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机构及职责(共12篇)(共12篇)
1.领导机构及职责 篇一
学校行政领导机构及职责分工
领 导 机 构
校 长:杨进喜 业务副校长:杨银山 总务副校长:王 磊
一.校长职责与分工
1、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人,具有学校日常工作决策权、人事权和经常支配权。校长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学校党支部的决议,按教育规律办事,全面完成学校教学任务。
2、组织、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和学年、学期计划,并及时落实,认真总结经验。主持学校行政会议,领导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主任等工作,审批各处工作计划,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3、领导学生思想政策教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德育大纲》,充分发挥班主任、少先队、团、学生会作用,定期开家长会。
4、负责学校人事工作,积级发现和培养教育骨干,知人善任。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保护师生身心健康。加强劳动教育、加强美育。
5、领导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实施,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努力引导教师开展教研与教改活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智能培养。
6、坚持勤俭办学,认真审查学校财务开支,管理好学校校舍、设备、经费,搞好校容、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关心教职工生活,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7、工作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加强团结,以身作侧,紧紧依靠广大师大员工办学校,在任期内努力使校容校貌有所改观,不断提高学校威望。
8、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上述工作。二.业务副校长职责与分工
教导处是在校长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学计划、组织、检查、评估全校教学工作的机构。
1、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协作校长调配、检查、考核教师工作,制订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
2、协助校长修订教学规章制度,贯彻教学常规,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3、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及时掌握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协同教科室对教研组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负责教师的考核工作,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4、组织领导教务工作。负责编制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学校教学工作行事历等,负责教学人员和学生的考勤。
5、经常检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情况,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及时改进。负责教学质量的分析评估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6、领导管理学生的学籍、招生、编班,处理学生的升留级、休学、复学、退学、入学注册、转学插班、毕业等工作。
7、组织管理学校各科考试工作和学生竞赛活动。
8、领导学校的体育、卫生保健教育,抓好两课两操一会(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和校体育运动会)。
9、负责教材、教学资料的征订发放工作和文印工作。
10、领导管理课外活动课、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和艺术教育等。
11、负责管理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电脑室及其它有关公用教室和有关教室仪器设备。教导处主任协助教导主任分管上述具体工作。并具体负责学校电教实验等教学设备的使用及网络的管理工作。三.总务副校长职责分工
1、协助校长制订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措施。
2、制订学校后勤工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经费审批制度、公物管理与赔偿制度等。
3、负责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做好报帐工作,把好经费关,及时向校长建议,汇报经费使用的情况,保证教学费用,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4、负责学校财产保管与维修工作,热情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5、负责处理总务处日常行政工作,学校后勤事务工作。
6、负责总务部门职员的管理,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所属职员的考勤和考评工作。
7、负责学校环境建设,协助校长搞好学校基本建设工作。
8、管理好传达室,配合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9、分管人事档案工作,掌握全校各类人员的编制情况,按规定做好人事报表,及时上报,编印教职工花名册及教职工任免调动、分配等具体行政手续。
2.领导机构及职责 篇二
一国物权变动模式、立法模式及相应登记机关设立方式决定了该国登记行为的性质, 根据我国的立法现状等客观情况, 我国的房屋登记机构属于行政机关, 其依照职权作出的行为属于行政行为。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 不动产物权变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原因行为或基础行为, 即当事人双方就物权变动达成合意 (如签定房屋买卖合同、抵押合同等) 或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二是申请行为, 即当事人申请房屋登记的意思表示;三是房屋登记行为, 即登记机构受理、审核、登簿的行为, 于此阶段, 依法应当登记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自记载于登记簿时发生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房屋登记机构作出的房屋登记行为及其相关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若对此行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因此, 房屋登记机构的房屋登记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是登记机构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
二、行政确认抑或准行政行为
通常认为, 房屋登记行为属于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行政决定的一种行为形态, 即行政主体对既存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认定并宣示其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还有观点认为, 房屋登记行为属于准行政行为或准行政决定。该行为只以单一的判断、认识与观念等精神作用为要素, 行政主体通过观念表示的方式作出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该种效果完全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产生, 而非基于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
笔者认为, 上述确定行政行为属性的意义在于对房屋登记行为审查强度及审查方式的确定, 理由是:首先, 对于实质审查而言。行政机关对于登记事项存在判断余地, 在经过审查之后针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设立、变更、终止特定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进行实质审查的行政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决定, 并不属于准行政决定。典型的如婚姻登记行为, 民政部门必须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对于婚姻是否存在无效或者可撤销进行判断, 该经过实质审查的登记行为属于行政决定。其次, 对于形式审查而言, 作出登记行为的行政机关仅仅审查申请在程序上、形式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并根据申请材料作出行为,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行政机关仅仅对登记事项的完整性等负审查职责, 对于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不承担责任。
按照上述分析, 确定了房屋登记行为的行政属性似乎便可以确定审查方式, 但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目前对于形式审查及实质审查的争论并未停止, 至少《物权法》未给出明确答案, 而是采取模糊的方式进行了规定。
仅局限于登记行为的行政属性对审查职责进行定性分析似乎仍无法找到令人信服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因此有必要大量借鉴民商法学对登记问题的研究成果, 往返于民事与行政之间, 着重围绕房屋登记行为本身的独特属性着手找寻答案。
三、房屋登记行为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具体的审查职责
房屋登记行为是房屋登记机构依法将房屋权利和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的行为。该行为本质上属于外部具体行政行为, 除了具备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属性和特征外, 由于不动产物权法律规范的独特性, 房屋登记行为还具备自己特有的原则和属性, 该原则及特性决定了登记行为审查职责的具体内容。
(一) 房屋登记审查应体现羁束性行政行为的属性
房屋登记行为属于羁束性行政行为。套用“法官不能拒绝审判”的法谚, 对于申请人合法的房屋登记申请“登记机构不能拒绝登记”。由于房屋登记内容和形式法定、程序法定, 登记机构必须严格依法定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办理房屋登记, 没有或较少具有自行斟酌、选择、裁量的余地。
(二) 房屋登记的程序性特性决定了登记机构应履行严格的“程序性”审查义务
房屋登记本身即为一种程序, 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登记过程行为亦属程序行为。因此, 房屋登记行为是为了保护房屋权利人的权利, 使不动产物权的变动清晰、明确, 从而维护交易安全并提高交易效率的程序性机制。房屋登记为提供程序性保障的特性决定了登记机构应履行严格的“程序性”审查义务。对于登记程序问题, 登记机构应尽到“实质”审查的职责:首先, 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 即规定的方式、步骤、顺序、时限办理登记。如《房屋登记办法》第7条规定了一般程序, 即申请、受理、审核、记载于登记簿、发证 (房屋登记机构认为必要时, 可以就登记事项进行公告) ;对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的“查验”程序;就申请登记有关事项的“询问”程序等。其次, 在具体程序中能够做到严格审查, 如“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时应能够鉴别房屋所有权证、他项权证的真假, 受理申请后留存的房屋所有权证能确保是真证;对于初始登记、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房屋灭失注销登记必须“实地查看”并应确定登记房屋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申请事项。
(三) 房屋登记机构履行审查职责就是要遵循其独特的房屋登记基本原则
根据《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等,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 (送审稿) 确定了房地产登记应遵循的原则:依法登记原则、权利主体一致原则、法定机构登记原则、依申请登记原则、在先登记原则、依法查询原则。除此之外, 学者还总结了合法原则、申请原则、同意原则、在先原则、房地一致原则。房屋登记机构应严格贯彻上述基本原则, 作出登记行为时如果违反上述原则, 则应认定房屋登记机构未尽到审查职责, 或者说如果登记机构未尽到审查职责则肯定违背了一项或数项房屋登记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1. 依法登记原则要求登记机构必须履行《物权法》第12条规定的职责:
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申请登记的不动产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 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 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
2. 权利主体一致原则, 亦即房地一致原则。
房地产登记应遵循房屋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
3. 法定机构登记原则, 即该登记机构对于房屋登记申请具有管辖权。
房地产登记应由房地产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房地产登记机构负责。
4. 依申请登记原则。
首先, 原则上登记机构只能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登记, 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 不动产登记机构不得依职权进行登记。其次, 登记申请界定了登记机构的活动范围, 登记机构不得超越该登记申请范围从事活动。再次, 如果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存在登记的障碍时, 登记机构原则上不能主动进行调查, 只能给申请人一定期限以排除障碍。最后, 在登记完成之前, 当事人可以撤回登记申请。
当事人的登记申请可能会与实体法上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合意或者说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不相符, 但只要当事人申请登记的意思表示真实并提交了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资料, 则即应认定登记机构受理该申请时尽到了审查职责。由于以登记程序中的合意即形式合意替代了实体法上的物权合意, 所以登记机构对于物权原因行为的合法性、交易合同的有效性等并不做“实质”审查。
5. 在先登记原则。
根据《物权法》第31条的规定, 房屋未办理所有权初始登记的, 不得办理其他登记, 但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因处分房地产而申请登记的, 被处分的房地产权利应当已经登记。如果遗漏办理在先的登记, 则登记机构因违反了法定程序而未能尽到审查职责。
6. 依法查询原则, 即房地产登记机构应依法提供准确的房地产登记信息查询。
如果不提供或提供了错误的登记簿信息,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期间, 对于是否符合“限购”限制条件的查询, 该项原则尤显重要。
另外, 房屋登记机构应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意义还在于:房屋登记原则可以解决实务中的复杂、疑难问题。房屋登记机构在审核当事人申请作出登记行为时, 若遇复杂情况、疑难问题, 在没有法律法规之具体规定甚至没有相关规定因而无法直接适用时, 在不违反法律及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应适用上述房屋登记原则。
四、从司法审查的角度审视登记机构的审查职责
房屋登记行为应为合法, 并能够经受得住司法审查而不被撤销。司法审查对于房屋登记行为的要求是“合法”, 对于登记机构审查职责的标准是“合理审慎”。因此, 从司法审查的角度审视, 从更严格的司法审查程序中, 我们应能够探寻并准确把握登记机构的审查职责。
《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 法院对登记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主要针对作出登记行为所依据的证据、法律适用、程序、职权和裁量等方面进行审查。
(一) 运用证据规则来检讨登记中对登记资料的审查
证据, 即登记行为据以作出的事实依据。登记机构受理的当事人提交的申请资料及登记机构掌握的其他资料 (如房屋档案) 是做出登记行为的证据, 该证据所展现出的法律事实在登记程序机制内是真实的, 但未必与客观现实完全相符, 因此基于上述证据得出的结论只能是通过正当程序运行产生的正当结果。基于“合法”及“合理审慎”的要求, 对于上述“登记程序中”的证据, 登记机构应参照司法审查的证据标准进行审查。
《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审查标准为“证据充分、确凿”, 对于证据的要求是“三性”, 即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由于法院在诉讼程序中掌握的证据材料 (有的来自原告或第三人而不为登记机构掌握) 会比登记机构更为充分, 通过庭审中的质证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会更为全面, 所以行政诉讼中法院对于证据的审查标准要高于登记机构的审查标准。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降低登记机构对申请资料的审查标准, 法院对于房屋登记采取了多元化的证明标准, 登记机构亦应与之保持一致。
1. 对于程序性审查义务应适用严格审查标准。登记机构对于法定程序应保留相应的事实证据, 以达到近似于“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2. 对于登记审查的物权原因行为的实质性内容, 只要登记机构能够证明对当事人的申请资料齐备且符合法定形式即可, 即适用“高度盖然性标准”。
3. 对于“明显违法”的内容, 或只要具备法律常识的理性人都能发现其交易的不合法性时, 就应适用严格的证明标准。因此, 对于上述情形, 登记机构应进行严格审查, 避免出现失误。
4. 对于申请材料、证件、签名、印章真伪的证明标准要通过严格的程序化标准来证明审查的合法性。该证明责任限定在是否已尽到了“足够的注意义务”, 若有相关证据表明登记机构有合理根据怀疑却未尽此注意义务则应认定登记行为违法。
(二) 正确适用法律是房屋登记行为合法的基本要求
司法审查中对于法律适用的审查标准, 亦为对登记机构作出合法登记行为的基本要求。首先, 房屋登记适用的法律应与登记事项直接相关;其次, 法律适用的层级应为适当;再者, 适用的法律规范应具有效力;最后, 适用的法律、法规条文应为正确。
(三) 登记行为程序应为合法
登记行为本身属于程序性机制, 因此该行政行为的程序合法尤为重要。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物权法》的规定, 房屋登记行为“程序合法”的标准有:应遵循全部的法定程序和步骤;应遵循程序公开的原则;应遵循程序公正的原则;调查核实应为合法。
(四) 登记机构作出登记行为时禁止“超越职权”
登记机构作出登记行为时应禁止超越职权:不能超越地域登记管辖权 (亦违背了“合法原则”) ;超越部门登记权;超越级别登记管辖权;登记人员人为越权。
(五) 房屋登记机构不应滥用职权
房屋登记机构应注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避免滥用职权:受理权的滥用;收费权的滥用;审核权的滥用;公告权的滥用;登记权、发证权的滥用;拒绝权的滥用。
五、房屋登记机构未依法履行职责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房屋登记机构未依法履行职权、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首先, 房屋登记行为引起的赔偿属于行政赔偿。理论界及实务界对于房屋机构赔偿性质问题争议较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起到了定分止争的作用, 至少在司法界该争论已经尘埃落定, 即该赔偿责任属于行政赔偿。其次, 登记机构的审查职责应界定为“合理审慎”, 登记机构尽到合理审慎审查职责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法》修订前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规责原则, 修订后确定了多元化的归责原则, 即“以违法原则为主, 以过错及无过错原则为补充”。《国家赔偿法》排除了合法行政行为致损赔偿的情形, 规定“违法”或“过错”时才赔。但鉴于房屋登记行为的特殊性, 应从合理审慎角度来区分“主观违法”、“客观违法”。客观违法是指登记机构已尽合理审慎的审查职责仍造成登记权利状态与真实权利状态客观不一致的情形 (如第三人善意取得) 。此时虽然为了保留登记结果不判决“撤销”, 但仍应认定该房屋登记行为“违法”, 只是该违法的状态不是作为行政主体的登记机构造成的, 因此房屋登记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主观违法”是登记机构及其登记人员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定职责的作为或不作为, 即《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等情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登记机构未尽到合理审慎的审查职责的, 应被认定为主观违法。所以, 登记机构应依法履行审查职责, 避免出现主观违法及承担赔偿责任。
六、登记风险及其防范
(一) 登记风险的主要情形
风险, 即可能发生的危险。对于房屋登记的风险, 作者认为可做广义解释, 即房屋登记风险可分为行政风险、服务风险、刑事风险、政策风险 (历史遗留问题) 、协助执行风险等。
1. 行政风险。
主要是指因登记机构的原因造成登记违法引起的行政纠纷及行政责任, 包括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
2. 服务风险。
房屋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服务性强, 在保民生、促稳定的同时会因登记工作人员的态度、服务方式、超过承诺时限、合法但欠缺合理性等方面的问题引起当事人的投诉, 从而影响登记机构的形象。
3. 刑事风险。
登记机构及登记人员登记错误造成当事人损失的, 由于房产价值高, 很容易达到刑事犯罪立案标准, 所以构成渎职犯罪 (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 相关责任人员被判处刑罚的风险较高。
4. 政策风险 (历史遗留问题等) 。
因政府出台政策未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或因各种原因“朝令夕改”, 使得政策缺少连贯性、与相关法律法规抵触或缺乏合理性, 经常会出现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群众上访等影响登记机构正常工作的现象。
5. 协助执行风险。
除因登记机构自身原因外, 执行法院之间因执行争议 (如轮候法院在查封法院解除查封之前将房产执行并要求登记机构协助过户) 未得到有效解决而对登记机构采取处罚措施, 诸如此类问题而引起的协助执行风险。
(二) 防范登记风险的主要措施
1. 以登记官考核培训为契机, 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登记业务素质, 保障审核质量, 不断增强登记从业人员风险防范能力。
2.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防范虚假登记申请。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有前瞻性地大胆地采取相应的“打假”措施, 有效防范风险。如对于登记权利人的身份识别:可编制微机程序, 添加专门方便查看原档身份证复印件、已扫描及已拍照的图象进行比对的功能模块;采用“面部识别”的仪器或程序, 将提交的身份证与原档中的图象数据、新拍照的与电子原档中已拍照的面部图象数据进行识别和比对, 或直接通过“面部识别”仪器在对申请人拍照的同时进行比对;采取指纹采集及识别仪器等。有关识别措施可以结合使用, 着重加强受理环节的查验强度。
3. 不断健全、完善登记操作规范, 除了部里推广的行业标准, 即《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外, 还应结合本地的实际具体制定房屋登记的操作规程。如《无锡市房屋登记条例》规定市房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制定房屋登记技术规范, 并赋予该技术规范具有地方性法规的效力, 使之既灵活又具有较高的效力。
4. 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平台。为了防范不法申请人提供虚假土地证、建设规划许可证、营业执照、身份证、工作证、公证书、法律文书等, 应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平台, 便于核实相关证件的真伪, 有效防范受理环节的登记风险。
5. 建立与法院系统的联动机制。通过与法院行政庭、民庭、执行庭 (局) 等建立合法、健康、有效的联动机制, 达到如下效果:
(1) 化解官民矛盾, 促使登记机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更加规范、合法化、降低败诉率;
(2) 通过向法院咨询、研究相关判例等多种方式解决房屋登记工作中遇到的难以解决、定性、确认的、复杂的相关法律问题;
(3) 通过在协助执行工作中与法院的相互联动, 避免出现协助执行风险。
6. 加强房屋登记业务的宣传, 提高当事人维权、与登记机构共同防范登记风险能力, 形成良性互动。
(三) 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好、经营好登记机构
“准确性”是房屋登记的最高目标, 保证“准确性”就是要确保房屋登记审核的“质量”。房屋登记行为具有程序性的显著特点, 因此, 合理、科学地设置房屋登记工作流程是高效地生产出“优质”房屋登记“产品”的根据要求。由于登记人员是房屋登记“产品”的生产者, 因此登记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不断完善用人制度及激励机制, 在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为适应房屋登记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房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水平, 登记机构应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发布的质量管理体系通用标准 (9001) ,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全面建立规范严谨的房屋登记质量管理体系。下面以济南市房屋产权登记中心正在开展的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 建设工作为例, 对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 的主要组成部分、达到的目标及具体措施予以简要介绍。
1. 登记质量管理体系
(1) 登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以《济南市房屋登记操作手册》的贯彻实施为重点, 实行登记业务全流程的统一规范化操作;
(2) 建立完善房屋登记质检制度, 根据《房地产交易与登记规范化管理先进标准》等规定, 采取定期定量方式, 以日常检查为主, 重点检查为辅, 对房屋登记案卷采取全部质检、业务抽检、业务巡检, 形成质检报告, 以减少登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确保房屋登记的工作质量;
(3) 建立登记风险防范机制、测绘成果入库备案机制, 推进同规划、土地、建设、金融等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 防范虚假材料, 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程度。
2.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1)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以《房屋登记服务手册》的建立为重点, 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 对微笑服务、上门服务、站立服务等服务形式制定详细标准, 完善标准化体系;
(2) 建立完善服务质量测评回访制度, 利用评价设备, 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回访工作, 定期形成服务质量报告和通报, 创建服务品牌;
(3) 建立完善服务咨询制度, 进一步加强业务咨询管理, 提高咨询质量。
3. 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以错件及超时限办证责任认定追究制度建设为重点, 完善错件责任认定制度、超期件责任认定制度、奖惩制度, 实现对质量监督的常态化管理。
4.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1)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以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等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为重点, 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 选好人、用好人, 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优化人才结构和专业梯队;
(2) 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确保登记机构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10
[3].闫尔宝.行政行为的性质界定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10
[4].江必新梁凤云.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霍振宇.行政登记与司法审查.法律出版社.2010
[6].程啸.论未来我国不动产登记法的基本原则.中国房地产.2010.8
[7].物权登记案件法律适用问题调研课题组编.物权登记与司法审查及新司法解释解读.人民出版社.2011
3.玛丽·福列特:重塑领导者的职责 篇三
或许可从HTC如今的困境中窥得一斑。
HTC这匹曾经的业界黑马而今跌落深谷,股价创8年来的新低点,市场份额下滑到5%。对如此大的落差,外界纷纷将矛头指向宏达电CEO周永明。过去的一年半中,HTC12位副总裁以上的高管离职,就连主管研发生产的二号人物、创业元老刘庆东也险些离职,原因均是不满周永明的独裁式管理风格。
从1997年加入宏达电以来,周永明依靠其过硬的技术背景和对创新的执著追求,从一名普通工程师逐渐成长为当家人,并成为HTC成功上市的重要推手。其对公司感情之深无人怀疑,而其追求完美、多谋擅断的凌厉作风也直接推动了HTC一度得以与苹果及三星争夺市场。可惜好景不长,在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为首的国产品牌纷纷推出智能手机的今天,HTC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而其凭借机海战术妄图抢攻市场的策略,又伤害了好不容易建立的高端形象,其海外市场策略更是朝令夕改。事实上,由于周永明战略判断失误,直接导致业绩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他却对此置若罔闻,据说在高管会议上竟然不许提业绩数据。
正如管理学大师玛丽·帕克·福列特(Mary Parker Follett,1868-1933)所言,很多领导者并没有搞清自己真正的职责是什么,领导者的强势特质也许正在影响其管理好组织。在她看来,最优秀的领导者并不要求别人为他服务,而是带领大家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服务。最优秀的领导者没有追随者,而是要和大家一起奋斗。总经理的主要工作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协调,从而成功整合企业内部,定出适合的目标与战略。
领导力的现实
玛丽·帕克·福列特于1868年出生在美国昆西,早先以政治学作品《众议院发言人》成名,后转向管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1924年,她出版了其第一部管理学著作《创造性经验》,提出了很多前瞻性观点,而囿于时代背景,其理论价值在其去世后多年才被真正认可。
与其他知名管理学大师完全不同的是,福列特本人并没有太多的管理实践和教学经验,在那个完全由传统男性主宰工商界的时代,福列特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企业任职。终其一生,她都在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商业超乎常人的理解,使她在管理理论上的见解超越了时代的束缚,并被后来多位管理学大师奉为灵感缪斯。
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就曾直言,福列特曾经是管理学界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她奏响了组成管理学交响乐的每一个音旋……她是管理学的先知。福丽特几乎涉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领导力领域,她大力批判传统意义上的强权领导模式,关注实践中更能获得成效的理性领导模式。
“最成功的领导者能预见而不是实现未来前景。”福列特认为,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协调、勾画组织的目标和预见先机,应当能把团队的经验组织起来,描绘出未来的蓝图,并积极培养人才,使组织内拥有各个领域的专家,从而使人们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内获得尽情发挥。领导者还应是通往更多知识的通道,应该使被领导者获得相对的自由,能融合各种不同声音与观点,调和各方利益,从而使团队能够朝向正确的目标前进。
回到HTC的案例。不可否认,周永明是成功的研发者和创新者,在其案头常常堆满各种手机原型机,他对手机的材料和硬件设计要求十分严格,喜欢不断推出新款手机来征服和吸引消费者。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周永明却缺乏融合各方力量的能力。不但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其他企业高管纷纷离职。而且,也并未在企业内部打造出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氛围。HTC在大陆深耕多年,却仍照搬台湾地区的形式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周永明从2011年担任CEO至今,与HTC从顶峰急速滑落如此吻合了。
也许此时你会想到乔布斯?其“暴君”程度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其作为企业的精神偶像和创始人,却能做到严格充分授权,尊重专业人士的建议,并且很少插手具体事务。而周永明则连电子元件制造这样的小事也要亲自把控,兼球员和教练于一身。所以,即便HTC的手机质量一流,却越卖越糟糕,问题正在于,消费者未必认同所谓的周永明的爱好。
同样,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创一代白手起家,习惯了亲力亲为。到了二代接班之际常常难以放手,原因就在于离开“家长”,谁都玩儿不转。这不能不说是一代领导力建设的失败。
领导者的要务
福列特的伟大之处在于,早于杜拉克之前,她就提出了人是一切商业活动的核心,领导力不是固化的,而是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就不同的工作职能职责以及情景中,来体现不同程度和不同内涵的领导力。她曾经表示,领导者有时更像是心理医生,可以控制整个局势,也能预测未来前景,还能通过培训和教导,悉心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想法,从而指导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把福列特的理论称为人本管理的典型代表。
从管理学真正兴盛的这半个世纪来看,福列特的确犹如预言家一般。
在HTC的案例中,可以发现,过度强调权力集中和执行力依然是很多亚洲企业的通病,这其实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逻辑隐喻,那就是企业即王国,组织即机器。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之下,很难使知识工作者获得尊重和认同。正如通用汽车的传奇领导者斯隆那条著名的管理原则,没有反对意见的决策就是最糟糕的决策,在一个过度追求权力和管理者至上的组织里,很难拥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在创新为王的时代自然会被迅速淘汰。
责任编辑:焦 晶
4.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及职责 篇四
为进一步落实上级创“平安校园”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师生的法制安全意识,规范师生的法制安全行为,让教师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特制定法制宣传 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一、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 组 长:雷立广
组 员:赵正平于敏 唐红
刘潋
二、各类人员职责(一)组长职责
1、每期制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2、邀请相关法制宣传教青人员到校上法制课
3、认真组织好法制宣传教育专题讲座
(二)成员职责:
1、积极配合组长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积极收集好法制直传教育资料
3、积极做好组长安排的法制宣传教育任务
三、任务
1、每期召开两次法制宣传教育专题讲座
2、邀请法制、交通专业人员捌校集体上课一次
3、做好对法制宣传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4、每期安排各班开展一次法制安全主题班会。
护校巡逻队机构及职责
学校安全工作应以预防为主,为保证校园师生人生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学校成立了护校巡逻队,加强巡逻制,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让师生生命财产得到安全保障。
一、成立了护校巡逻队(一)、白天巡逻队 队 长:雷立广
队 员:杨成洪 于敏 赵正平王朝荣 程鹏 张涛 王拥军 吴伟 刘国海 赵明华 夏开林
(二)、夜晚巡逻队 队 长:王朝荣
队 员:张涛 王拥军 舒卫 尹金山 吴伟 刘国海 刘亚平蒋碎林
二、各类人员职责
(一)队长职责:
1、制定切实可行的护校巡逻计划。
2、定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做好巡逻检查。
3、督促相关人员认真做好记录。
4,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排除或向主管部门汇报或报警。(二)、队员职责:
1、听从队长安排,认真履行队员职责。
2、遇到犯罪分子要团结一致,敢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3、积极收集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向队长报告。
三、护校巡逻队职责
1、各类人员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坚实岗位。
2、每天上、下午放学后和晚间组织人员加强巡逻,确保校 园安全。
3、每期组织两次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
4、假期间与护校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
阳和初中“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机构
为了贯彻学校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确保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校产安全,特成立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机构。
一、“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尹琅 副组长:雷立广
组
员:杨成洪、于敏、赵正平,刘亚平,汪晓玲、唐红、程鹏。
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办公室 主 任:赵正平
成 员:杨成洪、于敏、刘亚平、汪晓玲、唐红、程鹏、刘国海、王拥军、王朝荣、张涛、尹金山、刘潋、吴伟、舒卫、赵明华、蒋碎林、夏开林及各班班主任。
阳和初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为了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确保学校设施设备和学校资产安全及和全校师生员工健康、平安,加强校园安全工作保护、巡逻,落实具体管护责任,特成立我校安全工作小组。
组
长:尹琅 副组长:雷立广
成 员:杨成洪、于敏、赵正平、程鹏、刘国海、王朝荣、张涛 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王朝荣同志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治安小组成员:杨成洪、王朝荣、蒋碎林、张涛、余忠泽、刘亚平、程鹏、李顺光、王拥军、赵明华。
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构及职责
为了维护学校校园内的一切教学秩序正常、顺利进行,将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矛盾能尽早地排除,消化在初始阶段,学校特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领导小组:
一、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小组机构: 组
长:雷立广
副组长:赵正平
组
员:杨成洪 于敏 唐红 王朝荣 刘亚平汪晓玲及各班班主任
二、各类职责:
(一)组长职责:
1、负责对校园内各种矛盾纠纷排查的具体主持工作。
2、负责纠纷排查小组工作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3、负责每次矛盾纠纷排查的时间规定以及任务布置。
(二)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主持好校内各种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2、积极收集好矛盾纠纷信息,及时向组长汇报。
3、认真做好纠纷排查和调解情况记录。
(三)成员职责:
1、积极收集各类情况的校内矛盾纠纷信息,及时向副组长汇报。
2、在组长带领下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3、积极配合组长、副组长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
三、任务:
1、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领导小组每期召开1-2次排查调解工作会议。
2、每期落实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3、对排查到的矛盾纠纷无论性质大小都必须调解好。
4、对排查情况和调解情况都认真做好记载。
阳和初中信访工作领导机构及职责
为了解决好群众上访工作,将矛盾化解在最低层,消除群众的矛盾积怨维护校园稳定。我校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一、信访工作领导机构: 组 长:尹琅
成 员:雷立广、杨成洪、于敏、赵正平
二、各类人员职责:
(一)组长职责:
1、接待好来访人员,询问清楚来访者的大致事由。
2、对来访事件做好记载(时间、地点、人、事由等)。
3、对来访者讲清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4、尽力让来访者怨气而来,笑脸而去。
(二)组员职责:
1、对来访者热情接待,态度温和。
2、做好来访者的上访事由记录。
3、协助组长尽力做好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讲解工作。
4、配合组长做好信访调解的善后回访工作。
三、任务:
1、接到信访事件后,立即组织成员对信访事件做认真调查,并查证其信访事件的真实性。
2、对信访事件要高度重视。
3、对信访者要积极进行调解工作。
4、对每次的信访事件调查处理后要进行回访,尽量杜绝二次信访。
阳和初中学校安全会议制度 为切实抓好我校的安全长作,确保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特制订安全工作会议制度。
1、安全领导小组,在校长的领导下,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会议,传达上级安全工作重点,总结上一个月的安全工作,部署下一个月的安全工作任务。
2、各部门在部门组长的领导下,针对各部门的工作特点,每月召开两次安全工作会议,传达校安全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部署检查、总结本部门的安全工作。
3、特殊情况可不定期、不定时地召开各级、各部门安全工作会议,确保我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听取学生建议,把安全落到实处。
5、学校每学期召开全体师生大会,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6、定期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学校、家长一起行动起来,抓好学生的安全工作。
阳和初中义务消防队领导机构及职责 为了使学校发生火灾事件后能在消防部队没及时直到之前,能让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的生命财产得到及早救助,尽量减少损失。学校特成立池义务消防队。
一、义务消防队机构 队长:于敏
队员:程鹏 张涛 王朝荣 吴伟 刘亚平汪晓玲 舒卫 刘国海 赵明华 蒋碎林 夏开林
二、各类人员职责
(一)队长职责:
1、发生事故后,及时到达现场开展救助工作。
2、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对消防器材设施进行检查。
3、定期向校长汇报检查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二)队员职责:
1、积极收集消防信息,及时向队长汇报。
2、协助队长落实好消防检查。
3、发生事故后,在队长的统一指挥下,积极开展救助工作。
4、认真做好现场的秩序维持工作和善后清理工作。
三、义务消防队任务
1、每期定期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查、清理。
2、每期举办一次消防知识讲座(或邀请专业消防队员授课)。
5.领导机构及职责 篇五
校长:陈思通 德育副校长:蔡庆燎 校办主任:林芳 总务主任:方步海 教务处主任:叶余荣 政教处主任:叶友海
一.校长工作职责
1、校长具有学校日常工作决策权。校长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学校党支部的决议,按教育规律办事,全面完成学校教学任务。
2、组织、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和学年、学期计划,并及时落实,认真总结经验。主持学校行政会议,领导校办、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主任等工作,审批各处工作计划,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3、领导学生思想政策教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认真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各科室作用,定期开家长会。
4、负责学校人事工作,积级发现和培养教育骨干,知人善任。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保护师生身心健康。加强劳动教育、加强美育。
5、领导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实施,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努力引导教师开展教研与教改活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智能培养。
6、坚持勤俭办学,认真审查学校财务开支,管理好学校校舍、设备、经费,搞好校容、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关心教职工生活,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7、工作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加强团结,以身作侧,在任期内努力使校容校貌有所改观,不断提高学校声誉。二.教学副校长工作职责
1、协助校长分管学校教学、科研、师资培训工作。
2、领导教务处、教科室,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学校教学计划和教改项目,按照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课程设置,作出课时、课外活动安排,报校长审定后组织实施。
3、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表现,对教研组长、教师的聘任向校长提出建议,做好教师的任课安排,负责新教师的招聘、考核工作。
4、审阅教研组长工作计划、教师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或教学论文,帮助教研组、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及时组织交流。
5、领导教科室,审定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课题负责人,协调课题研究过程,按要求解决相关问题。
6、深入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教学、科研情况,了解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要求,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多层次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7、抓好高三毕业班工作,提高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切实完成教育局指标。
8、抓好教研组的组织建设和教研活动,做好教师和继续教育工作,做好教研组和教师教学教学工作的评估考核,向校长提出奖惩意见。
9、协助校长做好分管校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三.德育副校长工作职责
1、协助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工作。
2、领导政教处根据学期、学年工作计划精神,制订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德育各项活动,打造“闪光德育”品牌。认真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文明守纪教育,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3、负责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指导各项工作开展。总结推广班级、年级先进经验,做好班主任的评价考核工作,向校长提出奖惩意见。
4、审阅团委、学生会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定期听取团委、学生会的工作汇报,检查计划实施情况。
5、指导少先队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工作。
6、指导政教处,做好每日的五项循环等日常工作,抓好体育、卫生工作,关心学生生活,增进学生健康,审查学生奖惩。
7、抓好育人环境建设,组织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育人网络;加强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指导,作好家长委员会的工作。
8、协助校长做好分管校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校办工作职责
1、按照学校工作安排和领导指示,协调学校各部门工作,落实学校的各项决定和办学策略。
2、承担校长报告、讲话、汇报等重要文稿的起草和修改工作;负责学校党政工作计划、目标、总结、请示、通知及其它文稿的起草、打印、审核、制发。
3、收集信息,反映动态,综合调研,及时向校长反馈重要信息和工作情况。
4、贯彻上级机关和学校领导的指示和决议,围绕学校重要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开展督促检查,做好各类评估检查工作。
5、负责上级机关及同级单位文件、通知、电话的收发、登记、转达、催办、协调、落实、归档等工作。
6、做好文书管理工作,对学校工作中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文件进行分类整理,立卷归档,并定期检查。
7、负责有关会议的通知、筹备及会议室用具的配备、管理及卫生工作,并做好会议记录。
8、按照领导安排,负责做好上级和兄弟单位来人的接待工作。
9、组织分配学校大型活动,活动后收集相关部门的活动报道、总结,整理好上传学校网站和教育局网站。
10、负责学校对外教师招聘工作。五.教务处工作职责
教务处是在教学副校长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学计划、组织、检查、评估全校教学工作的机构。
1、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协作校长调配、检查、考核教师工作,制订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
2、协助校长修订教学规章制度,贯彻教学常规,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3、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及时掌握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协同教科室对教研组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负责教师的考核工作,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4、组织领导教务工作。负责编制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学校教学工作行事历等,负责教学人员和学生的考勤。
5、经常检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情况,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及时改进。负责教学质量的分析评估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6、领导管理学生的学籍、招生、编班,处理学生的升留级、休学、复学、退学、入学注册、转学插班、毕业等工作。
7、组织管理学校各科考试工作和教师、学生竞赛活动。
8、领导学校的体育、卫生保健教育,抓好一课一操一会(体育课、课间操、校体育运动会)。
9、负责教材、教学资料的征订发放工作和文印工作。
10、负责管理实验室、电教室、电脑室及其它有关公用教室和有关教室仪器设备。
六、政教处工作职责
1、协助分管校长做好德育各项工作。
2、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及校规校纪,制定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提出学期工作要点并组织实施,学期结束写出工作总结。
3、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指导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
4、贯彻执行学校学生纪律、卫生、班容班貌、文化布置等工作条例,管理好纪律、卫生、班级文化建设和督促、检查、评比工作。
5、负责实施学生奖励工作,组织每月、每季度、每学年的“闪光德育”评比工作,各级三好学生、文明学生和各类奖项的评选工作。
6、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7、组织安排社会公益劳动、社会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项教育活动,组织安排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校园文化活动。
8、指导学生会开展工作,组织学生会干部培训,提高学生会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9、做好学校德育方面大型活动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内务管理工作。
10、负责团委各项工作。七.总务处工作职责
1、协助校长制订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措施。
2、制订学校后勤工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经费审批制度、公物管理与赔偿制度等。
3、负责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做好报帐工作,把好经费关,汇报经费使用的情况,保证教学费用,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4、负责学校财产保管与维修工作,热情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5、负责处理总务处日常行政工作,学校后勤事务工作。
6、负责总务部门职员的管理,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所属职员的考勤和考评工作。
7、负责学校环境建设,做好学校基本建设工作。
6.领导机构及职责 篇六
主
任: XX 副主任: XX 成员: XX
职
责: “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解除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具体是:
1、定期调查学生的品行习惯、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等素质状况,从而确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策略和工作方法,并为学校教育工作的计划安排提供依据。
2、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发展中心”的指导工作主要抓住影响学生发展的常见问题,诸如学习生活适应、学习潜能开发、学法指导、考试焦虑、应试技巧、选科定向、特长培养、情绪调适、意志锻炼、人际交往、人格品性等,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注重学生同伴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学生辅导活动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里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是可贵的辅导资源。为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中心将与校学生处携手,在各年级和各班级学生中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小组,通过培训,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4、有效利用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讲授学生的学习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5、为全校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提供资料查询及心理服务。
6、开展学生发展课题研究和个案研究。把发展指导中心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2017年9月
7.领导机构及职责 篇七
一、大专院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绝大多数大专院校都高度重视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工作, 普遍都从教学管理决策机构、教学管理运行机构、教学管理保障机构、教学管理评价机构等层次进行了划分, 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个别大专院校在具体的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当前一些大专院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缺乏科学性。从当前个别大专院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情况来看, 还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 最为突出的就是个别高校没有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行政与业务、纵向与横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比如个别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方面, 没有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决策机构的职责划分不够科学, 主要是决策机构的权力过大, 导致集权思想过重, 对教学工作管理的过“死”, 这就制约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二是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缺乏灵活性。当前个别大专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方面, 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主要是教学管理机构设置缺乏灵活性, 尽管自上而下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系统, 但却没有进行弹性设置和职责分工, 比如一些教学活动属于常规教学, 但还有一些教学活动属于非常规教学, 常规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而非常规教学则需要在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但个别大专院校在灵活性方面显得不足, 这就直接导致管理部门以及广大教师无法更好的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
三是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缺乏衔接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大专院校没有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个别院校在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 重视行政管理、轻视业务管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 制约了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由于个别大专院校存在这样的问题, 个别大专院校的业务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 行政管理机构与业务管理机构不能进行科学的衔接, 这就背离了大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宗旨, 行政色彩过于浓厚也不利于教育教学创新。
二、大专院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优化路径
尽管当前一些大专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但这些不足之处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大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也将持续改革和创新。本文认为, 大专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而在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方面, 应当从大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特别是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强化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科学性。大专院校在这方面要高度重视科学性, 这也是使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大专院校要高度重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科学性, 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行政与业务、纵向与横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使其能够做到紧密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使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更具有科学性。针对当前个别大专院校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科学设置管理机构, 完善职责划分体系, 确保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是强化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灵活性。针对当前个别院校不能正确处理好常规教学管理与非常规教学管理的关系问题, 必须在强化灵活性方面狠下功夫。这就需要大专院校从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一些非常规教学工作, 建立非常规教学管理机构即临时机构, 专门负责非常规教学的管理工作, 在非常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 临时机构予以取消, 这样能够使教学管理更具有灵活性, 同时也能够加强非常规教学的管理。在这方面, 大专院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解决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使教学管理的覆盖面以及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强化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衔接性。对于大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 必须改变传统的重视行政管理、轻视业务管理的问题, 建立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效衔接机制, 既要明确行政管理的职责和任务, 又要明确业务管理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还要抓好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的对接与融合。这就需要大专院校要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都给予高度重视,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广大专家、学者、教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在教学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而要想使衔接性更强, 大专院校必须以教育教学管理作为核心, 弱化行政管理, 强化业务管理, 否则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这一点应当警惕。
综上所述, 通过对大专院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 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形势下, 大专院校普遍重视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 都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作为推动大专院校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基础,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个别大专院校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为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仍然有个别大专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最为突出的就是个别大专院校在机构调协与职责划分方面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和衔接性, 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深入、更有效、更系统的开展, 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特别是要树立“问题导向”原则, 着眼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重点要在强化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科学性、灵活性、衔接性等诸多方面下功夫, 使教学管理机构市场与职责划分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小彬.试论高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3) .
[2]陈远宏.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优化系教学管理体制的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3) .
[3]田红.关于大专院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15 (20) .
8.领导力及领导力培训的文献回顾 篇八
关键词:领导力;领导类型;领导力培训
引言:企业的飞速发展,市场环境的高速变化使得高效的领导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团队不仅要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表现得更高效,而且高度的创新性和适应性更是给现代的企业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以团队为单位的结构分化,所以领导者在团队中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有赖于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提升,而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就集中体现在领导力上。高效领导力是企业公司有效执行的根本保证,是保持和提升企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公司培育和提升领导力,应制定与公司战略相一致的领导力发展规划,构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领导能力模式;应选择有效的领导力开发方式,建立领导力培训教育系统;造就学习型领导团队,培育高效领导团队决策力;倡导全面领导力建设理念,实施全员领导力建设策略。
一、领导力、领导力要素和领导类型
相比于领导而言,领导力更侧重于一种能力,是领导者实现目标的能力。詹姆斯在《领导力》一文中指出,领导力是领导者采取激励措施使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它主要发挥指导和协调群体成员的工作的作用。国内也有学者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领导力的定义,提炼出领导力的一个共同点,即领导力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的一种作用力,领导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能力实施的过程。从而定义领导力为领导者在特定的情景中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朱峰华,2011)。
从领导力的角度分析,经典领导理论如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情境理论、权变理论、路径- 目标理论、领导- 下属交互理论、变革型领导、团队领导、心理动力理论、领导伦理学等都涉及领导力的相关要素研究,或者可从领导行为中推导出若干要素。从领导力的角度分析,早期特质理论的核心是领导力问题而非领导问题。诺思豪斯在总结多种特质领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领导力的主要特性:才智、自信、决策力、正直和社交能力。艾德尔认为领导者在履行职责时需要展现以下品质或特性:群体影响力、指挥行动、冷静、判断力、专注和责任心。美国陆军把领导力三个要素浓缩成三个词,即“成为”、“了解”和“行动”。其中,“成为”要求领导者有着领导者特质的价值和品质,即诚实、胜任其职、远见卓识、鼓舞人心。在“了解”方面,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水平,并且掌握四项关键技能。要素“行动”,成功的领导者有三种关键的行动方式,即影响、执行和改进。
从起源、创新以及文化角度解释领导力,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的领导力,分别是包容性领导力、变革性领导力、全球领导力和信息化领导力。
包容性领导力起源于西方的教育学领域,其主要是基于教育多样性和差异性突出的背景下,西方学者提出了包容性教育的概念,并要求学校领导要具有与之匹配的包容性领导方式(Ryan,2006)。随着包容性领导力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学者们将其推广到组织管理领域中(朱瑜,钱姝婷,2014)。目前,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包容性领导对个体的心理安全、敢言敢为、员工参与等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观点缺乏实证性验证。并且该实证性研究局限于西方文化的特定情境下,因此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在不同情境下引入不同的变量,对包容性领导力进行研究。对于领导力在组织结构变革中的作用,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重叠能够激发组织成员之间频繁的对话和沟通,侧重于研究组织中隐性知识的传递与转化。而在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中,领导力的发挥主要体现在面向知识创新的管理上,领导者需要明确管理的目的是综合利用政策的吸引力、经济杠杆和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聚集起一个有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团队,促进企业知识的高效转化,使企业从中受益。
变革型领导, 与组织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要求采用积极地思维方式而不是被动的思维方式,具备以创造和创新为导向的领导能力(Pawar,2003)。另一方面,Burns(1978年)第一次提出交易型——变革型的领导理论,此后Bass(1985 年)以完善的测量工具,发现变革型领导为了让组织成员自发性发挥创造力和独自完成任务, 赋予他们责任和特权的同时, 也让他们为组织和公司专心工作。Downton(1973)首先提出了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力, 是建立在交易承诺等不同层次上的说法。之后
Bass(1985 年)以实际行动开发出测量工具,并认为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给下属一种自信、自负和受人尊重的感觉。Bass(1985 年)提出变革型领导“领导的意义在于以下属的服从为基础, 增加下属的欲望, 将内在动机, 甚至自由、平等、正义与和平等道德动机和愿望集于一体, 帮助下属的信念、愿望和价值变化, 鼓励个人、团体和组织变化”。Parry (2000年)认为变革型领导代表着有效率的领导, 它是转化下属的心灵到一个有动机和肯执行的高层次境界。Friedman & Lanbert (2000)认为变革型领导者必须能激励下属和营造组织的愿景, 并且在愿景的实现过程中让下属能够参与。李惠美(2010)认为变革型领导行为是领导通过向员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激励员工, 让员工意识到所从事任务的重要意义,然后能够激发员工的需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使下属为了组织、团队和部门的利益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并达到超过原来期望的结果。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热门的领导力话题是全球领导力问题。从跨文化视角,Dorfman(2003)将全球领导力定义为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全球化事物,也不局限于个人及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不局限于组织中的CEO。Carey等(2004)提出,全球领导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以激发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促进合作的决策、适应全球变化浪潮、激励和授权多样化的员工队伍。而全球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就是多元化,包括文化、人力资源、地理等。不同范畴的多样化增加了领导力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有效性成为全球领导力的终极目标(李云飞,2012)。依据Osland(2011)的研究,对全球领导者的认识的来源主要包括专家意见和实践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出版物可以作为文献回顾研究的起点,方法包括国内领导力研究基础上的外推法、采访、小组讨论,或是根据出版物作者咨询经验的观察等。陈春雷(2012)将跨文化管理、领导力和团队绩效三者结合探究跨文化环境下领导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构建了理论模型,完善了全球领导力的理论体系。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领导实践、领导学、领导者及其领导力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情境是信息化领导力体系中的自变量,大多数情况下是研究信息化领导力的切入点。对于特定组织而言, 信息化情境包括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宏观环境, 也包括组织外部的行业环境特别是竞争环境, 还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Avolio & Kahai 和Dodge 认为, 信息技术应用可能会促进组织内部领导系统的发展, 也可能破坏甚至使组织内部的领导系统瘫痪(Avolio, Kahai and Dodge, 2001)。信息技术及其引发的信息化进程已经形成了新的领导实践环境和造就了新的领导群体, 人类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也已经促使人类组织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工业社会流行的官僚、等级、独裁式管理制度正在被信息社会的自我管理、合作和民主式管理制度所替代( 克洛克, 戈德史密斯, 2004)。施乐公司“创造性领导力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 信息技术及其塑造的网络环境已经显著改变了领导环境、领导技能和领导内涵, 关于领导力的假设也必须改进, 在信息化环境中, 团队领导者而不是个体领导者起主导作用, 领导力的聚焦点已经从个体转向关系网络, “信息化领导力是超链接的”( Pulley, Sessa and Malloy, 2002:Pulley, McCarthy and Taylor,2000)。Shamir 研究了无边界组织中的领导问题, 他认为, 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不仅改变了领导者的知识结构, 而且也改变了领导力的性质( Shamir, 1997)。
二、领导力的识别与培训
企业进行领导力测评的目的在于期待这个管理者可以在未来给组织带来突出的业绩。而这个预测的依据, 就是该管理者在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中所积累的行为能力。从测评方式来识别领导力,主要有四种测评方法,分别是商务环境模拟测试、以素质为基础的问卷调研、面试和心理测评。商务环境模拟测试需要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模拟演练,由专业测评人员观察每个人的行为,从中发现参与者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问卷调研和面试是常用的领导力识别方法。而心里测评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筛选出相应的问题,并证明其效度和信度,其中,常用的工具有智力测试(如瑞文标准推理测试)、情商测试(如丹尼尔·戈尔曼的ECA)、职业动机测试(如约翰·霍兰德的Holland量表)和人格测试(如MBTI、
CPI、16PF等)。
识别到的领导力可能不完全适应组织的战略规划和组织目标,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培训领导力,使其具有变革性、权变性和高效性。领导力培训的基础有四个关键点,分别是自愿、经验、自主和行动(Malcolm Knowles,20)。从这四个关键点出发,领导力的培训方式大致分为四类,即接受式培训、指导式培训、指导型的发现式培训和探索式培训(Ruth Clark,1998)。其中,接受式培训通过把优质、完整和有营养的信息灌输到受训者的大脑中,缺点是受训者某种程度上不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有用的技能和知识;优点是便于受训者借助原有的知识体系找到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跨越式地利用这些知识。指导式培训适合实践经验少的学习者,这种培训方式以培训师的指令为主,由培训师分析需要学习的技能和知识,创建明确的、符合测试内容的绩效目标,指导受训者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指导型的发现式培训的核心是以案例分析为主、受训者和培训师共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师提供线索、提示、建议、纠正性的反馈,受训者必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受训者的自由度和控制权较高。探索式培训强调学习者的完全自由,这种培训方式只需要培训师提供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而由学习者掌握绝对的控制权。但是,探索式培训需要大型的信息数据库和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领导力培训必须紧密结合和支撑企业战略。企业领导力培训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通过培训实施,变战略为行动,保证战略在整个企业的高效落实,这样才能实现和证明企业培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Adair, J.艾德尔论领导能力[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9.工会组织机构及职责 篇九
工会主席: 职责:
1、主持工会全面工作,主持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工会委员会和办公会议,传达上级工会和校党委的有关指示和文件精神。
2、以民主管理为重点,全面安排和带动工会其他各方面工作。
3、负责制定工会全面的工作计划和检查、验收、落实、总结、汇报工作。
4、倾听和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组织委员: 职责:
1、负责工会的组织发展和建设工作,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
2、抓好小组长工作,安排好工会民主生活。
3、做好工会积极分子、先进工会小组的评选和管理工作。
4、协助学校行政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宣传委员: 职责:
1、负责制定工会宣传工作计划和规划,搞好工会宣传教育工作。
2、协助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等部门,做好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3、了解教职工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协助抓好师德建设。生活委员: 职责:
1、经常了解教职工生活上的要求。
2、做好教职工生活福利工作。
3、关心教职工生活,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
4、协助组织委员做好民事调解工作。文体委员:
职责:
1、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2、协助搞好学校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
3、根据有关安排部署,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文体比赛活动。女工委员: 职责:
1、关心并尽力解决女教职工的特殊困难,做好女教职工和儿童的保健工作。
2、宣传婚姻法,协助做好晚婚和计划生育工作。
3、关心教职工家属。
4、组织开展好“三八”、“五一”节和“六一”节活动。财务委员: 职责:
1、做好会费和其他经费的收缴管理工作。
2、勤俭节约,把好各项费用的支出关。业务委员: 职责:
1、负责开展好师德教育和教师培训工作。
2、动员和组织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3、负责组织开展教学、科研竞赛等活动。
下堡中心校
10.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篇十
一、学校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陈森茂(校长)
副组长:魏殿臣(副校长)、张敬(副校长)
组 员:杨胜原、韩建禄、姚 锐、贾玉辉、各班主任
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制定全校开展禁毒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将禁毒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日常工作。
2、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禁毒教育的组织领导,组织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大纲》,组织开展校园禁毒主题教育,制定学校防毒、禁毒的制度和措施。
3、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提高其防毒、禁毒意识。
4、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宣传国家禁毒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毒品的危害。
5、按照上级禁毒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组织做好禁毒相关工作。
6、做好 “6.26”国际禁毒日期间的宣传活动及经常性宣传教育工作。
马营镇黑燕山学校
11.选择及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 篇十一
有证据表明,强大的学校领导团队在学校改进提升方面不可或缺。波士顿、英国、新加坡的教育改革结果表明:良好的学校领导在实现快速有效的变革中十分重要。顶级表现的学校体系在如何促进学校领导更高效,以将其校长培养为教学改革的掌舵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一般情况下,想要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学校教育领导者主要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 将合适的教师发展成校长;
2 提升教育领导能力;
3 每位校长的注意力都应集中在教育领导上。
将合适的教师发展成校长
要想建立有效的学校领导团队,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挑选合适的领导者。有研究表明“几种个人品质就可以成就很多高效的领导力”。为了找到正确的人来担任学校领导,顶级的学校体系推出了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来吸引最好的教师申请领导岗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挑选最佳候选人。学校实施这些措施的方式,主要是取决于遴选校长时权力是集中(例如,选择权由地区或教育部控制),还是被分散了(例如由各个学校自行控制)。
新加坡:新加坡对校长实行高薪制,部分是因为校长这个高职务的要求,也是为了吸引优秀的候选人。作为选拔校长的一部分,候选人要通过评估中心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测试,测试可检测出与学校领导能力有关的可观察到的行为,然后候选人要参加一个由国家教育机构主持的长达6个月的计划,以测试该准校长有没有潜在的领导力。期间,这些候选人要接受培训小组不问断的评估,这些评估也是选拔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这种长达6个月持续的评估,比那些常规校长选拔程序更能准确反映候选人的内在能力。6个月的项目结束时,只有那些已经具备校长领导力的,和学校所需的候选人,才能受聘为校长。
芝加哥:芝加哥的校长由单独的学校委员会遴选并雇佣。与新加坡相比,芝加哥的这种模式,削弱了地区对校长能力的评估。并且,芝加哥市政府推出了严格的选拔标准,采用两步骤遴选程序。校长候选人首先需要通过资格考核(2/3的申请者会在这一阶段被淘汰)。通过考核的候选人再竞争上岗成为各学校的校长(表15)。
提高教学领导者的能力
选择正确的校长固然很重要,但是接下来如何提高这些人的技能,让他们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也很重要。基本上。所有顶级的学校体系采取的都是连贯的校长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基于“师带徒”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当今有抱负的校长成功地进行学校管理(表16、17)。
每个校长将时间重点花在教学领导上
一旦学校挑选并培养出一位拥有恰当能力的教师作为校长,接下来就需要树立一个目标,提出预期要求,开展激励措施,保证这位校长将重点放在教育管理而不是学校管理上。这与学校的要求相悖,因为学校要求校长将绝大多数时间用在非直接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上。所以,如果这位校长真的有让学生成绩提高的能力,无疑也会被削弱。但是,顶级的学校体系想要把校长作为“改革发动机”,让校长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辅导其他教师方面。我们采访到的最成功的校长向我们表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校长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学习。这也是校长的辛苦之处……我总是不停穿梭于学校大厅各个房间……只有在大家都下班回家以后才能查看我的邮箱。”
12.领导软权力及运用艺术 篇十二
所谓软权力, 就是非权力影响力。现代领导者影响力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权力性影响力 (硬权力) , 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软权力) 。硬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为强制性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与职位相联系, 有职则有权, 无职则无权, 主要包括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软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为非强制性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与职位无关, 主要取决于个人素质, 主要包括人格权 (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作风) 、专长权 (丰富的学识、卓越的技术、超凡的能力) 等。传统的领导主要依赖硬权力, 没有硬权力就没有领导力。现代的简约领导则强调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硬权力, 更多地借助软权力来达到领导目的。
一、软权力的主要特征
1.双向性。硬权力的作用是单向的, 永远都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作用力, 被领导者只能是接受影响力, 只能是被动地服从。而软权力的作用则是双向的, 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领导者既是施力者, 向追随者施加着影响力, 同时又是受力者, 主动地接受着追随者的影响力。领导者与追随者界限的模糊化, 是21世纪领导关系真正的进步。
2.叠加性。领导者的软权力是多方面的, 仅就自身的非强制性影响力而言, 包括个性、品德、专长、艺术、绩效、资历、情感和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影响力可以单独发挥作用, 也可以叠加起来发挥作用。软权力一旦叠加起来, 就可以产生“1+1>2”的放大效果。比如, 领导者在某一个方面有鲜明的个性、突出的优势, 于是就产生了个性的软权力;领导者廉洁奉公、品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于是就产生了品德的软权力;领导者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有一定的技术专长, 是本部门的行家里手, 于是就产生了专长的软权力;领导者领导水平高, 善于用人, 在沟通协调和激励凝聚方面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 于是就产生了领导艺术的软权力。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软权力的资源, 关键是要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软权力, 然后把它们叠加起来, 以增强软权力的效果。
3.非连续性。领导者的软权力不仅与他的追随者密切相关, 而且与他所面对的领导环境、领导事件也关系密切。理解这一点对提高领导水平非常有用。过去, 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误解, 就是认为一个领导者的能力即影响力是连续的、永久不变的, 一旦拥有便永远不会失去。事实上, 一个领导者的软权力是与领导环境、领导事件直接相关的。领导者的软权力是随着领导事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领导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 一个领导者, 当他勤勤恳恳为群众办实事的时候, 他有软权力;当他虚心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 他有软权力;但是, 一旦他以权谋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那么, 他就完全丧失了软权力。因此, 软权力是非连续性的, 有时候拥有, 有时候丧失。领导者要开发并保持自己的软权力和领导力, 就必须高度关注一个又一个领导事件, 就必须在每一个领导事件中有所作为, 就必须在每一个领导事件中赢得追随者。
4.非对称性。所谓非对称性, 就是指领导者的软权力与追随者的软权力在方向、方式、大小等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领导者在施加自己的软权力时, 是一对一或一对多, 有时候是对一个追随者施加影响力, 有时候是同时对多个追随者施加软权力;而追随者对自己的领导者施加影响力时, 则是一对一或多对一, 有时候一个人对领导者施加影响力, 有时候是联合其他追随者一起对领导者施加影响力。领导者在对追随者施加软权力时, 可以借助于自己的硬权力, 借助于体制和规范, 因此, 其软权力的强度很大;而追随者在对领导者施加影响力时却没有什么可凭借的。一般来说, 为了扩大对领导者的影响力, 追随者总是通过增加追随者的人数来达到目的。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软权力是不对称的, 这就告诉我们,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追随者的影响力, 而应该主动利用自己的优势, 去积极影响追随者, 将追随者分散的力量形成合力, 从而实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共同目标。
二、软权力的搭配艺术
领导者在综合运用包含硬权力和软权力在内的影响力时, 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先用软权力, 后用硬权力。领导者有自身各种各样的影响力, 如果想增强整体影响力, 就必须把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一个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先用软权力影响下属, 当软权力无效时再使用硬权力。如果领导者首先使用硬权力, 处处靠威严、靠职权施加影响力, 追随者可以不听你的, 因为他不高兴可以辞职, 可以到别的社会组织去。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应该硬权力、软权力搭配使用。当然, 对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不同对象, 这两种影响力的比例可以有所不同。
2.多用软权力, 少用硬权力。在现代领导活动中, 硬权力的作用在逐步减弱, 软权力的作用在逐步增强。因此, 领导者要尽量少用硬权力, 多用软权力。当一件事既能用硬权力解决, 又能用软权力解决时, 我们就应当用软权力来解决。这样一来, 领导者的软权力就会越来越大, 即使硬权力不变, 总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3.软硬兼施, 重用软权力。过去, 我们也讲刚柔相济, 是以“刚”为主, “刚”是和硬权力连在一起的;而我们现在强调“柔”, 则是跟软权力连在一起的。刚柔相济不是对等的, 而是要以柔为主, 以软权力为主, 以非权力影响力为主。“灵活权变, 因时而动”, 有时候需要多用软权力, 有时候也需要多用硬权力;有时候需要先用软权力, 有时候则需要先用硬权力。领导者用权的原则, 应该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环境而异。
4.扩大软权力, 赢得硬权力。领导实践告诉我们, 领导者在用好软权力时, 对自己的硬权力还可以达到从量上增加的效果, 即所谓扩大软权力、赢得硬权力。软权力与硬权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普通追随者可以有意识地在品德修养和能力业绩等方面积累软权力, 当软权力足够大的时候, 就会引起领导者和同事的关注。这时候, 组织成员可能推举你成为基层领导者, 高层领导者可能选拔你成为基层领导者。一旦成为基层领导者以后, 你就拥有了职位, 拥有了硬权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不容忽视, 即一旦追随者有了硬权力, 潜在的软权力就可以变成现实的软权力, 甚至得到扩展和放大。比如, 追随者具备果敢自信的个性, 当他成为领导者和具有硬权力以后, 他在决策时就会更自信、更果敢。一个领导者如果能意识到软权力与硬权力能够不断转化, 那么, 他在事业上的进步往往就不可阻挡。
三、用好软权力重在认同
认同是领导的基础。所谓认同, 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承认你、接受你、追随你。现在追随者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 他们更愿意自觉地追随你、认同你, 而不喜欢处处被命令、控制与要求。所以, 认同在领导活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一, 先认同人, 后认同事。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追随者一旦认同了领导者的人格, 就特别容易认同领导者的决策, 接受领导者的安排。这时候, 追随者已经心悦诚服、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领导者的意图和安排。
【领导机构及职责】推荐阅读:
项目组织机构及职责06-16
项目管理机构及职责08-29
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表08-29
机构职能及岗位职责11-21
38中学德育工作机构及职责07-20
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岗位职责10-06
区妇联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01-06
学校后勤机构设置及人员职责06-26
教务处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08-09
学校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