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朱德

2024-07-31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精选10篇)

1.中国名人故事:朱德 篇一

1. 悲观主义的人得到爱情;乐观主义的人得到婚姻;实际主义的人得到赡养费。

2. 爱情有吸引力,婚姻有约束力。想要逃脱两者只会白费力。

3. 爱情实话+爱情谎话=爱情神话。

4. 爱情让人麻痹,婚姻让人麻木。爱情让人盲从,婚姻让人盲目。

5. 如果男人是汽车,那么爱情是油门,婚姻是刹车,外遇是重新烤漆。

6. -经历一场爱情就像吃巧克力,就算你不用付巧克力的钱,也得付减肥的钱。

7. 结不成婚不是男人的错,有时是另一个女人的错。

8. 情就象冰激凌,无论你如何避免,最后它终究会溶化。

9. 人生总是两难,懂得谈恋爱的男人不懂得结婚。

10. 现实就是:适合你的女孩永远不会出现。人生就是:有时连不适合你的女孩都不会出现。

2.中国名人故事 篇二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哉诸葛亮

曾几何时,汉室后主三次访孔明于草庐之中,曾一味不肯出仕,独守茅庐的卧龙小诸葛被玄德的肺腑之言撼动了心灵之后,他便发誓为国效忠替民请命,以至于兴复汉室的重担从此便历史性地落到他的肩膀上。他并非觉得沉重,因为他满心是欲报三顾茅庐的恩情,满腹是兴复汉室的热忱。作为一位忠臣,他昼夜苦思冥想,细心钻研救国救民之道。

玄德既没,孔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点沉重了,并非他年迈已近。刘备去时,他挥泪如雨,他失去了一位开明圣贤的君主。从此,兴复汉室的重担完全落在了他的肩膀上。此后,他便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时刻警示自己,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诸葛孔明,用忠诚的肩膀担负了一片历史的天空!(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2)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也许是因为历来英雄相惜,千古同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感叹道:“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20湖北满分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所用话题】

(1)肩膀(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2)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2006年湖北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随着《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流传,诸葛亮也成为众人称颂的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范,后世人用诗、词、对联等各种形式表达对他的仰慕和颂扬。“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高度精练的概括了他的一生。“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高度评价了他的精神节操。在材料(1)中,作者另辟鼷径,以形象的手法将诸葛亮一生用肩挑重任来形容,深刻地揭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动力——“用忠诚的肩膀担负了一片历史的天空!”扣题紧密,形式新颖,大气磅礴。在材料(2)中,由《三国志》 “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的评价引入论题,既作为分析的对象,又当作有力的力证,一举两得,甚是巧妙。

【素材展示2】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认知自我》)

【所用话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包含了三个中国名人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归甘于贫寒的乱世高人陶渊明;好任侠、喜纵横,不甘于只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的闲职,胸怀“大济苍生”的宏愿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被称为照亮苗乡的月亮的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三则材料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身世经历不同,作者却敏锐的抓住三人身上不为时代所迷惑,准确的认知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共同特性,加以引述,从古代到现在论证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所引人物诗句的套引使文句概括文采斐然,大量的排比段,给人以飞流直下,势不可挡之感,极好的论述了话题。

【素材展示3】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收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2006年天津卷)

【素材点拨】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家,精书法,晓音乐,通绘画。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遭遇坎坷,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做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坎坷的遭遇没有改变他的正直、豪爽的品性,却铸就了他特别的情怀,作为我们比较熟知的人物,可以引证的角度很多,在历年的优秀作文中有许多都是以他为例的,本文就是写他面对苦难的成熟与淡薄。还有2006年广东一考生在《菊?月?山》一文中,写了他的博大、旷达;2006年河北一考生在《做缜密的勇者》一文中写了他的壮心不移等,都运用的十分得体、巧妙,为文章增色不少。

【素材展示4】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用话题】

认知自我(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3.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篇三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

这时,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

营帐内,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矛盾极深,他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愿意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_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

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晞拦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

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郭晞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在儿子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跃马出了军营,直奔回纥军营。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弓箭走出来迎接。

郭子仪握着回纥王的手说:“你们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也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呢?”

回纥王原本也不愿意和唐朝作对,听了郭子仪的一席话,答道:“我们是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了,他说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_人所害,因此,我们才跟着他进犯长安。”

“仆固怀恩是个叛贼,遭人唾骂,像他这样不知廉耻的人,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郭子仪说。

回纥王有些胆怯了,说:“郭令公说得有道理,我们哪敢与唐军作对呢?”

郭子仪见事已成,喜上心头,但仍然不动声色,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土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一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立功赎罪。”

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子仪,酒席上,两人举杯盟誓,一定精诚合作。

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子仪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大败吐蕃军。

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4.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 篇四

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

世纪历史趣说军阀的绰号民国初年,军阀纷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人们憎恶他们,便根据他们的丑闻或生理缺陷起了很多绰号。人们给段祺瑞起的绰号叫“歪鼻将军”。段祺瑞鼻子有毛病,平时鼻子就有点向左歪斜,如遇刺激,会突然严重向左歪斜,这时需要经过按摩才能慢慢正过来。据传,段祺瑞有四次被气歪了鼻子,一次是袁世凯坚决不同意他推荐的心腹任国务院秘书长,另一次是听说他的得意门生在天津被杀,再一次是得知他的三姨太与儿子有染,还有一次是他带着一份《对德参战提交国会案》要黎元洪盖章,黎不同意盖,并怠慢了他。这几次歪鼻都是经过按摩才正过来的。冯国璋的绰号是“糊涂将军”。冯国璋长相憨厚,处事优柔寡断,有时办事糊里糊涂。有一件事最能说明他的糊涂程度:袁世凯为了控制他,将自己的家庭教师介绍给了他,冯国璋与这位家庭教师结婚后,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这位夫人密报给了袁世凯,而他直到死竟不知内情。孙传芳的绰号是“笑虎将军”。孙传芳表面上笑容可掬,但实质上却心狠手辣。1925年,孙传芳与奉军作战,俘虏了对方的前敌总指挥施从滨。施当时已七十高龄,见到孙传芳,还向他行了一个军礼。孙传芳笑容满面地握着施从滨的手说:“施老,你好啊,你不是来当安徽督办的吗?那就马上上任去吧。”就这样,施从滨被押出去枪杀了。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得知后,发誓要为父报仇。后来,终于在天津的居士林将孙传芳刺死。山东军阀张宗昌的绰号是“狗肉将军”。张宗昌嗜赌,当地人称玩骨牌九叫“吃狗肉”,张宗昌赌时常耍无赖,参赌的多是他的部下,不敢得罪他,只好背地里骂他是“狗肉将军”。他还有一个绰号叫“三不将军”:一不知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自己有多少钱,三不知自己有多少老婆。他的兵太乱太杂,有招募的,有收编的,还有投降的外国兵;他的钱有抢来的,有骗来的,而且公私不分;他的老婆有正式的,非正式的,有长期的,短期的。以上三项,他自己常常说不清。据说,1931年,张宗昌在北京府第宴请新闻界人士,到席的女主人竟有25人之多。张宗昌死后3年,济南大观园还有一位名伶自称是张宗昌的第27位姨太太。鲁迅在他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就提到了这位三不知将军,文中写道:“钻进山东,连自己也数不清金钱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数目的张宗昌将军。”足见张宗昌的这些绰号流传之广。还有一位直系将领叫王怀庆,他是袁世凯的心腹,曾任京畿卫戍司令,在当时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很不雅的绰号“马桶将军”,也叫“厕所将军”。王怀庆肠胃不好,时时离不开马桶,就是办公的时候也要坐马桶,为此,他让人专门给他做了一个高级的马桶椅。平时他就坐在马桶椅上办公,公办大便两不误。如遇行军打仗,他则让挑夫挑着,紧随其后,以备随时使用。为此,人们给他起了个“马桶将军”的绰号。还有人叫他“王拉”。毛泽东的绰号毛泽东小时候有一个特殊的小名,也可以说是绰号,叫“石三伢子”,意思是石头三娃子,这是他的外祖母给他起的。为什么要给他起这么一个绰号呢?那是因为毛泽东的母亲前面生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毛泽东出生后,外祖母怕再有闪失,便按当地给孩子取贱名易养活的风俗,带他去拜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位于后山龙潭沱边,是一块高二丈八尺的巨石,外祖母希望毛泽东能像石头一样健壮刚强,就给他起了这么一个石头娃子的小名,并拜这块石头为“干娘”。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设宴招待亲友,在席上,毛泽东风趣地说:“今天该请的都请了,就差一位长辈没来。”客人问是谁,他笑呵呵地说:“就是我那‘石干娘’呀!”毛泽东很喜欢他这个“石三伢子”的绰号,常常和人谈起它,还曾用它做过化名。1923年9月28日,他在写给林伯渠的信中说:“此信托人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毛石三,莫写毛泽东。”1951年,他还就这个绰号和彭德怀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当时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来向毛泽东述职。那时,彭德怀是毛泽东的得意爱将,他们之间的谈话常常是无拘无束,这次述职谈话时,毛泽东突然提到了这个石头绰号,他对彭德怀说:“你的字叫石穿,我的小名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彭德怀听后忙说:“我岂敢与主席比,主席是一块宝石,我彭德怀不过是一块冥冥不灵的顽石。”毛泽东接过话头,风趣地说:“我也是石头嘛,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给杜鲁门,一块扔给麦克阿瑟。”杜鲁门是当时美国总统,麦克阿瑟是当时朝鲜战场侵略军的统帅,毛泽东借此巧妙地表达了反对侵略战胜顽敌的决心。其实彭德怀“石穿”的字也有一番来历,那是他15岁那年,家乡大旱,人们没有粮食吃,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彭德怀便和乡亲一起砸锁开仓,发谷济民,后被官府通缉,被迫逃跑。途中遇雨躲入一山洞中,在洞中,他见洞顶滴水将下面的石头深深穿了一个窝,他见景生情,受到启发,为此,为自己取字“石穿”自勉。在几十年的斗争生涯中,他始终以这种“石穿”精神鼓励自己。他曾说:“我们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创造一个新世界,这种滴水穿石的进攻精神正是每一个革命者所需要的啊。”毛泽东很小就很有个性。8岁时,父亲将他送到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正式接受教育。私师邹春培与毛泽东的祖父同辈,所以毛泽东称他“春培阿公”。邹春培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很严,常有体罚。他照例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但毛泽东对这些早已会背了。后来又教《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毛泽东对此兴趣不大,但还是认真学了。邹春培教学生填红蒙字,也就是现在的描红。但毛泽东不填,他要自己放手写,写得比别人填得还要好。由于他天资聪颖,又会学习,不需要老师对他费神。于是,大家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毛泽东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在读私塾时,就与众不同,别人死读《四书》《五经》,而他却喜欢读古典小说和有新意的书籍。当他得知《盛世危言》是一部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书时,便千方百计地去借这本书。最后,终于借到了。毛泽东离开故乡的时候,曾改写过日本诗人的一首言志诗,其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表达他立志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毛奇”。同学们给他起这个绰号有两层含义,因为德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他的名字的中文译音就是毛奇。同学们称毛泽东为“毛奇”,一是赞赏他的奇志,另外也希望他能像德国毛奇将军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奇志。历史证明,毛泽东实现了他的奇志,不但为中国人民立了奇功,还在世界上创造了奇举。“一马”、“五马”和“三只兔子”新文化运动时期,流传着两则以生肖为绰号的故事。一则是马寅初、马君武“一马”和“五马”的故事。一则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只兔子”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都很有趣。马寅初和马君武是我国两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两人曾同在中国公学工作,当时马君武任校长、马寅初任教师,两人感情很好,常在一起交谈。有一次,闲谈中两人互问年龄,马君武知道马寅初是光绪壬午年出生的,生肖属马,就戏对马寅初说:“我姓马,你也姓马,不过我是一马,你是二马。”马寅初听后笑道:“你说我‘二马’,实际上我远远不止二马,我还是五马呢!”马君武问:“怎么是‘五马’?”马寅初说:“我是壬午年农历五月初九日午时出生的,五月是午月,初九日是午日,再加上午时,年、月、日、时都是午,习俗以‘午’属马,这样,连同我姓马,就有五个马了。”马寅初刚说完,多才博识的马君武马上说道:“古人称太守为五马,那么你是‘马太守’了。”马君武用“马太守”戏说马寅初,不仅续接得贴切有趣,而且还有深刻的含意。东汉时会稽有一位叫马臻的“马太守”,为人正直、勤政爱民、不畏强暴,治理鉴湖水利有功,后因触犯皇上被杀害。马君武借此赞扬马寅初耿直敢言的无畏精神。后来,这事被传为佳话。两人也从此有了以生肖命名的“一马”和“五马”的绰号。更有趣的是,后来“五马”又有了发展,那是20世纪的50年代,马寅初因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受到批判。有人诬蔑他是英国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马”,马寅初据理反驳,义正词严地说:“我这匹‘马’,是马克思的‘马’!”这样,马寅初又多了一“马”,由“五马”变成“六马”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他采用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延聘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到北大任教,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旺的最高学府。他请陈独秀来北大主持文科,请胡适来北大任教授。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学改革;胡适主张运用白话文,强调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他们三人当时影响很大,都是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因为又都是属兔的,所以,人们称他们是北大的“三只兔子”。三人虽都属兔,但并不是一年生人,蔡元培生于1867年,陈独秀生于1879年,胡适生于1891年,依次相差一轮。胡适最年轻,来北大时还不到30岁,所以,当时人们戏称:“北大添个青年人,玉兔常伴月照明。”他们经常休息的地方也因此得到一个“兔园”的称号。有趣的是,当时北大校园里不光他们这三只“兔子”有名,还有三只有名的“兔子”,他们是朱希祖、刘半农、刘文典。朱希祖是1879年己卯年出生的,与陈独秀同年,刘半农和刘文典是1891年辛卯年出生的,与胡适同年,这五人当年都是北大著名的教授。当时北大校园有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说法,那是将胡适、刘半农、刘文典叫着“小兔子”,将陈独秀和朱希祖称作“老兔子”。实际上,称陈独秀和朱希祖为“老兔子”是不合适的。因为北大的“老兔子”是蔡元培,陈独秀和朱希祖只能称“中兔子”。当时北大老师的休息室是每人一间,因他们被人称作兔子,所以,他们的休息室也被人称作“卯字号”。这么多“兔子”名流齐聚北大,既是一种趣事,也说明北大人才济济。鲁迅与绰号鲁迅这位语言大师对绰号也很有研究。在他文章里,随处可见幽默精彩的绰号。如人们所熟悉的“阿Q”、“豆腐西施”、“假洋鬼子”、“九斤老太”、“孔乙己”、“小D”等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在生活中也常常使用绰号,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很幽默的人,爱开玩笑,也爱给人起绰号。他曾给弟弟周健人起过“谗人”、“眼下痣”的绰号,还给房客沈四太太起过“肚子痛”的绰号。这是因为小时候他们冬天吃冰,受到沈四太太的阻拦,说吃了要肚子痛,结果遭到母亲的责骂。上学时,鲁迅给一个好哭鼻子的女同学起过一个“四条”的绰号,意思是眼泪鼻涕一块流。他还给夫人许广平起过“乖姑”、“小刺猬”、“害马”等多个绰号,当然,这些绰号都是表示亲切之意。鲁迅自己有个绰号叫“白象”,便给儿子海婴起了个绰号叫“小白象”。海婴出生时,他还专门将他抱在怀里,唱起了小象儿歌:“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在日本留学时,有一个同学面大多须,鲁迅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熊”,有时还当面叫这个同学为“熊兄”。在北大教书时,有一位青年教授留了个学生头,在教授中很突出,鲁迅便称其为“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时,新上任的学监夏震武无礼于教师,鲁迅等教师对这位学监不明时务、冒然逞强的做法很愤怒,便给他起了一个“木瓜”的绰号。这位学监辞职后,鲁迅和许寿裳等教师还专门合影一张以示纪念,并称这次行动为“木瓜之役”。鲁迅所起的这些绰号风趣幽默,充满了情趣。鲁迅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别人也给他起过不少绰号。鲁迅小时候,身材短小,但却灵活好动,动作敏捷利落,邻居为此送他一个绰号叫“胡羊尾巴”。“胡羊尾巴”在绍兴话中,含有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意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对中国留学生将长辫子盘在头顶、压在帽下的做法很厌恶,他在和同学们谈起这种打扮时说,帽子被顶得高高耸起,就像富士山一样。同学们听到这种描绘都忍不住地大笑起来,都为他这个“富士山”的比喻叫绝,有一同学就此称鲁迅为“富士山”。这样,鲁迅便有了一个“富士山”的绰号。鲁迅还有一个“猫头鹰”的绰号。鲁迅的朋友在回忆中说,鲁迅在大庭广众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偶尔说两句,笑两声就很引人注意。衣冠上,他又一向不注意修饰,毛发蓬蓬然的。所以,有人就给他起了个“猫头鹰”的绰号。鲁迅似乎很喜欢这个绰号,他自己就曾亲自画过猫头鹰。他曾说,中国是个喜好吉祥,欢迎喜鹊,忌讳恶兆,讨厌乌鸦、猫头鹰之类不祥之物的国家,从来就有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而鲁迅却偏偏要像猫头鹰那样,“即使睡着,也要睁了眼看”。所以,这一绰号对鲁迅来说是非常贴切的。另外,前文所提到的“白象”,这个绰号是鲁迅的好朋友林语堂给他起的。林语堂说,鲁迅是“一头令人担忧的白象”。鲁迅夫人许广平解释说,大多数象是灰色的,白象非常少,所以就显得非常珍贵,非常特别,也正是因为特别,所以令人担忧。鲁迅很喜欢这个绰号。他给许广平写信时,常常在署自己名字的地方画一头大象,以大象为名,而且不同的信中,所画的大象的形象也不一样,有时是抬头翘鼻的大象,有的是低头垂鼻的大象,以此表达自己的心情。前面提到,他还为自己的儿子海婴起了个“小白象”的绰号,据柔石日记所记:“鲁迅还说,人应该学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我很感谢他的话,因为我的神经末梢是太灵动得像一条金鱼了。”由此可知,鲁迅喜欢这个绰号,是欣赏大象的宽厚和坚韧的精神,愿像象那样生活和战斗。张大千的美称有多少张大千是享誉中外的大画家,不仅中国人对他无限崇拜和敬佩,外国人也视他为画神,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对他,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赞誉之称不计其数。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大千和他的二哥张善子就已名闻画坛,被人誉称为“蜀中二雄”。张善子以画虎闻名,他爱虎、养虎、画虎,人称“虎痴”,张大千当时以画水仙闻名,他的水仙画画得清秀传神,时人称他为“张水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张大千开始了对以石涛艺术为中心,连同八大山人、石溪、唐寅、徐渭、陈淳等人的研习,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张大千对石涛尤为推崇,他用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石涛的绘画艺术,他把石涛的艺术比喻成万里长城,恢宏而又伟大。这期间,他模仿石涛的画,已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有时连名家也分辨不出真伪。所以,人们送他一个“石涛专家”的绰号。30年代,他的艺术更趋于成熟,工笔、写意,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名气也越来越大,与已经成名的齐白石齐名,有了“南张北齐”之称。不久,便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教授。徐悲鸿曾盛赞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40年代,张大千赴敦煌临摹石窟壁画,在这里,他远离城市,过着艰苦的生活,专心临摹长达三年之久,敦煌壁画艺术给了他营养和力量,也给了他灵感,使他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开始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气势非凡,而且画中有诗,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作“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1949年,张大千赴印度展出书画,此后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并在世界各地频频举办个人画展。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人们被他精美无比的作品所感染,尤其是被他那独创的泼墨山水的奇伟瑰丽,和天地交融的气势所折服,人们为他高超奇妙的绘画艺术叫绝,称他是“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也有人将他比作毕加索,称他是“东方的毕加索”、“东方之笔”。周璇之名也是绰号周璇是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和歌唱家。周璇本名苏璞,1919年出生在常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苏璞童年经历非常悲惨,3岁时被她抽大烟的舅舅拐骗到金坛县的王家,后又被送给了上海的周姓人家。12岁时进了上海明月歌剧社。当时,她叫周小红,几乎是一个文盲。但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剧团里的人们都很喜欢她,给了她很大帮助,加上她天资聪慧,进步很快,演技有了很大提高。有一次剧社演《特别快车》,主演因故没能出场,导演让她顶上去,结果她表演得非常成功,其艺术才能初露头角。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不久,周小红在一次演唱会上演唱了爱国歌曲《民族之光》,唱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歌中“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这一句,她唱得格外坚定有力,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社长黎锦晖也被她的出色演唱所感动,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上海妹子了不起,依我看,你就叫周旋吧!”小红也很喜欢这歌词。从那以后,“周旋”这个歌词就成了她的绰号。人们不再叫她周小红,开始叫她“小旋子”,后来,“周旋”这个绰号便成了她的名字。她转入电影界后,在拍摄《风云儿女》时,有人建议她用“璇”代替“旋”,“璇”与“旋”同音,既保留了原来的发音,又含有纯洁如玉的寓意。她认为这一建议很好,于是正式改名周璇。周璇16岁那年,被电影艺术家袁牧之选为《马路天使》女主角。她在这部电影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上海旧社会底层贫苦歌女的艺术形象,受到人们赞赏。尤其是她的歌唱得“又甜、又松、又柔”,“如金笛鸣,沁入人心”,更受人喜爱,于是人们给了她“金嗓子”的美称。这个赞美她甜美歌声的绰号,伴随着她的艺术生涯传遍海内外,也使她成了当时最具影响的歌唱家和电影明星。但正当周璇艺术青春绽放光华时,却连遭厄运。先是夫妻不和,她1937年结婚,婚后发现丈夫对她并无感情,而且不断在经济上对她欺诈,后费尽周折才于1940年离婚。抗战胜利后,她又被人怂恿去香港拍摄《清宫秘史》,受到恶势力的包围,精神和生活上都受到摧残和欺骗,曾一度精神失常。1950年,她在朋友的关心下,回到上海,曾参加电影《和平鸽》的拍摄,正当其艺术才华得到重新绽放时,却不幸于1957年患脑炎病逝,时年还不到四十岁。(选自《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张壮年 张颖震 编著/)

5.中国名人爱情故事 篇五

6年后命运再度将三毛带回马德里。这天,有位朋友打电话给三毛:“快来,搭计程车过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的三毛匆匆赶到朋友家。朋友神秘地让她把眼睛闭上,三毛只觉得一双温柔的手臂把她整个儿抱了起来,张开眼一看,哎呀!不得了,竟是那位身材高大、长满胡须的、她当年的小朋友——荷西。两人热烈亲吻、拥抱后,荷西把三毛带到自己的屋内,满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让三毛惊呆了,6年来,荷西一直惦恋着她。三毛感动至极,对自己说:“这一生我还要谁呢?”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温馨和情趣。三毛说堵塞,“因为幸福满溢而怕得悲伤”。悲剧果然降临,在一镒意外事件中,潜水员荷西过早地离开三毛而去,痛不欲生的三毛几次试图自杀,终因亲情难舍而止步。然而,数年后三毛还是自缢于医院,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1.近代名人爱情故事

2.古今中外名人爱情故事

3.感人的名人爱情故事3篇

4.名人经典爱情故事

6.中国现代名人爱国故事 篇六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顿时哑口无言。

本来这位记者是想挖苦“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呢”?结果周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

7.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篇七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反叛,风险至大也!不要说是在封建王朝,就是在现在的民主国家,弄不好也有牢狱之灾。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韩信却没有严格作好__。事情正在准备中,他却要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偷偷向朝廷告了密。鉴于韩信的威名,留守的吕太后不免有些紧张。

还好,此刻还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韩信军事才能的伯乐,历史仿佛注定又要要他来毁灭这匹千里马。萧何定计,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的消息,按例,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司法程序了,特事特办,干脆利落,吕太后一声令下,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对于名人离开这个世界去远游时留下的遗言,我们臃肿的历史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反正内容已是那么庞博了,再多几行字又何妨,何况韩信又是那么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记。于是,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带着复杂的感情记下了下面的话:“信之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在人生最后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想到蒯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当初若是听了蒯通的话,以他的实力,也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发号施令的人了。最是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建立了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然要死在一位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事已至此,又有什么法子呢!思绪一转,如同他一生中那位唯一的对手项羽那样,也如同迷信天命的无数中国人那样,他长叹一声,将这无法接受的一切归之于上天的安排,黯然上路……

平心而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虽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彰美,不隐恶”,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即以他写楚汉相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而言,写刘邦,他写了他的知人善任、宽宏大量,也写了他的粗鄙言行,无赖嘴脸;写项羽,既写他屠城纵火的残暴、刚愎自用的愚昧,也写了他对下属和士兵的仁爱关怀、对敌人作战的英勇无敌。

饶是这样,后人还对他不太满意。有人就在和县的霸王祠题联说到“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那意思是说他在写项羽时有歪曲英雄的嫌疑。没办法,谁叫你老人家是千古大史家呢,高人就要高标准要求嘛!回过头来再说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在书中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的,是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人物。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的赫赫武功,而对他功成名就直到谋反被杀,则只是泛泛而写,三两下就收了尾,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韩信的欣赏之情。或有人言,风云年代有事可记,当然要重点记述,天下已定时无事可记,自然要简单、平淡。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韩信这么一位叛逆之臣,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使得封建史家无法绕开,但如果一味站在正统的立场,则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其谋反的事情上,假使作者再缺点良知,完全可以往里面添点油,加点醋,甚至篡改史实,掩盖真相。那样的话,韩信就是一位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了。

8.现代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篇八

中国军事人物——叶挺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1924年底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率团参加了北伐战争,后升任为副师长、师长。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同年底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扣押。1946年以党中央营救获释。由重庆赴延安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9.朱德的故事精选 篇九

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因无后代,遂领养朱德为嗣。这样朱德又多了一位养父和养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以86岁高龄辞世。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

10.中国名人经典励志故事 篇十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滨滨的病情不见好转,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万般无奈的刘白羽只得让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儿子回家。母子俩回北京的当天下午,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

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其实他们非常了解滨滨的病情,都在为他担忧,生怕路上发生意外。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轻轻地抚摸。萧珊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望着桌子上的电话。突然,电话铃响了,萧珊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话筒。当电话中传来汪琦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北京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传来,刘白羽承受不了,于是携夫人萧珊专门前来陪伴他。当两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上一篇:联社理事长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摄影函授毕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