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成效的途径论文(精选5篇)
1.初探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成效的途径论文 篇一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
季俊
经管系工业工程12-2班22120350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人文素质的定义,然后提出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紧接着列出现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方法。
【关键字】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引言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的“人文”特指“礼教文化”。人文科学,最早出自拉丁文,系指人性修养、文化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等。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我们知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简言之,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软实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教育。大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过程的始终,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其人格,塑造其精神。
三、现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大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大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第二,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第三,人文精神相对缺乏。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滞后、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教师缺乏。
就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而言,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但思想素质较低,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简历造假、考试作弊;因生活琐事就拿起斧头砍杀自己的同学;走出校门遗忘赞助自己的恩人等。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严重倾斜甚至颠倒。说明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落不到实处,其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例如如下三点: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我国,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承担了十分沉重的课业负担。考试方式和方法也有待改进和完善,没有完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能上名牌学校或者理想的学校。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教科书之外,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其他知识学习必须让路。
(二)、重科技,轻人文,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和方法手段过于功利。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人文素质的思想观念,也即是重器轻道。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很多的“网虫”,他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对学习或其他东西了无兴趣。它的消极影响就是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西方优秀文化的系统的、深入的学习。重科技,轻人文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使得一些大学生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生活庸俗化,人格卑微。大学生把自己变成只会获取科学技术、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三)、指导思想上有偏差.人文氛围不浓。在制度设计上,高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大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英语要过四级,计算机要过级,而人文学科方面没有硬性规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对人文学科、基础课、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重视不够。
这些问题小而言之,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大而言之,将影响到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古老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
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趋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对青年 思想感情的熏陶,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拓展,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识分子“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传统,通过“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做法。借鉴这样的理念,我们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有效途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国防、科技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将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五、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
(一)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 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大学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抓好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并牢牢抓住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自强精神: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对大学教育有歧视态度,大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要有自信心,用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用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
敬业精神: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发展必须敬业爱岗。大学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必须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培养学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诚信品质: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事、做人要讲诚信,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在参加考试、申请入党、求职、在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都要诚实守信,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
审美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辨别美丑的能力,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耐挫能力:在社会中大学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他们勇于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困
难。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发展观。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要不断组织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勤奋敬业、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熏染学生。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等院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①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②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③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④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参考文献
【1】 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高教探索.2007(6)
【2】 宁智沛.浅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08(2)
【3】 石承斌,黄忠昭.高校课程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高教探索.2008(5)
【4】 王学军,齐亚红.试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继续教育研究.2008(7)
【5】 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教探索.2009(5}
2.初探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成效的途径论文 篇二
一、声乐教学的目的
声乐教学不仅可以教学生学会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陶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和气质。声乐表演是一种艺术表演。它呈献给观众的是美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是情感的共鸣。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来具备高超的舞台表演技巧,还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不同人物的素材,体会不同的情感,培养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声乐艺术人才。
二、声乐表演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是一种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结合。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在声乐表演方面,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声乐演员优美动人的声音、完美的声乐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以及大方优雅的舞台表演等方面。因此,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很重要。
三、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乐理知识基础。
声乐教学属于音乐的一种,它是需要扎实的基础功底的。因此教师刚开始应该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只有牢牢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的声乐作品。
(二)了解学生,建立每个学生的声乐特点档案。
学声乐也是讲究天赋的,有些学生可能天生就天赋极佳,如果死搬教条的学习可能会浪费他们的天赋,因此教师平时就应该观察每位学生的声乐特点和天赋,并且记录在案,然后在上完基础课之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为他们安排适合的学习课程。而有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声乐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没有基础或是没有自信而表现不好。此时,教师在上公共课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每位学生的特点都加以引导,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然后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
作为声乐教学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拥有一双慧眼,在声乐教学中留心那些有天赋又肯努力的学生,对他们加以引导和专业的培养,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培养出合格的声乐人才。
(三)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创造力。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情感的把握是最难得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情感抒发到位。这样歌唱出来的声音才会有感觉,才会有魅力。要用情感来带动声音的表达,用声音来传递表达的情感。演唱者首先要自己有情,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情。要先超越自己,才能感染观众。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
每一位学习声乐的学生都应该具有正确的学习理念,要认真学好声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具有积极健康的声乐作品来感染周围的人,帮助人们树立积极的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积累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素材。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创造出有感染力的声乐作品。
四、结语
声乐表演是一种艺术表演。它呈献给观众的是美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是情感的共鸣。它要求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来具备高超的舞台表演技巧,还要求演员要注意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不同人物的素材,体会不同的情感,培养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本文对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的几种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即教师应该先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乐理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建立每个学生的声乐特点档案,这样才可以因材施教,发掘优秀的声乐人才;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学习声乐指导正确的方向。最后老师作为声乐教学者,应该具有无私的精神,积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摘要:声乐表演是一种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结合,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声乐演员优美动人的声音、完美的声乐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以及大方优雅的舞台表演等方面。因此,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很重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声乐教学的目的,其次对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圆赵熙.浅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38(4).
[2]何忠.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音乐科技.2004(3):380-482.
[3]扬世勇.浅谈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9-102.
[4]田麦久.关于声乐教学的探讨与实践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191-206.
3.初探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成效的途径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成效;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改革,教学工作本着在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这样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下,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推广,深入研究教学方式,强大教师队伍,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只有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和良好的知识体系,才能为高中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为学生以后信息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能够使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最前沿的发展状况。
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
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具备优秀师资队伍的同时,应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特别对信息技术而言,不通过教学设施的实践教学不可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要领,信息技术的学习关键除了硬件设施还要有先进的软件系统作为保障。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所需的网络设施。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新兴的行业,在高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虽然学生可能对新兴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可能因为接触的知识较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行业中的前沿动态,介绍相关人物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效离不开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改善教师的待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不仅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能提出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想法。
参考文献:
赵晓芳.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途径[J].内蒙古教育,2014(14).
4.关于声乐教学改革的途径探析 篇四
关键词:声乐教学,存在问题,改革途径
声乐即是通过嗓音来进行乐曲吟唱, 进而展现音乐之美的具体形式。为了有效的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就目前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 不断完善和优化声乐教学。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事业, 在声乐教学的改革之上也获得了不小的进步, 但部分问题依旧还没能得到良好解决。
一、声乐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 声乐教学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近几年以来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在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改革, 究其根本有效的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首要工作就是从教师着手, 提高其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 将直接对教学质量的优劣造成影响。作为声乐教师一方面必须具有高超的演唱能力, 另一方面也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 起到的不仅仅是示范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将声乐有关知识通过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将自身所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进行传授, 然而在这一点之上有极大一部分教师做的都不是十分理想。尤其是在我国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 声乐教师人才缺乏, 甚至部分教师身兼数职, 仅仅将声乐教学当作一份无关紧要的兼职。而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 学校所请的声乐教师大多是一些演唱实力雄厚, 同时经验丰富的歌星。这部分教师虽然自身能力较高, 但大多数并未系统学过如何教书育人, 甚至部分老师并不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 能够进行的仅仅是示范和较为散乱的理论教学。
(二) 教学针对性不强。大部分院校在意识之上已经认识到改革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但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却过于表面化。改革的效果不佳, 或者改革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对于教学内容、方式等之上也没有更多创新性的改革, 教学依旧持续着统一化模式, 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部分普通高校在进行改革之时, 并未注重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色, 仅仅通过生搬硬套其他顶尖音乐院校的改革策略。这就导致了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学校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出入, 不能实现因材施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而且实用性不强。
(三) 教学模式落后。我国的声乐教育起步较晚, 相较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发展, 声乐教学的发展也一直较为缓慢。目前为止, 我国的声乐教学依旧存在摸索前进的阶段, 在教学目标、模式等方面缺乏科学规范, 整体较为落后。而且大部分学校就声乐教学方法之上的改革相当不足, 缺乏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依旧延续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加之传统声乐教学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如今的教育需求, 已经对如今的声乐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除此之外, 部分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之时偏重实践的应用, 相应的缺乏了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分离, 也对如今的声乐教学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声乐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 发展个性化教学模式。对于各大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 声乐属于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 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当中, 该门课程始终贯穿其中。各大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经济条件、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影响, 决定了其在专业水平、歌唱条件等之上也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近几年各大院校纷纷进行扩招, 音乐专业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 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却并没有随之增加, 这就为声乐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难题。结合之前各大院校的改革结果来看, 改革效果不佳, 这就要求首先从教师着手, 有效的革新教师观念。促使教师形成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的教育观念, 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能力, 为声乐教学的改革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还应当认识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对声乐课程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 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个性。”
声乐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面对的学生是多样性的, 进行统一性的教学很明显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并且培养其独有的演唱风格。为此教师就应当多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特色, 拒绝进行统一性的教学, 有效的开展个性化教学。同时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天赋、爱好等方面, 对于一些风格特殊的学生要秉持包容的态度, 进行因材施教。
(二) 推行开放式教学。转变过去封闭式的教学, 推行开放式教学。随着院校扩招的实现, 学校的学生大量增加, 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难题。部分学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进行集体课, 在初期这种教学方式优势较为明显, 同时也是值得推广的。第一, 在初入学校之时, 对于一些非专业性的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技巧、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是十分缺乏的, 在教学初期如果就进行一对一教学显然是不科学的, 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在教学之初可以开展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初步了解发生状态、正确歌唱姿势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还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第二, 进行小组教学。通过小组教学, 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 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歌唱的方法、技巧等。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 对学生歌唱当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纠正, 同时多角度灵活的使用歌唱技巧。使之组内成员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积极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第三, 在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针对其中的初级的多声部技能进行训练, 还可以选择经典作品进行鉴赏, 对其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相应的训练。在此基础之上, 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艺术修养, 增强对艺术的感受力。为之后的重唱、表演唱等多人合唱打下良好基础。
(三) 开展现代化教学。声乐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 不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分离, 必须通过艺术实践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 实践是最好的练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开展多媒体教学, 进行课堂外教学等方式。促进多元化教学的发展, 可以通过演唱比赛、歌曲接龙等形式, 不断的练习声乐和方式, 有效的提升其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声乐教学当中还存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就要求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强个性化教学等,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有效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新民.以“师范性”的测评促进“教”的改革——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音乐创作, 2013, 05:185-186.
[2]静文佳.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分析及改革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3]梁小成.2000—2010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D].武汉音乐学院, 2012.
[4]刘娜.关于声乐教学改革中实践教育观念的一点思考[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9, 05:67+78.
[5]王娜, 李圆圆.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06:120-121.
5.初探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成效的途径论文 篇五
一、整合课程资源,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反思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忽略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一些课堂显得华而不实,影响了实效,因此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
1整合地方和国家课程
例如,由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制的《话说南孔》专题二,“南宗贤达”力图从“忠孝”、“教育”两个方面阐释宣传儒家思想,虽然很有衢州特色,但这类地方课程教材上的内容都相对简单,虽辅有事例,毕竟说教意识浓厚、内容浅薄而显得枯燥。执教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试着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语文学科选修教材《论语选读》一书,经编者的精心编排,选录了许多儒家经典语录,分别阐释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孝义观念和教育思想。讲到儒家“尽忠为国”时,在充分了解地方课程教材大量事例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论语选读》一书中《为政以德》一课,列举出儒家为政思想的言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大大拓宽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2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的目标定位不能远离本土资源,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多根据学校所处地理环境、文化基础、人情风貌、经济状况来决定,切忌盲目照搬、张冠李戴。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甚至所关涉学科特点,对地方课程内容进行“再加工”、“再整合”,使原有的地方课程进一步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校、乡土的特点,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比如,在执教《烽火三衢》第四专题“多战之地出名将”时,通过研习教材,在充分了解了徐徽言、吕公良、汪业广、郑海林这些杰出人物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之后,在学生深感佩服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几位杰出人物都是我们衢州的骄傲,是衢州的山水养育了这些杰出人物,并告诉学生其中汪业广将军就是我们的校友,随后仔细介绍当年他们在母校学习时的学习、生活情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立志求学,成就事业回报母校和家乡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趁势开设专题课——《寻访校友》,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对知名校友的生平、思想、主要成就、影响等内容,采用多方访问、问卷调查、查阅图书、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进行搜集,掌握第一手材料。课堂上再以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成果汇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了大量知名校友,既感性、全面、深刻地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又经历了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的艰辛与愉悦,成效显著。
3渗透各学科知识
地方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联系性和内在一致性,有着兼容多学科的特点。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标要求“描述不同地区宗教建筑的特点,理解各地文化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以宗教建筑风格为切入点,生动地剖析建筑风格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信息。用“佛国净土——佛教建筑文化;天国的光辉──基督教建筑文化;沙漠奇葩──伊斯兰建筑文化”三个片断教学内容串起全课,在探究佛教建筑时透析中国文化,她展示了洛阳白马寺的一幅平面图,设置探究问题: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什么礼仪规范?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探究出白马寺按中轴线布局、大雄宝殿居中轴轴心,方丈、僧侣住房由里而外,这些建筑特点体现了中国人严谨、重规矩、重礼仪的文化。佛殿建筑讲究对称,体现中国人追求和谐理念,讲究方正、井井有条的处世风格。佛教建筑都有围墙,窗户都是朝里开的,体现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气质。
宗教文化的因子捕捉了学子的心,45分钟的课堂学生用心感受、潜心探究、踊跃发言,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后反思回味,笔者不禁为教师选择的内容之贴切而拍案叫绝。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教师的深入研究,通过建筑风格探究民族文化,并进一步探究民众心理,渗透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优化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地方课程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惑与挑战,在高考压力面前,有的地方课程形同虚设,教学只是走走过场,有些教师甚至连地方课程的概念都没搞清楚,以为地方课程就是以前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的改版。因此,新的课程,延用老的教学方法,依旧是旧瓶装新酒。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聊,花时费力,收效甚微。要解决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要更新理念、改进方法。教师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自主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1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在思考时敢于求异,交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求异的机会。要主动创设一些能剌激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情境,指导学生一些求异思维的方法。尤其要注意摒弃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在效率、效益、效果上下功夫,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给学生思维空间。如在讲授《话说南孔》第六专题“薪火相传”时,在了解了对儒家思想现有的传承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周末到南孔家庙去游览,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新形势下该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
2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环境,爱好和志向的不同,学生在某些方面和某些学科上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才能也不同,对这些学生,结合地方课程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行分层次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话说南孔》时,给那些爱好文学和历史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研究课题,如“论语选读”之“儒家为政观”、“儒家义利观”、“儒家教育观”、“儒家交友观”等等,引导学生深入研习儒家言论和历史,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走出传统课堂
从传统课堂走出去,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授课对象,都可以因需要适时改变,以提高教学效率。前面提到的周末安排学生游孔庙,就是很好的方法。另外,我们还应充分借助地方资源优势,在每年孔庙祭孔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到现场观摩;在校庆晚会上,请孔庙乐队来校演出等等,也能很好地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地方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不同于传统的分学科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内容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很难有一个教师能胜任地方课程的所有任务。据了解,现在有的学校把不同专题分给不同的学科教师教授,忽视专题之间内容上的内在联系,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东一锄头西一棒子,支离破碎;有的学校则是一个教师独自包揽,但一人之力终究无法精通各个学科,只能是厚此薄彼,破坏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加强对地方课程师资力量的培训
除了课任教师,培训还必须包括对校长及其他教育管理者的系统培训,从理论上为地方课程的开展铺设“康庄大道”,扫清障碍,消除偏见。利用专家、学者的讲学、报告,加强对国内外地方课程理论前沿研究动态的了解,向教师们传递学科研究新成果、新理念;要创造条件,分批次选送教师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与先进理念、实际效果进行直接接触,既“请进来”,又“送出去”。
2定期举办专题研讨活动
通过专题研讨,为地方课程教师创造经验交流平台,营造教学研讨氛围,促进该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随着网络的发展,更快捷、方便的交流平台成为可能,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比如专门设立地方课程教师的“博客群”,让各校教师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保证“博客群”能发挥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采用一些行政手段加以引导,对加入群组、发表相关博文等作出规定,明确一些激励措施,确保每个地方课程教师的参与。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地方教师“QQ群”,使教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提出,实时交流,及时得到同行的建议和解答,并可以共享优秀课件、教案。网络使不同地域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式教学成为可能,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四、完善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教
评价是对地方课程价值实现程度的判断以及对课程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也是地方课程得以反思、完善、创新并持续生长的根本动力。但是,目前地方课程的具体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基本缺失。教育主管部门对本课程的开展、教学、成效等具体实施情况尚无成熟的评价体系,各学校对本课程任教教师的教学情况也缺少科学的评价依据,教师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情况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措施。由于在考核评价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指标和手段,地方课程在许多地方成了一种摆设。课程开设后,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发挥了“补充”、“特色”的作用,谁都拿捏不准,相关机制亟待研究完善。
1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地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中,将地方课程的教学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纳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参考内容,这方面,可采取考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课题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进行。此外,还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
2探索有效的学生评价机制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应突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因此,需要改进评价手段,由定量转向定性,评价表达方式不出现分数,而用文字评述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记录评价、检查表评价、口语评价、量表评价等。评价内容中尽量体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个方面的表现,如从学生的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从学生现场考察、搜集信息、专题研究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可采用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及其他人士参评等立体网络,以获取多角度的评价素材。
3探索独特的动态评价体系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方式来对它进行评价,要构建富有地方课程特色的评价理念和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课程的评价模式。地方课程的评价不应是完全统一的标准,也不应拘泥于某个刻板的、机械的标准,而要因地而异,因课而异,因人而异,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以评促教,推动地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探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成效的途径论文】推荐阅读: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语文教学新的模式 ──协同教学初探06-29
积累是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一大途径论文06-28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初探10-08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09-11
浅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2-20
提高液压传动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09-17
成人本科毕业论文-南开大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09-29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初探论文09-29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