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2024-10-21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精选15篇)

1.“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09秘本马超2009403161 2010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稿,这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祖国教育的希望,也看到祖国未来的强盛。起初,我对这个《纲要》确实不是太“感冒”,觉得和我们的关系不是太大。看了之后才知道,《纲要》制定得科学合理,也很全面具体。可见,我们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我们也应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断进步: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我们山东也于近几年开始推行初中阶段免学费的制度,确实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完成基础的九年教育。

可是依据中国现有国情,综合当代我国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综合型的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在贵州黔东南呆了一年,确实发现贵州省和山东省的教育水平差距有多大。尤其是英语水平,差距特别大。基本上我们的英语四、六级很容易过,而贵州的学生却很吃力。因此接受良好教育成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这一段话,我感觉特别熟悉。因为我们山东省已经搞了两年的素质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里所讲的措施基本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力求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个实现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和考试次数就能做到的。首先,请翻开孩子们的课本,告诉我你看着有什么兴趣,我们的教材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应试”。看那些内容、理论、课后的题目,现在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比10年前更新了多少? 也许那些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重新认真根据新科技的发展来编排一组更新知识的有趣味的实用教材了。其次,多样的作业形式,联系实际的考察方式,或许可以动摇应试教育的根本,如果还只是要用100分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一切都不会有大的改变。我感觉现在凯里学院的一些老师就能做到这一点,不只是进行笔试,而是采取多样的考试方式。这样我们也不只是为了开始而学习课本的知识,而是为了实用。大学里追求的科研创新,我认为主要是让大家都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科学的步伐,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我们上大学之前就不需要知道这个道理呢?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怎样的人算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因材施教”再次成为《纲要》中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健康成长。而不只是像加工工厂,生产出同一个型号的产品的量越多,越叫做成功。学生们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40分钟或50分钟,而是需要课下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来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人才。

我们政府一直在强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可是为什么老师还是这么少,老师的待遇还是那么低。中国现在的现状是这样的:教师的待遇是根据教师所从事教学的单位决定的。省级学校的教师待遇要比乡镇学校教师的待遇好很多。同样的不同层次教育工作者的待遇也不同。大学里最好,其次是高中。当然还是不能忽视区域差异,东部发达省份的教师的工资要比西部省份的工资高好几倍。如果教师也像公务员一样在社会上招考,那会有多少人来报名呢?会像报考公务员那样热门吗?这确实值得高层的教育部门去反思。单就凯里学院来说,这里的老师的工资确实不是和报告。

在以前,我总觉得老师的工资会是上万,但是有的讲师的工资才两千左右。确实是令我大吃一惊,虽然最后加上奖金,还要多一点。但这种水平的待遇,确实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个《纲要》还是科学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新的事物。但它毕竟是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意见之后制定的,也汲取了一些先进的做法。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执行力,中国的教育事业将会迎来腾飞的时刻。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期待。

2.“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二

《规划纲要》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抓手。如果能够制定一个高质量的成功的《规划纲要》, 那么, 它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 为了实现中国教育的腾飞, 新世纪就在酝酿第一个《规划纲要》, 为了圆满制定好《规划纲要》, 几年来一直问计于民。

一、历史回望

1.1993年2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

2.1996年4月10日, 国家出台《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3.1998年12月24日, 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4.2002年6月6日, 国家出台《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5.2004年3月3日, 国务院批转《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背景链接

1.2008年8月29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 制定工作方案, 正式启动了《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成立了《规划纲要》领导小组, 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 成立了《规划纲要》工作小组, 刘延东国务委员任组长。

2.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 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管用的教育规划纲要, 从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3.2010年2月28日,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征求意见稿》文本向社会公示, 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

三、高层声音

1.温家宝 (国务院总理、《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 :研究制定《规划纲要》, 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当前,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既有紧迫性, 又有深远意义。

2.刘延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组长) :尊重科学, 发扬民主, 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

3.袁贵仁 (教育部部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 :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 那么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两件工作应当是下一个时期, 今后十年我们工作的两大重点。

4.孙霄兵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文件组组长、教育部政法司司长) :制定《规划纲要》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教育自身改革创新和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要求。

四、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大众化: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参与机会所达到的一种程度, 一般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18~22岁适龄青年比例, 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通常认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 超过50%则为普及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进入大众化阶段。

2. 人力资源:

一般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劳动力规模、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十万人口中人才数量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指标, 是反映人力资源总量和开发程度的常用统计指标。人力资源强国是指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充分、结构合理、效能发挥达到先进水平的国家。

3. 教育现代化:

是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特别是信息化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教育变革, 以及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 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 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程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方面。

4. 学习型社会:

指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制度与氛围, 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身心发展要求的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 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5. 毛入学率:

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 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在校生数中该学龄人数与相应学龄人口总数的比例为净入学率。

6.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指能够从事一定强度要求工作的成年人口, 成年人口总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口数量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和退休制度安排, 国际组织将25岁至64岁人口统计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我国通常将20岁至59岁人口作为相应的比较指标。

7.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指现代社会中,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由正规学校教育构成的国民基本教育制度和体系。一般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层级, 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8. 专业学位:

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 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 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主要在硕士层次设置专业学位。

9.“211工程”和“985工程”:

“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 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实施“211工程”。“985工程”是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专项工程。1998年5月,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目前30多所高校进入重点建设范围。

五、几大看点

1.高考篇

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规划纲要》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 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 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 专家们认为, 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一样, 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 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 专家们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 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 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 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 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规划纲要》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 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 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 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 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建立专门程序, 破格录取。

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方法,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专家们认为,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 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 为学生多次选择, 学校自主招生, 多元评价, 多元录取提供条件。

2.高校篇

大学校长将摘“官帽子”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 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就逐步取消高校校长的行政化级别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进一步介绍, 在这次《规划纲要》中, 想建立起一套新的, 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 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就好比当年的农村改革将务农自主权还给农民, 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 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 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 避免千校一面。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高校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要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正确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学校来说, 行政管理是必要的, 但不必要的干预是不必要的。这是从政府如何更好地管理学校来考虑。从学校内部说, 《规划纲要》提出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这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同时要发挥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还特别强调, 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的建设, 还要注意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这些都是要减少、淡化学校的行政化管理色彩, 同时又要加强和完善管理。在大学的管理中还提出要加强章程建设, 实行依法治校。

3.上学难篇

给民办教育“名分”

《规划纲要》中明确“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且对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 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 拨付相应教育经费”等。

破解城乡“入园难”

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 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第二轮征求意见稿指出, 到2020年, 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征求意见稿还明确, 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制定学前教育收费标准

到2020年, 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 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

将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2020年, 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4.上好学篇

下猛药让“择校”变成历史

近年来, 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教育资源不均衡。《规划纲要》针对这一痼疾下了几剂猛药。首先是实施县 (区) 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第二是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 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发挥导向作用;第三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第四是保证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的前提下, 发展民办教育, 提供选择机会。

工资改革推动教师流动

对于教育均衡, 全国各地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教师流动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在《规划纲要》里就特别提到了,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 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出招数促进优质生源流动

在提出教师、校长区域内“交流”的同时, 《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均衡优质生源。专家们认为, 这是一剂真正的“猛药”。优质生源的走向,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一所学校, 好教师再多, 如果没有优质生源, 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升学率。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 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且会“一抓就灵”。

3.“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指出,《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基本成熟。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专业

新中职教育专业目录覆盖近80%新职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目录》,该目录新增85个专业,“动车组司机”“咖啡师”“宠物训导师”等时髦新职业都在其中。新目录从今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使用。

新目录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保留专业126个,占总数的39%;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衍生的专业110个,占总数的34%;新增专业85个,占总数的27%;从原《目录》删除专业22个。职教司副司长王继平表示,删除的22个专业中,有的如“碳素材料技术”专业因为就业需求不足被删除,还有的专业如“文化影视事业管理”专业因为就业准入门槛提高而删除。

国家陆续公布的122个新职业中,新目录有102个专业覆盖了其中的96个,覆盖面近80%。一些新出现的“职业雏形”,比如“彩铃、彩信编辑员”、“家具涂饰工”、“房地产经纪协理”等,既不是国家职业大典内的职业,也不是行业设定的特有职业,但是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一定就业群体,又是该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此次修订也给予采纳。

遇冷

湖北高职单招计划遇冷

今年,湖北省四所国家示范建设高职首次试行单独招生:符合条件的学生只需通过学校测试,不必高考就可入学。不料,这个被誉为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破冰之举却遭到冷遇:四校400个招生计划,目前报名人数很少,而报名截止日期已到。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批准在江苏、浙江等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试行单独招生。今年,湖北省目前仅有的四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湖北首批单独招生试点。

据了解,目前的报名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的学校“剃光头”。“招生对象的政策条款限制太严,报名学生不多是意料中的事。”一位学校负责人说。

根据省招办下达的计划,各校单独招生计划拟定为100人,招生对象为获得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户籍在鄂的中职毕业生。而今年获得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且户籍在鄂的应届中职毕业生,总共只有200多人。平摊到各校顶多只占六成名额。

一学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单独招生应适当扩大范围,减少政策限制性条款,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考生得到实惠。

撤销

河南13所民办学校被撤销

2010年5月5日,河南省教育厅公布去年对该省民办学校的年检报告,61所学校年检合格,7所学校基本合格,13所学校不合格。其中,合格和基本合格学校仍可继续招生办学,不合格学校将被注销办学资格。

13所不合格学校分别是:郑州商贸进修学院、郑州科贸专修学院、郑州中原专修学院、郑州工商管理专修学院、郑州同济医学专修学院、郑州京南专修学院、郑州东方外语专修学院、河南科达专修学院、郑州复达专修学院、郑州航海专修学院、河南育才专修学院、安阳司法局法律自考辅导站、焦作科技专修学院。郑州前进高等医学专修学院自动要求停止办学,河南省教育厅决定注销其办学资格。

另外,还有9所学校被要求整顿,期限为一年。

技能名师

湖北省设“楚天技能名师”,每人每年津贴2万元

湖北省将设置“楚天技能名师(中职)”教学岗位,聘请技术能手到中职学校任教。据悉,“楚天技能名师”为中职流动教学岗位,每年在湖北省中职省级以上(含省级)重点专业或实训基地设置,每个专业原则上设置1个岗位。

“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实行聘任制,聘期2年,面向省内外相关行业企业,由中职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中公开招聘,受聘者必须是长期在本专业(行业)技术领域或生产一线工作,具有高级技师职务或具有一技之长的省级、国家级技术能手(大师、名师)。受聘的名师要完整、系统地讲授一门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指导本专业学生实训。聘期内每学年在受聘学校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或上课120学时左右。“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津贴为每人每年2万元。

智能楼

北京高职生比拼“智能楼”

2010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专项竞赛近日举行,来自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6所学校的13个参赛队参加了此次大赛。

在比赛中,参赛队员们面对的是一个模拟的、没有任何智能的微缩“裸建”,包括智能大楼、智能小区、管理中心三部分。队员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管理中心实现智能建筑系统信息的综合管理,即通过安装和布置消防、安防、对讲门禁、照明等系统把大楼及小区变成可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建筑。比赛一开始,丈量、穿绕、编程……经过6个小时比赛全部完成,在管理中心的电脑上,大楼或小区的各种动向尽可“掌握”。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智能楼宇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该校应届毕业生去年11月就已经被“抢购一空”,高档的物业小区及高层建筑成为其主要去向。“这个专业的学生其实就像是电梯工、水暖工、空调工等的集成工。”

紧缺

浙江舟山发布55个年度紧缺工种

日前, 浙江省舟山市发布2010年培训项目补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包括制冷设备维修工、电工、钳工、污水处理工、调酒师等55个职业(工种)的从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时,最高可享受3000元的政府补贴。

据悉,舟山市今年新增培训补贴的紧缺职业(工种)14个,除对原有船舶港口、机电类职业(工种)进行补贴外,继续突出该市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工业急需的职业(工种),如数控车工、桥门式起重机操作工、叉车司机、船舶管系工、船舶焊工、船舶电工、船体装配工等。同时,针对大桥通车后旅游、餐饮行业井喷的现状,新增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公共营养师、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茶艺师、导游员、理货员等的补贴项目。

百万

江苏:5年内多渠道培养百万高技能人才

未来5年江苏省将通过多种渠道培养100万高技能人才、500万技能劳动者,以应对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新一轮更大需求。

据介绍,从今年开始,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从目前比较注重规模发展,跨向“数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和效能提升的转变,由单一型技能人才培训向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转变。全省拟实施“1115”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具有江苏省特色的、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龙头的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学校以及依托企业建立100家高技能培训基地、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骨干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100万高技能人才、500万技能劳动者。

招生

陕西将严查技工院校违规招生

针对一些院校存在不规范使用学校名称、违规欺诈招生等问题,陕西省要求,技工院校的招生廣告和简章须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真实准确地介绍办学情况;院校的法定代表人要对本校招生广告和简章的真实性负责,并使用学校校名全称;学生入校后,学校必须按照本校招生广告和简章的承诺提供办学条件,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育质量,不得组织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招生工作,不得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招生。

陕西省同时要求,技工院校进行招生宣传时,擅自改变学校名称被警告后仍不改正的,发布未经备案或与备案内容不一致的招生简章和广告,被警告后仍不改正的,聘用临时人员参与招生、组织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招生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招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以及不参加年审年检的民办院校,将取消招生资格。对发布未经备案或与备案内容不一致的招生简章的行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依法查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

晋升

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晋升省级重点

2010年4月17日,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晋升“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揭牌仪式在莫干山校区举行。

该校的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的创建工作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时学校争取到莫干山路102号地块,扩大了办学面积。同时,由校长牵头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将目标、任务具体分解下放,实行领导、人员、财力、物力、时间五集中。在筹备过程中,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领导和同行专家,还多次到校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则结合工作实际,迅速拟定行动方案,一一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2009年11月,由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培训处处长陈小克带队,省市级专家共8人,对学校申办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审。当年12月底,学校通过专家评审,正式升级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

据该校校长杨国强介绍,接下来学校将以“省(级)重(点)”为新起点,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建“省重”的成果,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面向市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向着创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的新目标冲刺。

4.“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主题”。坚持能力为重即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思维,思维的核心在于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将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接受式为主,也就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就是讲清楚,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要学,是否能够学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基于学校目前实际现状特提出了“266”练能型课堂模式研究,旨在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操作等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探索出一套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5.“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五

通过阅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我了解到了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纲要》指明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最使我有感触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他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对于全民基础教育,《纲要》中战略目标中提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我国义务教育基础还很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间、城乡间、区域内学校之间还存在差别,有些差别还比较突出。毛入学率达到90%是一个数量上的指标,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不单要努力提高入学率,更重要的是要基础教育也要形成质量教育,现在在很多落后地区虽然在形式上孩子们已经能走进学堂,但是能学到的东西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兼顾很多门

课程,所以说这样的数量上的普及同样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要努力提高教育落后的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落后地区教学。《纲要》重要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即是针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的对于高等教育,《纲要》指出:首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应向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大学应考虑专业化道路而非综合化道路。大学只有具备特色和准确定位才能在世界上赢得一席之地。如果一个医学生到任何一家医院面试,他的母校将医学研究的很精细、学科很完善,师资很雄厚,在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品牌,那么这个学生的就业也会很畅销;农业大学,现在学生都不喜欢农科,认为冷门,但是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大家都去读经济学、计算机、电气学等专业结果大家都拼命往大城市挤,导致城市住房供求矛盾越来越紧张;中央每年都在喊支持“三农”,如果多办几所象样的农业专业大学,向农村、城镇输送大批科学技术人才,这将是多么大的技术力量啊!可以提高农村生产工艺、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农业生产科技化机械化都可以带动起来,可以减小贫富差距和城市压力,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其次,高等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作为大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大学生。

对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可以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现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在社会上针对职业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其教育却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不但能满足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能从高等教育中分流一部分,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纲要》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从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是谁来办,不但政府要大力办,同时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来办。第二是针对谁来办,《纲要》把重点放在农村,针对现在比较突出的“三农”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三是办学质量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继续教育,《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教育对现在的下岗人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再就业的途径。特别是针对服务业的再就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能够解决大多数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总的来说,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体会到了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纲要》中所提到的相关改革,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6.“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六

《规划纲要》是一份指导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从今年一直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基本政策取向,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既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又具有反映形势的创新性,如“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的提法等等。总起来看,此稿纲要的科学化程度有所提高,并体现了创新性、民主性。下一步的关键问题就是落实。规划应切切实实起到引领发展的航标作用、规范发展的监控器作用,绝不能出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情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着重研究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公平问题”。

此次《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照顾到了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与方面,内容非常全面。《规划纲要》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和对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出的要求,对

我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既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又具有反映形势的创新性,如“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的提法等等。总起来看,此稿纲要的科学化程度有所提高,并体现了创新性、民主性。下一步的关键问题就是落实。规划应切切实实起到引领发展的航标作用、规范发展的监控器作用,绝不能出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情形。为此,必须加强针对规划执行的实时监控、中期检查和终期总结、评价等等,并将这些加强规划执行的要求及措施具体化后也列入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第二条),强调了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也即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导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能自我封闭、自以为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而应面向社会、关注市场。放眼世界,哪国的高等教育尽早地、较好地注重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哪国的高等教育就强大,国家就强盛。当然,我们绝对不赞成高等教育被市场所左右,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我们强调高

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但我们绝对不赞成高等教育被动地去迎合市场。

温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以教育为基础的。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了解,我看到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付出与努力,相信国家的教育体制将来会变得更好,我们接受的教育水平更高,大量人才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发达。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这一段漫长的求学路,我一直跟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看了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我感觉很开心,因为它对我一直都解不开的疑问,都有了一个规划或是计划,让我看到了国家教育制度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健全。

管弦器乐教育系

7.“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七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体育在特殊教育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职能,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纲要”对特殊教育提出了三个发展要务, 对制定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长期专业化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导引下有效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 将会更有力地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纲要”提出要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的第一个发展要务是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在本地区发展特殊教育, 要有规划的加快发展地方特殊教育, 并提升社会公众对发展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要注重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残障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自主融入社会的意识, 强化残障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的培养。

从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 需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残障学生缺陷功能补偿和提高残障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两方面发挥作用。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缺陷补偿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残障学生的身心缺陷补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而言, 需要正确认知残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并积极通过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身体锻炼对不同身心发展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国家明确提出要强化各类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对于有各类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掌握各类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是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 而锻炼和提高残障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是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首要教学工作职责。鉴于此, 体育教师应更深刻的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更加重视自己的职责, 并与学校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残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身体素质保障。

二、“纲要”提出要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

特殊教育的第二个发展要务是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核心目标是至2020年, 初步达到每个城市 ( 地区) 或者居民在三十万以上且学龄残障儿童数量较大的县 ( 区) 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类普通学校要加大残障学生接收力度, 现有随班就读的学校比例要进一步提升。要从学前残障儿童入手, 普及残障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逐步提升残障学生教育层次。

从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综合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 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具体分析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可将其分为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和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是指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发展规划, 随着残障儿童入学率的提高, 特殊教育学校的总体数量一定会增加, 相应的体育教师的需求也会加大。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目前来看只是具有需求的可能性, 这种需求可能性具体何时能转化成实际需求还很难判断, 对目前体育教师培养机构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的参考作用有限。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是指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的体育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按照国家教育总体规划, 各级各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各类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随着开设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学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现有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规模的扩大, 对体育教师掌握基本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纲要”提出要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

特殊教育的第三个发展要务是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由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 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残障学生的生均办公经费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 同时支持有条件接收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改善残障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表彰比例。资助家庭条件困难的残障学生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残障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逐步实施免费教育。

从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 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已经有了实质进展, 教育部已出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由中国计划出版社于201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标准”中对不同招生类别特殊教育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原则上2012年起新建或翻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要达到建设标准中规定的硬件要求。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整体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水平必定会逐步提升, 为特殊教育残障学生创造更好的身体锻炼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特殊教育学校若能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 如适当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服装费标准等具体措施, 可能会更有效地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敬业态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DB/OL].

8.“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八

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纲要内容,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都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中国的许多大集团大企业,都是在运用人才资源方面成为成功的典范。比如: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将产、学、研一体化,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奔腾四”,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打印机......让中国信息产业技术建设,走在时间的前面。海尔集团也是在运用中国自己的人力资源,创造了世界品牌,走向世界。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须要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建设。教育的进步,将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由此更深刻理解了陶老先生“生活即教育”,孩子有能力在体验后思考和决定,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有效地学习。孩子由此获得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的,由此获得的成长动力也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更应该“1,解放孩子的头脑;2,解放孩子的双手;3,解放孩子的嘴巴;4,解放孩子的空间;5,解放孩子的时间。”(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因为在玩中学习,是遵循了兴趣牵引孩子进步的规律,由此获得效率,不是约束和传统的激励可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看了职业教育,其中提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近年来在国民教育中比重的增加,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还是需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就需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鼓励行业组织,让企业可以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科园教育结合了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从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两反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和实践,在整个教育中践行“先育人后教书”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人人皆为教育者”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型,在针对学生也形成了一套“个性化,多元化”的创新教育模式,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必要的技能教育以外,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手段,先育人后教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9.“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九

200911013909 特殊教育 孙泽浩

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须作出相适应的改革与发展。然而,教育作为民事大事,也牵系着各方面人群的利益。所以,教育的改革注定是艰巨的,曲折的。如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保障好各家的利益,是必须切实重视的。当然,颠覆式的革命也是必不可少的。

无名

纲要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比如一开始它不是综述以前的成绩而是首先提出了现阶段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了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决心,诚然,纲要只是基于问题基于人民的需要制定出的一种政策性文件,它起到的只是给我们一个方向的作用。纲要所要表达的愿景也只是一种规划一种预测。

然而它确实前进的,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特别多的问题,在明确方向,我们不该在问题出现时给予太多的苛责,在一项改革的过程中,困难与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它必然会逐渐显露出它的力量,它必然是短期的。

特别想说的是,纲要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示例,它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与建议,我觉得那句话很正确,我们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它推行出现问题中,要记住积极参与。

孙泽浩 特殊教育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大事,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需做出相适应的改革与发展。然而,教育作为民生大事,也关系着各方面人群的利益,所以,教育的改革注定是艰巨的,曲折的,如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保障好各家的利益,是必须现实重视的,当然,颠覆式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胡红 特殊教育

对于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主要阅读了关于特殊教育的部分,我觉得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还不错,针对我国的现状做出了改进和完善。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特殊儿童的关心与关注,也是中国国民素质提高的表现,对特教老师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要想社会对特殊儿童有正确的认识和尊重,作为一名教师,这是非常必要的。

黄虹 教育学

这是以国家的名义发布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正视了我们教育工作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或是夸耀所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这无疑对我们未来的教育工作是有帮助的。同时,这份纲要制定的同时,也从;百姓的利益和观点出发,而不是独断专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它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大学生越来越多,相应地,就业也越来越难,大学生该何去何从?读研?创业?就业?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很困难,不如学习型社会,我们明白了不是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制度改革,推行起来必定不容易,但又势必在行,因为我们要“素质教育”,还有那么那么多问题有待解决,也需

在解决的道路上会有许多困难,但我们一定会肩负起该承担的责任!

潘安琪 教育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发展之本、富强之基。因此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必然会引发人们的关注。

那么如何才能在未来的十年中合理地培养人才呢?我认为究其根源还是要解放思想。可以说,一部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思想解放,必将会大大促进历史的发展。追溯至一百年前的戊戌变法,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去改变,渴望去解放思想。再看五十年代的大跃进,虽然人民的干劲远远超过了实际生产力,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训,这也是思想解放的别样版本。到了七十年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举办,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都给人民的生活以及人民的教育水平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后所,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大法宝,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取得发展,在未来十年有更大的突破。

袁娟 学前教育

由于个人专业是学前教育,又是师范生,就比较关注《纲要》中的第三章学前教育,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义务教育扩大到十二年,那么应该往下将学前教育纳为义务教育还是往上将高中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呢?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议,说明大家对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持不同的态度。而在《纲要》中提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更重视,而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不是预示着当国家很发达时,会将十二年的义务教育扩大到高中阶段?

任梦莹 教育学

所谓规划纲要,是指基于当前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发展需要所制定出的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其中涉及到的增加教育经费,达到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高考改革,建立新的考核招生体制,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高校年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博士生质量等问题,都是切合当前实际,与广大群众利益相关的中肯的改革和发展政策,尤其可喜的是,在规划纲要中,教育问题不再像往年一样是作为民生问题被提出,而是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新为人们所认识,教育作为一种投资与消费行为,对拉动内需起到重要作用,但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教育是必须和必要的,单纯地从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来决定是否接受是欠妥的行为。规划纲要中的大多数政策是适时的,也必将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但纲要正式出台后各地区的执行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王琛 教育学

今天看到了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家讨论的视频,有很多感想。最大的是,听到主持人说一部分大学生就就业难问题而关注纲要,希望得到解决。确实如今大学普遍扩招,导致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增多,但同时带来大学生就业困难之问题,但,大学生就业困难真的是问题?当然不是。首先,我们国家的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所以,以前

该有的就业人数现在并不会减少,无非就是就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其次,大学生的增多,正代表全国人民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非但不应争议,更应鼓励。再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也更增加了大学生毕业生间的竞争,促进其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发展既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退一步讲,就算是这是个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是大学生的心态。正如上文提到,全国的就业岗位并非减少,那么大学生没有就业,就只能是其自己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心高气傲,不愿从基层做起。所以并非就业难,而是不愿就业。

陈晶 教育学

受教育是所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之一,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分工,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加强公民素质的教育与终身教育更显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开始了第二轮意见的征集。

在第一轮征集后形成的意见稿中,国家队10年后教育的情况有了较为硬性的规定,将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可看出国家加强了对专业教育的重视,看重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接轨。有利于社会对不同领域人才的须有;随之而来是招生考试制度的变革,要培养的人才不同,招生制度即应该随之变化;在高等教育中,去行政化与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些变革将便于人才的多元化得到促进,为全民终身教育的实现迈出重要的一步。

曹沛文 学前教育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是50.9%,这也就意味着2009年接受过三年学前教育的儿童仅仅占一半多一点,而另外的儿童却未能享受应有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学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前教育的普及对于培养更多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纲要》里提到的问题主要是城乡条件差距大、办园不规范、幼儿教师缺乏保障、政府责任不明确、体制不完善等方面,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政府领导与民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学前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倾听更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而两者之中,后者是更为关键的。

曹?萍教育学

首先,从纲要的提出制定来说,是联系到实际,考虑到人民利益的教育本身作为民生的一部分,本就应当从人民需求出发,在帮助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应更多考虑人民意见。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纲要下放征求民意,是一个透明民主的过程。

再看,纲要此次明确提出了时间表的硬性要求,在数据方面也更精确,这点事有利于纲要的落实的。

第三,作为从高考一路走来的学生,我本能地对考试招生部分的改革作出了更多关注。鼓励民办、职业高校的创立,对社会人才多元化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方向的选择更广阔了。与此同时强化的招生、考试与监督体系的分离,使学生与学校面对面,直接招生的机会变多,从而达到了双向选择的目的,在考试升学过程中更公开、更民主,不致使学校失去理想的学生,也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左杰菲 教育学

看过《纲要》,最大的感触就是设计范围之广,面儿很大,基本提到了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内容,作为一名在读的大学生,虽然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我已对未来的前景感到惶惑,《纲要》中提到的几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切中要害。

但《纲要》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类似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方面的问题虽然别提出来了,但解决措施似乎可实施性不大,或者说效果不会太好,尤其是在中国贫富差距较大的地方,真的太难太难。

陈烔姗 学前教育

《纲要》从十年规划的角度对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导向,从包括我的专业学前教育在内的多个方面。《纲要》中许多导向都是喜人的,令人向往的,如考试改革、招生改革、职业学校的发展等。

我较关注的学前教育,也针对城乡学前教育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喜人的规划导向。但是,有一些问题似乎仍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方向。如在“幼儿教师待遇缺乏保障”问题上,纲要指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实际上目前相关法律的民主性、完整度等问题都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在“依法”之间,我认为应该先立法。在这个指导性的《纲要》之后,我期待更为成熟的、可执行的方案。

张洁 学前教育

听了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讲座后,我颇有些体会。

国家在《纲要》中提出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而学前教育也首次被纳入其中。作为学前教育的一名学生,我对此很关注。也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我国在教育方面相对薄弱的学前教育有较大突破。

《纲要》中面对高校扩张、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纲要》还对高考生进行解读。希望达成考招分离。增加高校择生的多元化和自主化,要使考试成为机关的事,招生成为高校的事。想谈恋爱一样,最好的结果莫过于找到自己的“所爱”。使学生与学校能更好的交流,相互促进。《纲要》对此也在提出体制改革。

姚河敏

首先,可以看的出,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是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但我认为,就中国目前的国情,并不应该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的数量增多,也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严峻局面,反而技工市场却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应认真分析教育,并不是以高等教育大众来提升全中国的教育程度,就能最好的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所以我支持高等教育精英化。

另外是关于宫非师范生的问题,在我看来,多数公费免费师范生并不是十分愿意服从合同,当初填报志愿时也或许是一时兴起,为何要让那些年轻的学生因为当初的一个决定而影响未来14年的前途呢?

陆晓玲

教育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强国必先强教,我觉得,只有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国

民素质,教育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就是要因材施教,每一个人都应当受到语气相对应的教育。所以教育的形式应当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教育师资、物资方面的投入,以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

10.“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十

关键词:高职,语文学科,课程,现状,对策

2013年1月,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颁布实施, 规划纲要规定的主要任务有七: (一) 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三) 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 (四) 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五)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六) 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七) 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规划纲要》将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上升到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 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观高度加以认识, 作为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 笔者既倍感振奋, 又深觉任务艰巨。大部分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从课程设置上“下架”, 《实用写作》也被大部分学校调整为人文素质课或选修课, 再加上由于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给学生的培养、就业带来很大压力,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 还要保留出一年的实习实训时间, 这样, 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 对一些公共课程能减就减, 能压缩就压缩, 其中语文学科几乎可以说是处境窘迫。其中《大学语文》、《实用写作》两门课程均开设一学期, 学时多者在32~28学时, 少者在18~16学时, 大多数学校五年制的《语文》也由原来的两学年四学期共300~280学时削减为150~140学时。

由此可见, 学校乏重视、学生不待见、教师很茫然是高职院校语文学科境况的真实写照, 其功能已日渐衰竭。在此困境之中, 高职语文学科如何在少课时的条件下承担《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2012-2020年) 》赋予自身的任务, 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笔者拟从课外延伸及训练补学时之不足、开设公选课程补充语文学科的功能、开设“国学”课程承担语文学科的任务三个角度论述高职语文学科如何在少课时的条件下承担《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2012-2020年) 》赋予自身的任务。

一、课外延伸及训练弥补学时之不足

面对高职语文学科的生存危机, 语文教育工作者仅仅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正确的态度是如何立足现实, 挖掘学科及教师、学生的潜力, 研讨在少课时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优势, 扩张内在潜力。笔者认为, 拓展语文第二课堂, 结合多种课外相关活动、加强课外写作训练, 是诊治语文学科功能衰竭症的重要方法。

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拓展语文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场所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 由于形式的灵活多样, 可以极大地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增长学生的见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知识的转化能力, 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较之本科院校, 学生素质差, 基础薄弱, 能动性不强, 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欠缺, 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应付讲授任务, 而应把课后作业当做培养学生能力, 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一文一练, 一体一写;练后必看, 写后必阅, 大力加强督促指导, 方可有望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其次, 语文教研部门应放下身段, 积极与学管系统包括学生会在内的各种学生组织沟通, 联合开展各种相关活动, 尽量争取把有限的小课堂变为无限的大课堂, 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 以解决语文学科课程信息量大、课时有限、不能很好实现教育目标之缺陷。具体途径方法如下:

1. 与相关部门联合, 定期举办演讲赛、辩论赛、话剧小品大赛、朗颂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知识竞答等等活动。

2. 建议各高职院校将校园广播站、电教室、语音室适当向学生开放, 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之下, 学生主办特色广播、电视节目, 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又可活跃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语文学科第二课堂训练, 既要求高职学院的管理层高度重视语文学科面临的困境及课程建设, 同时也对高职学院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语文教研室、代课教师势必付出更多, 方能期望自己的学科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保有一席之地。

二、开设公选课程补充语文学科的功能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实施素质教育, 基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之目的, 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公共选修课。开设公共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知识层次,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文理渗透,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现今公共选修课尤其是人文类公选课已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如何管理好公共选修课程?这些问题的解决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意义深远。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人文类公选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关键能力”, 所以高职院校在设置人文类公选课课程体系时, 应注重将人文素养能力与人文应用能力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全面、有效的、有科学关联的课程体系, 全方位体现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据调查, 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类公选课的感兴趣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课程。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学生进行“你认为我院人文类公选课的课程哪些课程更有意义?你对哪些公选课更感兴趣?”的调查询问, 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选择为《影视艺术鉴赏》、《诗词鉴赏》、《戏剧鉴赏》等课程, 而这些课程与语文学科极其接近, 如能实现其与语文学科的功能接轨, 则可在提高学生鉴赏、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应用和实用写作的能力。具体途径方法如下:

1. 合理开设人文公选课, 如影视艺术鉴赏、诗词鉴赏、戏剧鉴赏等。

2. 实现语文学科与公选课程功能的衔接。 (1) 在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的同时加强其实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如看一部影视作品须提交一篇影视评论。 (2) 定期组织学生展开对地方传统戏曲作品的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开设“国学”课程承担语文学科的任务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 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 便是国学的任务。在我国古代, 国学经典历来备受推崇, 历朝历代均将四书五经作为科考的重要内容, 这些经典蕴含了大量的哲理及高远的精神内涵, 对国学经典的推广和学习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也是落实《规划纲要》中“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 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健康形成和完善至关重要。国学经典教学是素质教学的具体体现, 语文学科与国学经典密不可分, 如果能以国学经典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则可使高职学生特别是人文素质偏低的理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增强其个人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

正值国学复兴初起之时, 在高等院校开设国学课程为形势所趋。建议高职院校开设《国学经典》必修课, 以《周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弟子规》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古文观止》等等中的经典篇目为主体选编教材。经过学习, 陶冶学生的情操, 唤醒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灵, 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文言文的鉴赏及应用能力必会得以显著提升。

章太炎先生有云:“夫国学者, 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意即中国之所以能成立, 其精神支柱就是国学。简而言之一句话:文化是立国兴邦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它的精神文化, 这个国家是永远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故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 一定有它立国兴邦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它的凝聚力。因此又有人把国学叫做国魂, 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这种文化认同、这种凝聚力、这种自尊心, 那将是可怕的。

四、结论

大学语文学科被边缘化, 课程学时严重削减, 功能日渐衰竭。学生混学分、老师混工分的现象普遍存在, 无法完成《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对高职语文学科的要求和任务。本文笔者主要从语文课程如何搞好课外延伸训练弥补学时之不足、如何通过开设公选课程以补充语文学科的功能及“国学”课程应承担语文学科的任务三个方面论证了高职语文学科如何在少课时的条件下承担《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2012—2020年) 》赋予自身的任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以期为深陷困境的高职语文学科发展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功能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沈鸿.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写作, 2007, (4) :22.

[2]王晶.当代大学生必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2) :93-94.

11.“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十一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共2篇)]篇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与讨论,我想谈谈减负与教改的关系。《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共2篇)]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之一

李娜

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我拜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看到关于教师发展的提议,我感到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重视,对于当前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但是关于教师资格证书认定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首先,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措施。国家继续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提出了培养途径,如在实践中成长、提高业务水平、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并且特别强调将是的建设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

其次,更加重视对教师评价的多元性。《纲要》强调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而非过去的统一化管理,忽视各方面因素对教师评价的影响。

新的教育发展纲要的出台,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教育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增加大学生数量,进而提高全民的教育素质。无疑,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发展是有益的,但同时这也[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共2篇)]不禁引起大家的思考:大学生就业如此之难,新一轮的扩张是否会使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在我看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笼统的可以归为两点:

而今,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全民更加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想,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一个阶段的事,而是整个阶段的事。我们现在所受的大学教育也正是人生中学习、教育的一个阶段。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200911011023 教育学 黄欢

通过观看短片,我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此次的规划纲要较之以往有阶段性变化,尤其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在专家解读规划时,我感受到教育改革真的是一件与我们切身相关的事。大学成本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对于刚跨入大学门槛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从“规划”的内容拟定来预测,中国的大学生将进一步增多,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成才观,关注自身能力的增长而非以毕业证书作为要求社会认可和保障就业的金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前程的光明。压力和挑战将更大,但这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和趋势。中国的教育在改革中更显示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与现代生活与国际接轨的勇气。

12.“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十二

天津市红桥区佳春里小学张昆

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收看教育专家对《规划纲要》解读的视频讲座,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根据我的学习重点,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中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它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让我体会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完全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育人质量,高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二、结合我校实际,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这次纲要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突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产业、职业、行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

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未来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人,不断发展人全部潜能的过程。作为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将使各种教育形式衔接、各种培训方式并举、各类学习资源互相融通,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作为一所现代化建设达标学校,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立足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促进教育质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最终学为所用”的良好教育信念做出贡献。

三、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到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教育原则,既要坚持原则,公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13.“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十三

交通运输他基础研究2006年,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 到2020年,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14.“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十四

近日,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体会很深,感慨颇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对中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要求,认真学习并执行《纲要》的重要内容和指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校长尤其如此。因为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校长必须要把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把握学校的发展脉搏,努力实现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在认真学习《纲要》以后,再结合积善初中的实际,谈谈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以人文本

1、以人为本——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要以人为本。中国教育的轴心正从关注“社会”开始转向关注“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工作方针就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同时,《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发展两者结合起来”。可知,教育要以人为本。

2、与人偏离——教育的突出问题

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偏离“人”。现在又许多做教育的人,思想里“关注少数人”口号里“一切为了人”,行为上“功利不顾人”心理上“筹划改造人”,代价是“牺牲部分人”,结果是“最终没了人”。这些都是“为教育而教育”都是“目中无人的教育”,都是“反教育”。

当下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对人(师生)的身心发展起负面作用的事例,使教育与人(师生)的身心发展背道而驰。例如:“教人学而己不学”,“教人受教而己不施教或受教”。再如:有的学校办学条件极差而有的学校却建得富丽堂皇,学校习得知识的呆滞性与学习兴趣的分离,现实要求与主观价值取向的背离等。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的教育是以牺牲学校中师生的幸福为代价,却没有换来真正的教育进步。

反教育现象的存在,关键是由于对教育自身特性的认识不足,使学校教育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追求,迷失了对教育目标达成的价值取向的把握,教育在世俗世界中的越来越走向“媚俗”。这种现象越多我们的教育就远离“人”的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就越损害教育的正常运行,也就越使人不能随着教育的深入,看到教育目标的清晰化,也会直接损害教育的肌体与活力。

3、以什么“人”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就涉及到包含哪些“人”的问题。毫无疑问,这肯定包括全体学生,包括每一个受教育的人。教育本质就是育人,就是培养人,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的培养。同时,这“人”,还应该包括全体教师。胡总书记在7月13、14日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所以,我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学校里的每一个人,是生活生存生长在学校里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这里有教师,有学生当然还有校长,管理人员。

其次,是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教育界的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许多人都在谈到教师与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与地位时,总是争论“师”为本还是“生”为本,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其实不必争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根本,谁也不是谁的载体,谁也不以谁为贵,学生和教师都不应是另一方成长的工具和牺牲品。这就是说,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生共长的场所,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修身养息、修德泽人、修己善群、修正人生的家园。他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所以说,学校教育都是指向人的,都是从人出发,并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二、师生共进

1、师生共进——教育的最终指向

《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实际上就是提出了教育的指向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结合《纲要》内容,联系教育实际,我认为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指向“师生共进”。人是万物之灵,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而人是可教的,教育的本义有“抚育”、“引导”的意思,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全面的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夸美纽斯说“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精神的建构和精神的运动就在于教育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即在教育中发生着意义交流”,柏拉图说“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他若没受教育,或者是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世间最难驾驭的东西”。

实现教育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功能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历史赋予学校的责任是沉重的。学校教育应该被认为是受教育者“人化”和“文化”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人化”和“文化”的过程。教师——学校教育的主要承载者。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设计者、引路人,然而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教师是主要力量,是承载学校教育的主体,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

2、何为“师生共进”

师生共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的互爱、互育、互通、互融中双方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完善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双方个体意义上的主动发展。由依赖教育、接受教育到实施教育、共享教育。从价值观的认同到教育效能的提升,并最终实现师生共进。具体而言,教育就是要成就教师拥有幸福感,成就学生具有愉悦感,且师生都有主人翁责任感。

3、如何实现“师生共进” 为了实现师生共进,我们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前提,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准则,把“服务人”作为发展的途径,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目的

在“依靠人”方面,主要是落实“全员参与,全体受益,师生都是学校教育的主人翁”的思想。

在“尊重人”方面,主要是从尊重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各种探索,最终实现满足人的需要。

15.“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篇十五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重新燃起了更多欲望,同时也再次深感作为人民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后,并有所心得体会。

《纲要》内容是: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要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二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四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精

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五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再一次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断进步: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

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等都已惠及了全国人民。

纲要还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总之,《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

意愿。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仅加入到教师队伍不足一年的教师来说,更要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加学习研究,努力提高自己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在更多的理论基础之中加强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

上一篇:党建示范点介绍下一篇:施工员四项考核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