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4-07-08

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18篇)

1.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一

2013届高考数学学科复习研讨会专题发言安排

各位老师:

根据教研室工作安排,2013届高三毕业班复习研讨会将于3月底~4月初召开,为开好今年的数学学科复习研讨会,现将会议的专题发言安排情况安排如下,请各位抓紧准备。

一、专题发言安排

简易逻辑、算法、复数、统计专题: 江赵进(田家炳中学)函数(含三角函数)专题:陈志斌(屯溪一中)

数列专题:陈娟(黄山一中)崔卫国负责落实

不等式专题:王强(休宁中学)王长家负责落实

立体几何专题:汪勇(歙县二中)汪克平负责落实

解析几何专题:周旋(黟县中学)

概率统计专题:郑为民(祁门一中)

向量专题:金雄华(海阳中学)

整体性的综合发言:胡亚华(屯溪一中)、郑观宝(歙县中学)、巴忠平(歙州学校)

二、要求

1.发言主题要结合自身实践,贴近高三第二、三轮复习,观点明确,内容具体,有一定的指导示范性,题目自拟。

2.一律采用多媒体演示发言,可以不打印发言纸质文稿,发言时间在45分钟左右。

请以上各位老师抓紧准备,并把发言题目考虑好后,最迟于3月20日前报给我。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洪新华拜托2013.2.27.

2.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

一、计算机与学生的学习参与

任何教室的布置几乎是一样的, 前面是讲台、黑板, 下面是学生的座位。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是最活跃的, 一节课他讲的话超过全体学生讲话的总和。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控制讲课的节奏、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生则不然, 他们讲话发言须先举手经过批准, 不能交头接耳, 更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态度是很不相同的。教师上课前需要认真备课, 课堂上一般不会走神, 而且想方设法让学生把问题想清楚。学生上课前一般不备课, 课堂上可以走神, 对学会教师讲的问题可以认真想, 也可以不去想, 反正最后老师要给出答案的。

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我们的实践表明计算机可以为教学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可以利用它创造一个有交互环境的“微世界”, 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数学课在教室上, 现在可以在计算机房上, 学生能够每人或两三人一组面对计算机学习。他们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学习的节奏, 选择学习的内容, 还能自由地探试自己发现规律, 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可以自由讨论、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计算机能及时向每一个学生作出反馈这一点是传统教学做不到的, 利用这一点能够实现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 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 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 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 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 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 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 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 而现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 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境活动来比画讲解, 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 学生还能理解的话, 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 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 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 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 改变平面的位置, 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 在游戏中, 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 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 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 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

2. 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 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 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 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 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 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 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 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 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 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 生动、直观、形象, 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

3.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三

学会秘书长沈镭介绍了2011-2012资源科学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重点作了资源科学学科进展综合报告。夏军教授、董锁成研究员、王介勇博士、薛静静博士、吕晓岚博士、黄耀欢博士、张彩霞博士、董德坤博士分别针对水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能源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资源信息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情况作了报告,这些报告重点展示了近几年来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前沿性成果,展望学科发展前景,提出学科发展战略。

石玉林院士指出,资源的全球化,要求我们的资源学科研究必须在国际上占有地位,要召开自然资源学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要加强资源工程化方面的研究。与会专家就资源学科发展以及各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展开了深入研讨。

学会理事长刘纪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自主创新,中国科协从2002年开始组织编制年度《学科发展蓝皮书》。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将《学科发展蓝皮书》编制工作进一步拓展为学科发展进展研究及发布活动,资源科学被纳入2006年度全国首批30个学科发展研究之一。开展资源学科发展研究,是推动资源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刘纪远理事长要求在撰写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科定位,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提出的要求,加强新形势、新需求方面的内容;要在广泛阅读有关资源学科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凝练资源学科近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以及热点问题等;要拓展视野。一方面要关注国际上在资源科学领域内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要关注国内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学会要逐步建立文献库。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4.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四

10月27--2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潍坊市召开的山东省中学英语学科测试与评价培训研讨会议,会议由省教研室副主任高洪德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乔玉全处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英语辅导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包天仁教授;外研中心学术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孔德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程晓堂教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组成员,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著名英语教育家张连仲等专家就英语学科测试与评价改革作了报告,我听后受益匪浅。现将各位专家所做的报告内容及我本人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以期有效地指导我今后的教学。

一、高洪德主任强调:让评价促进外语教育发展。1.准确把握外语教育目标。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

2.充分理解提升外语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1)制约因素一:过度功利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2)制约因素二:阅读量少,当有人问莫言成功的秘密时,他说:我读得多,得阅读者的天下。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外语就更少。(3)制约因素三:放弃听力,日常教学忽视听力教学是青少年成长的危机,日、韩等国正在逐渐加强外语教学,而我们的部分地区、媒体却在弱化外语教学,令人担忧。(4)制约因素四:考试与评价落后,过早的应对考试,甚至小学都有很多接近中考、高考的练习,把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亟待改革。3.明确本次培训的基本目标要求

各地市、县教研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反思本地的英语考试评价问题,研制改进计划。

4.外语教育不只是“谋生工具”,而是学习迅速发展的大国先进文化,是传播中华文化的积极战略。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要自觉的、理性的对待一些不理性的宣传,不折腾,坚持外语教学的正确方向。会议的目标是:由“应试英语”向“应用英语”转变。

二、程晓堂教授做关于语言测试基本理念与英语试题的命制的报告。主要内容:

1.语言测试的目的与类型直接关系到测试内容、形式和手段的选择,影响到命题技术的应用,决定着测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

2.语言测试的目的:a.甄别:鉴别优劣;b.评估、验收;c.诊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3.语言测试的内容:a.语言测试究竟应该检测什么,b.什么是语言能力,c.如何界定语言能力,d.如何衡量语言能力,e.是否应该检测语言知识,f.检测那些语言知识,g.是否还应该检测其他方面的内容。

4.语言测试的类型:入学考试,分班测试,诊断测试,阶段测试,成就测试

5.语言测试的基本原理:(1)测试的效度,(2)测试的信度 6.试题命制的原则(1)依据大纲或课标确定考试内容与标准,(2)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4)选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根据语言实际使用情形命题,(5)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偏、怪的试题,控制题量,(6)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

7.试题命制技术(1)单项选择题(2)填空题(3)完形填空题(4)匹配题(5)阅读理解题(6)书面表达题。

三、孔德惠教授关于中考英语题型分析及命题思路的报告

1.高考对中考的影响(1)针对高考的舆论要理性的看待:英语不计入高考总分是不可能的,降低分值是暂时的,一年多考是没有现实意义的。(2)选择题的优点(3)选择题的缺点(4)选择题的分值应控制在40%以下。2.中考与高考的区别 3.初中外语教学的基础性 4.提醒合理化的出路 5.就某些题型的思考。

四、包天仁教授关于期中、期末英语试题命制的报告 1.政策的不稳定性。

2.从英语教学自身进行冷思考,存在的主要问题:(1)考试的类型太少(2)考试的效度:看是否考了该考的内容,(3)考试的题型是否科学合理(4)日常教学(5)期中、期末英语复习、训练方法。(6)学能的训练。

五、张连仲教授关于英语教学与评价的报告 1.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遵循语言学校规律。2.试题分析举例(优点与不足)3.英语阅读技能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4.新的质量观

5.如何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6.新的阅读的定位与理念 7.拓展阅读的概念、方法和途径

会议间隙,青岛、烟台等地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5.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五

听完以后我豁然开朗,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教。数学是讲求理性思维,线性思维的一门严谨学科。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有很多网络技术在开发学生的智育方面有很独到的作用,比如在讲点的轨迹或剖析立体几何图形时,主办方提供的.模具和软件非常形象和直观,它能动态地展现点、线、面的变化,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数学的形式美。让我更加惊奇的是,在函数与图形可以自由地转换,数形结合的完美展现竞通过网络技术得以真实地再现。让我不得不佩服教学科技的长足进步和飞速发展!

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站在教学改革的桥头堡,因为TA是第一战线上的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试想这些利器来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能否得心应手地玩得转它,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内成这些工具或软件的主人。我的耳边想起的毛主席的一句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探索永远在路上……

★ 全国骨干教师高端教学研讨会发言稿

★ 毕业班数学研讨会发言稿

★ 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 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

★ 语文高考研讨会心得

★ 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 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6.小学数学名师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六

心得体会

2014年3月29日至3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遵义市举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数学精品高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在这两天半的培训学习中,聆听了四位教师的上课经验,使我获益匪浅,现将这几天的感受诉诸笔端:

首先,我们先听了遵义县三岔小学的栗华老师讲授的《抽屉原理》,但从她上的整节课中,可以看出栗老师有着专业的素养,她对整节课的重新整合与设计,令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大胆和智慧,接下来是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强震球老师的这一课进行精彩点评,并给我们进行主题是《观课议课与小学数学》的讲座,强老师说到:“在观课时要做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学习,在观课中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他人。要发挥教学想象力,创新自我”。强老师的这番话令我茅塞顿开,让我明白了我们在观课议课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观课而观课,同时,要有效的议课。

其次,在听了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汤其鸣的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让我由衷的佩服汤老师思维的缜密,在处理教学环节时,环环紧扣,另外,仲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引导,而让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通过学生之间的问答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仲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汤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

力”。他的这节课,让学生“活”了,教师“退”了,课堂“美”了。

次,便是叶柱老师,从他上的精彩示范课三年级《用连乘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叶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有特色,整堂课中汤老师出示了一系列的课件,这让我深刻的发现叶老师非常关心生活中的细微事件,并从中找到与此关联的数学知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叶老师敏锐的洞察力,另外,叶老师的讲座《用连乘解决问题》,也让我明白了复习课的基本流程:“先理后练”型、“边理边练”型、“以练带理”型,让我知道了在以后讲解同样内容时,可以做到有理可据,有章可循。

7.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七

1 研讨式教学的内涵及实施过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并学会利用自由活动时间,激发学生兴趣、观察、阅读、思维的积极性。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点对于现今的高等教育尤为重要。高校教学在讲授法的基础上,亟待实施研讨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地位转换成主动地位,提高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将“研究法”和“讨论法”有机结合,是教师作为主导,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自主学习提高,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过程[1]。这种模式体现了教、学相长,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之上,是一种和谐、统一、民主、公平的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过程应在统一的组织安排下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确定研讨主题。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具体案例,作为研讨内容,确定研讨主题。以金融专业基础课《中央银行学》为例,在讲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检验这一知识点时,可先讲解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作用时滞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理论知识;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近两年人民银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再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让他们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找原因,并分析对策。

第二,学习研究。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资料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料,独立分析思考,并撰写成发言稿。沿用上例,《中央银行学》课程研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查找G DP平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国际收支等数据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思考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对策。

第三,讨论交流。将教学班分为几个小组,5~10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尽量让“有话说”的学生都能上台讲演一番,然后观点不同的小组可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畅言,支持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见解[2]。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中比较耗时的阶段,但也是最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总结综述能力、快速思维和反应能力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应该适时指导,对不正确的观点予以质疑,对创新观点予以支持,对胆小学生给予鼓励,对过于激动的学生给予劝解。沿用上例,《中央银行学》课程研讨中,学生通过发言讨论,总结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反思效果不佳的原因,找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症结,学生可相互补充,激烈讨论,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和建议。

第四,讲评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研讨进行归纳整理,总结补充,对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也可鼓励并指导思维有一定深度的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予以发表。沿用上例,《中央银行学》课程研讨中,教师首先分析从哪些数据资料和表现可反映货币政策效果,其次归纳效果不佳的原因,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不足的方面予以补充,最后总结可采取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对策建议。

2 高校金融学科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

2.1 从金融学科的特点来看

金融学科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不仅要求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研讨式教学正是适应金融学科特点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

2.2 从金融活动的发展趋势来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金融活动呈现出开放化、微观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开放化要求金融学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造型人才;微观化要求高校金融专业培养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灵活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高科技化要求金融专业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金融问题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研讨式教学的促进作用。

2.3 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看

针对国内的人才需求市场来看,金融行业需要的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熟悉国内的金融政策和运行、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一定业务技能的金融人才。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能促成金融专业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

2.4 从金融学科教学的现状来看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专业理论的讲授,书本教育式的形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这是亟待改革的教学问题,必须加大研讨式教学的比重。

3 高校金融学科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方案设计

3.1 教学目标的明确

高校研讨式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对于金融学科实施研讨式教学的目标来讲,主要针对四个方面:兴趣、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就是在激发学生对金融学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既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又具备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方位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3.2 教学内容的设置

从金融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该学科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国际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中央银行学》课程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2)国内外金融界聚焦的热点及有争议的问题。如人民币汇率该不该上涨、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有多大等问题;(3)案例式的微观金融问题。如《公司理财》课程中的具体投融资案例、《保险学》课程中的具体险种案例等。

在确定研讨内容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非纯理论化,研讨主题一定要能联系经济金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晦涩、枯燥的理论是难以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和积极性的;二是难度适中,过于深奥的难题会影响研讨的效果,学生很难查到资料或理解不够,则会影响讨论氛围,甚至冷场;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则没有研讨的必要,因为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有限的课时合理利用到最有价值的问题上去,以提高效率。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研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方法和手段必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尽相同。

第一,差别教学法。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实行差别化研讨式教学[3]。如对于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本科班和专科班的学生,或普通本科班和独立学院本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培养目标、知识背景、接受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那么对于层次高的学生,可以选取难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宽的主题进行研讨,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可相对减少,学生的自主研究相对增多,而相应的考核标准也要稍高一些。

第二,情境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激发他们自主分析和研讨。具体情境的创设,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设问、案例、列举日常生活现象或角色扮演等。例如,在《投资经济学》课程中,讲到创业投资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分组,组成创业团队,写出创业计划,每组派代表上台解说创业计划,其他组的学生则扮演投资者,可就创业计划提出疑问,以决定是否投资。

第三,辩论教学法。选取一些有争议的热点、焦点问题,将学生分成旗帜鲜明的正反两组,以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如“通货膨胀还会继续吗?”、“我国中央银行是否还应继续采用加息的调控手段?”等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思考,并维持好辩论秩序,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法。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模拟交易实验室进行上机或实训,或者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实地考察,请有经验的实务工作者进行讲解,在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讨论和交流。如《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股票、期货和外汇的模拟上机交易,也可组织学生进入证券公司营业大厅进行实地讲授和学习,让学生进入大户室与股民交谈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融学习知识、解答疑问、讨论交流为一体[4]。

第五,网络教学法。开设网络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学生可向教师提出问题、建议和意见,教师给予解答和回复;教师可布置作业、创设论题、指导研讨等;学生之间也可讨论交流。

3.4 考核方式的调整

研讨式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成绩考核不应局限于一张试卷,而应加入研讨的表现和论文质量。研讨表现考察的因素包括:观点的正确性和创新性、语言组织、条理清晰性、论述是否充分、反应能力、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合作精神等。可将研讨表现和论文计入平时成绩,此外,平时成绩还包括考勤、课堂问答、作业等。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一般习惯采取20%和80%的比例构成,但是从素质教育这一目的来看,平时成绩的占比应相对提高到30%以上。不以一次考试的成败论英雄,加上平时表现才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研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所以它应该在高校金融学科教学过程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胡新宇,谭运进.研讨式教学模式评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4):171-172.

[2]陈景文,刘洁.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55-57.

[3]黄景贵.经济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研究[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28-234.

8.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数学教育 学生发展

苏联数学教育学家奥加涅相对数学思维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所谓“数学思维”,其一,是指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表现为人们认识具体的数学学科,或是应用数学于其他学科、技术和国民经济等的过程中的辩证思维;其二,应认识到它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及数学用以认识现实世界现象的方法所决定的,同样也受到所有的一般思维的制约。数学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借助这个载体,数学思维的辩证过程才得以深入地展开和进行。

数学思维的流程框架是: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动力和提出新的问题)→经验再现(是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严格的演绎论证的逻辑思维过程,结果加工了的数学思维的结果)→寻求事物的本质(具体的、直观的、试探的经验的思维过程)→提出新的问题(数学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认识这些,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训练。

一、重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引导

这就像教学中我们常注重结果教学而忽略过程教学一样,对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上,只看到已经提出的数学是高度抽象的、高度系统化的、严格的、演绎的、理论科学的一面,而忽视正在形成的数学具有生动的、直观的、试探的、经验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数学知识的传授,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局限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丧失掉原来应该有的价值。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长期地被掩盖着,而数学思维的结果则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极其不利的。

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思维是一个辩证的理性认识过程、一种心理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状态。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或数学结果的学习与知识本身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的揭示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数学学习的精髓,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知识的来龙去脉,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和传授给学生。这样,教育效果才能水到渠成。

二、训练各类方法并用的综合能力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是指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析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数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与具体化,类比、映射与联想,作为理论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作为经验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演绎法,等等。我们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认识——各种思维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具体的思维过程往往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而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有些侧重于探索、猜想或发现性,属于非严格的推理范畴;另一些则侧重于求解、论证或整理性,属于严格的逻辑推理的范畴。

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教会他一道题目不足为奇,更重要的是教会他思考、独立完成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而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要在各种方法的交错过程中认识有关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促使问题转化并获得解决。从概念的发展、命题的推演或证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渗透着各种思维方法。观察、类比、归纳、联想和直觉的相互作用开拓着一条数学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所以有人说:数学的探索活动是知觉与逻辑协同作用下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传授,特别要注意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要特别注意突出启发性,各类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互补性,遵守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原则,互相结合交替使用,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立体思维转化,使思维的方向朝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延展。

三、思维训练中应以理性概括为主,经验概括为辅

教学中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有些教师习惯于从几道例题出发就作出一些经验性的概括,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占有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是肤浅的、片面的认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更注重的应该是概括有深度,思考有广度。这样对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就有了一定的保证。正因为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的、系统演绎的科学,只有强调理论概括的作用,才能适应数学学科结构的要求,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

经验概括能够导致错误,所以经验概括是偶然概括,而不是定律的概括,这一点是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以为鉴的。所以在数学思维训练中更提倡的是理论概括。理论概括是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的演绎解释来判定现象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的概括认识的方法,如下图。

数学教学中要在经验概括中贯穿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进行深入的分析,给经验概括找到理论的“依据”或“解释”,达到理论概括的阶段,使概括更有深度,正确性更有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增加经验材料,并提供理论背景的方法来促进概括的形成,进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提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人的自身潜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培养演绎和知觉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所承担的、不可为其他学科所取代的独特任务,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但这并不是生搬硬套固定的结论和现成的公式。

如果教学中过分地强调并不基本的解答技巧、方法和观点,突出所谓的“解题规律”,这些规律又只是某种方法的特殊应用和表现,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未能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死记硬背一些解题的诀窍、程序或者口诀乃至公式,这样容易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在某些场合可以暂时或偶尔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障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要通过建立、发展和强化,建立符合数学思维要求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方法论和数学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定势,不失时机地建立、发展和强化有一般意义的定势,然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系统地、协调地、灵活地运用思维的各种方法,达到对知识和问题的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通过创造问题情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造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活跃学生的思维。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在课内外汲取各个方面的营养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理解的深度,采取适当的鼓励和措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创造最适合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的热情和毅力。

总之,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内涵广阔的话题。我们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就要思考如何能最大效率地使学生吸收新知识、容纳新思想,使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和发展,这是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 要】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要做到:一、不忽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引导,是数学思维建立的桥梁。二、训练各类方法并用的综合能力,是数学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捷径。三、思维训练中应以理性概括为主,经验概括为辅,是提高学生思维精确性的通途。四、提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是思维训练的深入。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数学教育 学生发展

苏联数学教育学家奥加涅相对数学思维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所谓“数学思维”,其一,是指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表现为人们认识具体的数学学科,或是应用数学于其他学科、技术和国民经济等的过程中的辩证思维;其二,应认识到它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及数学用以认识现实世界现象的方法所决定的,同样也受到所有的一般思维的制约。数学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借助这个载体,数学思维的辩证过程才得以深入地展开和进行。

数学思维的流程框架是: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动力和提出新的问题)→经验再现(是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严格的演绎论证的逻辑思维过程,结果加工了的数学思维的结果)→寻求事物的本质(具体的、直观的、试探的经验的思维过程)→提出新的问题(数学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认识这些,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训练。

一、重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引导

这就像教学中我们常注重结果教学而忽略过程教学一样,对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上,只看到已经提出的数学是高度抽象的、高度系统化的、严格的、演绎的、理论科学的一面,而忽视正在形成的数学具有生动的、直观的、试探的、经验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数学知识的传授,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局限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丧失掉原来应该有的价值。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长期地被掩盖着,而数学思维的结果则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极其不利的。

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思维是一个辩证的理性认识过程、一种心理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状态。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或数学结果的学习与知识本身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的揭示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数学学习的精髓,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知识的来龙去脉,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和传授给学生。这样,教育效果才能水到渠成。

二、训练各类方法并用的综合能力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是指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析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数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与具体化,类比、映射与联想,作为理论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作为经验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演绎法,等等。我们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认识——各种思维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具体的思维过程往往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而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有些侧重于探索、猜想或发现性,属于非严格的推理范畴;另一些则侧重于求解、论证或整理性,属于严格的逻辑推理的范畴。

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教会他一道题目不足为奇,更重要的是教会他思考、独立完成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而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要在各种方法的交错过程中认识有关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促使问题转化并获得解决。从概念的发展、命题的推演或证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渗透着各种思维方法。观察、类比、归纳、联想和直觉的相互作用开拓着一条数学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所以有人说:数学的探索活动是知觉与逻辑协同作用下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传授,特别要注意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要特别注意突出启发性,各类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互补性,遵守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原则,互相结合交替使用,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立体思维转化,使思维的方向朝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延展。

三、思维训练中应以理性概括为主,经验概括为辅

教学中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有些教师习惯于从几道例题出发就作出一些经验性的概括,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占有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是肤浅的、片面的认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更注重的应该是概括有深度,思考有广度。这样对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就有了一定的保证。正因为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的、系统演绎的科学,只有强调理论概括的作用,才能适应数学学科结构的要求,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

经验概括能够导致错误,所以经验概括是偶然概括,而不是定律的概括,这一点是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以为鉴的。所以在数学思维训练中更提倡的是理论概括。理论概括是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的演绎解释来判定现象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的概括认识的方法,如下图。

数学教学中要在经验概括中贯穿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进行深入的分析,给经验概括找到理论的“依据”或“解释”,达到理论概括的阶段,使概括更有深度,正确性更有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增加经验材料,并提供理论背景的方法来促进概括的形成,进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提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人的自身潜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培养演绎和知觉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所承担的、不可为其他学科所取代的独特任务,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但这并不是生搬硬套固定的结论和现成的公式。

如果教学中过分地强调并不基本的解答技巧、方法和观点,突出所谓的“解题规律”,这些规律又只是某种方法的特殊应用和表现,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未能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死记硬背一些解题的诀窍、程序或者口诀乃至公式,这样容易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在某些场合可以暂时或偶尔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障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要通过建立、发展和强化,建立符合数学思维要求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方法论和数学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定势,不失时机地建立、发展和强化有一般意义的定势,然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系统地、协调地、灵活地运用思维的各种方法,达到对知识和问题的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通过创造问题情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造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活跃学生的思维。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在课内外汲取各个方面的营养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理解的深度,采取适当的鼓励和措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创造最适合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的热情和毅力。

总之,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内涵广阔的话题。我们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就要思考如何能最大效率地使学生吸收新知识、容纳新思想,使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和发展,这是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 要】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要做到:一、不忽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引导,是数学思维建立的桥梁。二、训练各类方法并用的综合能力,是数学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捷径。三、思维训练中应以理性概括为主,经验概括为辅,是提高学生思维精确性的通途。四、提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是思维训练的深入。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数学教育 学生发展

苏联数学教育学家奥加涅相对数学思维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所谓“数学思维”,其一,是指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表现为人们认识具体的数学学科,或是应用数学于其他学科、技术和国民经济等的过程中的辩证思维;其二,应认识到它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及数学用以认识现实世界现象的方法所决定的,同样也受到所有的一般思维的制约。数学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借助这个载体,数学思维的辩证过程才得以深入地展开和进行。

数学思维的流程框架是: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动力和提出新的问题)→经验再现(是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严格的演绎论证的逻辑思维过程,结果加工了的数学思维的结果)→寻求事物的本质(具体的、直观的、试探的经验的思维过程)→提出新的问题(数学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认识这些,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训练。

一、重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引导

这就像教学中我们常注重结果教学而忽略过程教学一样,对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上,只看到已经提出的数学是高度抽象的、高度系统化的、严格的、演绎的、理论科学的一面,而忽视正在形成的数学具有生动的、直观的、试探的、经验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数学知识的传授,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局限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丧失掉原来应该有的价值。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长期地被掩盖着,而数学思维的结果则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极其不利的。

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思维是一个辩证的理性认识过程、一种心理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状态。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或数学结果的学习与知识本身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的揭示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数学学习的精髓,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知识的来龙去脉,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和传授给学生。这样,教育效果才能水到渠成。

二、训练各类方法并用的综合能力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是指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析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数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与具体化,类比、映射与联想,作为理论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作为经验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演绎法,等等。我们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认识——各种思维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具体的思维过程往往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而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有些侧重于探索、猜想或发现性,属于非严格的推理范畴;另一些则侧重于求解、论证或整理性,属于严格的逻辑推理的范畴。

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教会他一道题目不足为奇,更重要的是教会他思考、独立完成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而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要在各种方法的交错过程中认识有关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促使问题转化并获得解决。从概念的发展、命题的推演或证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渗透着各种思维方法。观察、类比、归纳、联想和直觉的相互作用开拓着一条数学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所以有人说:数学的探索活动是知觉与逻辑协同作用下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传授,特别要注意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要特别注意突出启发性,各类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互补性,遵守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原则,互相结合交替使用,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立体思维转化,使思维的方向朝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延展。

三、思维训练中应以理性概括为主,经验概括为辅

教学中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有些教师习惯于从几道例题出发就作出一些经验性的概括,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占有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是肤浅的、片面的认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更注重的应该是概括有深度,思考有广度。这样对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就有了一定的保证。正因为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的、系统演绎的科学,只有强调理论概括的作用,才能适应数学学科结构的要求,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

经验概括能够导致错误,所以经验概括是偶然概括,而不是定律的概括,这一点是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以为鉴的。所以在数学思维训练中更提倡的是理论概括。理论概括是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的演绎解释来判定现象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的概括认识的方法,如下图。

数学教学中要在经验概括中贯穿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进行深入的分析,给经验概括找到理论的“依据”或“解释”,达到理论概括的阶段,使概括更有深度,正确性更有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增加经验材料,并提供理论背景的方法来促进概括的形成,进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提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人的自身潜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培养演绎和知觉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所承担的、不可为其他学科所取代的独特任务,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但这并不是生搬硬套固定的结论和现成的公式。

如果教学中过分地强调并不基本的解答技巧、方法和观点,突出所谓的“解题规律”,这些规律又只是某种方法的特殊应用和表现,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未能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死记硬背一些解题的诀窍、程序或者口诀乃至公式,这样容易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在某些场合可以暂时或偶尔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障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要通过建立、发展和强化,建立符合数学思维要求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方法论和数学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定势,不失时机地建立、发展和强化有一般意义的定势,然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系统地、协调地、灵活地运用思维的各种方法,达到对知识和问题的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通过创造问题情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造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活跃学生的思维。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在课内外汲取各个方面的营养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理解的深度,采取适当的鼓励和措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创造最适合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的热情和毅力。

总之,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内涵广阔的话题。我们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就要思考如何能最大效率地使学生吸收新知识、容纳新思想,使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和发展,这是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9.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九

内退了,意味着一个人的一生中的工作阶段也就结束了。来美国后,内心有着一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之伤感。我很留恋那份让我痴迷了奋斗了三十余年的教学教研工作,很留恋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所结识的各位教研员及众多的老师们,以及朝夕相处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同行同事,情同手足,兄妹般相处。此次欢聚让我重温旧情,再次在活动中感受教研工作的那种氛围,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激与感动。置身会场,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由此我想到人在工作时是一种幸福,即使是忙碌与劳累。

有一句话沉淀在我的心中:“贫贱富贵,总难如意,知足即是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回首以往,我很知足。我曾做过那么多年自己能做的、自己感兴趣的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我有这么多的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同事同仁。今天更增强了我这种满足感,因为我欣赏到多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聆听到于科长的报告和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的评讲。脱离了工作,我便是一个闲人,时间是自己的,便有了做自己做生活主人的感觉,这同样是一种幸福。

在会议的最后环节,于科长让我讲几句话。因为于科长事先没打招呼,突然之间,除了激动,面对近千名教师不知说什么好。满肚子的话不知从啥说起。除了表达谢意之外,学习的体会没有经过思考和整理,只是简要的说了几句,有些遗憾,不知是否让于科长及大家失望。

整个活动的安排可以说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安排有序、富有成效,这充分体现了组织者的智慧。所观摩的九节课,充分展示了在几年内骨干教师群体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我市小学数学课改的成果。有些远离课堂的我,真有种“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清新之感,深受启发。作为此次研讨,交流经验、培训教师、总结经验之功能,都落实的很好。教学的改革永无止境。会上,我听了六节课,,因为没有任务也就没做深度思考,但期间我与邻座的教研员和教师不时地有些交流。每到闪光之处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遇到效果不理想的地方时也讨论其原因,直抒个人的见解。交流讨论的问题,我概括成了三句话:研究教材要深化,教师的语言要简化,关键的地方要细化。

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统计例1的教学,三节课对教材都做了灵活处理。候老师设计了用某商店各种彩电销量代替教材中市场各品牌彩电占有率,李老师也赋予此例题以情节,且以员工争取工资的形式出现,徐老师以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文艺节目为统计题材。可以说都注重数学的生活性及趣味性。教材是以A牌、B牌、C牌等为名称给出了市场占有率。如果仔细想一想,教材本身有一个问题,我国的彩电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国产彩电占有了国内的主要市场,为啥不能把ABC换成国产长虹、海信、TCL等具体的品牌,并且不要编造数据,要通过真实的市场调查,即使是调查的时间是某年的。作为国家级教材,这个调查很容易做到。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彩电的主要品牌有哪些,以及市场销售情况,在使学生了解这些信息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解决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三位教师对教材大胆的处理我非常赞成。但对教材的改动,我又有这样的认识,侯老师是否可以用一个真实的家电商场彩电销售的情况作为素材,当然这有些麻烦,需要去调查,但我觉得很有意义。侯老师虽然把教材中的ABC换成了我国具体彩电的名字,学生一看数据也不真实,因为它是在教材上搬的。李老师把例题的内容编成了员工争取工资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和生动地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我在想,是否在顾及趣味性的同时,忽视了老板的刻薄和员工的刁钻对学生有一种过于世俗的影响,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还有,员工的工资与各品牌的销量挂钩也有些勉强。徐老师现场调查学生喜欢文艺节目的情况,学生经历数据的搜集、统计表的形成、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很具有现实性,教学过程也很生动;但从优化教学的角度这一过程是否有必要,因为它要占用较长的教学时间,再说现场调查的数据不一定好用;另外,关于数学的趣味性,解决问题中的挑战性应占有很大成分,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天天只靠好玩、好吃等方面的素材也不一定能使学生有多么高的兴趣,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

在出示类于教材例题1的扇形统计图后,对于教学过程的展开,我想教师要提的问题主要是这么几个:1、根据学过的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你能提出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哪种品牌的销量最大?哪种品牌的销量最小?……)2、这个图不能解决那个品牌销量最大(最小)的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不全面)3、怎么修改此扇形统计图?(“其余的”的数据不要大于列出品牌中的最大数据;若是要解决哪种品牌销量最小,则需要列出所有品牌的数据)4、对于此题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对每一个问题不必引导过细,要放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并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我们特别注重什么“感”,我想理想的课堂,学生应有三“感”:面临学习任务的紧张感(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面临明确的学习任务,即我们平时强调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劳累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功感(愉悦感)。没有这三“感”,说明教学欠扎实。所谓扎实的教学,就像锤子砸在墙壁上,砸过之后留下的是一个个的坑。这些坑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本人很长时间疏于学习和深入课堂,对于评课真的有些不敢开口说话了。以上只是我欠思考的个人肤浅的点滴之见,很可能不正确,甚至是谬误。只是说给大家,抛砖引玉,以求交流和指教。也算是我完成会议布置的作业吧。

最后,再次感谢于科长和大家给我提供的这次学习的机会!

10.数学学科心得体会 篇十

第一,教师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就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在报告中,陈丰云老师结合了她渊博的知识、亲切的语气和《小鸭子上台阶》的视频。鸭妈妈先上楼梯,先给小鸭子看该怎么办,然后小鸭子们努力沿着楼梯走上去。,阐述了在教育中指导的重要作用,教育应该是印度,而不是承包。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努力完成。是让学生自己琢磨的。这是学生真的想不到的时候所需的提醒。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二,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向成功。参观课上,陈老师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借画有规律地填充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只要有深刻的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陈老师巧妙地利用问题的解决过程找到其规律,得出其结论,阐明其道理,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接受有效的思想教育,这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11.数学学科的分层教学 篇十一

一、对教学目标的分层

确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依据“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理论,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时,要求学困生能够说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综合计算;要求优等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对教学内容的分层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分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定培养目标,选择适合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直观、形象和切合实际的内容,调整步幅、次序和学习难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学习进度。

三、对教学过程的分层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的安排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适当调整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练习是反映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反馈渠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对练习的设置要有弹性,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样,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得到发展。

对作业要分层布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尽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对学困生,可布置较为简单的基础题,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能够体验成功的喜乐;对中等生,要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拔高;对优等生要提高标准,多做探究性问答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激发创新能力。这样的作业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知识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四、对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评价。对学困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中等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对优等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努力拼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对课后辅导的分层

课后辅导在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生的素质存在差异,无论教师的课上的有多么成功,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分层辅导可以弥补教学中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对学困生可以着重辅导基础知识,对优等生可以辅导他们研究较深的知识,分层次辅导可以减轻两极分化,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把握好其中的“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层次,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12.小学数学学科评价改革 篇十二

一、转变评价观念

我们开展评价活动的目的不是为评价而评价的,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既要打基础又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其次, 我们要彻底改变不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再次,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中, 要让全体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体现课程改革标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学生作业的评价

在作业批改中, 我采用“等级”加短语的评价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对一些优秀学生, 采用“优秀”、“真能干”、“真聪

明”、“思维敏捷”、“解法妙”、“胜不骄”等简短的激励语, 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激励他们继续奋发向上。

2、对各方面都一般的学生, 采用“良好”、“进步真大”、

“成功了一半”、“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再想想”等深情惋惜语, 这样可以调整他们的心理差距, 激励其不断进步。3、对一些能力较差, 但非智力因素的学生, 采用“中”、“需努力”、“多动脑筋好0-57”、“书写认真, 如学习赶上就好了”、

‘再检验一下好吗?”、“如果把字写得端正些, 那该多好?”、“大都看到了你的进步, 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你能赶上大家”等和暖的语气, 并及时抓住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可以起到提醒、鼓励的作用。

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批改, 我发现学生的作业一次比一

次做得好。由此看出, 作业批改中的“等级”加“短语”评价, 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 树立信心。

三、学生成绩综合评价

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改革小学考试, 不以单一的一张试卷给学生作终结性评价, 才能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确立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教育质量观。我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 采用期末成绩与素质成绩综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即统测成绩占50%, 素质测评占50%。其中, 素质测评又分为口算能力占15%, 动手操作能力占10%,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l5%, 创新能力占l0%的测评方法。其特点:一是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与全面性, 二是与一张试卷进行终结性评价相比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做法是:

1、口算能力的测评:

要求高段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60道口算题;低段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50道口算题。其中有一步计算的口算题, 也有两步计算的口算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口算方法、口算技能、口算速度、灵活的算法。对比之下, 这种测评显示了它在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方面的优越性。

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评:

我从补充应用题中所缺的条件或问题、看图编应用题、实际操作演示、依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等方面进行测评。如:根据题意把应用题中缺少的条件补充完整:“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4个排球, ------------------, 买两种球一共要花多少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有创新, 学有创新。

3、动手操作能力的测评: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为使学生能直观地去认识那些简单的教学形体, 了解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真实关系, 我充分利用学具、教室、操场、学习文具等。采用画一画、量一量、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的测评方法。如, 要求学生量出铅笔的长, 量出课本的长和宽, 用学具盒里的平面图形成各种图案。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

4、创新能力的测评:

我采用找规律巧算及一些开放性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评。这些题目常常有多种算法、多种答案、多种变化。如:请根据应用题中的条件补充多个不同的问题, 再列出相应的算式:一个工程处修筑一条长2000米的水渠, 第一期工程修了全长的30%, 第二期工程修了全长的40%, ——---------------?开放题与封闭题相比, 更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述对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的优点是: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又关注其学习结果。评价形式是多方面、多样性的, 既反映了学生智力水平及能力的高低, 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能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全面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精神。

13.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一学期来,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并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加强教研力度,采取课题牵动策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以下几方面总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工作管理

从整体优化出发,加强教学工作的五个环节的管理。为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功能,开学初,我组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明确树立集体质量意识,信息资源共享,认真落实了集体备课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制,抓好备课过程中的各环节。据抽查,各备课组至始至终都能认真执行。

二、教研组建设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的特点,经过全组教师的热烈讨论,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具体计划,有定期的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教研组活动记录。组内教研气氛浓厚,各教师听课都在15节以上,年轻教师都积极参加各种进修、培训活动。全组教师团结协作凝聚力强,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教科研活动

1、加强年级组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各年级组老师,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每次研讨课,老师们都能认真研究教材,写出设计意图和详细教案,课后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上课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教研组成员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我们教研组尤其重视评课及反思环节,在每位老师开课之后,教研组都要在组内开展认真的说课、评课活动。这样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

2、本期我们数学组与银田学校数学组进行了校际交流活动。由xx执教的三堂课体现了我们数学组的集体智慧,得到了各级高度评价。

3、课题组成员以课题带动全组成员进行“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全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都得以提高业务能力以及教学水平。

四、工作实绩

1、xx执教的《粉刷围墙》集全组之智慧,在“我是主席小同学”的主题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2、xxx老师在xx省数学老师风采演讲中获得二等奖。

3、xxx老师在说课比赛中获得xx市一等奖、xx市二等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本学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这是我们数学教研组活动的目的。今后,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换取更好的成绩。

教师参加小学数学深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经过一天多的学习,这些名师的讲课使我受益匪浅。这几位老师中有的和我们一样也曾经在农村一线工作,都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例如张学锋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张老师创设学校周围地摊让学生摸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其次,教师把摸球活动充分发挥,有学生摸球-----组内摸球------班长摸球的顺序,让学生体会摸球颜色的可能性,慢慢引导学生接触主题。再次,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来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在本节课中张老师还注意没做一个活动都先说明活动规则。让学生明确要求,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真阳学生都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对待练习题时,张老师的设计也很有层次性,因为本节课主要通过摸球来认识摸出同一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练习时张老师给出的是一个分成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并且三种颜色交叉排列,颜色区域大小不一,当圆盘从转动到停止时,看指针停在哪一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大,那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小。最后,又用摸球的练习结束本节课,这样的设计使我们能够非常清楚明白的直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总之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课虽然听完了,但反思却仍在继续,我要及时纠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奋起直追,争取早日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达到教学效果的更优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参加小学数学深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xx年11月2日至3日,我们小学组织老师们去双语学校参加了省优质课的学习,一天半的时间先后听了几位各县区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听完后都很多收获,特别是《求平均数》一课,给我的印象很深。现就这次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吕健老师讲的《确定位置》这节课,在上课之前她首先用相机给同学们拍照留个纪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且很快把同学们的照片传到了课件里,让同学去找一下班长的位置,找到以后引导学生怎样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班长的位置,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很快的去思考怎么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从前向后第二行,从左向右第三列;还有的同学说从后向前数等等,学生说出来很多的方法,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有这么多的方法听起来有点乱,我们能不能统一一种规则进行描述,这时学生都很同意老师的意见,老师很快告诉学生,我们一般规定横排为行,竖排为列,一般我们先说列再说行,学生很快就用统一的语言描述了班长的位置,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吕老师从拍照激发兴趣,体验方法不统一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最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

二、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参加小学数学深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很荣幸在12月9日和10日参加了工作室组织的“小学数学学科研讨会”活动。这次活动由工作室的6位老师分别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进行了授课。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名授课教师感觉更是荣幸。每次课后都能听到吴正宪老师的精准的点评。只有两天的培训生活,但给我的教育教学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两天的学习,给我的冲击力很大,下面就将我的心得体会和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教师要关注课堂细节。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教学工作是一项细之又细的工作,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每一项细小的工作,只有细微之处做好了,课堂才能出彩。比如在白金梅老师的课堂中,她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时,三角形用的是完全一样但是她把两个三角形的颜色设计成不一样的,这样通过拼一拼,学生很直观的就能看出这个新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这一个细心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关注儿童。正如吴老师所说:“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一定要想着儿童,把儿童放在第一位。”我们也知道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可我们在具体的操作时真正的想过儿童吗?我的回答是:很少。每次只想着自己的课堂中怎么讲解学生才能明白,很少想学生会怎么想。而且在课堂中也设法保护儿童的心灵。但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学生。就比如那天我在课堂中很随意的对学生的统计图评价:“你这样做不科学”,真的也许就这么一句话,会让这个学生不再愿意积极的参与学习。所以我想在我以后的课堂中要更加细心的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快乐积极的参与学习。

第三教师要学会放手。课堂是学生的阵地,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中出现了问题,教师不要再积极主动的去做裁判员。而要学会把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平等的对话和辩论,让出错的孩子心服口服,让他们在辩论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课堂中要变换角色,要做到:变师说为生说,变课堂为学堂,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老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提,老师只要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足够了。

第四教师要读懂教材。曾有人这样说过:“开车怕路不熟,教书怕教材不熟”,我们只有读懂了教材,知道它的设计意图,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教材、驾驭教材。比如说我执教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我就没读懂教材,看着例题就觉得只是给学生教会一格表示两个单位和半格的处理就可以了。当吴老师在评价时,我才知道了教材除了我领悟到的这个意图之外,还有德育思想的渗透: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细心的人,让学生体验做统计的人的不容易等等。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课中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能力还有思想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研读教材,读懂它蕴含的意义,只有我们读懂了教材,才能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

最后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以前我每节课都很认真的准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从来也没想过:这节课学生的困惑在哪里?我上这节课的困惑是什么?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和自己的困惑?但在这次活动中的说课环节,让我对自己的备课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我之前的备课工作做的还是不够到位,在接下来的备课中一定要首先想学生的困惑和自己的困惑,想解决困惑的方法是什么?这样我的备课工作就更完善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也能提高一点点了。我想只要我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我会不断的前进的,只要不停下脚步,总有一天会走到别人的前面的。

总之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学到的用到我的教学工作中,争取我的课堂高效。

教师参加小学数学深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在长乐路小学,听了赵文渊老师的一节植树问题。这节课通过几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与间隔的关系。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自主探究,你是园林工人应怎样做?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在练习中,着重逆向思维完成练习,通过课件体现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任务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14.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十四

2014年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扎旗汉授小学数学课改研讨会。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五节小学数学优质课。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虽然使用教材不同,但执教老师能根据学情制定了详细的,音三小、音一小、音八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法,三小的“马新兰教学法”;一小的“以单导学”的模式;八小的“三、四、五”教学模式等,让我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这几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这五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虽有不同,但相同的地方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学生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与以往的教学不同的地方是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学习的内容都是由学生来完成,老师主要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课上的反应能力,教师所追求的“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这种创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他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平平实实才是生活的本质,多姿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让课堂走进生活,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经历,课堂才会显得朴实而又睿智。

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让我深切体会到优秀的数学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15.实施数学学科的动态生成教学 篇十五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催化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昭示着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机械相加, 还应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只有在人格平等的对话中推进,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师生双方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民主对话, 才能真正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垂直与平行》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两条折痕, 使这两条折痕能够互相垂直。有的学生把纸上下对折, 再对折, 有的学生沿着对角线折, 都折出了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 这些都是我在教学预设中想到的情况。就在我要”收兵”之时, 一个平时不爱吱声的孩子突然把他那张有着两条歪歪斜斜折痕的纸举起来大声说:“我还有不同的折法”, 我走过去一看, 原来他是先任意折出一条线, 然后再

(3) 各小组在演唱比赛时, 吹奏组和打击乐组不变, 演唱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 队列按合唱、合奏表演队形排列。

折出和这条线成直角的线, 多好的折法啊于是, 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怎样折才能保证折出的两条折痕是垂直的, 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 深入思考, 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成为动态生成的源泉

有些老师担心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 担心应对不了课堂的不确定性。其实就是担心超出预设, 其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就是最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从前, 我是严加防范的。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画圆时, 我经常反复强调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指半径, 然后让孩子们画圆。虽然有些孩子还是会出错, 但是老师很心安, 因为已经强调过了。而现在, 我让孩子通过自学画圆后, 直接提出“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画完后同桌互相检验。孩子会不会画错?一定会!有些孩子果真画出了一个半径是4厘米的圆。但是, 我相信在随后的同桌互相检验中他们一定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或许要测量, 或许要争辩, 随他们去吧。他们一定会发现:“哦,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我记得在华应龙的文章中曾经提到:孩子的错误唯有通过自我否定来修正才会改得最彻底。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争辩后得出的正确结论留下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才真正是他们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探究、解决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总会特别投入、执着。所以, 我们一定要将这样的错误当成宝贵的资源加以开发。学生

肖川教授说:“有探索者的地方, 就会有心;有心的地方, 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 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 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 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 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 就会有快乐。”音乐老师们,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 一起去发现吧!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生动起来吧!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 一起欣赏, 一同进步!让学生成为冰心所说的”像野花一样自由生长”, 像蔡志忠所说的“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真实的、现实的生态美, 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 铅华洗却见本色”的境界, 这就是我们音乐老师的光荣使命!

(4) 当一组在演唱 (奏) 时, 其他组当观众认真聆听;演唱 (奏) 主旋律声部的学生是“西风爷爷在说话”, 应该突出;演唱 (奏) 副旋律的学生模仿“风”的声音, 起衬托作用, 各声部演唱 (奏) 必须与他人合作, 才能共同表现好音乐。

(5) 评出“最佳声部和谐奖”, 并颁发奖品。佳作贵在精心修改, 好课贵在精心设计。音乐课堂活动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优化课堂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学习中发生的错误将会为动态生成的新课堂打开一扇窗。

三、教师要找准“动态生成”的生长点, 并不断提升教育智慧

把学生看作资源因素, 让学生在与文本、环境、教师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 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把握准知识的生长点,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探究热情的高低, 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 不断洞察学生的探索需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要随时把握好课堂方向, 随机应变, 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例如,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 开展个性化学习, 出现了“比法多样化”, 它同时又是一种“比法个性化”。比法个性化与优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会“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不同思维层次上的算法也客观存在, 对于一些低思维层次上的算法,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别人的思维成果, 从而提升认识水平, 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的、更一般的算法, 即使一些学生“执拗”不肯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也会逐渐接受利用的。“比法多样化”与“优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理解为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预设性与动态的非预设生成性之间关系的问题。

四、调动智慧、巧妙引领, 让生成资源不断提升

在生成性的课堂上, 学生心灵开放, 思维活跃, 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 一方面会使我们的课堂因学生的不俗表现而异彩纷呈, 另一方面也会因我们准备不够而手忙脚乱, 造成课堂的暂时失控。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回避, 也不应回避, 必须充分调动我们的教学机智, 巧妙地将这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达到我们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我让学生说说怎样写一个分数, 并说明理由。一位学生认为:“应该先写分数线, 再写分母, 最后写分子, 因为先有平均分的份数, 才能有所取的份数, 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 把取的份数叫分子, 好像先有妈, 后有儿子一样。”话音刚落, 同学们就为他鼓起掌来。由此及彼, 我马上想到了真假分数, 于是趁热打铁, 打破教材的课时界限, 立即将下一课时的“真假分数”提前来学习, 继续引导学生:“那么在分数世界里有没有儿子比母亲大的?”从而形象地得出, “儿子”比“母亲”小的分数是真分数:“儿子”比“母亲”大或者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这样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 学生印象深刻, 终身难忘。

16.数学学科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十六

一、挖掘可利用资源,丰富数学“自在课堂”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无论是内容还是计算都是比较枯燥繁琐的。相反,小学生本身的思维方式大多是比较具象的,这就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很多学生甚至会因为自己无法理解这些抽象内容而感到头疼最终放弃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挖掘一些可利用资源,努力将抽象内容变得更形象、更直观。

小学生对于绘画有着天生的喜爱,在他们心目中绘画是非常有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数学内容,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相关的情景,并根据自己画出的内容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我知道大家都非常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怎么样?”大家一听说要画画都非常开心,我继续引导,出示绘画要求:任意画5个相同的物品,可以是铅笔、橡皮、书本、小动物等,然后将它们一字排开,并在每两个物体之间画一个与之相关的物品。于是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有的画了几只小兔子,并在中间画上小草;有的画了5本书,并在中间画上了铅笔。画完后我说:“大家画的真好,下面大家再画一组,这次大家画8个相同的物品,并在每两个物品之间画一个相关的物品,画完后思考两组图之间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我先利用绘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规律,学生很快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画图本就是数学学习的策略之一,很多时候,复杂的问题只要一画图就能迎刃而解。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长6分米和10分米,一条高长7分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学生根据题意画一画,就能很快找出高7分米与底6分米是相对应的,从而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6×7=42(平方分米)。

二、渗透学科学习方法,完善数学“自在课堂”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为学生渗透一些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用语文教学过程中“看图说话”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我问:“大家对看图说话非常了解吧?”“是的。”学生回答,“那么看图说话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样的,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我引导学生:“先仔细看图,想象并理解画面中的内容,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很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看图说话的练习。大家将课本打开,看一看第一张图,然后给大家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我将第一张图打开让大家看,仔细观看后,有学生回答:“画面中有一艘轮船,两个灯塔、灯塔与轮船之间有一定的角度,轮船行走的方向是北方,下面的文字提示告诉们轮船与灯塔之间的方向关系。”我看到学生能较准确地说出画面的内容,非常满意,继续引导学生:“右侧中的提示说明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那么具体角度是多少谁能知道呢?”我看到学生能够较清晰地说出画面内容,开始渐渐将内容转向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角度,这样原本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被转换成看图说话后就非常简单了。

渗透学科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学科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有效活动,浸润数学“自在课堂”

学生对于玩有着极大的兴趣,如果数学课是一节游戏课,他们肯定会非常喜欢,相反则会感到非常枯燥,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实际测量”一课时,当我给学生讲解完一些实际测量的知识和技巧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我说:“下面我们将进行一些实际测量活动,首先我们先分一下小组,然后每个小组同学抽签决定测量的内容,随后大家带着测量工具去测量长度,最后大家将测量结果带回来,哪个小组测量的越快且越准确,哪个小组将获得第一名,我将给这个小组颁发一个奖状。”学生一听说有机会出去实际测量都非常积极,有的抽到测量教学楼,有的抽到测量湖泊,有的抽到测量校园中的小树,等等,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且都在活动中更好地掌握测量的技巧。如有一个小组在测量教学楼过程中,发现教学楼太长,无法快速测量出来,于是就寻找标志物,当他们发现教学楼每隔2米就有一个方格的时候,很快地将整个教学楼的长度测量出来。

有效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引导学生组织参加类似的活动。

17.数学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七

2011年7月9日至10日,在XX县教育局和县师训中心的组织下,对我们全县数学教师进行了为期二天的数学学科培训,专家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让我深受启迪。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结合数学学科的实际情况,让我深切的体会到高效课堂对老师、对学生、对课堂效率都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做到了最有效的教学,即要求教师的教学是高效的,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高效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合作、和谐地探究,并且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同时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构建高效课堂两个核心因素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而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有力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高效的核心所在。课堂中的流程优化、时间操控、学生主体的发挥等是我们能否实现高效的依托。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探索出高效课堂新途径。

18.中考数学复习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十八

九年级数学组

一、2013年仙桃中考数学试题评析

(一)2013年的中考题,较好的落实了中考说明的精神与意图。2013年我市的数学试题坚持“整体稳定,局部调整,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原则,落实了中考命题指导思想,落实了中考命题原则。整套试卷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

(二)“稳中求变”中的“变”固然显眼,但“稳”也落实的非常到位

1、试题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题目虽然立意新颖但仍旧保持着起点较低、难度分布适宜有序、语言陈述准确规范、表达简洁醒目、图文制作精良、结构编排合理”的特点,便于学生正常发挥水平,使试卷有较好的效度与信度。

2、试卷仍保持“在全面考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潜能,试题重视双基, 将经典的传统题型与创新题型相结合, 加强了探究性问题的考查,关注对数学活动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考查”的特点。总的来说延续了四不变:

(1)总分值没变、总题量没变;

(2)核心知识、主干内容什么时候也不会变;(3)考法不变。(4)题型不变。

二、2014中考数学学科预测

1、试卷形式与基本结构不会改变

2、考试内容不会改变

3、试题难易程度及其排列不会改变

三、2014年中考数学备考策略

(一)树立观念

1、不盲从。一不盲从他人,这里主要指其他教师,特别是带自己的,或自己佩服的老师。二不盲从教辅书。

2、归纳研究近几年河北省中考题,知道河北省中考考什么。

3、知道自己的学生缺什么。

(二)做好准备

1、加深自己的专业修养,让学生服你

2、主动地亲近学生,让学生觉得你关心他爱他。

3、主动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喜欢你。

4、做个有耐心、宽容的人,显出你的大气

5、让你的学生建立起“我能学好数学”的自信。

6、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对他的作用与影响,开发学生的内驱力。

(三)研读好三种资料

1、近几年中考题

①归纳考点(非知识点),使自己的复习重点明确、有的放矢。

②分析各类知识点在中考中的常见考法,怎么考就怎么练习,做到针对强。

2、中考说明

①弄清数学试题的命题范围和依据

②弄清中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命题原则。③对比2014年与2013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3、初级中学教育质量分析评价报告。

(四)抓好阶段复习

1、一轮复习重基础,但照顾到优秀生。

一轮复习的方针是: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提升平均、造就优秀。

2、二轮复习重能力,但要照顾到中等生绩差生。

二轮复习一般而言主攻的是中考后四道大题。搞好专题复习,主要从两方面来着手:整理好专题题目,研究中考题的出题思路与答题技巧。

注意做到:

①低分学生“高”求:即低分学生必须做专题,一要读完题二要做了简单的问,三要每天做套卷的前20道题 ②高分学生低要求:中上等以上学生至少把课上讲的专题中的例题写本上,每天一套选择题(或填空+2解答)12分钟内做完。

③专题也讲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精讲精炼不图快,一步一脚印抓落实。

3、套卷训练重时间把握、考试技巧,但注意归纳问题实施突破。

4、查漏补缺别忘两天一套卷,让学生找(或保持)感觉。

上一篇:小年夜的传统习俗下一篇:创业收单业务专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