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2024-10-26

如何开展特色课堂(精选13篇)

1.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篇一

如何建构特色课堂:张俊华

特色学校构建的最高价值是文化形成。体现课堂文化的14个问题

1、你微笑了吗?

2、你的语言优美吗?

3、你的教学方法灵活吗?

4、你读懂学生的眼神了吗?

5、你是课堂的导演吗?你是课堂的协调者吗?

6、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

7、你讲解的时间在15分钟内吗?

8、学生主动训练、思考的时间超过25分钟吗?

9、课堂互动超过15分钟吗?

10、你运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来教学吗?

11、你用作业(口头书面)的形式来检测学习的效度吗?

12、你挖掘了知识背后蕴藏的价值观和精神吗?

13、你传递的知识是否已应用实践并解决问题?是否就知识本身进行拓展探究?是否创造思想和知识?

14、你的课堂氛围活跃吗?和谐吗?或严肃吗

2.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篇二

一、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 建设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图书馆

高职院校图书馆多多少少存在着文献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有些专业副本量大, 特别是我校一些公共学科、边缘学科的文献重复现象严重;且版本也有不同, 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的思想严重, 各个图书馆封闭性较强, 文献资源的闲置浪费普遍存在, 不利于资源共享。那么, 怎样充分利用现有馆藏文献资源, 建设富有本校特色的图书馆, 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课题。

1. 统筹规划, 调整专业分布, 建设专业特色数据库。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上, 应按学院的各个系、各个专业特色需要对文献信息进行筛选和科学整理、加工, 形成自身的文献信息图书馆。依据本馆的收藏优势及特点, 开发建设各类数据库。根据学院的专业重点, 馆藏特色, 选择出合适的数据库建设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 尽快建立起种类齐全具有一定特色的数据库。做到学科分布平衡, 以实现网上文献信息资源多样化、专业化。另外,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与书刊的结构, 要重点考虑与本校专业设置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 尤其是重点学科, 优势专业方面的馆藏应丰富。如我院, 属理工类院校, 主要学科有水、电二大类, 图书馆要根据这些学科建设数据库, 以此来提高馆藏利用率, 来满足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要。

2.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该根据馆藏特色, 结合院校的学科发展, 抓住重点, 具体进行特色数据库造型时, 要量力而行, 先开展实验性运作, 以积累经验, 尝试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此基础上, 开展大量的规模齐全的数据库建设工作。确定了自建数据库的选题方向后, 应进行文献信息的筛选、整理集中, 制定出合理的建库计划。另外, 为确保文献信息资源的补充工作, 查漏补缺, 建立并拓展通畅的文献资源的采集渠道, 及时采集新的文献信息资源, 以保证特色数据库的完整性、权威性、即时性。

二、加强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要处理好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化服务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 虽然在传媒方式和文献信息载体上有本质的区别, 但其模式基本相同, 都要对文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储存和借阅, 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应建立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 二者是相互依存, 优势互补, 对立统一的关系, 文献信息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就是要代替传统图书馆中的不利, 快捷、便利、准确地利用文献信息资源, 减少文献信息资源的浪费, 更有效地方便读者查阅和浏览, 加大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要适应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1. 创新服务观念。用主动服务代替被动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浅层次书目服务为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将服务送到每位读者的身边, 为读者提供多种文献信息服务。

2. 要建设图书文化氛围, 树立资源共享服务理念。图书馆是文化教育机构, 应及时体现文化气息, 时时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知识的需求。为此, 无论是馆舍、设备、书刊资料等硬件建设, 还是管理水平、馆员素质等软件环境, 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建设的目标之一, 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为学院的教育发展提供优质特色服务。

3. 要强化图书馆馆藏建设, 培养读者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优化馆藏建设是办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础, 馆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效果, 文献信息采集人员要深入各系及图书馆流通和阅览部门, 充分了解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以此作为文献信息采集的依据, 把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优秀书刊购进图书馆。对于读者, 除了介绍利用图书馆馆藏分布和馆藏结构等图书馆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开设“文献信息检索利用”专题讲座, 提高读者对文献信息利用的意识和计算机检索能力, 不断增强现代检索方法。

四、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适应时代要求, 就必须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

1. 进入到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时代, 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要想使读者感到满意光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满腔热情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不仅要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知识, 更要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 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获取和提供的能力。使文献信息服务进入到全新阶段, 来迎接新的挑战。

2. 计算机是应用网络的硬件资源, 作为馆员既要有利用终端情报检索或编制一般程序的能力, 要具有设计情报源和指导检索的能力, 还要了解和熟悉网络资源的基本情况, 尤其是要熟悉馆藏;掌握从网络上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途径, 并能根据要求指导读者, 利用网络资源编制网上导读系统, 为网上资源编制索引等。

3.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应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水平, 还要掌握各种载体的性能并指导读者使用各种载体文献信息, 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料。另外, 还要掌握相关的外语知识, 因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将会进行国际之间交流与协作, 各种语言文献资源会出现, 只有掌握外语, 才能熟练地查阅各种文献信息, 才能使信息技术的运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 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不想使自己淹没在网络时代的海洋中, 特色化服务是必由之路, 只有围绕适合本校学科、专业的需要建立起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 把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全面提高馆员素质, 才能把一个具有更高更深层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展现在面前。

参考文献

[1]刘广明.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新理念初探[J]河南图书馆学刊

[2]孟广浩.21世纪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2005[4] (4) [R]图书馆工作散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6

3.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篇三

[关键词] 本土资源 区域活动 操作指导学习

G612

提到区域活动,在我们的老师中间可能有人把它作为集中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或者把它看作集中教育活动后幼儿的放松游戏,这两种看法都是有偏颇的。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的多种教育资源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是农村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的基本策略。如何发挥农村各种资源优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积极开展有利于身心发展,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活动,将是所有幼教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的课题。在新《纲要》的引领下,我们面对现状,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

本人现从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区域活动的设计、准备

我这里要说的区域活动的设计,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

(一) 收集、选择适合幼儿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

第一,通过幼儿收集。幼儿收集的操作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自然材料,顾名思义是自然的、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它们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美。例如,幼儿平时收集的饮料瓶盖,采集的各种豆子、废旧纸杯、毛线、瓶子等;第二,通过家长收集。家长收集的材料主要是幼儿不便于收集的或活动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提供的。如玉米杆、麦秆、高梁秆等;第三,通过教师收集。教师收集的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第四,通过社会收集。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生活的素材促进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材料的不断丰富,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此外,为幼儿提供和准备的操作材料我们注重安全、卫生、可操作性,避免不利因素限制幼儿的操作学习。因而,在操作材料选择方面我们特别注意。

(二)创设有利条件,便于幼儿进行操作学习

1.围绕幼儿年龄特征创设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适合幼儿操作学习的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又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所以在小班的操作活动中,我们的创设主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在小班开展主题为“我的鱼宝宝”的活动,主要创设了“鱼宝宝的家”、“鱼宝宝的衣服”等活动,让幼儿通过喂养鱼宝宝、编织鱼宝宝衣服等操作活动认识鱼,学习鱼的相关知识。中班幼儿动手能力逐渐增强,所以中班创设的操作活动适当增加操作的学习内容和难度。例如,开展“五彩瓶盖”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瓶盖进行数学学习(如数数、比较大小、排序等)、美工装饰(如干果壳拼画、麦秆工艺品、麦编饰品等)等活动。大班则体现人文与地理特征,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

2.结合本班主题开展区域创设

(1)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创意特色区域活动。

农村秸秆较多,有高粱杆、玉米杆、麦秆等,于是我们巧借这些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积极地尝试,玩起了麦秆草编,用玉米杆芯加工制作成各种好玩的小动物,日常物品工艺造型等。我们还将本土特有的各种干果如(黄豆 黑豆 红豆 白云豆 绿豆 栗子 瓜子等)运用到我们教学中来,开展成班级特色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共同探索豆贴画,孩子兴趣浓厚,能主动参与,用各种豆子拼贴画,有可爱的小熊猫吃竹子,快乐的蝴蝶菜花蜜,有苹果,有梨子,有大树…各种小动物等,玩的不亦乐乎,这不仅拓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幼儿双手的灵巧性,也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2)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开展创意特色区域活动

为了提供给幼儿一个运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自由创作的空间,我们老师想尽办法,收集各种可以再次加工利用的物品,如(废旧毛线 纸杯 电线 塑料袋、光盘、水果冻壳、易拉罐、塑料瓶)等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改造与创新。如纸盒可以制作成楼房, 汽车,火车等;废旧一次性纸杯可以剪贴制作成望远镜,花儿,大象,长颈鹿,桌子凳子,可爱的纸杯娃娃等好多供幼儿玩的小玩具;果冻壳串成漂亮的项链,各种干果与彩泥相结合做成的各种有趣的动物;色彩鲜艳,易于造型的毛线在幼儿手中粘贴出了漂亮的大树,小鸡小鸭,各种花,动物等等;

二 、 区域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的指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

(一)让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主动探索学习。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 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可自由选择 “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二)有效利用评价手段,鼓励、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学习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4.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第二课堂 篇四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4、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第二课堂

语文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培养口才能力、增强应变能力,学习如何与他人探究合作最好的的途径。如何在第二课堂中兼顾“个体差异”培养全体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而不是让第二课堂成为小部分学生的专利。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改革者和引导者,科学合理安排第二课堂,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兼顾个体差异,在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5.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分层教学 篇五

摘 要:受个体差异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接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不能指望用同一种教学手段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从事多年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与学生实际学习相契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分析、思考分享给各位教师同仁。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应用;思考

学生升入初中,学习科目增加,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加之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数学基础和努力程度不同,所吸收的数学知识也存在差异。这时,数学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师在备课中,预先设定好本堂课讲完后将会收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如果一堂课下来,没有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那么无疑这堂课的教学是不完美的,或者说是失败的。一堂课的节奏有条不紊,应该传授的知识全部传授完毕,学生达到较高的接受程度,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因此,教师衡量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否,就可以通过划分教学目的得知。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最起码要学会、掌握哪些知识,教师都要做到心里

有数。

二、对学生水平的分层

数学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才能教好数学这门课程。了解学生差异,可以给学生划分层次。对于结构简单的数学知识,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两部分,较高水平和较低水平;而对于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则要将学生划分为较高水平、中等水平和较低水平三个部分,然后分层设置题目。在课堂提问中,按照自己心中的学生水平划分,向学生提问难易问题。

三、对讲课内容分层

给学生呈现水平最契合、接受范围内最大容量的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因此,教师要对讲课内容做好层次安排。对于大纲要求必须掌握、被定位是重点内容的知识点,教师要花时间、花心思讲给学生,这部分内容通常要用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或是连续几堂课进行讲解;而对于大纲定位“只需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简要简洁,而不是浪费大量时间。

总之,数学教师所肩负的教学任务是长远而艰巨的。运用分层教学,既能让教师的课堂有条不紊,又能惠及班里的每个学生,是数学教师需要研究和琢磨的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6.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篇六

新课程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合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意义是深远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总之一句话,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但纵观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1、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有些老师过分追求时尚技法,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教学时髦的一种幌子,作为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课堂上,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低年级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2、注重“议论的热闹”轻视“深层次的思考”。有些教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并没有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致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思考,讨论不深刻,甚至作为旁观者聆听而已,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以“议论”代替“自我理解性的朗读”。有些教师误以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讨论,以“议”代“读”,把它的外延缩小了,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

4、放任自流。主要是指有些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殊不知,如果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就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成为一群无的放矢的聊天者。

5、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6、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太多。

7、评价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要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采取措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得不好,仅流于形式,这种合作收获甚微。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真正落到实处呢?

1、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深刻理解新课标。

《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但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3、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

兴趣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第一,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刺伤其自尊心,要让其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4、小组合作学习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极大的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围绕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5、有效组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有效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这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并培训好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当然,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望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

6、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第一,预习时合作。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既能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又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语文教学中需要的课外知识资料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时经常会叫学生课下查找一些资料,并且每次都可以比比谁查到的多,哪个小组查到的又多又好。

第二,练习时合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这时就可以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比如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组员之间轮流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词方法教给同组的其他人,看谁的方法好,推举到全班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合作练习中掌握了生字生词。

第三,读议中合作。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读”是很重要的,“读”是理解讨论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读”的重要性,老师让读了,就在那儿“休息”,等到老师问:“都读完了么?”也会随声附和“读完了”,其实根本没有读,在后边的讨论中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如果开展小组合作下的“读”,组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之间认真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讨论时也会有所见解。我在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阅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交换朗读,分别记下对方的错误,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加阅读,并且很认真。另外,在讨论时,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有的是记录员、有的是监督员、有的是总结人,对平时好“静”的学生也有具体分工。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如果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最终达成共识。

第四,活动表演中合作。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喜欢一些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编课本剧、诗文朗诵、成语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7、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索,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要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仅自己动脑筋,而且还要和大家一块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会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并且还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二,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逐步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样听别人讲话,使注意力慢慢变的集中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在组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的发言做出判断,要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的见解。要使学生认识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

第四,培养学生交流习惯。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特别要认真思考和自己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善于听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发言时,要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深入。当学生发言不普遍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些发表意见的语言,随着不同情况的出现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

7.如何开展精准课堂教学 篇七

精准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精确细化教学流程, 促进学生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教学活动。如何开展精准课堂教学,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呢?

1确定精准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关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要达到的效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 即分析教学对象——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为其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或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状况, 准确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目标是否合理, 主要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些教师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看似很明确, 要求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 看起来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实则在课堂中无法完成。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认知和生理心理状况、学习动机等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才能精准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内容是开展精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优化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任何一本教材都或多或少有其局限性,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系统分析, 根据学生学情及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对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 以满足学生需要和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避免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离、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的现象。陶行知认为, 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才能和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信息容量,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的结合点, 准确把握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最佳结合点。做到: (1) 教学内容有新意, 能开阔学生视野; (2) 教学内容有层次, 由整体到部分、由已知到未知、由纵向到横向; (3) 教学内容有重点, 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4) 教学内容有事例, 联系身边事例解决教学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精确细化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开展精准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

只有精心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 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精准性, 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1备课

课前充分的准备是精准教学的基础, 是上好课的前提。

3.1.1备学生 (即学情分析) 备学生就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和较为全面的分析, 如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特点等, 都要进行分析。可以采用测验、调查、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通过分析学生情况, 可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

3.1.2备教材 (即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课程计划和标准规定的教材深入理解, 在把握教材特色的同时, 还应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 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 把握具体教学内容在整个单元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具体的教学内容纳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 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理解所学知识。

3.1.3备教法 (即教学方法)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情境相适应。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随机应变, 做到“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和谐统一。

3.1.4备新意备新意就是要求教师在用好用活教材的前提下, 注重知识的更新, 精益求精, 常备常新。尽管教学内容没变, 但教学对象可能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逐步提高, 因而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必然要随之变化。加上自己新知识的补充, 备课就有了新意。

3.2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化是精准课堂教学的根本。

3.2.1科学地导入如何为每一节课选择独具特色、吸引学生的导入尤为重要。教师要能集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于一体, 采用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图片展示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等合适的导入方法将所讲知识巧妙灵活地呈现, 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畏难情绪的效果,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 在药物学基础课上, 当笔者踏着铃声走进教室时, 一位学生正在剧烈咳嗽, 脸色绯红, 眼泪也流了出来, 此时笔者问学生:“这名学生怎么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咳嗽!”笔者便接着说:“你们知道咳嗽是怎么一回事吗?如何才能减轻咳嗽呢?”此时, 学生带着期待的眼神渴望得到答案, 于是就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呼吸系统药。

3.2.2精彩地讲授教师所有的准备过程要能完美地呈现给学生, 必须借助于教师精彩的讲授。首先做到对知识的精炼, 抓住重点, 讲清讲透, 明确思路, 条理清楚。其次语言要流畅、生动, 语速适中, 用词准确, 能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法, 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比如引入激情有趣的“导入语”、启发思维的“设问语”、承上启下的“过渡语”、点拨解惑的“讲解语”、画龙点睛的“总结语”。再次在讲授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等。如讲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时, 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把一个人和一块石头同时放在相同的高温或低温环境时, 二者温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石头烫手或冰手!”教师接着问:“那么人的体温会是怎么样呢?”此时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课堂气氛很活跃, 教师应及时给出答案“人的体温基本上维持在37℃左右, 因为人体有体温调节中枢, 它能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过程, 所以人在高温或低温环境时体温基本上不变”。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氯丙嗪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使人的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教学内容不同, 使用的授课方法不同, 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 都要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问题的生成与解决,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2.3合理地设计板书板书是教案内容的浓缩, 是将精心构思的教学内容及思路直观地展现出来。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新颖、字体工整、布局美观。根据教学要求, 力求以简练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表反映丰富的内容, 并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厘清思路。有些教师不会设计板书, 将教案中的内容完全照搬在黑板上, 学生不停地抄, 一节课下来, 累坏了教师, 学生也稀里糊涂, 不知道重点是什么。其实, 教学的重点就是板书的重点, 板书内容必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2.4恰当地使用教具教具使用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正确地使用教具,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明确教具的使用目的, 用教具要解决什么问题, 使之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熟悉各种教具的使用方法, 尤其是电化教具、多媒体软件;要选择合适的摆放位置, 有些教师刚一上课, 就把教具摆在讲桌上, 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具上, 不能认真地去听讲;要精确地把握教具演示时间, 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以免过多占用教学时间或学生还没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收了起来, 达不到精准教学的效果。

3.2.5准确地分配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是优化教学过程、保证精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任务以后, 就要保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对各教学环节和步骤占用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如讲镇痛药时, 可以用大部分的时间讲述吗啡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而用少部分时间讲述其他几种药物的作用特点。这样更能够突出重难点, 实现教学目标。

3.2.6科学地小结下课前几分钟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所学知识的结构层次, 将课堂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小结, 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这就要求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 掌握技巧、规律和方法。比如学习镇痛药时, 可以把黑板上吗啡的作用总结成顺口溜“三镇一抑, 一升一降, 缩瞳催吐”, 然后再比较哌替啶与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异同, 这样有助于强化重点内容, 便于学生记忆。

3.2.7合理地评价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因此, 精准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判断或褒奖, 而应注重引导, 应从内容、方法、能力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进入更加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评价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评价,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了教师评价, 还要引导学生互评, 有利于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 也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

3.2.8布置作业在教学中, 作业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以教师的精心设计为前提。布置作业时要选择有意义的, 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的, 与学习目标相符的, 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与探究的内容, 并要注意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作业的形式要多样, 可以是随堂练习、课后巩固, 也可以是课外的综合练习及探究性练习, 作业量要适中, 太少达不到训练效果, 太多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9课后反思作为教师, 要经常进行课后反思, 包括准备好的教案、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否最为有效;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恰当;课堂提问存在什么问题;对学生的疑问是否给出正确的解答等。通过这些反思, 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查漏补缺, 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 丰富教学经验,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 精准课堂教学就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精确性、准确性的把握, 开展精准课堂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摘要:通过确定精准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精确细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从而开展精准课堂教学,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8.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篇八

一、为幼儿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是活动区教育的前提

1.在民族教育主题活动中,环境的创设与主题相符合,师幼共同参与其中。如在《我是蒙古人》的主题下,我们在设计了“骄傲的蒙古人”“美丽的大草原”“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主题墙面,并在阅读区搜集、剪贴各行各业突出的蒙古族人的照片、草原美丽的风景图片、蒙古族服饰;在美工区画蒙古族花边、蒙古袍、蒙古帽等。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又让幼儿了解了蒙古艺术的魅力,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幼儿还把自己家的杂志、报纸、人物图片带到幼儿园剪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大提高了。

2.充分利用空间环境,保持环境的动态性、民族性。为了让环境教育人,我们幼儿园在整体环境布置上,突出了蒙古族特点,如大厅的顶棚四周布置成富有蒙古族特色的云彩花边,吊灯处设计成吉祥三宝;班级的门设计成蒙古包形状;家园联系栏、主题栏的边框均设计成蒙古花边,走廊、楼梯墙壁悬挂着具有民族特点的教师作品,等等,这些都突出了浓厚的民族氛围。

3.创设专项民族游戏室。为了让蒙古族幼儿从小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蒙古族基本的待客礼仪、饮食起居、服装、文艺、体育等文化特点,我们创设了民族游戏室。让幼儿通过在草原上、蒙古包里、娜荷芽(蒙语)餐厅、乌兰(蒙语)小剧场中的各种游戏活动,体验蒙古族的生活起居、美味饮食、民俗民风,提高了幼儿蒙语会话能力,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制定民族活动区教育计划是活动区课程的基础

为了避免活动区活动的随意性,我们在开展活动区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园蒙古族语言教育计划制定活动区的教育计划,依据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活动区活动。

1.我们根据主题活动计划及各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制定活动区学期计划,且与课程计划同步制定,并根据情况注明哪些内容需要采用集体教育形式,哪些内容需要在区域中完成。

2.根据学期计划制定活动区月计划和周计划,把学期计划分解到月计划和周计划中,并以表格形式体现,从而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避免盲目和随意地进行区域活动。

三、民族材料投放是活动区课程开展的有效保障

活动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1.发挥材料的高效利用。我们在健康区投放了达姆茹(蒙语)、弓箭、嘎拉哈(蒙语)、木马、马鞭等民族器械,我们不规定游戏的玩法,让幼儿根据材料自己探索。

2.利用一切途径收集材料。

(1)动员家长收集材料。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自幼儿家庭的搜集。比如羊骨头、蒙古袍、蒙古棋、蒙古靴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感到很好奇,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2)在商店中购买材料。幼儿园根据需要在商店、玩具店购买了一些生活中难于找到又很必要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和图书。如具有蒙古族风味的奶酪、炒米、奶茶等食品,以及拼图、棋类,等等。

(3)教师制作材料。为了体现蒙古族幼儿园的特色,满足幼儿的需求,教师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幼儿制作活动区材料,例如,为孩子们制作表演的头饰、布偶、幼儿民族服装,等等,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

四、幼儿的活动是民族活动区教育活动的主体

1.给幼儿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和表现。在我园民族特色表演区——大草原上、乌兰剧场、蒙古包里,幼儿都非常愿意去玩。幼儿们自己坐到蒙古包里像模像样地喝起奶茶,几个小朋友自己排好队形欢快地跳起达木如(蒙语)舞蹈和筷子舞、挤奶舞……我们经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搅他们。

2.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民族表演区活动中乐感强的幼儿可以选择跳难度较大的达姆茹舞蹈,能力稍差的孩子可以安排他们进行挤奶游戏或者是射箭、骑木马活动等。

9.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篇九

莽卡中心校 张斌成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实践及应用,给沉闷的传统式课堂教学带来了些许生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合理运作合作学习来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机呢?

一、合作学习需要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程教材重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要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的素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提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的问题,设置数学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活动。根据教材特点有效地组织、协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创设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建立学习目标、奖励、角色、材料等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条件,让学生能在合作互动中获益,不仅自己获益,更要让合作伙伴受益,使学生感受到能为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更加快乐。

但并非所有的活动都适于合作,合作学习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实际上,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活动,就不适合于合作。需要探究、值得思考、发散思维的活动,如语文课中重点语句、段落的品味、揣摩;数学中的猜想、估算等,更适合应用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学习并非是万能的,也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某些任务而言,竞争性,个别化的学习,同样能有效地达到目标,甚至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合作小组需要合理组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分组。一种方法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在理解、操作、分析、概括等各反面素质均衡的分为一组,这样组内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比较均横,利于交流,能够更好的协作。但在活动中,学困生组的成员思维不能与优秀学生组达到一致,会产生分歧,还可能戳伤学困生组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这样分组,共同任务的分工不能合理分配,不能很好地对成员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对学困生组组内成员不能互相补拙,不能提高其有效性的合作。另一种是提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将优秀学生与学困生混编在一起,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学生发言,便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对于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形式。当老师提问到他们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答案,这恰好出现了上面讲的问题,如果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出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第三种,是自由组合,即自愿组成小组,其实质也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可见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不仅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兴趣昂然的学习,还要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去努力探究、交流,获得知识的能量。

三、合作学习需要动静结合

在新课改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学生要动。所谓的动是动脑、动手、动眼观察、动心体会、动耳倾听、动口讨论。学生动用各种器官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主演变成平等中的首席,更多起组织、协调、引导、帮助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但有些教师把课堂中的“动”理解成为“闹”,于是课堂成了“菜市场”,做什么的都有,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合作学习被这样一闹,效果自然不佳。如:老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工具、材料理解诗句。小组自由组合,一些学生到处走动,研究问题声、说笑声、声声入耳。学生真的“动”起来了吗?我们说学生学习要自愿,不能强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是有道理的,但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作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就是老师的责任了。不仅自己没有学到知识,还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说的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不是交头接耳,各说各的,更不是肆无忌惮地大声研究问题,因为这毕竟是课堂。合作学习要保持一定的安静,一定的`秩序,一定的氛围,相互讨论、研究,在别人说明自己的见解时,其他同学能倾听,并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的意见综合,归结出这个小组的最完善的见解,这才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后,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加深了,明确了对问题的理解是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自己的见解只是集体中的一部分,想要集思广益,必须在和多数同学的交流中才能获得。使学生渴望在合作中去学习、探究。

四、重视合作技能的养成

重要的合作技能应包括:相互认可接纳,相互信任支持。如尊重理解同伴,有兴趣有耐心的倾听,与人为善;能准确有效地进行交流,如能独立思考,能理解陈述,解释自己的观点,能概括并理解他人的核心思想并从中获益;能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如能自我反思,能批判性地对待他人的意见,直率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引发讨论或有技巧地终止说话,善于协调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冲突。这些技能很难在实践中自发形成,它需要精心地培养。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不断的量变会引起一定的质变。只有养成合作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五、合作学习要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更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外也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遇到了困难,不要解决不了就立刻给其讲解,在他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仍不能解决,可以找几名有着相同问题的学生一起来研究。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交流的成就感并产生合作的意愿。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10.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篇十

论文摘要:

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表达,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游戏 寓教于乐 比较分析 讨论交流

多元评价

正文:

小学美术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美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主要舞台。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活动,它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人才为目的,大力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魅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探讨及多年的教育实践给我提供了如下一些粗浅的观点和看法:

一、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

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具有好动、贪玩、好奇心强等心理特征,“游戏”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恰巧能满足他们贪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游戏”教学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譬如在教《化装舞会》这一课时,我先在幕后给几个同学戴上做好的面具,并在服饰、发型、道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搭配,然后请他们“登台表演”,将一台“化装舞会”的盛宴呈现在他们面前,表演结束,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我再问他们:是否想自己动手,举行一场化装舞会?大家齐声回答:想。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尔后,我再指导他们自己动手,人人参与,举行了一场趣味盎然的“化装舞会”。所以,我认为,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扩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且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愉悦师生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比较分析,在发现中提高

对比观察——比较异同——导出发现是美术教学中观察及欣赏和表现时常用的手段,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欣赏和概括能力,思维与表现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对事物的深刻印象。譬如在石膏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将物体本身的各部分的大小、比例等,及不同物体的形状、大小、高矮、前后位置等,反复观察,比较分析,然后努力去表现其最本质的特征。再如,在教《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我也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通过“大”与“小”的比较与分析:和摩天大楼比肩的“衣夹”;搭着梯子才能爬上去吃的冰激淋;能驮着几个孩子爬行的虫子;可以在里面游泳的水杯„„通过比较,让孩子们分析事物的“大”与“小”,了解其本质,提高其参与意识。所以,我认为,美术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与审美能力。

三、讨论交流,在思考中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强调综合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变换模式,要将讨论式教学融入课堂。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讨论交流,让孩子积极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会用到讨论式教学方法。譬如我在教《会响的玩具》一课时,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会响的玩具?它们为什么会响?请你思考一下如何制作会响的玩具?通过孩子们的讨论交流,分析思考,教师稍作总结点评,一堂课的问题便解决了一半,剩下时间交由他们探究制作便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讨论交流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与表达,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四、多元评价,在评价中体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新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以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差异,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评价时不要以某一个高度为标准,尊重每个学生的感知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尊重其生命成长的历程,发现其闪光点,真正实现多元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多元评价的使用。譬如在一堂课的最后,往往会有一个作品评价的环节,我通常采用的是“师评、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在沟通与协商中增进了解,在多元评价中反思与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艺无止境,以上观点和看法也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思考而已。现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美术课堂呼唤具有创新性的有效教学活动,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广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并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掌握美术教学艺术的真谛,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浅谈小学有效教学策略》

11.如何开展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十一

一、抓好课前预习环节,确保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数学学习中,因为其学科特点,学生往往不习惯或者说不喜欢去预习。教师往往也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既怕浪费了时间,又怕学生自己抓不住重点。其实,预习在数学教学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可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初中生来说,对新事物、未知的知识有着充分的好奇心,这是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动力所在。只有他们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能对未知的世界产生探究的兴趣。二是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大包大揽,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不论简单与容易,不论需不需要,不论有没兴趣,老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如果我们在课前让学生预习充分,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面对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难点时,自然能够集中注意力。比如在学习“无理数”的概念时,有学生预习时对“无限”不太理解,他向我提问时,我没有当堂回答,而是把问题抛向全班,留在课堂上解决,结果全班同学在课堂上把所注意力都投向了我,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可以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由于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面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时,他们自动开动脑筋,其效果远非被动接受时可比,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掘。

二、抓实课堂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1.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知识背景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情境,主动去参与学习。

2.创建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和谐氛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和谐学习氛围的创建关键在于我们老师。作为老师,我们首要要学会耐心地聆听,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知晓学生的真正想法,进而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老师的尊重与肯定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信心。

3.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课堂结构改革的问题,在现代教育现状下,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走出单一,走向丰富,把我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把我们繁难的数学知识简易化,把我们静态的数学课堂动态化。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模型,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使长方体的特征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学生印象深刻,使学生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体积等实际问题碰到困难时,脑中就会浮现出长方体,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

三、抓紧课后复习环节,及时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及时复习巩固的作用我不用多言,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后作业和课堂教学一样,是我们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作业是对我们课堂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和内化,是对我们课堂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教与学的交汇点与链接点,课后作业的合理设计与巧妙运用是实现教学有效的关键一步。

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宜精不宜滥、宜活不宜僵、因材施教分层设置、加强互动、举一反三。课后作业有效化的实现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批改。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到有布置就有批改、有批改就精心细作。

我们要让我们的数学作业避免机械、重复和乏味,要能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数学教学的有效化。

12.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情感教学 篇十二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因为教学的过程首先是教师的教, 教师拿到教材, 先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熟悉, 然后梳理脉络, 制订出教学计划, 然后再将教材中的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可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开展情感教学中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了进一步优化情感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语文课堂必须发挥自身的情感教育功能, 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状态。

新课改倡导的是要构建轻松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愉悦、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情感教学, 那么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高昂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 那么老师首先就要保持这样积极的状态。要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 首先就需要语文教师热爱语文课。语文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它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 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给学生的生活指明道路。刚进小学, 学生们还没有退去孩童的天真, 但是自我意识又开始萌发, 此时正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 什么是好的, 什么是不好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又稍差, 这就需要有人不断地去提醒他们, 坚持什么, 放弃什么。而语文课教师就担负起了这样的重任。想象一下, 看着那些开始还是懵懵懂懂的孩子, 在你的帮助下, 积极乐观、健康的成长了起来。那种喜悦感和成就感, 我想这是其他职业无法相媲美的。明白了语文课的真谛之后, 我想应该没有语文课教师会不热爱这么学科了吧?也正是因为语文课独特的魅力, 许多语文课教师放弃了高官厚禄, 留守在了语文课教育的第一线。而教师这种对学科深切的热爱就不难激起学生对语文课的热爱, 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世界中被同化, 从而深深地爱上语文课这门课。

二、充分发挥学生情感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感情变得丰富且强烈, 对课本中的情感因素的感受也会变得十分敏锐。他们的思想就如同没有点燃的烟花, 需要教师学会用情感的火苗去点燃。一旦点燃了, 必定焕发着绚烂无比的光芒。再比如, 小学生的情感变得十分不稳定, 极容易两极化。很可能这一分钟还觉得精神十足地想要去奋斗, 而下一分钟, 就因为一句话, 或者一件事, 变成了霜打的茄子, 变得消极, 萎靡不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情感, 给予及时的调控。

(一) 理解知识, 夯实情感教育的基石

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情感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知识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触“景”生情。就拿小学教材中牵涉到的一些古诗词教学来说, 语文古典诗歌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一般表现在情感的愉悦性、情感的多元化、直观生动的想象化及个性的自由性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下三维教学目标的题中之义, 也是促进学生情感升华、道德熏陶、美学赏析和意志品质塑造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 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痛和思乡之苦, 同时表明, 在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家人与故乡人, 树立浓厚的家乡情和亲情, 让学生学会爱人。

(二) 创设情境, 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方法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就是说, 目前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生成绩与理论知识的累积, 而是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必须给与重视和落实的。在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中, 极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既定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情感的触发, 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如在学习《孙中山破陋习》的时候, 对于当下发展的社会文明来说,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那么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陋习和不文明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学生就罗列了“中国式过马路”“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复铺张浪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陋习, 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一定程度上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也强化了情感教育的效果, 真正的帮助小学生树立了“讲文明, 树新风”的好习惯。

三、寻找教材蕴涵的情感教育因素, 加大挖掘的深度与力度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教材中所选择的内容很多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又是德育教育和情感熏陶的有效素材, 只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给与关注和深度剖析, 一定会促进情感教学的发展。情感教学也并不能凭空而生, 它也必须以语文课教材为载体。当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新课改, 而课改的关键东西就是教材。小学语文课的教材从一开始较为晦涩不易懂不断地进行改编, 这其中流露出了许多教育者的感情, 所以教材内容本身就不可避免地蕴含了大量的情感因素。只要我们努力去挖掘, 教材中一定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如在学习《司马光》的故事时, 我们要号召小学生学习司马光的睿智与聪明, 同时也要学习他那种不怕困难, 乐于帮助朋友的奉献精神。如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也从教材内容出发, 激励学生树立写日记、预习功课、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摘要:情感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没有情感的人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积极的情感会成为我们努力向前的动力, 相反, 消极的情感则会成为我们向前奋斗的阻力。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知识教学目标和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情感, 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语文课开展情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情感、本文中,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探究了一些开展情感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积极的情感,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4)

13.如何开展特色课堂 篇十三

《合作课堂中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的研究》课题从开题至今,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已按计划完成了相应的研究任务,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指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实验,有演示实验,有学生分组实验,有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增加了更多的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当前我校开展合作课堂教学,合作课堂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师对实验在教学中的定位不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明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包办替代现象严重,忽略小实验、能讲的不做、探究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死背实验的现象严重。很少动手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另外多媒体进入课堂,用多媒体的模拟试验代替学生实验,放弃了实物操作的直观、真实的感受。甚至因实验的准备筹划不足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能够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种种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实效性差,低效教学现象不少。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材中要“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为了有序开展实验教学,特别是实验探究教学,也确实出现了很多这类“建议”。这些“建议”对促进实验教学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在客观上削减了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造成实验教学效果的低效。通过课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从合作课堂教学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把教材“模糊化”、“边缘化”,以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高效性。

2、教改缺少了教师理性的教,就将是空谈。合作课堂中物理教学的“黑板”上实验、“口头”上实验,与课堂组织有关,与中考导向有关,也与教师有关。凭借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反思自身的实验教学行为,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实验功能的开发”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将言语上的重视转化为行动上的落实。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认清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握提高在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质量的技艺,进行高效、高质的实验教学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深层次思考,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努力转变实验观念,特别是要对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有一个全面的和科学的认识,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本身独特而重要的素质教育功能。实验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开展实验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只有我们教育者的思想转变了,才会引起我们实验教学实践的转变。

3、进行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研究,最终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初中物理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合作探究的实验能力,形成实验合作探究意识,感悟到物理的魅力,提升物理学习质量。

4、针对现行物理实验教学中缺失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合作课堂中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合作课堂实验教学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树立起合作课堂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生本意识、目标意识、反馈矫正意识、情感意识,努力探索出提高合作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合作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本校合作课堂中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研究的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

以物理组全体教师为主体,确立了研究主题及研究分工,并邀请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本课题进行开题指导,课题组教师再次商议修订完善开题报告。

2、中期研究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

本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分分项研究和整合研究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主要完成:各个主要实验课题在合作课堂中的规范实施、实验器材的创新开发研究、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探究实验的器材准备和方案优化方面的研究。

梳理现在受用的初中物理教材,对主要的实验探究教学的内容进行分类。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要求,确定有哪些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有哪些实验为演示实验并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经历这些实验的探究过程,训练实验的基本技能,从而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选择一些典型的实验课例,重点从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方面进行设计,精细安排实验探究教学在合作课堂中的实施方案,借助于本组内的教研活动,开展组内研讨课和观摩课,力求从实践中有所启示,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主要完成:在合作课堂中多媒体资源与实物实验的优化整合、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形成对应的各个实验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初中物理合作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在合作课堂中开展好探究实验探究;即怎样把传统的学生实验如何向学生合作探究实验的转变;找到在实验中影响合作探究实验教学发展的因素都有哪些;并想办法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通过开题会议,确定了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教材中重点实验课题的规范教学及操作研究。

2、实验器材的创新开发研究。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有效开展:器材准备、组织方式、方案优化、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4、多媒体资源与实物实验的优化整合研究。

5、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研究。

最终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对初中物理的所有实验探究制定一套便于在合作课堂中操作和执行的教学方案。

五、课题实验以来所做的工作

1、成立《合作课堂中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的研究》课题实验小组。

2、认真学习本课题方案,研究其理论的指导意义。

3、邀请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对本课题进行了开题指导,并再次与课题组教师商议修订完善了开题报告。

4、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5、基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阿基米德原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等课题,进行了从实验器材准备、组织方式、方案优化、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6、对“二力平衡”、“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等实验中的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六、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1、改变了合作课堂中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激活了课堂。通过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的研究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使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让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变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

2、学生的合作实验探究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所提高。

通过实验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课外实践等,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3、教师在合作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老师专业成长。

通过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的研究,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实验探究学习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验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不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七、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要在合作课堂上大量的开展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做到尽可能基本配套,取用方便。需要老师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设法解决。尤

其是现在新配备的实验器材质量较差,容易损坏,有些器材也不是很配套,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器材数量不够。

2、由于我们物理教师上课的班级数较多,所教的学生数常常有一百几十至二百多人,活动大面积开展起来,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某些小组和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往往不能做到真正到位,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解决好,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3、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时,缺乏有效合理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的实验习惯与良好的实验纪律还未养成。

4、研究过程中缺乏专业引领与理论支撑。

八、下一阶段要做的工作

1、继续进行合作课堂实验教学方案的优化,将形成的研究结果落实于日常教学,以促进物理合作课堂的教学工作。

2、在合作课堂中进行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研究。

3、将课题研究融入到常规合作课堂教学中。

上一篇:煤矿队长劳模事迹材料下一篇:2022年中考思想品德总复习考点检测(法律常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