米、果蔬、家禽等鲜活产品,基本上不包装,也并非100%通过认证机构认证,因为在泰国只要农户按照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农业耕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以作为有机农产品进行销售。
二是安全食品专卖店销售。泰国暂时还没有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但大部分大中城市开设了安全食品销售店,销售店的产品包括了绿色食品、无化学投入品产品、安全食品、GAP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等,该类消费店一般规模比较小,有机种植农户集体把有机农产品运送到这些销售店,共同承担运输费用。三是进入超市。进入超市的产品种类比较丰富,认证标志也比较多,当然大部分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要比常规食品高50%~100%。
最后一种是出口市场。一般由专业组织来操作,或者外国公司与有机农户进行合同订单生产,公司支付认证和其他费用,有机农户只按要求负责生产、粗加工和包装,直接用于出口。泰国目前的国际市场有欧美和日本等。
5泰国的有机认证体系
泰国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有官方认证、私人认证和国外认证。
官方认证机构。官方认证机构设立在泰国农业与合作部,分别为农产品认证处(DOA)、畜产品认证处(DOL)和水产品认证处(DOF)。但官方认证机构的认证权限仅限于泰国国内企业,产品销售也以泰国本国市场为主。官方也承认一些地方认证,如清迈的北方认证协会的认证,工作范围仅在泰国北部,他们的认证还不被外界和国际市场接受。而ACT是国际公认的有机认证机构。在曼谷出售和出口的产品是由ACT认证的,而清迈的产品认证是北方标准。ACT收取认证费用但北方认证协会基本不收费,如果仅在北方地区出售的产品没必要获得ACT的认证,大大降低了有机农户的负担和市场的门槛。
私人认证机构。以ACT为主,认证范围不仅仅限于国内市场,而是以产品的出口为主,同时也有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
国外认证机构。国外认证机构在泰国的认证活动也比较频繁,所占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份额也比较大,达到所有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的50%左右。其中包括日本的JONA和OMIC,德国的BCS,法国的ECOCERT,瑞典的KRAV等多家认证机构。这些国外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除了销往认证机构所在国市场外,在泰国市场也占据一席之地。6泰国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政策
泰国皇室对有机农业十分关注。国王亲自建立了多处皇家有机农场,每年都会有皇室成员到各个农场进行参观和视察,且该类农场大都建立在国家级保护区内或周围,政府希望能够利用有机农业的理念来开发和保护这些地区;该类地区的农民都属于生活最为贫困的农民,政府通过对他们的扶持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随着对有机农业的深入理解,通过系列农业技术的应用来推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健康发展。泰国农业与合作部(MOAC)出台了2000~2009年的10年展望计划,以予以政策支持。近期也制定了2006~2010年的5年有机农产品发展计划,通过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种植和生产出能够满足国内外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食品。
政府在政府农场项目中拿出大量资金来扶持当地农民,对当地农民进行免费培训,提供免费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引导农民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耕作。
7泰国有机农业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启示
尽管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认证的面积和认证的企业数量还不算很多,但其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其市场建设、小面积农户的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建设、采收后的技术创新以及扩大国有及私营之间的合作等是影响泰国有机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政府部门和民间及非政府组织也逐步把实施有机农业作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手段,认为实施有机农业安全,无风险。尤其是民间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对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缺少政府的直接扶持,但是农民合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开展有机农业倡导、培训、开辟市场途径以及建立公平贸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应该在政府各级部门尝试开展有机农业作为扶贫开发手段,推广贯彻有机农业理念。
完善的培训体系。每个地方有机农产品提出认证申请后,认证机构、相关协会和非政府组织都会对每个参与认证的农户和公司进行培训。通过对农户和公司的培训建立诚信机制、选择目标市场和实现公平贸易等。中国有广大的农业推广机构和庞大的推广网络,各级推广部门是推广有机农业的主要机构。
认证系统的地方化和程序的简易化。国家认证署ACT的认证收取认证费用,但地方认证协会基本不收费,在曼谷和国际市场出售的产品需要经过国际公认的有机认证机构ACT的认证,而在地方出售的产品认证是根据地方标准,没必要获得ACT的认证,大大降低了有机农户的认证成本和市场准入的门槛。中国应降低有机认证门槛,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等级的认证,对出口的进行严格监控,对国内和本地消费的开展诚信体制建设,让有机农业深入民心,惠及千家万户。
产品销售途径的多样化,泰国的有机农业有地方市场、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等优势,并且积极参与有机农产品的国际销售,获得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等认可,使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我国有机农业产品市场的潜力应该比泰国大,只要我们在生产上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进行生产,有机农业在中国一定大有前途。
长期稳定的国内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人群。泰国有机农业能够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种植农户积极的情绪,同时也表现在泰国民众对有机农产品的信赖,佛教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主要的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对有机农业有正确的认识,仅满足国民需要就能使有机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0.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 篇十
梁永明 刘风芝 罗铭俊 黄晓璐
2012-6-29 10:28:34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摘要:针对中国农业和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以及现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于农业受到风险影响程度调查以及 相关数据的统计,加上中国农保现状的剖析,查证保险企业内部对于农业保险的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关于消费者和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对于农保的法制建设等问题,通过对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的认识,为未来农业保险发展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保险,农保政策
引言
古往今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在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促使了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中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发生频率以及带来的损害对于中国农业方面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的道路频频受阻,前景亦不容乐观,但是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的发展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支柱,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保证民生之根本。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现状的农业保险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中国农业风险现状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之大是其他行业不可比的[1]。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变化莫测,人类在自然的面前给予现在的科学实力来讲还是很渺小的。我们对自然缺乏了解,无法提前预知和勘测自然气候的动向,也无法控制灾害。特别是中国地缘辽阔,且各地区间气候千差万别,使得农业风险更加复杂。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中国的自然灾害不仅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而且还具有时空分布广,地域组合明显,受损面广,损害严重等特征。据国家部门统计,尤其最近三年,中国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发生明显性的变化,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
2.市场风险。除了自然性的危害之外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就是经济风险,既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2]。一般发生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失衡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资本市场态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中,价格波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可能是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也可能是农业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农产品的价格易发生较大的变动。
二、中国农业保险现状
1.中国保险企业经营现况。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广阔,农业风险有较强的分散
特点:农业经营多以家庭经营为主,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衡量风险的标准和操作规范[3]。而且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风险管理措施需要有效协调。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主要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风险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这就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如今,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茫然和不确定,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灾害高发提高了农业保险的风险,同时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经常面临亏损,这使得保险公司对其设计较高的保险费率,而农民的收入有限,高费率使得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所以企业又无法制定高费率。高风险,低费率是的农保的发展步伐举步维艰。
2.中国农民投保现状。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中国又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上农民是一家一户从事生产,抗风险能力差,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保险来分散风险,对农业保险的自然需求是相当大的。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风险意识落后,保险经营主体少,对农业保险的宣传也不到位,现实的保险需求非常低,现实的保险需求是不足的[4]。
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效益没保障。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保险自1990年以来有些大型的保险公司逐渐向商业保险转换,成为了规范的商业保险公司,由原来的政策性,服务型的保险转变成了为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业保险业务。同时,中国是自然灾难高发地段,自然灾害是一种覆盖面大,影响面广,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和测量,发生的概率又特别的大。加上原本是政策性的保险业务在商业化的趋势下,使中国的农业可保性降低了很多,导致了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此方面的业务。
2.农民支付保险乏力,政府保险方面投入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但是,农业保险的收费很高,因为农业的风险较大。所以农民对于高费率着实负担不起。一直以来,中国政府扶持农民的方式都是通过财政部直接拨款,以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的形式来补助农民,一旦发生农业灾害,政府也只是直接拨款赈济灾民,很少有补贴农业保险这一块。对于农业保险的实际性支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证。
3.农业保险缺乏法律保障。自1982年起中国的保险业回复运转,作为政策保险的农业保险一直没有相关另行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他们的业务开展起驾保航。因此,农业保险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的建设缺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正常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成为了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着中国农保的正常运转的最大环境因素。
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1.着力提高农保企业的水平。农业保险公司的自身因素,是提高农业保险的关键性因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不但可以优化整个业务过程的程序,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操作的成本,控制农业保险的风险,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起到一个自身主动性的作用。除此,还应加大设备的提升,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的农业保险这一方面中所增加的投入和应用的高科技设备,在于农业保险的初期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在全国的范围内加强调查取证,应用访查,数据统计等各方面的技术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加大财力投入,引进精算师等相关的技术人员,强化统计。于此排清了和划分了一些高风险的农业区进行特殊的监控和保护。降低了预期的误差,减少了支出。同时引进部分的现在高新技术设备,包括气象卫星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发生的观察站,在灾害实况的全程观测跟踪,以资料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和预报警装置从而提高农业灾害的监测水平。在与监测和划分出的低风险,灾害的发生频率较低的地区,应当制定一些低档的保险费率来降低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在农业保险上的的保险率。拓宽公司保险的业务,促进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
2.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农业保险是商业化业务,它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与中国政府提出为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性援助的初衷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其实就需要国家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对这方面的补贴。对于政府补贴可以根据需要和效力选择向经营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生产补贴或向投保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贴,从生产方和消费方的两方面同时对农保实行补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对的是农业,但其带来的利益却远非农业产量、农业产值等指标所能衡量的[5]。所以,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会增加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对国家的稳定带来好处。
3.加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农业保险法规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农业保险的当务之急,建设法规,应当从各个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和约束,把农业保险的发展轨道正常化。首先要确立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的地位,将他与商业性保险的业务划分开来。从而促进农业保险在与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的作用得到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业保险政策性的确立。逐步完成对于农民补贴机制。构建农保的法制建设,从而巩固农业保险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保证。
参考文献:
【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12-15
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06-19
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10-23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08-01
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现状07-03
全球结核病现状09-26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10-07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10-31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08-13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