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共10篇)(共10篇)
1.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一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69
英文名称:Field Practice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一、课程说明
1.学分与时间周数
学分为1.时间为1周2.实习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2)在该课程教学的全学年内采集制作病害蜡叶标本30-40种
(2)要求学生对农业生产上重要的病害的病原物能够鉴定出属名和种名,掌握病原物鉴定工具书的使用,病原物鉴定的方法和步骤;鉴定20-25种
(3)掌握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显微计测及显微摄影技术
(4)熟悉病害调查与损失估计的一般方法,学会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5)学会植物病原鉴定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6)学会实习报告的写作
3.实习内容
(1)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2)植物真菌性病害病原物的鉴定
(3)植物病害标样的保湿培养、借助体视镜观察、制片显微观察方法
(4)利用生物显微镜及显微计测、显微描绘及显微摄影技术对植物病原菌进行鉴定
(5)调查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损失估计,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6)学习植物病原鉴定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7)进行相关实验报告的写作
4.实习时间
(1)教学实习为40学时,一周(2)安排在5月中旬
5.实习方式和安排
(1)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5月中旬,以便使学生能够观察到春季主要作物上发生的主要植物病害,实习分为田间病害诊断、病害识别和病害标本采集。
(2)一般在实习开始的前一周由教师外出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地点
(3)学生外出田间时间为2天;田间采集完成后进行室内标本鉴定、显微计测及显微摄影技术等,时间为3天。
(4)学生在实习期间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管理
(5)每班级配备2名教师
6.考核方式
(1)实习报告:要求每人独立完成显微测量报告、显微摄影报告
(2)考核方式:
a.实习考核方式;实习成绩按百分制,鉴定报告占20%;实习操作和病原识别考试占20%;制作标本数量和质量占30%;显微测量报告、显微摄影报告占20%;其它占10%。
b.实习成绩评定:实习独立作为一门课程成绩,实习不及格者须随下一级重新实习,没有补考的机会。
7.实习注意事项
(1)外出采集的安全
(2)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3)保护实习地点的作物不受损害
修订人:孙广宇
审核人:宗兆峰
2008年9月24日
2.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二
1 改进对平时成绩的评价
1.1 增加对学生实验预习的评价,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验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对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从头到尾讲述一遍, 反复强调易出错的环节, 尽量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然后, 学生利用实验室精心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试剂、仪器按照板书一步一步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得出所要验证的结论, 最终完成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实验, 很多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实验过程遇到问题时只能依赖老师, 学生被动地做实验, 难以激发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的评价体系要求学生进实验室前做好预习报告, 课堂上换由学生主讲, 除了讲述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外, 还要求学生讨论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 鼓励学生敢于对实验设计加以改进。通过检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实验步骤的掌握, 以及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的分析,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预习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实验时, 让学生思考如果将实验修改为选取不同的植物材料进行测定, 在实验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植物组织水势高低存在的差异, 当对其水势进行检测时, 配制蔗糖溶液的浓度梯度范围就会有所不同, 完全按照实验书上设计的蔗糖浓度梯度范围可能无法检测出植物组织的水势。在预习时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材料, 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通过查找资料, 了解所要检测的植物材料的含水量特征, 设计所需的蔗糖浓度梯度溶液, 课堂上利用准备好的蔗糖母液配制所需的浓度梯度溶液, 通过发现等渗溶液来计算植物材料的水势。再让学生思考如果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没有等渗浓度的溶液, 如何能确切地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引导学生在相邻的小液流上升和下降两个浓度之间重新配制降低浓度差值的蔗糖溶液进一步进行观察[1], 最终找到小液流悬浮不动的溶液, 计算植物组织的水势。
再如预习用简易测定法进行种子呼吸强度测定时, 思考水柱上升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比较不同种子的呼吸强度时, 如何尽量减少无关因素引起的实验误差, 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通过实验原理分析种子的用量、捆绑的松紧度、种子悬挂的高度等因素对呼吸强度测定的影响[2]。让学生先根据提供的实验装置 (广口瓶体积的大小) 设计预备实验进行最佳实验条件的筛选。如种子用量的选择, 由于实验过程中种子呼吸强度受密闭装置内氧气量的影响, 种子量太少, 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量少, 水柱上升高度不明显, 容易造成检测的误差;如果用量太多, 密闭装置内氧气量有限, 不能满足种子呼吸作用的需要, 以致实验结果不真实。设计预实验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案, 进行不同种子呼吸强度的比较。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预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
1.2 加强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植物生理学实验有一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 操作过程不像定量实验要求那么高, 以往有部分学生会先预测出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严格按规范步骤操作, 随意性较强, 根据预测的结果编造实验数据, 完成实验报告。为了杜绝这一现象,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应加大对实验过程的检查, 在每次实验中, 对于涉及到的实验仪器及设备, 检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否正确使用, 对于一些基本技能的要求, 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从玻璃器皿的洗涤到试剂的配置, 从移液管、滴定管到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光照培养箱、电子天平等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等, 每次实验对学生的操作都进行严格检查和考核, 即使最基本的洋葱表皮的撕取, 都要严格规范。坚决杜绝学生随便拼凑实验数据现象的发生。实验完成后, 要求学生清洗干净自己所用的玻璃仪器, 并把试剂、仪器等摆放整齐, 恢复桌面的整洁状态, 培养《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4期学生认真、科学的研究态度。
1.3 改进对实验报告的评价标准, 培养学生端正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时, 不以实验结果的好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教育学生对待实验应具有科学的态度,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学术行为、遵守学术道德的意识。当前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等问题, 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 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或抄袭剽窃, 有少数人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注重高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遵守学术规范, 尊重实验的原始数据。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实验结果不理想、甚至得出错误的实验结果时, 不能仅仅为了实验得高分, 去抄袭他人, 甚至杜撰实验数据, 而应当对实验过程进行全面分析, 寻找原因[3]。
应把对实验报告的评价重点放在对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上,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教育学生不要因为怕实验失败而缩手缩脚, 应当大胆地去探索, 不要担心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关键是能找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在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时, 侧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当实验中出现问题时, 要学会分析。首先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步骤来完成, 其次要敢于质疑实验设计上是否存在问题。如在用BTB法、红墨水染色法进行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时, 发现2种方法测定出来的活种子的百分率相差较大, 红墨水染色法测出的活种子的比率要低于BTB法, 要试图寻找其具体原因。首先, 应从实验操作上进行检查, 是否存在人为误差, 在用红墨水法进行检测时, 用刀片沿种子胚的中心线将种子纵切为两半时是否有偏差, 选取的一半有没有可能不包含胚, 从而造成活种子的比率降低;在用红墨水进行染色时, 时间把握上是否有误, 有无造成浸泡时间过长, 而使得活种子的胚也被染成红色。其次, 检验实验设计上是否存在不严谨的地方, 因为2种方法选取的是不同的种子, 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差。通过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 再次重复该实验, 避免操作上的误差, 并在实验设计上进行一些改动, 取100粒种子沿种子胚的中心线纵切为两半, 一半用于红墨水染色法检测, 一半用于BTB法检测, 进行发芽率的比较。如果还存在误差, 则证明差异主要是由于2种方法本身的误差所造成。最后, 进行2种方法本身实验误差分析。用红墨水染色法, 只要胚中存在部分死细胞就会被染成红色, 被定义为死种子。用BTB法, 只要胚中存在部分活细胞, 就会出现黄色晕圈, 被定义为活种子。因此用2种方法检测会存在一定的误差。通过实验学生明确了用快速测定法测出的活种子的百分比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发芽率。
2 改进学期结束的考核方式
以往学期结束的实验考核都是从做过的实验中抽取1~2个让学生重新做一遍, 以考查学生能否正确掌握实验原理、熟练使用实验仪器[4]。为进一步考核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从实验设计、原理掌握、操作过程、实验态度、结果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如让学生设计实验鉴定逆境对植物组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既考查学生对叶绿素含量测定的原理、方法的掌握, 又考查学生对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情况, 同时还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逆境条件, 如高温、低温、干旱等来研究逆境对植物组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从种子萌发到幼苗培养, 然后将幼苗进行对照与逆境条件的处理, 最后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完成一系列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 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进一步探讨逆境对植物组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这样的考核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
评定实验成绩时, 平时成绩与学期结束考核各占50%, 平时成绩中预习占30%, 实验操作占30%, 实验报告占40%, 综合后为学生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最后成绩。
3 小结
在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改进评价标准, 培养了学生对待研究的科学态度,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浓厚, 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强, 另外, 学生敢于对试验设计加以改进, 敢于大胆探索, 科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 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中小学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彦, 朱奇.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实验的改进[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43 (1) :153-154.
[2]芮海云, 卢仝, 丁敏, 等.运用简易呼吸测定装置测定植物种子呼吸强度的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2 (6) :52-53.
[3]杨建伟, 杜敏华, 庞发虎.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几个实验方法的改进[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7) :8284-8285.
3.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三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
引言: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像以前一样使用老旧的实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我们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实践中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学到真本领,可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进行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革新
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是革新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它们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在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中,存在着实验项目老旧、实验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植物生理学新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也无法培养出现代化的植物生理学研究人才。所以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要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革新,注重利用新思维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我们就可以利用现在最新的实验设备便携式光合仪和最新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实验,站在时代的前沿上进行研究,追随最新的科学脚步。关于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和植物组织渗透势实验我们就可以采用最新的“压力室”和“蒸汽压式渗透势测定仪”分别来进行实验[1]。
二、进行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的科学管理使用
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是对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其具体的方法,首先要制定出明确的化学试剂管理规章条例,对化学实验的使用者、使用地点、使用时间、使用的化学用量、使用的方法、使用的目的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要有记录备份,同时要告诫学生们对于化学试剂要定量领取、对于没有使用完全的试剂要及时销毁。其次,对于常规化学实验用品要进行严格的按照防潮、防震、避光、防火、防挥发和低温等进行分类保存[2]。再次,对于实验中使用的玻璃器具如:试管、三角瓶、带磨口玻璃塞的容量瓶、带活塞的酸式滴定管等要进行细心地保管,避免其零部件丢失,影响实验的效果。同时,对于实验使用完毕的实验器具要进行认真的清洗、擦干和分類包装。最后,对于许多高精密的仪器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设备的维修[3]。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要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和科技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状态。具体的方法是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包办实验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器具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置、实验方法的运用、实验过程的监督、实验结论的总结等,教师在其中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不要依赖教师去完成实验。在这种自我探求式的教育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己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经历了整个的自我探究式实验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态度、实验观念等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自我探究、自我验证、自我实践,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实际素质。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的过程中采用问题式的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领悟知识,在领悟知识中进行科学实验的探求、在探求实验中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钾离子对气孔运动的影响实验就可以积极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求,让学生们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运用,从而使学生明白这项实验与植物水势、细胞信号传导、气孔运动的生物节律、植物渗透势等都有着紧密的关联[4]。
在进行学生探求式实验中也要注重实验过程的情景式诱导操作和实验结果的研究。比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设置实验的悬念、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动手实验操作阶段,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才学,进行探求,哪怕是错误的探求,也要让学生本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反复的进行试验和结果比对,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寻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法,形成自己实验的风格和方法,最终得出实验的结果。同时,对于实验的结果,学生们也要进行详细的书写,使其富有哲理和逻辑性,为自己的学术论文撰写来打基础。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钱学森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学生在掌握大量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怕困难进行不断的科学实验和在具体的实验中不断的总结实验的方法和经验,就可以在实验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5]。
结论:对于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探索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同时这些探索的结果也为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以顺,黎茵,陈云凤. 植物生理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11,04:2515-2516+2520.
[2]毕晓华,刘琰.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20:169.
[3]斯琴巴特尔.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130-132.
[4]郭志平,夏更寿,杨晓琴,吴巧珍.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丽水学院学报,2008,05:107-110.
[5]陈楚,张云芳. 优化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设计,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94-96.
4.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四
课程编号:131010418s 适用专业:园艺专业 学时数:9 学分数:0.5 执笔者:董华芳
编写日期:2006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园艺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任务是教授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实验技术及基础理论,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玻璃器皿、用具和器械的洗涤和灭菌(1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正确洗涤玻璃器皿、用具,使之达到实验的要求;学会正确使用高压灭菌锅,并对玻璃器皿、用具和器械的进行正确的灭菌。
教学要求:
掌握洗涤实验用具和高压灭菌的正确方法。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洗涤实验用品的步骤和正确使用高压灭菌的方法。
实验二 母液的配制(2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使用1/10000精度的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
学会正确配置贮备液,包括药品的溶解、混药的顺序。教学要求:
掌握贮备液的配置方法。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配置贮备液的正确步骤并说明此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验三 培养基的配制(2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熬制培养基。
学会正确分装培养基及封口培养瓶。
培养基的正确灭菌。教学要求:
通过培养基的正确配置及灭菌,使我们对培养基的成分与性质更加清楚,从而更好的利用它。
实验报告的要求:
(1)写出配置培养基的正确步骤
(2)试比较培养基的灭菌和玻璃器皿的灭菌有什么不同。
实验四 植物茎尖快速繁殖技术(4学时)
内容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快速繁殖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包括外植体的消毒、接种、继代培养及污染原因的分析及控制方法。教学要求:
掌握茎尖剥离技术。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植物快速繁殖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包括外植体的消毒、接种、继代培养及污染原因的分析及控制方法。
三、课程成绩的考核办法
实验成绩是由实验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实验完成情况以及撰写实验报告情况等综合评定。每次实验成绩评定等级依次为:A、B、C、D等。
四、参考教材
5.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五
提高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探索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作为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专业的一门独立开设必修课程,探索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积累更新实物标本、拓宽标本的来源渠道、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增设综合性实验以及模拟科学研究等几个途径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实验课的后效应,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明显效果.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7(4)分类号:Q945.8 S432.1 G642・423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教学效果 探索
6.病理学教学大纲 篇六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3.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 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3.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4.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1.充血和淤血
(1)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基本病变和后果。(2)熟悉充血的概念和类型。(3)熟悉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2.出血
(1)熟悉出血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出血的病变。3.血栓形成
(1)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机制及血栓的类型。(2)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4.栓塞
(1)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和血栓栓塞。
(2)熟悉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其它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5.梗死
(1)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2)熟悉梗死的原因。
第四章
炎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炎症的概念,原因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2、了解炎症的化学介质的种类,产生来源和作用。
3、熟悉急性炎症的分类,结局对全身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炎症概述
(1)掌握炎症的概念和了解炎症原因。(2)掌握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2.急性炎症
(1)掌握血管通透性升高的机制。
(2)掌握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的过程,了解其发生机制。(3)掌握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特点。
(4)熟悉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改变,了解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5)熟悉各种炎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在炎症中出现的意义。
(6)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熟悉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3.慢性炎症
(1)掌握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征。(2)熟悉一般慢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了解炎症的痊愈的过程,了解迁延不愈和蔓延播散的后果。
第五章
肿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肿瘤的形态结构和异型性,肿瘤的分类和命名原则,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的概念,癌与肉瘤的区别。
2、熟悉各种主要类型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特点,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
1.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1)掌握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特点。
(2)熟悉肿瘤的概念,熟悉肿瘤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2.肿瘤的异型性
掌握肿瘤异型性的概念、表现及与分化程度的关系。3.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1)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
(2)熟悉肿瘤生长的生物学,如生长分数、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及肿瘤的异质化及其意义。
(3)了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4.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掌握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6.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了解肿瘤的分类。7.常见肿瘤举例
(1)掌握癌与肉瘤的区别,掌握肉瘤总的病理特征,了解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的病变。
(2)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及原位癌的概念,熟悉癌前病变的常见类型。(3)熟悉常见上皮性肿瘤(乳头状瘤、腺瘤、鳞癌、腺癌)的组织学来源形态特点及好发部位。
8.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1)熟悉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概念、主要类型,了解作用机制。(2)熟悉环境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3)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4)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患如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理变化,其它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熟悉其发病机制。(2)掌握粥样硬化血管的基本病理变化。
(3)掌握心脏、脑和肾脏的相应病变,了解其临床病理联系。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冠心病的类型,发病机制,熟悉各种类型的主要病理改变特点及合并症。
(3)高血压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4)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病动脉、脑、心、肾的病理变化。(6)了解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特点。3.动脉瘤
熟悉动脉瘤的概念,了解动脉瘤的类型,熟悉动脉瘤的并发症。4.风湿病
(1)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2)掌握基本病理变化。
(3)掌握心脏的病理变化,了解关节、动脉、皮肤的病理变化。5.感染性心内膜炎
(1)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本概况。
(2)熟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征,了解其并发症。6.慢性心瓣膜病
(1)熟悉心瓣膜病的病因和类型。
(2)掌握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心脏血液动力学和形态变化。(3)了解心瓣膜病的病理临床联系。7.心肌病
(1)了解原发性心肌病的概念。
(2)熟悉原发性心肌病的类型和主要病理变化。8.心肌炎
熟悉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它类型心肌炎的病变特点。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的病因、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念和包括的疾病,熟悉各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本病变。
3、掌握肺癌的组织发生及常见的肺癌类型,了解早期肺癌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1.呼吸道感染
(1)熟悉大叶性肺炎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病理变化及合并症。
(2)熟悉小叶性肺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掌握病理变化及合并症,掌握大、小叶肺炎区别。
(3)了解病毒性和支原体性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病理变化,了解间质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之间的区别。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病因,熟悉其发病机制。(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类型、病变特点及后果。
(3)掌握肺气肿的概念,了解其病因,发生机理和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4)熟悉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和发病机制。(5)熟悉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和合并症。3.肺间质疾病
了解硅肺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合并症。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熟悉肺心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肺和心脏的病变特点。5.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了解肺癌的病因。
(2)掌握肺癌的组织发生和病理变隐性肺癌的概念。(3)了解扩散途径。6.鼻咽癌
(1)熟悉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及组织学类型。(2)了解扩散和转移途径。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胃肠道癌肿、肝癌)。
2、熟悉胃癌、肝癌的扩散方式。
3、熟悉肝硬化的主要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内容 1.胃肠疾病
(1)了解胃炎的病因和类型。(2)熟悉慢性胃炎的分类。
(3)掌握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
(4)熟悉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掌握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5)了解阑尾炎病变类型和特点。
(6)掌握早期食道癌的概念及中晚期食道癌的主要病变。
(7)掌握早期胃癌的概念及肉眼类型,掌握进展期胃癌的主要病变,掌握良恶性溃疡的鉴别的要点,掌握胃癌的扩散途径。
(8)掌握大肠癌的主要病变。
(9)掌握消化道肿瘤(食道癌、胃癌、大肠癌)的共同病理特点。2.肝胆疾病
(1)熟悉病毒性肝炎病因、传染途径及发病机制,掌握基本病变、分型及其病变特征。
(2)掌握肝硬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3)熟悉门静脉肝硬化的病因和掌握发病机制。(4)掌握门静脉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了解坏死性肝硬化和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6)了解肝癌病因及扩散途径,掌握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常见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基本病理形态。
(二)教学内容 1.淋巴样肿瘤
(1)熟悉恶性淋巴瘤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2)掌握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变化和组织学类型。(3)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4)了解特殊类型淋巴瘤的病变。2.髓样肿瘤
(1)了解白血病的特征和病因。(2)熟悉白血病的分类。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器官和骨髓移植的概况。
(二)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性疾病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类型。2.免疫缺陷病
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熟悉艾滋病病变。3.器官和骨髓移植
了解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病变、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病变。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与肾脏疾病有关的临床综合症的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形态学特点。
2、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及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特点。
(二)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
(1)熟悉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分类及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各类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掌握主要类型肾小球肾炎的免疫荧光和电镜变化。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1)了解肾盂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急性和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了解其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3.肾和膀胱常见肿瘤(1)了解肾肿瘤的分类。
(2)熟悉肾细胞癌的病理特点,了解肾母细胞瘤的病理特点。(3)了解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病理特点。(4)熟悉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病理特点。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慢性宫颈炎的病因及分类。
2、掌握葡萄胎和恶性葡萄胎的定义、病理特点。
3、了解卵巢肿瘤和乳腺癌的病变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子宫颈疾病
(1)熟悉子宫颈炎病变。
(2)熟悉子宫颈疾病癌病理变化,了解扩散途径。2.子宫体疾病
熟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3.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1)熟悉葡萄胎 侵蚀性葡萄胎 绒毛膜癌的病理特点。(2)了解扩散与预后。4.卵巢肿瘤
(1)了解卵巢肿瘤的分类。
(2)了解卵巢肿瘤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5.乳腺疾病
(1)了解组织学类型;掌握浸润性导管癌的大体病理变化特点。(2)了解扩散途径。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的病理变化。
2、了解糖尿病病理改变。
(二)教学内容
1.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胰岛疾病
(1)了解垂体、甲状腺、肾上腺与胰岛疾病的概况。(2)熟悉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特点。(3)熟悉甲状腺肿的类型。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1、2、了解缺氧与脑血管病的种类、原因及病理改变的特征。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联系。
3、了解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病理特点。
(二)教学内容 1.缺氧与脑血管疾病
(1)了解脑梗死的原因和好发部位。(2)了解脑出血的类型和好发部位。2.感染性疾病
(1)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因及传染途径、掌握病理变化,熟悉临床病理联系。
(2)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掌握病理变化,熟悉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脊髓灰质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3.神经系统肿瘤
了解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的概况。
第十五章
传染病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原发性肺结核及继发性肺结核的病理、临床特点与两者之间的异同。
2、了解伤寒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熟悉其发病机制,掌握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3、了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熟悉其发病机制,掌握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内容 1.结核病
(1)熟悉结核病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2)掌握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
(3)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类型及其发展与结局,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的比较。
(4)了解肺外结核的病变特点。2.伤寒(1)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病理改变,熟悉临床病理联及并发症。3.细菌性疾病
(1)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病理改变,熟悉临床病理联系及并发症。4.性传播性疾病
(1)了解性传播疾病的种类。
(2)熟悉艾滋病、尖锐湿疣、淋病和梅毒的病变特征。
第十六章
寄生虫病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阿米巴病及血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
(二)教学内容 1.阿米巴病
(1)了解阿米巴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阿米巴病病理变化特点,熟悉其临床病理联系。(3)了解肠外阿米巴病。2.血吸虫病
(1)了解病因及感染途径。(2)熟悉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3)了解主要器官的病变特点。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第一、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变性、坏死的类型,形态变化及后果。
2、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作用。
3、熟悉细胞、组织适应性反应的常见类型及形态特点。
4、掌握肉眼及镜下观察病理标本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切片:肾小管水肿、肝脂肪变性、肝水样变性、肾梗死、肺出血性梗死、心肌萎缩、心肌肥大、肉芽组织
2、大体标本:肾盂积水、脾梗死、肾梗死、结核干酪样坏死、脂肪肝、干性坏疽(足)、湿性坏疽(子宫)、心脏褐色萎缩、左心室向心性肥大、肉芽组织、肝浊肿、胸膜透明变性、皮肤瘢痕、骨痂
3、放映尸检录像片。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的病理变化与后果。
(二)实验内容:
1、切片: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慢性脾淤血、混合血栓、肾贫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
2、大体标本:慢性肝淤血、慢性脾淤血、静脉内血栓、心室附壁血栓、脾肾贫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脑出血、动静脉内血栓
第四章
炎症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炎症的三种基本病理变化,熟悉炎症性冲血与渗出的过程。
2、掌握各种炎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功能。
3、熟悉各种类型炎症的病变特征。
(二)实验内容
1、切片:纤维素性心包炎、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化脓性脑膜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2、大体标本:化脓性阑尾炎、绒毛心、白喉假膜、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慢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流行性乙脑
3、放映炎症录像片
第五章
肿瘤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肿瘤标本的观察方法。
2、掌握肿瘤的一般形态结构,生长方式及转移途径。
3、掌握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形态特点及区别、癌与肉瘤形态特征及区别。
4、掌握几种常见的肿瘤形态特点。
(二)实习内容:
1、切片:皮肤乳头状瘤、子宫平滑肌瘤、鳞状上皮癌、骨肉瘤、乳腺纤维腺瘤、甲状腺腺瘤、大肠腺癌、乳腺癌
2、大体标本:皮肤乳头状瘤、甲状腺腺瘤、乳腺纤维腺瘤、卵巢囊腺病、结肠多发性息肉、脂肪瘤、子宫平滑肌瘤、血管瘤、软组织肉瘤。骨肉瘤、肠癌、胃癌、黑色素瘤、畸胎瘤、胶质瘤、脑膜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恶性肿瘤的淋巴结及血行转移瘤。
3、放映肿瘤录像片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风湿病的病变特点和风湿性心瓣膜病形态学特点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2、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心肌梗死的形态特点。
3、掌握高血压病各脏器基本病变特点与影响。
4、掌握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后果。
5、了解心肌病、心肌炎常见类型的主要特征。
(二)实习内容
1、切片:风湿性心肌炎、主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肾
2、大体标本: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左心室向心性肥大、细动脉硬化性固缩肾、脑出血、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基底动脉环)、扩张性心肌病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肺心病病变特点。
2、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肺癌的病理类型和矽肺的病变特点。
(二)实习内容
1、切片: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矽肺、肺癌
2、大体标本:肺气肿、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矽肺、支气管扩张症、肺癌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胃肠道癌肿、肝癌)。
2、熟悉胃癌、肝癌的扩散方式。
3、熟悉肝硬化的主要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实习内容
1、切片:慢性胃溃疡、病毒性肝炎、门脉性硬化、胃癌、肝癌
2、大体标本:慢性胃溃疡、门脉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化、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转移性肝癌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及造血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特征(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
2、了解成人常见肾肿瘤的形态特点。
3、了解膀胱肿瘤的形态特点。
4、了解恶性淋巴瘤的形态特点。
(二)实习内容
1、切片: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恶性淋巴瘤、何杰金氏病
2、大体标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癌、肾盂癌、膀胱乳头状瘤、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
第十章
生殖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子宫颈癌、葡萄胎、绒癌、乳癌的一般病变特点。
2、了解尖锐湿疣和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一般形态特点。
(三)实习内容
1、切片:尖锐湿疣、子宫颈癌、葡萄胎、乳癌、绒癌
2、大体标本:阴茎癌、宫颈癌、葡萄胎、绒癌、宫体癌、子宫平滑肌瘤、乳癌、卵巢上皮性肿瘤、畸胎瘤
第十一章
传染病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和掌握结核病的病理形态特点,掌握原发性和继法性肺结核的形态特点和发展过程。
2、熟悉流脑与乙脑的病理形态特点。
3、熟悉伤寒、菌痢、肝炎等消化系统传染病的病理变化。
(二)实习内容
1、切片:肺结核、淋巴结结核、肠伤寒、流脑、乙脑、脊髓灰质炎(示教)
7.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七
1 微课及其相关概念
微课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微讲座、微课程和微课教学三种类型。2013 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大赛对微课的定位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教学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用微课形式教学,另一种是用微课资源教学。用微课资源教学可以理解为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播放和演示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其他微型课件,来辅助讲解与阐释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广受欢迎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就是一种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混合学习,颠覆了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先教后学”“在教室教,回家自学”的教学流程和模式,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1]。
尽管类似微课的理念、形式和实践早已有,但只有在当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与开发、网络技术环境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渗透,微课才有可能演变成一种可普遍推广的教学行为。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灌输式、教条化的学习方式,也很难平心静气地进行有规划的系统学习。微课作为微时代的教学产物,在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
2 微课与植物生理学实验的结合探讨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的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2]。植物生理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改革,例如将一些经典实验做成视频供学生观看学习,设计开放实验课程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往往事先安排好具体的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实验室提前准备好实验需要的仪器和试剂等; 学生上课时按照实验指导进行“照方抓药”,有时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往往在实验结束之后就忘记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4]。而微课的普遍推广,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而来解决这些问题。
2. 1 实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实验安全教育是本科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由于在实验室中化学试剂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危险因素的存在,要求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正式开展实验之前,必须进行实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制作成微课视频资源,在微课视频中可以包括一般实验安全常识和专项的生物安全知识两个方面。一般实验安全常识包括防火常识、防爆常识及防电安全常识等; 专项的生物安全知识包括化学试剂的存储及使用安全、剧毒试剂的使用安全及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等,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安全知识。在微课资源中除视频之外,还要包括安全知识考题。学生提前观看视频学习,并且进行在线答题,只有达到一定分数,即完全掌握实验安全知识,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真正的实验。
2. 2 大型仪器设备操作方法培训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及学校加大实验教学资金投入,将一系列大型仪器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例如在植物激素的提取及纯化实验中需要用到的高速冷冻离心机; 在植物激素的酶联免疫测定实验中用到的酶联免疫检测仪; 在液相色谱法测定生长素含量实验中用到的高效液相色谱,还有荧光定量PCR仪、冷冻干燥机等大型设备。在使用这些大型仪器之前,如不经过系统培训,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操作错误等现象,从而导致大型仪器的损坏。若只是教师在课上讲解,印象并不深刻,容易遗忘。如果将每个大型仪器的操作以微课的形式讲解,学生在上课之前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学习大型仪器的操作方法,同时以虚拟软件为平台进行模拟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使用者操作不当造成仪器损坏,可充分发挥仪器的使用效率。
2. 3 特殊实验演示
除了经典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外,还有一些实验课程,由于成本昂贵或所需试剂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不能够在本科实验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实验课程可以由老师操作,制作成微课视频。例如在植物逆境生理中植物细胞过氧化氢的测定有多种方法,实验指导常见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而利用荧光探针的激光共聚焦检测技术是一种能够实时比较细胞和局部组织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新方法,由于荧光探针和仪器比较昂贵,不适于广泛应用在本科生实验中。虽然学生不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但是通过微课的学习可以充分地了解实验相关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
3 总结
以微课的方式开展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更具针对性、互动性的自助式学习服务,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 以教师教为主导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变成以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通过构建微课教学资源平台,以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1]。相信如果运用好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一定会使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2014[EB/OL].(2014-01-10)[2014-11-05].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fm_1.html.
[2]王文平,李奕松,姬谦龙,等.《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4):88-90.
[3]于晶,苍晶,张达,等.如何把握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及科研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3(5):112.
8.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八
1.适应性改变
(1)萎缩的概念
(2)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
2.损伤
(1)脂肪沉积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2)玻璃样变性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3)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3.修复
(1)再生的概念
(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3)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
(1)概念和类型
(2)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2.血栓形成
(1)概念
(2)血栓形成的条件
(3)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
(1)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2)栓子的运行途径
(3)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4.梗死
(1)概念
(2)类型和病理变化
三、炎症
1.概述
(1)定义
(2)原因
2.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的概念
(2)渗出的概念、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3)增生的意义
3.组织学类型
(1)渗出性炎症的类型、病变和结局
(2)增生性炎症的类型和病变特点
四、肿瘤
1.概述
(1)概念
(2)组织结构
2.生物学行为
(1)异型性
(2)扩散和转移
(3)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3.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肿瘤的命名原则
(2)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
(3)癌与肉瘤的区别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
(1)血管的病理变化
(2)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2.原发性高血压
(1)血管的病理变化
(2)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3.风湿性心脏病
(1)基本病理变化
(2)心脏的病理变化
六、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
(1)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3)主要并发症-枞苑纹椎牟±肀浠投曰宓挠跋?/p>
2.大叶性肺炎
(1)病理变化
(2)并发症
3.小叶性肺炎
(1)病理变化
(2)并发症
4.肺癌 肉眼和组织学类型
七、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
(1)病理变化
(2)并发症
2.病毒性肝炎
(1)基本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点
3.门脉性肝硬化
(1)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4.原发性肝癌
肉眼和组织学类型
八、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肾炎
(1)各型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2.慢性肾盂肾炎 病理变化
九、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乳腺癌
常见组织学类型及转移途径
2.子宫颈癌
(1)组织学类型
(2)扩散与转移
十、常见传染病
1.结核病
(1)基本病理变化
(2)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和结局
(3)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2.细菌性痢疾
(1)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3.伤寒
(1)肠道病变
(2)临床病理联系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5.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6.血吸虫病
(1)基本病理变化
9.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九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 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II 正文绪论一 教学目的 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三)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 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
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
(三)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二)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四)了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组织的再生潜能。
三
教学内容(一)修复与再生的概念,(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三)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四)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其后果,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二)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三)掌握栓塞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四)掌握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梗死的形态学特征。(五)熟悉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六)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七)了解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三
教学内容(一)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二)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 病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炎症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二)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炎症介质。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二)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三)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四)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肉芽组织的区别。(五)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六)熟悉炎症的结局。(七)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 3
发生机理。(八)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九)了解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三 教学内容(一)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二)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 机理,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来源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三)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 点及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 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五)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第五章 肿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基因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机制。(二)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三)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二)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理变化。(三)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四)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五)掌握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六)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七)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八)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九)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十)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和生物致瘤因素等的致瘤作用;癌基因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 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二)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 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 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四)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4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概念、类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并发症及后果。(三)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 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三)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四)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五)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六)熟悉心肌炎的类型及主要病理变化。(七)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类型。(八)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的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 体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 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三)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 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 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5
(一)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 病理联系。(三)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扩散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三)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三 教学内容(一)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 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四)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三)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肝硬化的类型、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及其转移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三)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四)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五)熟悉消化管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6
三
教学内容(一)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二)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 联系。
(三)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五)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 掌握淋巴样肿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淋巴样肿瘤的概床病理 联系。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念,分类原则、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二)学习各种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三)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四)学习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二)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三)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三 教学内容 7
(一)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 联系和结局。(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二)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三)熟悉慢性宫颈炎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变和蔓延、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 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弥漫型肺毒性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学习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常见肿瘤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区别。(二)了解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学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三)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 传染病 8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二)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三)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六)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预防。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三)熟悉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
三
教学内容
(一)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三)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 局。(四)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五)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六)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重点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4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实验平时成绩15%。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9
10.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篇十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实践教学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包括植物园见习、药材市场见习与野外教学见习三部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野外见习是药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一项技能,是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的延续和深入。通过药材市场见习,熟悉常见生药的性状鉴别要点及一些伪品的鉴别,了解药材的流通过程。通过见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许多实际经验和技能,经过实际的采集解剖观察,复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使课堂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学习药用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习性和环境,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了解某一地区药用植物的分布及蕴藏量极其调查方法,还可以学到野外方向的辨别,提高学生野外生存的能力和学生、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总之,实践教学对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实践教学的方式
1.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在植物园识别常见植物,掌握重点科属特征,在野外植物观察、了解植物标本采集和记录、植物种类的调查的过程;到药材市场见习掌握常见药材的性状鉴别的方法。
2.学生以自学方式进行植物种类识别、检索表使用和见习笔记的整理。
三、实践教学内容
1.植物标本的采集、野外观察记录、标本的制作保存方法。
2.认识实习所在地常见植物约50种,掌握重点科、属、种的鉴别特征(名单另附)。
3.见习作业完成三篇见习小结。植物园见习小结要求,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任选二十个科,写出科的主要特征;药材市场见习任选性状相似的四十种药材,写出性状鉴别的要点;野外教学见习小结要求任选十种认识的植物并编写检索表。
四、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
昆明植物园见习:半天……………………3学时,安排在9月初
药材市场见习: 半天……………………3学时,安排在六月初
野外教学见习: 一天……………………7学时,安排在六月初
合计:13学时
在实践教学具体时间安排视天气而定
五、见习地点
昆明植物园见习地点:昆明市黑龙潭昆明植物所植物园 药材市场见习地点:昆明市菊花村中药材市场 野外教学见习地点:昆明市团结乡小墨雨
附1.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收集植物标本是学习植物分类学以及进行其他方面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要采集和制作好植物标本,需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标本的采集:
1.要收集带有花、果的标本,至少两者必有其一。对矮小的草本植物,可连根挖出;对较高大的草本亦可连根挖出,并把茎干折成N形或去除中间一段茎干(需纪录全草高度);对木本种类应选取带花果而且叶片无虫咬、破损的枝条剪下,其长度在20——30cm较为合适。
采集的标本应拴上标签,给予编号并立即放入采集箱(或塑料袋内),以免花、叶萎蔫。
2.要作好野外记录,记录的内容可按照专门的采集记录本要求逐项填写。其中特别要注意记下生态环境,花、果颜色,以及与标签一致的采集编号。填写记录和编号时以使用铅笔较好,不宜用钢笔,以免日后退色模糊。
3.注意采集安全:对野外遇到的不熟悉的花果根茎等不要随便乱吃乱尝,以防中毒,在茂密的草丛或石缝中采集标本要注意先用树枝拨打一下,以免有隐匿的蛇虫咬伤。
4.要爱护当地植物资源:采集标本要注意控制数量和大小,不要随意攀折和过量采挖。对某一地段比较少见的植物,只宜采集一两份,以免造成该地段这一物种的消失。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采集当地规定受保护的珍贵种类和古树名木标本。不要在风景区内采集标本,以免破坏景区内的自然景观。
(二)标本的压制。
采到的标本应及时压制。压制时,先把标本夹的一面放在桌上(或地上),上面铺上几层吸水用的草纸,然后把标本铺放在纸上,把枝、叶花果平展开,正面向上,并把其中一两个叶片背面反转向上,再用草纸铺盖上,这样层层放置,到一定厚度后就可以多用几层草纸盖上,然后放上另一面标本夹捆紧扎好。
对过大的标本可稍加修剪,带有肥大根、茎的标本或肉质植物可先用开水烫煑数分钟,再放到标本夹中,遇到较大果实、鳞茎之类应在它们四周填上草纸使之平整。
对压起来的标本应注意勤换干纸,在最初三天要至少每天换一次纸,以后可每隔两天换一次,一般在换过6——7次纸后,标本就基本干燥平整了。换下的湿纸要及时晒干(或烘干)以供下次换纸时再次使用。
(三)标本的消毒和装订:
标本压干后,要进行消毒、灭虫,以免日后虫蛀和霉变,消毒时可以将压干的标本放在消毒室或消毒箱内,再放敌敌畏等杀虫剂于大口玻皿内,置入室或箱内,利用熏蒸的方法把虫、卵、菌等杀灭。一般熏蒸三天后就可取出装帧。
装帧是把压好的标本固定到台纸上,固定的方法可用针线缝上,或用小纸条粘贴,近年来亦有用有机粘合剂把标本固定在台纸上的。装订时要摆好标本的位置勿使过于偏于一侧枝叶太多时,可适当剪去一部分。最后在台纸的左上角贴上同一编 号的采集记录以利于日后鉴定和研究,并在台纸的右下角贴上一张鉴定用的标签纸以供鉴定时填写。
附2.实习纪律
1.注意安全,由带队教师负责实习期间学生安全。学生实习期间应自觉服从实习领导小组的活动安排,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学生要自带常用药品、保暖衣服等。
2.未经批准,不得独自离队外出,不准私自游泳。讲究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严禁酗酒;乘车或攀登山崖时不得有冒险举动。
3.遵守当地法规,爱护实习地点财产和资源,不攀折古树名木,不得在风景区内随意采集标本。爱护当地群众的庄稼和林木,不釆摘栽培的花果。注意自身的言行,要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风范。
4.提高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
附3.被子植物常见科
1.双子叶植物纲:
离瓣花亚纲:桑科,马兜铃科,蓼科,苋科,商陆科,石竹科,毛茛科(乌头属,铁线莲属),芍药科,小檗科,防已科,木兰科,罂粟科,十字花科,景天科,虎耳草科,杜仲科,蔷薇科(绣线菊亚科,蔷薇科,梅亚科,梨亚科),豆科,芸香科,楝科,远志科,大戟科(大戟属),冬青科,卫矛科,无患子科,鼠李科,葡萄科,锦葵科,堇菜科,胡颓子科,桃金娘科,五加科,伞形科,山茱萸科。
合瓣花亚纲:杜鹃花科,报春花科,木犀科,龙胆科,夹竹桃科,萝藦科,旋花科,紫草科,马鞭草科,唇形科(鼠尾草属,益母草属),茄科(曼陀罗属,茄属),玄参科,爵床科,茜草科,忍冬科,败酱科,葫芦科,桔梗科(桔梗属,党参属),菊科(管状花亚科,舌状花亚科)。
2.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莎草科,棕榈科,天南星科(天南星属,半夏属),百部科,百合科(百合属,黄精属),石蒜科,薯蓣科,鸢尾科,姜科,兰科。
附4.药材市场需重点观察的药材
植物药:冬虫夏草、茯苓、猪苓、灵芝、绵马贯众、海金沙、狗脊、银杏叶、麻黄、桑白皮、细辛大黄、何首乌、银柴胡、黄连、川乌、白芍、淫羊藿、防己、厚朴、五味子、肉桂、延胡索、板蓝根、青黛、南山楂、、苦杏仁、黄芪、甘草、葛根、黄柏、白鲜皮、乳香、没药、五倍子、沉香、丁香、人参、西洋参、三七、五加皮、香加皮、当归、三
七、川芎、柴胡、丹参、黄芩、地黄、钩藤、金银花、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茵陈、红花、苍术、木香、紫苑、款冬花、南星、半夏、川贝母、浙贝、麦冬、天冬、知母、重楼、山药、、番红花、砂仁、莪术、天麻、石斛。
动物药:地龙、水蛭、珍珠、全蝎、鹿茸、牛黄、海螵蛸、僵蚕、、斑蝥、蟾酥、蛤蟆油、龟甲、蛤蚧、阿胶、麝香、羚羊角。
矿物药:石膏、朱砂、滑石、雄黄。
执笔人:唐丽萍
教研室主任:唐丽萍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
【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推荐阅读:
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书06-17
植物病理学实习心得01-29
植物病理实习心得精选案例08-19
植物生理学考试总结12-13
老年护理学实验大纲文档07-30
实验四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制作12-09
管理学复习大纲12-19
急救护理学大纲03-07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