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共2篇)(共2篇)
1.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篇一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 守法
《纲要》将爱国守法列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要规范,有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爱国”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是公民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爱国必须守法,守法是爱国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要求。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的统一,捍卫民族的尊严。“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它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道德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爱国”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渗透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种规范之中,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上,同时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有利于祖国强盛的事情上。同样,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上。
“守法”规范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学法、知法、用法,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我国社会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很强的法治意识,有必备的法律知识,认真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有明确的法制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教养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社会成员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不遵守法律,不懂得维护宪法的尊严,那就不能说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我国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一般来说,违背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在有的情况下,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犯罪行为。所以,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质上也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切实加强“爱国守法”教育与宣传,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思想感情,增强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做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
明礼 诚信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讲究文明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如你向同学的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帮助等等都会使同学感觉友谊的存在。“诚信”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它的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说:做人的第一要素是诚信。试想一个习惯于坑蒙拐骗的人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吗?在我们校园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需要贷款助学的同学拿着助款银行的宣传单对银行工作人员说:“要是我以后不还怎么办?”弄得银行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解释是好。诚信、是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不管前面这位同学当时是如何想的,但从他的问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信誉教育,还是十分必要的。
“明礼”“诚信”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在落实到行动中看起来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是正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些小事,从另一个侧面能反映出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我们要倍加地重视。
团结 友善
团结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是指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上,人民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友善是指友好,友谊,善良,善意,与人为善等,体现人们相互之间的亲和力和亲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团结互助,平等友善等。使人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人伦和谐”。
团结友善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宽泛。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小到我们每个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融入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98抗洪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党和人民经受了考验,这都是团结所铸就成的辉煌。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甚至于反恐斗争仍然依靠的是团结的力量。正如人们歌中所唱道的“团结就是力量”,它唱出了人们对团结的理解。而《友谊天长地久》的主题则唱出了人类对友谊的渴望和祝愿。而作为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团结帮助,友善待人,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学校里,曾发生过很多感人至深的事情。记得今年3月,外语系的一位学生在回家途中所坐的摩托车与汽车相撞,严重受伤,需要开颅手术,医疗费高达10万元。同学们知道这情况后,纷纷解囊相助。还有一位同学,半夜里胃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是团结友爱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在我们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处处是真情满人间。正如清朝学者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人过着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那种心灵就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友善,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美誉,也正是那种内心的平和,使我们能正确的看待自己,面对生活和世界。
没有团结就没有和平与发展,没有友善就没有生活的烂漫。让团结和友善充盈人们的心田。
勤俭 自强
勤俭自强作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个人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勤俭的基本内容是勤劳、勤奋、勤快、俭朴、节俭;自强的基本内涵是自尊、自立、自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可以积沙成塔,集液成裘。,勤劳、勤奋、勤快反映的是个体对待劳动、学习、工作的态度与品质。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勤奋学习的人,努力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只有用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幸福之花。所谓“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天才就是勤奋”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都是对“勤”字的最好诠释。俭朴、节俭折射出人们对待生活消费、劳动果实的态度。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朴的人在生活消费上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盲目攀比,不追赶时髦,不片面追求高消费,珍惜劳动果实,做到节俭而不吝惜,大方而不浪费。李嘉诚先生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但他本人在衣食住行上非常俭朴、简单。他曾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李嘉诚不抽烟、不喝酒,到工地巡察与工人一样吃盒饭,但为了公益事业却一掷千金。自强不息表现个体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困难面前,在逆境之中,受挫折以后,自强自立者勇往直前,懦弱自卑者节节败退。青年的楷模、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张海迪身残志坚,以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书写着她那美丽的人生。她自幼患高位截瘫,以后又身患癌症,在坐轮椅整整40年的艰难岁月中,无数次的手术、大面积的褥疮、撕心裂肺的疼痛,多少次与死神檫肩而过,但她不仅以灿烂的笑容、诗一般的灵魂顽强地活着,而且活得轰轰烈烈、有滋有味。她写小说、画油画、唱歌、读硕士——充实自己、奉献社会,一息尚存、发光发热。张海迪不愧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典范。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职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好本领;也需要每一个师生员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更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进一步弘扬“财专精神”,为学校的新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敬业 奉献
宋朝朱熹对“敬业”的解释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敬业的核心要求是严肃认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古人提倡的这种工作态度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用来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
“敬业”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在于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为社会、为祖国作贡献。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南昌某派出所的民警邱娥国,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李素丽为了乘客方便。邱娥国尊重群众,真情对待群众,以致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连从外地赶回来的亲儿子都不认识,却轻轻呼唤着邱娥国的名字。李素丽、邱娥国以及教育战线上的许多楷模的爱岗敬业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每个从业者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尽职尽责,造福社会。
奉献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必须把奉献社会作为自己重要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根本的职业目的。《纲要》中将“奉献”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奉献”,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克已奉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造福于人类。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奉献是无私的付出。像孔繁森同志所说的,“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就是这种无私奉献观的最好写照。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奉献却是无限的。我们的社会中像雷锋、孔繁森、李润
五、徐虎、李国安等同志,之所以受到社会崇敬,就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作了无私的奉献。
奉献社会自始至终体现在爱岗敬业等各种要求之中,如果我们每个人连爱岗敬业都做不到,何以谈得上为社会作奉献,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当中应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即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地做好“教书育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奉献社会,造福社会。
2.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篇二
公益广告策划案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背景分析……………………………………………… 3
1、我国粮食资源现状…………………………………3
2、此次广告策划的必要性……………………………4
市场调研 ………………………………………………5
1、客观条件……………………………………………5
2、主观条件……………………………………………5
广告文案 ………………………………………………6 1广告目标………………………………………………6 2广告对象………………………………………………6 3广告主题………………………………………………6
4广告策略………………………………………………6
5广告创意………………………………………………6
6广告媒体选择…………………………………………7
第四部分
预算和效果……………………………………………8
1广告预算……………………………………………8
2效果评估……………………………………………8
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
一、我国粮食资源现状
(一)概 述
我国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吨,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
(二)我国粮食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980年为13.07%,“九五”期间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农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差额拨款的冲击,干部身份将被置换,出现了“网破线断”,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四)农民科技素质低,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9亿农民文化指数1990年为6.2年,2000年才达7.4年,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13年,如果农民文化指数以0.16年的速度提高,到2010年才达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达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二、此次公益广告策划的必要性
我国的粮食资源丰富,众所周知,但是人口众多,这也是家喻户晓。总量是很大,但在基数很大时,人均资源量很少,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有节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财富,倡导节约的品质和精神势在必行。
第二部分 市场调研
一、客观条件
据调查,我校公益广告标志牌很缺少;校园中的公益广告标志牌已经为数不多…… 为了挽救校园环境,关注公益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参与,创作了公益广告,共同保护与节约我们粮食资源等内容。
二、主观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关心自己的衣食冷暖,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节俭已然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热门问题,也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而作为当代青年中佼佼者的大学生们的节约意识的强弱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但是行动能力还有待提高。现状一:大学生的节俭意识比较强 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节俭意识很强,并愿意积极参与到粮食保护工作当中,仅有1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节俭意识一般。目前节俭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节俭的重要性,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现状二:大学生的行动能力还有待提高
当发现有浪费现象时,17%的同学会找有关部门反映,20%的同学会组织有关行动来制止,56%的同学想参与但由于单身力薄而放弃,7%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大多数大学生的表现让我们质疑大学生是否真正具有节俭意识。节约粮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我们不仅要自己行动起来,还应该阻止他人破坏环境。现状三:校园节俭教育有待加强
46%的同学从电视、广播、电影等获取节俭知识,22%的同学从网络获取,20 %的同学从报刊杂志获取,12%的同学从校园内获取。社会的节俭宣传对环保教育做了一定程度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节俭教育还有待加强。
.第三部分 广告文案
土地干涸、粮食短缺等现象预示着粮食问题在诸多问题中越来越重要,中国最近几年的粮食灾害也使人们明显的感觉到了粮食问题的恶化。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粮食问题也更加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治理粮食问题。节俭意识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通过广告宣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大学生与公益文化相结合,突出实效性、人文性、公德性,通过广告传播公益文化,营造科学、高雅的道德氛围,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新事物。
一、广告目标
通过广告宣传,把节俭意识植入大学生的大脑,让人们感觉到节俭的重要性,树立一种粮食短缺的危机感,特别是对粮食资源资源的保护。让广大同胞意识到,保护粮食资源资源就是造福后代,是地球生物得以繁衍生息的根本条件。让这种意识驱动人们自觉的保护环境和地球资源。
二、广告对象
本次广告对象为全体公民。为了能够提升本次广告效果,我们对中国一线城市的公民进行抽样调查,进行广告对象的了解。
三、广告主题
节约粮食,合理使用资源,就是延长地球人类的生命。这一主题既联系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必要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一社会问题。人们也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这一主题中,人们可以更清晰的意识到环保带给自己的利益,并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更好的行动。
四、广告策略
1、广告目标对象:大学生(主要在辽宁各大院校就读的)。这个年龄的阶段的人具备相当的理解力,可以理解平面广告的诉求,从小处着手,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2、广告区域:在辽师大教室及公共场所,网络、电视、报纸、杂志能到达的地区。
3、广告信息刺激:以浪费引发的粮食短缺为背景,提出广告诉求。加重节约,合理使用资源的危机感,刺激人们节俭的意识。
五、广告创意
运用对比法制作平面广告,画面简单易懂易读。以漫画的形式来对大学生“说教”,又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
六、广告媒体选择
1、网络
现在网络已经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广告媒体,网络的普及度已经接近90%,网络是使用率也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网络广告的识别也有很高的认识。现代网络可以实现信息交互,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可以便捷的交流信息,发布者可以更好掌握网络传播的效果。
2、杂志
杂志的读者更能接近广告受众,并充分理解广告诉求。在杂志上可以添加更多的说明,加大广告信息的含量。平面广告印刷出来了也很精美,可以增加广告的关注度。
3、报纸
其读者最多,能辐射到更多的民众。可配合软文,一加强广告的吸引力。报纸的可信度高,简便灵活,信息详尽,成本低,还便于数据的存查。
4、电视
选择科普知识频道,在节目开始或者结束后以画面的形式展示。采用这四种广告形式的组合,实现优势互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实现广告目标。
第四部分 预算和效果
一、广告预算
1、具体媒体选择
网络
人人网、微博。
杂志
主流杂志。
报纸
《半岛晨报》。
电视
大连广播电视台。
2、金额分配(单位:人民币)
平面媒体(报纸、杂志)1千
网络 5千
其他 2千
应急金2千
广告预算金额:1万
3、频率分配
网络长期投放,杂志间隔两期投放,报纸每星期间隔一天投放,电视长期投放。整个广告宣传为一学期。
二、效果评估
【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推荐阅读:
桂花园小学公民道德宣传日教育实践活动方案01-17
专业认识实践会计08-10
认识实习实践总结09-22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06-27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06-17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09-20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09-14
医用高等数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认识12-01
《注册会计师认识实践》实习指导书10-21
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