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精选9篇)
1.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 篇一
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
二、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
三、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
四、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2.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 篇二
一、电子政务简介及我国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 是一个政府执政能力、国家信息化的标志之一。其含义是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 即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内容包括:政府问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为: (1) 各级政府网站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经过近几年发展, 中央、省市级政府部门基本上全部实现电子政务系统, 县镇、社区一级也正在大力普及。 (2) 基础设施已经能基本满足需要。初步具备了承载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的能力。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和各省市政务部门大多建成了满足内部办公需要的局域网, 多数中央政务部门建设了本系统专用网络, 很多省市建成了统一政务网络。 (3) 重点业务系统效益显著。国家先后启动建设了一批重点业务系统, 其中, 部分业务系统建成后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例如, 金盾工程覆盖了90%的公安基层所队, 金审工程使审计工作效率普遍提高5倍, 还有金关工程、金税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均效果显著。
但电子政务毕竟是新生事物, 在我国不可忽视地存在一些传统问题, 例如: (1) 错误认识。由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政府上网”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有人经常用“政府上网”来指代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际上, 政府上网只是电子政务的一部分, 与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有很大差距的。 (2) 观念问题。一些政府和群众认为电子政务只是形式, 根本没有电子政务的意识与观念, 极少浏览政府网页, 被动获取相关信息, 从而曲解了电子政务的本意与意义。 (3) 建设问题。这里的建设问题不是指基础设施建设, 而是指具体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内容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处于初级阶段,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特性未能充分体现。反而表现出信息更新不及时、职责不清、体质混乱、内容空洞等问题, 这些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直接表现出的问题。
二、日本地震显现出的电子政务新问题
2.1政府机构数据丢失问题
据报道, 此次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地方政府的户籍数据丢失。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阶段, 如何预防类似问题,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日本是个多灾国家, 对户籍数据的保护可以说是非常重视, 保护措施也相当完善, 然而, 此事件的发生证明, 做好数据保护与恢复工作并不简单。为了使电子政务的数据更加安全地保存, 韩国政府曾于2009年开始计划建设政府备份中心。另外, 日本总务省曾重点推行面向地方政府的网络集合体这一电子政务新形式, 只是还未实现便受到遭到地震事件。由此可见, 主要信息化强国均在发展新技术、使用新方法来加强对政府机构数据的保护, 我国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更应认识到这一问题, 尽快建立数据备份与快速恢复机制, 解决这一问题。
2.2电子政务可持续开展问题
此次日本地震后, 日本地方政府在不能通话情况下积极运用社会化网络服务提供信息, 很好地保证了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开展。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当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遭遇突发事件发生故障时, 我们能否做到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开展。同时, 即使电子政务系统本身没有故障, 当电力供给不足等情况发生时, 我们能否提供无线电力供给、应急发电等设备。另外, 如果数据库被破坏, 我们的电子政务系统有没有能力即使恢复来保证系统继续运行。这一系列的问题, 都值得我们重视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
2.3警察、消防、军队相关机构灾难恢复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为了尽快地实现各行政机构在灾后可持续开展组织活动, 要确保所需的灾难恢复计划 (DRP) 与业务持续计划 (BCP) 。但是各个部门的灾难恢复系统分别构建、无法兼容等问题突出, 特别是救灾一线的警察、消防、军队救灾恢复系统的兼容问题。具体来讲, 各救灾单位奔赴灾区之后, 各单位之间如何统一指挥、协调控制、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是兼容性问题的突出体现。解决兼容性问题就需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 制定各单位统一调度计划, 按照计划执行救灾任务。然而, 调度计划如何告知在前线的各救援单位, 电子政务的自身特点虽然符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 但是如何尽快将各单位的调度计划等信息在网上发布, 并通过无线网络等措施使各救援单位获知, 是进一步面临的问题。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建议
3.1树立意识, 形成习惯
错误认识与观念问题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根深蒂固, 随着新一轮问题的产生, 解决这些传统思想上问题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树立意识、形成习惯, 将思想上的问题从思想上解决。具体来说就是使民众形成积极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 对获取信息具有主动性、要求性、习惯性;使政府部门形成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的意识, 保证信息公开具有实用性、迅速性、详细性。就目前来看, 民众大多习惯于从电视、报纸上获取信息, 但这些传统媒体有一些共同的缺点, 如信息量少、查询效率低、不能有效保存, 而电子政务系统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应致力于使民众接受、熟悉电子政务系统, 强化对电子政务的舆论宣传, 在人们心里形成使用意识, 进一步形成习惯。同时,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 尽快转变观念, 把电子政务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上。尽快实现信息公开、业务处理的网络化建设, 形成网上办公意识及习惯, 建立真正的电子政务系统。
3.2建立数据备份与快速恢复机制
为了解决数据丢失、电子政务可持续开展等问题, 我们必须大力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敢于使用新技术, 勇于创新。日本推行网络集合体、韩国建设政府备份中心等行动证明世界主要信息化国家在电子政务方面一直在尝试新的技术和形式。我们也应跟上发展脚步, 尽快建立自己的政府机构数据备份与快速恢复机制, 以应对突发灾害等突发事件。在此建议, 引进高端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借鉴他国经验, 完成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相关升级或再设计。
3.3建立应急电子政务系统
解决相关机构灾难恢复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就需要我们尽快建立一套应急电子政务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在灾情发生后迅速通入使用, 且应具备运行稳定、信息公布快速、通信方式多样等特点, 另外, 该系统的规模不必很大, 只要能覆盖各救援单位即可, 且具有移动性, 可以迅速安装建成, 以在不同灾情发生时多次使用。当然, 这套系统也有技术要求高、开发代价大、运行成本高等缺点, 但相比于数以万计的受灾群众、数以亿计的国家资产, 肯定是值得开发的。因此,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集中人力、物理、财力研发一套应急电子政务系统, 以在实际救援中实现各救灾单位的统一调度、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 保证相关机构灾难恢复系统的兼容。
3.4进一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在灾情发生后, 为了保证当地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运行, 实现电子政务可持续开展, 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如电力供应系统完善、无线网络传输机制建设、同社会网络设施兼容建设等。可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们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关键, 因此, 不断对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加强, 同时运用新型技术, 使之成为可靠、完善、兼容、稳定电子政务系统是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摘要:2011年3月11号日本发生大地震后给我国带来诸多警觉, 不仅仅是防灾对策、海啸与核电站问题, 还有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启示。例如政府机构数据保护与恢复、电子政务可持续开展、国家相关机构灾难恢复信息公布、控制等。我们应正视、重视这些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或解决, 同时构造适合自己的电子政务模式。
关键词:电子政务,日本大地震,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朱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10.
[2]武晓鹏.什么是电子政务新的发展机会[J].软件世界, 2006, 8.
[3]日本推行电子政务新形式——网络集合体[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0 (5) .
[4]什么是电子政务[J].农业信息化, 2008 (4) .
3.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 篇三
机遇空前应抓住
机遇主要反映在有关企业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方面。
对华投资大幅增长。截至2003年底,欧盟对华投资合同金额为659.43亿美元;2004、2005、2006年底分别为743亿、873.6亿、984.94亿美元,2007年欧盟对华投资新增38.4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再增25.6亿美元(欧盟对外投资的增长主要可看作是欧元区成员所为)。目前,欧盟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仅低于香港地区、美国和日本。
对华贸易方兴未艾。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领域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欧盟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增长27%;2008年前6个月中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总额2021.4亿美元,增长27.7%。
对华技术输出保持领先。欧盟拥有我国目前所急需的能源、环保、交通、化工、汽车、电子和农业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且转让态度积极。截至2007年底,中国从欧盟共引进技术2.7万项,合同金额1123亿美元。这使欧盟成为中国引进技术的第一大来源地,占中国引进技术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对推动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产业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债融资。欧元启动前,欧洲大陆的资本市场彼此分割,市场规模较小,我国企业到海外发行债券,大多选择日本、香港地区、纽约和伦敦等地的大型资本市场,很少到欧洲大陆融资。欧元流通之后,欧洲资本市场成为统一的大市场,并且欧洲央行一直执行低利率政策,我国可充分利用这个市场为企业发行欧洲债券,以低成本筹资。
风险当前须防范
风险主要由欧元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波动引起,并且与人民币汇率有密切关系,主要有结算风险和借贷风险。
1.欧元的结算风险。欧元问世以来,汇率除经过一个短暂的下跌过程后,到2008年8月之前一直震荡上行。其后,欧元汇率开始步入下行通道,比如2009年2月12日对美元跌破1.28。在欧元汇率上行期间,如果我国企业的进口负债是欧元,出口收入是美元的话,那么就会使它的负债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银行的货币掉期,把欧元负债转换成美元负债,即争取进口付汇用贬值货币,出口收汇用升值货币。欧元汇率下跌时,则应采取相反的措施。
另外,虽然目前国际贸易习惯上还是以美元结算,但是对欧盟国家的贸易,企业可以尽量以欧元结算,以减少汇率损失。
2.欧元的借贷风险。目前几种主要的国际货币中,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相对稳定,尤其在2005年7月汇改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处于小幅升值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借入美元债务的汇率风险不大,因为他可以用同样的人民币还更多的美元。然而欧元则不然。欧元自发行以来,对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从 6.95上升到2008年3月17日11.17的最高位。不过随着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欧元应声走软,8月份欧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开始急剧下跌,9月跌破10整数关口,2009年2月12日跌破8.82。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把握欧元汇率走势很困难,最为可行的策略是通过货币市场进行货币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
4.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 篇四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4-30 09:51: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 发展 核心竞争力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成为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手段。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企业应该尽最大去建设一种健康有力的文化氛围。而面对WTO挑战的中国航港企业,更是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打造新的精神面貌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长期受保护性政策的庇护,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不强。而WTO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冲击更是给我国港航企业以巨大的威胁。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手段,抓住以人为本,以厂为家,人人为厂,厂为人人的基本原则,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提升领导人的创新理念和管理理念。借此,才能冲出重围,拥有一片崭新的发展天地。
第一部分: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文秘部落。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公司重组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探索和多方面工作,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干部职工的认识在升华,领导者的意识和主动性、自觉性以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不断增强。体现企业价值观念的企业精神经长期积淀业已形成,一些企业标识等经过上下多次反复征集、酝酿、修改也已确立。各分公司不断丰富和创新者企业文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逐步实践探索并形成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建设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但从整个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看还不够平衡,有些工作较为滞后,缺乏整体规划。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呈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工作的整体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以及与政治、经济工作的一致性和载体的多样性。根据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深化并打造具有本行业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和进步,推进建设现代企业建设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纲要。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和道德规范,造就出员工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宝贵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本着全面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要求,适应激烈市场竞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突出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企业文化的灵魂,推进现代经营理念与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式的结合,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融合、打造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兴企为目标,以强化企业管理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内容,以形象建设为载体,以文体活动为手段,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通过建立创新理念、凝练企业精神、培养好的作风、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学习气氛、建设过硬队伍、树立良好形象,构筑起“严谨、务实、创新、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总包公司企业文化,成为打造国家特级施工企业、创建一流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4.1 确定MI(理念识别)
(1)确定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2)确立企业精神。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
(3)确立符合集团实际的企业宗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追求,它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4.2 确立VI(视觉识别)
统一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等,实施配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还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包含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统一模式等等。以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4.3 确立BI(行为识别)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外经营、社会责任等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4.4 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分别达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规范行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抓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卓越的经营管理者,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相关工作。4.5 内外并举,塑造品质超群的产品形象,打造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之以恒,使之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创品牌,教育职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企业精华。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的统一;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做到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相统一,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6 提倡团体精神,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打造制度文化。
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强化管理,要坚持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提倡团队精神,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有效发挥团队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观念
1、团队理念
2、团队精神
3、领导理念
4、经营服务理念
5、精细核算理念
6、质量理念
7、文明工地“窗口”理念
8、名人效应理念
9、科技创新理念
10、依法治企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1、处理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有机结合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又不能相互取代。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对于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服务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加强,也必将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以党的十六大倡导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从解放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入手,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处理好虚与实、讲与做、精神与利益的关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经济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稳定局面。
2、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培育,以此带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综合性的工作,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主要领导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经营管理者,不仅应当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组织者,还应当是模范的实践者,更应当是企业文化的直接体现者。领导者应该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供可见的形象,同时特别需要企业领导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的价值取向来倡导和配置企业文化。
3、讲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也就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载体是企业文化的表层现象,虽不等于企业文化,但有重要作用。企业文化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我国港航企业的发展
我国港航企业的现状
目前,港航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并不十分明确的概念。从国际上有关港航产业的定义来看,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本文分析基本围绕狭义的港航企业,即港口装卸、仓储与运输企业、航运企业、港口和航运的代理企业展开。从整体而言,我国的港航企业处于与国际竞争相对隔绝状态,国际竞争力弱。我国港航企业的弱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长期受保护性政策的庇护,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不强。我国港航产业总体而言具有一定垄断性,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对港航企业实行的一些保护性措施至今日仍有所保留。与国内其他产业的企业相比,港航企业被推向市场的时间要晚,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尤其是WTO倡导的全球一体化的开放经济游戏规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国际竞争意识不强,是我国港航企业的致命弱点之一。
2.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WTO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组织,要求成员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实施其规则,并在WTO的监管之下。然而,目前我国港航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受保护阶段,用政策而不是法律法规作为竞争规则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加人WTO后,我国港航企业原来享有的保护性措施大多将逐步失效,企业只能运用法律武器,遵循市场游戏规则行事。这是中国港航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我国港航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我国大多数港航企业缺乏这一必备的基础条件。港航企业中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劳动人事制度、干部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任务尚很艰巨。
4.低层次的无序竞争,削弱了企业的服务意识。港航企业基本属于服务性行业。高质量的服务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港航企业先进的服务意识不强、优良的服务水平不高。企业之间以价格为中心进行的低层次无序竞争,虽然可能使企业一时获利,却削弱了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加人WTO以后,具有良好的服务价格比的国外企业会大举进人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习惯单纯价格竞争的企业必须适应以服务价格比为中心的竞争。
5.我国港航企业中谙熟WTO规则的人才匮乏。人才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之一。WTO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贸易政策审议、争端解决、服务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专业性很强。因此,谙熟WTO规则的专门人才将成为各类企业争夺的对象。造成港航企业中这类人才匾乏的原因很多,不能利用优厚的条件吸引、留住人才是主要原因之一。不仅是谙熟WTO规则的人才匾乏,其他如经营管理人才、金融和信息人才的不足也是削弱我国港航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6.我国航运企业尚缺乏产业整体发展的意识。加人WTO以后,中国的航运市场将进一步融人世界航运市场。在世界航运市场中,我国航运企业不仅要变大,更要变强,才能争得世界航运市场更多份额。我国的航运企业之间有必要强化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产业整体发展意识,摒弃单纯以价格换取市场份额的低水平竞争。中国的航运企业要在已趋成熟的世界航运市场占领更好席位,合理的服务价格比是制胜的关键。提高服务质量需要单个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在建立我国现代物流网络系统过程中,各港航企业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广泛的沟通、协调和合作,从而使我国企业在未来现代物流网络系统中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我国港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偏低,投人普遍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
我国港航企业发展的战略及措施
1.树立法治观念,加强与港航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与港航产业相关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1992年颁布的《海商法》,是目前在海事海商领域中国仅有的一部实体法,而且随着我国加人WTO,《海商法》的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修改。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我国急需完善与港航产业相关的法规法律体系,大量修改和补充相关法律,加强执法力度,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
2.加强有关港航产业及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政府根据港航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我国加人WTO后所面临的形势,制定我国的港航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以指导我国港航产业的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的竞争规则。每个港航企业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目标,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趋势要求的战略规划。无论是政府的产业战略规划还是企业的战略规划都应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宏观性。
3.确立国际化大市场观念。加入WTO对我国而言,意味着以我国的市场开放换取我国企业公平自由地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权利,即市场开放是对称的。因此,加人WTO后我国的港航企业不仅面临如何保护目前在国内拥有的市场份额,而且肩负着如何开辟国际市场的重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确立国际化大市场观念的企业,才可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
4.加速企业制度改革。我国加人WTO后,企业必须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步伐。我国港航企业受所有制形式制约,任务更为严峻。港航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实现企业由行政权力支配向投资者所有权支配的转变,并通过多元产权制衡来实现企业的规范和有效运行,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5.强化合作竞争意识,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优势。对任何一个处于开放经济中的国家来说,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的竞争力则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它们对内是竞争对手,对外可能是合作伙伴。以国际航运市场为例,竞争形态已经由传统的公司间竞争演变为合作圈与圈外的竞争。面对有备而来的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港航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在竞争中寻求联合。行业组织应在这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6.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学会运用WTO的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国港航企业也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加之目前我国谙熟WTO规则的专门人才稀少,如何迅速吸引和培育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WTO规则的专门人才,是我国港航企业当务之急。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是发挥人才作用的前提,同时需要企业从思想教育、工作环境、物质待遇等各方面吸引、留住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7.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人,增强港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为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港航企业首先要加速服务的信息现代化,不断调整和提高企业的服务提供水平和能力,促进服务产品的更新换代。信息技术应在港航企业中得到充分利用,以适应国际化市场的要求。
8.实施合法保护策略。利用W TO允许发展中国家有一段过渡期的条款,对弱质行业施以适当保护。加人WTO后,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港口及港航产业失去保护,利用WTO和GATS规则合理保护我国港口及港航产业是我国作为发展中成员的一项权利。然而企业必须明确这种保护是暂时性的,在可能的保护期内必须尽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部分 如何在港航企业中建设企业文化 建立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
我们谈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说以人为本,也就是企业的员工,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理性地讲,员工与企业之间最基本关系是劳动关系,员工付出智力或体力劳动,从企业获取相应的报酬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这是员工对企业最基本和最原始的人性需求,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会给予员工安全感和依赖度,是员工能安心工作的基本前提,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保证,否则面对一个对自己收入的基本满意度也无法保证的员工来谈企业文化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这个方面具有良好的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但有很多企业随着新时期的变革转型,逐步改变和放弃了,企业内部矛盾重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行为保障。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涵是以尊重公司员工为前提,但并不是体现出对每个个体的充分尊重,而是讲究共性的、大多数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作为人,身上都有人性的弱点,自私的,懒惰的,自我的等等,一千个人对同一个事物可能有一千个看法,所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理念引导是远远不够的,确实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需要在向各级员工中不断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用合理、规范的制度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清晰、深入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之中,柔性的理念需要刚性的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明确告诉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是企业反对的,制度本身的作用是制约,它可以让员工达到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经过常抓不懈,才能克服和改变少数人的人性弱点,保护了大部分的正常利益,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作为处于新时期的绝大多数企业,在以多年积累沉淀下来的郁浓的国有计划经济企业文化向以现代市场经济和公司制现代企业治理为核心的新的企业文化艰难转型过程中,大力度地进行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行为保障,从根本上改变“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说你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好也不好”的人治化管理机制。系统、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个好的企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谓的„铁打的营盘‟就是企业文化,它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发展需要,受外部竞争环境、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影响,经过企业有意识地进行凝炼、修正、升化,并通过长期努力培养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促使企业全体员工逐步形成认识一致的、引起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形态、人生价值观、思想境界和理想信念的共同追求。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对人的持续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努力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系统、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支撑,从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稳定六大方面持续对员工进行从理念到动作的反复导入、修正、培训,通过共同价值的不断引导来塑造员工,潜移默化地使员工接受本企业的文化。系统、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会从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天起,持久的在员工内心深处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倡导的理念不要大而全大而空,旗帜鲜明地落实到二三个点就可以了。
现在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企业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应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角落都提倡文化,要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导致企业文化大而全,大而空,抽象地而脱离了实际,结果是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等于就没有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一定要突出重点和亮点,旗帜鲜明地落实到二三个点上就可以了,重在点上落到实处和细节,并时时付出行动,说到做到,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唐骏在微软公司工作期间,微软公司通过第三方咨询公司对全球员工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唐领导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和微软中国公司,都成为微软全球员工满意度第一的分公司,由此成为微软公司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的员工。当问到唐骏时,唐骏说:“其实我只专心做了一件事,就是让我的员工感动”。鲜明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5.浅析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现状 篇五
【摘要】企业债券作为三大基本证券之一本应处于主体证券的地位但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市场 问题分析 政策建议
一、企业债券的基本情况
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公开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发行期限选择范围较大,但至少在1年以上,一般在3年以上,以5-10年居多,目前已发行的企业债券期限最长的为30年。从权益方面考虑,企业债券为债务性融资工具,属于企业负债(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从期限上看,由于企业债券期限至少在一年以上,故属于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发行企业债券属资本市场(非货币市场)融资行为。
发行企业债券涉及的中介机构:主承销商,资信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上为发行企业债券必须聘请的四种中介机构,其中,主承销商包括有资质的证券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目前,企业债券主要发行模式包括:(1)无担保信用债券;(2)资产抵押债券;(3)第三方担保债券,其中无担保信用债券对企业实力及信誉度等方面要求较高,只有少数企业具有资质,实际发行中以资产抵押及第三方担保方式发行较多,尤其是以第三方担保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发行企业债券最多。
二、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益处
首先,发行企业债券有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其次,企业债券是一种中长期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企业债券可以改善企业债务结构、缓解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可使各种形式债务融资相互补充、期限结构更加合理,最大限度发挥债务融资在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中的作用。第三,发行企业债券可以为企业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途较广,可以有效满足企业中长期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增强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第四,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在金融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发行企业债券对于企业提升形象、宣传公司品牌、增强公司影响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发行企业债券不仅是企业的一次融资行为,也是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公司品牌的良好机会。第五,企业债券是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发行企业债券可以开辟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渠道,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和经验,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为企业发展服务。
三、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
(一)企业债券发行总量大幅增长
2008年,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企业债券的发行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核准程序将由原来的“先核准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改革前,企业发债从上报审批到拿到额度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新的发行制度规定发改委自受理企业发债申请之日起要在3个月内做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不包括发行人及主承销商根据反馈意见补充和修改申报材料的时间)。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改革,简化了审批手续,降低了企业发债门槛,使企业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企业债券发行效率的提高也为企业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着对企业债券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少,企业债券发行节奏明显加快。2009年累计发行企业债券190支,发行总量4 252.3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0.42%和79.66%,规模和期数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共发行企业债券182支,发行总
量为3 627.03亿元,是企业债券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年。
(二)发行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从铁道部、国家电网等大型中央企业向地方企业扩散。2008年,地方企业债券发行量占企业债券发行总量的28.9%,2009年上升到52.3%,2010年为54.5%,地方企业债券超过中央企业债券成为企业债券中的主要品种,企业债券逐渐成为地方企业的重要融资手段。
2010年8月,中石油成功发行两期共200亿元的企业债券,这是继其股份公司在2003年、2006年发行企业债券后又重新登陆企业债券市场。中石油在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的回归,进一步凸现了企业债券市场发行主体多元化的特征。
(三)企业债券品种更加丰富
2008年,发改委发出通知明确企业可发行无担保信用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第三方担保债券,市场首次出现无担保信用债,推动了企业债券市场化进程。自此之后,第三方担保、无担保、质押抵押担保等品种迅速发展,其中无担保债券发展迅速,占比最大。2010年8月27日,中国第一只市政项目建设债券品种正式面世。市政项目建设债券是在近年来核准的城投债的基础上,根据该类债券用于市政建设特点有选择推出的,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将起到促进作用。
(四)企业债券作为投资工具的地位日益重要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债券市场交易量超过了股票市场。2010年,股票市场全年交易额为54万亿人民币,债券市场交易额为63万亿元人民币。从市场表现来看,2010年债市与股市表现不同。股市表现低迷,沪综指数下跌了14.31%,深成指数下跌了9.06%。而在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背景下,债券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多数债券品种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企业债券的表现更值得一提。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上证企业债券指数收报143.45点,较2009年末上涨约7%。从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是企业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正在有一定幅度的下调,保监会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范围扩大,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新募集产品规模快速扩大等因素影响,机构投资者会加大对企业债券的投资。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债券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投资品种。
四、现阶段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企业债券与其他主要债券品种及股票相比,发行规模偏小
在中国,虽然债券市场近些年发展比较迅速,但企业债券市场相对国债、金融债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从发行规模来看,各债券品种的分布不够合理,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占总发行规模的比重偏高,企业债券占比很低。2010年,记账式和储蓄式国债共发行15 878亿元,企业债券发行额约占国债发行额的比例不到23%,占全年债券发行总量的3.8%,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债券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
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也远不及股票市场。与股权融资相比,企业债券融资具有融资成本低、控制权不被稀释等独特优势。按照融资偏好理论,企业选择融资的次序一般是先内部融资,其次是发行债券,最后是股权融资。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要远大于股票发行规模。在中国,股票市场初期,企业债券余额曾经超过股票市场的市值。但是随着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明显落后。2010年,企业债券发行额为3 627亿元,境内外股票首次发行以及再融资额为11 318亿元,前者仅占后者的1/4。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行量往往是股票发行量的3~10倍。
(二)企业债券名不符实,没有充分发挥融资工具功能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真正的发行主体为企业的债券偏少,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偏少。2009年发行规模前五大主体发行规模为1 750亿元,占企业
债券发行总量的41.15%。2010年发行规模前五大主体发行规模为1 580亿元,占发行总量的43.56%。两年来,发行规模前两位均为铁道部和国家电网。2009—2010年企业债券前五大发行人如表4所示。
伴随着各地民生工程启动,2009年以来城投类企业踊跃发债成最大的企业债券发债群体。2009年,发行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债券115期,发行金额为1 677亿元,分别占该年发行企业债券总量的61%和募集资金的40%。2010以来发行的182期企业债券中,也有超过半数为城投债、市政债。同时,城投债的发债主体范围由以往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拓展到地级市及以下城市投融资平台。
由此可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在发行债券融资等方面存在机会严重不平等现象。在“企业债券”的名义下,各种类型的垄断性行业及公共部门债券占据了发行企业债券的有利条件,挤占了真正的企业通过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企业债券成为大型国企、地方投融资平台资金不足的弥补渠道,真正的企业通过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被挤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因而导致真正有效的企业债券市场无法形成,市场机制在债务资金配置方面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三)对企业债券发行的管制过于严格
政府对于企业债券的严格管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自1987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以来,企业债券的期限、利率和额度基本上都由政府确定,国家实质上是把企业债券发行当作计划内的建设项目来筹集资金。2008年,原来由人民银行审批的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部分债券品种,变为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注册。银行间市场注册制的推行,初步实现了中国部分债券品种由审批制向注册制的转变,这也是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在近几年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年,企业债券发行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先核准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但企业债券的核准手续仍然繁琐而严格。
(四)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债券评级应当是一种对企业信用情况的评价,投资者可以据此了解债券发行者的资信情况,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债券评级不同,企业债的发行利率也应当不一样,从而影响发行者融资成本。由于中国对于债券的利率进行管制,资信评级对于融资成本的影响有限。同时,中国的资信评估机构虽然很多,但信誉不足,存在以低于合理成本的价格进行恶性竞争、向评级对象保证评级级别等不正当行为。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结论可靠性差,常常不反映债券实际包含的风险状况,难以得到市场认可。资信评级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企业债市场的发展。
(五)信息披露不到位
根据2008年简化发行核准程序后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申请发债券需要提交债券募集说明书、财务报告、信用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等申请材料。在美国,为了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债券发行人除了披露相关财务、业务等信息,还要求披露其历史信用记录,包括银行贷款偿还情况、历史信用违约记录、贷款集中度、高管人员的信用记录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于企业债券发行文件的披露标准要求偏低。此外,中国对于企业债券的信息持续披露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近两年企业债发行规模骤然增加。由于申请发债企业比较多,申报材料时间集中,存在由于承销商把关不严造成申报材料质量下降的问题。
五、健全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若干建议
(一)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为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首先就要进一步改革发行制度,降低发债门槛。这将调动更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积极性,使得企业获得更多资金的支持,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债券发债门槛降低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其次,要培育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包括在存量上调整和扩充现有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以及在增量上引入新的机构投资者。再次,通过优化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充分发挥利率机制、加强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建设等措施,为投资者创造适宜的投资环境。
(二)进一步推动发债主体多元化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得以快速发展,企业债券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的融资手段。这限制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更不能适应广大投资者投资品种多样化的要求。适当扩大发债主体的范围,不但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而且可以通过激活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从而激活二级交易市场。因此,发债主体不应局限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发展潜力大、信誉佳的企业都应当有资格发行企业债券,其中优质的民营企业也应归入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之列。这样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发行债券,可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化的发行运作机制。
(三)发行方式由核准制逐步向注册制转变
要大力发展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债券发行制度,由目前的核准制逐步向注册制转变。核准制采用的仍是实质性管理的原则,凡符合发债标准的债券可获得批准,但必须经过主管机关批准。主管、监管部门强调审查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力图禁止质量差的债券公开发行。企业在债券发行机构注册之后,只要存在市场需求,可以随时发行债券。由市场对企业债券的风险、价值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此种债券,实现了市场主体的自律管理。建议企业债券发行逐步向注册制过渡,取消对发行主体资格、发行额度和发行利率的限制,把企业债券能否发行、发行多少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建立市场化的债券发行体制。当然,由于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成熟程度远不如股票市场,立即推行注册制的时机还不成熟,企业债券注册制的推行可以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四)完善资信评级制度
国外发债,非常重要的就是信用评级。评级制度的不完善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瓶颈,建立一个高标准的信用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债券市场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在中国企业债券利率将要放开的背景下,建立科学规范的资信评级体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资信评估机构应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的投资决策依
据。建议允许更多的不同信用级别的发行主体进入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信用;企业在发债时由两家以上的评级机构为债券进行评级;逐步允许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评级机构进入到中国资信评级市场,通过交流和学习,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国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
(五)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要实现企业债券市场化发行,就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因此,必须有明确的信息披露和持续报告业务的原则,并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建议债券市场正式引入发行人的路演机制,通过实时、开放、交互的网上交流,使发行人从中了解投资人的投资意向,对投资者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加深投资者的认知程度,从而使投资人更加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同时,建立畅通、有效的持续信息披露通道,定期发布发债企业的项目进展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偿债资金的筹措渠道以及可能对债券市场价格或本息兑付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以便于投资者方便、及时地了解到有关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为解决承销商把关不严的问题,可以引入市场化的主承销商推荐制,强化主承销商的责任。除此之外,还应当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于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严肃惩处。
参考文献:
[1]户晗.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2]胡志成.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比较分析[J].企业与银行,2010,(9).
[3]赵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市场周刊,2005,(12).
6.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 篇六
一、现代企业处于变化频繁、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并承受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的发展促使企业领导者不仅要从技术、产品、营销、资本等方面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迎接挑战;而且还要从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全体员工,主动出击,参与竞争,谋求发展,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成为企业一种文化。
论证:
第一、企业文化的提出、内涵和重要性,进行有效的文化建设的步骤
第二、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培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突出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而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第三,企业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企业文化建设会带来企业面貌的根本变化,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风尚,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成长。
第四,企业文化的形成,要坚持重在建设,才能使企业提高信誉,扩大了知名度,占领市场,使企业用良好的道德观念去影响社会,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第五,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建设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取得共同进步、推动企业质发展
7.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 篇七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学者都对经济增长与旅游收入增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如吴国新 (2003) 采用定量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 论证了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单独的区域研究而言, 杨道建 (2006) 通过对合肥旅游业进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分析了旅游业给合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王友明 (2007) 通过对无锡旅游业的分析, 说明了其对无锡的社会经济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卢江勇等 (2005) 认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数。杨勇 (2007) 的模型也表明多数省份认同旅游业是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毛端谦 (2007) 则认为从长期来看, 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然而, 他们的这些结论往往只考虑到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而忽略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这使得他们研究的结果时常出现偏差。柳思维等 (2007) 虽然定量分析了经济增长、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的弹性是0.21, 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的弹性是1.02, 可却没有进一步的定性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二、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
旅游收入取决于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然而多数的旅游景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因此这个景点本身的内在因数并不会导致旅游收入的增加或者减少。旅游收入的增加来自于外在的因数。本文把外在因素归结到了最重要的三点上:
1.从业人员数量
旅游业本质上是服务业, 旅游收入的增长就主要取决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累积, 有效地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供给, 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也降低了投资和决策失误的概率, 提高了资本的回报, 促进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旅游基础硬件设施
旅游业的基础的硬件设施主要是旅行社和酒店, 旅行社为城市吸引和招纳更多的游客, 而酒店的数量则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能够容纳多少的游客。中国早期城市旅游的接待设施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阻碍。
3.交通状况
便利的交通是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吸引旅游人数的先决条件。任何旅游者要实现从定居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旅行, 都必须借助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这两个载体。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 交通的便利与否是影响旅游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在旅游者评估选择直至最后确定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 区域旅游的可进入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 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还影响到旅游者的出游半径。
三、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一个高速平稳的增长阶段, 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长, 2007年更是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带来各行各业就业人口的增加,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每个行业都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旅游业同样也不例外。为了更清楚的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把01年至06年的相关数据整理在一起如表1和表2所示。资料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单位:万公里
通过表1和表2可以清楚的看到GDP的增长确实提高了行业的从业人数、旅行社个数和星级酒店个数。此外还改善了交通状况, 从01年到06年每年的总运输里程呈每年上升趋势。而这些因数又直接导致了旅游收入的增加 (2003年因sars的特殊原因而略有所降低)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旅游收入的增加, 它们之间呈正相关性。综上所述, 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善了整个旅游行业的硬件条件, 为旅游业创造更大的产业附加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由此也带来了旅游收入的增加。
摘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旅游业发展迅猛, 旅游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旅游业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本文通过分析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来说明经济增长对旅游收入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旅游收入
参考文献
[1]魏颖.以杭州为例解析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 (5) .
[2]和红等.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动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 2006, (2) .
[3]柳思维等.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 2007, (9) .
[4]杨勇.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以安徽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7, (4) .
[5]毛端谦等.入境旅游对江西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19) .
8.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 篇八
东北:调控带来三大发展契机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所所长丁晓燕这样说。他表示,东北地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应牢牢把握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致力于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9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各项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为东北发展提供有力机会。这就使东北经济的发展得以面临三大机遇:
一是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国家“保增长”政策取向越来越清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在向宽松积极的方向转变。扩大内需10项措施的出台,为东北经济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
二是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将加速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具有一定制造业基础的地区转移,东北将面临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三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东北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批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其将面临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
广西:重点加强泛北合作
泛北部湾次区域中的东盟各国,在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曾遭受重创、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呼啸而来,但各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防范能力和经验来应对当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广西社会科学院当代广西研究所副研究员龙裕伟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加强泛北合作却是一个契机。
他们指出,透过此次金融危机,泛北部湾次区域各国已认识到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能高度依赖美国。尤其是向美国、欧盟的出口。
据他们介绍,2008年10月20-21目,“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南宁举办时,各国专家就泛北合作曾提出了重要建议。专家们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应该轻视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经济的影响,应该加强合作,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止金融危机扩散,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
他们提出,中国——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空间很大,目前应该加大中国向东盟投资的力度,这也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的投资开放协定应该尽快签署,以推动投资的发展。
川渝:携手开发城乡消费市场
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成渝试验区的经济都是严峻的考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岳朝敏认为,“危机之下,也正是整合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良好时机。”
金融危机对成渝试验区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民营经济打击比较大,特别是外向型出口企业处境更加艰难。面对这一背景,如何紧紧抓住危机下的机遇,岳超敏认为,一方面,要使资源向优势行业企业集中,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同时淘汰低效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企业,着力支持发展高节能、高附加值的行业企业。另一方面,成渝应该合作开发川渝地区的广大消费市场,比如清洁能源的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等。
同时,回首已经过去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岳朝敏说,成渝试验区不位于地震重灾区。地震对试验区的破坏及对经济基本面并未产生根本性影响。而地震灾后上万亿元的重建投资将不仅催生大量的行业机会,而且将成为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调整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不仅如此,重建过程产生的大量商品需求对地方经济产生巨大拉动作用,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对于缓解城多统筹过程中的就业压力也十分有力。”
广东:可重估出口创汇战略
珠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也是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下受冲击较为强烈的地区。不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却表示,此次危机对广东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给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深刻的警示,同时也为广东发展模式创新提供良好的机遇。
梁桂全认为,金融危机对广东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客观上促进广东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促进广东出口产品区域结构的调整:三是贸易顺差过大的状况有所改善,对于虚假贸易的遏制有一定成效。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广东而言,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广东应借这次危机重估‘出口创汇’战略。”梁桂全说,从出口产品的区域调整看,次贷危机影响下广东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促进了对其他区域出口的增长。
河北:钢铁业升级换代正逢时
2008年7月开始,钢铁行业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国内外需求锐减,价格狂跌,收益明显下降,我国钢铁业陷入全行业亏损。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连云,石亚碧表示,河北省通过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使钢铁业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他们说,当前“河北省面临淘汰‘双高’企业,提升钢铁业产品层次的大好时机……(河北省)钢铁市场靠打低端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就要结束了,”
9.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 篇九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7-01-19 13:46:00 ]作者:张广晓编辑:studa20
摘 要 目前,在民营企业管理中,一些民营企业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民营企业改革浪潮的向前发展。要客观的面对现实,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用科学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创新。走科学管理之路,势在必行。关键词 民营企业 现状 透析与思考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迎来了科学管理的春天,巨大的经济浪潮影响和推动着民企老板,使他们不得不正视自身所处的环境。打破家族式管理,走科学管理之路已势在必行。因此,民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创新,走现代企业职业经理的发展之路,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实现民营企业质的飞跃。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象透析
我国民营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式、家族式经营模式起家,在我国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正因为它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少,同时又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上、规模上,还是企业文化上,都有相当的距离。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传承下来的“百年老店”,还是初具规模的新生企业,它们都是在一种十分系统的、成熟的整体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中经营运作的,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文化氛围。这是历史给民营企业造成的先天不足,要想弥补这种不足,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懈努力。
近一时期来,有部分民营企业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开始外聘职业经理,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在改革浪潮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改革,在经历改革阵痛之后生存下来,但受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这些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上,说是重视人才,可是人才“公寓”见不到人才;说是科学化管理,可是在管理上见不到科学,只是停留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上,科学的、实质性的内容太少,大部分是虚设。而另有一些民营企业,他们不思改革,仍在旧磨坊打转转,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缺乏活力。这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这些民营企业将会面临无法生存的局面。从以上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淡泊、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传统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真实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一部分企业老板已认识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高薪聘请职业经理,想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但是,职业经理的处境却令人担忧。环境影响人,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职业经理的作用就不可能正常发挥。而这时他正处在血缘相连、环环相扣的家族网中,被排挤,甚至受敌视,才能得不到发挥,使企业只能靠家人、朋友出谋划策去发展,那就造成:第一,企业高层或中层领导岗位多数是由老板亲属把持着,而这部分人又大都是老板绝对信任的门外汉,缺乏科学管理思想,这注定使企业发展难以走上正轨;第二,这些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管理和技术,他们虽然对企业贡献不大,但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而相互争权夺利,为了牟取利益,置企业利益于不顾,造成外聘人员受排挤,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第三,家族人员带着天然的特殊性,滋生天然的优越感,工作中我行我素,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在工作发生失误时,又往往因裙带关系而逃避责任。企业制度是用来约束管理者和员工行为的,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第四,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占据了各个要职,在其他员工的眼中,这些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是一样有特权,而自己干的再好也没有晋职的希望,这严重地挫伤了外聘管理者和员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抑制了他们的工作才能,使他们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只好另谋出路,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就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第五,有的民营企业表面上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但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改革浪潮的推进,出现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的传统文化和改革大潮中的职业经理现代管理思想带来的新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排斥和矛盾,使企业文化在纠缠中糊涂。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如果灵魂出现问题,那企业就成了毫无生机的行尸走肉。
老板君主化思想使企业发展僵化。我国有些民营企业老板虽然生活在现代科学管理的时代,但在企业运行中却表现为喜欢建立管理者的权威、封建君主意识浓厚、不允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权威。在管理方面,企业老板有非常浓厚的主观色彩,所有决策都可以随老板个人的灵感、意愿、好恶而变。即使制定了这样那样的制度,自己也不愿意去认真执行,这给企业的中层管理制造了不少的困难,使他们无法把握规章制度的执行尺度,其结果是企业内部“权威第一,规章制度第二”,使企业管理陷入僵化。目前,我国濒临破产的一些民营企业,很多是高科技企业,产品也是前沿高科技产品,老板又是一个懂技术的专业老板,为什么没几年就破产了呢?其主要原因是老板只站在企业的外部形象、产品、工艺、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企业的运作程序、企业文化、管理规则、员工素质等方面,导致管理上出现了问题,最后使一个好端端的高科技企业走向了衰退,乃至破产。因此,民企老板要有战略的眼光,应从企业的全局上考虑问题,不能一意孤行地行事,否则会全盘皆输。在用人方面,喜欢任人唯亲,对外来人员不信任。有的民营企业老板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也能发现不少的问题,也出台一些管理措施和制定比较先进的制度,但仍改变不了家族管理的老模式呢?为什么年初老板总是有一套新的管理方法、新的规定出台,可是走着走着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呢?这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依旧是原班人马,陈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及传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再先进的东西在这部分人心中也只不过“如此而已”,这就叫年年穿新鞋、天天走老路。我们知道,企业的成长发展,不可能只凭老板一个家族单方面的努力,而是依靠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员工的共同努力,甚至可以说是外聘人员的光和热给家族企业带来了效益和希望。不重视人才的管理,就是没有效益的管理。市场经济中,人才流动性很大,针对人才的竞争也很激烈,要想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留住人才、重视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已成为必然。因此,民企老板要降低身份、摆正位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以上这些使民营企业难以迅猛发展,一直挣扎在家族的关系网中,是民营企业传统的家族式管理造成的后果。所以,民企改革要从企业的源头进行治理,彻底走出传统文化的束缚,从人抓起、以人改制,促进企业蒸蒸日上。2 对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彻底摆脱家族式管理模式,适应经济社会新形势下企业制度管理的要求,形成合理的权利运作体系,就必须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走企业职业经理的管理发展之路,顺应经济发展的大潮。
第一,当企业得到一定发展,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后,就应进行全面改组,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坚持创新,保持锐气,突出主业,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行科学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企业信誉,追求持续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而由于陷入观念的误区,我国民营企业最缺乏的恰恰就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以企业中的“人”为依托,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改变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改变“人”。家族式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非常明显,是一种传统的血统管理,需要全面更新。民企的血液就是企业文化,换了人就换了血,换了血就是换了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这个问题如果出现问题,改制就难以进行。笔者认为,要改制必须要换血。要加大力度,一举成功。科学的管理机制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建立职业经理制是民营企业实现优化法人内部管理结构的需要和必然。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分权制,董事会和经理需要有明确的职责界限,因为建立在亲属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管理体制不利于企业制衡,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创业者权力垄断,民主决策机制缺乏;二是不能形成合理的权利构成体制,容易发生管理梗阻。同时,两种文化的冲突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悲剧效果。改革派与传统派在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中,他们之间有着先天性的对立冲突,这会极大地阻碍企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职业经理制是管理专业化的需要。职业经理是一个既有专业管理理论底蕴,又有很好的现代思维的职业,家族制创业阶段的管理人员很少能达到这一境界,而管理又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不进行科学管理和创新,企业的发展就难以保障。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经理的革新是现代企业的时代需求。
第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起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规则,使企业一切按规则办事,使我国民营企业从“人管企业”向“制度管企业“的过渡。民营企业创业之初,以亲属纽带进行运作,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对职业经理要求并不迫切,甚至在感情上有排斥情绪。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不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来管理,不仅会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还会影响民营企业的稳定和亲属关系的和谐。从亲属管理链(家族式管理)向职业经理制转变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家庭成员对自己前期创立起来的企业都有一份割舍不断的感情,同时还有经济利益掺在其中,如果处理不好,极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甚至企业动荡,不利于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后,家族式民营企业经理职业化的前提是民营企业体制的股份化,只有按股份化建立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体制。民营企业的股份化可以合理分割家庭成员对企业资产的合理占有,使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得到补偿。民营企业股份化以后创业家庭成员成为企业的股东或董事,民营企业的产权没有发展变化,不会影响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通过聘请职业经理管理企业,可以排除人际关系的干扰,使企业顺利进入制度管理阶段,从而实现管理创新。当然,现阶段民营企业还不能摆脱环境、传统、人文等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些民营企业适不适应职业经理管理模式,职业经理能不能在民营企业中发挥才干,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角度看,职业经理制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3 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的新时期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我国民营企业已走过了一段路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已唤醒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老板的改革意识,有的已经打破了家族管理的模式,并且运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走上了经济大舞台,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的应战能力。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
首先,我国民营企业要有适应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的能力,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灵活运用东西方两种思想的融会和两个市场运作规则的嫁接结果,尽快摆脱传统管理模式,使我国民营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运行轨道运行。这将成为民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立足于本土市场的最大竞争优势。同时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发展思路,深化体制革新与机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扩充民企的资本实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人力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推进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其次,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企业就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就是人的智慧的竞争,软件的竞争,具体地说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使企业成为高品位、高层次、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的企业,这是新时期优秀企业家新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通过这种管理理念,把企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有能力同国际同行进行竞争。海尔集团在我国企业文化领域中当了领头雁,它把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海尔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它既具有美国色彩的个性创造力又具有日本特点的团队意识,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推动了海尔企业的飞速发展。但企业在改革时期一定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一是传统观念形成的不适合当前发展的小农意识文化;一是改革派的新文化理念,它们是两种不相融的文化,对改革有一定的阻碍。所以,要作好两种文化的沟通、协调与融合,异化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使企业真正的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现代科学文化体系,使全体员工真正具有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使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灵魂。民营企业这一时期要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全面发展自己,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最后,我国部分民企已融进了世界贸易的海洋中,真正的走向了市场经济,这使我国民企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谁不顺应潮流谁就会被这潮流所冲垮。这股潮流的形成,一定会带动我国的民营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会使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练内功,民营企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和去掉管理上的不足,掌握科学管理和驾驭经济全局的本领,在管理中能够考虑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善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把国际市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趋利弊害,争取主动,使我国民营企业跨入世界经济的竞争行列。
【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推荐阅读: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学论文09-11
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06-08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10-15
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12-14
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08-31
环境保护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01-02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效应分析07-18
我国经济发展进步09-13
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