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建设

2024-10-06

人居环境建设(共11篇)

1.人居环境建设 篇一

校园自然环境建设

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提及校园环境建设,人们立刻会想起:投资盖教学楼、修界墙、建筑办公楼„„等一系列举措,但是我以为:校园环境建设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另一种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可以解释为:整个校园和校园里的一切情况与条件。校园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校舍建筑、花草树木及其他基础设施,可统称校园自然(物质)环境;又包括学校风气、师生的精神风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可统称为校园的人文(精神)环境。两者在教育教学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校园环境建设,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实效。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设的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拓展思维、因地制宜创设力所能及的校园环境。

“人类创造了世界,世界改变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改变了人类。” 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说明环境对人的熏陶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整齐、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基础,是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健康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纯正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最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学校

良好风气的形成。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

二、如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1、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校园交通、生活及文化设施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基础。学校没有旗台、旗杆,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无从谈起;自行车放置没有合适、固定的场所,校园的自行车必定如“散兵游将”;没有足够的垃圾桶,要使学生不乱果皮、纸屑就不那么容易。作为我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从市场上购置了红色大塑料桶,当作活动垃圾中转站,健全了校园的基础设施。

①完善生活设施,便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有花池等绿化设施,规划规范自行车放置场所,要硬化校园主干道,主干道旁要配有一定数量的垃圾桶,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②添置文化设施,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校园要有激发师生的奋进的校训,有提示学生注意的温馨标语,有宣传栏等;班级挂有国旗、贴有激发学生勤学奋进、多问多思的条幅,挂有名人画像等。根据学校的条件添置相应文化设施,可以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静物的熏陶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利用静物适当提醒、诠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就会相得益彰。我们学校从“敦煌石窟”得到启发,投资三千多元,修建了“廊壁文化墙”,上面有古诗配以图文、数理化公式等,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无形中得以提高。良好的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净化学生的心灵;生机勃勃的绿色,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有助于陶冶情操,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化的校园还能增强感受美、热爱美、欣赏美的能力,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文明高雅、催人向上的感受。在这样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中,我们学校的育人已经提升到环境育人的另一个高度,这是一种隐性的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发展。

2、坚持不懈促使良好习惯养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初中生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各方面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很有必要,也会很有成效。一方面能使学生个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根据“互补教育”原则,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极少数习惯不好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大环境好了,极个别的就很容易教育了。教育教学工作环境建设,要重引导、重督促、重强化,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靠培训培养。初一新生刚到校的第一个月,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抓住这一时机,请来部队教官,对初一新生进行军训,从坐立行走等方面进行刻苦军训,磨练学生的意志。又利用休息时刻,带他们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做到“听铃声”、“站好对”、“要排队”、“不乱叫”、“有礼貌”、“能谦让”、“防意外”,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抓紧时间、增强时间观念。我校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防范演习,听到警报声,迅即有秩序撤离不安全现场。

②良好习惯的养成靠督促。中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每个学生都难免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这就要师生的监督。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有监督学生不良习惯的职责,但是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监督,于是,就让学生监督学生,相互提高。教育学生“一花开放不是春。”形成了提高修养的育人网络。

③良好习惯的养成需强化。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使人终生受益,但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才能养成。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长期坚持,定期狠抓,适时放松,松弛有度,最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设人文校园文化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应立足于纯正的校风、和谐的人风、浓郁的学风的形成。而它们的形成不能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必须依赖一定的土壤。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我们积极开辟人文校园文化阵地,形成了多渠道、多时空德育体系。

①突出主阵地地位。每周1次的升国旗仪式与班会、每天1次的晨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突出它的主阵地地位,认真组织,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准备甚至有创意。我们要在这个主阵地上使学生有兴趣、有收获。

②发挥“廊壁文化”、“班级口号”、“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学校的“廊壁文化”、“班级口号”(各班前门都贴着代表本班志向口号的喷绘)、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廊壁文化”、“班级口号”、“学习园地”,让学生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

4、积极创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阳光运动”、“家校联欢”、“经典诵读”等,健康学生的身心。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为内容服务。德育内容的本身往往对人要求与限制的较多,由于人自身的弱点,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其并不“感冒”。如

果我们用单调的形式来讲解本来就不受欢迎的内容,肯定会使学生觉得枯燥、索然无味,这样的德育定会“事倍而功半”。因此,必须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

①“阳光运动”健康身心。我们充分利用大课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做操、跑步、花样跳绳、经典诵读、学科展示与融合„„凝聚在一天当中的大课间一小时中,正如歌里面所说:“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了锻炼中学习,学习中锻炼,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达到了“玩中学”的目的。

②注重体验,组织“家校联欢”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品德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知其言更要观其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节约粮食与不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光对学生讲劳动的意义、粮食的来之不易等,苦口婆心、费尽口舌,也难见成效,不如让学生亲身体验。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学期举行一次“家校联欢“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在活动中各尽才艺,在活动体验中,道德情操得到了升华,成功的实现了三者的联系作用,达到了如其目的。

③经典诵读,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我们利用“阳光运动”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下午课前十分钟用校园广播播送经典诵读,无形中学生得到了熏陶,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觉悟有了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校园环境建设是以发展学生为本的原则,它不仅仅是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还需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上面投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智慧、人格、身心等方面达到更高层次,才能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绘制自己美好的人生。

2.人居环境建设 篇二

1 绿色住宅的内涵

“绿色住宅”内涵与“绿色建筑”一样, 也归纳为具备“4R”的建筑, 即Reduce, 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 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 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 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 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

2 绿色住宅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我国虽然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打出绿色住宅或绿色社区的招牌, 却未真正达到“绿色”的标准。目前, 绿色住宅仍如一个初生的婴儿, 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理论、设计方法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 其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相关政策制度还有待健全完善。虽然, 从1998年开始实施货币化分房政策以来, 商品房市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住宅建设的总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 总体来说仍处于高速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期, 因此对于绿色住宅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实施准则等还在制定当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2) 房地产企业在对绿色住宅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绿色住宅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住宅产品的设计、建设、消费和管理服务全过程。而目前, 许多房地产企业对它的认识仅片面地停留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甚至简单地认为“绿色+住宅”就是绿色住宅, 从而一味地追求绿化, 忽视了绿色住宅的真正内涵。3) 消费者对绿色生态住宅的意识不强。我市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 对住宅的需求仍停留在“居者有其屋”“厨卫齐全”等初级阶段, 并没有主动接受绿色生态住宅;另外, 拥有绿色住宅的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注意利用其节能、环保条件, 抹杀绿色住宅的优势。

3 发展绿色住宅的对策

绿色住宅,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 必须由开发商、消费者、政府三方互相配合, 共同推进。

1) 开发商。开发商应进行绿色住宅建设的创新, 积极开发绿色住宅市场, 主动引导市场需求, 在开发商获得合理利润的基础上, 考虑购买者收入水平, 确定消费者和开发商两者都能承受的销售价格。

2) 消费者。消费者要树立全新的消费理念, 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者也要明确绿色住宅带来的额外收益, 从节省电、热等能源费用、节水系统节省水费支出等,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体现这种收益。

3) 政府。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实现经济运作的调控管理者, 也应有所作为。在宣传上, 对消费者从节能、环保观念给予引导。在制度上, 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绿色住宅的评判标准和认证体系。在政策上, 从税收减免和信贷资金上给予财政倾斜。在设计与建设方面, 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住宅小区设计与建设。延安枣园的新型窑居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 它以当地的天然石材文献标识码:A为基本建材, 室外增设太阳房, 采用大玻璃窗, 改善了室内采光条件, 窑顶增加了太阳能热水器, 设计了采用地热、地冷的通风空调系统。通风、采光等13项考核指标, 居民满意率达80%左右, 其中通风、采光满意率达100%。示范点建成后, 获得了海内外有关部门和建筑学界的高度评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因特网站的文章说:“从新型窑洞的建成,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 中国现代建筑已开始找到其文化与地理的根源。在北京与西安, 西方格调的新建办公楼鳞次栉比。相比之下, 这些新窑洞虽貌不惊人, 却因此更加珍贵。因为它富有创意, 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精神。”

总之, “绿色住宅”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人居空间, 需要社会各方面制定相应对策, 迅速做出反应, 促进绿色住宅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阐述了绿色住宅的内涵, 分析了绿色住宅的现状, 从开发商、消费者及政府三个角度提出了发展绿色住宅的对策, 指出绿色住宅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发展中的人居空间, 需要社会各方制定相应对策, 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住宅,人居环境,对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阳, 张霖.绿色建筑初探[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2, 6 (4) :39-41.

[2]朱旭艳.生态建筑与城市建设问题的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5, 16 (2) :52-54.

[3]孙志娟.绿色建筑面临的技术与经济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 33 (5) :171-173.

3.人居环境建设 篇三

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是经中央编办同意,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的首都层面的高层议事协调机构。其组织机构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委员共77人组成。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担任主任委员,常务副市长吉林、副市长黄卫和中央国家机关、解放军总部相关部门主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担任秘书长;委员单位包括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及地区办事处、武警北京总队、首都国际机场管委会、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铁路局等,成员单位共73家。其主要职责是统筹全市环境建设资源,开展相关规划研究,协调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各部门、各区县开展环境建设工作。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成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是总结弘扬奥运和国庆活动筹办经验,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随着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的成立,北京市明确了首都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城市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保障为内容,结合首都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营造整洁优美、和谐有序、服务完善、运行高效的首都城市环境,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保障。

相关链接

北京开展夏季市容环境集中治理工作

4.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乡镇 篇四

___镇人民政府

(二OO七年元月七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小康村建设为重点,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为目的,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着力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___。

突出卫生整治,建设清洁___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卫生状况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___对外形象。对此,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一是宣传发动,增强卫生意识。通过召开镇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利用宣传栏、戗牌、标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大造舆论声势,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讲究卫生,主动搞好室内外卫生,营造清洁卫生的良好环境。二是集中整治,抓好三个结合。

1、结合冬春水利,实施村庄河塘整治,由镇水务站牵头,对镇域内县乡河道、家沟家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搞好土方测算,并分别与各村(场)对接,明确任何和清进要求,由镇农业条线负责人进行督查。全镇先后投入劳动力14400多个,挖掘机、泥浆泵等88台套,清理了县乡镇村河道131条,165000米,58万方,清除罾、簖12个,拆除违章建筑农户房屋102间,厕所301座,猪圈234个,为市县提供了高标准的村庄河道整治现场。

2、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活动。全镇先后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以清洁家园为主题的突击整治活动,对暴露性垃圾、乱堆乱放杂物、杂草等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垃圾近万吨,室内外环境得到了有效整治,为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活动夯实了基础。

3、结合“三村联创”,搞好村庄环境治理。环境整治是小康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坚持从长效管理入手,一方面加强村民自治,通过群众代表会,订立村庄河道保洁公约,实行村庄河道联户保洁,使村庄河道、家沟家塘管理实现制度化、正常化,先后在村庄醒目处刷写永久性河道保洁公约22处,签订联户保洁责任书8021份。另一方面,投入650万元,实施农村改厕4800多座,新建垃圾池289个,设立垃圾填埋场13个,并按照1000人口左右配备1名保洁员的要求,配备卫生保洁员72名,为促进我镇农村卫生环境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狠抓植树造林,建设绿色___

围绕推进“绿色家园、绿色河道、绿色村庄”建设,改善乡村面貌,我们把绿化美化摆上应有位置,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要求,扎实推进。一是大力实施农田林网工程。结合建设高效农田、农业示范方,做到在实施土地平整、水系配套的同时,绿化造林同步跟上,形成纵横交错,整齐排列的农田林网。2008年,全镇共完成农田林网面积达1.2万亩。二是积极抓好道路、圩堤绿化。做到有路就树木,有圩就有绿化。结合农村通达工程建设,2008,我们对机场路、三里中心路、齐心中心路等12条41000米的新建道路进行了全面绿化,新栽树木6万棵。我们还结合林木砍伐更新,冬春水利建设等实施对镇域内圩堤的绿化,进一步明确圩堤管理权属,明晰林业高权。对部分圩堤通过集体发包,个人租赁经营的方式,进行圩堤绿化,经营收入按照租赁协议进行分成,去年共有7条,8600米镇村级圩堤实行协议租赁经营,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引导群众搞好庭园绿化美化。充分利用庭园空间,种植经济林木和各类花卉植物,装扮农民美好生活,体现时代发展气息。四是着力开展成片造林步伐。2008年,通过招标投标程序,对渔业等村有关成材林进行更新砍伐,做到边伐边植,对有关抛荒田块和圩堤及时行补植,全年共完成成片林1200亩。2008年,我镇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工作稳步推进,比上年新增绿化面积600亩,新增植树3万株,人均绿化面积有了较大提高,有效改善了区域“小气候“,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注重村庄规划,建设宜居___

为改变原有村庄、农民住宅建设凌乱、分散的现状,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镇十分注重加强村庄规划治理,按照适度集聚、[找文章到☆好范文 fwsir.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认真搞好新一轮村庄规划建设。

1、科学规划。在县镇总体规划指导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村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确定了80个农户住宅小区,并分别与各有关村进行对接。

2、统一要求。对规划区内的农户住宅,鼓励农民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外观设计,统一材料选择,统一放样建设,对不在规划区域的农户,做到只拆不建,只出不进,农民住宅逐步向住宅小区集中。去年我镇已有22个农民住宅小区开始启动建设。

3、加大投入。去年以来

,我们继续加大对农民住宅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统一规划建设,做到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去年共投入8000万元。目前,花庄小区、齐心小区、三里马庄小区等已初具规模、配套基本到位,已成为新型农民住宅小区的示范小区。其中,花庄小区和三里马庄小区分别被县市确定为农民住宅示范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舒适,深受农民群众的好评。

四、坚持综合利用,建设生态___

近几年来,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污物河道污染,焚浇秸杆污染空气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坚持综合利用,切实加强治理。一是推广沼气使用技术,加快生态能源利用。为有效治理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大力推广应用沼气技术,全面启动了沼气推广工程,三里村试点取得了圆满成功,下一步我们将推广该村的做法,加快推进沼气池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新的生态能源。二是推广秸杆还田技术,改善土壤土质条件。积极宣传秸杆还田技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家正确利用植物秸杆,变废为宝。三是搞好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促进农业生态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以渔业村、渔场、东升、西郊为主的渔业养植、优质粮油生产、无公害蔬菜种植等农业生态项目建设,配合宝应湖农业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在控制减少农药使用,开发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同时,对项目区进行严格管理,切实保护生态资源不受侵害。2008年,我们共建设农业生态项目6个,创造了“___”牌大米,“宝应湖”牌大闸蟹,“朗亭”牌马铃薯、无公害禽蛋等6个农产品品牌,促进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2008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乘县农业会议的东风,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整治力度,努改善农村环境,为促进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人居环境建设 篇五

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XXX坚持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依托花木、生态、环境优势,全村上下凝聚共识抓创建、干群联动抓创建、建立机制抓创建,探索出一条以改善人居环境惠民生、树形象、转作风的新路子。我村于2015年制定了《XXX三年脱贫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是我村实现脱贫发展的三大有力抓手。两年多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提升人居环境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一、建立协调管理机制,解决有人管事问题。一是管好领路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党总支重要工作之一,主要由监委主任牵头带领各小组长协调管理。制订了“XXX环境卫生三年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发挥了资金效益,争取确保环境整治资金长期稳定投入。同时,设立村、组环境整治经费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即时公开,重点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问题。

二、建立宣传教育机制,解决如何干事问题。一是做好教育培训文章。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大事要事,定期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做到逢会必讲、讲明讲清、讲出压力,真正让创优人居环境理念入脑、入心、入行。专门组织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对村“两委”成员、群众进行集中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二是做好宣传发动文章。坚持全面宣传、全民参与、全力攻坚,通过采取召开“村两委会、小组群众会”、制作《村规民约三字经》宣传展板等方式,广泛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意义,教育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效激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自觉行动的主体意识,在全村营造人人关注人居环境、时时维护人居环境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倡树新风文章。注重把改善人居环境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推进美丽乡村文化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善行美德、让我感动的身边党员”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党员干部作表率的作用,并将改善人居环境延伸到精神层面,实现村容村貌和村风民风的双提升。

三、建立科学运行机制,解决有章理事问题。一是推进督促检查严格化。建立“小组打分、监委监督、月度公示”的工作机制,严格督促检查,持续跟踪问效,奖惩分明,实行量化打分,对排名落后的小组及时通报批评、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公开表扬,并将该项考评结果与“保洁员工资”挂钩,以领导督、奖惩促带动干部齐动手、干实事。二是推进保洁管理常态化。探索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加强对保洁员的日常管理、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健全完善《保洁员管理制度》、《XXX环境卫生整治方案》等制度,并让制度进村入户、公布上墙,确保农村保洁员队伍规范有序、稳定高效。三是推进垃圾处理规范化。有计划地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指定投放,持续按照“保洁员清运处理”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9名保洁员的实际作用。

四、具体做法

第一,继续深入践行“两学一做”环境卫生整治活动。XXX党总支把党员参加环境卫生活动、三会一课,纳入“党员积分制”考核范围,每月20日为党员固定活动日。积极开展党员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大大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把环境卫生整治,落实形成为长效机制新常态。

第二,继续深入践行“仙湖卫士”活动。部分群众在房前屋后种上了桃数、李树、核桃、等果林,村里渐渐有了“万绿丛中一点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景象。

第三,“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绿色行动。为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确保XXX水库及xxxx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管理实现常态化,XXX党总支高度重视。2017年12月7日,XXX党总支书记XXX带领“村两委”全体成员展开“水库杂草、周边垃圾、集中处理”绿色行动。下一步,我村将积极配合县镇两级河长的指示,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工作。加强河道巡查保洁、生态修复和保护管理。实现我村水域“水质达标、库水清洁、库岸披绿、库区景美”的综合目标。

第四,“打好人居环境、扶贫开发组合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人居环境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意义深远、大有可为。2017年6月XXXXX小组文化娱乐场所开工建设总投资(50余万元)、目前90余万“红岩子小组美丽宜居乡村项目”即将完工(该项目涉及村内道路改造硬化、公共卫生厕所建盖等项目)。加之,全村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正在施工等等,XXX党总支时刻不忘群众所需,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努力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繁荣景象,阐述了农村人民致富奔小康,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美好向往。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本村位于贫困山区,因地环境条件限制,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困难,村民思想意识较差,提升人居环境工作难度大。

第一、自然因素制约。地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美丽宜居项目推进成本高。支部活动形式单一,好多时候仅限于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教育、第二、人文因素制约。部分群众“乱堆乱放、随意性”思想观念滞后,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自觉行动的主体意识不强。

6.人居环境建设 篇六

1 完善管理体制, 制定爱卫工作规划

我县建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爱国卫生工作委员会, 负责组织、协调、督查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的开展, 并将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工作目标综合考核。每年召开县政府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分管卫生工作领导和公共卫生管理员参加的爱国卫生工作会议5次以上, 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总结交流经验、布置阶段性工作任务。政府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做好爱国卫生工作, 尤其是建设、城管部门在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 环保部门在实施生态县建设, 交通部门在实施康庄工程, 水利部门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履行部门爱国卫生工作职责。县卫生局认真做好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 根据季节、疫情及时向乡镇和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城乡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强化了对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的领导责任, 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具体爱国卫生工作任务由16名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 246名村公共卫生联络员落实。

早在1996年, 我县就制定了爱国卫生工作“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1998年对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制定了具体规划。2003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安吉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案、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和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 并制定了安吉县生态人居名县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2003年, 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了创建全国生态县目标, 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了《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及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城市六大专项规划, 所有乡镇和三分之一的行政村编制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生态县建设将爱国卫生工作的有关要求纳入规划内容, 包括:环境卫生整治、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等。这些政策文件对新形势下全县爱国卫生的管理体制、网络建设、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 建立长效机制, 巩固发展创建成果

2004年我县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后, 以此为起点, 认真落实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 给各个乡镇做好榜样。

2.1 完善保洁机制

县城保洁任务由原来的开发区、递铺镇、建设局三家负责承担, 后改由县城管局一家负责承担。环卫保洁任务由原来的路段保洁招投标改为现在的区块保洁招投标, 保洁时间从12小时的间歇性保洁延长为全天候的连续保洁。在环卫部门实施区块保洁后, 还配齐居民小区环卫人员, 实施城中村、城郊结合村的保洁公司专业保洁。县城建立了一支环卫保洁人员251人, 垃圾收集中转运输人员46人、管理人员22人的环卫管理作业队伍。

2.2 建立路段长责任制

由76个县级机关部门一把手担任路段长, 负责县城某一路段卫生、秩序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与环卫机构共同管理日常卫生。各部门自觉投入资金加强路段保洁, 整治卫生死角。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对市容市貌进行走访和督查, 对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2.3 开展重点区域专项整治

2006年以来, 安吉县重点整治了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的拾荒大户聚集点, 经过8部门的联合执法, 所有废旧物品收购大户和企业搬离到了县城3公里以外, 并且新选择的废旧物品收购场地必须通过环保评估才能颁发营业许可证。针对中心农贸市场脏乱差的情况, 2006年我县投资达574万元对中心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扩建, 改善了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面貌。

2.4 全面开展除“四害”工作

2004年开始, 县卫生局与专业消杀公司签订了除“四害”合同, 由专业消杀公司负责对建城区的“四害”消杀工作。2007年我县又出台了除“四害”长效管理机制, 规定每年6月至10月每个月的5号为县城灭蚊灭蝇日, 把“除四害”职责落实到环卫、园林、物业公司和各企事业单位, 由卫生部门提供消杀药物, 定期监督检查, 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消杀人员以奖励。

3 突出工作重点,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3.1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考核机制

县政府2006年3月出台了《安吉县乡镇 (开发区) 环境卫生考核评分标准》, 从乡镇卫生管理机制、经费落实到位、营运质量、环卫设施、宣传氛围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 每个月检查一次, 对每个乡镇的得分情况进行通报, 并根据全年的总分相应拨付环境卫生管理经费, 县里每年安排环境卫生考核奖励经费100万元, 乡村两级每年投入保洁资金约600万元。

3.2 实行农村垃圾集中统一处置

2005年开始, 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实行了“户盛放、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办法, 16个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24座, 落实固定保洁员1 371名, 建立各类垃圾箱6 176只, 垃圾车454辆。全县垃圾清运率已达到80%以上。为有效处理生活垃圾, 我县日处理能力达300吨的垃圾发电项目试验阶段已经结束, 现已进入立项报批阶段。

3.3 开展白色污染治理行动

针对塑料袋引起的白色污染泛滥, 县里组织文明办、卫生、工商、环保等8个部门开展“防治白色污染, 共创绿色消费”活动。全县各农贸市场均设立了竹篮销售点, 县里免费向市民赠送了1.5万个竹篮, 并发放倡议书3万多封, 还开展了治理白色污染的电视专题宣传和访谈, 积极宣传塑料制品的危害性, 倡导使用环保制品。县里还多次进行联合检查, 对批发和使用0.025毫米以下塑料袋、发泡塑料快餐盒、塑料口杯的商店和业主进行查处。这些措施非常有效地遏制了塑料制品污染的泛滥。县里还确定每年3月25日为“生态日”, 在“生态日”这一天全县组织开展“十万人清污活动”, 县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都到联系乡镇参加清理白色污染。团县委、县妇联等群众团体也在白色污染整治中积极发挥作用, 成立了248支青年志愿者保洁队和289支巾帼保洁队, 在宣传和整治中发挥作用。

3.4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规范处理

我县在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因地制宜设计了生态湿地处理、生物膜处理、氧化沟处理、沼气处理、无动力处理、微动力处理、有动力处理等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全县已有1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和80个行政村推行了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开发区横山坞村、山川乡高家堂村、孝丰镇统溪村、报福镇洪家村, 从2004年开始就家家建造了分户式或集中式污水处理池。

3.5 结合农村环境整治, 开展农村改厕工作

我县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 将农村改厕作为一票否决指标。为提高农户对改厕重要性的认识, 全县252名社区责任医生在上门访视时逐家逐户进行宣传, 每次访视结束都以书面访视报告形式向村级班子通报情况, 按照“户建村助, 政府补助”的原则, 对改厕农户, 有的村补助500元左右, 有的村在村庄建设中统一安排施工队为农户建三格式化粪池。全县农村已投入改厕经费1 700余万元, 建设公共厕所578处, 新建农户标准卫生厕所59 484户。为解决三格式化粪池最后一格出粪池流出的污水氮、磷和COD可能超标的问题, 在三格的基础上再建一格湿地污水处理池, 通过铺卵石、细砂、覆土后种植根系发达的麦冬、芭蕉等植物以吸收有机物, 经过植物吸收后的污水经环保部门检测完全达标。这类生态湿地系统处理的卫生厕所已占全部改厕数的1/5。

3.6 开展“三沿整治”工作

2007年开始, 县委县政府决定, 用3年时间对全县沿路、沿线、沿景区等“三沿”地区开展综合整治, 提出的目标是:实现“三沿”地区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垃圾乱扔、无毁林毁田、无污染乱排, 做到净化、美化、靓化。近一年时间, 已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28处, 面积2.7万平方;清理卫生死角150处, 垃圾、杂物2 900立方;拆除非法广告牌42块;立案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27起;查处无照工商户45户;整治餐饮单位67户。

4 加大财政投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为进一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以优美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陶冶人们的情操, 引导人们自觉搞好爱国卫生工作, 近几年, 我县不断加大对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的投入。

4.1 以奖代补, 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2001年开始, 全县每个行政村都编制了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从中心村入手, 典型引路, 分步实施, 开展以“改房、改路、改水、改厕、改线、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政府以奖代补, 每年拿出1 000万元资金给验收合格的行政村以补助。各级累计投入达2.3亿元, 其中县财政投入6 500万元。到目前, 已整治1 073个村庄, 达标面在80%以上的行政村已达200个, 占行政村总数的81%, 受益人口30.9万。

4.2 筹集资金,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由交通部门实施的以通村道路硬化为主要内容的“康庄工程”4年时间完成村级道路硬化492.7公里, 总投入达1.38亿元。从2007年开始又实施村与村道路联网贯通为主要内容的“联网工程”, “十一五”期间规划建成道路450公里, 总投资2.475亿元。从2003年开始, 由水利部门实施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 总投入2 500多万元, 建成清水河道400多公里。从2003年开始, 县卫生局投资1 264万元, 全面开展25家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改造, 新建配套用房9 918平方米, 全面完成1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任务, 平均每个站投资17.8万元。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 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成为农村的精品亮点。有不少行政村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契机, 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委会办公楼、村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统一连片集中建设, 并进行绿化、美化, 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

4.3 加大投入, 推动生态县建设

先后投入8 000余万元, 对全县74家污染企业进行了强制治理, 关闭了33家污染企业。为了全面推动生态县建设, 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安吉县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 出台了《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决定2007年前5年内县财政预算中安排6 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县建设, 并要求各乡镇也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对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市生态村命名的, 由县政府给予20万元到50万元的奖励。我县还落实了生态公益林利益补偿机制和“动钱不动山, 利润再调节”的分配机制, 对已开发成旅游景点的生态公益林, 鼓励林农以生态资源入股形式参与分红。县财政每年投入巨资,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发动群众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通过4年创建, 全县废水中COD排放量从3万吨削减到0.12万吨, 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从69%、73%提高到71%和75%。已有12个乡镇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70个行政村达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县级生态村标准, 其中10个行政村达到市级生态村标准。2006年6月5日, 我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2007年8月2日, 国家环保总局发文批准我县为唯一的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

摘要:近年来, 浙江省安吉县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 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已成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文章就安吉县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进行了总结, 以便同国内其它地区交流、学习。

7.人居环境建设 篇七

关键词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人居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1 人居环境及全球气候的变化

人居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呈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海岸带受影响;冻土、雪盖、冰川受影响;全球的降水分布受影响;干旱。人居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众多且巨大,如荒漠化和土壤退化;物种灭绝和作物减产;工、农、林、牧、渔业,旅游,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各行业受到影响;人居环境出现居住地被淹、房屋倒塌、护堤冲毁、海岸线受损、道路受损等;土地的覆盖和利用发生变化;人类健康和生存面临威胁。美国的历史文物保护专家托拉斯曾说,全球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一样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事实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更严重,因为恐怖主义是局部的,而气候变化是全球的,因此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存在极其广泛和严重的影响[1]。

2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功能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大危机,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会影响人类生存。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对温室效应的作用非常重要。虽然森林面积只有陆地面积的1/3,但是森林覆盖区域的储碳量占陆地面积储碳量的1/2,所以加强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中的重点内容[2]。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而植被面积和农林生产的面积不断减少,这样势必会降低植物的碳汇效应。如果在人居环境中建设植物景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不仅如此,植物景观还具有碳汇效应,可以降温、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因此人居环境中建设植物景观是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3 生态修复中风景园林景观的功能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水体、大气和土地都受到了严重污染,而水库、铁路建设、公路建设、采矿、垃圾场、废弃工厂、江河泛滥与干涸、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变多,修复这些生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3]。长期以来,城市中建造了很多无法渗透的地面,且防洪处理、边坡防护、水土流失等工程也有很多硬质工程,因此虽然解决了水土流失等问题,却破坏了绿色植被和生物栖息地。通过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建立人为的植物群落,从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植物的新陈代谢、去除降解等作用,可以消解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可以改善水体和土壤的营养结构,可以净化空气,重建绿色植被和恢复生物栖息地。与物理净化与化学净化途径相比,植物净化是目前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修复手段,而植物景观除了可以修复生态环境以外,还能增加绿地面积、减少不能渗透的硬地面积、减少洪涝、充分利用水资源、节能减排等[4]。

4 建立足够多样性生物栖息之处

城市化的加快使生物栖息地逐渐破碎和退化,而物种也随之减少或灭绝。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来看,生物多样性是支持人类心理、生理和精神的必要条件。如果城市的绿色空间不仅限于人类娱乐休闲的场所,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通过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给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在满足人类宜居环境要求的同时,建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联系和加强城市生态的弹性。例如:百花盛开的季节,蜂飞蝶舞不仅赏心悦目,昆虫还能传播花粉。据估计,全球有35%的植物需要动物授粉,而授粉动物正因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受到影响和威胁。另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相比,城市绿地具有多样性,且小气候环境较为多样,因此城市绿地有可能会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区域,所以在基于城市结构、人口规模、防灾避险和生态平衡等要求的基础上,规划绿地布局、形态、规模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5 是人类生存中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必备因素

植物景观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为居民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一方面,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丰富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提供了居民舒适的物理环境,另一方面,植物的增湿遮阴、保护地表、减少径流等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给居民提供了安定适宜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植物景观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直接效益便是提供了舒适的物理环境,不仅如此,植物还能给城市居民提供物质消费,这一点伴随着世界各国都市园艺、都市农业、家庭园艺的兴起逐渐明显,特别是发达国家中植物的物质消费需求更加显著。另外,植物景观对城市的美化非常重要[5]。由于人类的审美起源于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因此自然美学给人类的印象最为深刻,如今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已经逐渐成为环境保护的情感驱动。园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视觉美,正如在2011年的风景园林会上齐康院士所说“一绿遮百丑”,的确如此,如果一座城市没有绿色,那么这座城市一定不适合居住,因此具有植物美的城市环境可以给人类的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心灵给养,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6 讨论

城市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概念和作用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早已突破了农业时代传统园林植物景观的角色扮演,而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植物是风景园林生态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无论风景园林的艺术探索如何发展,都不能轻视植物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宏观角度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服务,还是微观角度的提供舒适环境,提供心灵家园,调整微气候环境等,植物的作用都是永不过时和无可代替的。

参考文献

[1]董丽.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风景园林,2012(5).

[2]杨晓曦,孙大维.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情报,2014,46(2).

[3]杜婉秘,李阳.2011“风景园林植物景观与人居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林举办[J].风景园林,2011(6).

[4]乔治敏,杨俊峰.园林植物多样性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

[5]李石磊,宋伟.园林绿地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作用[J].天津科技,2012(4):31-32.

8.人居环境建设 篇八

编 制 说 明

为实现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推动宜居环境建设领域“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的顶层设计,促进深圳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编制了深圳市地方标准《宜居环境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现就《导则》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任务来源

经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申请,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研究项目纳入2017年深圳市地方技术标准修订计划项目名录,具体规范内容将由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起草制定,完成期限为2017年12月。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工作要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在新形势下,深圳市以“适度宜居”为指引,以促进城市发展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主线,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人民市民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使之成为国家和广东省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进城市和示范城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侧重点和关注面不同,缺乏统一、科学、有效的宜居建设标准作为指引,《宜居环境建设导则》从城市综合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宜居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建设路径更为清晰;宜居环境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定《宜居环境建设导则》具有国内首创意义。

近几年已积累了宜居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社区等体系和现状研究素材,如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宜居指数研究、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标准等内容,为继续深入研究全市标准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目的

通过制定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为参与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提供统一的法定标准作为指引,使深圳宜居环境建设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促进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宜居水平的全面可持续提升,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1.本《导则》以“以人为本”的人居建设为导向,为深圳市通过标准化方式实现宜居环境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能够指引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全面可持续提升; 2.本《导则》的制定,推动了宜居环境建设领域“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的顶层设计,为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等参与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法定标准作为指引,使深圳宜居环境建设有统一的、国内领先的“深圳标准”可依,提高了宜居环境建设的工作效率;

3.本《导则》的制定在立足于深圳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内外宜居水平较高城市的建设标准,能够促进深圳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缩小深圳城市发展与世界先进城市发展的差距,从而推动深圳市国际化宜居城市的建设进程。

三、编制思路和原则 《导则》编制总体思路如下:

通过研究分析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现状以及各地现行宜居环境建设标准的相通性与差异性,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宜居环境的先进做法,制定出符合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路径和建设标准,有效指导深圳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及居民参与宜居环境建设。

《导则》编制主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城市的主体,建设宜居环境的目的是要让人在城市中能够安全、舒适的居住和生活。所以在制定《导则》的指标体系时,要以人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指标要体现与市民居住、生活、工作等相关要素,反应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2.地域性原则

宜居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多侧面和动态性特征,由于各区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各指标的选取均与本市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目标相结合,重点突出深圳市宜居环境的建设方向。

3.综合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深圳市宜居环境的建设涉及到本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结构复杂、内容多样,因此,本《导则》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全面反映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各个重要方面,对于关键的要素要尽力避免遗漏,如医疗教育、居住质量、城市安全、交通出行、自然与人文环境等方面所涉及的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重点要素都应有所体现。

同时,指标并不是对所有单个指标的简单罗列,还应体现不同指标组合的层次性,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把同一维度的独立指标进行归类组合,形成统一的有机体,能够明晰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4.阶段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原则

宜居环境的建设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建设指标体系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各个指标标准值的设定并不是最终标准,而是阶段性标准。同时,《导则》的建立,应努力追求标准统一,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名称、概念、计算方法、以克服由于标准混乱所带来的无法在同一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局面。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导则》的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应可能选取易于量化、容易获取、可靠性强、能反映区域发展特色和实际情况的指标。一般而言,尽量选取统计年鉴可以查阅或各部门进行统计的指标,尽量避免没有官方来源的数据,以及数据来源不稳定的指标。

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完整性和指标的有效性,也可以选取一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不易量化的定性指标,但指标不必过于繁琐,在科学的基础上尽量简洁,能够刻画出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即可。

《导则》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不同类型已发布《导则》的编制框架,并在分析、总结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为适应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需要,使宜居环境建设趋于标准化提供依据。

四、编制过程与内容的确定

2016年9-10月,编制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并总结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现状,包含深圳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现状及发展方向。明确了深圳市宜居环境的建设方向。

2016年11月-12月,编制组搜集了国内外宜居环境建设的相关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深圳市可借鉴的相关建设标准。

2017年12月底,编制组在对前期研究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召开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座谈会,明确了《宜居环境建设导则》的编制框架及编制的主要内容。

2017年1月-3月,编制组在充分调研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国内外宜居环境建设标准,进行《导则》编写,形成《导则》(初稿)。并多次组织讨论研究、修改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2017年4月,编制组召开专家咨询会,就《导则》编制的目标定位、框架结构及内容、语言措辞、规范格式等技术内容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2017年5月,编制组召开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及反馈意见深入分析讨论、认真斟酌研究,不断修改完善文本,形成送审稿。

五、内容说明

(一)关于标准的适用范围

《导则》规定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发展导,不具备评价作用。《导则》适用于深圳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宜居环境建设。

(二)关于标准的属性

《导则》在总结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方向,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为便于深圳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及居民等参与深圳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员在使用《导则》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进行了说明。《导则》对宜居环境建设的相关术语进行了定义,对宜居环境建设指标体系的实施进行了规范。

《导则》明确了宜居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内容,包含居住舒适惬意、交通低碳便捷、环境生态宜人、社会安全有序、服务优质共享、文化丰厚多元、社会公平和谐、城市开放创新八大板块,并赋予了相应的建设指标。由于深圳不同区域的社区特色、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制定标准时着眼于全市,实行差别化的指标分类指导,因此,《导则》制定的建设标准仅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不能作为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情况的评审标准。

(三)与现有相关标准的关系

《导则》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国家已发布的《导则》的框架,在分析、总结深圳市的宜居环境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四)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宜居环境建设程序的规范化、《导则》成果的法律化,是提高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质量的必然趋势。作为引导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规范,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导则》的宣传和组织学习,将宜居建设导向融入的各部门政策的制定当中,促进深圳市宜居环境的建设:

一是遵循导则的发布步骤,《导则》经审査后,要加强宣传,使领导和群众对《导则》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制定相关法定程序与协作机制,有效的推进导则的实施;三是建设典型示范区,在政策上、组织上及执行上建立导则实施的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建设工程与相应的标准工作同规划、同落实、同实施;四是加强导则的动态维护,根据深圳建设现状进行不定期评审、常年维护、定期发布的原则,采用动态方式进行维护、更新和发布;五是建立分区、分层标准,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导则》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区的建设细则;六是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保证《导则》的顺利实施。

(五)其他情况的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或“要”,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条件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9.软环境建设心得 篇九

根据中心党委的部署和要求,从2008年2月27日,中心召开加强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以来,本人认真学习了仇和书记在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市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领导干部部责办法》、《首问首办责任制规定》、《服务承诺制规定》、《限时办结制规定》等8个文件精神,并就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全力营造一流软环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早见成效;打造昆明成为“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地区等四方面再次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认识到仇和书记所说的开展软环境建设的五大要素,即:领导干部要有危机感、倡导先干不争论风气、多头审批须明确主办部门、杜绝随意检查重复检查、掌不好印就不要掌权是做好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积极组织科室人员开展开展“解放思想、率先发展、富民强市”大讨论,通过联系本人思想和工作实际,在思想观念、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廉洁自律、严肃执纪六方面进行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认真查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守旧,创新意识不够。在科室管理及业务工作中,思想 1

守旧、观念落后,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不强。习惯按传统运模式工作,遇特殊问题时,不管以往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或恰当,只管照搬,没有以开放的观点去考虑解决办法。创新意识不够强,想问题、干工作、办事情创造性不够新、不够强,只停留在熟练本专业业务上,对其他专业业务了解较少。敢试敢闯、求新求变的意识不够强,解决新矛盾,改革的办法不够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维不够灵活。

二是理论学习不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虽然能够积极参加中心组学习,认真做好笔记,但在自学上不够自觉,工作闲时就多学点,工作一忙时就放松了学习,特别是对理论的系统学习上,没有长期的规划,想起学点什么就学点什么,存在着实用主义思想,由于学的不够好,不够深入,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是遵循着过去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影响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抓督查,工作落实不够。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深入,对自己具体承办的工作能够时时督查,使工作得到落实。但对科室其它成员承办的工作,仅口头询问,未认真查阅资料,致使工作出现延误,影响了科室的执行力。

四是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我科的工作性质要求要较好的协调中心各科室开展工作,由于本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部分工作的开展没的很好的协调相关科室,致使工作承办效果不理想。

二、问题剖析

认真分析自身建设上之所以存在必须解决问题的原因,一是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还缺乏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二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上下的功夫不深,存在重实践轻理论倾向。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还不强,自己存在做的不到位的现象,也没有要求科室成员,在提高科室的凝聚力方面缺乏。四是工作计划性不强,制度建设不到位,及时督查力度不大。

三、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认真加以整改。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要以“两风”建设为契机,转变作风,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纪律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的同时,带科室成员一道加强学习,把思想统一到“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破解难题、用发展为民造副、用发展创建事业”上,不断提高理论和工作水平,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二是求真务实,强化作风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力争做到思想统一,作风一致,管理机制与工作机制统一,根据仇和书记提出的“八个坚定不移”,正视矛盾、敢于负责、敢担风险、多一份闯劲、少一份顾虑、实现团结一致、增强战斗力的目的,做到有令必行,有行必果,落实科室工作任务、加强科室建设与发展,不辜负中心党委期望。

三是深入实际,坚持原则,认真办事。工作中要身体力行,切实推进一线工作法,要认真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提高服务质量把中心人才培养、职工继续教育、科研水平提高等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重点工作的落实作为工作的评价和考核指标。

四是对中心党委做出的廉政建设的各项决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联动机制,狠抓落实,抓出成效,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和调研,从源头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和监督措施,全面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转变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教育效果。

五是廉洁自律,从严要求自己。身为科室负责人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的精神实质,严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十条禁令”、等要求,勤政廉政,慎用权用好权,严格自己的“消费、收入、外出、学习、身边人员”五种行为,不搞特殊化,不办人情案,不搞权钱交易,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纪政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0.人居环境建设 篇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心理;和谐心理环境;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09-2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繁复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在这个工程中,和谐问题既是基础和前提,又是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主体的人的身心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体身心和谐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一、关注农民心理问题,减轻农民隐性负担

构建农村和谐心理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一)重视农村,关怀农民,真心实意地推行新一轮的农民“温暖工程”

多站在农民个体与整体的位置看现状、想问题、谋发展,为此,建议切实推行新一轮农民“温暖工程”。继续开展“送戏下乡”、“和谐心理环境、科技下乡”活动,进一步规范党支部结对活动,开展面向农民的专项政策咨询与专题讲座,推行面向农村与农民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与研究资助工作,安排普通农民代表参加一些重大的议事活动或听证会议等,从而让农民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决心、信心和耐心。

(二)挖掘潜力,依靠农民,同舟共济地创造农村美好家园

要清醒地看到在农民的汪洋大海里所蕴藏着的无穷智慧、深厚情感和巨大力量,前提就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引导与动员。2003年“非典”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单位都认为,一旦“非典”在农村爆发,其后果就很严重,但结果是村自为战,各自为战,农民们用最原始的“人海战术”取得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因此,应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纯朴愿望与心理情感,满足他们对乡土的深厚情结与宗族情怀,挖掘他们在宗族联谊、商脉相通、海外沟通、慈善事业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并予以正确引导,共同创造农村和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反馈农村,注重公平,切实关注农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农民朋友是最讲实际成效的。这就提到一个问题,要关注农民的眼前利益。农民们要造路,你却给他“送戏下乡”,他就不欢迎了;他要听戏听鼓词,你却要建图书馆,那就劳民伤财。当然这中间涉及到先进和谐心理环境与核心价值观的推行问题,但要因地制宜,掌握时机,做好结合文章。要提倡“一村一策”,不要“撒芝麻”,即活用科学发展观,尽快解决农民眼前困难。

二、关注家庭和谐,营造农民的心灵港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筑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的保障和依托,是社会最基本的设置之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和谐心理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家庭。

家庭的和谐建设,要以家庭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目标,并以平等融洽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和积极进取的家庭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建立适合农村的家庭与自然、家庭与环境、家庭与社会、家庭各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新的文明家庭模式,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从而以和谐家庭的建设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家庭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农村、农民的特点,致力创新,积极探索,各项工作要全面推进;要抓住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认真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和谐家庭建设的过程中去,并以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学习进取、爱岗敬业、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移风易俗、少生优育、 勤俭持家、保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和谐家庭建设,要使家庭成员的素质和家庭生活切实出现新变化和新提高。

要让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进入农民家庭,要让丰富多彩的家庭和谐心理环境生活取代了枯燥、平淡的家庭生活方式,如:家庭演唱,书法、手工制作、读书等。要考虑到各种活动与农村、农民的特点相适应,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家庭成员的情操,使农民的家庭生活走向文明和进步,也使农民的心理环境走向健康发展。

三、从传统文化角度认识新农村和谐心理环境的构建

和谐心理环境已成为新农村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和谐心理环境的建设脱离不了传统精神和文化的影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这是从心理学层面对人的需求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就是说,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着的、变化着的。马斯洛还认为,人不是只存在着一种需求,而是往往同时存在着数种需求。这种需求是动态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优势地位将难以再保持,其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则会降低,取代它成为人的行为的内在推动力的因素则变成高层次的需求。例如,以前农村的经济生活比较落后,作为农村的主体的农民的意识形态中,求神拜佛等愚昧落后的思想甚至封建迷信活动成了农村重要的精神寄托,影响着农民的社会生活。而随着农村的发展,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的经济、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随着这种发展,诸如“男儿入赘女儿家”、“女儿也是传代人”等的新风俗、新思想开始在许多农村产生和传播;甚至我们祖先所信奉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思想被也被“现代农业”、“科学致富”的新思想所代替。这就体现了农民心理需求的一些变化,另外也说明,农村、农民对和谐心理环境的需求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关联的,经济社会水平越发展,农村社会群体对社会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就越渴望,对实现新农村和谐心理环境的要求就越高。这些需求上的差异也影响着新农村和谐心理环境建设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这自然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中国的民族心理环境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美学观。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学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带有浓郁的各地特色的民间文学中,蕴藏着人们对人生、对生活、对其赖以生存的世界乃至自然宇宙的思考和向往,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思想和美学观。例如,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梁祝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尘世普通的百姓,还是天上的神仙,都折服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境界。这些民间故事所抒写的是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也抒写着人们对真挚生活的追求。这些真切的人文精神是很好理解的。在它们这里,我们欣赏到了人生真相的表现。类似这样的故事,就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着、传播着、继承着。在人们的劳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只要美一经发现,它就会扎根在人们心中,并在人们中传播继承。在内容和形式上,它们都与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息息相关。越与我们“切身”的人和物,越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注,因而就越能被我们所理解和体会,也就越能产生美感,这种美感进入人们的心中,就成为和谐心理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意识和思想,对人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切的理性关怀,对于新农村的和谐心理环境建设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糟粕,特别是封建思想还在广大农村地区存着继承者,这对我们建设新农村和谐心理环境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应因势利导,新农村和谐心理环境建设,应以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以和谐心理环境的建设为“用”,既有继承又要创新,要充分兼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长处,“综合创新”新农村的和谐心理环境。

11.人居环境建设 篇十一

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注重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能够对原有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使农村居住环境更加美好。从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情况来看, 由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环境存在着脏、乱、差的问题, 这对于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居住来说, 都十分不利。本文在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分析过程中, 以舒城县为例。舒城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村[2015]187号) 文件精神相关规定, 注重从“美丽乡村”视角出发, 立足于舒城乡村环境建设整体角度, 对原有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切实满足舒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1 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 对于农村环境建设提出的新口号, 符合当下农村发展的时代要求,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 有利于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 更好发展乡村自身优势, 在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美丽乡村视角下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注重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并能够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打造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要立足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三个方面内容。自然系统即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系统即人类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有着怎样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应该去怎样努力和改造;社会系统则主要是指农村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形势等社会性内容, 它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大背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结合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三个方面内容, 实现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这样一来, 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目标[1]。

2 关于舒城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分析

本文在对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分析过程中, 主要以舒城县为例。舒城县拥有着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 集平原、山丘、丘岗于一体, 由于发展条件不同, 在进行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也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舒城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其现状如下:

(1)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基本解决, 在电力、通讯、通村公路建设过程中, 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但是在人居环境方面, 村容存在不整洁的问题、垃圾、污水随意排放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

(2) 农村照明、供水设施建设以及公厕建设过程中, 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些体育文化场所缺失, 农村整体环境依旧较差。

(3) 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乡村自身经济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在资金投入方面, 存在短缺现象。

3 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策思考

舒城县在进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注重立足于美丽乡村视角, 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加强环境污染整治, 开发自身资源, 对于促进舒城县乡村地区更好地发展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舒城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策, 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下面分析中看出: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基础设施的完善, 是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结合舒城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来看, 基础设施的完善, 要注重满足农村居民实际需要, 保证道路畅通的基本情况下, 能够对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活动设施、路灯照明设施、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能够给农村地区人民提供一个基础的保障[2]。基础设施完善过程中, 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 加强对农村地区清洁能源的推广, 例如对秸秆、沼气等能源进行应用; (2) 加强电网建设, 促进三网信息化并网工程的发展,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3) 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和管网工程建设, 提升自来水入户率, 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结合舒城县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要注重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在2020年, 实现农村安全饮水100%的覆盖率, 农村居民社保参保率达到100%, 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 要立足于农村居民发展实际需要, 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保证基础设置建设从居民切身需要入手。

3.2 加强环境整治性建设

农村环境的政治工作, 是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又一重要议题。农村环境整治性建设: (1) 需要对农村垃圾进行治理, 设置垃圾收集站、移动式垃圾中转站等, 保证农村垃圾能够得到周期性处理, 避免因为垃圾堆积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 (2) 加强对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加快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网建设, 保证污水能够定点排放, 避免因为污水渗透, 给农村地下水资源带来不利影响。在对这一问题处理过程中, 可构建小型污水处理站。除此之外, 环境整治过程中, 还需要考虑到周边河流的污染治理, 能够对农产地区河道进行综合性治理[3]。关于环境治理问题, 具体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

如图2所示, 舒城县在开展“三线三边”过程中, 能够对农村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 美化农村环境。舒城县开展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 还需要考虑到对家禽粪便的处理。在对家禽粪便处理过程中, 可利用沼气工程, 对粪便进行利用, 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的同时, 也可以实现资源的节约。环境整治过程中, 还需要考虑到农村公厕建设, 农村公厕建设要坚持环保性, 推广环保式公厕的应用, 对原有的旱厕进行改造。舒城县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预计到2020年, 垃圾回收率达到8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60%, 实现对污水的有序排放, 对农村地区的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保证农村环境污染率降至最低。

3.3村旅游发展及古村镇建设

美丽乡村视角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不单单注重对农村环境的改善, 还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这一过程中, 舒城县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促进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能够更好地提升农业经济产出, 对农村用地结构进行调整, 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目标。这一过程中, 舒城县要注重对自身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将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进行结合, 从而促进舒城县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上述分析中, 本文列举了舒城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在美丽乡村视角下进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要注重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人文角度出发, 在保证农村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的情况下, 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真正地实现经济富裕, 环境美好, 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基于这一点来看, 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并能够对自身资源进行利用, 只有这样, 才能够满足农村人口居住实际需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对原有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 促进农村环境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成为现阶段农村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在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分析过程中, 注重从美丽乡村视角出发, 探讨在美丽乡村视角下, 如何把握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采取有效对策改善农村居住水平, 使农民能够有一个安静、舒适、美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蔡雪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态势与思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2:161~166.

[2]李斌, 曹倩倩, 何洁琼, 刘爽.基于村民参与式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5, 06:265~270.

上一篇:三年级上英语教案下一篇:七年级英语下学期备课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