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一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种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2、认识“字 代 舌
页
弓 秒 炒”7个生字。
3、认读词语,进行词语积累训练。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掌握两种识字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在学习语文学习园地一、二时,已经发现了一些识字方法,小朋友还记得吗?(生交流)今天,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二、我的发现:
1、小黑板出示第一组:取—趣
干—赶
方—仿(1)、同桌互读这三组生字,把不会读的生字注音;(2)、指名读,大家正音;(3)、说说你发现什么了吗?
(4)、小结:给前面的一个字加上偏旁就可以组成一个新字。
2、这儿还有一个字(出示:子),你能用这种方法能造出一个字吗?(1)、同桌讨论;
(2)、交流、相机认识“字”字;
(3)、给“字”字找朋友:生字、字母、写字、汉字。(是板书)(4)指名读、齐读。
3、加一加能组成一个新字,反过来减一减能不能组成一个新字呢? 出示小黑板:袋--
活--
题--
张--
(1)、思考:这些字去掉一部分可以构成一个新字吗?同桌讨论交流。(2)、交流出示:代、舌、页、弓(3)、当小老师领读。
4、这儿还有四组字,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加一加组成一个新字呢?(1)、小黑板出示:禾
火
禾
少
火
丁
火
少
(2)、指名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5、小结:今天你学会了那种新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三、我会认:
1、今天我们认识那些新字?
(1)、小黑板出示:字
代
舌
页
弓
秒
炒(2)、齐读;(3)、活动:找朋友(4)、同桌互读;
(5)、开火车读,如果可以请扩词。四:我会读:
1、出示识字“苹果树”,“苹果”上写着“我会读”中的词语。(1)、自由读,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检查读音。
(3)、请学生上前摘“苹果”,并带领大家读词语。
(4)、谁摘的“苹果”最大情商前面来,大家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前面的两个字一样,后面的两个字一样)。(5)、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整整齐齐、大大方方、平平安安)
2、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反思:
1、开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
如同桌间互读词语,每个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之后,在开火车读词、小老师带读、男女挑战读等多种竞赛活动中,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在读词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很强的主体意识。学生当小老师的过程就是一次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再如,老师鼓励学生照样子说说叠词,说得好就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不仅给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也是一次再积累好词的机会。
2、设置积累的平台,构建运用的阶梯:
在新课程中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改进的第二册教材中,“日积月累”给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如何启发学生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运用好词好句也同样重要。积累不应局限在课本的好词好句,应把它延伸到广阔的课外。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积累,可以从好词着眼,逐步提高到好句的摘录。一方面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具体的指导。
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二
一、导读系统的内容与特点
1.“写在前面”是导读系统的特点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太多概念,但“写在前面”给了学生一种提示。七年级教材的“写在前面”,是用导语直接同学生对话,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写到新学期又开始了是学生承接小学阶段后的又一次开始,表明语文学习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写到语文的学习范围,主要围绕人生、社会、自然进行学习,并提到课文、综合性学习两大重点内容,表明上册的学习学生要着重注意课文和综合性学习。每一个单元选取了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进行典型的案例摘要,从各个领域出发,感受不同价值取向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放大了语文学习的世界。同时,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要注重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要善于积累,要重视一点一滴的语文学习。最后说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是基础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是在学习语文,各学科之间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整体。
这样的写在前面,既总结了初中生之前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很好地向学生介绍了初中语文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语文学习有了较好的把握。
2. 七年级上下册各单元的导读特色
单元导读系统为课程打开了一扇窗。七年级上、下册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七年级上册从人文、学习、自然、人生、未来、科幻角度出发;七年级下册从成长、爱国、为人、艺术、探险、动物角度出发。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学习一个从家庭出发,另一个从国家出发,弘扬了“国家”的主题意识。上册围绕自然界,下册围绕动物界;上、下册第五单元都是关于探秘,一个是科学探索另一个是探索自然。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联系密切,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知识的广泛性、严密性、整体性。单元导读系统是教学的舵手,单元中简简单单的两段文字清晰地表明了单元学习的方向,为教师教学指明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学生的初步学习明确了内容,并确定了单元特色。
3. 课文导读系统
课文导读是每篇课文的引子,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为课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这一部分既是对课文的引入也是对学习课文的要求。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顺”“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2]。该导语既是对课文整体的概括,也表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这样的导语会使人产生联想,散步的当时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矛盾,主人公又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会给人以一探究竟的感觉,所以这样的导语设置具有提示作用,比起直接阅读课文要好得多。
二、插画的内容与特点
插画是教科书中为课文所配的图画,它在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便于记忆。根据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大致可分为书面扉页后插画和课文中的插画。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的插画介绍
七年级上、下册的书前插画主要有人物肖像(作者、主人公)、课文的情节图、风景图、动物图、漫画等。文中插图主要是作者肖像、主人公肖像、情节图、风景图等。插画的安排是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接受程度而设计,对于初中生来说,其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处于形象思维的思考阶段,繁多的语言文字会造成他们阅读困难,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阅读课文中设置一些简单的插图能缓解理解压力,提高学习效果。七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设置都是简单的线条为主,生动活泼,辅助了阅读内容。不仅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缓解文字带来的巨大冲击。
2. 插图与阅读相匹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文的插图不是每篇都有的,哪些课文需要配备插图,插图放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都值得研究。如人物肖像类,编写者为突出作者、关键人物、主人公会配有简单的插图,便于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真切感受和记忆。如冰心的《观舞记》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编者却为课文配有插图。这是一篇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课文,如果只看课文,我们无法想象到舞者有多美,无法感受异国风情的动人,但配有插图,一看便知,学生也会在头脑中有整体的舞者轮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特色,产生共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插图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利,插图对于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来说,是一把利器。又如《看云识天气》扉页安插了关于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图片,这几张图片十分生动形象,胜过了语文课本里的千言万语,清晰明了的插图加上作家的经典叙述,将教师、学生、文本连接成一个整体,减轻了学生的理解压力,也减轻了教师用语言空洞描述的压力。
三、注释的内容与特点
注释或称注解,注释力求简单明了、便于理解。语文课文的注释包括题目注释、生字注释、词语注释、文言文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能够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体现教学要求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且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3]。这就要求注释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效率和效果。注释虽然是语文教科书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语文教科书却因它的存在而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题目注释:如“七年级下册的《社戏》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的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这是关于题目的注释,交代了浙江绍兴的一种地域文化。鲁迅是通过社戏的一系列特色活动,表现出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样的注释会使学生在阅读之前有一个理解,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完善对主题的理解。
生字注释:如“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做“盔”,身上穿的叫做“甲”。“羸弱”瘦弱。“告罄”指财物用完。“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者疼痛非常剧烈。生字词的注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扫清障碍,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有较大作用,同时对这些词汇进行识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优美词汇、专业词汇,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水平。
词语注释:[那些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四眼狗]对戴眼镜人的戏称。这些词语都是阅读课文中特有的词语,有地名、书名,还有许多作者自创的词语,如果不加以注释,学生无法知道它在课文情景中的特殊意思,因此,词语注释增加了语文阅读的趣味性。
文言文注释:[尝]曾经。[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扳]通“攀”,牵,引。文言文注释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等。文言文注释能够使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规律,形成系统完整的基础词汇体系,对于今后学习文言文课文有较大帮助。
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词,注释帮助学生理解个别词汇的含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课文中的陌生词语并不止一个,但我们不能逐个进行注释,如果全部进行注释,势必会加重师生负担,注释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一点一点的积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表达水平。
四、结束语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通过导读、插画、注释三部分来发挥它的作用,成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助读系统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助读系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向;插画增加了阅读的审美性,减轻教师的课堂压力;注释增加了学生词汇的积累。总之,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越来越受到教学编写者的重视。助读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为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参考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助读系统,人教版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9.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3年版七年级上下册[Z].
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生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修订之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大纲作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合作、评价的方式进行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一、生字教学方面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汉字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将字典以及汉语词典常备身边,当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马上拿起字典查阅这一文字的读法、写法和含义等。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检字方式认识生字、积累生字。针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字要全面掌握,如果发现学生生字记忆较为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拼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多的积累生字。
(二)规范数学汉字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书写硬笔楷书,可以向学生推荐质量较高的硬笔书法字帖,让学生对这些书法家的字进行选择并临摹。刚开始写的时候,可以先“描红”,然后再进行“仿影”。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其喜爱书法家的事迹以及书法特点,教会学生如何辨识某一字体的书写者。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汉字书法的练习,帮助学生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二、阅读部分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整体内容。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将文章中的生字解决。此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齐读,使阅读更加流畅。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自主默读,在阅读过程中概括文章大意。这些环节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几点问题,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出问题
教师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并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在课上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学习《化石吟》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问题“造物主的存在”主要指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们相继抢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三)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文体实际特点,结合学生在语文上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风筝》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体思想,并从这一文章中总结人生道理。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对阅读内容进行延展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语文阅读内容,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对语文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延伸到道德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文章写作技巧、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思路、总体思想等等内容。还要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延伸,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告诉学生如何做人,要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等观念。
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对文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延伸,将课本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方面进行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知识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女娲造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知识进行延伸,为学生介绍远古时期的一些知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科学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此外还要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同时能够积极地将自身的不足进行改正,并进行自我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阅读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对阅读技巧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充分带到朗诵当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阅读小组,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每读一篇文章均要记下阅读笔记,并且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对这些阅读笔记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征文活动,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一情境自主作文。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充分了解,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
六、结束语
总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修订后,要本着新课改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无论是文字方面的教学还是阅读方面的教学,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功连.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对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3]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1).
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四
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各小组采用轮读的方式,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A、四人小组一起读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
2、小组派代表朗读《鞋》,同学评议。
3、自由背诵《鞋》。
4、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学习目标
1、能完整地讲述做家务事的经过。
2、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做过家务事吗?(让没做过家务事的学生说说为什么。)
播放录音,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一
A、录音: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妈妈和小明,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明,还要做许多家务事,小明就想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可妈妈说小明还小,不会做。小朋友们,他该怎么办?诠来帮他出出主意?
B、讨论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妈妈为什么不让小明做家务?
怎样才能劝说小明的妈妈,让他做家务呢?
我们能做哪些家务事?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小组内表演。
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妈妈、孩子、同学等角色,表演劝说的过程。说服“妈妈”后,请“妈妈”谈谈,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
C、上台表演。
◆小组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评一评“最佳口才奖”。
看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方法说服“妈妈”。
2、创设情境二
刚刚有几位同学都说做过家务事,那谁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你是怎么做的?
A、说说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B、个别说说做家务事的经过。
C、全班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认为你说得不完整的地方,在同一件家务事上,他们的做法又是怎样做的?
3、创设情境三
通过刚才的交流,教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能干的孩子,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能干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呢?那我们就来一个“小能手”争夺赛吧!分页标题#e#
A、分成几个小队,如苹果队、橘子队等,每队都做不一样的家务(如叠衣服、抹桌子、整理书桌等),全班学生分别到各个小队去做家务(自己想去哪个队就去哪个队)。
B、每个大组挑选一名代表上台争夺“小能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书桌上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
C、在队中进行做家务比赛,做得好的评为“小能手”并奖一朵小红花。(边做家务边放音乐)
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大家有些什么想说的?(学生交流)
刚刚同学都说了这么多,这说明大家是孝敬长辈、爱劳动的好孩子,那我们以后天天都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好吗?
大家一起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老师和同学一起唱)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5.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认识“吵、胖、岁、现、票、交、弓、甘”8个汉字,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能力。
2、辨析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
3、通过想象练习用词语说话,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掌握左上包围结构和右上包围结构汉字的书写笔顺。
5、正确读背四句有关学习的经典名句,大致了解其意思。
6、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童谣《孙悟空打妖怪》,初步了解《西游记》中唐僧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教学重点:“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练习用词语说话,学习四句有关学习的经典名句。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认识“吵、胖、岁、现、票、交、弓、甘”8个汉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辨析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
3、通过想象练习用词语说话,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勾联旧知,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在“识字加油站”和以前的学习中都了解了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师小结:看电视认识汉字、在身体名称中认识汉字、逛街时认识汉字、看食品包装袋认识字。
2、师过渡:认识汉字的方式有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有趣的方法:加法和减法。要想知道这种神奇的方法,就赶紧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学习“加法”识字:
(1)师出示第一组通过“加法”组合成的汉字,指名学生读一读这些“汉字加法算式”。(2)出示汉字“吵、胖、岁、现”,指名学生认读,相机正音:“吵”是翘舌音,“岁”是平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汉字。
(3)鼓励学生为这四个字口头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对汉字的理解。
(4)师小结:通过汉字与汉字的相加,也可以组成新的汉字。组成新汉字的两部分大部分是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
(5)鼓励学生回忆,学过的汉字中有哪些也可以通过“加法”来识记,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姓、李、晴、因、梦„„
2、学习“减法”识字:
(1)生自主学习第二组通过“减法”得到的汉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出示汉字“票、交、弓、甘”,指名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汉字。
(3)鼓励生为汉字口头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对汉字字义的理解。(4)指名学生说说这些汉字是如何通过“减法”得到的。
(5)师小结:利用认识的汉字去掉一部分而形成新的汉字,这种识字方法也很常见。师鼓励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汉字也可以通过“减法”来识记。根据学生的交流师适当板书。
3、巩固识字:师随机出示八张汉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巩固识字成果。
4、师小结:汉字中有很多都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这种方法来学习,希望小朋友们熟练掌握这种学习汉字的方法,以能认识更多的汉字。
三、学习“字词句运用”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过渡:在我们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汉字就像双胞胎一样长得很像,我们把这样的汉字叫做“形近字”。
(2)出示课文中的四组形近字,指名学生认读,发现其读音上的不同。
(3)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形近字的字形,指名学生说说每一组的两个字在字形上的细微差别。
(4)进一步鼓励学生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区别这些形近字,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指导:可以抓住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加以区别。如:“牛”字第四笔出头的“竖”表示的是牛头;“已”表示完成了一部分,所以第三笔竖弯钩半出头;“人”是一个象形字,从字形上看像一个人昂首挺胸,而“入”就像一个人弯腰低头走进房子的样子。(师适当出示相关图片,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5)生自主完成填空练习,并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答案。(6)指名学生汇报自己所填的汉字,师生共同评议订正。
(7)鼓励学生说说在已经学过的汉字中还有哪些形近字,师适当板书。(如:万—方;为—办;乐—东等)
(8)师小结:我们在辨析形近字的时候,不仅要从外表上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别,更要从字形与字义的联系上去区别,这样才能区分得更加彻底。
2、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六个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2)鼓励学生说说读每一个词语的时候,头脑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3)指名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师适当出示相关画面,给予学生直观的欣赏。(4)生自主练习说话,并用上所给的词语。
(5)指名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议,在评议中师给予方法引导:说话时句子表达要完整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6)再次指名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几句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认识汉字的方法,而且还区别了几组汉字双胞胎,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词语变成了有趣的句子,收获可真不少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左上包围结构和右上包围结构汉字的书写笔顺。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四句名句。
3、大致了解名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交流方法,谈话导入
1、师谈话: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讲究笔顺规则,同学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都了解汉字有哪些书写的笔顺规则吗?
2、生交流,师适当小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
3、师过渡:在书写时遵循一定的笔顺规则,可以让汉字书写变得更加美观。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种书写的笔顺规则。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师出示“床、左、居、包”四个汉字,指名学生认读。
2、生自主观察这四个汉字的结构,指名学生交流,师小结:像“床、左、居”这样的汉字是半包围结构,又因为所包围的位置是在左上角,所以叫做“左上包围结构”;像“包”这样的汉字,右上部分被包围住,所以就叫做“右上包围结构”。
3、生自主书写,感受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汉字的书写笔顺。
4、指名学生进行交流,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师总结: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汉字在书写时都是先外后内。
5、师范写讲解:像这种结构的汉字,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部分不宜写得太大,下部分的汉字在书写时适当注意半藏半露。生观察书空。
6、生再次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
7、鼓励学生拓展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汉字,师适当板书:右、友、麻、扁、可、句、司等。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师出示《识字8:三字经》中的两句话: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指名生朗读,并说说这两句话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过渡:小朋友们都知道学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你们知道学习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吗?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在今天的“日积月累”中,我们就来听听古人是怎么介绍学习方法的吧!
3、师范读四句古文,生认真倾听。
4、生自主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5、指名生分句朗读,根据生的朗读情况师相机进行指导,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6、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想想句子的意思,并标明不懂的地方。
7、指名生交流,师适当讲解:
(1)第一句的意思是:天神聪明而又爱好学习,向不如自己的认请教。
(2)第二句的意思是: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就要多问,对于自己不会的就要学习。(3)第三句的意思是:读书读了很多遍,自然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了。
(4)第四句的意思是:我们要善于读书,从书中学习知识,同时也要游历很多地方,在生活中学习。
8、鼓励生在师讲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读了这四句话后的体会。
9、通过自由练读、同位互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并加以背诵。
10、指名生分句背诵,全班齐背。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不仅可以在食品包装袋上认识很多的汉字,还能从古人的话语中初步了解学习的方法。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童谣《孙悟空打妖怪》。
2、大致了解童谣的意思,了解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3、激发学生对阅读《西游记》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视频,生认真观看,交流对《西游记》的了解。
2、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四位主要人物的图片: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引导生观看,并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3、师过渡:《西游记》的故事不仅拍成了电视剧,还被一位老伯伯编成了好听又有趣的儿歌,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
二、初读童谣,读准读顺读出节奏
1、师播放童谣朗读的视频动画,生认真欣赏。
2、生自主阅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的自读情况(明确本首童谣共有九句话,巩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师适当正音,并进行范读指导。
4、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将童谣读正确读流畅,同位相互检查。
5、通过学生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将童谣读正确,读流利。
6、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节奏,师进行范读指导: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这个/猪八戒。
7、生再次练习有节奏地朗读童谣,借助拍掌伴读的方式练习读准节奏。
8、指名生有节奏地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全班有节奏地齐读童谣。
三、再读童谣,理解意思,理解故事
1、了解故事人物。
(1)生再读童谣,画出童谣里所出现的人物,并与同位轻声交流。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小结: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分别: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老妖婆。
2、了解故事情节。
(1)生再读童谣,说说这五个人的位置是怎样的,分别在做什么事。
(2)指名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这五个人的位置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老妖婆。唐僧骑马,孙悟空和猪八戒跟在唐僧的后面,沙和尚挑箩,老妖婆想吃唐僧。)
(3)师进一步引导:面对老妖婆,唐僧师徒四人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呢?
(4)生交流童谣中的相关句子,师小结:唐僧和猪八戒人妖不分,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出了妖怪,用金箍棒打死了妖怪。
(5)生齐读第五至九句话。
3、师播放《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视频片段,生认真观看,进一步了解童谣内容。
4、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说说对唐僧师徒有什么样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师不予以明确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西游记》青少年版,观看《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5、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西游记》中哪些故事。
6、全班再次有节奏地齐读童谣。四、三读童谣,读出趣味
1、师过渡:这首童谣不仅故事有趣,而且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变着花样读吧!
2、鼓点伴奏朗读。
(1)师出示小鼓,边敲击鼓点边朗读课文,生跟着节奏轻声朗读。(2)指名学生跟着教师的鼓点声分别分句尝试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师适当进行指导。(3)全班同学在老师的鼓点声伴奏下有节奏地朗读童谣。
3、同位对拍朗读。
(1)师请一生上台,师生共同用“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驾飞机”的对拍方式来朗读童谣,为全班学生做示范。
(2)同位之间相互练习,师巡视了解并进行适当的指导。(3)全班同时进行,同位对拍朗读,师进行鼓点伴奏。
4、师再次播放童谣朗读的视频动画,师生共同跟着视频动画一起欢快地读起来。
五、课堂小结
6.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六
2011-05-17 11:08:31|分类: 三年级备课 |举报|字号 订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吴 强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太阳是大家的》《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为精读课文,《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为略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太阳是大家的》是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是叙事性文章,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新闻报道,内容是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情。
近几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已忧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主题,所谓“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育的作用,增进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交往、理解、宽容与尊重,实现全人类的相互交流、合作,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帮助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我们都知道,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我们改变思维方式,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人类创造的多样化的文明,寻求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人们心灵深处形成捍卫和平的理念,共建友爱的美好家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以后,将更快地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世界性的眼光,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要克服文化偏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给予充分的理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多参考一些关于“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想想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专题思想。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需要说明的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概念,本组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上。
本组的导语、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等各个部分都与“友谊和理解”的主题思想相关,老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整合意识,注意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在导语中,教材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的要求,这是为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做准备,老师要做相应的布置。同时,教师不宜将单元的专题作为本组所有课文的中心思想,而要注意挖掘每一篇课文具体丰富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犹豫、摔倒、名不虚传、一模一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6、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7、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8、培养默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学习用外在动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写法。
3、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课时安排:
《太阳是大家的》3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3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3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七3课时
7.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七
一、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问卷调查是收集客观数据的有效方式。基于此,为了调查教师备课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各个年级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经统计结果如下:自主独立设计6%,多数独立,少数摘抄15%,基本摘抄65%,其他的4%。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确实让人担忧的局面:语文教师虽然是课前备了课,但形同虚设。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随意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很少经过个人的思考,也甚少考虑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课堂中更多注重灌输学生各种知识,很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的气氛沉闷,效果低下。个别教师偶尔上公开课才认真备备课,备课的形式也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的课堂运用
导学案从字面理解为:“导”是引导,“学”是以学习为目的行动,“案”是设计的方案。它的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备课模式,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成为教师备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备课方式,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但如何正确使用导学案?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万年牢》为例,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探究导学案在自学课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功能,切实提高自学课堂的效果。
1. 课前——明确学习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突显“导”的功能。
导学案设计最大的功能是“导”,它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案。因此,在授课前,笔者充分预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上,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引发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此外,笔者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导学案的特性,除了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要预设学生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的统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巧妙地将隐形目标和显性的目标正确呈现,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方法与情感因素,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并最终实现创造性学习。如在《万年牢》的目标制定,笔者是这样制定的:(1)认识8个生字。(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这样笔者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在教学中充分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积极地加以指导和引导,塑造学生的全部天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显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 课中——精炼价值问题,鼓励自主交流,达到“学”的目的。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社会能力的转化。因此,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灵活地将学习目标穿插在各个问题当中,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基于此,笔者分析《万年牢》的教学目标,精炼课堂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层次化,不断提高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得。笔者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个人问题”、“同伴问题”、“群学问题”、“班级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学习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内化。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还积极引导学生先对个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在体验和创新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继而笔者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充分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班内交流,提高探究效率。这样通过同学思维的碰撞,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3. 课后——注重疑难反馈,巧用评价机制,把握“案”的有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问题答案是唯一,学生一般能在书本找到答案,往往把问题设计填空式、判断式、选择性的方式,缺乏开放性。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定式,不敢质疑,缺乏创新精神。基于此,笔者常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懂就问,希望能够在同伴的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发散思维,如:笔者在教学中,会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了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或者你对文章某些句子还有个人的观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并反馈个人的学习收获。虽教师是按“案”来上课,但从“案”走出来,注重学生生成,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教学的技巧固然能提高课堂的实效,但教学评价的实施也不可缺少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娒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对导学案的原则的评价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评价。课前,进行学情的调查,了解课前学生预习的情况;课中,主要是通过即时性,鼓励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学、合作探究;课后,通过批阅导学案中学生反馈的问题,进一步评价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使导学案做到真正的有效。
三、使用导学案的效果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对备课形式的调整,在教学中使用了导学案,课堂效果明显。笔者积极营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学习热情高涨,课前明确学习任务,课中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能将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学能力和团结协助精神得到明显地提高,轻易完成教学目标,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提高工作的效率。
总之,导学案是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途径,此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师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合理调控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8.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八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这个“独”字很有意思,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所以称“孤”,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也不肯片刻停留,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而是“闲”得无聊,“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意境优美,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1引用——概述全貌。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给人以总体印象,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写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真是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父亲觉得,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毅然地拨打了电话,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看到“这么好的食物”,就“狼吞虎咽”地吃,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让他为自己“捶捶背”,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见了水就喝,接过饭就吃,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就可能与“富翁”无缘,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防止水土流失。这样,“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孩子运用计谋,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拟人。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连树木都“垂头丧气”(当成人来写)起来。这里,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是真的野兽,战争一开始,枪炮轰鸣,野兽都跑出了树林,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是把敌人比作
“野兽”,人们见他们来了,“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他天真活泼,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惹人喜爱。
5反复。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中间是“越来越响了”,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使我们赞叹不已,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在课文中,“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曲解。“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敌军官并未死心,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游击队),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这里,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故意闪烁其词,答非所问,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情趣横生,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喷涌不息的水。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既表现了泉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多么壮观,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冒,冒”一句,连用三个“冒”字,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那么活泼,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千姿百态的水。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精彩纷呈。最后,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激发联想的兴趣,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为了換零钱遭遇车祸,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层层深入地层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课文开头,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因此,“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
次拒绝他,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一句话比一句话重,使“我”觉得讨厌。但是,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感动。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满怀深仇大恨,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观。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手掌宽的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拋”等描写,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就被萆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車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作者想“洗一洗脸”,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排比强调“可爱”。在课文中,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情形各不相同,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那么可爱。
4对话围绕“可爱”。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用得好,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广而野”的特点,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推向高潮。
看可爱的草塘,赞可爱的草塘,作者写的《可爱的草塘》实在可爱!
9.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九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三、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延伸课外
1?同学们,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10.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5.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材料、整理成册等方式,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难点:
将本单元搜集到的资料、图片等进行筛选,整理出想要告诉大家的内容,理成一篇习作。教学准备:
1.活动前搜集相关资料、图片或实物等。2.PPT课件。教学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一、导入活动。
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他们都曾为我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可以处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传统文化,感受她们无与伦比的魅力吧!
二、确定专题。
1.出示第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请同学们读一读。2.教师:同学们想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呢?(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专题小组。
三、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汇报交流。先请各小组负责人说明各自小组研究的专题。
2.成果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思考,有问题的可以及时提出。
3.教师对展示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可以研究的其他方向。
4.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并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刚刚都看到了,听到了,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除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这些外,我们还可以去尝试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去收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的魅力,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等等。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一点也不为过。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第二课时】(习作 最想说的话)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开展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活动。从中选择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内容,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二、指导习作。1.思路点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有动人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精卫填海、十二生肖传说;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中国结、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中秋节赏月、元宵节闹花灯„„
把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理一理,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写下来。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你最喜爱、最想介绍给大家的材料,只有这样,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吸引读者。
(2)选择的如果是文字资料,你不能将它照搬到作文本上,而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首先可简要介绍一下资料的来历,以及文字资料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谈谈资料中吸引人的地方和你的收获。最后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和愿望。
(3)选择的如果是图片资料或小物件,你可以先简要介绍它的来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结构。观察的顺序有多种,如: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里,从左到右等。在观察时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有趣的、令人喜爱的地方可详写。写时,可以加进合理的想象,也可以加上有趣的传闻、典故,使语言生动有趣,打动人心。
2.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3.再次修改,誊抄习作。【第三课时】(作文讲评)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都将自己最想说的话整理成文了,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佳作,学学别人习作的长处吧!
二、朗读展示优秀习作。1.教师范读佳作。
2.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佳作好在哪里。
书法令我陶醉
书法让我陶醉,因为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久盛不衰的奇葩。
我是从七岁开始学习书法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不仅在写字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懂得了许多道理:练习书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练好书法。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写好书法还能体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假如一个字的一个笔画不到位,那整个字的结构就会受到影响。
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我的字越写越好,和刚开始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每天放学后,我便在爸爸的指导下进行练字。毛笔字有了飞跃性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我的钢笔字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每次听到老师在班上夸奖我的字漂亮时,我心中就像吃了蜜一样甜,过去的苦真是没有白吃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真应了这句话。
我想,写好书法是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并将之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习作评析:小作者不仅给我们清晰地介绍了他学习书法的全过程,而且把他在练习书法中所获得的真切体验也写了出来,表达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文章条理清晰,情感真挚。3.指名学生说说此习作好在哪里。
4.教师适时总结出以下优点:(1)该篇习作紧扣题目,中心明确。(2)全文条理清晰,情感描摹得当。(3)行文流畅,用语准确。
三、修改讨论,张贴展览。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3.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1.自由读词语。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加点字,并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1)引导学生认读词语。(2)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1)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2)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1.观察与认读。
(1)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2)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不了解的字查字典弄清意思。
2.了解十二生肖。
(1)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2)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
(3)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4)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3.读读与背背。
(1)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2)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二)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三、展示台。
1.学生看展示台上内容,说说还可以展示什么。2.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3.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4.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1)书本图片展示:诗、词、国画等。
(2)演唱表演展示:戏曲、武术、评书、相声等。
(3)话题展示:“趣谈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神话传说”等。(4)趣味展示:现场品评中国特色小吃。(5)制作展示:制作剪纸、风筝等。5.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教学反思:
1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1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十二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1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十三
今天,学习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文章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学习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几张图片,是四川地震中救援队积极应战的场面,看完后,让孩子们说说你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很快就点到课题了,这个环节感觉还比较自然,然后结合资料袋,让学生了解了救援队,之后引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总是不能抓住主要的来概括,似乎想把整篇文章都复述下来,所以我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整堂课,我想抓住一个问题展开,文章中国际救援队队员救助行动中,哪些表现让你很感动,说说你的理由,原以为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贯穿课堂,没想到这个问题似乎仅仅是为几个优等生设计的,有些失望。课后,想想是自己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后,抓住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就可以了,学生不一定能答得面面俱到,我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相互补充。
1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
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
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
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
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
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
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 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 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 想清楚。把事情想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 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 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我的朋友
小花 是我最亲密的朋友。虽然我们现在分开了,可我总是很想念他。第一次相识,一条友谊的纽带把我和他牵在一起了,我们之间从没有红过脸,互相帮助,亲密的像一个人。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回到了故乡。还没有他进门,就听到她爽朗的笑声,我迫不及待地走进门,就看进她笑眯眯的迎上前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只美丽的芭比娃娃递给我,说:“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生日礼物,先借给你玩儿玩儿吧!”啊!一头金发,乌黑的眼睛,一身粉色的连衣裙,娃娃美及了!我看了好羡慕,打心眼儿里喜欢,我多想把它占为己有啊!不如„„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我悄悄地把芭比娃娃藏起来。
没一会儿,小花发现娃娃不见了,记得不知所措,满脸通红,眼泪刷刷地淌下来了。看着她难受的样子,我的良心像被无数只蚂蚁咬着,妈妈说的话仿佛不禁又回荡在我的耳畔:“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我感到十分愧疚,从屋里拿出那个娃娃,亲亲它,依依不舍地把它还给了她,我原以为她会大发脾气,没想到她擦干眼泪,拿着娃娃端详一阵,紧抿这嘴,看得出她心里很复杂。她笑着说“:你一定很喜欢它,对吗?”那就当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吧!不过以后不要在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喽!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这是真的吗?“她爽快地说:“当然,谁让咱们是好朋友,不过你可得好好爱护它,它可是我的掌上明珠噢?”说完,她一把把芭比娃娃塞到我的手里,头也不会,蹦蹦跳跳地走了。我知道她心里一定不好受,望着手中的芭比娃娃,我的眼泪不知不觉的淌下来了。
回到家我拿出那个芭比娃娃,像宝贝一样,爱不释手。我决定把芭比娃娃珍藏起来,因为在那美丽的芭比娃娃身上,凝聚着我俩之间的深厚的友谊和她那值得我学习的宽容的精神!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
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
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
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 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 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15.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 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 自制力很弱, 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 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 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 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 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 其情绪变化大, 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 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 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 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 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 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 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 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 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 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 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 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 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 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 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 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 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 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 并且提示学生, 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 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 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 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 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 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 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 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 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 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 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 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 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 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 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 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 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 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 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 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有说奶奶的, 有说同学的, 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 慢慢沉默, 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 不舍是主要, 但还有祝福, 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 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 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 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 自己形容不出, 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 寓教于乐, 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 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 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增加其情感体验, 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2) .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05)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12-03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案例20110-02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08-0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教学设计09-08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作文教案12-19
小学一年级语文园地二教案[人教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