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2024-09-08

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共11篇)

1.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篇一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方向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课改十年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曾经迷茫,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8月22日,我县数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的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谈到: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室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

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断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多重视自主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多倾听、鼓励、宽容,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力培养;多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今天的数学课堂一定要带给孩子充分发挥思考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思想,放飞想象的翅膀,孩子的思路才会更开阔,这样的课堂也才一定会充满活力。

2.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篇二

一、树立学生理想

对学生的教育, 不光是学校的事, 还有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果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学习起潜移默化作用, 那么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铸造和净化作用。许多学生从小就与父母分离, 见识少, 所学知识大多以书本知识为主, 另外家长多数在外打工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在外打工家长的占50%, 离异家长占10—15%, 寄宿的家长占5%, 其它方面的家长占30%) , 80%的学生都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加上代差问题和溺爱因素, 家长只忙于打工、挣钱, 与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 并且多数也只给学生灌输钱是万能的思想。针对这些学习的客观条件, 教师有责任, 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多与学生交流, 教师不光当好学生的“知识教练”, 还应当好学生的“精神教练”。

二、建立师生合作

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确立合作关系是教师学的关键所在,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1]。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热爱自己的学生, 缩短师生差距,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亲切的提问能唤起学生答问的激情, 热情的鼓励能催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坦率的态度能获得学生高度的信任。因此,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态度要和蔼, 要有师长的风范, 言语要有礼貌, 使学生感到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好像在家中跟慈父慈母讨论一样轻松。对于学生的回答, 一要全面评价, 二要鼓励多于批评。所谓全面评价, 就是在对思想内容评价的同时, 也要给语言表达以评价。所谓鼓励多于批评, 就是只要有对的地方就给予鼓励, 即使错了, 也不能冷嘲热讽。在这点上, 教师要特别注意, 与学生共建课堂, 特别是初中学生可塑性大, 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 逆反心理重, 许多学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 面子观点与好胜心都强, 学生不喜欢老师就不喜欢老师所上的这一科, 师生合作既是教学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的。因此, 对学生不能讥讽、体罚或变相体罚, 与学生产生对抗, 要多与学生沟通, 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探、共进。

数学科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有学生对数较敏感, 有些学生对数反应迟缓, 教师针对这种情况, 应变讲说为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动物园要建造一面靠墙的2间面积相同的矩形熊猫居室, 如果可共建造围墙的材料总长是30米, 那么宽x (单位:m) 为多少才能使所建造的每间熊猫居室面积最大?每间熊猫居室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去探索、讨论, 自己到讲台上来评讲, 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因此要让学生动起来。实践证明: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 “读”中学能掌握10%的知识, “听”中学能掌握20%的知识, “看”中学能记住20%的知识, “做”中学能掌握50%的知识, “说”中学能掌握70%的知识。所以要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把数学课堂教学变为数学活动教学, 把学数学, 变为“读”数学、“做”数学、“说”数学,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抓住身边的数学

孩子从出生到丫丫学语, 父母就开始教孩子数数, 因此, 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最容产生兴趣, 最好奇去探究, 所以我们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时时抓住生活中的数学很有必要。例如:学校开运动会, 设A={x|x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 B={x|x是参加二百米跑得的同学}, C={x|x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 学校规定, 每个参加上述比赛的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 请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 并解释以下集合运算的含义:⑴A∪B;⑵A∩C, 学生肯定能回答, 再结合Venn图,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 新课标上的许多试题也证明了这一点。

五、创新课堂教学主体

教师的创新就是定向导趣, 设问导疑, 点拨导思, 以达到学生自学生疑, 探究质疑, 合作释疑的过程[2]。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已全面展开,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广阔, 教师同时也应不断的学习, 时时“充电”, 教师不再是原有“指挥者”、“统治者”, 应向“引导者”、“平等者”转变, 不仅要输出信息, 而且要互换信息, 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习方式, 目的是“讨论”、“探索”与“建模”。新课标在内容上主要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 更广的空间, 让师生一起互动, 展开讨论, 让学生质疑问难, 大胆创新,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怕学生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不能回答也没关系。有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是不唯一的, 只要能表述清楚就是对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大胆讨论、提问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

总之, 只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地位, 加上自己渊博的知识、语言的严密、有趣的教学艺术, 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 思维不断受启发, 知识不断被深化, 学生进而在学习上由量的积累升华为质的飞跃, 课堂教学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 达到学习的最优化[3]。

参考文献

[1][2]龚春燕、邱国权、胡方《中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

3.用新课标新理念引领高中数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标改革的主要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中数学的新课程要求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及技能,更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强化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进而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下文将针对新课标新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进行简单分析。

1 高中数学新课标改革内容及主导思想

顺应新课标改革要求,高中数学教科书内容有增减,比如说删减了三角函数和差化积、参数方程和极坐标以及反三角函数内容,并且对立体几何当中的公理体系进行了弱化;但同时增添了简单逻辑、线性规划、平面向量、空间向量、概率、统计、数列、函数极限、算法以及导数与微分等内容,内容的删减与更新体现的主导思想是在高中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发生以及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过程与轨迹,注重培养数学知识实用与运用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数学视野,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方法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随着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普及,为老师教学创造了好的条件,尤其是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学活动形象、具体的呈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

2 高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新理念强调学生应该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摒弃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全面性,强调数学教学应该具备基础性、普及性及发展性。理应注重数学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相联系,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特点。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2.1 构建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老师根据教学要求、书本知识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较为被动,甚至是畏惧老师的,这种师生关系导致学生怕提问,怕学习,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新课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学习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平等民主,相互信任、尊重、理解及包容。将数学课堂打造成师生共同探索与学习的过程,老师可以适应新课程、新理念教学,学生也不断开拓新思维学习。

2.2 注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主要强调高中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让每个学生通过高中数学课堂学习得到进步与发展。所以,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培养班级每个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3 高中数学新思维实施途径

3.1 以素质教学为主要方针

素质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老师不仅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综合作用,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提问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实践能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理念与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数学论证方式,来引导学生注重数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而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模式。

3.2 注重趣味性数学教学

传统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往往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只注重书面内容传授,缺乏趣味性,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厌恶感,导致数学教学事倍功半。其实,数学这门学科与其他科目一样,也是人类传承的一部分,具有其发展的轨迹,也具备故事性、趣味性以及背景性。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穿插讲述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来源以及发展故事,让教学不再枯燥单一,也有助于学生记住数学知识,不要让是静态思维以及题海战成为学生的学习日常。

另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实用性数学知识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老师应该认识到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有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案例相结合,不仅具备趣味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新课标改革中新思维的实现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问题就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应该让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发现数学问题,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比如说,每节课的开始前10分钟设为问题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复习、预习以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不设定固定形式,可以自由小组讨论或者向老师提问,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到鼓励学习,给予帮助,参与合作。老师还可以建立师生实时交流渠道,类似于邮件等,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也拉近了师生距离。

老师在每节课结束时,都可以留下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养成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数学学习精神。

此外,班级应该成立数学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进行问题合作与探究,并定期举办小组间竞赛,强化小组团结合作以及危机意识。

5 结束语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导下,高中数学老师应该顺应教学形式,树立教学新理念,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提升学生整体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新思维,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为实现高中素质教育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有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15-16.

[2]田涛.高中新课改.四川吹响集结号[N].教育导报,2009(09):26.

作者单位

4.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篇四

涪陵九中刘国芬

2012年10月13日至14日,我参加了全区初中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这次培训,我感受最大的是,与新课标实验稿相比,修订稿的目标指向更加具体、明确,更加顺应时代的要求。课程基本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由需要掌握的“双基”变为“四基”、“四能”,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了。新教材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删掉了一些计算繁杂,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增加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来源于生活的例子,且更具有时代气息。

与之相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也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射。

二是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四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两天的培训学习和研讨,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我将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篇五

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道真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韩洪跃

在教育局教研室的安排下,8月8日我参加了开学前的“全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对这次的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美术教材(修订版)给美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材内容的修订却更让人通俗易懂,为美术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天的培训时间很短,但很充实。朱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和介绍,老师详细的给我们分析了新教材的各个学习领域;兰老师为了我们能更好理解,在培训以外的休息时间制作了PPT课件,方便我们做培训笔记。两位老师以睿智的观点、精辟的论述,从课题的各个领域去引导我们认真研读了《美术课程标准》,通过紧张的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拨开了我在新课改变化下的重重迷雾,让原本的茫然理清了些思路,使我对美术教材的新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新课改的内容中围绕着以下几方面作了修改: ①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中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具体展开时,特别强调了“视觉性”和“实践性”,当然也没有否定美术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同时,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愉悦性,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以养成健康人格。

②明确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行技能训练而缺乏基础知识同样会产生不良后果。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教师,他有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教的学生,他发现这个学生特别痴迷作画,见什么画什么,本子、书本甚至课桌上都涂抹了各种奇形怪状的人物画,于是就有意给他开小灶,特许他可以不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画人画物和场面。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球迷观戏图”,只见台上画了八十多人,但没有一个面目相同的,或怒或喜,或长脸或圆脸,连发饰都人人不同,均个性鲜明,特别是那名前锋与守门员更是怒目相向,浑身肌肉紧张,大有“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陷也”之气势。作品在给上海市的一些资深教师看到后,莫不啧啧称奇。后来该学生被保送到美术特色学校里深造。三年后的一个暑期里,他的启蒙老师特意跟他碰了面,让他试画了几幅作品,结果让老师大吃一惊,他画的竟全是卡通画上的俊男靓女形象,简直是“千人一面”,以前他那种儿童所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虎虎生气荡然无存。老师问他画风怎么会变得那么面目全非,他说:“现在卡通画最时髦,就每天刻苦练习四五个小时,现在画任何一幅指定内容的画可以一挥而就。”这位教师对他说:“卡通画画家由于独标一格,自具面目了,你再画十年也不能自成一家,你过去画八十个人就有八十个面孔,那是你能从生活积累和想象中寻找灵感的结果。而现在画得再多,也只有男、女两张定型化的面孔,你自己的东西到哪里去了?” 这一事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光有技能训练没有基础知识的教育是不成功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是美术素质教育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不可替代的。

而每一个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是有着科学性的。我们不能要求一年级的孩子画出比例正确的人物,这是不可取的。明确各个阶段,各个课程中的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何等的重要!

③注重思想和表达的辩证性

重视提取优秀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同时,适当地调整了部分经典外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当代艺术进行适量而必要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认识、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④突出美术与文化、生活的关系

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美术元素融入民俗文化,引领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例如美术在衣食住行上的应用,体会美术可以改变生活,美术使生活更美好。

⑤渗透环境意识,联系社会生活

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也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中学美术课与环境有联系的题材也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应以校园等自然环境为教学课堂渗透环保意识,通过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来渗透环保意识,综合利用废弃物制作小工艺品来增强环保意识,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

⑥突出教材文本的精炼、生动和可读性

这次新教材更注重教材文本的精炼,把原来有重复的压缩在了一起,文字更为精华和生动,在一年级教材中多数都有朗朗上口的儿歌,方便了孩子们记忆和朗读。

6.2012新课标新教材学习心得 篇六

永清二中 王碧莲 8月19日,我们全体廊坊市英语教师在廊坊教委的组织下学习了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新目标)》教材修订解析。新课标是2012年2月1日正式颁布的,培训由李国晨教研员组织并主持,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员张雅君主讲,从旧课标和新课标对比入手进行培训学习。

一、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

首先,新课标新教材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做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及人文素养,才可能更好的领会新课标新教材的精髓。

新课标中,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而且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我们可以把整个课标透露出来的意思概括四个层面,即综合、自主、效率、创新。针对其内容标准,我有如下认知:

1.原“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2.在语法项目表中对初中英语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3.删除了词表中的词性及中文释义,使复杂的单词简单化。

4.增加了教学案例及评价案例,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及启发性。5.语言话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新课标,新教材的运用

学习了新课标,新教材后,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成为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在学习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特续性。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5.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6.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而针对初中五级语言知识标准,则需要强调以下三点: 1.在语音知识中,根据读音规则及音标拼读单词。

2.在语法知识中,只需了解虚拟语气句和反意疑问句等。3.在单词知识中,强调词汇意义、单词短语及固定搭配。

初中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2.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5.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6.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8.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要求。

此外,在英语教学中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

7.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篇七

温儒敏

一、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标

·新课标提出的新概念——“语文核心素养”

欧盟从终身学习角度,美国从职场需求角度,新加坡从公民教育角度,都曾经提出核心素养教育的概念,共同之处都是从个人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三个方面来提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改革教育,是世界性的潮流,目标是培养一代全人,能应对21世纪的有能力的国民。核心素养的提出有点“高大上”,对大家来说是全新的概念,虽然做起来可能很难,但不应当抵触,要跟进,用心完善。·新课标的新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运用最为核心,把思维等带动起来)·课程框架与内容变化

分为必修、选修1和选修2三部分:

·第一方阵是必修课,2年,7个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建构、当代文化参与与探索、整本书的阅读探讨、跨媒介学习与交流、社会生活情景中的阅读与交流、文学鉴赏与创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选修2(供高三学生学习,自主招生等)

第三方阵,包括4个任务群:现当代作品专题研讨、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对现有的教育和教学那种僵化的扼杀个性的做法已经引起公愤,虽然很无奈,但大家都希望有所改进,有所解脱。改革很可能碰到应试教育这个巨大的绕不开的现实,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但又不能完全屈服这个现实,这就需要平衡。

二、关于新教材

新教材的编写背景、理念和特色。选文介绍。课文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按“内容主题”组织单元;

▪同时又有另外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

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要总结反思。

“部编本”语文有体系,但不以体系化呈现。区分两种课型

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精读课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略读课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功能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小学一年级设置“和大人一起读”。中高年级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加强“名著选读”、“课外古诗文通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

必修课2年,共计8学分,编写4个模块,也就是4册。每个模块以阅读(表括表达)活动为中心,综合安排其他各任务群。大致以学分数量来定课文(或者活动)。

▪实用阅读:1学分,那么每册安排1单元,每单元2课。共8课(现当代文章,文白混编。约0.5学分为4篇课文或4次活动)。

▪思辨阅读:1.5学分,每册1单元,每单元3课,共12课(现当代和文言各2册)

▪文学阅读:2.5学分,每册2单元。每单元3课,共20课(小说、戏剧可减为2课,现当代和文言每册各1单元)

▪语言积累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学习,或随阅读单元相机安排,或设置专题单独安排。

▪阅读的内容古代和现当代应该各占50%。

▪文学单元以阅读和鉴赏为主,思辨单元以书面表达为主、实用单元以梳理和探究、口语交际为主;

▪写作教学将有机融各个任务群

三、高考语文的改革趋向分析

新高考从以前“3+X”的模式,改为实行“3+3”模式。大学录取从以前光凭借高考成绩,改为“两依据、一参考”。

高考改革带来的是“三不”——不分文理科、不再一考定音、不唯分数是论。学业等级考与高考分开; 高考录取只设定本科线; 英语变成三年六考;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考试科目; 填报志愿,改为考前填报; 逐步实行全国统一命题。难处

“走班制”将成为授课的基本形式。学生对学科选择不适应,不会选择。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很难落地。

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教学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一

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题量会增大。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题量在逐年增加

▪应拉大分数距离,难度系数要相对提高。▪有15%左右的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二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2016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甲卷阅读材料是格非的《塞壬的歌声》;

▪乙卷阅读取材是朱凤瀚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丙卷取材是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一线教学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扣着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阅读面小,思路狭窄,不能适应未来的高考。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三

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和检索能力的考查

我们习惯的语文教学,非常看重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里边也有检索,只是不那么自觉,往往还停留于语言表达的层面,未能上升为一种思维的能力了。命题则更加注重检索的考察,信息处理的考察,而不只是看对所给出几个问题的回答怎么样。

题例:2015年阅读考题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烧灼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子啊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A. 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 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电脑释放出内啡肽

D.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越来越重视考逻辑思辨能力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四

重视“群文”阅读和“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考察

2014年全国卷提供一篇关于抗战时期爱国资本家卢作孚的文章,还有一组链接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分析,去回答一些基本问题。

类似的阅读题,考的主要是思辨和归纳能力。

2015年阅读题,提供3篇文章,一篇是关于中国印刷业面临危机,第二篇是关于汉字照排系统的研制,第三篇是关于现代科学怎么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讨论。类似的群文阅读,对于我们习惯的语文教学具有挑战意味。

2016全国卷第17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思维导图,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受网络阅读影响,思维碎片化、绝对化、平民化,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也存在轻视阅读思维训练的偏颇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五

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低,高考语文理所应当要重视考查读书情况。这两年重视考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这种做法值得鼓励。

题例: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为▪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是精讲精读,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我最近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的一篇论文:

《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谈起》

题例: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为▪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是精讲精读,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六

两类文本阅读题由选做改为必做。

这次考纲修订把两类文本的二选一,改为都是必考,意义重大,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察,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题例:两种断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许多学校也都不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甚至基本放弃这方面的学习。

断句题和翻译题

预计今后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

现在的文言文命题也是套路化,大都是“读通”为标准,这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把文言文当成“死语言”来教。

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增考古代文化知识

2017年考纲要求,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题例——如今年的甲卷,列出几种名词要求解释: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陛下、吏部、中宫、移疾,等等。

断句最能考文言文水平。如甲卷的其中一段要求断句,给出数种断句方法,让考生去辨识哪种是对的。

关于古诗词的阅读分析,以往的题型比较单一。今后可能有变化。如《发临姚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如甲卷的题《金陵望汉江》(李白)名篇名句默写

扣住古诗文的特殊审美风格等方面来设计考题。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七

• “套用”很难再轻易得到满分。

•要想高出一筹,就得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理解。•还是靠大量阅读积累,形成语感。

•加强综合也是一种改进,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撒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的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这也能更好地考察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命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体现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课改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高考命题也应当往这方面有所靠拢。

•语用类题目,选材可能更加注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社会热点,又与学生成长环境有关的,或者比较有利于反映学生内心感受和体验的。

•除了历来常见的字、词、音、病句挑错等考题之外,有可能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题例:“《巴黎圣母院》不愧(无愧)为运用美丑对照艺术手法的典范。”

•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应当有新思路,适当增加对整体感受力、理解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出技术性的细部分析的小题,最好还能考一考阅读速度。

•语文高考作文将更加得到重视。但作文的分值不会大增。•把写作测试某些要素分布到其他题目中。作文命题选材和立意指向上的变化 •题型问题

•这些年高考作文命题选材和立意指向上的变化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拓宽视野 •这几年命题改革也放出一个信号:围剿套题 高一、二、三年级可以有分工。

高一还是放开写,形成好的写作习惯,文字上过关;

高二收紧一点,做些专题写作训练,但也不急于瞄准高考。到高三才更多地准备考试。

要鼓励考试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写真情实感,在平凡的描写中出彩。

平时训练不要立马瞄准高考,而要先放手让语言表达过关,做到文从字顺。提倡学生多写记叙文,打下语言文字最基础的功底。

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用心体察,写出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一味按模板套用范例。

写作训练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

回到朴素立场来看待写作教学的功能。教学生写作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培养文人,是为了训练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背后,是思维的能力。

读书养性,写作练脑

怎么练脑?办法是多写短文,让学生先梳理思路,然后鼓励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不急于想着这是在作文,是否有文采。文笔不是写作的第一要义。

写作的“能教”与“不能教”

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如果教师自己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也没感觉,那也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是可以“教”的,但写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又不能只靠这些。

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畸高,导致选拔功能大为弱化,并影响到作文教学的“痼疾”,也期望能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医治。

高考语文阅卷要改革,但一线教学不要把高考阅卷“妖魔化”。

8.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篇八

------学习2012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裴娟

在这次暑假中,我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极大地帮助了我的教学工作,为这一学期地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引领了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次学习十分必要,效果显著。

一、把握语文教学核心

我认为语文教学核心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在“讲”、“练”、“考”中兜圈子。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明确阶段性目标。

在新课标中设置的阶段性目标是指导教师教学的具体目标,可操作性强,也是阶段内必须达到的目标,效果性强,要求教师细细体会,铭记于心,有的放矢。

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是: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在新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没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一切活动是盲目的,同时教师的精讲善导,对教师提出了极为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更要从备课中下功夫,设计符合阶段要求的引导语言,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9.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 篇九

教育 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 历史 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学历史教学将发生多方面的转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从学科本位到综合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三个变化,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构建综合能力。现分述如下。

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建构主义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在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上都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建构主义学和教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虽然来自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合作学习、对话协商而完成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学习同伴的对话、合作、互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将使历史教学面临四个方面的变化:教学环境的简单化、教学任务的低级化向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学任务的高级化转变;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机械的反应过程向自主探究的生成过程转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从“个体学习” 向“合作学习”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 内容、方法 和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以多媒体 计算 机和 网络 通讯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改观,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能力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只有在建构主义指导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在对历史事件分解的基础上,联系各自的生活实际,用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去认识历史事物多重的表面现象。在这种对话、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共享别人的经验,最终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形成对事物完整性的认识。

二、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当前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趋势日益明显,要使学生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相互渗透的综合取向原则。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挖掘,这种“深挖洞”的教学方式固然使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入,但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类面临的 问题 日益复杂多样,我们不可能把有限的时间过多用于”深挖洞”式的教学。在学科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步伐也加快了,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课程已经全面铺开,“3+综合”的高考科目改革也有几年。因而,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深挖洞”式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广积粮”。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联系、不同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对事物完整性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10.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篇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 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特别是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形式上来看,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场面都是热热闹闹。但透过现象的背后,不难发现过浓的作秀成份,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是在演戏,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内化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重建师生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仅仅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表面化展现的一种形式。课堂的教学气氛,有很多教师只能追求场面的热闹,而没有顾及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依然落后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是学校的软环境,这里所谈的软环境,主要是制度环境。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现行学校的管理评价制度体系,几乎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校现已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集体舆论,都是为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与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很难相适应,其至出现冲突。现行的中考体制,考题大多被吹棒为“考能力”的题,但这种“能力题”是考生按常态的教学难以解答,必须经过“题海战术”的磨练才能拿到高分。实验题也被称为考考生实验操作的的考题,其实“纸上谈兵”才是拿高分的捷径。考分几乎成为学生升学、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这种观念层的改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磨合,这要成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优先考虑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硬环境,硬环境是指办好学校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支撑去空谈新课标的实施,有如建空中楼阁。特别是化学学科,它的知识体系要经过实验的论证、分析和归纳,而所有这一切,靠的就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现实中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物质设备。随着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日趋严重,城村差距不断扩大,落后学校办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象我们这类学校,连新课标要求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仍不具备。

(三)教师角色转换难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对新的课程改革,其作用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角色转变的成败,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最终走向。然而,在传统模式上培养成长起来的教师队伍,无论是教育观念层,或者教育行为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是大相径庭。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实现新课程中教师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行为根深蒂固、相沿成习,形成短期难以根除的痼疾。这种角色行为的转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项相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已经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但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教师新课标培训体系,明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参加的一些培训学习,都是一些零敲碎打、只接触毛皮、没有内涵的活动,教师难以感悟新课改精神的内核。要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广泛认同,实行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及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化,确实任重而道远。

二、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

要改变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教学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构建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习惯形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注意解决好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科专业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块基石,是教师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标志,体现教师对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体系非常深刻的理解,对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准确把握,对各分科内容的衔接与联系的精熟程度,对高考动态、考纲考题的研究了解。但这些远不是能力要求的全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了技术的支撑,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现代物理教学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运用成为评价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又一重要的标志,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也成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从学科的特点来看,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思想的形成,化学知识的掌握,要体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照本宣科、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必将化学教学导入歧途,现在中考出题的特点,就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大量的题目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貌似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通过化学知识得到满意的解释。因此,作为化学教师,除了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功底外,要注意跟踪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追踪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尽可能做到博览群书,注意生活经验的积淀,典型事例的存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常教常新,创设化学情景才能生动有趣,便于问题化解于无形。

(二)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就是因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差异,扬已之长,因学生年龄特点,智力发展阶段,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如初中二年级的《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教师选择探究教学法,布置学生上课前预习课文,准备物理实验用具,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展示自己实验成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能力得到了锻炼。高二级的《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一课,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当今世界能源的使用与开发现状,调查了解本地区工业发展、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污染的情况,并通过小组广泛的讨论、分析,形成文本提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整改建议。这种通过对教学过程重视,来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环境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以充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经验及情绪状态为前提,以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接受为前提。教师把精力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法。主体性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法入手。学生主体性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学校多方面的支持,而最有效的支持来自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中发生的,改变以往信息交流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协商争论,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教学关系

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教师的重要的职责,就是给予学生的一种启迪,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努力,力途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不是把问题首先展示给学生,而是把设置问题的场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挖掘。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对新课标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它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的储备。而对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物理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问题场景创设精巧与呈现的恰当,让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去感受物理的奇妙与魅力,启发性关键是对学生灵感的点拔,达到一种顿悟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是出于学科的特点的考量,化学是一门实验探究性的学科,其概念、基本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实验的论证和推理,课堂的开放性是出于化学思想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一种理论的指引,我们学科组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创新,演示实验的改造与创新,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信息技术与资源的使用,学校基本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自身能力的约束,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甚至有时仅仅是一种摆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1)丰富教学内容,开阔知识视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的现状,仍然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一本教案受用终身”的“全教本主义”的教师大有其人。教材仅仅是教学知识的一个框架体系,它的内容靠的是教师从生活体验中积累、收集、剪栽与重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创建问题情景时使用的素材或角度要新颖,能引人入胜,能总揽全课,能顺其自然地突现问题要点,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所有这一切,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实现信息的整合来达到。(2)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感染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课的作用非常突出。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微观世界的分子的运动,或缓慢的反映过程要在短时间里的呈现,或转瞬即逝的现象要在课堂上展示其发展过程,通过媒体,形象生动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甚至分析试题时,对复杂的化学情景,通过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化学的过程的理解,从而解决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对化学产生的畏难情绪。但多媒体对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制作质量,对教师课件的制作能力不高,而一般中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匮乏,质量低下,难以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的现象亟待解决。

11.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因为新的《英语课程改革标准》之精要令人内心折服,之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更注重英语课的人文性,注重英语学科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多读英语。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每个单元的对话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英语,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有些人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课改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是要让课堂热热闹闹,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其实不然,那些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

上一篇: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下一篇:小学毕业典礼稿优秀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