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练习答案

2025-01-11

醉翁亭记练习答案(精选8篇)

1.醉翁亭记练习答案 篇一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课文《醉翁亭记》第3~4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的字。

(1)临溪而渔____________

(2)酿泉为酒____________

(3)宴酣之乐____________

(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____

2.概括选段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写了哪几幅场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写了哪几种“乐”?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到(2)做(3)尽兴地喝酒(4)离开

2.滁人游乐,太守宴饮,日暮醉归。

3.(1)树木茂盛荫蔽,上下一片鸟鸣声,(这是)游人离去后禽鸟在乐啊。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4.四幅场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表现滁州太平祥和(这是太守的励精图治的效果),太守与民同乐。

5.三种: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以禽鸟与游人对比,突出人之乐,以人与太守对比,突出太守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都是反衬太守之乐的。

2.醉翁亭记练习答案 篇二

紧扣主旨, 层层绘“乐”。文章开头写“山行六七里”而闻“水声潺潺”, 就暗含惊喜与喜悦。“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用“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道出作者游山玩水的真谛。下文接着从“山水之乐”展开, 呈现出一种与民同乐的情态。

朝暮变化, “乐”不思归。“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 阳光倾泻山林, 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着, 经阳光的照射, 雾释露消, 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 夕阳西下, 暮霭遍地, 阳光昏暗, 山林岩穴一片昏暗。早晨的宁静清新, 傍晚的昏暗厚重, 都带给人以美的冲击和享受, 让人乐不思蜀。

四季景色, “乐”亦无穷。“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作者描绘的是四季的动人景色:春天芳草萋萋, 幽香扑鼻;夏季树林挺拔, 枝繁叶茂;秋季风声萧瑟, 霜重铺路;冬季水瘦石露, 草木凋零。四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正如作者所说的“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这四幅图画, 相互映衬, 变化有致, 情趣盎然, 自得其乐。

滁人游山, 与民同“乐”。醉情山水只是作者“乐”的表象, 更重要的是在作者的治理下, 滁州显示出的太平和谐的盛世。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了“乐”:一是滁人游玩之乐。“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 好一幅太平盛世的游乐图。这正是在作者的英明治理下, 百姓生活安稳, 心中倍感“乐”。二是宴饮之乐。就地取材, 纯正野味。鱼是小溪中钓的, 酒是用泉水酿制的, 吃的是野菜山味, 品种丰富, “杂然前陈”, 品味这富饶的山间美味, 怎能不乐?更有宴饮之中,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 太守和随从们尽欢尽醉, 共同享受这官民同乐的情趣。这是作者自我陶醉的大“乐”, 是与民同乐!

夕阳在山, 群鸟助“乐”。日落西山, 日斜影长, 游玩尽兴而归, 山林中群鸟归巢, 鸣声婉转, 飞荡林间, 响成一片, 这是“禽鸟乐也”。群鸟何乐?原来是移情于景, 群鸟的乐正是作者心境“乐”的延伸与体现, 侧面表现了太守自我陶醉的游与乐。

3.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篇三

1. A

可能出现的误区分析:不能准确把握公理及推论成立的前提,只靠直觉想象随意地把平面几何的有些命题推广到空间几何中.

《转化与化归在直线上平面平行或垂直中的应用》

1. (1) 如右图,设BD的中点为O,连结OE,则OE所以OB1∥EF,OB1平面B1BDD1,所以EF∥平面B1BDD1.

(2) 作MH∥C1D1,连结NH,因为A1MA1C1=A1HA1D1,且AN=A1M,AD1=A1C1,所以ANAD1=A1HA1D1,所以NH∥A1A∥DD1,所以平面MNH∥平面C1CDD1,

所以MN∥平面C1CDD1.

2. 因为AB是圆O的直径,所以∠ACB=90°,所以BC⊥AC.

由于PA⊥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BC⊥PA.

又PA与AC相交且在平面PAC内,

所以BC⊥平面PAC.

又因为AF平面PAC,

所以AF⊥BC.

又已知AF⊥PC,且BC和PC是平面PB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AF⊥平面PBC.

《聚焦三视图》

1. ②④. 2. 80003,200(3+5+2).

3.

如图所示,设长方体的高,宽,高分别为m,n,k,由题意得m2+n2+k2=7,m2+k2=6,解得n=1.又1+k2=a,1+m2=b,所以(a2-1)+(b2-1)=6,即a2+b2=8,所以(a+b)2=a2+2ab+b2=8+2ab≤8+a2+b2=16,于是a+b≤4,当且仅当a=b=2时取等号.

4. (1) 该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

(2) 这个几何体可看成是正方体AC1及直三棱柱B1C1Q-A1D1P的组合体.由PA1=PD1=2,A1D1=AD=2,可得PA1⊥PD1,

所以所求几何体的表面积S=5×22+2×2×2+2×12×(2)2=(22+42)(cm2).

所求几何体的体积V=23+12×(2)2×2=10(cm3).

《构造长方体巧解球与内接三棱锥的组合体问题》

1. D 2. C 3. (2) 33;(3) 22.

“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 1,2,3或4(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

2.2

3. 甲→④;乙→③;丙→①

4. 平行(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5. 60(借助三视图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6. ③④

7. ③

8. 7π3

9.6,6,6π(长方体及球)

10. 75

11. 直角面面积的平方和等于斜面面积平方;中面面积等于斜面面积的14(三棱锥的性质)

12. ②③④(空间的垂直)

第13题图

13. (1)因为SA⊥平面ABC,所以SA⊥BC.

又AB是⊙O的径,C是圆周上任一点,所以BC⊥AC

而SA∩AC=A,所以BC⊥平面SAC,SA平面SAC,

所以SA⊥BC.

(2)由(1),可证得平面SAC⊥平面SBC

又平面SAC∩平面SBC=SC,AF⊥SC,所以AF⊥平面SBC.

由AF⊥平面SBC,SB平面SBC,得AF⊥SB.

又AE⊥SB,AF∩AE=A,所以SB⊥平面AEF.

14. (1)设A1C1∩B1D1=O1,连结O1G,

可证BEGO1是平行四边形,EG∥BO1.

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可得EG∥平面平面BB1D1D.

第14题(1)图

(2)由棱柱的定义,可得BB1D1D是平行四边形,

于是有B1D1∥BD,

连结FO,HO1,AC1,

利用中点条件,可证得FO∥HO1.

再利用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BDF∥平面B1D1H.

第14题(2)图

(3)由(2),知平面BDF∥平面B1D1H,

要证A1O⊥平面B1D1H,

只须证A1O⊥平面BDF,

由正方体的性质,可证BD⊥平面AA1C1C,

从而得到BD⊥A1O.

第14题(3)图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可得FO=32,A1F=32,A1O=62.

由A1O2+OF2=A1F2,可得A1O⊥FO,

再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A1O⊥平面BDF,

又 平面BDF∥平面B1D1H,

所以A1O⊥平面B1D1H.

(4)由BD⊥平面AA1CC,可得平面BDF⊥平面AA1C1C.

15. (1)取AA1中点F,连结DF,DE,B1E,B1F则平面B1EDF即为所求.

(2)借助平行关系考查探究题.K为DD1中点.

(3)借助垂直关系考查探究题.不存在,

假设存在,则AC⊥平面BDD1B1,

而BD平面BDD1B1,所以AC⊥BD,

而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

  

AB=AD,与AB≠AD矛盾,所以不存在.

16. (1)因为DD1⊥平面A1B1C1D1,DD1⊥平面ABCD,

所以平面A1B1C1D1∥平面ABCD,DD1⊥DA,DD1⊥DC,

于是有C1D1∥CD,D1A1∥DA.

设E,F分别为DA,DC的中点,连结EF,A1E,C1F,

有A1E∥DD1,C1F∥DD1,DE=1,DF=1,

第16题图

所以A1E∥C1F,于是A1C1∥EF.

由DE=DF=1,得EF∥AC,故A1C1∥AC,A1C1与AC共面.

过点B1作B1O⊥平面ABCD于点O,则B1O∥A1E且B1O=A1E,

B1O∥C1F且B1O=C1F,

连结OE,OF,

则有OE∥B1A且OE=B1A,OF∥B1C1,且OF=B1C1,所以OE=OF.

因为B1A1⊥A1D1,所以OE⊥AD,

因为B1C1⊥C1D1,所以OF⊥CD,

所以点O在BD上,故B1D1与BD共面.

(2)因为DD1⊥平面ABCD,所以DD1⊥AC.

又BD⊥AC,DD1和BD是平面B1BDD1内两条相交直线,所以AC⊥平面B1BDD1.

4.醉翁亭记练习答案 篇四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临溪而渔 ( )

(5)杂然而前陈者 ( ) (6)苍颜白发 ( )

(7)太守谓谁 ( ) (8)环滁皆山也 ( )

(9)林壑尤美( ) (10)山行六七里( )

(11)饮少辄醉( ) (12)颓然乎其间者

(1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4)树林阴翳( )

(15)翼然临于泉上者( ) (16)觥筹交错( )

(17)名之者谁( ) (18)云归而岩穴暝()

(19)至于负者歌于滁() (20)野芳发而幽香()

(21)弈者胜() (22)晦明变化者()

(23)觥筹交错() (2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6)临溪而渔()

二、判断选择。

1。下列词语中的“错”字与“觥筹交错”中的“错”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错愕良久 B。铸成大错 C。承蒙错爱 D。错落有致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快乐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6)野芳发而幽香。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内容理解。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2。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3。《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4。选文第①节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

5。选文第二段中“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

“人之乐”的“乐”指

“太守之乐”的“乐”指

6。选文第①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 变化之美,再写 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7。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9。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0。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1。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12。“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第(3)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1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 的理想之风。

15。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16。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 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 段写“滁人游”“太守姿”“众宾欢” “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17。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1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9。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21。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2。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2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2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拓展探究层级

27。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注:【A段】为《醉翁亭记》第三段,略)

附:【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作者在当时均是被贬之人,却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乐”,试比较两人之“乐”的相同点。

29。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0。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31。请你参读《醉翁亭记》相关内容,为安徽滁州琅琊山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100字。

32。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3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3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35。从全文来看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36。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作者欧阳修的哪种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1)代词,指滁州城 (2)意趣,情趣 (3)散 (4)捕鱼 (5)摆开 (6)脸色 (7)为,是 (8)环绕 (9)特别,尤其 (10)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11)就 (12)同“于”,在 (13)离开 (14)遮盖 (15)“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答“像鸟展翅的样子” (16)酒杯 (17)命名 (18)聚拢 (19)背 (20)香花(花) (21)下棋 (22)暗 (23)交互错杂 (24)离开 (25)寄托 (26)靠近

二、1。D “觥筹交错”中“错”的意思是“错杂”。(A项“错”意为“仓促”; B 项“错”意为“错误”;C项“错爱”是谦词,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关心爱护;D项“错”意为“错杂”)。2。D(“乐”应解释为“以……为乐”) 3。D(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三、(1)示例一: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示例二: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给分应扣住“峰回路转”;“翼然”;“者……,也……”三个要点) (2)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3)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4)远远望去,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5)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6)野花开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 (7)人们只知道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8)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9)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四、1。六一居士 北宋或宋 2。B(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3。从内容上理解:在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乐。或者答: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封建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哪怕位卑,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民同乐,追求生活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的积极意义,答出“积极人生态度”或“和谐社会”的理想的其中一方面即可。 4。众人游宴之乐,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5。“人之乐”的“乐”指游人“从太守游”之乐。 “太守之乐”的“乐”指太守与民同乐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6。朝暮 四季 7。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答出两点即可) 8。与民同乐。 9。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0。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浩,冬天水落石出。或者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11。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者答“引出后面的置幅图画”或答“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从任何一个角度答即可) 12。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示例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3。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14。与民同乐宁静祥和 (符合要求即可) 15。悠然自得 豁达大度 宠辱不惊(符合要求即可) 16。D(作者思想并非“极度消沉”) 17。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18。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19。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 20。D 21。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22。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23。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24。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25。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26.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7。示例: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由自己的快乐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正确即可)

28。都是与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受个人得失的影响。

29。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意思对即可)

30。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都“不以己悲”,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31。示例:凡读过《醉翁亭记》的人,无不为琅琊山的美景所倾倒:“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琅琊山险峻而秀丽,其山峰“耸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景色清幽,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32。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3。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3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35。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其乐。)(答到3点即可得满分)

5.醉翁亭记练习答案 篇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0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折檐①之前有隙地②,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③。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④。因洿⑤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⑥不筑,全其自然。纵锸⑦以浚之,汲井⑧以盈之。湛⑨乎汪 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⑩。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 ;循漪 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 而娱穷独 也。

(节选自欧阳修《养鱼记》)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隙地:空地。③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命名为“非非堂”。④植物:这里用作动词,是种植植 物的意思。⑤洿(wū):地势低的地方。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是挖掘的意思。⑥甃(zhòu):修砌。⑦纵锸:使用铁锹。纵:发,放。这里是使用的意思。锸(chā):挖土的工具,铁锹。⑧汲井:从井里引水。⑨湛:深远。⑩下入:水池里。11潜形于毫芒:水中的影子清晰得连须眉都看得清楚。毫芒:微小的东西。12漪:水波纹。这里指水池。13舒忧隘:释放忧愁和郁闷之情。舒:舒展。忧隘:忧愁和郁闷。14穷独:困乏、无助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云归而岩穴暝 ( )

(2)修竹环绕荫映 ( )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

(2)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答:

12.乙文中主要描绘了养鱼池的两个特点。请用其中最能表现养鱼池特点的词语加以概括。(2分)

答:

1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但其中又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

(1)昏暗 (2)长(高)

(每小题1分)

11.(4分,每小题2分)

(1)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阴。

(2) 我绕着水池散步,仿佛有一种置身在浩荡千里江湖之上的深远之感。

12.(2分,每点1分)

一是“全其自然”;二是“汪洋”而“清明”。

13.(2分,每点1分)

甲文写景柔和淡远,抒情委婉含蓄;乙文写景明快自然,抒情直接明了。

《养鱼记》翻译

6.《醉翁亭记》练习题 篇六

一.填空。

1.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

2.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3.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

4.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

5.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成语是_,它的常用意义是 :

6.选文写景,首先写,其次写_,最后写_。

7.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8.全文的主旨句是:。

9.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10.《醉翁亭记》一文从文体上看,文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它

是。

11.《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自然结合。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解释词语

1.临溪而渔临:2.宴酣之乐之:

3.环滁皆山也环: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5.野芳发而幽香发:6.云归而岩穴暝暝:

7.杂然而前陈者陈: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9.而乐亦无穷也穷: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五.选择题。

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4、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六.回答问题。

1.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2.“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3.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6.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7.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醉翁亭记》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成语是_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常用意义是 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6.选文写景,首先写山,其次写泉_,最后写亭_。

7.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9.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10.《醉翁亭记》一文从文体上看散文,文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解释词语

1.临溪而渔临:到、靠近2.宴酣之乐之:的3.环滁皆山也环:围绕(环绕)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意趣、兴趣)

5.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6.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7.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快乐

9.而乐亦无穷也穷:穷尽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贫穷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五.选择题。

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C)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B)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C)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4、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A)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六.回答问题。

1.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3.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以美景寄寓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4.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6.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7.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7.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篇七

解读《醉翁亭记》, 关键在“乐”字, 因为乐统全文, 乐中有景, 以乐显志。

文中出现了十个乐字, 写了乐景、乐事、乐情。“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谓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 而在醉心山水的优美景色, 把游赏山水的乐趣, 领会在心里, 寄托在酒中, 太守“饮少辄醉”, 自然不是嗜酒, 醉翁之醉, 并非醉酒, 而是山水之美使之沉醉。接着写四时之景不同, 朝暮之景相异, 想到“乐亦无穷也”。再写“滁人游”、“太守宴”, 这也是“在乎山水之间”的乐事。众宾的“欢”和太守的“乐”心情不全同。众宾享受的酒肴“宴酣之乐”。太守则“醉”于这雍熙景象。而后又写“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非常人所知, 就如人之乐非禽鸟所知, 太守之乐究竟为何, 没有明说, 其实上文已透露, 在山水之间。文中频频出现的乐, 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感受的乐, 即“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属“醉能同其乐”的乐, 而太守的乐显然并非这个层面上的乐, 而更有深衷曲意, “醒能述以文”, 以文中其意, 其意在文中已包含, 但他不明说, 而叫读者去涵泳体味罢了。

全文以“乐”贯穿始终, 层层深化, 逐步推进。起始写“山行”时扣“闻水声”, 即暗含着“乐”。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后, 再补一笔, 便借“山水之乐”, 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稍作展开, 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但这样的“乐”, 世人都能体会得到, 不足为奇。承此继写“滁入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的“乐”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到了。因为享受“山林之乐”的不仅有“太守”, 有“众宾”, 还有“滁人”, 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这就非同寻常了。而以“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 也是有深意的, 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 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及至文章结尾, 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 从而完成全篇。

作者的主观感受“乐”, 醉中之“乐”, 统摄文章的起、承、转、合。写山水, 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 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 野肴铺席, 觥筹交错, 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 飞荡林间, 是显示“禽鸟之乐”, 更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 乐在其中, 全文因景生乐, 因乐而抒情, 这样, 行文走笔, 一路写出, 围绕“乐”而展开, 就不是断片的杂碎, 而是统一的整体。这条主线, 如全线穿千颗珠玉, 似聚光镜收万道阳光, 使文章看似散, 其实一点儿也不乱。

全文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秀丽而多变的风景画, 也勾勒了太守和众宾滁人在山林中游玩宴饮的风俗画, 乐因景而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文章一开篇, 就可以看出作者站在滁州城外, 定点定景观察: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朝西南望去, 许多山峰的树林和山谷都特别秀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意在交代亭之所在环境。接着移步换景:“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顺着山路走, 听到潺潺的水声, 循声望去, 便发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 这就是酿泉。在这飞泉的吸引下,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者绕过山峰, 走过一段曲折的山路, 一座四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 就是醉翁亭。这里作者从大处落笔, 由山出泉, 山泉出亭, 像电影推镜头那样把亭的画面慢慢推向读者面前, 待成了特写境头时突然定格。读者自会明白, 这亭就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醉翁亭。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写景方式, 入题十分自然。山, 名为琅琊, 有山则有泉;泉, 名为酿泉, 有泉则可酿洌酒;亭, 名为醉翁亭, 亭之秀丽多姿, 怎能不叫寄情山水的太守陶醉呢?“醉”者, 突为“乐”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瞑”, 一早一晚, 晦明变化无常, 朝暮佳境, 在太守面前岂止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文章接着用分述总收的方法描绘山间四季的变幻, 先分述四季景色“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野花开, 自为春;枝叶茂, 是为夏;霜露降, 应为秋;水位落, 当为冬;然后在总收一笔“山意之四时也”, 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最后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 傍晚回城, 尽情于赏心悦目的四季山水之中, 因失意而抑郁的心情得以排遣净尽, 自我解脱后轻松愉快的乐趣当然是无穷无尽的了。正因如此, 可见是“乐”使人“醉”也, 文意便加深了一层。

如果说前文描绘的是风景画, 那么, 接下来所描绘的则是风俗画。文章暗寓一个“乐”字, 通过太守的眼睛, 工描细绘, 经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层层铺垫, 多方陪衬, 然后才点出“太守醉”这一核心。太守真的为酒所醉吗?非也!欧阳修与一般的“过客”不同。他在谪居生活中并不怨天尤人, 对政事采取积极的态度, 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励精图治, 在气息奄奄的封建瘠土中创造出了一方乐土。人民生活安定, 衣食富足, 连普普通通的滁人, 闲暇时日也能携老带幼, 兴高采烈地出游, 目睹这“丰年之乐”的情状, 太守怎能不为之陶醉呢?“醉中遗万物”,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太守非为酒醉也, 实为民乐而乐也, 文章又深了一层。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太阳落山了, 游人下山了, 人影纵横错乱, 宾客跟随太守回城, 可太守仍心系山间。“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游人离去, 山间恢复了小鸟天堂的原貌, 禽鸟飞回树林, 树上树下一片鸟啼雀鸣, 又是一番欢乐景象。至此, 文章承上笔锋突兀一转, 以“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为衬笔, 然后道出心曲:“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 绝妙地将“醉”和“乐”融为一体, 画龙点睛地勾画出全文主旨。

太守之乐, 不是酒醉时的忘愁和游山玩水的快乐。那太守之乐究竟为何?“乐”字含意深刻,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仕途中失意, 便于山水中寄情, 这是抚慰中国古代政治家兼文学家心灵创伤的最常见方式。纵情山水, 恣情一醉, 浇胸中之块垒, 让身心得以暂时的解脱, 借文笔的抒怀, 苦知音之难觅, 才有了千古流传的粲然华章。

唐宋时期, 许多文人兼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 他们的信条往往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独善其身”则较多地受道家的浸染。欧阳修也是这样一位文人, 思想也具复杂性, 注意兼受各家思想。他认为“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蹊其德”。“古之学者非一家”《与乐秀才》。

《丰乐亭记》中写到:“今滁介于江淮之间, 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以不致, 民生不见外事, 而安于田亩衣食, 以乐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 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作者认为, 滁州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 是因为“上之功德”, 但其间的百姓却不明了这一点, 作为地方长官, 欧阳修深知有“使民知所以安此丰乐之乐者”的必要, 他要唤醒民众, 以求百姓对朝廷、对皇上的感恩戴德, 在其位谋其政, 这是欧阳修头脑中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宣上思德以与民同乐”可以看作其“乐”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作者贬官滁州, 深感“人主之不知”, 自有怀才不遇之感, 怎么排遣心中不乐呢?纵情山水, 投身大自然是其必然选择。滁州那淳朴的民风, 秀美的山水恰好提供了这个条件, 正合欧阳修此时的心境:“修之来此, 乐其地僻, 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所以欧阳修“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俯而啖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忘记了世事的种种烦恼, 身心为之宽松欢愉。这种对山林之乐的追求, 更多地表现欧阳修所受的道家思想的浸染。得山林之乐可以看作其“乐”的另一方面。

总之, “宣上德以与民同乐”和“山林之乐”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 身在山水之间, 得山水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是欧阳修娱情山水, 悠闲自得的“乐”。另一方面, 和滁人一起同乐山水, 那种“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的场景, 更多地表现欧阳修“宣上德以与民同乐”, 尽太守之责。二者是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

摘要:被贬滁州知州时, 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解读《醉翁亭记》, 关键在“乐”字, 因为乐统全文, 乐中有景, 以乐显志。

8.一道数学练习题答案的探究 篇八

多年的数学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知识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探究出来的,探究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搞清知识的来胧去脉前因后果,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正因为如此,自己在教学中特注重让学生探究,练习题的处理也不例外;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在学了勾股定理后特意安排了一道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通过探究达到提高学生运用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1个1m高的人正在一棵9m高的树旁劳动,忽起一阵大风,将大树从距地面4m处吹断,此时此人应站在何处比较安全?

师:哪位同学比较聪明且肯动脑筋能解出此题?

(大部分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这么同学都能解出来,我心里挺高兴的。)

生A:人应站在距树3m以的地方才安全。

师: 生A陈述你的理由。

生A: 如图(1),风是从距地面的4mB处吹断的,AB=4m,树高9m,那么断了的部分BC 长5m,树与地面垂直,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C=BC2-AB2

=52-42

=3m

所以此人此时应站在距树3m以外的地方较安全。(此时下面部分学生连声说不对!不对!)

师: A肯动脑做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B:生A的答案不全面,人除站在3m以外安全还可站在如图(2)所示的A与D之间,因为1m高的人站在C与D之间某处,树会压着人,A与D之间有空间,且树斜着撞不着人。(这时,教室时像煮沸的油锅,一片议论声,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师:哪位同学说“不对”,谈谈你的理由生C:人站在A与D之间也不安全,因为,折断部分BC上还有大分枝、小分枝、这些树枝可能撞着人,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可能发生,折断部分BC会从B处完全断开,整个BC部分掉下来,也会压着人,所以人站A与D之间某处也不安全。

师:生C考虑的比较细致,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回答,说明人只能站在3m以外,这个 结果正确吗?

(此时无人回答,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我想此时如果通过老师点拨效果不佳,不讲同学们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心里有点着急,忽然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实践出真知,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真谛。

师:现在动手实践:前后四个人分为一小组,先用硬纸板剪出两个长分别为45cm、5cm的硬纸条(宽度不超过1cm或可替代硬纸条的东西,按20:1比例);然后四人既要齐心协力、模仿树倒的过程,又要分工:1人纪录、1人观察、1人移动5cm硬纸条(代替1米高的人)移动范围在15cm以外,多在15cm-20cm之间移动,1人用45cm的硬纸条(从20cm处折一下,25cm代替折断部分)模仿树倒的过程;随后四人一组,根据操作结果,共同商讨,画出树倒的示意图,最后根据图形作出正确的结果,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齐心协力,肯动脑、动手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完整的、正确的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情绪高涨,绝大数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索过程,过了一 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很好,下面请D、E代表他们所在一个小组将图形和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一人画图,一人写出解答过程。

图(3)

如图(3):在AB上截取AF=1m,过点F作FD⊥AB圆弧于点D,连结BD,过D作CD⊥AC,BC=BD=5 m,BF=AB-AF=4-1=3m。

在Rt △BF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DF=BD2-BF2

=52-32

=4m

DF=AG=4m

所以此人应站在距树4m以外的地方较安全。

师:问此人站在距树3m到4m间为什么不行?

生D:树倒的过程中树稍会打着人。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一组同学的答案对吗?

学生:正确!(学生一致认为正确)

师:这组同学合作的很好,同学们请你们想想,开始时为什么会出现“人站在距树3m以外的地方”的结果呢?原因何在?(教室里又一片议论声)

生F: 开始解答时,只想到树倒后的结果,而忽略了树倒的过程,即把动态的过程静止化了。

师:多么漂亮的回答,所以平时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联系具体情况,必要时画出图形,做到数形结合

上一篇:浅谈企业团队建设与管理下一篇:水稻种植收购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