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法新探(11篇)
1.作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一
作文批改方法新探--导改法尝试
中学作文素质训练研究与实验这一教改实验,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为作文教学迎来了新生。但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互改作文开始兴趣不错,时间长了兴趣就不浓了。究其原因,是批改方式陈旧,批语总是“中心明确”(或不明确)、“语言通顺”(或不通顺)、“详略得当”(或不当)等之类的套话,所不同的是将老师批改变成了学生批改。改者依葫芦画瓢,没有创新,读者看到的评语总是老样子。这样改者无兴趣改,读者(作者)也无兴趣读。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导改法”这一作文批改新方法。
所谓“导改法”,就是通过作文批改者的导引和提示,让习作者自己去寻找、发现习作中的问题,从而修改作文,写好文章的途径和方法。其特点是:批改者不直接说出习作的得失,不直接代替习作者修改,而是通过点拨和提示,让习作者自己去主动认识,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完成修改任务。批改者负责“导”,被批改者负责“改”。运用此法,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培训:
一、教会符号。使用导改法批改作文,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作文批改的符号。无论是传统批改符号,还是教师根据需要自创符号,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达到“约定俗成”的地步。自创符号例举如下:
1.“≠”错别字号,表示文中的句子有错别字。同一行中多处有问题则分别写成“≠2”、“≠3”……
2.“()”词语误号,表示文中的词语有问题。同一行中多处有问题则分别写成“(2)”、“(3)”……
3.“A”标点误号,表示文中有标点符号错误。同一行中多处有问题则分别写成“A2”、“A3”……
4.“--”语句误号,表示文中的句子有语病。病句多时,则分别在前面加上A、B、C等序号以示区别。
5.“[]”待说符号,表示文中的句子或段落需要在“总批”中进行说明。有两处以上需要说明的地方,则分别在前面加上Ⅰ、Ⅱ、Ⅲ等序号以示区别。
6.“~~~~”特处符号,表示文中需要特殊处理的句子。有两个以上需要特殊处理的句子,则分别在前面加上①②③等序号以示区别。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符号,除“~~~~”(特处符号)、“[]”(待说符号)等少数符号需要直接标注在原文上外,其余都标注在有问题的`那一行眉批处,指出问题在哪里,划出批改范围,让习作者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会改法。在作文素质训练中,运用导改法批改作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改法培训。既要教会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批改符号批改他人作文,又要教会他们如何按要求回答批改者所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在作文素质训练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很好地进行互批互改活动。现将运用这种批改方法进行作文批改的具体做法举例如下:
青蛙
街上有人在卖青蛙,活崩乱跳的青蛙。
妹妹赶过去,①掏空了自己的衣兜,买了三只最小的,用光了所有的零花钱。她小心地收起三个小生灵,A飞也似的向郊外箭步如飞地奔去。
解开的束缚
B小河边,妹妹打开青蛙,郑重地说:“小青蛙,快逃吧,逃到不抓青蛙的地方去”!”
青蛙跳进了河边的草丛。可是不一
会儿,它们便“呱呱”叫着,逮捕那些害虫去了。[妹妹看到青蛙为人们做着有益的事情,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像青蛙那样对人民有益的人。]
妹妹哭了,很伤心。“②它们为什么不逃呢?为什么不逃呢?”没有谁回答她,只有清翠的蛙声不段响起……
≠蹦
与后文意思重复,且用意不如后文深刻。
A--
B--
A
()
过分说教,不切实际,且偏离本段中心,应删除。
充满童心,读来亲切。
≠2脆断
总批:
(一)简答下面问题。
1.你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告诉人们,应该保护人类的朋友--青蛙,不要做那些为了眼前小利而忘恩负义的事。
2.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很好,好在哪里?
答:开篇直接入题,结尾含蓄,耐人寻味,而且语言都很简洁。
3.你是用什么方法组织材料的?这样组织材料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片段(画面)组合法。这种方法使文章脉络清晰,要点分明。
4.你这篇文章人物语言有何特点?人物性格如何?
答:语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充满童趣,表现了人物善良而又天真幼稚的性格特点。
(二)将下面的问题回答在文中相应的眉批处。
1.文中标有“[]”的文字有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
2.①句应该删掉,为什么?
3.②句的人称代词已经修改过来,为什么这样修改?
特别说明:例文中黑色符号及文字为批改者标注,红色符号及文字是被批改者所完成的修改任务(整理而成)。
在作文素质训练教学实践中,运用导改法批改作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激发兴趣,促进互动。
传统的作文批改,总是批改者“独家包办”,改错别字、病句,理顺文章,下批语,都一一做好。习作者拿过作文本,看看分数,便没事做了。至于那几句千篇 一律的笼统的所谓批语,一般不看,即使看了,也是不甚了然。错在哪里,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修改,心中无数。而且所下批语,只是批改者的认识,不是习作者的认识。这样的批改活动,学生哪来兴趣,自然也互动不起来。导改法则不然,批改者不直接批改,而是只指出问题在哪里,划出批改范围,提出批改意见,让习作者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好胜是人的普遍心理,青少年表现得更明显。每次作文,批改者都以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为快乐,就会认真地研究别人的习作;而习作者则以完成好批改者提出的问题为满足,就会积极思考、努力解决批改者提出的问题。这样批改作文,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热情才会高涨。也只有这样的批改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批改者和习作者之间积极主动的双边互动。
二、认准症结,补救有方。
传统的作文批改,批改者把一切事情都做了,习作者养成了吃“现成饭”的坏习惯。每次作文后,大多数学生都不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思考批改者的修改和评语,对文章的得与失心中无数,这样去做“补救训练”只能是走过场。导改法则要求习作者认真仔细地去做批改作业,通过完成批改作业,习作者自然会发现自己文章中得失,认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补救有方,改好文章。也只有这样《中学作文素质训练实验教程》中的“补救训练”环节才能落到实处。
三、既重实践,又抓理论。
《中学作文素质训练实验教程》中的“写作指导”是作文的理论知识,是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才能摆脱盲目训练的困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迅速提高作文能力。可是,在实验中,许多学生根本没有用“指导”中的技巧和方法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理论指导是理论指导,作文实践是作文实践。尝试了导改法后,学生才真正做到了既重实践,又抓理论,克服了学生作文训练中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运用导改法批改作文,批改者才会有意识地把“指导”中的知识作为改好一篇作文的理论指导;习作者为了解决批改中提出的问题,写出更高质量的文章,也会自觉地运用“指导”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四、读写结合,取长避短。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中学作文素质训练研究与实验”提出的每学期“四个一万”的训练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运用导改法,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读写结合。批改者要批改好别人的习作,就会自觉地有目的地去读作文理论书,去读别人的优秀文章,用以指导自己的批改实践;同样,习作者为了克服批改者批改时所指出的问题和不足,也会这样去阅读,去吸取,去积累,去借鉴别人的方法和经验,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学生在导改互动中,也能互相学习,取长避短,共同提高。运用导改法进行批改互动,就是这样让学生在作文的同时学会了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学会了作文,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以上仅是本人在尝试作文导改法中的一点收获和体会,也许有诸多不当之处,但是,我深信,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作文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学作文素质训练研究与实验这株语文教改百花园中的奇葩一定能够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芬芳四溢。
2.作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二
一 农村作文现状分析
1. 学生见识浅陋, 作文内容虚假
农村学生相对城市而言, 资源匮乏, 眼界狭小, 知识面窄。迫于考试压力, 许多学生作文时不得不编造, 虚情假意, 矫揉造作。
2. 学校资源匮乏, 教师教学质量偏差
多数学校没有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设备, 即使有, 大多形同摆设。
部分教师在作文课上, 无视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要么不讲就写, 要么大讲写作技巧, 形式枯燥。很多教师把教作文当做软任务, 认为多几次不如少几次, 教都是为了应付考试。
3. 家庭及社会原因
由于历史等原因,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话语大多简单粗俗。如此的言传身教, 孩子怎能对作文感兴趣?
另外, 在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 作文教学成了最大的牺牲品。众所周知, 提升语文成绩,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要想提高几到十几分都很困难, 于是, 教师、学生、家长都注重能立竿见影的数学、物理等, 提升十几甚至几十分, 是会有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板块自然要忍痛割爱了。
二 农村特色作文教学方法新探
1. 提高认识, 打好基础
叶圣陶先生强调, 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做人、作文, 完整而恰当地表情达意。语文是基础学科, 作文教学又是重要板块, 绝不能忽略。
2. 观察积累, 鼓励创新
第一, 观察力的培训。 (1) 从欣赏自然美景中培养观察力。农村世界五彩缤纷, 茂盛的树木、广阔的田野、白云缀蓝天、落日映晚霞……这些美景就是学生取之不尽的资源。应指导他们观察的方法:如何选对象、定顺序、多侧面多角度、多感官多时段、动静结合、融感情、抓特点、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2) 从感悟农村巨变中训练观察力。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路纵横, 村落漂亮, 集市繁华。应充分利用这一广阔空间训练学生观察力。同时, 引导其多角度观察思考一些社会问题, 如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化肥农药的健康隐患、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等。指导其调查访问、分析探究并提出建议。
第二, 积累与创新习惯的养成。 (1)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是农作物采播谚语;“荒山不植树水土保不住”“想致富先修路”, 讲的是植树保土、交通致富的科学道理;“一朝有霜晴不久, 三朝有霜天久晴”, 是说降霜与天气的关系。指导学生养成收集、交流这些丰富语言的习惯, 既增长知识, 又积累素材, 一举两得。 (2) 写观察日记。农村孩子喜欢养花、种树、喂动物。教师可因势利导, 指导其写观察日记, 把种养、喂养的点点滴滴有序而动情地写下来, 一篇篇饱含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会跃然纸上。既丰富生活, 也锻炼文笔, 还积累素材, 好处多多。 (3) 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写作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创造过程, 创新是进步发展之根本。教师要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首先在训练观察力时就训练思维力, 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基础训练, 如类比、对比、联想、想象、归纳概括;其次还要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让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重个性、讲创新。
3. 创设作文情境, 写真事抒真情
第一, 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既丰富学生生活, 又提供生动素材, 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 激发其写作激情, 然后布置作文。学生会自觉写真事抒真情, 手到擒来, 得心应手。
第二, 社会实践。 (1) 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别有一片天地, 上树摘果、入林捕蝉、下河摸鱼, 这些趣事难以磨灭;割草养兔、赶鸭喂猪、摘豆松土, 这些劳动感受深切。这都是他们体验生活、积累素材、锻炼文笔的大好时机。应鼓励和指导其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把过程叙述清楚, 把场面描写生动。如稻谷, 指导观察和记录播种、插秧、施肥、收获的时间与情形;又如采茶或摘橘, 组织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调动各种感官, 然后指导其写出文章。既体验了生活, 又学到了农技, 还训练了文笔。 (2) 搞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教材与农村实际, 设计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 如“探访家乡历史”“献给母亲的歌”“同学们的消费观”等, 既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提高了语文素养。
第三, 非作文的语文课。非作文的语文教学中, 应重视分析、概括、表达能力的训练, 有意识地与作文技法巧妙挂钩, 为作文打好基础。如文章写法与借鉴;用对联概括内容或心得;小组讨论, 自由发言, 试着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
4. 科学训练, 持之以恒
第一,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计划要细致明确, 哪个学段掌握什么写作要领、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要科学实际。注意调整, 适时查漏补缺, 以期完善, 防止随意与僵化。笔者为七年级学生设计了“作文与我同成长”系列训练方案, 有“指导做语文杂记、课前演讲、成语接龙、故事续 (改) 编、选课文新词串联成文、先进与后进‘师徒’结对、师生同堂限时作文、同龄佳作欣赏、卷面书写包装、鼓励投稿发表”等十项措施, 形式多样, 学生轻松活泼, 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殿堂。
第二, 实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师应按照计划系统有序地训练,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不可一曝十寒, 要持之以恒、贯彻到底, 方能收到实效, 使学生形成能力。
5. 方法多样, 不拘一格促兴趣
第一, 写评改一气呵成。每次作文时间宜短, 篇幅不贪, 当堂示范讲评, 小组或“结对师徒”相互评改, 一气呵成。然后上交老师。
第二, 自由开放练习作文, 轻松快乐享受成功。
(1) 写作时空宽松。教师要严格控制作文课辅导时间, 给学生留足时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其写作时无拘束, 展个性, 放飞思想, 激发灵感。其一, 形式活泼, 训练提炼生活的能力。周记, 摆脱了要求的条条框框, 自由挥洒, 往往写得情真意切、妙趣横生或见解独特。用周记练习作文, 写己所想, 乐在其中。其二, 时间充裕, 培养修改的习惯与能力。鲁迅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 托尔斯泰更强调改三遍、四遍。初稿上交后, 老师及时评改反馈给学生再修改, 在一周内交老师再评, 老师将初稿与修改稿结合评价。此外, 鼓励文体改写。既养成了修改习惯, 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2) 评价中饱含期待。批阅作文, 要求不宜太高。分数低, 批评多, 难免心灰意冷, 故主张打高分鼓励, 多一分鼓励就多一分希望。当然要区别对待:好的, 充分肯定优点, 并指明最近发展方向;差的, 降低标准, 重鼓励。评语一针见血, 扶植个性, 饱含期待。
作文讲评课, 气氛要活跃。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朗诵自己的作品, 师生、生生互动, 仁者说仁, 智者谈智, 主要肯定优点, 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 在取长补短中促进健康的竞争。
(3) 鼓励凡人佳作, 品尝成功滋味。人人都渴望成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而又不满足现状, 不断超越高度。作文的成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层次里。首先, 可在展读会上或作文墙报上:只要有闪光点, 哪怕一段、一句, 也不妨采用, 或朗诵或张贴, 可见可闻, 激发其写作积极性;其次, 可亮相于“校园之声”:通过校园广播, 让学生从班级走向学校, 轻松愉快地发表作品, 品尝成功的喜悦;然后, 刊物上发表:班刊登载, 报刊投稿, 告诉他们, “发表”不是目的, 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让其端正心态, 热情不退, 最终走向成功。
6. 提升自我, 形成风格
第一, 积极学习, 厚积薄发。作文如做人, 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首先, 要不断提升思想素质, 与时俱进, 不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其次, 应不断扩展知识容量, 学习新理论, 提高写作水平, 让自己语言优美而丰富, 厚积薄发, 出口成章, 教学自然轻松自如;最后, 积极学习现代技术, 掌握现代教育方法,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例如多媒体) ,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开发校本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根据实际增删内容, 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地方特色, 利用本地资源, 开发出校本教材, 让学生成为特色人才。如我校的楹联教学, 既助推乡镇文化发展, 又提高学生语言品位, 自然有益于作文。
第三, 总结完善, 形成风格。教学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不断完善, 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 让学生乐学、善学。
三 结束语
经过以上努力, 学生常有写作冲动, 教师批阅也赏心悦目。农村教育, 在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更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希望鄙文能投石激浪, 引起各位同仁、专家的关注, 给农村教改再添亮色。
参考文献
[1]许雅斌.发掘习作素材让学生写“活”生活[J].作文教学研究, 2011 (3)
[2]杨文梅.浅议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教育前沿, 2010 (9)
3.初中作文教学新探 篇三
一、由模仿到创新
一切创新都是由模仿开始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也同样适用于作文模仿。写作模仿不是生搬硬套,死扣形式,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始于学步,终于创新”。一则精当的例文,应引导学生品其精妙、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新的创作便会由此而生。
我们常发现有这样的事实:尽管给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命题作文又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却很难发现令人满意的作文;甚至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心中燃起了熊熊火焰,但他们却因不知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表达……出现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其主要原因是形不成思路,不知如何表达思想。摹拟范文则是一个引发思路,组织材料的有效而切实的办法,初中语文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章法技巧上,都堪称典范。如模仿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记叙自己求学中最爱戴的老师,在选材、章法、中心等各个方面都值得借鉴;模仿朱自清的《背影》来选取生活中最令人难忘的细节(如眼神、脚印)等来表达亲人对自己无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等。
模仿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形式,而更应在模仿选材、构思、结构、中心时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由模仿来激活自己的思路,充分进行发散加剧思维,再根据自己的构思来写作,在模仿中有创新。如摹仿《松树的风格》将描写一个景物贯穿始终,结尾以议论方式进一步揭示其象征意义;借鉴《白杨礼赞》的特点,突出景物的个性特点,阐发其精神特质等。
当然,摹仿中还要学习语言的精炼、语言的生动,多种表达手法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二、思维创新意
对于同样一个事物,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各异的观点。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维,激发思维的广阔性。如我们熟悉的《小马过河》故事,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尽相同,因而立意也不完全相同,有的着眼于小马摸石头过河,弄清了河水的深浅,提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有的选取老牛、松树、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认识的角度,认为衡量一个事物的标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的以小马开始听信别人的话走回头路,后来又勇敢地闯过河去,提出人生路上应“跌倒了再爬起来”,还是能够成功的。在老师的再次引导下,有的同学还认识到小马能过河归功于妈妈,虽然,小马妈妈并没告诉他河水的深浅,却引而不发,三言两语,举足轻重,据此提出“刚刚走出人生征途的人是多么需要正确引导”的观点,并进而讨论为什么小马需要妈妈的引导,因为小马毕竟“小”,他智力尚不发达,没经过历练,小马一旦经过妈妈的引导,必然勇气倍增,必定在征途中能摸爬滚打历练成熟而成为“大马”。这样对“小马”的分析,自然地联系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和学生成长的问题等,这样,同一故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多个主题也就应运而生,自然也就避免了千篇一律,也能克服泛泛而谈的毛病,因而这样多角度、多方面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对于中心相似的作文,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写作方法的训练,或顺叙、或倒叙、或娓娓道来,我蓄势而发,提倡写作中的独特性。为此,我找了一篇漫画式的讽刺小品:《哪点像牛》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一个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图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紧盯画上左侧的几个小字,画从他无力的手中滑落下来。画的左侧,清楚地写着四个字:“哪点像牛?”
该文一反正常的叙述顺序,采用蓄势而发的手法,结尾点题,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三、情趣共融合
写作是一种情感流露的过程,最忌无病呻吟。在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思考,创设一种群情踊跃,灵动活脱的课堂气氛。
首先,写作题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如奥运会上中华健儿夺金牌,使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世界各地高高飘扬。以此为题材歌颂中华民族魂,学生情趣高扬,迅速拟出不同的题目:“中国,我为你骄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告别东亚病夫的时代”等等。又如在前年全国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全体医护人员成了冲在最前沿的战士,如何歌颂他们的崇高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我们采用讲述白衣天使的故事,观看抗击“非典”的报导等,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尊敬之情,从而学生迅速确定了中心,提出了不同的题目:如“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白衣天使赞”、“万众一心,抗击非典”、“责任重于泰山”等等。又如唱《父老乡亲》,激发故土乡情;看《生死抉择》,激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其次,教师当“有情人”,以情动人,以情激“情”。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会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场”,把学生吸引住,调动起来。如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我先动情地讲述了那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声音在颤抖,眼眶中含着热泪,教室里很静,我知道每个人的心里已经很不平静了。在欣赏完歌曲后几几乎每位同学都溢出了泪水。一股激情在他们的心中荡漾。
再次,作文的水平是练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有苦练的乐趣,注重一个“趣”字。在训练内容、方法上要有乐趣,如举行关于如何对待学生的零花钱的问题进行讨论,此问题贴近学生自身,故而学生则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又可举行各种单项竞赛,或拟题竞赛,或竞赛我如何开头,我如何结尾等。
总之,课堂教学在于一个“活”字,活起来的课堂思维涌动,新意层出,情趣盎然,教学效率因此而提高,艺术的魅力因此而无穷。
4.古诗词教学新探 篇四
在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古诗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这些古诗词或忧国忧民,或昔时劝学,或讲求道德修养,或感悟人生哲理。学习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都有囊括。然而,古诗词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学生学的误区。很多学生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和气力去学那些在阅读、写作和日常交际中已很少用到的古诗词,没有多大的价值,无非是考试时的几句默写、做几道赏析题。二是教师教的误区。其一,把古诗词课当作文言文来上,以读懂字面意思为目标。教师引领学生解释词语,找出特殊用法,甚至把诗词翻译成白话文。这样学生只能获得一些表面的东西,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文词,至于作品的意境、感情就无从得知了。其二,把诗词课当作背诵课来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对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作品表现风格,作品体现的意境等不加任何分析。其结果不但将古诗词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而且,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索然,乃至厌学。所以,如何教学才能既使学生获得对古诗词认知,又能充分发挥古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呢?就这一问题我作了如下初浅的尝试。
首先,重视朗读,引导学生从优美的意境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 的。朗读得法,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是以理解为最终目的而不是背诵,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声。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我抓住诗词平仄押韵、合乐的特点进行,让学生明确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押韵、音调等几个方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了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此外,字音读错要纠正,句子读破要指点,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内在节奏(所谓的内在节奏,就是情绪的统一和抑扬顿挫),我们通常理解的诗的节奏大抵偏重于外部节奏,其实更重要的是诗的内部节奏,即要读出内部情绪的抑扬顿挫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领悟到诗歌的音乐美,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抑”,读时语调应低沉缓慢,“小桥流水 人家”是“扬”,声音可适当上扬,语调舒缓,“古道西风瘦马”,又是“抑”,语调应是低缓感伤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转”是“顿挫”,朗读前应有适当的时间停顿,声调缓慢忧伤,“断肠人在天涯”读时应一字一顿,如泣如诉。
(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只要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不必去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
(3)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有感情的诵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诗歌是“缘情”而作的,训练学生的朗诵,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并引起共鸣,得到启迪。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得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诗句,体会他们的友情。《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对于学生不好体会,很难产生共鸣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夜来梦境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首词是苏轼纪念亡妻所作,情感真挚感人!但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很难理解,所以我就加强范读,发挥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读时有榜样,在我的“情感引领下”体会感情,反复诵读。
(4)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运用轮读、比读等方法,改变朗读形式的一成不变,让学生在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学会吟唱,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虽然对诗词学习没兴趣,但对由诗词改编的歌曲却兴致很浓。如电影《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其实就是由《诗经·蒹葭》改编的。在教学《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之前,我引入《在水一方》的音乐背景,以唱带教,充分调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样的,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让学生学唱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相比之下,学唱歌比单纯的背诗词效率高多了。而且,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古诗词的每一首诗歌几乎都可以用来歌唱。我采用歌唱的方法教学,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夜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柳咏的《雨霖铃》等。通过歌唱的方法,可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音乐美,了解韵律规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然,咏唱只是诗词学习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以咏唱取代讲解。我认为借助歌曲的调,让学生再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因为不同的曲调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满江红》 给人的是豪放激昂,胸怀宽广的感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则是哀怨伤感,低沉缓慢的,表达了词人作为亡国之君的那种绝望凄凉的心境。在讲到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区别时,光用语言难以让学生理解,如果借助于音乐,一切都明了了。
通过唱歌教学,不仅唱出诗情画意,寓教于乐地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又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总之,诗歌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诗歌又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极富意境美;诗言志,文以载道,给我们以丰富的思想启迪。古诗词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力量源泉。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进而把握住诗的思想精髓,汲取这些优秀诗歌的思想精华,丰富思想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5.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新探.全 篇五
福建省南平市胜利小学
林仕平
内容摘要: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既要有篇章教学时的局部观——篇章中“点”的仿写,又要有单元组课文的整体观——取各篇之精华,仿写大作文,还要有整册课文教学的系统观。它把单元的一组阅读教材,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各课的教学形成小的能力点的积累,再进行 “大作文”的仿写,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读写结合 单元教学 语文 新探 课程改革 一.读写结合单元教学理念
周一贯先生在一次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后的评课中说:多数的选手过多地关注课文“写了些什么”,而对课文是“怎么写”的关注不够。特级教师张伟也说,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学应该从“教法——学法——用法”的转变。他们的精辟见解,都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语文素养唯有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扎实的提高。笔者认为,读中悟写,读中有写;以写促读,从仿到创,最后达到习作百花齐放的读写结合教学法,不但关注课文“写了些什么”,还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它不但关注学生的“学法”,更关注学生的“用法”。读写结合教学,让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它有利于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十几年来,我在“读写结合”的这片土地上不断地思考、实践、探索:第一阶段是从句的仿写,段的仿写,到篇的仿写,我的总结论文《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最美丽的风景》于2010年发表与《吉林教育》;近两年,我主要进行“读写结合的单元教学”的实验探究。
“读写结合的单元教学”,是把单元的一组阅读教材,看作一个整体,取各篇可仿写的“精华”,通过各课的教学形成小的能力点的积累,最后结合单元作文训练,或独立设计一次 “大作文”的仿写,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目的。本学期,我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六次单元读写结合仿写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二.学情分析
2012-2013学年上学期我在任教的六年级班级,进行了一学期完整的读写结 1 合的单元教学实验,用的是人教课标版十一册语文教材。这个班级的同学,我在五年级教学时,在阅读教学时经常进行句子仿写、段的仿写,有时也进行篇章仿写,进行了大量的读写结合教学。同学们已掌握了读写结合的一些技能,多数同学已能轻松完成400-600字的习作。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力更上一层楼,在本学期开展读写结合单元教学实验,将为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写结合单元教学全册分析
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既要有篇章教学时的局部观——篇章中“点”的仿写,又要有单元组课文的整体观——取各篇之精华,仿写大作文,还要有整册课文教学的系统观——编者每个单元组课文设置的内容、主题不同,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写物、有的记事等,我们每个单元仿写的目标不同,但一个学期却能形成一个相对的整体,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读写结合单元教学,首先要分析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不同特点,然后进行四确定:确定重点仿写的课文,确定每篇文章的“学习点”(作文技巧),确定单元仿写文章的结构(或形式),确定学生单元仿写习作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突破以上难点,学生的单元大仿写训练,才能水到渠成,取得成功。
本册六次的读写结合单元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单元的教材主题是“感受自然”。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处游览的风景名胜”。我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确定单元读写结合的大作文是:“仿写当地熟悉的一处风景名胜”。(具体的教法见“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例举”)
第二单元的教材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詹天佑》一文围绕“杰出、爱国”组织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第三单元教材的主题是“爱的旋律”。《穷人》一课抓住“环境、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这两点写法值得学生学习。所以,我将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合并,设计一次“涓涓细流,汇成大爱”的写人的大仿写作文。要求学生用两周时间,静静地、悄悄地观察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爱的细节,记于心中,并注意当时的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特点,以及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用心观察“记录”
三、四个生活场景,为大仿写积累素材。《别饿坏了那匹马》以三次出现“课题”文字为线索;《唯一的听众》通过人物的神态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用心灵去倾听》以事情发展为序的多事例写法。这些写法都值得学生学习和选用。
本次仿写的教法与第一单元不同,在阅读课上,教师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不需要阅读课中“点”的仿写突破,只需在家里静静地观察,积累素材,运用学 2 法即可。
第四单元的教材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个单元我设计的单元仿写大作文是——《地球妈妈的哭诉》、《一只小鸟的诉说》,用人称转换的拟人化写法,深情地诉说“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本单元重点仿写的文章是《只有一个地球》(用其内容),《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学其拟人化的深情流畅、具有震撼力的写法),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学生习作的内容就十分丰富,写出来也生动感人。
第五单元的教材主题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重点仿写的文章是《少年闰土》,其一是经典的“外貌”描写句,老师当场请一学生上台,示范如何抓住人物特点写外貌特点,练习“写谁像谁”;其二是《看瓜刺猹》的仿写——抓住几个动词“扫、支、撒、拉”,用几个连续的动词写一组动作过程;其三是仿写文章的结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不同的事例和场景的描写构成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用几个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且每个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各不相同——侧重于语言、动作等人物特点的某一方面,这种写法也值得学习。本单元设计的仿写大作文是《我的小伙伴》——用两周时间认真观察小伙伴的外貌特点,以及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例(如课堂学习、体育活动、才艺表演、趣味生活等),以及场景中的人物特点,进行仿写。
第七单元的教材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重点仿写的文章是《老人与海鸥》和《跑进家来的松鼠》。《老人与海鸥》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与动物的深情;《跑进家来的松鼠》通过几个事例写出“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些写法都值得同学们学习。本单元仿写大作文设计是《我和__(小动物)》、《我爱__(小动物)》。学生可写自己养的小动物,也可写别人养的熟悉的小动物。因为许多小学生都有养小动物的经历,学习写法后,写起来难度并不大。我提示学生通过两条线索仿写:一是认真观察小动物的“衣、食、住、行”,形成多事例多方面描写的文章结构,作文才会生动有趣;二是可以直接选取“我”和小动物之间的几件有趣的事进行描写。
第八单元的教材主题是“感受艺术”。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学习艺术的故事和感受”。我结合单元作文训练设计了一个大仿写——《我爱__(画画、书法、弹琴等)》。重点仿写的课文是《我的舞台》,学习点有二:一是时间为序,多事例展示学艺的提高过程;二是在事例的描写中,渗透学艺的“酸甜苦辣”。本单元读写结合的仿写难度虽然较大,但由于本学期多次大仿写的“技巧”积累,3 本次仿写依然较为成功。
四.第一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例举
本单元共四篇文章,《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 “野”》,这几篇文章共同特点是——通过细致观察大自然,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我确定的重点仿写篇章是《山中访友》和《索溪峪的 “野”》。
1.《山中访友》的拟人化写法如神来之笔,特别适合学生的仿写。在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运用“读-思-悟-习”的学法,读悟结合,在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妙处,顺势而导,进行立竿见影的“小读写结合”练习,以突破大作文仿写的难点。
学习点一:课文开篇第一句“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好一个“撞”字,教师要先让学生好好感悟,让它“撞”在学生的心坎上,再仿写这一句。有的学生仿写道:“走出门,就与秋风来了个拥抱,风中带着枫叶的气息和阵阵果香。”还有的学生说:“打开窗户,就与阳光抱了个满怀,阳光带着炽热的气息,阳光真明媚。”开篇第一句的仿写,一个“撞”字让学生找到了运用语言的灵性,从点上突破了本单元读写结合的第一个难点,为后面的系列教学,奠定了基础。
学习点二:教学第四自然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汗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是一种感受自然的境界,也是一种作文的境界。让学生仿写此句,对学生感受大自然,描写大自然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此句仿写难度很大,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首先用“读-悟-议-读”的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中的意思和意境。接着由教师深情的诵读,学生闭眼展开想象,体会文中的意境。最后,创设一个仿写的意境——“星期天的早晨,我来到延平湖边,背靠在一棵柳树上,静静地„„”学生的灵感被激发了,他们写出了不同时间、不同“树木”的“人树合一”的好片段。
学习点三:第五自然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此段文字极具灵性,排比句式气势如虹,拟人化运用出神入化,是学生段的仿写的好材料。此段的仿写也极具难度,教师若没充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仿写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而失败。为了帮助学生突破仿写内容这一难点,我先进行 4 引导:“山中的一切除了作者提到的以外,还有那些呢?”(火红的杜鹃花、青青的翠竹、五彩的蝴蝶„„)有了不同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驰骋,再套用“句式”仿写就容易多了。为了让学生“仿中有创”,我又提示另一种仿写方法:“走进溪源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由于溪源庵是本地著名的风景区,同学们春游秋游经常光顾,是同学们的老朋友了,他们对其“一草一木、一溪一石”都十分熟悉,内容与课文大不相同,又创设了学生写作的情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仿写和创造。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种“大段”的仿写,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并适当减少其他的作业。学生在寂静的夜晚,更有利于其灵感喷发,多数学生都能写出“略有文采”的仿文来。
2.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的读写结合点。《山雨》的学习点有二:一是文章是以“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二是描写自然景物可抓住“音韵美”和“色彩美”来写。《草虫的村落》学习点有二:一是“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由于作者“忘了自己”,陶醉于自然之中,才能写出如此绝妙的文章;二是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小动物写得“有情有义”。课后有一写小动物的小练笔,可先让学生用以上方法进行仿写,培养对动物的情感,积累写小动物的灵感。《索溪峪的“野”》堪称奇文,读写结合点有二:一是全文围绕一个“野”字展开,以“野”为核心的写法;二是总分结构,写了“山是野的、水是野的、物是野的、人是野的”四部分,中心句都写在段的前面,这种结构十分有利于学生仿写。
3.本单元读写结合大仿写要求:
结合本单元作文训练“写一处游览的风景名胜”,选用本单元部分篇章的写作方法,描写当地熟悉的一处自然景观。同学们熟悉的当地自然景观有九峰山、溪源庵等,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故地重游”,后再进行大仿写练习。本次大仿写可作为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一举两得。
仿写提示一:重点仿用《山中访友》的句式和《索溪峪的“野”》的结构。仿写提示二:仿《索溪峪的“野”》的围绕“野”的中心写法。师引导:相比于索溪峪的山的“惊险、磅礴”的野性之美,我们溪源庵的山是“温柔、宁静”的,你们能写出溪源庵的山的特色吗?
仿写提示三:写雾中、雨中、阳光中的不同情境时,可仿《山雨》的写法,写出景色的变化之美;写到风景区中的小动物时可仿《草虫的村落》的写法,写 5 出小动物的灵性和可爱之处。
4.本次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效果
(1)学生习作形式多样,句式在仿写的基础上常有“创造”,可看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灵感”频发,精彩片段随处可见。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他们在熟悉的景物中,各取所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2)这种单元仿写,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习作,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仿写,由于汲取了许多作家的写作“精华”融于一文,学生的习作也到处闪现着灵感的火花。学生在习作中“技巧”运用较多,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都能像作者一样较多的运用,有的虽显稚嫩,但依然令人欣喜。
(3)本次习作,全班47名学生,习作字数全部达到600字以上,20人字数达800字左右,5人字数达1000字以上。当投影仪打出二十多篇成功的仿文时,同学们没想到自己也能写出这样长且美丽的文章,个个喜形于色。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方便同学们互相学习、观摩。成功对学生的激励是巨大的。
五.读写结合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读写结合单元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的作文信心。经过一学期六次大的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参见“第一单元读写结合教学效果分析”,每次教学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作文的兴趣增强了,作文的信心更足了,到第七、第八单元测试及期末考试,全班同学的考场作文都能写600字以上,百分之八十的同学作文字数达七、八百字,比上学期平均增长200字以上,且言之有物,行文有序,“略有文采”,达到了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效果。
2.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许多作者才华横溢,在读写结合中,学习作家的写法,写自己的生活,也是“取乎其上”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收益是巨大的。
3.学生习作“仿而不死,仿中有创”。我们让学生在学习写法时,博采众长——“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写法。由于写作内容的改变(写自己的生活),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改造和创造”,才能让“新写法”与内容溶为一体,写出有生命力的富有创造性的习作来。
4.读写结合单元教学不但关注了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了课文是“怎么写的”(写法)。通过老师教学这座桥梁,在阅读课上渗透“写法”教学,6 体会“写法”妙处,用学习点的仿说、仿写,突破“用法”的部分难点,再经过两周时间的“留心观察周围生活”,“消化”写法,最后走向大作文的“用法”阶段,写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灵性的习作来。
6.C语言程序教学新探 篇六
href=“#”>
摘 要:C语言程序是本专科院校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难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难学。该文根据笔者多年的C语言程序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C语言程序教学上的新思路。
关键词:C语言;算法;上机实验
0 引言
程序设计对于各个计算机类高校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课程,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必修课。而要进行程序设计,必须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来做为编程工具。目前,很多计算机类高校都把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来教学。我们知道可供选择的计算机语言是非常多的,如C++,C#,java等等,之所以选择C语言是由于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它既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可以说,学好C语言对打好程序设 计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很多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学期就开设C语言课程,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因为高考的压力而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不了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感觉C语言语法枯燥,难以掌握;对基本概念能够理解,但是当实际应用到程序编写的时候又感觉无从下手;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程序编写习惯,使写出来的程序漏洞百出……等等这些问题都跟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学习C语言中的种种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C语言教学经验,下面提出C语言教学中的一些新思路供大家共同探讨。掌握基本要求,打好学习基础
在学生阶段,C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训练程序设计的思维,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学生改变不了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对课本上的概念和程序死记硬背,总以为把书背熟了就能够学好C语言,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最基础、最常用的内容上,以至于基础薄弱,在程序的编写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错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编写程序时不区分标示符的大小写。例如,int myname和int MyName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变量。在C语言里面,对标示符大小写敏感,但是很多同学就是会忽略这最基本的要求,造成程序出错。
(2)对“=”和“==”混淆使用。“=”是C语言里的赋值符号,把右边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而“==”是关系运算符,它的作用是判断“==”两边的值是否相等,返回的结果是一个逻辑值,即“真”或“假”。例如:a=1,是把1这个数据放在变量a里面,而a==1,表示a变量的值是否跟1相等,如果相等返回“真”,如果不相等就返回“假”。
(3)颠倒printf()函数值的输出顺序。直接看个例子:
输出的正确值应该分别为10,11,10,10。
很多学生出现错误是因为不理解printf()函数执行的顺序,printf()函数在执行时是从右到左,而输出时是从左到右。
从以上3个学生容易出错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理想,导致这些极其简单错误的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必须把最基础的知识跟学生讲透,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对学生加以引导,懂得学习C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一下子变成编程高手,而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打好基础。重视算法的学习
算法是程序的灵魂,没有好的算法,就编写不出好的计算机程序。在C语言教学中,教师在很多时候都不注重算法的教学,导致学生上课时候能听得懂,看得懂课本上的程序例题,但是当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序编写的时候,学生又感觉无从下手。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只注重去背课本上的程序例题,而不注重程序的算法思想照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算法逻辑思维的培养,在讲解程序时,应该首先分析程序中所需要用到的算法,要把重点放在例题的解题思路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程序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在授课阶段初期,我们也可以给学生举一些简单的、有生活气息的例题来引发学生对算法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一些例子。
(1)家里有个微波炉可以同时烧烤2份牛排,每份牛排有两面,每面需要烧烤2分钟才可以食用,问用微波炉烧烤3份可以食用的牛排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用算法来解答的话,我们可以有2种方案。第1种,先把第1份牛排和第2份牛排放进去烧烤2分钟,然后再把这2份牛排翻一面过来再烧烤2分钟,接下来把第3份牛排放进去,烧烤两面共花去4分钟,由此可知整个过程一共要用掉8分钟。第2种,同样的把第1份牛排和第2份牛排放进去烧烤2分钟,然后把第2份牛排先取出来,把第1份牛排翻一面过来跟第3份牛排一起放进去烧烤2分钟,最后把第3份牛排翻一面过来跟第2份牛排的另一面一起烧烤2分钟,这样3份牛排就都烤好了,这种方法,我们只需要6分钟。很显然,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学生知道算法的重要性,好的算法可以节省程序大量的执行时间。
(2)有甲乙两人,甲现在26岁,乙现在8岁,求多少年之后甲的年龄是乙年龄的两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循环体来解答。我们知道年龄是逐年增长的,假设甲为变量m,乙为变量n,则循环体就是m++、n++的一个过程,当甲和乙的年龄相差两倍时,循环结束。所以我们设定循环体的执行条件应该是m!=2*n。最后当循环体结束时输出m和n的值。通过这样的一个分析过程,相信学生很快就能够写出这个问题的程序。
由此可见,通过一些例子的算法讲解,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理解解题的过程,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算法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重要性。上好实验课
上机实验也是C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仅仅听课是学不好C语言的。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基础的概念,还要自己动手编写程序,最后要亲自上机调试程序的运行并对程序进行修改。所以,如何上好C语言课程的实验课,也是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在玩游戏看小说;还有些学生上实验课前没有很好的预习,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知识的复习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向老师提问,以至于老师疲于解答甚至由于问的人数过多而无法一一进行解答。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上实验课之前就把实验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在上课之前就需要提交给教师一份预习报告,这份报告里面应该包含学生对实验题目的解题思路及初步的解题程序。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份报告上机调试程序。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无所事事的情况。
(2)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多名实验指导教师。学生在实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当问的人比较多的时候,教师就没有办法一一解答,而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解答而会停止程序的调试转做其他事情,如果一直得不到帮助的话,就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配置一到多名指导教师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足够教师的话,我们可以让班级里面学习比较好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兴趣小组。让这些学生在实验课时对一些有问题的同学进行帮助,这样既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又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
(3)改变实验的考核方式。很多教师一般都是在下课的时候让学生提交作业,这样可能会让一些学生钻空子,拷贝别人的作业提交。所以建议在课堂上当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遇到有雷同的作业,要求学生重做。在期末的时候,也必须要强调平时的成绩,不能把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指标。
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效果,对巩固C语言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结语
以上笔者就平时的一些教学经验跟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主要目的还是希望能够改变当前C语言程序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以后的教学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应用本文中的一些措施,对我校C语言程序的教学有明显的帮助,但各个学校的软硬件水平都不尽相同,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共同把C语言程序这门课上好,让学生学好。
参考文献:
7.分次教学新探 篇七
一、分层教学的策略
我们的教学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 但由于学生的差异性, 无法实现每个学生、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课改以来, 通过对传统教学的反思, 特别是根据我校艺术中学实际情况, 学生语、数、外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事实, 三年来我们实施了课堂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并不是把学生分为好、中、差几类, 给学生随意定位, 像代入公式一样在各科教学中生搬硬套, 也不是像复式教学那样, 上半节给优秀生讲, 下半节给一般的学生讲。我们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是这样的, 在充分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 把握学生的发展潜能和个性的前提下,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 制订教学与发展计划,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每一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自信, 掌握学习策略, 学会学习;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采取精讲精练的方法或采用合作学习, “探究—研讨”的交流形式, 或以讨论、师生互问互答方式进行交流。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以神圣的使命感, 高尚的人品和思想境界, 真心爱学生, 教学生, 构建宽容和谐的、民主的、生动的课堂气氛、情境, 实现教育的创新, 实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也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教学相长、常教常新。
二、实现分层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真实评价”
课堂分层教学和教育创新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和要求, 如何评价?这种价值取向, 关系教学的成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重要的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对传统的教育评价作个分析。在评价的功能上, 侧重选拨;在评价的对象上过分关注结果;在评价主体上单一、死板;在评价的内容上, 只注重对学习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价, 非常片面。要实现教育创新, 必须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重在引导, 重在激励, 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定位, 给教师的名次和奖励寻找依据。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不只是重视测试结果, 而重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如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答问题的创新性, 作业的独到之处,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鉴赏能力, 实践能力, 在探究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发展等等, 这些因素都应作为评价的内容综合考虑。在评价方法上要多样化, 学生自评、互评, 师生互评, 教师互评、自评。
8.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新探 篇八
高中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一种初高中按文体循环的难以突破的模式。现在虽然高中教材在作文教学上有所改进,但要真正扭转作文教学的误区,任重而道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对症下药——解决下笔难的问题
高中作文以话题或者材料作文为主,学生之所以觉得咬烂了笔头也凑不出几个字,关键是对材料无从下手,无法正确审题立意,所以上课之前教师要先加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比如话题作文,包括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等,首先让学生明确不同短语的侧重点是什么,动宾短语以动词为主,偏正短语看中心词前面的限制性词语,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等,比如高一的期中考试作文“开窗”,不少同学写心灵的窗户,却忽略了“打开”,这与“雕琢心中的天使”犯了如出一辙的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提醒之后,学生自然就会留心了。
当然,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考验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教学生抓关键字,比如我们曾出过这样一道题: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看过材料以后,学生基本上能抓住“我最了解他的心”,然后由这句话引申出去,可以从不能用蛮力,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了解事物的本质等角度去写。
这样,学生只要过了审题这一关,写起来自然是轻松自如。
二、借助网络图片进行作文教学
图片是静止的瞬间,无论是摄影还是漫画,都凝结着作者的观察与思考,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的观照。借助网络上丰富的图片,可以引领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进行审美想象与哲理思考,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并把这种敏锐的观察与捕捉延伸到他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根据图片的不同类型,可以进行如下不同的训练:
1.风景类图片——诗意地表达
由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语文论坛”上曾经发表过刘德福老师的系列诗歌《画一首诗》,均是选取一些风景图片或个人相片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我将其收藏,并制成课件《画意诗情》,引导学生欣赏诗画,感悟如何观察图画,从中得到审美的感悟,进而进行审美联想与想象,最终完成诗意的表达。当然这样的训练并不一定要指向诗歌的写作,学生也可用散文化的诗句来表达这一种感悟,重要的是通过此训练来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与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处处有语文。
2.漫画类图片——哲理性表达
漫画总是用夸张或变形的手法,撷取生活的瞬间,深刻而艺术地反映社会、人生,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是学生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漫画作文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疑给漫画作文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素材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利用网络上搜集的漫画,既可制成课件进行多媒体作文教学,也可输出到纸质媒介在教室训练,既可进行漫画点评式的片断积累,也可以漫画为素材进行整篇作文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漫画这种素材可以引领学生更深入观察与思考,为学生打开观察生活、启迪思想的一个新的窗口。
3.纪实类图片——深情地表达
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韩军曾上过样一节作文课:他选取了2004年网络流传的一些有关社会世象的经典图片,指导学生进行以“有一种××叫××”为句式的说话训练,譬如说:有一种童年叫辛酸;有一种呐喊叫震撼;有一种差别叫贫富等。之后让学生交流读图体会,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流下了深情的眼泪。这种借助新闻纪实类图片的作文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激发学生的情感,突破了学校“象牙塔”式的封闭教育,给作文教学注入了真情的活力。
三、作文讲评——解决学生对作文分数的困惑
学生写作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教师改作文更是艰难,所以,要想使每一个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教师除了花大量时间在作文批改上,讲评也是一门大学问。一般我会将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用他们自己的文章体现出来,摘取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得失,找到解决的方式,哪些笔墨是多余的,哪些又是该补充的,这样比在网上搜索一些优秀例文来读要实际得多,毕竟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与美文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学生曾经写过“努力拼搏与调整目标”的话题作文,一个学生写到:“乱世中的李清照承受着沉重的丧夫之痛,国家灭亡之伤痛,即便是一位力大无穷的铁汉男子都无法承受,更何况是手无寸铁的凄凉女子呢?她的成就能如此一鸣惊人,是因为她找准并调整了奋斗目标,并经一番的努力拼搏终于在文坛上创造了《声声慢》的佳作,至今流芳百世。所以,只有在努力拼搏时不断地调整目标,才能迈向成功之路。”经过分析,小作者对于李清照如何调整目标,调整目标获得了怎样的意义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没有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一个学生举完鲁迅弃医从文的例子后,在发表自己的议论时写到:“如果当初鲁迅先生没有选择当一名作家,就没有了现在的著作,我们就缺少了一次经历,对于本人,可能失去了人生中的一次成功。”段落一出很多同学就找到毛病所在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全班同学出谋划策,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议论没有紧扣中心论点。从以上来看,一堂成功的作文讲评课,不需要念很多出彩的优秀作文,而是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作文为什么只值这么多分,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
9.阅读教学中一点突破教学法新探 篇九
教学方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发展、创新和运用。笔者在讲读课文方法上不懈地进行改革、丰富和创新,使之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其中最有效的是一点突破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优化结合,从而使“一法为主,多法相助”的教学策略得以有效的实施,真正提高了阅读的教学的效率、质量。
一、一点突破教学法的界说与特点
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如同象棋对垒中的一个关键子,动这个关键子就能活全局;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这种从“点”上突破,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它具有四个特点。
1.选择性。一点突破教学法,具有较多的选择性、灵活性,可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与学的实际,作出不同的选择,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有利于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集中性。一点突破教学法,还有较强的`集中性,它可以紧扣每一篇课文一个点来讲读课文,由点延伸、扩展,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3.多容性。一点突破教学法,不排斥其他教学法与之优化组合,不排斥现代教学手段与之配合,更不影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种包含、多容的特点,可以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实效性。这种教学法,训练重点明确,训练线索清楚,一线穿“珍珠”,环环紧相扣,能给学生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觉,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从而收到实效。
二、一点突破教学法的实施
1.点的选择。点的选择的是实施一点突破教学法的首要环节。讲读一篇课文,只有准确地选择突破点,才能“牵一点动全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选择突破点,要注意因文而异,灵活多变,易教易学,能指引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使之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点的选择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题眼为突破点。题眼多是中心词或重点词。透过题眼,可窥视全文内容。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A、从题目看,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写物)B、作者要表达什么(爱故乡的杨梅)C、哪个词是中心词(爱)D、杨梅的可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此问意在提领全文,是下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又如《捞铁牛》,“捞”是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捞怎样捞捞的结果怎样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
(2)以开头中的关键词为突破点。有些文章以“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开头中往往有带动对全文的理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
[1] [2] [3]
10.小学语文多媒体高效教学新探论文 篇十
识字是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如采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无味。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汉字的特征。如教“苗、描、瞄、喵、猫、锚”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一片田野,上面长满了禾苗,旁边一个“田”字,然后动画演示:田里的一株禾苗慢慢变成了“艹”,移到了“田”上,并随即在“苗”的上方出现拼音。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记住“苗”字的?在学习了基本字“苗(禾苗)”之后,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苗”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解放军打靶时瞄准射击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瞄准”的“瞄”字在“苗”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目字旁,教师在“苗”上用鼠标一点,一个如眼睛般闪动的目字旁就飞了过来,与“苗”字组成了“瞄”字。以同样的方法教“描、喵、猫、锚”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苗(禾苗)瞄(瞄准)描(描红)喵(喵喵叫)猫(小猫)锚(铁锚),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此外,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写字教学。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
二、阅读教学
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跨越时间和空间,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有效克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习带来的不便。
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美景,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词语,并相机出示文中描写瀑布壮观景象的词语,学生一下子就对“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咆哮而下、雄伟壮观、流连忘返”等词语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接着,依次出示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景象和“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词语,学生都感到很震惊,自然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为顺利开展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了解了原因后,都纷纷谴责环境的破坏者,表示要做地球卫士,保护环境。可见,视听的冲击力远非文本所能比拟。不用老师的说教,环保意识就已在学生心中萌生。
三、作文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都能写出通顺完整的文章,但作文却空洞乏味,不生动也不具体。怎么办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中,可以将由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文本、动画、影视、音乐等信息直接引进课堂,为学生作文创设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情境,这时教师再加强导向、调控,就可以激发兴趣。这样的作文课堂,能让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与写作潜能。
2、指导观察,合理想象。
造成学生作文空洞乏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写作抓不住重点,内容不丰富,例子不典型,因而作文也平铺直叙,没有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场景,让学生学会观察。在指导观察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多媒体教学环境创设的直观、生动、形象的场景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修改评议,激发激情。
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作文教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面积的评议和修改作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习作,发现问题可以与学生通过耳机直接对话,也可以直接在其习作上修改,这样既不影响其它学生,又能达到个别指导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实时转播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集体评议优秀习作或修改较差的习作。这样让学生能明确到作文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又该怎样去修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引导总结,让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11.阅读教学方法新探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发展语言能力;限时快速阅读法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经验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课堂阅读教学占据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很大一部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阅读教学,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活动,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英语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下列较新颖的方法借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限时快速阅读法
限时快速阅读法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获取某一方面尽可能多的信息。长期用这种方法训练阅读,能加快大脑处理语言材料的速度,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初二即达100字/分钟以上),还有利于形成英语语言的整体感,跨越语音对理解的障碍,形成较地道的语感,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和信心。这种方法还能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度,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共同促进智力发展。这种方法适用于篇幅300字以下的文章或信息比较集中的段落。快速阅读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为宜。
如,Go For It 教材8 B Unit 6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 Section A 3 a的短文,其内容是三个少年分别滑冰多长时间。如果用传统的读讲翻译方式教,对词组和句型的讲解反而会冲淡主题,令学生觉得寡而无味,影响教学效果。而用限时快速阅读法,明确要求学生在1分钟之内找出3个少年的滑冰时间,效果反倒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在30~45秒之间找到答案。有了成就感的他们对于后来的课文重点讲解也就听得更加认真了。
二、欣赏法
这种方法适宜用于叙事抒情型文章。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文字、语句之美,学习取材成文之法。这种方法抓住并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将阅读教学拔高到思维训练和美学欣赏的高度,有利于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发展。
Go For It 教材从8 B起,每个单元都有篇与主题相关但难度较大的文章。字数多、生词多、固定搭配和句型也多,与单元主题也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学生望而生畏,教师也教得吃力。在处理Unit 4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 heard the news? 这篇文章时,我就采取了“欣赏法”。先介绍有关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情况,再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第三段,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的情感色彩,再指导学生阅读全文,体会文章以“马丁·路德·金被刺”和“美国世贸大楼被袭”这样的悲剧与“人类首次登月”和“杨利伟太空生活22小时”这样的壮举对比来突出情感,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优美的原因:情感真实、对比鲜明。
三、阅读编题法
有的说明文信息量大,近似数据的简单罗列,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编习题,习题形式不限,以促使他们深入地钻研。如,JBFC3 Population一文,我要求学生阅读完后绘制统计表,列出各时期世界人口数。在绘制统计图表的时候,学生运用了数理智能和空间智能,饶有兴趣;且图表将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直观地表现出来,更激发了学生关注人口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兴趣。
对于故事型的文章,则要求学生会提wh-question和yes-no question, 活用教材的语言材料,深入细致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尤其用自己编的题考查学生,让学生更加创造性地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拓宽了学生思维。
四、自编自导法
自编自导法指在展示阅读材料之前就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新词和新句型,帮学生理顺思维和语言,并将他们的讨论发言整理成板书,导出既符合学生思维又与阅读文章基本吻合的观点或结论,借以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当作提纲,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学习词法和句法。事先通过渗透来教新词语和句型的形式会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成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和观点。
如Go For It 8B Unit 2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文章主要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孩子因此的反应和后果进行对比。因为话题典型,学生的体会很深,学习积极性很高。如果按传统讲解翻译法进行肢解,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整体意义上的教育性。因此,我没有提前教生词,板书上只分“parents”和“children”两栏,要求学生说说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管束他们的业余活动,而他们又是如何反应的。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会说的举手,不会说的翻字典和词汇表,还有的用中文提供观点。我再适时地介绍他们所需新单词和句型,并理清逻辑关系。将观点分两栏整理好后,学生发现新单词和句型也不难了。这时,再提出阅读课文的要求。学生在课本中看到了黑板上自己的观点,生词和句型也已经认识、理解了,整篇文章的难度降低不少,回答阅读理解题也容易多了。他们还发现编写“教材”也不是那么高深莫测的事情,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之后该单元的写作训练中,我发现他们学会了用(下转第46版)(上接第45版)类似课文的词汇、句型表达他们的观点,与原文相比有删有增,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少了很多Chinglish(中式英语)。以阅读促进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目的顺利达成。
五、以听、说、图助读法
自主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各种智能和方法填补信息沟的过程。学生已持有的信息和阅读目的之间的信息差就是阅读的动机。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设置信息差则能灵活实现阅读教学目的。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对话、故事或图画的形式,以听、说促读,以图形向文字转变的方式助读,不失为另一种良方。
如,Go For It 7B的A sports collection 一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读图,再默记图片内容,然后阅读3 b文章,填补文章与图画之间的信息差。这样将识图与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用中学”,“做中学”,将被动接受语言知识深化为自主习得语言能力,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如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能力为目的,重视阅读教学方法探究,就能为英语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作文教学方法新探】推荐阅读: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09-11
明确教学方向改进作文教学06-09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作文,真好》(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03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06-13
观察作文教学08-21
日记作文教学09-11
启示作文教学09-25
作文教学设计教案作文,真好08-30
低年级作文教学方法06-15
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尝试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