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2024-09-16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8篇)

1.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沈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机智的引导,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操作、创造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动手、交流、倾听、争执、发现中获得知识。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学时,沈老师从分苹果入手,从分4个苹果到分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近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位小朋友分得2个、1个和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中,沈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画图折纸涂色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沈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2.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二

一、在观察操作中丰富学生的表象

【教学片段1】分—平均分—认识分数。

利用学生分月饼的情境,明确:两个人分两个月饼,1个人分得1个,“1个”就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展示整数“1”)

师:如果1个月饼要公平地分给两个人,那又该怎么分呢?一个大一个小公平吗?

生:不行,不公平,要一样多。

师:想一想,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分得一样多的分法叫做什么?

生:平均分。

师:分得一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这平均分得的半个月饼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要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创造一个新的数表示这“半个”吧!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是一半,是两份中的1份,现在我们就用“1份”这个词来表示“一半”。一半是其中的1份,另一半也是其中的1份。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个同样大的月饼,我们可以用它来表示分之前情况,贴在下面,用“2”来表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上面贴分之后的情况,用“1”来表示其中的1份。(板书)

师:同学们,在左边的同学手中有一个西瓜,在右边的同学手中有一个三角形,你们也像老师一样分一分,公平地分给两个人。

学生操作,集体展示。

师: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这是其中的1份,另外半个也是其中的1份。我们再拿出一个一样大的西瓜,用刚刚的办法来表示,用“2”来表示平均分成两份,用“1”来表示其中的1份。(板书)

生:三角形也可以用“2”来表示平均分成两份,用“1”来表示其中的1份。(板书)

师:请你们观察这几个实物或图形,观察这几个数,都是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这样表示还挺清晰的。可是2和1这么写好像又会和整数混在一起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和整数区分一下?

生1:加个逗号。

生2:加个括号。

师:如果我们给它们加上个小横线,这不就区分开了吗?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分数”。(板书)

师:这个数就读作“二分之一”。分数可特殊了,只有在平均分的时候,才可以用分数表示。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1份,是半个,是整个月饼的一半,是两份中的1份,我们就用分数1/2表示,另外半个也是1/2。

师:想一想,小横线可以表示什么呢?“2”又表示什么?“1”又表示什么?

生:小横线可以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1份。

师:把1个物体,像月饼、西瓜、苹果等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1份用1/2表示。

概念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抽象出某一类对象或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在教学时,注重从学生所熟悉的感性材料入手,分月饼、分图形,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物体的经验,三组数据形象地对比,从整数引入分数,让学生既从内在意义上,也从外在表现上初步感知“分数”,把新的认知起点与旧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了。学生还通过板书感受到了“分数”在人类历史中的形成过程,为后面介绍分数的历程埋下了伏笔。

二、在类比思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片段2】涂一涂、比一比。

师:实物中有1/2,三角形中有1/2,你能不能也在其他的平面图形中折出1/2呢?请你拿出彩纸,自己动手折一折,然后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2,并用1/2标注出来。学生动手折。小组交流展示(图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多的图形,为什么阴影部分都能用来表示1/2呢?

生:虽然它们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但是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1份都能用1/2表示。

师:所以这块阴影部分就是这个圆形的1/2,而这个正方形的阴影部分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2,它们的“主人”可不同啦,一定要说清楚。

【教学片段3】折一折、画出“几分之一”。

师:生活中不仅有1/2,还有许许多多几分之一。你还知道有哪些几分之一吗?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现在就请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创造出更多的几分之一,记得要标出你折的分数。

学生折后,集体交流:折的是几分之一?是怎么折的?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对“平均分”后产生的分数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安排了一些富有思维性质的操作性活动,让学生从图像中、直观感悟分数的大小,获取直接的经验。在认识1/2时,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图形的1/2,而是选择不同的图形来让学生动手操作表现它的1/2,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直观地体会到“为什么图形不同,但阴影部分都能用1/2来表示”。

三、在概括反思中增进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只有通过概括,为概念下好定义,学生才能运用推理、迁移来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中,先让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呈现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特征,从“分”到“平均分”,再到“分数”,从“二分之一”再到“几分之一”,一系列展现学生生活经验的环节促进了概念的建立。接着,让学生总结分数的含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完整地用数学语言说出分数的含义确实有些难度,因此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 ,采用课件 展示分数 的概念“把________平均分成_________份,其中的1份就能用分之一来表示”,让学生能够模仿着说,再自己说,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帮助理解概念的含义。最后,举例生活中的分数,了解分数概念的演变历史,建立起分数的概念与已有的相关整数概念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串联起系列概念,为后面继续学习其他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经过五次试教,在不断的反思中形成了以下学案。

一、引入

1.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装在信封里,现在倒出来看看,有哪些学具?

2.请同桌把这些学具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到几个?

3.分一分。(有学生认为多了一个圆形就放在中间,有学生把一个圆也平均分成2份)

4.汇报分的情况。

5.师:分时遇到了什么问题?(1个圆形不能平均分成2份)有人分了吗?怎么分的?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2。

(1)每人分到2个,用2表示;每人分到1个,用1表示;每人分到半个,该用一个怎样的数来表示呢?请大家想想办法,想好后可以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2)你用哪个数来表示?(0.5、1/2、2/1)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呢?你在哪里见过?

(3)大家很有办法,用自己创造的数来表示半个。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方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半个,也就是说每人分到这个圆的1/2。跟谁的方法一样?

(4)谁听见老师是怎么读这个数的吗?又是怎么写的呢?

(5)1/2也是一个数,说得更具体些,它是一个分数。

(6)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同时比一比,看谁跟分数最先交上朋友。

2.探究1/2。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同桌再分一分、说一说。

(2)再次汇报分的过程及结果。

(3)你怎么看出平均分成2份的?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2份看得更清楚?(把折痕画出来)

(4)(指名)你分到多少?在哪里?为了跟你同桌区分,把你的作个记号,划上斜线。(指同桌)你呢?

(5)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这份是这个圆的1/2,那份也是这个圆的1/2。也就是说,任意一份都是这个圆的1/2,或每份都是这个圆的1/2。

师:还可以说得更简单些,即每份是它的1/2。

(6)读一读,你觉得哪些字词比较重要?为什么?

(7)观察图:有几个1/2?2个1/2合起来是多少呢?划斜线的这份是圆的1/2,那么整个圆是划斜线的多少呢?空白部分呢?

(8)刚才找到了圆的1/2,再任选一个学具,折一折、画一画,并划上斜线,表示出它的1/2。

(9)展示:上面图形中,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吗?为什么?(指名说说怎样得到的1/2)

结合图,说说1/2中的2、/、1分别表示什么?

(10)看着图,有问题提吗?或有什么话要说?

3.创造1/()。

(1)刚才把图形对折1次,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图形的1/2。

还能继续对折下去吗?(能)那么,其中的1份是这个图形的1/()呢?请大家用刚才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颜色的方法创造1/()。

(2)创造1/()。

(3)展示、汇报。

如1/4:你是怎么折的?这个1/4表示什么意思?从图中还能找到这样的1/4吗?共有几个这样的1/4?4个1/4合起来就是——1。

(4)猜一猜、想一想。

看着图与分数,如1/8,它是怎么折的?1/8表示什么?看到1/8,还想到什么?

(5)1/4、1/8与1/2一样,都是分数。从图中,可以看出1/2、1/4、1/8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4.创造()/()。

(1)刚才把图形对折1次、2次、3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只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得到1/2、1/4、1/8。那么,能不能涂2份、3份,甚至更多呢?又会得到一个怎样的分数呢?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继续创造分数。

(2)先思考准备涂几份,再创造分数。

(3)汇报:你创造的分数表示什么?

如2/4,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2份涂色,涂色部分是它的2/4。联想:看到2/4,还想到哪个分数?(2/4、4/4等)各表示什么?

(4)2/4、3/4、4/4也是分数,与前面的分数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5)你认为分数还有吗?写一个,并读一读。

如7/8,其中的8、7各表示什么?7/8呢?看到7/8,还想到哪些分数?

(6)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如7/8,8是分母,/是分数线,7是分子。

三、练一练

1.观察主题图,用分数说一说图意。

2.看图写分数。

3.出示一条彩带。

(1)猜一猜:平均分成几份?这一份是多少?

(2)补充:1分米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然后看图填空。

(3)汇报:你是怎样想的?除了这三个分数,还想到哪些分数?

(4)出示第二条彩带。想一想:哪条长?为什么?

四、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你脑中的分数是怎样的?

2.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认识分数的?(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等)

课后反思:

1.在磨课中,学会课前研究。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钻研教材,通俗地说就是读教材、理解教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本单元是第一次接触分数,主要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分数的简单加减法。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与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所以本节课中,不能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以“平均分”为基础,与倍数也相通,同时又是后继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的基础。

钻研教材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对教材作出恰当的处理。本教材是将“认识几分之一及几分之一比大小”作为一课时。笔者将“认识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整合为一节课,目的是让学生对分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将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在磨课中,学会处理课堂上的生成。

课前预设教学流程时,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学中,教师最希望学生能按预设的程序进行,害怕出现生成不会处理。其实,课堂上可能会因为生成而精彩。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折出圆形的1/2时,学生说这条折痕就是圆形的对称轴,其他学生检查自己的图形后表示赞同,此时教师没有发表意见。在创造几分之一时,学生介绍1/4的折法时,说:“把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把对称轴的折痕画出来,平均分成了4份,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这1份就是长方形的1/4……”不等该学生说完,就有学生举手表示有意见。他们认为:这2条折痕中只有1条是对称轴,不能说把对称轴的折痕画下来,确切地说是把平均分的折痕画出来。创造1/2时,折痕是对称轴,辨析的理由不充足,所以暂时放一放;创造1/4时,争辩时机到了,折痕中有对称轴,也有不是对称轴,所以给时间让学生辨析,达成共识,再次加深学生对图形对称轴的理解。因此,一旦课堂上出现生成,教师不要手忙脚乱,而要思考:要不要处理?何时处理?怎么处理?

3.在磨课中,学会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逐步转化过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潜能外化的规律,所呈现的教材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理想状态是:认识1/2后,学生能创造几分之一,接着会创造几分之几。其实这样想、这样做的教师把学生估高了,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其他学生都很茫然,学习气氛沉闷,原因就是把要求拔得太高。“从整数的认识到分数的认识是一次质的飞跃”是有道理的,1/2还没认识到位,学生怎么会去创造其他的分数呢?所以在教学时,应这样设计:(1)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引出1/2;(2)重点认识1/2,理解1/2的意义,并折出图形的1/2;(3)创造几分之一;(4)创造几分之几。这样设计,从集体学到自主学,学生具备了学的条件。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更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在课改中磨课,给我的启示很多。要设计好一节课,应从目标的定位、学习材料的选择、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认知起点与认知规律等多方面考虑,让学生先学扎实,再学创新,逐步提高要求,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4.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四

11月6日,刘凤芝老师在三年级三班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数学组刘红红、王书香、徐淑娟、张玲、张卉、魏冬丽、丁春涛等老师参与了评课。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内容充实。《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 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周老师 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 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整节课能准确把握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一、准备充分。

“凡事预则兴,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学具、课件,刘老师都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刘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首先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平均分肯德基,为新知作铺垫,从分月鸡翅与可乐出发,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描述分鸡翅和可乐的过程引导比较到位。其次,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情景,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 效学习。特别是在让学生折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 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三、有层次的练习设计是提高有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设计中,有基础题,稍难题,提高题,上不封顶,下能保底,是值得我学习的。有了扎实的双基,才带来拓展练习中意外的惊喜。

建议:

1、学生作品展示不够清晰,应当用有颜色的笔涂或投影展示。

2、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可以及时在全班纠正,如当学生涂二分之一时,出现两边都涂时,应及时展示出来纠错。学生在操作时,作品应充分展示出来。

5.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五

本节课,我利用猜图形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出被遮住的图形分别是三角形和五角星,从而导出这两个图形的共同点都有角,进而导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图和例1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角的图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不尖不直不是角,然后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和折角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一。

之后,教学角的画法,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画角时要先定顶点,然后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一个角,然后再在课件上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角的画法,之后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角。从而达成的教学目标二。

本节成功之处是能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通过折角,体验角的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通过演示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画出角后,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展示,另外就是学生画的时间过长,没有来得及全课小结下课铃就响了。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间,为使学生们更好的交流,还要充分利用展台进行教学。

6.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记录 篇六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时间:2016年11月2日 地点:四屯镇中心小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讲课教师、各校主管教学领导及数学教师

一、介绍参加本次评课活动的评委老师

二、说课

三位授课老师就自己的本节课授课思路及教学反思进行说课 曹娟:在时间把握上存在问题,没有关注个别差异。

袁新丽:在“平均分”问题上存在不足,没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李云珍:这节课显得“头重脚轻”,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听课老师真自由发言、进行评课

四、评委老师进行点评

李红娟:教学中,曹老师从平均分一个苹果导入,复习把一个物体作为单位1进行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并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此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李立哲:《分数的意义》的这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这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

1、整体方面:是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高伟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者以故事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 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题型新颖,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结并颁发纪念品

7.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七

【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引起冲突

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帮他们分一分食品吗?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让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称为平均分。蛋糕怎样平均分?

师:怎样分才能一人一半呢?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

师:半个怎样用数表示?

师: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

……

师:像1/2这样的数叫分数。

二、操作感悟——建构分数

折长方形的1/2。

(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片

师:会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吗?

(2)学生汇报

(3)师:为什么阴影部分都用1/2表示?空白部分呢?

(4)小结:一张同样的长方形,折法不同,得到每份的形状也不同。只要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用1/2表示,每份都是这张纸的1/2。

【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学生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在认识分数之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整数,比如:0、1、2、3、4……

分数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野餐情境,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这样的一份用怎样的数来表示的话题。通过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1/2的含义。再通过折、涂,丰富1/2的认识,初步建立1/2的正确表象。

【教后反思】

首先通过操作演示直观理解“平均分”,再由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得到“半个”,用1/2表示。教师似乎给了学生暗示:分数是“分”出来的数。

课后,再次翻开教材,教材中出示半个蛋糕后,说明: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这里的二分之一个表示二分之一个蛋糕,也就是一个蛋糕的1/2。

是的,当我们把教学视角放在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上,却忽视了分数首先是一个数。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如果在分数教学开始,给学生烙下深深的印记——分数是“分”出来的数,势必为以后分数的教学留下绊脚石。教师要帮助学生完善“数”的概念。

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便有了第二次教学。

【自我实践】

一、情景导入——引起冲突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1)师:把4块月饼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

说明:平均分。

(2)师: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一块月饼呢?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一半?

说明:像1/2这样的数,数学上称为分数。(板书课题)

2.认识二分之一

(1)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也就是1/2个月饼。

师:右边一份呢?

(2)介绍1/2的读写法。

二、操作感悟——建构新知

(一)操作感悟

1.折1/2

(1)将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1/2张长方形纸涂上颜色。

(2)学生汇报:哪部分是1/2张长方形纸?空白部分呢?

(展示作品)

(3)师:同样的长方形,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表示1/2张长方形纸?

2.火眼金睛

出示: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表示1/2吗?(图略)

总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或是其他的物体,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用1/2这个分数表示。

(二)做分数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师:能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吗?

3.汇报

(1)展示表示1/4的作品。

师:为什么图形不一样,涂色部分却都用1/4来表示呢?

(2)展示折圆表示出的分数。

师:同样的图形,都是其中的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小结: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小结:

师:通过操作,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的数?

师:这些数都是分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吗?

……

【再次反思】

分数的认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等待。如何让抽象的概念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思考这些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对“分数”这个概念的理解。

再思考这一课,我们应关注什么?

思考一:一半怎样表示?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根据已有的经验得出,每人分得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学生会怎么想,怎么做?我们通常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数表示“一半”,而这种“创造”的环节,学生有学习需求吗?我们该通过怎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思考二:1/2是一个分数。

我们总强调: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的视角就定格了“平均分”的过程,在学生的脑中分数是一个分的过程。却忽视了分数是一个数。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困难重重,如:五年级下册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学生就产生疑问:这里的3/4为什么是3/4块?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的数?这些数都是分数。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吗?旨在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观察分数,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结束语】

8.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八

[关键词]分数 初步认识 几分之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77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P64~6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分一分、涂一涂中,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学生体会分数与分的过程之间的联系,感知分母和分子的含义,能够明确一份和几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学生经历运用分数来描述某些事物的过程,初步感知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并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能从份数的角度来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分享活动,引出分数

师:大家都知道小猴非常喜欢吃桃子,猴妈妈摘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两只小猴看到了口水直流。想一想,把1个桃分给2只小猴,怎么分才公平呢?对,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这样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猴哥哥分得这个桃的——(二分之一)。猴弟弟也分得这个桃的——(二分之一)。每只小猴都分得这个桃的二分之一。想一想,分母2在这里表示什么?那分子1呢?

二、自主选择,理解分数

1.让学生认识一盘桃子的二分之一

师:刚才,两只小猴分着吃完了一个桃,还觉得不过瘾。于是,猴妈妈又带回来一些桃,准备选其中几个桃装在盘子里,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如果你是猴妈妈,你想选几个?

生:4个、6个、8个。

师:我们先选6个来装一盘。(贴桃)把这6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接着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2份,因为要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1份)那这一份就是这盘桃的——(二分之一)。那这一份呢?(指另一份)对,也是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每一份都是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把6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二分之一。除了选6个桃来分,还可以选几个桃来平均分成2份?请大家选一选、贴一贴、再分一分。

师:如果猴妈妈把这12个桃全部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它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如果桃的个数再多些,现在有几个?(16个)也是这样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它的多少?仔细看,桃的个数不断在变,为什么每只小猴总分得这盘桃的二分之一呢?

师:是不是不管有多少个桃,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让学生认识一盘桃的三分之一、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把12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如果把12个桃平均分成3份呢?每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三分之一)你是怎样分的?都是12个桃,为什么表示每份的分数却不同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12个桃除了平均分成2份、3份,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拿出活动单来分一分、填一填吧!

师:刚才把12个桃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份的个数却越来越——(少)。这里每份是——(6个)。这里呢?(4个)不管每份是几个,都表示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师:以前,我们通过分一个物体来认识了分数。(出示一个桃)今天我们是通过分一个整体继续研究了分数。其实,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很多,我们再到“慧宝夺星乐园”去转转,继续寻找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三、练习理解,内化新知

1.★俱乐部

师:瞧,这有一盒男孩喜欢的玩具球,这个梨球是这盒球的几分之几?这个呢?看来,每个球都是这盒球的——(六分之一)。看,这还有女孩喜欢的玩具蘑菇,每个蘑菇是这一盒的几分之几?下面请同学们直接口答涂色部分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现在老师把3朵花看做一个整体,你能表示出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吗?你打算怎么做?(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看来,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这样的问题,你也能解决吗?请拿出练习纸,用彩笔涂一涂。

2.★★俱乐部

师:请从袋子里取出18根小棒,摆成一排。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吗?请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操作,比比哪组的动作又快又准确!

师:现在增加难度,再增加2根,一共有20根小棒,你能根据老师的口令用手势来表示取的根数吗?请表示20根的二分之一,开始!是10根吗?(五分之一、四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

3.★★★俱乐部

师:下面我们走进三星俱乐部,里面的问题可不简单。有A和B两题,你可以选做其中一题。

A题:一堆铅笔有9支,先取出它的三分之一,应该取( )支;再取剩下的三分之一,应该是( )支。

师:现在我们来回顾刚才取铅笔的过程。都是取三分之一,第一次取出3支,而第二次就取出了2支,这是为什么?原来总数有几支?(9支)现在是——(6支)。一个整体变了,它的三分之一所表示的支数也就跟着变了。(PPT展示两次情况)

B题:将一段木头锯成相等的7段,每锯一次的时间相同。每段是这根木头的几分之一?锯一次的时间占总时间的几分之一?

师:锯一次的时间为什么占总时间的六分之一呢?

四、回顾总结,交流拓展

师:生活中也有分数,比如老师现在取出了3块巧克力,正好是这袋巧克力的五分之一,你知道这袋子里有多少块巧克力吗?换一袋,现在取出了4块,正好是这袋巧克力的六分之一。瞧,生活中也有分数,只要你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上一篇:校园文明的标语下一篇:春季镇村干部素质能力培训班结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