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典礼院长演讲

2024-10-09

大学毕业典礼院长演讲(精选11篇)

1.大学毕业典礼院长演讲 篇一

尊敬的罗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钱伟长学院毕业生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钱伟长学院在此隆重举行20xx届毕业典礼,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出席本次毕业典礼,也欢迎全体级院友“回家”。对于全体毕业生来说,今天更是你们人生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此刻,我猜测你们是兴奋的、喜悦的,同时又是不舍的、忐忑的。你们即将告别一段美好的校园时光,走向下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是学院一年之中最荣耀的时刻,也将成为各位同学生命中难忘的闪亮瞬间。在此我代表学院祝福你们每一位,愿你们理想不灭、事业进步、生活美好!同时,我们也向所有学生家长和亲朋好友致敬,对孩子们来说,你们给予的爱与我们提供的知识平台同等重要。

追溯钱伟长学院历史,6月,钱伟长老校长亲自提议创办上海大学“本科基础教学强化班”,至20xx年成立自强学院,到20xx年8月自强学院获批国家试点学院后,同年10月9日,在举行钱伟长校长诞辰纪念大会上,钱伟长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来,是每一个你们的共同努力才使得钱伟长学院在17个国家试点学院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院感谢多年来,为钱伟长学院付出辛劳和汗水的领导、老师、同学们。

毕业生们,在穿上学位服的那一刻,想必大家都不自觉得回顾起大学的四年时光,四年前,当你们迈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预设读书的意义?或为文凭,或为理想?四年后当你们思考这个问题时,是否有新的答案?我希望每个你们都能好好想一想。今天在这里,在你们即将毕业之际,我有些话想对同学们说。

首先,希望大家做勇于开拓的人。

母校给予了大家四年的自由成长空间,然而,从此以后,你们需要全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们拥有最大的资本——年轻,无论你学的是数学、物理、化学、还是材料、力学,都有更多的高峰等待着你们去开拓,也有无数的挑战等着你们闯过。

相信国家试点学院毕业的你们,经过四年“自强不息”精神的熏陶,都拥有强大的内心。我相信奔赴世界各个角落、各个行业的你们都能发光发热,你们是学院的骄傲。从此刻开始当你们在思考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时候,我们既要挑战未来的前景和机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复杂和矛盾,致力于善的事业,保持关爱社会之心和兼济天下之情怀。

其次,希望大家做勇于坚守的人。

希望大家坚守正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直的人,才是眼光长远的聪明人。我盼望钱伟长学院毕业生无论行走于泥泞或康庄大道,都能不忘仰望星空,虚怀若谷,不媚凡俗,带领我们的时代。

希望大家坚守理想。同学们要认识我们的时代,超脱流俗,以敏锐的思维、果敢的行动成为时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希望大家坚守自我。面对挫折,即便放弃的理由有很多个,但努力奋斗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有权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希望大家坚守对知识的欲求。面对浩如烟海、日新月异的知识,望你们求学终身、慎思明辨。

最后,希望大家做幸福的人。

在过去的四年间,大家完成了大学各项课程,以真才实学和专业知识好好地装备了自己。在此我提醒各位一句:幸福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作为国家试点学院的精英,希望大家在逐梦的同时也要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即便幸运之神没有降临,我们也要坚信和奉行人类的美好道德,比如诚实、正直、宽容、利他、担当和奉献,也要追求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和正义等现代价值。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既能成为事业的成功者,又能成为生活的智者。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开学院,走向下一个学术高峰,学院是你们永远的家,家是无论走多远也会回来的地方,记得常回家看看。在此,我希望从国家试点学院走出去的学子时刻铭记上海大学校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希望你们能成为脚踏实地的坚守者,勿忘初心,勇攀科学的高峰,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伟岸的丰碑。最后愿各位身心强健、平安喜乐、前程似锦。

2.大学毕业典礼院长演讲 篇二

有一句话我等了30多年, 现在终于可以说了:“老爸, 我跟你说过, 我会回来拿学位的!”

对我来说, 在哈佛的求学经历是一段非凡的历程。

1975年1月发生的事, 是我在哈佛最难忘的记忆之一。那天, 我在柯瑞尔公寓里给位于阿尔布开克 (译注: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城市) 的一家公司打了一个电话, 当时那家公司已经在着手制造世界上第一批个人电脑。我提出向他们出售软件。

我担心他们会发现我只是一个住在宿舍楼里的学生, 并会挂断电话。但是他们却说:“我们还没完全准备好, 一个月后你再来找我们吧。”这样正好, 因为那时我们的软件还没有做出来。就是从那时起, 我夜以继日地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在这个小小的课外项目上, 这也标志着我学生生涯的结束, 以及和微软的不平凡旅程的开始。

无论如何, 我对哈佛的回忆几乎都与充沛的精力和智力活动相关。哈佛的生活令人愉快, 同时也充满压力, 有时甚至会令人沮丧, 但永远都充满了挑战。生活在哈佛是一项美妙的特权———尽管我离开得早, 但是在哈佛的时光、在哈佛结识的朋友、在哈佛萌生的各种想法, 却永远地改变了我。

但是, 如果现在认真地回忆过去, 我确实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当年我离开哈佛的时候, 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多么地不平等———在健康、财富和机遇上, 可怕的不平等迫使无数人生活在绝望之中。

在哈佛, 我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理念, 也了解了许多科学上的新进展。但是, 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在于伟大的发现, 而在于如何利用这些发现, 来减少世界的不平等。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制度, 还是广泛的经济机遇———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当年我离开校园时, 也根本不了解在这个国家, 有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无法获得教育机会。这些我花了几十年才知道。

在座的各位, 你们读哈佛的时代与我不同。相比以前的学生, 你们更多地了解到了世界的不平等。但愿你们在哈佛求学的过程中, 都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最终该怎样应对这些不平等, 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我和梅琳达 (译注:盖茨的妻子) 读到一篇文章, 其中讲到, 在那些贫穷的国家, 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 例如, 麻疹、疟疾、肺炎、乙型肝炎、黄热病, 还有一种我闻所未闻的轮状病毒。这些疾病每年会导致50万儿童死亡, 但是在美国, 却根本没有这样的死亡病例。

我们震惊了。我们曾设想, 如果几百万儿童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而他们也是可以被挽救的, 那么世界理应将它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 并运送药物去拯救他们。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些不足1美元的救命药剂, 并没有被及时地送到他们身边。

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视为是值得挽救的, 而另一些生命却被放弃时, 你会感到无法接受。我们对自己说:“这不该发生。但是, 如果这真的发生了, 那么它理应成为我们努力的首要方向。”

所以, 我们用在座各位都会想到的方式开始工作。我们询问:“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孩子死去?”答案很简单, 也很残酷。拯救儿童得不到任何经济回报, 政府也不会发放补贴。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去, 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任何经济实力, 在政治上也没有任何发言权。但是, 这两样东西却是你我都拥有的。

如果我们可以将市场的力量延伸, 使更多的人从中获利, 或者至少可以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 以帮助那些在极端不平等的环境中挣扎的人们;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些办法, 既可以帮助穷人, 又可以为商人带来利润, 同时还能为政治家们赢得选票, 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种减少世界不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个永无止境的任务, 它永远不可能被完成, 但是任何应对这一挑战的自觉尝试都将改变这个世界。

对此我是乐观的, 我相信我们能做到。但是, 我也遇到过一些声称这个世界已无药可救的怀疑论者。他们说:“从人类诞生之初, 不平等就一直存在, 直到人类灭亡的那一天它也将存在———因为人类对此根本漠不关心。”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我相信我们对此一直很关心, 关键是我们没有找到应对之策。

在场的诸位, 在我们的生命中, 或多或少都曾目睹过令人心碎的人间悲剧的上演, 然而我们却什么也没做———并非因为我们对此无动于衷, 而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做, 那么就一定会采取行动。

改变不平等的绊脚石, 并非是人类的冷漠, 而是世界太过复杂。为了将关心转化为行动, 我们需要找出问题所在,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后果。但是世界的复杂性却阻碍了这些步骤的进行。

我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了解这些死亡事件。媒体只会报道新闻, 而在他们眼中, 数百万人挣扎在生死边缘却不是新闻。因此它们被搁置在一边不予报道, 很容易就被忽视了。另一方面, 即使我们确实目睹了事件本身或者看到了相关报道, 我们也很难持续关注这些事件。因为看着他人受苦, 是非常痛苦的, 更何况事态又如此复杂, 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人。所以我们选择置若罔闻。

就算我们真正发现了问题所在, 也只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已, 接着还有第二步, 那就是从复杂的事态中找到解决办法。如果我们想让关心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清晰而可靠的答案, 那么当一个组织或个人询问“我该如何提供帮助”的时候, 我们就能立即付诸行动———我们就能够保证将所有的关心都转化成行动。然而, 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很难找到一种对全世界每个有爱心的人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往往很难产生实际的效果。

要在复杂中披荆斩棘,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分为这样有效的四步:确定目标, 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发现适用于这个方法的理想技术, 同时, 最明智地利用现有的技术———无论是精细的药物, 还是最简单的, 例如一顶蚊帐。

在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办法之后, 接下来的最后一步就是评估工作结果, 把你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他人分享, 这样, 他人就可以从你的努力中获益。

当然, 你必须拥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你需要证实, 你的项目让数百万儿童接种了疫苗。你还需要证实, 因这些疾病而死亡的儿童数量正在减少。这些很关键, 因为它们不仅有利于促进你的项目, 也有利于你从商界和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资助。

但是, 如果你想激励其他人参与你的项目, 除了统计数据, 你还需要展示其他东西;你必须展示其中的人性化因素, 只有这样, 别人才会感受到, 拯救一个生命对于那些身处困境的家庭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几年前, 我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了一场关于全球健康问题的会议, 会议讨论了关于如何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问题。数百万啊!想想吧, 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让人如此激动, 现在要把这种激动再乘以几百万倍……然而, 这又是我所参加过的最最乏味的会议, 乏味到连我都无法听下去。

那次经历之所以让我难忘, 是因为之前我们刚刚发布了微软某个软件的第13个版本, 观众激动得跳了起来, 他们兴奋地呐喊着。我热衷于让人们因为软件而兴奋, 但是我们为什么无法让人们因为能够拯救生命而感到更加激动呢?

除非你能让他们看到, 或者让他们得到亲身的体验, 否则你无法把大家调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同样, 对于这个问题, 我依然保持乐观。诚然, 有史以来, 人类的不平等一直存在, 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 却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这就是未来注定与历史截然不同的原因所在。

在这个时代中, 在萌芽中的和正在进行的创新———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去终结极端的贫穷和可预防的死亡。

网络的神奇之处, 不仅在于它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 使得“天涯若比邻”, 它还极大地增加了那些聪明才俊共商大计的机会———这大大加速了革新的进程, 让它以惊人的速度进行。

与此同时, 世界上有条件上网的人, 只占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 还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人无法参与我们的讨论。

那些有着实际的操作经验和相关经历的智者, 仅仅因为没有技术的支撑, 无法将自己的天赋和想法贡献给世界。我们要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掌握新技术, 因为这些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 人类将因此能够彼此互助。

哈佛大家庭的各位成员, 在场的同学们, 你们是全世界最具聪明才智的群体之一, 那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毫无疑问, 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赞助人, 已经尽力改善了全球人的生活。但是, 你们还能做得更多吗?哈佛人可以用他们的智慧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过“哈佛”这个名字的人吗?

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你们是哈佛智慧的领袖:当你们雇用新教师、颁发终身教授职称、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 请思考如下问题:最优秀的人才是否正在致力于解决最大的难题?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们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全球性的贫穷、世界范围内饥荒的蔓延、清洁水资源的匮乏、无法接受教育的女童、死于非恶性疾病的儿童, 等等, 这些哈佛的学生是否了解?世上过着最优越生活的人, 是否应该知道世上最悲惨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呢?这并非是一些假设的问题, 你们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作出回答。

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 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承担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个有关人类社会极度不平等的问题, 然后你们要成为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让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 那么你们就是杰出的人才。但是, 你们不必非要做那些有影响力的大事。每周只需花上几个小时, 你就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发现困难所在, 并找到解决的途径。不要让世界的复杂性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要成为一个积极的践行者, 将解决人类的不平等视为己任, 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伟大的经历之一。

各位毕业生们, 你们生在了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在你们离开哈佛的时候, 你们掌握了我们毕业时尚未发明的技术。你们了解了世界的不平等, 我们当时对这些还都知之甚少。因为你们知道了事实, 如果对那些你们能够帮助的人们漠不关心, 可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只需一点的努力, 你们就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比起我们, 你们拥有更强的能力;你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尽可能地坚持下去。知道了这一切, 你们怎能不采取行动呢?

希望30年后你们还会重返哈佛, 回想你们曾经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所做的一切。希望那时, 你们评价自己的标准, 不仅是你们的专业成就, 还包括你们为改变这个世界的极端不平等所作出的努力, 以及你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 与你们素昧平生的人们, 他们与你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人类。愿好运伴随你们。

3.美国十大毕业典礼演讲 篇三

苹果电脑总裁2006年。斯坦福大学

记着你总会死去,是我知道的防止患得患失的最佳办法。赤争条来去无牵挂,还有什么理由不随你的心。

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把时间花在过别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所困——让自己的生活成为他人想法的结果。不要让他人的意见淹没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跟随你的本心与直觉。它们好歹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让自己成为什么。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2.杰瑞·朱克

导演、电影制片人2003年。威斯康辛大学

如果你一生都在睡觉,你的梦想是否实现就无关紧要了。

问你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不是必须做得完美,那我还努力什么呢?

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对自己的失败那么在意。你是唯一沉湎于你自己的重要性的人。对于其他所有人来说,你只是雷达荧光屏上的一个光点。所以,只管前行吧。

3.马克·刘易斯

教授、临床心理学家2000年,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

有时候你会干得很漂亮,有时候你会失败。但二者都不是成功的量度。成功的量度是你自己对你的所为怎么看。让我换一句话说:让自己幸福的办法是喜欢你自己,喜欢你自己的办法是只做让你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

有一个老的笑话,不是很好笑,它是这么说的:“无论你去到那里,你总是你。”这是真的。你一生中跟你在一起最多的人是你自己,如果你不喜欢你自己,那你就会总是跟你不喜欢的人在一起。

4.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小说家2005年,肯尼恩学院

有两条小鱼在一起游泳,一天他们碰巧遇到了一条老鱼。老鱼向他们点头,并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这两条小鱼继续往前游,其中一条小鱼实在忍不住了,问另一奈小鱼:“水是什么东西?”

简单的意识,对我们生活中如此真实、如此必不可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事物的意识,需要我们一遍一遍地提醒自己:“这是水。”“这是水。”

在一天又一天的成人世界中做到这点,保持意识清醒而鲜活,是不可想象地难。

5.约翰·沃尔什

作家和艺术历史学家2000年,惠顿神学院

一次做一件事情。给你每一次经历全部的注意力。努力抵抗被别的声色之物和其他想法、任务分心。一旦分心了,引导你的内心重新回到你做的事情上。

我不是在反对学习多个学科的众多知识,鉴赏力真的很有用。我所警告的是分心与干扰,无论是你主动招惹的,还是让它发生的,就像我一生所做的那样。在棒球场上,得分高的击球员对此有更深体会:他们谈的是“专注”,他们把它看得跟力量一样重要。在心理学家的描述中,高技能的攀岩者、网球运动员、钢琴家已经超越了专注,达到了他们所称的经验之“流”,那是一种跟岩石、网球或音乐融为一体的感觉。“我vs,它”已然消失,跟任务合二为一,给人以更高水平的愉悦体验,而不仅仅是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我有这种体验,虽然很少,但来得还不算迟,或许你也有这种体验。这是最高形式的快乐。如果你一次专注于做一件事情,你就会有更多这样的体验。

6.迈克尔·奥斯兰

电影制片人2006年,印第安纳大学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和你的工作。当我们第一部电影《蝙蝠侠》创下史无前例的票房纪录时,我接到了艺术家联合会会长的电话,他在数年之前曾跟我谈过,他说我疯了。如今他说,“迈克尔,我给你打电话不只是祝贺蝙蝠侠的成功,我说过你是一位梦想家。”你看,关键在这里,当他们说你有多差,你的想法有多糟的时候,不要信他们的话,同时,当他们告诉你你有多么了不起,你的想法多美妙时,也不要相信他们。你就只相信你自己,你会做好的。还有,是的,不要忘记推销你自己和你的想法。左右大脑你都得用。

你的挫败感阈值一定得高。想想那些被好莱坞每一家制片厂拒绝的人。你必须去敲一扇扇的门,直到指节流血。大门会在你面前砰然关上,你必须重振旗鼓,弹去身上的灰尘,再敲下一扇门。这是实现你人生目标的唯一办法。

7.大卫·L·卡尔霍恩

商人2005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我在GE为一个名叫杰克·韦尔奇的家伙工作了20年。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如果我必须找出这么多年他对我说的最慷慨激昂的主题,那就是自信。自信是最重要的,它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是所有在其他方面大相径庭的伟大领导者的共同特征。

如何获得自信?培养你内心的自信的秘密是什么?

首先,你必须下决心每天都通过你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去获得智力、道德、技术与专业上的增进。你需要每天问自己:我是在加速还是在后退?我还在学习吗?我是在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或就像奥蒂斯·瑞汀所说的那样“坐在海湾的码头上,看潮起潮落”?

对学习的渴望是不受年龄限制的。

培养自信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寻找最难的工作,最枯燥的科学、工程或管理的挑战。

8.厄尔·巴肯

商人2004年,夏威夷大学

无论怎么考量,大黄蜂从空气动力学上讲是最不健全、不应该会飞的。但是,这个小蜜蜂有着像涡轮喷气飞机一样的翅膀,能够带着它圆乎乎的身体飞到任何植物的花蕊上去采蜜。大黄蜂是最坚韧的生灵,它们不知道它们不能飞,因此它们只管嗡嗡地把翅膀扇个不停。

千万不要屈服于悲观。不知道你不会飞,你会飞得像鹰一样高。不要到头来埋怨自己因为自己太懒或太怕高飞而无所作为。做一只大黄蜂!飞到天上去!你会做到的。

9.布兰德利·惠特福德

演员2006年,威斯康辛一麦迪逊大学

第一,爱上过程,结果自然会来。第二,做你的事。第三,一旦你准备好,把你的准备丢进垃圾桶里。第四,你能做的,超出了你的想象。第五,聆听。第六,采取行动。

你有一个选择。要么你成为环境的被动受害者,要么你成为你自己生命的英雄。行动是冷漠、玩世不恭与绝望的解毒剂。

10.伍迪·海耶斯

大学橄榄球教练1986年,俄亥俄州立大学

在橄榄球场上,我们总是说其他队战胜不了我们。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不能打垮我们自己。所有人都必须这么做,确保自己不要被自己打垮。

你会发现,来得容易的东西总是一文不值。事实上,我从来没有看到哪位橄榄球运动员带看微笑完成阻截的。从来没有。

关掉你的电脑,关掉你的手机,去发现你周围的人性。什么也比不上牵着你蹒跚学步的孙子的手。

4.北京大学毕业典礼院长的精彩致辞 篇四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作为导师代表在这个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上讲话。我在燕园24年混饭吃,讲过色谱的“游行理论”,带过gc-ms实验,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扁桃腺经常发炎,但还没有作为导师在这样隆重的场合发过言。毕竟北大化院人才济济,10位中科院院士,19位长江教授,38位杰出青年,可惜其中都没有我的大名。我何才何德竟然获得这个机会?所以,我很激动,我也非常珍惜这个24载难逢的机会。我看到互联网上有n多篇各式各样的毕业典礼讲话,相信大家也都看过。所以我不得不带着老花镜认真完成张莉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第一次照着讲稿念。希望我不是拾人牙慧,当然更主要的是不要说错话,更不要说出“反动”言论。

同学们在燕园挥洒了多年的青春和汗水,3年的硕士、4年的本科、5年的硕博,以至6年的延期毕业生。今天,流水年华就要变成头顶的学位帽,酸甜苦辣都溶在了离别的美酒中。真的很羡慕你们。我进这个园子时已经35岁,所以我一直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的北大人。当我真切地荡漾在燕园密林掩映的曲径中,我深深地为这里的一草一木所折服,那弯曲的小径(校园那么多林中小道,几乎没有一条是笔直的),不正像科学的道路,需要我们去孜孜探索;当我经过很长时间才搞明白博雅塔原来在未名湖的东南角而不是正东方时,我想到了人生常常会迷失方向。相信大家经过未名湖水多年的浸润,也从曾经的迷失中找到了人生的正确航向,也相信大家经过不懈的搬砖,发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所在。你们肯定抱怨过导师的无情push, 你们也肯定欢庆过自己发表的第一篇paper。也许你还因为搬砖不顺而辗转反侧,甚至还经历了失恋时刻骨铭心的痛楚。此时我想起了几年前的开学典礼上吴凯老师的话:过几年你即使“爬着”出了北大,你也一定是最棒的! 今天,大家就要告别这个园子了,怀揣着中国最棒的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化学学院的全体老师向你们表达最真诚的祝贺!也祝贺所有的家长!

我还要衷心地感谢大家。因为你们和我刚进入燕园时所见到的同学一样青春,以至于我常常恍惚,误认为自己还是35岁,睡梦中还想着去申请优秀青年基金。谢谢同学们!你们让白发老刘觉得年轻,你们让北大化院不断发展。

大家要离开燕园,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此时,作为即将结束博士生导师任期的我(今年我就不招研究生了),还想唠叨几句,无非是希望大家以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稳当,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多。

当你离开燕园时,你一定踌躇满志,铺满鲜花的道路在迎接你!但是,我告诉同学们,社会远比这个园子复杂,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到任何职场,你可能再也碰不到北大的环境,尤其是化学学院这样的文化氛围。那时,不要以为你是北大毕业生就可以天马行空。但你也一定不要沮丧,更不要抱怨。相反,你应该尽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须知,只有了解适应了社会,你才有可能去改造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当你离开燕园时,要坚持北大人的社会责任感。大家在化学学院学到的不仅仅是化学平衡和热力学定律,也不仅仅是arrhenius或者schrödinger方程,更重要的是北大人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无论你走到哪里,你身上永远去不掉北大人的烙印。而北大人应该是社会的精英,是民族的先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大家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终身不悔。若干年之后,北大一定会为你的成功而更加骄傲,更加自豪。

当你离开燕园时,要坚持眼望星空,脚踏实地。毋庸讳言,有些北大人给社会留下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印象。希望大家以此为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力求务实,敬畏人民,敢想敢干,少说多做。用行动证明自己,用成就说服别人。你的工作应该是放热反应,你还应该成为ziegler-natta催化剂,去催化更多的反应,让更多的分子聚合在你的周围。别人评价你的时候,不只是说你来自北大,而是说北大人就应该是你这样。

当你离开燕园时,不要忘记父母亲人,不要忘记朋友同学。要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寸草之心难以报答三春之晖,要常回家看看,梳梳慈母的白发,捶捶老父的病腿。交一些挚友,经营好婚姻。患难见真情,时势造英雄。你的快乐和成功就是对亲人、对母校、对社会最好的回馈。

当你离开燕园时,老师们会一直注视着每一个远去的背影。北大是你的母校,化院是你的母院。当你遇到困难、当你感到疲倦、当你有空坐下来歇一歇,请不要忘记北大,常回来看看。博雅塔会让你的脊梁挺得更直,未名湖会洗去你的倦容,图书馆更会让你充满继续前行的动力。请相信,昔日的老师也会伸出温暖的双手。因为你是“一塔湖图”的北大人,因为母校老师永远是你们的后盾,因为化院永远是我们大家的精神家园。

同学们,告别燕园,扬起理想的风帆。把郁闷留在这里,永远与欢乐同行;把缺憾留在这里,永远与良知为伍;把友情藏在心底,让爱情结出甜美的果实!

相信大家,不会辜负北大人的称号,所有老师都会静候大家的佳音

祝福同学们!中国乃至世界应该是你们的天下。

5.大学毕业典礼院长演讲 篇五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来宾:

毕业典礼是一个向在座各位表示祝贺、激励毕业生奋发向上的场合。但是,我本人虽然从事行政工作多年,却一直没有学会煽情的本事,比如讲话在什么地方提高声调,停顿一下,等着听众鼓掌等等。当然,讲几句应景的套话也不会太困难。不过想来想去,我已经过了“六十而耳顺”之年,应该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议论自己,还是回归本色为好。今天我就讲讲关于人生目标的心里话,与同学们交流。主题是“持平常心,做普通人”。

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在学术工作中侧重研究美国,也离不开中美比较和中美关系。我的一个观点是,美国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但至少有两个方面不能学。

第一个不能学的方面,是美国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中美两国领土面积相当,而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远远优于中国,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多一点。如果中国人达到美国人那样耗费物质资源的程度,大家都住大房子、开大车,中国受不了,地球也受不了。所以,就人均物质生活和消费水平而言,除非美国犯自杀式的错误,中国将永远赶不上美国,也不应该设定赶超

美国的目标。

第二个不能学的方面,是当领导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别的国家当不了超级大国,苏联当了一次又跌了下来。毛泽东以来的中国领导人反复说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目标所决定的。

因此,我认为中国在世界上不应当想当另一个美国,想当也当不上。那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我想,目标应该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老大还是老

二、老三的排名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健康幸福,社会公正祥和,自然生态平衡,国家以平等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国家战略目标想到个人奋斗目标。同学们毕业之后,各奔东西。你们当中如果有人将来当上学术带头人、企业老总、部门负责人、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步步高升,出人头地,我会祝贺你们。但是,客观地说,在座的同学们虽然个个意气风发,前途似锦,毕业于令多少中国人向往的北大,大多数将来还是会成为普通人。何以见得?参加我们学院一年一度的院友会,或者若干年后同学们重新团聚,就明白了。毛泽东诗词里说:“六亿神州尽舜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很激动人心啊。但真正比得上舜尧、数得上风流人物的,又有

几个?所以,如果大家能够成为健康幸福的普通公民,我同样会祝贺你们,或者更要祝贺你们,因为作为普通人,也许能活得更潇洒,更轻松,更本色,更能实现自身价值。

除了希望大家当健康幸福的普通人,我还希望大家都当好人。好人的标准是什么?最低标准,就是善待自己的亲友同事,当学生不考场作弊,当学者不抄袭剽窃,当包工头不偷工减料,当商人不卖假冒伪劣产品,当官员不贪污腐败,等等。这些标准听起来不高,真正做到还不那么简单。在当今社会里,当普通的好人相对容易,想出人头地又想当好人,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你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定得很高,非要当“人上人”,而命运之星又没有高照到你头上,要么你会很失望很郁闷,要么你就难免违背最低的道德准则。所以,把人生目标定得低一点,更容易当个好人。这也是我祝愿大家持平常心、做普通人的一个原因。

做普通的好人,并不意味着没有事业心,或者不对他人和社会有所奉献。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就是说,修身养德和明志致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说到诸葛亮,我又要回到本行———国际政治了。在明志致远方面,诸葛亮无可挑剔。但是在治国方面,他虽然曾经达到过一时辉煌,却不懂得国家需要休养生息,韬光养晦。他不顾国力积弱,非要和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魏国一争高下,最终未能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如果诸葛丞相能够把战略目标定得低一点,或者彻底改变战略思路,在成都主持召开三国峰会,充分施展个人魅力和外交才干,争取签订和约,促进合作共赢,则社稷幸甚,百姓少被折腾,他自己也能多享受几年天伦之乐。

6.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稿 篇六

在这个隆重的毕业典礼上,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我要衷心地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祝大家在新的岗位上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大学校园的六月是缤纷而湿润的:张扬而伤情的告别、执手相看泪眼、共同回忆曾经的光荣与梦想、还有那散场之后老歌的余音缭绕……这些,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大学的难忘记忆。毕业的时刻,也是一个感伤的时刻,有道是:笔砚相亲,晨昏欢笑,奈何离别今朝。就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老师要和你们说再见了。刚入学的时候,你们可能觉得毕业遥遥无期;如今,你们已经明白,时光是如此的匆忙,似乎在弹指一挥间,人生中至为宝贵的大学时光就要成为永久的回忆了!睡在上铺的兄弟,阅览室里心仪许久的女生,食堂里三年如一日的饭菜,还有许多被你们在背后起了外号的老师……昨天还是那么真实地存在,明天就会成为回忆了。回首这三年,我相信大家都会感慨万千,孤单过、快乐过、努力过、挫折过,失败过、成功过、哭过、笑过、迷惘过、希望过,但无论怎样,在千滋百味的大学三年如白驹过隙时,我们都知道,从今天起,你们毕业了!

其实,每年的初夏,校园里的老师都会度过一段夹杂着喜悦与忧伤的炎炎夏日。大家会发现那些曾经坐在自己的课堂中,或是认真地听讲、或是埋头笔记、或是无聊地张望、或是窃窃私语的学生,几天之内突然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了;会发现那些曾经使自己或者自信、或者骄傲、或者不安、或者担心、或者愤怒的小家伙们,突然之间长大了、成熟了、要自谋生路了。此时此刻,老师们的心情总是复杂和别样的。

在我及全体老师将成为大家大学时代的回忆之前,我想利用最后的这次机会,给大家提几个建议:首先,无论将来你在什么样的岗位,都不要放弃梦想,不放弃梦想,是所有成功者必须拥有的心态。其次,时时刻刻不要忘记继续学习。无论你是否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无论你是否从事你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无论这么多年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第三,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同学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要认真做事,踏踏实实,努力从平凡、不起眼的工作做起,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成功。最后,勇于进取。“毕业”的英文单词“graduation”这个词的词根没有“完成”、“结束”的意思,而是蕴含开始、进步。这就是对毕业最好的诠释。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不是庆祝“结束”,不是纪念“完成”,而是欢呼开始,是向未来的“进步”宣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经辉煌的同学请你们不要骄傲,曾经迷失的同学更不要气馁,机会对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肯努力,时间会给大家在社会这张答卷上一个满意的评分。

请继续保持阅读书籍特别是经典著作的兴趣,不要让网络信息、手机短信、网络游戏塞满视野。

请继续热爱和批评你们在这里度过美好年华的母校,但不要让别人对她指手划脚。

请继续联系你亲爱的同学、师弟师妹,也不要放过你的老师,比如我……我保证以后不会再像今天这样唠叨了。

最后祝你们前程似锦,好运相伴!

good luck,not goodbye。

7.大学毕业典礼院长演讲 篇七

———青春是一场盛大的遇见。一周前, 高考落下帷幕, 万千学子开始了心仪大学的相亲之旅。你们也曾一样, 与900多万考生一道, 在2000多所大学中举棋不定。我时常会想, 这是怎样的概率, 这是怎样的奇遇, 不早也不晚, 不偏也不倚, 让学校在最朝气的时刻遇见最青春的你。因为这遇见, 你们将“选择你爱的, 爱你选择的”作为自己的青春信仰, 因为这遇见, 学校也将“给你最好的, 最好的给你”作为自己的发展理想。我想, 没有这遇见, 哪来今天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没有这遇见, 哪来此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青春是一幅奔跑的画卷。这四年, “晒”被异化、“微”被魔化、“约”被丑化;各式土豪灼人双目、各类奇葩层出不穷、各种“去哪儿”风靡一时。这期间, 奔跑吧兄弟, 也跑进了大学生的青春。有的人跑着去刷屏、跑着去聚餐、跑着去拍拖、跑着去追剧, 跑着跑着, 就把时间跑丢了。而在龙子湖畔的这个校园内, 奔跑的确是军训场上的刚毅脸庞、专业竞赛的过关斩将、送月迎霞的书声琅琅、面对弱势的慷慨解囊。你们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在热闹纷繁的世界里以自己特有的定力逆袭成长, 这怎能不让我为你们欢呼鼓掌!

———青春是一段流逝的纪念。没有青春亏待的我们, 只有我们辜负的青春。青春恰似孩子手中的铅笔, 看起来很长, 可是不知不觉就嫌短了, 而且剩下的最后一段也捏不住了。入校前, 我们曾对自己许诺, 上大学要成就一段学业、读懂一套经典、结伴一次远行、认真一场恋爱, 可这些铿锵的誓言仿佛还挂在嘴边, 双脚就已经踩到了青春的尾巴。如果大家翻看军训时的照片会发现, 头发一长一短、一直一卷, 四年就过去了。但时光只会老去, 从不会欺骗我们。看着你们的脸庞, 想着你们的表现, 我笃信, 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 未必能拉低我们的颜值, 却一定会丰盈我们的理想。

———青春是一曲包容的礼赞。迈出国门, 方知祖国, 走出校门, 始称母校。我相信, 母校之于学子, 离开之前, 不会顺眼, 失去之前, 不会顺心。当宿舍的水压问题彻底解决了, 你们却要移居他乡了;最大的自助餐厅要运行了, 你们却该换口味了;图书馆要投入使用了, 你们却要轻装远行了;龙子湖要拆墙透绿了, 你们却要欣赏异处风景了……这诸多缺憾和歉意的背后映衬的正是你们与年龄不太相仿的包容, 这包容让母校为你们感到无比的自豪与荣耀!如果有时间, 请再轧一次学校的环道, 它没有星光熠熠的红毯, 但它丈量的却是青春的脚步;如果有时间, 再去尝一次西门口的鸡蛋灌饼, 它代表不了舌尖上的母校, 但它浇灌的却是怀旧的味道;如果有时间, 再去挤一次43路公交, 它不是城市交通的缩影, 但它摇晃的却是路途的漫长。

同学们, 毕业典礼是你们在校期间的最后集结, 也是你们大学的最后课堂。还记得四年前的高考作文主题吗———《中国崛起的特点》。那时候你们奋笔书写她的特点, 而从今天开始, 你们将影响甚至改写她的特点。为此:

———让我们共同仰望一下伟大的祖国。“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 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认真想一想, 祖国真不容易。国力要和美国比、福利要和北欧比、生态要和瑞士比, 制造要和德国比。这正如同让你到《中国好声音》比歌喉、到《最强大脑》比记忆、与都敏俊比粉丝、与王思聪拼老爹一样苛刻。今天的中国, 就像一个饱受磨难但不屈不挠的农村少年孙少平, 正在通过自己的坚韧不拔, 努力在平凡的世界里留下不平凡的印记。我们看到, 中国在进步, 她誓言要把过去两个世纪输掉的繁荣和尊严赢回来。当你坐着指责这个国家的时候, 请思考, 是谁给你创造了一个如此和平而宽松的环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不会培养既要祖国扛枪, 又让祖国躺枪的学生;也不会出现端起碗来吃肉, 放下筷子骂娘的校友。

———让我们共同拥抱一次敬畏的自然。沙尘暴、北京咳, 让这个经济发展赢得尊重的国度承受着环境恶化带来的尴尬。如今的中国正攀爬在陡峭的库兹涅茨曲线上。“空气中是钱的味道”, 柴静的《穹顶之下》刺激着国人脆弱的神经, 很多人感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也正是此刻, 没有人比我们更能读懂“同呼吸, 共命运”的内涵。美丽中国, 只能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今后, 无论大家走上什么岗位, 都要明白, 钱可以是自己的, 但资源是大家的。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 不知克制;没有权利只知抱怨, 不知担当。财经政法大学的学子要为社会的繁荣和正义担当重任, 更要在社会繁荣中关注自然的权力, 还自然的正义!我们不要连新鲜空气都成为奢侈品的“金山银山”, 我们呼唤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的“绿水青山”!

———让我们共同亲近一回熟悉的父母。在这四年, 你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开始年过半百。也是在这四年, 常回家看看被写进法律。依然记得一个家长发给我们同学的短信:我从来没有关注过郑州这个城市, 但现在我关心一切跟郑州有关的东西, 我知道了地铁终点站距离学校还有一公里, 我知道了166路公交车要围着龙子湖兜一大圈, 我甚至知道了郑州合记烩面和萧记烩面的差别,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在哪里。在最难的就业季, 也许体面地工作还很遥远、尊严地生活还是空谈, 甚至连屈就也是一厢情愿。可是你的父母, 无论是虎妈还是猫爸, 不管你是否学有所成还是一无所获, 不管是否有老板雇你上班, 他们都继续雇你做自己的孩子。正如老舍所言, 只要有母亲在, 我们身上总是有孩子气的。面对已经走入下半生的父母, 这一刻你心动了吗?心动之后会有行动吗?

———让我们共同定义一下常谈的成功。这辈子, 我们最大的野心不过是想成为更好的人, 有更好的人生, 得到更多的爱。然而, 黑夜和黎明之间相隔的只是一张柔软的床, 黑暗和光明之间相隔的确是一个拼命的闯。你可以不登山, 但心中要有一座山, 这样你不仅一直在往高处爬, 而且抬起头, 总看到希望。奋斗就是这样, 一天比一天难, 但是一年比一年容易。今天, 我还想说, 衡量成功的关键不在财富、不在权力, 而在家庭。伸手只需一下子, 而牵手却要一辈子。人生真正的美丽, 不是《非诚勿扰》中的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而是在磕磕绊绊、哭哭笑笑之后依然笃定今生的《非你莫属》。

———让我们共同弘扬一次身边的友善。没有比人品更高的学历, 没有比友善更广的天空。过去的四年, 也许同学间有恩恩怨怨、室友间有是是非非, 但爱过、恨过, 都是经过;好事, 坏事, 已成故事。把过去抱得太紧, 就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如果有可能, 去给宿管阿姨道个别, 毕竟这四年看着你早出等着你晚归的不是父母也不是校长, 而是默默无闻的她们;如果有可能, 给同舍的室友一个深情拥抱, 毕竟这辈子再也不会有同处一室、卧谈四年的铿锵六人行了;如果有可能, 给朝夕相处的辅导员狠狠点个赞, 毕竟半夜最害怕手机响的是这群人———不比你们大多少的最可爱的年轻人。如果是道别, 就深情一点, 如果是拥抱, 就用力一点, 如果是点赞, 就诚挚一点, 毕竟, 这一别, 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下一次是何年何月, 也许一转身就是一生, 一回眸就是一世。

8.大学毕业典礼该是什么样 篇八

大学毕业典礼不是热闹,是学校对学生多年苦读的认可,是学生对青春的告别,是学业完成后承担责任的开始,这个仪式的主角是学生。

几天前,北大中文系举行毕业晚会,我因事未能出席。事先录制的视频,现场放映时,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据说,我站在北大五院满墙翠绿的爬山虎前,哇啦哇啦说了五分钟,很深情的,就是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事后,主办的学生一再道歉,我说没关系。学生于是感叹:陈老师真大度,录像被消了音,也不生气。

他们不知道,当初接受采访时,我说的是,系主任在毕业晚会上致辞,基本上说的都是“多余的话”。因为,此情此景,你能说些什么?劝学太严肃,祝贺太一般,勉励太空洞……真是天意呀,这段说了跟没说差不多的话,居然因技术原因丢失了,因此也就变得莫测高深起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平日里主要是学生听老师的,到了毕业典礼,就应该是老师听学生的;这种场合,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全都心甘情愿当绿叶,或者“配合演出”。

十年前,我指导的一位硕士生毕业后到外地工作,据她事后称,坐上了出租车,指挥着司机,右转,右转,再右转,再右转,一直绕着北大转了三圈,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离开。一开始,司机很愤怒,问:“你到底要去哪里?”看她哭成那个样子,反过来安慰:“又不是生离死别,现在交通发达,随时可以回来嘛。”她说:“你不懂!”确实,外人全都不懂,她是在悼念自己埋葬在未名湖边的青春岁月。事后,那女孩告诉我,那会儿,她哭得很伤心。停了一会儿,又补上一句:不过,也很幸福。是的,哭过,也就放下了。

刚开始在大学教书,我对毕业典礼前后同学们的“过分热情”很不习惯,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才好。后来想明白了,凡是“无端狂笑无端哭”,都是别有幽怀。我曾开玩笑说,高考前夕的父母,以及离校前夕的毕业生,都是不可理喻的。旁人认为很好笑的举动,在他们则很正常。作为过来人,理解他们此刻的心境,不劝解,不打扰,也不嘲笑,默默地走开,这是对毕业生最好的尊重。当然,如果他们要求合影,你千万别推托。

毕业典礼上,作为嘉宾,你总得给同学们送上几句好话。“好话”可不好说,既要有教育意义,又不能讨人嫌。

最近两年,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越来越喜欢“飙潮语”,演讲中夹杂大量网络语言,借此收获满堂掌声。如此不讲文体与修辞,过分追求“现场效果”,我很不以为然,去年曾撰文批评。

现在,轮到我来致辞,该说什么好呢?

以前,中国人喜欢攀亲戚、认老乡,现在教育普及,念大学的人越来越多,认校友于是成了另一种时尚。据说,你与哈佛毕业生交谈,三五句话,对方必定让你知道他是哈佛毕业的,导师是谁,有哪些著名的同学。在中国,北京大学毕业生也被人家这么嘲笑——特别喜欢将母校挂在嘴边。

不要将母校挂在嘴上

毕业生走出校门,我都会叮嘱两句:第一,到了工作岗位,看不顺眼,可以提意见,但切忌动不动就说“我们北大如何如何”。你已不再生活在燕园,得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你的同事来自五湖四海,各大学争强斗胜,各有自己的一套。万一你的上司只是中专毕业,或者念的是“二本”,你这么伤人家的自尊心,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越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越得学会诚恳待人,谦恭处世。在中国,“名校毕业”是很好的象征资本,对你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这也是很多人拼命考名校的原因。但这不必挂在嘴上,你的上司以及周围的同事全都知道。反过来,你必须用事实证明,你的“名校毕业”不是浪得虚名。

我想叮嘱的第二句话是:不要将母校挂在嘴上,但不能不将母校放在心里——你是名校毕业的,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念了四年、七年还是十年,说到底,只是给你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走出校园后,是否有出息,还得靠自己努力。“成功人士”为了回报母校,常说自己如何如何得益于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这话不能完全当真——否则,怎么解释同一班级,有的成功、有的不很成功、有的很不成功?

什么叫“成功”,各人看法不一。作为老师,也都立场及趣味迥异,有喜欢聪明的,有喜欢善良的,有喜欢听话的,也有喜欢漂亮的。但好老师一般都尊重学生的选择,当初因材施教,日后则欣赏同学们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大转型的时代,随时都有人掉队,有人陷落,也有人飞黄腾达。比起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者过去常挂在嘴边、现在略显生疏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更看好“守住做人的底线”——这年头,讲究“道德底线”,要求并不低。

“知书”、“知耻”、“知足”

比起高扬理想主义大旗,我更想谈谈技术性的“三知”——“知书”、“知耻”与“知足”。如果允许的话,再添上一条“知天命”。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求知”吗?这“三知”很耐人寻味。

读书人历来讲究“知书达理”。诸位即将毕业,还有点书生气,估计还愿意亲近书本。但我知道,很多人毕业两三年后,就不读书了,忙于日常事务,或整天琢磨如何赚钱。前几年我回广州,老同学见面,说起某某人很痴、很傻,都毕业这么多年了,还在读书。说实话,那一瞬间,我心里一凉——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怎么能这么说呢?可见,很多人早已远离了书本。

随着科技发展,书本的形态各异,不一定非“手不释卷”,但“知书”才能“达理”,那是永恒不变的。这里先提个醒:要是有一天,你半夜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好久不读书,而且没有任何异常感觉时,那就证明你已经开始堕落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是贫是富。不是说“读书”这行为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远离书本本身,说明你已经满足于现实与现世,不再苦苦追寻,不再奋力抗争,也不再独立思考了。

第二,关于“知耻”。大家肯定记得《礼记·中庸》的话:“知耻近乎勇”。而明末清初大儒、那位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称:“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也就是说,士大夫的无耻,乃整个时代堕落的表征。

在这个充满欲望的时代,我必须提醒大家,做人应“有所不为”。北大中文系77级同学聚会,我没资格参加,因我本科是在中山大学念的;我妻子参加了,回来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他们同学聚会,清点了好一阵子,很得意——三十年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进去”。这年头,诱惑那么多,77级大学生又身逢其时,占据那么好的位子,居然没有人因贪污受贿等罪名而入狱。如此“清白”,值得庆贺。

诸位,今天落网而被法办的贪官,有不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所以,在清点同学中有多少人当大官、赚大钱、为母校赢得光荣的同时,也请向北大中文系77级学习,清点一下同学中是否有“进去”的。名校毕业生,能认认真真做人,清清白白处世,也很值得骄傲。

第三,关于“知足”。有一回,北大中文系请老教授袁行霈先生给学生谈学问与人生,袁老师说到什么是“幸福”:你生而为人,而不是猪或狗,这是幸福;你长大成人,没有夭折或大病缠身,这是幸福;你有足够的智力与机遇,读大学、而且念的是北大,这更是万幸,应该学会感恩。他最后说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那可能见仁见智;但袁先生演讲的立意很好——长存感恩之心。感激父母,感激家乡,感激老师与同学,感激这个时代。这么说话,听起来很“道德”、很“说教”,可随着年龄增长,阅世日多,你会逐渐领悟这个道理。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我之所以强调“知足”,不是功成名就后为避祸而采取的特殊策略,而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感恩”。在我看来,当下中国人,最大的心理隐患就在于怨毒太深,而感恩太少。

本来还想添上一句“知天命”,怕被过度解读,免了。孔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诸位还没到“而立”之年,似乎不该说得那么早。可我理解的“知天命”,是指洞察人生的局限性——才情不同、机遇不同、时代不同,再心高气傲的人,你也必须明白,耕耘与收获并不一定同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必须学会“尽人事而听天命”,这样,才能真的“知足”而“常乐”。

我们都离不开大时代

说过了沉重的,再说点轻松的。诸位走出校园后,何时“重归苏莲托”呀?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歌,传唱很广:“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这是典型的八十年代风格,“理想”与“大话”齐飞。我们都知道,“光荣”不仅“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也属于每一代有为的年轻人。为什么强调二十年后重相会?原因是,这首歌写于1980年,二十年后,那就是200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个口号——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

我想说的是:这么多同学,“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实在有点太迟了。大学毕业时,我随口说了句“十年后见”。为什么是“十年”?我也搞不清楚,后来逐渐琢磨出来了。“五年”太短,山高水长,还没见出分晓呢;三十年又太长,差不多快要退休了。“十年”不长不短,正合适。而且,以我的体会,毕业后第一个十年非常重要,上下求索,不断拓展,确定自己的位置及奋斗方向。十年后,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大体上已心里有数,以后就是如何往前走的事了。

再过几天,我们这些77、78级大学生,也要白头相聚,纪念毕业三十周年了。发言稿我还没写,但题目早有了,那就是《我们和我们的时代》。我想说的是,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欢笑与责任、激情与泪花、得意与失落。要警惕“过度自恋”,不断反省自己走过的路,是否已经尽了力,留下多少遗憾,有没有愧对这个时代?使用“时代”这样的“大词”,容易被敏感的年轻人讥讽;可我认定,“大词”也自有其存在价值。

9.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稿 篇九

这是美国毕业典礼演讲的标准要求,要调用那些有教益的、寓言般的小故事。这则故事其实还算不错,是这类老套故事里不那么离谱的,但假如你担心我打算在这儿把自己当成那条聪明的年长的鱼,来向你们这些幼鱼解释什么是水,那大可不必。我不是那条聪明的年长的鱼。这个鱼故事的要点仅仅在于:最显而易见、最重要的现实,常常是那些最难以看见和谈论的。当然,这作为一句英文句子来表达,只是平庸的陈词滥调,但事实是,在成人世界的日常战壕里,平庸的陈词滥调可能会有一种生死攸关的重要性,或者说我希望在这个干燥可爱的早晨让你们想起这点。

当然,类似演讲的主要要求是我应该谈一谈你们的文科教育的意义,试图解释你们即将被授予的学位为何有实际的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回报。那么让我们来说说一个毕业典礼演讲中最司空见惯的老套话题,那就是文科教育与其说是用知识把你填满,不如说是教你如何去思考。

如果你们是和我一样的学生,那么你们永远不会喜欢听这个,你们会觉得需要有人来教你如何思考这个论断有点侮辱人,因为你们被这样好的学校录取这一事实本身就好像证明了你已经懂得了如何思考。但我要向你们指出,这文科教育的老套论点其实根本没有侮辱人,因为我们应该在这样一个地方得到的、关于思考的真正重要的教育,其实无关思考的能力,而是关于选择去思考什么。对于要思考什么,如果你所有的选择自由看起来太显而易见,以至于讨论是浪费时间的话,我请你想一想鱼和水,把对全然显而易见的东西之价值怀疑态度暂时搁置几分钟。

这儿是另一个有教益的小故事。在遥远的阿拉斯加荒野里的一间酒吧里,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有信仰,另一个是无神论者,两个人正激烈地就上帝是否存在进行争论,一边喝着第四瓶啤酒。无神论者说:“你看,并不是我没有真正的理由不相信上帝。并不是我没有经历过整个上帝和祈祷的事。

只是上个月的时候,我露营时遭遇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我完全迷失了什么也看不见,那时零下五十度,于是我试了一下:我在雪地里双膝跪地,呼喊道“哦,上帝啊,假如有一个上帝的话,我在暴风雪里迷了路,假如你不帮我,我就要死了。”而此刻,在酒吧里,那个有信仰的人全然迷惑地看着这个无神论者。“那么你现在一定相信了,”他说,“毕竟,你在这儿,活着。”无神论者转了转眼珠。“不,兄弟,只是有几个爱斯基摩人碰巧路过,向我指出了营地的方向。”

很容易在类似标准的文科分析课上讲这个故事:考虑到两个人的两种不同的信仰模式,以及两种不同的、从经验里建构意义的方式,同样的经历对于两个不同的人而言可能意义迥然不同。因为我们看重信仰的宽容度和多样性,在我们的文科分析中,就不愿宣称某人的诠释为真,而另一个人的为假或错。

这没问题,只是同时我们无法停止谈论这些个人的模式和信仰从何而来。我的意思是说,它们来自这两个人内部的哪儿。就好像一个人对于世界最基本的定位,及其经验的意义,不知为何就是难以改变的,像身高或鞋的尺码;抑或自动地被文化所吸取,像语言。就好像我们如何建构意义实际上不是一种私人的、有意的选择。还有,所有那些关于傲慢的事。那个没信仰的人全然肯定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即路过的爱斯基摩人与他求助的祈祷有关。对,也有许多有信仰的人,他们好像同样傲慢,对他们自己的诠释深信不疑。他们很可能比无神论者更可憎,至少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但有信仰的教条主义者的问题与故事里的无神论者如出一辙:盲目的确信,一种渐渐变成牢狱的成见,这牢狱如此绝对,以至于囚徒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关了起来。

这儿的要点在于,我认为这一部分教会了我,如何思考究竟意味着什么。稍微不那么傲慢一些。有那么一点点对于自我及确信的批判意识。因为绝大部分的、我倾向于自动确定的东西,其实,是完全错的,被蒙蔽的。我吃了一番苦头明白了这点,我想你们这些毕业生们也会。

我认为文科教育真正的、靠谱的价值应该在于:使你舒适、富足、可敬的成人生活不致变得死气沉沉,变得不受意识控制,在日复一日间变成你大脑和默认设置的独一无二完全孤独的奴隶。

假如你自以为你知道什么是现实,按默认设置来运作的话,那么你,像我一样,很可能不会去考虑那些并不恼人、并不痛苦的可能性。但假如你真的学会了如何去关注,那么你会明白存在着其它选择。实际上你有力量把一个拥挤、炎热、缓慢的消费地狱般的情境体验得既有意义又神圣,与创造星星的那些力量齐名:爱,友谊,一切事物深处神秘的一致性。并不是说神秘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的。唯一大写的真实,是你要去决定你试图看待它的方式。

这,我要说,就是真正教育的自由,学习如何自我调整的自由。

你要有意识地决定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你要去决定看重什么。

因为还有些别的,奇怪但却真实的事:在成人生活日复一日的壕沟里,真的没有那种叫无神论的东西。没有那种不崇拜的事。人人皆崇拜。我们要做的唯一选择是去崇拜什么。或许选择某种神或精神领袖来崇拜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不管是耶稣还是安拉,不管是耶和华还是巫术母亲神,或四圣谛,或什么不可侵犯的伦理准则――其它大部分你崇拜的东西会把你生吞了。

如果你崇拜财物,如果你将生活的意义寄于其上,那么你永不会满足,永不会觉得你满足。这是真理。崇拜你的身体、美貌、性感,那么你会总感觉丑陋。而当年岁开始显现,你会早在他们令你神伤之前死过一百万次了。在某种层面上,我们都已经懂得这些。它被符号化为神话、谚语、陈词、隽语、寓言;成为每个好故事的架构。关键在于,在日常意识中一直记得这道理。

崇拜权力,最终你会感觉虚弱和恐惧,然后你会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权力来令你对自身的恐惧麻木。崇拜你的智慧,被看作聪明人,你最终会感觉愚蠢,像个骗子,总是在被识破的边缘。但这些形式的崇拜的诱人之处并不在于它们是恶的或罪恶的,而在于它们是无意识的。它们是默认设置。

它们是那种你就那样渐渐陷入的崇拜,日复一日,对于你看见什么及如何衡量价值越来越具有选择性,而不去关注那些你正在做的事。

而所谓的真实世界并不会阻止你运作你的默认设置,因为所谓的由人类、金钱、权力组成的真实世界会一路欢快地和唱,在自我的恐惧、愤怒、沮丧、渴望及崇拜之中。如今我们自身的文化已经以某些方式控制了这些力量,以生产巨大的财富、安慰及个人自由。

这种自由有不少值得推崇之处。但当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种类的自由,而最珍贵的那种,在关于欲望和成就的外部大世界里很少被人提及。真正重要的那类自由,包括了关注、意识和纪律,能够真正地关心他人,每天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微小而并不性感的方式为其牺牲。

那是真正的自由。那就是受过教育,理解了如何去思考。其反面是无意识,是默认设置,是争斗,是无止境的、恼人的、关于获得并失去某种重要事物的意识。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可能并不有趣轻松,不令人鼓舞,不像毕业典礼演讲所理应的样子。这是什么,据我所知,是大写的真理,假如剥去那些微妙的修辞的话。当然,你们可以自由地思考随便什么你们愿意思考的东西。但只是请别将它看成某个指手画脚的劳拉博士的布道。这些东西皆无关道德、无关宗教、无关教条,也无关那些来世的大问题。

大写的真理,乃是关注此世。

它与真正教育的真正价值有关,这几乎无关知识,而与简单的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是关于什么是真实和重要的意识,它寓于我们周围的简单视野之中,每时每刻,我们需要一遍遍地不断提醒自己。

要做到这点,要在日复一日的成人世界里保持意识和活力,困难得令人难以想象。这意味着又有一句陈词滥调其实是对的:你们的教育真的是一生的事情。而它始于:现在。

10.毕业典礼院长致辞 篇十

大家上午好!

四年前的九月,我和教工们在南区操场迎接你们的到来,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开学典礼上老师们对你们的期许?期许你们能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体验事业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期许你们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断经受磨砺,健康成长;期许你们有激情、有梦想、有毅力、有担当,始终胸怀远大志向,永葆赤子之心;期许你们面对逝水年华,能够真正做到青春无悔。四年后的今天,我想听到大家的回答:你们做到了吗?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学生的毕业感言:“四年的点点滴滴萦绕在眼前,徘徊在心头,印刻在脑海,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深刻,那样的生动。感谢师长们的鼓励与教诲,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与陪伴,感谢你们带来的快乐与欢笑。”是的,毕业季,感恩时,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的父母和师长,也送给你们自己!

回首四年,你们的通识课抢选都经历过“秒杀”,你们创造了让教务处老师苦恼的“我爱选课网”;你们在与外校学生斗嘴时的必杀技是“我们宿舍有空调”;你们鼓励低年级同学,用的是“舌尖上的交大”保你一月用餐不重样;你们说“只有在菁菁堂看过世界杯,那才算是真正的球迷”。虽然“罗森”已经变成了“快客”,但是“冰火四季”的灯光依然闪亮;虽然“第五街的咖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校车站的“甜魔”毕竟陪你们度过了一段段美妙的时光;也许明天,你们将难再品尝“华联”的“鸡蛋灌饼”,难得再搭帐篷通宵排队抢票,再也不必编造美丽的谎言请楼管半夜开门,但是“152167”开头的手机号永远属于你,“509”开头的学号永远属于你。

当前的中国,正在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阶段。大学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科技文化创新创意的源头,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的高地。面向未来,大学的道德风骨将代表国家与民族的文明程度;大学的创新能力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动力。无论是“实业救国”的创校机缘,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或是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一直是上海交大的为学之基、立身之本。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对创新和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这对上海交大学子而言,恰恰是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为你们成就事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世界在变,社会也在变,面对不可预知的前途,你们该怎么办?很遗憾,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说:你们应该在成长中选择坚守。无论时光如何变幻,我们内心深处总要坚守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无关金钱、权力和地位,但关乎思想、精神和道德,更关乎良心、公平和正义。如果说,大学是这些人类永恒主题的守护者,那么经过大学浸染的人应该是这些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和追随者!我衷心希望,上海交大的学子,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操守,心怀感恩、勇于担当、恪守底线、慎始敬终,向着真理之光,扬帆启航!

11.大学毕业典礼院长演讲 篇十一

谷歌的故事,举世瞩目。创始人的生活也为人津津乐道。今年5月,拉里·佩奇获邀在母校密歇根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虽然已是成功典范,但拉里并没有夸夸其谈,他用诚挚的语言讲述自己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告诉大家人生中最宝贵的两样东西—梦想和亲友。

Class of 2009! First I’d like you to stand up, and wave and cheer your supportive family and friends! I’m sure you can find them out there. Show your love!

A long time ago, in this cold September of 1962, there was a Steven’s 1)co-op at this very university. That co-op had a kitchen with a ceiling that had been cleaned by student volunteers probably every decade or so. Picture a college girl named Gloria, climbing up high on a ladder, struggling to clean that 2)filthy ceiling. Standing on the floor, a young 3)boarder named Carl was admiring the view. And that’s how they met. They were my parents, so I suppose you could say I’m a direct result of that kitchen chemistry experiment, right here at Michigan.

Everyone in my family went here to Michigan: my brother, my Mom, my Dad—all of us. My father’s father worked in the Chevy plant in Flint, Michigan. He was an assembly line worker. He drove his two children here to Ann Arbor, and told them: That is where you’re going to college. I know it sounds funny now. Both of his kids actually did graduate from Michigan. That was the American dream.

What I’m trying to tell you, this is WAY more than a homecoming for me. I have a story about following dreams. Or maybe more accurately, it’s a story about finding a path to make those dreams real.

You know what it’s like to wak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ith a vivid dream? And you know how, if you don’t have a pencil and 4)pad by the bed, it will be completely gone by the next morning?

Well, I had one of those dreams when I was 23. When I suddenly woke up, I was thinking: What if we could download the whole web, and just keep the links? And I grabbed a pen and started writing! Sometimes it’s important to wake up and stop dreaming. I spent the middle of that night 5)scribbling out the details and convincing myself it would work. Soon after, I told my advisor, Terry Winograd, it would take a couple of weeks for me to download the web—he nodded knowingly, fully aware it would take much longer but wise enough not to tell me. The 6)optimism of youth is often underrated! Amazingly, at that time, I have no thoughts building a search engine. The idea wasn’t even on the radar. But, much later we happened upon a better way of ranking and we made a really great search engine, and Google was born. When a really great dream shows up, grab it!

When I was here at Michigan, I had actually been taught how to make dreams real! I know it sounds funny, but that is what I learned in a summer camp 7)converted into a training program called Leadershape. Their slogan is to have a “healthy disregard for the impossible”. That program encouraged me to pursue a crazy idea at the time: I wanted to build a personal rapid transit system on campus to replace the buses. I still think a lot about transportation—you never loose a dream, it just

8)incubates as a hobby. Many things people labor hard to do now, like cooking, cleaning, and driving will require much less human time in the future. That is, if we “have a healthy disregard for the impossible” and actually build the solutions.

I think it is often easier to make progress on mega-ambitious dreams. I know that sounds completely nuts. But, since no one else is crazy enough to do it, you’ll have little competition. The best people want to work on the big challenges. That is what happened with Google. Our mission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9)accessible and useful. How can that not get you excited? But we almost didn’t start Google, actually, because my co-founder Sergey and I were too worried about dropping out of the Ph.D. program. You are probably on the right track if you feel like a sidewalk worm during a rainstorm! That is about how we felt after we maxed out three credit cards buying hard disks off the back of a truck. That was actually the first hardware for Google. Parents and friends: more credit cards always help. What is the one sentence summary of how you change the world? Always work hard on something uncomfortably exciting!

As a Ph.D. student, I actually had three projects I wanted to work on. Thank goodness my advisor said, “Why don’t you work on the web for a while?” Technology and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can really help you be lazy. Lazy? What I mean is a group of three people can write software that then millions can use and enjoy. Can three people answer the phone a million times? Find the

10)leverage in the world, so you can be truly lazy!

Overall, I know it seems like the world is

11)crumbling out there, but it is actually a great time in your life to get a little crazy, follow your curiosity, and be ambitious about it. Don’t give up on your dream. The world needs you all!

So here’s my final story:

On a day like today, you might feel 12)exhilarated—like you’ve just been shot out of a cannon at the circus—and even invincible. Don’t ever forget that incredible feeling. But also: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 moments we have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the chances we have to do things that might make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or even to make a small difference to the ones we love—all those wonderful chances that life gives us, life also takes away. It can happen fast, and a whole lot sooner than you think.

In late March 1996, soon after I had moved to Stanford for grad school, my Dad had difficulty breathing and drove to the hospital. Two months later, he died. I was completely 13)devastated. Many years later, after a startup, after falling in love, and after so many of life’s adventures, I found myself thinking about my Dad.

If my Dad were alive today, the thing I think he would be most happy about is that Lucy and I have a baby 14)in the hopper. If he were here today, well, it would be one of the best days of his life.

Many of us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be here with family. Some of us have dear friends and family to go home to. Please keep them close and remember: They are what really matters in life.

Thanks, Mom; Thanks, Lucy.

And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2009届的同学们,首先我希望大家都站起来,向支持你们的亲朋好友挥手致意!我相信你们都能在人群中找到他们,把你们的爱表现出来吧!

很久以前,1962年的寒冷9月,这座校园里有一家史蒂文消费合作社。此合作社有一间厨房,那里的天花板由学生志愿者打扫,大概每十来年才一次吧。想象一下,画面上有位名叫格洛里亚的女大学生,爬上了高高的梯子,努力地打扫那脏兮兮的天花板。一位名叫卡尔的寄宿生站在地上,为该情景钦佩不已。这就是他俩的初次邂逅。他俩就是我的父母亲。所以我想你们会说,我就是这里——密歇根大学那个“厨房化学实验”的直接成果。

我们家的所有成员都毕业于密歇根大学:我哥哥、我妈妈和爸爸——我们全家。我的祖父在密歇根州弗林特的雪佛兰汽车工厂工作,他是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他曾开车把两个孩子送到安娜堡这儿,并告诉他们:这是你们今后要上的大学。我知道现在听起来很好笑。他的两个孩子也的确从密歇根大学毕业。这就是“美国梦”。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来这儿对我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重回旧地。我有个关于追寻梦想的故事,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找到梦想成真之路的故事。

你们知道,午夜从一个逼真的梦境中醒来是什么感觉吗?你们知道如果床边没有纸笔,而第二天一早就忘个精光又会怎样吗?

喔,我23岁的时候,就做过一个那样的梦。我猛然惊醒,想着:如果我们能把整个网络下载下来,但仅保存链接会怎样?然后我抓起一支笔写了起来。有时候别做梦,及时醒来是非常重要的。我花了一个午夜描画出细节,并确信那是可以做得到的。不久后,我告诉我的导师特里·温诺格拉德,那要花几周时间来下载整个网络——他只是会意地点点头,他完全知道要花的时间其实长得多,但他很睿智,并没有告诉我。年轻人的乐观精神通常不可低估!令人惊讶的是,我当时没有想过要造一个搜索引擎。这一概念甚至没有进入我脑海。但很久以后,我们突然找到更好排列网页的方法,并造出一个非常好的搜索引擎——谷歌就这样诞生了。当伟大的梦想闪现时,抓住它吧!

我在密歇根大学上学时,其实就学过如何实现梦想。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可笑,但那是我从一个由夏令营转化而来的名为“塑造领袖”的培训项目中学到的。该项目的口号就是“理性地藐视不可能”。那个项目激励着我追寻那时一个疯狂的想法:我想在校园内建立一套个人快速交通系统以代替公交。我直到现在还在思考很多有关交通的问题—你永不要放走梦想,而要把它当作一种习惯去培育。现在人们花很大力气干的很多事情,如做饭、清洁、驾驶,以后只会占用人们更少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理性地藐视不可能”,并确实找到新的解决方案的话。

我认为,通常追寻雄心万丈的梦想更容易些。我知道这听起来完全是一派胡言。不过,既然没有别的人疯狂到会做这件事情,你就没有竞争对手了。优秀的人爱接受大挑战。这就是在谷歌发生的事情。我们的目标就是组合全球的信息,使其随手可得,随处可用。那怎么能不让大家兴奋呢?但是我们那时几乎启动不成谷歌,因为我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都太担心拿不到博士学位。要是你觉得自己是暴风雨下人行道上的一条蚯蚓,那很可能你就真的走对路了。那就是我们刷爆了三张信用卡,从一辆货车的车尾买来硬盘后的感觉。那就是谷歌最早的硬件设备。家长和朋友们:多点信用卡总是有用的。如何用一句话总结你该如何改变世界?那就是在那些让人极度兴奋的事情上发奋努力。

当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其实我有三个项目是想做的。谢天谢地,我的导师对我说,“为什么你不先做一会网络的事呢?”科技,尤其是因特网真的能让人变懒。变懒?我的意思是一个三人的小组可以写出让数百万人喜爱使用的软件程序。但三个人可以接上百万次电话吗?找到撬起地球的杠杆,你就能真的懒起来。

总而言之,我知道这个世界看起来分崩离析,但这确是你们人生中一个伟大的时代,你们可以疯狂一点,追随自己的好奇心,雄心勃勃地实现它。不要放弃你们的梦想。世界需要你们所有人。

以下是我要说的最后一个故事:

就像今天的某一日,你们可能感到欣喜若狂,就像你刚从马戏团的大炮口被射了出来——甚至更加所向无敌。绝不要忘了那种难以名状的美妙感觉,但同时,也要永远记住和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记住我们得做些可能会为世界带来巨变的事情的机会,或者只是为你所爱的人带来小变化的机会——所有生活给予我们美好机会,也能将它们带走。世事瞬息万变,比你设想的要快得多。

1996年3月下旬,就在我到斯坦福上研究生院不久,我爸爸呼吸出现困难,被送到医院。两个月后,他去世了。我当时几近崩溃了。许多年以后,在我重新振作后,在我谈恋爱后,在我体验了如此多的人生经历后,我发现自己总是想起我的爸爸。

如果我爸爸能活到今天,我想他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露西和我即将拥有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今天也能来到这里,噢,那将会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之一。

我们中很多人都很幸运,能够在这里和家人们一起。我们中的一些还可以和亲友家人一起回家。请和他们保持亲密,并且记住:他们才是生命中真正至关重要的。

感谢妈妈,感谢露西。

上一篇:建筑工程培训下一篇:pco质量管理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