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2024-10-23

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精选12篇)

1.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一

关于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为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根据《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及要求》,现就我校硕士研究生(含工程硕士)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事宜要求如下:

硕士研究生应发表一篇与硕士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或国、内外学术会议)。如未能发表,则应撰写一篇与硕士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由导师审阅、修改、并评价论文水平,论文格式参见“辽宁工业大学学报”投稿须知;该论文作为答辩资格审查的内容之一,并报送研究生学院存档。与发表论文有关的材料报送:

1.已发表的论文,提供论文复印件一份;

2.已被接收,但未出版的论文,提供接收函及论文修改稿一份;

3.未能发表论文的研究生,须提供一篇达到上述要求的学术论文(纸质和电子版各一份)和导师对文章的评语。

未达到上述要求者,不能进入答辩程序,直至达到要求方可申请答辩。

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2008年10月21日

2.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二

2009 年之前,硕士研究生均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专业技能较差。然而,大部分硕士毕业后直接就业而不读博士,使得单位和研究生都面临所谓的学术型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弱、工程研究能力也弱的困境。为了跟上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从2010 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于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与学术型比例为7 /3,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强的应用型硕士,而学术型硕士专门供给打算继续读博士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当教师的人才做中间跳板用。近年来,为提高学术型硕士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学术品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术素养是2002 年国际学术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Academic Senates,ICAS) 提出的,被定义为“学生为了取得学术成就而需要拥有的读写听说和思考技能、信念和价值观、思维习惯”。学术素养包括批判性阅读能力、宽泛文本的解译能力、在学术流派中完全准确的写作能力和参与复杂学术讨论的能力。近年来,国内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尚的学术品格是良好的学术素养的重要部分[1,2]; 因此,学术素养的内涵,包括了学术意识的培养、学术知识的掌握、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3]。

学术素养的培育与导师和研究生自身均密不可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刚入学后将面临角色的转换与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改变,因而存在诸多困惑; 而导师通常同时指导多名研究生,加之繁重的工作压力等因素,对研究生的指导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如何平衡和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笔者作为一个高校青年教师,经历过研究生期间的困惑,也经历了指导本科生及协助指导研究生的阶段,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略有思考,期望通过高校( 研究所) 、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能培育研究生良好的学术素养。

1以“撰写研究综述”打开通向科研神秘世界的大门

“研究生要不要写综述,研究生有没有资格写综述”一直颇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研究综述应为各领域大家的高屋建瓴之作,不主张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然而撰写研究综述前,需大量且较深入地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 因此,研究综述的撰写可让刚跨入科研大门的一年级研究生较全面地了解其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刚跨入研究生行列的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在研究生指导的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的看法也持不同态度。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比较盲目,只是对一定数量文献中的研究观点、结果、结论进行罗列; 因此,研究综述写作质量较差。另一部分导师则把研究综述撰写作为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其中部分导师要求研究生在开始课题研究前完成文献综述,部分导师要求研究生在完成课题研究后撰写文献综述。笔者研究生同学的导师要求其完成文献综述后方可开始实验,事实证明该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进展、研究思路和所需研究方法均有一定的把握; 甚至完成研究综述的撰写对日后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发表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高质量研究综述的撰写并非易事,需要有新颖的独特视角、大量的文献准备、清晰的撰写思路、完整的逻辑加工、深入的学术剖析[4],也因此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同行的研究,关注到亟待解决的问题,把握好其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充分了解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并有利于研究生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确保课题开展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然而,研究生在撰写研究综述的过程中需要导师引导其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对其撰写的研究综述进行指导与修改; 使其在综述撰写过程中深入思考,对研究课题有较好的掌握,并防止出现逻辑错误、人云亦云、毫无学术价值的研究综述。

对于一年级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主要作用在于使研究生从中对课题有所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对日后研究有所帮助,同时也是培养学术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和研究生应尽快沟通,确定研究课题后,开始文献的阅读与研究综述的撰写工作,对于质量较高的研究综述,可鼓励研究生认真修改发表。

2以“参加学术报告会”作为启发思维的钥匙,拓宽科研的视野

学术报告会一般以专业领域的前沿课题为报告题目,反映的是某领域的最新科研信息或前沿成果。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可开拓科研视野,树立跨学科意识,增加学术修养[5]。

首先,开展学术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向专业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学习交流提供了好机会。一方面,研究生可从专家学者的报告中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是提高学术知识的良好契机; 另一方面,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和人格魅力可影响研究生对科研精神和学术道德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饶的人生态度,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人品质,以及勇于实践、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6]。

其次,学术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有助于研究生寻觅课题研究新视角,发现科研中的问题与误区,少走弯路。同行的学术报告中可能包含了研究生日后科研中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新的科学理论等,也可能会提到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对策。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则可拓宽研究生科研视野,树立跨学科的科研意识。若研究生能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参加学术报告会,将更有助于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中,研究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强。一是因为研究生对学术报告的作用认识不够,存在“被迫”的心理和“敷衍”的态度; 二是缺乏持续的学术报告制度,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因此,研究生院( 处) 及相关院系应开展相关教育和制订相应的制度,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孙育峰等[5]提出可将学术报告纳入研究生学分制度体系,目前部分高校也已实施“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导师也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与研究生交流学术报告的重要性,鼓励或要求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使研究生从参与学术报告中培养学术意识和感受科研精神,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

3 以“课题组研讨会”搭建思维碰撞的桥梁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学术环境。课题组研讨会,即“Seminar”,是一种培养研究生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规范的有效模式。在欧美,Seminar是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中很常见的教学模式; 我国也有学者研究发现Seminar教学班取得的教学效果在考试成绩上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教学班[7,8]。本文中提到的课题组研讨会,指一个课题组中包括了几位教授( 研究员) 、副教授( 副研究员) 、讲师、博士后及研究生,一次课题组研讨会中,确定2 ~ 3 位主题报告人,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后( 自己的实验计划、论文进展、相关研究的综述等) ,其他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提问,期间报告人的导师进行评述,所有报告人的汇报及学术辩论结束后,导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见图1。

课题组研讨会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作为主题报告人的研究生,在准备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需要批判性地对待文献中的研究成果; 同时需要清晰地把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时地总结实验成果; 需要将研究结果与文献资料中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制作成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汇报; 需要对学术辩论和交流中的不同意见作出反应和解答。因此,课题组研讨会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查找资料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 有助于督促研究生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动态; 有助于研究生梳理研究思路和及时总结实验成果; 有助于打破瓶颈,产生创新;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报告制作能力和学术演讲能力;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不做主题报告的研究生,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可学习报告中好的研究方法,要求对主题报告进行提问,有助于学术知识的积累和学术意识的培养。

课题组研讨会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增加了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机会,提高了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以“发表学术论文”检验科研能力与学术品格的真伪

学术论文是展示科研成果、表达学术观点的文章。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对实验成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其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也是其学术态度和道德规范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还是其寻找新的研究切入点的良好机会。

目前,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研究生在毕业答辩前必须公开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相关论文。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有部分研究生为了能顺利毕业,急于投稿,使论文撰写及投稿出现撰写不规范、质量低、乱署名、一稿多投等现象。

学术论文的发表需要经历准备、撰写、修改、投稿、发表等阶段。论文的准备过程需要研究生进行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找到论文写作的切入点,拟定论文的撰写提纲,从而对整篇论文的核心和逻辑有整体把握。论文的撰写过程需要研究生认真、严谨,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特别是参考文献的引用,要反映真实的科学依据和来源,体现正确的科学态度及论文写作原则,同时是对前人研究成果和法律的尊重[9]。论文的修改、投稿杂志的选择、投稿的过程均有助于研究生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 因此,学术论文的发表培养并体现了研究生的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规范。

5 结语

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与培养需要高校( 研究所) 、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因此,从研究生入学开始,三方就应当重视过程,共同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京梅.浅谈研究生学术素养:从研究生投稿存在的问题说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8-130.

[2]刘国荣.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养成的基本途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3-116.

[3]王立珍,袁金英,马秀峰.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5):50-52.

[4]刘晓虹,顾申.指导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07-209.

[5]孙育峰,郝四平,何勋.学术报告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108-109.

[6]温志桃,邹波.刍议创新型研究生学术氛围的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70-271.

[7]官杰,王琪.Seminar教学法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1755-1757.

[8]杨立强,邓军.Seminar: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5(2):5-7.

3.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三

关键词:学术英语课程 学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H319

一.学术素养与学术英语课程建设

目前,随着英语教学改革在中学不断推广与深入,英语教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英语作为传播学术知识语言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教育部早在2007年的《大學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明确规定:较高要求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尖端报告和论文”。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深化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各高校必须努力培养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用英语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研究、有效地和国际同行交流的高端人才,为提升中国高校在国际的地位和影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鉴于此,本文旨在讨论为了提升学术素养而为大学生开设学术英语读写课程。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对21世纪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大学英语教

学改革自实施以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模式和条件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但多数高校的英语改革还仅限于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改革层面上,未能将改革深化,忽略了应用提高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从而导致教学重心一直固定在基础英语上。而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突破了常规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将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体系和学术阅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探究“以写带读”的创新教学模式,对更新全国大学英语学术读写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面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另外,如果将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有机结合起来,即可以提高学生为专业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又可以提高其通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学术英语读写课程很大程度上覆盖着通用英语学习,同时又可看作通用英语学习的更高阶段,对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的国内外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学术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层出不穷。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学术英语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罗娜 2006), 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衔接公共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桥梁(韩金龙 2007;蔡基刚,廖雷朝 2010)。在实践方面,2011年清华对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尤其是英语产出能力,旨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国际交流提供支撑。而上海的复旦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以便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

同时,学术英语也是国际大环境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已有国外学者(如Flowerdew 1999)指出,书面学术交流能力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实际上,在英美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国际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前一般都要进行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在日本、香港、台湾等英语为外语的国家或地区,一些著名大学也都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例如英国的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就开设了学术英语系列课程,主要针对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特别针对那些在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与沟通以及撰写学术论文方面有困难的国际留学生。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西方学术规范,提高学生在学术领域内的英语语言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三.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针对提升基础思辨能力的英语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该部分教学将在学术语篇的阅读与写作中突出讲解学术文体中的举例、比较、对照、分类、定义、因果等学术英语表达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篇章中的逻辑思维方式,为后期的更深入的学术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针对提升学生学术理解与表述能力的通用性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EGAP)的阅读与写作教学。通用性学术英语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通用于各个专业的学术规范和相应的英语知识技能,即帮助学生普及共性语言知识。在这个阶段的学术英语学习主要以人文、社科、理工三方面的科普文章或政论文章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分析这类文章的文体结构来发掘出学术英语的共性特点,而且初步掌握学术英语的基本表述技巧,如图表描述技巧、衔接技巧、口头表述技巧、论文综述技巧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语篇组织能力、引用他人成果能力、运用适合学术文体的语言能力等,以便为后期的专业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是实践阶段。本阶段将以学生为主导,让专业相同或相通的学生自动结成小组,就他们专业领域最前沿或他们自身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合作研读和讨论,最后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撰写相关的英语小论文,要求其论文严格按照规范的学术论文进行写作,即包括前言、引用、结论、综述和文献引用等。并在英语小论文完成的基础上,向全班同学就论文主要论题进行学术演讲,并引导听讲的学生进行学术问题的提问和讨论。这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就是检验学生的学术英语读写课程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学术英语的口头与笔头输出能力,给日后的双语学习课程或专业英语学习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术英语课程教学材料

该课程在阅读语篇选材方面以体裁选材(genres)和题材选材(topics)为原则,主要是

应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从人文、社科及理工等学科领域筛选通识类型的文章,在帮助学生分析其语篇特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术语言理解力和写作表述能力。而文章的题材(topics)会以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主,不论大学生主修什么专业,都是必须了解、思考和需要触类旁通、学科交叉的通识内容。选文的体裁包括讲座、论文、研讨等学术界基本活动形式。

参考文献:

·[1]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论文工作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保证和提高我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特对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规定如下:

1.对推荐免试入学硕士研究生

(1)每名推荐免试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核心及以上期刊或属ISTP、EI或SCI刊源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含被正式录用的论文,凭有卷、期号的录用通知和版面费收据确定)1篇与所研究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

(2)硕士研究生如因时间关系不能在答辩前公开发表论文,则应撰写出与学位论文有关且达到国内核心刊物投稿水平的学术论文,交学位分委员会认定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对其他硕士研究生

学校鼓励硕士生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如未能发表,则应撰写出与学位论文有关且达到国内核心刊物投稿水平的学术论文,由导师审阅、修改并签字认可论文水平。该论文需随硕士学位论文提交至答辩委员会及分委员会。

3.相关要求

5.学术素养概论心得体会 篇五

高校是学术人才的汇聚地,也肩负着培养学术人才的重任。就目前大家所达成的共识来看,普通高等学校的 主要功能应该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学术研究是其根本和基础,因为,只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开展自由的学术研究,才能做到以科学的精神、先进的文化、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才能以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服务社会。然而,大学生学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全民阅读的能力都很低下,《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就有报道:问及我国国民不读书的原因时回答“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的比例高达34.48%。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才选择看看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文本,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也不太注意材料的取舍和对自己有利的阅读方法的选择。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美国,对本科生进行学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许多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大一学开设术研讨课程,并己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生向大学学术角色的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的课程,只是在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检索课中涉及到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但并没有更近一步的学术素养培养方面的内容,而且很多高校的信息检索课程都是选修课,而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是少之又少,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影响大学学术素养,其一,社会因素的影响。2002年,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的“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之后,中国学术界人士痛定思痛,开始了理性而深刻地思索。可是,时间已过去10 年了,我国的学术之风没有变得纯净证明了反而出现了更令人担忧的现象,即这场学术歪风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我国的整个学术界乃至高等院校,甚至国内首屈一指的著名学 学府也被牵扯其中,201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生于艳茹因“抄袭门”被撤销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李连生,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其二,当前高校教育的问题。在今天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网络通讯之下,大学生学术素养如此欠缺的原因,我为除了受一些学术歪风的不良影响之外,还在于当代的大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严重滞后,远离了社会生活,与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没有很好地实质性的对接。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有其自身的学术性和职业特征,大学本科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应该也是一种学术活动。通过对学术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 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这个社会中,学术道德被很多人遗忘。学术腐败甚至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我觉得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提倡学术道德很重要。良好的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学习,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也称其为“知识财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如今侵犯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越来越多。17世纪上半叶,产生了近代专利制度;一百年后产生了“专利说明书”制度;又过了一百多年后,从法院在处理侵权纠纷时的需要开始,才产生了“权利要求书”制度。在二十一世纪,知识产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处充满了知识产权,在商业竞争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意识相对淡薄,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掌握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师生们普遍关注的是论文和科研成果,至于其保护问题,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只要能够在学校里得到认可就止步了,并没有去涉足成果的市场化等后续问题。很多师生在完成智力成果后,急着去发表论文、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其后去申请专利时,却被告知由于已经公开丧失了新颖性而无法得到授权,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合法地任意使用其技术。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提高保护意识,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平时认真积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表现,也是把自己的成果和他人的成果区别开来的基本方法。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术研究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证,学术研究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方法和写作技巧与规范的学习,让我对图书馆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借阅书籍的地方,更是链接你与学术世界的桥梁。网络资源,对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得知了更多的文献检索链接以及文献搜索引擎。对于文献的写作技巧学习,是我们对论文的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

作为一名高学历的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学术素养概论》这门课程不仅教会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敲开了科研的大门,还教育我们在科研中利用学术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且学会通过法律捍卫我们在知识产权上的正当权益。

研究生阶段已经开始两个月了,各位同学除了平时上课学习以外,如今也已经习惯于经常去教研室做课题了。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阶段的显著不同就是,你一旦成为研究生,就意味着你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创新绝非易事,创新的前提是有大量的阅读与扎实的业务功底,这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引用他人学术成果的前提是尊重和肯定其价值。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而学校里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研究以后怎样加强学风建设。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频现,同时,因学术打假而发生的一些冲突事件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担忧。遵守学术道德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如:作弊、抄袭等,严重影响学风。学术道德沦丧,学风败坏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首先,学术不端行为直接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其次,学术不端行为也会直接损害到公共利益。另外,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规范,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

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虽然我们目前还达不到科研工作者的高度,但是加强我们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也是重中之重。人无信不立,作为立志投身科研工作的我们而言更是如此。虽然常常会有人抱怨如今学风浮躁,金钱至上,专心科研的人越来越少等等,或许这也是普遍现象,但我仍然发现许多老师仍然兢兢业业地在工作,经常会有老师加班到深夜的现象。毕竟要是没有科学工作者的刻苦工作,那么多美轮美奂的产品是什么生产出来的?社会生产力怎么可能提高地如此之快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反对学术腐败,科研论文抄袭等不正之风的时候,也应该充分体谅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与勤勉,应该给与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尊重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重视学风建设,学术道德建设,首先应当重视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人人遵守师德、树立形象的良好氛围。对师德高尚的教师,要给予大力褒奖。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其天职,作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我们都渴望能够与导师有多方面的交流,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生活。我们希望能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与关心,当然也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更多的工作。现实中,导师常常很忙,以至于时常有同学抱怨一学期也 见不到导师几次,我们在理解导师的同时,也希望导师们能充分考虑同学们的感受,多和学生交流,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

有人认为,我们这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激,但是不可否认,确实也说明我们这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欠缺。读读历史就会发现,很多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具有非常不错的文艺素养,文理科的界限本来就没有像高中分科那样绝对化的。在《圣经·新约》的福音书中,耶稣教导门徒:“你们积累财宝在地下,会锈坏、被虫咬、被盗走;你们应在天上积累财宝。你们天上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就在哪里。”物质生活再繁荣,也是虚名浮利,而精神的财富、人文的素养,却是丰富的,也将永存。拥有了精神的充实,即使肉身不在天堂,天堂亦在每个人心中。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让我们自身融入科学并热爱科学,渐渐地产生科学世界观的意识。在形成科学世界观之前,早期主动参与的科学经历促使产生自然界统一信念的:同一性,不一致性,延续性,局限性。习惯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养成对科学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好于此道而乐此不疲。

人文素养的培养,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前进在于想象力的无穷无尽,不可否认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我们早已习惯于钻研和学习而疏于从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想象,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只是普通的学生就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于自己的灵感不予重视,天才从来都不是以职称和学历来划分的。其实就我自身而言,从来没有觉得现在就幻想自己能创造出多么大的成就会不自量力,事在人为么,毕竟再过几十年,我们这代人就会成为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以后创造的价值或许都会超出自己的想象!所以,绝对不要气馁,绝对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我们拥有旺盛的精力以及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这是最大的财富!

现在学生常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任正非等风云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以及鼓舞自己奋斗的精神榜样。诚然,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普通人所能创造的神话,不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与抉择,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这是个崇拜英雄但又不迷信英雄的时代,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学习的是这些人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精明准确的判断力。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给自己施加如此大的压力,我们还是应当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有责任拿出对得起自己学位的科研成果来,不要说学位太”水”,水的只是自己。当我们睡觉逛街打游戏的时候,总有人在埋头钻研,当我们抱怨课程艰涩难懂的时候,也总有人考出让人“膜拜”的成绩来。

所谓学术道德也罢,人文素养也罢,都是在帮助我们塑造正确的科研精神与工作态度,不论将来我们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养!很多人都会说工作后的生活总是简单的重复,枯燥而单调。这是事实,我们无能为力,不必过多纠结于尚未可知的飘渺不定的未来,活好当下才最重要。安心学习,认真科研,闲暇时间广泛阅读,加强锻炼身体,我们不图荣誉与报酬,只是希望不要荒废现在的大好年华!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研究生的群体,接触的第一节政治课就是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老师精湛的讲解与课堂上生动的案例,让我也重新对研究生生活与自身道德素养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研究生的生活不如本科生活那么简单,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考试,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拓展和深入研究,从而有一些新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实验操作和技巧,创新思维,更是需要撰写相关论文。在这时,伴随着身边或者学术界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恪守自身道德规范,维护学术界的风气至关重要。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

现如今,由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学术道德被很多人忽视甚至遗忘,学术腐败现象比比皆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小到学生毕业论文造假、抄袭,捏造实验数据;大到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等。一些学者为了自身的目的,不择手段,严重的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学术规范问题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演绎为一个跨越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单纯用道德来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学术界的公平正义,提高学术水平,加大治理力度和效率。因此,我国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得广大学者有法可依。其次,做到有法必依,提高学者法律意识,以法律约束行为,减少不良现象。

其次,对于学术道德和规范问题,究其根本,是我国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学者们的学术良知和职业精神日益被腐蚀,在此机制下,出现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许多学者的不甘心,不服气致使他们开始投机取巧,谋求自身的利益。所以,改善科研评价体系具有导向意义、激励效果和诊断作用。我们只有根据人文与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相应的、更加人性化的分类评价标准;继续加强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成果评价、项目评价、人员评价以及研究机构评估中的作用;加强与教务、研究生及人事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的制止学术腐败的滋生。

最后面对学术道德的日益沦丧,学术造假的日益猖獗,我们必须日益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与自身素养的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诚信则是修身安邦的基石。我们必须从此时此刻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与学术腐败作斗争,建立一个和谐纯净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是有利于自身,也是有利于社会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为中国封建社会所推崇,现如今国家也十分重视的儒家思想,无疑将德至于首要位置。孔子曾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术等课程,但是他却认为比起技艺的掌握,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现如今,我党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由此可见人的品德至关重要。古语有云:“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也;无才无德庸人也;德大于才谓之能人也,才大于德小人也”,因此,只有拥有高品德和素养的知识分子才能称为圣人,而若只有才能,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只能称作小人。

我们当代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署确认书。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

(四)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五)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六)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

(七)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有关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做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

(八)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6.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六

学术会议资助”的通知

各培养单位:

为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已设立“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旨在鼓励和资助在读研究生出国出境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生因科研工作或论文写作的需要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可申请此项资助。

一、申请时间安排

下半年:

2011年9月5日——2011年10月10日 申请人向培养单位递交相关材料。

2011-年10月11日——2011年10月15日 培养单位审核并向研究生院上交材料。

2011年10月16日——2011年10月20日研究生院审核并公示资助名单。

2011年10月21日——2011年11月10日 资助对象报销资助经费。

二、申请资助的条件与原则

(一)资助对象条件:

1、资助对象应为武汉大学在读全日制研究生(不含委培生、定向生),拟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主题应与资助对象专业研究方向紧密相关。

2、资助对象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应符合出国要求。

3、资助对象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学术品行。

4、资助对象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出国开展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资助:

1、在校期间受过处分,或有学术不端行为的。

2、申请材料内容不齐备、或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3、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及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

4、暂不接受港、澳、台地区学生及持有国外长期居留证人员的申请。

(三)资助对象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原则上应为在国外举办的本学科领域较高级别的、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四)资助对象应获得会议主办方的正式录用通知或邀请函,且以论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会议上做口头报告或报展。每篇论文原则上只资助一名研究生参会。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应为武汉大学。

(五)资助对象拟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会期应在完成学位论文答辩之前,且应在会议结束后四天内返校。

(六)原则上每一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只能获得一次该项资助。表现突出者,可酌情给予奖励。

三、资助内容与资助额度

(一)根据资助对象的申报条件和论文录用情况,择优分等级资助:

1、对于以口头宣读形式参会者,给予往返国际旅费和会议注册费的资助;

2、对于论文被录用为大会(或分会场)特邀报告或主题发言者,给予资助往返国际旅费、会议注册费及参会期间的住宿费的资助。

3、双边或区域性学术会议在上述资助额度基础上减半。

(二)根据资助对象的参会地点给予的最高资助额度如下:

1、亚洲地区:12000元人民币/人/次。

2、其他地区:25000元人民币/人/次。

(三)各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可根据会议级别及资助对象情况给予相应配套资助。

四、申请与审批程序

(一)资助对象应向培养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1、《武汉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经费申请表》和《武汉大学研究生出访申请表》各一份(见研究生院下载中心)。

2、会议正式征文通知(Final Call for Paper),应包括会议的起止时间及相关费用说明。

3、论文正式录用通知和大会邀请函(应包括论文录用情况的详细说明)。

4、拟发表论文全文(或会议摘要)。

5、外语水平证明。

6、导师推荐意见。

(二)资助对象培养单位应对资助对象提交的相关材料、会议层次等情况进行核准,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上交研究生院。

(三)研究生院应对院系报送材料进行复核,组织专家对国际会议的层次和资助对象情况进行综合评议,择优确定资助名单和资助额度,并予以公示。

五、经费使用与管理

(一)资助对象回国后应在一周内(遇寒暑假顺延)向培养单位报到并提交以下材料:

1、会议日程安排(Final Program,含有本人发言或报展的日程页复印件)。

2、护照首页及标有出入境日期页面的复印件

3、参加国际会议的总结报告

4、参会情景照片若干张(电子版)

5、批准资助项目的相关正式发票原件(所有发票背后需有导师和本人签名;机票原件需随发票,国外电子机票应附登机牌)

(二)以上材料由培养单位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三)资助对象持相关审批件至学校财务处办理报销手续,报销原则为学校资助额度内实报实销。

(四)资助对象应在回国后的一学期内在学院范围内做一场公共学术报告,并将相关材料(如讲义、PPT、照片等)交研究生院备案。

请准备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向培养单位递交申请材料,若已经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并按期返校的研究生需同时提交申请材料和返回后要求上交的材料。培养单位需认真审核,择优推荐。相关表格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下载。

7.论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及培养 篇七

一、期刊编辑必备的专业素养

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指编辑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 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素养和心理素养等。

(一) 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 学术期刊承担着我国学术文化传播、积累的重任, 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 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理论和政策修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公民在知识产权、著作权以及名誉权等方面的意识逐渐增强。因此, 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认真研究编辑出版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 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期刊编辑要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甘于默默奉献, 不计个人得失。必须坚持编辑工作原则, 对作者不分亲疏、对论文不分内外, 严格按照期刊论文要求进行选择;同时, 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认真对待论文审稿、加工以及排版刊发等各个环节, 力争提高期刊质量;此外, 期刊编辑不能故步自封, 需要勇于创新。

(二) 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即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的业务能力, 主要有语言文字能力、论文审读和编辑加工能力、现代化办公能力等。

(1) 语言文字能力。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以文字为载体, 因此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 熟练掌握我国语言文字, 能够准确判断文稿表达是否准确, 并且具备使之准确的能力。

(2) 论文审读和编辑加工能力。学术期刊的质量取决于刊载论文的水平。学术期刊想要成为权威期刊, 刊登的必须是某一领域内权威或者创新的学术文章。但由于学术研究者面对的是实际工作, 他们的论文大多是针对某一科学过程或者观点进行论述, 论文创新点往往会被烦琐的论据遮蔽。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一定的编辑加工能力, 在能够反映作者观点的前提下, 将论文编辑得更加规范, 使之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学术思想。此外, 编辑还需具有一定的论文审读能力, 能够应用自身积累, 剔除那些伪科学的文章。

(3) 现代化办公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期刊办公提供了智能化的条件, 同时也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现代化条件办公技术, 使自身能够从大量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提高工作效率。

(三) 心理素质

目前, 人类正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智能时代, 面临着技术革命的挑战, 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期刊编辑是一份科学的、理性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因此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包括身体健康、自信心、社会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

(四) 其他素质

这里所说的其他素质主要包括外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 必须具备相应的外语能力。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都被相应的外文数据库收录, 对我国学术思想的传播作用巨大。在外文数据库收录中, 作者必须提供文章相应的英文题目和摘要, 但一些作者由于外语水平的限制, 翻译得不够准确, 影响了文章收录。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 对作者翻译不准确的地方予以修正, 确保文章的收录, 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2) 人际交往能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较快, 作为学术期刊编辑, 为了能够掌握当前研究热点, 跟上前沿研究的步伐, 必须时刻吸取新的知识。除了传统的向书本学习以外, 由于编辑行业面对的都是掌握着前沿研究思想的行业内专业、研究学者, 因此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 更重要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与作者或其他专家进行交流, 而这必须以较强人际交往能力为前提。

二、期刊编辑专业素养培养

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对提高学术期刊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的培养, 可以从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继续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

(一) 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学术期刊是面向我国广大学术研究者、为我国科研事业服务的, 因此编辑在审核论文时不仅要注重论文的科学观点, 还需要严格把控政治关, 为读者们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学术期刊编辑要通过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水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国家出版相关政策,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范自身工作。

(二)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受到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 思维方式、观念逐渐功利化、势力化, 往往通过金钱来衡量一切, 这种不好的风气也冲击着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一些编辑不再安于现状、丢失了默默奉献的精神。因此,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多向上一辈编辑学习, 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甘于奉献、甘当人梯的理想信念。

(三) 进行继续教育

对编辑的继续教育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编辑的办公能力, 编辑部必须给予重视。首先, 对于新进编辑实行“导师制”, 为每个新进编辑安排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作为导师, 指导其编辑工作;其次, 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对新进编辑特别是“半路出家”的编辑进行正规的编辑学教育, 使其工作更加规范;再次, 大力支持编辑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培训, 如计算机排版、计算机网络管理等;最后, 定期组织编辑参加各种交流会, 通过编辑间的交流让编辑了解当前的学术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 开阔其眼界。

(四) 积极拓宽知识面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新技术、新领域、新概念和新知识层出不穷, 知识更替速度不断提高。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趋势, 适应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的要求, 期刊编辑一要弘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术;二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和使命感;三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 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 跟上学术研究的变化。

(五) 加强实践积累

学术期刊编辑素质和水平是通过日常工作慢慢积累而提升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期刊编辑必须注重实践积累, 平时工作中多观察, 做个工作中的“有心人”。一是多向经验丰富的编辑前辈请教, 掌握编辑必备的专业技能、提高办公能力;二是定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三是注重编辑相关知识的积累。认真阅读编辑和出版专业相关的代表性书籍、期刊, 从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写作和思考的好习惯, 提高写作和分析能力。

(六) 提高创新素质

学术期刊不仅是各学科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集中地, 更是学术思想的交流地, 学术问题的争鸣地。作为学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期刊是反映学术创新的窗口, 而期刊编辑则是创新的具体实践者, 因此只有期刊编辑具有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学术期刊的发展。学术期刊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过程中, 要以创新意识作为选题、组稿和选稿的评价标准,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了解当前的学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了保障期刊的水平, 要选取作者来稿中创新性较强的文章, 拒绝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 同时还应该积极向学科权威学者约稿。

三、结语

期刊编辑的素质影响着期刊的发展, 并直接影响着期刊质量, 因此对期刊编辑素质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此背景下, 本文对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提高途径进行了研究。首先指出了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 如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然后从政治思想水平、职业道德修养、实践积累等方面阐述了改善期刊编辑素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清.期刊编辑的素质及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J].攀登, 2006 (3) .

[2]刘翠玲.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及其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0) .

[3]崔兆玉, 穆建叶.论当代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J].编辑学报, 2014 (4) .

8.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八

关键词:学术读写素养 英语写作 社会文化功能

本文由校级教改项目“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生英语写作多元反馈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201524) ”,省级教改项目“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实践研究(2015JG71)” ,及“翻转课堂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5JG74)”资助。

一 引言

近年来,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于外语写作研究已成为外语写作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之一,写作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功能开始引起外语教育界的注意[1]。英语写作不再停留在词,句及篇章等语言技能的单一培养上,而应探索写作的社会文化功能,写作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写作能力的衡量维度也是多元化的,符合社会文化背景,符合特定功能语域以及符合某种文化思维。

二 学术读写素养范式

Street(1993)提出了读写研究的意识形态模式,认为人类的读写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而非一种静止的文本现象[2]。写作活动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与社会语境密切相关。学术读写素养范式主要是对写作事件进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是指二语教学要超越语言技能层次,以学科的标准与规范为基础,融入学科内容,帮助学习者理解与产出文本。写作不仅仅是个体的认知行为,而是开放的、与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一种实践行为;同样,写作也不是从一种文本转向另一种文本的传递行为,而是受社会、权力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

三 英语写作多元能力探析

学术读写素养范式下,学科和语言,语言和文化,语言与思维,反馈与被反馈相结合,英语写作能力的衡量维度也随之多元化。

1. 语言技术维度

根据学术读写素养范式,写作是对学科知识习得行为的外显展示,学术英语写作将学科知识和语言相融合,语言服务于学科,语言是表达学科观点的载体。通过特定的词法,句法及篇章,客观准确地阐述学科概念,实验流程,实验方法等等,是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中,跨学科英语语篇产出技能至关重要。

2. 思维维度

学术英语写作相比英语普通写作,科学性和创新性较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辩意识,鼓励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社会、文化现象,将其观察融入学科领域,形成科学性的实践,对社会的进步具有实践意义。网络时代的科学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学会查找和利用相关话题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及论证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思辩。通过学习学术英语写作,学生可以以二语英语为载体,进一步发展理解,解释,分析,应用,评估和创新等综合思辨能力。

3. 文化维度

学术写作是一种社会文化实践; 学术写作教学不但训练学术写作技巧,而且培养思辨能力和训练学科基础,是培育学术文化的过程[3]。在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用二外语言表达科学观点的能力会得以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也随之提高,对当今主要的哲学、政治、文化、经济思想有一定的涉猎和了解,并能进行反思和创新,语言表达的准确地道与否和文化认知水平紧密相关的。

4.元认知维度

学术英语写作的过程中,从构思,初稿,二稿,三稿到终稿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涉及到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习测略包括写作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4]。写作中的认知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模仿,重复,替代,翻译等等。写作中的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写作任务的认知、制定写作任务完成计划、并监视任务完成的过程以及对写作任务完成过程的调整和修改。在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并引导学生制定写作计划,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教授实践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并引导学生检验写作学习结果,对学习过程进行不断的修改评价。

四 结束语

学术英语写作并不是单纯教授英语写作知识,其实质是挖掘学术英语写作中非语言价值,即社会,文化及认知价值,由此,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呈现多维化,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不断加强;思维能力不断开拓, 认知能力不断深入。学术英语写作拒绝不加批判地接受传统知识,旨在通过探索新的写作方式来挑战现有的知识和社会结构,旨在通过语言带动学科,通过学科带动社会的变革,服务于世界的良好发展 。

参考文献:

1. Silva,T.2006.Second language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5:111-118.

2. Street , B.V. 1984. Litera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徐昉.2015.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47(1)-105.

4.叶洪.2014. 新读写理论与外语写作任务设计[J].现代外语,37(4):525-36.

9.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九

河海研[2012]48号

关于举办首届研究生“学海争峰”学术年会的通知 各学院(系):

为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在总结学校举办研究生“学海争峰”学术论坛经验的基础上,经研究,学校决定从今年起举办研究生“学海争峰”学术年会(即“千百万”计划)。现将首届研究生“学海争峰”学术年会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意义

“学海争峰”学术年会以服务研究生科学发展为宗旨,鼓励研究生“学海争峰”,科学发展、全面提升;鼓励导师助力研究生学术交流,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引导全体在校研究生树立优良学风,崇尚科学、潜心研究。

二、活动内容

以学院为单位,鼓励千余名研究生走上讲台,根据个人参与科研项目和科学研究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作专题报告;组织百余名学科专家参加报告会并予以指导点评;吸引万余人次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并进行现场互动。

三、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下旬—12月下旬。

四、活动要求

1、要广泛宣传,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学术年会活动取得实效。学校将对各单位在本届学术年会期间的组织情况和活动成效进行专项考核。

2、要积极发动研究生参加学术年会活动。学校要求二年级及以上全日制脱产博士研究生须在年会期间作专题报告;鼓励二年级及以上硕士研究生在年会期间作专题报告;要求每名研究生导师至少推荐本人所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各一名在年会期间作专题报告。研究生参加学术年会的活动情况将作为综合考核和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学校鼓励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学院邀请相应兄弟高校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

3、要组织专家对报告人报告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全校将评比产生100名优秀报告人和100篇优秀PPT文稿并进行网上展示。

4、要严格执行上级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报告人的报告主题须经导师和学院共同把关。所有报告人的报告主题经学院审核后须在10月26日之前统一报学校备案。

5、各承办单位应在学术年会活动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活动总结、活动照片、优秀报告人推荐人选、专家评语和优秀PPT文稿等资料统一报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6、学院组织学术年会活动所需经费在学校下达的学院运行费中列支。学校为所有报告人颁发证书并为获奖者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

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10.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十

为了推进我校优良学风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学校规定对申请我校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具体办法如下:

一、检测对象

拟申请学位的各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未按要求参加论文检测的研究生,不能进行答辩;涉密论文是否参加检测由研究生导师及学生本人商议决定。

二、检测办法

1.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本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学位论文检测标准。

2.答辩前,由学院(所)研究生秘书向校学位办公室提交拟申请学位的各类研究生名单,校学位办公室据此分配检测名额,由研究生秘书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3.由各培养单位组织有关专业的导师对申请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审核,并确定出可以答辩者和不能答辩者。

4.可以答辩者应对其学位论文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修改,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纸质文本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其按要求修改的论文须经导师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答辩。

5.不能答辩者应对其学位论文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修改,一般须推迟至下一学期方能申请答辩,并对其论文进行重新检测。

三、其他说明

1.申请答辩者第一次的检测费用由学校从研究生业务费中支出;不能答辩者下次论文检测费用由本人支付;通过论文检测,但因故未能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再次申请答辩时需重新进行论文检测,检测费用由本人支付。

2.论文检测过程中若有异议,应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裁决,重大问题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裁决。

3.在使用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以外发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东北师范大学

11.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素养 培育

一、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的意义

在“美丽中国”语境下,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生态建设乃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面对当代大学是生态素养不高的现状,加强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使他们将生态保护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生态发展观,这对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教育进行研究成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新方向和新内容。不断丰富和补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不仅对其自身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补充和扩展。

二、当前关于生态素养培育研究的状况

(一)国外对于生态素养培育的研究简况

首先,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论著看: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最早提出人应该对所有生物负有个人责任。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的环保先驱利奥波德在其代表作《沙乡年鉴》中主张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要扩大到人与自然界,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和对自然界实物持续存在的权利,这部著作被称为“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一本新圣经”。20 世纪中期,英国哲学家莱昂波特在《大地伦理学》中提出人类应当把自己的权利观、善恶观、道德观、价值观、推广到自然界中去。20 世纪 60 年代,生态道德教育首先在西方兴起,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唤醒了全社会对于自然保护的认识。1975 年,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在《存在生态伦理学吗?》中,从生态规律转换为道德义务的必要性论证了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性。他的两本著作《哲学走向荒野》、《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和人对大自然的义务》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环境理论思想,并建构了生态环境保护伦理学的理论框架。

其次,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会议所议定的相关文件和章程的内容看:197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美国召开学校课程中的生态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了生态环境教育的定义。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由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对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和对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7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国际环境专家会议以及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了世界政府间生态环境教育会议,分别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宪章》和《第比利斯宣言》,前者用宪章的方式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后者则对生态教育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甚至教材、教具、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均作了具体的规定。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大会并制定了国际生态教育和培训计划,这项计划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学等角度全面阐述了生态教育的内涵。

(二)国内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实践的研究简况

首先,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论著看: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陈寿朋教授认为,生态危机是文化缺失造成的,而支配人们行为习惯的就是道德素养,归根结底我国生态危机的症结就是国民生态道德的缺失。至此,“生态道德问题”作为一个全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陈寿朋教授还指出:“道德规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对自然仅仅尊重是不够的,要建立生态道德规范,用生态道德来教育人们,规范人与自然的行为。”在他的多篇文章里特别强调要对全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我国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发展不过十多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这主要体现在周进珍的《论大学生态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杨林的《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俞白桦的《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等极具代表性的文章中。

其次,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会议所议定的相关文件和章程的内容看:1992年,原国家环保局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使得中国生态环境教育开始走上了制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1997年1月,原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1996-2010)》第一次正式指出,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生态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对象包括: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以大、中、小学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等各个方面。1999年5月和2000年5月,大学绿色教育国际研讨会主要探讨在大学开展绿色教育的推动的方案,特别是大学生生态环境素质的教育结构,指出:中国绿色大学教育包涵了绿色大学和绿色教育两个方面的主题。前者主要指校园环境的绿化,资源共享及合理利用等情况;后者主要指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所有课内和课外的教育活动中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消费意识的教育。2009年10月16日,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会议特别就“生态学专业发展战略”、“生态学专业规范”和“生态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工作进展情况作了说明。

三、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应当努力的方向

当前,对于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实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尚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

(一)就研究格局而言,相关研究虽在开展,研究层次有待提升

在“美丽中国”语境下,我国的生态建设已经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应地,对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的研究地位也必须尽快地进行与之匹配的提升。这种提升和与时俱进应当在多方面切实地体现出来,例如,应该将培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研究提高到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研究同样重要的高度上来;又如,大生生态素养培育的研究应当被放置到与大学生“两课”教育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再如,在实施机构的探讨方面,应当着力研究如何在校、院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组织以及班委中设置专门负责校园生态建设、督促生态素养提高的生态部或生态委员,并且,生态部(委员)与学生组织中的其他部门(委员)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就研究取向而言,顶层设计研究较多,基層参与研究不够

国内外极具代表性学者的论著以及各项生态环境教育相关会议的章程和文件往往注重研究宏观的顶层设计,在研究基层师生的广泛参与方面往往是“短板”。实际上,基层一线师生的参与对于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是无可取代的,如果没有基层社会参与,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就必然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首先,缺少开展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行动主体,难以将高层次的生态素养教育活动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一线活动中来,进而使得生态素养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高层与基层缺少及时的沟通,难以把基层师生有关生态素养培育的最新状况、紧要诉求畅通及时地传达给高层次生态环境教育研讨者,进而难以保障高层的有效决策。面对这一情况,首先应当对加强基层师生的参与能力的重要性拥有足够的认识。其次,需组建多方协商、沟通的平台,确保大学生生态素养培养方案的切实可行。最后,还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广大基层师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相应的决策中来。

(三)就研究内容而言,实践蓝图日臻完备,执行系统亟需构建

“美丽中国”语境下有关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基本目标、原则、内容、步骤、措施、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探讨如火如荼、较为完备。众所周知,描绘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实践蓝图与如何使该蓝图产生积极的实际效应显然是两回事。为确保足够的驱动力和持续的活力,在实践蓝图引导的同时,更需要必要的执行团队、文化条件、制度轨导、激励机制和活动环境等“资源供应”。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具备超强执行力的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执行体系,在高效的执行组织结构体系、优良的人才队伍、合理的执行制度、以及特色的执行文化等方面进行精心设置。设置高效的执行体系重要的是把握好两个关键点:其一,必须使相关制度的设计和建构具体化,既有制度规制,又有制度实施和操作的具体规定,还要有监督实施的社会监理机制,非如此不足以确立完备的执行系统。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有关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执行体系建构有效地整合在整个学校基本制度和学校管治的大系统之中,不能让其成为孤立的、附加性的,甚至是应景性的“临时机制”,更不能将之置于从属于比如说校园管理制度的次级制度地位。概括起来说,就是通过完备的、长效的执行体系的建立,将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实践蓝图切实地转化为学校相关部门的政治责任和全体师生的基本义务分配,这样才能够真正达成培养大学生较高生态素养的宏伟目标。

作者简介:

盛文楷,男,1986年生,河南西华人,硕士,广东医学院讲师,从事大学生德育教育和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

12.关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篇十二

高校是学术人才的汇聚地, 也肩负着培养学术人才的重任。就目前大家所达成的共识来看, 普通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应该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 学术研究是其根本和基础, 因为, 只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开展自由的学术研究, 才能做到以科学的精神、先进的文化、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才能以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服务社会。

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 高校似乎越来越不以学术为本了, 学术似乎也越来越功利化了, 大学、学术似乎都越来越偏离或迷失自己的方向了。不仅部分教师不以学术研究为己任, 只把教职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 作为自己在社会兼职中可以讨价还价的资本;而且, 部分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也不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学业的目标, 他们只把大学生活看成“镀金”的过程, 作为日后“升官发财之阶梯”。

2 大学生学习观的现状与变革

2.1 学习观概念

学习观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潜在的认识, 已有的研究表明, 学习观作为一种内隐的元认知知识,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归纳起来, 学习观主要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策略选择、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学业成绩等诸多学习要素。

大学生学习观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习的看法、观点, 它随着学生认识、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它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

2.2 大学生学习观倾向与比较

当代大学生学习观的几种倾向:1) 学习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2)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动力不足;3) 学习方式较单一, 学习效果不佳;4) 学习主动性不足, 创新性不强;5) 知行脱节, 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6) 对外部环境有过多的依赖;7) 师生联系不够紧密, 缺少互动。

我们以美国为例, 两国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 他们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这使得他们失去了个人自由的基础。也正是由于独立意识的缺乏, 中国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一位外教曾经把中美大学生的差异概括地总结几点:对学习的态度, 中国学生是You come to teach, 而美国学生是I come to learn;对学习的责任, 中国学生是The teacher is responsible, 而美国的学生是The student is responsible;在学习方法上, 中国学生的学习是Based on facts, 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Based on findings。这些差异也正是我们此次观察研究的结果。

2.3 当前大学生学术素养现状

1) 大学生学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全民阅读的能力都很低下,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就有报道:问及我国国民不读书的原因时回答“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的比例高达34.48%。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才选择看看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文本,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 也不太注意材料的取舍和对自己有利的阅读方法的选择。

2) 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美国, 对本科生进行学术素养的培养, 已成为许多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大一学开设术研讨课程, 并己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生向大学学术角色的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的课程, 只是在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检索课中涉及到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 但并没有更近一步的学术素养培养方面的内容, 而且很多高校的信息检索课程都是选修课, 而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2.4 当前大学生学术素养主要影响因素

1) 社会因素的影响。2002年, 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的“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之后, 中国学术界人士痛定思痛, 开始了理性而深刻地思索。可是, 时间已过去10年了, 我国的学术之风没有变得纯净证明了反而出现了更令人担忧的现象, 即这场学术歪风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席卷了我国的整个学术界乃至高等院校, 甚至国内首屈一指的著名学府也被牵扯其中。

2) 当前高校教育的问题。在今天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网络通讯之下, 大学生学术素养如此欠缺的原因, 笔者认为除了受一些学术歪风的不良影响之外, 还在于当代的大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严重滞后, 远离了社会生活, 与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没有很好地实质性的对接。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 有其自身的学术性和职业特征, 大学本科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应该也是一种学术活动。

3) 学生个人的问题。由于高校连年扩招, 大部分大学生的整体水平明显下降, 各方面素质比较低, 有些本科生的学术素养并不足以独立完成一片像样的毕业论文, 甚至连平时的学术小论文作业都很难合格,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3 培养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具体措施

3.1 确立学术本位, 认同学术道德。

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 要强化学术本位确实是很难做到的, 即便是学术单位也同样如此。权力本位和金钱本位影响至大, 学术边缘化, 泡沫化, 浮躁、浮夸、浮肿已成为了一种时代疾病。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做就放弃追求学术本位, 对于高校来说, 学术是天职, 我们的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学术的重要性, 学术本位的重要性。

3.2 加强文化建设, 营造学术氛围。

优良学风是高校的治学之本, 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此外, 优良的学风还对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更是学生将来得以成长成才的基础性保证。

3.3 建设学术队伍, 指导学术追求。

强化学术本位, 最关键的是要建设好学术队伍, 事业之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争。温家宝总理就多次提出一个民族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那么笔者认为, 一所高校也需要一些学术界的“北极星”。在科学研究方面, 学校应将教师们个人的研究方向整合成比较突显的几个大的研究群落, 进行引导和扶植, 培养学术带头人, 以在全国学界形成学校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特色, 获得学术话语权。

4 结束语

总之, 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越来越为现代大学所看重, 近年来就“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么培养”的问题也一直是众多高校工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深切关注的。但笔者认为, 在当前权利本位、金钱本位的形势下, 我们的高校作为世人眼中纯洁的“象牙塔”, 身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要坚定地树立学术本位观念, 坚决抵制抄袭之风, 反对学术腐败。在关注提高大学生 (下转第219页) (上接第159页) 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S

摘要:社会上学术腐败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身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重任的高校, 要坚定地树立学术本位观念, 反对学术腐败;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在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观,学术素养,学术本位

参考文献

[1]童勺素.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1999 (20) .

[2]蓝江桥.荣誉计划:美国大学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形式[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7) .

[3]谭淑豪, 周超纲.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3) .

[4]胡弼成.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3) .

[5]刘儒德.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15-20.

上一篇:村卫生室基本情况简介下一篇: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