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风雨》阅读训练均有答案

2025-01-30

贾平凹《风雨》阅读训练均有答案(精选4篇)

1.贾平凹《风雨》阅读训练均有答案 篇一

篇一:陶俑阅读答案贾平凹 篇二:陶俑阅读答案贾平凹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收罢秋,是气转凉了。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几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贾平凹《遗璞》阅读答案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措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吐奶的弦子。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教敷,果然十多个了。“以后还能来吗?”“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馑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s分)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 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2)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3)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4)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11.(25分)(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或d不给分。(2)(6分)①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第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3)(6分)①纯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意思对即可。

三、每答对一点给2分。(4)(8分)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贾平凹《遗璞》阅读答案篇三:陶俑阅读答案贾平凹 《“吝啬鬼”贾平凹》阅读答案殷 谦我在《西安晚报》做编辑时,也为贾平凹主编的《美文》写稿。在我的记忆中,我和平凹仅见过两回面的。一次是去贾府讨字画,却没遇见他。第二次终于遇见他,我说明来意,他却说:“我也好久不给人写字了。”我也没走,便有目的地谈起了文学。我故意说他的作品如何的不好,读者有些怨言。贾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感兴趣地说:“这些我没听过,不过你的说法也有点像。”我说:“怎么叫‘也有点像’呢?如果我们说得不对你可以否认。”贾说:“那就不好了,就这种是似非似的东西才有意思,比较真切。”平凹还是给了我一幅墨宝,收藏至今,小心珍惜,始终热爱不减。还有一次是听贾平凹做了西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因而就去采访他,写了一大篇幅的报道。贾平凹的本名为贾李平,父母图口音方便就喊他“平娃”,有盼望他一生平安顺遂的意思。大二时,他在1973年8月原《群众文艺》上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时,听从了同窗好友冯有源的建议,便囿了文人的心习,玩弄谐音,将“娃”改为“凹”(陕西话中,这两字同音同调),后遂沿用至今。他自己也认为“凹则不平”,不平,那么就陷下去,归顺到童真充盈的“娃”字上去。因为文道如人道:“凸在人群,他不敢冒充,山顶一般崛上去招人显眼;凸在文林,他不敢奢望。倒是凹字稳妥,凹是吃亏,吃亏是福;凹是器皿,盛水不漏,凹是谦下,虚怀若谷。”于是,贾平凹的许多字画,许多藏书,便都喜欢盖上一个“凹则不平”的印章。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贾平凹的大学生活极其清苦,全部家当只有一床用旧网套缝制的被子,一条巴掌大的褥子。床单也是用旧门帘改制的,他用的唯一时髦用品是一块二尺宽的用来“装饰”床铺的绿色塑料布。白天,他将被子叠成极小的方块,上面用枕巾遮住,再把那块塑料布齐齐地苫在床沿,以掩去铺盖的寒陋。造成一种“文明气象”。有时候,生人来宿舍,还不敢轻易在这张“雅床”上落坐呢!那时,他是西大校园里有名的“苦行僧”,读书和写作成为他生活中几乎唯一的意义。由于营养不足,本来就羸弱清瘦的他看上去更显得可怜兮兮。就在这时,他又不幸地染上了疟疾,在校医院就诊时,怀疑患了肝炎,遂被隔离了。许多好友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但贾平凹却闻病大喜,自谓“因祸得福”,因为他有了一方与世“隔离”的独居空间,可以自由地写作、读书了,高兴时还可以忘形地吼上一两句秦腔。谁知,“好景”不长,后经复查,肝炎的怀疑被否定了,他又被“赶”回了集体宿舍,只好“群居”在喧嚣中,点上九分钱一盒的“羊群”或是七分钱一盒的“勤俭”,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同舍有位同学,每闻这种劣质烟草味就要打喷嚏,这样贾平凹便常免不了要遭人奚落。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同学,她不像有些人那样轻蔑和戏弄这个山里来的“稼娃”,却大姐般地关心和爱护着他。平凹从心底敬慕她的学品和人品,视她为知己。数年后,平凹忆及这段往事,仍满怀深情地说:她是一位极聪明、善良、贤慧的女子„„如今的贾平凹早已是位超重量级的名人了,大学时代的寒陋自不复再有,但从小养成的节俭习惯却没有变,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吝啬。孔明先生曾写过一篇《平凹请吃记》,备述平凹请孔明等四位友人吃羊肉泡馍的经过,其中一个细节是:大家到贾府为次日南下江苏的平凹送行,相谈甚欢,不觉已到晚饭时分,便嚷着要一同下馆子,但主人却没有掏腰包的意思,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抓阄”!结果平凹“在劫难逃”地抓到了那个纸团儿,只好破费了一回。平凹的“啬气”由此可见一斑。我还听到过一些别的有关平凹“吝啬”、“一毛不拔”的传闻,如“平凹外出,只需在裤带上别把牙刷便可走遍天下”,“平凹迎送客人下楼至巷口,貌似热忱、实则是为了让客人去公共厕所‘方便’以节约家中卫生间的用水”等等。是否属实,笔者不敢轻易下结论。这就是贾平凹的“啬气”,一种没有经历过最底层生活的艰辛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啬气”。不过在很多情况下,传闻中的“平凹啬气轶事”即使事出有据,也难免被加了“佐料”,我们只能以幽默的态度“姑妄听之”了。事实上,平凹自有他慷慨大方的一面。冯有源先生是贾平凹的同窗挚友,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与平凹同窗三年,深知他是那种最讲友谊,知恩知报的人,而且总是别人“投我以木瓜”,他要“报之以琼琚”的。而且往往不是拔一根‘毛’,而是拔一撮‘毛’、一把‘毛’。平凹为了写一部小说,曾在乡下一位朋友家住过一个多月,朋友一家人待他可谓关怀备至。书出了,有了稿费,听朋友说要买房子需用很多钱,他一次给拿出三万元。借也好,送也好,反正算是在他身上拔了一撮‘毛’„„平凹挣的钱,除了买书外,就是给了亲人和朋友了。”商州多才子,在商州头号才子贾平凹身上,“鬼气”这种地域文化性格表现得不仅鲜明,而且更富个人色彩。平凹逛书肆,在旧书摊上发现自己以前题赠x君的一本集子也在“处理品”之列,遂灵机一动,购回此书再题一款复赠x君,并著文谓此举“不亦乐乎”。此事若让你我逢上,恐怕很难保持如此旷达的心态,更难产生化尴尬为幽默的兴致了。平凹作得一手好字画,上门索讨者络绎不绝,令他穷于应付,不胜其烦,便在客厅正中悬一偌大镜框,内镶其最新的“书法”作品“润格”标准。可是,区区一“润格”能挡得住谁呢?正如平凹自己所说:“该来的仍来,白拿的照拿„„”这就是一个于方格纸上阐发古今幽情,评说世道人心,几乎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地步的贾平凹。这就是“吝啬鬼”,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作家贾平凹。(选自《凤凰网博报》 有删改)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羸弱()②喷嚏()③褥子()④偌大()18.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至死不肯撒手人寰,执着顽强地竖起两根手指,让读者记住了他的吝啬。作者友善地将“道听途说”来的贾平凹吝啬汇集一文,虽八卦而还是让人忍俊不禁。那么,贾平凹之“吝啬”,你认为最为讨喜的是哪些事?(答出两件即可)(4分)19.中国人的名字(其实也不只是中国人的名字吧)总是要有点说道的,文雅的有《名二子说》中的“轼”、“辙”,粗俗的有“狗剩子”、“招弟”“来弟”等。不管是雅是俗,也都寄托了父母们的千般愿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贾平凹自改其名的涵义?(4分)20.贾平凹大学生活卑微寒酸,难免会使人想到范仲淹的断齑画粥,宋濂的困境窘迫,尽管还有不尽相同之处。品读下面的文字,说一说这段文字给你以怎样的酸楚之感、爱怜之意?(3分)点上九分钱一盒的“羊群”或是七分钱一盒的“勤俭”,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同舍有位同学,每闻这种劣质烟草味就要打喷嚏,这样贾平凹便常免不了要遭人奚落。21.按国人写文章的路数,只要是讴歌类,不是写反派人物,这显然是并不新鲜的欲扬先抑手法,营造噱头效果。那么使贾平凹“吝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作者极尽其“吝啬”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4分)22.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看见自己的作品沦落在“处理品”的贱卖行列;尤其还是“赠”友人后的意外厄运,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尴尬难堪。贾平凹为什么要购回、再题、复赠,而且竟然还会是“不亦乐乎”的呢?(4分)23.“两面”之缘,遂成神交。如作者所说贾平凹怎样地“评说世道人心„„几乎到随心所 欲„„”,我们还不够评价的资格,但对 “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作家”,还是尚可领略一二的。

2.《泉》阅读答案贾平凹 篇二

12.下列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作具体赏析。(4分)

①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②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

13.文章写的是老槐树,却为什么以“泉”为题?(5分)

3.贾平凹《天上的星星》阅读答案 篇三

19.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星星的可爱活泼,表现了对星星的喜爱。

20.① 渴望大人理解和尊重(在大人盲目威压下感到压抑苦闷):我们捉迷藏,大人却来干扰呵斥,毫不讲理,我们无可奈何,害怕顺从。②富有好奇心。星星出现引起我们惊呼,我们很想知道有多少星星、星星有多少光角儿、它们有怎样的来历。③充满快乐。捉迷藏、数星星,都是寻找快乐、表达快乐的方式。④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稀少的星星、帮星星藏在水里,表现了“我们”的同情心。⑤想象力强。觉得星星是一群孩子、觉得星星稀少是因为受了月亮的惊吓、认为雪片是星星的尸骸、认为晚霞是焚烧星星的大火、认为溪流里的星星是在躲避月亮,这些都是奇特有趣的想象。

21.《月迹》中的月亮象征美好的事物,本文中的月亮比喻威严的大人。《月迹》中的奶奶是童心的呵护者和引导者,本文中的大人束缚了孩子的身心自由。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读贾平凹散文《天上的星星》

2.贾平凹《天上的星星》练习及答案

3.贾平凹作品《天上的星星》阅读练习及答案

4.贾平凹《天上的星星》阅读答案

5.贾平凹《天上的星星》散文阅读附答案

4.贾平凹《风雨》阅读训练均有答案 篇四

老人与鸟儿

贾平凹

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在。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救从此害了要命的恐慌病。

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天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像冲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老人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来老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

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窼,好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叫呀,叫呀!

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两年前山城发洪水淹没南大街,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交代故事的背景,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引发读者追踪故事情节。

B.老人躺在床上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咒骂洪水,唠叨楼房不好,认为以后还会有大水,觉得自己要死了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

C.我要鸟儿,老人三次重复这句话,那句式和语气,不像是老人倒像小朋友。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病态的心理。

D.老人得到鸟后,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爱鸟,实是害鸟;鸟儿在笼子里的飞动和鸣叫,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抗议。

E.这篇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写到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犯病,而天明后一切又平静了,充满强烈的暗示性,引入深思,催人警醒。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三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答:

(3)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4)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答:

答案:

11、(1)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B不给分。(A、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说法不正确。B、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说法不正确。E充满强烈的暗示性的说法不够具体。)

(2)作用:渲染白杨树生长之快和树上鸟儿之乐,烘托了人们住上楼房的高兴心情;表明美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精神的愉悦作用,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引出故事的另一个对象鸟儿,为下文老人要鸟、儿女捉鸟作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患有恐慌病,孤独寂寞,令人同情,(3分)同时又固执、自私甚至有点残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鸟儿的痛苦之上。(3分)

上一篇: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下一篇:各种构造解导数压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