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精选8篇)
1.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篇一
小班区角活动的指导策略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把“促进孩子身心发展”放到保教工作的首位,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教育好幼儿园的孩子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新的教育理念还提出了应该为幼儿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坚持正确的幼教主流方向,是我们一线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所在的小班,由于幼儿之间年龄相距小,认知水平相近,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讨论,相互间的放松与互动,是教师指导不能达到的,所以开展区角游戏是非常适合幼儿发展的,给孩子提供宽松愉悦的交往空间,和同伴一起有趣、主动而有个性化地参与游戏活动,他们在不同的区角活动中得到真实有效的发展。
本学期是小班的第一学期,我们班开展的游戏区角有“美美发屋”、“ 娃娃家”、“表演区”“操作区”、“快乐阅读”、“天线宝宝超市”等等。
在小班区角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增强了区角活动的趣味性,孩子玩得开心快乐,发展真实有效。
一、我站在幼儿的角度设置区角,激发幼儿的兴趣。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所以在设置区角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比如有的孩子对别人的玩具很感兴趣,我就建议他把自己心爱的毛绒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再做一些如:床、小桌子、奶瓶、梳子、毛巾等、钟表、电话、灶、锅、碗、勺、碟、杯子。这样一个“娃娃家”就形成了。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常常会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指导应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的标志物,比如妈妈的头巾,爸爸的手机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和自己的加入来提醒他们。例如,娃娃家的“妈妈”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你的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作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还有小班的孩子爱吃零食,我们一起收集了各种食品的包装袋在里面填充一些不会腐烂的水果网,这样一个“天线宝宝超市”就形成了。其次对于区角中的问题师幼共同讨论解决,有的区角过于人多过于拥挤,我们就采取小组商量的方法来决定今天的区角玩什么。也可把暂时没人玩的区角改造,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有效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的动手欲望。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物体。如在操作区投放小动物的图形、小卡片、瓶盖和瓶口、各种豆子、小棋子等等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等等。
三、自选区角自我学习,6个小组同时商量,先商量的小组就先举手到相应的区角去。有的时候又是“一切活动都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全班的个别幼儿对区角活动选择,这里还应注意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幼儿,尊重该幼儿当前兴趣的意愿。满足他的需要,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如:小组在选择区角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选择区角,有的选择操作区,有的选择到超市。还有的选择美美发屋模仿成人梳头发,尝试用各种发夹夹住头发,发展手部小肌肉动作。在玩中自己探索,相互讨论使用材料,充分让幼儿去积累经验。
四、老师在指导孩子区角活动中,时刻要观察留意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兴趣持久度和交往能力等,老师根据需要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创设活动区角的目的是为了给每个小班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决定所设区域的种类时,应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要准确了解小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如果幼儿有特殊的兴趣和需要,区域的内容和规模可以随时调整。有的区角活动材料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幼儿对这些材料玩上一阵子,还是会感到厌烦,要长久地保持和促进幼儿与这些材料的互动,教师就要做到深入幼儿的活动中去观察、分析和指导幼儿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和指导才能真正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幼儿的个别差异,再根据需要和差异采取相应的方法,或是改变活动的策略、或是添加、撤除一些活动材料,使幼儿对活动材料、对活动长久保持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在指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要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必要时参与活动中的探索、发现,适当的调整位置。所以在指导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我
们都要做个有心人,积极为幼儿创设活动的环境和氛围,推动幼儿的相互交流,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各种区角活动中,通过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还锻炼了幼儿的操作能力。以上不难看出,区角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集中教学活动那样由教师设计和组织,改变了集中教育活动的高结构高控制状态,孩子更自主了,与环境、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的互动中,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有效开展区角活动,孩子的童年会更精彩。
2.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篇二
关键词:中班,幼儿区角活动,合作行为,研究
一、中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
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体现的是他们自己年龄层次的现状, 通过对幼儿园的幼儿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一些社交能力。笔者主要观察的是他们在自由活动中的表现、游戏环节中的表现等各方面。从这些活动中寻找中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
有人说, 幼儿的全部生活基本都是被游戏所充斥的,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幼儿的智力等各方面水平还没有发育完全, 还有待进一步的发育, 所以, 在他们的生活中其实除了游戏也没什么特别可以做的事情。经过研究, 我们也可以知道,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更能帮助自己提高全面发展的能力。区角活动就是幼儿自由玩耍的一个很好的环境。而在这个环境中, 我们认识到:幼儿的合作能力并不高;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和美工活动;教师在指导方法上还存在一些局限。
二、对中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一些建议
1. 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区角环境, 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目前, 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时候选择创办区角,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经验教学, 我们认为区角是最适合幼儿实现自我创造能力的地方。幼儿在区角的活动往往是大胆的、积极的、主动的。他们自由的探索自己希望知道的东西,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实践经验。而教师作为区角教育的创设和维护者, 有责任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区角活动空间。好的区角活动空间, 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合作意识, 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
所以, 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设立区角的时候, 主要应该主要帮助幼儿多多地参与区角活动。在设立区角的时候, 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来设置, 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并且要密切关注区角活动的进程, 因为有的幼儿在全部掌握了区角活动的内容以后, 就会出现厌倦情绪。这种时候, 教师就应该进行一次区角活动的更新换代了。新更新的区角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 当然, 这些难度是建立在上一次区角活动内容已经掌握的基础上的难度。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带来学校, 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鼓励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玩具。并在区角里适当地设立一些有意思的活动, 合理地设立这些区角活动, 就一定能帮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养成合作的习惯。
2. 教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 教师有义务多多观察他们, 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情况, 并适当地从旁指导他们进行区角活动。那么, 如何指导幼儿才是最有效的呢?我们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和调查以后, 总结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需要教师融入到幼儿之中, 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指导幼儿。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幼儿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收教师的指导, 他们不会排斥这样的指导, 而是会理所当然地接收这样的指导。
与此同时, 教师在进行角色指导的时候, 还有必要适当教授一些合作分享的理念。在活动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将这种理念转移给孩子们。例如, 在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问问幼儿今天的玩具带的是什么啊?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过啊?玩得开心吗?以后还希望一起玩玩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来判断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如果幼儿回答的是已经和大家一起分享过了, 那么就可以鼓励他们以后继续这样分享和合作玩玩具。如果幼儿回答的是没有和别人一起分享, 那么教师就应该多多注意这个幼儿, 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游戏教育他应该分享和合作。
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合理地采用区角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不仅帮助孩子们开发了智力, 也能教育他们很多东西, 例如, 合作观念, 等等。
参考文献
[1]景清华.中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同伴交往策略差异研究[J].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 2014 (06) .
[2]卞志红, 蔡子英.中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研究[J].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 2012 (05) .
3.浅谈区角游戏中教师的指导 篇三
【关键词】尊重观察参与间接指导
区角活活动孩子自由、自主的学习场所,它是孩子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孩子在这一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按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快乐和成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和表现。因此,区角活动是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较好的教育手段,也是孩子们的乐园。而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就能创造怎样的环境模式。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情景1:
在角游戏“乐乐小餐厅”里,有很多好吃的小吃。服务员,我要吃一碗汤圆。一位顾客兴致勃勃地高声喊道。服务员说;好的,马上来。说着就把煮好的汤圆端给客人。可刚走两步,就被另一位小朋友碰翻了,结果一碗汤圆全掉在地上。服务员很快将地上的汤圆捡起来放回碗中,并递给了客人。客人接过来笑嘻嘻地吃起来,还不停地给怀里的宝宝喂……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这时我走过去说:服务员,你怎么把掉在地上的汤圆又端给了客人呢?以后要注意了! 服务员”看着我,情绪低落了很多,手不停地搓揉着自己的围裙。
情景2:
豆豆和熙熙在娃娃家打起了电话,熙熙说:豆豆,你在干什么呢?豆豆答道:我的娃娃饿了,我要带她去吃饭。熙熙,你又在做什么呢? 熙熙答道:我与老公吵架了,他天天打麻将,我不喜欢他了,我要和他离婚。熙熙嘟着小嘴不高兴地说。豆豆说:你就不当他老婆嘛!听到了她们的对话后我就对她们说:你们在说些什么呢,什么老公老婆,离婚啊,以后不许说这些乱七八糟的话。豆豆和熙熙听了老师的话,马上放下电话,离开了……
从这两例子中,看出老师的指导存在一些问题的,什么是指导?什么是干预?谁是游戏中的主人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把握游戏的特点,让幼儿自由地游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
对孩子而言,游戏是真实的生活和想象的统一,生活的真实为孩子的游戏表现提供了条件,老师可以放任孩子在游戏中的不真实和孩子稚嫩的行为,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孩子的游戏。孩子的生活既有现实、逻辑的层面也有想象的层面,二者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孩子可以自由地游走在现实与想象中。在情景一中,孩子在游戏时,把掉在地上的汤圆直接捡起来端给了客人吃,老师盲目的强行干预只会把孩子从游戏的想象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中,使孩子不能充分获得游戏的愉快体验,破坏了孩子游戏的愉快的氛围。事实上走出游戏后,孩子會按照规则来生活。如果老师想指导孩子已有的经验或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卫生知识,可以在游戏结束后,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大家讨论掉在地上的东西能吃吗?经过讨论,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远比教师一个人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区角游戏是孩子自愿选择、自由支配自己行为的一种游戏,孩子是角色游戏的主体,游戏的操纵权应该掌握在孩子的手中,他们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扰和干预。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放手让孩子主动活动,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应由孩子自主选择。
观察幼儿的游戏,适时参与游戏的指导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老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在区角游戏中,孩子是充满活力的,不断活动的,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或偶发事件,老师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随时抓住适宜的指导时机,掌握教育的契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一次区角游戏活动中,张跃翔手拿自制的冲锋枪与另一位小朋友“搏斗”,他们把娃娃家的椅子拨倒在地上,还把娃娃家小床上的床单弄成一团,他俩的表现有点激动,这时老师敲门说:“你们家发生了什么事,把家搞得这么乱啊!” 张跃翔手拿里的冲锋枪说;“我们家有歹徒”,我在和“歹徒”’搏斗呢!这时老师引导说:“咱们先一起去报案吧!把“歹徒”送到公安局去”!。让妈妈好好收拾房子好吗?“好!”张跃翔说着停下了冲锋枪和老师一起把 “歹徒”送去了公安局报案。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的确是“疯”、“乱”,然而当老师了解了他们的游戏动机后,能从孩子游戏的想象的角度去考虑,以孩子游戏快乐为本,参与游戏的时机和分寸把握得较好,既让妈妈在家里把弄乱的房子收拾干净,又巧妙地把歹徒送到了公安局,让幼儿暂时离开了娃娃家。因此,教师在面对幼儿在玩“疯”、“乱”的游戏时,能够细心地观察,冷静地处理,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指导游戏。
主动参与游戏,通过扮演游戏的角色指导游戏
要指导好角色游戏开展,老师要深入游戏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参加游戏、指导游戏,这是最有效、最自然,也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指导方法。游戏过程中,老师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灵活地指导游戏,使孩子游戏的水平不断地提高。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参与孩子的活动并不意味着硬性干预而是通过扮演游戏中的角色达到引导孩子的目的。
组织孩子评价游戏,间接指导幼儿游戏活动
游戏后的评价是区角游戏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也是老师间接指导的方法之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讲述,讨论、分析,能帮助孩子整理获得重要的经验。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够真正反映活动的实际水平,而且能使老师及时地发现活动的质量。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孩子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他们的各种想法,组织孩子对游戏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你是怎么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让游戏评价成为解决矛盾、提高游戏水平的阶梯。
4.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四
一、幼儿绘画的含义及意义
(一)含义
幼儿绘画是指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绘画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既直观又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说来,孩子的绘画往往早期就有显露,表现为对颜色的敏感,喜欢涂抹,能分辨线条曲直、方圆以及物体大小。幼儿的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强,观察事物比较全面细致、准确,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总是喜欢写字、画画。
(二)意义
幼儿是绘画教育的对象,是绘画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绘画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意义。
1、绘画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促进右脑的发育。
绘画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画“金鱼”,幼儿先画圆形的头,再画半圆形的身体、最后画上三角形的尾巴,画的时候必须紧靠在一起,最后画上嘴和眼睛,再涂上颜色,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一条美丽的金鱼。经常这样锻炼幼儿,可以促进幼儿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2、绘画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系统的形象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以绘画为手段,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与各学科有机配合,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具有丰富感情和审美情趣及良好个性品质。
3、绘画教育能够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
幼儿对美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对自然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热爱上,那些美的形象景色,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正如郭沫若所描绘的那样:“幼儿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翻飞,使他心中发出一种快乐的情趣,他便连声叫到:啊,蝴蝶呀,蝴蝶呀,好看的蝴蝶呀!这是情趣的直写,这是幼儿的诗,但等他稍长大了,他便模仿着画只蝴蝶或者还要添些花草上去”。这段话十分概括地描述了幼儿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袒露,正是由于有了美的感受,幼儿才能把表现美的情趣的琴弦拨动起来。
4、绘画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一个人哇哇落地之时,犹如一张白纸,涂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家长、老师的责任重大。教育是个很大的范畴,绘画教育虽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不可分割,至关重要。与其他教育相比较,绘画教育这一过程。它的独特功能表现为: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正是在进行绘画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绘画教育 “潜移默化”的特点就像“和风细雨”之于禾苗,润物细无声,儿童就是在这感受美,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心理素质逐渐提高了。
5、绘画教育能够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绘画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如: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会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有更强的信心,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能增加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在绘画创造的活动中,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兴奋,令他们向往,由多种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往往会令他们感到惊喜并渴望通过美丽的图画描绘自己的未来。
二、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可观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也使幼儿教育上了一个更高层次。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严重的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我们所说的“儿童画”指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画,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童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犷,分别表现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作为绘画教学是幼儿绘画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从幼儿绘画发展规律来看,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大致分为涂鸦阶段(1.5-3岁),基本形状阶段(3-4岁)和初期图式阶段(4-6岁)。从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验调查分析中得出: 2-3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形象单一,似像非像;3-4岁中班幼儿已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但画中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缺少想象的情节,这一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绘画表现技能和欲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原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在中班进行。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并创造美的特殊艺术活动,是从小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美的情操,引导幼儿身心、意志、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绘画教学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小班: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为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形象积累,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幼儿的形象记忆。
中班:以培养幼儿类比、联想、发散思维及在绘画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为主。大班:以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为主,让幼儿异想天开,幻想未来,创造未来。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好多家长朋友认为绘画教育只仅仅是让幼儿画画,于是乎:“找个地方让孩子学点东西”、“找个地方约束他们,省得在外打闹出危险”„„孩子被送到了兴趣班学画画,家长们成了“主宰者”,到了兴趣班、包括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成了“主宰者”,教学的模式一般是一张范画,幼儿跟着学,教师个别指导,很少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先前经验的激活与迁移,她们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摒弃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会有许多枯燥的涂色练习和大量的临摹活动,幼儿缺乏想象和创造。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谁画得像,谁画得好”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忽视他们的情感需要与主观体验,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通过教师根据幼儿绘画活动的要求,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产生表现美的情趣,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表现为以下面三个方面:
(一)要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让幼儿自由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通过手的动作将眼睛所见的引起内心冲动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抹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实习中,我和指导教师一起组织了一次中班幼儿的春游写生活动,在目的地我们先组织幼儿先对周围的景致景物作详细的观察比较,再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闻闻花香,摸摸枝条,抱抱枝干,在充分的观察讨论、嬉戏娱乐后,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自己的心情画下来,那次写生活动的效果特好,画面丰富且少有雷同。在幼儿讲述画面的内容时,幼儿更是踊跃发言,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了鲜活的生活体验,幼儿表现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表现形式上,教师也应采用各种形式,不要局限于一支笔一张纸的绘画,不要采用固定不变的示范讲解模式,其实诸如刮画、彩墨画、手印画等等都可以作为手段,可采用写生、实物临摹、示范讲解等形式,手段为内容服务,只要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好。
(二)要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使幼儿乐在其中。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注重真正乐趣的获得,教师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一次绘画活动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至始自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教师要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时,要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
1、不要墨守常规,每一次活动都以上课的形式进行,讲究过程的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殊不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看似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但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从中得到愉悦就不得而知了,幼儿绘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2、组织活动时,不要太注重结果,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过程体验,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比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我们在引导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用线条勾画之外,还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幼儿被激起的积极情感成为绘画的一种动力。
3、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要不时纠错、在结束环节则令还没完成作品的幼儿去听去看老师选出的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讲评内容,其实事实情况又有多少人在看在听呢,他们有的心不在焉,有的意犹未尽,教师的纠错打断了幼儿的思路,教师对少部分作品的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些做法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要强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读懂幼儿的作品,走进幼儿的心灵。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传统评价只重视结果,注重对幼儿最终作品给予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是不能读懂幼儿作品的。这种不能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的做法,不能对幼儿独特思维予以肯定的做法极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对于评价幼儿的作品我认为合适的做法是:
1、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的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3、注重激励保护。由于幼儿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5.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篇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制定纲要,地方加以指导,学校实施开发的非学科课程,是一门无教材的课程,它需要学校教师自己去开发、设计与实施。这就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一定的课程计划与设计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有对活动的有效指导能力。一个主题研究活动实施的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收益与教师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否有效实施教师指导是关键。
一、存在问题
1、多数教师没有制定活动主题具体指导方案。
调研中发现80%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活动主题制定具体的活动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
2、对学生活动缺乏必要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怎样调查、怎样制定合理的问卷、怎样进行有效的访谈,如何规范的作注解,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指导。所以学生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却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合理的调查问卷。
例如:教师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
1)、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
2)、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
3)、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活动过程的具体落实程度。
4)、偏重于文本学习,忽略了学生实践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劳动与劳动技术)。
3、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
表现:一是面面俱到,包办代替。
二是不明确自己在学生展开活动过程中应具体指导哪些方面,无从下手。
结果: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和感受。
4、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形式难以多样化
表现:
一、真实情境中的活动往往呈现一次性。
二、学生活动空间往往只在校园内、家庭里,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原因:安全问题)
结果:活动时间的广延性、经常性不足,活动形式的单一,直接影响了综合课程生成性价值的实现。
5、学生活动主题、过程档案等尚未形成基本的规范
(1)在活动主题确定上,给予性活动主题占比例较大(95%),由学生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所占比例过低。
(2)研究主题过大或过窄。
如:保护环境__垃圾和我们生活——我们身边的垃圾—家乡水污染调查 ——小卫士在行动
(3)学生活动过程档案丢失。
综合实践活动从选题、实践到总结;从计划、方法到后勤保障;从课堂、学校到社会;教师随时都有指导任务。解决好教师的有效指导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走向规范、实效、深入的基本前提。
二、综合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主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但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教师的指导意味着什么
1、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2、引导方法,建立规范;
3、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4、帮助进程,倾听体悟。
(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做到:适时、适度、适当、适合的指导
1、适时。适时指导,即分阶段指导。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指导教师需要履行不同的指导职责,发出有效的指导行为,落实方法,遵循规范。
2、适度。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
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适当。适当指导,是指教师的指导方式的多样性与指导任务的切合。即指导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阶段性任务和活动内容,适当采取专题讲座、方法讲解、操作示范、案例剖析、总结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4、适合:就是要关注学生活动的需要。根据活动主题、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提高教师指导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第一,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
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活动目标、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
第二,加强程序性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指导,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
(四)各阶段指导任务
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
任务:引发主题—确立子课题—制定计划
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必要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
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
1、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
2、过程、方法实践的指导。
3、搜集、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研究条件
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
活动成果总结指导; 活动过程总结指导;活动体验总结指导;成果展示与交流的指导。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调学生筛选、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撰写的指导,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活动结果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6.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总结 篇六
邱永秀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通过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沟通交流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使幼儿兴趣与需要得到满足,个性与天性得到表露,创造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幼教改革的一个方向,幼儿个性化教育最佳手段。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的创设,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出现的问题,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催化剂”或共同学习者的角色,而不是引导学习或塑造幼儿行为,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学会等待,适时介入
在活动中教师要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恰当引导,适时促进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三、观察指导
活动区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场所,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教师可以轻松一些,实际上开展区角活动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指导技巧,适时适度地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才能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活动起促进性的作用。幼儿活动时,教师处于隐性指导地位,幼儿处于显性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牢记自己不是导演,而是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教师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指导要领呢?
1.适时适度。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要适时适度,即什么时候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等,都要灵活掌握。一般情况下幼儿没有向老师求助时,老师不要主动去教,也不要时常去赞美和表扬,更不要用无关的语言打断孩子的工作,只有在幼儿活动发生困难、缺少玩具材料、发生纠纷而有求于您时才介入。指导时要留有余地,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学会,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使幼儿失去探索的机会。如果幼儿活动兴趣不大,应分析其原因,通过改进材料来提升幼儿兴趣。总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活动过程。
2.间接指导。游戏性区角应多用间接指导,如设计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扮演被动的角色,促使幼儿想办法;提出层层深入的假设,引导幼儿去自我解决;或者根据幼儿活动的进程,适时地为之提供所需要的材料,以玩具材料为媒介,引导活动的深入。
3.鼓励引导。鼓励能树立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当幼儿做错时,不要说“你错了”,这句话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他在同伴中没面子,下次他就不敢主动去做。这时老师要尽快地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概念或正确的行为动作,如告诉他这是×××,或再次正确示范一遍。当幼儿做对或成功时,不要用过多的语言来赞扬,只要用赏识的目光,如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或一个成功的手势来赞赏。
4.同伴互助。教师还可发挥幼儿间的互动作用,让同班幼儿相互交流帮助。若是混龄班则可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大龄幼儿象哥哥姐姐帮助年龄小的,能力弱的。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要纵观全局,避免只顾及某一区角或某几个幼儿的活动,而忽视了对各区角的宏观调控。
四、实施科学评价,发挥分享环节评价的促进作用 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能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可以由老师指点迷津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
1.幼儿的自主评价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的需要。区域评价是为下次活动出谋献策,鼓励幼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发挥区域活动的魅力。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以鼓励性言语来引导幼儿。如你搭建的楼房可真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搭建经验吗?你游戏玩的很开心,把你游戏中最快乐、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好吗?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向幼儿介绍或展示各种成功的经验。我们通常请幼儿主动评价:“我有快乐的事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树立榜样或改进缺点,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
2.教师的全面评价
区域活动的讲评,一方面以针对个别的方法,用“迁就”幼儿的姿态,另一方面本着渗透教育目的的动机和面向全体的意图,以“集体”的形式存在的教学。它是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发现能体现自己教育目的的内容,快速地进行一定的组织后开展的,有一部分是即兴的,对教师的灵活机动性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首先,可从多角度评价。
(1)从区域活动规则上进行评价:
今天谁玩区域活动时声音小?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区域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区域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区域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等;
(2)从区域活动的创意上进行评价:
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困难或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一些困难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如为什么报纸很快就浸透水,而挂历纸就不容易浸透水,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
(3)将幼儿的区域活动评出等级:
如评选出“最佳区域”:操作最认真区、成果最显著区、最安静区、材料投放最整齐区、收拾玩具最好区等。
教师应该注重把集中活动和区域活动相互融合,利用集中活动的讲解,演示介绍并提供榜样,引发幼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遵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因此,评价通常采用集体评价,集体评价是对区域形式的完善,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还可以根据幼儿兴奋点产生新的主题项目。要多问幼儿“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向谁学的?”为幼儿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一般是针对区域活动中一些较为普通的问题在全班幼儿面前提出来,如“发现有的小朋友频繁地更换区域,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还可采用个别谈话法,对待某一幼儿出现某一不良行为时,要与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认识问题,提高规则意识,以免犯类似的错误。还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进步,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争取进步。
7.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篇七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有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对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粗浅认识。
一、做好活动之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服务,如“学校浪费现象之调查”“学校课桌椅的调查与设计”等课题,都源自学生的生活。各学科学习中当堂没有解决的问题,或产生思维碰撞的地方,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学校周边白色污染的调查”“废电池对鱼类的影响”等。社会上的某些热点问题,如“农牧区垃圾回收现状的调查”,都值得学生关注。指导学生做好活动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督促学生除准备好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外,还要准备好录音设备、记录设备、实验材料等工具。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立足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创设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题,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人生、了解社会。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调查、采访、上网、查书等途径,有目的、多渠道地搜集活动资料,形成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次,指导学生有效整理、分析活动的资料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概括,最后形成自己的想法,得出结结论。最后,指导学生真实记录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升华个体情感感,唤醒群体经验和感受,发挥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为以后的总结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三、认真进行活动总结
8.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区角活动 篇八
关键词:幼儿;区角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区角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和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场所。同时,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积极有效的互动,使幼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区角活动还可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延伸,为课前相关知识准备和课后兴趣延伸提供条件,使因材施教得到可能。总之,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同时,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及社会性等方面培养不足的缺憾。
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活动中,幼儿处于显性主体地位,教师处于隐性指导地位,那么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的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悉心观察幼儿的活动,适时地提供适当的指导
区角活动中,有的教师像一个巡视官,高高在上,走到这里:“嗯,很好!”走到那里:“不对,应该这样做。”有的教师则完全和孩子打成一片,忽视了自己的指导作用,走马观花不能发现问题,太投入某一个活动则忽略了其他活动。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以及时给予指导。例如,一次在我班的建构区,刘××在用积木搭“高楼”,而白××在他旁边玩飞机,每当刘××的“高楼”终于搭好时,白××的“飞机”就开过来,撞倒了刘××潜心搭建的“高楼”,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判断白××的行为是否是一种真正的“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白××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刘××的“不悦”,每当“高楼”被撞倒以后,刘××就迅速地又开始搭“高楼”,似乎在等待着白××飞机的到来,他们俩的这种表现,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两个男孩现在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的“游戏”。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进行仔细观察,把白××的行为错误地判断为一种“攻击性行为”而加以制止,中断了幼儿的合作游戏,构成了不必要的干扰。实际上教师的指导不在于是否一定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而在于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的时机、方式把握得是否准确。
二、变机械的灌输者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教师适时地指导、参与幼儿的区角活动,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言语的信息:即活动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成人对待幼儿活动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对于自己活动的看法,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以及活动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成人对幼儿活动的漠然或忽视,会让他们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或“玩就是瞎玩”。出现低关注和低敏感度的状况,因此,我们要从机械的灌输者、传授者变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三、变简单的管理者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
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是简单的管理、长者的指挥,而是与幼儿默契的合作,合作不仅仅存在于幼儿之间,也存在于师幼之间,但由于师幼角色、经验、兴趣和认知方式的不同,所以达到这些基本条件变得更加困难一些。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合作不是任何一方的“独白”,而是双方平等的“对话”,共同参与,教师在与幼儿的合作中更应该自觉地充当平等的对话人,把握好分寸,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出好奇和关心,并以合作群体之一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建议和分担责任,给幼儿以同伴切磋学习的感受。
2.寻找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与同伴的合作一样,师幼之间的合作也需要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恢复自己的童心,用孩子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困惑他们的困惑,惊讶他们的惊讶。用孩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因此努力唤起自己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的兴趣,是师幼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接纳老师为同伴,教师才能由“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四、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场所。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教师可以轻松一些,实际上开展区角活动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指导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幼儿发挥师幼间的互动作用,才能对幼儿的活动起促进性的作用。例如,当教师发现“超市”里的“店员”和“顾客”自顾自地“干活”,互相缺乏联系时,可扮成一位买了东西忘记付款的糊涂顾客,以引导“经理”或“收银员”的参与。当然了,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疑难情景,如,教师故意以顾客的身份到“菜场”买缺货的“海带”,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材料来替代或制作。这样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些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地转换,相信只要我们悉心观察,走进幼儿的心灵,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区角活动就会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发挥最佳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刘敏玲.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区角活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8(01).
【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推荐阅读:
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10-23
区角活动的设计11-14
小班语言区角活动设计07-11
大班区角活动设计方案09-24
八个小班区角活动Word 文档07-29
餐饮教师节的活动方案08-18
教师心理健康的活动总结10-09
举行教师节活动的总结10-19
向先进教师学习的活动总结12-19
教师节的幼儿活动方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