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创设: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移动一条硬纸板都可以形成哪些角呢?请大家举起来(找几人回答)同桌互相比较一下谁得角大?谁的角小?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积极动脑认真操作我们认识了角,并制作了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好不好?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彩纸折一个角,折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哪是角的边,哪是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2.《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中的内容。有关角的知识是分成两个阶段学习的, 《角的初步认识》这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发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但是角是什么样的?学生说不出来, 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通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和边。这一知识点并不是这节课的难点, 可就这一个小小的“顶点”, 差点就难住笔者!学生第一阶段出现叫“顶点”为“端点”是课的起始部分, 即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时, 当时笔者问:“你们知道这个尖尖的部分叫什么名字吗?”“端点!”一小部分同学回答。他们这样回答, 是因为开学初刚刚认识了线段, 学生叫角的这个点“端点”, 是在笔者的预料之中。因此, 笔者没有理会, 就告诉了他们正确的名称“顶点”。
学生第二阶段出现叫“顶点”为“端点”是在课进行15分钟左右, 教学怎样画角的时候, 一个学生画了一个三角形, 学生经过判断, 认为这个图形不是角, 在说理由时, 学生说:“因为一个角有一个端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学生紧紧抓住角的组成来判断, 看来真的是从大量的素材中抽象出了角的样子, 形成了空间概念。只不过说错了名称, 笔者请其他学生纠正了这个错误地名称, 继续教学。可是, 后边的几个学生在介绍画法时还是把“顶点”叫成“端点”, 笔者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纠正, 心里开始着急了, 盘算着怎么更好地应对!这个阶段学生出现了4次叫“顶点”为“端点”。
第三阶段, 新授内容全部结束, 进行基本练习, 判断8个图形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理由是什么。这个练习的开始, 前5个图形判断, 不管这个图形是不是角, 学生说出的理由都是“一个角有一个端点……”就像copy好的, 一点不差, 笔者进入了反复让学生纠正的阶段, 脑子里也飞快地搜寻问题出在哪了。“你们是不是跟线段的名称端点混了?”笔者试探地问, “角的这个点叫做顶点, 不叫端点, 就像你们的名字, 你叫李芳, 同学和老师都叫你张芳, 你高兴吗?”全班同学听完后, 哈哈哈地笑了, 李芳不好意思地着摇头说:“我不愿意!”“同样的道理, 你们老叫它“端点”, 角精灵会不高兴的!”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所幸, 这之后地10分钟教学中, 学生正确的叫出了角各部分名称, 那个烦人的“端点”问题终于落幕了。
二、反思:为什么总是出现“端点”
这节课可以说是笔者精心设计的一节课, 课前笔者进行大量的学生调查, 可以说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并且在试讲的过程中, 选择了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前三个班中根本没有出现此次“偶发事件”。那么, 为什么在这个班会引发此次“偶发事件”呢?诱发的原因是什么?
在第一次学生出现叫“端点”时, 没能及时捕捉到这个学生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端点”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有关图形知识“点”的数学名称, 因此学生对角的这个点叫“端点”是来自原有知识的合情迁移, 是一种朴素的大胆的“猜想”。当时笔者对学生这种大胆地猜想, 没有正面地回应, 而是将整个角画好后, 才对学生说:“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种轻描淡写的告知之后, 也没有对第一个正确叫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的学生给予正面地评价, 以至于使这个本应不是难点的知识点, 反复地在课堂教学中没完没了的出现了10次, 差一点成为整节课的绊脚石。可见,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偶发事件的处理, 起初笔者认为自己处理地相当有艺术性, 符合儿童的童趣, 从具体事例中让学生知道并记住了角的名称。但是课下, 一个孩子这样问:“老师, 角的这个点为什么叫顶点, 而不叫端点呢?”听到这个问题, 再反思自己的课堂处理, 这样的处理显得勉强了。因为笔者在课堂上对这个“偶发事件”原有的认知, 就是学生受到了“端点”这个知识点的负迁移的干扰。
三、数学名词的教学价值
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这个看似简单的“傻”问题, 笔者是否能捕捉到?并且能利用学生这个朴素问题为教学服务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内心困惑地问题。表面看着“傻”的问题, 却体现了数学名称的价值, 是一个数学本质的问题, 是教师最不应该回避的数学教学中的原始问题。
那么, 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问题呢?再用课堂中的方法不免太滑稽可笑了!如果真的遇到这个原始问题, 在课堂上笔者能放慢自己的课堂速度, 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解决,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回答更好呢?只是告诉他们这是数学上规定好的名称, 可以吗?还是告诉他们线段的两个点叫“端点”是因为这个直直线的开始, 可以量出线段的长度;而角中的点叫“顶点”是因为这两个边像小山似的互相靠着, 互相顶着才有了角。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哪种方式的处理更能有效地处理“生成资源”, 更能揭示这个原始问题呢?
再如, 平行线与平行关系这对名称。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而平行关系是与平行线相近或相似的关系, 如长方形中两条对边的关系就是平行关系。) 还有分数中分母、分子这些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从表面看是数学中“约定俗成”的名称知识, 但是这个“约定俗成”并不是胡乱规定的, 它们背后蕴藏了数学文化, 这些名称的由来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认识到其背后的本质问题, 在教学中能通过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名称背后的合理性,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 就会改变学生对数学、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促使学生学好数学。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 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而教师能否更好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初版社, 2002.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联系方式:胡小勇:曲岸,huxiaoy@hotmail.com;QQ:472275060
教学设计概述
设计思路概述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内容,而角的知识又是几何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其他知识打下基础。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并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知识。
本节课通过应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索、理解知识——运用网络、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利用课件中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把抽象的几何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把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简单化,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延伸,把几何知识生活化,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的大小,感悟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几何知识的建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几何知识的优越性。
2.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画标准的角。
3.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领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
(1)多媒体网络课件(具有用动态网页对学生进行测评的功能)。
(2)学具:学生每人4根小棒、1个三角板、1个活动角、剪刀、彩色纸。
教学结构流程(如图)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有7个教学环节,详见表1。
教学评价
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沧州渤海新区第二小学
时秀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设计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结合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探索成功、积极发现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享受学习”的境界!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方法】
一堂好的数学课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以启发式谈话、探索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创设情境、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中获得新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长方形,剪刀,活动角,磁力扣等。
【学具准备】直尺,信封中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角操作材料,吸管、钉子板等
【教学思路】
在本堂课,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角
二、小组合作,折角
三、动手操作,做角
四、体验感悟,画角
五、巩固练习。
六、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角
1、课件出示:(只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露出5个角的五角星,4个角的长方形,遮住一部分的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老朋友,这几个老朋友今天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谁吗?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的吗?
学情预设:看到了漏在外面的3个角,所以就猜它是三角形。第二个图形露出了5个角,猜出是五角星,第三个图形露出了外面的4个直角,猜出是长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注意到,刚才同学们在猜图形的时候都用到了“角”这个概念(板书:角)。那么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呢?我们接下来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2、为了我们观察和研究的方便,我们把这些长在图形上的角都剪下来怎么样?
课件演示: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
师:既然这些图形都被我们称作是角,它们肯定有相同的地方,对不对?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被我们称作角的图形,到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自己观察,你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学情预设
生1:这些角都是尖尖的。
生
2:一个角还有两个边。
同时出示课件,介绍顶点并标出所有角的顶点;边介绍边标出所有角的边。
小结:说一说,被我们称作角的这种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通过“猜一猜”这一活动唤起学生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让学生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小组合作,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选取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3、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设计意图: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吸管、角操作材料、钉子板或其他一切利用的物品)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材料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
(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
师: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作好准备。]
3.比较角的大小。
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的角。找两个同学做的角和老师的角比。怎么样?
(2)重叠法。
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同学的角,谁的大一些?
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条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
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4、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操作、小组讨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体验感悟,画角
1、一般情况下,画角有个步骤,老师已经把它做到电脑博士那边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看电脑博士画角的时候,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画的?
2、学生动手根据多媒体演示的顺序,完成画角。
引导学生说出: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老师巡视过程中发现典型问题,展台展示,集体改正。
3、把开口换一个方向,变一个大小,再画一个角。并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教学画角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巩固练习。
1、辨认角。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辨别角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2、数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
3、比较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六、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的角认识还只是初步认识,也就是说,角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更加复杂的、更加深奥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学习、去掌握,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同学们会表现的更加出色。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共同特征:一个顶点
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反思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创造角,看谁创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学用纸折角、有的同学用铅笔摆角,有的同学用展开的活动角,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做动作创造角……我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
把角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手段。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教学重点并没有被突出。多媒体所具有的动画演示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变色显示,学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称牢牢记住;根据动画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潜意识里保存了画角的步骤,为以后正式学习画角铺路搭桥。
对于边不等、角度相同的两个角,学生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传统教学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费时又费力。利用动画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边不变的情况下,开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平移一个角,使学生又体会到边长不等的情况下,仍旧通过开口大小判断角的大小。这样,利用视觉特效,学生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且还学会了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因此被突破。
不过在本课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如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有的学生回答得较含糊,我没有及时地帮助他,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我打击了,我觉很2遗憾。如果我当时能及时抓住契机,进行引导,这样就更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还有讨论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发表见解的时间不多,因此一部分优生能够理解角的大小与谁有关这一知识点,但差生还是掌握不牢固。
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小德营子中心小学:李飞飞 课前沟通:
现在大家都做好吧!看谁做的最端正,真不错,其实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很棒,上课不但遵守纪律,发言还很积极。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共同上这节课,认识你们这帮小朋友,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高兴)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这里有我的名字,有认识的吗?有认识的吗?不错,这是老师的名字,那大家可以怎样称呼老师呢?(李老师)你们真是懂礼貌的小朋友,那大家想不想成为李老师的好朋友呢?(想)那一会儿,大家在上课是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记住你们好吗?(好)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中能够学的开心、学的快乐。在上课之前想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台下的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好吗?现在大家准备好了吗?好,上课。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 生:想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之星送给这节课发言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有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指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现在老师把图形中的一些角标出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生:欣赏角
师:对指角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2、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这几位同学指的都很棒,现在老师要把实物中的角在图中标出来,我们一起看一看吧!你觉得角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
生:说角的特点。由一个点和两条直线组成。
师:如果让你画一个角,你觉得应该怎样画呢?谁来说一说,可以用手表示。生:交流自己画的方法。
师:看来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我们一同去看一下如何画角才是正确的方法吧!(课件出示画角的方法)
生:观察这句话
师:看了这句话,大家觉得怎样画角才是正确的呢?应该先画什么呢?
生:先画顶点后画边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同意
师:现在就请大家在自己的本上用正确的方法画一个角吧!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生:在本上画角 师:刚才大家已经说了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现在我们为这个点和这两条直线起一个名字好吗? 生:起名字
师:大家起了这么多名字,我们一同去看一看古代的科学家是如何给它命名的好吗?(课件出示图片)
师:刚才有几位同学起的名字和古代科学家起的一样,看来你们和科学加一样聪明,现在我们就可以说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画的角各部分标上名称吧!
生:标名称 师:为了方便大家记住画角的方法,老师还为画角编了一首儿歌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儿歌)大家读一读吧!记住这首儿歌就记住了画角的方法,记住了吗?
3、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们能找到今天大教室中的角吗:
生:指教室中的角。
4、折角、做角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果然名不虚传,想难住大家还真不容易。老师这有一张圆形的纸片,你们能在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在这张纸片上找到角吗?
生:不能。师:那大家想不想动手试一试用这张圆形纸片折一个角吗?在折之前先听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好吗?学具袋中有圆形纸片,组内每人一张纸片,折好后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角的边,一会儿小组内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汇报,把折好的角展示给全班的小朋友,好现在开始吧!
生:折完后到前面展示。
师:大家者的都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但聪明,动手能力也很强,可谓是心灵手巧,可老师还是想考考大家的动手能力,想不想试一试。生:想
师:认真听老师说要求。你们的学具袋中有这样的长条和图钉,你能用两个长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每两名同学进行合作做角。做角时一定要注意尖尖的图钉不要扎到手。做好后两名同学互相说一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哪里是边,一会儿找同学在全班进行汇报,开始吧!生:小组讨论后到前面进行展示。
三、课堂练习
师:看来大家不但善于观察,动手能力也非常强,这不羊村的慢羊羊村长看到大家这么聪明,也想考考大家,它要派羊村中最聪明的喜洋洋来考考大家,怎么样敢接受它们的挑战吗? 生:敢
生:完成练习
师:大家顺利通过了考验,瞧喜洋洋很羡慕的和我们说:“真厉害呀!”看到大家这么优秀,喜洋洋决定为我们布置一道思考题,让我们回家完成,我们看一看是什么题吧!大家回家后好好思考吧,记住题了吗?
四、课堂小结,谈收获。
五、欣赏角
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再让我们去欣赏一下角吧!这些建筑漂亮吗?(漂亮)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角无处不在,希望以后大家能够了解角的更多知识,把我们的祖国和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好吗?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好,大家都非常棒!所以老师决定把这颗智慧之星送给我们这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你们都是老师的好朋友,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合作,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吧!
2011年10月12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小德营子中心小学
李 飞 飞
6.《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稻香小镇——望亭,鱼米之乡美景尽收眼底。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问:看,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找到哪些曾经学过的图形?
师:小明同学也有发现,听,他发现了什么?
问:你们发现角了吗?角是怎样的呢?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角、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课认识)
(设计意图:课前视频《稻香小镇——望亭》动感的画面,震撼的音乐,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冲击,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并再现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画面中藏着要认识的新的图形——角,如此忆“形”引“角”,顺其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新问题,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
二、探索悟新
(一)认识角
1.指角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
教师用笔描出“.”,然后取走三角尺。
问:这是角吗?
师:那应该怎样正确的指角呢?(边示范边讲解)先指这里的一个点,再沿着两条边指,最后像这样在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这就是角。
生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指出课件中物体上的角。
师:这些物体上有很多的角。为了把这些角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物体上的一些角移下来(课件演示角下移过程)标上角的标记,它们就成了数学上的角。
(设计意图:多次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生找“角”容易,指“角”困难。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对不准确的指角方法进行纠正、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向“数学化”的过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指角活动,不断强化对角的形状的感知,为之后的抽象和概括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有它的名字,叫顶点。(板书: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板书: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示角的顶点和边。
师: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不同的角,找到共同的特征,使学生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角的表象,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巩固角的基本特征
1.判断辨析,再次巩固角的特征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北太湖风景区,你们想去玩吗?想去看美丽的油菜花海吗?那必须通过稻草人的考验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吗?
稻草人1:欢迎同学们来参观油菜花海,请跟我来吧!
稻草人2:小朋友们,我要先考考你们的判断力。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师:是角的,我们用这个手势表示(√),不是的用这个手势(×)。
学生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稻草人3:你们的判断力真强,我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继续跟我来吧!
2.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稻草人4:小朋友们,角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们能找到身边物体上的角吗?
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3.数一数图形中的角(想想做做第2题)
稻草人5:小朋友们,想进入油菜花海大门就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密码是由每幅图角的个数组成的数,看你们是否能顺利找到密码,进入油菜花海!加油!
指名学生上台数一数,写一写。
师:小朋友们,你们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呢,让我们一起喊出“开门大吉”,好吗?
课件出示油菜花海视频,视频最后有绿化带工人在修剪树枝。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富有层次。通过角的辨析,生活中找角、指角,以及在图形中找角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明晰角的特征,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角作为图形中的一部分,是隐含在很多图形中的。)
(三)感受角的大小
师:为了使景区更美,油菜花海路边的绿化带里,园林工人正在修剪树枝。(课件出示绿化带工人修剪树枝的两张图片,一把剪刀张开得大,一把剪刀张开得小。)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角了吗?仔细观察剪刀上的角,你们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
师:也就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板书:角有大小)
问: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创造一个角?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神奇的造角工具,请同学们拿出来,创造一个角,完成后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学生活动。
启发:我们做出的角称为活动角。现在我们就好好地来利用这个活动角,看看你的本事大不大!请听要求——
师:这是老师做出的角,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大很多的角。再举给大家看一看。
问:你是怎么做的?
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还小很多的角。做好的举起来。
问:你是怎么做的?
师:通过做角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吗?
指名学生边回答边演示。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把角变大,再大一点,变小,再变小一点。
问:现在你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生: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桌两人各做一个角,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一些,谁做的角小一些。做好的角不能变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名交流。
师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情况,教师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举起角。
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学生意见不一。
师:有什么好方法来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呢?
指名学生上台来演示比较的过程,发现这两个角的大小相等。
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把顶点对齐,再把一条边对齐。
课件出示边长不一样的两个角,问:这两个角呢?哪个大,哪个小?怎么比?
师:见证结果的时候到了。课件演示重合。
课件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慢慢拉长,问:如果把这个角的两条边拉长,角会变大吗?
课件演示把角的边慢慢缩短,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问:所以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
生: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剪刀张开的大小初步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再让学生每人做一个活动角,并用活动角分别做出比老师做的角大和小的角,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接着,通过同桌做角、比角,结合课件比较了边长一样、边长不一样的角,但角的大小相等,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注重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和体验。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对角的大小获得丰富的体验。)
三、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最近油菜花海管理人员想在长方形油菜花地地里建一个儿童游乐场,如果割掉一个角把剩下的地用来建造游乐场,猜一猜,这块地还有几个角?
学生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展示,课件同步演示。
问:你们还能想到不一样的剪法吗?可不可以拐着弯剪?
师:看,这样拐着弯剪,就会剩下6个角。如果这里拐的弯越来越多,剩下的角就会越来越多。你看我们数学就是这样的变化无穷又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这个拓展练习,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交流提升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大胆的猜想,愉悦的思考,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角。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让我们用一个手势来表示一下成功的喜悦。你看到角了吗?
师:因为有了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探究角更多的奥秘。
7.《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2012年4月份, 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角的认识”, 这是小学苏教版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我也是第二次教学此内容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五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第一次接触此内容结合以往的学习情况, 对于其中的两个环节的设计, 第一是有关导入是否直接利用教材中的实物导入, 第二是在难点有关比较角的大小如何突破上进行了反复地斟酌, 适当地做了一些改变, 和我以往的常规方法进行了对比.
【案例过程】
一、关于导入的两种设计方法
上课时, 我将导入做了以下精心设计, 让每两人准备一个黑袋子, 里面装了五个图形的硬纸板:正方形、长方形、圆、五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上课之前, 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 (学生一听到游戏, 立刻眼神发亮, 兴趣十足) 同桌两人, 一人拿着黑袋子, 注意不能看到里面哦. (师做个摸东西的动作示范下) 另一个人, 把手伸进去, 看哪两个人的动作最快, 从中摸出“圆”
生开始活动, 很快就有同学喊:我摸到了.课堂气氛比较高涨.
师:有的同学的速度可真快哦, 真厉害.我想采访一下, 你有什么诀窍?生:在摸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是“圆”.
师:为什么就感觉那个是圆呢?其他的摸到手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呢?生:其他的戳手.生:其他的都有角.
师:请每人再从袋子里拿出一个图形, 摸摸看, 再摸摸圆, 对比一下, 有戳手的地方吗?生激动地指着“角”.
师从学生中拿出“三角形”, 左手拿着三角形, 右手拿着圆, 让你选择这两个图形中的一个用来将气球戳破, 你选哪个?生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
师追问:为什么?生:三角形有个尖尖的角好戳, 容易戳破, 而圆却没有.
师:的确是这样.用手摸摸这个尖尖的地方, 是不是有点扎手?这个尖尖的戳人的地方叫角,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角.同时在旁边板书:尖尖 (这是学生感悟出来的角的特征) .再从生活中的桌子、闹钟上抽象出角, 进一步教学.
【分析:利用学生喜欢的比赛形式导入,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 引出角的概念, 初步感悟角的基本特征, 显得比较自然, 学生感兴趣, 教学效果好.】
二、关于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两种设计方法
片段一在教学过角的基本特征后, 教材中安排的是三个闹钟, 分别是7时、3时、12时10分.师动态演示三个钟面转动的过程, 并抽象出三个角.
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 哪个角最小吗?生基本上能区分, 并总结出:角的大小与张开的大小有关.再利用剪刀的大小巩固认识, 并总结角的大小与长短无关.
【分析:这是本课中的难点, 这样的设计, 学生能区分, 但是并不能印象深刻, 尤其是“角的大小与长短无关”这一观点, 并不能得到直观印象的加深, 而是灌输性的教学, 理解的并不透彻, 在后面的练习中容易出错.】
片段二在教学完角的特征后, 安排学生动手做角, 然后请一名学生上黑板用小棒摆一个角.老师拿着两条边, 掰开, 变大, 再变小.总结出角的大小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学生尝试
师:下面, 请睁大眼睛咯, 老师准备变个魔术, 名称叫“接尾巴” (给其中的一条边增加一根小棒) , 角的大小变了吗?生犹豫地说:没变.
师:再给另一条边接个尾巴. (指着中间表示角的圆弧) 怎么样?变了吗?生肯定地说:没有.
师再接一根小棒, 再同样指着问:变了吗?同样地去做了好几次, 直到学生习惯了在我还没有接的时候就说:没变 (此时, 效果已经达到了) 师问:为什么我把“小尾巴”接了那么长, 你们还是说角的大小没有变呢?难道是还不够长?生:与长短无关.生:接的再长都没有用.生:角的大小与长短无关.
然后在总结角的大小特征之后, 每名学生再利用折的纸扇练习变大变小, 再安排教材中的三个闹钟中的角, 比较大小, 作为巩固练习.
【分析: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游戏中,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角的大小与长短没有关系, 显得比较自然.让学生在观察直观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总结, 印象深刻.】
【案例反思】
一、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五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我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五个平面图形入手, 用学生感兴趣的“摸圆”游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能够快速地摸出圆, 说出在摸圆过程中的感受, 自然而然地引出“角”的概念, 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悟到角的特征, 有尖尖的点是顶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 这样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加强操作, 沟通联系, 自主发展
这节数学课上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摸圆, 人人动手, 思维也随之展开, 很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快乐的, 知识的积累是在不知不觉中总结出来的, 同时也有利于揭示几何形体“角”的本质特征.通过“接尾巴”的现场演示, 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三、从“经历”走向“经验”“总结”
8.“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八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九
师:“小朋友们,老师带大家见见我们的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你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动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
师:请你任意拿走一根小棒。你认识现在这个图形吗?
生:这是一个角。
揭示课题:初步认识角。
【评析:引入简洁、巧妙自然。】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多媒体演示:美丽校园的主题图。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这是那里啊?(校园)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哪儿有角?
生1:我发现了门上有一些角,操场上也有角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师: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2、抽象图形,形成概念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样身边的物品,你能把角找出来吗?”(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
请学生找出各种物体的角。
师:“这些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生:“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一个小圆点)
师:(指着课件屏幕上的点)这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数学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顶点”。角还有什么呢?(两条直直的线)
师:(画出两条边)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们取了名字,叫做“边”。
请个别小朋友上台指出其它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全班展示)
师:(师拿出三角板,指着其中的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板书黑板)
【评析:“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3、观察找角、合作交流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表面也藏有角,你能找到吗?请在小组内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成员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学习)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看?”
集体交流,总结指角的方法:先指顶点,再从顶点延伸到两条边。
师:“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就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数学知识。”
【评析: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观察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
4、体验感悟,动手画角
师:你知道怎样画角吗?请小朋友来说一说。
教师指导画角:请学生翻开书本39页,齐读画角的方法。
教师示范:先画一个点,从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标出顶点、边。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投影展示,集体交流。
三、强化知识,练习巩固
师:“角”非常想和大家做朋友,不过,它要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那我们就开始“闯关大行动”吧!
第一关:辨认角。
师:下面的图形中是角的画“√”,不是角的画“×”。(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生1: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生2:第二个图形不是角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有一条边是弯的。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二关:数角。
师:(课件出示题目)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师:各是什么图形?有几个角?
生1:三角形有3个角。
生2:五边形有5个角。
生3:第三个图形只有1个角。
师:为什么这个图形只有一个角?
请学生上来指一指,并说一说理由。
生4:圆有0个角。
【评析:练习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重点,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深入课堂,比较角的大小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唱谜语歌《这是什么》(边唱边表演动作。)
师: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吗?
生:闹钟
师:你们真聪明!(课件演示3个不同时刻的闹钟。)
师:闹钟上有角吗?
生:有。
师:钟面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
师:小熊、白兔、青蛙争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小朋友来评评理。
小组讨论:比较角的大小。
请3名同学拿着小熊、白兔、青蛙的号码牌站在屏幕前。
集体交流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生:这个角的边张开的大,这个角的边张开的小。……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黑板)
【评析:运用谜语歌,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掌握了运用观察法比较角的大小。】
五、动手操作,做活动角
师:下面咱们自己动手摆一个角,请小朋友们拿出两根吸管在桌面上摆出一个角,
教师示范用吸管做成一个角。
学生动手摆角。
指名演示,并说一说角的组成。
师:请大家做一个比老师做的大的角;再做一个比老师做的小的角。
同桌互相交流学习。
【评析:学生用两根纸条“做”出了一个角,是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资源,通过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引起质疑,突破难点
师:比一比,哪个角大?(课件演示两个边不同长短的角)
小组讨论。
生5:第二个角的边长,所以第二个角大。
生6:两个角一样大。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6说出想法。
师演示动画:第一个角两边同时延长,第二个角平移到第一个角的位置,刚好重叠。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黑板)
【评析:借助多媒体动画,直观生动,有效突破了难点;从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到通过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实践,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数学思考能力。】
七、巧摆小棒,提升思维
操作要求:小朋友只能任意用两根小棒,摆出有角的图形,看看有几种摆法?
学生演示:
八、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有什么收获呢?
生:高兴。
生1:我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还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还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边张开的越大,角越大;边张开的越小,角越小。
师:好,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啊!有关“角”的组成、特点以及如何辨认角的大小都学会了,真了不起!
【总评】
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在通过对教的认识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将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第二,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视让学生亲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从解释、概括,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王老师多处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第三,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手操作,王老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这些活动不仅仅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0.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 篇十
贵在提高
——记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反思
11月25日,我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幸在紫微小学上了一节课——《角的初步认识》。会学习还要会实践,会实践还得会反思,仔细思考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课刚开始时,学生对角的认识是不规范的,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看到过这个角?学生有的说牛角,羊角,还有的说1角,2角,5角。这些都是学生头脑中所认为的角,再让学生进行质疑,有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这不是数学上的角,以此进行教学。再比如说在画角这一环节设计上,我并不是直接就让学生看老师画角,而是先让学生把头脑中的角画下来,此时学生画的角肯定还有一些不规范,经过比较,引发学生想画一个标准的角的学习需要,从而让学生知道要画一个标准的角还要用工具画。
二、注重问题解决
比如说在画角这一环节设计上就包含了6个小层次。1.让学生把头脑中的角画在白纸上。2.把学生所画的角加以分类,你认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3.拖动一个角,变换方位让学生判断是否还是角。4.师从学生画的角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角,用尺子画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找找3个角的共同点,以此进行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4.实物投影仪上出示类似角的图形让学生再次判断,此时学生会用角的特征来判断角,会说只要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就有一个数学上的角。5.比较学生画的角,让学生评价评价画的怎么样,此时让学生明白要想画一个标准的角还要用工具——尺子。师再用尺子示范画一个角。6.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再在纸上画2个大
小不一样,方向也不一样的角。并说一说角的顶点和边。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这样的设计我觉得让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角的全过程,学的会更深刻。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在学生认识了角,学会画角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这2个环节,让学生想办法在圆上创造一个角,可以用画的,折的,剪的等方法。让学生感知没有角可以创造角,觉得角挺有意思的。再比如长方形上有4个角,要求学生只剪一刀,改变长方形角的个数。让学生感知有角还可以改变角,进一步觉得角真的很有趣。再后面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吸管做一个角,并去玩一玩这个角,说说发现了什么,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发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不同起点的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创造表现,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成功喜悦之情。
四、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
在课堂上,我以学生大朋友的身份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有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认为的?你觉得怎么样?你认为他指的对吗?你有不同意见吗?你有什么观点?采用自主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面对着这个真实的社会,面对着一双双纯真的眼神,作为我们身在一线的老师更应该求真、务实。
我是一位一线的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老师,我也是一位处在新课改中的年轻老师,学习新课改,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试图以新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新理念的同时,我常常在想,新 2 的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最主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总之是数学上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不喜欢上作秀课,我喜欢上家常课,上实实在在的课,喜欢让公开课脱去美丽的外衣,把常规下课堂教学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样才会显得朴实无华,淳朴纯真。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课堂教学要朴实吧!
一、够朴实,但不够大气
课堂教学除了要朴实,还要大气。让人听起来要有一种“大将”的风度。但我觉得课能否上的大气很重要的一点就取决与上课老师的性格,以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不是说所有的老师都能上出大气的味来。因此我觉得自己这节课还不够大气。
二、不够精致
所谓精致,我想就是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有相当的数学功底,当面对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问题时,要能够非常恰到好处的给以处理。还要求老师听清楚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并在课堂上给于解决。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让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也可以小组讨论,暂时解决不了的可以留到课后等等。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就做的不够。比如说在课始学生提出日常生活当中有牛角,羊角时,我可以把学生说的角板书在黑板的副板书处,等课结束时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说说牛角,羊角是不是数学上的角。此时学生就非常明确的知道这不是数学上的角。学生说的1角,2角,5角也把它们写到一边,课结束时也让学生说说这是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角,此时我想学生就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加以区分,加以否定,从而使本节课所学的角更加的 3
深刻。再比如说,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3个角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说下面那条线都是平平的,此时我只是肯定了学生的观察,而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说出都有一个点,其实,我在学生说出下面 都有一条平平的线时,我大可以说:这条线不仅是平的,而且是直的,这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一条边,再来教学其它部分。面对课堂生成的信息,我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还有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改变长方形角的个数时,本来的意图是想不规定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我要求学生只剪一刀改变角的个数,我觉得这样设计更开放,更有思考价值。现在想想可以这样:我可以发给学生2张长方形纸,先要求学生拿出其中一张,剪掉一个角,猜想还剩几个角?再让学生试一试,反馈时大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让学生产生争论,谁的答案是对的?你能说出理由说服别人吗?当学生的答案都对时,既可以激起学生成功感,也可以使本课产生一个亮点。再要求学生拿出另一张,只剪一刀猜想一下还剩几个角,再动手试一试,反馈,此时又是一个亮点。
在全课小结时,我也可以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再次比画自己课始时找到的那个角,这样所学知识就有一种前后回应的感觉,也让学生再次理解了角,进一步认识了角。
1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学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咱们一起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图形王国。)
师:这里就是图形王国,到底谁回来迎接咱们呢?(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师:谁愿意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
生:红色的是正方形,紫色的是三角形,绿色的是长方形,黄色的是圆形。
师:说的真好!而且回答问题特别完整,连颜色都说到了,其他同学要向他学习。
师: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图形卡片,就放在每位同学桌子上面的信封里,快把它们拿出来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角也是平面图形的初步印象。】
师:请你像老师这样,沿着这些图形卡片的边缘摸一摸。你有什么感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生摸图形卡片,和同桌说。)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
生:我摸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时候,一到拐角的地方感觉很扎手。
师:能把你觉得扎手的地方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吗?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感觉吗?咱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在摸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时候,一到拐角,就感觉尖尖的,有些扎手。这尖尖的地方藏着角朋友,老师把它请到黑板上,请大家认真看!(教师示范请角。)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角也是平面图形家族中的一员,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一个角朋友请下来,试试看。(生动手操作,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师:我们要来玩一个小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来请角朋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角的样子,建立有关角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自主认识角
小游戏:老师说身体各部位名称,学生做动作。
…………
师:其实角也和我们一样,每个部分都有名称。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自学一下角各部分的名称都叫什么。并和同桌说一说。(生汇报,师板书。)
生:角尖尖的部分叫顶点,另外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师:角尖尖的部分叫做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教师边说边指,画出角的符号。)
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请下来的角也标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呢?(学生标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巡视。)
师:你们能不能用手势表示一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请大家用左手表示顶点的个数,右手表示边的条数。(学生做手势。)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角是什么样的呢?(学生闭眼睛想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角的样子,使刚刚摄入头脑中关于角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整理过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角。】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记住角什么样了吗?其实角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学校中也处处有它们的身影,你们看!(出示课件:主题操场图。)
师:你能从图中找到角藏在哪里吗?
(学生到前面指。)
…………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够很轻松地在主题图中找到什么地方有角。你能用这种方法找一找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中,哪里有角吗?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
(学生找角,交流并汇报。)
…………
生:老师写的课题的字上面也有角。
师:在哪里?请你到前面指一指。(生指“认”字右下部。)
师:这个小朋友说这个部位有角,你们同意吗?(有人同意,有人摇头不同意。)
师:你在摇头,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不是角?
生:因为“人”字不是直直的边,所以不是角。
师:角必须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边如果是弯的行不行?
生:不行。
…………
师:虽然你找错了,但是你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敢于从老师写的字中去找角,老师相信你今后能学得更好!
…………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主题图中、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小游戏:聪明小法官。(判断题4道,即练习八第一题。)
师:这个游戏要求同学们用你的手势作判断。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准确作出了判断,并能清晰地说出理由,你们都是聪明的小法官。
三、动手实践创造角
(一)小组合作创造角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这个好朋友,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自主学会了角各部分的名称,还能够准确地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角,什么样的图形不是角,你们太棒了!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创造角呢?
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实践活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搭一搭、折一折、做一做的方式来创造角,并把你创造角的方法和发现在组内与小伙伴们说一说。(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创造出的角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可以自己来,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上来。
…………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角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本质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共同合作的能力。通过亲自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更好地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二)发散拓展,深入挖掘角的特点
师:现在老师要变一个小魔术,请同学们仔细看。
1.把边擦掉一部分,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边变短了,角没变。
2.把边延长,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边变长了,角没变。
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那么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课件展示:角变大变小的过程。)
得出: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请全体同学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小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轻松攻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练习:比较角的大小两组。
(1)简单的角的大小比较,手势表示,全员反馈。
(2)红角、蓝角谁大谁小?(等角不等边的两个角的比较。)
生:蓝角大。
生:一样大。
师:到底谁大谁小呢?你们看!(动画演示。)
师:红角蓝角完全重合在一起了,说明两个角一样大。咱们再回想一下,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无论蓝角的边有多长,它的角都是与红角一样大的。
四、画角
1.师:同学们已经自主认识了角,并能够用材料亲自动手创造角,你们想不想尝试着画一个角呢?
2.演示画角的方法: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练习画角。要求:画两个不同的角。
3.互相展示欣赏。
【设计意图:在认识角的活动基本结束的时候设计让学生们画角,更能把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到画角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播放图片,感受角带给人类视觉上的美感。)
师:角是我们的好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独特的魅力装点着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一起感受角带给我们的美!在欣赏的过程中,你发现图中什么地方有角,可以和旁边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感受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角带给人们的美感。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课程标准中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过程,是建立对周围环境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这节课归纳起来有3个亮点。
亮点一:从数学出发认识角。
教师的导入与众不同。以前也多次听过这节课,有的教师从实物引出角,有的从已知图形剪下角,还有的教师先给学生设置一个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尝试找出角,再有就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说说角是什么样。但仔细想来,在学生只知角的表象特征但不知角的内涵的情况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角,说出角的知识对学生认识真正的角有何帮助呢?也许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各种关于生活中角的知识,最终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回到数学中来研究角,认识角。何况让学生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来,会有很多麻烦,比如顶点有点圆,边不是很直,会把平面的角和生活中立体的凸起的角相混淆,会让硬、尖、光滑等这些非本质特征干扰学生对角本质属性的感受。
刘老师敢于从学生熟悉的各种图形卡片中抽象出平面图形角,让学生把角请下来,这时学生对角的认识虽然是模糊的,但为学生初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学生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后闭上眼睛想想角的样子,不断地在头脑中完善建立角的表象。刘老师再让学生回到情境中,回到生活中找角。学生在寻找角的过程中,已经能自己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在此处把生活融入到数学课堂中,既能巩固运用角的特征,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次全员参与的操作活动,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发展,这样的情境创设是达到很高的境界,既符合空间与图形学习中学生认知发展,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刘老师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非常有实效。
亮点二:难点的突破。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有的教师认为在2年级对于这个知识点不用深挖,因为在4年级的教学中还将出现。确实在4年级的教学中会出现角的大小比较,但在4年级教学中对角的大小比较是通过对“角的度量”来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在2年级是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通过两边的张开大小来认识角的大小。这个内容较难,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学生对角的认识也将更加清晰。
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空间概念。先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做一做来认知角,充分利用给学生提供的资源让小组交流,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这里学生对角的认识进一步的展开和完善。我们发现学生很快关注到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既然要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首先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有了现象再来探究其中的原因。刘老师充分让学生交流后通过一个小魔术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有关。在学生理解之后,刘老师提供了一个小练习,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在以上的环节中学生对角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亮点三:注重动手操作和学生体验。
刘老师开始让学生在平面图形中摸角,再从平面图形中请角朋友,为认识角奠定了基础,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又让学生动手创造角,最后让学生画角。刘老师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来认识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角的认识》教学方案12-16
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07-15
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10-14
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10-18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7-2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08-2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08-20
角的认识教案08-17
二年级角的认识习题07-05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