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

2024-07-29

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共11篇)(共11篇)

1.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 篇一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德育工作中队伍建设、过程管理、活动开展方面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了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师表风范,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

2、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规范班级管理工作。学校修订完善并下发了《班级工作规范》和《班主任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了班主任工作,完善了班级工作考核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二、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

一是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充分利用集队、集会、早读课、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

二是加强安全值日、值勤工作,确保学生上学、放学或在校园内活动的安全。为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安排教师到门卫室轮流值勤,巡视校门口及校园安全情况;学生放学,值日保安按时清校,保证保证校内不滞留学生。以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把安全的职责意识分解落实到各班主任和任科教师的工作中,让每一位老师树立安全的责任意识,切实保证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是在上好校内法制安全教育课的前提下,每学期请校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来校作法制教育报告,对问题学生进行定期定人帮教、转化,杜绝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四是继续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由消防中队、交警队官兵定期为老师、同学们上安全知识课,讲解安全自护、安全逃生等知识,传授交通指挥手势,组织安全疏散演练等,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以讲交通安全故事、唱交通安全歌曲、办交通安全墙报、做交警礼仪队员等活动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宣传一所学校、延伸整个社会”的目的。

三、以“德育生活化”理念为指导,着力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行为的内化,争创先进学校。

根据《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防城港市实验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我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争创“文明班级”和争“海洋之星”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1、继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防城港市实验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能熟记于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评价体制,通过“海洋之星”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为班集体荣誉争光的良好班风。

2、以班级建设为抓手,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各年级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段的特点,习惯养成目标开展了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少先大队加大了“红领巾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4、利用学校“小螺号”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和典型,让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同时对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给予曝光。

5、抓好学校的各项常规,创建优良校风。以德育处、少先队管理为一体,认真组织主题班(队)活动,采用丰富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了主题班(队)活动课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四、结合“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纪念日,以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以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为内容的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1、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如:在“三八”节,我们开展了“感恩”主题班会观摩活动。“五一”节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主题为“学会感恩体验亲情”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父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感受父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体验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结合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结合“植树节”,我们开展了“我为学校添新绿”活动;在“八一”节进行爱军拥军和国防教育;“九九”重阳节组织了敬老活动;教师节组织了“师情难忘、师恩永存”尊师主题活动;“十一”国庆节组织爱国主义黑板报竞赛;十月十三日举行少先队队史教育及爱党爱国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增进了学生爱家、爱国情感,提高了道德素养。

2、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和绿色文明教育。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通过上好绿色环保主题队课,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美化、净化我们的校园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组织开展以“爱护校园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争当绿色小卫士、争创绿色班级,美化校园环境,爱护大自然和生态资源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爱鸟周、世界环保日、无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上街宣传环保知识,清洗墙面各种垃圾广告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五、办好家长学校,抓好“三个结合”教育,发挥校外资源的整合优势,促进学生发展。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本年度,学校开通了校讯通。班主任充分发挥“校讯通”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学校也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倾听家长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家校的沟通,大大地增加了教育效益。同时我们认真落实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家长会给家长发放有关家教资料,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进行科学家教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在家长的培训学习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做到了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们在双休日、长假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还要求班主任进行频繁的家访工作,做到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从每月的查阅的情况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互相送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到有机整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良好局面。

六、探索尝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主渠道,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定期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并通过其它学科课堂渗透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等,将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放学后等时间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了实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人数增加的情况,学校还特别加强了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引导,保证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存在问题

1、全员育人方面,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

3、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八、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

2、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

3、继续抓好班主任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在原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努力使德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总之,我们一切从孩子出发,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并且,我们还将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朝着培养合格公民、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富有成效。

2.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 篇二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诸多特征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已经渗透到各个群体和社区, 高校和高校学生也深受其影响, 形成了高校消费文化和大学生消费文化。这种场域和群体的消费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相比, 既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具体说来, 高校与大学生消费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从消费观念与消费内容视角来看, 当代大学生消费意识日渐开放和多元化。这方面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见一斑。当代大学生消费对象和内容体系多种多样, 主要有日常的网络消费、购物消费、娱乐消费、社交消费、学习消费等等。消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 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也反映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其中, 人际消费占据很大一部分, 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的个性特点[1]。

2.从消费模式和方式视角来看, 当代大学生消费传统与现代消费模式并存, 其中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继续在使用传统的消费方式, 比如亲自到超市购物、到歌厅唱歌跳舞等等;同时, 更加喜欢网络平台的消费方式,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网络购物等等, 而且, 网络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主流, 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 这些彰显了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从消费层次视角来看,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差距日渐拉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来源有所不同, 甚至有些差距很大, 这就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 这其实是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在高校的延伸, 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

4.当代大学生消费世界呈现出享受性、非理性和异化消费等不良倾向广泛存在。这方方面主要表在过度上网消费、过度奢侈消费等等, 在消费领域展现了拼爹的发展态势。同时, 很多学生消费只凭自己的喜好, 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引起重视的地方。

二、当代消费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当代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体系的一种, 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 同时, 带来了更多的是挑战和影响, 诸多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中不得不思考和着手解决。

1.高校德育各个环节缺乏创新。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与理念、内容体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 没有很好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消费实际去规划, 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严重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2.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 彰显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公共危机的出现。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和功利主义的校园风气, 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美丽纯洁环境和氛围。

3.高校德育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急需健康引导, 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可是环视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功底还不错, 但是人文方面的素养素质确实还还非常不足, 从人文知识到人文行为等方面发展得非常不理想。

4. 高校校园消费文化及公民文化建设急需加强。社会消费文化涌入高校, 给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给高校消费文化带来太多社会上的负面成分, 使得校园消费文化场域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这表明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和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5. 当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 当代消费文化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另一方面, 也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2]。比如消费文化促使大学生道德观陷入迷失的状态、陷入平庸, 消费文化的自利性消解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 消费文化的多元异质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共识难以成型。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 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要多多关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提升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的路径

消费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及其德育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 高校应该主动应对, 积极思考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 树立消费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德育工作视野[3];将课堂道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等模式融合一起, 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将消费教育、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和品质;大力培养面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力求建设多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注重德育文化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消费文化建设, 以此建构起消费文化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1.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与价值取向, 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务必要树立一种面向学生的大众文化、手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文化世界的教育理念, 将德育内容、目标和模式方式、评价体系等环节紧紧结合消费文化进行构思和建设。

2.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德育模式与方式, 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净化校园文化和校园消费文化,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 引领大学生健康消费, 强化学生身份认同和道德情感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结合大学生消费活动, 引领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育, 科学激发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爱自重性, 全力消解消费文化的诸多异化功能, 尽可能排除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

3.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和引领消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 推动高校德育话语系统青年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纳入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之中;同时, 努力挖掘消费文化体系中蕴含的积极有益资源, 将之融于德育教育之中, 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关怀覆盖面;将现代公民教育纳入其中, 全面开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勇气、道德选择批判和道德践行的能力训练,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 高校德育工作还必须要将“三观”和中国梦教育纳入其中, 用主流价值观去科学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 以主流文化整合多元的文化世界,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引领作用;根据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不利影响, 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4],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境界和层次。

4. 建设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要根据消费文化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消费文化下大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点的引导要求, 通过各种平台, 采用各种形式, 从文化、专业、现代教育技能等方面全力提升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从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5.建设面向各种场域的大学生消费文化, 为大学生成长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尤其是要注重高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科学引领[5], 全力净化各种校园文化, 力争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现代文化环境。

总之, 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三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那就是如何在消费文化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才能不断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和空间, 才能更好培养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与高校德育导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1) .

[2]杨淑萍.消费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10) .

[3]邱叶.消费文化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德育路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14, (5) .

[4]杜利娜, 李包庚.后现代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 2014, (5) .

3.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中学德育;大学文化资源;依托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成功的德育,便没有成功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能力,更是学习怎么做人。中学生思想正处于多变不稳定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将对其未来成长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一时期,中学生又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此时的德育,也就显得有难度和格外重要。

我们知道,高中生首要目标就是上一所心仪的大学,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他们对大学充满期待和向往。所以,依托大学文化资源,引导中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提高鉴别力和鉴赏力,提高德育素养,是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目前中学德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逐渐形成了许多崭新而进步的道德观念,如开放意识、效益意识、法制意识、时间意识、卫生意识……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極、健康、向上的。但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急于追求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过早地加入了竞争的潮流。家庭教育在这个大环境下发生倾斜,家长们过分地重视孩子们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他们心灵的健康,望子成龙心切。中学教育因此逐渐偏离了素质教育的主线。面对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期许和评价,追求升学率,学校逐渐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学校以分数至上为教学目标,上级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另外,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些消极、模糊和混乱,给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社会不正之风,不可避免地腐蚀了青少年思想的健康,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和无所适从。目前,中学生中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正确与错误并存,是非界限不清,思想倾向不鲜明的大有人在。思想品德教育是隐形的,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不可能通过几次谈话、交流、几次主题班会等来完成的。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教育方法陈旧单调,形式化明显,难以与学生深度沟通与交流,以管代导,造成了学生对德教的不以为然,甚至是反感,这一切都造成了当前中学德育的缺失和存在的种种问题。

二、大学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积淀、自身的成长和多重时代的外部环境交替、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内涵、知识权威、社会影响力等。它包含以精神文化、环境(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主要内容,形成了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精神文化就成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它蕴涵在大学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大学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的场所,它深含着深刻的求真、求善、求美、宽容、民主、社会责任、学习批判等人类最能体现人性的精神要素。这种校园内特定的风气和氛围,是最具有渗透力的一种德育因素。它体现在学风、教风和校风中,凝练在校训、校歌、校徽、校牌、校服、校史等之内。这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素。它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追求精神境界的道德崇高。纵观世界名校的校训,无一不是体现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如: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耶鲁大学的“真理、光明”、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普林斯顿大学的“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哥伦比亚大学的“从你的智慧之光我们看到光明”、加州理工校训“真理使人自由”等都充分积淀了这些名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经过几年的学习、熏陶,大学的精神就会浸润到他们的言行中,深入他们的头脑和心灵,直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无声的、渐近的,更是长远的。而大学文化更要通过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构筑群体认同的意识体系,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格调高雅的各种活动,逐步形成弥漫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风范的、蓬勃的、进步的、健康的、文明的精神氛围,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

4.大学德育2021工作总结 篇四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德育工作中队伍建设、过程管理、活动开展方面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德育队伍建设.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了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师表风范,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2.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规范班级管理工作.学校修订完善并下发了《班级工作规范》和《班主任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了班主任工作,完善了班级工作考核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二∶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一是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充分利用集队、集会、早读课、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二是加强安全值日、值勤工作,确保学生上学、放学或在校园内活动的安全.为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安排教师到门卫室轮流值勤,巡视校门口及校园安全情况;学生放学,值日保安按时清校,保证保证校内不滞留学生.以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把安全的职责意识分解落实到各班主任和任科教师的工作中,让每一位老师树立安全的责任意识,切实保证了校园的安全稳定.三是在上好校内法制安全教育课的前提下,每学期请校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来校作法制教育报告,对问题学生进行定期定人帮教、转化,杜绝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四是继续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由消防中队、交警队官兵定期为老师、同学们上安全知识课,讲解安全自护、安全逃生等知识,传授交通指挥手势,组织安全疏散演练等,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以讲交通安全故事、唱交通安全歌曲、办交通安全墙报、做交警礼仪队员等活动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宣传一所学校、延伸整个社会“的目的.三∶以“德育生活化“理念为指导,着力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行为的内化,争创先进学校.根据《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__市实验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我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争创“文明班级“和争“海洋之星“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制度.1.继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__市实验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能熟记于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评价体制,通过“海洋之星“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为班集体荣誉争光的良好班风.2.以班级建设为抓手,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各年级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段的特点,习惯养成目标开展了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3.少先大队加大了“红领巾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4.利用学校“小螺号“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和典型,让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同时对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给予曝光.5.抓好学校的各项常规,创建优良校风.以德育处、少先队管理为一体,认真组织主题班〔队〕活动,采用丰富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了主题班〔队〕活动课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四∶结合“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纪念日,以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以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为内容的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1.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如:在“三八“节,我们开展了“感恩“主题班会观摩活动.“五一“节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主题为“学会感恩体验亲情“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父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感受父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体验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结合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结合“植树节“,我们开展了“我为学校添新绿“活动;在“八一“节进行爱军拥军和国防教育;“九九“重阳节组织了敬老活动;教师节组织了“师情难忘、师恩永存“尊师主题活动;“十一“国庆节组织爱国主义黑板报竞赛;十月十三日举行少先队队史教育及爱党爱国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增进了学生爱家、爱国情感,提高了道德素养.2.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和绿色文明教育.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通过上好绿色环保主题队课,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美化、净化我们的校园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组织开展以“爱护校园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争当绿色小卫士、争创绿色班级,美化校园环境,爱护大自然和生态资源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爱鸟周、世界环保日、无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上街宣传环保知识,清洗墙面各种垃圾广告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五∶办好家长学校,抓好“三个结合“教育,发挥校外资源的整合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本,学校开通了校讯通.班主任充分发挥“校讯通“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学校也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倾听家长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家校的沟通,大大地增加了教育效益.同时我们认真落实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家长会给家长发放有关家教资料,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进行科学家教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在家长的培训学习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做到了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们在双休日、长假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还要求班主任进行频繁的家访工作,做到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从每月的查阅的情况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互相送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到有机整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良好局面.六∶探索尝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主渠道,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定期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并通过其它学科课堂渗透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等,将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放学后等时间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了实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人数增加的情况,学校还特别加强了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引导,保证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七、存在问题

1.全员育人方面,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3.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八、今后工作设想

5.大学个人德育总结 篇五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已经走到了她的尽头。大学四年,是我们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四年青春时光,美丽的北航见证了我四年的一切。在这四年了,我长大了,由一个17岁的什么也不懂的孩子长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在这四年里,我的学习、政治思想觉悟、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进步。在马上毕业、离开校园的日子里,我将四年的时光总结下来,为美好的明天做好开始的准备。

xx年7月,我收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心情十分激动,也十分高兴,因为我知道北航是全国著名高校,同时我还清楚地知道,在有着72万高考考生的XX省,北航招生只有130名,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我特别兴奋,也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倍加珍惜,从入学第一天就立志,要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光,取得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报答社会。

一、学习

记得在大学开学典礼上,戚发轫院士说到“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我知道,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天职,尤其作为一名家庭贫寒的学生来说,我更知道学习对我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我坚持按时上课,大学四年几乎没有旷课;课余时间,我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在扩展了知识面的同时,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航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大一上学期我平均分是班级第五,这个成绩有些人也许认为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没有满足,因为我发现周围有的同学学习的时间比较少,但是成绩却相当不错,于是我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大二结束的时候将平均分提高到班级第三。到了大三,早已经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的我学习等各方面都比较顺利,各门专业课成绩都不错,平均分提高到第二名。xx年年9月,我以综合排名班级第二的成绩获得了免试保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的机会,对此我欣然接受。

回想大学四年,我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北航经济管理学院董事会奖学金、北航学习优秀奖学金、北航社会工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一直鼓励着我不断努力。

二、思想政治

进入大学后,我对中国现代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先进力量的代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于是在入校不久的10月份,我向党支部正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多次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以及小组的学习讨论活动,随党支部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军事博物馆,使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xx年3月,我进入北航第40期学生业余党校,在这里完成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党校学习,对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政治局势、国际形势等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察,我于xx年年6月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现在我已满一年的预备期,已经如期转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时刻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都要求积极、上进,给周围的同学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同学,为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我不断加强党的学习,及时学习中共中央会议的精神和指示,保持清醒地头脑和全新的思想觉悟。当前西藏地区受到严重的地震灾害,我和其他党员一起,带头捐款,交“特殊党费”,为灾区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一直重视思想觉悟的提高,大学以来,我多次参加学校、学院的讲座,学到了很多。我认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无论处在哪一个行业,都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国家特别需要的时期。今年是中国的奥运年,我们要迎来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游客,我更加注重自己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作一名合格、优秀的奥运主人。

三、心理素质

我的心理素质基本上还是不错的,尽管上大学之前并没有遇到十分大的挫折。刚刚进入大学不久,xx年11月,我突然患上了流行性的水痘,需要住院隔离——这算是对我的一次考验。我知道,如果告诉远在XX老家的父母,他们一定会担心、牵挂我,于是我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在医院边治疗,边自己学习,走过了最艰难了两个星期,使我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当然,这次住院经历也让我懂得了同学友谊的重要以及同学的真诚。回想过去四年,我利用课余时间选修了、、等选修课课程,使我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我懂得了生命的珍贵,懂得了父母的关心和呵护,更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方法。经过四年,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理性,遇到问题首先多加思考,而不是莽撞行事。大学四年,我成熟了很多。

6.大学生德育总结 篇六

时光如白驹过隙从指缝中流走,转眼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四年大学生活就即将画上终止符。大学时光是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这个时期的我们刚刚脱去稚嫩,却还带着些许青涩,也是这段时光,让我们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成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人。在这四年里,美丽的北航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出日落,我与每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样,不断地学习、成长,直至成熟。在即将毕业,离开学校的日子里,我将四年的美好时光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见证。

在2010年7月,我收到了北航的录取通知,激动的心情一直持续到9月份的入学。记得父亲送我来到校园,我们这一届正好是沙河新校区的第一届学生,新校区的简洁大气让我欣喜,浓郁的学术氛围也深深感染了我。从那时起,我便决心要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一. 学习

我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顶尖,也还一直处于中上游。但更重要的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打消了到大学来彻底放松自己的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大学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与身边许多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同时,也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我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二. 思想 在进入大学后,我参加了系党校和校党校的党课学习,以及系内组织的党史学习,这些课程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也会自己去阅读这方面的资料,在资料中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历史形象,一个又一个震撼的历史事件,都让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是多么地不易,我们今天的生活时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身躯倒在了战火中,但他们的精神却时刻激励着我。进入大四,我终于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都要求积极、上进,给周围的同学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同学,为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我不断加强党的学习,及时学习中共中央会议的精神和指示,保持清醒地头脑和全新的思想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一直重视思想觉悟的提高,大学以来,我多次参加学校、学院的讲座,学到了很多。我认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无论处在哪一个行业,都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国家特别需要的时期。三. 生活

在高中的时候,我曾多次幻想过大学的生活,而当真正步入大学校门,我才发现,以前关于大学的猜想都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作为一名北航学生,大学的生活依然是以学习为主线的,但是学习并不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东西。

在学习之余,我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也与同学一起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感受时代的变迁,荣华褪去后的寂寞。大学的生活给了我最宝贵的东西是友谊和经历。友谊让我拥有了许多新的朋友,有了朋友,人生的路途才不再孤单,有了朋友,才会有更多的快乐一起分享,痛苦一起承担。而经历则拓宽了我的视野和心胸,我看到的不再只局限于眼前的小小一块,而学会去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待问题,那么一切都将变得不同。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正直,只有真诚对待他人才会同样收获他人的真诚,只有正直地对待事情才能活得无愧于心。

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随着自身的成长与成熟,我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 总结

大学是人生当中的一个转折点,经过大学四年的生活,我变的更加成熟更加睿智,大学生活培养了我的互助合作的能力,锻炼了我的意志,也陶冶了我的情操。大学这四年是充实的四年,我想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永远珍藏。

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很美好,但是这样的大学时光却永远无法再次拥有了。我会将这一切都铭记于心,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然后张开双臂,去拥抱灿烂的未来,去追寻一直期待的明天。

7.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 篇七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 至今没有定论。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 科学技术在发展, 媒体形态也在发展, 广播、电视、手机在刚出现的时代都是新媒体。对于新媒体时代, 笔者认为可以定义为以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 以传播短小即时互动内容为特征的时代。作为一种新媒介, 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使用便捷, 时效性、互联性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只要有网络信号的地方, 都能随时随地发表看法, 关注与被关注。

2. 信息的发布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随意性。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任何信息, 信息可能是正面的, 也可能是负面的, 这就是所谓的自媒体时代。

3. 信息传播快, 受众广。

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 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2.5亿, 使用人群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人人都有麦克风”。

新媒体时代也是“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有麦克风, 人人都有发言权。网民通过使用新媒体真正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评论、分享经历、展示个性、抒发感情, 其参与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 互联网使信息从发布到收听的过程所用时间几乎为零, 不仅激发了发表者的积极性, 也提高了收听者的参与度。

2.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相对于报纸和电视, 社交平台以其独有的及时性、互联性、新鲜性脱颖而出, 成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快捷途径。从国家大事到民生问题, 从科教文化到娱乐八卦, 从新闻热点到头版头条, 通过新媒体, 网友可以第一时间接收信息, 对感兴趣的事件或话题进行转发或评论, 这些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使更多的网民关注和收听。这样的机制不仅激发了发表者的积极性, 而且给公众提供了更多更快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3. 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社交平台是一个虚拟的交际圈。在这个圈内, 通过增加粉丝和听众, 扩大交往圈;通过站队、声援、转发, 寻找同盟者。虽然相互之间不认识, 但是彼此关心, 相互关注, 开创了新的交流、交际、交友平台。

三、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对任何事物都得一分为二地看待。新媒体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精彩, 但也伴随着困难和挑战, 尤其是大学生德育工作。

1. 对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的直接挑战

传统的德育工作都是面对面的谈心、直接的说教。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直接改变了这种工作模式。学生有问题不一定直接找辅导员沟通, 更倾向于在社交平台上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 极易导致我们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 学生更喜欢平等的交流环境, 办公室这种相对严肃的环境不容易让人接受, 这也会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 降低效果。

2. 对德育内容的直接冲击

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具有及时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处在一个开放的公平的空间, 接受信息的时间差距消失, 这就导致教育者以前占有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 有些可能会出现倒转, 教师的权威性在下降, 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 德育效果预见性降低, 结果不可控

一方面, 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缺乏理性思考, 很容易受他人的观点和情绪影响。尤其是一些人为的虚假信息很吸引眼球, 极易使大学生成为盲目的传播者。另一方面, 多元化的社会加剧了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各种思潮的冲击, 尤其是敌对势力、反华势力的恶意攻击, 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会导致德育效果预见性降低, 结果不可控。

四、“三位一体”搭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平台

1. 主动占领“发言席”, 建立官方账号

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 首先, 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和辅导员要积极建立官方的账号和平台, 搭建好与学生交流、开展德育工作的载体。其次, 由于网络是虚拟的, 真假难辨, 要通过实名认证, 增强公信力和信赖感, 敢于发布权威信息, 增强凝聚力, 增加关注度。再次, 要做好网络平台的顶层设计, 积极开展话题讨论, 及时更新内容, 避免阵地“荒废”。最后, 为防止将平台建成一个人的独角戏, 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抓住学生所思所论, 引起更多的关注。

2. 着力培养“发言人”, 引领青年思想

培养“发言人”首先要有人, 要在网络德育工作阵地建立起来的基础上, 组建一支维护、管理阵地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发言人队伍应当包括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常年活跃在网络上的普通同学。网络德育工作任务繁多, 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 必须有明确的分工。辅导员要做好顶层设计, 做好板块的设计、知识的分享、热点话题的讨论, 积极引导舆论导向, 引导青年思想, 不信谣, 不传谣;网络宣传员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做好上级单位发布信息的跟帖和评论;要着重培养一批学生当中的意见领袖, 依托他们感化学生, 感染学生, 引领思想。意见领袖应当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 在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 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递正能量, 敢于辟谣, 善于辟谣, 以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增强正面控制力和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3. 积极控制“发言权”, 树立网络品牌

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 要想吸引更多的关注, 产生更大的影响, 就必须树立网络品牌。譬如, 没有人会质疑《新闻联播》播出的信息的真实性。高校德育工作也要打造网络品牌, 控制发言权, 树立话语权威。同时, 密切关注大学生经常聚集的网上交流平台, 扩大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和范围, 及时挖掘时政、教育、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加大对正面事件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 放大精彩评论。另外, 要积极推动网络实名注册,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加强网络平台监管, 号召文明上网, 做好正面引导, 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 应当担负起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 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新媒体时代可敬而不可怕, 可用而不可弃。尤其是从事德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 更应当创新思维, 迎接挑战, 做好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曦.微时代的微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11) .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2012, (1) .

[3]宋晨宇.微博的传播特征与舆论引导策略[J].今传媒, 2011, (12) .

[4]李婧迟.试论微博流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2) .

[5]司忠业.自媒体时代与青年文化“快消”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 2012.

[6]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N].光明日报, 2012, (3) .

8.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德育工作;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40—02

高校在利用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大众媒介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和利用能力。媒介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提高广大公众的媒介素养的宗旨是,使他们能积极合理地利用媒介、消费媒介产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密切,媒介素养的高与低,关乎利用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成败,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在内容设置上的关系

从目前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可以看出,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2)培养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3)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力;(4)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生活、工作、发展服务等诸项内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则十分宽泛,《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列出的高校德育的内容有十个部分共33条。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者之间的内容有一些交叉之处。首先,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之一。现代高等教育中,要不断培养口径宽、见识广、能力强、基础厚、素质高的学生,要求高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概念,除了德、智、体、美、劳以外,还应该注重实际能力、知识储备等,应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力,这一点实际上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极为紧密。因为大学生在使用大众媒介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本我”真实地暴露出来,这可以充分地展现大学生的思想的现状。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社会公德现状有时候在使用媒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在使用媒介中都有很直接的表现。从一些个案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如今,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的大学生不能很清楚地辨别与分析,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误导和影响。这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的一个体现,这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介传播的国外的政治思想时,有时可能会采取批判的、扬弃的态度,有时也可能宣传了错误的观点,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批判意识,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以至于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乃至世界观。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很多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当然,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更为广阔,而媒介素养教育更倾向于素养的提高,对媒介的使用能力的提高等。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媒介性质和功能,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能力、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可以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优化高校德育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可以分成人际传播方式、组织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等。其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由来已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学生运动中,经常利用报纸、广播、校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号召学生参加革命运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高校对大众媒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视。有关调查显示,有76.4%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传播教育内容和有关信息,对于辅导员或“两课”教师上网交流或授课这一问题,72.9%的大学生表示接受和欢迎。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教育能够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通过自己的辨析、理解去主动地接受。利用网络这种大众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能够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真正敞开思想,避免了说教式教育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

大众媒介给高校德育带来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其教育效果非同寻常。调查显示,大众传播在影响人们思想变化的诸因素中,约占70%~80%,其他途径如开会、传达文件、课堂讲授不到30%[1]。大众媒介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对媒介的巨大影响也表示认同。“武汉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调查”显示,武汉高校中有98.3%的大学生上过网,57.3%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另据调查显示,有85%的大学生认同或部分认同“人们离开大众媒介就无法生存”[6]。大学生对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以及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如现场采访、现场参与等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多种感官并用的形式,负载了丰富、生动、真实的教育信息,创造了新的思想教育环境。目前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有学校广播台、校报等媒介。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在各高校的努力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500所高校先后建起了校园网,这表明我国“数字校园”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三、高校德育课程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在教育政策和学习纲要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亚洲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媒介素养发展较早。中国大陆真正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开展起来,大多数人对“媒介素养”认知不够,重视程度不够。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理论。

在中国没有正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课里面早已开始零星的媒介素养教育了。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已经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去了,专门设置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的章节,讨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体系、操作模式等。也有的教科书把整个大众媒介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具或教育途径研究的,比如,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研究中,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重要的教育途径来研究和利用。特別是网络媒体兴起之后,教育部十分重视用网络媒体来营造好的舆论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用一个章节或者一讲内容来介绍大众媒介的功能、性质和发展状况,教授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正确的认识媒介、使用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还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选修课,比如,开设《大众媒介与社会生活》、《大众媒介与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传媒与社会生活》等选修课。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为大学生介绍大众媒介的性质、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批判认识媒介信息,更加有效地用大众传播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

在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少年一批批走进了大学校园,近年来,逃课上网、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良现象的比率上升、网上冲浪时的不道德表现、在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甚至性关系中不负责任等不合乎传统思想道德要求的“失范”行为也有上升趋势,这与媒介传播技术的普及及其所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撞不无关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可以在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之前,对这些“失范”行为起到一定的限制或规避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仅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有过探索。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媒介与设计学院开设了“传媒素养”课程,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随着高校对媒介素养研究的深入,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进一步调查,媒介素养教育会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将会逐步从现在零散的、不系统的教育,达到成规模的、系统的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能达到全面的、真正的提高。媒介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身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沟通。大学生媒介素养和高校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很好地认识两者的互动关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9.大学生活总结-德育论文 篇九

大学生活总结

大学四年匆匆而逝,我们即将要走出大学的校门。对我来说大学这四年可能是我人生的最后一段在校学习生涯。从青春年少长大成人,我们经历着相同的阶段,但是每人各有各的收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觉得在这里能进一步深入的认识自己,就是一种难能可贵,尽管还是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刚入大一,丢下高考的痛楚和疲惫,我轻松地迈入大学。那个时候学习没有放松,但在与同学相处方面上一直表现得比较慢热。而与高中老同学联系的比较频繁,经常写信或者电话联系。现在想起来没有什么印象很深的事,装

线 倒是那一年积累的厚厚一沓的书信让我颇感欣慰。另外大学友情是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它不同于其他学生时代的情谊,不仅在学习中,更多的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同学之间有时难免有些小矛盾,如何看待这些小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小矛盾便是人与人相处的学问,也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它让我学到了眼睛中不能只看到自己;也让我学会换位思考,客观地去看待问题。在矛盾化解之后,你会发现它并没有破坏我们的感情,反而使彼此更加互相了解。

大二后,对待学习也有了新的理解。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要完善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很多时候在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身上有时能学到更多。因此,学习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里面,它更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之外更多的时间就是去读课外书,尤其是社科类书籍。这大大拓宽了知识视野,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很多理论上的智慧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只有亲身经历了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才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血肉。其实在某时某刻,我总是会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路。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给了我不少启发。从中理解到“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说明成功是多元化的,要学会做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做一个既有勇气又有胸怀,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自信又谦虚,既聪慧又善于表达的人;做一个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的人。

大三下学期开始后,面临着是考研还是找工作这两个抉择。应该说我想了很多方面,最终还是选择找工作这条路,这条路是迟早都要面对的。上研究生对我以后事业的帮助并不明朗。因为我一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装

线 而我最欠缺的反而是在社会中的历练。越磨难,越历练。我现在需要尽早踏入社会去迎接自己的另一个阶段。然找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十月开始时网上投了很多简历,几乎没回复的。面试就更少了。在寒假里面试过一家股份公司,应该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虽然最终没能录用。它使我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以后的求职路上不再那么盲目,学会如何在能力和期待之间寻到一个满意的平衡。虽然现在还在找,但至少没有了当初的眼高手低和恐慌感,多了几分平和。

10.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 篇十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不仅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还制约到社会的发展。所以,各高校应该重视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引进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全面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德育教育

一、高校德育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设备

目前,较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不重视,不能为心理咨询项目引进先进的设备,无法成立相关机构,心理咨询的设备较少,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其无法更好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常常因为一些因素改变心理咨询室的`位置,使学生在咨询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障碍。

(二)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都是较为忽视的,为了节省薪资的支出,高校聘用一些专业素质较低的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咨询师都有着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短、经验少、无法更好地应用心理知识进行咨询工作的特点,一些心理咨询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知识教育,在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改善心理问题,无法利用心理学思维一些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三)缺乏完善的制度

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心理咨询师没有较好的制约与管理作用,心理咨询师缺乏良好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的形式不能得到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存在不足之处,高校相关人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四)无法分清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

在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使其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目前部分心理咨询师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然而,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个人心理的成熟度、人格形成等所决定,与思想道德问题无关,如果心理咨询师一味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将失去意义,高校心理咨询将无法有效展开。

二、将心理咨询运用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打造新型德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将心理咨询适当的引进工作中,此时,就需要对心理咨询制度与德育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的完善,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心理咨询师认真执行自身工作,遵守工作要求,其二,要求心理咨询师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德育工作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德育教师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引导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其二,要求德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研讨咨询事宜。另外,高校可以在心理工作室中聘用专业技术较强的咨询师,为高校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师奠定基础。

(二)把心理咨询的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中

在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两种教育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德育教育与心理咨询也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所以,高校要想将心理咨询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要将心理咨询中的各种理论应用在德育工作中。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应用,就是根据对大学生过去生活的了解,找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进行解决;其次,对人本主义理论进行应用,为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可以得到自我调整与恢复;最后,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应用,德育教师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大学生改善自身行为问题,进而改善其心理问题。

(三)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进行思想方面的改善。例如: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高校的办学性质,设立属于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聊天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为网络聊天大学生可以不用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接触,不用告知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姓名,可以更好地做保密工作。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探讨,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讨论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解,保证自身工作的效率。通过以上类似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学生们所接受。

总之,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引进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程序的规范性,使其有效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珊珊,苏晴。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教师版),,35(3):17。

11.简析《大学》的德育思想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 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58—0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对解决当前公民道德失范现象,以及公民教育改革都有重要意义。[1]p113《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之一篇,后为宋儒二程子及朱熹修订编注始独立成篇。《大学》之书共一千七百余字,短小精悍,被认为是德育入门之书。它通过引用事例、典故等形象准确地阐释了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意义这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德育的培养目标——君子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人,包括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3]p7《大学》的德育目标在于培养道德修养极高、处事得宜而又文质彬彬的君子。《大学》通过谈“止”来告诉人们修德应该达到的目标,朱熹认为“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2]p3“止”就是指目标或目的。《大学》首先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言论来表达为学修德应有的目的。《诗经·商颂·玄鸟》篇中说:“京都直辖地区方圆千里,这是人民居之地所在。”《诗经·小雅·缗蛮》篇说:“缗缗蛮蛮地鸣叫的黄鸟,栖止于山丘多树的一角。”孔子说:“关于栖止,黄鸟还知道自己该栖止的处所,怎么可以人还不如鸟呢!”[4]p5对于修德最完美的标准的描述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朱熹说:“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2]p5

对于君子的形象,通过反复的描绘与赞美来树立品行高尚并且治学严谨足以为众人之表率的君子形象。首先引用《诗经》里的话说明君子为学修德的形象,“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随后进一步说明人们不能忘怀的君子形象,“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如切如磋”指的是为学时讨论的样子,“如琢如磨”指的是克制自己修养身心的状态,“瑟兮僩兮”说的是做学问时谨慎小心的态度,“赫兮喧兮”指的是做学问时仪态威严的样子,“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是指道德修养达到至善,使百姓不能忘怀的样子。朱熹认为君子形象“引诗而释之,以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栗、威仪,言其德容表里之盛。卒乃指其实而叹美之也。”[2]p6这是为所有的为学修德之人树立的表率,让大家都以此为楷模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二、德育的内容——以修身为本

《大学》很注重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以为“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又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2]p4意思是修身做不好而能在其他方面做好是不可能的,自己的家务管理不好而能在其他方面有所作为是从来没有的事。

要想做到修身,首先要做到诚意。所谓“诚意”就是“毋自欺”,朱熹解释为:“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2]p7因此“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能够明辨善恶,心里所想与自己所做的事一致,做到实事求是。“诚意”的具体做法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就是要像厌恶恶臭气味、爱好美色那样真实自然。[4]p3要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而“毋自欺”,最关键的是在做他人不知道而自己一个人知道的事情时,小心谨慎内外如一,因此“君子必慎其独”。小人独处与君子做法相反,“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朱熹说:“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搑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2]p7因此“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的真诚都会表现为外在的行动,君子独处必须慎戒。君子慎独,表里一致,品行高尚,就做到了“诚意”。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朱熹说:“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2]p7

意诚而不自欺,而后可以做到心正,心正而后可以做到身修。意诚和心正的根本都是为了身修。《大学》首先论述正心之难,其实也是做到正心应该用力的地方,“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2]p7如果做不到合理约束自身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将无法做到心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p7心有不正,“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2]p8要修身必须做到正心。

三、德育的方法——明本末先后次序

《大学》里讲修德十分注重本末先后次序,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按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后逻辑进行论述。

为学修德必须要有明确目标,确定专攻方向,知道事物本末和终始。有明确的目标,志向专一、心定神安、沉静深思、才会学有所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熹说:“知止为始,能得为终。”[2]p3懂得了事物的“本末”、“终始”、“先后”的次序,就离为学之道不远了。

对于知本的论述,引用了孔子的话说明以明德为本。孔子说听断诉讼的目的,不在于判明是非对错,而在于使诉讼事件不再发生,“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朱熹说:“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2]p6

懂得了本末只是进入了为学修德的大门,具体做法还要讲究先后次序。《大学》强调从认识客观事物做起,从自身做起,以至于明明德于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p6这一组“欲……先……”阐述了修身明德的先后次序。《大学》在具体谈到修身明德的内容时首先强调先后次序,“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等,以此说明修德的次序重点。

四、德育的意义——止于至善

做大学问的人,最根本的在于修德,最终目的是使社会达到完美境地。《大学》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认为,“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2]p3因此做大学问者,其宗旨在于彰明人自身固有的美德,在于革旧立新使人人都能自明其德,在于使社会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朱熹认为“明德”、“新民”的目的都是为了“止于至善”,“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又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2]p3由此“明德”乃是根本,“新民”是“明德”的目的之一,而同时“止于至善”又是“明德”和“新民”的最终目的。

修德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以修身为根本,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由家庭的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推而广之则有君臣上下等政治关系。[5]p50不修身不能齐其家,其原因在于“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2]p3因此必须要修身以合理处置各种情感,从而做到齐家。

家与国的管理模式是相通的,修身齐家而后自己的道德思想自然会影响全国。“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2]p9能够管理好家族同理也就有能力治理好国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国君的道德修养决定着人心向背和国家的兴衰,“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2]p9因此君子强调修身,凡事首先要求自己做到,而后再要求别人做到,这样以自己的优秀品德感染社会以达到天下至善。

[参考文献]

[1] 黄崴,黄晓婷.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110—118.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05,(6):4—8.

[4] 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简占东.试论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4):49—51.

上一篇:企业讲解员培训心得下一篇:幽默的鬼故事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