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精选11篇)
1.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篇一
20xx-20xx年先锋乡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安委会和安监局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安全生产工作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五年全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充实调整了乡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完善了乡安全监管办事机构和规章制度,按要求配备了安全专管人员和农村道路安全协管人员,明确职责,加强监管。
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开展安全检查,开展道路交通、学校、建筑、矿山、企业、水利、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
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经费,把安全生产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预算经费从的0元增加到20xx年的30000元。
按照《关于印发xx市20xx年“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惠市交发〔20xx〕247 号)精神,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稳步推进20xx年“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进一步排查整改安全隐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现将20xx年“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排查整改情况
按照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xx市20xx年“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xx年“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开展至今,我局对辖区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改,排查企业包括道路客运企业9家,客运站场4家,道路危货运输企业22家;共排查客运车辆218台,危运车辆339台。本次“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共出动检查人员331人次,发现安全隐患224处,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8份,至今已完成整改安全隐患211处,对尚未完成整改的企业,已派专人负责跟踪落实整改,直至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以确保我区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二、主要存在问题
在本次“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排查中,发现有个别企业管理仍不够到位,安全生产管理台帐不够完善的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本次xx市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不够重视,未及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企业宣贯、自查不到位;
(二)企业消防自查不到位,消防设备存在过期、失效的情况;
(三)企业的gps监控登记台账不规范,实时监控路段登记不够详细,对违规行驶的情况未及时进行记录和处理;
(四)个别企业存在有从业人员证件过期现象;
(五)企业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不到位;
(六)企业车辆调度日志、问询告知记录、行车日志不够严谨,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等。
三、下一阶段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道路运输源头管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督促各运输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安全投入落实到位。
(二)督促企业重点落实“四项管理制度”。一是严格执行gps监控制度。实行24小时动态监控,确保监控不断时、无盲点。二是严格执行企业月查制度。做到每月对企业进行自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问题。三是严格执行安全学习制度。按时组织安全学习、培训、应急预案演练等活动。安全学习要保质保量,严禁出现代签到、弄虚作假的情况。四是严格执行车辆每日例检制度,严禁带“病”出车。
(三)建立风险隐患整治长效机制。树立“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指导思想,推动自上而下逐级建立和落实隐患预防、发现、整改的长效机制。
我乡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大检查力度,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及时充实调整我乡安全生产委员会,补充完善安全监管办事机构,领导干部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同时配齐乡、村、组专职(兼职)安全员和农村道路安全协管人员。结合安全生产领域专项行动,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和坚决遏制事故的发生。
一是保正安全生产工作投入,将我乡安全生产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及时调整充实安办工作人员,乡安办专兼职安全员达到4人;配备完善必要的办公设施和安全检查所需器材和车辆;
二是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定期听取乡安委会工作报告,党政共同研究全乡安全工作,实现党政同责;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5次;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转发有关文件,全年工作有安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对布置交办的安全生产工作有具体的安排、部署和检查,按时报送相关材料。
三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各村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各7份,与我乡境内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14份。完成与我乡境内机动车驾驶员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共240份。
四是开展安全大检查,截止目前,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排查隐患55次,参加人员150余人次,现场检查隐患做到立行立改33次;
五是认真开展非煤矿山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六是全年组织乡、村、组干部、驻乡机关和企业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培训3 次,特别是加强了新《安全生产法》的培训。
七是认真组织开展 “安全生产宣传月”“六打六治”等专项活动,大力抓好汛期安全监管工作。督促向7个村14个村民小组发安全避险明白卡258户,工作明白卡22份,落实地灾监测点11处,确保群众安全渡汛;八是督促抓好食药、卫生、消防、农房等行业安全工作。切实把全乡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实处和各操作层面,确保全乡安全无事故。
2.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篇二
按照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但是由于不是所有的事故调查报告都公开发布,且一些发布的事故调查报告也不包括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此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统计制度。因此,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一直没有行业公认的或者统计所得的数值。
针对年度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计算,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献[1]应用模糊数量理论建立了事故损失估算方法;文献[2]对我国高铁事故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得到高速铁路单位时间的延误损失约为普通铁路客运的6.75倍;文献[3]对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抽样统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献[4]给出,2015年1~8月潮州市发生832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为630.14万元;文献[5]介绍,2015年甘肃省发生的4 760起生产安全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 670万元;文献[9]提出2002年度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 000亿元以上;文献[10]给出2004年度我国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为2 500亿元,约占全国GDP的2%。
本文对2011-2015年度发生的、已经公布的488份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报告进行了分析,选择事故调查报告要素比较齐全、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219起。对219起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统计,计算出每死亡1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建立基于事故死亡人数的全国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模型,根据公开发布的年度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估算年度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1 数据来源及选择说明
我国每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0余万起,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故都发布事故调查报告。为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调查报告,开展如下工作:
第一步,对代表全国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代表中部的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代表东部发达地区的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代表西部的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代表老工业地区的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代表超大城市的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和代表人口大省的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调查报告进行检索,检索到的事故调查报告数量如表1所示。
第二步,对检索到的事故调查报告进行分析,选出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类型、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责任追究情况和预防对策措施等故调查报告要素相对比较全的报告。
第三步,去掉重复的和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报告。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报告是指直接经济损失特别巨大或极其少、没有直接经济损失或者死亡人数与直接经济损失极其不匹配的事故报告。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这起事故死亡165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如果按照死亡人员对应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为4 161.2万元,这远远高于大量事故的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所以该起事故不具有代表性,未列入统计范围。
最终经过分析,从检索到的488份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报告中,选择出219份事故报告作为本文的基础数据,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
2“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模型
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分年度、分事故类型计算事故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的事故死亡人数为:
式中:NDy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Ny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起数,起;Ndi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第i起生产安全事故的具体死亡人数,人;y取值范围为{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
“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为:
式中:DELy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Dei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第i起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Ny与y的意义和取值范围参照上文。“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每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式中:NDELy为“十二五”期间第y年度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人。
则根据式(3)中对“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每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计算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为:
式中:TDELy为“十二五”期间第y年度内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万元;TNDy为“十二五”期间第y年度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人。
按照年度的加权“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经济损失TDELYw(万元)为:
式中:y∈(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
用上述公式将年度换为类别,可以计算出按照类别加权计算的“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Cw。
不按照年度和事故类别加权的“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经济损失TDELnw(万元)为:
用按照年度的加权“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Yw、按照类别计算的加权“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Cw与不按照年度和事故类别加权的“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经济损失TDELnw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万元):
3“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计算
按照文献[11]~[18]提供的“十二五”期间各年度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事故类别,用式(1)~(5)计算出按照年度的加权“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的年度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如表2所示。
同样,可以计算出按照事故类别的加权“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的类别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如表3所示。由于收集到的可用于计算的死亡事故调查报告较少,将国家统计的事故类别进行了合并,将道路交通类、水上交通类、铁路交通类、民航飞行类合并为交通类,将工商贸其他类、农业机械类、渔业船舶类、其他类合并为其他类。
根据表2数据计算的按照年度的加权“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为48 827 997.7万元,根据表3数据计算的按照类别的加权“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为36 716 215.2万元,用式(6)计算不按照年度和事故类别加权的“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为53 984 358.4万元。则我国“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为:
即我国“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 651亿元。
4 结论
1)“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很大。根据文献[19,20]的数据,“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1.89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为64.29万亿元,中央财政收入30.14万亿元。则“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分别为0.16%、0.72%、1.54%。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很大的。
2)不同类别死亡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差别很大。从表3的数据看,危化品类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多,达到422.1万元/人;交通类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少,为91.8万元/人。最多与最少的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直接经济损失之比为4.6∶1,即危化品类死亡事故死亡1人的直接经济损失是交通类事故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的4.6倍。不同事故类别如煤矿类、非煤矿山类、建筑施工类、烟花爆竹类、火灾类、其他类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直接经济损失亦有较大差异,说明一些类别的事故在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更容易造成财产损失。此外,由于本文收集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调查报告比较少,计算所得的死亡事故年度直接经济损失、事故类别直接经济损失还有一定的误差。
3.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篇三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的新需求。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区域化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标上不仅需要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还需要培养农村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在内容上不仅需要各类种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事务管理知识,还需要满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和自身发展的各种技能;在层次上不仅需要普及性的知识技术培训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还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方法上不仅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广播、电视、网络等方便快捷的途径。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的新变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些新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必须加大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满足农民轻简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从业需求。
农民教育培训已成为劳动者掌握新科学技术并通过培训进行吸收和消化的关键途径
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推广需要农广校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帮助他们用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武装头脑,更新传统生产观念,提高他们接受新信息、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他们的收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肩负着了解需求、传递知识、推广技能、接受反馈、答疑解惑等重要责任。近年来,嫩江县农广校对农民开展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实施了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几大培训工程,如: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工程、实用技术培训等。这几大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仍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受经费、农民时间、硬件设备等条件所限,培训时间相对较短。这些培训虽然可以使部分农民“有了点文化、懂了点技术、会了点经营”,但是这种肤浅的认识与政策中所隐含的深层次内涵相去甚远。其实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并未从根本上培养农民自发学习的能力,引导其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创新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要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应该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并着力强化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等人员的培训。在技术推广与应用、生产管理与经营方面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示范户带动辐射户,辐射户影响一般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良好局面。增强农民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来。
培训时间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要顺应农时、季节特点,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巡回培训。如:农民冬闲、夏季挂锄时进行集中办大班培训,农忙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指导工作,拓宽受训者的范围,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地培训。
进行科学调查摸底,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村、不同产业具体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培训,指导计划,并按照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所需,设置培训、指导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确保实效。
聘请专家与本校教师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方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村入田”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生产实践指导,逐渐形成专家与教师、农民三方互动的培训模式。教师将广大农民对于养殖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管理技术、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农产品安全检验、植保技术等相关技术问题予以汇总,然后定期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满足广大农民对种养等技术的需求。
印发技术资料与发放技术光盘相结合。一方面,将专家教授技术讲座刻录成光盘,发至示范村,组织科技培训示范户和辐射户集中播放;另一方面,将技术资料发放到示范户,做到村村有技术光盘、户户有技术明白纸。
统一教材和乡土教材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编乡土教材、通俗易懂的实用科技小册子、光盘,并达到“四性一强”,即科学性、实用性、实效性、專业性,地域性强。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农民容易掌握,也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
电波入户与媒体资源相结合。一是充分利用卫星小站,开办媒体专栏,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二是通过各乡镇有线电视插转台,村级的“大喇叭”,村科技书屋等播放设施,转放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栏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受众面大、覆盖范围广、传播快捷的独特功能,努力提高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三是结合农民培训深入基层,利用农广校的电教设备播放农村实用技术,以及中央七台播放的农业科技节目,扩大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4.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方案 篇四
一、交通改造计划。
(一)主要干道建设:胜利路、绕城路、榆亚路、红沙隧道、鹿回头半岛大桥;
(二)轨道交通:西线快速铁路,沿海轨道交通;
(三)市区内慢行道建设;
(四)规划建设公共交通系统;
(五)规划停车系统。
二、产业发展计划。
(一)规划发展总部经济;
(二)加快推进创新创意产业;
(三)提升发展旅游服务产业。
三、旧城改造与城边村改造计划。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
(二)高标准规划旧城改造与城边村改造方案;
(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
四、商贸物流改造计划。
(一)旧农贸市场改造;
(二)商贸物流布局规划;
(三)建设推进计划。
五、新农村建设计划。
(一)按照风情小镇的标准,规划新农村建设方案;
(二)出台相关政策;
(三)分步实施建设;
(四)经济发展的相关计划。
六、城市形象提升计划。
(一)提高商铺、餐饮、维修等经营入行标准;
(二)集中规划建设建材、维修、洗车等影响市容的行业;
(三)统一规划广告牌,标示信息体系;
(四)规范各类市政设施。
七、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计划。
(一)城市供水管网建设;
(二)污水厂和管网建设;
(三)雨水排放管网建设;
(四)垃圾收集和处理建设;
(五)河道清理与河容整治建设;
(六)公园绿地建设;
(七)海岸海滩建设;
(八)城市湿地建设;
(九)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八、教育发展规划。
(一)基础教育:
1、学校布局;
2、设施建设;
3、能力提升。
(二)高等教育;
(三)职业教育;
(四)高端培训。
九、医疗卫生发展计划。
(一)重点医院设施建设与能力提升;
(二)社区医疗卫生网点及能力建设;
(三)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及能力建设。
十、旅游服务发展规划。
(一)邮轮母港发展建设计划;
(二)与邮轮母港配套的各类商业服务设施;
(三)水上旅游设施及项目计划;
(四)直升机项目计划;
(五)文体、体育活动发展计划;
5.十二五期间肝胆外科发展规划 篇五
十三.五学科发展规划
一、学科建设目标
以建设国内临床、教学、科研学术水平领先、国内知名的肝胆学科为目标,在前期临床与科研研究基础上,牢牢把握肝胆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抓住当今世界肝胆疾病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的前沿问题,力争在以下两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①在肝胆疾病的诊治中不断引进、发展和完善各种技术方法,不断提高临床治愈率,使本学科临床诊治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努力赶超国内最高水平;②在肝胆疾病的细胞及基因治疗研究领域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索,以取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难治性及终末期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3.肝癌手术切除方式的改进研究。4.肝门部胆管的综合治疗。5.微创技术在肝脏胆道外科的应用。
三、学科现状分析
1.微创外科技术特色:包括腹腔镜技术、内镜技术及介入治疗。
(1)腔镜外科技术:腹腔镜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外科领域最显著的进展之一,并代表二十一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这项技术已经被迅速地应用于外科领域的许多方面,如胸外科、普外科、妇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熟练及器械的不断改进,加之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疼痛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肠梗阻少,术中失血少,免疫抑制作用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这种新型手术方式被逐渐用来治疗替代许多传统的腹部外科手术。我科自1999年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科在腔镜外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镜诊疗技术:我科已经开展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及纤维或电子十二指肠内窥镜进行胆胰疾病的诊断,有丰富的内镜诊疗经验。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许多以往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如胆总管结石、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段狭窄等)可以在内镜下完成,内镜技术已经成为肝胆外科众多常规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之一。内镜治疗具有显著的微创特征,并因此受到病人的普遍欢迎。
(3)介入治疗:主要侧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介入诊疗新技术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以我国为最多见。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式;但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门静脉化疗栓塞术(PVCE)、肝脏局部间质消融疗法(包括酒精注射、微波、射频、激光、高功率超声等)等介入治疗方法方兴未艾,具有安全、微创、疗效确实等优点,已广泛用于各期肝癌的治疗。我科已开展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肝癌的微波凝固治疗及肝癌无水酒精注射,取得了一定疗效。
2.传统外科治疗
(1)肝癌的手术治疗。
(2)复杂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
(3)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手术及综合治疗。
3、肝胆胰肿瘤的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及技术的不断进展,和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进行肝胆胰肿瘤的基因治疗。目前基因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1、多基因联合治疗,2、降低机体对腺病毒免疫载体的排斥作用和其毒性,使重组腺病毒载体能反复、多次注射,以增强治疗基因的表达水平,3、使用增值腺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4、基因治疗与放疗、化疗、热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5、调控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6使用细胞毒性低、且免疫增强作用强的免疫增强因子,7、寻找新的肿瘤特异性转录调控元件,或新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或特异性表达蛋白。
8、寻找新的病毒表达载体,9、寻找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尤其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细胞信号传递机制。
四、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及具体的措施
1、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1)医疗工作
1)继续强化微创外科技术特色: ①扩大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范围:继续深化微创外科技术,保持我科原有腹腔镜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腹腔镜巨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争取制定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充血性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病人的微创治疗原则,继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腹部外伤急诊腹腔镜探查术等腹腔镜手术。进一步扩大腹腔镜在肝胆外科的应用范围,开展腹腔镜肝叶切除术、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及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
②加强内镜诊疗技术:继续大力开展十二指肠镜下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使ERCP、EST、胆道支架置入、胆道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胰管切开减压等成为日常常规诊疗手段,并努力增加病例数,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同时计划开展内镜下胰管切开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力争使我科的内镜诊疗技术达中部领先水平,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③加强肝癌等疾病的介入治疗,争取建立肝胆疾病介入治疗中心:目前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效果最佳,但许多肝癌病例初次就诊时已经为中晚期,往往失去了手术机会,此部分病人的治疗多采用各种介入疗法。但各种介入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TACE或PVCE术已成为肝癌介入治疗最重要方法之一,但各有不足。大肝癌的血供特点是中心或主体靠肝动脉供血,外周则由门静脉供血。由此可见,TACE似乎更多地解决肝癌的生长问题,对浸润和转移的防治作用不大;而单独PVCE对肝癌的治疗仅能起辅助作用。酒精注射疗法是治疗的体积小、不易精确控制毁损的范围;而微波凝固疗法的缺陷是治疗大肝癌时易发生三维空间漏空;流向肿瘤的血液可带走大部热量,限制了凝固性坏死的程度,使肝癌组织残留。从各自的特点可发现,TACE和PVCE、微波凝固治疗和酒精注射的作用是可以互补的。微波凝固治疗直接作用使病灶癌细胞死亡,TACE、PVCE使大肿瘤的血管栓塞,局部热量不易散发,从而增强微波凝固治疗的作用;而TACE、PVCE也可使肿瘤缺血、坏死并可预防肿瘤浸润和转移;酒精注射可治疗位于重要部位附近的小病灶。
每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和应用范围,但目前国内肝癌的介入治疗分别由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超声科等科室单独进行,每一个单位仅掌握一种或二种方法,患者入住某一科室后不管病灶分期及大小,采用某一种固定的介入方法治疗;得不到全面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疗效的评价虽然有CT/MRI及超声等影像学技术及甲胎蛋白等生化指标的检测,但缺乏系统全面、详细的评价流程方案。因此,我科拟通过肝癌临床分期的指导,根据病灶的大小对肝癌病人进行选择酒精注射、TACE和PVCE等介入治疗;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定期、定量观察增强CT/MRI、超声造影等影像学技术指标观察及甲胎蛋白等生化指标在检测疗效中的作用。并提出符合循证医学原则、操作性强、具有创新性的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方案;提出以介入治疗为主的科学、可靠的肝癌综合治疗临床评价指标及影像学疗效评价流程;制定出肝癌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指南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
开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systemic shunt,TIPS): TIPS是由Rosch首先提出并实验,1982年Colapinto等将肝内门体分流术应用于临床,1988年Richter等将金属支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其后被逐渐广泛应用于防治肝硬化门脉高压及其并发症。主要操作步骤是先经颈静脉插管至肝右或肝中静脉,再经肝静脉穿刺门静脉,置导丝于门静脉内并扩张肝内通道,然后将支架装置安放于肝实质内通道中,气囊扩张通道并用支架维持通道开放,从而在肝实质内建立肝静脉和门静脉主要分支之间的分流通道,用以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和预防门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目前此项技术国内已经有许多单位熟练开展,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可以很容易地放置这类支架,死亡率低于1%~2%。此项技术对于治疗肝功能差、年龄大等不能承受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根据我科目前的介入技术,行经股静脉下腔静脉造影诊断及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也是我们拟开展的介入诊疗项目。2)加强及规范传统外科治疗
进一步规范肝叶切除、胆道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复杂手术,并适当扩大肝癌、胆管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范围,对部分侵犯血管,以往认为不能切除的病例采用血管切除吻合或人造血管架接等方式增加手术切除率,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2)教学工作
重视教学工作,加强教员(尤其是青年教员)的培养,努力出色完成我科承担的各级各类外科学教学任务,加强双语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教学课题的申报,争取获得教学成果奖。
(3)科研工作
我科虽然获曾经得过多项省级课题,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但从未获得过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严重制约了我科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在申请科研课题方面及总结科研成果方面加大努力。
2、学科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1)医疗工作
1)在目前开展的微创外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微创外科的应用范围,使之成为我科的特色和优势,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全省微创外科中心,促进科室的进一步发展。2)争取建成肝胆疾病介入治疗中心。加强肝癌的介入治疗,争取每年开展介入治疗100例次;积极发展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
3)加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规范各种手术操作,适当扩大肝、胆、胰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范围,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治疗效果。使年手术量达300例以上。
(2)科研工作
1)把握学科发展动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调动全科人员的积极性,力争每年获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2项。
2)做好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及时总结科研成果,争取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每年在国内发表统计源期刊论著2-5篇,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1~2篇。3)争取获得省科技成果奖1~2项。
(3)人才梯队建设
每年争取选派1-2名人员出去深造。加强每位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
(4)学术交流
每年安排1-2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鼓励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5)行政管理
政治思想:各成员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全体医护人员团结一心。狠抓政治思想工作不松懈,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每周二组织全科人员参加政治学习。
行政管理:坚持三级检诊制度;每周一次主任查房;要求二线医师每天坚持查房1-2次(每日上午交班结束后必须查房);一线医师查房:每日至少巡查病人5次,分别为早上上班时、中午下班前、下午上班时、下午下班前及夜间查房。坚持术前讨论制度: 每周一、三下午 4:00 - 5:30。全科所有手术病人术前讨论,重点病人全科讨论,决定手术方案,严把医疗质量关。
(6)其他改进措施
1)进一步激发全科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包括实施科室奖励机制。2)加大并多方争取科研经费和科室建设资金投入。
6.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篇六
“十二五”期间,路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机遇,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服务,错位发展,惠聚民生”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街道人民,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现将“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路街道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街道扭住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抓好民生工程第一事务不放松,紧扣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不懈怠,团结和带领街道社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统筹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先后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街道、安徽省社区教育示范街道、XX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XX市文明街道、XX市科普示范街道等荣誉。
(一)街道区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年来,我街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建设,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以招商引资和协税护税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街道经济,不断壮大街道经济实力,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及保增长的重要措施,紧盯国际、国内行业龙头,有重点、分层次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优势产业,明确了招商重点,理清了招商思路,完善招商奖惩机制,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的办法,以专业招商为主,严格执行招商责任制,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二)街道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推进民生工程实施为重点,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全力抓好城区基本公共服务各项任务的落实。
1、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了全覆盖。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实现突破,全街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有序地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通过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入户走访核查和加强与房产、公安、工商、人社等部门工作联系,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前辖区享受低保共有559户1244人,月发放金额448203元,保障率达到3%。
2、劳动就业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开展就业援助帮扶专项活动,着力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011年至今,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240人,帮助1422名就业困难人员充分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并全部被安置在不同的岗位。及时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和《安徽省失业证》换证工作,每年定期对所有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认证,确保养老金顺利发放。协助主管部门,对辖区规模企业进行劳动年审和社会保险稽核、诚信评价,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实现用工信息“网络化”和“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建筑领域劳动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实地检查了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的情况,近年来,辖区没有发生恶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3、社区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不断,2011年至今分别举办了“科学发展、巾帼建功”、“情系贫困母亲,关爱留守儿童”等广场演出和“大手牵小手、共绘新”老少书画展。不定期开展送电影、送科普进社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社区宣传栏、市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居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学雷锋”和“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慰问空巢老人、上门义诊、家电维修、美化小区环境。
4、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积极推行居家养老,建立为老服务专职队伍和志愿队伍,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事业中来,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义工志愿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等多种途径,整合辖区医疗、家政、法律等资源,为辖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需求。力所能及地开展社会救助服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成立了阳光资助站,募集社会爱心捐款,帮助辖区特困家庭解决就医、就学等方面难题。
(三)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着力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维护社区稳定,巩固和夯实城市基层工作基础。
1、提高社区组织的保障力。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通过购买、置换、租借等多种途径,有效解决社区组织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不足问题,设立社区服务大厅,实现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社区组织办公自动化水平全面提高。以换届为契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整体素质,“两委”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比上届均有改善。除政府投入外,我们还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对社区资金投入力度,保证社区工作需要。坚持居民代表、议事协商、民主评议、居务公开等制度,充分发挥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结合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建工作落实在网格上”工作机制,构建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组党员小组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成立街道联合党委,将辖区各单位从事党建工作的负责同志作为党委成员,搭建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居民群众、展示部门形象的工作平台。
2、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街道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成和启用社区网格服务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科学整合辖区内各类信息资源,网格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综合化管理和服务,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难释惑、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了组织全覆盖,活动区域化,管理面对面,服务零距离。
3、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法治街道、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依法做好社区事务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积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密切关注媒体网络的属地舆情信息,做到有诉必接、有求必应。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室、治保会、调解会组织机构,整合治安楼栋长、民情信息员、网格长等群防群治人员力量。街道与辖区35家单位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社会管理服务和平安建设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单位、落实到第一个责任人。坚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2011年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件,其中较大纠纷40余件,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57件。目前,街道社区信访量少,信访形势平稳,2011年以来,没有出现进京赴省上访和到市非访情况。
“十二五”期间,路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机遇,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服务,错位发展,惠聚民生”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街道人民,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现将“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路街道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街道扭住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抓好民生工程第一事务不放松,紧扣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不懈怠,团结和带领街道社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统筹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先后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街道、安徽省社区教育示范街道、XX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XX市文明街道、XX市科普示范街道等荣誉。
(一)街道区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年来,我街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建设,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以招商引资和协税护税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街道经济,不断壮大街道经济实力,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及保增长的重要措施,紧盯国际、国内行业龙头,有重点、分层次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优势产业,明确了招商重点,理清了招商思路,完善招商奖惩机制,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的办法,以专业招商为主,严格执行招商责任制,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二)街道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推进民生工程实施为重点,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全力抓好城区基本公共服务各项任务的落实。
1、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了全覆盖。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实现突破,全街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有序地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通过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入户走访核查和加强与房产、公安、工商、人社等部门工作联系,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前辖区享受低保共有559户1244人,月发放金额448203元,保障率达到3%。
2、劳动就业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开展就业援助帮扶专项活动,着力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011年至今,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240人,帮助1422名就业困难人员充分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并全部被安置在不同的岗位。及时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和《安徽省失业证》换证工作,每年定期对所有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认证,确保养老金顺利发放。协助主管部门,对辖区规模企业进行劳动年审和社会保险稽核、诚信评价,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实现用工信息“网络化”和“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建筑领域劳动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实地检查了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的情况,近年来,辖区没有发生恶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3、社区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不断,2011年至今分别举办了“科学发展、巾帼建功”、“情系贫困母亲,关爱留守儿童”等广场演出和“大手牵小手、共绘新”老少书画展。不定期开展送电影、送科普进社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社区宣传栏、市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居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学雷锋”和“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慰问空巢老人、上门义诊、家电维修、美化小区环境。
4、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积极推行居家养老,建立为老服务专职队伍和志愿队伍,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事业中来,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义工志愿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等多种途径,整合辖区医疗、家政、法律等资源,为辖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需求。力所能及地开展社会救助服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成立了阳光资助站,募集社会爱心捐款,帮助辖区特困家庭解决就医、就学等方面难题。
(三)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着力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维护社区稳定,巩固和夯实城市基层工作基础。
1、提高社区组织的保障力。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通过购买、置换、租借等多种途径,有效解决社区组织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不足问题,设立社区服务大厅,实现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社区组织办公自动化水平全面提高。以换届为契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整体素质,“两委”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比上届均有改善。除政府投入外,我们还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对社区资金投入力度,保证社区工作需要。坚持居民代表、议事协商、民主评议、居务公开等制度,充分发挥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结合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建工作落实在网格上”工作机制,构建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组党员小组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成立街道联合党委,将辖区各单位从事党建工作的负责同志作为党委成员,搭建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居民群众、展示部门形象的工作平台。
2、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街道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成和启用社区网格服务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科学整合辖区内各类信息资源,网格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综合化管理和服务,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难释惑、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了组织全覆盖,活动区域化,管理面对面,服务零距离。
3、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法治街道、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依法做好社区事务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积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密切关注媒体网络的属地舆情信息,做到有诉必接、有求必应。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室、治保会、调解会组织机构,整合治安楼栋长、民情信息员、网格长等群防群治人员力量。街道与辖区35家单位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社会管理服务和平安建设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单位、落实到第一个责任人。坚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2011年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件,其中较大纠纷40余件,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57件。目前,街道社区信访量少,信访形势平稳,2011年以来,没有出现进京赴省上访和到市非访情况。
二、“十三五”工作谋划
(一)“十三五”总体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我街道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街道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全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十三五”期间主要目标
1、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打造人民路商业综合体。配合抓好以原人民路小学40.8亩地块综合开发为主的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引进高端商务接待、大型商场、餐饮娱乐等三产服务业,将其打造成安庆一流的商业综合体,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做好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大型专业市场、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建设,在人民路西段发展集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广场,打造一个集酒店、餐饮、超市、车站、学校、医院于一体的立体配套商业圈,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带动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将文化旅游融入民生建设,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结合棚户区改造,以人民路步行街为主轴,改造建设路、天后宫街、倒扒狮街、国货街,全力推进中华老字号一条街项目。以老字号入驻旗舰店加体验店的形式,建设相关展厅,结合特色小吃为主,在枞阳门商场内打造特色项目,形成初具规模的历史文化型游憩商业圈,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以沿江路原环新集团旧厂区搬迁改造,覆盖水师营农贸市场进行老旧社区改造。改造修复英王府、太平天国望楼台等历史遗存;在环新旧厂区区域内建设千年记忆广场,总投资不低于5.8亿元,争取国债资金8000万元,建设历史博物馆。以赵朴初故居、天主堂、圣救主座堂等为依托,发展宗教之旅。以清真寺、探花弟为点,以大南街为线,建设“民族风情”街区,发展民族之旅。
3、抓项目促提高,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实施项目带动经济,把项目建设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争取引进一批引领发展的重大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总动力,积极完成状元府地块拆迁工作,尽早完成招商,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配合做好劝业场改造后的招商工作,将其打造成人民路上新的亮点。通过招商,提升改造淘淘乐市场。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平安集团、苏果超市、张家港牧羊人服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努力把街道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规模大、自主创新能力强、投资环境优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街道。
4、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升级改造工程。协助抓好城市拓展扩容、优化完善功能区块,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市体系格局,确保市重点城建工程及重点项目顺利入场施工。以人民路周边分三块建设停车场,分别是原人民路小学周边、状元府地块、鸿雁大厦地块,大力改善交通拥堵、乱停乱放、停车难等市容问题。争取市里立项,拉通曹家巷与沿江路的连接。
(三)工作措施
1、促进街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壮大规模经济,不断提高经济素质和质量,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竞争力,营造新的发展优势。树立大招商、大市场、大开放的新视野,树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观念,真正使全街道干部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2、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新建、改扩建、盘活旧有闲置资源、重新装修或增配办公设备的方式,对街道四个社区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彻底消除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危旧狭小问题。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优化计生服务,加强入户走访管理,积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低保和临时救助各项机制,有效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高度关注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社会群体,切实做好企业职工帮扶工作,着力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大病救助、低保户生活困难问题,深化居家养老工作,借助社会养老服务组织,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服务四个载体,为下岗职工、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提供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文明创建、科技、民政、综治、武装等各项工作均协调发展。
3、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严格奖惩兑现,按照用政绩量先进,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力求考核公正、公平、公开、科学,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勤与考绩相结合,工作与效能相结合,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奖先罚劣,奖勤罚懒,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和干部推荐使用的主要依据,在全街道上下形成一种“想干事就是德、会干事就是能、干成事就是绩”的良好工作氛围。
7.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篇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纲要》的总体部署, 以保障扶贫对象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 以政策、资金、智力支持为抓手, 以提高能力水平为重点, 加大卫生扶贫工作力度, 拓宽工作范围, 构建长效机制, 推进贫困地区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 维护健康。
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 以实现扶贫对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遵循公益性原则, 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二) 深化改革, 夯实基础。
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贯穿于卫生扶贫工作始终,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强化政策措施, 将各类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重点向贫困地区、向贫困群体倾斜, 努力构建覆盖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更加均等地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 分类指导, 协调发展。
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 因地制宜制订卫生扶贫政策, 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措施。注重加强对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特殊群体的扶贫力度, 实现与本省 (区、市) 乃至全国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四) 强化硬件, 提高能力。
强调卫生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基本医疗设备配置, 着力提高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同时, 更加注重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对口帮扶等有效形式, 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扶贫地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五) 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
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将卫生扶贫与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卫生援藏、卫生援疆、卫生援青等工作紧密结合, 努力构建多方协作、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卫生扶贫工作格局。
三、目标范围
(一) 目标。
到2015年, 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使扶贫对象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 基本实现病有所医, 健康水平接近本省 (区、市) 平均水平, 为实现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奠定基础。
(二) 范围。
新一轮卫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包括: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同时, 继续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县和贫困村的卫生扶贫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继续稳定参合覆盖面, 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财政补助标准, 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 适当扩大受益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 大力做好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重性精神病、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 使参合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到2015年, 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 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
(二) 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县级急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 将危房多、条件差、房屋面积缺口大、不达标的医疗卫生机构列为优先支持的建设重点。到2015年,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每个县重点办好1至2所县级医院 (含县中医院) , 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卫生院, 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
(三) 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 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10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口腔疾病的防治。着力解决严重威胁妇女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 加强针对妇女儿童疾病防治工作, 基本实现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 实行免费婚检补助政策, 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能力建设, 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防治支持力度, 有效降低妇女儿童死亡率和患病率。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不断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覆盖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大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 不断扩大监测覆盖率。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 不断扩大监督监测服务范围。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 保证血液供应和安全。到2015年,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40元以上,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 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四)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效, 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 将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后的长效补偿机制, 通过财政补助、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补助等多渠道统筹解决, 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完善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性的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拉开收入差距, 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到2015年,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五) 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龙头辐射作用, 提升县域医疗水平, 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提高医院运转效率。到2015年,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六) 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执业医师招聘等措施加强医生队伍建设, 实施全科医师特岗计划, 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护士配备, 开展临床护士的岗位培训, 提高基层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和准入制度, 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将培养人才与留住人才相结合, 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等方式, 使优秀人才投入并安心于基层工作。到2015年, 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 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 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
(七)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和指挥决策系统, 逐步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加强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风险评估、预警、风险沟通和其他风险干预能力;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建设, 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到2015年, 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八) 大力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
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科医疗诊断信息系统,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依托信息网络, 大力发展远程医疗, 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积极探索以远程医疗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群众普遍得实惠的发展道路。到2015年, 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 利用率显著提高。
(九) 着力扶持中医药 (民族医药) 事业发展。
积极支持贫困地区中医院 (含民族医院) 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中医药 (民族医药) 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 (民族医药) 能力建设, 开展中医药 (民族医药) 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专科建设、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注重发挥中医药 (民族医药) 特色和优势, 积极发展中医药 (民族医药) 预防保健服务, 充分发挥中医药 (民族医药) 在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扶持和促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到2015年, 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院室能够提供中医药 (民族医药) 服务。
(十) 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措施, 切实增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继续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东西部省际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组派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县级医院, 大力实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 组织国家医疗队及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开展诊疗服务、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扎实做好卫生援藏、援疆、援青工作, 认真组织实施卫生对口支援规划, 努力实现“派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统一, 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卫生扶贫工作的认识, 切实增强做好卫生扶贫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坚持卫生部统筹、省 (区、市) 卫生厅 (局) 负总责、县卫生局抓落实的卫生扶贫工作管理制度, 加大省县统筹、资源整合力度,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卫生部成立由陈竺部长、张茅书记任组长的部卫生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卫生扶贫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各省 (区、市) 卫生厅 (局) 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把卫生扶贫列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 年初订计划、年中抓实施、年底做总结, 切实承担起本地区卫生扶贫工作的总体责任;贫困地区所在县卫生局具体承担卫生扶贫任务的组织落实职责, 要制订方案、细化任务, 明确牵头人和责任人, 逐项抓好卫生扶贫工作的落实。
(二) 加大支持, 政策倾斜。
在确定卫生项目、安排专项资金、制订专项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特殊情况, 努力做到普遍支持的政策和项目, 对贫困地区予以重点支持;先行先试的政策和项目, 在贫困地区先行试点, 予以优先支持;同时, 结合贫困地区卫生工作实际需求,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卫生扶贫项目, 予以特殊支持。继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项目、深化医改等工作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 认真落实中央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 (含县) 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等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 完善机制, 长效管理。
要结合各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扶贫工作实际, 落实《纲要》工作任务, 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以资金为基础、以项目为手段、以人才为根本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卫生扶贫长效管理机制, 推动卫生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强化工作考评, 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评估, 将卫生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卫生工作目标考核, 建立奖惩制度, 加强督导检查, 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 试点引路, 整体推进。
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原则, 有步骤地实施卫生扶贫工作试点。注重工作方式创新, 不断拓宽试点领域, 积极通过开展地方病扶贫开发等试点, 探索好的模式和成功经验, 加以总结推广, 全面推进各项扶贫任务和卫生事业发展。
(五) 加大宣传, 形成氛围。
大力开展新闻宣传和健康传播工作, 通过多种媒体形式, 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身心健康, 深入宣传卫生扶贫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 广泛宣传健康知识,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营造全社会参与卫生扶贫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8.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篇八
到2015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和45%;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0%,再生铜、铝、铅占当年总产量的比例分别达到40%、30%、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超过80%;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达到15%。到“十二五”末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就业人数超过2 500万人,减少耕地占用20万亩。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利用企业竞争力普遍提高,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二、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分析
尾矿 这是我国产生量最大的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超过120亿吨,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存在安全隐患。据推算,若大力开展尾矿的再选工作,将可能从尾矿中回收2.1亿吨铁、300吨黄金、200万吨铜。
2015年全国尾矿产生量将超过13亿吨,综合利用量将超过2.6亿吨,尾矿综合利用率将达到20%。主要利用方向是尾矿再选、制作建材、生产水泥,预计实现产值将超过2 000亿元。
煤矸石 2015年,全国煤矸石产生量约8亿吨左右,利用量6.1亿吨以上,综合利用率将超过75%,创造产值1 000亿元以上。其中,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的利用量达到3亿吨,可节约8 500万吨标准煤。重点推进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砖和生产水泥,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
粉煤灰 随着我国燃煤电厂快速发展,粉煤灰产生量逐年增加,到2015 年,粉煤灰产生量将达5.7亿吨,综合利用量4.1亿吨,利用率将提高到72%,总产值达到670亿元。虽然主要利用量仍以水泥、建材、筑路等为主,但山西、内蒙的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的投产运营,将有效地补充我国的铝土矿资源。
工业副产石膏 2015年,产生量达到1.8亿吨,其中磷石膏6 500万吨,脱硫石膏8 000万吨,总利用量达1.2亿吨,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5%。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作水泥缓凝剂和生产石膏建材,重点发展脱硫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高强石膏等高附加值利用与水泥缓凝剂、石膏砌块等大宗利用项目。
钢铁渣 主要包括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等。钢渣余热自解热闷、钢铁渣生产复合粉、生产水泥、制砖等技术和相关的热闷、粉磨设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冶集团与相关钢铁企业合作建设的钢铁渣“零排放”示范工程将陆续投产。2015年,钢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达3.7亿吨,利用量2.7亿吨,综合利用率73%,直接经济效益近300亿元。
建筑废弃物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房屋年竣工面积约15亿平方米,城镇改造扩建所产生的建筑废物数量巨大。到2015 年,全国建筑废物的产生量预计将达到16.4亿吨,利用率将提高到30%,有效减少堆存占地3.6万亩。重点推进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分级利用,生产高效能再生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建材产品。
农作物秸秆 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多元利用的格局,相关利用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秸秆产生量将达到8亿吨,综合利用率将超过80%,利用量将达到6.4亿吨,如果全部用来生产生物柴油,将能够生产约8 000万吨柴油,相当于2011年全国柴油产量的一半左右。
赤泥 随着我国氧化铝产量的逐年增长和铝土矿品位的逐渐降低,赤泥的年产生量不断增加。预计到 2015年,赤泥排放量将达到6 500万吨,累计堆存量3.5亿吨。赤泥的处理能力达到1 300万吨,利用率达到20%,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间接经济和环境效益超过12亿元。低成本脱碱技术将成为重点方向,赤泥提取回收铁和贵金属将带来新的收益,生产无机耐火材料、道路和广场材料将有效减少堆存。
再生资源 在未来市场格局中,再生资源的小、散、乱、低层次高污染处理利用模式将被逐渐淘汰,以城市矿产基地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工园区为平台,构建先进完整的回收体系,实现高效精细拆解、自动化处理、高值化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产业的主流模式和国家政策的鼓励方向。
(1)废玻璃 我国的废玻璃大部分只回收完整的酒瓶、罐头瓶,返销回酒厂和食品加工厂,但由于运输成本等因素,大部分废玻璃只能作为垃圾来随地处理,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极大地浪费了资源。目前废旧玻璃主要用于做成各种建筑材料,如U型玻璃墙体材料、玻璃饰面砖、泡末玻璃、微晶玻璃、彩色玻璃球等等。到2015年我国废玻璃产生量在2 000万吨左右,回收利用率达到30%,利用量600万吨,如果全部制成U型玻璃墙体材料,将实现产值330亿元。
(2)废旧轮胎 作为再生胶生产的主要来源,其回收利用将在我国的橡胶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到2015年,巨型工程轮胎翻新、高速轮胎翻新将高效、高值地利用废旧轮胎,再生橡胶年综合产能将达到420万吨,约为我国6年的天然橡胶产量,利用率在80%以上,产值将达到182亿元。
(3)再生有色金属 已经成为了有色金属产业的有效补充,2011年我国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三大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已经占到十种主要有色金属总量的四分之一,单炉可熔炼300吨铜水的巨型熔炼炉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到2015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200万吨,可减少近10亿吨的矿产资源开采。
(4)废旧电子电器 我国目前已进入家用电子电器报废的高峰期,政府对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及资源化处置日益重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即将实施,预计每年征收基金规模将达到30亿元,用于补贴回收拆解企业。伴随技术进步,未来几年从废旧电子电器中提炼贵重金属的成本逐步下降,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利用行业将成为再生资源领域的增长亮点。预计2015年废旧电子电器报废量将达到1.3亿台,产生量600万吨,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0%。
废旧纺织品我国目前每年约产生2 600万吨废旧纺织品,其中化学纤维占70%,天然纤维占30%。到2015年,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将达到近4 000万吨,年综合利用量600万吨,利用率达到15%,节约化学纤维400万吨,相当于4个仪征化纤厂的年产量,节约天然纤维180万吨,预计每年节约原油800万吨,节约耕地600万亩。重点完善社会化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选择经济合理的再生利用技术路线,推动废旧纺织品分类与安全环保加工处理。
三、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升级潜力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项目对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资源、环境领域共立项127项,国拨专项经费32.6亿元,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得到了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其中,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联产活性硅酸钙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高铝粉煤灰年产14万吨铝硅钛合金示范项目已投产;巨型工程轮胎再制造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上海、宁波、深圳等近20家港口、50余家集装箱公司得到应用,该成果可节省橡胶70%~85%,节约能源70%~80%,费用可节省50%以上;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在黄河河套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充分利用了大量堆积的脱硫石膏,累积改良盐碱地50万亩;生物柴油技术解决了我国传统生物柴油生产从间歇法转向连续法生产的多项关键技术,油脂一次转化率从96%提高到99%,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和年产200吨甘油提纯中试线。
“十二五”期间,工业固废、再生资源等量大面广和污染严重的废弃物成分深度提取非常规反应技术、废旧金属短流程绿色分离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品设计方法与工具、预处理专用技术和装备开发将成为研发重点。尾矿金属梯级提取和制备高强度结构材料技术、高铝粉煤灰低能耗提取氧化铝技术、赤泥低成本脱碱和规模化利用技术、废铜废铝保级再生利用技术、废旧纤维识别分选与深加工技术、大功率废旧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生物质废物燃气利用技术等的进一步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将充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推进装备升级,有助于实现企业更大的经济效益。
(节选自《展望未来 携手共进》一文)
9.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九
“十二五”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总揽,以招商引资为龙头,“扩内需、保增速、抓项目、求发展”,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开辟新兴市场,为我市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回顾过来的五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将近年来工作汇报如下:
一、招商引资完成情况
近年来,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xx的奋斗目标,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保障,以促进对外贸易为活力,以产业发展为目的,更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方式,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11年至2014年共实现利用外资9793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37.9亿元;实现进出口32793.4万美元。为中小企业申请外经贸资金174万元。2015年1-9月份外资为零;引进省外资金40.5亿元;1-7月份实现进出口3950.64万美元。现共有外资企业12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152家。
1、以产业招商为主线,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按照“打京津牌、吃沿海饭、念资本经、走产业路”的总体要求,以产业作依托,园区作平台,企业作主体,政府作推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全力抓好产业招商。我市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大企业为龙头,围绕品牌和主导产品,确定产业招商思路,围绕我市线缆、汽配、保温、林业等优势产业,抓住国内外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为重点,招大商,引巨资,努力引进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回报率大的内外资项目,延伸我市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工作,促成了瀛洲化工、中糠公司糠醛、奥丁河北新能源、手拉手国际汽车城、冀中澳林博览城、红星美凯龙等一大批内外资项目落户我市。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二是选准重点区域,深入推进小团组招商。我们主动出击,多方联系,市乡两级共组织80多批次小团组赴港澳、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三是推进重点外资项目。做好在谈和在建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延伸“客商链条”,对意向性项目抓紧洽谈,对已签约的项目促其开工建设,提高了招商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财政贡献率。
2、以保市场、促转变为目标,做好对外贸易工作。面对日渐加大的外贸增长压力,我市坚持转方式调结构,针对外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强化外贸服务举措,千方百计稳增长、保份额。
一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培育外贸进出口主体队伍,做好形势宣传和政策解读,引导更多企业通过备案登记成为外贸新军。2015年协助xx瀛州经济开发区为10家企业集体办理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截止到目前,我市有备案登记的企业达到152家。2015年4月,邀请专家为近20家企业讲解外贸网络营销,帮助企业拓宽思维,提高营销能力。广泛宣传,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支持资金。协助5家企业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网络管理系统上完成注册,为下一步申报项目做好准备。
二是优化进出口结构,按照“帮扶大的、培育小的、挖掘新的”原则,优化主体结构,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2015年5月组织参加了廊坊经贸洽谈会。6月初组织我市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xx市久久机电有限公司、xx市中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河北迎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参加了迪拜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并考察了附近的沙迦市场。
3、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抓好“两大八小”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xx经济开发区和xx瀛州经济开发区两大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速度,我市制定出台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xx(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xx(省级)工业聚集区和xx市工业园区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在土地、税费、信贷、用工等方面进行扶持。“十二五”期间,开发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明显增长、县域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基础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2011年5月xx新区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聚集区,又于2014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xx瀛州经济开发区,“十二五”期末xx瀛州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总量达57家,较“十一五”期末增长31家。依托雄厚的项目基础,五年来开发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加快。预计2015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3.2亿元、税金为9205万元,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十二五”期间,瀛州经济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基建资金3.9亿元,“拉通大路网”,搭建起了“两纵四横”逾20公里路网并与市区联通,“配套微设施”,优化改造供电、供水、供气、排污等设施,使4.7平方公里建成区实现“九通一平”。深化与市区融合,紧邻开发区建成了市医院、古洋河公园、市一中、瀛州第一城等市规划的医疗、休闲、教育、居住等设施。2015年启动“金角银边”开发利用,筹划区内商贸金融设施建设,拟在区内重要地段建设商贸设施,开发区产城对接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xx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0月29日经省政府批准,同意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总规划面积11.699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xx经济开发区经济总量明显增长、县域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落户企业增速迅猛,截至2015年9月底,入区项目达到36家,已建成投产企业达21家,其中规模企业18家(产值为15亿元以上)。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五年来,全区共协议引资98亿元,实际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72亿元。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4个,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十二五”期间,xx经济开发区及时修编了开发区总体产业规划,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区域安全评价和开发区产业规划,主导产业定位为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主功能区由工业生产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区、科技研发功能区、物流仓储功能区、市政设施集中区等组成。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达到了“九通一平”。五年来,累计投资4亿元,完成了“二纵四横”主干道建设,完善了供排水、天然气、电网、通讯线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
二、市场体系建设情况
1、堤口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工程已完成,该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项目新建包括冻鲜库、农产品初加工及服务场所的综合服务楼,建设改造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通过了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的验收。为市民蔬菜购销及生活需求提供了保障。
2、手拉手国际汽车城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投资10亿元,占地313亩,目前已开工建设,汽配区室内装修已完成,外墙装修基本完成。汽车美容区主体结构均已封顶,除qm-1-
1、3外,其他楼号已完成主体验收,正在进行室内抹灰,正在进行外墙装修。三期工程手续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图审查工作,准备办理开工相关手续。
10.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篇十
根据“xx办秘2015]45号”文件要求,现将区林业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及2015年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谋划报告如下:
一、“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林业工作不断创新举措,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区林业用地达到32820公顷,活立木蓄积16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82%,林木绿化率76.71%。区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2010-2012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坚持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绿色提升掀起高潮。从2011年开始实施为期5年的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新建绿色质量提升点228个,绿化面积19237亩,总投资3.6亿元,建成xx州文化公园、黄山第一路、翼峰公园等一批绿化精品亮点;新建苗木基地8400亩,建成以潜口为中心的万亩绿化苗木示范园区,达到了花开四季、一季一景的效果。二是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扎实推进。2012年以来,认真贯彻省委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全区共完成植树造林6502亩;主动参与XX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创建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20个,建设森林长廊30公里。三是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稳步实施。截止2014年底,全区公益林建设面积22.29万亩,共投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299.7万元;2011年实施森林补贴试点项目10000亩,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00万元。围绕“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这个核心,狠抓政策落实和工程质量两个关键,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坡耕地造林保存面积3.29万亩,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现有林培育2.8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投资1189.05万元完成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五期)16748亩;完成山区茶林综合治理9000亩,生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
(二)、严格保护管理,林业生态安全切实保障
一是切实加强资源林政管理。2011年完成《xx州区安xx省XX市xx州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编制工作,对征收占用林地进行严格审查、审核把关,确保林地征占用控制在定额以内;规范林木采伐管理,确保年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42864立方米年采伐限额以内,22.29万亩重点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二是狠抓森林防火安全。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摸排确定森林火灾风险防控点,实施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全区森林防火应急管理不断完善,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建造了瞭望监测系统、护林员gps定位管理系统,新建防火隔离带30公里,组建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3支共计45人,全区连续11年无森林火灾发生。三是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实施黄山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项目(总投资9579.8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752万元),有效地阻止了松材线虫病入侵,维护了黄山松的安全;全区病虫害年均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年均防治率达95%以上,年均监测覆盖率达95%以上,年均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5%,年均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四是强化涉林案件查处。相继开展了“春季攻势”、“亮剑行动”、“春季行动”、“天网行动”、“利剑行动”、“雷霆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15年9月,共办理涉林案件179起,其中刑事案件3起,起诉2人;治安案件8起,拘留8人;林政案件168起,处罚189人次,没收木材178.32立方米,林政罚款19.8万元,成功为国家挽回损失50万元。
(三)、积极调整结构,林业产业不断壮大
根据“政府组织、林农参与、大户带动、龙头牵动、协会推动、部门服务”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干鲜果业、花卉盆景业、森林食品业、木竹精加工业为主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到2015年9月底,全区香榧基地2200亩,苗木基地12000亩,油茶基地27000万亩,省级森林旅游人家3处,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2014年,黄山裕籽贵茶油有限公司的“裕籽贵牌油茶籽油”获得“安xx省名牌产品”和“安xx省著名商标”。通过企业带动,苗木产业、油茶产业等整体效益逐步提高,截止2014年底,全区林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3.52亿元增加到12.48亿元,林农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的2056元增加到4060元,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75亿元、6.38亿元、3.35亿元。
(四)、深化林权改革,林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以深化林业改革为抓手,不断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积极推进林业配套改革,为调动社会力量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扎实开展确权颁证收尾工作。重点加强了对林改档案整理和林权证核查纠错工作,全区各乡镇于2011年12月30日前完成有关林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二是促进林地规范流转。全区共办理林权变更登记13721.98亩,变更登记宗地数1485;林权转让登记面积7745.01亩,转让宗地160宗;实行林权抵押面积4782亩,抵押贷款2245.5万元。三是实施森林保险惠民。自2013年始,全区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22.29万亩及商品林15万亩都参加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森林保险。每年全区公益林保险金额10030.5万元,保费总额35.1067万元;商品林保险金额8412.195万元,保费总额33.6487。
二、2015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抓实生态建设任务
1、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2015年,全区人工造林计划710亩,实际完成578亩,占造林计划的81.4%;完成义务植树30.7万株,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4000亩,退耕专项规划培育6655亩;完成绿色质量提升点61个,森林村庄4个,森林长廊13公里。
2、山区茶林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茶林综合整治5000亩,其中由区林业局负责实施退茶还林300亩,立体改造800亩;由区农委负责实施补植提升3500亩,切坡改堤400亩;由水利局负责实施水利整治21条,长度16.26公里,预计投资530.2万元。
3、XX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根据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下达总体规划,完成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建设、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区建设、风景名胜区景观提升改造、油茶基地建设等共17项重点任务,于9月下旬顺利通过国家国家林业局工作组检查验收。
4、开展退耕还林地造林自查验收:组织各乡镇对2002-2004年计划任务的3.29万亩坡耕地造林保存面积进行自查验收,对小班面积、树种、林种、郁闭度、损失情况进行全面确认。对退耕地还林损失面积0.31万亩完善补救措施,并报请区政府进行了专题研究。
(二)、加强资源保护管理
全年全区预计采伐限额发证采伐3500立方米,折材积2100立方米,发证采伐限额占年采伐限额的8.2%;审核转报省厅审批工程征用林地4件,计444.97亩,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478.768万元;紧抓林地管理工作不放松,认真做好潜口镇东山采石厂和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客运站等4起非法侵占林地的整改工作;完成“十三五”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上报我区“十三五”年采伐限额建议指标46960立方米;开展了重点木材加工企业木材库存清理专项行动,对多起私收滥购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对30户重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就规范管理、有序经营进行了专项集中培训;全区林权变更登记3起,宗地26宗,面积47.82亩,未发生林权转让的变更登记。
(三)、加快推进依法治林 开展了以保护森林资源为主要内容的“雷霆行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涉林违法犯罪案件的势头。截止9月底,全区共立案查处林业行政案件54起(滥伐林木3起,无证运输木材11起,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36起,擅自改变林地用途3起,擅自开垦林地1起)。行政处罚54人次,没收木材42.6348立方米,林政罚款5.73万元。成功调解涉林纠纷5起。救护野生动物6只(黄鹿1只,猫头鹰1只,夜鹭1只,画眉鸟3只)。
(四)、做好林业灾害防控工作
1、森林防火: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落实防火责任,狠抓火源管理等,截止目前,全区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截至目前,粘贴《森林防火戒严令》2000余份,发送出森林防火提示短信40万条,出动巡逻车2800余次,新增防火警示牌145块,联合妇联举办“庆元宵、迎三八”“森防杯”巾帼铁军漫步xx州寻宝活动;投入14万元采购带有“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字样的茶杯2万只发放到户;组织召开应急队伍工作会议4次,培训会议7次,开展野外火灾扑救演练活动3次;投入近10万元采购森林消防机具配件,确保各支队伍机具使用正常;与XX县、休宁、XX区等毗邻区县签订了2015联防协议;完成了呈坎镇、潜口镇、西溪南镇生物防火隔离带项目施工。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深入推进“绿盾2015”专项行动及松木经营利用单位集中清理行动,检疫执法人员主动靠前服务,把种苗检疫作为植树造林安全的前沿关口,为当前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绿色质量提升工程保驾护航。全区出圃各类苗木1350万株,检疫1300万株,种苗产地检疫率96.3%;签发苗木产地检疫登记合格证35份。1-9月份,共查处森林植物检疫案件124起,位于全市前列。分别完成松材线虫病春秋两季普查各11.745万亩,普查率100%;采集枯死松木样本330份,清理枯死松木703株,清理率和镜检率达均为100%。开展松毛虫、松褐天牛监测除治,全区越冬代松毛虫发生5120亩,松墨天牛总发生面积为3000亩,竹毒蛾500余亩,无公害防治率为97.6%;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对8870亩松褐天牛连片森林进行药物防治,对xx州绿道潜口段食叶害虫实施喷粉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五)、林业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1—9月份,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8312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4.4%。其中:一产20676万元,二产41910万元,三产20540万元。全区现有林业企业81家(木产业60家,竹产业15家,油茶产业6家),林木种植业、经济林业、种苗花卉培育业、木竹加工业、木雕竹雕、人造板制造业、木竹藤家具制造业、非木质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业、森林旅游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等产业门类不断齐全,结构不断完善、产业链不断延伸。全区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继续壮大,8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产值19605万元。完成6家省级龙头企业复审、申报工作。
(六)、积极开展对上争取
进一步加大对上争资力度,积极与省、市对接,及时了解林业政策,掌握资金导向,争取上级对我区林业建设的支持。截至9月底,我局2015年对上争资共完成996.54万元,其中常规争资705.36万元,额外争资291.18万元。
(七)、进一步加强林业队伍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史、国史,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积极开展党性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继续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围绕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立足源头防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努力打造一支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同时,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普法、依法行政、信息宣传等各项工作齐抓共管,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廉洁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和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格执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八)、存在问题
1、林地管理工作点多面广,工程征占用林地增多,林地管理任务艰巨。
2、造林绿化空间不断缩小,林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急需在森林经营利用方面破题。
三、2016年林业工作谋划
1、调整结构拓展造林空间。坚持“低效改造、转型升级”,突出低效人工林改造,围绕香榧、油茶等调优造林树种,拓展新造林空间,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山场、地块。稳步推进森林经营,大力推行林农复合经营,组织实施见缝插绿,不断拓展造林空间,努力实现应绿尽绿。计划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造林220亩,现有林培育6610亩,长防林封山育林6000亩。
2、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鼓励农户土地经营权、林权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构建金融服务林业的新机制,促进林权抵押贷款联合授信,扩大林权抵押贷款的覆盖面;依托江南林交所和省森林资源收储中心的带动作用,促进龙头企业开展联保联贷业务。积极推进森林保险工作,完善森林保险相关赔付机制。
3、精心谋划林业项目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导向功能,研究制定全区“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和《xx州区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积极构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布局合理、措施到位、保障有力的林业发展新格局。把握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退耕还林、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竹产业发展、林业科技推广与创新、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态修复与保护、现代林业发展等林业发展项目,增加我区投资份额。
4、积极引导新型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林农、林禽、林药、林菌等复合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林间采集加工等,抓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森林休闲旅游,积极做好新建省级森林公园申报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全省知名的森林旅游品牌。大力培育特色苗木花卉,精心搭建“上九庙会”市场交易平台,做大做强xx州苗木盆景产业。加强林产品商标品牌以及电子商务建设,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质量效益。
11.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篇十一
一、“十一五”期间广西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把理想教育和服务基层结合起来,端正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
广西始终把理想教育作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必修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及交流渠道,广泛宣传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目的和意义。自治区“三支一扶”办公室举办岗前培训班,利用一周以上的时间,对招募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班不仅请来了专家学者讲历史、谈现状、传经验,教育高校毕业生树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思想,还邀请优秀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代表上讲台,讲述成长经历,分享成功喜悦。
(二)坚持把引导就业和输送人才结合起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成才路
广西不仅把“三支一扶”计划作为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而且作为一项向农村基层输送人才的规划。坚持把全日制本科、学士学位以上作为招募對象的基本条件,紧紧围绕集聚广西紧缺专业人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制订计划,定向招募,做到农村基层需要什么人才就输送什么人才。各级人力资源行政部门把“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教育纳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建立人才库,加强管理和后续服务。5年来,广西共有460名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城镇规划建设等紧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被输送到工业园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乡镇卫生院,成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民生工程的专业人才后备力量。
(三)坚持把岗位锻炼和全面培养结合起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
广西始终把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建设作为培养“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抓手,交任务,压担子,鼓励高校毕业生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聪明才智,展示能力素质,涌现出一批深受农村基层欢迎的招商能手、项目主持、骨干医生、优秀信息员。服务期满后,用人单位专门拿出岗位定向招考优秀骨干。同时,为了培养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从政能力,广西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自治区区直机关进行3至6个月的跟班实习。据统计,5年来,共有112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留在基层服务单位,占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3.1%,有28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占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总数的8.2%。
(四)坚持把制度建设和服务保障结合起来,织就高校毕业生的“安全网”
广西先后出台《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桂人发〔2006〕41号)、《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招募管理暂行办法》(桂人发〔2006〕44号)和《关于我区“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桂人社发〔2010〕169号)等规范性的文件,从高校毕业生的选拔、培养、管理、生活补贴、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服务期满后续服务等全面规范了“三支一扶”各项工作。 2007、2009年广西两次调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从2006年的600元/人月提高到2009年的1300元/人月,确保“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内生活水平不下降。2010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又按企业职工的身份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广西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不能满足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西既是西部的人口大省,又是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是,广西的“三支一扶”计划不仅招募人数是西部12个省市区中较少的,而且是广西“大学生村官”等4个农村基层服务项目中规模最小的。造成招募规模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是广西财力不足,只能按国家下达的经费补助名额招募高校毕业生。主观上,部分地区对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培养一支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缺乏紧迫感,不愿意申请和接收“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
(二)少数“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不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和生活
有的高校毕业生生长在城镇,缺乏到农村基层工作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有的高校毕业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加之不懂方言、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无法在农村基层工作和生活;有的县以上党政机关长期借用“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少数高校毕业生从未在农村基层工作和生活过。据统计,每年招募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有15%-20%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和生活,下到农村基层3个月内主动辞职或者申请调回家乡服务。
(三)广西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政策有待统一
“大学生村官”、“教师特设岗位”、“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同属国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但生活补贴不同,造成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导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流失。
三、“十二五”期间广西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需要完善的政策措施
(一)营造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基层的浓厚舆论氛围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开辟专栏大力宣传“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工作生活情况、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通过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类高校应在新兴发展地区的农村基层建立就业实习见习基地,通过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贫困地区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加其主动与基层、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社会,了解农村,了解基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毕业生的家庭要消除对农村基层的偏见,帮助高校毕业生选择“三支一扶”等服务农村基层的项目,通过1-3年的基层岗位锻炼,积累人生财富,调整职业规划,找准职业兴趣,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逐步扩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的规模
“十二五”期间,广西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既要扩大招募规模,又要向重点地区、重要岗位倾斜,还要避免与“大学生村官”、“教师特设岗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岗位交叉重叠。一要逐步扩大招募的人数。在2010年招募350名高校毕业生的基础上,每年按25%左右的增长比例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力争到2015年招募人数达到1000名左右,在岗人数达到1600名以上。二要大力支持“两区一带”和千亿元产业。“三支一扶”计划要向“两区一带”和千亿元产业倾斜,招募重点领域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岗位,既为广西优先发展地区和重点产业输送紧缺人才,又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干事搭建舞台。三要将“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重点充实进基层劳动事务保障所和乡镇卫生院。既解决新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缺乏、乡镇卫生院本科以上学历医生严重不足的问题,又避免各个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在乡镇党政机关“扎堆”的问题。
(三)健全完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新的就業、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的法律,对“十二五”期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完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的主要政策。一要完善服务协议。依照《劳动合同法》,修改完善《广西高校毕业生服务“三支一扶”计划协议书》(简称《服务协议》),“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单位报到之日起一个月之内,由用人单位和“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签订两年期的《服务协议》,约定两个月试用期,服务协议要进一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职责,明确“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服务保护、服务条件和危害防护等内容。二要明确生活补贴的来源和标准。“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工作生活补贴应参照本地区乡镇事业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新聘用工作人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标准,生活补贴由自治区财政和用人单位支付,用人单位支付的生活补贴不得少于自治区财政支付生活补贴标准的20%,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发放边远地区津贴。三要参加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签订《服务协议》之日起30日内,按企业职工的身份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应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用人单位缴费部分由自治区财政统一支付,个人缴费部分从“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中代扣代缴。服务期满或服务期未满离开岗位,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执行。四要享受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相同的政策。进一步梳理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期间的政策,确保“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享受与“大学生村官”、“教师特设岗位”、“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项目相同的政策。
(四)畅通“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
畅通“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关健是抓好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期满后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一是考录公务员。进一步扩大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录用公务员的比例,认真落实《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52号)的精神,县以上党政机关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10%-15%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二是事业单位招聘。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三支一扶”计划等农村基层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接收“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事业单位相对应地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三是到企业就业。鼓励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用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企业优先招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四是自主创业。广西政府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对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公共服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
【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推荐阅读: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12-17
十二五期间年度工作总结07-03
司法所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07-31
黄冈“十二五”规划建议06-28
十二五规划内容06-30
铁路十二五规划09-07
浅谈十二五规划11-22
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06-09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