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2024-09-27

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共10篇)(共10篇)

1.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一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06级国贸班粤东北(客家地区)小组

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让我们粤东北地区的经济有了稳步、健康、长远的发展,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袭击,梅州政府积极应对,08年8月召开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贯彻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和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总结分析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市长李嘉在会上强调,要以“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为统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河源地区也积极紧抓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努力贯彻省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我们粤东北客家地区调研组的5个成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召开讨论会、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

一、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粤东北客家地区的经济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带领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的梅州、河源等客家地区,都是以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同时,积极做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8年梅州市GDP为483亿元,增长率达到10.2,在全省排名17,占全省GDP的1.35%梅州全市生产总值477.88亿元,占省比重1.33%,其中第一产业104.75亿元,第二产业202.99亿元,第三产业170.14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分别占省比重

5.32%1.10%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04元,占省比重30.87%

2008年河源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占省比重1.10%,第一产业52.76亿元,第二产业216.57亿元,第三产业124.8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13.4:54.9:31.7,分别占省比重2.68%1.18%0.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60元,占省比重36.87%

2007年兴宁市完成生产总值42.88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11.95亿元,比增2.1%;第二产业13.63亿元,比增10.0%;第三产业17.30亿元,比增10.2%。人均生产总值3798元,比增6.9%。工农业总产值59.67亿元,比增8.0%。固定资产投资

8.86亿元,比增19.1%。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24亿元,比减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7元,比增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比增3.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5.99亿元,比增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1亿元,比增9.0%。

二、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势级解决办法:

梅州地区——优势

●文化优势

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基础,而文化又是特色的灵魂。旅游归根结底是追求文化的综合体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广东省依托三大文化资源—广府文化、潮 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建成文化大省。梅州的客家文化一直保存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是梅州发展旅游的核心优势。

●环境优势

在绿色旅游、健康旅游成为潮流的背景下,梅州的自然环境优势十分显著。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和没有大规模工业污染,使梅州具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开发背景,符合绿色旅游的时尚。梅州的热泉热矿泥量多质优,疗效显著,适合开发康体健身产品。●潜在市场优势

梅州处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地方,是粤东的门户,有多条交通干道与福建、江西和省内地区相连。背倚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潮汕经济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梅州是侨乡、客家之乡,众多的海外侨胞、客胞是梅州可以争取的客源群体。

●社会资本投入优势

目前梅州市己出现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的强劲势头。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景区,富有活力,没有旧式国有企业的弊端,己成为梅州旅游开发的强劲推动力。●政策优势

梅州市委、市政府、各县(市、区)的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当作一大产业来抓,有利于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全方位的支持。

梅州地区——弱势

●原生旅游资源规模小、特色不浓

梅州的旅游景点规模较小,缺乏具有视觉冲击力、强大带动力作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经济规模较小

梅州市经济实力比较弱。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较少。●区位与交通制约

梅州地处粤东边陲,离珠江三角洲较远。相邻的闽西南和赣东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现实的客源产出量较少。从粤港澳主要客源产出地来的客流受到层层拦截,与主要客源城市相连的高速公路还处在规划或建设当中,旅游的可进入性比较差。

河源地区——优势

●丰富的自然资源

无论是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还是森林资源都是位于省内前列的,适宜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

拥有许多美丽的旅游观光景点,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和一流的森林,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同时,河源市作为一个客家聚集地,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名胜古迹众多,拥有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龙川县是一座具有2222年的文化名城。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劳动力成本低廉,特别适合实施承接珠三角的“双转移”政策。

●具有成本优势

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可以更好的减少产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投入,从而更好的延长产业链,加大产品附加值。

河源地区——劣势

●经济发展起点低

投入和积累能力明显低于省内其他较先发展起来的地区,财政收入和支出远低于珠三角地区。人均存款只有3000元左右远低于珠三角地区,积累能力不强。

●劳动力素质较低

河源市这些年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远高于珠三角地区。

三、进一步加强客家地区承接“双转移”政策: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1、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贯通阳春全境的云阳高速公路正在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可望在今年底动工兴建;贯穿阳春东西境内的湛汕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计划于2020年动工建设。这两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在阳春境内有多个出入口,是粤西地区交通便利的黄金地带。

2、丰富的资源优势。一是土地资源,二是矿产资源,三是电力资源。

3、低廉的成本优势。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市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4、优越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实为首,以和为本,以干为乐,以廉为荣,以绩为准”的办事准则,弘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干净干事,奋发图强”的阳春精神,努力打造了“讲法治、重信用、低成本、高效率、好服务、可持续”的一流投资软环境。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人才引进、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给投资者以最大的优惠。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障碍:

1、观念上的障碍。珠三角地区GDP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且继续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财富来经营。我市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看在经济上,但根源却在思想观念上,特别是抢抓机遇的观念。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一次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20世纪90年代,又抓住第二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并朝“世界工厂”迈进。相比之下,我们却观念创新不够,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更缺少抢抓机遇意识,一些地方和部门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落后观念。

2、政策上的障碍。目前,我市出台了很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税费负担过重,对企业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土地使用缺乏科学规划,利用粗放,经济环境不优,部分单位优化环境意识淡薄,服务不到位,存在乱罚款、乱收费、门难进、脸难看、手续难办的现象,给外来投资者在项目申报和手续办理方面带来诸多不便。

3、机制上的阻碍。由于我市与珠三角地区政府间密切合作沟通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致使承接产业转移缺乏稳定有效的服务和政策依据,缺乏对外来投资者积极、灵活的对接措施。

(三)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实现加快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总体上还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两化(工业化、城镇化)”落后的城市,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症结是“工业太弱且发展不快”。因此,我市要抓住“双转移”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规划建设,集中、定向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高产业聚集度,打造特色经济,推动跨越发展。

2、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熏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内生增长机制,通过强筋健体,加快发展。阳江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市也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阳春跨越式发展的工作重心。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对于发挥全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财政税收稳步增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引进省内外大项目、知名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带动和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与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利税大户;还可以带动与之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财税稳定、较快增长。

4、有利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给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通过买断产权、转让土地等形式,既可以让部分国企职工实现平稳就业,也能使国有资产最大程度保值增值,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加快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建议:

1、加快观念对接,增强竞争意识。一是要破除“守株待兔”的思想,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培养和形成善于抢抓机遇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树立“市场竞争不让人,敢争敢抢是能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会是罪人”的新观念,养成抓机遇的敏捷性,强化抓机遇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能动性;三是要看到自身的劣势,更要找准自身的优势,努力克服“自卑”情绪,增强招商引资信心,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抓,努力开拓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新局面。

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实行承接产业转移“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落实专人具体抓;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健全党委、政府、部门、企业之间与上下级之间工作联动机制,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联动;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与干部选任、奖励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对在引进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等方面业绩突出的镇(街道)、部门、企业,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3、加快园区建设,精心打造投资载体。一是破解用地难题。要严格项目用地管理,既抓增量的供给,更抓存量的盘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二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推进以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大力缓解资金制约。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争取融资成本低的政策性资金,激活民间资本。四是创新园区建管机制。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对转移项目实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

4、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招商平台。要发挥好广州、佛山、东莞、江门、中山等地的促进会和招商小分队的作用,加强与当地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沟通联系,熟悉情况、密切感情、掌握信息,推动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开展经贸、科技、教育、人才等交流活动。争取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结为经济合作区(市),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交流、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工作格局。

5、优化服务环境,营造投资兴业的良好氛围。一是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快投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开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绿色通道”,确保项目“零障碍进入和零障碍实施”。二是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要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规费减免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更有力的保障和更低的运作成本吸引企业到阳春落户。三是创造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深化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加大对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确保投资客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让客商投资放心、经营安心。四是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继续深入实施“城乡清洁、绣美阳春”工程,落实长效机制,努力做到山清水秀地干净,把“城乡清洁、绣美阳春”工程开展成为企业的信心工程,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的吸引力,加大产业转移的力度和梯度,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二

鄂西北地区 (十堰四区六县一特区) 地处汉江中游, 鄂豫陕渝四省边界, 地貌以山区为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该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极不平衡。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 试图对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解读,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旨在推进信息技术在鄂西北地区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为政府及教育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一、调查与研究

1. 调查对象

十堰市区 (县) 中小学校, 在校大学生, 211所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参与培训的教师, 十堰市教育局。

2.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2011年4月至9月期间, 课题组成员对鄂西北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搜集了全国各地有关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初步确定了调查的主题和内容, 并根据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编制了“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 采用“未名网络调查”的方法实施 (校级精品课程“教学系统设计”网站http://61.184.78.25/book-show/flex/book.html?courseNumber=776062“立体化资源”) 。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 共发放中小学生问卷317份, 教师问卷246份。问卷的填写者涵盖了十堰市区、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共8个市县, 具体情况见表1。

(2) 访谈调查

2012年9月课题组在十堰市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访谈, 并深入了解该地区政府为促进教育信息化所做的工作, 获得了该地区教育技术装备相关数据。

(3) 统计分析法

将调查问卷及在教育局获得的教育信息化数据进行了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发展趋势的综合统计与分析研究, 相对科学地揭示了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鄂西北地区教育校信息化发展状况研究

1.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通过对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走访, 以及该地区2011年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的统计情况, 得出表2。

数据来源:十堰市教育局2011统计数据

该地区中小学校共有计算机教室697间、计算机20 304台、多媒体教室635间、卫星教学收视设备736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619套。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基本覆盖了各类学校, 让众多山区的中小学生受益, 促进了山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66所市区学校中的36所拥有校园网, 覆盖率54.55%;752所县中小学中的208所拥有校园网, 覆盖率27.66%, 有校园网的学校总数量达到244所, 覆盖率30.32%。截至目前, 市直、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茅箭区、张湾区、武当山特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建设。

2011年至今, 十堰市区、各县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从多种渠道争取资金, 包括财政拨款、政府支持、自筹、社会捐资等形式。争取资金的金额也不完全一样, 四个区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 县 (市) 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 每年投入近2 0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 如信息化、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材等方面, 其中教育信息化所占比重最大, 全市中小学宽带校园网络、多用途计算机网络教室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得到普及。

2.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资源软环境建设, 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组织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然而据调查, 该地区70%的学校没有建立教学资源库, 信息资源多以电子图书、教师自制的电子演示课件为主, 教育信息加工处于浅层次水平。实验室内的配套软件、语音材料、计算机系统等较为陈旧。可见, 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严重滞后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3.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情况

2000年教育部提出, 从201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 在全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我们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为依据, 对鄂西北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教师及学生、大学生分别发放调查问卷 (总数651份) , 以研究该地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现状, 总体评价结果见表3。

数据表明, 十堰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率达100%,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率达到90%以上, 90%的学校有专门负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人员, 80%以上的学校能够上网, 70%以上的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中落实了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 基本实现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数据来源:“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问卷调查

4.师生信息素质培训与学习状况

(1) 学生使用计算机情况

在被调查的256名中小学生中, 78.3%在学校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不足2小时; 178名大学生中, 51.2%在学校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学生们上网时做得最多的事情分别是“娱乐”“聊天”“看新闻”“查资料”和“收发邮件” (见表4) 。中小学生在计算机的使用率上远低于大学生。

数据来源:“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另外, 尽管各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问卷反映出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见表5) , 大部分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做硬性要求, 学生不能通过本课程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数据来源:“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2)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对中小学教师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调查显示, 37.91%的被调查学校表示每年都针对教职员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一半左右 (50.03%) 的学校每年不定期进行培训;不提供培训的学校仅占8.06%, 但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见表6) 。

数据来源:“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5.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情况

(1)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问卷显示, 与大学100%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同的是,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频率不高 (见表7) , 使用PPT, word的比例达到80.08%, 其次为视频动画 (60.16%) 、电子白板 (22.76%, 仅在教学公开课时使用) 、网络教学 (19.92%) 。这也进一步表明, 中小学校的教学信息化目前还仅仅停留在硬件建设阶段, 信息化教学没有成为常态化的教学形式。

数据来源:“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2) 实验室使用情况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 其使用频率是反映教学信息化整体水平的重要方面。该地区物化生实验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室的使用情况见表8。从中可以看出, 物化生实验在计划和完成上更多更好, 而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的计划学时和使用率较低, 小学的这一现象更为突出。

数据来源:十堰市教育局2011统计数据

(3) 师生邮箱、群比例

被调查的中小学校教师、大学生, 所有人都有1~2个电子邮箱, 而中小学生有邮箱的人数达到80%以上。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工作群的问卷统计发现, 有70%以上的学校教师以各种形式参与了工作群组 (见表9) , 这说明网络正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交流工具。

数据来源:“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4) 教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建设中, 校园信息管理系统 (MIS) 是构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可以通过校园网将多种教育教学事务整合为一个系统, 不仅可以满足学校日常行政办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也可以有效实现校内各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提高整个学校的管理效率。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已有73.58%的中小学校教师经常使用校园信息管理系统 (见表10) 。

数据来源:“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三、研究结论

调研结果显示, 鄂西北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城乡学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重硬件建设, 轻软环境的应用、开发;教育信息化资源出现结构性匮乏;偏远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缓慢;中小学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的观念、内容和模式、次数相对滞后;教育技术资源的管理不到位;等等。

我们对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旨在展现成绩, 凸显问题,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 为教育部门及各学校未来推进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1) :5-8.

[2]刘志波.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误区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8) :75-76.

[3]黄世满.十堰市教育局东风分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J].软件导刊, 2008 (12) :94-95.

[4]何顺平.鄂西北山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J].软件导刊, 2009 (4) :94-95.

[5]刘佳, 姜君.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16) :7-11.

[6]王运武.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须转型[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2) :16-19.

3.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成都;公益律师;发展现状;发展潜力

一、前言

公益律师是指受雇于政府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机构、非政府机构、非营利机构,免费为某类人群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是律师职业中重要的组成之一。在现今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完善的法律体系成为了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公益律师则是推动法律完善的最为有利的推进器之一。如今,公益律师这个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成为法制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现在中国大环境下,公益律师这个职业发展十分困难,全国专职的公益律师人数稀少,并且仍有逐渐下降趋势,同时从事公益律师的法律职业者年龄普遍偏大。这种情况,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二、调查目的

(1)了解社会群体对我国司法体系的认识。

(2)了解社会群体如何看地公益律师。

(3)了解社会群体会公益律师发展现状的认识。

(4)了解社会群体对公益律师发展前景的看法。

(5)社会群体如何健全法制建设。

(6)探寻帮助公益律师更好发展的途径。

三、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对成都社会各界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抽样调查(主要调查地区为成都市春熙路、盐市口、人民公园和青羊宫的流动人群)

2.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1500人对于公益律师的认识、建议及想法,同时对个例进行采访。然后回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制作数据图表。最后经小组分析、讨论所得到的数据,写出调查报告。

3.调查形式

以调查问卷为主,个例采访和资料查询为辅。

四、调查结果

图表信息:

(1)成都地区民众对我国司法体制整体满意度。

从图中得知:民众对我国司法体制满意度主要偏向一般和比较满意。其占了整体的几乎五分之四。不太满意与不清楚的占剩下的二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司法体制是基本符合民众要求的。当然,也是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的,需要我们关注,并积极寻求改进,以期让我们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

很关心,2、比较关注,3、一般,4、无所谓,5关我什么事)由图中可了解到,随着人们年龄增长,对法律的关注度逐渐增长。但是总体来看,群众对法律关注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群众关注法律主要是因为国内热点事件,同时对其关注无系统了解,很多了解片面。由此可知,关注司法的主要人群在成年人。

(2)民众从哪里得知公益律师信息。

由图可得知,民众的信息来源途径相对单一,信息源主要为电视。同时在走访询问中,我们了解到在各类信息源中,大多数的民众普遍相信从电视、报纸上所获知的信息的准确性。总体来说,民众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并且,在民众对于获取这类信息有极大的自由度的选择性。即,在获知“公益律师”这类冷门信息上,一般情况,只有关注相关报道的人才会知晓。

从图中得知:对于公益律师状况认识,总体上,随着年龄阶段的增长,知道的人群比例也相对增长。其中,18岁以下的占大约15%,19至22岁占35%左右,23至35占大概40%,36岁以上的高达65%。这些,可能是跟年龄,心智成熟度,社会阅历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的群体比较因为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较多,所以比较关心社会的发展。

(3)民众对造成现今公益律师发展状况原因认知。

由图可知:导致公益律师目前的发展现状艰难的因素是多反面的。民众大多认为主要原因是民众关注不高,政府重视不足,这些外界因素就占据了大概五分之四。而另外五分之一是职业者自身不够重视导致的。

(4)不同职业者对各类法律的关注度。

(5)民众选择律师时对律师的要求。

由图可知:对于群众选择律师所注重的方向,几乎所有调查者都会注重责任心,五分之四的会看经验,价钱大概五分之一,然后学历和名气都是占五分之一,最后还有极少数人会因为其他方面来选择。由此可见,做让人满意的律师,有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比较重要。这些都是需要职业者不断付出的。

五、结论与建议

在当今中国的法制社会中,作为受雇于政府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机构、非政府机构、非营利机构,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旨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而存在的公益律师。

是一个新的律师团体,是律师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法制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我国的法治进程来看,法律职业和市场经济可以说是同步发展的,法律消费同时也是一种市场消费,并且是一种高成本的消费,那么,在如此的大环境下,为贫困者服务的公益律师,则属于法律职业者中另类,也是最体现着社会良知和人性的法律服务人员。

因此,近些年来,也由于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通过用法律这一载体维护自身的利益甚至社会公共利益,这其中就包括不少的从事公益的法律服务人员。他们也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但是,在维护弱者权利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道路上,仅仅具备良知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残酷的现实让公益律师这个群体处于相当艰难的处境。

首先,是公益律师的身份在法律上并未得到认可,这是公益律师的身份障碍。而这种身份障碍导致公益律师在代理案件时,法院不认账,当事人会怀疑,甚至对方律师也会刁难。这也导致公益律师从诞生时就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有消息称,全国专职的公益律师仅二百多人,这在全国二十多万的律师群体里所占比例太小。但是对于社会上的众多弱势群体,公益律师的存在又是那么的重要。所以,注册成立公益律师机构十分必要,但现在比较缺乏注册通道。如果有一些方便的注册通道,相信会有更多的法律援助机构出现。

其次,法律消费是涉及成本问题的,要确保能得到经济上的保障,才能有效的维护公益律师的发展空间。在我们国家,公益律师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律师或律师事务所个人支出,财团私人捐助很少,法院的律师费用甚至没有。而在国外,公益律师的工作场所一般在独立的公益律师事务所或公益部。而公益法律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即财团及私人捐助、政府补助及政府合同、法院的律师费用,财团及私人捐助是其第一资金来源。相对而言,我们的公益律师群体,想要健康发展下去,则需要强化政府对公益律师事业的支持。

当然,公益律师发展艰难也是由于广大社会群众对其不了解或了解片面。公益律师和其他公益事业一样,他们的存在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而不是少数人的孤军奋战。无偿献血,作为近些年比较成功的公益事业,它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较好的典例。无偿献血是在帮助那些因为伤病需要血液的患者,是挽救他人生命的高尚行为。其实与公益律师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相似,都是为了造福社会。但无偿献血事业远比公益律师事业发展的好,主要是无偿献血事业宣传得力,人们相对了解无偿献血;且其有较完善的工作系统,甚至政府设立了无偿献血奖励,无偿献血者一般也能得到适当的纪念品。这些都是无偿献血事业能较好发展的原因。因此,我想公益律师事业也需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在结合政府、社会大众的支持下,可以给予公益律师职业从事者一定的奖励。并将公益律师事业更好的宣传,在让大众了解的情况下给予更多支持。这样才会让其较好发展下去的。

最后,公益律师发展艰难,也是由于职业者自身不够重视导致的。面对工作的艰辛不易,很多职业者没有坚定的信念,都选择了放弃。

当然,公益律师事业发展艰难,原因还有很多。但就如佟丽华律师所说:“尽管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公益律师事业面前有重重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事业是社会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必然会得到社会认可的,获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简介:

4.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四

依照学院《关于开展2014学风建设主题教育的通知》文件精神,13576班采取了座谈、班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学风建设主题教育进行宣传动员,引导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再思考。

一、学风建设现状

(一)到课、出勤

班级有专人负责考勤记录,每天督促同学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上课的出勤率能够达到85%以上。

(二)课堂表现

课堂纪律良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赢得任课老师的好评。

(三)学习目标与方法

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并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动手实践的兴趣远远大过于对动脑分析的兴趣。

(四)课余安排

除去上课、晚自习和集体活动等,大一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算多。少数同学参加了专套本的学习,而其他同学则很少会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学习。在课外时间他们大多选择了做兼职或者回家休息。

二、存在的问题

上学期全班有22名学生在经过补考之后依然有挂科的现象。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没有及时认真地处理好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学习氛围的力度不够。

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的现象时有发生。听课全凭兴趣。如果老师语言幽默有趣,学生就乐意听;如果大都涉及书本内容,学生就宁愿去玩手机了。

学生的自主意识很强,但自律意识、竞争意识不足。明知道学习和纪律的重要性,依然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轻易放弃。

三、改善学风的建议和措施

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鼓励学生从自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上出发,积极在课堂课外培养自己学习兴趣,克服懒散心态和困难,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这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自己努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转变思想,转正心态,积极去学习,提高自己。

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应坚持以技能和文化艺术相结合为前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结合第一课堂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与学风建设有关的主题辩论赛、读书竞赛、网页制作比赛、征文活动、礼仪风采展示等。开拓创新,但不能过多过滥;做好各项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将学生的学习与评优、助困、入党、担任学生干部等相结合。

5.重庆基础地区教育 调研报告 篇五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在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所得到的改善状况,配合学校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的改革,本人于2010年暑假期间展开了对所在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我家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转楼乡小祁村,全村共有56户居民,因此此次调研我采取了逐户访问、重点调查的方法,以保证调研结果的真实可信,在访问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经济现状及思想动向,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我村基础教育现状堪忧,无法跟随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报告

此次调研的情况。

一、我村基础教育现状

(一)学龄前教育正在突起

我们知道,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在中国事实上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来讲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来讲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其中,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幼儿教育实施的好坏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教育在农村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目前我村共有学龄前儿童(3—6岁)16人,其中有十人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大部分人都在邻近村私立幼儿园,只有一人在我村隶属的李庄小学开设的学前班。为了解幼儿园的办学环境,我特意骑车到转楼“小清华幼儿园”作了调查。进去时负责人很热心的接待了我,但听我说完来意后,他们的态度来了个180°大转弯,看他们的神情似乎怀疑我的动机,经我一再保证不会对他们有利益上的损害时,他们才肯回答我的问题。原来他们都是私人办学,属于营利性质的。一个幼儿园一般有三个班级,即大班、中班、小班。小班招收三岁的幼儿,中班学生年龄为4-5岁,而六岁的孩子就被分入大班。三个班开设的课程不一,大班学生开设有英语课,小班学生基本以游戏为主。学校有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接送时间为早七点、晚六点,学校提供午饭。每个班级都有一台电视,据他们老师介绍,这些电视是给孩子们放动画片的,不愿意看电视了就去外面玩滑梯、秋千、蹦蹦床等。像他们这样的幼儿园我们乡有三处,学费为每学期600元,如果不在学校吃午饭的话还可以减免一部分。至于李庄小学办的学前班,虽然每学期只收90元钱,可是家长不怎么认可,所以只有一人在那儿就读。剩下的孩子因为家境不是很好,只能在家里玩耍,也有少部分提前入读小学,每天背着书包跟哥哥或姐姐一起去上学。

(二)小学教育差强人意

我们村所属的李庄小学,现有6个班级,一到四年级每班大约40人,五六年级人数相对减少到每班20人。学生包括周围7个村庄的适龄儿童。我们村共有15人在接受小学教育。学校有教师10人,其中年轻教师占了70%,大多数教师的学历不高,是在本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上岗的,或是先上岗再进修的。教师的最高学历也只是大专,一些老教师的学历就更低了,但由于他们在校多年,教学经验相对丰富,加上教师资源紧缺,所以到了退休年龄的他们仍留在教学前线。小学课程开设如下:一二年级只开设语文和数学;三年级时增加了科学和英语;没有开设音乐和美术,体育课由于器材短缺,一学期偶尔上几次。通过访问几个三年级学生,我了解到小学英语课教学方式比较呆板,老师授课仅限于教单词,读课文,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有关部门为农村小学配置了多台电视和电脑一台,可是据我了解,我们这儿的小学根本没有应用这些硬件设备。学校给出的理由是怕被盗。因此这些设备都被放置在了校长家里,成了校长的私人财产。目前我们这儿的教师基本工资在1400-1800元之间,由国家、省、县三级发放,其中国家发放仅占10%,有时省、县会扣除教师工资。从前年开始,送孩子去城里的私立小学读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30%的学生选择了转学,我的小外甥就是

在今年开学时转的学。

(三)初中教育一潭死水

如果说我们这儿的小学教育问题百出,那么初中教育更是令人失望。目前我村仅有5人在上初中,半数以上的初中生选择了辍学出去打工。通过对这五名学生的访问得知,素质教育虽已提倡多年,在我们这儿却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学校没有开设音乐课,美术课只是教一些简笔画,体育课采取放羊式,让学生自由活动,由于没有体育器材,学生只能呆在操场上聊天。虽开设有计算机课,可是上课内容却是放电影给学生看。我侄女目前正上初二,据她透露,他们学校的课堂纪律一团糟,老师年轻,学生调皮,一堂课好多时间都被老师用来批评学生了。这样的情况在我读初中时就很常见,没想到过了这么几年还是没有改进。另外,学生打架斗殴者有之,学电影里拉帮结派的更有之,每个班级基本上都有几个流里流气的学生,这样的学风怎能指望培养出栋梁之才!面对这种现象,学校的做法是把好学生聚集起来,组成实验班,只重点培养部分优秀学生,对差生全盘否定,不予理睬。这样的教育已经完全改变了它的初衷。我不敢设想,未来几年我村的初中教育会走向哪里,不做改变,只能是继续苟延残喘。

二、造成当前现象的原因及分析

(一)家里的宝贝要心疼之幼儿教育

前两年我们村很少有人送孩子去读幼儿园的,因为孩子多,学费贵,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幼儿教育对他们来说太遥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那是城里小孩才上得起的”。可近几年来,家长越来越倾向于送孩子去幼儿园。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计划生育的实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年轻一代的夫妇只要一个孩子,这样一来对孩子的教育自然提到一个更重要的层次。

2、打工盛行,家庭收入提高了,有些年轻爸妈眼光比较长远。

3、通过访问得知,其实大部分家长抱着这样的心理:孩子在家总是依赖父母,比较淘气,送去学校后家长不用操那么多心了,还可以学到点东西。

4、另外据我的了解,有些家长是出于攀比心理,别人的孩子都去了,那我家的也去。

5、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爸妈不太放心爷爷奶奶带,就送去幼儿园,花钱买放心嘛。至于李庄小学的学前班,只有一个退休的老教师任教,教学方法呆板,孩子在班里呆不住,往往上了一半课就跑回家了,家长还得操孩子的心,所以不受欢迎。我特意访问了几个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致回答:上幼儿园挺好的,小朋友多,孩子容易玩在一起,花几个钱没啥,多少能学到点东西,这不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都会表演儿歌了!呵呵……妈妈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或许是因为她们小时候渴望的在孩子们身上实现了吧。这些年轻的妈妈们,她们对孩子能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很在乎,只是相当于花钱给孩子雇了个保姆。由此看来,当前我村幼儿教育基本状况良好,且有继续发展的态势,只是办学条件不是很好,教学内容也有待调整,学龄前儿童基本处于乡村自由成长状态,学校并不是本着育人为本的方针办学,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够,这种种因素使得孩子们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已经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孩子了。

(二)农村的教师没人怜之小学教育

当前我村公办小学教育秩序混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相关责任部门督查不力,对小学管理放任自流。

2、教师的工资没有保障,教学积极性不高。

3、农村根本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更使得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得过且过。

4、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教师对教学工作松懈,领导对问题视而不见。就这一现象,我采访了一位老教师,他无奈地表示:当前小学教育基本一片混乱,学生素质一届不如一届。现在有竞赛,一班要选拔八个人我都找不齐,唉。当我问及为何不采取一些措施加强管理时,他叹息道:根本实行不起来,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稍有疏忽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看他的态度,学校方面根本无意做任何改变。可是作为家长,面对这一现象却做不到无动于衷。这样,私立小学受欢迎就有理有据了,总结起来可以发现,家长选择让孩子转到私立小学的原因如下:

1、村里公立小学的教育不能使人满意,同时城里私立小学极尽说服之能事。

2、经济条件有保证。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手头有余钱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还是很慷慨的,有时出于攀比心理也有可能送自己的孩子去城里读书。

3、迎合了一部分家长的心理,那就是公立小学不收费,老师积极性不高,而私立小学的高价学费会促使学校采取种种办法提高学生成绩,以期学生家长满意。

4、私立小学采取封闭式管理,从学习到生活一条龙服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时间理论上有保证,这对没有时间辅导教育孩子及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很有说服力。

通过调研我发现,对于转学这一现象,家长和老师持完全不同的意见。李庄小学的校长表示,学校也没有办法进行制止,只能象征性地进行一些劝说。对此一些老师的看法是,现在的孩子学习劲头不大,十个里面有八个不愿意学,课堂上做小动作的,交头接耳的更是大有人在,如果学生自己不知道学习,那么转到哪里结果都会差不多。而家长们私下里却在骂老师不负责任,他们认为孩子学不会都是老师教的不好,转学只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可是,在我看来,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和家长互相推诿责任,做不到有效的沟通,对小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双管齐下,学校抓课堂,家长抓业余和假期,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教育质量。

(三)受拜金主义毒害的初中教育

近几年,打工之风盛行,“读书无用论”在我们村渐居主导地位,加之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们那儿更是形成一种风气,即学习成绩好就继续上学,不好的话干脆早点辍学出去打工赚钱,反正读了大学也不一定找到工作。村民的理论来源于我们村毕业了的大学生,本来村里出了大学生他们挺高兴的,可是那些学生毕业后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工作,挣的钱还没有人家不上学的人多,所以他们就失望了,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知识经济的概念,他们还达不到那个高度。随着经济发展,一些人受拜金主义的毒害,唯利是图,在中学附近开设黑心网吧,引诱未成年人进入,学校虽采取了种种管理措施,仍有不少学生出入网吧,荒废了学业。另外学校对于网络教育没有进行足够的深入,再加上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对新事物没有免疫力。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很多中学生的流失,加之中学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育,一律采取填鸭式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不会主动汲取。在初中生的思维里,书桌就是他的世界,问及他们的理想,多数人茫然,少数人的目标只有升学。这样哪会有学习的动力,中

途辍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调研的体会和结语

回首这次调研的种种,我心潮澎湃,在这里我并没有刻意丑化我们村的教育现状,而是本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将实际情况展现在大家面前。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一下此次在小祁村的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课堂理论内容,更好地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通过这次调查,我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我村经济水平提高了,教育水平却下降了。这个结论很违背常理,可却是客观实在。按理说,国家已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又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农村的孩子无论贫富都有学可上,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可是这件喜事在我们这儿却逐渐变了味儿。有些经济状况不好和爱贪便宜的家庭,往往借着免费义务教育的东风,把不够年龄的孩子送去上小学。学校的老师一般都是邻近村的,也不好意思不收。可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不少问题,比如这些孩子一开始就学习一年级的知识,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有些孩子学不会时会被老师训斥,造成了这些孩子对学校、对老师的恐惧,哭闹着不肯再去学校。家长无计可施,只能等来年孩子大一点时再送去学校,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小学教育情况也令人担忧,学校的教师资源亟待更新,那些老一辈的教师根本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

伐,他们只负责输出知识,根本不管受教者能否接受。有好多小学生连基本的运算能力都不具备,背书像是唱儿歌,根本与书上的字对不上号。一旦学习上出现什么问题,家长埋怨学校,学校归咎于学生,而不是双方进行交流。国家制定的政策虽好,却没有对政策的实行进行有力地监督,教育体制不完善,让地方学校有机可乘,公共利益最终成为个人利益。城乡差距明显加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在农村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

面对这样的调研结果,我的心情是沉痛的,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有的长在了向阳处,有的却长在了阴暗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将阳光反射到那些阴暗的地方,让那里的花朵知道,原来外面还有一个灿烂的世界,原来他们的未来不是打工!梦想不只专属于城里的孩子,小小的蜗牛也可以有大大的梦想!针对我村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我想提出如下建议:

1、有关部门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监督,提高家长的监护人意识。上级领导不应该对基层教学放任不管,而应该切实抓紧。比如可以不定期地突击检查,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目前领导要做的工作首先就是加强责任人意识,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为人民办实事上。杜绝学校中饱私囊现象,还孩子们应得的利益。此外,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应该

严格把关,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

2、对教师的工资采取更加透明的发放办法,杜绝克扣教师工资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教师的工资做到按月发放,不拖延。农村教师工资本来就不高,再拖延克扣,他们就会产生不如种地、打工的想法,教学积极性如何提高?

3、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对于这些学校政府应当适当干预,积极引导,防止欺诈学生及家长的行为发生。有些私立学校完全就是营利性质,招生时完美承诺,平时不注重教学,到了期末,采取加分办法蒙骗家长。学生没有学到知识,耽误了大好人生。

4、国家继续加大力度,限制企业聘用未成年人,以期减少未成年人辍学人数。另外,应该加强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5、学校方面应该定期送老师出去培训,多于其他省市的学校交流教学经验。同时想法引进外校人才和大学毕业生,以期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另外,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遇到问题要双方商量,而不是

互相推诿。

6.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六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吉庆街为切入点,试对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探讨。调查研究表明,城市的草根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开掘之间存在矛盾,商业化发展模式的不合理规划不断冲击传统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如果施以正确决策,加之多方调和努力,吉庆街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吉庆街文化传承城市建设

“吉云照影觥筹尽显生活秀,庆语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的吉庆街,是一条集聚排档美食文化和汉味民俗文化的历史名街。其开放的经营方式和平民化的表演方式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吉庆街缺乏公共配套措施、建筑老化等等问题逐渐暴露。2009年3月,江岸区政府对吉庆街进行了全面整改。改造采用“异地重建”的方案,以保护修复为主,拆除违章建筑,力争还原街区历史风貌,打造民俗创意区和文化馆藏区。然而,整改后的吉庆街反现萧条,商家惨淡经营,人气每况愈下。2016年12月,重新竣工的吉庆街焕然一新,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团队以吉庆街为对象,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调查。

一、吉庆街文化产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查前后经过设计问卷、实地考察、分发问卷、采访经营者、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数据的工作,于2016年6月启动,前后开展3次集体调研,共收集线上线下调查问卷255份,对经营者、管理者进行了2次采访。本文采用问卷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调查样本分析

1.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吉庆街商圈的人群总体呈现出年龄层低、省内出身、教育水平高、文化消费水平较高这四大特点。

其主要年龄层在25岁以下(44.31%),超过半数年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下(53.33%)。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在义务教育程度以上(83.13%,其中大专学历及以上占44.31%)。常住于大中型城市(74.12%,其中大城市占49.41%。来自于本省、本市的人员占83.53%,其中省内非武汉市出身者更是占到47.84%),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年度文化娱乐休闲消费额度在1000―5000元之间(51.37%)。如此看来,吉庆街的潜在消费者为年轻人群。

2.受访者获得信息的渠道

在受访者得到信息的渠道中,通过各类传媒和亲友介绍(55.29%)最多,占半数以上。而通过旅行社得知吉庆街的最少,仅占2.35%。扩大范围来看,在针对包括吉庆街在内的武汉市内四个景点的共计940份调查问卷中,经由旅行社推荐而来到景点的人数仍旧占比较低,仅1.28%。在除了“其它”和“旅行社”之外的四个选项中,占比最大的是亲友介绍(21.57%),其次是网络新媒体(17.25%),再次是传统媒体(16.47%)。可推测,将吉庆街介绍给外地亲友的应多为本地市民或近郊人群,这点表明,来访人群往往不带有明确的旅游目的,大多数是探亲出差时顺便游览。该数据一方面说明吉庆街的景点魅力有局限性,吉庆街旅游文化缺乏宣传,另一方面说明吉庆街在制定发展决策时应优先考虑将本地居民作为受众,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街区商业环境和文化项目。

(二)吉庆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描述

1.吉庆街文化产业到访次数、同行人员、游览目的分析

在受访人群中,“来过吉庆街三次以上的”占总数的56.47%,而第一次或第二次分别占比18.82%、14.9%。问及同行人员,占比最高的是和同学、同事一起(36.86%),其次为和朋友、恋人一起(23.53%),随团到访的最少,仅2.75%。

调查人群游览目的,顺位最高的分别为“其它”和“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居中的为“了解城市文化底蕴,开阔视野”,最低的是“被广告宣传吸引”。可以分析,吉庆街作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不甚突出,作为购物地点的特征也体现不多。“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是现代社会许多休闲场所都具备的功用,表明吉庆街作为市民消闲场所这一特征的延续。而且,回溯吉庆街的前世今生,吉庆街正因其排挡文化和草根文化吸引大众,在将来的发展策略中也应着重强调这一深厚的文化背景。

2.吉庆街文化产业观光内容分析

询问受访者在吉庆街实际观光的内容。排序最高的是“其它”,比排序第二的“品尝特色美食”得分整整多出一倍。据走访中实地观察,单纯路过、周围居民在此纳凉散步、附近上班族休息、聚会、等人会和占相当一部分。除了与上文已经讨论过的吉庆街作为旅游景点魅力尚有欠缺这一点相互印证外,值得注意的是,品尝美食与感悟历史文化底蕴仍然占据了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人们对吉庆街作为著名汉味文化景点的价值仍然有一定的认知度和期待度,吉庆街的相应价值值得保护和强化,在这一点上,绝不应该放弃吉庆街90年代以来作为美食文化名街所积淀下的底蕴。

3.吉庆街游客旅游感受、与满意项目分析

分析受访者的的旅游感受,表示“没达到预期效果,不推荐”以及“比预期差很多。会以负面形式宣传”的受访者比例达到24.7%,表示“基本满意,没有特别出彩之处”的占55.29%,而“超过预期,会推荐亲友过来”的受访者仅占20%。与之前“通过什么渠道得知吉庆街”一项中超过20%的受访者都是通过亲友介绍而到来的数据相对照,吉庆街的口碑效应有待加强。

分析满意项目答案,“特色美食”在满意项目中得到了4.24的高分,“无”、“传统人文景观”、“特色表演”分居二、三、四位;不满项目中,“无”选项排位最高,“配套服务”和“消费价格”、“景观建造”分居二、三、四位。

特色美食的高分说明吉庆街的招牌仍然是美食文化,特色人文景观中的老式里分建筑是吉庆街用来招徕人群的潜在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汉市其他同类美食街市中所没有或者说不太突出、尚未形成特色的音乐、曲艺表演在调查结果中仅占第四位,得分比“无”选项(1.69)低了将近一半(0.87),这一特色不够突出,令前来的顾客感到吉庆街除了美食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访过程中发现,吉庆街的音乐表演者人数减少,演出质量、收费水准有待提升。

4.吉庆街消费金额、不满项目分析

吉庆街的文化,是带着汉味的草根文化。根据人们旅游时考虑的因素显示,人们进行文化观光时,金钱成本也是观光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排在所有选项中的第一位。然而,结合人们对吉庆街的不满之处,吉庆街的消费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不满意项目,排位仅次于“无”和“配套服务”两项,居于第三。消费金额调查显示,占44.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吉庆街的消费在200元以下,200-500元的也占29.41%,500-1000元的占比44.31%,而消费1000元以上的占比8.36%。

吉庆街低额定价是它的巨大优势。然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吉庆街里满是高级连锁餐厅,老街两边经营的私人小餐馆,其菜品定价离亲民廉价有一定距离,基本和武汉市其他地区餐馆的定价水平持平,其菜品价格也不具有汉味特色。事实上,来到吉庆街的人群在调查中表示对消费价格不满,多是因为对吉庆街的草根认知与现实情况有落差。

在不满项目中,除去上文提到的草根文化的流失和价格优势的丧失,配套服务成为吉庆街的首要短板,而景观建造位居第四。以上均是吉庆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吉庆街发展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吉庆街备受政府与人民重视,曾多次进行改造重建。2016年12月,改头换面的吉庆街重新面向广大市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造工程有效解决了建筑老化、缺乏管理等诸多问题,使吉庆街承担起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历史重任。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传统民俗草根文化流失

新吉庆街的建设方式是“异地重建”,投资巨大,群众期待也极高。新吉庆街采用民国复古建筑模式,取缔了原有的露天排挡文化和市民草根文化。结合影响观光因素一问的调查结果,景点独特性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审视现状,吉庆街原本以夜市露天餐饮为招牌的特色模糊起来,艺人的不断流失使其失去吸引力。从吉庆街的例子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城市建设与特色传承的矛盾。现代城市建设在追求整洁、卫生之时,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此外,新吉庆街的管理者大量招揽全国连锁型餐馆,不仅损坏吉庆街固有的美食特色,使之与高档商业区别无二异,也使价格提高,影响居民消费。

(二)缺乏相关部门有效宣传

吉庆街曾扬名中外,相关小说、影视剧作一度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吸引远客纷至沓来。相较当下游客骤减,且多为周边居民的现状,可见吉庆街的名声已大不如前。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吉?c街的宣传较少,现有报道多反映其萧条现状,表示吉庆街不值游玩。同时,有关部门未能充分利用新新崛起的网络媒体平台,使其在新生代消费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吉庆街一度没落。

(三)缺乏配套设施建设

武汉的市政交通建设是民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这是城市的必要发展经历。只是,武汉交通建设缺乏规划,2009年长江过江隧道试运使中山大道通行受阻,减少吉庆街车流量。2014年8月中山大道又进入进入两年的全封闭地铁施工,加大游客到达吉庆街的难度。五六年的时间使得吉庆街从如日中天变成藏在深闺,在人民心中日渐衰落。吉庆街在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地位被新生力量取代。2016年,吉庆街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车位较少,交通拥堵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和转化方式,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吉庆街的草根情怀终难长久延续。

三、吉庆街文化产业化发展建议

通过对吉庆街经营者的采访,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现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建议。

(一)政府的战略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

1.加强文化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吉庆街特色

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其次,市政府应在对吉庆街进行统一规划时保留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维护汉口老街巷文化,增强文化景观文化内涵。有关部门要对入驻商家进行适当筛选,争取吸引艺人回归。同时,政府要丰富宣传渠道,提高吉庆街知名度。使得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达到平衡,发扬吉庆街独特的草根文化。

2.维护商家艺人权益

政府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在艺人管理上,推行艺人俱乐部或工会,为艺人购买社保基金,提供社会保障。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为了重新焕发吉庆街的活力,政府可以针对吉庆街的商户推出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保障小个体户的权益。在城建执法方面,有关人员可在吉庆街附近范围内进行限制性管理,开设步行街,恢复吉庆街热闹风貌。

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武汉市政府应抓住吉庆街的交通优势,加强地标建设,对旅游景点进行区域性整合形成集群效应。如在进行公共交通线路规划时优先考虑经过吉庆街的线路,将吉庆街与其他临近景点联合,形成旅游经典线路;以“吉庆街”命名公交或地铁站点;在周边景点地图中加入吉庆街地标,进行一定的景点介绍和旅游推广。同时,也应完善公共设备,规划露天大排档区域和停车场区域,完善配套措施。

(二)商家和艺人的文化自觉

要把吉庆街建设成武汉饮食文化的另一张名片,那就必然少不了吉庆街传统商家的力量,个体商家需要在正确认识吉庆街文化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经营进行适度改进,走亲民路线,无论是食品的味道还是用餐氛围的营造、价格上都力求亲民。除了在文化观念上的更新以外,也应继续严格地遵照餐饮行业规范,保证食品安全,对顾客负责。

在吉庆街的街头艺术方面,无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街头艺人都应有文化传承自觉。其音乐种类、与艺术形式可以适当创新,形成湖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吉庆街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新吉庆街改造工程完成,吉庆街逐渐重回大众视野。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型公益活动的承办,以及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意味着吉庆街必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同时,吉庆街的改造之路可广为借鉴。其所代表的典型问题,体现在传统民俗文化转型升级的各个方面。唯有加以重视,才能更好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元斌,李晟.吉庆街:武汉休闲文化名片的打造[J].学习与实践.2004(07)

[2] 孙静梅.展示城市文化的一张艺术名片――武汉市吉庆街街头音乐表演形式的分析[J].学习月刊.2006(24)

[3] 谢宏雯.清末明初的“汉味”吉庆街――武汉新吉庆街掠影[J].长江论坛.2013(04)

[注:本次调研由湖北大学湖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是武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7.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七

一、高职创业教育问卷调查背景

本次问卷共设计12道题目, 主要涉及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学生创业的动机、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的情况和学生评价、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学生创业的心理准备。

本次调查主要于2011年3月至6月在武汉地区的三所分别属于政府举办、行业举办、高校举办的高职院校中进行, 分别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350份, 收回问卷338份, 共选取了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的322份有效问卷样本。

二、高职创业教育问卷调查统计

1.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关于毕业后的选择, 有235人选择就业或创业, 共占总数的73%, 说明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有明确规划。本项调查说明高职学生大多数还是选择在毕业后先找一个工作, 选择创业的学生还只是少部分。

表2结果反映出学生对创业的理解逐步趋于客观全面, 说明创业教育在认识层面有了深化。

2.学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动因

表3可以看出, 学生如果选择创业最大的动因是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有141人选择此项, 反映出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更加科学, 也能更全面的看待创业。

从表4可以看出, 学校教师对学生创业选择的影响还不够大, 反映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表5反映出虽然学生能全面理解创业的概念, 但深入了解创业相关知识还远不够丰富。

3.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学生的评价状况

从表6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自身也应该切实把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转化成实际的课程。

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力度反映到学生的满意度上, 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与学校是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直接相关。

4.学生创业的障碍和条件

从表8和表9可以看出, 影响学生创业的因素中主观和客观因素各占一半。影响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 既有外在的资金因素, 也有内在的创业知识准备, 学生也认识到了创业知识的学习是比资金更重要的因素。

5.学生心目中的创业品质

表10反映出, 学生对创业的难度有一定预估, 也知道必须通过坚韧不拔的持续奋斗, 才能取得创业的成功。

6.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我们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 应该关注表11所反映的信息, 学生最希望接受的创业教育方式是创业社会实践。

表12反映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主独立性较强。

三、高职创业教育问卷调查综合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立足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创业教育, 对武汉地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综观参与问卷调查的三所高职院校学生的答卷, 存在一些共同性的特征。

第一, 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较全面, 但创业心理准备不足。由于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够深入, 创业教育大多还停留在思想武装和精神动员的阶段。

第二,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但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举措, 社会对高职的传统观念也束缚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高职教育一直以来背负着“职业培训中心”的帽子。

第三, 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创业教育的政策很明确, 但对高职的创业教育引导不够有力。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对创业教育提出配套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创业教育的模式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上存在先天不足。高职教育在国内相对于本科大学而言都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它诞生之初就定位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

第一, 从职业技能培养上, 高职院校没有把创业定位为一项专门的技能。

创业在认识上只作为就业的补充, 在就业不理想的前提下才进行创业。

第二, 从机构架设上, 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专职创业教育协调部门。

目前负责管理创业教育的部门多为职业指导中心兼职。

2.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亟需加强

缺乏“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完备的创业知识, 更要有充分的创业实践, 这些要求与目前实际的创业教育教师的纸上谈兵相比, 有着很长的一段距离。

缺乏有创新意识的教师。目前高职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培养学生的书本知识上, 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同时, 由于人事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创新的动力。

3.高职创业教育教材建设需要规范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简单地理解成开设一门有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 所选取的教材也是林林总总, 没有一个好的教材就没有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 教育更容易流于口头上。

在高职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大气候, 参与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学者不多的情况下, 适合高职创业教育的教材确实难以产生。

4.高职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应予明确

有的观念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创业技能、创业态度, 那么从行为、技能、态度三个方面看, 技能是最容易评价的, 但评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就难以评价了。”很难确定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学生态度的变化。

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了具体操作的自说自话, 没有一个客观公认的标准去衡量创业教育的实际效能, 使创业教育也容易模糊发展的方向。

五、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困境分析

1.高职自身定位不清导致创业教育动力不足

首先, 从社会认识来看, 高职还未赢得应有的地位。有的人认为本科院校是培养干部的, 高职教育是培养工人的, 这种认识不仅存在于社会中, 还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各用人单位中, 导致了高职定位的缺失。

其次, 从体制环境来看, 高职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目前高职一般实行省市共管, 在这种体制下, 地方财政本就捉襟见肘, 很难在高职教育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 地方政府在高职的内涵建设上, 业务不对口。

2.高职办学特色不明导致创业教育运行不畅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中不能妥善地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出现了专业设置的功利主义倾向;二是相当一部分高职不安心于专科层次的办学, 把尽快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最大的追求。

当然,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本就不长, 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值得提升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之间缺少高水平的思想碰撞, 无法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3.政府对高职引导不力导致创业教育保障不强

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 没有系统面向高职教育的法律。仅有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中, 前者关于高职只有一处“职业教育”字样, 后者主要是面向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从政府主导层面来看, 地方政府对高职的发展和规划缺乏全盘的统筹思考, 导致高职教育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求新求变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整合资源, 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武汉地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是:高职自身定位不清导致创业教育动力不足;办学特色不明导致创业教育运行不畅;政府引导不力导致创业教育保障不强。

关键词:武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调查

参考文献

[1]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9.

[2]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10) .

[3]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1) .

[4]谢一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18) .

8.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八

广元地处四川北部山区,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四川的北大门,是进出川的咽喉重地,素有“蜀北重镇”、“川北门户”之称,是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地区。全市辖四县三区,行政区域面积16314平方公里,人口310万。全市第一、二产业比重占60.7%,2009年GDP270亿元,在四川省排名17位,人均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为加快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广元市政府确立了“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低碳建市”的发展战略,把职业教育列入地方经济社会重点发展的“七大”板块,全力实施职教资源转化,大力整合资源,高起点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推进职教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集团办学,打造职教特色,探索出“园区引领、集团办学、特色发展”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目前,职业院校在校学生7.1万余人,职普比达到5.1:4.9,全市建有高职院校2所、技师学院1所,中职学校22所。其中,建成省级示范中职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6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级重点专业8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十一五”期间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10余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70万余人次,基本形成了灵活多样、多元并举、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典型。

二广元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1政府统筹,集约发展,为职教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政府统筹。广元市政府把职业教育列入资源转化战略重要内容,纳入重大民生工程和市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七大板块”,即能源板块、有色金属板块、农副产品板块、建材板块、电子机械板块、旅游板块、职教板块。以布局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做强做大规模为着力点,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网络构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灾后重建和教育结构调整中突出优先发展地位,在资金、政策、机制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实现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全市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连续3年超过普通高中,职普比达到5.1:4.9。

第二,园区引领。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精神,解决制约地方职教发展的瓶颈问题,2006年广元规划启动了“广元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职教园区作为全市职业教育的“龙头”位于市城区,占地2074亩,投资10亿元,入驻职业院校5所,在校学生2万余人。职教园区已成为全市公共的职业技能和师资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和产教结合等方面开始彰显引领、聚集、示范效应,职业教育园区已成为全市人力资源转化的主战场和川北职业教育基地的核心阵地。

第三,集约发展。集团化办学,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多元化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优势互补,推进职教资源转化战略,促进职业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创新,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按照“政府指导、龙头带动、校际联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理念,由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地方17所职业院校,24家企业和行业,组建了广元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内院校在专业布局、教学标准、科研开发、产教结合、人才培训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谋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广元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增强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与影响力。

2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础,为职教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坚持把职教资源配置与扶优淘劣相结合,打破行业隶属关系及所有制性质等界限,理顺教育和行业、劳动保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关系,采取划转、合并、迁建、改制等办法,先后对10所学校进行重组合建,全市职业院校由30所调整为25所,在四川省电子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元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时,大力推行“办学主体获益、地方职教发展”的理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源兴办职业教育,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统筹改制整合的10所民办职业学校中,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达到全市职校生总数的40%,发展基础、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极大增强。

第二,大力改善基础设施。近年来,政府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大力实施职教攻坚,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累计投入重建资金10.5亿元,异址重建职业院校7所,所有重点职业学校投入均超过5000万元。与2005年相比,全市职业院校校舍面积由26万平方米增加到68万平方米,办学基地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发展速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第三,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多措施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打造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大力推行“双证”制度,精细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评价体系,努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就业跟踪服务。近四年来,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均在95%以上,就业率超过了98%。

3专业对接产业,突出特色,为职教发展注入内生活力

第一,专业对接产业。根据全省“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战略和广元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广元重点发展的“能源、有色金属、优势特色农业、建材、电子机械、旅游”等支柱产业,科学设置专业,重点加大电子信息、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软件技术、旅游等紧缺专业建设,从财政投入、师资、设备、实训基地等方面加大扶持,逐年增加对重点学校和重点专业的改造和建设投入力度,促进骨干职业院校的改造升级,建成高职院校2所,重量技师学院1所,国家级重点学校6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学校1所,省级重点专业8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个。

第二,服务“三农”,培养适用人才。充分利用重点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围绕地方现代农业园区,全力扶持涉农专业,实施产教合作、农科教结合,加快培养农科技能人才。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采取送教下乡、送教到岗,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10年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4万人次。

第三,校企联姻,培养专业人才。积极推行校企联姻,培养培训大批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为企业推荐员工,为企业开展培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和师资锻炼岗位。突出并不断丰富与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和震后落户广元的企业的合作类型,努力提高合作效益,实现了社会、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三进一步加快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使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近年来,广元市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但职业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和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职业学校办学经费难以满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2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3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

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为适应区域重点产业调整、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要通过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4提升教师素质

广元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改善,但教师队伍还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必要在高质量高职院校建立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基地,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从企业聘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5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三是加强中高职对接,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满足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四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刘增丽.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24).

[2]张晓松.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6).

[3]孙焕利,周厚斌.青岛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陈宝华.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08(1).

9.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九

发展的思考

新疆地域辽阔,或被资源(宜农土地、天然草场、矿产、石油、天然气等)丰富。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47个民族),加快新疆开发是民族团结、国防稳定的需要。新疆地缘区委独特,是我国边界线最长(5663公里),邻国最多(8个),沿边县市最多(33个)的省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进东部和国外的人才、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快速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工人和有知识的农民。

自199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于1988年、1992年、1997年,先后三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新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援疆工作会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援疆工作座谈会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影响越来越深远,兵团南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

一、兵团南疆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兵团职业教育目前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4所(不含本科院校所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1所,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中等职业学校23所,天山北坡经济带14所,南疆经济带4所,边境经济带5所;中职、高职在校生总数48383人,高职在校生9867人,中职在校生38516人。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属于公办性质,民办性质的只有两所。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全部在天山北坡经济带。

南疆4所职业院校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学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学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约,所开专业较少,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开设专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专业,办学基础和师资条件较弱。

以三师职校为例:三师职校于2005年11月经兵团编委批准成立,2006年开始招生办学,2008年进入校园。学校占地面积10.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实训厂房),总投入7532万元,各专业实训设备1390万元。2009年经第三师党委批准,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兵团第三师分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兵团第三师分校、第三师教育培训中心四校合一,实行合署办学模式。2010年成立图木舒克大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现已形成职校、电大、农广校、培训中心、驾校五校合署的职业教育综合体。学校现有师生3331人(教师54人,学生3277人,其中职校1362人,函授学员1915人),培训中心年培训能力3000人次左右。几年来,累计中短期培训2万余人次,为社会输送学历教育毕业生1624人,就业率达95以上。学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自给有余、补贴家用‛的人才培养思路。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举,中、短期结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多元办学格局。学校在发展中的定位是紧紧围绕师市‚三化‛建设和职工多元增收办学,重点加强服务师市、团场特色优势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技术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明确了工作机制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团场企业参与;明确了办学模式是校校联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需求,开门融合办学。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兵团南疆各师市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的主流,但在中国,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产生了疑问,就其原因,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客观现实因素;既有工作上的疏忽,又有体制上的弊端。

1、受‚大气候‛的影响,人们认识上存在偏颇

中专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年代曾经是许多初中学生的首选学校,既可学到专业生产技能,又可被国家包分配获得就业保障。但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重文凭之风‛在社会上的兴起,受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现行用人制度和考试制度的负面影响,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眼光看待职业教育,致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补充,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后进生、落榜生教育,也有的认为职业学校条件不好,文化知识学得少,跳不出‚农门‛,争不上‚铁饭碗‛等等。就南疆地区来说,近几年来,我们对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认识不足,没有将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经费投入、资源配臵、办学条件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

2、学员锐减及生源基础较差 职业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气候‛,但在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们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再加上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当作‚二等教育‛,导致了职校的生源萎缩。现实社会,使得一部分学生热衷于普通高中,寄希望于大学好找工作;另一部分学生热衷于打工,只顾眼前利益。就读职业学校成了多数学生及家长的无奈选择,只有分数极低、连升普通高中都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职校成了家长为了不至于自己子女无书可读的‚托管所‛。甚至有的学生把职校看成是‚婚姻介绍所‛,来学校主要是玩。这些后进生有的不仅文化知识基础差,而且思想品德也差。生源质量下降,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用人单位造成对职教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越来越低。

3、兵团南疆职校目前的‚软硬件‛建设滞后

兵团南疆职业学校普遍建设发展缓慢,如三师职业技术学校自2005年批准成立以来,至现今仍未完成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南疆地处偏远,人才引进难,尤其是南疆地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匮乏,部门学校基本为零,另外南疆地区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大,民族孩子通用语言水平较低,双师+双语的复合型教师更为缺乏;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源的变化,学校的专业在不断调整,导致学校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体系极不完善。专业课程建设尚处于初阶阶段,欠特色或主打专业;南疆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较多,少数民族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大多数民族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而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均培养经费又较低,导致许多孩子无法上学或中途辍学。

4、社会上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

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法》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两项重要制度。然而,一方面,一些部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按《职业教育法》规定,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另一方面,在需要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中,由于执法不严,‚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2002年我国从业人员中,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占75%左右,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兵团南疆地区这一比例更低。可见,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人力,不注重职业技能,一些用人单位在继续聘用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不但使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激励机制,而且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生源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南疆地区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招人员工后不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员工待遇低下,劳动力流动性较大。

三、兵团南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

职业教育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应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训练其职业能力为主要职责。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着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学校必须自始至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针,才能突显职教的办学特点,也才能注入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1、着力抓好‚硬件‛,增强办学的信心

继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一定的‚硬件‛作为办学载体,办好职中只能是纸上谈兵,尽快把教学、住宿、实习实训、体育活动等基础设施修建好,并根据市场对职业培养需求,添臵和完善教学设施。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学校应注重实验实习场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发挥应有设施的示范、育人、服务功能。只有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并让看得见的办学条件取信家长和吸引更多的求学者慕名而来。试想,倘若职中连最基本的办学设施都跟不上,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中央要求的‚职教与普教的在校生基本达到一比一‛的办学规模呢?

2、走联合办学之路,确保学生就业有门路 在国外,职业教育被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一切按产业的要求去运作,学校就如同是加工厂,学生是生产原料,毕业生是产品,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如果学校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毕业生,毕业生就没有出路,从而也就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学校就很难生存发展。我们也应树立这种产业思想,有整体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不能只把它当作一种公益事业,完全依赖上级安排。介于兵团南疆地区的地理、经济发展的限制,加上职校目前办学条件和技能师资空白,短期内无法满足办学的需要,现在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合作办学、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今年屯南职教集团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不仅体现在校内资源的优化配臵,还体现在校校资源乃至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通和共享上。我们有生源,但在没有设备、没有师资、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我们至多只能上一点基础文化课,而公共文化课一般也只上一年。因此,我们的学生还必须送到办学条件比较好的有关学校去进一步就读,才能学到一定的技能,也才能确保学生的就业。而外面许多学校拥有一应俱全的先进教学设备,就是缺少生源,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合作空间。当然,联合办学我们也必须有详细的实施计划,送去的学生我们也要有专职人员去管理。

同时,‚工学结合、自给有余、补贴家用‛的办学模式也兵团南疆民族地区不可缺少的办学之路,实行工学结合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解决兵团南疆民族地区职教经费不足问题,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

3、搞好专业设臵与课程设臵,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职校要发展,要形成品牌,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是办学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共识。而改革不是想当然,必须按需办学,按产业的要求办学,不能离开就业搞职改。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坚持产教结合。专业设臵也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社会需求,因时因需而异。有些专业教材不宜统编,应体现企业性,教材应突出实用部分,压缩理论部分。

在课程模式上,要把握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通用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意。技术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需要坚持不懈加强的内容。对于定向性不强的,就要加强文化基础教学,通用语言教学,打好比较厚实的文化基础和比较宽泛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周济部长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在现阶段,兵团南疆中等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规划建设中,应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之间的关系,认真考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选好突破破口,确定好教育结构和方向。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办学质量

俗言,‚名师出高徒‛,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素质高低和敬业程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因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和调控者,其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以自己好的素质和人格影响受教育者,教师职业劳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职业教育‚技能性、实践性‛等特殊性又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具有的双重素质: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而兵团南疆中职院校目前缺乏‚双师型‛的师资,现有的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转改过来的,受普通基础教育的影响,都缺乏职教经验,只强于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指导和操作能力没有。这样,学校只好把普教的鞋子穿在职教的脚上,老师勉强执教使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践技能不强,升学无门,就业困难,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声誉,使得学校越办越无法办下去。200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等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文化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到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在无力聘请技师的情况下,我们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可以派老师做外教的助手,一边协助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一边借机动手学习,提高自己,回来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5、切实抓好‚软件‛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学校内部制度必须齐全,我们工作才能‚有法可依‛;管理一定严谨,我们做事才能有序不乱。激励、管理、监督三大机制运行良好,学校工作才能正常运转。还要进一步重视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融入课堂和日常管理之中,推行‚诚信做人、勤奋敬业、务实创新、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受人欢迎,学校才有好的声誉,也才有好的发展。

10.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十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总结 “十五”期间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分析制约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促进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9月13日至20日,我乡根据县民宗局要求,组织人员对本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6个村委会,对部分干部群众进行走访、座谈,认真了解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铁锁乡地处东经100°59′—101°03′,北纬26°01′—26°15′之间,距县城金碧104公里,地处楚雄、大理和丽江三州交汇处,与大理宾川、丽江永胜隔江相望,素有“鸡鸣三县,水流两江”之说。东靠三台乡,南邻三岔河乡,西至渔泡江与大理州的宾川县交界,北抵金沙江与永胜县隔江相望。全乡国土面积230平方千米,全境地形狭长,境内山高坡陡箐深,平均海拔2252米,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有耕地面积10331亩(其中:水田2662亩,旱地7669亩),主要河流6条,沟渠54条,坝塘24座。目前,水利化程度较低。全乡共辖6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2009年全乡总户数2617户,总人口10663人,少数民族人口7784人,占总人口的73%,主要有彝、傈僳、傣、苗、白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乡镇。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503.86万元,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1924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4.4万元,在2008年68万元基础上增长39%;完成财政自收收入89.6万元,在2008年62万元基础上增长45%。

(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一是水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全乡水利化程度达63.5%,新建和加固了一批水库、坝塘、小水池、水窑,使少数民族地区水浇地、保水田不断增多,粮烟等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二是电力建设得到夯实,除七棵树村委会下片因涉及观音岩水电站移民搬迁,省政府要求停止一切建设外,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得到保障;三是交通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截止2009年底已有39个村民小组修通村组公路,总里程105.6公里;四是邮电通讯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相互交织的通讯网络,各种信息能顺利传送到边远村组,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为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乡党委、政府立足乡内实际,重点培植核桃、花椒、烤烟、小火腿、小米辣等5大产业。2009年底全乡核桃种植总面积已达60659亩,实施核桃集约化经营457亩,产量由2008年的890吨增至1497吨,产值3892万元。2009年花椒总面积达13776亩,已初步实现打造“花椒之乡”品牌的目标。花椒总产由2008年的100吨增至129吨,产值480万元。2008年烤烟产量21万公斤,均价12.52元,实现产值229.5万元。2009年,烤烟移栽面积2260亩,完成产量27万公斤,级内均价16.03元,实现产值346.7万元,创历史新高。2008年畜牧业产值达2103万元,小火腿加工拉动着铁锁畜牧业发展。全乡着力打造畜牧产品品牌,抓住铁锁 生态小火腿市场广阔的优势,壮大火腿加工个体户6户,全年已外销小火腿32吨。另外,小米辣是铁锁产业发展中具有潜力的一项产业,本地生产的小米辣具有辣味适中、香味独特的特点,在各种辣椒中独树一帜。2008年,小米辣产量37吨,产值44万元。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得到发展

“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我乡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使民族地区逐步摆脱贫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生存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乡6个村委会均已架通程控电话,程控电话用户达294户。开通了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和联通CDMA网络,通信用户达1000余户。11个村民小组架设有线电视网络,并与县城联网,可收视节目36套,用户510户。中频网络开通2个村委会。全乡设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村小2所,2009年初中在校专任老师31人,小学在校专任老师52人。初中在校学生386人,小学在校学生820人,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中考上线率10.3%。乡镇集市设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设卫生所(室)7个。中心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人,医疗用床位27张。进一步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医疗卫生、学习交流的各项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社会事业基础。

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大力学习宣传民族法律法规是重要基础

乡镇党委、政府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认真做好民族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一是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使民族团结的意识 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宣传,从小懂得怎样遵守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权;二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思想教育活动;三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县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要求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工作方针,每年乡人民政府与全乡6个村委会都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定期或不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问题,注重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五是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注意区分一般性的问题和民族矛盾,本着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由于加强领导,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正确对待民族问题,使我乡民族团结的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历史上遗留下来民族间的隔阂基本得到消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全乡各民族间形成了生产上互相关心帮助,生活中互通有无,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风俗习惯上相互尊重的民族团结新景象。

(二)制定具体政策是重要的保证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帮扶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政策措施。对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个人企业给予扶持,帮助其发展壮大,从而带动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并在一些社会事业收费上,对部分困难少数民族群体给予减免,切实减轻他们的生产生活负担。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有力地促进了我乡各族人民的团结稳定,确保了少数民族群众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上来。

(三)认真落实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有力的促进 一是认真落实民族贸易政策,鼓励发展了一批少数民族农村合作组织,树立了铁锁乡“小火腿”和“小米辣”等民族特色产业品牌。二是抓好全乡3个小学寄宿校点和1所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补助兑现工作,巩固我乡“普六”、“普九”成果;三是抓好一年一度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招生录取工作,按政策规定办理民族生的提档照顾;四是保护、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乡党委、政府多年来的努力,我乡特有的“冬街节”已被打造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同时,还对乡内的民族小调进行了收集整理,向省、州、县推荐了一批民族民间艺人。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后劲不足。我乡属边远山区,山地面积大,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差。虽经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其它乡镇。突出表现为资金不足或严重短缺。大量的资金空白阻碍了我乡少数民族摆脱贫困的进程,同时绝大多数扶贫开发实施项目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当一个项目资金出现空缺,便会导致一系列的项目停滞。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专等国家有限的扶贫资金进行扶贫开发就显得后劲十分乏力,一切实施方案似乎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的空谈和不切实际的假想,所以如何解决我乡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已成为全乡少数民族摆脱贫困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和难点。

(二)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田水利设施状况令人堪忧。灌溉主干、支渠及田间毛渠失修;通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公路交通问题相当严峻,运载能力极差,尚为进行任何道路硬化。

(三)群众素质低、增收路子少。“十五”期间,随着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少数民族群众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我乡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乏、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当前,少数民族农户整体素质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一是在思想素质方面,不少农户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二是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三是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地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

(四)自然障碍。生态脆弱堪忧,环境破坏仍在加剧。立地条件差,使农户生产难以实现自给自足。自然灾害多,注定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五、对进一步落实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转变落后观念,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僻的边远山区,长期以来,思想禁锢、信息不灵,祖祖辈辈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在沿袭着。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现有资源开发、引导、教育少数民族群众多学文化知识,多学先进的科学技术,破除陈规陋习,摒弃怨天尤人,打破“等、靠、要”的思想和平均主义观念,摆脱因循守旧、消极落后的传统观念。

(二)要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仍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有利时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千方百计增加对民族地区交通、水利、通讯和教育、卫生等硬件投入。

(三)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实现增产增收。因地制宜,趋利避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在名、特、优产品上做好文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以科技为先导,以先进适宜的科技措施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发展。

上一篇:热力管网土方开挖施工合同A下一篇:采石场关于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