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责任说课稿

2024-08-24

人生与责任说课稿(精选11篇)

1.人生与责任说课稿 篇一

说课稿

海艺南校 温增欣

一、基本情况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第二学期德育课《哲学与人生》的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中的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第一个大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需要1课时。我所教授的专业是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

二、课程背景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推出了四门新的德育课,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哲学与人生》。这种课程设置试图引导学生明确想让职业生涯得到发展,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做人、做事,必须遵纪守法,必须符合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最后从哲学的高度认识指导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几门德育课之间存在着螺旋式上升的关系,而《哲学与人生》正处于“塔顶”的位置,是最终的落脚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我的理解是要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如何将哲学和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观点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

本书每一节的内容基本都是先讲解哲学理论,再结合实际介绍哲学观点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指导具体的客观实际。落实到本单元来看,第二单元主要是介绍唯物辩证法,而“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基本理论就是联系及联系观点的运用。只有将“联系”的观点讲透,才能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人际交往的客观必然性,在生活中主动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它对后面一节课具有铺垫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的同学,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较浓,终日无所事事,自觉前途无望而自暴自弃。

学生们虽然学习基础不好,但是和部分“死读书”的普高学生不同的是他们有较高的情商,虽然有时沟通方法欠佳,但是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意识,交友广泛,乐于交流,兴趣点较广,在某些领域上的知识面也比较开阔,不拘泥于形式。这些特点为我的教学也提供了一些方便,只要教学方法和手段符合职高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还是能比较好地掌握的。

四、重、难点的确定和分析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哲学知识看,学习联系的基本理论的落脚点在于生活中如何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实际生活,因此,在掌握联系相关理论基础上,落实其方法论就成为重中之重;从指导人生问题看,通过本课有关联系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解决中职生中遇到各种人际关系问题,防止学生孤立片面地看待人际关系,发生偏激的行为,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人际交往的客观必然性,在生活中主动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该问题为本课的重点。

理解这一重点问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了解联系的观点包含的几层含义(要全面地把握事物间的联系,防止孤

立片面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明确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放在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哲学知识看,联系是本课的一个基本理论,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联系及特性,帮助学生澄清对联系的认识,正确区分哪些是客观联系,哪些是主观想象有一定难度。从指导人生看,现在的中职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容易造成唯我独尊、自我意识强烈、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的联系,做人做事容易偏激;同时由于网络的影响,一些主观的想象,人为的“联系”也会影响学生对事物和人生的正确判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是一个难题。

把握这一难点,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确对待联系的特性;联系的客观性和与人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突破以上重点和难点,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利用美国物理学家格拉塞尔喝酒获得灵感,最终获得诺贝尔奖为例进行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得出世间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否利用这些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在于人们具备不具备发现的眼睛。

在突破“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一教学难点时,分析联系的概念的同时,通过广州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案例的介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食物链内部及外部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引出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即联系的普遍性);而通过播放“左眼皮跳跳”歌曲片断,请学生思考民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是否科学、客观,进一步请学生自己举例世界上还有什么联系是本来没有,人为制造出来的,证明联系的客观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事物联系的各个方面,分清哪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处理“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教学重点时,我主要利用案例法对其三个内容各个击破的。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以“燕太子丹献手”的例子及一组有趣的图片说明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海鸥雷达”的例子提醒大家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六、说明

这一说客稿是课后说课稿,本人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作了微调,如在课堂上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造成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涉及过多,而真正难于理解的问题分析不够,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比较模糊,只记住了一些例子。对此,我在本说课稿中对重点、难点更进一步进行突出,更在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增加了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环节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将最近网络流行曲“左眼皮跳跳”加入其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

另外,我本人是学校的心理教师,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不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于《哲学与人生》只教过一遍,对教材的把握不是很准确,难免闭门造车、班门弄斧,请领导谅解。

2.人生与责任说课稿 篇二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与我们”》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且,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密切,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 教材处理

“工业与我们”标题下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宜采取“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授课顺序作如下调整: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过程、类型→工业的地位、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景观图片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和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法

1. 小组合作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 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工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视频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1. 学会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培养互动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这对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学会用图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学会归纳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4. 学会探究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课件。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数码相片,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引入新课]课前老师请大家拍了自己房间的工业产品的照片,这些工业产品都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而由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下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房间的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工业产品?

[小组讨论交流]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自己房间有哪些工业产品,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照片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教师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大家了解了自己房间有各种工业品,那么在我们的教室又能找到哪些工业产品?[小组抢答]

[教师追问]这些工业产品又是由哪些工业部门生产的?我们以电视机为例,仿照P109图4.24“追根寻源”。

[小组抢答]参与电视机制造的生产部门。

(采用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引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小结承转]通过对我们房间及教室的分析知道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播放视频]“汽车工业的生产过程”(视频形象直观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组活动]结合视频介绍及图4.23“什么是工业”,讨论交流工业生产的三个阶段,体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活动]以课桌为例说明工业生产的过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课件出示多种工业部门]哪些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哪些是提供生活资料?引出轻重工业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课件下表]

(用图表形式边提示边回答并填表,知识脉络清晰,比较记忆。)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知道工业部门是由众多的工厂组成,你知道镇江哪些工厂属于重工业,哪些属于轻工业呢?[学生抢答]

(列举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谈认识。

(角色扮演,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加深了对工业生产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的认识。且表演比课本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较易突破重点与难点。)

[教师出示“2008年国内三大产业比重”图]结合刚才同学的表演,我们再看一幅三大产业比重图,这些都说明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工业占到了48.6%,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农业、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新课巩固]完成教学案练习 (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使学习落到实处。)

[课外探究]安排探究内容:工业在镇江市三大产业部门中所占比重;当地“龙头”工业部门。

3.人生寓言说课稿 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生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特点、地位和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偏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偏重人生感悟,本单元偏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身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据此,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②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③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④揣测《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掌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教学重难点:

⑴抓住关键情节,揣测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⑵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议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说学法

七年级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一起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⑴简要介绍寓言和作者周国平。

⑵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身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协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3、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⑵自由诵读两则寓言,考虑以下问题:

《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4、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5、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推荐。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7、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考虑,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推荐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多篇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8、轻松回读,体验反思。

9、课堂检测,小试牛刀。

4.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说课稿 篇四

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名是《人生寓言》,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认为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虽形式浅显通俗但意义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而周国平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体会、思索有关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2.初一的学生要继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提高朗读水平,此文优美的语言,精美的表达正适合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这是初中首次出现的寓言文体,编者延续第一单元的人生主题,让学生通过感悟人生,得到启示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了解到寓言的文体特点,易于开展寓言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蕴涵的寓意。

3.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4.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是目标2、3;目标1、3是本文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运用;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整体阅读,探究质疑”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找出关键词句,教师展示屏幕板书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于学生理解故事从而能概括寓意;然后让学生分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开讨论质疑,再进行集体研讨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最后通过看图编写寓言的比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写法。

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新课标所突出强调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五点:

用普通话正确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悟人生。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第一单元有关人生的感悟及学生作文中展露的坚强不屈的人生观,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导入本课的学习。

2、揭示目标

3.目标的实现:

①看导语,默读课文《白兔与月亮》,粗略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屏幕板书复述故事,概括寓意。②分角色朗读课文《落难的王子》,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通过屏幕板书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标2、3 ,接触难点; ③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就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再进行集体探究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完成目标3 及重点; ④根据幻灯片出示的图片发挥想象,比赛编写寓言故事,并让其他同学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标1及通过训练解决难点;⑤寓言文体小结,布置作业。强化拓展训练,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5.五年级语文《人生的开关》说课稿 篇五

1、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出处入手,借课文《人生的开关》来体会动笔墨读书的方法。

2、板书课题,设疑引入。老师设疑:“我们想借《人生的开关》这篇课文对于怎么来动笔墨呢来做一番研究和学习。课文读过吗?读过几次呢?那读懂了什么?大家都可以说说。”

3、老师在这里为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一一做出了点评。

4、读通全文,初步感悟。老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四位同学呀,讲的有相似的地方,说明大家课前的自学工作做得相当好,人生的开关,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一个年轻人,刚刚踏上社会,我们五年级的同学也马上就要毕业啦。以后会碰上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开关,那我们要怎样来慎重地按好人生的开关呢?那就需要我们动笔墨读书啊,好好地学一学今天的这一篇课文。先把文章读一遍,要求:不漏字,不读错字,音调不能错。” (在这个初步进入课文的学习中,老师运用了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引导学生运用东笔墨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当要少于运用这种方法。另外,在这里老师问学生:自学了文章以后,读懂一些什么?这里关键在于看一看学生的已知,便于老师从学生实际掌握的程度入手,来适当的调整教案,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就“人生的开关”的含义做出深入浅出的研究和探讨。)

二、圈划词句,动笔墨读书,深入了解课文

1、个别读第一节。 突出“穷”,因为穷而没有钱去上学,要把这层意思读出来。

2、齐读第二节。 圈划“也”字,为什么要加这个字? 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一个“也”字,写出了我为什么成为砍柴民工的原因。 (文本的解读很重要,在解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如“也”、“这样”等等容易忽视的内容,而恰恰是这些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是整篇文章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由这么一个字或者词,能够帮助你联系上下文感悟到更深刻的内容。在这里卢雷老师让学生重点圈划出这些词语,进行推问解疑。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对重点的词句进行圈圈划划,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男女同学互读第三节。

圈划“好差事”、“特地”感悟到张叔这个人物在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这些字词,可以说是关键词语。它是显性的,是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看似很抽象,于是就应该让它具体化。就“好差事”来说,差事是指过磅记数,那么好在哪里呢?一好,我力气小,砍得慢,有了这份差事,可以解决我攒钱上学的问题,不用去干自己不能干的砍柴的工作;二好,由矿上开工资,钱多且固定;三好,能够圆我的大学之梦。课堂里就要这样回答。)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用上圈划的词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要抓住段落的重点。段意概括要简洁、明了、正确)

5、从关键句字入手学习第二段,体会心理活动的一般写法。

(1)鼓励还没发言过的学生进行朗读,感受为什么要悄悄地说给我多记一点呢?有没有多记一点?联系第八自然段“虚报”并圈下来,拿了钱分你一半,是拿什么的钱?(是虚报的钱)是见不得人的,再有感情地读读。 (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答心中的问题,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2)第5、6两个小节的学习(全班默读文段,并划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找出一句感叹句,用笔画出来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圈出“便宜的事”那是什么事?突出“这样”强调“便宜的事 ”(这一个环节进行比赛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②、为什么要抓“还”字?表示出心中的惊讶,所以用感叹句。(在这里,教师再进一步指导朗读,要有三个突出和一个强调,并要读出感叹句的感情。)

③、板书: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 设疑“不过”是表示什么的关联词语?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说说我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进行小结:“不过”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就是前面和后面是相反的、相对关联。这里说明我在不断的做思想斗争。

④指导朗读大毛说的话,引导出下文我心中的想法与心中的矛盾

板书:不会发现

A、但我这样做对得住张叔吗?听了大毛的话我会怎么想呢?不同的同学发表自己心中的想法(在这一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发散学生的思维。)

B、我会越想越不对劲,那我又会怎样想呢?(对得住张叔吗?对得住母亲吗?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吗?对得起老师吗?)

C、但是我的心还是动摇呀,该怎么办呢?(告诉娘)

(在这一段的学习里,老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我”的心理活动进行分解,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不会发现,照样感恩,不踏实不对劲,没有理会——顺畅。这是“我”思想斗争的过程,文章到这里,其实表面看看好像我按对了人生的开关,但是仔细读文章,我只是听了娘的话,而没有理会大毛,结果走上了顺畅的人生道路。那么,人生的开关在哪里?我什么时候才有真正的认识呢?)

6、小结:从圈划的词句中找到规律。

(1)主要人物的表现;

(2)揭示文章中心的词句;

(3)不易察觉却很关键的词句;

(4)帮助理清脉络的词句。 ( 这是文章的重点关键部分。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中的经过。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感受我的思想斗争。强调要动笔墨读书,从圈划的词句中找到规律。并鼓励同学们思考从哪些地方动笔墨读书,要画出主要人物的表现,还要关注文章的中心句,文章中重要的字,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特别的词语与前后照应的词语)

三、学习运用体会实践

1、学生运用方法,自学八、九节。

2、从关键词句“大吃一惊”入手,并分析大毛是怎样蛊惑我的。完成板书: 听信蛊惑。

3、体会哲人话的深刻道理,研究人生开关的含义。 板书:黑暗 光明 (这里有一个词语叫“抽验”由抽验入手,可以来进一步体会人生开关的真正含义。开关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没有做过坏事,人生的道路很顺畅,正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能把你带入光明的境界;做过坏事呢?人生的道路一定是坎坷的,正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能把你带入黑暗的境界。那么,做了坏事,没有被抽验到呢?人生的开关也关起来了。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4、一个年青人在做出人生选择时应该具有的慎重态度。谈谈大家对人生开关的含义的真正的感受,说说对人生道路上的开关该怎样选择,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板书:想问做。

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总结。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联系主要的线索。

2、学习了课文以后,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写出读后感。

3、习作:以《人生的开关》体会心理活动的一般写法。

6.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需要关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自主反思责任,自觉承担责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树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人生追求。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因为学生虽然对“责任”有所耳闻,但对责任心、责任感还没有明确认识。部分学生故意逃避责任。表现之一是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我为中心,遇事讲索取,讲实际,服务奉献意识不足。只顾个人利益,不他人利益。二是公德纪律意识淡化,角色责任意识弱化。一些学生厌学,逃课,作弊,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破坏公物,迷恋网吧等,屡教不改。三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有些学生对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不感兴趣,有利的就上,无利的就让。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金钱是实的。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认为父母不关心,机会不均等,社会不公平。因此,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方面采用了以下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通过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对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得出,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结,避免老师说教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情感。

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深圳歌手丛飞救助失学的事迹家喻户晓,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此材料新颖典型。我用大屏幕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丛飞为什么会感动中国?通过此材料和问题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对承担社会的责任形成初步认识。

2.新课教学

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材讲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维护祖国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和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如何把这些要求讲清楚,使学生知行统一,我的总体做法是: 讲(事例案例)――谈(体会打算)――读(要求)形成初步

深化理解

强化理解 印象

提高觉悟

促使践行

上课前几天,我布置了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收集与课本有关的材料和事例并熟记,准备课上交流。事例讲述后,还要学生认识和体会他们是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这些承担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必须通过反复读记,才能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觉悟。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书体会。

依据老师要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中的道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具体讲述我的教学过程。(1)爱国责任――维护祖国尊严。

首先,学生阅读,分组讨论23页的材料及问题,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接着学生讲述自己搜集的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其中,一位同学讲到了赵薇在长沙街头穿日本军旗装,被群众泼大粪的故事。一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情绪就调动起来了,议论纷纷。这位群众确实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能自觉地由破坏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但行使方式欠妥。经验告诉我,要抓住时机,利用好课堂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

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我扮演长沙晚报的记者,一位女生扮演赵薇,一位男生扮演泼粪的群众,其他同学扮演旁观者。我对他们分别采访。

我问赵薇:你做为公众人物,穿日本军旗装合适吗?为什么? 问泼粪群众:你为什么要将粪水泼在赵薇身上? 问旁观者:你怎么评价赵和那位群众的行为?

通过此活动,学生们认识了维护国家尊严重要,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重要。在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我观察,学生对此活动设计得很满意,达到了设计目的。后来,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师生互动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和事例,归纳应怎样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最后,男生齐读23页的第一段,即“怎样维护祖国尊严”。(2)分忧责任――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

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这方面的事例,边讲边谈体会。讲的很生动是三峡移民、98年抗洪救灾、周恩来等为国分忧的故事。

接着,我又展示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学生共同感受焦裕禄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高尚品质。

仅仅知道别人为国分忧、勇挑重担是不够的,重要是形成自己的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我们还小,不能也不必要为国分忧的错误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辩论:我们青少年能不能为国分忧。虽然辩论的水平不高,但目的达到了。通过辩论,学生们澄清了认识,知道在学习、道德品质、理想前途、日常行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严格要求也是在为国分忧。

活动结束后,女生齐读23页的第二段,让“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落实于行。(3)奉献责任――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这次,我没有要学生讲故事,直接向大家介绍徐本禹的事迹。徐本禹、丛飞等人的所作所为毁誉参半,认为他们这样做划不来,不值得。为了使两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让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扬光大。我设计了第二个辩论。但由于前面的“赵薇的事件”在全班掀起了波澜,占用时间。我启用了第二套方案――谈话引导法进行本内容的学习。谈话引导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快速推进教学内容的完成,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设计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意图:针对青少年中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从社会体会价值和社会贡献角度进一步理解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支援西部贫困地区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自己在成长,逐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最后,老师总结点评,一二组的学生齐读P24页的第一段。3.总结深化

老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后,三四组的学生齐读板书,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结构形成整体印象。然后要求谈谈学习本课后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可以用课本上的观点,可以是收集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认识等,强化三维目标。

四.课堂板书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记忆,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把承担社会责任的三个具体要求作为平行内容对待。课本上编排成了两个层次。左边是我的板书,内容简练,结构简单。

五.课后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改要求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教材提供的部分材料,大部分是我和学生课外搜集的,都是学生关心的和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习惯。

2.强化知识,夯实基础,落实三维目标。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每个要求,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归纳,然后用各种形式要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观。

7.人生与责任说课稿 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即本框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3 课第2 框安排的内容。本框框题是《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它是第三课的落脚点,是对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总结,体现了本单元主题,即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同时,本框还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本框关系到学生对第二单主旨的理解程度,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所授的是东乡三中高一四个平行班的政治课,由于这里经济、文化、教育等水平都比较落后,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缺乏思维拓展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的实际。这里的学生普遍朴实,对一些政治问题充满好奇,展现了十足的求知欲望,但由于年龄和缺乏知识及理性的思考,对政府的一些灰暗现象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全面详尽的事实,引导学生理性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正确看待我们的政府。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框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学会用案例分析政府的表现,提高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来学习政府工作原则,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让学生观看短片和例题开展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进而增强对政府的信仰,支持政府的工作。

四、重难点分析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存在的依据,对人民负责原则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感。因此,我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确定为本框的教学重点。本框的教学难点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当前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看到或听到少数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时,容易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产生误解。

五、教法和学法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在教法上,根据学情,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不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一方面利用图片、诗歌、视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而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同时针对学生疑问,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用这些教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背诵”向“理解”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嫁接能力。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对教材进行整合,将课本39页第一目《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这个材料换成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图片(3月5日)和文字(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今年两会上政府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与39材料问题一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2.为什么这些问题成为两会的焦点?

这样,以两会为素材,由此情景带出政府的责任是什么的话题,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探究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政府的责任,增强课堂实效性。教师归纳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角色换位中体验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本课第二目内容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板书:

二、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将通过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去引导学生学习。即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我国政府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具体我将通过下一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二 问题探究 第一.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即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板书:1.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畅所欲言,一起参与讨论,说说他们心目中的政府是怎样的形象?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中,我将进行适当的点评并对学生的加点加以总结,同时引导学生看教材39页中南海新华门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题词,并让学生思考主席题词的的用意。最后,我们总结得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对人民负责。

第二,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这里,我将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去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第三.关于 “怎么办”的问题,课本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理论性较强,因此,我将通过展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 一:

用多媒体相继展示任长霞、牛玉儒、孔繁森的照片和他们的先进事迹,并让学生探究材料和图片中人物的先进事迹共同说明了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应坚持怎样的工作态度?

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我认为这些先进党员的事迹能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感染,产生共鸣,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得出坚持对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得出坚持人民负责的原则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探究活动二:

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列举,在我们河滩镇的开发建设中,那些工程是老百姓评价比较高的,那些是老百姓评价比价低的。为什么评价高,为什么评价低?

通过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探究。最后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评价高的工程是一些民心工程,切实的解决了百姓的疾苦,评价低的工程一般是质量差的一些豆腐渣工程或形象工程,而后顺便引导学生阅读41页材料,形象工程的危害。自然的得出政府及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两种工程的对比,让学生们感悟突破难点,这里要强调形象工程只是少数政府官员的行为,大部分政府官员是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探究活动三

给出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关于兰州市建地铁的案例。

在论证过程中多次召开专家会以,听取专家意见。广泛征集民意。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了决策更加科学利民,体现了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环节三 回归生活

学生自主阅读创新设计,农民工讨薪未果自杀材料,思考问题,1,2 之所以选农民工讨薪为题材,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感受农民工生活艰辛,引发讨论,进行情感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本地农民工外出普遍,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学生们讨论回答后,我将归纳点评并指出当自己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求助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或司法部门的帮助。政府为老百姓提供了四种求助或投诉的途径。

8.《角与直角》说课稿 篇八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4、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基础教育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教材内容的要求,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开发教学的育人资源。因此,我分4个层次来落实这几个目标。

第一层次猜图形。首先我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情况,他们对平面图形角是没有概念的,他们认识的所谓的角,就是生活中物体突出的部分,这与平面图形中的角差异是很大的。如何将生活中的角与平面图形角建构起来,形成角的概念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圆形。通过它们露在外面的角猜出这几个图形,从而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第二层次研究角。把图形中露在外面的角描下来,然后通过寻找共同点进一步掌握角的特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最后用一组判断又一次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9.《欣赏与赞美》说课稿 篇九

《欣赏与赞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欣赏与赞美》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处有方》的第二课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题《理解与宽容》,懂得了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才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而学习《欣赏与赞美 》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与人相处的艺术和技巧,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这为后面《竞争与合作》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见本课题在整个第三单元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设计为三节。第一节,让学生认识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节,使学生体会任何人身上都有美好闪光之处,欣赏他人能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第三节,体验真诚的赞美在促进人格完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好事物和人们的美好特性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欣赏和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欣赏别人优点的心态和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能够通过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主动去营造一个人人心情愉快和积极向上的人际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欣赏美好事物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培养仁爱之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上述的目标及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并欣赏美好事物的心态和能力;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

难点:掌握赞美的艺术(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生分析

1、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欣赏他人的态度。八年级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容易片面,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只知道一味地寻求赞赏而忽略了给予赞赏。

2)对赞赏别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产生一些错误心理。

3)学生不会运用赞赏的技巧。

2、针对学生的需要:

学生需要学会欣赏他人。学会欣赏他人,是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迫切需要具备的技巧;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与他人融洽交往的艺术,需要学会对他人真诚地赞美和运用迂回的赞美方法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

三、教法分析

《欣赏与赞美》这节课,关键在于形成欣赏与赞美的心态和能力。意识、能力形成的过程正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这一原则以及本节课的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故事启发法:本课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层层深入的故事,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达到启发的效果。

2、情境体验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

3、讨论交流法。针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活动探究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世界的纽带。就本课而言,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形成欣赏与赞美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学会做人”的学习,更需要淡化说教,张扬学生的思维、情感、智慧和行为,使学生在活动中升华认识,形成能力。

四、学法指导

结合以上教学方法,我在本课中主要引导学生用如下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故事感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交流讨论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活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事例分析中导出结论、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体验认知——实践导行的效果,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升华。

五、教学程序设计与分析

根据本课的内容,我将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学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三节的内容。结合意识与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我把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从思维认识过程来讲是:认识——体验——实践——(情感)共享。从教学的程序来讲,四个环节所对应的程序是:故事感悟——情境体验——活动探究(角色扮演、我思我行)——讨论交流。其中讨论交流可与融合在第二、三个程序中,也可以紧随其后。下面我先对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齐白石先生的画作,引出问题,让学生对欣赏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感悟罗丹的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讲授新课

1、【故事感悟】

向学生讲述故事《沙漠里的星星》,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换个眼光看世界,美无处不在;认识到欣赏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换一种眼光看人》的短文片断:

换一种眼光看人

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的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的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美丽,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远远看去,绰约多姿,也流露出几分美感。

美学家说,世上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看一棵树,看花,看叶,看枝干,左看右看,只要你带着欣赏的眼光,带着审美的心情,总能在一棵极普通的树上发现出美来。看人也是这样。

通过这段话,从对自然的欣赏过渡到对人的欣赏,进入本课时的下一个环节。

2、【情境体验】

在该环节中,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园中“你的文章真棒!”的有关情境。以情境后面的四个问题为载体,学生分小组讨论情境中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和做法,体验欣赏与赞美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愉悦心情。通过对这一情境的讨论和体验,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刻认识真诚的赞赏对于激励他人、改善人际氛围以及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

3、【活动探究】

在对赞赏的作用有了感性认识和初步体验之后,学生就可以逐步进入实践阶段——学习赞赏。“猜猜他(她)是谁?”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不仅把快乐带给了别人,同时也让自己感到快乐,能欣赏他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领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4、【我思我行】——我最欣赏„„

本活动是上一活动的延伸,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以欣赏的心灵去发现别人身上的美好。活动中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同学,会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互相交流所获得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通过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活动,初步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和别人的长处的审美心态和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一课时到此结束。最后,结合“心灵导航”的内容,教师对本课时进行小结。

接下来我谈一下对第二课时即 “心灵导航”第三节内容的授课分析。

欣赏是赞美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赞美他人的艺术和技巧,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故事感悟】

首先,仍然是先通过两个故事让学生感悟、认识“欣赏需要赞美来表达”和“真诚的赞美是一种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的途径”这两个知识要点。

故事1:晚餐时,一位母亲把一大把稻草扔在餐桌上,全家错愕。她说:“我为全家做了几十年饭菜,老老小小从没说过一句好吃的话,岂不是跟给你们吃稻草一样吗?”——欣赏需要赞美来表达,应该积极地赞美别人。同时多媒体展示:

名人名言: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莎士比亚

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詹姆士

故事2:《粉笔盒里的特殊奖品》——真诚的赞美是温暖的阳光,不仅能温暖别人的心灵,同时自己也会感受到温暖和快乐;真诚的赞美是一种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的途径。(注:此处也可以采用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实验)

2、【情境体验】

情境1:

该情境设置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的谈话:

小明今天做的数学作业错误百出,让老师很是头痛。于是老师决定找小明谈一谈。

谈话一:小明,你今天怎么回事呀,作业错了这么多,上课到底有没有听讲呀?下次不许再这样了。

谈话二:小明,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工整,老师看了一目了然。可就是错误太多了,要是下次能再提高正确率的话,那就更完美了。

通过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谈话方式给人的不同感受,懂得交往中应该尽量避免批评、指责的态度,如果一定要指出对方的过失,巧妙迂回的赞美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也可以选择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来启发诱导学生)

情境2:

该情境设置一位学生对另一位学生的赞扬:

联欢会上,小君唱了一首《深呼吸》,唱得虽然很投入,但是明显跑了调。同学们都鼓掌表示欢迎。小明对小君说:“你唱得太棒了,简直比雨泉唱的都好。”小明是个很善于赞美他人的人。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通过对小明同学的“赞美”语言的体验、分析使学生明白赞美他人,必须是真心实意的。

3、【角色扮演】

该活动设计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自实践不同的交流方式,通过扮演角色或观看表演,可真切感受到不同交流方式对事情发展的不同影响,从而领悟到真诚的赞美是一种很好的人际交流艺术。该活动是对赞美艺术的一次真实体验和综合尝试。

具体活动以课本65页的背景情节为设计蓝本。

4、【讨论交流】

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回归。教师对本课时进行小结。

5、※【课后实践】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课内容,真正学会欣赏与赞美的艺术和技巧,升华认识,在学习完本课之后,我特别设计了一个课后实践活动——“给你一束阳光,让你我灿烂”。该活动让学生把“心灵导航”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欣赏赞美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通过体验人际关系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赞美的力量,从而主动培养善于欣赏的人生态度,养成乐于赞赏身边的人的习惯。

10.《图形与变换》说课稿 篇十

排市中学 胡乾龙

一、说教材

《图形与变换》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它是对所学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和放缩的再认识和整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变换方法。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

轴对称图形,能识别平移和旋转,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或放大和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2、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加深对图形及变换方法特征的认识。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平移、旋转、对称与放缩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

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本节课主要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整理复习,独立练习,互助辅导为主。教师创设情景,精讲升华,组织评价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学设计(1)复述回顾

此环节设计了三个概括性的问题,对已经学过的图形变换的有关知识的再现和整理,做好复习准备。

(2)设问导读 此环节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分类整理

首先我给同学们展示几幅漂亮的图片,让同学们在图片中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自然区分四种变换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复习整理所学图形变换的特征。其中既让学生感受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精讲重点,加深认识。

本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就是四种变换方法的特征及要点,所以我就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精讲内容。这个部分采用学生回报自学成果,教师指导、板书的方式完成。

(3)动手实践

此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一个图形通过平移或者旋转的方式变换成另一个图形,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4)巩固练习

此环节以课本为主,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通过课后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让同学们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应用。由于这儿的题目多是图形操作题,所以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再配以投影展示全班交流。

六、说板书设计

1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说课稿 篇十一

一、说教材

1、本框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哲学常识第七课的第三节第一

框,是属于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人生目标指导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向。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最终要看树立了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由此引出了第三节——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本框就是这节的第一框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其中阐述了理想的含义、类型、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生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青少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

2、教学目标的确立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确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识记理想的含义、类型,要理解的基本观点是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体会理想的阶级性、时代性,能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理想进行比较,并使学生能够说明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针对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思想教育目标是:本框是哲学常识集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并要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认真思考。

3、重点、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1)讲清这个问题是对学生装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完成本课教育任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从中学德育教育的情况来看,尽管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进行理想教育,但由于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3)一部分学生装对理想信念比较淡薄,似乎有无理想都无关紧要。因此,本框从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去阐述理想问题,就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说教法

主要采取引导启发、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归纳法,指导学生读、思、议、练相结合,动口动脑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

(2)通过读、议,理解基本原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包括图片、影像资料及名人名言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欢乐愉快的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拓展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想意识。

五、说教学的布局结构

1)新课的导入:采用展示名言等形式导课,然后转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有什么样的理想,调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气氛中导入本框的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名言及让学生自己谈理想,引导学生说出自

己的理想,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易于接受知识。教师选取不同类型的理想,为讲解后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2)新课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的内容包括:理想的含义、理想的类型和理想的作用。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给理想下定义呢?理想不等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它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这就使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关于未来的设想,是有实现可能的目标。空想虽然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人们一定的追求和目标,但它是缺乏客观依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有的是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是不能实现的,如空想社会主义。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理想有哪些类型呢?从此引出第二个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

按理想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崇高的与庸俗的。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呢?要以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科学的;反之,则是非科学的。

如果按理想的内容来对其进行分类,理想可分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通过分类,大家已经能够分辩出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向往和追求,即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诸方面的具体目标的追求。如:吃、穿、住、行等。

道德理想是人们所向往的道德人格,即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将来在道德方面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境界。

社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设想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在上述四种理想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呢?是社会理想。因为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归宿,又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未来的社会制度、社会面貌如何,就应该成为当代每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人最关注的内容。我们熟悉的“四有”中的有理想也就是要求有社会理想。

按奋斗的时间长短分类:可分为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关于第三个问题:理想的作用,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特设计教学思路如下:

1)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找出其作用的表现

2)利用名人名言等资料,让学生加深对其的理解,重点把握第三条作用。

设计意图:引进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使学生既立足于教材知识,又面向社会实际,树立崇高的理想。

人的一生,不仅作为个体而存在,而且又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崇高、科学的理想在促使个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一个一个的个人从当时当地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经过奋斗获得理想的实现之后,又会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继续为之而奋斗——这样,人类社会就不断地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前进。所以,崇高的理想又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实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而发展的,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布取得的,因而说,崇高的理想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能在理想的支配下按既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社会上无数英雄人物都是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的。因此说,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五、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知识的重和梳理工作,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内容,进而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反馈练习:围绕本框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练习题,力争突出体现本框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启智、导信、促行的教育目的,实现知情统一。同时,教师通过创设积极进取的竞争氛围,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并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行动,树立崇高理想。

附:板书设计

含义

性质 助推器

内容 分类 理 想 作用 精神力量

时间 精神支柱

对青年的重要意义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说课稿】相关文章: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说课稿范文

2.作文: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3.理想是人生的灯塔的作文

4.理想是人生的基石作文

5.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作文

6.理想是人生的导航作文

7.理想是人生的灯塔作文

8.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演讲稿

上一篇:弟弟与本人关系怎么写下一篇:两分钟英文演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