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2024-08-30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共15篇)

1.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一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二)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三)训练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五)绝对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六)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宜量少、缓慢,以防误吸。

(七)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八)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九)注意患者口腔卫生,使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

(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内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十一)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十二)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十三)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十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十五)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

(十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十七)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支气管镜。

(十八)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经手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掌握导尿指征,根据需要决定置留导尿管及留置时间。

(二)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三)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四)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五)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六)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七)留取尿标本时,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八)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九)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十)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十一)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十二)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十三)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三)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做好导管的护理。

(七)做好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四、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应完善患者术前各项检查,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尽量缩短等待手术时间。

(二)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质类固醇。

(三)做好病人手术前皮肤准备。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四)患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愈前不得进入手术室。

(五)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保持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六)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七)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八)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采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九)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学管理,减少陪住,严格探视制度。

(十)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

五、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二)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

(三)增加病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五)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六、消化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餐具、鼻饲器具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

(二)严格洗手,护理病人前后,尤其是接触食物前、处理排泄物后必须认真洗手。

(三)医院食物从采购、保存、烹调、运送、分发各个环节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防止细菌污染。定期对营养室工作人员、配餐员进行健康检查与食品卫生培训。

(四)发生胃肠道感染病人,根据其传染性确定是否隔离,必要时转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院治疗。

(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菌群失调和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六)对可能导致传播和污染的各种途径均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七)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八)保护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长期卧床等病人免疫功能差,容易患胃肠道感染,应加强对这些病人的保护,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病人免疫机能。

七、产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各种孕期并发症。

(二)作好对孕妇的健康教育:注意营养和维生素的摄入;临产前2个月内勿行盆浴,避免性交。

(三)严格无菌操作是控制产褥的关键:产房以及接生用具应该严格消毒灭菌;所有与产妇接触的人必须戴口罩;助产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不轻易作阴道检查,认真观察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仔细检查软产道和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需在严格消毒后进行宫腔探查,剥离残留的胎盘。

(四)落实手卫生,为产妇做检查前后应严格洗手。

(五)产褥期应保持外阴清洁:每天会阴护理2次,应用消毒会阴垫,便盆及用具也应消毒。

(六)加强对感染产妇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限制探视人数,所有用具、被褥床垫均须消毒。

2.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二

1 手术室医院感染因素

1.1 空气环境污染

空气的污染是导致手术室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空气中的尘埃、飞沫等均可携带病原菌, 在进行手术时直接进入患者的手术切口, 引起感染;或是空气中的病原菌落在手术器械、消毒巾及辅料的表面, 进一步感染切口, 引起感染。

1.2 术前准备及消毒

在术前尽量少用刀片剃毛备皮, 因为刀片剃毛有时会造成皮肤的轻微受损, 细菌可在损伤的部位定植, 而细菌的繁殖, 可使切口感染率增加;术前要严格进行皮肤消毒, 皮肤消毒不合格可增加切口的感染机会。

1.3 工作人员

在手术中工作人员的流动可增加患者的感染机会;施术者的双手也是引起切口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手术及护理人员的头发、眼镜等物品也是引起切口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 另外手术中的不当操作, 比如手术中的汗珠低落、咳嗽飞沫等, 或工作人员对以上细节处理不到位均可引起感染。

1.4手术器械物品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手术器械消毒灭菌的质量存在直接关系, 是医院感染的直接因素之一。若手术器械用后清洁灭菌不合格, 特别是残留有传染病患者的体液或血液, 极易造成医院感染。无菌物品的保管不规范, 包裹结构不合理, 消毒包尺寸不合适, 包内准备灭菌的容器盖未打开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1]。

2 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加强学习, 提高控制感染意识

为减少手术室院内感染的发生, 提高手术治疗疗效, 需定期组织手术室及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学习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 参加各种医院感染培训, 认真学习并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 让医护人员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有效控制手术室感染率[2]。

2.2 加强手术室空气的净化

平时要保持手术室内空气及环境清洁、卫生, 防止粉尘及飞沫的空气传播。根据手术的类型及手术过程中需无菌操作的程度严格地安排手术室, 当遇到连台手术时, 在手术间隙应至少确保手术室空气净化30min, 在急诊手术后, 应及时对手术室空气进行消毒, 并定期检测手术室空气的质量, 确保做好手术后的空气消毒, 每月及时更换手术室层流进风及回风口的滤网, 以保证手术室空气洁净。

2.3 做好术前准备及消毒工作

在进行择期手术时, 在术前2d指导患者进行洗浴, 以便减少皮肤病原菌的数量, 术前进行手术区域备皮, 对于不影响手术敷料粘贴的毛发可不予以去除, 但要做好皮肤的清洁, 对于必须去除毛发的区域, 要进行备皮, 备皮时尽量应用脱毛剂, 少用或不用剃毛备皮, 以减少刮痕等表皮细胞损伤所致切口的感染[3]。对于骨折等无菌操作要求较高的手术, 术前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前对手术区域要严格掌握消毒规范及操作, 做到万无一失, 杜绝手术室院内切口的感染。

2.4 规范工作人员操作及工作程序

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更换手术室的无菌衣服, 穿戴好鞋帽及口罩。在无菌区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严格遵守刷手规则, 用流动水洗手, 用毛刷把前臂、指纹、指甲缝隙间清洗干净, 整个刷手过程不少于5min, 保持双手高于肘部, 避免污染, 保证手的质量, 做好手的保护和监测刷手效果[4]。当手术者及参观人员进入手术室后, 要迅速到指定位置, 减少人员的走动, 手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降低感染几率;在术中发现手套破损, 应立即更换手套, 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在手术中给患者应用导尿管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引起导尿管对尿道内膜的损伤, 增加尿道的感染。

2.5 手术器械物品严格管理

手术器械的清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所以手术器械在清洗时要按清洗操作规范清洗, 一般手术器械在术后应在流动水下用毛刷清洗后进行分类烘干, 之后检查、上油, 包装或分类存放;其他无菌敷料及物品要按消毒技术规范包装, 灭菌;同时无菌物品及非无菌物品要分开存放, 无菌物品存放在无菌敷料间, 按消毒日期排放;在使用前仔细检查消毒日期、有效期及灭菌标示卡等, 观察是否合格[5]。

3 小结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的好坏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及愈后, 因此作为手术室医护人员一定要增强责任心, 树立无菌观念, 严格按操作规章进行操作, 把好引起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每一个细节和关口, 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我院据此制定的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 有效地预防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 并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

摘要: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 该院对引起该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包括加强学习, 提高控制感染意识;加强手术空气的净化;做好术前准备及消毒工作;规范工作人员操作及工作程序;手术器械物品严格管理。通过执行此套措施, 有效地预防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 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丽丽.手术室医院感染原因与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8) :270-271.

[2] 付立新.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6) :244.

[3] 王素佳, 路艳.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5) :871.

[4] 杨中华, 曹淑霞, 任淑霞.手术室医院感染及预防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7) :153-155.

3.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三

【关键词】军队疗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01-01

随着全国各地医院感染管理各种法律法规、规范指南的不断颁布,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在医院内越来越受各级领导的重视。而军队疗养院由于自身的工作业务特点,普遍存在着预防工作重视不够,院感防控体系不健全,人员防范意识不强,末端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增加了院感预防难度。我院自2010年以来,加强了医院感染预防管理工作,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难点

1.1 疗养院的地理环境:军队疗养院多地处风景优美,环境安静,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建院年代久远,设施陈旧,工作区分散、开放,蚊虫多,人流量大,人员杂,给清洁、消毒隔离工作增加了难度。

1.2 服务对象:疗养院是老年人集中的地方,大部分疗养员年纪偏大,或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而且,老年人的生理防御机能衰退,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是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1.3 疗养院的工作性质:军队疗养院是为军内在职、离退休干部提供疗养保健,健康咨询,心理调节等服务的健康疗养机构,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健康人群,服务模式为宾馆式的服务模式。这种疗养医学模式与治疗医院医学模式的差别,往往使各级人员忽视治疗而重视疗养,医疗护理技术逐渐退化,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感染因素,严重影响了疗养护理安全〔1〕。

1.4 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及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医护人员长期面对的是健康人群,从事的是宾馆服务员式的工作,消毒隔离和无菌观念逐渐淡漠。有些医护人员既不重视自我防护,也不重视疗养员的保护,工作中不遵守操作规程,也不遵守洗手规定;有些工作人员,为了图方便或责任心不强,把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扔在一起,当做生活废品处理,提高了医院感染的概率。

2 应对策略

2.1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院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是推进疗养院感染预防的基础。院领导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疗养院感染预防管理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疗养院整体水平,评价医疗指标的重要工作〔2〕。因此,应经常到科室查房,看望疗养员,听取意见,出台符合实际的政策,完善各级人员职责。并要求各级人员要从疗养员利益和生命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医院感染与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疗养院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

2.2 健全疗养院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建立领导负责制,设立专职管理部门和人员,将疗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目标细分为院领导,职能部门,疗养科室及辅助科室的管理。全面系统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

2.3 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重要性的的认识: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将加强疗养院医院感染管理的意义、重要性及医院感染对疗养院和个人带来的危害性作为宣传内容,组织医护人员反复学习;对保洁员进行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并制作板报,规范洗手法,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处理程序等宣传画册,粘贴在洗手池,走到,治疗台前等容易看到的位置,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医护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各项工作要求,确立防范意识,才能自觉、严谨,可靠,全面地贯彻执行一切预防措施。

2.4 改善工作环境:更新了疗养房内设施,更换了护士站,治疗室办公设备,配齐了保洁员清洁用品,规范了医疗废物处理程序,操作室检测安装了紫外线消毒设备,完善洗手设备,避免交叉感染。

2.5 严格消毒管理:无菌物品,办公用品,医疗器械的管理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消毒处理流程,并严格执行,专人负责检查落实。定期对疗养院环境,办公区,疗养房间进行空气消毒及灭虫灭害处理;每周对与疗养员密切接触的器械,床单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严格监测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定期监测各项浸泡消毒液的浓度;监测监督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等措施的落實力度,保证疗养安全。

2.6 加强对老年疗养员的用药管理:老年人因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和药物中毒的可能性也增多。因此,给老年疗养员用药时,应注意合理选择药品品种,尽量减少用品的种类,但也不宜长期服用一种药物;使用最小的药物剂量,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的发生。

3 体会

疗养工作的特殊性及疗养院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加重了医院感染预防的难度,也对保证疗养安全提出了挑战。因此,疗养院全体医护人员应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执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预防监测标准,纠正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控制疗养院医院感染率的发生,确保疗养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 鞠惠,张凤花,袁金丽.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促进疗养院安全稳定发展.中国疗养医学,2012.21(6):511.

4.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四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指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原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水、土壤和气溶胶中,可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尤其是注射部位易造成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暴发,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防控。

一、加大对消毒供应中心、治疗室、检验科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力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健全制度,细化工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二、加强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时间,规范使用,并避免患者共用。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需要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要保证其使用方法、浓度、消毒时间等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加强对使用中的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监测。

四、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特别是医疗机构发生聚集性、难治性手术部位或注射部位感染时,应当及时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要加大对一线医务人员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5.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五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由于大多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受损、或频繁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等原因,重症医学科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远高于其他普通病房。我国有资料表明,重症医学科的床位仅占全院床位不足5%,患者数不足全院的10%,但重症医学科感染却超过全院医院感染的20%。重症医学科获得性医院感染主要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同时,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消毒隔离措施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重症医学科感染病原谱变迁、多重耐药菌暴发和流行,也严重影响重症医学科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抢救成功率。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预防和控制重症医学科获得性医院感染,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重症医学科,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重症医

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和急诊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重症医学科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

二、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感染病人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尽可能先留取相应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洁净重症医学科应隔离于负压病房,普通重症医学科应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探视服不是必要的。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重症医学科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重症医学科内专用鞋。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重症医学科探视。

7.在重症医学科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每个重症医学科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重症医学科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4.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和手套。洗手设施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并配备擦手纸。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5.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其他医疗仪器: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皮尺等医疗用品一床一套。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

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4.勤换床单、被服等,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重症医学科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重症医学科,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重症医学科,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重症医学科,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重症医学科,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

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重症医学科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6.重症医学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亦可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但应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拥有重症医学科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3.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重症医学科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应常规监测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应进行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不主张常规进行重症医学科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重症医学科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重症医学科,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六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

1.血透室属Ⅲ类环境,应保持空气清新,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空气培养细菌应小于 cfu/m3,物品表面细菌数小于 cfu/m2,医护人员细菌应小于 cfu/m2。

2.新入血液透析患者要进行 病毒、病毒、及 感染的相关检查。

3.每次透析结束后,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采用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即用 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 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机器外部。

4.水处理反渗透膜每 年更换1次。

5.透析用水的细菌培养应 1次,要求细菌数小于 cfu/ml,内度素检测至少 1次,内毒素 eu/ml。

二、选择题

1、配液间应设在()

A 清洁区 B 半清洁区 C 污染区

2、水处理间应设在()

A 清洁区 B 半清洁区 C 污染区

3、患者的候诊室应设在:()

A 清洁区 B 半清洁区 C 污染区

4、透析准备室(治疗室)应设在:()

A 清洁区 B 半清洁区 C 污染区 D 以上都是

5、透析治疗室(准备室)应当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几类环境要求:()

A Ⅲ类环境 B Ⅱ类环境 C Ⅳ类环境 D Ⅰ类环境

6、水处理间面积应为水处理装置占地面积的多少倍()

A 2 倍 B 1 倍 C 1.5 倍 D 2.5 倍

7、血液透析室(中心)的清洁库房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几类环境要求:()

A Ⅲ类环境 B Ⅱ类环境 C Ⅳ类环境 D Ⅰ类环境

8、血液净化室(中心)管理规程中,各透析室(中心)应遵循及制定的规章制度包括:()

A 医疗制度 B 护理制度 C 库房制度 D 以上都是

9、清洁区每日应当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空气培养细菌应小于:()A <200cfu/m3 B <500cfu/m3 C <150cfu/m3 D <100cfu/m3

10、对新入血液透析的患者要进行相关的血液病毒检测:()

A 乙型肝炎病毒 B 丙型肝炎病毒 C 梅毒及艾滋病感染 D 以上都是

11、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必须分区分机进行隔离透析,护理人员操作时应做到:()

A 护理人员应相对固定,照顾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护理人员不能同时照顾乙肝和丙肝阴性的患者。

B 护理人员无需专门固定

C 照顾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乙肝和丙肝阴性的患者。D 只要加强手消毒可以同时照顾乙肝和丙肝阴性的患者。

12、应在血液透析治疗区域内设置供医务人员手卫生设备:()A 水池、非接触式水龙头 B 消毒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C 干手物品或设备 D 以上都是

13、对于第一次开始透析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查。()

A 对于 HBV 抗原阳性患者应进一步行 HBV-DNA 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B 对于 HCV 抗体阳性的患者无需进一步行 HCV-RNA 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C HIV 阳性患者可以继续做血液透析治疗

D 对于 HBV 抗原阳性患者无需进一步行 HBV-DNA 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14、医务人员在进行以下操作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操作时应戴口罩和手套:()

A 深静脉插管、静脉穿刺 B 注射药物、抽血、处理血标本 C 处理插管及通路部位 D以上都是

15、对长期透析的患者应定期检查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 1 次;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

A 6 个月 B 3 个月 C 2 个月 D 12 个月

16、对于暴露于乙肝或丙肝怀疑可能感染的患者,如病毒检测阴性,需过多少时间后重复检测病毒标志物:()

A 1~3 月 B 1 个月 C 半年 D 1 年

17、工作人员遇针刺伤后,错误的处理方法:()A 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B 不可以用流动水冲洗(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C 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

D 被 HBV 或 HCV 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推荐在 24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18、透析器、管路、穿刺针等耗材应该在库房存放,库房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几类环境要求:()

A Ⅰ类环境 B Ⅱ类环境 C Ⅳ类环境 D Ⅲ类环境

19、过氧乙酸为复用透析器的常用消毒液之一,其消毒的有效浓度:()A 0.25~0.5% B 3% C 3.5% D 2..5%

20、过氧乙酸为复用透析器的常用消毒液之一,其消毒有效期为几天:()A 3 天 B 5 天 C 11 天 D 7 天

三、问答题

7.手术室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七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手术室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工作对患者的康复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能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后的感染率,必须要加强手术室感染的管理效率[1]。手术室的管理又包含多项复杂的因素。因此,只有提高医护人员认识到手术室预防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将手术室感染的预防工作落实到位。

疾病感染及预防控制的原则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质量的优劣同医护人员的观念有直接的影响[2]。因此,要提高手术室感染的管理质量,必须要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预防的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手术室感染不仅会对患者的健康和伤口的愈合造成影响,同时还会浪费掉不必要的资料,而手术室护理与医院感染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手术室护理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长期性: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它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医护人员在手术室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工作中不能懈怠,要尽职尽责,保质保量。(3)紧迫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然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及疾病的传播变化等因素仍然不容忽视。这些因素令疾病的传染源、感染人群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给疾病的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这样的局势下,医护人员必须有紧迫感,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4)系统性:手术室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包括各种复杂的因素,如管理因素、技术因素等。要做好这样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将管理流程和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各个流程的监控,才能保证目标的完成。

引起感染因素的原因

未按标准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要做好手术室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必须要做好对空气环境的消毒、灭菌工作。但由于部分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管理意识淡漠、缺乏无菌意识,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隔离消毒,违反无菌操作原则[3]。灭菌工作不够细致、到位。如有些小型的门诊手术,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操作台上的操作员无菌手套破损,操作员认为手术即将结束,不及时更换,该行为严重违反了无菌原则。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对某些特殊污染的伤口的清洗不能严格遵守隔离消毒制度,从而造成患者感染。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部分医护人员只重视工作是否完成,却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手术过程中,对刀片的安装、拆卸都不用持针器,在感染手术过程中缺乏必要防护,不戴口罩、手套。工作中手持的注射器不加以针罩,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误伤,或有医生随手将用过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放在不耐刺的容器内,容易在处理时对工作人员造成刺伤等问题。

对一次性医疗器械物品多次使用:有不少一次性医疗手术器械在临床治疗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但不少医院存在对一次性物品经过消毒灭菌后,再次使用的情况[4]。尤其是针对一些高价进口的一次性工具,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虽然,一次性医疗器具的使用是利大于弊,但节约成本所带来的风险往往得不偿失,并且有不少患者会对重复使用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对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要得当:对医疗废弃物缺乏适当的处理,会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如二次感染和污染环境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对医疗废弃物未进行合理的分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未将锐利器及时收入利器盒内,容易对患者和护理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误伤。有些接触过患者血液、脓液、分泌物的污物未按规定的标准进行焚烧,吸引器瓶内的血液未经过严格的消毒液处理,这些对废弃物缺乏合理处理的行为,不仅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感染的预防和管理

加强对感染预防的管理:(1)将感染管理制度落实到位:要医护人员认识到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要让每个医护人员都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好各个环节的基础管理,如消毒器械的管理,保证工作人员具备过硬的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的处理,将奖惩措施落实到位。(2)加强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医护人员经常需要面对许多的无菌物品,很多时候都是由一个人单独进行无菌操作。因此,工作人员具备正确的无菌观念对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医院需要适当地展开培训,对一些无菌操作的细节问题进行讲解。同时要对每个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无菌观念。并在培训中对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手法进行检查,从而提高有关人员的认识,使其自觉遵守无菌技术的规范操作。

严格贯彻操作技术的各项规程:(1)保持手术器械的安全:保证手术器械的清洁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引起手术室内感染的诸多因素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医疗器械作为传播媒介的。这是由于对手术器械清洗不到位引起的。在清洗过程中,对形态不同的器械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清洗方法。因此,对这个环节,必须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在手术后,受到污染的器械,必须要针对器械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清洗。在清洗前,必须要将各个部件拆开。在清洗过程中,各个部位必须要用清水清洗,还需加低泡多酶进行浸泡处理。对管腔器械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处理,降低管腔器械残留血。这是防止手术室感染的重要措施。(2)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手术室内的各种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严禁一次性物品反复使用:医护人员要意识到一次性物品反复使用的危害,不能因为觉得“可惜”“浪费”而继续使用。如缝线经过环氧乙烷消毒处理后,其弹性会有所降低,令使用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便有些进口的、材质较好的一次性物质,再次使用时,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后,检验、测试合格后才能够使用。(3)对医务人员的通道入口,根据不同的手术科室、实习分配人员进行消毒及跟换,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每个成员都要接受严格的无菌消毒灯操作规程。在手术期间,保持手术室内的安静与清洁。做好空气消毒:要做好空气消毒,首先将过氧乙酸A、B混合液600 mL14%的浓度、2%双氧水溶液气溶胶进行喷雾消毒,对外空气的消毒为过氧化酸。(4)要做好隔离工作,手术人员必须穿隔离衣、双层鞋套、带好帽子和手套,在出入手术室时应脱去污染衣物和手套,进行手消毒。在隔离室内要控制人员的流动,手术室门外应该挂上“隔离手术”牌之类的标志,拒绝他人参观。

综上所述,手术室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工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有关的医护人员必须要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将每个细节工作落实到位,为患者谋取福利。

参考文献

[1]任玲,王竞华,陈雅,等.浅谈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01(4):478-479.

[2]罗江勤,王琼,杨雪,等.浅谈手术室感染的控制现状及临床应措施[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386-387.

[3]巩梅芳,吕丽娟.浅谈手术室感染因素研究与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3,23(27):434-435.

8.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八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监测

【中图分类号】R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58-02

随着医学知识迅猛飞速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的不断增加,另外,随着新的疾病,尤其是新的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人类将面临各种疾病的严峻挑战。因此,医院感染的控制在医疗过程中尤为显得突出和紧迫。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命脉,医院感染管理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感染涉及到全院各科室和各部门,医院感染工作贯穿于医疗护理活动的始终,医院感染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安全,否则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致残,直接或间接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以致于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强化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抓好环节质量控制,不断促进和提高医疗及护理工作质量。

1 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前提

医疗质量是科室的生命力,只有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服务质量,把好医疗质量关才能吸引病人,才能提高科室的品牌效应,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医疗单位的医疗质量与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年来,医院领导十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从医院感染委员会的成立,到院感专职人员的配置、消毒器材的投入、组织培训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决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医院建立了院内感染管理三级网络控制体系,组织齐全,制度建全,责任明确,重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具有管理功能的业务科室,协调相关部门,是连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临床科主任和护士长是各个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直接责任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科室内的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监督、微生物监测和消毒隔离工作,以及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只有科室领导重视以及全员参与,健全责任制,实现了有效地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和贯彻。

2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规范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和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三级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医院消毒隔离制度、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医院感染爆发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等。制订了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书面考试和不定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督导规章制度、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

2.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并担任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相关科室主任任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各相关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形成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2.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建立会议制度,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2.3医院感染管理科 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科室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措施。与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器械科等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及本科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據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感染管理科。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监督检查本科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3 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医院感染意识

定期对全院员工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要职责之一,院感科利用各种形式,如全院培训、科室或部门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及各类人员如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知识进行常规培训,以提高全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协调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院感科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监测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与处理、科室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洗手制度的执行、无菌技术的操作、消毒灭菌技术的落实、消毒剂的正确使用、终末消毒、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置等方面,都会发现一些医务人员或后勤人员的不正确或非规范医疗行为,对于这些医院感染隐患,我们一方面及时予以指出和指导或共同查找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是涉及两个以上科室的问题则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进行协调沟通,而这种协调与沟通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调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1]。医院工作是多专业、多学科的有机整体,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步调一致、密切配合。院感科通过与科主任、护士长沟通交流以及有关会议等形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使之不发生矛盾和冲突,通过协调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为达到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总目标而工作。

5 医疗废物的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废物、废水的管理。

5.1制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指定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配置了医疗废物回收车,专人回收、管理,要求所有科室使用有规范标示的容器、包装袋,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定期对医疗废物暂存处、车辆、工具及其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对负责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并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

5.2严禁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医疗废物院外转运时,严格履行交接登记手续,按照要求资料保存3年,严禁买卖医疗废物和随意倾倒医疗废物。

6 体会

两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领导重视、全员提高认识并参与、规范医疗行为、加大管理力度,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合格的消毒工作、高效的无菌物品灭菌质量以及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是控制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首要条件。落实标准预防、正确规范的处理医疗废物,是保护自己、保护病人、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与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我们全体医护人员众志成城,上下一条心,院内感染一定能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7,6.

9.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九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01-26

14:05:13

卫办医政发〔20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10.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十

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基本要求

(一)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按要求设立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

(三)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原则。

1.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不设陪护。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观察室内进行。

2.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疑似患者应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有明确的标识。

(2)隔离观察室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门口应放置速干手消毒剂、有盖容器(收集脱下的防护用品),室内放置脚踏式医疗废物容桶及利器盒。(3)尽量减少进入隔离观察室的医务人员数量。(4)隔离观察室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5)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桶。(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及时洗手,再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1)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2)候诊区应当通风,其空间应能够满足患者候诊需要。(3)有独立诊室。(4)设隔离卫生间。

(5)挂号、就诊、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内完成

(6)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7)近距离接触(距离<1米)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医务人员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2.隔离留观室

(1)独立设区,标识明显。(2)疑似患者单间隔离。

(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当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三、防护技术: 医务人员防护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合适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4、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3)对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4)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5)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6)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防止被刺伤。

(7)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四、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

1.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

(1)在有人的情况下: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2)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3)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2)在无人的情况下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二)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 发热门(急)诊的物体表面、地面都应当进行清洁消毒,受到明显污染时,随时去污与消毒。

1.清洁消毒的一般要求包括:(1)进行湿式清洁,动作轻柔。(2)所有清洁消毒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当保持干燥。(3)清洁消毒工作应当区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逐区进行。抹布、拖把要标识清楚,分区使用,及时更换。(4)工作完毕后,应当及时清洁和消毒工作用具。

2.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规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可选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三)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1.可以重复使用的布制防护用品:应当将使用后的防护用品先用500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密闭运送洗衣房,专机清洗消毒。

2.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可以使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或75%的乙醇浸泡30 分钟后,清洗干燥后备用。

(四)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患者使用物品的消毒

1.患者使用的床单、被罩: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后及时更换。用后的上述物品用用500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密闭运送洗衣房,专机清洗消毒。患者使用物品与医务人员使用物品应当分开清洗、消毒。

2.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螺纹管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使用物品;若重复使用,用后应当立即用500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 分钟后,再清洗消毒;也可以使用专用清洗机清洗,水温80℃-93℃清洗10 分钟,烘干备用。氧气湿化瓶应当每24小时进行更换,使用后的湿化瓶浸泡于500 mg /L含氯消毒剂中 30 分钟,无菌水冲洗后干燥备用。呼吸机主机表面清洁后,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3.接触患者的精密仪器设备,设备表面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2遍4.使用后的体温表先浸泡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5分钟,流动水冲洗擦干再在另一个容器中浸泡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流动水冲洗,消毒纱布擦干备用。听诊器等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压舌板一人一用一灭菌,或者使用一次性压舌板。5.氧气瓶在移出隔离观察室前,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外表面。7.患者使用后的痰盂: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作用30 分钟,清水冲洗,干燥备用,使用的一次性痰杯,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五)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经过预处理后排入下水道,适当增加污水处理消毒剂的投药量,保证污水处理的余氯含量大于6.5mg/L。

(六)终末消毒:接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患者的诊室或观察室,当该病人离开后,应当对其房间的环境和使用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五、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1.医务人员在接诊、救治和护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2.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要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

3.医务人员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并接受排查,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接受隔离治疗。

4.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

六、医疗废物的管理 发热门诊产生的所有废物均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置,置于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封口严密并贴上标签,医疗废物管理中心指定专人定时收集,交接手续齐全,最终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

医院感染管理科

11.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 医院感染 控制和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71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课题,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国内新生儿医院感染爆发流行事件时有报道,反应目前我国医院内新生儿感染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现对2010年1~12月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发生医院感染患儿1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对2010年1~12月部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据病史诊断结果,结合临床医师报告的医院感染进行综合汇总。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结 果

医院感染率:2010年收治新生儿620例,早产儿102例,发生医院感染率16例次,感染率2.6%,其中早产儿4例次,占医院感染总数的0.25%,占早产儿总数的3.9%。

医院感染部位: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10例(62%),呼吸道4例(25%),皮肤感染及口腔各1例。

讨 论

新生儿是一类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易发生医院内感染[2]。2010年新生儿感染率2.6%,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因素较多,除患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与抗菌素的应用及护理因素密切相关:①抗菌素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广谱抗菌素应用广泛,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如机械通气、引流管、吸痰等由于护理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吸痰管道、氧气湿化瓶不及时更换,不能达到彻底消毒,导致细菌的感染率极高,而且医生对细菌的特性及药物特性不太了解,也是导致抗菌素滥用,所以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抗菌素的耐药分析,合理应用抗菌素。②护理方面: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士,应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的儿科护理经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消毒灭菌观念,重视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应该相对固定,医护人数与病床患儿人数比例应适度,人员不足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③空气污染:由于资金不足,医疗设备简陋,如病室少,床间距过窄,不同病种患儿不能分室居住,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但没有可视系统等设备,家属担心患儿病情,需要探视,造成外来人员流动,医生查房与治疗护理集中在上午进行,也造成内部人员的集中流动,以上因素使空气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医院感染。④手及物品:每位进入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用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每检查、护理完一个患儿都要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再检查、护理下一个患儿,护理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儿接触频繁,而且涉及喂奶、注射、沐浴以及大小便护理和各项污染操作,如果不规范洗手,也会造成病原传播,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与新生儿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手部的清洁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⑤静脉注射或抽血:新生儿头皮嫩薄,穿刺时间长,头皮针、注射针头暴漏,长时间黏贴胶布,反复去脂,都可以引起患儿局部皮肤过敏或皮肤感染。

参考文献

1 韩梅.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40-941.

2 蒋玲,廖和平,龚瑞娥,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9,19(18):2413-2414.

12.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十二

1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1.1 病房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新生儿病房感染的首要原因。

1.1.1 人员密集, 床距过小对空气的影响由于医院条件所限, 在患病高峰季节, 造成病床紧张, 甚至在一个病室内连续加床, 致使室内人员过多, 空气污浊, 给清洁消毒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1.1.2 病种隔离不彻底由于病种不同如肺炎、腹泻、败血症等, 新生患儿不能分室居住, 各种病原体高度集中, 造成极大的医源性交叉感染的机会。如腹泻入院的新生患儿数天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等, 在临床上时有发生, 甚至一个病室数人被交叉感染。

1.1.3 陪护及探视管理不善由于我们限于当地情况, 设置新生儿陪人床, 住院患儿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一人住院全家着急, 成群结队的探视者拥入病房要求探视患儿, 带动空气流动而尘埃飞扬, 更不能排除其中有病原携带者, 也是造成病房室内空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手的污染是医院感染源传播的最主要媒介, 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与患儿有着频繁直接的接触, 手的污染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若洗手制度不严格, 尤其在患儿多, 工作人员少, 工作量大时护士双手污染更为突出, 可直接造成患儿的感染。

有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近50%的人员是在不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2]。曾有报道某医院儿科曾一度发生鼠伤寒沙门菌医院感染关从拖把、工作人员手部检测出该病菌。其传播方式造成交叉感染, 应引起重视[3]。

1.3 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

1.3.1 吸氧的污染

临床上对于持续吸氧的患儿, 护士常注意到的是更换鼻导管而忽视了鼻导管以外管道及湿化瓶的更换消毒, 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 一套吸氧装置持续反复使用, 甚至是一个湿化瓶换人不换水。在病房, 一套吸氧装置在两床之间混合交叉使用者为数不少。而湿化瓶使用24H即有菌生长[4]。

1.3.2 吸痰的污染

在同时需要吸痰的新生患儿较多时, 吸引器由一个新生患儿转用另一个新生患儿, 且贮液瓶内潮湿, 污物较多,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1.3.3 新生儿温箱、光疗箱消毒

新生儿温箱、光疗箱经常要更换患儿进行治疗, 如果不彻底及时消毒, 或不及时、定期更换温箱、光疗箱内的湿化水, 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机会, 特别早产儿在温箱保暖时间长, 如果不定期进行温箱, 容易增加感染的机会。

1.4 静脉输液引起头皮感染静脉炎

1.4.1 穿刺局部消毒不严格

由于新生小儿头皮薄嫩, 特别是初生儿胎脂多不易清理, 经反复涂擦刺激后, 易引起局部皮肤发红, 影响血管选择, 有的护士为了便于血管的选择, 不用碘酊而只用酒精消毒而达不到消毒目的。

1.4.2 头皮针留置时间过长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由于病情需要持续输液且静脉穿刺困难者, 护士为了减少麻烦, 头皮针在一个部位长时间固定, 造成受药液和头皮针长时间刺激或污染, 常引起局部感染或静脉炎的发生。

1.5 护士成为传染源

本院新生儿科为综合病房, 为满足新生患儿住院要求, 往往超负荷工作, 而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编制短缺, 工作量大, 如患流感、肠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护士常常带病工作, 对患儿构成了医院感染的潜在威胁。

2 控制医院感染护理措施

2.1 病房布局、设置及消毒管理

病房应保持整洁, 保持适宜温度2 4~2 6℃和相对适湿度55%~65%。应按一定比例安排床位, 新生儿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间距不少于1米[5]。加强对陪护及探视工作的管理, 现在我院已不设立新生儿陪人床, 尽量减少陪人探视,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 人员在室内活动可以将沉积在物体表面和衣服上的微生物及尘粒变成气溶胶重新悬浮在空气中, 从而造成空气细菌总数升高[6]。定期向家长讲解患儿疾病并开展卫生宣教, 家长患感染性疾病时暂禁探视。病室内定时通风是减少空气污染最有效而简易的方法, 按时进行空气、地面的消毒, 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 每日做细菌培养,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以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2.2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医务人员手的污染问题可直接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为基本、最简单、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技术。接触患儿前应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洗手, 时间不得少于15s。遇有传染疾病的患儿应立即进行隔离, 采取消毒防护措施, 每次操作前后都要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 如工作繁忙无法洗手时, 可采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抹手。定期做手部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标准, 菌落数≤5cfu/cm2, 无沙门氏菌检出。

2.3 对侵入性操作严格管理

为防止发生医源性的感染, 停氧后应进行湿化瓶和吸氧导管彻底清洗消毒后在转为他人使用。因湿化瓶使用24h即有菌生长。对于持续或间断吸氧的患儿应做到一人一天一次一换导管, 湿化瓶内应放无菌蒸馏水。每次吸痰后及时倾倒污物, 呼吸机管道应用消毒液浸泡, 每天更换, 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2.4 新生儿温箱、光疗箱一经使用后及时清理消毒, 更换温箱、光疗箱内的湿化水, 杜绝交叉感染的机会, 早产儿在温箱保暖时间长, 每周定期进行温箱清洁消毒, 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5 加强静脉穿刺无菌操作观念作为新生儿科护士, 必须具有严格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对头皮胎脂厚毛发多而需要输液患儿, 应提前5~10min用植物油擦拭干净和剃除毛发, 注意避免刮伤头皮, 禁止只使用乙醇消毒。现我院已经改用安尔碘皮肤消毒剂, 其具有速效、速干、无需脱碘, 杀菌谱广等优点。在反复静脉穿刺失败后, 头皮针疑有污染或脱出需要重新穿刺者, 必须重新更换头皮针。对长时间维持输液者应在24h更换输液瓶, 若超过48h应更换注射部位, 或使用留置针管时间不应超过3~5d。

通过以上对与护理有关的医院感染等相关因素的分析, 我们采取了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 即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管理, 提高医务人员自觉防范交叉感染的意识,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参考文献

[1]张继红.儿科医院感染与护理有关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6) :458-459.

[2]尚少华, 郑修霞, 王宜芝, 等.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1) :78-79.

[3]段兰芳.护理人员手清洁消毒及效果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4) :234.

[4]史兰峰, 常少敏.吸氧置细菌污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4, 4 (3) :170.

[5]彭刚艺, 陈伟菊.医院科室布局设置与管理[J].护理管理工作规范, 2011 (4) :165.

13.洗衣房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篇十三

1、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由污到洁路线不交叉,不逆行。

2、清洁区:晾晒、烘干、缝补、熨烫、折叠、储存、发放清洁衣被和办公。

3、污染区:进行收集、分检、处理及清洗衣服、被单。

4、衣被的收集袋和接送车的清洁消毒

1)衣被收集袋:每个病区应有3个衣被收集袋,分别收放置明显污染的病人衣被;一般病人衣被及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衣服;帽子和口罩。衣被收集袋应保持密闭直至清洗。也可定时、限时收集工作人员衣物,及时发送至洗衣房。

2)污染推车与清洁推车:接送衣被用推车,洗衣房有污染推车与清洁推车,分别用于接衣与送衣,接衣后及送衣前的推车均应用清水或1%洗涤剂溶液擦拭一次;接运传染病房、结核病房、烧伤病房及有明显污染衣被后的推车应用10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

3)一次性使用收集袋:一次性使用衣被收集袋用后焚烧。非拆洗者用1%洗涤液,900C以上热水在洗衣机中消毒25min。

4)注意事项:严禁在病房内清点或处理传染病人衣被,特别是肝炎、结核病人及传染性物质所污染的衣被,烈性传染病人的衣服应先消毒或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洗涤或焚烧。清点传染病人衣服的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和口罩,穿工作衣。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焚烧;可重复使用者,在洗衣机中用900C以上热水消毒25min。

5、衣被的洗涤消毒

病人衣被和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婴儿衣被应单独洗涤,不可与其它衣被混洗。根据衣被受污染程度可分别用专机洗涤,特别是传染病人(肝炎、结核等)、烧伤病人的衣服应专机洗涤,无条件时也应先洗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帽子和口罩;再洗一般病人衣被、污染衣被,最后消毒传染病人、烧伤病人的衣被。

1)一般衣被的洗涤消毒:

一般衣被指无明显污染及无传染性的衣被,将衣被收集袋打开,棉质衣被用1%消毒洗涤剂700C以上温度(化纤衣被只宜400C-450C)在洗衣机内洗25min,再用清水漂洗。

2)传染病房和烧伤病房的衣被:必须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洗衣粉洗涤30min-60min,然后用清水漂净。

3)有传染的衣被:有明显血、脓、便污染的衣被,视为传染性的衣被。在用热水洗涤前,先用冷洗涤液或1%-2%冷碱水将血、脓、便等有机物洗净,将该洗液煮沸消毒,再按2)洗涤消毒

4)衣被储存:应晾(烘)干、熨烫、摺叠、储存衣被。工作人员和病人衣被;一般污染和有传染性的衣被洗涤消毒后应分区或分批晾(烘)干、熨烫、摺叠和储存,不宜混杂。熨烫时要特别注意曾受或易受污染之处。新生儿、婴儿衣被应有专用烘干、熨烫、摺叠、储存衣被处,不可与其它衣被混淆。

6、洗衣(池)机的消毒 洗衣(池)机洗衣后,特别是洗可能有传染性的被服后,应用900C以上的热水或消毒剂消毒。

4、洗衣房的环境清洁消毒

1)洗衣房污染区的清洁消毒:上班时打开窗户、保持良好通风,下班时污染区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拖地。

2)洗衣房清洁区的保洁:上班时开窗通风一次,清水擦拭桌、椅、工作台面、地面,保持清洁。下班时关闭门窗,减少灰尘和风沙,地面用清水拖擦。

7、洗衣房人员的卫生

14.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十四

(2013年—2015年)

为进一步加强我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依据张掖市甘区卫发[2013]396号《甘州区卫生局转发张掖市预防与控制中心感染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中心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着力加强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加大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推进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以加强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为主导,坚持“科学防控、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强化落实”的原则,到2015年达到以下目标。

1、根据中心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成立中心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中心感染管理科,配备感染预防、控制专职人员,各临床医技科室成立中心感染控制小组,由副主任任组长,各配备一名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

2、根据医院感染相关法规、规范和行业技术标准等,更新并细化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制订并落实符合本中心工作实际的标准操作规程。更新并细化中心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3、规范中心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护理部注射室、配药室、手术室、换药室、康复治疗室、化验室、妇科检查室、病房、消毒供应室、口腔科、疫苗接种室等建筑布局、人员配备、质量安全管理达到国家有关要求。

4、降低中心感染重点环节的风险。通过贯彻落实各项中心感染防控措施,中心感染重点环节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中心感染风险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雾化相关肺炎等发病率进一步降低。

5、切实落实中心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至2013年全中心手卫生设施配置全部符合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2013年达到53%以上,2014年达到80%以上,2015年达到95%以上。2013年全中心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1、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根据中心感染管理有关规定,针对重点部门手术室、化验室、消毒供应室、注射室、口腔科、疫苗接种室)和重点环节(各种插管、注

射、手术、操作等),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要求,降低发生中心感染的风险。

2、全面落实中心感染防控措施。根据医院感染相关法规、规范和行业技术标准等,更新并细化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制订并落实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切实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以及中心感染监测等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落实中心感染防控措施。

3、加强中心感染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立中心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中心感染管理部门,明确中心主任是本中心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配备数量适宜的中心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对中心感染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工作能力。

4、加强多重耐药菌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要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降低多重耐药菌中心感染。

5、加强中心感染多学科合作。中心感染涉及中心感染管理部门、医疗部门、护理部门、检验部门、药学部门、消毒供应室以及临床科室多个部门,要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学科、部门间协调沟通,明确分工职责,落

实工作责任,共同形成合力推进中心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6、进一步完善中心感染监控体系。要制订详细、可行的中心感染监测计划,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中心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范中心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

7、加强中心感染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中心感染防控措施与策略的研究,科学指导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四、工作方法及具体步聚

1、充分发挥中心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作用和中心感染监控三级网络的作用。2013年根据中心实际,调整中心感染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落实临床医技科室中心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名单,定期组织召开中心感染管理委员会及科室中心感染管理小组专题会议,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工作任务,研究协调和解决中心感染管理中的问题,真正发挥中心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决策作用,加强多学科、部门间协调沟通,落实工作责任,共同形成合力推进中心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2、2013年根据我中心工作实际,依据医院感染相关法规、规范和行业技术标准等,更新相应的规章制度,制订并落实

中心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修订我中心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将管理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以及标准操作规程装订成册,便于使用和查阅。

3、切实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以及中心感染监测等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落实中心感染防控措施。

3.1开展各级各类人员中心感染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师、护士、医技、后勤保洁人员等各级各类人员进行相关院感染知识培训。控感科每年制定培训计划,有完善的培训、考试及考核管理,各科室每月组织培训,使各部门人员熟知本部门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要求并执行。对手卫生知识知晓率2013年达到90%,2014年达到95%,2015年达到100%。洗手/卫生手消毒方法正确率2013年达到85%、2014年达到90%、2015年达到95%。

3.2 建立中心和科室两级感染管理组织对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2013年控感科修订“科室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记录本”,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反馈、防控措施落实记录、科室督查记录等内容,在2013年要求科室改进以往形式化感控工作模式,真实记录本科室控感工作开展情况。控感科依据各部门中心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对临床医技科室的中心感染制度措施落实情况实行月考核、周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对整改效果进行追踪。

2014年总结实践经验,对记录本进行完善修订。

3.3 开展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每季度对各科室手卫生用品消耗量进行统计,并与同年上期及上年同期统计数据进行比较,每年开展2次手卫生执行情况调查,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抽调其他部门人员进行暗访,调查结果及时反馈。

4、按照《中心感染监测规范》开展中心感染各项监测工作。

4.1 每年开展现患率调查。

4.2 2013年-2014年开展对重点科室进行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4.3 落实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对目标性监测过程中发现的中心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并督导落实。

5、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

5.1 2013年中心对手术室、换药室安装了紫外线灯、以达到消毒标准。领导对消毒供应室流程提出合理建议,进行改造。并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5.2 2013年规范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所有外来器械按照本院“外来器械消毒灭菌管理制度”要求

统一由消毒供应室负责重新消毒灭菌供应。

5.3 2013年重点部门(化验室、手术宝、消毒供应室、ICU、口腔科、疫苗接种室等)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100%,洗手/卫生手消毒方法正确率达到95%,手卫生依从性达到90%以上。

5.4 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熟知本部门院感特点、各项管理制度、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雾化吸入、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并执行。

五、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

时间从2013年1月至6月。制定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各项工作任务。各科室要认真学习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时间从2013年7月至2014月6月。严格按照中心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措施落到实处。第三阶段:查漏补缺。

时间从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中心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对存在问题持续进行整改,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迎接上级部门检查。

六、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心感染管理工作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人员职责,明确目标任务,将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纳医疗质量日常工作中,切实将中心感染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2、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工作实效。各科室要积极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细节管理,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实施方案取得实效。

3、加强督导考核,认真总结评估。各职能部门、各科室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进行评估。

附:甘州区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组织领导小组

甘州区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控制院内感染组织领导小组

组 长:邢 东

副组长: 刘 云 许多珍

成 员:李 威 赵 丹 马红梅 于小燕刘 环

王瑞环

组长:

张国健

张国军

崔海英

贾永金

刘玉峰

15.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篇十五

1结核病的传染源

有咳嗽、咳痰症状的结核患者,是结核病流行病学上的真正传染源。结核杆菌在空气可以形成大约1~5μm的颗粒随空气流动进行播散,这是结核传播的唯一途径。传染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患者痰中结核菌量多少与患者向环境中排出的结核杆菌数量,亦即暴露空气中细菌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美国国立过敏性及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心(NIAID)指出,如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每天接触8 h持续6个月,或每天接触24 h持续2个月,将有50%可能被感染结核[1]

2结核病的传染机制

当排菌肺结核患者咳嗽、喷嚏、大声说笑等情况下,会喷出大量传染性微滴,在空中水分蒸发后,重量减轻,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随空气流动,漂浮至各处,健康人吸入肺泡后受到感染。

3三级感染预防体系

3.1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采取管理措施减低医务工作者、患者和其他人员接触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

3.1.1开展本机构肺结核感染危险性评估(1)统计本机构及本机构特定区域每年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数。(2)统计本机构或机构中特定区域是否存在导致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上升的因素,如环境通风、中央空调、痰液收集等方面。候诊室和走廊、门诊、病房、实验室和放射检查室,这些区域都相对密闭,在此驻留过的人员较易受感染。

3.1.2制定本机构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1)制定和实施本机构的感染控制计划,尤其是关于确保结核患者及可疑者早期诊断、隔离和正确治疗的政策。(2)医务人员结核病的评价;患者中HIV流行的评价;特殊区域感染控制建议。

3.1.3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安全防护技术的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医务人员都应该进行关于结核病传染和发病机制基本概念的教育,包括结核病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鉴别知识,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结核病项目中筛查的重要性。

3.1.4开展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结核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候诊室等处张贴宣传画。

3.2环境控制是第二级感染控制措施,目的是降低环境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在密闭狭小的环境中接触结核杆菌;环境局部或整体通气不良;污染空气的再循环;医疗设备清洁消毒不彻底;标本的非正规处理操作等。

3.2.1高危区域使用多种环境控制措施以降低空气中飞沫浓度。(1)自然通风,用开窗通风的方式移走或稀释空气中存在的结核分枝杆菌,降低飞沫传染的可能性。(2)机械通风,在独立房间或病房使用机械通风装置,能够预防污染的空气进入走廊和其他环境。(3)通过空气过滤装置移走传染性颗粒,并通过紫外灯照射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3.2.2消毒(1)空气消毒:①紫外灯照射消毒;②熏蒸或喷雾消毒。(2)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①用0.1%过氧乙酸或1000~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拖地或喷洒;②桌椅门窗柜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可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其他物品消毒及处理:①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②所有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前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③患者的医疗垃圾和医务人员使用后的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医疗废弃物均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执行。

3.3个人防护是第三级感染控制措施,主要用于结核杆菌高度危险的区域。

3.3.1佩戴口罩(1)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就诊时应佩戴外科口罩,减少带菌飞沫对周围空气的污染。(2)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特别是MDR-TB患者,以及进行一些高风险操作(如做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吸呼吸道分泌物)时,均需佩戴防护性口罩。美国CDC推荐,接触肺结核患者的医务人员采用过滤效率不小于95%的N95口罩进行防护。我国《医疗机构隔离预防技术规范2008》建议,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2]。

3.3.2戴手套(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2)遵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3.3防护面罩可防止血液或其他感染性物质飞溅到眼睛、鼻子、口腔或面部其它部位。

4结论

综上所述,有健全的感染预防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整体布局及消毒处理妥当,如常开窗通风或用机械通风,净化走廊及其他地方的空气。消毒方面,通过紫外线灯、熏蒸或喷雾消毒等方式对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桌椅门窗柜仪器设备常擦拭消毒。医用垃圾按照专业的处理办法条例处理。加强医务人员和病患者的管理,对其进行感染预防宣传教育,包括结核病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鉴别知识,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结核病项目中筛查的重要性,最简单的就是可以佩戴口罩,戴手套等,以及在候诊室等处张贴宣传画,可有效避免结核病在院内的感染和扩散。归根结底,只有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彩虹.浅谈结核病控制中的感染控制措施[J].结核病健康教育,2008(2):33-35.

上一篇:相互关爱的作文下一篇:有关会计手工实习报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