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2024-10-17

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1.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篇一

1 种蛙选择

种蛙选择形好、体健、动作灵敏、无畸形、无损伤,背部皮肤黑褐色并有黑斑,背上部正脊处多有一“八”字形黑色条纹。雄蛙腹部为黄褐色,由腹至下颌渐为白色,前肢粗壮,婚垫大而明显,身长5~8cm,体重15~30 g,蛙龄为2~4年;雌蛙腹大而丰满,腹部红黄色或带有土灰色,肤色明显深于雄蛙,身长6~9 cm,体重为25~55 g,蛙龄为2~4年。种蛙雌雄比例为1∶1。

2 科学投放

据蛙场有效面积和放养密度计算投放量。有效放养面积是指蛙场辖区内,林蛙能正常生存的森林面积,一般蛙场的有效森林面积是指多年生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林地总面积的60%左右。放养密度是指单位有效森林面积所能放养的林蛙数量。资源条件好养殖水平高的蛙场的一亩放养场中,一龄、二龄和三龄的林蛙密度可达500只,且每667 m2投一团蛙卵,保证500只幼蛙上山。

密度管理,蝌蚪孵化密度2 000粒/m2,投放卵2~3团。活水中蝌蚪饲养密度为1 500只/m2,死水中蝌蚪饲养密度为500只/m2;变态池内的密度为2500~3 000只/m2,其中关键是卵团投放的密度,要严格把握。

在控制好密度的同时,做到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可使孵化率达到90%,蝌蚪成活率达到85%和变态率达到80%。

3产卵

种蛙按1∶1的比例投入产卵池,按产卵池面积控制种蛙数量。待种蛙交配产卵后2~3 h,将种蛙捡出送上山休眠,然后等卵团吸水膨胀有弹性时再将其捞出移送至孵化池。再准备下批种蛙产卵,并如法操作。每年4月初至5月上旬种蛙进行交配产卵,气温0~15℃,水温2~10℃。2~4年雌蛙所产的卵团,其卵粒为600~3 000粒,卵团产后经48 h充分吸水膨胀,每团重200~900 g,卵团应清晰透明,卵粒呈正黑色,且分布均匀、活力旺盛。

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的卵的识别:东北林蛙的卵和黑龙江林蛙的卵外观差别很小,且东北林蛙产卵期比黑龙江林蛙产卵期稍早5~7 d,故区分东北林蛙的卵和黑龙江林蛙的卵是很重要且有难度的。东北林蛙适宜生境为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而黑龙江林蛙为沼泽地的生态环境。如蛙场内既有阔叶林又有沼泽地,则二者都可能存在;如蛙场内没有沼泽地,则不会有黑龙江林蛙卵。黑龙江林蛙多产于沼泽地中的静水坑内,或沼泽地中有红色锈水坑内,东北林蛙多产于水域清澈的静水中,靠树林较近的清水中。黑龙江林蛙的蛙卵卵团小、卵粒小,而且卵粒看上去较密。

卵团的运输:如在同一蛙场,把卵团从产卵池移送至孵化池,可用水桶盛装,并加适量清水。异地运输卵团,可选用内衬聚乙稀薄膜的塑料编织袋盛装,每袋50~100团,装后加入袋容积10%~20%的清水。卵团离水贮存和运输时间不得超过24 h,当卵团运至孵化池后,应立即投入孵化池水中。刚产出尚未吸水膨胀或发育到尾芽期以后的卵团不可捞取或异地运输。

4 孵化

孵化适宜水温为5~14℃,初期5~7℃,中期10~12℃,后期12~14℃,可通过水位调节加以控制。孵化池的水深最好在50~80 cm。

孵化期一般为5~10 d,林蛙产卵的时间前后相差一个多月。而林蛙蝌蚪之间有相互自残的习性,为防止先期孵化的蝌蚪吃掉尚未孵化的蛙卵,也防止大蝌蚪吃掉小蝌蚪,要把蛙卵分期孵化,最好把当天产的蛙卵放在一起,最多也不能超过3 d,并分批投放于各孵化池中,以使蝌蚪大小均匀。

孵化期要始终保持孵化池水位的稳定,不要大进大出水,也不要使水位忽高忽低。要注意防止野鸭等天敌对蛙卵的危害,小池可用网罩上,大池可用草人或鞭炮等方式驱赶。

根据天气变化,在有冻害的早、晚可加扣塑料棚,当冻害解除,应及时去掉履盖的塑料,以防高温。

5 蝌蚪饲养

半人工养殖为“人养蝌蚪,天养蛙”,蝌蚪期养殖的效果关系着林蛙养殖的效益,养殖效果好的蛙场的蝌蚪最大体长5~7 cm,最大体重1.4~2.0 g,蝌蚪大小基本一致,有活力,食欲旺盛极。

蝌蚪期发育时间在40~50 d,然后长出前肢,开始变态,完全变态时间在6月10日—7月10日,整个蝌蚪生长期为45~55 d。蝌蚪孵化约一周后,要降低蝌蚪密度,活水池控制在1 500只/m3,死水池控制在500只/m3。

蝌蚪饲料配比:蝌蚪属杂食性,其饲料种类应多样化,且动植物性饲料搭配。开口喂蛋黄或动物血,接着喂蝌蚪专用饲料,随着蝌蚪的长大饲喂大粒的饲料。在正常情况下,每团卵所孵化出的蝌蚪饲喂的专用饲料不少于400 g,自配饲料比例是玉米50%,豆粕20%,麦麸7%,骨粉3%,鲜植物19%,其他1%。由于半人工养殖林蛙蝌蚪养殖数量巨大,饲喂高品质的饲料存在着成本的问题。所以要培育天然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可在饲养池内投适量的腐殖质和动物粪便,也可使用活性肥水素。

生喂饲料:将山野菜喷水后盛于容器中或堆积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待其沤烂后直接投喂,也可把所有饲料按比例拌一起后直接洒于池中投喂。熟喂饲料,第2天将玉米面、豆粕、鱼粉和微量元素等精饲料盛于容器中,按比例加适量清水泡开,第3天用大铁锅进行精料熬煮,同时用另锅将当天采集来的山野菜进行抄煮杀青,并滤去其汁液,然后将其掺入到已煮好的精饲料中再次熬煮。

食量控制:要少喂、勤喂,以池中总有食又不剩食为原则。饲喂期限,当蝌蚪发生变态会自然减少进食量,可适当酌情减少投食量,当蝌蚪完全变态将停止进食,此时应停止喂食,整个蝌蚪期约需投食6周左右。

投食方法:将制作好的饲料用铁勺均匀地投放于饲养池中,如果采用越冬池兼作饲养池,可将饲料较均匀地投放于池周边浅水区域,便于蝌蚪采食,同时利于食量控制。有条件的蛙场可以每天喂2次,即早晚各1次。如果蛙场较大,蝌蚪池较多、较大,也可以1天或2天喂1次。

水质的管理:要注意蝌蚪期水质的变化,水质太肥和太瘦都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较佳的水质的颜色呈黄绿色,透明度在40 cm以上。水质“肥、嫩、活、爽”,水生生物丰富,溶氧充足,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

水温的管理:随着蝌蚪生长发育,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水温15~22℃为宜,前期要注意低温,后期要注意温度高时及时降温,同时注意温差过大造成应激。要保证孵化池水深不小于50 cm,深水面积占2/3,这样冷天保暖、热天降温。即便在在蝌蚪孵化初期正值早春,刚化冻,气温较低,水温也较低,但也不用提高水温,因蝌蚪发育初期5~10℃可正常发育。在5月中旬气温升高以后,可搭遮阳网等来降温;在蝌蚪发育的后期,蝌蚪饲养池的水温要控制在18~20℃,高温控制在23℃以下,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果连续几天出现30℃以上高温,或蝌蚪池水温超过22℃时就要加大流水量,利用流水和深水层来降低水温。这样幼蛙雌性比例一般可达60%~70%。

蝌蚪病、虫害防治:蝌蚪养殖的前一年,或当年卵团投放池中之前,要用生石灰或生态环保型安全的杀虫剂、消毒剂对孵化饲养池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杀虫和消毒,然后放入清水清洗孵化饲养池,约2周后再放入蛙卵进行孵化。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勤观察。蝌蚪池缺氧是蝌蚪养殖期常见的现象,蝌蚪缺氧的表现有:一是蝌蚪不怕人,在水中上下窜。二是水面上有大量的小气泡,严重时会有大量的蝌蚪漂浮于水面不动。三是在深水处大量集结成团的蝌蚪等。当有上述现象出现时要及时处理。处理方法是:马上加大蝌蚪池的进水量,或立刻分池疏散蝌蚪,降低蝌蚪的密度。当孵化结束、卵胶膜被蝌蚪吃完时,就应向池内打一次防病和杀虫药。当发现蝌蚪出现长白毛、烂尾、昏迷、打转、漂浮于水面、消瘦、肿胀、充水、出血等现象,或蝌蚪池内有龙虱、水蜈蚣、仰泳蝽、水螳螂等害虫时,应及时使用高效、安全、无公害、无残留的杀虫药物和杀菌药物进行杀灭和治疗。

6 变态幼蛙的管理

6.1 控制变态

林蛙产卵早,持续时间长,除了要将当天产的卵放在同一孵化池内,使孵化、饲养、变态蝌蚪大小一致外,还要使早期蛙卵孵化出的幼蛙推迟上山5~7 d,控制末期蛙卵孵化出的幼蛙提前上山5~7 d。通过促控措施,使早期、中期、末期的蛙卵同步变态上山。促控措施是:推迟变态方法是,在饲料中增加植物性饵料的比例,适当增加密度为2 000尾/m2以上,控制水温,使最高水温为20℃以下。提前变态方法是,增加动物性食料。适当减少密度到1 000尾/m2,适当提高水温到20~23℃。

6.2 异地变态

蝌蚪饲养池因受自然条件限制,离放养场较远并集中。为了减少幼蛙上山途中的体力消耗和死亡,必需采取异地变态。蝌蚪移送时期,采取异地变态的可选择腹部收缩期,肘突阶段前。移送过早,蝌蚪未进入变态期,食量大,耗氧多,活动量大,蝌蚪在变态池密度大,时间长,易缺氧得病。移送过晚,长出前肢后变态蝌蚪处于新旧器官交替,身体脆弱,移送会造成大量死亡,最佳移送时期是腹部收缩期。

腹部收缩期,肘突阶段前的特征是:一般在35日龄前后,最多不超过38~40日龄进入变态期。蝌蚪进入变态期前7 d停止觅食,活动量减少,蝌蚪停止觅食是蝌蚪进入变态期的重要标志。蝌蚪停食进入变态期,开始腹部收缩,身形变瘦变长。发现蝌蚪停食和腹部收缩,要3~4 d内移送完,赶在肘突阶段前为最佳时期。

移送蝌蚪注意事项,移送前,变态池要提前放水,水温保持在20~25℃,在池四周2~3 m远处用塑料薄膜围栏,上搭遮阴网,防天上鸟害和地上蛇鼠害,并在变态池周围放宽度3~5 m的青稞子,厚度20 cm以上,以便幼蛙上岸后隐蔽藏身,也可防止夏季雷雨天气对幼蛙的应激反应。捞取蝌蚪要边放边捞,不要干捞,要带水捞,用操捞网捞,禁止手抓,操捞网不要插入水底拖拉,防止擦伤蝌蚪。捞出的蝌蚪要立即放入水桶,桶里要提前装水,要边捞边移送,运送蝌蚪时间越快越短越好,时间长、密度大、氧气不足、天热温度高时,蝌蚪会大批死亡。移送时间最好在8:00以前,天热就停止。移送蝌蚪时最好人挑,如车运要防止振荡,避免蝌蚪受伤。

加强变态蝌蚪后期管理,过去认为蝌蚪变态后,往池边放些青稞子,带尾巴的幼蛙上了岸繁育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了带尾巴的幼蛙离水上岸的管理。带尾巴幼蛙上岸后,在池边约7 d幼蛙不吃,食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水栖器官要逐渐适应,处于新旧器官交替时期,身体十分脆弱,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十分苛刻。此时幼蛙适应性差,需安静、潮湿、阴凉的环境条件,充分休息,养精蓄锐,顺利度过变态期。这期间幼“怕惊吓、怕日晒、怕高温、拍干旱、怕雨淋、怕天敌危害”,任何“一怕”的发生都能把幼蛙至于死地。而建蝌蚪饲养池和变态池强调选植被好的地方,无日光直射和日照少的地方,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基础设施上就为带尾巴幼蛙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幼蛙成活率。

上一篇:广东广州英语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党员奉献日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