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乘法结合律教案(共10篇)(共10篇)
1.青岛版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第34页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生的对比、观察、猜测、验证等学习活动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字母公式,能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严谨美。教学重点:乘法结合律的验证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验证及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口算题卡
一、复习:(5分钟)
1.师:老师这准备了4道答题卡,请同学们口算。
准备:15×2= 25×4= 125×4= 125×8= 师:同学们口算能力真棒!
2.师: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理由: 出示(1)100+19+81= 师:谁来说说,你想怎样计算? 生:省略。
师:题目里的运算顺序是先算100+19,而你是先算19+81,你想的真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省略。
出示(2)35+(65+114)= 师:说说你是怎样巧算的? 生:省略。
师:题目里的运算顺序是先算65+114,而他是先算35+65,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同意)为什么这样计算呢? 生:这样计算更简便。
师:的确。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或者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3、出示16×25×4师:你能口算吗?生:省略。
师:难道乘法也可以运用结合律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口算,你们有信心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2: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走进植树的情境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师:从图中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你真会动脑筋。(齐读应用题)你会列式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开始。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后请2种不同做法的学生来汇报,师板书:
(25×5)×2 25×(5×2)
(25×5)×2 师: 你是先算25×5,请你告诉同学们,你是先求的什么? 生:先求一共要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25×(5×2)师:你是先算5×2,你先求的是什么? 生: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呢? 请这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演算,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开始。
师:你们计算的结果是250吗?(是)一起来口答:一共要浇250桶水。(点课件)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不同,但计算的结果却相等,都是250。那这两个算式中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生说“=”相继板书“=”)
2.师:观察这个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三个因数相同,计算结果相同。
师:说的真好,观察的真仔细。那不同又是什么呢?
生:运算顺序不同。左边是先乘前两个数,右边是先乘后两个数。师:你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结合律。(师板书课题)。什么是乘法结合律?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三个因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师相继板书)
师:在这道例题中,你会选择先乘前两个数,还是先乘后两个数呢?
生:先乘后两个数。
师:为什么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5×2=10,正好凑成整十数。这样计算更简便。3.师:你真聪明!现在就请在座的未来小数学家们开始验证乘法结合律吧。(课件出示)请同桌选其中的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同桌分配好,一人计算其中的一个,然后比较计算结果,开始。(1)(20×5)×13 20×(5 ×13)(2)(7×25)×4 7×(25 ×4)
师:请同学来汇报验证结果,第一组谁愿意来试一试,左边等于多少?(1300)右边等于多少?(1300)。两组算式结果相等。第二组谁愿意来试一试,左边等于多少?(700)右边等于多少?(700)。两组算式结果也相等。师:通过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因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第一组算式,你们俩谁先完成?算(20×5)×13 的学生更快。
为什么你计算更快?(因为先乘前两个数得整百数,这样计算更简便。)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同意)第二组算式,你们俩谁先完成?算7×(25 ×4)的学生更快。
为什么他计算更快?(因为先乘后两个数得整百数,这样计算更简便。)
师:谁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结合律呀? 生:可以使计算更简便。师:在座的未来小数学家们真聪明。那刚才那道算式16×25×4,你能口算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省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谁再来说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生::三个因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你能用字母a、b、c表示吗? 生:(a×b)×c=a×(b×c)4.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34页,把例题2补充完整,并完成做一做。
5.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生一起说:三个因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那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知识做一做练习吧。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请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5×2×30(2)335×25×4(3)20×17×5(4)25×36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会了乘法结合律。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乘法结合律教案(4篇)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学生反思)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b)×c=a×(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5×2;2、17×25×4
(学生活动)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学生反思)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
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五、拓展运用
(教师)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吗?
(师生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P46练一练第1、2题。
篇2:乘法结合律教案
设计说明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1.猜谜激趣,唤醒旧知。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口述谜语,以猜谜的形式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出是纽扣之后,教师顺势牵引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回忆:在数学学习中,哪个知识点涉及到交换位置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埋下伏笔。
2.知识迁移,探究体验。
探究数学规律是有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和感受及时地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铺垫。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教学过程
⊙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会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的加法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谁能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探究新知
1.解读主题图,引出例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主题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你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例5、例6的问题)
①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
汇报,可能有两种列式方法:
方法一4×25。
方法二25×4。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2:我列举的算式是8×25=25×8=200。
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学生总结,教师引导,课件出示后学生齐读,师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6)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用过,在进行乘法验算时)
(7)反馈练习。
①下面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填空。(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一排的两道题)
②数学小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不错,所以老师决定做游戏奖励你们,这里有几道题,如果你认为这道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就举手,如果你认为这道题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就不举手。
3×15=5×9 a×b=b×a
34×0=0×34 8×3×9=8×9×3
3.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还可能有什么运算定律?选择例6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一下。
(1)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桶)
(4)在这两个算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课件出示的活动卡,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卡。(见课堂活动卡)
(5)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数字顺序、结果都相同,只有运算顺序不同。
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我们还举例进行了验证,如(30×5)×4=30×(5×4),125×(8×4)=(125×8)×4。
小组4:我们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给这个规律起了个名字,叫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不少,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6)反馈练习。
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二排的两道题。
提问:做这两道题时,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关注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篇3: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发现并让学生自己归纳乘法分配律
【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请同学们进行口算练习(指名回答)
5×2=25×2=
5×4=25×4=
15×2=16×5=
15×4=45×2=
75×4=125×8=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口算练习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像这样2个数相乘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都是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今后都会帮助我们来运算,我们都应记住。这里特别的请大家记住三对好朋友:5×2、25×4、125×8。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活动,发现了很多奇妙的规律,在我们的数学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这节课就继续探索和乘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新知探索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积木吗?
生:玩过。
师:你会用积木搭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用积木搭过的物体。
师:老师也用小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师:你能看出老师搭的是什么形状吗?
生1:正方体。
生2:不对,是长方体。
师:真好,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呢?你们是怎样计算得到这个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每个人动笔算一算。
(师将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从上面看:3×5×4
从前面看:5×4×3
从侧面看:3×4×5)
师:由于同学们观察角度的不同,所以列出的算式也不相同,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第一和第二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3、4、5三个数字相同,不同点是数字的位置不同。
师:数字位置不同运算顺序就不同,那么大家想想,如果三个数字的位置不变,你有什么办法还按照刚才同学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吗?(不亦动3、4、5的位置,能不能先算5×4)
生:用小括号把5×4括起来。
(板书:(5×4)×3=3×(5×4))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2个算式的结果。(学生计算发现结果都是60)
师:我们以往将三个数连乘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而现在我们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结果相同。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一个规律呢?谁能举出类似这样的三个数连乘的例子?(找2-3个学生举例子,例子板书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能举例了吗?现在请每个人在练习本上举一个例子,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你举的例子。(提示:如果找到比较大的数,可以借助计算器)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板书学生的举例,3、4个即可)
师:从刚才大家的举例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等式的共同点吗?
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总结出发现的规律吗?(如果同学们概括不出来,可以用字母的方法表示,并提示学生以后用字母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其他的规律,更加便捷)
师:现在请同桌2人对照这字母的表达方式说一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真聪明!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在计算搭长方体所需要的小正方体个数过程中发现了三个数连成,顺序不同,结果却相同这一问题(板书:发现问题)于是我们从中猜想是不是有什么规律(板书:提出假设)经过举例验证(板书:举例验证)我们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板书:概括规律)
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新知应用
(1)练习
(42×4)×5=42×(4×□)
(35×2)×5=35×(□×5)
(28×2)×5=
(47×25)×4=47×(□×□)
师:这里面出现了我们一上课提到的三对好朋友,大家发现了吗?(再次提醒学生注意5×2、25×4、125×8这三组数)
(2)课件出示:
38×25×4
49×125×8
(带领学生做第一道练习题,在黑板上板书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数字以及板书格式,体会简便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二道习题。)
(3)让学生观察一开始板书的三组式子:3×5×4
5×4×3
3×5×4
师:观察第一组和第三组式子,有什么发现?
生:5×4和5×4位置改变了。
师:没错,那么这2个式子的结果相同吗?
生:相同
师;你能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篇4: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 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
(27+138)+62=27+( + );
35+ = +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 (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来,促进主动学习。】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学生列式:3×5=15(人)或5×3=15(人)。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板书:3×5=5×3。
【说明:充分运用例题资源,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人踢毽子,就是求3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法的交换律,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板书:a×b=b×a。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等式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说明: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交换律,同时使学生体会学习乘法交换律的价值。】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板书:(5×3)×4=5×(3×4)。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3.青岛版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三
授课时间:二O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授课内容: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得出乘法交换律。
3、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并会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
4、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认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a+b=b+a2+3=3+2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提出问题:
师:学了加法交换律你有什么想问的?
师:同学们加法具有交换律,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效换律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生:减法、除法没有。乘法有。
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1、提出假设
师:①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否成立,我们必须想办法去“验证”。
②用什么办法去验证呢?
生:用算式法验证
师: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2、探究要求
(1)验证,减法、乘法、除法是否具备交换律、请写出算式。
(2)你发现什么结论,记录下来。
(3)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3、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验证规律。
三、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小结:减法和除法不具有交换律,乘法具有交换律。
师:你能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这么多的例子举也举不完,能用字母公式表示一下吗?用字母表示a×b=b×a。
师:用语言怎样说?它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乘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猜想)再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其实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
四、思考引领,应用知识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7=72×□38×160=□×□54×a=□×□
8200×□=□×□409×□=□×□□×□=□×□
2、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75×69429+257
a×26591×b
257+42969×75
b×91265×a
3、师:联系实际,巩固达标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乘法交换律?
生:做乘法验算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4、计算下面两道题,并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140×251=108×123=
(1)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讲评:在这两题的验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验算时只用乘法2次,使计算简便。
(3)那你们说学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师:利用发现的规律,说一说。
5、下面哪些题目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①444×213④555×632⑦2680×310
②302×512⑤450×208⑧723×456
③700×542⑥1800×635⑨109×606
总结交流:
(1)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未尾有零交换位置相乘一般情况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2)其中一个因数由重复的数字组成的,利用交换律计算也有简便。
5、两个数交换位置相乘,有时会有简便的地方?想一想,三个数相乘利用交换律是否有方便之处呢?
师出示:4×73×25=4×25×73=100×73=7300
生举例:2×73×50=2×50×73=100×73=7300
总结交流:三个相乘,若其中两个数相乘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交换位置相乘有方便之处。
五、全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4.青岛版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四
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法。【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页--第3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5.青岛版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五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6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304+215=519
85+632=( ) 215+304=( )
2.板演: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
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
板书:(48+50)+49 48+(50+49)
=98+49 =48+99
=147(人) =147(人)
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一班、二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48和50相加,再加上49;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班、三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50和49相加,再和48相加.
(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
(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
(48+50)+49=48+(50+49)
(4)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
(32+40)+19○32+(40+19)
(75+25)+40○75+(25+40)
启发学生明确: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里应填上“=”.
(5)继续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①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算式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③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6)那么等号左、右两边加的顺序一样吗?它们的和怎样呢?(不变)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结论.
板书: (a+b)+c=a(b+c)
3.教学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异同点?从而得出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特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教学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教学例3:计算480+325+75.
提问:
这道题怎么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整百数(400),再算480+400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板书:
(2)教学例4.
计算325+480+75怎样算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启发学生想出325和75相加可以得到整百,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480和75的位置,再计算325加75,这里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板书:
(3)比较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例3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例4是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概括:
在加法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时要用到交换律,有时要用到结合律,有时既要用到交换律还要用到结合律.无论如何应用,在计算时为使计算简便应考虑,哪些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要先用加法交换律把这些数移在一起,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这些数结合起来先算,最后求这几个数的和.
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50页“做一做”的题目.说明怎样算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提问:
过去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例如,做口算加法36+48,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36+48先改写成36+(40+8),然后算(36+40)+8这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反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
168+250+3285+41+15+59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8~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过去对加法结合律有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抽象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例2,通过一系列的启发、讨论,逐步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并掌握它们的特点.
第三部分学习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通过计算让学生懂得加法应用了什么定律,怎样应用的定律.只有真正理解定律的意义,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练习目的明确.围绕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两个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简便运算.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例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8+50)+49=98+49=147(人)
48+(50+49)=48+99=147(人)
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
(48+50)+49=48+(50+49)
(32+40)+1932+(40+19)
(75+25)+4075+(25+40)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相同点: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位置后,仍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例3
6.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7.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篇七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61――64页
教学目的: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的语言表述。
教学设想: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
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算式的联系。
在新课展开阶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出题验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探求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试验、归纳的探索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在整个知识探索的过程阶段,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和欣赏,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的好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没有给出统一的要求,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诶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特征
1、 ① 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一盘可以放多少个鸡蛋?
② 阳光小区有楼房8幢,每幢12层,每层6户,共有多少户?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
2、汇报所写的算式,并说出你的想法?
3、研究算式的特征。
① 观察 5×6=30(个) 6×5=30(个)
(6×12)×8=576(户) 6×(12×8)=576(户)
问题:这两组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 交流:每个同学过观察、分析和眼,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③ 汇报:让部分同学向全班汇报你研究的结果。
5×6 = 6×5 (6×12)×8 = 6×(12×8)
二、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1、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有这些特征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验证。
活动建议:① 每人自己出题验证
② 四人小组中交流验证题,并选一题写在黑板上。
2、小组活动
3、大组汇报、得出定律
① 观察各小组出题,找一找每组题有什么规律?引导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③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的自然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怎么表示?
a ×b =b ×a (a×b )×c=a ×(b×c)
三、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1、出示算式:8×3×125 25×37×4
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写出与它们相等的式子
2、比较同学们所写的式子,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为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3、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计算下面各题?
396×25×4 125×19×8 8×25×125×4 *25×28 *125×32
4、校对讲评、对不同方法进行评价
四、巩固练习
1、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出示:能简算的打“√”,并说出简算的第一步。
25×34×4( ) 8×36×125( ) 43×25×9 ( )
35×64 ( ) 24×125 ( ) 36×25 ( )
小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简算。
2、作业: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195×4 125×17×8 13×25×4 125×56
8.《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八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触很深,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读图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对问题解答。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因为是对同一问题的解答所以学生能够理解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提出问题“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课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不是很清楚,如果问“等式的左右两有什么异同”学生也许会更容易的发现这一规律。
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两个定律都很简单,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规律,现在想一想,我可以在讲乘法交换律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而第二个乘法结合律稍有一点难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
9.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九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给学生会更好些。但是又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应该添括号的。
二、对教学内容的体会
在教学中发现,在具体应用时,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很难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学生处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来说,学生认为第一步是依据乘法交换律,第二步是乘法结合律。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我认为有些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可以模糊一点。
首先,在小学阶段,有些问题要搞清楚,是很难的。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北师大教材没有文字定义,只有字母模型,参考人教版,它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定义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较之原来浙教版,少了三个数相乘和两个数相乘的前提,结合它的教师用书,我们不难发现,它告诉大家的信息是:编者无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科学地分析计算过程中到底根据什么规律,对他们来说,太麻烦,也不好理解,只单纯产应用了结合律或交换律算了。
其次,没有这个必要的。在小学阶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我们只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是一种数学规律,意义是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乘法交换律也是数学规律,改变乘数位置,积不变。至于一定要在三个数相乘和两个数相乘的前提下讨论的话,那学生在简便计算中,看不到三个数、两个数的模型,很难想到依据的定律是什么,只知道改变的什么。所以,从意义上理解定律更能让学生接受,然后让学生体会用定律模型能把这种变化规律表达地最简洁、本质。
三、关于对乘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关系的思考
是不是学了乘法运算定律以后,学生才会简便运算的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师应该有体会。很多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与交换之前,已经会简便运算了。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师之前或多或少有渗透;二是学生课外学习所得;三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计算经验。他们根据自己经验,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变乘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结果是不变的,出于需要有时就会对算式进行转换,他们很显然不是通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看来,会不会学生是对定律的意义现有模糊认识,然后我们给他们提炼一个本质、简洁的模型的,而这个模型的作用是为他以前的简便算法找到一个数学上的依据。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为了简便运算吗?学生一想到乘法运算定律就想是简便运算,包括验证时的举例时。其实乘法运算定律是一种数学运算规律,存在一切连乘算式中,它是这种乘法运算中可变化规律最本质、简洁的模型。这些模型代表的可变化规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但它不是因为简便运算而产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单单为了简便运算。这点机会可以让学生体会。
10.青岛版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综合实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生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情景走进小花园,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并提出问题,进而展开乘法分配律(二)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通过探索并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二,能根据运算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理性精神,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二并能进行简算,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探究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谈话:今天咱们再次走进小花园,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芍药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共9行。
预设2:芍药园长15米,牡丹园长10米,宽都是8米。
提问: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
预设1:芍药比牡丹多多少棵?
预设2:芍药的种植面积比牡丹多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创设走进小花园情境图,通过熟悉的情景图,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了素材。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一)分析素材,初步感知
提问:你会求芍药比牡丹多多少棵吗?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预设1:先求芍药和牡丹分别有多少棵,再求芍药比牡丹多少少棵,列式为12×9-8×9,也就是先算12个9和8个9是多少,再把它们相减。
预设2:先求芍药比牡丹每行少多少棵,再乘行数求出芍药比牡丹少多少棵,列式为(12-8)×9,也就是求4个9是多少。
提问:比较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得数相等,可以用=把两个算式相连,也就是12×9-8×9=(12-8)×9
预设2:都是求5个8是多少。
预设3: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二)研究素材,发现规律
出示课件。
谈话:仔细观察以上各个算式,想一想他们与12×9-8×9=(12-8)×9有着怎样的联系?现在,小组合作,算一算两边的结果,比较两边的算式,是否相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1:两边的算式相等。
预设2: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想办法找规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谈话:这难道是一个规律吗?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吧!
预设:54×15-34×15=(54-34)×15
999×36-899×36=(999-899)×36……
小结:因而我们可以说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是一个规律。
提问: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预设1:(a-b)•c=a•c-b•c
预设2:a•c-b•c=(a-b)•c
提问: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预设:(a+b)•c=a•c+b•c
小结: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也有类似乘法分配律那样的关系,也可以用于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猜想、验证得出乘法分配率的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观察、计算、比较,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反思回顾,提升方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计算两边的得数是否相同,接着通过比较猜想发现规律,再举例进行验证,最后得出了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系统地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树,内化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运用所学规律计算。
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二的理解。
.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购物问题,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先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学会选择简便方法
3.对乘法分配律二的延续巩固练习。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加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能自觉熟练的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内化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以及数学素养。
六、反思回顾,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1: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二)能使计算简便。
预设2:学会了猜想验证总结的的数学方法方法。
预设3:我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谈话:你想将这节课的“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这五个苹果送给谁?为什么?
总结:大家不仅会学习还会欣赏,希望你还能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青岛版乘法结合律教案】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案09-04
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08-2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教案09-24
乘法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11-18
青岛版七下数学教案07-02
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08-10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杠杆08-28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0-06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复习教案11-19