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日的习俗作文(精选15篇)
1.端午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一
记得往日
粽子也是多种多样的,猪肉棕是肯定有的,还有枣棕、豆沙棕、芋艿棕,粽子里放进外婆自己家腌制的辣椒,可香了!
印象最深的还是上面提到的药草。听说药草还可以赶蚊子,我对于它既好奇又敬畏。
一次,我晚上做梦梦到了鬼,我在梦里是心惊胆寒的,那厮把我抓起来,带我飞走了,正飞出门时,两位门神手持利剑,施出法力,把鬼降服了。而我在梦里看到的两把剑,就神似菖蒲。
写到这儿,我眼中滚出了热泪。我不是对于那厮的恐惧,而是在想,我在什么时候失去了它们呢?想想真是悲哀。如今,我也没有对于鬼的害怕了,因为,我现在并没有理由去害怕它,我也没有一颗乡村的心。即使有,在这城市里也是不习惯的。我现在畏惧的是人们的心鬼。
而如今,香喷喷的粽子也没有了。
篇四:端午
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五月初五的这一天,大家来看看端午节的来历吧!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又定为诗人节,屈原是谁呢,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哦屈原是我国春秋时吴国的大臣,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迁至行至洞庭湖不见屈原的尸体!
对于端午节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可我做到了,吃饺子鸡蛋不能少的粽子,哈哈真好玩,我喜欢过端午节喜欢过每个节日!
2.端午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二
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吃粽子
“粽子香, 香厨房。艾叶香, 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地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 各地过端午节习俗大同小异, 而端午节吃粽子, 古往今来, 中国各地都一样。
吃打糕
端午节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最有代表性的是打糕, 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 用长柄木桩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
菖蒲酒
江南有些地区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 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 拌上雄黄, 浸入酒中, 节日便可饮用。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 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 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 俗称“鸡冠石”, 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 并含有汞, 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 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 用雄黄泡酒, 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 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 意在消毒防病, 虫豸不叮。
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包、荷包等, 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 有用碎布缝成的, 内装香料 (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 , 佩在胸前, 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 内容物几经变化, 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 避虫的越黄粉, 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吃大蒜鸡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 主妇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 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 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 这种食法可避“五毒”, 益健康。
拴五彩线
3.端午习俗中的养生经 篇三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够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具有清热除烦、健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插艾悬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慢慢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的。
涂雄黄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另外,还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佩戴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取2克,另外再加丁香1克。将这几味中药研成细末,放入布袋中,缝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效。
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具有滋补肝肾、壮筋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女性腰脊痛等症。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生活在气候潮湿地区的人,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端午时节赛龙舟,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脾胃代谢、通调全身气血。
4.端午节小学生节日习俗作文 篇四
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开心,因为可以看到精彩的赛龙舟比赛。
人们来到比赛现场,随着主持人一声“赛龙舟比赛正式开始!”一条条龙舟行驶过来,大家站在河堤上,高声为自己看好的龙舟加油助威。一条条龙舟紧紧的咬住前面那一条,一会儿这条在前面,一会儿那条在后面,不分上下,就连龙舟过去了,那助威声还久久不能停息。
当然,端午节吃粽子是少不了的。粽子的馅料有很多,有红枣馅的,有鲜肉馅的,还有豆沙馅的呢……可是粽子要怎么做呢?首先,妈妈拿出一片粽叶,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放入一半米,之后再加上自己喜欢的馅,再把米放满,用另一片粽叶把粽子封口,再用绳子捆紧。我们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用文火煮几个小时,吃一口,哇!可真软,我再咬一口肉馅,真香!简直人间美味。
过端午节,香袋也非常重要,做香袋其实也很简单,把一个形状先用线缝成半个,再放上艾草,然后缝剩下的半个,香袋就做好了。香袋挂在胸前,还可以驱赶蚊子哩。
5.过年习俗的节日作文 篇五
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最显眼的就是对联了。我就来说说对联吧!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一般是在右侧,下联在左侧。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音,一般为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音,一般为一声或二声。横批贴在门框上。横批的字是从左往右写的,上下联和横批是古今结合的哦!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对联都是清一色的红色,红色代表喜迎。
和贴对联算组合的就是放鞭炮啦!春节这天,鞭炮声日夜不绝,午睡时都会被一次次惊醒,我有些害怕鞭炮声,在放鞭炮的时候,我都躲在房间里捂着耳朵。待天黑时,鞭炮、烟花同时放,“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不得不躲进被窝里。不过,放鞭炮也给春节增添了许多气氛。而且放鞭炮、贴对联来源于一个传说!从前有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那天就出来伤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年害怕响声和红色的东西,于是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红红的对联和燃放烟花爆竹来吓走年。到现在这已经成了每年春节时的习惯。
还有一个就是舞狮了。因为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所以,每逢春节期间,各乡各村都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
6.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六
包粽子首先要准备的就是材料。我们买回了粽叶、黄豆、瘦肉、葱……先把葱放到锅里炒热,半熟就可以拿上来了。再把绿色、棕色的粽叶放入水中泡上几个小时,然后再把粽叶放进锅中煮。记住,一定要滴几滴油才不会太黏。
材料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包了。我和外婆各拿起一片粽叶包了起来。我们先找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凸出来的一面是粗糙的,是用来绑粽绳的。凹进去的一面是光滑的,是用来包料的。包完料以后,就是最难的一步了。只见外婆把粽叶剩下的部分压下去,再把两边摁进去,再往内折,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啦!每次我都会在这步骤上用上近五分钟时间。外婆鼓励我:“加油,别灰心,你一定能成功的!”在外婆的鼓励下,我终于学会了,真是太高兴了!
粽子包完了,接下来就是绑了。我把粽绳缠在粽子上,在上面绕了两圈,又绑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个完整的粽子包好了!
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不一会儿,粽子的香味就飘进我的鼻子里了。
7.端午习俗乐趣多 篇七
相传每年端午节那天中午12点,鸡蛋可以直立在地上。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认为,一年中端午节那天的中午是阳气最旺的吉时,圆滚的鸡蛋吸收天地之间的正气,便能竖立不倒。其实,端午节中午鸡蛋容易站立起来是有科学依据的。端午的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互相作用,恰巧形成两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这股力量作用在生鸡蛋上,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牵扯着鸡蛋,使它不会东倒西歪,这样鸡蛋就能够轻松地站立起来了。
打午时水-正午井水最纯净
午时水是指端午节正午打上来的井水,据说用它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由于水质纯净无毒,久存都不会变质变味,具有治病、解热、去毒的神奇疗效。
如果找不到井水,可用经阳光照射的自然水源替代,或是在家取用“午时”汲取的水以表心意即可。
挂五毒符-防毒虫作怪
夏天气温逐渐上升,万物也开始蠢蠢欲动,其中包括人见人怕的毒虫。所谓的五毒,就是蛇、蝎、蟾蜍、蜥蜴、蜈蚣。相传这五种有毒生物如果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会停止争斗,和平相处,因此才会有挂五毒符防毒虫作怪的传说。
戴五色线挂香包-避邪物变艺术品
古代的人们认为端午节那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系上五彩线,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线绳,以求辟邪驱瘟、逢凶化吉。人们在脖子上戴香包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安康,早期香包内放的不是现在常见的香料,而是蚌粉、驱邪符咒、铜钱或是驱虫的雄黄粉,后来才发展为装着特殊香气的香粉。
插艾蒿、悬莒蒲-关注自身健康
8.初一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八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今年我正好在家,妈妈就叫我来一起包粽子,“包粽子”这对我可算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呀!抓二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怎么办,这是一向自信的我犯了难。妈妈在一旁笑道:“哈,平时的自信到哪去了?”哎……
之前妈用猪肉切成5公分条,用酱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糯米用浸过肉的酱汁加盐拌匀,停置10分钟后再拌到均匀为止;粽叶2张背背相对,由叶蒂1/4处折成一直角匙状,取约2匙米铺在叶匙内,肉条直放其中,再铺2匙米盖满肉条,托叶匙的手要保持开头,配合另一手的动作;将粽叶剩余部分由米末处折盖上去在折处把两边的角折好。粽身由托叶的手全部握住,中一手将盖叶部分捏合折下;用草绳将折叶处绕紧扎好,再绕扎整个粽身;粽子全部包好后放在大锅中,放入冷水用大火煮滚后改用中小火续煮4小时,熄火焖1小时这样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还听爸爸说过粽子的来历: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9.节日习俗作文 篇九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习俗是扫尘。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被古人称为“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扫尘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扫尘习俗是是农民们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农民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农民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习俗的由来真有意思。
10.端午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十
摘 要: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通过了解唐山,沧州,保定居民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变迁的看法以及他们文化行为的变化,分析出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关键词: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变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3302
1 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吃”上。同时,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设立,为人们营造传统节日氛围,使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发展更有利。另一方面,当今全球化发展日益明显,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度降低,传统的文化节日变成了单纯假日,其文化意蕴在人们心中日趋淡漠。
2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变迁情况调查結果
我们选取“唐山,保定,沧州三个城市”为调查对象在实地调查同时用问卷星网络问卷进行辐射,共发放1021份问卷,回收1000份,回收率达98%。
2.1 节日度过方式分析
由图1看出,72.5%的被调查者选择根据不同的节日选择不同的过节方式,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走亲访友增进感情,多数被调查者仍保留了传统的过节方式,但是8.5%的被调查者也选择不过节。
2.2 节日习俗方式改变的看法分析
由图2看出,随新兴事物的出现,大众过节方式发生了改变,26%的被调查者认为改变非常有意义表示赞同;26.5%的表示这些改变有意义,便捷生活,其中3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意义,14.5%表示认为这种改变无所谓。
2.3 节日习俗变化的看法分析
由图3看出,66%的被调查认为洋节日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渐渐被人们所忽视,52.5%表示自己想坚持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但是缺乏氛围,29%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的庆祝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24.5%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节日习俗太过繁琐,受到束缚。
2.4 节日习俗变化的态度分析
由图4看出,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变迁65.5%认为随时代发展风俗被人们淡忘,61%认为我们因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习俗发生改变。45%的被调查者认为节日习俗的改变更好的贴近生活,39.5%表示传统节日习俗的改变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2.5 节日习俗变化的建议分析
由图5看出,78%被调查者提出在宣传上弘扬民族文化,74%认为应从现在创造有趣的活动,54%的表示对于外来文化应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425%的被调查者表示应开放更多的节假日。
2.6 节日习俗变化态度的分析
由图6看出,未来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传承415%表示有危机感,39%选择了比较乐观,14.5%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乐观,其中有5%的被调查者表示节日习俗在未来的传承令人堪忧。
2.7 不同职业被调查者对不同节日习俗的方式
由图7可以看出,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于节日的度过方式也不尽相同,大部分的人们会依定不同的节日而过节,通过职业不同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人群对于度过节日的不同喜好。
2.8 访谈分析
我们对唐山、保定和沧州政府部门负责人、文体局方面负责人和一些民俗博物馆,唐山市丰润区民俗专家周学军,香涛华学社负责人等进行了访谈,我们针对三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归纳,对下列三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对于现在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变化,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有哪些?
伴随节日习俗的变化,居民的节日习俗也发生变化,人们之前繁琐的礼节变得简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拜访方式更加有亲和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交流更多的依赖电子信息产品,加大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传统文化文献方面的参观宣传较弱。
(2)对于现代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构建,相关部门有没有相关政策?
有。在传统文化节日方面的政策,部门与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不断改革创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下去。
(3)对于未来的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变化,有何创新性建议?
相关部门会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在节日习俗方面秉承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应更多被大众人们知晓,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
3 意见及建议
通过我们的调查,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抵住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节日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方节日渗入中国,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节日进行保护。
(2)政府等部门加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弘扬民族文化,大力宣传传统节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节日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以后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加大对传统节日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以促进传统节日更好的发展。
(3)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组织相关活动,为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创新。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等,政府应针对不同节日开展相关趣味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树立人们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意识。
11.节日习俗作文 篇十一
每到这一天,姐姐、哥哥和我跟着爸爸一起回到老家,然后随着大人们去扫墓。大人们挑着祭品,我们小孩则边走边玩,一路上鸟语花香,笑语盈盈。突然,我们眼前一亮:前方有几颗杨梅!我们连忙跑过去,一看,许多杨梅都已经成熟了!我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杨梅吃,大人们则在一旁休息。吃饱后,我们觉得很开心你也可以投稿,走路也更加轻快了。
最好玩的是扫完墓后吃饭时,大人们找来一些树枝做成筷子,用来夹糯米饭吃。另外,用来祭拜祖先的鸡蛋、糖果、饼干之类的,也都成为我们小孩的囊中之物。
12.节日习俗作文 篇十二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了。但关于春节的习俗有很多都被大家忽略了。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可以从农历腊月二十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春节有很多习俗和讲究。从腊月二十三就要开始忙了。要打扫房子,要把房子从里到外打扫的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还要准备年货,贴春联,剪窗花,贴福字等等。大年三十的那一晚也是最重要的一晚。那天晚上大家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年夜饭也有很多讲究,北方和南方的年夜饭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也是由于饮食饮食习惯的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让在外奔波的家人能在这个时候团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过年。吃完饭,大家要一起看春晚,包饺子,放鞭炮,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睡觉的时候,大人会把钱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这叫做压岁钱。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吃完饺子要去给亲戚朋友拜年。过年的气氛一直会持续正月十五。正月十五的晚上还可以去看花灯。
13.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习俗之清明节 篇十三
关键词:清明节;古诗词;追溯;习俗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到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特别是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当我们提到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是祭祀和悼念已故亲人的一个节日。但是,清明节文化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古代诗人的笔下来解读清明节的文化习俗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
一、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
1.寒食节习俗之——吃冷食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粳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和冻鱼肉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2.寒食节习俗之——祭扫坟墓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二、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
三、清明节习俗之——踏青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作用。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踏青游玩,亲近自然,是我们过节的主题。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着华夏子孙,华夏子孙必定将祖国的民俗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陶明星,杨琳玲,谈琦.《清明》新解及其各种变异形式的认知动因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05).
14.传统节日习俗作文 篇十四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一大早起来,我就盼望着时间快点过,因为,晚上在街心广场有燃礼花庆元宵活动。
夜幕终于降临了。月亮姐姐披着薄纱,带着星宝贝们来到天空。原来,它们也是来看礼花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挤到一个看礼花的有利地势。
放礼花马上开始了,一个紫色的大礼花直冲云霄。紧接着,许多色彩缤纷的礼花飞上天空。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有的像串串雨丝,真好看。缤纷的礼花把天空装点得奇幻而美妙。突然,又一个大礼花“咚“的一声,飞上了天空,这个礼花可和别的不太一样,里面出现了几个红灯笼,徐徐飘落下来,可真是太神奇了!
几颗信号弹的升空,宣布了本次活动的结束,我呆呆地望着星空,似乎还回味着那绚丽多彩的烟花。
端午节
每年端午节,妈妈总要给我包粽子。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有点像个三角形。粽子是用绿油油的芦叶包上雪白的糯米和红红的枣子做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一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我拿起粽子正要吃,爸爸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孩子,你知道吗?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端午节,都会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15.【必备】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十五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习俗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题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
赛龙舟
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龙图腾的活动,那便是赛龙舟的前身了。《诗经》中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那鸟舟就是指龙舟。明朝著名画家张择端曾以端午节龙舟为主题画了一幅作品,名叫《金明池争标图》。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的习惯。所以,赛龙舟便作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了。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人别出心裁制成了类似粽子的食物。他们用黍叶包裹着糯米,蘸过石灰水后烤着吃,因形状类似牛角,故被称为“烤角黍。”
到了汉朝,吃粽子就被正式列为端午节的习俗了。在现代,粽子中总会包着各种馅料,比如说:豆沙、肉、玉米、大枣等等。这些也是因为明朝的一位乞丐灵机一动创造出来的。
插艾条
艾,在端午时节长得最为旺盛,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天气会十分炎热,蚊虫肆虐。正好艾有清热解毒驱蚊之功效,还有驱邪、避讳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2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节日。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人士、文学家屈原的,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很着急,划着龙舟去救他,可到他身边时发现屈原已经死了,为了不让鱼虾吃了他的尸体,人们把粽子扔下江喂鱼虾。这些行为经过演变成了今天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已些习俗,比如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等。
今天国家为了让国民不忘我们的传统,恢复了端午节的假期。人们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同缅怀爱国诗人屈原,分享祖国日益强大的喜悦,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3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家乡就有“撞蛋”的习俗。
撞蛋开始了,观众在一旁喝彩,随着一声“开始”的声音,我就开始撞起来了,另一位“选手”也不甘心,也撞了起来,这时“选手”的蛋破了,我便拿起他的鸡蛋。“观众”又欢呼了起来,我说:“还有谁来?”别队又上来一个人,“观众”一看,竟然是去年的撞蛋冠军,我们大惊失色,突然”队友”大喊着:“加油,加油!“我拾起信心,喊道:”开始吧!“
我飞快的转着手,他笨拙的左扑右闪,一声蛋壳破裂的声音,我战胜了很强大的”敌人“,为我们队加大了光荣!
我把两个蛋吃了,正好中场休息结束了,我便走向“战台”,对方挑了一个手劲大又灵活的“选手”来挑战我,可对方不知道怎么蛋壳已经破了,我说:“你快换个蛋吧!”他飞快的跑回家拿了一个蛋跑回来了。
我先用一套老办法,不知道这家伙是在家偷偷的休息了一会儿,还是多休息了一会儿,可我依然且战且退,终于,我获得了冠军。
我期待着下一届孩子们撞蛋激烈的比赛。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4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呢!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粽子包好后,连同鸡蛋一起放到大锅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5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没有吃米的习惯,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必备吃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小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和咸鸭蛋。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红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于为什么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
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卖掉。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
【端午节日的习俗作文】推荐阅读:
节日教案:快乐的端午节08-23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350字06-28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06-15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介绍08-18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班会教案10-07
职校“我们的节日 端午节”活动方案08-10
学校“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总结10-30
全市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11-05
端午节等传统节日08-14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作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