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征文

2024-08-31

乡贤征文(10篇)

1.乡贤征文 篇一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正是我们青峰中学的老校长—杜光文最真实的写照。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对青峰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诗词歌赋,颂不完青峰人民对您无限的崇敬。虽然时隔多年,当年意气风发的老校长已经成为一位退休多年,76岁的慈祥的老人。但青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老校长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仍然评选他为乡贤。在5000多位居民中,官不是最大的,但在百姓的心目中,威望却是最高的。

时光穿越到1959年,毕业于江津师范专科学校的杜光文分配到吉安小学工作,学校领导就安排他任毕业班数学老师。区里组织统考,杜光文教班级考取了全区第一名,给他的教育生涯来了个开门红。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且更加刻苦的钻研教学。时光飞逝,1980年他调到青峰初中担任教导主任,同是还任数学教学工作。他所教的81级、82级所在班级在县统考时数学成绩均名列全县第一名。

1982年他任青峰中学校长,任校长其间,他并没有放弃繁重的教学工作,在师生眼里,它既是一位和蔼可亲,管理有方的好校长,又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有一次去上课时,由于路滑,他左手摔成了骨折。他硬是没住一天院,吊着绷带来给孩子们上课。学生老师都劝他回家休息几天,他都拒绝了。他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可不能出岔子,影响学生的复习!

在杜校长的领导下,青峰中学教学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上世纪80年代,永川县办学体制分为县、区、乡三级,县里有重点中学,区里没单设中学,乡里则只有初中。当时。初中毕业生以考上中专或中师为梦想,即使是单设中学,一个班能考上一两个就很不错了,还包括复读生。但是,青峰初中每年却能考上几十个,远远超过了单设中学。作为一个乡初中,不能说是一个奇迹,连续几年都这样,永川区城区和周围区乡的学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园自己的人生之梦。就是他——杜校长,创造了青峰初中的鼎盛时期。由于他的教学业绩突出,青峰初中连续7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杜校长连续7年被评为先进个人。他担任了四届青峰镇人大代表,一届永川区代表,两届重庆市人大代表。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还算尽职的老师师,勇敢地扛起了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他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虽然杜校长已经退休二线多年,但他拒绝搬进生活设施齐全的城里的小区,仍然居住在青峰中学的教师宿舍里。看着孩子们开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在操场上和老师及现在的校领导交流,谈心,对他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在杜校长的带领和感召下,现在的青峰中学仍然雄风不减当年。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明显,还有史以来诞生了第一个永川区的中考状元!这在乡镇中学是从来没有的。

杜校长,你是我的恩师,更是全镇人民心中的楷模。您用实际行动向我诠释了人生的价值,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虽然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是您是我最好的的老师,更是青峰人民心中永远的校长。一轮轮红日升起又落下,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祝福您,敬爱的老校长!一个迸射火花的身躯,肩挑着一个传诵至今的壮举,青峰人民的明天因你而灿烂辉煌!

2.乡贤文化研究综述 篇二

俞佳奇

摘要:乡贤的内涵从其产生至今有着丰富的历史韵味和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贤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当今乡贤应该适应其新定位,来融入新时代,传承并发展乡贤文化。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总结并归纳其中观点,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贤;文化;研究综述

祭祀乡贤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孔融首创了祭祀乡贤的形式。范晔《后汉书》记载:‚孔融为北海相,郡人甄士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1]《辞源》称此为祭祀乡贤之始。[2]宋元时期,乡贤和名宦被称为先贤,混祀在一起。‚乡贤‛一词,文献中出现较迟,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殁后,其地公举乡贤。‛[3]然而乡贤祭祀的混杂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万历野获编》还有一则记载‚成化中,给事王徽将死,戒其子曰:‘乡贤甚杂乱,吾耻居其中,切不可入。’‛[3]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来,为了使统治名正言顺,便开始加强礼乐教化,其中的重点就是完备天下祀典。以后明朝历代皇帝仍然重视乡贤的祭祀活动。成化、弘治时期,乡贤祠和名宦祠逐渐分开,乡贤的祭祀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清代沿袭明代祭祀乡贤制度。‚明清时期,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2]

一、解析乡贤内涵的时代变化

张玉娟认为明清时期的乡贤是本地德行著闻之人,按照不同的标准具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品德高尚的乡贤,二是风节著闻的乡贤,三是文章显著的乡贤,四是政绩卓著的乡贤。[4]在乡贤身份的分析上,赖功欧、刘军通过故绅和乡贤之间的比较,认为故绅和乡贤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乡贤就是士绅、绅士。地方绅士指的是介于国家政权(官方)与地方社会(民间)之间,身份、地位不同于一般民众,而可以对地方事务发挥影响力的个人或家族,而乡贤则被囊括在这一概念中。[5]余新忠、惠清楼认为乡贤是指在地方社会居于领导地位或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绅士‛一词并不足以涵盖明清时期的地方民间社会力量,平民未必不能成为乡贤,相反,绅士也未必一定是乡贤。大体而言,乡贤可分为绅士与平民两部分,其中绅士又可分为取得举人以上功名或为官在知县(或相当于知县)以上的中上层绅士和以生监为主体的下层绅士。平民乡贤主要由读书人、技艺人、商人和一般劳动者组成。虽然平民乡贤的份量不容忽视,但总体上绅士的主导性仍无法撼动。[6]在乡贤概念的强化上,魏峰认为其与地方社会势力成熟程度的差异有关。他通过对宋代地方先贤祠祭祀对象的分析,说明宋代地方先贤祠在选择祭祀对象时,并没有把受祭者与他的里籍的联系作为首要条件,而受祭者的声望或学术背景则是决定性因素。可是,到了明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地方乡贤祠受祭者的籍贯成为决定因素。地方先贤祭祀从宋代的先贤祠到明代的乡贤祠的变化,反映的是宋明两代地方社会势力的强弱差异。[7]王泉根认为‚乡贤‛是指在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从当代乡贤研究的现实需求与观念出发,‚乡贤‛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道德与才能的层面,而扩展到‚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8]胡彬彬认为现在乡贤的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了,有文人学者,有政府退休官员,有企业家,有科技工作者,有海外华人华侨等等。他们视野开阔,交游广泛,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对于哺育自己的家乡念念不忘。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他们经过了社会的锤炼与磨砺,成为社会上的精英分子。[9]王先明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贤是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的尊称,是对去世者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也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乡贤是扎根于乡土社会文化的力量,在动态的历史进程和特色不一的地域文化中,其认同的标准和资质或有所差异,但其一定是乡里德行高尚,且于乡里公共事务有所贡献的人。某种意义上,它与乡绅的概念具有较多的重合性。在今天,‚新乡贤‛是一个具有榜样性的社会群体,一定意义上他们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实践者。他们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引领力量。[10]

二、探索古代乡贤的积极作用

乡贤在明清时期作用巨大,张玉娟认为乡贤在居乡期间推行各种义举,譬如设义仓、建义田、设义学、课学子、建桥、修路、救灾、助婚助丧、开渠修学、学医救人等诸多方式,促进了乡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居官为民、居乡利民的崇高精神为明清社会文化发展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乡贤的祭祀又有特殊作用,清代前期为了稳固新生政权,对明朝人的祭祀十分普遍,既能安抚人心,又能激励风俗。[4]赖功欧、刘军认为乡贤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公共领域体现于官绅权威的在地共生,绅士在国家与民众的之间充当着关键的中介角色,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在施善救济体现于绅士权威的社会渗透,由于传统基层政府财政的短绌,皇帝的‚赈恤‛没有办法被民众切实体会,从而发展出一种‚官绅会办‛社会救济体系。可以说,地方社会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非正式的绅士权力网络,而在某些时候,地方政府甚至可以不受中央指挥,而直接与地方绅士合作处理公共事务。[5]赵克生通过乡贤祠与名宦祠的研究,认为其具有教化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扶翼圣门、彰显人伦。二是激励后人追踵前贤。人们对先贤功德事迹的熟知,自然会产生景仰追慕之情,把先贤作为人生之楷模,起着引领、表率的激励作用。三是化民导俗。各地建立名宦、乡贤祠的最终目的仍是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使地方上的道德风尚符合儒家礼治的政治目标。[11]田冰、张玉娟通过乡贤祠分析乡贤的作用,认为乡贤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化百姓,乡贤以身作则,在道德上作出表率,通过推广礼教,宣传伦理,旌德扬善,惩恶规过,表率示范等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善社会习俗。二是教化士人,士人在学宫中学习,能够直接接触到乡贤与乡贤祠,春秋祭祀乡贤祠时诸生可以随同祭祀,身临其境的观感自然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三是促进百姓、士人、乡贤的转化,先是使百姓转化为士人,进而使士人转化为乡贤,而乡贤祠架起了百姓、士人通向乡贤的桥梁。[12]毛国民认为乡贤的作用在于治理乡村,他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从王安石变法一直延续至清代。在乡村治理中,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作为了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主要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并将其称为‚古代乡绅宗族治理模式‛,乡贤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发挥作用。[13]张会会以浙江金华浦江郑氏为例,认为明代乡贤传‚孝‛的书写形式分为两部分,即明代以前孝子的‚哭亲守墓‛模式与明代孝子的‚现世奉养‛模式。明代‚孝‛的书写已经渐趋摆脱激烈性的‚哭亲守墓‛模式,开始转向现世性的孝亲敬亲模式,平庸化的孝行,家族内部孝的传承被强调并行诸文本。乡贤传中作者所传达的教化思想,通过乡贤传的刊刻、传播进而影响了乡里‚孝‛的实践,因而乡贤的教化作用便体现其中。[14]胡彬彬认为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的熏陶,始终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如兴修水利、创办书院、赈济灾民等等,或独自捐资,或联系众乡绅共同组织,或与地方政府合作。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力,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府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儒家的‚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着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秩序。[9]

三、寻找现代乡贤的创新之路

王先明认为‚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环境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中,获得了属于自己时代的新内涵,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新乡贤‛文化建设,既是传统乡村社会型塑的‚尚贤敬德,奋进向上,造福桑梓‛人格品德的传承,也是其传统品格在当今核心价值观层面上的提升和高扬。在各级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主导下,他们将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引领力量,将在传统文化的底色和现代文化的主色交融中,描绘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特色。[10]王泉根认为乡贤文化的开发、研究有着多种形态,总的特征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第一,乡贤文化研究发掘、整理与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区域文化史料文献,对促进本地区的方志文化、地域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与参考资料。第二,乡贤文化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视角与跨学科、跨行业的研究方法,深化了本地区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文化研究的良性发展。第三,乡贤文化研究从人出发,由人及物,发现、抢救、保护了许多珍贵的乡贤故居、遗址、文物,为研究和光大区域文化提供了实证,增加了区域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第四,探讨乡贤精神,弘扬乡贤精神,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第五,联络当代乡贤,凝聚乡亲乡情,发挥乡贤文化在民间‚外交‛中的精神纽带作用。第六,将乡贤文化作为弘文励教的精神资源,传承乡贤精神,提升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8]毛国民认为借鉴古代乡绅宗族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农村社会实际,并吸纳现代社会管理的智慧,缘人情而顺人性地创新农村治理。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模式,其性质是以农村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有益补充。其主要职责是调解邻里纠纷、协助兴办公益事业、协助村民自治等。乡贤理事会模式具有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际有效性。[13]胡彬彬认为乡贤文化不仅能增强认同感,而且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文化理念。当大家了解这些人的时候,无形之中,传统文化理念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浸润陶冶了一大批人。对于家乡的记忆,对于乡愁,对于落叶归根等传统村落文化,就是从对这些乡贤的向往开始的。村落文化重建,乡贤不能缺席。当今社会要广泛宣扬乡贤文化,呼唤乡贤回乡,将自己毕生所学及所有奉献家乡建设,反哺故园,造福一方,更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教化乡里,感召乡亲。[9]贺佃奎通过对共同富裕途径的思考,认为将农村自发的乡贤松散组织加以规范,动员本地农村成立乡贤理事会,并采取多种方式发挥乡贤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乡贤理事会是实现农村由先富带动后富的重要组织形式,乡贤发挥作用的机理仍然符合人性的需要,符合市场交换的基本规则,即社会以一种荣誉尊崇地位换得乡贤的经济及智力的支持和付出。为更好地发挥乡贤的作用,建立乡贤荣誉礼遇制度很有必要,而‚绅士‛称号的授予是尊重乡贤、激励乡贤更好奉献故土的良好方式。[15]

参考文献:

3.弘扬乡贤文化的现实途径 篇三

乡贤是身边的道德典范,是乡味浓、接地气的“乡土教材”。民间固有形成的乡贤文化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记住乡愁的精神纽带,具有思想性、文化性、先进性以及榜样力、亲和力、凝聚力。

重视弘扬乡贤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乡贤文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涵育文明乡风,益处多多。既有利于弘扬乡贤文化,可以用乡贤文化教育激励更多的身边人投身践行乡贤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来,形成新风尚;又有利于人们传承、共塑良好家风,润泽下一代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有用之才;还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社会进步。

当前,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注重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贤文化,以及充分发挥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造福于乡民的“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学习乡贤,争当新乡贤、文明人、好公民,也具有一定现实教化意义。

乡贤文化进厅堂,涵育重德家风;乡贤文化进课堂,培树崇文学风;乡贤文化进讲堂,引导清明政风;乡贤文化进礼堂,淳化质朴民风。我们要坚持以德为先,贴近实际,多措并举,以创新载体为抓手,以提升群众道德文明素质为目标,扎实推进乡贤文化“四进”。

自古以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乡土情怀,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的乡贤文化,一直是为人们所公认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今天,传承弘扬乡贤文化,应当成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讲公德、讲文明、树新风、爱公益、做好事,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弘扬乡贤文化,厚植乡贤文化,激发乡贤情愫,焕发进取力量,需要地方党政部门合力齐抓共管,把推进措施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实效上,真正做到让乡贤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工厂、进单位,使乡贤文化成为大众化乡土教育的好文化、成为人们感念不忘的好文化、成为引领推动社会进步的好文化。同时,要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好人创评活动,让身边可亲、可信、可爱、可学的“新乡贤”多起来。

4.乡贤新春座谈会简报 篇四

鹿原为躯,灞河为魂,蓝田变化融入灞水,蓝田变化镌刻鹿原。乡贤代表们先后到灞河产业带、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白鹿原影视城实地感受家乡新貌,深刻感受着全域旅游发展给蓝田带来的发展变化。当随行工作人员介绍总投资42亿元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和民生工程的灞河生态产业带时,乡贤们对蓝田县委、县政府整合灞水鹿原生态文化资源,搞惠民开发建设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对蓝田发展充满信心。

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大家走古街、进店面,感受家乡文化散发出的新鲜活力。站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观景台,灞水长流,家乡全貌尽收眼底,乡贤代表们连声称赞。随后,共同种下象征饮水思源、共谋发展、合作共建的“思乡林”。

在白鹿原影视城,一位代表说“发现美丽陕西的评选结果出炉,白鹿原影视城荣获陕西最佳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奖,这是对蓝田旅游的.巨大肯定,咱蓝田就应该这样‘挖掘文化,依托文化,弘扬文化’,一部《白鹿原》、一座影视城,蓝田乘上了文化旅游的高铁客车”。

座谈会上,大家观看了《蓝田县城市形象宣传片》,县招商局介绍2017年蓝田重点对外推介项目。县委副书记任涛号召广大蓝田乡贤反哺家乡,关注、支持蓝田建设,传播蓝田好声音,汇聚蓝田正能量,为蓝田建设箴言献策,推动蓝田追赶超越。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彤介绍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的情况。乡贤代表们结合自身所处行业对蓝田发展建言献策。

蓝田鼓励在外乡贤回归,关注蓝田发展,分享蓝田发展,传播蓝田声音。深入挖掘《吕氏乡约》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研究制定更符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的《蓝田新乡约》,并通过“立约、传约、践约”把“乡约”延伸到乡村管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落实落小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让乡村管理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乡村既是美丽乡村又是旅游景点正成为蓝田旅游的一大特点。乡村旅游正在成为蓝田全域旅游的主战场,“乡村让蓝田更美好”理念已深植人心,全县涌现出了安村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洩湖簸箕掌、灞源青坪、蓝桥野竹坪,小寨董岭等乡村旅游示范村。

近年来,蓝田先后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第三批旅游示范试点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试点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

在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2017年,蓝田将以“五个”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打造铁军队伍为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办好“十项惠民实事”,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树立五星级服务员和“店小二”服务意识,时刻保持奔跑状态,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书写追赶超越蓝田答卷,推进“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建设。

5.申论精选:让乡贤唤醒农村发展 篇五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为呼唤乡贤返乡出谋划策,但效果不一。其实,“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只有抓住人心才能留住人才。我们呼唤乡贤返乡正是希望依靠他们给传统农村带去激励,唤醒农村人才造福乡梓的心灵。

乡贤是连接传统文化与先进文明的纽带。乡贤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认识深入。一方面,他们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故土,对传统乡村的“人情世故”了解透彻;另一方面,外出的拼搏让他们增长见识,对先进文化有所了解。改革开放初年,部分地区推行科技种田,虽有农技人员下乡宣传,但昔日的“种植大户”却不屑一顾。这种抱残守缺的做法正是源自传统乡村对先进文化的抵触心理。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真正实现地方治理的不是知县、律法,而是乡绅、乡贤阶层。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阶层瓦解,但传统乡村对其所传达的人格和知识的尊重心理并没改变。其实,“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今天的乡贤历经坎坷取得成功,他们的经历正是村民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带动和新乡贤成功的示例,可以更好地将先进文化引入传统农村。

乡贤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领头羊”。我国城镇化工作不断推进,但由于资金不足、缺乏引领导致传统乡村中的特色文化无法同现代经济完美结合。其实,外出创业的乡贤大都心系故土,明末战乱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这些农民虽然远离家乡,但致富后仍不忘故土,返乡修桥铺路者比比皆是。对农村来说,修桥铺路的善举对农村发展虽然不无小补,但能够真正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才是改变家乡面貌的治本良方。“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乡贤返乡可以带来充足的资金,凭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确定发展的方向,而对乡村的热爱更会让他们引领农村经济共同发展。

乡贤是提升农村精神的“增长剂”。古代的乡贤是读书中举的缙绅,今天的乡贤是考学创业的能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乡贤的点点滴滴正为农村精神发展做出良好引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初大学士张英的桐城故居被邻居挤占,家人入京告状,张英作为桐城乡贤没有以势压人,而是让道三尺感化邻居。这种宽广的胸襟感染出桐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情操。当前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享乐的思想正在破坏传统农村的道德氛围,只有依靠乡贤做出榜样,才能真正确保传统农村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

6.乡贤会成立20周年讲话稿 篇六

大家好,我代表几位在外谋生宗亲,言发几句,首先向亲临指导的长布镇党委李永浩书记,镇长及各位政府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几位在外谋生的宗亲,受蒲江陇西乡贤会的邀请,带着十分高兴的心情回来,荣幸参加今天的奖学大会,并给了我们那么高的荣誉,深感受之有愧。谨此,我们非常感谢乡贤会的全体父老和在职理事们,您们辛苦了!今后我们同样一如既往,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和大家一道共同为我们的蒲江陇西乡贤会事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让乡贤会的奖学精神,发扬光大!

蒲江陇西乡贤会风雨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奖学之时,此时,回忆起当年,在退休老干部李炳华、李建培;还有健在的李学思、李岳林等几位老前辈召集下,发动全体会员集资和各位乡贤的捐款,创建了本会,来激励蒲江李氏小家族的后辈学子,发奋读书,学好知识,多出人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贡献人类,为宗旨的奖学之路!能走到今天了不起,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充分证明了我们当时走的路是对的!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小家族的团结精神。历届理事们无私、无怨、无悔、尽忠尽责的付出,和各位乡贤志士的慷慨解囊,终于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肯定,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7.乡贤新春恳亲座谈会简报 篇七

借举办恳亲会力促“回归工程”

那务镇借春节这个黄金时刻,举办恳亲座谈会,召集本镇外出乡贤、知名人士参加,主题是以会议形式为平台,以项目推介为载体,让镇委、镇政府与外出乡贤之间进行有效资源良性互动,旨在加深大家了解,增进感情,畅谈友谊,交流经验,携手共进,发挥外出人士的优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谋那务发展大计,建设新农村,建设幸福家园。

会上,那务镇委领导向各位外出乡贤介绍了全镇在上一届恳亲座谈会上提出的各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并就今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今年“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二个不变,增强三个意识,实现四大突破,促进五项工作”的总体发展思路,并表示今后将继续强化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全程跟踪服务,改善投资环境,为各位投资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同时,他恳切希望各位那务籍的乡贤们今后多为家乡提供信息、多为家乡介绍项目、多宣传家乡,多到家乡投资置业。

新年提出项目工程鼓舞民心

令外出老板们尤其感兴趣的,是那务镇所推介的“五项工程”,包括:城镇文化娱乐活动中心项目、县道那岭线穿镇街道改造成30米那务大道工程项目、重建幸福大桥工程、那务商业步行街建设项目、那务宝树水库自来水工程项目,这些充满美好前景的民生工程项目,引起外出老板的高度关注。

乡贤纷纷表态投资家乡建设

8.在XX乡贤新春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乡贤: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举行XX乡贤新春座谈会,我感到十分高兴。可以说,这是一次众人期盼、众望所归的座谈会,是一次精英云集、名流荟萃的座谈会,是一次乡音盈耳、亲情洋溢的座谈会。在此,我谨代表XX镇委、镇政府对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座谈会的各位乡贤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多年来关心、支持和帮助XX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XX人勇敢地走出去,凭着超群的胆识,争先的气魄,聪明的智慧,在各行各业都开创了一番事业。更可贵的是我们XX乡贤在自己创业成功后,虽然生活在外、创业在外、成功在外,但是情系家乡,多襄善举,以各种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帮助家乡发展,使我们的家乡焕然一新。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无不凝结着大家的辛勤汗水。

各位领导、各位乡贤,XX过去的进步得到了大家的帮助,XX未来的发展更需要你们的支持。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乡贤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帮助家乡,多为家乡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多为家乡牵线搭桥、引路出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9.乡贤征文 篇九

泗阳县新袁镇针对基层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深入挖掘用好乡贤资源,强化镇、村二级乡贤调解委员会建设,凝聚乡贤人士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参与到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当中,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泗阳添砖加瓦。

一是简化选拔机制,将乡贤请进来。乡贤在新时代的农村建设中承担着很多重要任务,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便是其中之一,如何让来源于基层的乡贤参与到人民调解员的队伍中来?该镇简化乡贤选择的程序和步骤,尽量做到有矛盾,请乡贤;没有矛盾,不扰乡贤,让乡贤更加自愿、自由、灵活的参与到矛盾调解的队伍中。

二是优化培训机制,把乡贤定下来。基层矛盾各式各样,张家长李家短,为了让乡贤能够更加有效、熟练的化解矛盾纠纷,该镇积极制定培训方案,邀请县调解委员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乡贤进行矛盾纠纷化解技巧与知识的专业化、系统化、实战化的培训,从而提高了乡贤化解矛盾纠纷的效率,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三是规范乡贤管理,助力法制宣传。制定出台“乡贤工作室”管理办法,实施矛盾纠纷解决登记台账制和副本保存制度,做到事事有登记、人人可翻阅、件件可追溯。以“乡贤工作室”为平台,公开乡贤联系方式,开通法律咨询热线,今年以来,先后接受土地纠纷、征地拆迁、婚姻纠纷、财产纠纷等法律咨询160余次。将乡贤参与调解的成功典型案例编辑成教材,进行学习交流,充分发挥“乡贤工作室”在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普法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依托乡贤文化,助力信访化解。该镇揪住信访积案化解这一“牛鼻子”不放松,充分发挥乡贤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和德高望重的乡里威望,探索将乡贤引入信访化解工作。对于包案化解和会商化解后仍未息访的积案,邀请乡贤列席信访听证评议,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0.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探索研究 篇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

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给予了更加具体的指导。乡村振兴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振兴,既需要大量的政策和物质资源的支持,同样需要大量具备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城市由于能够提供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各行各业绝大多数的优秀人才,导致农村建设缺乏人才,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瓶颈。由此,乡贤的力量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呼唤乡贤文化回归也成为重振乡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扮演着“桥梁”“智库”“楷模”等角色,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新乡贤文化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部分学者对新乡贤的定义、内涵进行探讨,以期能尽量集聚力量和利用乡贤资源。学者胡鹏辉等指出:“新乡贤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资材、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则致力于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和功用进行探索,以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效果。

学者黄海指出:“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应该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学者杨军指出:“新乡贤参与乡村协同治理时能发挥其突破体制约束、完善资源及配置机制、弥补乡村治理人才短缺等方面优势。”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已经进行的新乡贤实践活动进行了经验总结。综上,虽然学者们对新乡贤文化在多个层面作了一些探索,然而,新乡贤作为当前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文化力量的构成、对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以及自我演变和发展等新乡贤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面临一些困境和新问题,学界对此方面的探讨犹显不足。为进一步探讨新乡贤文化建设与当前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有效结合的可行路径,本文针对新乡贤文化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发展现状和特征以及新乡贤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01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在农耕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治理国家的贤臣智士都来自于乡村,他们告老还乡之后,凭借德高望重、富有才学、人脉资源丰广等优势,承担起基层的管理职能,时称为“乡绅”,也就是所谓的“乡贤”。在封建社会,乡贤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在引领社会发展、治理封建农村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乡贤的内涵发生变化,主要是指那些生于农村,成功于都市,品德、才学、成就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他们曾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资源、资金、信息、才智等方面优势,又极具乡土情怀,退休后回归故里。现阶段,所谓“乡贤”,主要指现当代社会中的贤达人士,包括那些有文化、有才识、有贤德、在乡村公共事务中有所担当的人。所谓“乡贤文化”,既包括古代乡贤留下的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更指的是热爱乡土、心系乡村发展、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塑造乡村文化的优良传

统和精神文化。在2016年全国两会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人大代表钱念孙提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这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和资源集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由于时代、环境、任务的变化,不能照搬传统的乡贤文化,因而一种有别于传统乡贤文化的新乡贤文化的建设成为了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这为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与传统意义上仅仅利用告老还乡的乡贤自发进行乡村管理的旧乡贤文化不同,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和能发挥引领作用的新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建设既是国家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期盼和强烈要求,体现了社会的共识。因而,在新形势下探索新乡贤文化,目的在于针对新乡贤在引进和使用上的困境,解决农村经济建设的资源和人才问题,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和国家复兴的伟大目标。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解释,新乡贤文化的核心是文明进步,是一种凝聚力,而这不是靠几个“少小离

家老大回”的成功人士就能促成的。“培育新乡贤文化,最关键还在人。”长期在都市生活工作,许多少小离家的官员和知识分子早已融入都市,如何让他们自愿回到乡村参与建设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怎么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考取大学之后,能够愿意回到乡村发展也是个问题。

02

新乡贤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解释材料”指出,新乡贤文化就是要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么什么是新乡贤文化的时代内涵呢?学者胡鹏辉等指出,新乡贤之所以“新”,是因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产生的环境新,产生于快速流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二是权威来源新,主要依靠其道德水平与政治、经济地位的结合而获得权威;三是治理空间与机制新,新乡贤治理的背景是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与传统乡贤文化相比,新乡贤文化的制度背景、结构组成、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功能不同。与传统乡贤文化相比,新乡贤文化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乡贤文化在发展状况和本质属性上呈现出如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作为一种应新环境、新需求而生的新事物,新乡贤文化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

作为国家顶层设计,新乡贤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些地方政府已快速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新乡贤文化的建设进行具体的导引和规范,以促进其快速发展。随之,在学界,大量的新乡贤文化研究论著不断涌现。部分学者致力于探讨新乡贤文化的渊源、内涵、范围、发展及其与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部分学者则致力于探讨新乡贤文化服务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途径、新乡贤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等;部分学者则试图总结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得失与成败之处。

第二,新乡贤文化建设在实践上初见成效。

新乡贤文化的实践最初属于乡村民间力量的自发行为,后面逐步成为了一项有组织、有目标的行动,经历了从自发到有意识发展的过程。最初,乡贤的主要成分是由于各种原因回归乡

村的城市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这些乡贤或因相对成功的人生经历,或因某方面的专业特长,时常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在乡村政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往往成为当地人敬仰和咨询的对象。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回归,毕业后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近年来,由于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和取得的业绩,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新乡贤文化的建设也由自发走向了自觉。

以大学生村官为例,其发展就经历了由自发到有意识有计划实施的过程。2008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21个省区市新选聘1.4万名大学生村官。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共6.6万人。全国共有3943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其中,独立创业的1316人,合作创业的2627人,共创办创业项目3071个,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777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9211个。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扩大,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新乡贤文化是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延续和深化。

乡贤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的的一种文化形态。乡贤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性、亲善性,被视为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的重要力量。现阶段,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新乡贤文化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从身份属性看,新乡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建设层面的具体实践者,更是体现个人层面价值观与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相连接的纽带;从行为属性看,新乡贤长期关心家乡发展,主要以投资创办实业或是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回报家乡,同时能

够自觉担负起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的责任;从价值属性看,新乡贤能充分调动一定层面的社会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能协助乡村走出社会精英流失、精神信仰缺失等困境。由此,与传统乡贤文化相比,新乡贤文化更能满足当前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也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

03

新乡贤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推动新乡贤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发展的目的正是在于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对新乡贤的积极的、正面的、统一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但文化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乡贤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社会观念、政府行为、个体行动等多方面入手,解决新乡贤服务于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第一,传统乡贤认识观念与新乡贤文化建设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中国的乡贤文化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其传统认识观念对人们的思维影响根深蒂固。

一方面,乡贤是从乡村走出的成功人士,其学识水平、道德水准和成就令乡人敬仰,但由于他们长期

远离故土,与故土的很多关系例如土地关系、户籍关系早已断裂,他们回归乡村,如无特别情况,对于乡村中的事务多抱以“旁观”态度,其参与是缺位的。而从村民视角看,也多视回村乡贤为“客体”,虽有敬仰之心,却并无心理相通之感。村民与乡贤之间疏离的关系若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将会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如期完成。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实现难度大,不仅仅是资源问题,也是人才的问题,需要新乡贤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更多地为乡村事务建言献策,甚至包括乡贤回乡自主创业,在发展乡村经济中起到带头作用,等等。可见,传统的乡贤观念认识囿于自发性,已不能很好

地服务于新型乡贤文化建设的需求。

第二,传统乡贤服务方式与新乡贤文化服务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长期以来,传统乡贤在服务于乡村的形式上虽然不断变化,但归结起来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成就为村民树立精神典范,影响村民的道德水准,激励村民努力

上进,从精神引领上为乡村服务;二是通过提建议、做参谋的方式为乡村建设服务。这两种方式虽然曾对乡村发展产生过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充分发挥乡贤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尽其才、展其能。乡贤的传统服务渠道单一,很多时候服务渠道并不畅通。服务平台缺乏、服务方式僵化单一的状况,禁锢了乡贤们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技能方面优势的积极性,无法达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调动利用一切力量的要求。

第三,传统乡贤激励机制与新乡贤文化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传统乡贤回归故里多是告老还乡,都有退隐的心理,加上又有稳定的收入,因而更希望自由自在,并不愿意过多地承担乡村具体事务。即便是他们愿意对乡村建设作出贡献,也仅仅是出于乡情。由于乡贤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传统乡贤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足。而根据人本主义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都有获得他人尊重和社会认可的心理需要,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见,传统的乡贤激励机制的缺失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不能有效地激励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潜能。这与让新乡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引领乡村建设等目标相距甚远,不符合现代乡贤文化发展的要求。

04

新乡贤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乡村是我国最广大的区域,农民是我国的主要人口,乡村问题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乡村,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建设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

和受益

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

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面对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新乡贤文化培育已被确定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途径,新乡贤文化的建设可谓刻不容缓。

第一,转变观念,培育新乡贤文化发展的土壤。

乡贤作为流动的人力资源,出生于农村,成功于都市,要想吸引他们回归故土,首先要转变消极等待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需要丰富工作形式,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他们的思想,触动他们的乡情,激发乡贤的乡村认同感,让他们产生回乡服务的意愿;另一方面要着力营建能吸引乡贤的软硬环境,让乡贤愿意服务于乡村建设、安心服务于乡村建设。其次,要扭转乡贤的“客体”观念,充分发挥其对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形成乡贤与乡民的共生融合。

此外,在社会中进一步形成尊重乡贤、重视乡贤、爱护乡贤、信任乡贤的文化氛围,培育乡贤文化发展的土壤,以利于乡贤的回归,以及乡贤安心地、积极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

第二,打破传统的乡贤界定范围,广开渠道接纳四方乡贤回归。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战略行动,需要社会群策群力。

因而,要打破传统的乡贤界定范围,扩大对乡贤资源的认知,只要是对乡村振兴有利的人才,都应当将其纳入新乡贤的认定范围。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乡贤引进机构,收集乡贤的信息,建立沟通渠道,形成长效机制,为乡贤回归多搭桥铺路;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乡贤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环境,以留住乡贤。要更多地给予乡贤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自愿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之中。

第三,探索新乡贤服务乡村新方式,革新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内容。

长期以来,乡贤作为回归乡村的特别群体,通常以客居的身份参与乡村事务,更多的是以自身过去成就和道德风貌起精神引导的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适当的服务方式。因而,要探索乡贤服务乡村的新方式,搭建乡贤服务的新平台。一方面,可以在原有的乡村治理机构的基础上,附设专门的乡贤组织机构,直接吸纳乡贤进入该机构参与决策,以自身的专业特长指导农村建设。当然,也可以为乡贤搭建创业的平台,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带动群众致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不在场”的乡贤服务方式。对于许多仍然在城市各行各业工作的乡贤,可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信息、物质、资金、宣传等方面的支持。乡贤们通常对出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沟通渠道畅通,这些人即使没有回到农村、没有退休,也能为故乡提供各种帮助。

第四,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丰富新乡贤文化的内涵。

由于传统乡贤服

务激励机制缺失,在新乡贤文化建设中,完善激励机制理应成为重要内容,以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论是马斯洛的“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实现,都与社会的认可密切相关。乡贤在过去作为一种几近闲置的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其自愿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完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对于贡献巨大的乡贤宜予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树立乡贤服务的典范,这对于吸引更多乡贤回归家乡,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建设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五,创新乡贤精神文化宣传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弘扬新乡贤时代精神。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高效迅捷的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新乡贤精神文化。

通过大力宣传身边的新乡贤典型事迹,用新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另一方面,要用群众喜欢的语言形式,针对特定的人群使用特定的传播方式和形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群众的信息接收,使传播的效果最大化。例如在传播的形式上可以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使用现代传媒也使用张贴标语等传统方式;而在内容的编辑上,则使用群众语

言,图文并茂,以生动的形式打动人,使新乡贤文化的宣传深入人心。

上一篇:农村入住周转房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