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

2024-07-14

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7篇)

1.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 篇一

1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热点既然能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议论、评论、辩论,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1 社会热点催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简言之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有人把它作如下表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之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一个人被社会化成社会人之后,并不意味着社会化就停止了,而是不断的受一些新观念、新规范、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原来对社会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就会受到强化或消弱乃至改变,这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人物、问题、社会现象即社会热点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热点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各种议论、评论、辩论,不断改变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每当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热点爆发,大学生的观点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例如屡屡发生的老人碰瓷成为社会热点后,关于倒地老人扶与不扶成为大学生难以处理的难题,其原因就是他们原有的助人为乐的观念发生了动摇或改变。有些社会热点还会把社会责任、国家命运与每个人十分明确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其他社会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社会动员作用,成为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加速器。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学生立即被动员,奔赴前线做志愿者,捐钱捐物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热点还会深化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进程,在社会热点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力量和矛盾都比平时更为充分的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大学生更能明确、深刻、全面和发展的认识社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例如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便暴露无遗,大学生通过深刻思考后,便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1.2 社会热点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由此可见,社会舆论具有三要素:客观客体、多数人、传播途径即媒体,其中的被多数人关注的现实客体就是社会热点。每当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各种社会矛盾便会此消彼长,一旦矛盾的均势被打破,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活节奏就会受到冲击和震动,社会热点随之出现。面对社会热点,大学生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借助各种传媒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批判、或赞扬、或激情宣泄、或理性分析,最后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整合,形成较为一致的倾向性意见,大学生的社会舆论由此形成。因此,社会热点激起了大学生表达意见、建议、评论、观点的热情,为社会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例如,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当警方做出当时车速“70码”的认定后,仅一天就形成了“公权失范”的网络舆论,并被网民调侃为“欺实马”(欺世马)而广为流传。而当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教师张丽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的感人事迹曝光并成为社会热点后,迅速形成了赞美张丽莉的社会舆论,并以”最美教师“这个网络语言作为代表和标志。

1.3 社会热点推动国家治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同于“统治”,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而在政府与公众社会互动合作过程中,社会热点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国家治理的突破口和有效路径是决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的目的是实现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决策目标民主化是要保证最终作出的决定能够整合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反映民意,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决策过程民主化是建构利益表达与聚合偏好的协商机制、责任的追究机制,做到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决策前应充分听取决策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决策过程应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协商。”显然,无论是决策目的民主化还是决策过程民主化都要充分的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舆论的方向。而社会热点恰恰能够激起民众表达意愿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为治理机构了解社情民意和进行民主决策创造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显然是国家治理的参考书。同时社会热点还可以把国家治理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为治理体系、制度、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目标和针对性。例如,“郭美美”事件,便暴露出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着反应迟缓,缺乏透明,管理不善等问题,当它成为社会热点后,促使我国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而诸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社会热点,更是直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2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应对研究

社会热点影响大、受关注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社会热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正面的鼓舞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而那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规范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突发性的个体或群体事件等,又会带来思想混乱,尤其是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分析、引导和传播之后,更容易混淆视听,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破坏力。“正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等特点,不仅不能将其关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门外,更要主动靠近,科学分析,探求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2.1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革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涉及的矛盾复杂、关联性大、受社会关注程度高。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我国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对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敏感性,对社会热点具有强烈的关注兴趣,关注、讨论社会热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思想观念时刻受到社会热点的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要关注社会热点,发掘社会热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革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

虽然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很大,但是取得显著成效,还必须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所以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相整合,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是“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而社会热点是现实的、具体的、分散的。所以,要把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必须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具体方式有两个:一是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另一个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对于那些影响面广、受关注程度高、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内容复杂的重大社会热点,如中国梦、反腐倡廉、社会公平、贫富分化等,不宜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而应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课程以及每个课程中各个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那些内容结构较为单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较少的社会热点,可以按照内容归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例如:教育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可以纳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章节中讲述;食品安全、城管执法、强行拆迁等问题可以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章节的内容相整合。

总之,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整合要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而具体的素材、案例,使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教材理论真实可信、有用,达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使社会热点及其评论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体系指导下得以重新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一致;第三,使社会热点与课程内容达到有机统一,不能让社会热点成为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中临时加入的内容,更不能成为正常教学的额外负担。

(2)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的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讲授法属于传统教学模式范畴,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容量大、教学成本低、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掌控、传授的知识系统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在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中,使用讲授法具有必然性,然而,如果单纯使用讲授法,又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僵死局面,大大降低教学的实效性。

师生合作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模式范畴,它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交往、互动与合作而习得知识,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有利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相对于教学内容极为庞大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来说,实践上显然无法满足需要。

正因为传统的讲授法和现代的合作教学法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说各有优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目的是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向大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观念,又能让学生学的主动、理解的深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社会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外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般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所以它天然的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特性。社会热点本身就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之后再运用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必然能让学生对课程理论深刻理解,从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正确性,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和社会实践教学。在校园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就某些社会热点展开辩论赛、演讲比赛、论文比赛等;也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热点所涉及的正确观点、理论,以书画、音乐、小品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观念文化形态中去。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些社会热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研等形式,完成某个主题调研,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验证课堂上理论分析正确与否。

社会热点涉及的内容繁多,矛盾复杂,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民主意识形成和民主参与行为实施的主要环境,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还不能独自支撑这一重任,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媒体舆论及家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2 以科学的理论引导

科学理论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能够科学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消除人们的疑虑。因此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对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针对2014年发生的台湾地区“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事件,要通过理论分析让公众明确以下道理:虽然民主意味着多数人的统治,但并不是多数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必须遵守法治,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没有法治支撑的民主,其结果只能是“多数人暴政”,由此产生更大的不公正。民主的实现形式当然有一人一票的票决,但还有其他有效的途径,只要能有效的反映真实的民意,都是民主的形式。通过民主表达、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由此便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危害性,分析其幕后势力的真正动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热点事件。

2.3 以正面的舆论引导

前文已说明社会热点能够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但如果所形成的舆论是消极的,例如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相悖,对国家发展前景悲观失望,或故意歪曲事实而把党和政府贬得一无是处,等等,就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对社会热点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增强正能量,让社会热点带给公众阳光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为此,要加强对各种媒体尤其互联网的管理,增强各种媒体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正面宣传、报道和分析为主,帮助公众认清形势、化解疑虑、树立信心、理顺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和氛围,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例如,针对反腐倡廉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和决心,分析为杜绝腐败所进行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理论建设和努力方向,指出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途。同时,也要对国外,尤其是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国家的腐败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让公众认识到腐败在私有制没有被消灭之前存在的必然性,以此让人们对腐败形势形成客观认识,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把人们对腐败的痛恨引导到积极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2.4 以客观的事实引导

真实性是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生命力。在关于社会热点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某个媒体,公众是否接受、接受多少,取决于这个政府机构或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如果公信力小甚至没有公信力,民众不仅不会接受他的宣传和引导,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公信力的大小取决于宣传和引导的真实性。因此在对社会热点进行引导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此,首先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直面问题,面对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遮遮掩掩,更不能绕着问题走。因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和公民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真相是无法掩盖的。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全面、发展、联系的方法客观分析社会热点,不能割裂孤立的谈问题,更不能避重就轻甚至为了推卸某个当事人或机构的责任而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再次,当事人或机构对事实真相的披露要具有及时性。因为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舆论引导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争夺到事实真相的“首发权”才能抢占先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最后,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把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作为社会热点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5 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

“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曾把这些问题归纳‘七子’,即:孩子、房子、位子、票子、车子、菜篮子、米袋子。”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要求,也是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建立重大舆情分析制度,让一些媒体或机构开通“民情热线”、“民意信箱”、“民声专栏”等,为民众表达意见搭建媒体平台,及时搜集社会热点问题所反映出的社情民意。之后邀请相关专家、权威部门及重要的领导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做到及时回应。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社会热点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尽力尽快解决问题,至少让民众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产生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的心理预期。以此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由此对社会热点产生正确的认识。

摘要:社会热点问题较其他社会问题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它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政治教育工作,以求得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更好的解决,学校可以采取将社会热点问题整合到教学内容以及变革教学模式的办法,社会层面可以以科学的理论、以正面的舆论、以客观的事实、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产生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热点,大学生,思想

参考文献

[1]孙伟平,陈慧平.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4.

[2]吴灿新.道德代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3]谢新洲.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

[4]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0.

2.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道德失范;知行分离;诚信

2016年5月3日,一篇“女大学生动车上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事发后不久微博上发起了“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你怎么看?”的话题,在参与投票的两万多个网友中,仅有477名(占投票总人数的2.3%)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而认为座位主人没做错和认为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的网友有19990人(占投票总人数的96.5%)。近年来由于让座引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2014年9月郑州公交车上老人因让座之争猝死,保定大爷因大学生不给让座拦公交2小时等等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看似微小的社会矛盾反映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与老人的代际冲突,更凸显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行为方面的不足。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居全世界第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其中大学本科生占比约2.7%。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有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

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公德,即公共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社会公德不是法律规定而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它规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

在浩荡的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形成了讲究“礼、义、仁、至、信”的传统道德观。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公德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0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

公德意识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价格比计算,同比增长6.9%,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公民道德水平的进步和提高。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现的诸如哄抢门票、插队推搡、乱扔垃圾、践踏草坪、脱鞋休息、辱骂工作人员、哄抬物价等乱象,均体现了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失范行为也体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如随意迟到旷课、租人上课写作业、聚餐酗酒、出口成脏、沉迷网络、贷款套现、学术造假甚至谋害舍友同学等不良现象。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社会公德总体情况良好

毋庸置疑,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八周年,许多网站自发组织纪念活动,标题为“八年前的今天,你还记得吗?”网友们的回帖让人不禁回想起八年前参与救援活动的189万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和善良。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年轻勇敢的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让长辈们看到了新生的80后力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一辈的民族脊梁。

相关研究也表明,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社会公德行为较积极健康。潘烈和周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包括尊敬老人、文明礼貌、维护公共秩序、见义勇为、爱惜公共资源、爱护公共卫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8个内容,结果显示,无论是自我评价问卷还是评价他人问卷,大学生被试所作出的可接受回答比例均在50%以上,特别是“诚守信”项目均达到90%以上;宗淑花采用百分制的自填问卷研究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平均分为79.2分。

2.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存在道德失范行为

根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到37.5%,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仍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应当使这个群体具备更高的社会公德水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狀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道德失范”、“公德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难发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往往是新近的时尚潮流,影视剧集,娱乐明星,网络游戏等等而较少涉及社会公德问题。有部分同学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表明,有的大学生对穿背心、拖鞋进教室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公共场所男女同学之间的过分亲昵行为是个人的自由;四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对买饭插队的行为表示不反对或无所谓。

有少部分大学生不仅对社会公德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容易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低估他人的道德水平。潘烈和周燕的研究表明,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有严重冲突时,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社会公德,如调查中“去单位面试时间紧张能否闯红灯”,有39.1%的学生选择“闯红灯”,他们同时认为41.7%的其他同学也会这么做。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这种知行不一的矛盾在大学校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某网站曾盘点过在校大学生常见的100个不文明行为,其中包括破坏公物,乱刻乱画,毁坏树木,践踏草坪,乱停乱放,抢占座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浪费水电,打饭插队,饭后不收拾餐盘随意倾倒剩菜,浪费粮食,如厕后不冲洗,开假证明骗取贫困生指标,助学贷款不还等等道德失范行为。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集中体现。校园公德是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是维持正常校园公共秩序和日常生活环境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大学生的校园公德水平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行分离。

3.诚信问题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不仅是当代社会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诚信问题已经广泛的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尽管各高校一再强调诚信考试,并明文规定考试作弊的处罚制度,但大学生作弊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作弊方式也五花八门。以2006年的大学生四六级考试为例,武汉考区多个考点舞弊情况严重,仅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考点就查出十余种共计一百余件作弊工具。长沙新闻网记者曾对湖南高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大学期间考试作过弊的学生高达75%。更有学生说“要花那么多时间背书,还不如走走捷径。”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表现在求职过程中。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经济增长放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减反增,就业形势严峻。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6高校毕业生人数是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人,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就业群体加在一起约有1500万左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求职竞争,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会包装和推销自己。简历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记录,也是用人单位识别求职者是否符合职位要求的第一手资料。许多求职者都知道,简历要写得生动精彩,突出自己的优势又不能夸夸其谈,胡编乱造。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注水或伪造简历、虚报实习经历或相关成果、伪造学历以期获得理想职位和工作。几乎每到求职季、毕业季,类似“一个班出八名班长”“ 十份简历七个学生会主席”等新闻就会再次出现。应届生论坛上甚至有人认为“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马云曾在被问到“招聘时会注重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回答“公司现在有两万多名员工,但我从来没看过任何人的简历,因为简历中虚假的成分太多。”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被评为2014年大学生“最佳雇主”第一名的马云的回答可见一斑。

贫困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与金钱相关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064.25万人次,资助金额为716.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约占总资助金额的50.44%。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教育和生活压力,但是助学金的申请发放,助学贷款的申请偿还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以贫困生的认定为例,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通常并不设立硬性标准,先由学生自己申报家庭情况,班级民主评选,校方审核,最后建立档案进入贫困生数据库。在申报环节,不乏学生造假瞒报家庭情况信息,伪造贫困证明或随意盖章上交申请的现象。也有部分同学在班级评选环节拉帮结派,通过送礼请客等方式获得选票,最终的结果不是为真贫困生“雪中送炭”,而是为一些家境良好的同学“锦上添花”。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也是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綜合体现。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较高,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清晰明确,但也确实存在部分道德失范行为。昌禀实而知礼节,在全社会突出强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追求。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更加重视道德教育,不断丰富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江明颖.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与优化[J].网络财富, 2010,(2):38-41.11+15.

[2]潘烈.周燕.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10,(5):38-41.

[3]宗淑花.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4):245-245.

[4]《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课题组.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J].北京教育:高教版, 1997,(2):43-45.

作者简介:

3.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 篇三

--

前言

此次调查报告是在xxx老师的指导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程为基础的情况下而完成的。此次调查报告的内容为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程度,采取问卷调查法。以贵州大学学生为例,发放问卷五十份,回收五十份。调查报告的时间在四,五月份,在贵州大学校园内发放问卷,及时回收。此次调查报告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从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把握其思想动态,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一点帮助。

一.问题与背景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此次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的教育领域内的教育质量、教育成本、创业就业等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是了解和把握其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问卷分析与结果

此次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五十份,回收五十份。问卷涉及十五个题目,均为选择题,包括性别,专业以及了解热点问题途径等等问题。通过对五十份问卷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了一下内容:

(一)问题及原因 1,当代大学生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就业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并有着不断加热的趋势。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多的追求实利。分析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大环境崇尚现实主义,导致身处这样的环境中的大学生们变得更加现实,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对自身

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个体一方面有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生存压力与市场经济又给他们注入了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的混合剂。尤其是教育成本分担, 使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上一些庸俗处世哲学的影响,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其次是个人原因,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趋于现实,趋于理性。刘小枫说,现在的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是以市场利益为指导的。而大学也顺应这种情况,“发明”了很多新兴的热门专业,来满足这种市场化的需求。“大学就像一个超市,一些专业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势必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刘小枫说。这句话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认同。很多人自己也觉得读什么专业不是感兴趣,而是考虑毕业后是否容易找工作以及薪水的情况。大学生缺乏信仰,对自身的发展认识不足,很少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设立远大的目标,这样看来,一个个追求实利的大学生由此诞生。

2,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严重依赖网络

通过调查,发现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的同学达82%,充分表现出学生对于网路的依赖程度。分析其原因,首先网络的普及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因特网在中国日益受到欢迎,网络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以贵州大学为例,在校园内设置免费的校园网,以供学生使用,在图书馆内还可以无线上网,教室内也都有宽带连接,多媒体教学也是深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加之学生的好奇心理,喜欢对网络进行研究。使得网络在校园内流行起来。其次,网络的优势也是导致大学生依赖的重要原因。如果网络和其他媒体一样,没有明显的突出的优势,相信大学生也不会严重依赖。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 络的世界。网 络是指信息处理应孕而生的一种集学习、通讯及适当时候放松的娱乐工具。而它又不是一种普通的工 具,它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1)、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2)、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教育选择了上网,世界选择上网。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流,教育在千呼万唤中面临改革。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成了教育改革的好帮手。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空间,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听 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我们学习不再仅限于书本,我们也逐渐拥有了科学素质。网络让我们更加及时的获取信息。再次,校园环境的限制,校园内的其他设施不完善,造成我们严重依赖网络,例如,学校的新闻广播电视系统,电视只有食堂有,而食堂的环境是嘈杂的,在这个环境下,电视不能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广播时间通常选在课间以及休息时间,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大学生更关注文娱方面的时事。

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目的较为集中,主要是休闲娱乐、了解新闻、增长见识、获取生活信息、获取专业知识、消磨时间和收发邮件。将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对于不同的媒介,大学生首要接触目的有细微的差别。大学生接触广播、杂志、电视的首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其次才是了解新闻。而报纸则有超过半数的人首先是要了解新闻。在接触杂志方面,有23%的同学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这和杂志更偏重专业化的特点分不开。另外,数据表明,大学生接触

网络的目的较为分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网络功能的丰富,同时也能解释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传统媒体高出许多的原因。从整体看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的原因如下,首先大学生的目的趋向于自身娱乐,其次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在很多人认为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只有娱乐能够带给大学生一些新鲜感。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的改变使得他们选择的改变,而网络的出现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现在,网络日益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适应大学生心理的变化。4,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了解不深入。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仅是了解而已,有80%的大学生是娱乐一下,看过就忘。还有34%的同学是无意识关注。这样看来,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似乎不足以称为关注。分析原因如下,首先大学生关注时事的目的仅限于娱乐,既然没有明确的目的,怎么去要求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次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大多表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态度。回想1919年,大学生的血泪酿成的1919年,当时的大学生身负祖国的重托,他们以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不屈地斗争着。而现在,这种情怀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正逐渐消失。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民族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会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会让我们关注社会热点,并深深为之思考。一个会思考的民族是打不垮的。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还发现了其他几个小问题,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关注时事的环境,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亟待改正。

(二)对策分析:

1,国家应该创造环境,鼓励大学生发表个人看法,为其提供平台。大学生是一个基本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意见是很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关心的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学校管理无小事。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全体学生乃至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十分重要。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今天,在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进程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在日益提高。加强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给予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充分的保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关注自身以外的其他问题,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

3,校园内形成一种关心国家大事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校园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一定要改善校园环境。

4,提高大学生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4).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除此之外我们仍需要重视家长的影响,重视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报告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及看法,从而得出了上面提及的几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大学

4.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问卷 篇四

首先感谢您参与本次调查,您的意见将对我们调查的结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请依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下请填写您的个人信息:(本问卷采用匿名调查方式,请放心,您的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露。)

您攻读的专业类别:

您的性别:

您的年龄段是:

A.19以下B.20~22C23~25及以上

1、您入学前来自

A.城镇B.大中城市C.农村D.部队

2、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的专业科类

A.理工科B.文科

4、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A.是校级B.是院级C.是班级D.否

5、您了解的以下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有[多选题]

A.房市调控B.韩方之争C.名古屋市长言论D.大学生就业E.朝鲜放卫星

F.金融危机G.食品安全H.王立军事件I.公务员考试热

6、您身边的人对哪类热点比较感兴趣 ?

A.政治B.军事C.文化D.经济E.其他

7、您时刻关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吗? [单选题]

A很关注B一般关注C没兴趣

8、您如何看待现在的物价问题吗 [单选题]

A偏高,不能接受,担心B还可以接受,比较关注C能接受,不太关心D不关心

9、您关注现在的人民币的汇率提升吗?[单选题]

A正常现象,理解和接受B不能接受C不关心

10、您是如何获知热点问题信息?[多选题]

A.主动查找:报纸等媒体B.聊天得知C.微博所知D无意浏览

11、您了解该热点问题时,事件发生到了哪个阶段[单选题]

A事件刚刚发生B众人皆知之后C该事件成为历史之后

12、你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 [单选题]

A.深入剖析B.大概了解C.随便看看

13、看到一个热点问题后您通常:[多选题]

A.逢人就说B.与朋友讨论C.独自思考D.网上评论E.不予理会问题

14、您关注这些热点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

A.娱乐心情B.丰富课余生活了解社会动态C.拓展自身见闻提高自己看待事物的能力

D.提升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E.其他

15、您是否愿意为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付诸行动(如为灾区人民捐款,为我国面临的政治经济问题献计献策,参加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讨会等)[单选题]

A我只是一个学生,好多事与我无关,懒得理会 B只有对自己有好处才会去参加C很想参加,但经常客观条件不允许,心有余而力不足D积极参与,并尽己所能

16、您关注热点问题的角度

A 每时每刻B 每天C 每周D 不定时E 从不

17、您认为当前大学有足够丰富的渠道了解热点问题么

A有B没有C 一般

18、您是否能从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得到启发,并将付诸行动

A 能B 不能C不知道

19、您一般不关注中国热点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A对你没有影响B不感兴趣,没有意思C对自己或身边人没有好处

20.您认为您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没有现实意义?

A.有很大B一般C.没有D看情况E.不知道

21.您对您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的了解深度如何?

A.有很深度的了解B.有一定的了解C.有简单的认识D.仅是娱乐E.看情况

22.您认为您所在学校对于您所在学校提供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平台如何?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D.很差E.不知道

23您与同学聊天时谈论最多的是()

A成绩B考研就业C美女帅哥D社会民生E娱乐八卦F政治军事经济G体坛风云

24.您怎样看待富二代(单)

A难以传承的一代B垮掉的一代C没看法D有资本无能力E有资本有能力F不太关心

25.您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单)

A是B没感觉C不是D还没认真感受过您是否阅读过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单)

A没有B一些C很多D没有数过

27.您对国家WCG选手成绩是否关注

A.很关注B.一般关注C.不关注

28.身边的环保您经常关注吗

A.很关注B.一般关注C.不关注

29.您对高校收费是否关心

A.很关心B.一般关心C 不关心

30.您对近期胶囊检测铬超标关注吗

A.很关注B.一般关注C.不关注

31.关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单)

A浪费时间 B写报告做文章 C随大流 D挺有意义E深有感触

32.对于“王立军事件”您是怎么看的?

34.对于“朝鲜发射卫星”您是怎么看的?

5.同济大学研究热点问题 篇五

2005年—2010年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年份作者姓名二级学科指导教师论文题目

2010赵寿为应用数学孙继涛基于几何方法的混杂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2010高攀凝聚态物理顾牡CuI晶体生长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2010乔晓菲无机化学闫冰化学键组装多元稀土/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

2010郑妍海洋地质郑洪波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磁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2010刘俊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张旭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过程几个基础问题的探讨

2010张景基材料物理与化学翟继卫电可调钛酸钡基复合陶瓷微波介电性能及其光谱特性研究

2010高国华材料物理与化学吴广明新型纳米结构气敏材料吸附机理与实验研究

2010王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曾国荪基于信息内容的在线文本可信性评估方法研究

2010张立城市规划与设计赵民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城市化转型--进程与趋势

2010郭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黄一如住宅工业化发展脉络研究

2010田峰建筑技术科学宋小冬高密度环境下建筑日照规划管理方法研究 2010李博峰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沈云中混合整数GNSS函数模型及随机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

2010谢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童小华机载激光数据辅助的高光谱遥感影像面向对象分类和精度分析

2010贾远林结构工程陈世鸣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失稳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李福林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彭芳乐砂土/土工合成加筋材料/加筋砂土结构的粘塑特性及有限元分析

2010郝媛道路与铁道工程孙立军交通流随机性特征及breakdown概率模型研究

2010马莹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杨晓光面向交通小区的交通控制策略研究

2010余光辉环境工程何品晶基于絮体多层结构的污水厂污泥脱水和颗粒化机制研究

2010张冬青环境工程何品晶生活垃圾水解-好氧复合生物预处理及其产物利用与处置特性

2010包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陈宇星酵母线粒体硫氧还蛋白系统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010翁颖钧管理科学与工程石来德数据挖掘建模及其在电力决策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2009翁爱治应用数学孙继涛脉冲微分方程的定性研究

2009苏珂应用数学濮定国优化问题中的无罚函数方法及其应用

2009桑田光学王占山导模共振光学元件研究

2009张利伟凝聚态物理张冶文以微带传输线为基础的一维特异材料光子晶体和相关结构的实验研究

2009刘明贤物理化学甘礼华碳泡沫的制备方法及结构控制研究

2009张艳伟机械设计及理论石来德集装箱码头混合装卸系统生产组织关键技术研究

2009丑修建材料物理与化学翟继卫电可调钛酸钡基复合微波陶瓷材料及其低温共烧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研制

2009宋三年材料物理与化学翟继卫钛锡酸钡铁电薄膜取向控制及其应力作用研究

2009康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吴启迪群体智能计算模式的统一性及多样性实例研究

2009王佑贞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刘富强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及其相关器件的时域法研究

2009钮心毅城市规划与设计宋小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2009张艳城市规划与设计赵民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政策视角的研究

2009王伟城市规划与设计吴志强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

2009崔振东地质工程唐益群软土地区密集高层建筑群引起地面沉降研究 2009王培军结构工程李国强约束钢柱抗火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

2009范文亮结构工程李杰基于非线性发展过程的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 2009秦会来岩土工程黄茂松地基极限承载力及基坑抗隆起稳定分析的多块体上限解

2009李奇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车辆—桥梁/轨道系统耦合振动精细分析理论及应用

2009许德胜桥梁与隧道工程肖汝诚非协调板壳元理论研究及在桥梁分析中的应用

2009刘文军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朱合华隐式弹塑性大变形分析中无网格自然邻接点法研究

2009阎莹道路与铁道工程郭忠印高速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009庄丽道路与铁道工程周顺华散粒体的加卸载与应力释放特性

2009张天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杨东援基于交通网络均衡理论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评价研究

2009张志强环境工程夏四清两种环境生物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微生物絮凝剂和电导型生物传感器

2009张后虎环境工程何品晶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渗滤液和填埋垃圾交互作用下温室气体释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2009彭灿生物医学工程戚正武中国南海新型芋螺毒素的克隆、纯化、结构和功能研究

2009张建军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霍佳震短销售周期供应链协调问题及其博弈分析

2008袁西英应用数学邵嘉裕图的特征值

2008邱隆清凝聚态物理顾牡基于高温超导SQUID的低场核磁共振研究 2008马杰无机化学吴庆生稀土钒、硼、磷酸盐纳米材料的固相水热法构筑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2008张凯固体地球物理学马在田叠前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研究

2008赵艳影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徐鉴时滞反馈控制对振动系统减振的影响

2008郭磊工程力学聂国华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椭圆夹杂问题的若干解析解 2008徐金宝材料物理与化学翟继卫低温非铅基铁电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08董玥材料学王国建采用“叠氮法”实现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 2008丁志军计算机应用技术蒋昌俊基于Petri网精练的系统建模与分析 2008王伟东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钱锋建筑的生态效率能值分析与评价研究-以体育建筑为例

2008骆天庆城市规划与设计刘滨谊基于实践目的的中国景观专业生态教育研究

2008华霞虹建筑历史与理论郑时龄消融于转变——消费文化中的建筑 2008杨立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莫天伟匠作•匠场•手风——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调查研究

2008刘章军结构工程李杰工程随机动力作用的正交展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8张绍明摄影测量与遥感陈映鹰支持向量机在SAR景象匹配中的应用研究

2008刘涛结构工程袁勇既有盾构隧道结构性能评价研究

2008黄齐武岩土工程黄茂松基于锥形规划理论的数值极限分析下限法及其应用

2008孙晓立岩土工程杨敏抗拔桩承载力和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2008范么清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楼梦麟非线性复合随机振动方法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2008韩万水桥梁工程陈艾荣风-汽车-桥梁系统空间耦合振动研究

2008王晓飞道路与铁道工程郭忠印灾变条件下通道路网运营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研究

2008李素艳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杨东援地下道路通行能力及交通设计研究

2008钱劲松道路与铁道工程凌建明高速公路路基拓宽力学响应及桩乘式加筋路堤应用技术

2008马万经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杨晓光公交专用道信号优先控制理论研究

2008姜苏环境工程周琪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

2008瞿贤环境工程何品晶环境因素对生活垃圾产甲烷代谢途径及过程的影响

2008杨奕清生物医学工程陈义汉KCNA5功能缺失性突变与家族性房颤的关系

2008李虎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霍佳震零备件库存管理优化研究

2008唐代中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施建刚上海城市房屋拆迁研究

2008沈昕管理科学与工程韩传峰我国电子制造服务(EMS)产业发展系统研究

2007张瑜应用数学孙继涛脉冲系统的分析与综合2007李晨应用数学吴雄华微分求积法、Sinc方法中几个新方法的研究 2007韩庆邦声学钱梦禄粘弹表面波及界面波理论与实践的激光超声研究 2007王洪昌光学王占山极紫外与软X射线多层膜偏振元件研究

2007宋益善无机化学闫冰4f及d10元素羧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发光性质

2007王前明无机化学闫冰基于新颖桥分子基团的稀土发光杂化材料体系的设计、构筑、组装

2007程站起固体力学仲政功能梯度材料断裂问题研究

2007谢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李爱平基于Petri网的可重组制造系统建模、调度及控制方法研究

2007王飞鹏材料物理与化学沈军新型极性与非极性铁电聚合物驻极体的储电性和压电性

2007方钰计算机应用技术蒋昌俊基于网格技术的移动导航数据模型、方法及服务研究

2007唐方建筑历史与理论郑时龄都市建筑控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建筑法规研究

2007周诗岩建筑历史与理论伍江建筑的远程在场:从媒介到终端产品的建筑影像

2007闫治国结构工程朱合华隧道衬砌结构火灾高温力学行为及耐火方法研究

2007徐前卫结构工程朱合华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

2007许福友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桥梁结构颤振导数识别与颤振分析 2007胡群芳结构工程黄宏伟基于地层变异的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2007邵敏华道路与铁道工程孙立军网络交通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2007孙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杨晓光ATIS环境下交通网络仿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2007章骅环境工程何品晶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重金属源特征及归趋 2007武小军管理科学与工程尤建新质量成本管理及信息化研究

2007朱岩梅管理科学与工程郭重庆设计-制造链质量与成本管理研究 2006江海涛凝聚态物理陈鸿含特异材料(Metamaterials)的光子晶体及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2006夏凡固体地球物理学马在田波动方程真振幅偏移成像方法研究

2006沈国柱材料学徐政铁氧题/碳纤维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及涂层结构设计 2006陈前虎城市规划与设计宋小冬分工演进与制度变迁——一个城市化理论框架及其应用分析

2006韦亚平城市规划与设计赵民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演化的经济解释

——及“珠三角的经验验证”

2006王敏城市规划与设计刘滨谊城市公共性景观价值体系研究与规划控制

2006张鹏建筑历史与理论常青都市形态的历史根基——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发展与都市变迁研究

2006史巍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莫天伟安藤作品变化因子和恒常因子的研究 2006左琰建筑历史与理论常青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经验及启迪

2006王伟结构工程陈以一圆钢管相贯节点非刚性性能及对结构整体行为的影响效应

2006徐凌结构工程黄宏伟软土盾构隧道纵向沉降研究

2006王伟岩土工程杨敏控制差异沉降的桩筏基础优化研究

2006周颖结构工程吕西林复杂高层结构的整体抗震试验与非线性分析 2006彭斌结构工程顾祥林基于混合离散单元模型的砌体结构倒塌反应分析

2006干宏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孙立军城市快速路网交通诱导系统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2006崔叙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晏克非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

2006苑宏英环境工程周琪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

2006吕凡环境工程何品晶有机生活垃圾厌氧液化过程酸碱度对产物组成及产物抑制的影响

2006郭英技术经济及管理陈飞翔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2005徐建海洋地质汪品先南海南部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气候变化 2005刘金库材料学吴庆生锌铜族硫化物及碱土族含氧酸盐纳米/微米材料的活性膜模板法控制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005张存满材料学徐政有序纳米孔氮氧化物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

2005杜玉越计算机应用技术蒋昌俊电子商务系统的Petri网建模理论与分析技术研究

2005邵陆建筑历史与理论常青住屋与仪式——中国传统居俗的建筑人类学分析

2005王伟强建筑历史与理论郑时龄城市空间塑造——上海1990年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2005傅岩建筑历史与理论路秉杰宋代砖塔研究

2005陆邵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王伯伟空间情节论——迈向体验艺术的空间新秩序

2005赵蔚城市规划与设计赵民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从规划支持到规划本体的演进

2005胡向磊建筑技术科学戴复东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住宅产业化探索——基于轻钢轻板住宅体系适用技术初步研究

2005朱碧堂岩土工程杨敏土体的极限抗力与侧向受荷桩性状

2005吴建营结构工程李杰基于损伤能释放率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结构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

2005王祥秋结构工程杨林德提速与高速铁路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及相关技术问题研究

2005于宁结构工程朱合华盾构隧道预应力管片的模型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

2005石树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沈建文

楼梦麟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研究

2005王春生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铆接钢桥剩余寿命与使用安全评估 2005张志田桥梁与隧道工程葛耀君大跨度桥梁非线性抖振及其对风致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2005钱建固岩土工程黄茂松土体失稳的变形分叉理论与分叉后的力学性状

2005丛晓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张旭露天开放性尘源扬尘规律与抑尘措施的研究

2005钱国平道路与铁道工程郭忠印重载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复杂受力特征及力学响应研究

6.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 篇六

一、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内, 能引起公众舆论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与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论坛贴吧的数据统计, 笔者把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社会经济与民生问题

高校是一个“亚社会”, 是学生从“温室”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 因此高校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经济与民生问题, 如置房购车、医疗状况、贫富差距等问题。一方面他们为自己今后的生活打算, 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忧虑。

如今房价只涨不跌, 对于大部分普通百姓来说房子已然成为奢侈品。而对于即将走出社会准备成家立业而又没有经济基础的大学生来说, 更是人生的“大难题”。因此, “高房价”也就成了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学生只有理性地分析对待, 积极关注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应对“高房价”带来的一系列困扰。与房价一样带给高校学生困扰的另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是社会的贫富差距, 从“我爸是李刚”到“李天一事件”, 再到“郭美美事件”, 无一不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相比之下, 高校贫困生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有的学生连基础的温饱问题都没办法解决, 更不用说高昂的学费了。因此, 在高校学生中渐渐产生了“仇官”“仇富”的现象, 当然这中间更多的是对社会贫富差距产生的“不公现象”的愤恨。

(二) 社会道德与人生价值问题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马斯洛金字塔理论, “自我需要”即人生价值的实现, 是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标。而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 即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要以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一方面学校给学生灌输主流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社会道德问题又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扰和担忧。

例如, “小悦悦事件”吸引了广大高校学生的目光。小悦悦的死不仅是肇事司机的责任, 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责任, 是这个社会碾了小悦悦。当今社会有不少人明哲保身, 面对“摔倒的人”只会驻足围观, 却无人敢向前伸出援手。确实一系列“扶不起”老人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 促使国人不断冷漠, 致使高校学生对社会道德抱着极其悲观的态度。但这个社会上还有一些“感动中国人物”让高校学生感动与崇敬, 如“最美妈妈”吴菊萍, 她不假思索地伸出双手接住一个从10楼坠落的2岁女童。当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 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 她挺身而出, 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三) 高校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为高校学生, 高校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成为高校学生关注的焦点。当然, 随之而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等问题也成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名牌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和“重学历轻能力”的人才使用误区也是高校学生十分关注并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又如西北某大学的“被就业事件”也让广大高校学生唏嘘了一把。“虚高”的就业率背后, 是广大高校学生和家长的忧虑和不安, 就在心血即将换来财富之际, “毕业等于失业”的社会现状让他们哭笑不得。

(四) 人际关系与情感问题

当前, 步入高校的“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上大学前他们大多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 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大学后就出现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情感脆弱等问题。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一时间高校学生的心理、情感、交友受到了社会的诟议, “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一下子在网络蹿红, 幽默而又一针见血地折射出了高校学生对于该事件的复杂心态。

此外, 相对于高中紧张的学习任务而言, 高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 使得很多大学生陷入“精神空虚”的状态。于是, 青春期的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情感与恋爱方面, 对于明星八卦、恋爱观等方面的问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分析

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的高关注度和敏锐的反应, 表明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热点事件总以一定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

(一) 正面影响

1.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高校学生通过学校生活、社会实践、人际交流及各种新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获取、体验和感受着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网络, 可以高效地给大学生提供海量的外部资讯, 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 海量的外部信息中有不少的虚假、夸张、想象的内容。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讨论交流、深入思考等方式挖掘热点事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信息识别能力。

2.对高校学生思想有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高校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 而社会热点问题则反映了社会的最新动态, 预示着社会环境变化的最新走向, 诊断着社会环境的优劣状况。高校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相应的政策措施, 理性地分析对待, 才能更好地应对即将面临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 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起到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3.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公民意识。高校学生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把社会、他人和自身联系起来, 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重大的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中, 高校学生群体往往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 凝心聚力促发展, 把个人的微小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社会热点问题唤醒了高校学生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 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二) 负面影响

1.冲击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处于青年期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比其他群体更灵敏、更复杂, 而社会阅历少、心智发育并未完全成熟、思想认识有一定局限性也是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真实写照。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如非理性暴力事件、社会道德情感冷漠、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 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失望感、无奈感、不安感等消极情绪, 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降低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 却无法客观、准确地分析热点事件的利弊。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非主流负面热点事件的广泛传播不断地挑战着高校学生的心理承受底线, 对他们的心理提出了巨大的考验。甚至有些高校学生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卷入了一些事端, 这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社会热点问题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影响, 找到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一) 联系高校学生思想实际巧妙引导

高校教师应善于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社会热点、敏感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巧妙的引导。首先教师应该利用问卷调查、组织讨论、访谈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 针对具体问题, 剖析事物本质, 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 以达到让学生明白事理、感悟道理、化解矛盾的目的。例如,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不少学生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作为教师, 应从根本上剖析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引导高校学生学习和了解当前党和国家出台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多种措施。当然,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高校学生提升综合实力, 调整就业心态, 转变就业观念, 先就业后择业, 力争实现就业。

(二) 让社会热点问题进课堂、进教材

现阶段课堂教学仍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准确找出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让社会热点问题进课堂、进教材, 从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过渡到书本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丰富了知识的同时也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热点探究活动

仅仅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还可利用各种资源对高校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热点探究活动, 如邀请专家、学者开讲座, 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或以大学生关注的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座谈会等, 教师做好总结、点评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热点探究活动, 让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并及时纠正其思想偏差, 明确价值导向,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构建社会热点网络教育平台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较为发达的社会, 网络受到人们的喜爱, 尤其受到高校学生群体的青睐。网络对各类时事、新闻的更新明显提升了人们了解社会热点的时效性。广大高校学生通过网络途径, 可随时查看和了解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因此, 高校可以构建一个社会热点网络教育平台,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较为集中、权威的社会热点新闻平台;另一方面可设立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师生讨论栏目, 通过在线讨论、发送电子邮件及留言等方式进行互动;网络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表达个人观点和诉求的平台。当然, 也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 避免和抵制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2) .

[2]吴夏.大学生政治关注度调查报告[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3]柳瑛.社会热点事件中自媒体舆情的引导[J].知识经济, 2014 (11) .

[4]宋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分析——以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视角[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5]刘玮.浅谈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J].科教导刊, 2014 (9) .

[6]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15) .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Z].2004.

7.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 篇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李坤凤(1966-),女,广东高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5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123-03

合格公民是高度政治社会化了的人。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讲到:“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养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提高其政治社会化水平,使学生成为现行政治体系的支持者和维护者,从而成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1]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一、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家庭。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学校。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因此在确立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工具的宣传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直接宣传政治事件、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进而也对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特定的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传递作用,尤其对人的政治心理来说,更具有直观的刺激作用。

社会政治组织。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政党、社团、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政治实践。政治实践是连接客观政治世界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桥梁,比起政治社会化的其它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人们尤其是社会政治成员正是通过政治实践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的。

除此以外,人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及成因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他们的整体政治素质是值得信赖和肯定的。政治知识掌握较好;政治态度端正;政治情感高尚;对政治规范的认同感较强;政治参与较积极。但也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存在政治理论学习被动化倾向,部分学生存在政治冷漠、政治功利化等问题。[2]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4点: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人”现象普遍,人们对政治的热情普遍降低。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校园经商,多数学生更是喜欢诸如网络游戏、流行音乐、街头舞蹈等大众文化,对政治不感兴趣,这必然导致其政治无知、政治冷漠、政治无信仰。

二是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和民主性的提高,谁也不能期望全国人民只用一个脑袋思考,只用一种声音说话。多元价值观、政治观客观存在,这在网络中更是突出。当代大学生是在五机(手机、计算机、MP3、电视机、收音机)等网络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受网络黑色、灰色等负面信息影响大,易形成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政治有偏激表现。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但长期以来,认知主义倾向却使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门功课,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观念的灌输,忽视了情感、意志、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单向灌输式教学,缺少互动,无法引起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四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原因。处于此阶段的学生是其政治观形成和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期,但他们看问题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对政治问题易产生偏差观点。

三、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措施

(一)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前提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家庭和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在当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自发的、无序的,甚至可以说是负面的,这极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也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的作为是首要的。政府一方面应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认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共同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加强督导和协调,使社会各方面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比如良好的政治行为;还要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以促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政府有关部门要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的政治言行,对宣扬无政府主义、反四项基本原则和反政府言论的要严肃查处,建立更多的红色网站,研究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思想教育路径等等,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化。此外,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政治知识,形成民主的政治态度,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家庭要重视孩子政治社会化的引导,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政治言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心政治,培养孩子正确的政治观。

(二)学校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肩负起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可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

党团组织。学校党委牵头,由校团委、学生处、思政部等组成专门机构,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该机构要制定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计划,要始终不渝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保证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方向。此外,在全校组织活动,如抓住“五个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时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相应地开展缅怀先烈、担负责任、爱党爱国系列教育活动。同时,发挥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他们进班级上业余党课、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举行党的知识比赛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政治认知,养成学生的政治态度。还要开展好校园内党团政治活动,如选举学生会组织机构、选举学代会代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政治能力。

社团组织。200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参加了各类学生社团,其中参加学术科技类和思想理论类社团的比例均达63%以上。[3]大学生社团作为同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能影响其成员去接受被群体拥护的政治准则,尤其在改变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方面比正规教育的作用更大,并且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挥社团特别是红色理论类社团组织的作用,促进其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如学校时事政治社团通过每学期出一份时政报、每周出一期新闻宣传栏、每天一更新本社团网页等方式,宣传主流政治文化,对全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学生干部。一般说来,学生干部的政治社会化状况较好,根据同辈影响理论,学生干部的良好政治社会化优势可被用于影响其周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校园文化。开展带有政治色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上创造带有政治色彩的校园文化,如物质层面上有像国旗、国歌、国徽这样的政治符号,代表或象征国家民族和政府,能有效地激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影响其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讲授政治理论知识,引导政治舆论,宣传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和信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1、课堂教学。调查表明,75.1%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帮助其系统地确立政治态度。[4]通过对政治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认知,树立政治信仰。教师可围绕培养学生政治社会化开展活动,如每月时事主题研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确定能促进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主题,然后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主题研究,最后开展专题研究发布会。同时,可通过网络平台查阅新闻、发表看法、教师在线答问、教师博客等途径促进学生政治社会化。

2、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包括课内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突破传统单向灌输的师本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通过辩论、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内化,促进其政治社会化。课外实践是政治社会化内化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课外社会实践,开展社会专题调查,走访工厂、农村,考察家乡或学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现存政治体系的合理性,形成对现有政治体系的支持和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政治情感和坚定政治信仰。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问卷调查显示,78.4%的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政治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备的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念、严格的政治纪律,以及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具备洞察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念去感染和号召学生,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四)当代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其政治社会化的根本动力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在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是最根本的,他们要在认识上重视其政治社会化任务,更要在行动上参与政治社会化活动,如参与学校各类有助政治社会化的活动,参加地方民生大事的投票活动、人大代表选举活动、乡镇干部选举活动,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活动中加深对政治的认知,端正政治态度,锻炼政治能力。 (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杨光斌.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7.

[2]于娜.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调研报告——基于山东科技大学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3]务实进取成长成才——2005年高校思想状况滚动调查评述之三[EB/OL].http//www.moe.gov. cn/edoas/website18/07/info11807.htm. 2009-12-18.

[4][5]顾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研究——以H大学为例[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乡镇干部作风整顿实施方案下一篇:化工工人述职述廉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