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知识梳理解读(9篇)
1.文学常识知识梳理解读 篇一
《经济学常识》主要知识梳理
1、亚当•斯密
(1)斯密对财富与经济学目标的新定位p3-4
(2)二元劳动价值论内容及评价p4-5
(3)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及评价p6
(4)自由放任主义的内容及评价p7-9
(5)绝对成本学说内容及评价p102、大卫•李嘉图
(1)一元价值论内容及评价p12-13
(2)收入分配理论、相对工资理论的内容及评价p14-15
(3)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及评价p16-17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商品、货币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p27-28
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和作用)p28-29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方式p31-32
实现-三个环节p32-33
分割-四个主体p33-35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含义、根源p37
影响p38
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p404、西方现代市场经济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凯恩斯革命
内容(理论、政策)p46-47
影响p47-48
实质p48
(3)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p50及影响p51
(4)美、德、日三种市场经济的特点、成因及三者间的比较与评价p52-565、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初期探讨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对市场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p61-62)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p64-65;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p66-67)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p74-76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
(1)计划经济的作用、弊端及影响p80-82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历程p83-86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87-89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p91-93和主要任务p93-95
2.文学常识知识梳理解读 篇二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法律知识:我国减刑制度解读
行测常识判断我国减刑制度解读:
一、减刑的概念
我国1997年刑法典第78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据此,所谓减刑,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减刑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原判较重的刑种减轻为较轻的刑种;二是把原判较长的刑期减轻为较短的刑期。
二、减刑的特征
(一)减刑以判处并执行了一定刑罚为前提
犯罪人被判处一定的刑罚,将刑罚付诸执行,即开始了行刑过程。减刑是一种刑罚变更制度,只有在原判刑罚执行了一定期限以后才存在刑罚变更的可能性。
(二)减刑以受刑人悔罪表现为根据
刑罚执行期间,并非所有受刑人都能享受减刑的待遇,减刑是以受刑人在行刑期间的悔罪表现为根据的,减刑制度体现了教育刑的理念。根据报应刑主义,刑罚是对犯罪的报应,任何刑罚都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无论犯罪人在行刑期间表现如何,都不允许减刑。换言之,减刑的思想与报应刑主义是格格不入的。而根据教育刑的思想,行刑过程是对受刑人进行教育改造的过程,根据受刑人在行刑期间人身危险性的消长情况,可以予以减刑,从而作为对受刑人的悔改表现的一种肯定与鼓励。因此,减刑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刑事政策理念。
(三)减刑具有一定的限度
减刑只是对原判刑罚的一种调整,而不是对原判刑罚的否定。因此,减刑须有一定的限度,以维护原判刑罚的稳定性。减刑的限度表明了报应因素对减刑活动的制约性,因而有利于实现惩罚与改造相统一的行刑原则。
三、减刑的条件
(一)对象条件
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说明减刑的适用对象,只有刑罚种类的限制,而没有刑期长短和犯罪性质的限制。只要是被判处上述四种刑罚之一的犯罪分子,无论其犯罪行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是重罪还是轻罪,是危害国家安全罪还是其他刑事犯罪,如果具备了法定的减刑条件,都可以减刑。
(二)实质条件
职业培训教育网()
1.可以减刑的实质条件是,犯罪人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具体地说,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可以减刑:一是犯罪人在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管法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
根据《减刑、假释规定》,“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1)认罪服法;
(2)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3)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4)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
对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提出申诉的,要依法保护其申诉权利。对罪犯申诉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当一概认为是不认罪服法。对犯罪时未成年的罪犯的减刑,在掌握标准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度放宽。未成年罪犯能认罪服法,遵守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劳动的,即可视为确有悔改表现予以减刑。二是具有立功表现的。
根据《减刑、假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具有“立功表现”:(1)检举、揭发监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2)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3)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4)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5)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在于:立功表现是否以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换言之,如果并未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但有立功表现的,可否减刑?专家认为,只要犯罪人在执行期间具有立功表现的,就可以减刑。有立功表现的人通常以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但也不排除没有这种前提的立功表现。正因为如此,刑法规定“可以”减刑。另一方面,如果立功以具有悔改表现为前提,那么,对立功条件的规定就实属多余了。
2.应当减刑的实质条件是,犯罪人在刑罚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根据《刑法》第78条的规定,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职业培训教育网()
(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这种重大立功表现,也不以其他悔改表现为前提。
四、《刑法修正案》
(八)对减刑的限制
《刑法修正案
(八)》第四条的内容:将刑法第五十条修改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刑法修正案
(八)》在此作了两点重要修改:一是将原规定中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修改为“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二是增加规定第二款内容,即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刑法修正案
(八)》第十五条规定:将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本条修改包含了两个意思:
第一,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最低实际执行刑期由10年提高到13年。其原因有二:一是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属于严重犯罪的罪犯,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可以适当将最低执行期限提高到13年,这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终身监禁刑相比,并不偏重;二是《刑法修正案
(八)》第十条对《刑法》第69条作了修改,对数罪并罚后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执行的刑期最高可达25年,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就要超过10年(不能少于12.5年)。如果无期徒刑罪犯减刑后的最低执行期限不上调,将会出现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刑期“倒挂”现象,即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实际执行刑期比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实际执行刑期短,从罪刑相适应原则以及维护刑罚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提高被判处无期徒刑罪犯的最低实际执行刑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人民法院决定限制减刑的死缓犯,其最低实际执行刑期作出了特别严格的规定。这是配合《刑法》第50条的修改而新增加的内容。人民法院依照《刑法》第50条第2款规定,决定对其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缓刑执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的,最低实际执行刑
职业培训教育网()
3.文学常识知识梳理解读 篇三
2013.06.24
简明目录
01、全国大纲卷(广西)
02、全国新课标卷Ⅰ(河南、山西、河北、海南、陕西)
03、全国新课标卷Ⅱ(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
04、北京卷
05、上海卷
06、天津卷
07、重庆卷
08、山东卷
09、安徽卷
10、四川卷
11、江西卷
12、浙江卷
13、江苏卷
14、湖南卷
15、湖北卷
16、广东卷
17、福建卷
18、辽宁卷
19、上海春季卷
20、天津春季卷
21、山东春季卷
【注】
全国21套试题中共有8套试题涉及文学常识(包括名著、文化经典阅读)考查。
01、全国大纲卷(广西)
无
02、全国新课标卷Ⅰ(河南、山西、河北、海南、陕西)
无
03、全国新课标卷Ⅱ(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
南)
无
04、北京卷
无
05、上海卷
无
06、天津卷
无
07、重庆卷
无
08、山东卷
无
09、安徽卷
无
10、四川卷
20、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菲波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③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
义。
【答案】
20、(6分)
示例一:
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倍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
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
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
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
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三:
大卫•科菲波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11、江西卷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
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论语》)
B、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母亲改嫁后,继父对大卫的管教近乎残忍,强迫他挂着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并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大卫·科波菲尔》)
C、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
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
D、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他大
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堂吉诃德》)
【答案】B12、浙江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
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23、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答案】
(三)(5分)
23、颜子;恶衣恶食。
24、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
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13、江苏卷
语文Ⅱ(附加题)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葛朗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箍桶匠,40岁时娶了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又从岳母、外婆、外
公处得到了三笔遗产,于是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
B、《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于入川之时布下“八阵图”以拦截东吴大将,在南征时火烧藤
甲军七擒孟获,在攻打天水郡的战役中收服了姜维。
C、《棠棣之花》中的聂荌和聂政姐弟二人是“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作
者借他们歌颂了我国古代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D、《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
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E、《茶馆》共三幕,严格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
23、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
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
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
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6分)
(2)《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
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
分别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AE23、(1)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2)“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
14、湖南卷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
20、(12分)
(1)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6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2)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相关论述。(6分)
15、湖北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答案】B16、广东卷
无
17、福建卷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慧瞒着家里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一天,克明在觉新的屋里看到周报和觉慧的文章,马上就报告给祖父高老太爷。(《家》)
B、一天,林佩瑶姐妹正在谈论蕙芳,吴孙甫进来,对蕙芳留了个纸条就出走的事大发雷霆,要林佩瑶去把她找回来。(《子夜》)
C、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里的避难小屋,并送来衣食。伽西莫多的关怀爱护,使她摆脱了对这个相貌丑陋的人的恐惧。(《巴黎圣母院》)
D、法庭判马斯洛娃苦役刑。虽然涅赫柳多夫找到庭长,指出这个案子是误判,马斯洛娃没有毒死人命罪,但是没有结果。(《复活》)
E、母亲去世后,欧也妮发现父亲充满慈爱,她从未享受过这般的父爱,因此,对自己厌恶这个家的念头,感到内疚。(《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媳妇们回头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焦大因何事醉后骂人?宁国府怎样处治焦大?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案】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5分)AE8、(5分)
(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
(意思对即可)
(2)宁国府半夜派焦大送客回家。
【情节要点】①贾蓉骂了几句,叫人将焦大捆起来。②众人将他掀翻捆倒,拖到马圈里。③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
(意思对即可)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6分)
(1)(2分)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意思对即可)
(2)(4分)【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意思对即可)
18、辽宁卷
无
19、上海春季卷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一15题。(7分)
【双调】 折桂令归隐(元)汪元亨
叹天之未丧斯文,剑气丹光,酒魄诗魂。名利秋霜,荣华朝露,富贵浮云。看青山、玩绿水,醉田家瓦盆;采黄花、摘红叶,戏庄上儿孙。随分耕耘,过遣晨昏;竹几藤床,草舍柴门。
13、【双调】是作品的。(1分)
14、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头的“叹”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哀和凄凉。
B、“斯文”在作品中是指儒家推崇的道德文化传统。
C、“剑气丹光”、“酒魄诗魂”描摹了作者的豪气和才情。
D、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15、作者是怎样表现归隐之乐的?(4分)
【注】第13小题属于文学常识(文体知识)题。
【答案】
(六)(7分)
17、(1分)宫调
18、(2分)A19、(4分)
评分要点:(1)艺术手法1分,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2分;(3)语言1分。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如观赏美景、与邻人交往、劳作休息等,表现出归隐生活自由闲适的乐趣。
20、天津春季卷
未查到试题
21、山东春季卷
4.文学常识知识梳理解读 篇四
泉州三中 刘金霞
“梳理探究”模块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梳理,可以使学生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并从中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探究尤其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本模块所占用的课时并不多,一般就是1-2个课时一个专题,不论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是学习成果的交流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就更加难办。这些都不可能使这个亮点没办法很好地起到该起的作用,也可能使编写者的初衷变得有点尴尬。如何使这个亮点亮起来呢,我们备课组是这样想的:
一、教材处理:
必修(2)的“梳理探究模块共有三个专题,其中《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修辞无处不在》侧重于“积累与梳理”,与学生平常的学习以及高考联系非常紧密,学习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梳理上。《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探究性较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的能力,要求较高。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老师要给与较多的指导与鼓励。
二、教学设计
第一、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们做了一个综合调整:(1)、将“梳理与探究”模块提到“阅读鉴赏”模块和“表达交流”模块前面来上。每个专题用1-2个课时,师生共同学习相关知识材料,然后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题目与测试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心里有数。(2)、解决课时问题。将该模块与“阅读鉴赏”结合起来。利用“阅读鉴赏”的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来做“梳理与探究”成果交流。化整为零,积少成多,尽量多给该模块一些时间。(3)、与“表达交流”模块结合,以书面表达和口语交流的方式完成成果交流与巩固。
第二、具体操作办法与过程。课前准备:将同学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一个专题一个负责人(包括“名著导读”模块的成果交流在内,正好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从第12周开始必修(2)的学习,到期末考试大概有10周时间,每周至少有5节课,这样就有50次可以用来交流成果。除掉师生共同学习该模块的知识材料的几节课,还会有45节课左右,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机会上台展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也为了每个同学受到更全面的锻炼,我们将交流的形式做了补充。即:同学在台上展示研究成果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不能光听,还应该将该同学的材料记录下来。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笔记本,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录整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老师应该将一些记录的方法技巧告诉学生,让他们能最大限度的记录这些研究成果。这样,既交流了研究成果,又使同学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充分利用了时间,一举三得。
第三、每个专题的课标要求与研究题目设置。《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成语的来源与结构(可利用这次学习来复习初中的语法知识,达到梳理的目的。同时,还要将成语中存在的古汉语的语法加以补充,让学生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成语的特点;成语的分类;对比不同民族的成语,了解成语与文化的关系等。研究题目:
(1)从学过的古文中寻找成语,并从来源与结构、特点、感情色彩、正确使用等角度来分析这些成语。
(2)“趣味成语”(按照不同的标准积累一些成语)。如形容知识丰富学问深广的成语、形容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景色的成语、描写雪景的成语、表示诚信的成语、含有“笑”(“哭”)意思的成语、描写雨大的成语、描写医术高明的成语、含古代妙计的成语、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含有一组近(反)义词的成语、描写人的品质(智慧、仪态风貌、神情动作)的成语等。
(3)搜集整理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成语。(4)成语猜谜、成语对联、成语接龙等。《修辞无处不在》: 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
(1)树立“大修辞”观念,即修辞无处不在。
(2)“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用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又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
(3)“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与搭配,类似古人的“炼字”。(3)“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整句与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结合原来学习过的句子,系统复习一下。
研究题目:
(1)收集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与同学一起欣赏。(2)搜集古人“炼字”、“一字师”的故事。(3)用适当的修辞美化自己的文章。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师生共同学习“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研究题目:泉州特殊姓氏源流、泉州的年节风俗、泉州的名巷、泉州古名人、泉州古八景与泉州十八景、泉州的市花、虫寻 埔女与惠安女服饰、闽南语中的古汉语现象等。
三、模块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
学生互评:要求同学们在记录的时候给展示成果的同学打个分数(5分制),然后小组合议给出该同学的小组评分。
教师评价:(1)给展示成果的同学打分(5分制)。
(2)每周将同学们的记录本收上来,依据记录情况打分(5分制)。师生共同评价:学期末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给每个同学一个综合分。终结性评价: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结合高考等相关内容出一份考卷(100分制)。
模块成绩=过程性评价*60%+终结性评价*40%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必修(2)的“名著导读”部分共介绍中外两部小说,分别是巴金的《家》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在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上与“梳理与探究”模块相似。将该模块放在“梳理探究”之后,用2-3个课时,师生共同完成这两篇小说的学习。然后以征文的形式完成模块评价。研究成果展示与模块评价与“梳理探究”相似。
《家》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小说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巴金的生平与小说中的人物原形。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征文题目:(1)欣赏电影《家》,并与小说作对比。谈谈自己对电影中演员的选择及表演艺术的看法。(2)以“假如我是(《家》中的一位人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巴黎圣母院》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雨果和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中外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对比。
征文题目:
(1)请以所学过的中外小说为例,谈谈中外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异同。(2)欣赏电影《巴黎圣母院》,并与小说作对比。谈谈自己对电影中演员的选择及表演艺术的看法。
5.文学常识知识梳理解读 篇五
一、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追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其词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他们两人的词风同属豪放派;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采、体物、铺陈;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兴于《楚辞》,而盛于汉代。汉赋分为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我们在高一学过一篇同一体裁的文章《阿房宫赋》。
二、词语解释 实词 1.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2.清风徐来(缓缓地)
3.举酒属客 /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4.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驾)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8.扣舷而歌之
(同“叩”,敲)
9.击空明兮溯流光(指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10.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11.倚歌而和之(循、依)(应和,唱和)12.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13.不绝如缕(细丝)
14.苏子愀(qiǎo)然(忧愁变色的样子)15.正襟危坐(端正)
16.山川相缪(通“缭”,盘绕)17.方其破荆州(当)
1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长矛)19.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20.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21.挟飞仙以遨游(携同)22.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多次)23.盈虚者如彼(满)(缺)
24.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增减)2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都„„)2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用)27.杯盘狼藉(凌乱)
28.相与枕籍乎舟中(枕着、靠着)29.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30.舳舻(zhú lú)千里: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31.郁乎苍苍(茂盛的样子)
32.举匏(páo)樽以相属(葫芦,用葫芦做成的酒器)(酒杯)33.哀吾生之须臾(片刻,时间极短)34.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秋风)35.逝者如斯(往)(此,指水)
36.是造物者无尽藏(zàng)也(天地自然)(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虚词 之
纵一苇之所如 /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可是)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下)②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③歌窈窕之章(歌,吟诵)④扣舷而歌之(歌,歌唱)2.形容词作动词
①白露横江(横,笼罩)②方其破荆州(破,攻占)③横槊赋诗:(横,横执)④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⑤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用)⑥哀吾生之须臾(哀,哀叹)⑦肴核既尽(尽,吃完)3.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西,向西)②东望武昌(东,向东)
③乌鹊南飞:(南,向南,因为直接引用,可不译)4.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龙(舞,使„„起舞)②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③正襟危坐(正,使„„正,或形作动,整理)5.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本是一代豪杰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这地方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倒装句: ⑴主谓倒装
渺渺兮吾怀
我的心啊悠远茫茫 ⑵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而今安在焉
如今在哪里呢? 而又何羡乎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⑶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客有吹洞箫者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⑷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不绝如缕
如同细丝一样长而不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 寄蜉蝣于天地
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 4省略句:
(予)举酒属客
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
五、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6.知识梳理——词语 篇六
专题一:词语成语运用
一、考点诠释
考点表述为:要求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熟语),以考查常见易错成语为主,尤其是近2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常见常被误用的成语,还体现在报刊杂志和电视新闻节目等的误用上,因此常关注社会用心积累也是解决该题的一途径。
二、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均为选择题,考察类型表现为语境型、望文生义型、感情色彩失当型、对象误用型、语法搭配适当型、词语对象专用型、语义重复型、敬谦词误用型、成语暗含限制型、语义与语境矛盾型。
三、解题技巧
1、过审题关,看清楚题目要求的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选择错误的一项。
2、认真阅读每个选项的表述,要弄清楚选项的语言材料表述的是什么,从而把握该句的语境,一般需要弄清楚下列信息,该句所表述的:对象、特点、感情色彩、感情倾向、表达目的、该句要表述的重点内容,要修饰形容的对象,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褒贬,所处的场景等,总之你读出该句想要表述的主旨,从而准确的把握该句的语境。
3、看该句的加点成语,是否是自己所熟悉的成语,若是则立即回想该成语的词义,对词义的理解需全面,不可偏差,成语一般有本意和比喻义,甚至还有引申义,有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还会呈现出相关的引申义,或者反语的现象,这需要你细心辨析。根据你第一步得到句子的信息,判断该句用的是该成语的哪一种意义,一般多为比喻义,然后代入句子中,看词语义和句义语境是否吻合,从而判断其正误。
4、做此类题 一般均采用排除法,当然若你对其中一个选项较有把握也不必再去纠缠其他选项,从而节约你的做题时间。
5、成语题须靠平时的积累和积极反复的复习以及不断归纳,每遇见一个新成语就加以归纳,每错一道题就积极查找原因,直至找出和掌握该成语为止。
6、越是熟悉常见的词语越是要全面考虑,出题者往往在熟悉的词语上作文章。特别警示:
注意成语义与句子的语境是否相吻合以及句子整体是否通顺流畅是关键,越是熟悉的成语越是要注意细心辨析,往往是越是熟悉的成语的坑才越深,越坑爹。
四、常考易错成语类型归纳
暗含限制使用范围对象的成语
1、平分秋色、分庭抗礼均暗含限制只能用于二者不可超出二者;
2、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哀鸿遍野等则形容数量颇多的。常见贬义成语
温馨提示:复习最好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办法,即把握了常见的贬义词剩下就是常见的褒义词。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3.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多用于表明不良情况。
4.趋之若鹜: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5.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6.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同义词:费尽心机。
7.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8.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9.明哲保身:因怕犯错误或有损于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10.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应有的举止。
11.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2.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3.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4.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5.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贬义。
16.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17.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18.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19.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20.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21.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2.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3.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刺语)。
24.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5.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6.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7.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28.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29.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0.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1.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32、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误例:全市几百名警察倾巢出动,终于将歹徒捉拿归案。
33、炙手可热:比喻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使人不敢接近。误例: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把“炙手可热”理解成为热门、抢手之意)
34、因人成事: 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35、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36、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37、改头换面: 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38、振振有词: 贬义,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是强词夺理。
39、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0、不知所云:不知道在说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41.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45.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
42.朝秦暮楚:一会儿投靠秦国,一会儿依附楚国。比喻人反复无常。
43.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褒义用”殚精竭虑”
44.蠢蠢欲动: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45.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其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46.翻云覆雨: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51.改头换面:喻只改形式不改内容。
47.歌功颂德:歌颂功绩和恩德。
48.官样文章: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49.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50.过江之鲫:后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但多含有盲目跟风之意。51.沆瀣一气:臭味相投之人结合在一起。57.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52.江河日下: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53.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54.卷土重来: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
55.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
56.例行公事: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借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57.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多指坏事)。
58.盲人摸象: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59.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很糟糕。
60.抛头露面:指某人公开露面。
61.匹夫之勇:不用智谋,只凭个人刚烈的勇气。
62.平步青云:喻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知识梳理——词语
(二)用于否定句的成语
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
同日而语:把两件事或者两种情况拿到一起来谈论,意即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一概而论:常用此比喻对问题不做具体分析,笼统地看成一个样子。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无时无刻:没有时刻,表示从未有过。常与否定词连用。善罢甘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青红皂白: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来龙去脉、是非曲直。
鹿死谁手: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吹灰之力: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妄自菲薄: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万应灵丹:能治各种病的灵药。比喻一种能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办法。后不能带宾语的成语 考点诠释:
高考语文试题考查成语误用的类型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些成语从语法功能或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上看不能带宾语,命题者却让它带了宾语,导致使用不当。像名词性成语和形容词性成语的后面显然不能带宾语,这两种情况考查的不多;而某些动词性成语也不能带宾语,如“耳濡目染”“漠不关心”“听而不闻”等,命题者往往故意在此设置陷阱,考生必须密切关注。
不能带宾语的原因:一者某些成语中的动词后面已有宾语,该成语自然不能再带宾语;二者,某些成语的后半部分是动词,此动词能带宾语,有人就错误地以为该成语可以当做独立的动词来使用,让它带上宾语,这就造成了错误;三者,某些由几个动词联合构成的成语如果带上宾语,切分时就会破坏原有成语的固定结构,因此这样的成语就不能带宾语。温馨提示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积累不能带宾语的成语,与心理感觉及感官有关的动词性成语中有许多都不能带宾语。在掌握此类成语意义的同时,还应明确其特殊的语法功能及约定俗成的用法。在使用这样的成语时,常常用“对”“对于”“将”“把”等词引出其对象,且将这样的内容放在该成语之前作状语。
常见不能带宾语的成语有如下几种类型:
(1)与心理感觉有关的:知恩图报、感同身受、诚惶诚恐、无所畏惧、乐善好施、心驰神往、心领神会、爱莫能助、漠不关心、恋恋不舍、念念不忘、不堪设想、妄自菲薄、置之不理、自怨自艾等。(2)与眼睛(视觉)有关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司空见惯、拭目以待、令人侧目、侧目而视、等量齐观、顾影自怜、另眼相看、刮目相看、虎视眈眈等。
(3)与耳朵(听觉)有关的:洗耳恭听、侧耳细听、充耳不闻、置若罔闻、闻所未闻、俯首听命、言听计从等。
(4)与口(味觉或说话)有关的: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混为一谈、津津乐道、能说会道、头头是道、坐而论道、能言善辩、吞吞吐吐、不知所云、不可理喻、无可非议、无可厚非、熟读成诵、相提并论、一概而论、谆谆教诲、胡言乱语等。
(5)兼有多种感觉的: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倾耳注目、不闻不问、闭目塞听等。
(6)其他类型的:信手拈来、指手画脚、惟命是从、出奇制胜、求全责备、运筹帷幄、小题大做、无中生有、发扬光大、脱颖而出、犯而不校、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发扬光大、和盘托出、乐此不疲、身体力行、龙飞凤舞、肝胆相照等。常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的成语
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青梅竹马”的时代就是天真无邪的时代。
两小无猜: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亲密无间,没有猜疑。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乱点鸳鸯:常比喻夫妻,使夫妇互易错配;也比喻胡乱配姻缘。现也指领导不尊重实际情况,强行令人配对组合的做法。
夫唱妇随: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
比翼齐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举案齐眉: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郎才女貌:形容男女双方很相配。
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指小儿女的相爱。
天作之合: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称赞婚姻美满的话。
劳燕分飞:比喻到了分开的时候了。
白头偕老:指夫妻相亲相爱,共同生活一辈子。用来颂扬爱情专一,忠贞不渝的夫妻生活。琴瑟失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知识梳理——词语
(三)常形容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的成语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挥洒自如:做事技艺熟练,轻松利落。写诗作画,运笔自如,不容拘束,也指言谈举止从容不迫。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勾画了了:描绘、描写的清楚明白。
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信手拈来:多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随意自如。行云流水:常用来比喻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多指文章、诗文、书法等)
江郎才尽: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烘云托月: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
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头的著作。
洛阳纸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不落窠臼:形容文章或艺术等具有独创风格,不落伍。
阳春白雪: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力透纸背: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形容写字、画画技巧精湛,力道十足。
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倚马千言:形容才思敏捷。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不同凡响:多形容人或事物的出众、出色。
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新颖。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特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或做工与众不同。
喜闻乐见:形容很受大众欢迎。
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独特的艺术构思.。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
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味同嚼蜡: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忽高忽低,很好听。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常用于乐器或歌声
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
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微弱而悠长。如泣如诉:形容声音悲切凄凉。
余音绕梁:形容鼓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使人久经不忘。用于形容女子的成语
花容月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形容女子美貌。
秀色可餐:一是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二是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丽。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绝代佳人:当代最美的女人。
大家闺秀:现泛指富贵人家未出嫁的女子。
小家碧玉:称小户人家的美貌少女。秀外慧中: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如花似玉: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磨灭的言论。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对簿公堂:指在公堂上受审。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坐地分赃:(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分到赃物。明日黄花:比喻已经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洛阳纸贵:赞誉佳作有名,风行一时。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极纯熟的地步。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问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名一钱:一个钱没有。
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要言不烦:说话行文简明扼要、不繁琐。妙语解颐:有趣的话引人发笑。(颐:面颊)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而感到痛快。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明白了。马革裹尸:军人战死杀场的英雄气概。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安土重迁:形容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重:不轻率)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也不差。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涣然冰释:比喻相互间的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知识梳理——词语
(四)常见多义成语
按图索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也指胡思乱想。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有些登上政治舞台。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也指风景非常优美。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也指声音细微悠长。
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时不讲求修辞,只把意思简单而直接地叙述出来;或形容文章容易理解。
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
不三不四:不像样子;也指不正派。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如虎添翼:指得到人力的支持或物质方面的援助;也比喻凶恶得到支援更加凶恶。
海底捞月: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也是象棋、围棋的术语。
行若无事: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左右逢源:中性词,指做事得心应手。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
肝脑涂地:原意是指死得凄惨,肝血脑浆涂抹满地。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后指牺牲的生命。
一针见血:形容医生医术十分高明。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老气横秋: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年轻人缺乏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标新立异: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同。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
呼风唤雨: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比喻具有非凡的本领。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冷若冰霜: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1)待人接物毫无感情,态度冷淡像冰霜一样(2)态度严正,不可接。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高视阔步:形容气概不凡或态度傲慢。
绵里藏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旁若无人:形容态度傲慢,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奇文共赏:可以指共同欣赏或分析研究文章,作褒义词。也可以指批判有错误的文章,作贬义词。指手画脚: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作贬义词。也可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穷形极相: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也指丑态毕露。
暗送秋波:原指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也泛指暗中示意;暗通信息;献媚讨好。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也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独善其身: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也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四平八稳:常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沙里淘金:比喻好东西不易得。也比喻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选择精华。舞文弄墨: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战战兢兢:形容因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做事非常谨慎小心。
比翼齐飞:比喻夫妻恩爱,朝夕相伴;也比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引火烧身: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对妇女容貌体态妄加评论。也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如蚁附膻: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用于老年人的成语
精神矍铄: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
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桑榆暮景: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
年高德劭:年纪大,品德好。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容易造成重复的成语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
难言之隐: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遍体鳞伤:全身都受了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的很重。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津津乐道: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得很开心,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的人们都知道。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安居乐业:形容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贻笑大方: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表示众多,不能指具体的一个或多个)
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方兴未艾: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芸芸众生:现泛指一切生物(多指普通人)。常用的谦辞成语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但自己的东西却是自己珍爱的。
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忝列门墙: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
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也常用作自谦之词。才疏学浅: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德薄才疏: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谦的话)。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周,选了一个,但遗漏很多。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词)。
姑妄之言:后来用以表白自己的话没有确凿的根据,或要人家说话不要考虑得太周到,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
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现在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百无一能:什么都不会做。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一枝之栖:比喻一个安身之处或一个工作位置所求不多。
一得之愚: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不足挂齿: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东涂西抹:随意提笔写字、绘画、作文。多用作谦辞。
绠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谦词)
美芹之献:指的就是地位低微的人提出的好意见,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
恭敬不如从命:多用在对方对自己客气,虽不敢当,但不好违命。恭敬谦逊不如服从命令。常见的敬辞成语
高抬贵手:对方的手抬高一些就可以让人过去。表示请求宽恕、通融时的客套用语。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于小的用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率先垂范:带头做好表率。敬辞(用于对方)。
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他人,不能对自己使用。
虚左以待: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一言九鼎:比喻量大,能说话力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汗马功劳: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大功劳。现泛指大的功劳。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7.行政管理学知识梳理 篇七
第一章 绪论1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2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行政权力1行政权力的内涵 含义来源性质特点功能分类2行政权力与行政体制3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
第三章 行政职能1行政职能概述 含义特点类型2行政职能体系及其影响因素3行政职能的转变
第四章 行政组织1行政组织概述 含义特征要素2行政组织体制3行政组织理论与行政组织原则 西方/马克思/我国4行政组织改革与编制管理的法制化
第五章 行政领导1行政领导概述2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能 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3行政领导的方式方法和艺术4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及群体结构
第六章 行政决策1行政决策概述 含义特点类型地位2行政决策模式与体制 科学民主化3行政决策过程 形成实施完善
第七章 人事行政1人事行政概述 含义地位作用范围内容原则2人事行政过程及基本制度3人事行政体制及其改革
第八章 财务行政1财务行政概述 含义特点功能原则2预算制度3会计制度4审计制度
第九章 机关管理1机关管理概述2机关管理的主要内容3机关管理现代化4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
第十章 行政监督1行政监督概述2行政监督的类型和体系3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 第十一章 行政效率1行政效率概述2行政效率的测量和评价3行政效率的提高
8.高中知识要点历史梳理 篇八
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家为攫取高额的利润扩大生产,加强剥削,而普通的民众却相对贫困、购买力相对缩小,这就导致了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导致了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失调,进一步发展就会引发经济危机。
(2)分期付款等购买方式使信贷消费过度膨胀,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加速了危机的到来。分期付款过度发展后,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资本家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大再生产,使原本存在的生存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表现: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激增。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经济危机的特点:
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29~1933年,危机持续时间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巨大,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经济危机的影响
(1)经济危机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人民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不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争夺国际市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列强纷纷转嫁危机,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世界大战的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世界局势剧烈动荡,列强之间矛盾尖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结果,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2、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
1933年3月,民主党人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新政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重点在消除生产相对过剩上,采取的措施多是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第二阶段是1935年以后,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新政”的主要措施:
(1)在整顿财政金融方面:令银行暂时修业停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2)在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
(3)在农业方面: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4)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
(5)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同时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二)新政的实质
1、直接目的是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根本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2、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农民的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三)摆脱危机困境
(1)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新政缓和美国社会的矛盾,缓解了社会危机,有效地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使美国的民主制度得以保存,为美国参加二战并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创造了条件。
(3)新政子啊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新政使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4)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它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自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进一步加剧,产生了私人垄断难以解决的问题,私人垄断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以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2)解决经济危机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3)战争的特殊作用。“二战”时,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国家对大量工业部门进行集中管理,这为战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铺平了道路。(4)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要。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私人垄断无力经营和管理,需要国家组织和投资。(5)凯恩斯主义为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1)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一次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3)“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西方各国普遍采用。
(4)到70年代出现“滞涨”现象,西方国家又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全面、持续的发展阶段。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减轻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它既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所有矛盾,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福利国家”的目的和实质
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 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发展历程:
从二战后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完备;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都在不同程度的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3、福利政策的评价
积极方面:“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福利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平等,缩小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展示出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它还扩大了消费市场,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弊端:(1)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负担过重,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2)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3)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4)给纳税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引发中产阶层的普遍不满。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1)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得以改造而换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2)它拓展了经济活动的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使经济产生了质的变化。(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4)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缓解社会危机,社会矛盾。
2、“新经济”的出现
时间:20世纪90年代
9.高考文言句式考点知识梳理 篇九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4.受制于人。(„„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练习: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
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而走()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专项练习
一、指出下面句式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钜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①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 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②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 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 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释】①公:赵公,宋仁宗时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死后谥“清献”。②灾沴:灾害,疾疫。(选自《续古文观止》)(1)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译文:
(2)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译文:
(3)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①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 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 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 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①隧: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
(选自《国语•襄王不许请隧》)1.指出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句()A.王何异之有? B.何辞之有与? C.何政令之为也? D.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译文:
(2)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使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公子重耳对秦客》)
【注释】晋献公:重耳的父王。舅犯:重耳的舅舅子犯。子显(韅):秦穆公的使臣。
1、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B、仁夫!公子重耳。C、子显以致使于穆公。D、父死之谓何?
2、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载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无,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帝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城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 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之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 夫军府充盈,何爱数万缎帛不以杜其馋口乎!”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 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帝怒,李林甫因使人诬告忠嗣,敕征入朝,贬汉阳太守。八载,帝使哥舒翰攻石城堡,拔之。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忠嗣言。
(选自《王忠嗣》)
1.指出下面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A.今顿兵(于)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B.今受责(于)天子
C.(帝)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D.敕征(之)入朝,贬汉阳太守。
2.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句()A.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B.何以知之?
C.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D.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
译文:
(2)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状语后置)
(2)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状语后置)。
(3)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定语后置)
二、1、D(其他三个为宾语前置句)
2、(1)晋文公在郏地使襄王复位后,周襄王用田地来赏赐他,文公谢绝接受,而请求允许他死后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2)我又怎么敢因个人私恩改变先王规定的重要制度,取辱于天下呢?那样做,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和百姓呢?
三、1、D(AC是状语后置句,B是主谓倒装句)
(1)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地在伤心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应该谋划啊!”
(2)君王赏脸慰问流亡的人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
四、1、C(省略成分是“余”)
2、B(A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两个不属于倒装句)
3、(1)您因为爱惜士兵的缘故,不愿意成就延光的功业,虽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而分兵给他),实际要耽误他的计划。(被动句)
【文学常识知识梳理解读】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知识点梳理10-16
2020中考文学常识必考知识点09-01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专项练习【2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09-15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专项练习【6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08-19
初中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文学常识07-15
中考范围文学常识07-28
必修2文学常识08-11
积累文学常识方法08-13
文学常识(国内部分)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