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2024-09-12

心理素质训练方法(15篇)

1.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篇一

《心理健康训练手册:成功心理素质》根据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编写,是与国家规划教材《心理健康》配套的学生自我训练用书。《心理健康训练手册:成功心理素质》包括成长篇、生活篇、学习篇和职业篇四个部分,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促进学生成长,在生活中自我完善,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心理健康训练手册:成功心理素质》还配套学习卡资源,按照《心理健康训练手册:成功心理素质》最后一页“郑重声明”下方的“学习卡账号使用说明”,登录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在线网站,可上网学习并下载其他相关资源。

2.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篇二

1、柔道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柔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犹如技术和战术的关系一样, 好的身体素质能给运动员更强大的信心和训练动力, 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决断力、好胜心和自制力,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推动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运动员只有具备了来那个号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 并且配上灵活多变的战术, 才能在竞技对抗中占据优势, 才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因此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应该和身体素质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应该是构成整个运动员系统训练的一部分之一, 综上所述,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不可或缺。

2、柔道运动员存在的不良心理

2.1、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运动员的不良心理之一, 柔道运动员也不例外。但是对于柔道这个高强度的对抗竞技比赛来说, 运动员的恐惧往往是来自自身的, 是担心自己的对手过于强势或者担心自己水平过低, 从而不能赢得胜利, 这是对强大对手的恐惧和对自身不足的恐惧, 这样心理会直接导致运动员缺乏信心, 发挥失常, 在柔道比赛中患得患失, 甚至不战先败, 影响运动目标的达成和成绩的取得。

2.2、急于求成

很多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 一旦取得优势就会产生快速解决战斗的想法, 乘胜追击,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 是不可取的。当运动员出现这种心理的时候, 就会失去理智, 不能冷静地分析, 对自我行为的掌控力就会下降, 变得迟钝、短见, 从而会露出不该有的破绽, 被对手抓住机会反打一套, 导致优势的丧失。

2.3、消极懈怠

消极懈怠是运动员的大忌, 当运动员出现消极懈怠心理的时候, 就会在日常训练中减少训练强度, 没有给训练以足够的重视, 甚至停止训练等。在进行比赛的时候校际比赛会产生临阵退缩、不战先败的想法。这种心理较多地出现在战败或伤病刚恢复的运动员身上, 不理想的身体素质带来了诸多心理疾病,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素质的恢复。

3、柔道运动员积极心理训练方法

3.1、意念训练法

意念训练法是指柔道运动员通过想象来进行训练, 能够强化战术训练。例如, 在训练之前, 运动员对战术要领进行想象, 从而激活大脑皮层中的战术痕迹, 运动员训练中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训练动作。运动员的自我暗示也是意念训练的一种方法。运动员比赛前, 通过意念训练, 既可以加深动作要领, 还能够自我鼓励, 树立信心。

3.2、诱导训练法

诱导训练法是指运动员训练中, 通过有效刺激物来引导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从而较好的完成训练和比赛, 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3、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根据未来比赛的条件来设置训练内容。通过模拟训练法来对柔道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战术技能训练, 实现战术与心理的共同进步。而模拟未来比赛情况的训练方式, 能够帮助柔道运动员在类似于比赛的训练中锻炼, 在未来比赛中更快、更好的适应比赛条件, 更好地掌控比赛情绪。

4、提高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

4.1、重视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选材

正如前文谈到的, 柔道运动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因此在选拔柔道运动员的时候不仅要选身体素质过硬的人员, 更要注重选拔上来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而且在身体素质相近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心理素质, 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柔道运动员就会在比赛中冷静表现, 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4.2、积极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训练动机

运动员的动机往往是他完成训练和致胜比赛的关键因素, 因此注重引到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 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有效方式。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有针对性地激发运动员参赛的训练冬季, 譬如为国争光、证明自己、参与竞争等精神, 要帮助运动员建立起自己的使命感、荣耀感和责任感, 要让运动员了解柔道运动的本质, 消除对于比赛的畏惧心理,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柔道训练和比赛中, 不畏强手, 勇于拼搏的心理素质, 启发诱导热爱柔道项目, 立志献身柔道事业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牢固树立起高层次训练动机, 才能训练出高级体育人才。

4.3、在比赛前的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久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练把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训练当中, 日积月累, 才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譬如平时经常举行模拟比赛, 严格按照正式比赛制度进行预热等, 都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正式比赛的环境,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教练员设置柔道运动员基础训练时, 要根据运动员的体能、形态以及战术的特点等设计训练, 形成独特的训练风格。而独特的风格能够发掘运动员的长处和潜能, 成为比赛制胜的武器。

4.4、结合实战进行心理训练

根据相关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那就是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经验和不同素质的运动员相互对抗的时候, 对心理训练的侧重点不应该一成不变, 而是应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变, 譬如在面对气场较强的对手的时候, 很多选手都会不自觉地被对方的气势所摄, 使自己的水平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 这时就应该深呼吸, 默念放松来使自己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4.5、加强运动员比赛后的训练

比赛对柔道运动员心理的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很多柔道运动员都会在赛后产生消极的情绪, 这时赛后的心理训练任务就是消除那种不公平的比赛心理状态, 化消极为积极, 教练员需要针对不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进行不同的恢复方案, 譬如观察运动员的训练表现, 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摸清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运动员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放平心态, 回到训练当中。

4.6、培养冷静应对各种突变情况的能力

柔道运动员要对自己的专项能力进行培养, 要培养出自己的优势, 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不仅要逐步增加负荷强度和战术能力配置, 还要加强心理训练, 要多和不同风格的运动员进行对战联系, 取长补短, 以不变应万变, 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赛中保持冷静, 无惧任何对手, 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

总而言之,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工作, 是先天与后天相互结合的过程, 我们必须从日常训练中就严格要求运动员, 指导运动员开展心理素质能力培训, 强化心理素质, 才能让柔道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摘要:和其他竞技类运动一样, 柔道运动也是依靠运动员的心里素质和身体素质和其他运动员同台竞技的一项运动, 运动员的各项素质至关重要, 直接决定了竞技赛的成败。因此在对柔道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的时候, 我们既要重点培训柔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也要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分析柔道运动员在心理和打法风格上的不足, 并且开展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以便让运动员突破自我, 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志烈.少年女子柔道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对提高技术动作的影响[J].科技风, 2009, (23) .

[2]刘家岭, 何华, 何吉.提高柔道运动员体力素质的主要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9, (02) .

[3]林岭, 王华叶.提高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水平的主要途径[J].安徽体育科技.2006, (03) .

[4]庄红, 庞变华.对柔道运动员全运会预赛前两次高原训练生理机能及运动能力变化的观察分析[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1, (06) .

3.体育训练与心理素质 篇三

关键词:体育训练;心理素质;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15—001

体育训练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挖掘最大潜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是人在特定情况下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对自我心理的调适,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的调适及承受能力的强弱及心理索质的好坏,对运动员比赛成绩发挥至关重要。

在体育运动中,体育训练与心理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有直接作用,同时体育训练对心理素质也有影响。

(一)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的作用

体育训练或比赛,既是身体活动,也是心理素质的自我挑战。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事实证明:体育训练成绩不仅取决于参加者的体能基础和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参加者的心理素质的好坏。

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有促进作用

参加体育训练,要承受一定的身心负荷。如:跑长跑时,站在起跑线上,需要努力克服内外环境刺激所造成的一切困难,和自己的心理做斗争,而一个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则意志坚定,清醒的确定自己的目标,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不留余力的想着冲过终点,最后取得的成绩也就好,即使面对肌肉的紧张程度要达到动作需要的水平超過日常范围,出现些轻微的肌肉颤栗,也会有克服心理紧张的勇气,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坚定的相信自己能达到一个很棒的成绩,来尽全力地完成这个项目,我国学者王极盛则认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人,即以积极的反映形式适应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的身心潜力。”所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有促进作用。

2、较差的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有阻碍作用

在体育训练中,尤其是在大型比赛中,不仅仅是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测试,同时也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如:运动员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前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肌肉颤栗,全身发软,心慌,出汗,惶恐不安,甚至有的会抽搐,如克服不了这些因比赛心理紧张而带来的这些反应,因而会在比赛中发挥不出自己的技术水平,使得成绩较差,甚至因心理压力大过度紧张,从此失去信心,走上辍学的道路。据北京市16所大学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心理素质的缺陷会对体育训练有极大的阻碍作用,甚至对学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综上所述:参加体育训练,心理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直接的调整因素,直接影响训练效果。

(二)体育训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体育训练与心理素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体育训练的身心负荷,具有紧张协调性、公开性、竞争性、集体性等特点。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过程,这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

参加体育训练,要求运动员有坚定的意志,积极地,自觉地克服气候条件变化,自身个性因素,动作难度导致意外的障碍等客观上的困难,同时也要克服做运动的胆怯,焦虑,畏惧的心理以及长跑时出现的“极点”等客观上的心理生理的困难,从而在长时间训练中心理问题也随之改变。良好的心理素质则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培养起来。

参加体育训练也培养一个人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观点,想法的评价,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训练的人比不参加者对自己的这些看法与评价更为积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如,现在大学生由于长期紧张学习,会造成身心疲劳。面对考试压力,将来的就业压力,会产生焦虑心情,如果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保持良好的情绪,使身体愉悦,使压力减轻,尽量的放松自己,从而心胸宽广,精神饱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体育训练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

我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训练成绩的好坏至关重要,当我们站在起跑线上徘徊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重要,我们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把训练成绩当做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相信爱拼才会赢。自己要认识到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失去自信心和不懈努力的争取。闭上双眼,面朝阳光,想美好的事物,轻柔的和风,湛蓝的大海,使心情愉悦,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这样,拥有好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便会有骄人的成绩。

4.论文 心理素质训练小结 篇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悄无声息。我渐渐地长大了,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成为了一个不断吸取知识和经验的大人,也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社会,社会上不像以前所接触的世界,爸爸妈妈宠着你,做错了事情可以有爱你的人替你担着,上课迟到了,考试考差了„„这些事,看着你年幼的份上原谅你一次又一次,一切只是因为你只是孩子。而长大后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的人,不是每个人都会对你掏心掏肺的,并且有时候你就算是付出努力也未必能得到应得的回报。曾经在某一个瞬间,我们也以为自己长大了,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和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逐渐地,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不满。并且延伸出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认为看到别人总是热情打招呼的人很虚伪,女生和女生之间的友谊总是不安,不论在哪里都要看好自己的东西即使对方有可能是你认识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感到彷徨无助,思想更为成熟的同时,我们的戒备之心却是如此的严重。尽管,我也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好的。

到了大学,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心理素质这门课,有些不理解为什么学校要开设这门学科,我个人认为它对于我们而言并不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我对于这门课也是感到非常陌生,听上去有点距离感,其中不乏带着一丝神秘感。就是觉得好像很理论化,觉得这不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甚至不理解它到底能教会我们什么,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长时间的学习,我不仅知道了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而且通过课堂上所吸收到的知识和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它的科学性、真实性,并为之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而不是一开始所认为的那么空虚。

然后经过深入的了解,我越来越觉得心理素质代表着我们心里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其实你会发现这几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人们也越发地重视人的心理素质,因为这已经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趋势的现象就是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老师和父母十分地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就像我们大学里的心理素质课来晶晶老师一样,她告诉我们心理素质听上去像是很神秘很理论,其实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贴近生活的。可以说心理素质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每件事每个人的态度的接受能力。还记得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让说看我们比赛谁得到的签名最多就可以拿到奖励,说实话国贸1246这个具有40多个成员的班级,要是放在高中我早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而在此时的大学,虽然已经经历一年多共同相处,我却只认识屈指可数的七、八个同学(这七、八个里面大部分还是同一个寝室的)。可能是戒备心的缘故,也可能是内向的性格所造成的结果。这让我对于像这样需要自身去主动和别人交谈,打交情的活动感到隐隐约约地不开心,我觉得同学们不是很好相处,所以也不愿意去认识她们。但是结果让我感到十分意外,很多在我第一印象中觉得很难相处的同学十分爽快的为我签上了她们的大名,更有的甚至主动来找我要签名。通过这一次的活动我也认识了更多的“新同学”,而且慢慢地打开了心门。

第二次课,老师让我们以寝室为单位组一个小团队,介绍自己寝室的每一个成员并且创造一个小组队名、标志和口号,然后通过PPT来展示自己的小团队。一开始我们每个人很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个很无聊的任务,也没有抱着很用心的态度去做。可是当事情真的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寝室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如此用心、积极地参与着这个任务,大家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不同的答案中我们不断地了解彼此并不断地融合对方的思想。上课展示的时候我们小团队也是十分积极地第一个举了手,可能让同学们有些讶异,因为我们寝室的女生看上去都很内敛和害羞,主动举手这样的小事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而我们用心准备的PPT展示过程十分有创意,简洁的口号和新颖的设计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让我们又一次回到高中时期的自己,好像对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了新的了解和体会,同时找回了对待事情的积极态度。这一次我的戒备心理已经不再像大一时候那么的严重了,我学着努力的去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别人去交流,去沟通。

其实,真正让我融入集体中,放宽心态面对事情结果的是第三次活动。老师让我们分小组利用报纸做成一个车轮,每个小组之间进行车轮大战。我们小组分成三个小分队,第一分队找寻报纸,第二分队用胶带粘贴报纸,第三个小分队整理粘好的报纸。在这一环节中,每一名成员都努力地融入其中并尽心尽力制作着这个车轮,明确的分工带来了高效率。这让我意识到我很庆幸,因为在偌大的世界里来到了这个地方,在几十亿的人口里遇见了这些人,在数千种语言的可能性下我们竟能够坐在同一个屋檐下为同一件事奋斗,能够在一起学习生活,这简直就是一种奇妙的缘分。现在的我们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到现在在一起开玩笑互相鼓励奋斗的“同生”,这是一件都不曾想过的很美好也很美妙的的事。名次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大家在一起享受的这个快乐付出的过程和收获到的友谊!这是最难得的,因为高压生活下的我们把自己的心事锁在了一个密封的空间,慢慢地,开始把失望、不解、压抑寄放在心里。没有人能够进得去,也不愿有人能够偷窥到里面的一切伤口和心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淡薄、冷漠。而我们能在同一个空间中呼吸这同一片空气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没有隔阂和防备,这样的和谐。

通过来老师的这门课程,我感悟到很多。在我们不再幼稚的年龄,深深地陷入了一个尴尬的环境。在我们投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实现自我的理想时,突然发现生活是如此的复杂。我们习惯了每天上下班穿梭在人海中亦或是一个人坐在公车上,塞上耳塞,看着窗外和我们一样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不禁感叹生活是多么不易,不再是爸妈怀抱里的小孩,然而生活改变了我们,却变不了坚强的外表下那颗敏感而不安的心。我很了解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比如说:自卑的和胆小鬼的潜质,上课不敢发言,而且对待他人总是会极度恐慌,怕被伤害和利用,因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情想的极其复杂。学了这门课之后,我开始有了自信,遇到事情不再是想着坏的结局,不管最后的结果如果,我都会放平心态去接受,只要努力了,享受到过程了那就足够了。有人曾说:遇到一件事,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接受不下,那么处理它;难以处理,那么就放下它。

从各方面来看,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培养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别人带来好的情绪氛围„„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大学生呢?以下是我学习到的一些途径与观点: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觉得在学习之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保持积极地人生态度。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生活中没有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是很重要的。这样能够使自己自我调节情绪,控制情绪。为身边的人创造一个好的氛围。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懂得用正确的方法与他人沟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5、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尽可能多的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5.心理团体素质拓展训练 篇五

活动计划

活动主题:“增进交流,提高团队凝聚力”

活动目的:1.使团体成员积极融入团体,为团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使团体成员彼此信任、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3.使团体成员感受团结的力量,体会集体的温暖,并在工作中继续发扬合作的精神。

活动对象:XX省XXX大学XXX学院学生会成员。活动场地:室外

准备材料:白纸4k、彩色笔、报纸若干、透明胶、桌椅障碍物若干。活动时间:一天 活动过程: 一:情景直入

在活动开始前播放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营造活动氛围,主此人说明本次活动主题及活动目的。二:谁是谁的小天使

游戏规则:主持人向每个参与者发放一张卡片,请每个参与者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专业、电话号码。然后交还于组织者手里。在活动结束时,大家畅所欲言的探讨这次活动的感想时,再由组织者向大家发放(随机抽取)。注明,不要让除本人以外的人知道你抽到的是谁。现在,你所抽到的就是你的小天使,你要默默的为他/她做些事情,但是不要让他/她知道

实大家如果是用心去记忆就不会觉得多了,相反,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找到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

分享感受:(1)你是第几个?

(2)有没有正确的说出前面的人的个人信息,并记住?

(3)有没有感觉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下午

五:组内设计

游戏规则:设计我们的小组展示海报,并取一个组名及口号。最后还要有每个成员的签名。并要求每个组找出一名代表上台介绍,最后全组成员大声喊出口号。

游戏道具:4K白纸、彩色笔、透明胶 六:风中劲草

游戏规则:组织者让每个学员围成一个向心圈,而组织者自己站在中央作示范,组织者双手绕在胸前,做出以下的沟通对话

l 组织者:“我叫。。,我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l 全体团队成员回答:“准备好了” l 组织者“我倒了?” l 全体团队成员:“倒吧!”

这时组织者整个身体完全倒在全队成员的手中,这时团队成员把组织者顺时针推动两圈 组织者做完了示范以后,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要去试一试

游戏意义:帮助学员体会信任的建立取决于对自己团队成员的信心,相互之间的沟通时树立这种信心的基础,一旦信任完全建立,你就会感觉到团队的工作气氛时那么的轻松、愉快。分享感受:(1)在倒下之前你有没有害怕?(2)最终又是什么促使你敢于尝试呢? 七:情有千千结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围成一个圈,主持人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主持人说解散的口令开始与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握手并作简短地自我介绍。然后主持人会叫停,大家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的小组即为胜者。

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考察部分同学具有的组织领导能力。分享感受:(1)一开始面对这个复杂的“结”时,感觉是怎样的?

(2)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却同在一起,是否曾因为意见不一致产生心结,那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些“结”?

(3)要想解开这个结,靠的是什么?

(4)你们是心服口服的听从他人的优良建议吗? 八:有错你就说

游戏规则:现场的每个小组的同学站成一列,用手搭前者的后肩。用数字代替方向(如1代表向左,2代表向右,3代表向前,4代表向后)由领导者喊口令并监督对付行径情况,犯错的同学需主动

作为你们的队友,并通过各种肢体语言,使她/他安全的穿越各种障碍到达目的地。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不能搞恶作剧。

游戏意义:沟通配合能力,活跃气氛,体会帮助他人、建立陌生人之间的默契有时也很幸福。

分享感受:(1)你当时扮演的是瞎子还是哑巴?感受如何?

(2)你是否能做到完全的信任你的队友?

(3)她/他照顾的怎么样,有没有让你受伤?

(4)你有没有觉得害怕?紧张? 十一:畅所欲言

同学自由上台谈谈自我的感想,这时将有工作人员向大家发放活动开始时大家上交的姓名卡片。十二:活动结束

现场播放“感恩的心”并由领导者教大家手语版的“感恩的心”让大家体会感受,并用煽情的语调讲述一些感动的故事,以增加活动的效果。十三:活动总结

想结识更多的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先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和理解,有时候成功并不一定是个人的事情。要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帮助。要想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取得更多的机会。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和协作力、注重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创造力的发现需要尝试和每个人的支持,团队的创造力决定团队的质量和前景。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大家辛苦了。

6.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 篇六

此次活动,心协全体成员及部分大一新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轻松有趣的游戏不仅使同学们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心理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使此次活动得到了良好的收益。并锻炼了班级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活动后,各班心理委员把此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带到学院各班级,掀起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高潮本次活动丰富了全体新生的大学生活。

“中秋家书寄深情”征文活动

水产学院心理健康协会于10月15日举办“中秋佳节征文比赛”特色活动。此次活动,学院的领导和辅导员都非常的重视,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短短的几天内就收到了大量的投稿。经过老师们精心的评选,最终养殖0812班韦东凭借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脱颖而出,摘得此次比赛的桂冠。通过这次活动,增强了心理健康协会的知名度,调动了大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大二学哥学姐安排了一场新生心理素质情况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展开,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地填写,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根据收回问卷,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了大家的心理素质,并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心理知识的宣传方法和途径。

手语操培训

10月10日起大二学哥学姐对大一新生进行手语操培训。此次培训吸引了众多大一新生的参加,培训过程中,新生们互相学习,展现了他们的朝气与活力。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增进了交流,拉近了距离,丰富了课余生活。

大二大一互动举办心灵氧吧活动

10月15日星期三下午,为了让心协的新入会会员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在篮球厂举办了“绿色心灵氧吧”活动。

7.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篇七

1格斗训练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日本的“空手道之父”大山倍达曾经说:“肌肉训练的时代即将结束,人体器官的负担能力已经达到极点,技术也不会再给运动带来什么好成绩,只有人的大脑还空在那儿,没有充分利用。”可以说,敌我相遇、警察与犯罪分子的斗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场心理的较量。实践证明,在格斗中心理训练往往影响、制约着每位警察,在身体、技术和战术等多方面的水平。许多公安、警察在警校期间明明学过擒拿格斗,而且考核成绩甚至比赛成绩优异,但执行任务时,却常常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从而不能很好的制服罪犯、错失机会,这就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在作祟。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是斗争中制敌取胜的关键,也是生死对抗时的生命安全保障。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警察,在敌我对抗的时候,往往不仅能将自身格斗技能、格斗战术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利用心理战术影响与控制敌人,从而获取胜利。

2格斗训练心理素质培养的措施

警校学员格斗训练的心理素质培养,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科学系统的格斗心理训练,不仅可以改善受训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和运动器官,协调其相互作用,而且可以改善中枢系统的外围器官、中枢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控制、改造不良心理因素,培养、巩固和发展学员执行格斗任务所具备的良好心理因素。

2 . 1注重学员性格培养

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性格中的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在遇到棘手或紧急情况时,每个人都难免出现心慌、迷茫和恐惧的情绪,因而警察院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员性格中某些积极的个性因素,以克服不利情绪。总结起来,警校学员性格中所需的积极因素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沉着冷静,遇到突发情况,能够迅速调整情绪与状态,保持沉着,不露声色,冷静处理;(2)敏锐灵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机行事,灵活应对;(3)勇敢坚毅,培养勇气与意志力,面对凶狠的歹毒时,能够不胆怯、不气馁,意志坚定、勇往直前; (4)果断干练,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酿成大错;(5)乐观自信,即使在敌我搏斗中暂时处于劣势,也不能自暴自弃、放弃希望,绝境中不放弃希望是警察的准则。

这些积极性格因素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训练,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反复强调,更要在格斗训练、演练、考核过程中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克服学员的性格弱点,并注入新的积极因素。

2 . 2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训练方法,普遍运用于各种体育竞赛项目中,也是格斗训练心理素质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放松训练的方法主要有渐进性肌肉放松法、自生放松法和调节呼吸法。

大脑和骨骼肌具有双向的联系,心理紧张时,骨骼肌往往也会随之紧张,而心理放松时,骨骼肌也自然会随之放松。有运动研究资料表明,运动员自身状态最佳和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通常也是肌肉和心理融合为一体的时候,即肌肉松弛、精神轻松的时候。可见,肌肉松弛有助于缓解焦虑与压力,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的核心就在于使肌肉松弛,可以通过16组渐进有序的身体部位放松的方法来达到效果。自生放松法是利用一定的暗示语来集中注意力,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比如想象你的手臂和腿是沉重的、温暖的,因为当你想象这些情景的时候, 你手臂和腿的血流量会相应增加,此时放松反应就发生了。调节呼吸法则是中国传统的放松方法,心理素质差的学员在格斗之前与格斗中,往往胸闷气短、呼吸急促,所以在实战前可以有意识的进行深呼吸,以缓解精神紧张。渐进性肌肉放松法、自身放松法和调节呼吸法有想通之处,共同作用是使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在放松训练时可综合运用,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2 . 3暗示训练

暗示训练是指通过语言、思想或表情进行自我暗示,对心理状态施加影响,来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机能,使神经核肌肉得到放松, 从而控制自我行为。自我暗示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暗示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学员在格斗训练时,公安、警察在与犯罪分子斗争时,如果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现在状态很好”、“淡定、放松”、“一切都处于控制中”、“我现在精力充沛”等,使自己迅速处于神经肌肉松弛、精神振奋的状态中,以激发自我潜能,更好的进入战斗状态。

2 . 4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训练方法,处于心理训练的核心环节。表象训练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中不断回忆或想象某个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的熟练度和情绪控制的能力。表象训练有助于学员建立和巩固格斗动作的动力定型,可以使学员熟练格斗招式、加深记忆,并在不断地想象、模拟过程中学会娴熟运用格斗战略战术,表象训练的成功体验还能对学员产生积极的动员作用,增强自信与胜利的把握。

在警校的格斗训练之余,教师可以要求或指示学员在训练结束后或睡觉前,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内心清静,然后进行表象训练, 回忆每天所学的格斗内容,并着重对最主要、最重要的技术动作进行仔细回忆与头脑“演练”。除此之外,学员还可以回忆在平时格斗训练或比赛时,自己完成的最成功、最精彩的动作,并将其化为清晰的图像印记在脑海中。上述在头脑中进行动作“演练”与回忆的表象训练需要每天坚持训练,长此以往,学员在警务实战中,自然也更加容易在恰当的时机,熟练地施展出早已烂熟于心的动作。

2 . 5模拟实战训练

培养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模拟实战训练必不可少。模拟实战训练是指针对警务实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问题反复进行模拟实战的训练。

模拟实战训练包括语言、图像模拟和实景模拟两类。语言、图像模拟是利用语言或图像对警务实战的情景进行描述或想象,如描述案情的背景、案发的过程,讲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与行凶行为,阐述执行任务时的具体做法,通过录像和录音等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身份、行为等,使学员熟悉案情、提前适应并进入警务实战状态。实景模拟是最重要的实战模拟训练,指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警务实战的情景,让学员如身临其境,将训练场地变为实战现场,学会洞察信息并应对突发情况。实景模拟包括模拟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警务实战中可能遇到的天气、环境、群众等突发或不可控行为等。最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假扮犯罪嫌疑人采用格斗的不同动作技法和学员进行格斗,有条件的警校可以在预先不告知学员的情况下进行突发情况演练,锻炼和提高学员的临场反应能力。

实战模拟是训练的目的是为学员做好警务实践的适应性准备,因而教师要带领学员对警务实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分析和演练,重点分析对手、环境、条件等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安排模拟训练,从而使学员熟悉各类对手与不同环境、条件,提高他们的警务实战适应能力。

3结语

8.声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篇八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唱歌曲,许多学生除了考试实在没办法,就很少有机会或信心到台上去演唱,通常都是在琴房练唱,在其他人的面前都很少唱,羞涩,自信心不足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受嗓音条件的限制,个人外在形象的制约等等也是他们不敢真正走上台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能够走到台上,是否能够发挥的很好,表演的完美,则受到演唱动机、情绪、意志、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就这些因素在这里略做阐述。

首先对于演唱动机来讲,不良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机会上台演唱完全是为了赢取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为了自己能够在校园里“出名”,在内心深处缺乏对声乐艺术的挚爱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演唱注意力就会放到对自身的表现上,而忽略了演唱本身,当然也就不可能会有好的演唱效果了。二是功利性太强,演唱动机不良,上台演唱完全是因为可以获得收益,因此他的演唱会完全以功利为目的,根据他获得的效益和演唱的环境、对象所付出的演唱情感不相同,对于这样一个演唱者来说,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因而也就不会有好的演唱效果了。

其次是演唱中的情绪、意志也是影响演出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演唱者来说,虽然他有对声乐的满腔热情,可是如果在演唱前他的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和家人或是同学产生摩擦,或是在其他的事情上有不如意的地方,再或是情感上受到了快乐、悲哀、兴奋等等的刺激,在演唱中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去控制和调整,演唱中就难免会带出他自身所持有的情绪,这样在完成歌曲演唱的时候,就不能够把自身与歌曲的情感完整的融合在一起,而是夹杂了自身的情绪在内,所以也就必然不会有好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表演的心理调控

(一)做好充分的演唱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在演唱之前,对自己所要演唱的曲目不熟悉,了解的不够深刻,包括不知道演唱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歌词记忆不熟练,合不上伴奏等等这些造成心理紧张和怯场那就是必然的,因此想要消除这些紧张的因素就必须要做到:首先是对所演唱的曲目每一句每一段都要熟记于心,什么时候换气、节奏的变化、强弱的对比要了然于胸,歌词熟练到出口成词的程度,对歌曲表达的内容要反复思索,理解透彻,多次与伴奏合作,要完全作到“曲声合一”的境界。其次是要对所演唱的作品在技术技巧上能够胜任,决不贪大,选择自己能够轻松胜任的曲目来演唱,确确实实的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再就是在演唱之前多次练习,并要主动的邀请同学、老师、亲朋好友听自己演唱,锻炼自己的临场能力,还可以让他们给予自己各个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自身也要苦练基本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艺高人胆大。”最后是在上场前的静态练习,把整首歌曲在心中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力,消除演唱中的不良情绪

演唱情绪对于演唱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由于受到心理暗示和生理上极其精神上的刺激,人的情绪就会产生不稳定,而这种情绪会严重影响歌唱的效果。比方说在演唱的时候出现了声带或是身体上的不舒服,情绪不稳定或是和同学、家长、老师、朋友有了摩擦,再或是有特别激动开心的事情使得情绪极为高涨,这种情况都会给演出效果带来跗面的影响,那么在实际的演唱当中就要做到不可以把个人的情绪搀杂在里面,集中精力去想自己要演唱曲目的内容,深呼吸,调整自己的呼吸状态,放松双肩,打开喉咙,轻松的把每个字送出来,让气息轻松连贯的运行。

(三)加强锻炼,树立必胜信心

想要取得成功的演唱效果,演唱经验必不可少。众多的成功者都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锻炼起来成长起来的。给自己一个机会,敢于多次上台演出,在多种场合锻炼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状态下演唱,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练自己,调整自己。

三、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

声乐的学习过程是讲究身体整体协调性的,有时一个局部的问题会牵动整体的歌唱状态,而有时一个局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能够准确的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更应该拥有解决该问题的多种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直接针对问题本身,也可以从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着手。其次,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方面加以引导,针对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变换手法与角度来调整教学状态。例如:一个学生下巴总是很紧张,而教师一味地去强调不能紧张,结果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这种紧张的压力会转化成为身体上的僵硬,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如果教师选择另一种方式,暂时避开下巴的问题,先从气息练习开始,分散他对下巴的过分关注,然后引导学生正常的朗读,轻声地、作微笑状的表情,并保持舌头始终处于放松平铺的状态,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下巴便容易做到自然放松的状态。

在整个声乐演唱教学的实践中,歌唱的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对歌曲思想感情的体验、艺术的再创造等过程,都是通过歌唱者的想象和联系来进行的,即使是最平常的发声练习也必须通过想象力去感知、体会和理解,从而掌握较为正确的发声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这声乐中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功。因为无论在发声练习时,还是在视唱或者演唱时,都离不开音乐思维,甚至有时不发出声音,脑子里也有“声响”,这种“心里声响”在视谱时就仿佛能听到谱子上的旋律的音调,并随着音调激起想象。

声乐中的心理学问题,绝非单纯的文字的能表述清楚,它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体会、领悟。要獲得一个较为理想的声音,就需要对声乐理论进行研究和对实践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陶联合.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的声乐心理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05).

9.师范生心理素质训练日记(范文) 篇九

还记得刚开始选课的时候,我看到课程的的名字“师范生心理素质训练”,我主观地以为课程的内容无非是让学生备课然后到台上讲课,锻炼站上讲台的勇气和素质,我甚至在想如果我不是师范生我是不是还会选这门课。

还没上完第一节课我便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果不其然这门课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虽然课程很短但每一节课都收获颇多,要说哪节课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第十一周的那节课,也许吧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我在写这篇日记之前的最后一节课,我并不否认,但我绝不会承认那是全部的原因。

“价值拍卖”,这个活动似曾相识,活动简单,也许是因为活动规则的限制吧,秩序井然的同时却也让我感到缺少了以往的活跃,我说不出活动哪里不好、不合理,也找不出更好的建议,只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矛盾和疑问,所以整个过程我都很沉默„„

10.下半年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方案 篇十

各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于本周六正式开始本学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根据各学院报名情况,下半年素质拓展训练培训计划(见附1)及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注意事项:

1、请学院认真了解报名参训学生身体状况,要求无高血压、心脏病、哮喘、颈椎疾病、急性*染病、近期手术等病史;

2、下半年培训计划依照上半年各学院报名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具体培训批次,主要为上半年尚未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学院;

3、如遇天气等自然因素需临时调整培训时间等情况,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提前通知相关单位。学院参与素拓活动学生若需临时调整培训时间,请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提前一周告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心理素质拓展培训进行前,请各学院及各组织学生负责人提前天与助教团负责人联系沟通培训相关事宜;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1.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篇十一

如何强化高中生积极心理素质,笔者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在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写作训练中,进行了有益的摸索和尝试。

一、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2010年和2012年,笔者向高中一年级学生印发了《作文情况调查表》。综合调查和分析统计的结果表明,与中学生写作活动相适应的学生心理素质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三种类型:(1)压抑阻隔的板滞型。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呈消极状态。(2)机械和创造交融的摹仿型。学生心理素质时而消极,时而积极,呈起伏状态。(3)积极稳定的创造型。

这三种类型在学生写作活动中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反映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这三种类型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流动状态。其二,在这一流动状态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表现出“千流归大海”,即从(1)到(2)再到(3)的纵向趋势;一方面又表现出循环往复的均衡特性。其三,任何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可表现出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伏性。

找出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规律后,笔者除了在教材内容所规定的写作教学中完成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指导训练外,在各学年的写作训练中则分别有所侧重。具体操作如下:

高一年级以观察笔记和片断作文训练为主,着重训练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强化写作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训练15次~20次。

高二年级以说明文和议论文训练为主,着重训练学生“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强化写作意志和提高讲演能力。写作训练10次~15次。

高三年级以各类文体的综合训练为主,着重训练学生对儿童生活情趣的了解和对儿童心理特征的观察,且能准确生动表述的能力;强化写作动机和审美能力。写作训练5次~10次。

大家都知道,高三阶段是高中的关键时期,所以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高三年级在讲读和写作训练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讲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但我们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把讲读文章,尤其是名家名篇分解得支离破碎。大则几大块,小则几十块,分门别类,叫学生咀嚼领会。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对文章情境失去整体把握。反映到学生写作中,则是胡乱堆砌材料,文章层次混乱,中心不明确,甚至不知所云。

另一方面在讲读文章时,面面俱到。生怕遗漏掉什么,一股脑全塞给学生;没有重点难点,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囫囵吞枣。反映到学生写作中,则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内容干瘪,不生动不具体。

上述两种不当方法使学生心理素质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不稳定状态。

其次,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写作中应表现出对审美对象的独得之美。如图所示:

“浅”尝辄“止”,就是在讲读教学中,学生应基本掌握的必须使其掌握;文章中学生一时可能不懂或难懂之处可以略加提示,暂且放过。这样,使学生的审美意趣长久保持在最初阅读文章听讲文章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愉悦境界中。“浅”实不浅,“止”实未止。

循序渐进,是指在大量阅读并且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联想、分析、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贴近审美对象,为之欢乐,为之振奋;为之痛苦,为之愤恨;为之击节赞叹,为之惋惜遗憾。同时,他们会提出各种疑问,盘根究底,直到从中找到使自己感到满意的答案为止。随之,认知感悟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飞跃。

反映到写作中,学生会表现出极富张力的创造欲,学生想把自己的独特看法、独特感受,甚至活脱脱地就是把他们自己表现出来。随着学生写作过程的完成,我们教师在作文里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惊喜、许许多多的色彩和许许多多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

二、积极心理素质是评估写作能力的依据

学生作文分析及心理素质评估示例:

学生×××,2010年入学,班级学习委员,省级三好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高等院校。

作文分析:高二年级下学期,进行议论文材料作文训练。

材料内容:周恩来小时候练毛笔字。一次,有个字没写好,周恩来又重写。一次不行,又写。如此反复几十次。妈妈说,今天别练了,明天再写。周恩来说,不行,今天的事今天做。

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以“今天的事今天做”、“谈惜时”、“谈勤奋”、“男儿当自强”等角度立意构思入题。虽都扣题,但缺新意。该生的作文:战胜自我。中心论点:要想成就一番伟业,每个人都必须战胜自我,战胜自我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懒惰。立意高屋建瓴,构思独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论证中,列举了张海迪、凯勒、霍金等人的事迹,尤其是写了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时病了,有时上体育课扭伤了脚,都想请假休息,都想自己给自己放松一下;但同时另一种无形的压力,就是责任感,使她感到又不能这样。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战胜了自我。

心理素质评估:该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她对自己品质和意志重新认识和磨练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显示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素质。

通过强化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学生写作能力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笔者所教的2011届学生中,前后有十多位学生的近二十篇文章在省、地、县各类报刊上发表;在年级和校级各类征文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克服了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树立了自信心,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积极心理素质的主要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

叶圣陶曾说:“文当然是要作的,但要紧的是在乎做人。”写作训练中实施这一原则,教师应重视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懂得“先成人,后成材”的道理,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广开其胸襟,发舒其志气”,强化写作动机。

2因材施教原则

在写作训练中实施这一原则,教师应重视对中差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把作文的内容环节训练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结合起来。

3个性差异原则

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学生的个性也不同。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在写作中也有较明显的差别。实施这一原则,教师应熟悉了解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应把握好分寸,既要尽量缩小这些差别,又要尽量保持这些差别。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多姿多彩,才会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个性。

4中心共聚原则

中心共聚是指学生在同类题材或对同一题目的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或思想的认同趋势;即使是对同一题目而进行不同文体类别的写作训练时,学生都会表现出相同的情感或思想趋势。写作训练中实施这一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立意,重视审题以及对材料的组织和挖掘。

12.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篇十二

心理素质训练就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官兵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包括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和对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两个方面。心理素质训练与体能、队列、战术训练一样, 应该在日常训练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其目的是使官兵的心理能够适应军事训练和完成执勤、处置突发事件特别是反恐斗争任务的需求。

在以往的军事训练中只强调体能训练、队列训练和战术训练, 并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对基层官兵影响的重要性, 从而没能有效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随着科学的发展, 许多学科开始应用于军事训练领域, 心理学也开始崭露头角。人们认识到, 官兵知识、技能的掌握都受到了心理的调节和支配, 同时, 武警部队的任务具有突发性、紧张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 对官兵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实践证明, 在执勤、“处突”的过程中, 只有勇敢沉着的人,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技能的效能;而胆小懦弱的人, 即使军事技能再出色, 到了关键时刻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 要使官兵掌握过硬的军事本领, 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不仅要搞好“看得见”的训练, 更要搞好“看不见”的训练, 在提高官兵身体素质、军事素质的同时, 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二、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应根据训练的目的和当时的条件而定, 有时可采用某一种方法, 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简单归纳可分为以下几种:

1、思想教育法

思想教育法是根据官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疏导。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军特有的优势和传家宝, 是心理素质训练的基础。勇敢精神、顽强意志和积极的战斗情绪来源于政治觉悟。通过理想、信念、世界观的教育, 使官兵树立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信念;通过部队性质、任务、宗旨的教育, 使官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通过危急情况教育, 使官兵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随时做好心理准备等。

2、讲解法

讲解法是通过必要的知识和有关问题的讲解与陈述来调节和改善官兵心理的训练方法。心理素质训练注重实际锻炼, 主要靠亲自体验, 但是它不是一种盲目的训练, 必须使官兵了解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并充分调动官兵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可以用讲解法组织官兵学习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交给他们心理分析的方法, 启发和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心理特点, 使他们能够发现自身心理的弱点, 并加以调节和克服。

3、生理调控法

生理调控法就是通过调节和控制生理变化的手段来解除疲劳、改变肌肉紧张程度、消除紧张情绪、控制心理稳定的训练方法。在官兵的心理训练中, 运用生理调控法对于恢复体力、脑力和保持情绪的稳定性有良好效果。常用的生理调控法有呼吸调整法和自我放松法。

4、模拟适应训练法

利用近似实战形势的环境条件, 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如紧急指令、警报演习, 战场景象模拟、战斗过程模拟等, 组织武警官兵快速动员, 快速集结, 快速机动等训练, 增强官兵对“战争”气氛的心理适应性。平时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执行抢险救灾等任务时, 快速动员、快速机动、快速投入战斗的能力是对官兵心理素质训练效果的实战检验。

5、思维训练法

加强思维训练, 就是提高官兵的创造力。要纠正和克服官兵的习惯性思维定式, 引导培养官兵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角度, 全方位的多思多想, 训练官兵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官兵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训练中, 要注重官兵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组合思维的培养, 引导官兵多捕捉信息, 不断扩大知识面。培养官兵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不断进行求同和求异思维的训练, 提高官兵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6、失败训练法

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中, 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竞技活动, 有意识地使官兵成为失败的一方, 以此来增强官兵承受失败的能力, 磨练官兵逆境奋进的意志。

7、涉险、极限训练法

合理的冒险和极限训练, 可以使官兵逐渐“习惯”于危险、紧张的环境, 提高心理承受力。在野战生存训练中, 要改变那种摆样子, 走过场的花架子训练方法, 设置难度要求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对抗强度较强的课题, 培养官兵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拼劲。如登高、攀越、泅渡、通过火区、夜间找点等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官兵在特定条件下身体和心理的承受力和耐力, 还能不断提高官兵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心理稳定性, 保证官兵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三、心理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素质训练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训练, 为了顺利开展这种训练, 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心理素质训练要以启发谈话为先导, 让官兵认识到心理素质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乐意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讲道理时, 可介绍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已收到良好效果的实例, 或让已“尝到甜头”的官兵现身说法, 从而提高官兵参加心理素质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心理素质训练的组织者, 应当是官兵信得过的人。这样有利于提高心理素质训练的效果。

3、心理素质训练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4、摆正心理素质训练与体能、战术训练的关系。心理素质训练不能代替体能训练和战术训练, 但如果没有心理素质训练, 则体能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效果也不会太好。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武警官兵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光荣任务, 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提高武警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促进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和部队全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武警部队的职责特点, 重点论述了武警部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武警部队,基层官兵,心理素质训练

参考文献

刘红松:《军人心理学》,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3.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篇十三

通过了这么多次的课堂学习,我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就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大学生活中,我认识到心理健康其实同样地重要。心理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我们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为了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老师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心理小测试,进行各种不同的互动,介绍案例、分析案例,让我们对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原因、解决方法有所了解。

例如对于大学生恋爱问题,老师阐述了目前大学生男女方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如何处理男女方之间的关系、毕业后如何处理在校时的恋爱关系等等大学生面临的处境。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现场催眠,让我们体会了一下催眠的过程与境界。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也会面临特殊的心理问题。相对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还不稳定,需要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状况,面对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困难,面对各种困惑、不安、迷茫。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在面临这些状况的时候,及时的疏导、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冲突和矛盾。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大学生提高对不良环境、不良情绪的抵抗力,能够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问题,处理好目前面对的问题,及时地走出困境。

14.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篇十四

摘 要:缺少发展性是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发展性问题的对策是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通过体验感受、分享交流、总结应用等环节,激发受训者的潜能,促进其团队意识的形成,并借助训练后的触动、感悟和思考,指导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发展性心理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11-0138-03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尚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以补救 性为主、还未转向以发展性为主等问题[1]?;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重心理 治疗,轻能力培养”、“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的情况。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处于 一种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状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一些高校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有人格缺陷的那部分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 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2]?。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困惑之一就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不够显著。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仍集中在有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少部分学生 身上 ,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表面 上看虽然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坚强意志的磨练等发展性教育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如何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转向以发展性为主是高校心理 健康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提出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实践中探讨如何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将全体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大学生共同的成长问题给予指导,重点放在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的优化上,同时,兼顾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咨询、 治疗与行为矫正。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3]?。素质拓展训练 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素质拓展训练在各大高校中应用的还比 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4]?。 素质拓展是对人的一种体验式培训和锻炼,是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5]?。拓展训练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让学员在模拟或自然的环境下获得体验,接受个人潜能的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并共同分享参加活动的感受的一种课程[ 6]?。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认知教育不同,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其特点为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阅读到的信息,人们可以记住10%;对于听到的信息,可以 记住20%;对于看到的信息,可以记住30%;亲身体验的事情则可以记住80%。体验式培训 是让学习者通 过亲身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拓展训练作为 一种“先行后知”的现代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在形式上融体育与娱乐于一体,可以激发、调整、升华和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 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和团队意识形成等目的,并借助训练后的触动、感悟和思考,影响 和指导其未来的事业和生活[7]?。 二、素质拓展训练应用于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受益面比较狭小。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上看, 首先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其次是预防性心理教育,最后才是矫治性心理教育。目前,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预防性心理教育。有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二 是矫治 性心理教育。如对学生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实施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等。事实上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其重点是培养全体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坚定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但由于缺乏合适的途径,致使其发展速度缓慢,实效性 不够。由此 ,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必要,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扩大心 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素质拓展训练的教育主旨就是“你的拥有超过你的想象”,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比自 己 的想象多得多的勇气、力量、智慧和善心,以行为促进大脑功能的改善,激发内在潜能。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把拓展训练的体验有效地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2.素质拓展训练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虽然不是挑战大学生的身体极限,但对体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完成目 标时突出了任务性与技巧性。大学生经历这样的体能挑战后,能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当代大 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很容易被打垮,缺少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完成 了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激发了其潜能,提高了其对自身的正向评价,从中让他们看到 了自己的另一面,在心理素质的锻造过程中使其拥有了信心,增强了对挫折的承 受力。

3.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素质拓展训练让很多独生子女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完成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学会和团队成员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懂得在帮助 团队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拓 展训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具实用性,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能够使大学生在挑 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素质拓展训练的基本过程

多数研究者将素质拓展的基本过程总结为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极限、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等六个方面[5],[9]?。笔者认为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 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体验感受、分享交流和总结应用。(1)体验感受

在参与训练前,先要通过“破冰”项目建立信赖关系,并进一步设定团队的任务与目标。信赖关系是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基础。从第一个“破冰”项目开始,使团队的伙伴之间迅速建立起一种亲切、相互信赖的关系,而且在接下来的项目中逐渐强化这种信赖关系。目标设定是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发挥团队作用的有效因素。在每个项目中都有一些特定的困难或问题 等待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通过设定团队目标,可以使全体成员学会如何分担团队的责任。在参与、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挑战极限,释放心理压力。在素质拓展中,慎重地 设定了许多看起来是危险的、使参训者感觉到有心理压力的活动。这决不是单纯地追求惊险体 验,而是要让参训者挑战心理极限,克服困难去真正地释放心理压力。通过高峰体验,让每名成员都有机会拥有自信。拓展训练设置了一系列特殊的情境,让参训者能够释放压力 ,在团队的支持下积极挑战自我,这是非常容易激发参与者高峰体验的训练课程。(2)分享交流

在参与、体验和感受的过程结束后,由团队指导老师引导每个成员进行分享、交流和思考。这个环节是在前一阶段的活动或游戏结束后必须开展的一个环节。没有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 与交流,素质拓展训练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就会流于形式,就不能实现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这一环节,非常考验指导老师的组织、引导能力,对习惯了被动、等待的大学 生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只有让每个团员都能够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在参与活动时的感 受,让每个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引起情感的共鸣,让感觉和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 ,才能引起团队成员对素质拓展训练本身的思考及对拓展训练之后人生的反思,这样的分享和交流才是最有价值的。

(3)总结应用

素质拓展训练的终极目标是在拓展训练活动结束后,对拓展训练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加以总结 和 应用。在上述分享交流的基础上,每个成员都应该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在拓展训练过程中 参 与的主动性,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自己对任务完成和角色分工等方面的承担 状况,自己所得到的经验教训等进行一次认真、仔细、完整的分析与总结,并将素质拓 展训练的收获应用于今后的生活实践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的迁移。 2.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

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学校现有“孤岛求生”、“穿越沼泽”和“相依为命”等十四个素质 拓展训练项目。这些项目的设计都经过多次论证与调研,将企业团队培训中流行的拓展训练项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引入的重心放在解决大学生 心理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上。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意志品质不坚定,人际交往中表 现出来的不成熟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浙江工商大学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操作模式如下: 第一,全体学生都可以自由组队或以班级、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为单位,由二级学院相关的 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担任责任人,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出预约申请。

第二,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筹安排各团队的训练活动,协调拓展训练开展的时间和场地,指派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第三,由带队老师对训练活动进行全程指导。活动结束后,学生所在团队要对活动进行总结 ,同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定期对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和总结回顾,提高训练的质量。

四、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用的思考

首先,高校应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有规定学分的必修课或系列选修课。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教学的大纲、教学的规模和教育的目的,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丰 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其次,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与高校的体育教育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拓宽训练的渠道。素质拓展 训练对场 地、器材和设施的要求不高,成本也很低。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 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体育场完全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有游泳池的高校也可以将其作为水 上 项目的培训场地。至于具体项目的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也是相当低的。总之,素质拓展训练 提倡回归自然,在自然中促进身心的发展,并从中获得感悟。目前,高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得都很 优美,校园的草地、广场,甚至小桥和流水都可以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素质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团队指导教师的组织、监控、引导 和归纳能力。拓展训练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学科知识,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应变、引导和预见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还需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系统的专业培训。

第四,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对参训的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拓展训练也存在一 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要提高挑战性而降低危险性,必须建立科学、周密的安全保障系统,为拓展 训练的顺 利开展提供安全保障。 第五,素质拓展训练必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以项目体验为载体的拓展训练最大的特点 在于,其以受训者的体验为基础,并抓住了人类学习习惯的关键,以各种方式模拟在实际的 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虚拟各种场景让队员去亲身感受。这种体验式学习活 动本身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引导性。素质拓展培训在引导学习者进行活动与游戏的同时,也必须同步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把训练中的收获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拓展训练活动打破了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主动地在体验中学习各种技能,并养 成持之以恒的习惯,用“生活的训练”引导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促进其德、智、体的全 面发展,这就是拓展训练的主旨。

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是多样的,随着目标人群的不同、训练目的的不同,可以设计、开发出 更多的训练项目。但万变不离其宗,素质拓展训练的宗旨是锻造个体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 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挖掘潜能、发挥创造力、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的目 的。在高等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大有裨益,但其推广需要得到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配合 与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宋颖惠,李志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2]孔伟,武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3]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4]陈军.拓展训练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5]卞小华.素质拓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8,25(3).[6]李薇,肖丽哲.拓展训练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2).[7]朱广奇,李永建.从拓展训练的特点看其对大学生的心理促进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9).[8]盛义岭.拓展训练课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9]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

15.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篇十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奠基人,他从根本上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原因分为两部分: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按照他的分析,人们对一件事件的解释不是归因与个人,就是归因于环境的原因。二者的区别是:个人原因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心境、态度、动机、能力以及努力等;而环境原因则是外界情境的原因,如运气、工作条件等。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结果的内部和外部归因不是活动分析的终止,还要与其他心理过程互相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行动选择等。

归因分析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在田径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效果及运动成绩的正确归因分析将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训练和比赛中并不断进取。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偏差、错误的归因分析将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多走弯路。下面,笔者将根据近两届带队参加我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所总结的训练和比赛经验,从归因分析的角度来谈谈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相关问题。

二关于田径运动归因分析的控制点问题

归因问题的分析大多集中在控制点上。在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某些因素控制着,这些因素便是他们的控制点。它们可能是外部因素,也可能是内部因素。在田径运动的训练和比赛中影响着教练员及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导向。

1.要正确认识内控因素和外控因素

内控因素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强烈倾向于将其经历中各种积极或消极因素看做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因素处于主动控制之下。外控因素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强烈倾向于将其经历中各种积极或消极因素看作与自己个人的行为无关,因此,这些因素是个人无法控制的。

笔者近两届带队参加我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共有12名队员(6男6女)参赛。比赛获得第一名2个(其中破1项省高校记录),第二名2个,第三名2个,其他名次不计。我们发现,具有高内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主要的归因分析是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一些因素,如努力程度、技能发挥水平、注意范围等。而高外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在出现问题时主要的归因分析是认为裁判、对手、观众等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本来可以获得较好名次的却未能取得。因此说,高水平的田径运动员多数应为内控型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和把握一些可控因素上,如技术、战术、思维、期望、注意的范围和方向、唤醒水平、对失望的反应等,而且还能有效地应付诸多不可控的因素,如天气、裁判、对手、场地、比赛时间等,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他们能迅速重新将注意转向可控因素上。这就要求教练员要选好队员,经常在训练中给予良好的心理导向,从而使之能在训练和比赛中鉴别出哪些因素是可控因素,哪些因素是不可控因素,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控制能力,最终在训练、比赛中更能沉着、有效地排除干扰,实现最终目标。

2.归因分析的焦虑唤醒与控制点

无论是内控型或外控型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和比赛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对内控型运动员而言,极端的内控型运动员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在赛前同样能体验到与外控型运动员相同的极高焦虑感。但内控型运动员往往比外控型运动员更能现实地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对自己的努力更有信心,这为进行自我调控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使赛前焦虑水平降低。在比赛中,我们总结发现高焦虑与外控点之间有可靠相关,实际的或主观的缺乏控制都会导致焦虑。这要求教练员选材时更要重视运动员的性格、气质特征,尽量挑选内控型运动员,并在日常训练中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和心理调控,逐步培养运动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接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勇于改造和提高自我等能力。

3.归因分析的性别差异与控制点

在训练和比赛中,我们发现女运动员较男运动相比,更倾向于外控型。具体表现为:失败时过多地自我指责能力差、外界环境干扰等;成功时则认为是幸运伴随或获胜过程的简单性,而非努力所得。总的来说,女运动员对自己的评价较低,对成功的期望较低,对失败总会进行外部的归因分析(如气候、场地、对手、裁判等),而过少地进行内部归因分析(如自己的努力程度、能力的表现、比赛中的注意力等)。在两届大运会中,笔者有三名所带的女运动员便是这样,比赛中完全有机会冲击冠军的,但总认为是自己能力有限,不愿尽最大努力,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只获得了第二和第三名。而男队员较多地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比赛中基本上都竭尽全力去奋斗。因此,教练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的归因分析中应更多的激发女运动员对胜利的渴求和欲望,注重逐步培养其竞争意识及努力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三要注意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分析及其预防和矫正

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是指在田径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后对其结果很少有或根本无法控制,从而产生一种无助感受的分析和判断。对运动员而言,这种无助的感受是在训练、比赛中习得的经验和感受。

1.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分析

习得性无助感会使运动员把每次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不理想或不及别人归因于客观上无法改变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归因于缺乏能力而不是缺乏努力;(2)归因于外界因素,如恶劣天气、裁判不公、外界因素干扰等因素;(3)对技术技能的改进和提高不愿冒风险,从而产生一种信心不足和无奈感;(4)将自己看做是不断的失败者,从而造成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少,而无助感越来越强,最终导致对目标失去信心和勇气,甚至最终退出训练和比赛。水平越低,无助感表现越突出,高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场合也会出现此类情况。因此,教练员要认真了解每位运动员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调节,以便帮助其达到正确的心理定势。

2.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及矫正

相对而言,能力方面的归因是稳定的,而努力方面的归因是不稳定的。教练员要注意利用此点去鼓励运动员,以帮助其避免和消除无助感,相信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得更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和矫正:

第一,要尽量给运动员积极有效的反馈,以培养运动员学习的兴趣、动作的正确概念及比赛节奏的把握。具体可尝试:(1)训练时尽量给运动员积极有效的反馈,避免对运动员因表现的好坏而出现情绪上的波动;(2)要帮助运动员发现在某些方面自己存在的优势,一直被队友和教练看好;(3)在训练和比赛时要经常运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给运动员以激励,如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肩膀等;(4)避免用讽刺、侮辱或大声吼叫对待运动员的失误或失败。

第二,可通过比赛或模拟比赛的形式帮助运动员提高自己的可控能力,并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向,让运动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另外,也应不断培养运动员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强调个人努力程度是运动技能和成绩提高的重要决定因素,以此引导运动员产生更多的动机效果,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第三,归因分析应实事求是。教练员要了解和掌握每一位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及其所具备的最大潜能,准确进行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目标设置,对结果的归因分析努力做到实事求是。

总之,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分析会直接影响田径队员将来的期望、情感和行为。因此,教练员一定要帮助运动员建立积极的归因分析,通过有效的引导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摘要:从心理学和训练学的角度, 通过对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归因理论研究, 使教练员和运动员能正确进行田径运动内控和外控因素、焦虑唤醒水平、习得性无助感等归因分析, 且教练员应注意在训练中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归因倾向, 以激励、鼓舞运动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 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关键词:田径运动,归因分析,内控因素,外控因素,焦虑感,习得性无助感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公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下一篇:高分作文:如何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