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的公式

2024-10-10

微观经济的公式(11篇)

1.微观经济的公式 篇一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心得与体会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07-3班

朱涛

在大四的第二学期,我们系开了一门新的课程:《西方经济学》。一开始开这门课程的时候,我还觉得我们系是一个工科的系,开这样的一门课对我们来说貌似没有什么用。但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我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课,并且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方经济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大部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如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行业等,所以它是以个量分析为主。

在微观经济学中,通过老师讲解知道,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第一个假设条件是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这种理性人的假设,有时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第二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微观经济学牵涉到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众多专业的概念让我在学习中确实觉得很吃力。可是看同学们在课上都学得那么认真,我觉得我也不应该轻易放弃。再加上郭老师在课上对我们不懂的一些要点也做了详细的讲解,并且可下也经常回答我们提出的种种疑问,所以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学期课程,可是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对课程的专业概念的掌握速度也在显著加快着。

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哪一点最吸引我呢?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的报酬为什么那么高?许多非洲地区为什么如此落后?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等等。。其次可以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尤其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资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参与掌管一个公司,你如何决定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帮助你了解经济世界的微观层面,让你深入到经济发动机的内部仔细观察内部运转。微观经济学是讲的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分析了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和价格弹性的犯下,指导你进行科学的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微观经济学还分析了市场结构中的各种主体的价格行为,厂商的成本决策。价格对市场的资源的配置等等。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可以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经济实践。起码指导自己的思考,启发自己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利于自己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它是很有好处的。从理论的意义看,为你学习市场营销等应用课程打下了一个扎实的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秉承以下要求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微观:

1、应认真研究西方经济学,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决不能简单地照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既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即空谈马克思主义,把经典作家针对当时具体情况作出的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到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又要反对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全盘照搬。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认真的鉴别,在学习和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认清其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服务的本质。

2、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方面,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积累起来的一般理论和经验,作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政策,特别是要摒弃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思想。

3、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有利于是解决很多问题。整个西方经济学其实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一些资本主义的糟粕,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要把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紧密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收获和感想。毕竟时间有限,我们作为大四的毕业生,能够给我们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过,学习这条路肯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且西经这门课确实对我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我也不会放弃对西经的继续学习与了解。在这里,我十分诚恳的感谢教导我们西经的郭老师,谢谢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之间我们不曾涉足的知识之门,为我们将来的道路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微观经济的公式 篇二

一、进口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关系

在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所有路径中, 最主要的一条路径是通过进口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定义, 全要素生产率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即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这一指标经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又称为广义的技术进步, 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 制度创新, 狭义的技术进步,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总体上来看, 进口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促进T F P的增长:

第一条路径是通过进口更好的中间产品, 有效的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这里更好的中间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指更高质量的中间品, 二是指更多种类的中间品。一方面, 当进口国进口到更高质量的中间品时, 技术外溢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 所谓技术外溢效应是指进口国通过对一些进口品的模仿与研究, 开发出这种产品甚至是生产出具有更高质量的类似产品, 从而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 中间品的种类的增加, 更多种类的中间品能够直接增加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因为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 由于进口的中间品的种类增加, 进口国在其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对新的中间品支付额外的费用。所以进口贸易通过减少进口国对中间品的投入提高了最终产品的生产率。

第二条路径是进口国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从而直接促进了T F P的增长。当进口国进口外国产品时, 外国企业自然就会与国内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发生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国内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要想继续生存下去, 就必须学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高的规格和品位来满足客户更为挑剔的要求。显然, 这条路径与第一条路径相比更为直接, 它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意识, 激发本国企业的潜在竞争力, 促进进口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T F P) 的提高。

第三条路径是通过进口贸易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增长。在进口国进口某些先进的技术设备的同时, 其本国的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才能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时占有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由于进口国生产的产品逐步向产品价值链的高端转移, 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够引起生产函数的移动, 这就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 (T F P) 的增长。

二、进口贸易与物价、FDI的关系

1、进口与物价的关系

进口贸易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进口可以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通过进口稳定进口国的物价总水平, 从而保证本国资本的积累, 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上涨, 工资也会随之逐渐上涨。在物价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工资的上涨必然会减少厂商的利润, 从而妨碍积累。而如果进口国通过贸易从国外能够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 就能稳定物价, 阻止工资上涨和利润下降的趋势, 这就能够保证国内的资本积累, 而资本的积累对于一国经济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2、进口与FDI的互动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F D I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已成为学术界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基本原理是F D I能够增加东道国的资本积累, 促进先进技术向东道国的转移和扩散, 同时东道国能通过“干中学”等效应提高本国的生产率。而进口贸易与F D I之间存在所谓的“互动效应”, 这就是进口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 进口贸易会促进F D I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国对于原材料,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进口需求会不断的增长, 由于进口会给厂商增加运输成本, 同时进口商还会面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因此出于减少这些方面成本的考虑, 外商会选择向东道国直接进行海外投资的策略, 从而提高其利润率, 这也就是市场驱动型的FDI。因此, 进口贸易会通过促进FDI的扩大来间接的推动本国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 F D I的流入又会促进本国的进口贸易。如果一家外国子公司是跨行业的生产, 那么它可能会对东道国多种产业的产品产生进口需求。如果有的外商出于利用我国廉价的生产成本的考虑, 从海外进口原料或半成品, 经过加工后再出口销售, 这样就自然会增加本国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

三、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之间的互动效应分析

在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知道进口贸易与F D I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效应, 由此推进经济的螺旋式的增长, 同样, 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互动效应。

进口贸易会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出口贸易的增加: (1) 进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市场上外汇需求随之不断增加, 从而有助于缓解本币升值的压力, 而我们知道本币的升值会降低本国出口竞争力, 从而不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的。 (2) 在出口产品的生产生产过程中, 需要很多高质量的中间产品, 包括精密的仪器和原材料等, 而进口贸易是获取这些高质量的中间产品的最快速有效的途径之一, 这些高质量的中间产品的进口有助于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推动出口贸易的增长。 (3) 由于一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对同种产品会产生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 进口能满足一部分国内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潜在需求, 也能逐步改变本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形成新的生产领域。

在进口促进出口增加的同时, 出口也同样会推动进口的扩大。这是因为: (1) 出口国通过扩大出口贸易提高了外汇储备, 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扩大进口贸易的有利保障。 (2) 出口企业有时为了生产符合国外要求的产品, 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可见, 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同样会推动经济的螺旋式增长。

因此, 从理论角度来看, 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是存在的, 并且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也很丰富, 本文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探讨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 对进口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 (2006) :《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焦俊会、任桂仙 (2002) :《进口对G D P及其增长的贡献分析》, 《2001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 中国统计出版社。

[3]、张亚斌等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11:63-65

[4]、张远鹏 (2005) :进口贸易与美国经济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05.5:30-34

[5]、刘起运 (2002) :《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1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 中国统计出版社。

3.报业运作模式的微观经济分析 篇三

学术界普遍认为,报纸同时具有商品和宣传品的二重性质。所不同的是,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报业经济的研究不能忽视报纸的宣传品属性,报业经济运行的许多规律都会受到报纸宣传品属性的影响。但是,对报业(尤其是都市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则应是报纸的商品属性,正是报纸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报业运行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本文着重从经济的角度对报业运作模式进行探讨。

一、以新闻性信息为基础的公共品研究及报纸的运作模式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报纸(即新闻纸——刊登新闻之纸)来说,它所刊登的主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新闻。一般读者买报,主要目的是为了获知新闻。

现代经济学认为,有一类物品或劳务(或称使用价值),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性质和物理性质,是不能作为完全竞争的商品来生产或消费的。这就是公共物品或服务。它有三个基本判断条件,其一,产品在消费中的外部影响大小;其二,消费中争夺性大小;其三,消费中竞争性强弱。一般认为,其消费的外部影响较大的物品(或劳务),至少是准公共物品(或服务);而一种物品,只要满足消费中无竞争性和无排除的可能性两项条件之中的任何一个,都可判定为公共物品。

由于新闻对于其消费者的判断和选择有极为重大的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而且其消费者极为广泛(与社会公众群体重合),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决策活动以及决策的实施过程。因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决策信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也就是说该种使用价值在消费中具有重大的外部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具有“社会必要信息”的性质。对于其消费者——社会公众而言,应该是没有排除性的。这是因为在新闻消费中的任何排除性条件,都会阻碍新闻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而与社会的最大利益相悖。

而且,新闻作为信息的一种,与信息一样具有可共享性,即非竞争性。换句话说,就是一条新闻在被某甲获知的同时,也可以被某乙获知,而某甲的获知,并不会丝毫影响到某乙的获知。这些特性,加上由于政治与社会的原因必须限制乃至消除其消费上的排除性,一般地应该定义为公共物品(或服务)。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物品或劳务是应该由社会管理机构直接组织生产,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关于新闻这种使用价值的这一性质,无论是在西方现代传播学的“守望”论和“沟通社会”论中,还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耳目喉舌”论中,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因为无论“守望”、“沟通社会”,还是充当“耳目喉舌”,都是社会性极强的功能,都是直接为社会整体提供的使用价值,而且由于该种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外部影响”,因此,原则上,它应该是由社会(实际上是它的管理者和代表)直接生产的使用价值,一种公共物品或劳务。

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报业提供的新闻固然是一种公共物品,而非纯粹的商品,在当代已无法以分割出售方式完成其价值补偿。但报业在新闻及其他信息传播中形成的传播能力和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却是一种奇货可居的商品,它可以转化为广告服务,由报业出售给广告主。

从经济性质上,广告服务在它特定的消费群体——广告主中,是一种“外部影响”比较小的使用价值。广告主甲购买和消费某一媒介的广告服务,对于广告主乙的影响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广告服务这种使用价值本身在消费中具有争夺性。某媒体在特定时间的特定广告版面和广告时段,都只能提供给某一特定客户。而且这些广告版面和时段均可以分割出售,不具有共享性。由于广告服务这种使用价值的形成本身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要取得补偿,必须向广告客户收取相当的费用,再考虑新闻及其他信息的传播在形成媒体的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过程中的使用,以及这一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资源,未能在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交换关系中得到完全补偿等因素,实际上凝结在广告服务中的劳动价值量是比较大的。因而,广告服务的价格必然是具有相当的排除性,也就是说,广告服务是一种使用者必须付出使其提供者满意的价格才能获得的使用价值,是不折不扣的非公共物品,是完全的商品。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报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运作模式。这就是报业实际上是把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免费或半免费地向社会大众提供,报业在此过程中获得和发展的传播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则以广告服务形式转化为商品,出售给广告主。广告服务被认为是经济学意义上报业的最终产品,现代报业只有通过广告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其劳动价值和资本增值。

这种报业经济运作模式发生作用的主要结果之一是,它导致了报纸售价相对低廉,降低了由社会成员个人直接负担的社会信息传播费用,建立了这种费用的转移支付机制,从而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拥有了平等参与社会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的实际权利,符合社会整体目标和整体利益。

这一运作模式发生作用的主要结果之二是,它使报业的发展受到广告活动规律的极大影响。由于报纸实际上的最终产品是广告服务,因此,影响和制约报业经营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就是广告市场上广告客户(厂商)的市场营销需要和支付能力。在这二者之中,前者总是更活跃,更积极,更主动,从而对后者有导向作用,而后者总是相对稳定的。在当代,广告客户的市场营销活动有很强的地域性,通常总是在其较大的市场或潜在的市场所在地展开。因此城市特别是作为全国或区域经济中心的大都市,往往存在更广大、更活跃的广告市场,从而导致这些地方报业经济的繁荣。我国近年来广告收入列前几位的报纸集中于京、沪、穗、深等地,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而在这些地方的诸多报纸之中,往往是发行区域相对集中,读者对象与广告客户目标对象重合率高的报纸更受广告客户欢迎。因此,出现了都市贴近市民生活,从而普通市民阅读率高的报纸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形,出现了在广告收入上,大都市里全国性报纸不如地方性报纸,省报不如省会市报,日报不如晚报的状况。由于都市报纸广告收入多而采、编、发行费用却较全国性报纸低,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很容易导致报业的都市化,使报纸成为都市人办、都市人买、都市人看的都市报。虽然在西方国家历史上,正是其人口的都市化造成了报纸产业化的条件和前提,但在我们的国情之中,在我们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中,报纸产业化运作造成的报纸自身过分的都市化,却有可能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无法平等参与社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过程,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基于信息资源与注意力资源交换的商品性研究

(一)资源的定义与资源分类

对于“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而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这个说法很通俗,但它能够概括“资源”概念的实质性含义)。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才把信息也作为资源来看待,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个体的肢体协调运动)都离不开信息的引导和调控。人力资源是人类活动的根本性资源,因为没有“人力”的驱动和参与,就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活动”。人力资源包括体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而智力资源又包括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等。因此,从资源的广义含义上来看,信息、时间、智力等都是资源。

资源配置应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有形资源的配置,如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是对无形资源的配置,如对时间、注意力、智力等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人们对可以节约、贮存的有形资源(如物资、能源等)的配置很重视,而往往忽视了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对无法节约、贮存的无形资源(时间、智力、注意力等)的合理配置。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爆炸”是人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怎样处理这两种相关资源——信息和注意力的关系?怎样合理配置注意力资源?这对于人们的思维、决策、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资源与注意力资源

对于信息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使用它们,还需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组织,需要明智地控制它们的分配。就材料、能源和信息三种资源而论,我们应注意到它们之间的显著不同之处。材料和能源的危机表现为供应匮乏或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匮乏”或“短缺”问题。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危机则完全不同,它不是匮乏的问题,而是数量过剩的问题,即“信息爆炸”带来的问题。对于“信息危机”,人们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应付“过剩”局面?这个问题更为困难,因为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如此之多,针对一种具体情况,人们应怎样从汪洋大海似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面对丰富的信息,人们怎样合理有效地分配和运用自己的注意力?这将是人们面临的新问题。

把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代替其他资源,或者把它与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相提并论。作为一种资源的注意力,它的作用和地位当然不能同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些资源相比,但作为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它和物质、能量、信息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但是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

由上分析,在报业经营模式中,报纸通过给消费者提供信息资源来与读者交换其注意力资源及部分货币资源(货币),并在此基础上,将交换来的读者注意力资源再与广告客户的物质资源(广告费用)进行交换。其直观图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报纸加工生产出的信息资源是其经营管理的出发点。面对如今信息供过于求的状况,如何提高信息质量、信息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报纸质量的核心要素。

在图的左半边,即是报纸的发行市场,而图右半边对应的是报纸的广告市场。这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如果稍加留意和琢磨,我们便不难发现:发行市场中报纸的信息资源是整个报业经营的核心要素,尤其在现今多个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下,用于争夺读者注意力资源的根本在于各媒体提供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实用性。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可以换取更高的读者满意度,这不仅可能获取更多的读者物质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捕获更多和高质的读者注意力资源。有了更多和更高质的注意力资源,才能通过提高广告客户满意度,完成广告收入的二次售卖。其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4.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四

本学期,我学习了西方经济学,重点学习了微观经济学部分,所以此次课程论文以总结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运用其某些理论作案例分析。案例为火车快餐的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找到火车快餐价格如此之高的原因。

·关键词:需求;供给;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

一、微观经济学小结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以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本解决

一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二是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有:第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时既要考虑其目标也要考虑其效率,因为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第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市场、风俗习惯等。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1)理性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都

充满理性,所追求的经济目标体现着最优化原则。具体地说,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则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但“理性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已的。(2)市场出清。在价格可能自由而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况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消费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平均分析与边际分析;均衡分析。

4.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1)“理性人”假定

该假定太过于苛刻,现实生活中很难保证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理性的,充其量只是“有限理性”,甚至还有大量的“非理性人”存在,也不排除有大量的“利他”行为的存在。

(2)“机会成本”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引入“机会成本”这一重要概念,采用“机会成本”分析,能够促使各种要素用于最优途径,然而当前的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厂商的成本理论时用,却不是用“机会成本”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在其理论与其目标上产生重大分歧。

(3)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虽然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和法国经济学家德布鲁利用集合论和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将其存在性加以证明,但其证明是在及其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公理化证明的,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假定条件,从而使一般均衡理论的证明丧失其经济学的本来目的: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反而被作为对“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攻击工具,使得经济学的科学性备受质疑。帕累托最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甚至于经济学家们对帕累托最优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分歧和质疑。

5.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1)福利经济理论

主要有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理论、公平与福利交替学说等。

(2)非均衡理论

经济学家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经济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

家经济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济多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从而将经济学的研究从均衡理论向非均衡理论,对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有重要作用,也对均衡理论提重要质疑和补充发展。

(3)产权制度理论

产权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和货物的交换,而是一组权利的交换,交易品的价格或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易中所转手的产权的多寡或产权的强度;商品的价格只不过是基于产权制度调节社会利益的分配,产权制度是市场价格机制的基础。这是对当前市场价格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

学习小结:

通过本学期的认真学习,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体系的认识,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抹杀当前微观经济学存在的意义和学习它的必要性,应该能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其理论的动力,以便更好地运用它来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未来的发展。

二.案例分析

火车快餐价格与供需关系问题的分析

1.背景

火车是我们外出上学、商务、旅游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了不同的票价和不同档次的服务,如软卧、硬卧、硬座等。因此,火车一直都是运输旅客最多的交通工具。火车有许多优点,如票价合理,运输速度较快,安全系数较高,运输量大;但火车也有明显的缺点,如节假日车厢十分拥挤,卫生状况不好等。其中火车快餐价高也是旅客遇到的一个难题,从而使得许多旅客会自行带食物上车,增加了旅客的负担。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与供给原理来解释火车快餐价如此之高的原因。

2.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作为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购买的欲望;第二,有购买的能力。而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中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作为供给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有出售愿望,第二,有供给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在火车还是其他地方,人们总是离不开吃饭的,因此旅客对火车快餐有一种天然的需求,而且在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是于乘坐火车旅客的人数成正比的。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在我们国家,火车是由政府控制的,分配额疏散旅客是它的公共服务性质,但火车服务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商品属性。提供快餐有利可图,因此基本上所有长途运行的火车都提供快餐。从火车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火车运营商也不得不如此考虑,特别是一趟就运行数天的列车。火车上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我们进一步分析火车快餐为什么价格如此之高。

根据需求的定义以及我们自然的认识,商品价格越低,人们的需求量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把需求函数近似的看做向右下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便可以总结出需求法则来,也就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但需求法则有一定的限定性,它指针对一般商品而言。同理,我们可以归纳出供给函数是一条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供给法则来,也就是供给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法则同样只针对一般商品。火车提供快餐只是火车的次营业务,因此火车运行商不可能把精力都投放到快餐的供给上来,而且火车车厢容量有限,这样火车快餐供给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火车乘客的数量较大,他们对快餐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火车快餐的供给量。这样在市场价格情况下,就造成了火车快餐的供不应求。在这里,我们引入西方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两种分析理论,既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所谓经济均衡就是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不变。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可以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按照需求法则,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而以供给法则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分析火车快餐定价问题,我们可以静态均衡分析法。根据上述有关均衡的定义,在一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上,作为促使价格降低的需求一方尽可能地压低价格。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减少。相反,供给一方则尽可能的抬高价格,价格太低会减少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因此,供求力量相抵时,市场价格倾向于保持不变,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达到均衡的点称为均衡点,达到均衡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所对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如果高于均衡价格,由此时决定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减少,这就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有些生产者的产品就会卖不掉,因此在高于均衡点的价格下,这些商品生产者不能实现他们的生产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商品生产者就会降价出售,从而导致整个市场上的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随着的需求量增加,而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但是,只要新的市场价格仍使得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逐渐降低,直到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为止。同样如果低于均衡价格,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直到实现均衡。总之,一种商品在市场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竞争机制的调节,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从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所谓供求弹性,就是反映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于某些变量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或者敏感程度。,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变量为价格、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需求弹性我们这里只从需求的价格弹性角度分析。也就是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 的反应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可以分为五种情况:1.需求量不受价格影响的完全无弹性。2.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无限的完全有弹性。3需求量随价格同比例变动的单一弹性。4.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富有弹性和5与此相反的缺乏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是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得重要程度等。而供给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供给量变动那个对它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因为火车快餐只是火车提供旅行服务的附属服务,我们可以将其理想模型化,近似看做火车供给量恒定,因此我们不必从供给弹性的角度分析。

在上面我们谈到,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如果火车快餐保持原价的话,就会出现争抢的局面,而且不利于火车运营商获取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火车运营商一方面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为了火车平安稳定的运行,他都要将价格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快餐是人们的一种日常消费品,它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但是在供不应求的火车上,它便变成了富有弹性的稀有品,因此,价格的变动将会极大的影响乘客对快餐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慢慢提高,从收入低的旅客们开始慢慢地减少对火车快餐的需求。火车快餐价格提的越高,人们的需求量越小,直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这样就造成了火车上快餐的价格远远的高于市场上快餐的价格。而选择消费火车快餐的群体一般是那些收入较高或中等收入的群体。下面一个实例可以作为证明。今年春天,南方大部分地区闹雪灾,很多火车被困在半路上,尤其是京广线的。在被困在半路上的火车上,曾经发生过一包方便面曾卖到80元的高价。物以稀为贵,供给少,需求量大,价格自然贵。但是人们在火车上并不是仅仅吃快餐,当然在事实上,人们还有其它的选择。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因为:影响需求的因素除价格外还包括第一,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相关的是指实用价值密切关联的商品,一是替代品,火车快餐的替代品可以是方便面,面包,八宝粥等;另一种是相关品,如火车提供的盒饭一般要配上一双筷子。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负相关。第二,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感兴趣,则他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或者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消费者收入越大,对于商品市场的需求也越大。此外需求还与消费者对将来价格的预期以及人口规模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火车上吃还有其它选择,如吃方便面,面包等等,因此这些都将会减少乘客对快餐的需求,同样在火车上的这些食品价格依然高的离谱,人们自然会选择在上火车之前携带这些食品。乘客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少了,价格便开始降,直到达到供求均衡。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在火车将要进终点站前,火车上的快餐、水果等等都会选择降价出售,这也是受供求理论的影响。乘客需求少了,火车食品此时供大于求,他们也自然而然的选择降价处理。

这里只是从供求理论方面分析火车快餐高价格,事实上,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火车是一个垄断部门,大量提供快餐会消耗过多的人力及运输成本,那么在相同利润下,他们会选择保持定量的供给,提高价格的方法来保持供求均衡。

火车快餐的高价位也造成了快餐只是大部分高收入群体的快餐,而大量选择坐火车的农民工、学生因为快餐的高价而望而却步,如何在火车上解决食的问题呢? 我的建议是:

1.火车相关部门增加对快餐的供给,进而适度降低价格,使普通老百姓都消

费的起。

2.多携带吃的便利食品,像方便面,面包,牛奶,八宝粥等。

5.微观经济的公式 篇五

在经济学刚从******学分离出来之始,并没有关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隔,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亚当斯密与李嘉图在关于古典经济学的早期论述中,对经济学做了一个大致的论述,提出了一些经济学的经典观点。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经济学引入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将经济学分析的重点聚焦在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点上,从而开始出现所谓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成为了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但这种经济学观点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整个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而仅有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简单宏观经济模型。

微观经济学的经典假设“理性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做出任何利己的行为都能够促使经济的发展,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经济自由的运行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但1929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在美国蔓延,而是波及了整个发达主义国家,满目的萧条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然而政府依旧奉行自由主义,依旧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奉为能够解救危机的良药。在资本主义存亡之秋,罗斯福的出现积极推行政府干预措施,而为了给罗斯福的政策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而这本书就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开端,也成为了宏观经济学建立的奠基。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式,从整个经济总量出发,而发展成为了一种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建立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然而这种经济现象在利用凯恩斯主义的情况下并不能够缓解,反而引起了其他的危机。因此,反凯恩斯潮流开始泛滥,并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流派,分别为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强调利用理性预期来调整宏观经济学,并积极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

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解释自身的经济理论中,凸显出了一个矛盾。对于微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之中,有多数人的经济行为形成的宏观经济主体却并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性的单个行为主体在成为总体之后就并不理性了。这个矛盾反映在了凯恩斯的整个理论当中,但凯恩斯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和研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针对这个矛盾发难凯恩斯主义,他们认为宏观经济学所谓的总量分析只是基于对所有经济行为个体的总和分析,是需要符合单个经济行为个体的特性,因此需要拥有微观基础。之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者们采用微观假设来构建宏观行为模式,将宏观经济现象赋予了微观基础,沟通这两者之间的就是理性预期。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微观主体的行为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微观主体通过预期调整来规避宏观经济政策的利益损害,从而提高改变自身的行为机制。而这种依据理性预期进行行为调整的方式会根据预期形成方式的不同,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同的影响,也会对政策效果造成相当的影响。通过理性预期的加入,就将微观主体与宏观变量之间搭建了桥梁,也构建了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宏观经济学加入了微观基础。

三、对宏微观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由于凯恩斯主义在解释和解决“滞胀”的经济问题上表现乏力,一批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积极为凯恩斯主体寻求出路,由此新凯恩斯主义涌现。新凯恩斯主义在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基础(市场非出清、有效需求不足和宏观经济有效)上,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和想法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观点,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缺陷出发,通过构建复杂的模型理论,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之处。也正是新凯恩斯学派学者的努力,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的新的方向,推动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的发展。在重塑凯恩斯主义上,新凯恩斯学者主要是从工资和价格刚性的`主题上寻求突破,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合同的存在解释劳动力工资价格黏性,在产品市场上利用“菜单成本”和“调价不确定性”来解释产品价格的黏性等。在凯恩斯经典主题上寻求突破,使得凯恩斯主义得到发展,现代经济学也因此获得新的研究领域与观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需要指导实践的学科,需要拥有能够对现实客观经济现象解释能力,如果无法解释则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经济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的假设和研究变量做出调整,从而使得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学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理论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正如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发生的经济问题而做出的理论研究,任何经济学理论都不能够束之高阁,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才具有指导作用。

6.微观经济学 学习心得 篇六

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如

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行业等,所以它是以个量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通过老师讲解知道,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第一个假设条件是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这种理性人的假设,有时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第二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

微观经济学牵涉到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

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众多专业的概念供我来学习。比如:需求交叉

价格弹性——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

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洛伦茨曲线——用纵轴表示社会财富百分比,横轴上将所有人口按照从低收入到高收入从左向右排列,将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社会财富的百分比积累起来,相应的点连成的曲线。

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可言呢?按曼昆的观点,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的报酬为什么那么高?许多非洲地区为什么如此落后?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等等。。其次可以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尤其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资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参与掌管一个公司,你如何决定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帮助你了解经济世界的微观层面,让你深入到经济发动机的内部仔细观察内部运转。微观经济学是讲的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分析了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和价格弹性的犯下,指导你进行科学的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微观经济学还分析了市场结构中的各种主体的价格行为,厂商的成本决策。价格对市场的资源的配置等等。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可以用它来知道自己的经济实践。起码指导自己的思考,启发自己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

而做出利于自己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它是很有好处的。从理论的意义看,为你学习市场营销等应用课程打下了一个扎实的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该秉承一下要求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微观

1、应认真研究西方经济学,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决不能简单地照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既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即空谈马克思主义,把经典作家针对当时具体情况作出的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到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又要反对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全盘照搬。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认真的鉴别,在学习和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认清其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服务的本质。

2、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方面,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积累起来的一般理论和经验,作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政策,特别是要摒弃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思想。

3、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有利于是解决很多问题。整个西方经济学其实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一些资本主义的糟粕,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要把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紧密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微观经济的公式 篇七

一、企业并购的战略动因

战略并购是并购双方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适度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以实现新增价值, 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 抑或说战略并购是企业从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而开展的并购活动。据此定义可知, 企业的战略并购包含下列内容:

(一) 增强市场力量

战略并购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影响企业市场力量的增强:1.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 优化行业结构。当行业竞争对手数量较多且力量相当时, 行业内部的企业仅能维持较低水平的利润, 但并购可使行业相对集中, 即当一家或多家企业控制行业时, 可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 从而使行业内企业均能实现较高的利润率。2.缓解行业整体生产能力扩大速度与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规模经济下, 企业只有增加生产能力, 才能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 但企业对生产能力的扩大总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增加, 从而使供求关系遭到破坏, 具体表现为行业内生产能力过剩。但并购可使行业内企业的相对集中程度更高, 从而既能满足规模经济的发展要求, 又能规避行业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3.降低行业的退出壁垒。多数行业的资产表现出高度的专用性, 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大, 从而导致行业内企业难以退出经营领域, 如此定会增加生产能力过剩的管理难度。但并购活动的开展, 可以调整行业的内部结构, 即淘汰陈旧且低效的生产设备, 降低行业的退出壁垒, 从而实现稳定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目的, 注意规范横向并购活动的管制, 以免出现垄断现象。

(二) 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地位的根基, 是知识、技能、技术的有机综合体, 是以满足企业战略需要及实现战略目标为最终目标, 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筹码, 具有延展性和持久性。据此定义, 多数企业试图采用并购方式来建立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地位。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有两种, 即自我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并购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有互补价值的企业达成战略联盟。两者相比, 后者更具优势, 特别是当企业所需的资源或知识专属于另一企业时, 并购便直接成为获取所需资源或知识的有效途径。另外, 企业并购建立核心竞争力所具备的低成本性是指收购方有时比被收购方更清楚所占资产的实际价值。据此, 可将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并购分为四大类, 即获取核心能力、构筑核心能力、强化核心能力及拓展核心能力。总之, 企业只有建立核心竞争力, 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 而并购是最有效的途径。

(三) 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并购非行业内企业后所开展的多种经营模式, 具有平稳现金流、降低风险的优点。从并购主体的行业关系来讲, 跨行业并购是混合并购的范畴, 且此种并购模式具有以下两种形式:1. 战略性混合并购。此种并购行为允许采用多元化经营来降低风险, 同时也允许企业的发展战略向相关领域转移, 进而推动产生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非相关混合并购。此种并购行为的出发点很多, 例如分散固定资产、降低经营风险、长久占领市场等。此外, 企业亦可通过开辟国际化的经营渠道来实现多样化经营及降低风险, 即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的区位上建立经营网络, 以此来规避可能遭遇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

二、企业并购的微经济动因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此乃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及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研究表明, 企业并购的微经济动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为此, 本章节侧重从以下方面浅析企业并购的微经济动因。

(一) 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所谓规模经济, 是指企业生产与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所实现的成本节约。企业并购的出发点主要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全球化的经济条件下, 规模是衡量企业经济活力的重要参数, 特别是在服务行业或高新技术产业中, 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能力开展某些社会所需且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活动, 从而才能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并购对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 产量增加, 投资减少, 单位成本降低, 理由是并购之后, 并购方企业可对原有资产进行重新安排, 从而实现资产的最佳配置, 并最终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2.原材料的批量采购和产品的批量销售均能实现流动费用的降低。3.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 企业既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又提高了自信度, 因此可实现资金筹集成本的降低。

(二) 创造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企业生产及经营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投资及经营成本降低而实现高利润的经济现象。协同效应下, 产品的单位成本与企业规模及生产能力呈负相关, 详见图1。

如图1 所示, 纵轴P、横轴Q分别表示单位成本、产量;a、b分别表示企业A的产量、平均成本;AC为企业A的平均成本曲线。当企业A并购企业B之后, 企业B的产量从a点增至c点, 而平均成本则由b点降至d点, 从而使企业A的产出增加且成本降低。据此便可判定, 此次并购为企业A创造了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具体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1.经营协同效应, 即指并购双方企业存在企业职能、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互补性时, 双方利用对方优势来实现的规模效应。研究表明, 横向并购可实现批量化的生产和采购, 从而最终实现技术的改进、生产率的提高、技术成本的降低及节约采购费;纵向并购可提高企业产供销的衔接度, 从而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及节约原材料。2. 管理协同效应, 即指企业在并购之后裁并重复的职能部门及辞退多余的工作人员, 以降低办公费用及工资成本, 同时利用已有的营销模式来为市场及客户提供专门化的服务, 以节约营销费用。3.财务协同效应, 包含避税效应、融资优势和由股票预期效应而引起的价格回升。

(三) 降低交易费用

企业并购可节约交易费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知识是企业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所得, 但在外部性或不对称的条件下, 难以实现知识的市场价值, 抑或说企业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及监督成本才可能实现知识的市场价值, 而并购却能使并购双方企业使用到专门的知识, 从而节约交易费用。2.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运用时同样会遭遇外部性问题, 但并购可使商标使用方成为企业的内部成员, 从而消除商标使用方的机会主义动机。3.部分企业的生产需要数量较大的中间产品, 而此类中间产品的市场却存在机会主义、质量难控制及供给不确定等问题, 而并购却能使合作方变为企业的内部机构, 从而有效克服上述问题。4.并购可使并购方企业形成规模较大且职能相互分离的组织, 同时也建立起一套基于管理的内部市场体系。实践表明, 与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相比, 用企业内的行政命令来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更低。

结语

企业并购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经济发展形式, 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也愈演愈烈, 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技术更新、扩大开放及经济体制改革等均与并购息息相关。因此, 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是促成改革开放新格局的要求, 而无论企业并购的动机是战略需要或微观经济, 都逃离不掉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初衷。另外, 无论何种动因, 均不可能在所有案例中被始终如一的证实, 而应对各种微观动机进行综合考虑。总之, 战略与微观经济是企业并购的推动力, 是企业面向世界市场所做的战略性调整和长期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雯, 张胜, 李百兴等.政治关联、企业并购特征与并购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 2013, 16 (2) :64-74.

[2]张立今, 周家华.企业并购整合中的矛盾及其破解[J].学术界, 2013 (08) :168-182.

8.谈跨国并购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跨国并购;微观经济;技术外溢;企业管理

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企业海外投资最为常用的形式之一。当前阶段通过外商投资一方面是发展战略以及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同全球经济接轨,主动参与全球分工的重要手段。跨国并购给我国微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国并购中的技术外溢效应

所谓技术外溢效应指的是借助于非自愿的技术扩散提高当地技术以及生产力水平,可以说是经济外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跨国企业并购投资会带来两方面的技术外溢:一方面是跨国并购中技术联系效应。跨国企业往往拥有信息或者是技术层面的优势,子公司同当地客户或者是供货商发生联系的时候,我国的厂商就可能从子公司获得先进的工序技术或者是市场知识,从而出现溢出效应。联系效应分为前向联系以及后向联系,其中前向联系指的是由我国厂商为跨国企业提供市场营销服务、原材料或者是零部件的再加工服务,后向联系指的是我国厂商为跨国企业提供成品制造生产需要的零部件、原材料以及各种服务。通常情况下,后向联系要比前向联系更容易实现技术扩散以及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当中的技术外溢还包括竞争效应以及示范效应。竞争力量进入容易促进效率以及技术的进步,大型跨国企业对我国的跨国并购带来的竞争效应往往比较强烈。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企业同国际市场处于隔绝的状态。在改革开放之后跨国企业并购带来的竞争效应非常显著。跨国企业拥有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加剧我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打破传统的市场均衡,逼迫国内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进技术水平并且合理利用资源。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日益深入,跨国并购为我国企业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如果可以利用好这一机遇,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的发展步伐。跨国企业在我国并购之后,借助于示范效应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学习机会。

二、跨国并购对本土品牌的影响

品牌资产属于企业最为核心的资产之一,代表企业经济实力以及市场影响力。跨国并购行为在发生之后往往会控制我国企业品牌,从而给跨国企业带来重要的便利条件:第一,跨国企业控制我国本土品牌之后能够减少市场竞争对手,通过减少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第二,跨国企业能够借助于并购我国本土的品牌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跨国企业往往选择我国传统品牌或者是拥有行业优势的相关企业来展开并购。在成功并购之后如果本土品牌拥有市场价值,就进一步推广本土品牌。如果本土品牌缺乏培育价值就退出市场从而由跨国企业自身品牌占据这部分市场份额;第三,跨国企业借助于并购能够迅速进入到我国市场,尤其是跨国企业之前并不熟悉的那些市场。简言之,跨国企业并购我国的本土品牌:一方面能够减少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又能够占据已有市场。我国企业因为缺乏经验在同跨国企业交流合作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引进资金、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需要,但是忽视跨国企业的真正目的。随着国外品牌在我国市场的发展,国内品牌合资过程中的价值不断降低,从而导致我国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的价值以及品牌保护的意义。当前跨国企业在我国并购中品牌问题最为集中的环节是中外合资企业。

跨国企业进入到我国市场的常规流程如下:跨国企业在初期品牌知名度不高,无法有效打开我国市场,因此跨国企业会选择同我国的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其品牌同国内企业品牌共处。之后跨国企业利用政策条件同本土品牌进行市场竞争。跨国企业逐步成功之后,其品牌价值会越来越高,我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则越来越低。在到达一定的临界点之后,跨国企业取得企业控制权,从而进一步控制本土品牌发展,最终导致本土品牌的衰落。在此过程当中,跨国企业可以选择收购合资企业当中的中方股权来获得控股权,也可以用借助于部分并购或者是整体并购取得我国企业的品牌。跨国企业在我国的部分并购或者是整体并购的数量并不多,同时被并购的我国企业统筹规模较小,品牌价值也不够大,所以这一环节的品牌问题往往难以引人注目。

三、跨国并购对本土公司治理的影响

影响企业公司治理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股权结构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分散的问题比较普遍。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而言,企业股权的类型非常复杂。复杂股权结构容易使得公司治理出现问题。跨国企业的边界持续扩大,在公司治理方面往往也会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随着政府的政策松动,通过并购进入我国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不断改变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改变当前国有股份独大的情况,从而给我国企业的治理带来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第一,跨国企业的本土并购能够逐渐改变股票市场分割情况。当前情况下,因为股权遭到人为的分割同时定价也不够统一,国有股份往往缺乏有效直接的控制力,经理层股权的约束无法真正落实。再加上缺乏管理层以及工作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无法对管理层提供长期的激励机制,难以确保股东价值以及管理层权益之间的一致。跨国企业在本土并购之后,能够借助于逐渐实行股票的流通,最终达到股东之间的同股同权,从而理顺价格的发行状况,为构建外部接管市场环境做好相应的准备;第二,跨国企业的本土并购有利于重组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借助于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减持国有股,可以将少数国有股权从竞争性市场当中退出,重建国有经济在产业之间的战略布局。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政策性的企业负担转交给政府,做到政企分开;第三,跨国企业的本土并购能够改变国有股份持有机构的持有方式以及比例。这样一来能够培育不同的投资主体,从而吸引海外投资机构,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的优化,满足股东之间的合理制约,还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来改进国有股权管理水平,把国有股权的管理委托给投资机构,例如海外信托公司;第四,跨国企业的本土并购能够实施先进管理经验,推动管理层以及员工持股制度的建立,实现管理层持股以及经营业绩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流动性;第五,跨国企业的本土并购能够不断改进董事会制度。当前情况下,我国很多企业的大批股东因为所占股权的比例比较低,缺乏参与到企业管理的欲望,只要个别大股东才会主动参与到股东大会中。这些大股东本身往往属于企业董事会的成员,从而導致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之间的会议。跨国企业的本土并购无论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或者是外部治理结构重构都有显著的推动效果。在跨国企业的参与下,有利于我国企业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企业内部治理效率是同企业产权明晰程度以及产权配置效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不过现代企业治理水平的改进,单纯凭借产权激励并不足够,往往还需要借助外部市场竞争制度,例如经理人市场竞争以及资本市场竞争。这样一来才可以有效监督约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行为。跨国企业借助于并购进入到我国之后,无论对进一步明晰我国企业的产权结果还是建立健全外部市场竞争机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无疑能够推动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持续改进与完善。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市场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外资在我国会不断兴起并购的热潮。我国需要做好准备,主动应对跨国并购,同跨国企业之间构建合作关系,将跨国并购给我国经济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最大限度地争取获得溢出效应,从而改进我国微观经济的管理质量以及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14,12(1).

[5]王前超.跨国企业战略性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亚太经济,2015,10(4).

[3]刘文纲,汪林生.跨国并购中的无形资源优势转移分析——以TCL集团和万向集团跨国并购实践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3).

[4]胡定核,王立武.企业收购与兼并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开放时代,2015,10(6).

[5]刘文纲.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6(6).

[6]郭杰,肖善.企业跨国并购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王明胜(1976-),男,贵州绥阳人,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微观经济与应用经济。

9.微观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九

微观经济学分析论文【1】

【摘要】 本文综合微观经济学说与微观经济研究方法,运用需求和供给曲线分析归纳经济单位活动内在客观规律,提出了微观经济进深理论和更为实际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经济单位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无差异曲线 均衡价格 效用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

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

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

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

“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

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

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

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

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

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

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

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

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

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

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

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

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

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

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

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

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

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

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

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10.微观经济的公式 篇十

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市场机制

一、国有林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国有林区是指以138个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国有林业企业.总经营面积3516.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286.5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20.8%,有林地蓄积20.05亿立方米,占全国有林地蓄积的`26.4%.可见,国有林区在国家林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林区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和边生产边建设、甚至先生产后建设的经营思想指导下,使国有林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作 者:包庆丰 陈建成 刘盛芳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省林科院 刊 名:北方经济 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年,卷(期): “”(10) 分类号:F7 关键词: 

11.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微观经济;企业管理;企业发展;中小企业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大中小企业一直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呈现繁荣发展的势头,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影响,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地位、竞争力还是发展势头都是远不能匹及的,然而中小企业又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此外,一个企业的成功经营以及长足发展主要由内部微观经济与外部宏观经济同时作用,因此对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探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

一、概念分析

研究任何问题的前提都是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了解和分析,因而在探讨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的前提是对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概念进行阐述和理解。

(一)微观经济的概述

微观经济是与宏观经济相对的概念,其指的是单个的经济单位所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单个企业、经济单位所做出的经济活动,如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产品的价格等等。与宏观经济相对的,微观经济是在市场与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依靠竞争进行自发的平衡与调整的运行方式;而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是国家的主导,依靠单纯的市场机制是不能实现的,需要政府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进行宏观的调控而完成的。宏观经济稳定的发展是微观经济能够平稳顺利地进行经济活动的充分条件,而微观经济的发展则是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基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我国的微观经济具有国家调节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微观经济的经济基础由国家进行调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分配制度又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经济基础和分配方式上都体现了国家调节的基础;二是我国国家调整的范围大、功能多,调节全面。

(二)企业管理的概述

所谓企业管理,包括了营销管理、商战谋略、财务管理、运营资本管理、发展战略管理、领导能力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是从总体到细节上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等,具体的说具有三层涵义:一是企业的五大基本管理职能,分别是组织、计划、控制、领导、激励;二是利用上述的措施来进行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协调,使得企业各部门都能够和谐发展;三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通过上述的措施促进财力、物力、人力协调发展,集合企业的总体资源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和谐发展,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完善。三层涵义层层相扣、层层递进,共同促进了企业发展的欣欣向荣。

二、微观经济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微观经济在企业管理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直接的客观的经济管理,简单的说,微观经济也就是企业中最为关键的财务管理,其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掌握企业的脉络,为企业的决策者及时提供企业最新、最客观准确的财务及其他相关数据,反映企业运营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并且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规模、利润、负债以及资产最直观的体现。财务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管理经营中,财务部门时刻掌握了企业的活动的命脉,财务状况的变化直接体现企业运行业绩的变化,因此微观经济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发展决策的关键推动力。

三、企业管理中微观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缺乏科学管理模式

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框架组织混乱、缺乏科学管理模式的问题。在管理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不科学、不合理,具体表现有决策不民主、暗箱操作、管理层关系混乱、管理经营缺乏、运营模式不科学、管理制度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个人冒险性大、管理层缺乏专业知识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把握不到位等,尤其是企业内部亲属裙带关系严重,任人唯亲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模式上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财务账上问题不断,假账、伪账等问题屡屡出现。

(二)资源不足

企业微观经济在企业管理中包含了对资源的整合,但现阶段限制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国家扶持的力度较小,甚至受到国家的打击和限制发展,总体来说就是流动资金较少,银行贷款审核过严并且贷款数额小;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制造的产品落后于时代的进步;缺少技术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并且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也没有坚实的管理知识和基础经验,企业的发展缺少专业人才,导致了企业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落后、企业的管理经营混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是自己立于竞争优势位置的关键能力,是企业科学发展和规模壮大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企业很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在过去发展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扩大企业的规模,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盲目买地和扩大生产规模,缺少对科技的重视,缺乏对产品创新以及新产品开发的重视,没有品牌意识,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改善上述现象的途径

上述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除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放宽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程序和要求,发展其他如融资租赁等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行业外,就企业自身而言最为关键的就是自身微观经济的调控,转变、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建立科学企业微观经济管理模式

改变原有的混乱、落后的管理模式,重视企业微观经济的管理,即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科学的微观经济管理模式来推动企业的全面改革以及加快企业管理模式的推行进度。

企业必须优化和整理对企业管理理念的认识、工作流程的操作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新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从思想上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对财务工作人员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技能;其次,财务管理为中心是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围绕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而不是以财务人员为中心。财务管理是有意识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因而在培养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管理能力、生产经营知识的培训,包括金融、证券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培养复合型财务工作者,以此对企业内部微观经济的管理奠定科学运行的人才基础。

(二)加强对微观经济的管理监督

加强对微观经济的监督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推行预算清算的审核,其主要是资金使用之前就对其用途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监督审核。有利于企业加强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情况的估计、分析和考核,将各个环节的资金情况都做出整体的审核和监督,有利于企业资本的掌握;二是加强对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对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能够方便于企业对资本的监督,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统一对自己的调度,全面控制资金从采购物资、存货盘点到产品销售等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控制和管理;三是积极推行内部审核制度。该措施主要是对现金流量的监督和控制。把握住企业的资金就是把握企业的命脉,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有利于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减少企业内部伪账、假账的出现。

(三)控制成本

此外,企业还应该重视对成本的分析,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是控制企业成本的关键,而有效地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是影响企业能否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行业内竞争有利地位的基本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成本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成本压缩,而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成本的分析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系统,有利于企业管理决策者更清晰地掌握企业的成本构架以及盈亏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做出发展趋势的决策,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营利状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地位。

五、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扶持,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微观经济的改革和完善,正视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建立企业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建立合适有效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大对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而能够使得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更好地融合,在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晏敬东,戈小兵,吕利平,等.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J].当代经济,2008,(4).

[2]周建中.也论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J].财经界(学术),2007,(2).

上一篇:2024年度XX镇组织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贫困报告范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